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5-19 19:31:03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1

目前,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情感因素往往被忽视,具体表现为:

1.1教师间关系

教师作为主导职业教育的关键,有其特殊性。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教室既是课堂又是车间。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较高职业技能水平。可这类师资队伍年龄较低,教学过程中存在想当然的做法,所谓的操作规范,也是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模仿来的,与实际的生产实践存在差距。多数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际的生产经验,同事间缺乏情感交流与关怀,教师间的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一个专业、一门学科的教学团队,应该是一个整体,同心同德,相互学习(特别是职业技能的学习),共同承担对学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1.2同学之间的关系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较差,基础没有学扎实,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进入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和目的还不明确。这些学生年龄偏小,还有点小聪明,家长多舍不得放到社会上去摔打,送进职业院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学校体制的管理下健康成长起来,顺便学点职业技能,接受系统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升文化层次,以适应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选择。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部分,家中有钱,希望孩子在规则的教育下掌握一定的技能,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玩手机、睡觉现象明显,少数人根本就不想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有空的时候常在一起玩,跟社会闲杂人员的关系密切;再一部分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意识到学习技能的必要性,想掌握实用性技能,改变人生途径,他们学习的兴趣较高,学习成绩较好,但也往往瞧不起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的不学习的同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不知道怎么学习技能,在课堂上多在观望,也不学习,他们往往被同学们孤立。同学之间没有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成长的和谐融洽的情感交流。

1.3师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交往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之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都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完美的人格可以成为学生向上的楷模;相反教师的不良言行也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师生交往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业、品德长进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1.4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成员对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成员的帮助含有亲情因素,因而教育更有意义。有的家庭成员懂技能、因此还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得到提高,效果显著,自主学习得以实现。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也很重要。父母亲对子女的成长关注,除了物质上的支持满足外,同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好的情感交流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

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情感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消极的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2.1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具体到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挂科。父母及家庭社会的关注,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浅薄;师生关系处理中缺乏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对抗或无所谓态度,造成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跟同学缺乏情感沟通,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不周,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恶劣,相互拆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听课学习。严重的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2对生活习惯的影响

各种不良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表现在:①个人的卫生习惯:宿舍、教室狼藉不堪;衣冠不整等。②行为举止:个性张扬,无论是否文明、礼貌。走路摇摇晃晃、勾肩搭背、东张西望、四处游烟。③言语习惯:开口便曝粗话、脏话。④对人、对事的态度: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没有感恩之心;事不关己,抱无所谓姿态。

2.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如人意,学会了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与众不同的极端价值观。考虑问题,往往先从自身利益和角度出发,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遇事讲朋友意气、江湖气习。

3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正面影响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关怀,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好的情感交流、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正面影响。

3.1对职业技能培养教育方式的影响

现阶段,国内各职业院校多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针对不同的群体,加大了感情方面的投入,学校全员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关怀少数人群(如高校开展的“三个一”工程),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学有所成,就业率明显提高。加强企业、行业的交流接触,加深了产教融合,企业、行业的要求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共同开发教材,部分院校把企业办在学校或把部分课堂搬到企业的车间展开,使学生时时刻刻处于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企业、行业的专家走上讲台,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面对面地教授给学生,先进的技术、工艺手把手教与学生,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岗前培训的周期,为企业、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合适的中高级技工和各类掌握高端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注重职业技术院校师生情感的交流与调节,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①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a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会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b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c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会更加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有效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人格尊重还有对个性的尊重。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③有利于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教师要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④有利于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a严而有理;b严而有度;c严而有方;d严而有恒。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3.2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成就业的影响很大:首先,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其次,社会的关怀、亲人的关注,是一种社会化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成就业的成败,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与成长。

3.3对学生上岗后成长过程的影响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毕业后,大多成为了企业的一线骨干力量,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学生上岗后的情感因素或制约着,或拓展着学生的成长过程。

