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模具制造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9-29 11:16:11

模具制造论文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1

信息科技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模具制造业中,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了产业的智能化发展。目前,模具的虚拟设计正在被更多的应用,敏捷制造工艺已经成为模具加工的主要手段。推动数控加工工艺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模具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网络进行模具制造信息的收集整理,对现有的制造系统进行升级管理,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对复杂工艺的技术需求,例如针对一些空间曲面等零件的加工,如果采用传统工艺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就可以通过数控技术进行智能化加工实现。数控加工技术的网络化管理,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实现远程控制,完成异地调控操作。数控加工技术还在随着科技进步而提高,各种和模具制造相关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网络化实现了共享,模具制造正在向着新的高度进发。

2数控加工工艺的优势及作用

2.1实现了高效的生产效率数控加工工艺利用数字操作系统对加工过程进行控制,模具制造的效率在得到提高,生产的成品质量比传统工艺制作的模具质量要高很多。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生产单位产品所用的时间比数控加工工艺所用的时间要长很多,数控加工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加工过程中每一个工序所用的时间,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企业采用这种先进的生产工艺,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

2.2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性能数控加工工艺利用数字化系统进行设备操作,加工过程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控加工工艺高度的自动化性能,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成本的投入,参与实际生产作业人员不必在付出高强度的劳动力,既可实现很高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是模具制造在智能化的数控加工工艺下,实现了良好的连续性,模具的加工质量得到提高,出现误差的几率大大降低。

2.3实现了高质量的产品性能传统的模具制造过程中,模具加工质量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制造的模具质量低下,次品率和废品率几率大,很难达到较高的标准。而采用数控加工工艺的机床,装备了先进的核心装置,并采用了数字化操作系统,能够把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加工的精确度,模具质量非常稳定。

2.4实现了多坐标联动传统的模具制造工艺不能制造一些复杂模具,但是数控机床可以完成复杂模具的制造。数控机床的驱动装置是最重要的驱动部件,在完成复杂模具制造过程中,多个进给可以形成联动,同时实现平面直线、空间曲线、定位等加工步骤,大大提高了模具制造的效率和质量。

3数控加工工艺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数字化知识同传统的模具制造不同,数控加工工艺需要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数字化技能,除了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精通数控加工工艺的各种控制语言。只有熟练掌握了数控加工工艺语言,才能完成代码的编写,实现对数控机床的操控。

3.2对加工的模具进行分类,选择最佳制造方式数控加工技术多种多样,在进行模具制造时,要本着实现最大效益化为前提,进行合理的加工方式的选择。因此,在进行模具制造之前,要对加工对象进行合理分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制造方式。例如有的模具带有曲面或者是外部形态较为复杂,可以采用以铣为主的加工形式,而对于旋转类的加工对象,就要采用车的加工方式。

4结语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学方法;达成目标;前途光明

模具是保证批量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一批产品生产质量的优劣是模具制造质量的体现。当今世界模具加工技术代表了这个国家整体代业水平的高低,从此可看到模具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一、模具制造概况

1.模具制造技术发展状况

模具制造技术是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先进、精密和高自动化程度的模具加工设备,如数控仿形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精密坐标磨床、连续轨迹数控坐标磨床、高精度低损耗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慢走丝精密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三坐标测量代等模具加工和检测设备的应用,拓展了可进行机械加工模具的范围,提高了加工程度,降低了制件的表面精糙度,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充足的,高质量的,品种系列齐全的模具新型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制定了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和模具基础技术等50多项国家标准,近300个标准号,基本满足了国内模具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

2.模具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今后模具制造技术将向着模具精加工向高速加工发展,成形表面的加工向精密、自动化方向发展;光整加工技术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反向制造工程制模的发展;模具CAD/CAM技术将有更快的发展。

