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业能力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8 14:58:12

职业能力论文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1

(一)职业核心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差异

我国教育部2011年编制的《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测试大纲》规定“: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②也就是说,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指出,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核心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治、道德、心理几方面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可续发展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基因

1.相同的价值目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全面发展的人”描述为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可见,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高职思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两者都是培养使人终身受益的能力,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二者的最终落脚点都在培养人才,致力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

2.重合的教育内容。职业核心能力从结构上划分的三大板块与高职思政教育内容高度重合:一是职业共性素质板块,主要包括法纪观念、政策理论、思想素质等,与思政课教育、国防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思政课堂教育内容基本一致。二是职业能力素质板块,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口才写作、外语应用、就业与创业等,往往在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职业行为养成模块,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礼仪、职业文化等,在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有所涉及。

3.相似的教育方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都要求“入心见行”,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来增强教育实效性,实现“理论—认知—行为—素质—能力”的步步提升。与理论灌输相比,社会实践是更重要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训练、检验和巩固要求除了在显性的课堂教育,还要通过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和校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掘隐性思政教育的辅助功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还要求师者躬身示范,以增强说服力。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表现不足与用人单位的高标准形成反差

2012年11月,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某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情况,向30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有两点调查结果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第一,在“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要求排序”的调查中,受访单位认为“非常重要”的依次是“动手能力(61.25%)、创新能力(53.63%)、表达能力(53.29%)、专业对口(31.15%)、学习成绩(14.88%)”,说明用人单位关注高职生的重点在由理论向实践、专业特定能力逐渐向职业核心能力转移。第二,在“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价”的调查中,近1/3的受访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一般或较差”,1/3以上的受访单位对“英语水平”“独立工作及应变能力”“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评价“一般或较差”。说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形成了明显反差。虽然该调查受地域局限性和取样有限性的影响,未必完全反映高职生的真实水平,但其结果却与笔者近年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体会基本吻合。

(二)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表现不足折射出高职思政教育培养工作的不足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构建成熟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思政教育实际上已成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渠道。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不够高,其外因在于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多数高职院校既没有广泛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知识的宣传活动,也没有开设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高职院校师生普遍缺乏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科学认知,没有给予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应有的重视,表现在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关注专业教育和改革。

2.顶层设计缺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三无”状态,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无领导机构、无工作机制、无实施方案。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无章可循”,具体工作难落实、人力财力保障难到位、校园内有效教育资源难整合,没有发挥出“大思政”教育的优势,没有形成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效应叠加。

3.师资水平待提高。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积极性难以被有效激发,导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知识、职业核心能力的手段匮乏。加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几乎都属于非专业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企业对高职生的期望和要求,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难免缺乏针对性。

4.分类教育需加强。第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但其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仍未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步。第二,不少高职院校在“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成绩突出的良好局面,但是在活动中往往没有深入挖掘潜藏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机会,培养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社会实践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锻炼和巩固,但往往因为缺乏思政教育任务驱动,加上出于安全考虑,各校常常控制活动规模,最终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行为从观念来,观念从学习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必须在全校师生中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重要理论的学习宣传,一是在全校教职工中,通过党政联席会、部门工作会、思政工作会议、教研活动等开展自上而下的专题学习,发放自学资料,督促全体教职工熟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论。二是开设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专门课程,将其作为必修课,覆盖全院学生,利用入学教育和毕业实习动员等机会,召开主题班会、印发宣传手册等,激励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认知水平。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报刊、宣传栏等舆论平台,开展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事迹报道等活动,营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工作框架

1.成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高职院校“一把手”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思政教学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办公室、系(部)等负责人担任成员,保证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部门协同和联动,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整合。

2.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领导小组下设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挂靠思政部,遴选思政教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与思政课、选修课组合,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系列课程,并积极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

3.科学拟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总方案,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框架。统筹规划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总方案,将思政教育作为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一是目标任务要以职业共性素质教育为主、以职业能力素质锻炼为辅,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教育内容和方式要实现分类推进:直接开展课堂理论教育;开发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的职业核心培养能力训练途径;校外实践中附加职业核心培养能力锻炼任务。三是教育实施和考评要通过任务分解明确相关部门权责划分,并对其工作进行年度考评。四是依据政策,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资金保障、物质保障。

(三)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能力

1.开辟思政教育工作者接触行业企业的通道。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就业指导、回访用人单位、参观学生实习基地等,鼓励他们旁听专业建设会、专家论坛等,熟悉职业环境、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2.安排思政教育工作者兼职一线学生管理工作。安排非辅导员岗位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兼任班级导师或班主任,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在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里全程跟踪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状况,加强工作的渗透性和持久性。

3.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一是要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多承担英语、语文、口才写作、法律、礼仪、心理等选修课的授课工作;二是鼓励他们积极承担学生社团、学生大型活动、比赛竞赛的指导教师及评委;三是鼓励他们获取专业领域的职业资质,争做“双师”,例如考取心理咨询师、律师、翻译、注册会计师、职业指导师等,通过提高自身职业化程度,进而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四)扎实推进分类教育,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实效

1.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强化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导向。在目标定位上,要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列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提高。在教学内容上,运用专题教学等方式,结合高职学生和地方行业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导向。在教学方式上,通过综合运用理论渗透、任务驱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方式上,探索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指标多样化,以便更有效地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精心设计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深入挖掘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隐性教育途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④课外的科技艺术节、宿舍文化建设、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网络信息建设、各类比赛竞赛等都是隐性思政教育的具体形式。这种形式具有内隐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学生的接受度更高,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开发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会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明显,例如,安排建筑类学生参与校园设施建设,安排文管类学生参与学院对外接待,综合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通过科技周、艺术节作品展示、体育比赛获奖队伍与学生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尚美情操、团队精神、创新意识;通过学生社团公开招募等活动,训练参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激发关注群体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2