4重视情感因素,能够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2

1、突出思想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教材内容,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全面突出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性,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韧性和严谨认真、积极向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培育出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独立学习的心态,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素质教学具有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实践的广泛性、逻辑的严谨性、概括全面性的重要特点,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2、彰显实用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能力,具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技能的发展能力,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合理的自觉的行为规范以及良好的合作、协调、交往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素质教育需要从传统的知识教学转变为强化应用实践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中数学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课程,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用到数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切实处理很多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数学素质教育需要突出实用性,首先,数学素质教育应体现直观的特点,在实际的学习和生产生活中可以通过数学知识完成推理、运算等操作。其次,通过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学习能力、自主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为以后知识的积累和生产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调基础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实用性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素质教育应该强调基础性,促使学生掌握全面的、广泛的数学知识,拓宽数学的知识面,适当降低数学习题难度和理论推导要求。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有两种方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现在讲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中等职业学院的教学积极性作为教学的重点,要求教师把现有的数学教学知识进行延展,将数学中的定理、公理、性质、法则和概念讲解清楚,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数学方法和相应的思想。当遇到抽象数学概念时,可以快速理解、了解和熟悉重要的数学方法。为使学习能够提升数学素养,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基础性,在教学时,在理解和掌握数学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素质教育策略

1、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

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素质教育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育学习过程要刻苦、勤奋、诚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自我发展、适应环境,立足于社会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应该依据数学教学知识,针对性的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认识抽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公式、定理。学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利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开展爱国教育,主要体现在和相应的事例相结合,加强民族尊严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比如在讲授线性规划教学课程时,教师可以积极地向学生讲述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在研究线性规划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编写的很多科普读物,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讲授幂函数运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贾宪研究了开方增乘法,编制了二次项系数表。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著名数学家的成就,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凝聚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主义精神,使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潜移默化中形成勤奋上进、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特征,因此中职数学教师要结合相应的数学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通过介绍和讲解我国著名数学家锲而不舍地钻研数学知识的过程,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史,间接的使学生了解人文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真谛,养成真诚的情感态度,增强责任感以及荣誉感。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素质教育要突出应用实践性,教师要适当地引申数学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篮球比分、概率、能源价格、贸易额、经济增长环比、增长率等问题,将数学教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使学生直面现实生活中的能源、资源、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动态、关心他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素质教育要注意营造轻松愉悦的数学教学氛围,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使学生从教师的为人师表行为活动中学习和认识到资源共享、宽容合作、人际互动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在和谐轻松的数学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加强和教师的沟通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深入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教师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观。

3、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会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明确数学教学目标,联系相应的数学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使得学生认识和理解,养成学生积极的主动学习习惯。以讲授三角函数数学知识为例,强化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推理假设,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概括,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三角函数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学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自学直角三角形中角度关系,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归纳数学知识,推理重要的定理和定义。在此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探究的数学运算公式再推导出其他的关系式,使学生切身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研究数学的乐趣,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渗透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首先,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积极设问,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逐渐养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开展数学教学的现象分析和实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语文教育 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而语文教育在中国人的教育史上拥有漫长的历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实际只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差异在于是两种不同类别的教育,并非低层次与高层次的不同。今天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这四个方面。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当然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称之为技术类教育。而语文是交际、交流的工具,但同时也有其思想和文化内容,因此语文可以同时兼顾品德修养和文化认识,是一种人文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而语文向来是基础,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重要支柱。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也包括心理学上的能力(ability)概念,即顺利完成学习或其他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它是指综合的职业能力 (competence),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一切内容。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处于不断变动中。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当前职业上岗能力的培养,更需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保证学生吸收和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对象的工作环境大都是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他们的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工作者又往往是现场技术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在高职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组成中,除了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等专业性能力外,还应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于这一点,国外也有相应的看法,法国国民教育部为短期技术学院制定的教学大纲指出:“基础科学是技术革新的源泉,与其让学生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从有限知识系统中吸取和提炼所需要的能力。”“技术科学是培训的主体课程,其教育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而且是使学生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 而这些职业素质恰恰主要依靠《高职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学习来得到。