3.模具制造业人才培养概况

长期以来,我国模具制造业处于较落后的地位,究其原因有设备、材料等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对模具制造业人材的培养乏力,没有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人才。长期以来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力根火种”的方式,由于培养对象文化基础较差,对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知之很少,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新的突破。近年我国大量引进和学会国外模具制造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使得模具制造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引进技术不等于拥有掌握技术,要使模具制造有全面崭新的突破必须加强人材的培养和储备,放眼全国大专院校,至今有模具科系的凤毛麟角,中专和职业学校设有模具专业的也少之又少。在模具行业的专业人才大多都是从学机械等其它专业转行过来,这和模具制造业的发展是极不协调的,模具制造业求贤若渴。

二、中职学校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多年来教学实践我感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与实践结合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名不符实的教学,既消耗了老师的精力,又让莘莘学子们的收获甚少。根据自己多年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制定了一份适合培养中职模具人材的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制订

模具制造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设计、生产、装配、试模和维修,一个人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从始至终完成,它需要一个团队。我们中职学校培养的模具人才,需具备什么能力,要达到怎样目标是我们的必须明确的,那就是能根据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完成一付模具制造中钳工基本能胜任的工作(划线、锯、锉、钻、铰及装配等)。有了钳工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模具钳工。一个合格的模具钳工除须具备很强的钳工技能外,还需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因为他是模具生产计划的拟定者、工艺路线的制订者,是模具制作团队的组织者,一付模具制造质量的好坏,生产效率快慢,生产成本的高低与他有最直接的关系。我的教学计划正是在这个思路基础上制订出来的。

2.对教学计划的说明

A、中职学校新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的,对未来要去做什么不知道,新生安排一周的参观学习,就是为了使学生们搞清学什么,为什么学,然后填写参观报告(含参观企业概况、生产的产品、模具种类、成型设备、以及观后感等内容),经过此环节才能为后续的理论和实作教学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B、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时间设置各一半,即均为一年。

C、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与模具生产有直接关系(其它无关课程不上或安排少量课时),在教学中要有着重点,不是整本教材缺一不可原书照教,而是要选择与模具有关联的章节,如数学知识,主要强调对几何形体的面积,体积及周长的计算能力(无应用价值的纯理论知识可删除),语文的讲授主要针对公文书写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即可。工程材料、公差等课程,要选择对模具有了解的教师行课,这样他们才能有机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模具无时不在的氛围,使模具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在注重专业意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主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思想品德高尚,爱国、爱家、举止行为规范,尊长、爱幼、有强健的身体是造就人才的基本,因此安排了体育和思想品德。

D、专业课程主要围绕模具生产来设置的,有《塑料模》、《冷冲模》、《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金属切削加工》、《数控加工机床》、《机械加工工艺》、《钳工工艺学》课程等。

E、模具拆装实验室是培养模具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包括钳工台、各种模具及装配图和零件图、检测仪器、各种量具、拆装工具、油、棉纱,条件许可最好有一台塑料成型机床,这是同学们对模具理解,建立模具概念,知晓模具结构,掌握模具拆装方法最直接的地方。

F、实训基地各工种的指导教师,须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G、模具班学员要求基础知识较好者进入,每班不能超过40人,人数过多会给教授示范和实训带来较大困难。

H、测评或考试应按教学达成目标来进行,如第一期各科理论知识均用随堂考查方法进行,对达成目标才进行考试,这是对学生在经过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后能否具备综合应用最好的验证,也是最合乎实际的,以后各学期均应按此方法进行。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3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顺序是按论文当中出现的先后和编码数依次列出来的,完整的参考文献应该列出文献的作者、标题、版次、页数等等。下面是千里马网站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模具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模具论文参考文献:

[1]丁松聚《冷冲模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史铁梁《模具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

[3]付宏生《冷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制造》化学工业出版社

[4]冯小明《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

[5]许发樾《模具标准应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6]彭建声《简明模具工实用技术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7]孟少农《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8]黄毅宏李明辉《模具制造工艺》机械工业出版社

[9]许发樾《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10]姜奎华《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模具论文参考文献:

[1]屈华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2]彭建声.简明模具工实用技术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3]唐志玉.模具设计师指南.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4]《塑料模设计手册》编写组.塑料模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5]贾润礼,程志远.实用注塑模设计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廖念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国计量出版社,1991

