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5-16 09:19:49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范文1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日益严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大学生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丧失诚信意识、缺乏诚信观念,在学习方面、经济方面和生活方面出现了很多不诚信的现象。例如在学校学习中弄虚作假、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生活上挥霍浪费、趋炎附势、经济交往中故意拖欠货款到期不还等这些问题。

这些诚信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这个原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整体素质下降,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也下滑。再加上90后普遍存在的意识淡薄、自我中心等特点,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社会和高校都积极地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方式力争改变和扭转大学生诚信方面的不利局面。

二、以高校团日活动为新载体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把握现状,联系实际情况。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前,应立足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细致的调研摸底工作,深入了解学校团员队伍的诚信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与合理的方案设计方向。制定有特色的、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实施方案。分步骤、分层次,层层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在主题团日活动的方式、活动安排、时间掌握真正做到切合实际,灵活多样,尽可能地使团员便于参与。

(二)增强意识,落实监管工作。为使以“诚信”为主题的团日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各部门应强化主题团日活动的监管机制,为主题团日活动提供机制保障。同时,通过巡回检查、抽查、交叉督查等形式,针对诚信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三)拓展阵地,建立网络平台。为了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式、加强主题团日活动的影响与覆盖面,可联合易班等网上公共平台,推出“网上团支部”管理模式,抢先占领网络诚信教育的新阵地。在网上开辟“网上团支部”专区,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存储量大、方便快捷、公开透明的优势和特点,实现活动预约、总结上传、评比、交流监督等程序全部网络化。

(四)形式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在主题团日活动中,应突出特色,创新理念。除开展统一主题的团日活动以外,采取在各年级、各专业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期性活动,并号召各团支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设计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活动方案。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评比,设置奖励机制。

(五)切合主题,紧抓诚信教育。主题团日活动要切合主题,牢牢把握住“诚信”这个中心,根据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步分层地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一年级侧重开展网络诚信教育,帮助适应大学网络生活,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例如:收集网络恶意谣言,在易班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感言。二、三年级侧重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加强考风考纪教育,提高学术综合素质。例如:“论抄袭作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的主题团日活动。四年级侧重开展经济诚信教育,确保为社会输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例如:请企业家开办关于经济诚信的讲座。

(六)有始有终,完善反馈制度。本着主题团日活动一方面要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另一方面,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在创新上下功夫,体现时代特征、专业特点和青年特点的原则,采取强化重点,示范带动的策略,加强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创新机制建设。各班团支部注重发掘优秀的主题团日活动案例,先进团员青年典型,努力为主题团日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范文2

今年是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的52周年,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实践育人、思想引领和组织青年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团结带领全校青年为构建文明校园贡献力量,校团委决定以“雷锋精神闪耀__,文明之魂永驻心间”为主题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雷锋精神闪耀__ 文明之魂永驻心间

2015年*月*日~3月31日

校团委、校学生会组织动员全校青年志愿者集中开展“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野广告大清扫、“学习雷锋好榜样,奉献精神永弘扬”主题雷锋精神宣讲等校内志愿服务活动。各分团委、团总支可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动员学生参加校内外阳光助残、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文明礼仪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1.举办主题观影活动,让学生直观了解雷锋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雷锋的先进事迹,学习雷锋精神。

2.组织开展“__科技大学第五届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广泛发掘并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

3.开展理论研讨、公益服务、文体艺术、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4.开展以奉献、奋斗为主题的青春故事征集活动,并将优秀作品制作成册,进行展出。

集中开展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组织动员团员登记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通过微信、微博、贴吧等渠道,以“网络文明志愿宣言”为主题的相关内容,转发“清朗网络·青年力量”倡议书,并在线下开展座谈交流、网络文明素养讲座、签名承诺、宣讲动员等活动,主动弘扬正能量,自觉抵制负能量。

动员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成为注册志愿者,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规模适宜、结构优化、管理有序的志愿者队伍体系。各分团委、团总支认真做好本单位的志愿者注册工作,推动志愿者注册工作的便利化、信息化。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服务机制。定期开展校园内部和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把开展此项活动与创建文明校园紧密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吸引青年广泛参与,增强道德修养,培养奉献精神。

2.各单位在本次学雷锋活动中要杜绝形式主义,走过场等现象。活动设计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认真选取1~2个重点项目,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校园里掀起志愿服务活动高潮。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依赖;团体辅导;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9.055、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4-00247-04

在我国,高校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之一[1],对互联网的依赖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及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人格扭曲[2,3]。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依赖于网络使用而偏离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呈现出人际关系淡漠,交际范围变小,社会适应性较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及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障碍等问题。在本研究中定义这种网络使用不当行为为大学生的网络依赖。

