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1-25 09:56:37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范文1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cludes an enterprises mold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responsibility diagram and a mold specialty teaching execution diagr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mold manufacturing and specialty teaching, combine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build a sharing-type repositor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ld specialt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关键词: 生产流程;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资源库

Key words: production process;mold special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pository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81-03

0 引言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1]。本文调研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厂,总结出企业模具生产线流程和生产岗位职责图;对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总结出高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现状教学知识结构框架图,据此构建以模具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基于模具企业生产流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它以工厂中模具实际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将企业生产模具流程各工作部门作为资源库的一级目录,分别设置:项目部资源库、业务部资源库、设计部资源库、仿真部资源库、生产部资源库、质检部资源库;根据企业生产模具工作内容:接受定制模具任务书、企业合同签订、模具设计与制图、设计方案仿真模拟、成型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安装设备并试模、出运后处理等相关资料过程添加到各工作部门资源库;用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锻模、粉末冶金等类别典型模具为项目载体,完整展示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加入精品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等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上述资源库模块;同时引入模具行业协会、模具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突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加入行业标准,以此规范学生设计和生产,拓展行业知识,随时了解模具行业前沿动态,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对整个模具专业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1 模具行业生产流程

依据模具行业企业特点,系统搜集模具行业领域动态、行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专家信息;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需求情况分析;知名企业信息、著名企业家信息;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新产品、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行业资格、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全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生产流程、生产部、各部门工作内容、各部门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能力与知识要求、工作内容及最终所提交成交客户模具和各生产部门的储存过程资料,现阶段我国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执行流程

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整体方案、说课视频和课件、数字化教材、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实训、内容及学时和开设的顺序进行了系统调研,并标示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占总调研院校开设比例,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执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基于生产流程模具专业资源库构建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流程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计划调研,总结出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和高校模具专业教学进程。分析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和高职专业模具教学进程的共同点,以企业各部门生产模具的知识能力要求穿插模具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在相对应部门的资源库下链接精品课程和实训内容。本文据此构建模具行业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模具专业资源库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此次模具专业资源库建设,以企业真实模具的设计、生产流程为主线,企业生产部门作为资源库目录,如(业务部)接受模具任务签订合同(设计部)设计模具绘制图纸(仿真部)模拟方案出具报告(生产部)加工装配试模(质检部)模具质量检测(业务部)模具后处理;同时将《模具价格估算》、《逆向工程》、《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模具CAD/CAM/CAE》、《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材料成型设备》等专业精品课程;和塑料模具拆装实训、冲压模具拆装实训、模具钳工与装配、拆装(模拟)、电加工实训等教学实训环节作为资源库的支撑材料,让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方法与企业模具设计生产流程一致,最终构建符合企业和院校实际需要,工学结合,职教统一,企业工作内容与模具专业教学专业课程对应双体制资源库。且在主页面中即时更新模具协会、就业趋势、模具行业前沿动态、知识论坛、共享资源、岗前培训、资讯交流、技术资格证书查询等资讯服务内容。可通过资源库随时查询模具企业各生产环节岗位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要求和相关项目资源库资料;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即将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可根据自己在模具企业的所在岗位查询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料,也可以在查询专业课程知识同时找到企业生产的相关案例,随着市场运行模具行业的发展,各部门资源库中随时添加新的典型案例带动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项目更新,提升模具资源库的前沿性并实现了远距离的开放式教育。

4 结束语

论文从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出发,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模具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把资源库建成具企业模具生产实操特色、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开放型共享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且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职教改革的基本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省级实训基地;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工学结合;职业岗位群;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29-03

从模具用人企业反馈的信息看,目前企业急需的是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模具人才。而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不能迅速地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模具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进行开发,面向用人单位,建立以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领域课程。它与冲压设备、计算机技术密切联系,属于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课程。通过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使学生熟练掌握冷冲模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典型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更不能达到自行设计中等复杂模具的技能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对模具人才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定位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结构,实行情境化教学;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方式,设置了《冲压模具实训》课程。详细开发流程图如下页图1所示。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讲训并重,学练结合,融入企业标准,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点,一体化模式组织教学,如下页图2所示。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达到能分析、会计算、懂设计、强操作。能分析:能准确分析模具的结构组成和动作原理;能正确分析制件的冲压工艺性,并制定其生产工艺方案;能分析常见冲压工艺的主要质量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会计算:能正确进行模具设计的工艺计算,并具备模具标准件以及模具材料的选用能力。懂设计:掌握模具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能够完成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模具设计任务。强操作:能够独立完成冲压模具的安装、调试与制件的生产工作。

教学内容

课程以校企双方共同精选的零件为教学载体和实训载体,通过对学习情境的学习和实训,可以使学生直接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依照工学结合思想,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项目任务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并把职业道德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每个教学模块及下面的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教学模块1到4形成两条职业能力培养主线,工学结合学习情境的设计如表1所示。

内容选取 课程从内容选取上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本着“基础知识够用,兼顾后继发展”的原则,按照模具设计的工作流程整合序化了教学内容,并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整合思路,按照“知识+实例+实训”的教学模式,做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内容组织 课程设计了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和成形模设计四个教学模块,并通过教学载体4个典型零件,进行冲压模具设计案例为教学载体来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模具拆装实训、生产认识实习、模具安装与调试实习以及课程设计。

表现形式 四个模块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图3所示。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实践操作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因此,传统的偏于理论知识讲授的方法不能适于现在学生的学习,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进入企业什么都不会。

教学设计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选择企业真实零件为载体,序化教学内容,难度由浅入深、零件形状由简单到复杂,按照模块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组织课程内容,设计理论实践一体、项目导向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贯穿学生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项目训练到综合项目训练的原则,按技能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培养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按照“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思路组织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创建了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有:实例观摩+实际演练教学方法、启发互动教学法、学评一体化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在一体化场所,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教学与实物现场想结合的手段,拓展教学资源,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队伍建设

要实施《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教学,硬件条件都具备了,关键是师资。“双师”化的专兼结合教师很关键,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教学过程难以控制。多年来,我校一直注重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引导专业教师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已经成为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100%。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教学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每个学习情境由一名校内专任教师和一名企业或行业兼职教师承担;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互补长短,在教学过程中以师傅的身份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依据工学结合的思想,通过系部教师同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共同论证,从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职业岗位群出发,将每一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归纳出模具专业的职业能力,融入企业或行业标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点,建成工学结合优质《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

参考文献:

[1]赵建新.高职教育“四化一体”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6):89-89.