[7]黄毅宏.模具制造工艺.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8]模具制造手册编写组.模具制造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9]冯炳尧,韩泰荣,蒋文生.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0]赵如福.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1]徐灏.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模具论文参考文献:

[1]《塑料工程手册》编委会编.塑料工程手册.机械工程出版社,2000年4月:第157~538页

[2]唐志玉主编、副主编李德群、徐佩弦.料模具设计师指南.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

[3]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直线电机及其应用技术.湖南科技出版社,1979年5月

[4]蔡美琴张为民等编.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5]叶云岳杨贤诚主编.中国直线电机应用成果汇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年

[6]冯炳尧韩泰荣蒋文森编.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7月

[7]许鹤峰陈言秋编.注塑模具设计要点与图例.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7月

[8]AutoCAD机械设计实例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1月

[9][加]H.瑞斯著朱元吉等译.模具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1999年1月

[10][美]罗伯特A.马洛伊著赵树高等译.塑料注塑制件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4月

[11][德]E.林纳.P.恩格编徐正宝译.注射成型模具设计108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年7月

[12][日]山田一著胡德元译.直线电机及其应用技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4月

[13]唐贤远编著.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14]林其骏主编.微机控制机械系统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5月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4

关键词:模具 实践教学 教学工厂 企业需求 高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

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模具工业是现代生产重要工业装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变,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高技能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为克服课堂理论教学抽象、难懂以及模具设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验,进行探索,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上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力、基础及对学生的预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针对学生好动、形象思维发达、可塑性强、好奇性较大,学习主动性较差这些特点以及结合模具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采用了“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教学方法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能力要求为:对模具制品进行成型工艺分析,制订确实可行的模具设计方案,对成型进行CAE分析,根据企业设备制作各个模具零件,完成装配与调试任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是以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中对模具的整体设计、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的设计、分析、模具零件的加工与装配、调试,产品的试制,整个操作过程都按照模具制造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和方法进行,营造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强化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使教、学、做相结合,通过若干项目按照工作过程的完成,使学生成功地实现角色的转变,由学员转变为实践者,从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这几个方面得到提升,为学生迈向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按六步法实施。

1.分组、提示工作任务

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对学生分组进行“大循环”,从模具设计、加工、装配各个模块,交叉完成各项目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均有充足的实践训练时间。把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组4人(设组长一人),每个小组完成各自目标任务。老师首先要给每组学生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

在教师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要求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3.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即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需要先获得哪些知识?如果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没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

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并理解和记住这些理论知识。

5.回归工作任务

要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一步骤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

6.评价反馈

先由学习小组互评,然后由指导教师评价、最后由企业专家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对项目教学本身的效果聘请企业专家进行点评,学生点评,教师自己评价。

在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发生根本的改变,教师是学习小组的技术顾问和主管,学生是劳动者,学习的主体,通过实际的制作活动,积极自学并相互学习,分享知识及经验。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教学手段

1.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近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它能够将模具制作的相关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集成在一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集,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多样化的交互方式,能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

(1)虚拟工艺及虚拟实验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利用数字化模具设计软件,进行模具成型工艺虚拟分析、虚拟装配和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加工,从模具的造型、刀具选用、机床运动、工艺规程制订等内容的教学,通过虚拟的加工模拟,从中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确保模具设计合理先进。

(2)网络课程

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它深化课堂教学,网络课程将所有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所有教学文件及教学资源及师生互动交流区,为广大学生建立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3)多媒体视频

将工厂模具设计制造的工作过程,录制成多媒体教学视频和3D动画,并重点突出结构要点,在短暂的时空将大量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并消化吸收,提高学习效率。

2.理实一体化教室

创建模具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成集产品陈列、模具展示、多媒体教学、现场制作教学于一体的开放式实训室,在单项技能训练阶段每个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视频、实物、设计软件让学生获得与教学相关的工作环境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综合项目训练阶段,在教学设计中按照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作过程对制作项目内容进行序化,即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工厂”,它集讲授区、讨论区、设计制作区及创新开发区于一体,促使师生在完成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教学工厂配备有模具设计工作流程、设计资料、产品展台,典型模具挂图、模具设计案例、电脑和相关设计分析软件,讲授区配有教师、投影及黑板。