1.1从理论意义来说体育专业要办出特色,就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加强学校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找准突破口。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形成自身特点及优势。以职业为导向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需求。以职业为导向构建职业能力的培养机制,可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需求广,深受体育爱好者的喜爱,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级、担任社区体育指导员工作等,能够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合作,这对于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2从实践意义来说除了掌握一般能力外,注重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性体育专业人才,重视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教育活动作为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知识、熟悉职业环境、培训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环节。通过教学实践、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社会调研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体现了体育教育的职业化特色,同时也保证了体育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其专业的运用知识、技能与经验的能力,进而将自己的一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说,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

二、国内外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现状分析

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具备的基本条件。方法能力是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订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了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如果在具备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能掌握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使职业能力的发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把这种超越一般专业能力以外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既体现综合素质的综合性、整体性,又体现职业性。体育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基地,体育专业人才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和体育指导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教育部门对体育专业提出的培养规格要求,作为体育专业人才除了具备一般的能力外,还要对自己的专业各个方面具有比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及对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需求为出发点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方面的资料较少,这里主要以国外研究现状为主。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以个体的一般素质培养为主,侧重培养个体诸如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这些一般素质。德国梅腾斯等学者提出的关键能力培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般素质能力观的影响,强调了个体获得基本的、普适的,超越具体专业能力范畴,具有迁移性的方法和社会能力。整体主义对能力作为一个能力包含的要素等方面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但将综合职业能力等同于关键能力的提法有些偏颇。(1974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关键能力(1974年,德国职业教育家梅尔腾斯提出)———职业能力(1991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提出)这样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

现在较多地称“职业能力”了。主要体现在个体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可以是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上就更有了目的性、趋向性。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从高职院校兴起,这是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强调职业性决定的。由于体育教学大多起源于大学里的体育专业,以至于对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和培养相对较弱。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对人才质量特别是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兴起,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大小健身俱乐部、健身企业、社会阶层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也将体育列为首批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鉴定项目,使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正迈向体育职业标准化教育的轨道,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受到更多的重视。已有的关于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唐燕萍的《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陈永英的《浅析从健身指导员能力缺失看高校社体专业体育选项人才的培养》、陈贵芳的《强化体育专修学生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途径与手段》、邓晞翎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等。这些研究从基础理论、就业导向、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这为我们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给予了诸多启发,但毕竟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还有待更加全面、更进一步深入。吴菲等人在比较德国职业教育所提的职业行动能力与国内所提倡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了关键能力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专业能力,参见吴菲,徐朔.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黄炎培先生在论及职业教育的目的时,将个性发展列为其一,也是对职业教育承担的不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个体人格、道德情操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认识,职业教育之于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其本质属性的要求。综上所述: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也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具有综合性、普遍性、可迁移性和持久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由于综合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融合,是由知识、能力、态度组成的三维结构,而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特有的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强对体育专业人才从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劳动者不仅能够较好的完成当前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同时能够依靠相应的自我学习和问题分析能力,适应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

三、建议

1.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综合职业能力以融合个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其目标,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选择时注重综合职业能力要素的有机渗透,从而促进个体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共同发展,重新审视和科学把握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2.通过全面深入的改革,探索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构建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就业、从业的能力,促进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3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对外经贸往来日益增多,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商务英语教育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经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全面的教育培训体系。广义上来说,商务英语教育既包括商务英语的学历教育,也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商务英语培训。纵观各类商务英语教育,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在于,培养适应目标从业市场需求且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专业英语人才。商务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特征。这是因为:商务英语课程强调能力为基础,课程是以就业或能力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育强调教学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对于商务英语教师的要求,也体现了“职业能力+英语能力”的结合;而最终对于学生评价,要求以学生获得职业胜任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和职业资格为依据(如BEC证书),重行而不唯知。基于这一认识,该文将从商务英语高职教育、商务英语本科教育、商务英语培训几方面来说明:职业能力是商务英语教育的核心。在高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始终明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商务英语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商务环境中学习语言,通过语言提高商务知识与技能”,重视高职学生对商务职业环境的体验和融入职业岗位的成长过程。这种考虑充分顾及了当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复合型商务技能人才为出发点,实现在语言技能、商务实务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三个方面形成立体交叉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由此也可以看出,高职层次的商务英语教学,始终是围绕职业环境和职业岗位能力来进行培养的。在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明确了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应用语言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商务英语经是应用语言学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等学科相交叉产生的复合型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可以看作是商务英语学科的根本。由此可见,作为本科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区别于过去纯粹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培养本科生跨学科商务沟通能力,商务英语人才自身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属性将成为日后职业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在教育培训市场,各类商务英语课程往往更加贴近现实商业环境,课程内容更加符合职场需要,也更能体现商务英语教育对个人职业能力的提高。无论以考取证书为目的的剑桥商务英语(BEC)、托业、博思等国外考试培训,还是以商业模拟训练为目的的“职场技能英语”、“社交英语”、“面试英语”等课程,学习者在接受培训的同时,增强了自己的现实商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真正将英语与职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总之,职业能力教育体现在商务英语各层次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之中。当然,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大学或者职业院校,培训学校或是专业企业培训机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具有不同特点,其所满足的企业用人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2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层次