[2]金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82-83.

[3]陈莉,万克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1(1):137-138.

[4]王宇红,黄良,王宇航.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6):127-128.

[5]姜雪燕.浅析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185-186.

[6]孙德志.《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吉林农业,2010(10):217.

[7]刘孝光,潘培道,胡昌军.基于冲件加工过程的《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学方法[J].池州学院学报,2011(3):142-143.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范文3

(一)反假实际工作中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反假币在我国银行一线柜台中,设机防与人防两道关卡。但基层一线金融机构中具有识别假币技能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能徒手分辨假币的人员也不多,大多是借助验钞机等验钞手段进行鉴别。许多新进人员没有受过真正正规系统培训。能主动、经常参与到反假币工作中达专业级人士更少。

(二)反假货币培训的现状与问题。上述提到的现状和问题,与反假货币培训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国家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培训和考试,但依然存在着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反假货币培训细化和员工再培训、新型假货币鉴别的即时培训方面有待提高;为了考试而考试现象较普遍。随着造假技术的复杂多样化,造假手段的更新,机具鉴别假货币的风险性也越来越高。因此,牢牢把好第二道关卡即“人防”关,也是货币反假理念“以真反假,以人为本”的要求。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是指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是:行动导向教学就是以受训者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依托的教学过程;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受训者的自主性和自我负责意识。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受训者的生活情境和职业工作,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受训者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形式:受训者以独立或团队的形式,解决自己或培训者提出的工作任务,受训者自主活动占主导,手脑并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反假货币的能力需求分析

(一)行动导向教学方案设计

1.设计反假货币教学知识模块

在反假货币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原则完成教学设计,可以将反假货币知识进行模块归类,并对各模块的内容和重点,结合受训者群体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受训者采用科学方式完成不同工作任务或项目。

2.确定方案设计步骤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具体可以分为如下三大步骤进行:

(1)落实设计实施的基本条件。行动导向教学方案设计是根据教学实施条件为对象来确定的。因此,落实设计实施基本条件,是教学方案设计的前提条件。如果实施基本条件不具备,教学方案设计将无从下手。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反假货币教学设计要确保其落实不能脱离相应的实施条件。教学条件是开展培训教学行动的前提。完整的教学实施条件应该包括:受训者条件、教学条件、合作单位条件和地域条件等。在开展反假货币教学前,应认真调研,将培训教学的实施条件落列出来,直到具备有可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来开展教学培训的条件后,便可以进行教学任务的分析及教学流程的设计。

(2)明确教学任务。教学任务是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操作。教学中设定的任务很重要,受训者需要具备的能力目标,都是在教学计划完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明确教学任务即使明确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以及受训者需在授课后获得的能力。受训者反假币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知假”到“识假”到“辨假”最后到“反假”的流程。结合反假币教学知识模块,将这一流程进度的推进与教学知识模块及所获能力相铺相成,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细化和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如图:

(3)明确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课程。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互动性,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学课程的关键。在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中,衡量一堂课的好坏在于受训者从课堂中收获何种启发,掌握何种学习方法,最终获得何种能力。另外,一节好的职业教育课程,应运用多种方法为受训者提供体验完整的岗位工作流程的学习机会。

3.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方案设计的总体构想。行动导向教学方案设计,必须紧紧围绕上述“反假币教学知识模块”的总体构想来进行。根据“模块”制度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计划;做好教学的组织实施。根据“模块”的每一个教学步骤,按照行动导向原则设计教学方案。

(2)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一,如何以行动导向原则设计教学方案。转变传统的以讲授法授课的单一形式教学,关键在于转换培训者与受训者的地位以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首先,培训者和受训者的地位应相互调换。受训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培训者则是受训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伴随者和知识中介,培训者应帮助受训者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受训者开展团队合作,实现有效沟通。在实际教学中,培训者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协助受训者完成工作任务,并通过评价等有效方式,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建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学习氛围。其次,转变传统的培训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关键是要明确一种授课方式,为受训者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教学方案的设计应遵循行动导向教学结构流程,即:确定任务、制定计划、讨论决策、实施计划、控制检测、评估反馈6个环节的行为模式。

第二,与传统的讲授教学、“填鸭式”教学不同,行动导向教学的常规形式是受训者分组协作,为完成某个工作任务或项目分工合作,受训者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培训者是协调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项目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思维导图法、实验法、探究法、知识竞赛法、自学指导法、听说引导法、畅想落实法等等。

第三,在反假货币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受训者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拓展思路和联想能力,减轻对货币反假知识中抽象概念的记忆负担,让受训者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学习,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使受训者短期内迅速掌握货币反假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的分组实训和实践奠定好理论知识基础是行动导向教学成败的关键。

(3)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①思维导图法:教学中例如“人民币纸币的防伪特征”等记忆量较大的内容可以引导受训者使用该方法,具体做法可以将纸币的“纸张、印刷、油墨”三大防伪特点做成图片,分为三组任务分发给不同小组,然后要求受训者分别找出第五套人民币纸币的“纸张、印刷、油墨”方面的防伪点分别有哪些,鼓励小组分析和讨论,然后按不同小组的任务,将防伪知识点卡片按树状结构将第五套人民币纸币的“纸张、印刷、油墨”具体防伪特点展示在教学的白板中,突出知识结构的层次关系。该方法使受训者积极思考、观察、分类总结,货币防伪知识点不易混淆。

②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在反假货币的课堂实训模块中。教学中受训者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参与整个工作任务或项目课题,并按照计划实施分工合作,最终完成项目。例如培训者将“如何向群众宣传第五套人民币的反假货币知识”作为课题任务下发给各小组,在这一过程中,受训者独立学习或分工合作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和项目的实施,其中运用什么方法,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去完成课题任务由受训者负责,受训者自行安排学习行为,培训者引导其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培训者指点引导解决等。最后,展示课题任务成果,由小组自评、小组之间互评,培训者做最后总评。

③直观演示法:为配合教学效果和增强受训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应讲授或展示一些印刷防伪技术或最新的反假科技,方式可以用直观的视频教程作为内容,一些目前货币鉴伪技术的前沿课题也可以用视频直观的演示给受训者。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安排一些类似这样的课程。

④联想法:利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货币的图案组合,可以用联想法。(如: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的桂林山水图,可以联想到20元正面的花团纹样是水中荷花。)鼓励受训者寻找更多的适合自己的联想模式,快速记忆反假知识点,并将这些联想模式分享给其他受训者。⑤精选法:对记忆材料加以选择、对比和取舍,从而决定重点记哪些,略记哪些的方法。记忆多种外币的防伪特征,可以用精选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实施流程