3.工学结合

通过引入企业共建模具科技技术服务中心,形成“教学工厂”。建立学做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教学聘请来自企业的实践专家授课;教学载体是企业真实产品项目;构建学生学习环境,贴近企业现场,在完成8个教学型项目和8个学生生产型项目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全面推行和实施“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做、做中学”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以上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理论与工厂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同时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73-0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始在模具制造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成功应用到模具设计、分析、仿真、模拟以及制造的全过程,数字化已经成为模具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众多模具企业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设计制造高技能人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模具行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之一,对模具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模具卓越高级工程师,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目前,国内各院校成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要求不能达到“零对接”。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要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其结果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不强。

为了适应设计制造领域快速发展的形势和满足社会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南京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正在探索和研究新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对现有零散、重复交叉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进行整合、补充和优化,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工程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总体培养目标

在对众多模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其他高等院校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南京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新的成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和高分子塑料成型以及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具有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的模具设计、成型过程模拟分析、数控自动编程等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材料性能及产品质量检测分析的能力,擅长模具设计制造与材料成型生产的技术管理,能够在模具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管理的卓越模具工程师。

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使用造型软件工具,还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软件开发原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的切入点等必要的理论基础,即在教学内容灌输上不但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完成产品的三维模具设计、成型过程CAE分析、模具型腔模拟加工等,使学生对材料成型CAD/CAPP/CAE/CAM一体化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并结合在企业的一年生产实践,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2 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体系构建

在卓越计划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现有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建立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教学培养体系(如图1)。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决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软件使用操作课程,也不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再增加一系列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类课程,而是必须明确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以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为培养目标,以CAD/CAPP/CAE/CAM一体化为理论教学主体,并与专业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创新实践环节上以模具数字化设计实训、课外创新活动为基础,同时辅以Pro/E、UG等三维应用软件资格培训、模具卓越工程师培训等。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得学生既拥有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文理渗透,拓宽基础。夯实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注重分析研究模具专业技术的新发展,并以数字化技术为主线指导教学内容,将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融于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学生基本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3 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体系配置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涉及成型专业领域的模具CAD设计方法、成型工艺计算机辅助自动决策(CAPP)、成型过程模拟、最新成型加工方法等。随着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体系应当精选和改造传统课程,充实、反映当前科技成果的最新内容(如图2所示)。

模具工程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课程打下一个基础,如《CAPP概论》、《CAD/CAM技术》课程中会涉及到实用CAPP系统、模具CAD系统的开发,就需要学生掌握VB语言等计算机语言基础。

数字化设计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实物模型)的三维CAD造型、三维模具型腔的设计、工艺分析、成型过程模拟等,使数字化设计技术贯穿设计全过程。

模具设计与制造相辅相承,先进的设计必须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来实现,数字化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为此,在课程设置中,突出数字化制造技术,设置数字化制造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与方法解决产品的制造问题。

专业素质拓展系列课程通过模具工程师理论基础、模具设计选材与失效分析、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等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材料成型领域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教学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基于校企联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

4.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以工程为背景,密切联系工程和围绕工程进行;针对传统的实验内容都被孤立地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互不发生联系的状况,对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实现专业课程实验课的综合化。以逆向工程课程为例,本课程实验要求选取的实验对象与后续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选取的实验对象一致,以便实现CAD/CAPP/CAE/CAM一体化。

4.2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

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是以典型模具零件为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教学,主要流程为:用三维扫描仪(RE)对零件进行扫描获取零件的三维坐标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对零件的三维CAD造型,并由零件的三维模型得到成型模具的三维型腔;根据模具结构对成型过程进行CAE模拟,模拟结果分析无问题后在计算机上使用软件进行模具型腔的模拟加工,生成相应的加工数控代码。利用数控机床所提供的通用标准接口将现代技术制造中心的多台数控机床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组建成一个局域网;将该局域网与CAD/CAE/CAM试验中心的局域网连接起来,使设计信息、工艺信息、加工信息及后置处理数据能及时地传递到制造单元,学生在CAD/CAE/CAM试验中心进行数控编程和仿真的数据也可直接传送到机床上,这样就构成了网络化制造环境,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可靠性,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表1所示。