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论,他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类似的,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也是有层次的,并且这种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满足了企业用人的不同需要。一般来说,企业的用人在商务英语方面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级:

1)一般岗位工作人员:具备商务环境下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如文员、单证员、涉外导游等;

2)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沟通协调人员:需要专业领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如跨国企业的专业人员、涉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等;

3)中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管理能力,且具有在专业领域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如跨国公司部门主管、高层管理人员等。

2.1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

在目前中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可以说,在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初期,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为商务英语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就业情况上看,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毕业生往往从事一些具体的涉外基础岗位,如单证员、报关员、外销员、国际贸易操作、导游、外企文员等。这类的岗位需要求职者一方面熟练掌握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另一方面能够熟悉商务理论或实践知识,能够以现代技术为手段胜任现代企业一般工作岗位。这正如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一样。一般而言,那些需要更丰富综合知识和更高专业技能的职位空缺,多半是由一些更高层次的人才填补。

2.2本科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

在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明确了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应用语言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这其中,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学科所独有的。因此,相对而言,“商务沟通”技能可以看成是商务英语人才核心。这一核心也成为本科商务英语人才职业能力的关键,即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具体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公司(组织)内部沟通能力和外部沟通能力。在有着跨文化背景或者跨文化经营的企业中,人际沟通能力是基础,公司(组织)内部沟通能力是管理的关键,外部沟通能力为企业发展助力。就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其目标就业市场主要是此类有着跨文化背景或跨文化经营的组织机构,如跨国公司、外资企业或者其他具有跨国背景的企事业机构。学生的职业技能表现在,除了掌握熟练的英语语言知识、商务知识技能以外,其复合型的教育背景和出色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成为他们从业的重要优势。

2.3英语培训机构的商务英语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商务英语、企业英语培训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BEC、博思、托业等商务英语考试培训或通用英语教育,如今各类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商务英语教育培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涉及多种行业的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专业服务。在教育培训机构中,商务英语的学习者要么是在职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希望通过培训提高商务英语技能为跳槽或升职做好准备,也有一些具有商务背景的中高级管理者,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服务企业并助力企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并赢得广泛的尊重。这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类需求的顶端,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赢得尊重成为高层次人才最为关心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中的商务英语培训,尤其是那种“私人订制”(tailormade)式企业培训或VIP一对一培训,尤其凸显了商务英语的职业属性。学习者往往具有一定商务实践经验,希望通过商务英语的学习来拓展职业领域,挖掘出更大的潜能。可以说,无论针对哪一种在职人员的商务英语教育,都满足了企业对人才某方面的特殊的职业技能的需要。

3结束语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职能力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由于新旧准则之间的较大差异,原来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新准则的需要。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从业人员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高职高专的会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诚信执业能力

会计人员作为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诚信为本,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保证,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一个标准。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提倡和监督会计人员依法核算、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益复杂,会计人员应在严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做出职业判断。

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会计人员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在经济契约的签订、执行,在遵循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社会保险、税收法规制度等方面都面临着职业道德规范问题。而在新准则的实施与运用过程中,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教学中不仅应把会计法规体系的内容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增设相关职业道德课程,同时在会计教学中要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或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和领会新制度的要求,以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诚信执业的能力,使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

二、职业判断能力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会计处理选择空间的扩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这使得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成为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教学的关键。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长期以来的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会计人员侧重于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将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更多的作为操作技术,没有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判断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处在核算层次,不具备达到准确进行职业判断的水平。而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如何准确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的价值和当期损益等财务状况,提高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是会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需要通过学生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准确判断的能力。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应加强职业判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分析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从而为今后成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和对策提供借鉴。

三、实践动手能力

没有学术理论的后备人才的支援,会计学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同样没有处于实践操作一线的人才的更新,会计学发展就失去了土壤。因此,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同样重要。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所学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职业经验。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因此,会计的实践性教学不容忽视。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会计模拟实验阶段和毕业前到实习单位实习阶段。学校应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教学所用的资料,还是模拟实验的过程,都应加以充分重视,通过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能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在校外公司或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四、信息处理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信息化、一体化的社会,随着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将使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不断加快,一方面会计手段将在会计电算化全面普及运用的基础上实现会计信息化,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并将会以几何速度不断发展,这种有别于传统交易及服务的交易活动,对会计的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传统会计的理论、假设、原则产生深远的影响,必然呼唤网络财务的产生和发展。为适应这些需要,必然要求会计教育注重信息教育,使之贯穿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使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会计人员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软件开发和设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首先需要会计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和掌控能力,从而熟练地从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问题讨论,然后充分利用bbs论坛系统、E-mail电子邮件、聊天室系统、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或网上在线交谈等网络协作学习系统言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或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点评、个别化辅导为学生解惑答疑。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时期,知识将不断创新,“不创新,就灭亡”。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不仅会计学科会被边缘化,而且也会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国际化竞争日益明显,会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十分紧迫。

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本来可以由学生自己学习或思考的,如果完全由教师讲授了,不仅占用了教学时间,而且还使学生失去了独立钻研的锻炼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应由简单地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由教“书”向教“学”转变,适当降低课堂讲授时数,增加课堂讨论、质疑、练习、实验等课时。在教育中应注重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个性发展中积极引导,着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潜力,充分考虑未来的“自我拓展度”和人才的“适应度”。就会计教育而言,一方面,强化培养创新性会计人才的意识,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等;另一方面,它要求会计教育不断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六、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会计行业的社会化决定了该行业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会计人员必须真正热爱从而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跟得上步伐。由于会计具有社会属性,会计准则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在校学生所学知识在毕业以后也许会被淘汰,必须通过自学等途径来获取新知识;同时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会计专业学生要适应不同企业的特殊情况,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建立在终身学习能力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毋庸置疑,充电的多少和职业发展的快慢几乎是成正比的,这就使得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也就是说,一个适合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会计不仅要精通手中的专业工具,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和适应变革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自信地迎接挑战。

