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8-28 05:19:18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分组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77;F4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01-03

随着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也逐步扩大,这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江苏大学该专业还处于初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办出专业特色以适应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研究以加快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该专业办学水平,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毕业设计是按照类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设计。由于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原有的师资结构、建筑专业背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偏重建筑和结构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从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着手进行工程概预算,甚至施工组织设计的全过程。但是,这种毕业设计虽然面面俱到却没有侧重点,并且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时,存在知识结构上的困难,最后导致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不好,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甚至会出现很多抄袭、直接用软件计算却不知所以然的现象。这种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偏离了工程管理中的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使毕业论文偏向经济和管理,不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对学生未来工作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甚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没有真正考虑专业的特点,无法凸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施工管理、工程投标、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特性。工

程管理专业应是将建筑专业与管理相结合,在研究毕业设计实现途径时考虑以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在充分把握毕业论文实现途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设计分组对比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毕业论文实现途径的原则

1. 专业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锻炼学生在团队协作模式下运用所学专业技术和规范,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技术性原则

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文章,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毕业论文应基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整个项目招投标过程揭示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本质及其深层次规律。毕业论文的计算既要强调中国工程招投标的现状,还要深入分析在中国现有招投标模式下的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差别,理解引起这些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重点掌握清单计价模式下应该如何计算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3. 创新性原则

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过于强调理论的原创性显然不现实,但可以在整个招投标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投标报价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已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得出个人见解。这样就不难实现毕业论文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4.实践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现途径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即在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分析研究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到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提升,再指导实践。

5.可行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实际上是一项实践性的创新活动,其结果往往受到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现环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及目前学校所拥有的实践资源等实际情况,分析选题的可行性,力求选题是自己熟悉、感兴趣、能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方向。

(二)基于分组对比的毕业论文实现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以及考虑到学校工程管理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制定了基于分组对比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其主要包括两大设计部分。

1制定分组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实际模拟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的标书分类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定位,让他们了解所做的设计工作在实际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处于何种角色,进一步的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首先依据工程投标文件编制[1-3](包括商务标的编制、经济标的编制、技术标的编制)分组。

(1)选定1名投标小组组长,签订项目投标授权书(让学生了解授权书写作方法),授权其负责整个项目投标的进度和质量。

(2)小组负责材料、设备询价,包括:国内采购建筑材料、设备的询价,项目全部材料、机械台班、工日计算汇总,编制综合材料单价、综合人工单价和综合机械台班单价。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1问题的提出

毕业设计是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最后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工作。虽然毕业设计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最近几年中,在高职类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时产生了诸多问题。

1.1学生毕业设计意识淡薄

因为社会就业的压力,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敷衍了事,投入时间远不够,设计成果利用网络下载拼凑而成。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课程不再有新颖的知识可学,不如到校外的建筑设计院去学的想法,等到相关建筑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时,他们对毕业设计又缺乏进一步思考、探索,对自身缺乏更高的追求,于是整个毕业教学就趋于一种表面形式,管理混乱、松散。所有的这些反映在设计成果上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毕业生专业培养目标大大打了折扣。

1.2教材滞后

我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设计自编教材,已经启用了十多年,一直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近几年,很多建筑设计规范都做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这就使得知识跟不上行业发展;另外,教材对有关建筑法律、建筑规范教学内容的明显缺陷。

1.3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实践脱节

在毕业设计选题设置不够合理,选题与建筑实践脱节,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一个题目作几届,多年一贯制,未重视因材施教,未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放飞学生的思路,不能很好地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结合,这样做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约束了学生创作激情,促使学生消极应对毕业设计。

1.4指导形式单一、教师力量薄弱

指导形式单一,都是校内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在高等职业院校难觅有丰富实践经验、高水平、高学历的设计人才,难以形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梯队。

1.5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不清晰

在毕业设计最后考核既没有相应标准,成绩评定又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合理、科学。对未能达到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学生降低要求,都给予“放水”,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持宽容的态度,从而使毕业设计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1.6毕业答辩缺导向性

答辩时应对学生没有向导性,学生不能很清楚、准确、有效、富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对自己毕业设计过程的设计思路未能进行卓有成效地梳理,答辩时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机械、被动地一问一答的尴尬模式。这样的教学成果仅是让学生简单、初步地了解了整个建筑设计阶段的过程,却与建筑设计院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要求具有很大的差距,致使一些学生临毕业时对建筑施工图尤其是其它专业的图纸识读能力很差,距离高职教育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2解决问题———教学改革

在毕业设计中涌现的问题,迫使对毕业设计的教学进行探索和改革,提出“产学”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加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打破传统单一的师生互动模式,转换为与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共同参与设计的教学模式,在真实的设计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夯实进入建筑师岗位基础。

2.1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市场化

毕业设计教学内容顺应市场要求,符合建筑发展趋势,将最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建筑规范、法规引入课堂,反映前沿动态,跟上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使毕业生一毕业进入市场就能无缝对接建筑设计岗位,较快进入建筑岗位角色。

2.2毕业设计选题真实化、工程化

对毕业设计选题进行改革,打破学生按假定任务书设计的相对静态的传统教学模式。毕业设计选题采用真实、具体工程项目,即“真题真做”方式,与建筑设计院联合,丰富毕业设计选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尊崇学生建筑梦想憧憬,为学生留有足够的设计发挥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培养首创精神、提高创新意识,体验真实工程的工作步骤,积聚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经验,达到毕业设计教学目标。