4.3基于校企联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工程教育不足和校企脱节的严重现象,“卓越计划”建立了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三年)和企业学习(一年)两个阶段。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的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进行。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4.4课外科技活动

在模具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培训等环节中,不仅要注重创新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还应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学术讲座、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可选择的校内科技活动项目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具创新设计大赛、AutoCAD创意设计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可选择的校外竞赛项目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3D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

5 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5.1校企联手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积极组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或参加项目研制开发,进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模具相关的企业工作三年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要求是具有较深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中高层领导,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5.2建立适应卓越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立稳定的、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南京工程学院购进了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一批先进设备,还引进了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和相应行业背景的企业,在学校营造必要的工程教学环境,将工程专业要素融入到平常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当中。

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先后与企业共建了“江苏省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汽模具装备有限公司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小节距工业链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铸锻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同时,学院还与昆山模具工业城、无锡模具厂、永儒塑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营造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6

关键词:职业标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无法实现无缝衔接,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标准为纽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凸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

第一,培养目标设计。模具企业的技术工作种类多样。通过对技术岗位的调研分析,符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方向的岗位,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制造与装调、模具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现代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调与维修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技能型人才。第二,对应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确定了从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并对技能鉴定进行了规定[1]。通过对以上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系统性分析,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历文凭、轻职业证书的做法[2]。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调、维护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其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车铣磨工、模具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模具设计师等。通过对各工种职业标准中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机整合,系统化设计与岗位群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定毕业生必须具备冲压、塑压、压铸产品工艺设计与模具设计的能力;模具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装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能力;模具CAD/CAE/CAM应用能力;模具零件数控制造工艺编制与加工能力;模具钳工加工、装调与维修能力;冲压与塑料成形设备调整和维护能力;车间管理能力。根据从事这些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进行重构,形成具有“理实一体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二,“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模具设计中,CAD/CAM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模具加工中,数控设备越来越普及;在模具装配、调试、维护工作中,要求具有熟练的模具钳工技能,可以说模具专业人才是通晓设计、加工、装调、维修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技术融合广、技术进步快、技术水平高的特点。为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严峻挑战,需采取“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策略,并为此搭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初步技能、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专门化方向的能力强化”三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3]。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第三,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人才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模具制造为依托,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形成公共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模具制造、模具设计、专门化方向强化、素质与能力拓展6大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模块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着眼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业课模块中各门课程成为一个职业能力子模块,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获得必要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子模块编排中,专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安排在前段。之后的一个半学期,分方向进行专门化培养,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模具工艺编制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一是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定期安排他们到模具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技术人员协同参与技术研发,提高专业水准。二是要从模具企业聘请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安排有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实习实训,要按照实训教学要求和职业岗位特点建设专项实验室、综合实训室、模拟实训中心、实习车间等,承担从基础到综合等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4]。第三,课程开发与考核。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企业要求,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要从核心课程入手,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建设力度。在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编写一些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写可邀请企业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借鉴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评价和认证模式,形成“证课融通”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学历证书、课程认证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结合。第四,产学融合育人。产学融合教育是培养实用模具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坚定走产学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大与模具企业的合作力度,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都要深入到技术先进的模具企业;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指导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由企业策划。

四、结语

我校紧密结合模具企业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工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组织实施等改革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教学要素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而达成为模具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10):23-25.

[2]周国炳,周纯江,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2009(3):119-121.