本研究以调查得出的大学生网络依赖成因为依据,针对五类成因设计干预方案,探索团体辅导方式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实验组及对照组成员来源于清华大学与吉利大学两所高校,通过张贴海报招募及辅导员转介等方式在两所高校募集到60名自述或被推荐存在网络依赖困扰的大学生,经过面试及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5]甄选确定48人有网络依赖,其中24人作为实验组成员,另外24人作为对照组成员。甄选标准: CIAS量表得分介于46-53之间(在修订CIAS量表时此分数段位于总数据点的80%-95%位置)[5]并参考面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修订的CIAS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50,P>0.05)。同时,选用SCL-90中的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敏感两因子作为辅助甄选工具[6] ,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均无严重精神疾病症状。

实验组24人,其中男生20人(83.3%),女生4人(16.7%);专业:工科15人(62.5%),理科9人(37.5%);平均年龄19±2岁。对照组2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4人;专业:工科15人,理科9人;平均年龄19±2岁。严格控制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两组各变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工具 陈淑惠[4]等人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5]。共19个题项,包含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两个分量表,含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Sym-C & Sym-W)、网络成瘾耐受性(Sym-T)、人际与健康问题(RP-IH)与时间管理问题(RP-TM)四个维度,在北京高校大学生中施测具有良好信效度。

1.2.2 团体辅导的设置 团体名称:网络伴我健康生活―心理成长小组;团体性质:属于成长与治疗结合的团体,结构化程度较高,从团体成员社会身份层面划分属于同质群体(均为在校大学生),从团体成员网络使用迷恋内容层面划分属于异质群体(包括游戏依赖、网络情感依赖、信息收集依赖、无目的性依赖等不同迷恋内容);团体的整体目标:对网络依赖的高危群体进行干预,使之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律,建立生活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健康地使用网络,避免其陷入更深的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中。具体四个分目标为:(1)在问题解决方面:团体成员客观评价自我的网络使用行为、动机及其后果。(2)在认知与情绪反应方面:纠正认知偏差,改善情绪反应方式。(3)在人际交往方面:评估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寻找社会支持资源。(4)在自我管理方面:制定策略,提高自我管理技能。

1.2.3团体辅导干预方案 共进行八次团体辅导活动。八次团体活动的名称分别为“缘聚你我”、“风雨同舟”、“E网情深”、“我有一个梦想”、“看我72变”、“那些花儿”、“生活是个大馅饼”、“共同的约定”。每一项活动与团体活动的分目标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具体对应关系参见表1。

本研究通过网上调查与个别访谈,归纳出大学生网络依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人际关系不理想、学业不良、自我价值感及自我认同的需要、网络的可获得性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团体方案中的每一项活动都与图1所示认知行为互动团体的结构目标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每一项活动也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成因与动机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认知行为互动团体的结构目标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成因与动机共同决定了团体方案的设计内容,具体对应关系见图1,每项活动名称后所标注中文数字为此活动所在的团体辅导序号。

1.2.4 干预程序 团体辅导共进行八次,每周两次,持续四周。按照实验组人数分布确定团体数量为清华大学两组,吉利大学一组,团体人数分别为7人(含实验组5人,团体指导者1人,助手1人)、8人(含实验组6人,团体指导者1人,助手1人)及16人(含实验组13人,团体指导者1人,助手2人)。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2小时。第一次团体活动前及八次团体活动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测,三日后收回。团体辅导结束六周后发放追踪测试问卷,三日后收回。前测、后测及追踪测试问卷均采用修订的CIAS量表,但题目顺序不同。

1.2.5干预者及其训练背景:干预者一名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二年级学生。有心理咨询学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背景,多次参加团体并担当助手,有专业督导老师监督指导。助手兼观察者三名为有心理咨询学学习经验的研究生,参加过团体并经受过团体观察训练,并统一接受团体领导者的培训。

1.3 统计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段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得分比较(见表2)

表2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 CIAS得分无显著差异,团体辅导结束后的后测及追踪测试中,实验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方差分析及LSD检验显示,实验组内干预前、后及六周追踪测试CIAS得分差异有显著性,前测得分高于后测和追踪测试,但后测得分与追踪测试间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各时间段CIA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2.2实验组参加团体辅导后的自我报告

在为期一个月的团体辅导结束以后,3个团体的24位成员均递交了自我报告。自我报告涉及的均为开放式问题,由研究者本人设计问题提纲并印发给各位团体成员,令团体成员在团体结束后3天内填写并回收。将自我报告的问题编码后归纳为7个维度:

1.网络使用时间;

2.网络使用时间占休闲时间的比例;

3.网络使用的态度和行为;