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语文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组成中,除了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等专业性能力外,还包括非技术性的综合职业素质,而这些综合职业素质主要依靠《高职大学语文》等课程学习来得到。因此,高职教育中开设语文课程自然是很重要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开设的语文课不仅是文学素养的培养,或是一种应用性技术的传授,具体还应该达到以下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理智与情感的稳定性;②强化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③培养求知欲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④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使用语言,如制定计划、进行讨论、主持会议和各项实际工作;⑤经常有意识地使用大众传播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要熟悉各种宣传手段,培养学生从中进行学习的能力;⑥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不断提高欣赏水平,以人文学科平衡纯粹技术学习;⑦培养高效率工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技能,要养成敢于分担责任的习惯;⑧熟练地运用语言,为寻找满意的职业而学会应聘、会谈、即兴演说等技能。

以上陈述只是表达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与教学应该努力达到的方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还是应把这些内容融化到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去。如果说,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的非技术性职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修养的水平,那么,语法、修辞、逻辑就是语文这门基础课中的基本功了。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言,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和不好,逻辑则注意说得通不通。而这三项基本功又必须经历专门的训练才能有所进步。

总之,语文并不仅仅用来给事物贴标签,它起着学习、思维、表达感情和交流经验的工具的作用。语文修养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这种能力构成高职学生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适应性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适应性,没有必要在过于宽广的幅度中打基础,但加强语文教学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越处在基层的知识,稳定性越高,当前,人们惊呼的“知识老化、知识淘汰”大都是指专业技术知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最为稳定,有时即使“老化”了,但在一定时空下,仍然是有效的,语文即属于这种基础知识的范畴。

那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认识到,教学应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而不是以教材或授课时间为中心,如果教材不合适,教师甚至可以自己选编授课内容。高职语文教学从总体上应把审美教育和社会人生教育结合起来,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也可以增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提高品德的修养;在教学中注意讲授的广泛性和集中性相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可以深入体验艺术的精妙底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高职语文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它的重要性和意义与价值。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4

1.1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总体状况令人担忧。就业态度不够端正,敬业精神有待加强;择业观和价值观趋于功利,贪图享受安逸,缺乏吃苦奉献精神,抗挫折能力尤为欠缺,不愿去基层工作,难以扎根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创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序是: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荣誉、职业义务。最期望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然而目前大学生最欠缺的就是职业态度。因此,高校要培养出受社会及企业欢迎的人才,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培养刻不容缓。

1.2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一般是指在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前提下,通过教育、劳动实践、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和外在品质与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涵和特点主要包括: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培养目标;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隐性素养为教育和培养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以渗透式培训模式前提下,积极开展感悟内化活动、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等活动,以高校为主导,同时综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前移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全程覆盖式教育。

2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资源优势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要跟上时代脚步,为教学一线服务,发挥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此推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

2.1文献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古今中外、众多学科门类文献资源,既有书刊、报纸等纸质文献,又有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由此构建形成的庞大丰富的信息资源库,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2.2环境资源优势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外檐典雅美观,内檐舒适和谐,书架、桌椅设施整洁,文化氛围浓郁,人文环境优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是提高大学生素养的重要因素。内部还设有多功能厅、报告厅等,能够为开展文化交流、展览、讲座等提供幽雅的环境。

2.3技术资源优势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不断更新现代化设备,普及电脑和网络,开发利用图书管理系统,联网查询,开展馆际互借。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形成特色网络资源数据库,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特色资源服务。2.4人力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及学校重点学科相关专业的高学历、高学识人才,使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充实了人力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和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

3高校图书馆推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高校图书馆要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图书馆员想要“育人”,就先要“正己”。而馆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起着育人的主导作用,其坚定的职业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高超的专业技能将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馆员传递的文献信息本身。同时馆员还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信息意识,必须一专多能,不仅具备一定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成为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既熟悉图书馆内部管理又善于外部社会交往的复合型人才。馆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熟练馆藏排架业务操作,努力做到不用查号就知道书籍所在位置,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保证高效完成工作。除此之外,馆员还要学识广博、熟悉业务,涉猎各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基础知识与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技能,从容应对来源广泛的各类咨询问题。另外,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图书馆员不仅要与书刊、读者交流,而且还要通过计算机及网络为读者传递信息,提供服务。