1.课堂导入

反假货币教学课程从理论模块开始。理论模块主要以反假币基础知识为主,内容也最为枯燥,如何掌握受训者的心理活动,保持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是上好反假货币理论模块课程的关键。因此,课堂导入很重要,如在最初的开课时,可以用利用人民币作为教学道具,并提出问题。如“你们会分辨真假人民币吗”或“大家平时都是如何分辨真假人民币的”,并请受训者现场演示和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这时候,可以让在场的其他受训者参与问题,引起其他受训者的关注和对问题的讨论。最后,由培训者总结出反假币培训课程的意义,即引导现场受训者明确专业身份,增强专业意识以区别于非专业人士,并鼓励受训者接下来慢慢学会专业技能,获得反假币能力。用这样的开始进入课程,为以后的行动导向教学做好铺垫。

2.确认分组,布置任务

这是行动导向教学开始的准备工作,分组和任务将贯穿于行动导向教学的整个过程。分组能够让受训者迅速的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积极的团队合作意识,布置的任务要依据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能够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有事可做,主动学习争取完成团队总任务。而任务的内容以课堂实训模块最终教学目的为主,可以根据课堂实训教学模块下的教学内容子目录拆分成不同子任务或项目,即课堂实训教学模块内的一个总任务下包括不同课程的子任务或项目。在布置任务课题时,将不同的反假货币教学课题任务做成信息卡片,分发给各个小组,并让其进行讨论。在接受课题任务并进行小组初次讨论之后,用提问等方式引导受训者明确小组课题和的工作任务内容。这种先给出任务,让受训者自己抓取以后的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能够引发受训者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行为,也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根本意义。

3.多种方法的课堂教学,这是保证行动导向教学顺利实施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灵活,教学道具多样化,才能激发受训者的兴趣,保持思维的专注。如:在理论知识模块,用探究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受训者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牢记纸张防伪、印刷防伪和油墨防伪的概念和特点,尤其是对“凹版”、“凸版”、“平版”等印刷术的了解,可以通过直观演示法,让受训者一目了然,对基础概念的掌握不易混淆。在课堂实训模块,则多运用可分组进行的项目法、情景模拟法等,为加强受训者的参与度与集中力,还可以采用案例法、拼图法、头脑风暴法等。

4.熟悉信息,制定计划

利用教学材料和教学道具,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受训者自主学习,在教学互动中熟悉掌握本堂课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将所获得的信息紧密结合之前的课题任务,进一步制定课题计划,这是行动导向教学成功的关键。

5.独立学习,分工合作

小组按计划实施课题任务,下发的课题任务由小组拆分单元,由个人完成各自单元后再综合。此时,鼓励受训者利用之前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单元任务,在完成课题期间,可根据受训者的能力灵活分配难度较高的课题,鼓励发挥“传、帮、带”的精神,共同完成任务,这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过程。

6.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和问题反馈

在小组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中,培训者不定时提醒小组成员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否按计划进行完所有步骤并完成课题,并及时与下发的信息卡片做比较,是否按要求完成了课题任务。如果在课题任务完成中碰到问题,及时反馈给培训者,培训者掌握小组的完成进度,可重新指导受训者,引导其改正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循环学习的模式。

7.评价与总结

对小组的课题完成情况采取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鼓励不同课题的小组之间交流学习,将小组完成好的方面与不足通过卡片集中展示在白板上,进行二次教学,让其他未接触该课题的小组迅速掌握该课题的知识技能。最后由教师概括本课堂必须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四、反假货币教学方案设计效果评估

行动导向教学方案设计在实践中运用效果如何,应该在实施之后及时进行评估,为下次培训的开展总结经验,及时修正与完善。反假货币教学应建立多元民主的评价模式,让受训者自己也参与到教学评估中来,也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方法。

1、对行动导向教学课程中三大模块评估

每个模块都应该有相对应的教学评估,包括理论知识评估、项目课题完成情况评估和社会职业能力评估等。

2、对项目课题完成情况评估和社会职业能力评估

可以通过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来完成,让受训者进一步明确自己反假币胜任能力是否有差距。在社会职业能力考核中,通过对受训者参加反假货币宣传的策划、组织、内容、宣传效果等做出评价,对受训者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评价。

3、多元民主的评价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培训管理 情景模拟培训法 教学方法

《培训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熟练应用培训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根据公司的实际培训状况,独立完成公司的培训的需求调查、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等一系列培训管理工作是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竞争日益加剧,通过培训与开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培训管理》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和实际培训工作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探索和创新《培训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培训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

《培训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时效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培训理论和最前沿的理念,而且还要熟练应用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管理》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广泛,包括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法学等领域,学生需要在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效融合上述各类学科,才可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由于学生缺乏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培训工作的实践经验,单纯进行课堂讲授比较抽象、枯燥,且不容易理解,不能有效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需要在《培训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将部分真实的培训工作情景引入课堂,将有限的课堂空间和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通过互动性、参与性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培训管理》理论和操作技能。

二、情景模拟培训法的内涵及特点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工作场景,在这些场景中设计具有与实际工作相同功能的工作过程,模拟实际工作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个接近现实的环境氛围中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使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得到深化和强化”。情景模拟培训法是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在《培训管理》课程中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公司的培训部门,每个培训部门需要从事下列活动:工作岗位分析、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项目的设计,培训项目的实施、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效果的评估等。至于每个培训部门的内部分工,由小组成员确定,教师不参与角色的分配。由于在情景模拟培训过程中,学生要以培训人员的身份参加培训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既需要掌握培训的理论知识,又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包括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设计,还要针对培训需求调查结果设计有效的培训计划,并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评估,这种全程参与、切身体验、深度参与的培训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课堂上传授的《培训管理》的理论知识,并深入学习和掌握培训工作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

情景模拟培训法的使用,可以实现三种目的:第一,让学生初步掌握《培训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培训管理》的理论知识有比较感性的认识,解决培训理论脱离实践的现实困境。如果仅仅通过课堂讲授方法,学生很难了解培训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的流程和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二,学生可以知晓自己在将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切身体验开展培训活动需要的团队管理、人际交往、有效沟通等技能。第三,提高学生深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模拟培训,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整个团队活动的过程中,会更容易认清自己拥有的技能与工作需要的技能之间的差距,增加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情景模拟培训法的总体设计思路