4.学业的目标、态度和行为;

5.生活的目标、态度和行为;

6.日常生活的安排;

7.人际交往及言语表达。

处理自我报告结果时,如果成员描述在某个维度上有改变,则编码为“1”,如果无改变则编码为“0”。自我报告的结果显示,所有团体成员所描述的各维度上的改变均为正向,即向着积极的方向改变,如“网络使用时间减少”、“学业的目标具体化,为实现这个目标积极行动”、“日常生活的安排变的有规律”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经历一个月的团体辅导后,24名团体成员中,22人在网络使用时间上有所改变,占91.7%;20人在网络使用时间占休闲时间的比例上有所改变,占83.3%;21人在网络使用的态度和行为上有所改变,占87.5%;20人在学业的目标、态度和行为上有所改变,占83.3%;18人在生活的目标、态度和行为上有所改变,占75.0%;19人在日常生活的安排上有所改变,占79.2%;17人在人际交往及言语表达上有所改变,占70.8%。

3讨论

本研究设计的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干预效果。从实验组成员的自我报告结果可以看到,实施团体辅导干预后,成员在网络使用及其相关问题上的改变按改变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1.的网络使用时间;2.网络使用的态度和行为;3.网络使用时间占休闲时间的比例;4.学业的目标、态度和行为;5.日常生活的安排;6.生活的目标、态度和行为;7.人际交往及言语表达。参加团体辅导后,成员在网络使用时间、态度和行为等相关方面的改变程度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对网络的不当使用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发展与适应性问题时,反映出来的暂时性的表面问题,对这些显露在外的问题,通过采用团体辅导技术,促进成员在认知、行为等方面发生改变后,这些问题比较容易得到缓解。4-7与网络不当使用的深层次原因相关联,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所以改变它们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然而还是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团体成员在经历了团体辅导后,都在4-7上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反过来使成员在网络不当使用相关问题上的转变得到巩固。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网络依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人际关系不理想、学业不良、自我价值感及自我认同的需要、网络的可获得性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网络依赖的根源并不在于网络使用,而在于上述问题无法通过正确的渠道得到解决,才会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状态。而大学生的发展性和适应性问题,大学生对于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有能力做出引导和干预的内容。

本研究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中的每一次相聚和每一项活动,都是针对上述五点因素展开的。对于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治标更要治本,本团体方案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挖掘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动机,然后围绕这些动机设计团体活动,使团体成员从根源上获得改变,这是团体辅导成功的关键。

本研究只是对团体辅导在网络依赖问题上的应用做了初步探索,在后续研究中还有更多内容可以挖掘。比如团体成员的甄选,是否网络依赖内容为同质的成员,比如团体成员均为游戏依赖,或均为BBS依赖、信息依赖,会使团体发挥更大的效能,还有对于团体干预的长期效果的检验,也需要后续研究才能证实。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范文4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强化体育和课外锻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xx师范大学xx分校管理学院将于本周日下午15:00在学校大操场组织“三走”拓展活动——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本次活动是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户外拓展活动,本着自由结伴、自愿参加的原则,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商业利益。活动宗旨是: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努力成为青春健康、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意在引促大学生注重运动,增强体质,提高修养,健康生活。

一、活动主题

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二、活动时间

XX年3月16号(本周日)下午15:00

三、活动地点

xx师范大学xx分校大足球场

四、活动内容

学生团体趣味拓展活动

面对对象: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职业发展协会、通讯社以及各大学生社团

活动内容:团体自由组织趣味拓展活动,如:肢体游戏,团体比赛等,活动形式不限

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

面对对象:班级团支部

活动内容:团支部自由组织集体活动,如:大旋风、袋鼠跳、二人三足、拔河等。

学生个体自由活动

面对对象:全体大学生

活动内容:跑步、打球、跳绳、毽球等。

五、注意事项

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各社团组织团支部要认真组织相关同学参与,同时要面向基层、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形成健康体魄。

加强宣传,及时总结。各社团组织团支部要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总结,注重整理活动总结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上报学院。

凡参与活动者应树立环保意识,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垃圾统一处理。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范文5

今年3月5日是第55个“学习雷锋纪念日”,也是第19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推动我院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持久化发展,团委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学雷锋 树新风

二、活动时间

系列活动在3月集中开展,全年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

三、活动内容

(一)校内活动

1.启动仪式暨校园清扫活动

活动形式:3月10日上午9点在图书馆前举行仙桃职业学院2018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结束后各志愿服务队按划分的清洁区域进行校园清扫活动。