在高校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习独立性、责任感和求知欲的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分更多地进入教学,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对教学的质量所起的作用也相应增强。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自学,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始终培养学生坚持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在校和毕业后都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密切关注会计新学科的兴起和与会计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只有加强终身学习,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落伍。

终身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再也不是一次性为学生准备一切的教育。学习的社会化、社会化学习是教育更普遍的形式,终身教育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一个人只要有一、二个月不学习,就会落后,会计人员将不断回归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为此需要做了很恰当的诠释。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教育改革首先应该高屋建瓴,理顺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逐层推进。对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根本性地改革高职会计教育,开创高职会计教育的新局面,更好地适应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大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影响更加深入,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交融,要求我们在历史维度和全球视野下分析创新高职会计教育理念。在这种全新的视野下,积极审视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内涵,也必然会获得全新的高职会计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5

关键词:护理 高级职称 能力特点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交流全面提高,人类健康迅速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随着人们对健康出现多元化的需求,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立体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护理学科面临的挑战更大。人才已经成为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护理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护理人才,护理高级职称人员又是护理人才中的中流砥柱。他们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调节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护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于2005年6~9月,分别对58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进行了有关其自身能力特点的问卷调查及对105名非高职护理人员进行了关于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认同度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为如何充分发挥高职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我省8所医院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8名,其中主任护师3名,占5.17%,副主任护师55名,占94.83%;年龄40~54岁,平均45.83岁;学历:研究生4名,本科32名,大专22名,工作年限20~37年,平均26.7年。非高职护理人员105名,平均年龄32.8岁,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平均工作年限8.5年。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情况设计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问卷调查表,其主要包括专业技能(8条)、服务意识(5条)、沟通能力(6条)、教学经验(6条)4个方面,共计25条。分别对高职护理人员与非高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评分采用模拟评分方法,从0~10分。各项分值越高说明其能力自评度越高,该项能力越强;非高职护理人员对高职护理人员的该项能力特点认同度越高。并通过问卷调查从25条内容中得出认同度最高的8条内容,用百分比表示。

1.2.2统计学方法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及百分数表示。

二、结果

2.1调查结果发放问卷调查表163份,收回149份,有效率91.41%。其中发放高职护理人员问卷调查表58份,收回57份,有效率98.28%;发放非高职护理人员问卷调查表105份,收回92份,有效率87.62%。

2.2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能力特点问卷评分结果见。

2.3高级职称护理人员主要能力特点自评度最高的8项内容见。

2.4非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对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认同度最高的8项内容见。

三、讨论

3.1强硬的专业技能从调查结果,可以得知高职护理人员普遍认为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其最基本技能。由于技能的掌握是通过多年经验累积起来的,高职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多为十几到几十年,在长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强硬的专业技能,掌握较丰富的专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应对各种急抢救工作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指导年轻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技能、理论的提高得到了非高职护理人员的一致认同。她们是各专科领域内的临床护理能手,是掌握专门化知识的专家型护理技术人才。在提高护理质量的过程中扮演督导者的作用,能对护理质量常抓不懈,从而为保证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为保证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供依据。

3.2较强的服务意识自上世纪至今护理事业有了巨大的变化,护理专业领域有了较大的扩展,护理实践范围也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商业知识与技能、服务行业的需求更加突显表257份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调查问卷自评度前8项的出来,其实质就是医疗服务企业化。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病人的满意度。故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强,普遍具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现代护理服务意识观念转变迅速。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能从多角度护理病人,全方位关心病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患者的肯定。因此她们是活跃在护理服务一线,是整支护理队伍中的带头人和排头兵,能带动护理服务的发展。

3.3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高职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工作开展、实施、提高等方面顺利进行的保证。她们良好的沟通能力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误解环节,提高各层护理人员的配合度;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良好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问卷调查得出高职护理人员对角色的适应性强,承受能力强,对平衡工作与家庭有一定的能力。她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有效与病人及家属、上级、同事、同学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她们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医患关系中起着桥梁作用。她们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讲究沟通艺术,通过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团结、激励、引导护士工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4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床护理教学工作是对护理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年轻护生、护士的学习效果。高职护理人员多是一肩双挑,她们不仅是临床上的护理专家,同时也是临床教师,她们坚实的理论基础,强硬的临床操作技能为护理临床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她们承担着不同层次学历的教学任务及对新进护士的培养。在十几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她们是开路先锋,在培养护理人才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医疗护理领域的发展,护理模式从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管理型护理团队是适应性团队,能够在不断提高的护理模式环境中发展;管理型护理团队是创新性团队,能够在优胜劣汰的服务市场竞争中创新进步;管理型护理团队是实践性团队,能够在不断更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省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比例较小,如何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各层面中的作用是摆在每家医院面前的挑战。为了满足目前护理事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管理者根据高职护理人员的能力特点动态调整其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大力.加快护理人才培养促进医院建设全面发展.护理管理杂志,2003,3(4):1-3.

2 崔建新.培养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重庆医学,2006,11(35):2101.

3 Kleinman CS.Leadership roles,competencies,and education:how prepared are our nurse mangers?J Nurs Adm,2003,33(9):451-455.

