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3篇

时间:2023-01-11 10:37:48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科学的管理工作方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有效连接起来,推动企业不断改革,不断发展。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3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篇1

1工程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1.1保证企业文化特色鲜明首先工程企业要树立独特的企业形象,以便招收优秀人才,激励员工士气,强化企业内部凝聚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工程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更好地完成招投标等工作,也能使职工更好地适应工程企业的艰苦生活条件。笔者所在的中航工程企业一直将形象建设作为重点,并积极宣传与弘扬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坚决落实企业文化手册以及员工守则,结合相关要求统一企业理念。其次要积极营造内部氛围,企业在树立良好形象的基础上需要将内聚人心为目标,培养时代品格、引领企业先进典型。以笔者的工作经验为例,为了进一步实现企业蓬勃向上的浓厚氛围,党委会、监事会长期持久地将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作为工程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利用价值理念引领职员价值取向,使企业的认同感能够扎根于员工内心深处。同时工程企业还要不断培养优秀的项目经理以及管理标兵,通过开展评选活动、加大物质奖励力度,激发人员的奉献精神。

1.2将企业文化融入到项目管理中项目部是工程企业的核心工作单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是职工奋力拼搏的舞台,更是展示企业形象的前沿阵地,因此工程企业需要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项目上。第一,要切实规范施工现场建设,依照相关建设标准以及施工管理需求,根据企业IV标识完成样板创建,并加快实现硬件设施以及软件管理的标准化转变,促进现场文化建设。同时工程企业职能部门要采取前期介入、全程参与的方式,在项目进场准备阶段做好施工建设的规划与宣传,帮助项目部门提高对现场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养成良好的宣传习惯。项目部要在切实把握整体部署的基础上注重宣传细节,比如将宣传栏、现场横幅作为宣传阵地,宣传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并站在意识形态上使管理、安全、环保等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达到对员工行为的无言约束。第二,要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利用多种途径将安全第一理念固化到员工思想当中,不断提高员工对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宣贯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基层员工对标准化作业的了解,使其能够做到准确识别潜在危险,高效完成技能学习,保证每名员工都具备标准作业的能力。第三,要推动三工建设,即工地生活、工地卫生以及工地文化建设,通常来说工程企业项目部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导致员工难以及时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项目部可设立职工服务社,用以定期购置员工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工程企业还要打造职工阅览室,进一步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通过在节假日举办小规模的文体竞赛,锻炼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只有不断优化施工项目环境,切实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增强人本关怀的力度,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和谐开展。

1.3突出以人为本首先企业要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理念,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人人受尊重的用人环境,及时了解不同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员提供公平的成长平台,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要不断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依照人员的实际绩效支付报酬,建立员工收入体现贡献的激励体系,使员工能够主动展示自身的聪慧才智,培养良好的企业归属感。其次要规范职工行为,将职工的行为准则进一步量化为适用性强的日常行为规范,确保职工行为准则能够成为判断其行为的价值观,使员工能够在岗位上创造性地贯彻行为准则。最后要强化人员的基础素质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做好文化灌输,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可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手段,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使其自主投入到培训活动当中,确保培训工作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并借助培训活动打造促进职工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帮助职工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内涵,促进个人思想向企业精神状态的聚拢,强化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人员个人前途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

1.4突出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工程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确保重信用守诚信理念能够渗透至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并站在企业视觉、行为等角度完成企业形象的整体构筑,在服务质量、职工风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第一,要打造精品工程项目,牢记品牌意识,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坚持在生产工艺、建筑产品上做到高标准、高水平。第二,要打造良好的企业管理形象,依靠优质服务以及有序管理,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诚实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信用意识。工程企业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市场游戏规则,切实约束个人言行,做到依法经营,强化合同管理,利用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成为诚实守信的实践者。此外,工程企业还要不断优化全体职工的服务意识,保证职工能够履行岗位职责,时刻维护企业形象。第三,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认识到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社会民生,因此,企业需要履行好社会责任公信力,积极参与企业施工地的各项社会事务,在遵纪守法方面起到表率、带头作用,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工程企业还要对业主、用户负责,在产品品牌延伸领域适当注入企业文化,利用优质服务,与用户、业主建立融洽关系,利用良好的服务意识获得社会各界的信赖。

2工程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方法

管理作为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不仅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企业需要利用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最大程度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确保自身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2.1充分认识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一旦工程企业缺少适合的管理体系必然会使企业战略成为空中楼阁。现阶段工程企业的集团化、规范化发展都离不开企业的高水平管理,只有工程企业不断统一定型的横式管理,加强管理经验的总结,加快管理制度的修订,才能确保各项管理措施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长。在建立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工程企业需要认识到各项管理条例都要有利于生产、经营秩序的建立,保证全体职工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依法办事,使各项工作都存在参考标准与借鉴模板。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加快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也能促进不同归口管理工作的融合,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保障能力的认证、承包单位的资格审查等工作提供融合平台,有助于降低交叉重复的管理环节,避免出现部门间各自为政的情况。