2.3“双师制”和“邀约制”教学模式合作化

毕业设计中积极实施“双师制”和“邀约制”教学模式。,聘请校外建筑设计院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与我校校内教师一同参与毕业设计教学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他们实际工程经验的优势,提高毕业生实践运用能力,此外,邀请业主(建设单位)共同参与设计,使毕业设计过程教学中业主(建设单位)、建筑院建筑师、校内教师、其它相关专业等多方参与,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中,使学生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完成岗前的职业培训,实现从学生到建筑院设计人员的实践能力转换,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

2.4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标准化

为激活毕业生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充实学生专业知识、完善专业技能,营造科研生产实践的良性发展,配合“产学”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工程,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评价体系,对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定性描述、定阶段与定量测评相结合,使评价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将校外专家、用人单位的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使评价主体具有广泛性与多元性。

2.5毕业设计答辩规范化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答辩在毕业设计中扮演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一环节,我们采取实际工程中的建筑评审会模式,学生自己制作毕业设计PPT演示文件向评审专家答辩组汇报(由专业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建筑设计院专家组成),以促使学生能更加敏捷、综合、系统地处理问题,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加快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通过答辩可以了解学生驾驭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在考核学生毕业设计成果时,坚持标准,以设计图为依据,尽量体现学生真实的设计水平。对于部分学生未完成毕业设计,或有原则性错误,或毕业设计成果不完整,答辩时概念性错误较多者,学校都要严格执行成绩评定标准。

3结语

“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当程度上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开拓学校与企业间联合办学的新思路。与以往内容单一的毕业设计教学相比较,“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对我院建筑系是一次大胆且创新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改革成果初见成效,对未来毕业设计新模式的开拓创新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作者:万莉 彭敏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毕业设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类专业;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3804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关键环节之一[1]。设计、实习、实验、科研活动等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2]。其中,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中最为重要,与工作岗位接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市政、环境类专业包括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原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均属于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强的学科,学科体系和内容上有诸多交叉渗透,相似性强,因此其毕业设计也有很多一致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自1989年招生以来,经过几代教师的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的改革取得了诸多成果。文章结合学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实践成果,为相关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一、 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据调查,自高校扩招以来,本科毕业设计普遍存在质量滑坡现象 [4],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

研究[5-7]。笔者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际情况,查找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提高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1)设计选题不合理,多为纸上谈兵,与实际工程脱轨严重。许多高校仍在实行约束性选题方式,在选题范围上必然存在过宽或过窄的问题,题目陈旧,与就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创造精神。2006年之前,学校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净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设计题目范围较窄,而且很多题目都是假题假做或年复一年的课题重复,与工程实际的设计要求差距较大。环境类专业的水污染控制理论方向,在污废水处理设计中,工艺方案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水环境质量评价选题,多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等数学方法代数即可,创新性和实用性较差。这些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一时很难上手,满足不了设计与工程单位对毕业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要求,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高校连续10多年的扩招造成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与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1999年扩招以后,市政、环境类专业教师每人指导学生人数在10~20人,造成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深度不够,监督和考核不到位等现象。同时,为了解决高校教师短缺问题,引进的博士直接进入课堂授课、指导设计,没有经历助教过程,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加上科研指标的量化,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双趋冲突压力下,往往忙于写论文、申请课题,从而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这也导致青年教师的设计指导质量不容乐观。另外,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与设计相关的图书资料明显不足,设计室更是无法保证,失去了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监督。

(3)学生设计精力投入不足,态度不认真,有的甚至抄袭他人论文等。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面试等,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值得指出的是,学校鼓励学生到已签约工作单位结合工程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虽然初衷很好,但从毕业设计成果看,部分学生没有取得预想效果。另外,毕业设计中抄袭现象非常多。通常,学生毕业设计被安排在最后学期的10~15周,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同时,学生常在答辩前才加班加点,匆忙拼凑,敷衍过关。甚至存在照例题套构筑物计算、图纸网上直接下载等现象。

(4)学生虽然对水处理专业原理性知识有一些了解,但是对一些具体的构筑物却很陌生且很难在大脑里构建出这些构筑物,而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看到的也只是构筑物外貌,由于池体被水充满,很难看到构筑物内部结构,因此造成设计思路不清晰,设计参数盲目选择,给构筑物设计计算带来很大困难。

(5)高校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学校、学院都针对毕业设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存在执行不严格、不规范现象,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设计一次性考核模式(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态度分占20%、评阅教师给予设计成果分占30%、答辩委员会成员给予答辩分占50%),导致学生没有改过的机会,也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真正效果。

二、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

相信笔者所述我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甚至所有工科专业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为此,探究解决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解决方法,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毕业设计改革工作中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近年毕业设计改革的新做法、新模式、新思考,借鉴国内改革经验,提出毕业设计具体的改革建议[8-10]。

(一)重视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首先,扩大选题范围。目前来看,市政、环境类专业设计题目范围较小,与学生就业范围有较大差距。从毕业生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去净水厂和污水厂的学生较少,去建筑施工单位较多。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利用学校地矿特色,去各企业工作学生比重较大。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特点设计题目,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因此,最近几年,在了解学生就业方向基础上,设计多个选题方向,学生先选择设计方向,再结合具体工作情况选题,效果较好。在原有净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基础上,增加的设计方向包括: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建筑小区中水回用工程设计、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工业给水处理工程设计、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造价等方向。在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中,每年结合学生未来从事工作,进行了矿山废水、皮革废水、化工废水、食品废水、制药废水、钢铁废水等多种废水的设计工作,得到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认可。