培训是组织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一项实际操作性非常强的工作。培训管理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始于对培训需求的分析评价,然后是确定培训目标,选择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最后是培训效果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学生变成专业课程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将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是考核《培训管理》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情景模拟培训,将会增强学生对培训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全面理解与把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管理、人际沟通、创新、组织协调、语言表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情景模拟培训法的总体思路如下:首先根据授课组人数分组,组建培训部门,每个培训部门成员一般为7-9人;每个培训部门实施自治管理,部门成员共同讨论确定本部门拟调查的工作岗位;根据拟调查工作岗位的特点,选择至少两种培训需求调查方法,其中一种方法为调查问卷;对调查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输入和分析(需要用到SPSS或EXCEL等软件),确定该岗位最需要的培训内容;结合工作岗位特点、任职资格条件和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最后对整个培训流程进行评估。在上述流程中,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培训计划和培训活动评估等环节需要在课堂公开演示,其他环节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负责检查各团队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

四、情景模拟培训法的组织与实施

1.情景模拟培训法的知识准备

《培训管理》的理论知识可以为培训活动的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在情景模拟培训法开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培训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比如,培训和开发的内涵和类型、学习理论、培训流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设计、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效果评估等内容。

2.情景模拟培训法的人员准备

(1)全班分组。在讲授培训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教学班分为若干个培训小组,分组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班级总人数和授课总时数。组建培训团队时可以由教师负责,也可以由教学班级的班委负责,也可以两者相结合,在班委分组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每个团队的成员的特点进行重新调整,调整的基本原则是要确保每个团队间成员的能力均衡,避免强强组团和弱弱组团,争取能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

(2)每个小组要选定拟培训的岗位并设计调查问卷。每个培训小组相当于某一企业的培训岗位工作人员,他们要承担培训岗位的所有责任,因此在模拟培训之前,培训小组需要选定一个岗位作为拟培训的岗位,需要对该岗位从组织层面、任务层面和人员层面进行全面调查,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培训需求调查表格并在课堂上公开演示(以PPT形式)。为了激励培训团队认真准备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确保调查问卷质量,每个团队要给其他团队的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打分,并进行排名,这个排名会作为培训团队的平时成绩之一纳入到总评估。

3.情景模拟培训法的实施

所谓情景模拟培训法的实施是指根据理论知识的教学进度制定模拟培训计划,按照培训的流程,要求各培训小组按照预期计划开展各环节的活动,各环节的阶段性成果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性成果展示: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培训计划制定。

(1)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调查培训需求的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填写一份调查问卷非常容易,但要设计一份科学有效的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还是比较难的。在设计调查问卷前,教师需要把培训需求分析、调查问卷设计原则和要求等理论知识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由各培训小组结合本小组拟培训岗位的特点,编制相应的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经过小组的反复讨论修改定稿后,各小组负责在课堂上公开演示调查问卷,其他小组从问卷的科学性、有效性、简洁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打分,最后根据各小组的得分进行排名。

(2)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的撰写。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的前提和依据,它可以为培训部门提供关于培训的有关情况、评估结论及其建议。学生在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之前,还需要对已调查的问卷结果、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培训需求。培训小组在分析培训需求时,要注意个别需求和普遍需求、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结合业务发展的需要,根据培训任务的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对各类需求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报告结论要以调查信息为依据,不能依个人主观看法做出结论。最后形成的培训需求分析报告需要在课堂上公开演示。

(3)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计划是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时间等方面的系统安排。各个培训小组需要根据拟培训岗位人员需求及其他影响因素,设计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计划组织能力以及调配各类资源的能力。

4.情景模拟培训法的归纳总结评价

理论上的培训评估一般是指培训效果评估,由于情景模拟本身的局限性,培训的效果无法在短期内体现出来,所以笔者选择了一个变通的方法:小组间评估、教师评估和培训小组的自我评估。

(1)小组间评价。为了增加各个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每个课堂展示环节,都会实施小组间评估,各小组要对除本组以外的其他小组的课堂展示成果进行评价、打分、排名。

(2)教师评价。除了开展小组间的评价外,还需要任课教师的客观评价。任课教师需要从专业视角对各个小组的整个模拟流程的每个环节的课堂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并根据水平高低进行打分,最后的任课教师的评价成绩也要记入个人的平时成绩。

(3)培训小组的自我评估总结和小组成员的总结报告。每个培训小组都要对本小组开展的模拟培训活动进行总结评价,每个小组中的成员也要对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感受和收获进行总结。培训小组的估计总结需要在课堂上公开演示,个人的评估总结需要交给任课教师,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五、《培训管理》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传统的《培训管理》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大多采用一次性期末考试来确定课程的总成绩,或者加上平时的考勤成绩和作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法既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帮助学生有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上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期末考试成绩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

为了促进学生参与《培训管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对《培训管理》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下,在原有的考勤、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培训实践教学活动环节的考核,即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设计、培训需求分析报告撰写、培训计划制定和培训活动评估四个环节和个人总结报告。为了加强培训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设计、培训需求分析报告撰写、培训计划制定和培训活动评估四个环节的评估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具体的考核环节如表1所示。

六、情景模拟培训法在《培训管理》中有效实施的教学保障

情景模拟培训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课堂走向社会、将培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培训操作技能的平台,但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应用情景模拟培训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行动导向;三位一体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接纳的重要问题,德国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指导理论。行动导向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体系。[1]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3.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更应当从企事业到学校。从其他行业一线引进工程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技之长,更从企业带来了新理念,指导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同时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印证,也能弥补实践中的不足,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升华。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范文6