[3]孔韬.与英国职业标准相衔接的BTEC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7):89-92.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7

【关键词】模具设计;项目化;教学;实践

1.引言

针对高职学生的行业和社会认可度低问题主要是职业素养、学生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欠缺,通过开展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教学研究和改革,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各专业实际,根据地区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策略,从不同岗位未来战略能力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制定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以具有汽车技术服务能力、汽车营销技巧及汽车后服务管理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为汽车后服务行业提供后备中高层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模具专业培养目标与核心工作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运用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的知识和CAD/CAM软件,会模具加工设备操作、模具制造工艺的编制与实施,具备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的能力,具有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核心工作能力:具备模具零部件的材料及工艺分析与加工能力;各类模具的结构设计能力;并突出CAD/CAE/CAM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能力。

3.基于虚拟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

3.1 深化“理”“实”一体课程建设,形成模具专业课程的仿真实践化教学

通过校企利益合作基础上,广泛与企业寻求多种合作,以课程开发、共建课程网站、合作编著教材与实训基地建设等形式,开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仿真实践教学与改革。采用“行动导向的4步法”组织教学,即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来组织教学,通过“4步法”的实施,来实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虚拟工作过程教学与实践,为下一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练就基石。

3.2 运用典型模具设计与制造案例项目教学、分组讨论、引导文教学等方法来实施模具专业软件类课程教学

(1)项目教学:在专业软件类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典型的模具项目工作。确定的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面对一个典型的实践性的、真实的任务,学生独立地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即不仅从认知上探索和理解,而且从行动上操作和执行,还要从感情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学生完成典型任务主要在课外完成,课堂主要是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教与学的评价与探讨,从中获得最优设计方案。

(2)模具设计引导文教学:在任务教学中,强调的是模具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让本专业的学生在单独与协作完成模具设计过程中取得进步。为配合模具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减少专业教师干扰,将专业教师的讲授材料、演示材料及演示示频,开发成指导专业学生独自完成模具设计过程的引导材料,供自主决定与参考。建议引导文的主要包括典型模具设计任务、典型模具设计学习目标、质量监控单、设计进度计划、专业相关资料来源指示单(如专业杂志、文献、技术资料、设计手册、安全规程和操作说明书)以及基于模具制造企业内部经验总结的辅材料。

(3)分组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让模具专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加模具专业学生之间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典型模具设计内容讨论,可激发学生兴趣与爱好,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模具专业知识的理解。可培养并提高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使专业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本专业中《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模具CAD/CAM》《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都已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模具设计引导文教学及分组讨论法,并已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3.3 引企入校与校外基地深广度合作实现仿真教学实践途径

(1)全方位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模具产品设计水平接轨,模具专业课程新突破

学校可与利益共同体“示范基地”(众泰控股集团公司)或“一般基地”企业全面参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资料编写、开展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全方位营造真实工作情境,使教学贴近行业企业模具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并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一致,实现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具专业学生的产品设计能产出合格的产品;避免了“理论化”的模具产品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习激情。

(2)确立模具专业学生主体地位,职业能力与素养同步培养

模具专业课程学习是产品设计为导向和开放性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针对学生现状,符合行业企业对紧缺人才的要求;行动导向的4步教学法,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课程学习、职业资格考证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融教、学、做及理论、实践、生产于一体。

4.结束语

(1)提出了基于虚拟工作过程模具专业课程创新理念,通过校企利益合作基础上,引企入校与企业深广合作,以课程开发、课程网站建设、合作编著教材与实训基地建设等形式,开展模具专业课程仿真实践教学与改革。

(2)校企深广度合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实践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了示范基地与一般实训基地的作用。同时,将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与管理等资源引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主动参与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建设、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教材编写、实训实习指导和教学评价等工作,实现教学做紧密融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翟德梅.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76-77.

[3]杨丽.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5):47-49.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8

关键词:模具制造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国家工业化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而员工的技能专业素质却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员工的专业化技能培养。企业以及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员工的专业素质,因此对于模具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其专业化,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本文主要从模具制造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为培养高素质、强专业的模具人才提供借鉴。

一、模具专业教学现状

1.实践内容单一无创新性

现在很多模具专业均有自己的模具拆装室、模具实训室、电加工实训室、模具测量实训室以及模具设计和制造综合实验室。因此,当前学校很注重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但是很多学校却一年重复着一年的教学内容,没有自己的创新教学点,难以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现状。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模具新技术更新加快,因此要求对模具专业教学也要发生相应改变,否则培养出的模具生产人才难以满足时代需求。