其次,注重设计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目前尽管设计做到了一人一题,但与实际工程结合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从事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学生,与学校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共同组成设计小组,一起完成学校新校区图书馆、博物馆、实验楼等同一实际工程设计,设计完成后指导施工,真正实现了“真题真做”,避免了抄袭现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针对软件学得较好的学生,两名学生共同完成同一设计,一名进行笔算,另一名编制软件程序,两者互相校正,共同提高;针对考研学生,指导教师让他们参加所主持课题的实验研究中,跟研究生一起完成论文,使他们尽早进入研究状态。一些学生签到工作后,单位希望去实习,做单位的实际工程设计,对此,我们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度,单位负责学生在该单位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以及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使学生设计质量得到保证。

(二)用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方向性、规律性和系统性较强,由于学生较多,资源有限,教师每天亲自指导较为困难,教师为学生毕业设计做的指导书又太过简单,而且并不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声、像并茂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动性、直观性和条理性,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具有可反复播放特点,学生哪一步骤不懂,就可以对照课件进行观察,直到理解为止。毕业设计指导课件每个设计方向一个,最终将课件模块化,将教师从企业获得的研究课题、合作教育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凝练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均链接到设计模块,建设成为虚拟实践教育平台,可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使资源由一校“独有”,变成多校“共享”。

以制作完成的工业废水处理工程毕业设计指导课件为例,课件内容包括:(1)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目的、要求、步骤和原则,设计所用参考规范、手册,形成废水站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各1份;(2)工业废水处理站基本建设程序;(3)工业废水处理站与污水厂设计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4)工业废水处理站典型水质(化工废水、钢铁废水、印染废水等)特点及出水标准;(5)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前需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6)工业废水处理站工艺路线选择的基本步骤、比选原则;(7)工业废水常见处理方法及国内典型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介绍;(8)典型构筑物(调节池、隔油池、水解酸化池、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膜法水处理系统等)设计基本理论、池体类型、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析,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参考范例、计算软件编制、构筑物运行动画,现场实际运行工程照片。本部分是课件主体,共链接标准1部、参考计算书籍1本、主体构筑物运用动画7个,制作计算程序3个,插入现场照片25张,图片12张;(9)污泥处理的目的、常见处理方法及系统设计,插入现场照片4张;(10) 工业废水处理站各构筑物的总体布置和废水处理流程的高程设计,介绍了布置原则、计算方法及典型案例分析;(11)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经济分析及概预算具体方法和软件应用;(12)图纸绘制标准及方法。

(三) 设计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实行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可或缺环节,采用校、院及教研室三级管理机制来完善毕业设计的系统质量监控。

1.以指导教师、教研室为主的全过程管理

教研室主任制定本专业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从细节上对教师指导和学生设计要求进行规范,并组织中期成果汇报答辩。毕业设计成绩构成改为:指导教师检查设计效果10%+期中答辩20%+评阅教师质疑设计成果20%+毕业答辩50%。指导教师从学生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方案确定、构筑物设计计算、绘图全过程进行指导、检查。笔者几年的指导发现,指导教师平时考核不仅看学生出勤,平时提交成果,还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因为一些学生设计中往往从手册或参考书上套公式计算,没弄清构筑物去除污染物原理、构筑物结构等基本知识。比如气浮池设计,要学生首先了解除油方法、选择气浮池原因、气浮池种类、除油机理、运行过程、池体结构,然后绘出草图,再设计计算,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2.院级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

学院形成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指导、监督小组,成员包括各专业退休返聘的老教授、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从形式、进度进行检查,老教授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不仅能指出设计存在问题,还能提出改进方案,在提高设计质量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3.校级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

学校制定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汇编》,从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写作规范、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优秀毕业设计评选、成绩不及格率最低3%的规定、开题报告、附本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要求,并组成校督导检查组,进行初、中、末的全程检查,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

三、 结语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培养、提高和展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市政、环境类专业学生来讲,更是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文章结合我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中常见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践对策,供同行参考,希望能有利于工程类高校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

[1] 潘一山.探索三学期制运行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57-58.

[2] 王蕾,王秀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647-649.

[3]李喜林,曹启坤,肖建华.大四学生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58-61.

[4]郭登峰,潘剑波.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剖析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07-109.

[5] 张庆乐,董建,王虹,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5):66-67.

[6] 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5.

[7] 方茜.给水排水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18-121.

[8] 李喜林,刘海卿,曹启坤,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合作教育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430-432.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产学”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毕业设计

1问题的提出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面向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工作,将“产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入到教学中,培养能胜任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岗位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建筑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各专业间沟通协调能力、严谨踏实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操守以及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质,为更快进人建筑师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毕业设计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诸多问题在高职类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中曝露出来。

1.1学生态度不够端正

一些学生把毕业设计当作平时大型作业,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此外,最后一年到相关企业单位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流于一种表面形式,管理混乱、松散。因为社会就业的压力,一部分学生不能专注于毕业设计,还有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课程不再有新颖的知识可学,产生了去校外建筑设计院或建筑设计公司学习的念头,而对毕业设计却缺乏重视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对自身职业规划、专业技能的提高缺乏更高的追求,等等,所有这些反映在设计成果上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毕业生专业培养目标打了折扣。

1.2教材滞后

我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设计教材,已经用了上十年,教材中的建筑设计原理还是经典的,而对于民用建筑各个专题,近几年很多建筑设计规范都做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而教材没有跟上,就显得落后了。另外,倾向于建筑实践教育的教材对有关建筑法律、规范的教学内容的明显欠缺,更谈不上更新。