“机械CAD/CAE/CAM综合训练”以机类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上的典型产品开发为目标,要求学生对产品参考实物模型进行拆装分析,完成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CAD、CAE和CAM任务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产品开发生命周期过程,进一步巩固基于信息集成的设计制造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掌握基于统一产品数据信息的集成设计制造技术,掌握不同CAD/CAE/CAM软件间的数据共享和集成方法,熟练应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CAD/CAE/CAM软件,树立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理念,提高创新意识、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能力,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4G6].根据学生前期基础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结合现代产品开发生命周期过程思路,设计综合训练实施流程。流程中各环节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1)合理选取产品开发对象.产品开发对象应考虑就业需求,并结合个人兴趣合理选取.产品对象不能过于简单,零件或构件总数不可少于8个,也不能过于复杂,应有实际产品或模型做参考.(2)有一定创新性的产品概念设计.可从产品功能原理方案、运动机构方案或外观造型的新颖性、宜人性和易加工性等角度开展创新设计.概念设计成果应以产品三维数字模型的渲染效果图展示.(3)基于实物参考模型的产品CAD模型设计.对所选产品实物模型进行拆装和分析,避免凭借网络图片资料或个人想象拼凑产品机构或结构形式,造成机构运动原理错误或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保证后续CAE分析模型的合理性.针对概念设计方案进行产品结构模型设计,建立产品的三维CAD模型.(4)合理的产品CAE分析.分析产品对象在实际使用或制造中存在的运动学、力学或成型工艺等问题,选取机构运动学/动力学、零部件结构静力学、零件模具设计或成型工艺中某一方向问题进行分析,基于CAD模型建立CAE分析模型,进行产品的分析与优化.(5)零件的虚拟仿真加工和模型实物数控加工.选取产品典型零件,进行零件特征分析和加工工艺规划,制定加工工艺路线和工序参数,对各工序进行刀具路径规划,完成模拟加工,输出数控加工代码.选用代木、蜡块等材料进行加工实验,修改加工指令,输入数控机床,加工出零件外形.(6)图纸和文档管理.按国标要求绘制产品工程图,完成产品装配图、爆炸图和各零件工程图.撰写产品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产品背景和开发意义,CAD、CAE和CAM各环节的主要过程与成果,综合训练总结等内容.(7)提交材料要求.每位学生提交产品开发纸质说明书一份,采用A4纸打印,封面用230克浅蓝色虎纹纸装订;提交产品所有相关CAD/CAE/CAM部分运行电子文件;提交加工零件实物模型一件.

2实施方法

在训练任务对象方面,考虑机类专业学生从事专业方向的工作有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制造、模具设计和机械装备的设计、维护及销售等类型.可选取实验室已有机构、夹具和模具实物模型资源,或生活中正在使用、方便进行拆装、方便获取产品参考结构的家电类产品,如手机、台灯、风扇、吹风机等,使学生训练之初具有较好兴趣和感性认识,并能通过实际测绘获取设计产品数据参数.在设计软件选取方面,指导学生掌握软件间的差异,正确区分集成类型软件和单一功能软件,了解常用软件的功能模块.通过资料收集和调研的方法,了解目前珠三角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中软件的应用情况,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利用现代企业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完成产品的开发任务.为解决训练时间短的问题,在前期“机械CAD/CAM”理论课程讲授过程,采用目标教学方法,在教学初始下达综合训练任务,将训练任务内容“化整为零”进行教学[1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任务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学习,利用理论课程学习的课余时间进行任务内容思考和软件应用的准备.使学生在综合训练开展时已具备解决任务的理论基础和软件应用基础,明确设计任务要求,选定好开发产品目标,并完成产品实物模型拆装和测绘[12G13].

3实施条件与计划

综合训练在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实施.中心的机械基础实验室有塑料注射模、吹塑模、吸塑模、挤塑模、五金冲压模等模具类模型,车床夹具、铣床夹具、钻床夹具、镗床夹具、检验夹具、组合夹具等夹具类模型;油泵、额式破碎机、装订机、抛光机、剪床机构、制动机构、机械手腕部机构、步进输送机等机构类模型及扳手、起子、虎钳、锤子、游标卡尺、钢卷尺和钢皮尺等拆装和测量工具,为综合训练提品参考模型和拆装测绘条件.中心CAD/CAM实验室配有扬天A8800t计算机、CANON扫描仪和HP激光打印机等设备,安装有ProeWildfile4.0、NX7.0、Solidworks2010、ADMAS2007、Ansys12.0、Mastercam8.0,Moldflow2010,CAXA2007,AuGtocad2010等软件,提品的设计、分析和零件NC仿真加工条件.中心的机械加工车间有VM6540立式加工中心、CK6132/750数控车床、XK5025/6数控铣床、DK7732G数控线切割机床等设备,配有各种型号车刀、铣刀、夹具、扳手等工具,及代木、蜡块、钢板等加工材料,提供零件实物模型数控加工条件.

4评价体系

客观、全面和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训练成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14].仅对设计说明书和产品工程图纸结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难以在学生之间进行成果交流,无法形成成果激励,一些抄袭问题也难以发现,无法体现公平评价.为此采用以班为单位进行作品公开展示和答辩的考核方式.每位学生答辩时间不超过10min,在前5min内应用所选软件演示主要设计、分析和加工过程,展示设计说明书、产品工程图纸和加工实物模型;在后5min内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根据综合训练大纲要求,确定产品开发过程各任务环节具体项目和分值比重,制定作品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由指导教师依据评分标准对于每个学生的综合训练成果进行打分,按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5个等级评定。

5结束语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教学设计系统模式 微格实训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26-02

一、教学设计系统模式

迪克等人在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之后,形成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模式,也称之为迪克―凯瑞模式。该模式是以系统方法设计为基础而形成的。他们认为系统观和教学密切相关,由于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运用系统观的方式来研究教学,旨在表明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详细的设计流程分为九个部分,以下是对此模式的具体介绍:

1.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该环节主要的工作是确定所教课程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学之前对教学活动结束之后的一个预期分析,依据实践来发现和关注学生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或态度与观念。教学目标通常情况下是根据课程的需要、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性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来确定。

2.进行教学分析。确定了教学目标后需要进行教学分析,这里的教学分析是指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在教学开始之前,需要对学生在学习中达成的目标的过程中,对其所需要的技能进行一个详细分析。在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需要哪些先备的知识技能,以便进行教学,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确定教学起点。在进行教学分析的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背景进行分析,着重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知识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充分了解学生在新经验之前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经验,才能在面对新的教学情境和决定如何教导学生进行学习。

4.制定作业目标。以上面所所述的教学分析和教学起点的确定为前提,可以进一步制定作业目标,所谓作业目标,指的是在通过教学后,教师对学生所获得知识技能的具体体现的一个预期估计。同时,在制定作业目标时,明确指定学生的学习的内容,订出学习成败合格的标准。

5.编制测试题目。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在教学之后的测试的命题工作。以作业目标为范围,编制学习之后的测试题目。从客观的角度完成题目的编制,采用标准参照测量的原则,用题目测试来检查学习者达成目标的情况,确保在测验结果中真实反应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

6.提出教学策略。以前五个步骤为基础,教师可以提出实际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中应包括教材内容的展示,教学中媒体的使用,练习和反馈的形式,测试和活动的原则,问题及解答方式,课堂互动功能的运用等等。教师应依据这些条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的策略。