4 李旭.今后十年我国护理管理发展趋势.护理管理杂志,2001,11(1):24-28.

5 肖柳红.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A):55-56.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6

第一,当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专业与企业提供的职位存在不符的现象,尤其是对实习生而言,在刚刚进入企业时会做很多与专业领域不相符的工作,导致学生出现倦怠、埋怨的现象;第二,学生对于实习工作的态度,很多学生都抱着一种娱乐性的心理去实习,等到真正实习的时候,会抱怨这抱怨那,心里不平衡等状况经常出现。学生对于实习态度的不端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阻碍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进行。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促进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专项法律法规只有《职业教育法》,我国相关的立法机构可以参照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制定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法》与《教育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2],加上现代一些新鲜的法律问题和条文,通过相关资料构建一个大致的职业教育法法律构架,制定专项的职业教育法。完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来提高政府部门和校企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视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有序的发展。在立法过程中,尤其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在院校、校企与学生之间,学生属于弱势群体,是受保护的对象,因此出台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尤为重要。

(二)强化校企责任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院校和企业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应当做到对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学习和培训营造以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作为院校,应当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学校应始终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学校管理方面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约束学生的过激行为。学校通过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为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作为企业,应当为学生的实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实习生应当保持公平的态度,不得用有色眼光来看待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应当加大对实习生的培养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企业应当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只重视当前的业绩和效益,注重对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增强学生能力

增强学生能力是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的个人能力决定着在院校和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学校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和自我素质,对于专业知识做到严格要求,有利于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和研究,为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在知识、人格素质上的培养,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在企业的实习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使企业对学生和院校都会刮目相看,提高校企合作的几率和可能性,促进了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实习生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才会适应企业的发展,才会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加强行业的引导

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扮演着引导和桥梁的作用。行业协会对于院校的发展和企业的运营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涉猎,对于双方各自的需求也都有所掌握,行业协会会保持中立的立场与校企合作双方分别进行沟通与协商,使合作双方能够保持互动和理解。行业协会也可以帮助校企双方提供相关的策划、咨询、评估等方面的帮助[3],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职业资格的制度加以分析和评估,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加强行业协会的领导和评估,有利于院校和企业了解当前的形势,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快教育的发展步伐。

三、结束语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7

1.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这种竞争在人才的竞争最终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宝,是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最终保证,一个企业要生产科学密集型产品,生产优质产品,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并有掌握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熟练的操作熟悉的技术工人。没有后者,这与企业的成败将关系。

1.2要认识到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发展战略和秩序。随身携带的条件和要求等五个方面,即科学和技术创新之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了实现这五个要求,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大量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对市场经济的主要途径,实现劳动者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大大加快了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合理化。

1.3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它是建立在熟练的渠道增长是促进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是引导,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需求的方向发展教育的方向;是促进培育和建立统一,开放的发展,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它可以促进工人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意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商业教育。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规律现代化的进程,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对于促进就业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很重要。

二、职业技能鉴定对劳动者管理的目标

2.1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是保持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

每一代的工人生产,生活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创造性的推进。不同年龄,技能工人的知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比社会及专业人士的最低要求,更不会不承认自己的工作,为了谋生,他不能得到这份工作。换句话说,从事社会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资格。

2.2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随着职业资格制度健全,为了使全国各地的人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了解自己的工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身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形成劳动的重要,了解全民素质,提高全体工作才能有可靠的保证人民的素质。

(2)与就业的明确条件的各种职业。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个性化,选择职业的优势条件,雇主也有真正的人才招聘标准。

到作业只有合格的人员,以确保社会和工作水平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力和效率的好处。 以职业教育和培训明确规定的从业资格规定。职业教育和培训,标准化也将极大地促进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职业技能鉴定与促进企业工人培训可持续发展评价

所谓可持续发展企业职工培训有三层含义。首先,工人在企业培训,以获得长期持久的动力,使企业的生产,并与他们的发展需要根据操作工人,进行充分和有效的培训。其次,工人在企业工作的需求(数量和质量要求)继续得到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有效的。三是企业在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工人失业,工人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知识,技能和从业素质,不断增强就业能力。对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遇是对工人的培训,以解决实际业务的有效途径问题。

3.1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人员的内在统一

1、都指向的对象是一致的。企业,企业员工是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点的共同的实施对象。

2、之间的一致性两个目标。职业资格评价是基于对自己的评价的职能,以确定他们是否有资格在一个岗位从事贸易行业标准的工作条件。它不仅是鉴别和质量检验人员,也进一步促进了工人和发展质量。现代企业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员工素质,开发员工的潜能。

3.2对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的特点,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专业技能公众覆盖面,确保在职职工培训的全员性。特定行业的公众识别和劳动社会保障部认定的企业基本覆盖各类常见的类型。

2、专业技能理论和实践上分析,重在实用。克服了在职培训或再实践,或对缺点偏重理论。

3、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以确保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个系统,以确保专业技能,技术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持有有关证书,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这样的制度保证,使当工人已不再是在职培训时紧松,走过场。

4、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系统的,规范的制度,第一产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有序各种档次的高级技术人员,将帮助工人确定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激发员工的学习和内在动力,发掘自己的潜能,调动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5、职业技能鉴定,帮助企业实现与资源有限,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在职培训,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的结合,它可以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完整的,行业特定类型的越来越普遍类型的资源共享考试,说明可以用来作为参考,从而大大缩短了训练的发展周期,节约了培训开发成本。