1.3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老套、一成不变

毕业设计选题老套,一成不变,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同时与建筑市场实际脱节、和学生的就业方向脱节,同一个设计选题作几届的事情甚有发生,多年一贯制,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未得到重视。这样造成学生做毕业设计应付了事,积极性受到影响;毕业设计成果徒有其表,追求形式,无实质性内容、无创新之处。

1.4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不清晰

毕业设计最后考核把关不严,未能按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的态度不严格,甚至偏向宽容,致使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合理、科学。对毕业设计成果未按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或设计质量不达标,或未按时完成的学生开绿灯,降低要求,基本上给予过关、及格。

2“产学”结合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教学

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迫使我们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毕业设计的教学进行探索,提出“产学”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建筑设计过程从单一的师生互动转变为有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实践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团队间沟通、协作能力,为毕业生适应当前市场需要,更快地融入到建筑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1科学、合理、适宜的“真题真做”

我们从毕业设计选题上进行改革,打破原有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编制好任务书传统,转变学生按指定任务书设计的相对静态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选题采用“真题真做”方式,与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放飞思路,使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熟悉真实工程的工作步骤,积累较全面的“实战”经验。

2.2“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积极推行“双师制”和“邀约制”教学模式,除了本系教师外,还聘请建筑设计院有经验的建筑师参与教学,把一线实际工程经验带进课堂,提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同时让业主参与到毕业设计过程中,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教学由以前简单、古板的静态教学过程转变成有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真实具体的建筑设计场景中,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

2.3建立完善、合理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及科研生产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完善、客观、公正、合理、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评价体系,对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测评相结合,使评价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此外,为了使评价具有广泛性与多元性,将校外专家、用人单位的意见纳入评价体系。

3设计教学过程

鉴于我院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我们将毕业设计题目选为学生公寓,这是我院刚好准备新建的实际项目,同时与江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合作,联合教学。该用地位于我院现有学生1~10#公寓组团西侧,学校运动场南面(如图1),学生们天天生活于此,对周边环境较为熟悉。选取这个真实、学生认知场景同时又是学生们熟悉的建筑功能,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场地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加强对建筑功能、建筑空间的组合能力,有利于创作出一个属于学生们自己的建筑,有利于加深对设计项目的理解,最终有利于教学。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我们提出“真题真做”要求,通过毕业设计选题、分组现场踏勘社会调查实例调研相关资料搜集独立建筑设计(包括讨论式教学、答疑、各专业沟通等)设计成果表达毕业答辩环节,训练学生在特定建筑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并满足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且具有实施深度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设计院实际设计工作的状态和工作节奏。针对本次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会调研,完成调研,分析公寓周边环境、学生行为流线形式、学生的生活习惯,根据甲方要求制定设计任务书,生成、完善方案,最后用设计成果完整地表达符合甲方要求又具有创意的方案。在整个环节中,侧重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富有洞察力地分析问题的、最终综合协调地解决问题,以调研发现的问题开始来研究建筑,通过分析周边环境以及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流线来设计建筑,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关注建筑场所、校园文化与学生活动的联系,让学生认知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而非孤立的设计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3.1问题提出

本次设计任务是我院新建的学生公寓,与江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教学,没有设计任务书,甲方即我校只是提了基本要求,希望新建学生公寓能解决3000人居住,同时建筑造型与现有学生公寓协调,另外因处在将来新建的图文信息大楼东北面,外形要求美观;此外,用地现状及红线没有明确的界线,没有细化每项设计内容,对于学生公寓的主要功能空间、用房面积大小等,学校也没有提具体要求,要求需要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根据自己对项目的理解与研究,确定各功能房间面积,编写、细化完善任务书。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方式就发生转变,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教学主体,主动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形式,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仅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关注建筑所处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以调研的方式,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建筑,设计建筑,让建筑更好地为人服务。

3.2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

(1)现场调研、踏勘。设计分组,每个小组首先需要调研新建的学生公寓所在的校园的位置,分析新建学生公寓与已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实训楼、运动场间的联系,深入解读周边环境设施信息对新建建筑的影响。其次,分析新建学生公寓与校园空间结构、道路系统、景观结构的相互关系,把握建设基地内外道路、景观、建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设计构思做好前期准备。再次,详细了解学生活动与使用情况。以休息日与正常上课时间作对比,观察并记录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各个时段学生人群的主要流线以及活动模式。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不同时段的学生的活动特征、流线方向,并不是学生机械地用数码相机、手机拍照,记录数据。此外,在校学生是学生公寓的主人。每个小组应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依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与兴趣,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人数不低于50人,同时鼓励学生勇敢且多交流,了解被访者对学生公寓现状的意见与建议,期望新建的学生公寓提供哪些更好的改善,从而为建筑功能的确定提供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束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绘制分析图表,撰写调研报告,分析现在学生对公寓的想法、建议。(2)建筑实例调研。我们列出南昌市区多个已建成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学生公寓像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学生公寓,让学生分组自行组织参观调研,关注建筑间的相互关系、与周围景观、道路交通等环境要素的关系、建筑空间与行为、功能空间的组合,重点调研使用者对学生公寓的使用感受与意见,并做好有关文字及图表记录。(3)调研总结。此阶段成果要求图文并茂将调研内容、分析结论、解决办法等采用ppt汇报交流。在汇报时展开讨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问题具体化。对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展开讨论,相互提高。汇报完后,要对调研内容作进一步的补充完善。(4)建筑师分享工作心得。在这个过程里,校外导师根据自己工程实际经验,将设计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综合协调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实工程中处理手法、要使用到的规范等等与同学分享,让学生学到以前课堂上学不到的第一手资料,避免了走弯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个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过程中指导教师不管是本院教师还是设计院建筑师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调研和参观,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在拟建建筑与环境场所、物质技术条件相协调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调研问题详尽、切合实际。调研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思路宽泛,审视问题角度广阔,明确设计理念,避免对某一建筑类型设计模式先入为主式的定型化思维,解决问题方法要与从不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才能得以加强,为设计能力及相关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