7.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运用,必须以教学内容为范围。对于教学的内容,教师应依据学习的类型,相关材料和可供开发过程中使用的资源来决定教学材料的开发。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学校选定现成的教材和固定的知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来加强学习的效果,仍然需要在方法上加以选定。

8.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的是在学科教学未结束之前,为了理解学生学习和进步情形所做的评价工作。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时,预先考虑到形成性评价的时机和进行的方式,以便将来进行总结性评价。

9.修改教学设计。对于修改教学设计,根据形成性评价环节收集到的数据,来确定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教学包括重新检查教学分析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特征和起点行为的假定的可行性,反馈评价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等,根据这些信息来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的修改。

10.作出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关于教学效果的最后评价,是对教学的绝对或相对价值的评价,是在完成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和修改教学之后,以满足教学实际标准进行的。

二、微格实训教学

1. 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立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2]。

2. 微格教学的设计流程。微格教学在经过许多的实践证明,它是可以把复杂的教学活动细化为一系列的易于掌握的教学技能,促进青年教师和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迅速成长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时结构教学和教学过程的统一,作为单一的训练不能改变自身缺陷的局面,所以必须在单一训练的基础上,建立整合训练的体系,结合教学设计系统模式,展现完整的微格教学实训流程。

微格教学作为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在实训中的微格教学模式,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观察、设计、模拟、反馈和总结五个阶段。

(1)观察阶段。在观察阶段里面,做的是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学情和教材,训练的目标的分析。包括对微格理论的学习,通过对教学理论和微格教学理论基础的学习,对涉及的概念即构成要素,应用原则和实施的要求都有一个掌握,建立基本知识的框架,明确技能训练的目的与要求,形成相应知识及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

除此之外,应当观看示范视频资料,示范视频资料可以多渠道搜集,通过直观感知,形成感性的认识,针对各项技能,选择不同的示范带以供了解。借以示范视频资料,达到仿效和借鉴的目的。

(2)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涉及教学技能策略的设计,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制作。以及备课、编写教案教师结合指定教材,针对该项技能的应用,由学生自己备课,对教学技能训练进行预期准备,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形成一个详细的教案。

(3)模拟阶段。在模拟阶段,主要是情景和角色的模拟,需要组成微型课堂,以小组单位进行训练,课堂由扮演的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评价人员和录像设备的操作人员组成。

在微格实训教学中上一节课,训练一两项基本的教学技能,所用的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在正式上课之前,实训这要做一个简要的说明,明确训练技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设计的展开。在进行微格实训的时候,还需要用多媒体工具对进行的教学进行实况录像,以便能及时的进行准确的反馈。

(4)反馈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对模拟教学的效果进行反馈,需要重放录像,进行自我分析,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评价集体评议。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所设计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判断该技能训练效果如何,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目的是否达到,是否违背应用原则。

(5)综合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整合训练,单个训练是为了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而微格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胜任学校的课堂教学,实现技能的整体衔接与迁移,合理地反映各个技能。

三、教学设计系统模式渗透于微格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系统模式是基于系统方法设计和开发而进行的教学,全面考虑了教学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4]。按照这样设计进行微格实训教学,即可使得微格实训的教学结构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性过程,在任何环节和时间,都可以根据教学之中具体的变化和实际的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教学设计系统模式在微格实训教学中渗透的作用是:

1.教学设计系统模式可以使得微格实训教学更有效

把微格实训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强调各要素的协调一致,发挥整体作用。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以系统教学程序为主线,使用相应方法进行设计。从教学设计系统模式来看,结合此模型的方案流程,可以用于微格实训并使之更有效发挥作用。

2.教学设计系统模式可以使微格教学目标更明确

系统化设计教学应用于微格实训,不但满足微格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强的特点,还可以使得教学的目标更加的明确。作为一种系统观为主的教学思维,教学设计系统模式具有普遍实用性,这就为进行的微格教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地方,即一种在系统结构上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有针对性的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清晰。

3.教学设计系统模式可以使教学者的专业技能得以强化

微格实训作为培训新教师的一个有效途径,单纯的微格教学理论显然不足以应对复杂的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系统模式在教学的设计上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式,结合该模式用来丰富微格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教学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训中,增加自身教学技能,使得通过一些教学设计对教学的作用,促进教学技能的强化。

4.教学设计系统模式可增强微格实训教学的反馈程度

教学设计系统模式中需要及时反馈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便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这正好和微格实训教学的联系分厂紧密,在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知识和各技能要素联系的关节点,展开过程要逻辑性强,突出重点,切中要害,恰到好处。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准确的调整,及时评价可使他们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自我调控、不断进取。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系统模式是依据国外的教育背景产生的,但我国的教学设计与之有所不同,就需要对其加以选择性的运用于微格实训教学。只有在结合我们自身实际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才能发挥在教学设计系统模式下进行的微格实训教学的有效作用。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system model has functions for the micro- teaching

Yu Fukua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Abstract: The Dick and Carey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system is based o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formation of long-term research. The micro-teaching as a basic way of training new teachers, for micro-teaching training in China, and can fully understand the design of teaching system model, more reasonable reference of this model.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design of teaching system model and micro-teaching training, and discussion on the study on the model for inspiration to design micro-training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system model; the micro- teaching; functions

参考文献:

[1] (美)沃尔特迪克等.系统化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志河.微格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员工培训;培训模型

随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代的到来,员工培训开发在提升员工技能和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员工培训已逐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目前,虽然我国多数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但对培训的认识还不够,培训仅仅停留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没有意识到培训的战略意义,没有将培训上升到战略的层面上,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企业发展战略中无论是产品开发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还是组织结构战略,都离不开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要使企业整体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具备能同国内外一流企业抗衡的竞争力,没有更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保证,也是不可能的。因而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把员工培训放在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 这样,员工培训就必须同生产、营销、设计开发等经营工作同等看待,甚至应该视员工培训比其它经营工作更为重要。而我国还有很多企业没能做到这一点。

(二)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

很多企业在具体培训组织实施中苦于找不到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培训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企业员工培训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

1、培训需求分析不全面、缺乏针对性。我国很多企业在培训活动展开之前没有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完全按照上级的指令办事或者仅凭自己或本部门员工的推断,或者虽进行了培训需求分析,但只注重岗位需求分析,而忽略了员工个人培训需求分析和企业发展经营战略需求,从而导致下一步的培训工作难以展开,也就无法满足企业培训的需要。