3.2优化馆藏资源图书馆要结合学校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不断补充整合专业系列参考文献,按照学科分类收藏,形成专业特色书刊阅览室,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图书馆要定时与学科带头人及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采购教师认可的、能反映先进科技、文化成就的教学参考资料,为教学做好服务工作。图书馆还可以搜集有关企业简介、产品介绍、工艺标准、生产流程、规章制度、管理规范、招聘信息等方面的书籍、资料,使学生了解一些比较具体的生产、管理知识,为职业规划做好知识储备。

3.3开展导读服务导读是指图书馆为使读者能科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读者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读好书、提高自学能力和查找研究文献资料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与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导读工作,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利用图书馆的幽雅环境和开阔空间资源,开展书评、展览等导读服务;聘请社会名家、企业家、优秀校友代表等开展“成功之路、成才之本”等专题讲座,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和技能的要求等。

3.4开展文献检索课程教育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是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并利用文献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提供了良机。而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图书文献的分类原则;通过馆员讲解,掌握各种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3.5开展学科建设跟踪服务近年来,图书馆为满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培养了学识资深的学科馆员。他们既具有学校专业学科背景,又熟悉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具备信息检索能力。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优势,深入了解对口专业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及科研状况,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信息参考咨询及个性化服务,有效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学科馆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加强学生信息需求的沟通,积极开发本学科知识信息资源,组织专业课程资源配置,提供准确、及时和高质量的参考咨询指导,与学科教学人员共同承担大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4结语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5

摘 要: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与职业素质培育的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三堂对接”,使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与第三课堂专业实践有机衔接起来,以双师型教师为教育主体,合力推动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培育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企业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是指学生基于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初步认知以及企业文化之于企业、个人发展重要性的清晰认识,以职业道德规范为内核形成的职业素养。李海静、胡海丽等[1]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员工满意度、职业倦怠感存在明显影响,可培养员工“体谅和理解”组织行为的心理期望。张先状[2]提出,训练学生的企业文化运作能力,是加快塑造学生“企业人”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教育中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学界及企业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加强高职教育中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内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兼重技术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以实践教学及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为主,通过引企入校、工读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对相应专业技艺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形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均与企业紧密关联,因此其强调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仍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凸显特色的主要表现。

(二)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定义为向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较强的适应能力;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3]。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设计中,使高职生能够尽快进入合格“企业人”的角色,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有助于高职生深刻认知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长久影响,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与职业目标,有效衔接专业学习、技能认证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路径

(一)校企合作、工读结合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方法。各院系、专业要与行业内知名度高、处于领先地位的品牌企业深度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办校入企、工读结合等途径与企业共同搭建起无障碍的文化交流平台,在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熏陶中,将鼓励创新、敬业奉献、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等企业文化元素融入高职教育,营造更加贴近企业、贴近社会的职业教育氛围,使学生更快地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育积极健康的职业素养[4]。

采用校企合作、工读结合的企业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可以邀请知名企业人资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培训师到校讲座、座谈,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教育中,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企业文化。或者,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组织学生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实践,在锻炼实践性技能的同时,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的文化氛围,更直观的感受企业文化素质并生成深刻的理性认知。

(二)仿真教学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囿于教育年限以及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还无法完全负担起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在继续巩固发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高职教育需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增加仿真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依托高等教育课改,进行项目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工作流程,模拟典型工作环境和场景,使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也可以深度发掘专业知识中的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比如设计工程专业可以结合装饰结构与材料、办公室空间设计等与企业形象设计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专业理论思考、实践技能练习等进行专业学习与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叠加教育。

(三)职场文化品牌活动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

要立足高职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教育中发展职业性强、品牌影响力大的职场文化活动。可以成立企业文化研修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践行,定期组织优秀校友或专业教师到校组织专题讲座或演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运用企业文化元素如创新、协作等。依托“企业家论坛” “职教新干线互动交流”等网络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形成“宣讲讨论――示范引领――交流互动”的长效机制,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培养严谨细致的品质。由合作企业牵头或协办“五赛”即专业知识竞赛、辩论赛、创业策划赛、演讲赛、体育赛,在校园内营造起正能量、职业化的浓厚氛围,帮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强化对企业文化理解与认可,强化职场素质。