3.3建筑方案的生成

(1)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在完成调研参观后,学生需要通过广泛查阅相关图书文献资料、各种资料及数据的收集。根据调研成果分析,每个小组确定拟建建筑合理、科学、具体的功能设置,确定建筑规模、建筑经济指标,编制出完整的设计任务书。(2)方案的生成。方案早期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调研分析结果,通过对学生人群的行为、流线分析以及建筑功能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构思总体布局,确定建筑的出入口位置,思考方案的建筑体量关系、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大概的平面组合形式,勾画总平面、平面功能、空间概念草图并制作概念体量模型,形成设计构思和方向。在此环节,教学特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从不同解决问题方式的切入点进行多样性的思考,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讨论式教学。为了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方案构思的能力,要求每组学生都要对各自的方案构思进行方案逻辑推理形成过程的讲解,包括方案的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方案的特色等。各组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互相提出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对方案进行好坏评价,而是参与讨论,根据不同方案的特点,给予相应的建议与启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对不妥之处予以指出和完善,帮助学生尽早确立方案发展方向与目标。模型、效果图贯入式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设计过程中,在方案设计初期,将建筑基地及其周边环境用模型制作出来,让学生直观体验校园建筑空间、尺度、建设场地与周边建筑、道路、景观的关系。随着方案的逐步深入,建筑平面初步确定后,我们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平面设计方案制作建筑的体量模型放入基地模型中,推敲建筑与周边环境场地关系、空间关系以及建筑体块间的比例、尺度关系和体块与体块间相互关系。在建筑平面与建筑体块基本确定后,建筑效果图介入进来,推演建筑的细节、色彩、材料等。

4毕业答辩

由于“双师制”的新型“产学”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学院推行与新教学模式相配套的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制度。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预答辩旨在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和成果,督促学生改进方案,加强表达。为了全面提升毕业设计教学成果质量,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在正式答辩的前一星期,安排一次预答辩,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对毕业设计成果与任务书设计要求不相符的图纸内容则要求返工或重画,对设计深度没有达到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图纸一概要求补画或补做。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方案构思的能力以及应试能力,正式答辩时要求每位学生用10~15分钟的时间清楚、明晰、准确、简洁地介绍设计方案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让答辩评委对整个设计成果有初步印象。整个答辩过程公开、公平、透明,采取由答辩小组组长主持答辩,4个专业教师或建筑设计人员参与点评学生设计成果的答辩形式。外聘专家、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担任答辩小组组长,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严格把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评价体系

以往毕业设计考核评价重结果和建筑表现轻阶段设计过程,忽略了设计中各个环节的阶段性成果,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视为主要评价依据。对此,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构新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从建筑调研(现场踏勘、建筑实例调研)、调研成果汇报、任务书的制定、方案设计的阶段性草图(一草、二草、三草)与模型、最终设计文本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设计,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依据。除此外,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日常考勤管理纳入到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中。另外,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设计的全过程,注重设计能力的提高,新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目标、阶段性设计成果的要求、评分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分规定与用语,并作了详细的说明和量化要求。

6结语

总之,通过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总结,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实施“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对学生、教师、学校,还是对设计院、社会都是有利的,最终学生是合作教学的主体、受益者,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增长了实践知识,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了社会竞争力。而作为学校,将大学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及建筑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赢得了用人单位普遍的赞誉。对于企业建筑设计院,通过“产学”结合,丰富了建筑师理论的水平,同时为企业寻求、培养专业设计人员搭建平台,充实了企业的人才库。

作者:彭敏 万莉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岗位能力;模块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8-03

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是大学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近年来,我校关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和培养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地摸索与认识中。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2005年秉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及《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我校的办学资源,以及按照《浙江省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归并调整表》,将建筑装饰技术专业调整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几年来,在总结建筑装饰技术专业1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清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办学思路,提出了面对建筑设计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模块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模块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此外,该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面与模块教学吻合。下表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具有学科覆盖面广、岗位辐射面大等特点。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工程、暖通设备、人文地理、艺术修养;从建筑方案设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城镇规划设计、场地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及室内外装饰设计,都是本专业涵盖的范围。而面对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因材施教”这个传统的术语是建筑设计专业这些年来教改实践的指导原则。今后将继续化分模块化教学改革,从社会需求和学生专业发展意愿出发,通过科学调研,筛分归类,更科学地设置建筑专业相关模块,使之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支撑,重构后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将会是今后改革的主要内容;培养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又有教学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证“模块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的分模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学科教育,教师对其的认知不同,教学的效果显然会有很大不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验设备是影响“模块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实训基地的建设,鉴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要实现全方位的情景教学还有一定难度,如何保证“模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实训”这一环节能得到切实施行,在教学中如何克服设施建设和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这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岗位越来越难找,尤其是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岗位,如果落实不到位,“模块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建筑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学生毕业后还将面临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注册师制度的实施,所以要求学生要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既能保证练就扎实的应职能力,又能保证学到应有的理论知识,使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真正发挥“模块教学”在增进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还须我们作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业.建筑教学模块化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85-86.

[2]梁熠葆.基于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6):157-158.