2、缺乏合理的培训计划。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工作明显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企业往往缺乏短、中、长期的培训计划。2001年1月14日《组织人事报》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有59.7%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的员工培训计划“不完善”或“很不完善”,11.8%的人回答“本单位根本没有员工在职培训计划”。只有1.3%的人回答本单位的员工培训计划“很完善”,另外有27.3%的人认为“比较完善”。可见,我国许多企业没有明确完善的培训计划,常常是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一起上,缺乏系统安排。

3、培训组织实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我国很多企业培训组织沿用传统的方法,一般只仿照普通教育的模式设置的,教师专职授课,教务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教学活动,班主任负责学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还有后勤人员负责生活保障工作,各环节相对独立,彼此分离,没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对培训实施中的不确定因素估计不足,时间拖延,培训工作虎头蛇尾,时效性差,随意性大,培训管理缺乏规范。

4、缺乏健全的培训评估机制。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仅仅关注员工参加培训课程的数量,而不注重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在培训过程中进行,而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造成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评估记录系统缺乏专业管理,大多数企业没有完整的培训记录;考核结果的反馈不及时,考核后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不少员工对考核结果不认同。

通过以上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企业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此,有必要针对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一个科学的培训模型,以帮助企业解决培训方面的问题,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给企业构建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员工培训模型的构建

为了使得培训工作规范化、合理化,人们常常通过模型来体现方案设计的思路。由于研究者和设计者对培训本身的不同认识,有关培训的模型也多种多样,但大多停留在培训的具体操作层面上。随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代的到来,员工培训开发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培训模型已经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针对我国企业对培训的认识不足,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的现象,为了加强企业领导对培训的认识,使培训的效果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本文在传统的培训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员工培训方案设计进行了改善,采用系统论方法建立了一个战略培训系统模型。战略培训系统模型是对传统培训系统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下具体说明该模型的设计方法、设计思路、模型的特点以及模型的循环步骤。

(一)模型的设计思路

传统的培训系统模型虽然多种多样,但整个系统在原理和构成上是相同的。本文同样将整个系统分为了若干阶段与若干过程,但又从自身研究的一些角度加以观察,从宏观(企业战略)和微观(企业培训的具体操作)层面对整个企业的培训加以设计,首先分析了企业战略和员工培训操作系统的关系,再具体介绍培训操作系统的具体内容。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大模块:通过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需求。科学设置培训目标,提出预期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行动框架。周密拟定培训计划,明确具体通过哪些内容、方法、策略、媒体、师资、形式及过程等使得培训目标有可能实现。精心组织实施培训活动,按照设计与开发阶段规定的方向和路径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认真进行培训效果评估,检查实际结果与预期的结果之间是否发生偏差,凭借反馈不断修正完善两者之间的理想匹配。

(二)模型的特点

这个培训系统模型的特点是以传统的博伊代尔的培训系统模型为基础,将其具体化,同时将培训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将培训与公司战略相联系和结合,实现了宏观(企业战略)和微观(企业培训的具体操作)的结合。任何一个组织开展培训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组织中的战略地位、建立了战略意义的培训目标以及相应的培训战略这样三个特征的培训,称之为“战略培训”。因此,这个方案称为战略培训方案。这个模型将培训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层面,让培训成为一项提升组织能力和支持组织发展的战略,而不仅仅是开发员工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本文的战略培训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三)模型的循环步骤

1、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企业高层管理者通过分析组织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和内部环境(优势和劣势)确定组织战略。关于企业战略的论述有很多种,但无论采取哪种战略,其最终目标不外乎是满足三方面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投资者、客户和企业的员工。它们是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虽然满足投资者和客户的需求是企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但在投资者、客户、员工这三者关系中有一个相对特殊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企业若想满足投资者不断获取更多投资回报的需求,便需要有一系列良好的经营业绩予以保证;良好的经营业绩来源于企业长久忠诚的客户;长久忠诚的客户又依靠优秀的员工予以维系。因此,从如上内在逻辑关系中可知,塑造优秀的员工团队,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准是企业竞争中最终的决胜之道。因此,要想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必须注重企业员工的培训发展。

2、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确定企业经营战略、职能战略及培训战略。企业总体战略决定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企业行动的指南,它决定企业的职能战略,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来执行。那么人力资源的任务就在于针对相应的职能战略,为企业提供和培训执行经营战略所需要的合适人选。包括适合生产、财务、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等各个具体职能部门所需要的人员。为了达到企业人员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企业的培训部门必须首先调查企业现有的人员构成、素质状况和能力结构,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然后针对相应的职能战略,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战略,作为企业培训的指导方针。通过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培训战略,人员培训从被动的反应模式转向主动的战略性培训模式,超前为企业储备所需的人才,培训组织成员在未来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

3、构建符合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培训操作系统。员工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使员工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就需要根据培训战略,建立一个完善的员工培训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培训需要的确定、培训目标的设置、培训计划的拟定、培训活动的实施和培训的总结评价这样五大模块,它们是企业培训的具体实现途径。正因为建立在同一平台上,所以各操作模块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4、反馈――培训是否帮助实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培训活动结束之后需要回头看看:培训给企业带来了什么价值呢?培训效果是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符呢?有效的培训可以解决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综合问题,使企业产品和服务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如果培训的结果符合这些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则说明培训符合企业的真正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针对培训工作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自身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士气、降低流动率、节约企业的成本,最终胜过竞争对手,赢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启明.企业培训计划的框架及内容[J].人力资源,2001(5).

2、吴召军.浅谈新时期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4(8).

3、关明生.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考[J].人才望,2004(11).

模具设计实训总结范文9

摘要:

“总载体”是系统化教学载体,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承载起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等系统化的教学载体。基于“总载体”平台设计的课程体系,能有效弥补工程技术类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力图探索出基于“总载体”平台的课程开发及“总载体”选择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职业教育;系统化载体;总载体;课程体系

一、“总载体”的提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课程体系设计建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运用系统理论来指导。教学载体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系统要素,通过系列化和系统化,成为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系统化的教学载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系统理论和思维,以训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总载体”的提出

在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中,适合于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而用一种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起到系统化载体的教学作用,在学生学业全过程中总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技术应用,在课程体系中起到主线索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训练主要的关键的载体,因此称之为“总载体”。

(二)“总载体”的含义

“总载体”,就是把专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教学载体进行系统化,通过选型、设计等技术工作和教学准备,开发成一个(或一台)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以承载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作为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的教学载体平台,在学业递进中,学生参加并亲手完成“总载体”的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应用等工程技术工作,实现产品功能;“总载体”逐步递进最终制成产品的“做中学”和“学中做”过程中,学生将完成各项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养成职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总载体”的结构