2.2以国家标准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工程项目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比如高危作业占比较高、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工作强度大等。因此与其他地方企业相比,工程企业更要注重保持高水平的管理模式,确保管理体系完整、标准。首先企业要确保打造的管理体系框架能够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将标准化工作导则、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管理制度、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工作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编制原则等一系列标准作为企业制定标准化管理办法以及标准体系管理规定的参照物,并不断规范技术、工作标准等编写要求,确认工作范围以及标准分类,保证企业打造的管理标准制度结构满足国家要求,避免出现管理体系缺陷。其次,工程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特点,补充体系内容,根据企业的发展时期明确管理重点,适当调整企业管理方向,细化分类。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做到熟悉企业的标准化知识,能够自主梳理企业管理工作流程,通过关联图等统计方法进一步理清不同部门的工作事项与工作流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使各项制度内容有序协调、相互统一与补充,另一方面也要为后续的制度适用性调整打下夯实基础。

2.3结合企业特点,因地制宜,突破文化障碍虽然工程企业与地方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也存在大部分企业所具备的普遍性,即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无法完全依靠拿来主义,在制定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域文化差别以及地理条件因素,确保管理制度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对于南海地区来说,其天气极为炎热,地形以平原、沙滩、山丘为主,在此工作的员工都养成了穿拖鞋、吃槟榔的习惯,而此类习惯在北方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但对于南海地区的企业来说却成为了一个顽疾,导致现场管理工作难以有序进行,安全生产工作也无法正常开展。此类问题是无法模仿其他企业管理体系或借鉴某个企业成功经验进行解决的,只有深入了解习惯形成的原因,才能在管理规范化与管理人性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保证制定后的管理模式既能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又不至于违背企业的管理初衷,避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若只是一味追求管理高效,而不考虑人员的实际感受与接受效果,必然会形成一种抵触情绪,最终影响制度执行,使管理体系陷入无法落实的尴尬境地。因此工程企业要做到因地制宜、疏堵并进,将习惯锁在制度的牢笼内。例如在设计管理体系时适当规划好吸烟时间与区域,充分考虑天气因素,进行防护用具、工作服的合理调整,实现矛盾的最小化。此外工程企业还要正确区分正面文化与负面文化。对于正面文化要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利用制定标准推行成功经验,通过修订标准深化相关经验。至于负面文化与习惯,则要在制定管理体系时进行明确、引导与限制,切不可照搬照抄,要合理把握制度的度,确保制定的惩罚措施控制在限度内。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制度本身并非控制人行为的工具,一旦制度过于严格,容易使执行人员产生敬畏心理,最终影响制度的落实。若制度过于宽松,则又会使人产生侥幸心理,为了迎合制度选择投机取巧。在创新管理制度时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文化障碍、地域限制,保证管理制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

2.4发挥管理制度的预警功能企业在管理制度后要做好后续的工作安排,比如培训、监督等,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若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便只能成为文件束之高阁,无法成为人们的行为标准。为此,相关部门要做好管理制度的跟踪调查,将标准执行状况的考评内容在管理办法中进行明确标注,完成定期检查考核。良好的保障措施不仅可以为管理制度的修订提供信息数据,也能为企业的基础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同时在体系构建初始阶段,还要及时对的管理体系进行宣贯以及内涵解读,进一步明确各业务处分工以及培训深度。此外,全新的管理制度在推行时可能会对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产生影响,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对于此类问题需要管理层坚定决心、以身作则,对不适用的部门予以修订,若发现领导带头违反规定,则要严格依照标准处理责任人,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预警功能。

2.5持续改进管理制度持续改进管理标准是工程企业完善体系的永恒目标,只有不断修改管理制度才能有效迎合时展趋势,帮助企业适应大环境,更好地应对国家颁布的政策,使企业维持高水平的管理工作。在持续改进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可结合PDCA循环管理,依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等阶段循环完成全面质量管理,实现管理体系的不断策划、创新与实施结果测量,确保后续改进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工程企业要将管理制度作为参考项与输入项,在制定战略方案时利用SWOT分析法,顺应自身战略方向,将战略从理论层面转化至行动层面,助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路径以及工程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确保企业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规范员工工作行为与思想意识,进一步激发职员的工作热情与奉献精神,实现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天乙 单位:中航工程集成设备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篇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国有企业作为国之重器,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普遍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共同富裕,必然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助力这个“国之大者”,而两者是否能相适应、相匹配也直接影响着这个“国之大者”的实现。本文以国有企业中的高速公路企业为例,对企业文化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径进行探究。