(四)“双师型”队伍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主w

“双师”素质是高职教育的师资特色,专业任课教师需兼具教学、科研及教学素养,同时有从事专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以及组织生产经营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对企业用人需求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均有深刻认知,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任务,促进优秀企业文化元素渗透并融合进入专业教学中,是高职教育发展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

三、结语

综上,企业文化素质关系到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快速适应“企业人”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为适应企业管理文化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高职院校应加强“三堂对接”,从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专业实践等多途径加强企业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海静,胡海丽.浅谈员工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5,10(7):19-22.

[2]张先状.以现代企业文化塑造学生的“企业人”职业素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5):64-66.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 内涵理解 途径分析 机制保障

[作者简介]刘文江(1955- ),男,河北献县人,天津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2年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滨海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JJX12-029,项目主持人:刘文江)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21-03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概括出“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两个明显要素:一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目标,即“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要求,即“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要实现后者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树立基于“工具论”、强化“人本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强化技术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拓展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高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界定及特征分析

1.高职素质教育的指导性特征。高职素质教育是高职办学理念的深化。“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体系”,也是一种“存在体系”。“观念体系”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教育思想,“存在体系”则是指通过素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实际变革。观念是实践的先导与保障。高职素质教育是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深层次认识和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是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实践问题的反思与完善。据调查,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但包括就业对口率、就业离职率和就业满意度等多个指标在内的就业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出现“高就业率”与“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尽管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实施高职素质教育的途径来看,激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化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重要举措。

2.高职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在特征之一可以理解为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框架下,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据时间、空间及其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为依据,可以从实际存在的众多模式中归纳为“学年分段”“阶梯分段”“半工半读”“弹性安排”“订单培养”“教学工厂”“场内基地”“行业主导”和“职教集团”等九种主要模式,如果加上针对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渗透式、养成式、创新式教育,还会衍生更多的模式。这些衍生模式凸显了高职素质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性,具体表现为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实践性。通过对素质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的深层次探索,全面渗透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要素并予以彰显,以实践性的动力促进形成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深层特质,从而不仅将实践作为素质教育教学中验证理论的标准,而且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辩证认识过程。

3.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特征。高职素质教育是实践理性融入“多元价值观”的契合点。高职的技术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无法割裂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综合。高职素质教育具有在实践理性中融入多元价值观的综合特性,除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服务作用上。在与“两课”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中,高职素质教育起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处理好人文文化的价值多样性与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在与专业素质教育的结合方面,通过人文素质精神渗透专业教育,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并在专业技术教育中予以彰显并强化,进而达到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教学中渗入科学精神的目的。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价值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是一种广义的素质教育观,就结构层面而言,应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大范畴,进而可划分为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能力素养、职业理念素养、创新素质和劳动素养等几个范畴。职业理念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基础,职业能力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素质是高职素质教育的灵魂,劳动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方向,以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结构。就功能层面而言,一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在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领域内实施,培养学生有较广阔的文化视野。二是应重视以人文的感性思维补充职业技术教育中科学的理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三是应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将科学的实证与人文的体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辩证方法论素养。通过专业技术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求是、献身、创新、从严的科学精神;通过职业人文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求善务爱、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期实现教育对象的职业技术文化素质与职业人文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实现