“总载体”是个载体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具有各自功能的分载体和子载体。其结构模型见图1。分载体和子载体就是总载体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独自功能的“总载体”的组件或部件,它们组合装配在一起就形成了“总载体”,具有产品属性和功能。分载体和子载体的划分,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的开发,并按照生产模式展开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从课程体系的角度上看,分载体是在总载体框架内,具有各自独立结构和功能,且与其他机构构成互不相属,但彼此间又有信息上的联系,并可进一步分解成若干简单结构构成的载体。分载体承载不同信息、知识,有独立功能,可用于一门或几门联系紧密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总载体和分载体可以拆解成单一(简单)结构和功能的子载体。除在信息上联系外,子载体在结构上与总载体或分载体存在被包纳的所属关系,是载体系统的基础单元。子载体主要用于一门课或相对独立情境的训练,以及重要知识点的学习。

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及体系

“总载体”的开发、适用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在“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有别于其他课程体系设计方法,需要坚持“总载体”用于人才培养的原则,凸显“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特点,充分展现“总载体”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功能。

(一)“总载体”平台上课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原则

利用“总载体”实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两个核心原则是:“总载体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具有产品功能的总载体由学生动手制作完成”。这也是“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开发

“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设计采用“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以课程为依据指导载体开发设计”这两种方式进行。即将“总载体”由大到小、由难到易、由多到少、由集成到分散等方式逐级分解成分载体和层级不同的子载体,再以各层级载体为基准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对接融合,融合的结果就演化成了“新”的课程。反之,以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或“整合课程”为依据,“反作用”于“总载体”,指导“总载体”的选型、开发和设计,“总载体”的分解,规定各层级载体的结构构成、技术原理应用、技术性能实现方法、零部件和元器件选择等。

(三)“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教育思想,顺应学生能力成长规律,对“新”课程以及按情境教学法分解成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序化,使各门课程形成合理的逻辑顺序,再纳入和优化其他教学资源,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上下沟通和横向延展构成网络,建成“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见图2)。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总载体”选择

根据“总载体”的含义和用途,“总载体”的合理选择、开发、设计至关重要,将决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根据“总载体”不同的来源,结合专业的实际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的情况,学生就业的方向及潜在岗位等等因素,按照“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合理选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知识面宽,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技术应用能力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人才培养难度较大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总载体”的选择除了涵盖专业技术外,还应与学生就业相关联。

(一)“总载体”选择

经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与企业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首先明确了学生就业的重点岗位———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基于学生面向区域经济中工业园区汽车城的就业方向,该专业选择与汽车制造相关的“模拟汽车装配生产线”作为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一个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具有产品功能的成套机电一体化设备———“总载体”。“总载体”———模拟生产线由“生产线”和“车模”两个分载体及其子载体组成(见图3、图4),车模在生产线上最终“自动装配成型”。生产线对照汽车装配流程分解成上线、一次内饰、发动机安装、车身安装、下线等工序,是机电一体化技术集中应用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也是一个具有产品功能的设备。生产线每个部件各自独立,具有不同的技术应用,针对专业技能各种要求,满足技术进阶的变化。车模和生产线所构成的“总载体”完全承载和具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业阶段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养成的功用。

(二)总载体与课程

车模分载体由普通钢材和常用非金属材料制成,除用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制作进行技能训练外,也是生产线分载体的生产对象———对车模自动装配。车模分载体用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零件手工制作、机械制造、零部件装配、工程测量及公差配合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反过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可以重新设计并制作出新的车模,达到一般训练不能起到的作用。生产线是一整机电一体化设备,是机械技术、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实际应用的产品,囊括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绝大部分技术应用。生产线分载体可以进行机械装配工艺、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另外,可以通过改变装配工艺,在生产线上增加相应的技术应用,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完成相同产品功能等方式,拓展学生能力训练。

(三)“总载体”的教学适用

该生产线设备具有产品特征,其功能最终在学生手中实现。除少量零部件及构成用于技术技能训练需要重新加工制作外,绝大多数零部件及构成都可以重复利用,以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和生产同步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按结构构成分解的各层级载体均对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课程或情境的学习训练任务,教学过程和“总载体”生产制作过程协调且同步进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学生从零件制作的基本技能训练开始,逐渐完成单元、单元组合技术技能学习训练,综合应用技术技能的训练,最终达成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岗位能力。生产线产品的实现,意味着学生专业学习训练的完成。

四、在“总载体”平台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的特殊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采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适合的。可以通过车模、汽车模拟装配生产线所组成的“总载体”,将对应的课程进行融合,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整合排序,构建起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要点

从人才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上分析,可以将基于“总载体”设计的课程体系层次分为:专业认知阶段、基本技能阶段、技术技能阶段、综合应用阶段等四个层次(见表1)。这种将能力和素质在层次上的区分,有利于从专项能力出发,进行课程的划分、排序和课程体系的架构、组合,符合在“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及实施的基本原则。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使其从进校就直接进入到相应专业技能理解之中。在专业技术认知阶段,引入“总载体”进行相应教学,直观、清晰,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往往是十分重要的。

(二)基于“总载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模拟装配生产线“总载体”的车模分载体、生产线分载体的结构、功用,经过生产线、车模与课程的对接、融合形成“新课程”,由此建立起“基于汽车装配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在表中的课程深入开发时,课程设计或情境任务规划已经使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产生了变化,因为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并经过“总载体”与课程融合和课程目标要求反作用于“总载体”的结果。该课程系列基本涵盖了以生产线安装、调试和应用岗位的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并适合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行业领域里的就业需要。

(三)“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实施关键措施

设置专周。考虑到在“总载体”产品功能的特殊性,应当安排“特别训练学习专周”。该专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实训或毕业设计,是以子载体、分载体、总载体为教学对象的综合能力训练,也是学生完成载体工程制作任务的必要环节。在表2中的每学期适当的时间,设置相应的专周,并作为主要的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之中。专业化教材编制。实施“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需要编纂全面的易于指导实际操作的教材,应汇集教学资料、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编制具有高度专业性教材———《总载体技术手册》和《总载体教与学指导书》等。教学资源配置。“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及实施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能够顺利高效施行,还应该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实验实训条件等教学资源,组建合适的师资团队,建立起围绕“总载体”生产制作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等,这才能综合有效地实行人才培养。

五、结束语

基于“总载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是适合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手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通过“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切实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处理具体工程技术问题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申爱民.试析高职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岗位导向型”模式[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

[6]李杰臣,申爱民,等.机电专业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