1共同富裕的演进历程

在我国古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差距和阶级剥削,实现共富、均富的思想也应运而生。比如春秋战国,儒家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大同思想;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非攻”思想;道家老子“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的“小国寡民”思想等都体现了先秦诸子百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不同于古代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指出只有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改革开放以来,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党中央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富裕内涵得到深化发展。因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影响,我国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遇到了一些新情况,2020年以来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节奏加快,202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3]。

2国有企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国之重器,克服了资本的逐利性和盲目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属性,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国有企业担负着实体经济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任,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国有企业优化内部收入分配,规范高层管理者的薪酬,在保障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和福利待遇水平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行再分配提供重要保障。在三次分配中,国有企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带头抗击疫情,开展扶贫帮困,不断造福人民。第三,全力服务保障民生。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和维护涉及国计民生,比如供水(电、气)设施、公共交通、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投入大、价格一般受国家管制、回收期较长、投资回报率差,民营及其他资本往往不愿投入,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在对基础设施、公益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目前,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4],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础福利保障。

3高速公路企业的运营管理特点

高速公路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事业。目前,我国大部分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主要是由国有独资企业或事业单位负责的,以省级高速公路企业为例,具有以下运营管理特点:第一,产业多元化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22-2035年)》,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总里程约16.2万公里,新增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需求巨大。省级高速公路企业作为繁冗复杂的高速公路建设方,在统筹疫情防控和企业发展中,通过布局新的产业格局,开展多元化经营,带动企业转型升级。比如河北高速集团,前身为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2019年6月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管辖运营高速公路里程3831公里,占河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的48%。河北高速集团在转企改制以来,全面贯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理念,确定了多元化“1+N”的发展战略,积极布局“一条主线、三向发力”的大产业格局,“一条主线”就是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主业,“三向发力”就是要做大做强产业金融板块、工程施工板块、服务区经营板块。第二,运营管理半径大。省级高速公路企业所管理的路网往往遍布全省乃至省外,再加上拓展的各类投资经营业务,十分庞大,高速公路企业一般会按照一定标准设置分公司、子公司进行运营管理。比如河北高速集团所属二级分公司17家、子公司8家,河北交投集团所属二级高速公路企业19家、市场化企业20家,运营管理半径比较大,管理难度较大。随着高速路网的延伸,所需设置的分、子公司增加,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同时,高速公路企业的很多分(子)公司或管理处都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工作地点比较偏远,高速公路企业的人员流动比较大。

4企业文化建设对高速公路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循的共同价值观体系、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企业精神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驱力,是企业展现其特色、区别于其他企业的隐性因素。企业文化往往是从最高管理层树立的典范发展而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管理层的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外部环境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高速公路的企业文化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企业文化,高速公路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也是服务业,双重身份决定了高速公路企业必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经济利益之上,企业文化的核心要落到服务社会上,衡量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比如河北高速集团的文化主旨是“承载梦想、一路同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创效、坚守、共赢,企业使命是高速创造美好生活;河北交投集团的文化主旨是“经纬大道、聚合致远”,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厚德载道、聚合致远,企业使命是“经纬京畿大道、造福社会大众”。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灵魂,对于高速公路的发展非常有必要,第一,提高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是所有员工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理念,能够最大程度地把所有员工团结起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将员工的信念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使企业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二,增强企业约束力。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它能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久而久之,自律意识深入每名员工,企业规章制度等强制性约束给员工带来的心理冲击得以减弱,从而员工会自觉奉行企业精神,这有助于企业内部团结,有利于营造和谐默契的工作氛围。第三,提升企业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号召力量,不仅可以促使员工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价值,还可以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给消费者带来出行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增加高速公路的通行车辆,从而提高高速公路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5企业文化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的多元路径

5.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深化,高速公路企业应该从管理层向基层员工开展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管理理念创新。第一,高层领导要提高对共同富裕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应当自觉学习对标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积极主动、有意识地推进高速公路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第二,管理层作为高速公路企业的运营管理者,要积极宣传贯彻引导阐释,带动全体员工认同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愿景、新目标。这样不仅把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一起,构建起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共同体,而且为员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助推企业发展。