1.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课程结构。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明确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旨在提升学生应具有的对职业工作、职业发展以及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这种能力标准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就业、自主创业及未来职业的变化、发展需要,并将其落实到专业与课程设置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满足现实岗位的需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智力技能的开发和培养,即除体现相应岗位技能训练外,还应涵盖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二是充分开发各类课程的素质教育元素,发挥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除了设计好必修的思政类课程以外,还要避免以思想政治课、法律道德教育等课程完全代替高职素质教育的模糊认识,应尝试通过学习、体验、内化的方法,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并融入实践讨论式、研究式、体验式等不同侧重的授课形式,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使毕业生真正成为“企业家心目中的人才”。三是在进行教学单元的设计时,要注重设计的综合性,构建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功能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现实能力为教学起点,通过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教学单元,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针对性、适应性有机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化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融通。高职教育既要传授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目标是通过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化与养成。首先,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深层次融通,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突出高职教育工具价值与经济功能的同时,还须强化教育的启蒙功能与陶冶功能。如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诸如文学、伦理学、心理学、道德修养、法律法规等知识要素,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形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合力。在推进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协同发展的同时,避免单一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局限,合理整合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能力指标,并综合为结构化的教育功能模块,达到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其次,创建校企合作的企业嵌入式模式。从某种角度讲,职业素质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内部工作岗位的员工的素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的入职标准、企业的技术规范、企业的培训内容、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直接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了解企业的需求、背景和文化,提前融入企业氛围中,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使专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进而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实现高职素质教育的提升。大学精神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高职教育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化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挖掘和分析大学精神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升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以及教化力等功能要素。高职教育应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营造高职特色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重构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模式,在推进高职素质教育的方法中,融合企业精神中高度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吸纳本土化的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学习主体意识,以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来构架整个高职教育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对素质教育的“文化反哺”功能。此外,大学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对高职教育的渗透与教化,促使企业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将职业道德与行业操守指标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而有效融合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重塑学生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育者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开展高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第一,高职教育应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培训,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办法。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些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能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学生。第二,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长期性和渐进性特点。可以从其他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相关部门以“外引”的方式引进具有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同时充分调动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以人文社科团队教师为基础,鼓励开发特色人文素质课程。这样既能弥补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又能拓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空间。第三,为人文素质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自身提升的空间,加强素质教育教师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进修实施力度,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对素质教育给予组织和制度保障,如设立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管理和教学机构,在办学硬件建设、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和教师进修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机制保障

1.构建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动力与生涯发展能力的角度来构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首先,应建立宏观层面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在高职素质教育的“职业”与“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契合点,从而奠定高职素质教育实施的指导方向。其次,建立高职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以制度方法推进高职素质教育的钢芯结构环节,包括以建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专职机构为基础,以契合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为原则,制定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实施制度,如通过对素质教育内涵构成要素的分析,以党校学习制度、两课教学制度等建立思想道德素质制度体系,以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等完善素质发展推进制度,以职业规划与导师制、就业指导跟踪制等促进职业素质能力提升制度的形成等。最后,结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开放型素质教育平台。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文化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养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学校通过借鉴行业协会的指导意见,在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和职场素养要求、文化素质教育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建立高职素质教育教学保障运行机制。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载体。建立与完善高职素质教育的内部管理机制,必须密切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这一中心。首先,在教学管理理念中应根植既符合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紧密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设计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互动”的课程选修机制来强化“人本论”的理念,通过建立“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相融”的教学管理机制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功能,通过“技能培训与做人做事兼顾”的运行机制来增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在管理机构方面,建立由党政领导主持、相关职能处室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管理机构,突出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内嵌于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性,通过其指导功能促使人文素质精神的外延逐步深入到专业素质中,形成学校素质教育教学的导向机制。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的素质教育指导意见和素质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通过组织管理形成学校相关部门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联动机制,以项目化、考核化的制度方式协调各部门共同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最后,应以优化素质教育教学要素间的作用效能为目标,建立教师素质能力进修和考核制度、专业选修课管理办法、素质教育阶段性推进实施计划等制度层面的措施,通过推进高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来设计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身体心灵素质等多方面于一体的选修课程内容,使专业的宽口径教学管理能全方位融入素质教育的元素和理念,进而以专业素质教育的特殊定位要求促进专业教师的学习和进修,使其具备“双双师”(双师型+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特质。

3.建立高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二载体。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具有多元性特征。高职教学活动侧重素质培养的职业针对性,校园文化活动是教学主载体的补充与延展,两者互相融合共同构成高职人才素质培养的总体框架,体现素质教育的整体。一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上体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与指导功能,使活动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紧紧围绕高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设计进行申报项目的安排、经费分配及考评等,建立常规化的校园活动运行机制。二是遵循高职素质教育教学规律,以大学第三职能理论为指导,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专业技能型实践、社会调研型实践、社会服务型实践、勤工助学型实践、就业创业型实践等多个实践板块,实行学校政策支持、学院专业引领、教师专项指导的实践运行保障机制。三是遵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导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请进来”即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进校,以讲座、企业风采展、技术交流与技能切磋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与行业、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走出去”即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观摩、实习,真正走进企业,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在企业中接受职业素质、职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教育。