3.3职业技能鉴定将成为促进企业提高工人技术素质的桥梁

市场经济体制,使工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自己造成的应该获得报酬。为规范劳动力有序流动,劳动者就业权利和就业指导,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在为出发点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流动涉及到供需双方的职业和选拔人才的需求。从调查的企业领导人抱怨说,工人不能做的工作或职业岗位的工人不符合治疗一些职业介绍机构,是不与其他职业介绍所找理由为自己辩解一致,争吵时有发生,没有任何的疑问劳动力市场的信誉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供求双方没有凭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实施职工职业技能鉴定,鉴于该国一个共同的技术等级证书,劳动力市场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了人才流动,同时努力更好的工作,新的职业生涯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工人可以自己多类型,多层次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从而增加了在职业工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给企业提供方便的人员选拔。

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专业技能,劳动力市场发展,建立和完善的有力杠杆,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全国劳动劳动行政部门的新举措的宏观管理。

四、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

4.1职业技能鉴定是促进劳动者按照一定目标提高职业素质、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明确提出,要“在市场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就业质量,引导职工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必然导致就业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职工的就业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作为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护照已成为青年学生和工人在就业,新的职业观念。不同类型,不同的技能水平,为人们接受指定的方向或目标的职业培训鉴定标准。通过专业技能,让人们去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工作的一部分,办公室的资格或自行创业的凭据。

4.2专业技能,促进技能人才的有序流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高度活跃,人员(包括企业盈余流,人在运动后,劳务输出等员工)的频繁流动,以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参与提供了技术证书,使技能人才与普通流“通行证”。

4.3专业技能人才打通渠道的工作,是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氛围职业技能的形成

当前职业教育在中学教育到底是从向熟练的专业技能人才成长的工人大多数不同的另一种方式显示:工人可以按照初级,中级和高级技师的道路持续增长,使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机会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4.4职业技能鉴定将成为劳动者自我开发的自觉行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高新技术的劳动力素质将逐渐取代一般的体力劳动,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更高。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质量不高的技术工人,有“炒鱿鱼”,失业的危机。因此,自我发展的工人意识将逐步增强。他们学习更多的新技术,掌握自己国家通过鉴定的技能,各种职业技能,获得新的职业资格,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专业技能已减少到生存发展的一条光明大道工作。

4.5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将成为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有力杠杆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劳动者有可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技术水平的高低,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职业,从而得到自己应该获得的劳动报酬。为了规范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正确引导劳动者的就业和择业,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劳动力的流动牵扯到供需双方对职业和人员的选择。从一些职业介绍机构调查得知,企业领导人埋怨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或者劳动者认为择业岗位不对口,待遇不相符等原因而找到职业介绍机构申辩、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给劳动力市场的信誉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供需双方的选择毫无凭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对劳动者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发给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将给劳动力市场的人才流动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为劳动者更好地就业、择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广阔的道路。劳动者可以通过对自己多工种、多层次的职业技能鉴定,拿到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从而增强了劳动者就业择业的竞争力,也给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了方便。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8

[关键词]现代校长;职业能力;专业智慧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好校长,他一定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潜心陶冶自己高品位的素养,努力锤炼自己高效率的能力,以形成现代校长的优良职业品质和专业智慧。

一、做好知识分子思想工作的能力

做思想工作是校长的基本职责之一。它是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调适教师心理状态,消除干群间、教师间隔阂误会,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校长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有些学校校长对这一能力比较忽视,其具体表现为:要么是现任学校校长本身也是知识分子,不善于做思想工作,或者认为不存在做思想工作的必要;要么是校长专心抓教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书记和政工干部的事;要么是认为知识分子思想工作难做,经常回避这一工作;要么是认为做思想工作就是去教训别人,不愿意去干这种事。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思想引领者,这要求学校校长要会做教师的思想工作。

校长怎样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呢?

(一)要陶冶自身的人格素养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是人格化的教育。校长要高举先进思想的旗帜,适时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校长自身没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工作是无法开展的。校长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骄不躁;宽以待人,不怒不威,不虚不伪。这样,校长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亲近教师、吸引教师;用自己的人格价值去感召教师、凝聚教师。

(二)要懂得教师的需要

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这是必要的。但是,校长应该明确,教师物质上的需要,这只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最低层次的需要(实际上教师的经济待遇还不能达到较高水平),我觉得,教师有更高的需要:一是教师需要思想上的及时引导和政治上的高度信任。一般来说,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专业工作看得比较重,他们在政治上坚定的表现,经常是通过对教学的钻研,对工作的努力表现出来的。但有时在思想上会出现波动,或对校长及学校工作有意见。这时是教师最需要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校长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帮助疏通障碍。不要等思想障碍根深蒂固而形成某种观念、甚至出现错误后,再去用批评、处分来代替思想工作,这是最不可取的。二是教师需要工作上的大力支持。教师最大的期望和乐趣莫过于教学的成功和学生的成长,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会放弃许多生活上的需要而废寝忘食地工作(教师工作其实是没有上下班之分的)。校长应认识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对教师工作的大力支持,必将引导教师情绪、心境等心理因素上出现积极状态。

(三)及时发现并运用符合实际的工作方式做好思想工作

人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而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更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由于个性引起的思想波动,反应有时是不明显的。这就要看校长能否及时发现,只有发现了这种个性的思想波动,才能“对症下药”,及时引导,避免用一个模式去做每一个人的工作。