2.教学知识不能满足工作内容需要

目前,模具教学模式虽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还没有达到企业要求,改革也并未受到严正对待。实践教学作为模具制造影响学生们今后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有一些模具教育不能够成功达成过渡转型,无法实现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由此可见,模具制造专业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造,尽可能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模具制造专业教学中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对于学生的教学影响巨大。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学生们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目前,很多院校教师抱怨学生学习模具制造的兴趣不高,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但是教师很少从自身去寻找教学失败原因。所以,当前教师队伍的人员配置不齐备,存在着参差不齐等差异问题,教师队伍改进任重而道远。

二、加强模具制造专业教学措施

1.确定教学方向,勇于创新

创新作为当前时代的发展主题,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这给当前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教学方向创新,切实为培养出高专业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学校教育基于传统教学理念,使得传统模具制造专业培训上要进行不断改革,难以将创新教学应用于实践之中。模具制造教学过程中,要确定教学的方向,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创新,注意将新型技术、新型理念融合到实践教学之中。

2.强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之源,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够满足当前新时代的需求,不断强化教学方法并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主要以教学职业化为课程设计标准,减少一些重复理论知识教学,同时删除一些与实际工作不沾边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学课程在进行设置的时候,采用精简、融合、增设以及专业方式尽可能突出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并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教学过程中打破先基础理论教学,再实践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将知识技能培养与学生素质培养密切结合在一起,采用模块式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始终坚持直观性教学分析法以及启发式教学理念,将学生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

3.强化教师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作为教学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影响,教师素质作为教学质量重要影响因素,学校搭建起一个自学平台,要求所有教师均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教学任务。学校进行教师培养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些德智兼优教师赴其他学校进修学习,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能,从而带动整个师资力量的提高。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为模具制造专业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服务,同时在进行教学实践中还应聘请一些当前在职技术人员,为学生们讲解具体工作过程中具体操作技能。

师资建设作为当前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适时提升教师素质,然后将先进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不断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切实通过教师素质的提升来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素质关乎于整个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声誉。

三、结束语

学校开展模具制造专业教育的时候,要加大投入不断融合新知识,将创新技术应用到教学课堂之中,为学生们提供先进模具技术知识教学,使得学生们学习到当前工作之中实际操作知识。本文针对模具制造专业教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现存模具专业教学现象进行探讨,并且为提升模具制造专业教学提供相应策略,以求与参与模具制造教学研究者提供些许建议。

参考文献:

[1]沈理由,缪遇春.广东省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J].模具制造,2014,(07):90-96.

[2]于正光,刘高文.技工院校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2012,(12):95.

模具制造论文范文9

关键词:模因 复制 仿拟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是由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来的。Dawkins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构想了存在于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如曲调旋律、思想观念、宣传口号、建筑样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它通过模仿而传播。任何一种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以成为模因。每一种语言现象都可以看做一种模因,各种模因可以互相模仿自我复制,这种模仿既可以是形式的模仿,也可以是内容的模仿,或两者兼而有之。

影视作品是社会生活的缩影,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语言在影视作品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寓意的体现都离不开语言的辅助。成功的影视作品肯定不乏经典的甚至是标志性的语言模因。修辞艺术在电影语言中的使用,使电影的表意更加含蓄。仿拟是一种仿照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创出一个临时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由于其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被广泛应用于电影语言中,从而使电影语言充满某种意向性,深入观众的心灵深处,以引起观众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等问题的关怀和思考。

一.电影语言中仿拟修辞的运用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不外乎源于以下几个因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极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阵容,联系实际、意义非凡的主题。影视剧的主题寓于情节之中,情节的发展影响着剧中人物角色性格的塑造,而这一切都依赖剧中人物的互动交流——台词来表现。因此经典台词常常会被广大观众套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言语行为中的模因,在语言交流的过程里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最终形成语言文化的新潮流。

例如电影《终结者》里施瓦辛格那句“I’ll be back”堪称经典。这句耳熟能详的台词被仿用到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成为灰太狼的口头禅——“可恶的喜羊羊,我一定会回来的”,被小朋友们津津乐道。

又如,《唐伯虎点秋香》中华夫人和唐伯虎的对话:

华夫人:“哈哈……我告诉你,你刚才喝的那杯参茶,已经被我下了天下第一奇毒——‘一日丧命散’!”