4.建立高职素质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建立能够及时反映高职素质教育系统内部各运行机制的运行情况和系统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机制,并以信息回路的形式将运行机制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状态和环境变化对机制的影响,传达给学校素质教育管理决策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完善高职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可建立社会、企业、家庭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定期沟通,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反馈建议,协调并完善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实施模式、实施途径、实施载体和反馈评价等结构要素,进而使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契合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学生“素质成长”的跟踪评价机制,这是以学校为中心主动寻求社会环境评价反馈的素质教育质量监控机制。高职院校应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大框架下,尽量实行素质教育管理权力的迁移,从小屋管理考核转变为与企业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并将评价权限下移到任课一线教师和企业,使教师成为评价信息的收集者、校企双方成为学生素质养成的评价者。

[参考文献]

[1]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2]鞠秀莎.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3(6).

[3]刘红月,李志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现状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7).

[4]汪家军.论ISO标准下的高职生素质教育体系[J].职教通讯,2003(5).

[5]魏威.高职生素质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摭谈[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6]勇治强.高职生的素质教育要突出针对性[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3).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从内容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相融性。随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目前高职的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设置的,即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整合、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可尝试构建以‘,05方案”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两翼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05方案”为主体,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概论》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三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可整合、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如《概论》课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学生能感悟和触摸到的内容,这样既可避免理论宣讲的枯燥性,又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跟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可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一可开展“职业导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可进行“职业融人性教育”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社会分析自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有效地实施、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之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三,町实施“职业拓展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群体的需求,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国社会学大师莫里斯说过:“心理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协为主阵地,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形成中心、院系、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为支撑的日常工作体系……还可将心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使之日常化、全员化、全程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服务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一)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遇到诸如实践课时、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组建一支包括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的工作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每年应根据学生数拨付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要以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标准来组织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明确把实践教学课时写进教学计划,有统一的大纲,有规定的内容和学分,有完整的课表安排,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从实践内容上讲,可尝试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相结合。利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科学地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零距离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参观改革开放的典范,如华西村等,让学生切身感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二)构建多边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在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发多姿多彩。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结合,与各院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动纪念日,组织或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参与志愿者组织或公益活动,如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义务献血、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照顾儿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渗透。“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实习工厂,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工厂的实习指导师傅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实去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觉地去体会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围绕职业素质提升,构建“全员全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有学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无法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尤为如此。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科学的“三观”是否“人心人脑”?这一切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彤式、标准等都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

(一)重知重行,创新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高职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为此应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来创新考核内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考核要在根本上有助于学生知行素质的提高,其结果可从三个方面来评判: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否增强;在处理社会人生问题上的思想境界有无升华。这三个结果,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很难达到。因此应创新考核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记忆性、模仿性向探索性、创新性学习转变,增加主观性命题的比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和方法上讲,可采取开卷、小论文、调查报告、口试等途径,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行统一”、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理念 高职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高职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的职业特性的高等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种。在对具体的高职教育进行运作的时候,应该在保持高职教育独特的职业特性教育的同时将素质教育的观念渗透进高职教育的过程当中,形成以高职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为骨架的教育体系,这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