二、学校发展长远规划的能力

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学校教育工作不仅周期长,而且是一个连续性极强的过程。校长如果缺乏长远规划的能力,他就有可能违背教育规律,难以办好学校。校长长远规划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要有预测能力。有人说,三流的学校做昨天的事情;二流的学校做今天的事情;一流的学校做明天的事情。这形象地说出了学校管理水平的差别。

鉴于学校教育工作周期长并与社会联系紧密这一特点,校长必须具备预测能力。这是因为:其一,预测是制定长远计划的基础。通过预测,领导者可以预见学校发展的前景,从而确定目标,分析问题,预测需要,使制定的规划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其二,预测是选择最佳决策的根据。通过预测,制定出多种方案,从中选取最好方案,避免决策失误。其三,预测是使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保证,通过预测,明确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良好适应。

其次,能建立一支精良、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的优劣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这也是校长长远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只顾应付眼前的教学,或者为了使自己在任期间快出成果,而不注意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这将有可能使教育的连续过程中断,造成人才的缺乏和浪费。一个有远见的校长,决不会忽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能识才。要注意到有才的人往往不愿投其所好,使人看起来似乎不顺眼,总爱提不同意见,校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给予重任,并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是能尽才。目前,校长常常报怨,拿工资的人多,上讲台的人少,这是一种浪费。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多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因此,校长要充分发挥已有教师的才干,注重任用有专长而未发挥其才干的人,做到人尽其才。

三是能育才。教师职业是超前性极强的职业。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是教师的职业需要,这是与实现长远目标相适应的。因此校长对教师不能只顾使用,不管提高。要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采用在职学习、业余进修、短训、自学多种形式来提高师资水平,保证师资水平适应(或高于)教学需要。同时应重视教师的新老交替的衔接工作,形成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性别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周期的连续性。

四是能荐才。校长不要怕教师超过自己,能培养出超过自己的教师,是校长更大的成功。学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能够出优秀人才的地方。校长应有宽广的视野,为人才铺就发展的道路,积极向高一级学校、向上级部门推荐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现在有许多党政领导都是当教师出身的)。这样,更能体现校长品位和能力。

三、有效组织指挥教育工作的能力

校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指挥者,校长能否确立自身角色职能、科学管理学校,是校长能否有效组织指挥教育工作的表现。在今天的学校工作中,校长这一能力的体现有新的特点,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硬领导”向“软领导”转变

当今学校,那种外行领导的现象已基本消除。校长多是精通某一学科专业的教师,他们发挥了专业知识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硬领导”。随着教育的发展,专靠这种硬领导已显示出它的不足,在今天,为了达到学校组织指挥工作的高效率,必须实现从“硬领导”向“软领导”的转变。为此,校长不仅要懂得某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还应成为政治上成熟、精通教育科学、懂得教育心理学和管理科学的“软专家”。对校长来说,只有实现了“硬领导”向“软领导”的转变,才能打破某一专业的局限性,全面谋划学校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组织指挥的整体效应。

(二)由再造决策向创造决策转变

决策是校长组织指挥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决策可分为再造决策和创造决策。为了省事方便,有的学校习惯于做“传达”式的工作,上级怎样说就怎么干,上级没说的就不干,别的学校干什么,自己也就干什么。这属于再造决策(这也是需要的)。这是一般校长不难做到的。作为优秀的领导者不应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理解上级精神的基础上,能联系学校实际制定出科学的更具体的方案;上级没有布置的任务,如符合学校条件也可做出实施的决定;在学习别人经验时能提出自己研究的新课题;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新的教学实验,等等。要做到这些,校长必须实现再造决策向创造决策的转变,这样才能组织指挥出学校工作的新风貌。

(三)由直接教学向指导教学转变

校长大多本身就是优秀教师,以前人们一般认为,学校领导者应有优于教师的直接教学能力,才能领导教师的教学。其实,这是降低了对校长职责的要求,是一种用教师能力来衡量校长的做法。我觉得不能要求校长在教学水平上一定都得超过或等同于各学科教师中的优秀者,因为好教师不一定是一个好校长。我们不要求校长必须是一位优秀教师,但是,必须要求校长能确实知道如何才是一位优秀教师,并具有指导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能力。我对校长提出了“三少三多”的要求,即:“少上课,多听课;少坐自己办公室,多进教师办公室;少开大会,多开小会。”校长要与教师近距离、“亲密”接触,不当“裁判员”,争当“教练员”。

四、勤俭理财的能力

学校的财务管理,校长负有主要责任。学校能否科学理财、勤俭理财、廉洁理财,是评价学校管理水平、评价校长品质和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内容。校长理财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不能搞产业化,但要学习产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学校公共、公益、公正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办学不能搞产业化。但是,我觉得产业的财务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产业的投入产出,是有着严格、科学的成本核算的,而我们的学校财务管理却缺乏这样的有效控制。一些学校,没有合理的预算,或不执行预算,财务开支随意性很强。项目建设没有科学论证,贪大求“洋”,借贷建设,许多学校都留下了巨额债务,甚至造成浪费,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稳定。现代校长应该学习并具有“产业式”的理财、管财能力。学校的每一分钱更为珍贵,绝不能浪费。

其次,校长不能为金钱办学,但要努力争取多渠道资金的投入。当一所学校、一名校长以金钱为办学目的之后,就会失去教育的本质。我们绝不能这样做。但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校长应具备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学校建设的能力(而不是向学生乱收费)。要科学规划、及时申报项目;要掌握信息、努力争取项目;要用好政策、开辟新的资金投入途径。校长要努力锻炼自己主动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的能力。