唐伯虎:“哈哈……天下第一奇毒,哪轮得到你那‘一日丧命散’?应该是我们唐家的‘含笑半步颠’才对!”

华夫人:“哈哈……废话!我们‘一日丧命散’是用七种不同的毒虫,再加上鹤顶红,提炼七七四十九日而成的,无色无味,杀人于无影无踪。”

唐伯虎:“我们‘含笑半步颠’是用蜂蜜、川贝、桔梗,加上天山雪莲配置而成,不须冷藏,也没有防腐剂,除了毒性猛烈之外,味道还很好吃。”

(两人面对镜头,成广告模式)

华夫人:“吃了我们‘一日丧命散’的人,一日之内会武功全失,筋脉逆流,胡思乱想,而致走火入魔,最后会血管爆裂而死。”

唐伯虎:“没有错!而吃了‘含笑半步颠’的朋友,顾名思义,绝不能走半步路,或者面露笑容,否则也会全身爆炸而死。实在是居家旅行……”

华夫人:“杀人灭口……”

两人(齐声):“必备良药!”

此例中华夫人和唐伯虎本来是在各自吹嘘自己的毒药毒性更强,但吹着吹着却共同使用上了现代广告的腔调和用词,这是明显的拟调和拟词,让观众看了不由得要开怀大笑。作为电影语言表现手段之一,仿拟往往借助现成语句、篇章、语调的形式,仿造出内容相反或毫不相关的表现形式,造成不协调、不搭配等矛盾,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

二.模因论对仿拟修辞的解释力

1.模因与仿拟具有共同特性

模因存在和仿拟形成都以保持为基础。模因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通过复制传播自身而实现价值,从而使包含于其中的语言信息得以保持和留存。同理,仿拟的形成也是通过模仿在原有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语言形式,从而使旧有的语言形式得以保留。仿拟在形成过程中总以模仿为前提,把已有的语言形式作为模因进行复制传播,形成新的语言形式。

此外,模因和仿拟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一些语言模因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容易被复制和传播,这是模因竞争选择的结果。而仿拟这种语言现象,在形成过程中,模仿对象也具有选择性,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词语、经典名句等更容易成为模仿对象。

2.模因论为仿拟提供理论支持

仿拟由两部分组成,被模仿的部分是某种即成的语言形式,新形成的部分是通过模仿创造出来的新的语言形式。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模因传播方式中的重复没有形成新的语言模因,而同构类推创造出了与复制之前不同的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模因变体。仿拟创造出了新的语言形式,模因同构类推的传播方式也产生了新的模因。并且,类推不仅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之一,也是仿拟的生成方式。所以,模因论可以为仿拟提供理论支持。

模因论认为,语言模因在传播的过程中互相竞争,以不断的变异和创新的方法,使自己得到更快更广泛的传播,进而产生新的模因。不过语言模因的创新是在现有的语音和文字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仿拟即在旧有的语言形式基础上产生新的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语言模因理论支撑下的一种语言现象。

3.基于模因理论视角研究仿拟的意义

因仿拟的形成是以模仿为基础的,一些常用的词语和语句通过类推的方式被不断地模仿和传播,使得一些语言形式得以不断地流传。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这些被模仿复制的语言形式就是语言模因。于是语言模因和仿拟便通过模仿和复制展示了话语流传的规律。

影视作品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影视语言更是集社会现象、时尚文化、流行用语于一体。仿拟修辞是影视作品语言移植技巧手段之一,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模因论和仿拟同以模仿保持为基础,为仿拟修辞提供了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依据。另外用模因论研究仿拟修辞,可以揭示话语流传的规律、解释语言的发展演变,对于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徐国珍.仿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4]周斌.论电影语言与电影修辞[J].修辞学习,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