1 素质教育理念下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意义之所在

一方面,我国的高职教育自出现以来就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分布在我国的各个行业,形成了不同于高校教育的独特的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现在高职教育的更加深入发展,我们却发现高职教育渐渐的偏离了自己原本的轨道,而慢慢了驶向了与高校教育同样的轨道之上,没有了自己本来的特色的同时还比不上已经发展起来的高校教育。尤其是在进行校企联合这一事件的运作之上,并没有真正的将该项目的效用发挥出来,没有让企业中的人员真正的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使得校企联合之下高职院校的教育还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企业更多的只是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观念上面的习惯性太强,没有得到及时的改革,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比较古老的时段,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使得高职教育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依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从而构建起能够高效运作的高职教育模式,使得高职教育真正的发挥出其本来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现在高校的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状,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浮出了水面,高职教育要不就是成为高校教育后的随大流者,要不就是开拓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现在社会中需要更加高学历的人才,于是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也造成本来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未来的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专科学生争取获得本科学位,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社会的舆论也倾向于让大学生放低自己的姿态,下到基层中去学习、去工作。因此,高校受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同时感受到高职教育的优势之所在,更加着重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就让高职学生与大学生也有了相争之处。大学生或许学历比高职学生高,但不一定能力就比高职学生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应该就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剖析,是完全的进行素质化教育,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高校中的学生区别不大,没有竞争力;还是完全的进行技能化教育,使得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很强,但是却没有应有的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如何去把握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之间的平衡,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 进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在就业这个市场中就是一个生产工厂,负责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使得人才能够在就业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高职院校只是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一个暂时的地方,学生的成绩如何其实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这一项目的作用,积极的鼓励企业中的人员参与到高职教育当中,对校企联合中的企业的职能、权限和义务给予明确的规定,在约束企业的基础上又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帮助高职院校实现技能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以后在公司中的竞争力。而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些政策上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教导学生,帮助企业更好的引导学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能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更好的明天而奋力拼搏。对于高职院校中的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就是该高职院校的领导人是否重视高职教育。因为只有领导人重视素质教育,才会关注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迫使下面的工作人员将素质教育的相关工作落实到实处,使得素质教育能够真正的在高职院校中生存下去。不仅仅是领导人的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一种理念的问题,也就是高职院校中的人们对于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对素质教育是否能够帮助高职教育提高这一方面的意识不清,也就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素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益处之所在,进行相关素质教育的工作的时候积极性就不会很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进行下去。所以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引起领导人的重视,深入到领导人的思维当中,同时要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让其真正的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将其与素质教育联合起来,不止如此,还应该将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纳入到学生平常的学业考核当中,这样才能够让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中的工作人员都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实践当中发现素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

3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应该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既能够学习到足够的理论知识,也能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较高校大学生多了实践经验这一优势,相比较中职教育的学生则多了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使得高职教育更好的适应现在的时展,使得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加多紧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红冰.试论素质教育在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李春玲.把握机遇,实施素质教育理念 走出低谷,再创立信名牌效应―记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C]//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2002.

[3] 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当今时代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同阶段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从四个方面阐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以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为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部署,这对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体现是对受教育者的职业性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准则、职业修养、职业社会观念等一系列的东西。一般性的大学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是共性的,也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容。因此,对职业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内涵更丰富更全面、更直接和具体。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

一、改进和加强德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高等职业学校要把德育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组织师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法制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突出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团结合作、人文关怀等为主要内容的卫生职业道德。每个学生在开学典礼上都要背诵“医学生誓言”,让他们从一入学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职业使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同时学校还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

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德育与各教学环节、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医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文化氛围建设,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的要求,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档断加强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要实行整体优化,要认真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开设课程必须以职业素质为中心,围绕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所以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要紧扣两个目标:一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培养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二是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必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检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节和文化节上,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虽不成熟却充满热情的作品,体会运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通过亲自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及于终生。

三、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学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质量意识的教育,明确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要求,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来资格标准相适应,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学校要加大对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把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能真正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上来,要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让仪器和设备产生教育效益还应该同时争取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地方和行业技术培训、推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要集中力量,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实习基地和设备进行统筹建设,对区域内的同类型学校开放,以共享资源,提高效益。通过有效的实践训练,高职毕业生可以依靠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技含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技术以及综合性更强的职业能力去从事本职工作的。

四、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走向深化和必然趋势的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的必然结果,是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责。实行创业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开设并上好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要融入经营、管理、法律、公关、成本核算等教学内容;实行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通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举行创业计划大赛,让学生及时了解从事的职业,创业计划大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创新性意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管委会载体,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吴金凤、邱勇夫,创新教育的战略意义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