最后,校长不能乱花钱,但要舍得在教育上花钱。学校是最需要勤俭理财的地方,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富裕学校,校长也不应该乱花钱。但是,学校再困难,校长在关键的教育项目上也要舍得花钱。校长要严格控制非教育资金的支出,如招待费、不实的形象宣传费等。要在教师的培训学习、学生学习条件的改善、师生教学设施的更新、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等方面,想方设法加大投入,把钱切实用在能产生教育实效的地方。管好钱,用好钱,并建立起理财、监督的长效机制,保持学校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这是校长高能力的表现。

五、和谐交往的能力

校长是和谐学校构建的引领者,班子成员的团结,教师团队的进取,师生情感的融合,校园文化的创新,家校配合的协调,社会评价的满意,时时在考验校长的能力与人品。今天,和谐交往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校长有无和谐交往能力,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体心理的发展和行为的改变,而且会影响学校和谐机制的构建和学校的发展。校长决不能轻视这一能力的作用。校长和谐交往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能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

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工作任务与教师的态度、情感、利益、待遇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教师心态保持愉悦,工作持续进取。校长管理学校,必须确立“教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我们要懂得:帮助教师的成功,是校长更大的成功。一所学校名师的多少,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所学校教师凝聚力的强弱,反映出校长的办学能力。

(二)能处理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

集体领导是我国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但是,能否形成强有力的、和谐的领导集体,校长起着关键作用。学校班子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形成融洽协调的心理氛围,这应是校长的重要工作目标。具体表现为:校长不搞一言堂,发挥集体决策的作用;校长不推诿责任,勇于自我批评;校长能经常与班子成员交换意见,保证工作上的密切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长首先要处理好和书记的关系,这是班子团结和谐、领导有力的保证。

职业能力论文范文9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学生需要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对于实际问题具有足够专业的解决能力,这也是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当中,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开展职业活动,参与社会生产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从整体层面来说,综合职业能力应该包括对问题解决分析的能力,信息处理和接收的能力、基本职业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护用药理学来说,其学科是当代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课程的重要纽带,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药物与机体之间的作用规律和机制。护用药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主要是以提高学生临床护理能力为根本目的,并且实现培养具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护理人才。在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学生在参与护用药理学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且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护用药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对于药理学中的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临床用途以及用药知识等相关问题进行学习,并且为后续提供用药咨询与遗嘱执行提供良好的基础,逐渐培养学生参与临床课程学习的能力。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了专业内外两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针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业务技能素质来定义,而非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等非业务知识类能力。在以往传统的护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对于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都存在着较多的欠缺。一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使用幻灯片,先回顾旧课,一般是病例导入新课,开始授课,最后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虽然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培养,但是忽视了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并且重视对学生业务知识以外的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另外,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热爱从事的工作。

2护用药理学课程改革策略

2.1课程设计改革

第一,对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在开展护用药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合理地融合理论和实践,在逐渐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保证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有效掌握。总的来说,对于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对以往教学中教师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实现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新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将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并且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让课堂教学目标与实际社会生产的需求相一致,并且体现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的需求。在护理专业中,护用药理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与护士岗位的具体需求相一致。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对临床问题进行解决,获得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并且对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进行不断的锻炼和培养,并且结合护士岗位从业的相关标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第二,对于课堂实践内容的合理选择。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围绕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并且将工作项目与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某一工作任务进行完成。在工作任务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地采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展示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战性特点的工作任务。课堂实践内容要结合“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不同能力类型,提高实践内容的制定的有效性。在临床的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责任重大,其需要对药物治疗过程进行执行,并且要监护用药的过程,给予相应的用药咨询服务。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临床实践工作流程中的几大系统用药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实际训练项目。项目具体可以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内脏系统疾病以及化学治疗等几方面的用药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际用药护理的能力。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节奏进行科学的把握,并且结合不同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教学过程进行分解。不同的教学单元中,课程知识内容的难度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合理安排不同学时,并且结合本校教学安排需求,规定相应的教学时间。一般来说,护用药理学教学的整体安排可以在80学时内来完成,并且考虑到实际教学效果的需求,要尽可能地将最短教学时间设定为2学时。在进行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结构进行把握,并且逐一细化不同课时教学安排,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规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教师要对于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时间给予充分的保障,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成任务的分配和布置之后,让学生主动地在课外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自主讨论和汇报,教师再对学生的汇报过程进行指导与点评,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

2.2课程实施改革

首先,课堂的教学准备。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淡化和改变,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以引导者的身份来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并且充分地做好备课工作,对于具体教学训练项目来采取合理的教学设计手段,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取实践性较强的训练化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临床的具体工作流程,来安排学生进行参与练习,包括用药医嘱、临床案例处理等。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课下预习,上课来进行讲解,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内容再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和引伸能力,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拓展,保持合理的教学节奏。最后,教学收尾工作。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下发相应任务和提问,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解答,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合作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实际操作的模拟,并且共同对学习内容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取点评与模拟的方式,对于具体的模拟用药、不良反应处理以及医嘱等解答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对学生汇报的过程进行耐心的听取和记录,在学生完成报告之后对学生存在的不足指出相应的意见,并且具体动手来对学生进度操作的示范,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补充。

2.3课程考核改革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不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在开展教学考核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过程来开展过程化、全面的教学考核工作,提高课程考核的合理性,真实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进行反映。在考核的过程中,教师要执行多层次化的考核模式,并且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自评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地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自评过程进行监督。在考核体系的改革中,教师要对于学生与综合职业能力成长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根据考核和评价结果,教师对于后续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与改进创新,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