[3]季翔.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改革;Autocad;土木工程

作者简介:黄海生(1983-),男,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吴丹丹(1982-),女,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师。(福建 莆田 35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学院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2011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57-02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注重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懂得怎样把理论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上,即动手能力。而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然而,目前许多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诸多不足,毕业设计质量不容乐观。[2-4]

一、引进Autocad技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效率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设计的安排时间基本上都在10~18周左右[5],毕业生有的要忙于找工作,有的要忙于考研、考公务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6,7]鉴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周期短、设计复杂的情况,如果所有的设计都要求学生采取手算或者手绘的形式,学生将花费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数据处理与手绘上,而对于建筑的创新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考虑较少,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于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可大大减少学生计算的工作量和工程绘图的时间,提高设计的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CAD 即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帮助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常用的CAD 软件包括Autocad、天正建筑CAD、建筑结构PKPM、探索者CAD等。Autocad软件课程是工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学习其他土木工程CAD软件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CAD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动态,熟悉Autocad软件的常用工具,掌握使用该软件进行专业绘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专业图形的能力。Autocad软件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内容涉及面广的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绘图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计算机绘图基本命令。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制图部分一般由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计算书里的插图等组成。学生虽然经过了Autocad课程的学习,但由于理论基础掌握不扎实,且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存在对绘图软件掌握不牢,绘图效率低下,图纸表达不科学甚至出现较大的错误等质量问题。如:

(1)绘图效率低下,毕业设计本身时间较紧,学生对软件的不熟悉,对软件命令掌握不牢固,造成花在计算机绘图上的时间较多,不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绘图速度快的优势,影响了整个的设计进度。

(2)层次不分明,缺乏对图层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图层建立不科学,图层划分较少,有的甚至把整张建筑图全放在一个图层上,这给之后对图纸的修改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3)制图标准掌握不清,制图不规范,特别是建筑制图上有很多关于符号类对象(如:文字、标注、图框、标高符号、定位轴线编号、详图索引符号、详图符号、剖面符号、断面符号和指北针等)。符号类对象有它特定的大小的规定,学生对相关的规定不熟悉,造成整张图纸表达不规范。

(4)缺乏对标注、文字样式的有效管理造成图纸标注混乱、字体不一,大小不符合规定,甚至出现很多乱码等。

三、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为导向的Autocad课程改革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最后一次大考,而Autocad软件作为这次大考的一个重要工具,对这个工具技能的掌握是否牢固将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起着较大的作用。因此,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有必要对Autocad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提高图纸质量

良好的绘图习惯能够使整张图纸整洁有序,提高绘图的效率和质量。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良好的绘图习惯的培养。

(1)层次分明,规范作图。图层就像是透明的重叠图,运用它可以很好地对图形信息进行管理。在建筑制图中经常会碰到较为复杂的图形,如果只是在一个图层上进行绘制,显然会给经后图纸的管理带来麻烦,且容易出错。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图层的功能,在不同的图层上绘制属性相同或相近的图形,然后将需要的图层相叠加,不需要的辅助图层关闭,这样就会出现所需要的图形较果。把图形按照不同属性分别放到这些图层上,图层根据绘图的需要可以实现对进行锁定、关闭和冻结,还可以在图层上设置统一的颜色、线型和线宽。若要对某个对象进行编辑,则只需选中相应图层上的对象即可,从而提高作图效率。

(2)加强样式管理。Autocad常用的样式包括文字样式、标注样式等。通过对图纸样式的设置和管理可以很方便地对字体和标注的格式进行统一设置与更改,使得字体和标注的管理更加有序,确保格式编排的一致性,从而减少许多重复的工作,提高效率。

(3)图块的使用。图块是一个或多个实体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整体,各图层单元实体可以有自己的图层、线型和颜色等特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在图形中编辑和调用。修改或更新图中定义的块,AutoCAD将自动更新图中插入的所有的块,这给用户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图形,通过图块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绘图的效率和质量。

良好的绘图习惯需要平时在实践绘图中不断积累,特别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只有良好的绘图习惯,绘图技能才能更加“清晰”、“准确”、“高效”。

2.精选课程案例,引进项目导向教学法

Autocad软件本身的命令并不多,也不算太难,但是要把软件灵活运用到建筑制图里却是不那么容易的。Autocad软件的学习一般安排在大一,这时学生对专业的知识还不大了解,如果单单只是学习软件本身,学生们肯定提不起兴趣,效率低下。

通过引进实际工程的建筑全套图纸作为学生学习的例子,紧密结合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画法几何与制图和房屋建筑学等)。要求学生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不仅要学会软件的命令,而且要懂得相关的一些专业制图标准的规定。如图幅图框的的规定、线条线型的规定、符号类图形尺寸的规定、字体样式以及高度的规定等。

实践证明,这种引进实际工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优势明显,使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同时巩固和学习相关课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引进实际工程的项目导向教学的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为今后其他CAD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3.加强与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结合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仅通过理论学习很难对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课程建立了多层次的实践环节,除了引进精选案例之外还与其他的一些专业课程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完成一门专业课程之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设计。通过设计来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Autocad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而计算机绘图作为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做到启发式教学,在进行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的课程设计时改变传统采取手画的单一方式,要求学生增加计算机绘图的实践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掌握Autocad技术培养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训练环境。

4.改革考核方式,提高绘图质量

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为工程实际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单一的个人绘图考试模式,采用“小组协作绘图+个人绘图考试”的上机考试的模式。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项目往往是由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详图等组成,图纸较多,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如果由单一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独立完成显然不现实。小组协作绘图模式是一个项目由四到五个的小组成员组成,小组选举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同一项目,需要分工清晰,相互协调。需建立统一的图层、文字、标注样式等,且在各小组成员完成自己分工的同时须相互校对,最后组成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通过不断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依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鼓励、监督来促使学习,更高效地学习Autocad软件。小组协作绘图主要考核绘图的综合能力和协作精神,属于过程的评价,占考核比重的40%,而个人绘图考试是属于软件技能总结性评价,可占60%。