5.2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做大供国家分配的社会财富“大蛋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交通关系国计民生,服务亿万群众,应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军”。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中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要创造更多的价值,通过打造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业、着力发展产业金融和交通关联产业业务的模式,加快推进交通助富、产业致富、金融促富,走出一条从主业到资源、产业、资本,最后反哺交通主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高速公路企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比如河北交投集团提出了“主业优强、多元发展、合作创新、富员强企”的战略构想,在确保完成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拓展港口、航空产业布局,加快构建“海陆空一体化”综合物流体系;加快智慧高速路网技术创新,打通清洁能源产业链;出台产业金融规划,整合多元化金融资产,切实做好“二次创业”、市场化改革,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5.3加强服务文化建设高速公路企业的主营业务为高速公路投资、建设、收费和运营管理,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向过往车辆征收的高速公路通行费。因此,向社会公众提供文明优质的服务,服务于民,贡献社会,是高速公路企业服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优质文明的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车辆通行高速公路,增加通行费收入,提升高速公路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第一,树立员工队伍良好的外部形象。加强员工文明用语、微笑服务等相关知识培训,热情服务,文明执法,树立贴心、亲民的良好形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第二,推出多种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主动提供茶水、常备紧急药品等服务,免费提供修理工具,及时快速处理突发事件。第三,全面推进高速公路的养护进程,维护高速公路两旁“畅、洁、绿、美”,统一整合社会经济效益,树立高速公路良好形象。

5.4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实现共同富裕,既要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对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要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深化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第一,深化高管层薪酬制度改革,优化内部收入分配,缩小企业内部高管层与员工的薪酬差距,在收入分配公平上起到示范作用。第二,提高一线员工的薪酬占比,坚持工资增长幅度与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挂钩,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出台一系列较为公平、透明的薪酬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员工工资收入的动态、同步增长,并为员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切实落实好同工同酬,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5.5积极为员工谋利益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其生产效率、服务水平、工作态度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员工对企业的诉求也从工资收入的增长转变为对职业生涯发展、工作环境、生活品质的追求。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文化助力共同富裕落地的关键在于要积极为员工谋利益。第一,尊重员工诉求。要将共同富裕理念与员工的实际需求联系在一起,充分尊重每一位员工的诉求,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并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第二,注重绩效导向。人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形成注重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实现绩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在招聘、晋升和考核等机制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营造良好环境。高速公路企业基本上距离市区比较远,加之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的性质,很多员工都是四班三运转或是倒班制,与正常的作息时间不同,这就导致员工与家人聚少离多,因此,企业要更加关爱员工,积极为员工营造一个整洁、舒适、安全的办公环境,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第四,加强福利保障。企业要完善员工福利体制。及时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切实保证员工的利益;设立专项经费,解决员工生活困难;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排解员工困惑;实施员工援助计划,疏导员工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心理问题。

5.6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企业要积极参与三次分配,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有助于解决就业、缩小贫富差距、助力乡村振兴和消除不稳定因素,还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力,可见企业追求“自利”与实现“利他”本身并无冲突,反而相辅相成。比如河北高速集团2021年严格执行国家减免政策,减免通行费23亿元,实施道路救援1.75万次;设置疫情防控绿色通道357条,为7万辆次防疫运输车辆提供快速通行服务。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履行者,在疫情和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当第一时间提供相应的援助,积极主动配合、协助解决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作者:梁英博 单位:石家庄市京昆京石高速公路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篇3

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凝聚人心、激励人们共同团结努力奋斗。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企业发展中也表现出了诸多不适应,例如缺乏企业个性。而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恰恰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而且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重新得到了发挥。所以,企业更应该高度重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并与企业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为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探索,提炼出来的精华,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主要内容。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共同价值,是企业为了实现最高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使命感。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教育人、说服人、转变人的思想,引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它既是传承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秉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又是关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所以。这二者既是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很好的交融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

(一)建设企业文化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培植、塑造和强化,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来保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但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而且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既要有理论的灌输,又要有形象的感染;既要有政策的疏导,又要有榜样的示范;既要有知识的启迪,又要有物质的激励,这样才能拓宽忑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思想环境。

(二)建设企业文化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强调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主张通过改变企业中最活跃的成分“人”来达到改变企业物质产品、行为、制度和精神状态的目的。正是由于企业文化脱离了物质、行为和制度的表象,具有和思想政治工作相同的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作用,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理进入企业文化建设领域。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措施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在工作中均以实现员工的个人发展,推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企业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影响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从很大程度上开阔了企业员工的眼界,提升了员工的思想,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主要是为了提升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企业整体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仅要促进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同时还要达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二者工作目标一致,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融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如此实现二者共同发展,将大大有利于企业发展。

(二)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规范员工行为准则的文化总和,一个好的、受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可以极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使命感。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社会价值越来越多样化。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对职工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出现了微妙变化:一是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二是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三是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对于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坚持对现代人才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三)促进企业道德建设企业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道德通过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行为等来调节企业内外的各种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企业形成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见成效。企业可以利用报告、培训、广播、座谈等典型的思想政治形式,对员工进行企业道德的基本原理、基本规范、基本内容的宣传教育,引导教育员工充分认识企业道德产生的必然性,充分认识企业道德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总之,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紧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同时,坚持党的思想政策方向,坚定信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改革工作方式,解放老旧的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依托企业文化的有效平台,丰富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科学的管理工作方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有效连接起来,推动企业不断改革,不断发展。

作者:李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