评分标准需关注过程、兼顾结果。故评分标准引进对一些绘图习惯的评定,如是否合理应用图层的知识、是否灵活应用图块的知识及对文字样式、标注样式的管理如何等。同时评分标准也应该注重学生绘图是否符合相关建筑制图标准的评定。通过这样一套完整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在掌握Autocad软件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良好的绘图习惯和绘图标准的掌握,使学生对建筑图的绘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清晰的了解,大大提高绘图的效率和绘图的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多届毕业设计指导和Autocad课程建设经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Autocad课程改革方法,使学生能快速掌握软件操作技术和设计精髓,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率,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童乐为,罗烈,刘沈如,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2):111-114.

[2]郝哲.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1):100-104.

[3]谷倩,彭少民,钟立汉,等.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5,(1):75-77.

[4]罗臻,邓敏,叶雁冰.提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3):123-126.

[5]蒋玮,肖晶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现状与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122-124.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7

因为毕业设计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需要学生自己校核和教师的审核,所以需要多次修改和打印,尤其是设计图纸的打印。但对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空调系统、供热系统和给排水中的各种管道都有线型和粗细的区别,在AutoCAD打印之前需要进行打印设置,因为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的图与打印出来的图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所以只有打印到图纸上,学生和教师才能发现设计图是否存在问题。部分学生为了节省开支,很少打印图纸,并且有时只打印较小尺寸的图纸。

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不足。部分指导教师没有实际的工程背景,也没有进行过真正的工程设计,他们只是通过课本的学习对实际的工程设计有部分的了解。部分教师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在研究性课题方面做的较好,但是在工程设计类课题中,他们却不能熟练地应用一些工程标准和较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2)部分指导教师的精力不足。随着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招,教师的增长速度不能与学生的增长速度同步。因为学校的教学任务相对较繁重,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担负较多的理论课教学任务和其他的工作任务,所以教师不能投入全部的精力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上。

(3)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比较宽松。毕业设计是最后的教学环节,考核的方式与常规的考试有较大的区别。一方面因为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成绩也有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指标,所以教师在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宽松,学生的成绩较高。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冲突。大部分学校的毕业设计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此时学生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因为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将来的工作联系不大,所以他们不能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这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按照企业的要求,个别已签约的学生必须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所以这部分学生也不能有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寻找工作,所以这部分学生也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上。

(2)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因为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下教师很少给不及格的成绩,所以他们只利用教材上的知识,而不使用设计标准和有关的实际工程方面的资料,这就使设计与实际的工程实践脱节。

提高毕业设计效果的对策

(1)加强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各高校应制定更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学生考核标准,并加强教师的培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或到设计院进行进修及培训。对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尽量减少他们其他的教学任务,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毕业设计中。要加强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核,以保证设计题目的水平和足够的任务量。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应加强检查和督导,主要是指导教师的指导,辅以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同时应培养学生有效利用公共资源的能力。

(2)采用设计团队的方式。一人一题的设计方式存在很多不足,所以采用团队的设计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这样即可以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实际的工业设计中,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一个大的设计任务,例如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环境系统的设计,就包括空调系统设计、供热系统设计、给排水系统和消防防火系统设计。即使某个设计人员只负责空调系统的设计,为了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也需要与给排水系统、消防防火系统和电气系统的设计人员,以及建筑设计师进行沟通。又如在建筑环境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在毕业设计开始时,按照建筑物的规模和建筑环境系统的设计工作量,指定2~4名学生组建一个设计团队。通常情况下较小的建筑物,2个人为一个设计小组。一个学生主要进行空调系统设计,另外一个学生进行给排水、消防系统及供热系统(如果需要)设计。在学生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经常的讨论、协调。在完成自己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书写设计报告和说明书。因为不同的设计需要相互交叉工作,所以设计成员之间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因为采用了小组的方式,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建筑物,每一名学生有自己的设计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在其他专业的设计中,也可以采用设计小组的方法,因为遇到问题后,设计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案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3)毕业设计时间的协调和调整。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各种知识的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不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在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在第七学期得到毕业设计的题目,由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设计准备和资料查询。对于研究性的题目,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设计中用到的所有知识,所以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补充他们所欠缺的知识。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他们可以进行部分的先期研究、文献查询、计算方案确定和系统设计方案确定等工作,这样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大部分学生可以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CAD制图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均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AutoCAD,但是对于工程应用中的一些计算机制图技术和操作,了解的却较少。如在建筑环境设备系统的设计方面,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人员需要在建筑图上进行管道和设备布置,他们需要将建筑图作为背景进行设计,而有时建筑图可能要进行改动,所以空调设计方案也要随之变动。而在AutoCAD课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如何将建筑图插入到空调系统的图纸中,以及如何调整比例和建立建筑背景图的连接方式。在给排水和空调系统图中,不同类型的管道采用不同的线形、尺寸和颜色,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设置管线的线型和如何在输出设备上准确地打印。对于偏重设计类的专业,学校应该加强工程设计方面的AutoCAD和专业设计软件方面的投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制图的综合应用能力。

(5)将毕业设计与科技写作课程相联系。虽然学校开设了科技写作方面的课程,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还没有进行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所以学生不能有效地把课程中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而在毕业设计阶段,当学生真正用到写作知识时,他们又不知道如何写技术报告、设计说明书和论文。在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学生不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语言,以及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用PowerPoint来做口头表述。

毕业设计并不只是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这其中包括人际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商业书信写作、技术报告写作和论文写作等内容。所以应采用科技写作课程与毕业设计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使这两门课程有机地衔接。在科技交流和写作课程中应讲解商业信件、课题论证报告、科技项目阶段总结报告、设计说明书和论文的写作。并在课程中加入课题讨论,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采用自学加任课教师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辅导,帮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8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中华硕博网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40多所院校开设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校学生3万多人,每年有6800多名毕业生。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充,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目前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在新一轮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阶段,对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及毕业生的择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到了一些关于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的启发。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在2007年10月和12月期间,在西南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参加了包括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隆鑫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置业有限公司、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十几个用人单位的校内宣讲会、招聘会,这些用人单位囊括了产品研发、销售、技术服务、工程设计、施工等,并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了全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这些用人单位选人当然都重视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但也都不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全部,也十分看重毕业生的潜力,要求毕业生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毕业生有某方面的特长、在校期间参加一些活动并获得过奖励等等,他们都会优先考虑。同时,一些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而大型设计院则需要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外,还特别强调毕业生要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毕业生的信息反馈

在宣讲会、招聘会现场,随机调查了来自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以及重庆科技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数十名毕业生,了解他们在应聘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并从自身的角度谈谈希望学校在专业教育方面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现阶段的毕业生找工作大致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不急于确定工作单位,只是通过招聘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如果确有自己非常满意的单位才考虑,这种类型的毕业生大多是家庭情况较好;另一种是急于确定工作单位,这种类型的毕业生通常家庭情况一般,希望尽早确定工作单位,只要有单位愿意与其签约,他们就会立即同意,基本不考虑其他因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介于前两种情况之间,这类毕业生会对多个招聘单位进行比较,考虑一些外部因素,再确定是否与用人单位签约,或者是先签定某个单位,工作以后继续寻找自己喜欢或适合的工作单位,目前这类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当谈到毕业生对学校的专业教育需在哪些方面加强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加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一些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知识面要求更广。

四、对专业教育的思考

在教育部对专业调整以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1]。重庆大学付祥钊教授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肖勇全教授等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2-3]。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调整后,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专业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够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专业教育,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在全国高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总体框架的指导下,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既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方针,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原有的“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基础上,新增了“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三门专业平台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明确专业平台课的性质和作用,要充分体现和突出学科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专业平台课中学习的本专业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不同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出贯通本专业各种工程的能力。

(三)加强专业课程的特色教育

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虽然都开设了“六大”基础课程,但与专业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了以前“暖通专业”的框架,也就阻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联合办学”是西南科技大学的一大办学特色,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这之前并没有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董事单位的优势,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开设专业特色课程,体现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的摸索提炼。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多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这个环节必须得以加强。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各种实习是以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习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一种适合自身情况的实习模式。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程设计应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进行整合,组建新的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应逐步从“以工程设计为主、研究为辅”向“以研究为主、工程设计为辅”的方向过渡,将工程设计转向课程设计和综合课程设计中,这也就要求有较高的师资水平。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9

相关注册执业资格对环设专业毕业生掌握知识的要求

1.注册机电工程建造师资格的取得要求环设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2002年12月国家人事部、建设部联合颁布《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111号)》,明确指出对建造工程项目总承包和施工管理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在该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科目《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的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机电工程项目中电气工程、管道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动力设备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建筑消防工程、电梯工程、防腐绝热工程等施工程序、施工技术及调整的要求,掌握机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如招投标管理、项目合同管理、采购管理、施工资格管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实施、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成本管理及试运行管理)。

2.注册安装造价工程师资格的取得要求环设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1996年8月国家人事部、建设部联合颁布《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1996]77号)》,该文件指出凡从事于工程建设活动的建筑设计、施工、工程造价咨询、工程造价管理等单位和部门,必须在计价、评估、审核(查)、控制及管理等岗位上配备有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人员。该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科目《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安装工程部分)》及《安装工程造价案例分析》的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管道工程、供热、供水、通风、空调及燃气专业工程、电气专业工程、自动控制及仪表专业等安装工程常用的材料;掌握上述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掌握上述安装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和工程量计算规则,熟悉上述安装工程量计算方法;掌握上述安装专业工程计量实务;掌握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

3.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取得要求环设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1996年8月建设部、人事部联合颁布《建设部、人事部关于全国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建监[1996]462号)》,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建设工程监理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筑工程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施监督”,从而使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进入全面推行阶段。该执业资格考试的相关专业知识内容前面两个注册师考试大纲中已完全覆盖。

某区域性高校环设专业(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

注册机电建造师、注册安装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制度的实施对区域性高校环设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针对注册机电建造师、注册安装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所需的知识,区域性高校现行的环设专业课程体系须进行必要的完善,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方面增加与之衔接的相应知识内容。现对某区域性高校环设专业(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进行探讨。

1.基础课方面在原设置的主要课程:马列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上增设必选课“建筑法律法规”。

2.专业基础课方面在原设置的主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备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等基础上增设“动力设备工程概论”课程。

3.专业必修课或限选课方面在原设置的主要课程:空调工程、供热工程、通风工程、建筑给排水、燃气输配、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建筑设备预算、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等基础上增设建筑消防工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课程。在原“建筑环境测试”课程中增加设备试运行调试的知识内容;在原“建筑设备工程预算”课程中增加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建筑设备工程造价的编制内容,并突出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原“建筑设备施工技术”中增加动力设备工程、电梯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等施工程序、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内容。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