活动时间:3月10日上午9:00—11:00

活动组织:各团总支、院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

学分认证:每小时认证0.1分

责任区域:详见附件。

2.“我向雷锋学习”主题黑板报大赛

活动形式:各团支部组织学生学习领会雷锋精神,总结班级“学雷锋、树新风”的好人好事,办一期以“我向雷锋学习”为主题的黑板报,3月16日团委组织优秀黑板报评选。

活动时间:3月5日—3月16日

活动组织:各团总支、院团委宣传部、各团支部

学分认证:获“优秀黑板报”的团支部,参与黑板报制作的学生每人认证0.5分(不超过5人);未获奖的团支部,参与黑板报制作的学生每人认证0.1分(不超过5人)

3.“我为雷锋精神点赞”网络宣传活动

活动形式: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微话题讨论、微典型宣传、微活动展示等网络宣传活动。

活动时间:3月5日—3月31日

活动组织:院团委、各团总支、院团委宣传部

4.“四个一”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形式:组织一次“学雷锋”主题团日活动、观看一部关于雷锋事迹的影视作品、开展一次“我心中的雷锋”手工作品(剪纸、手抄报、绘画等)征集活动、举办一次“我和我身边的雷锋”征文活动。

活动时间:3月5日—3月31日

活动组织:各团总支、院团委宣传部

学分认证:手工作品和征文按不同获奖等次认证学分,参与但未获奖者认证0.1分。

5. “点滴凝聚 生生不息”无偿献血活动

活动时间:3月30日—3月31日

活动地点:图书馆前

活动组织:院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

学分认证:无偿献血认证0.5分

(二)校外活动

1. “送爱下乡 扶贫接力”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形式:为扶贫点村民开展康复照料、血压测量、推拿按摩、家电维修、疾病预防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时间:3月24日

活动地点:xx

活动组织:院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医学院团总支、机电院团总支

学分认证:参与学生每人认证0.2分

2. “三寸日光”关爱活动

活动形式:为扶贫点幼儿园捐赠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

活动时间:3月24日

活动地点:xx

活动组织:院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教育学院团总支

学分认证:参与学生每人认证0.2分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精心制定活动方案,切实加强工作落实,形成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合力。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范文6

高校共青团的展开工作不能故步自封,适应时展潮流,就必须在新媒体环境下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同时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不良影响,发挥好共青团引导教育与引导广大青少年的作用。本文从高效运用新媒体改进共青团工作的必要性、有效利用新媒体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具体方式、运用新媒体改进共青团工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对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展开进行了讨论。

一、高校运用新媒体改进共青团工作的必要性

(1)大学生成为应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

当今时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应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他们渴望通过新鲜自在的方式进行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心情。高校在开展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中已经不能延续传统的交流方式,以往的一些灌输式教育和硬性动员的组织工作方式较为生硬刻板,可能只是做了表面文章,不能达到有效提高青少年思想觉悟的目的。为了适应当下青少年对使用新媒体的现实要求,高校组织开展共青团工作时应转变思想,通过新兴科技的传播方式组织活动。

(2)青少年在共青团工作中地位的改变

在传统的共青团工作展开过程中,青年学生往往以参与者、倾听者或被教育者的身份出现,但随着互联网、新媒体通信等新型传播方式的普及,当代青年的思想状态、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渴望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共青团工作中去。在实际工作中用应用新媒体方式开展活动、传播知识有利于学生与展开工作者的地位更加平等,有助于当代青年敢于为团组织的良好发展建言献策。

二、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

(1)宣传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代青年对于共青团工作的认识已经不能停留在只掌握表面文字的水平上,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能够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看待问题,提高自身修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身边的人讲解最新团组织理念。开展工作时组织者应该选取积极向上的优秀团文化,例如老一辈工作者是如何以身作则,终身为社会主义发展奉献终身的。青少年们可以从先辈的事迹中总结出共青团文化的精髓之处,深入学习,以前辈为楷模,转变自身思想意识。

(2)创建互动性网络工作平台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开放性、迅速性打破了传统团组织活动的滞后性特征,可以更加高速有效的将优秀文化和信息传达给广大青年。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拓展了高校团工作的生存空间,高校共青团应根据当下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创建互动性网络工作平台,让青年参与者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促进整个组织体系内工作互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真正提高高校团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举办新型共青团主题活动

高校团组织向广大青年传播理念的方式不应该依旧延续以说教为主的传统方式,而是要转变组织方式,举办新型共青团主题活动,利用网络优势,开辟网络阵地,以满足不同形式、不同群体下开展团工作的需要。以当下热门的国情实事以及国家主流媒体的政治导向为主题,开展主题演讲活动或座谈会的活动,提高共青团活动的趣味性,加强对国情党情以及时事政治的理解,坚定理想信念。

三、运用新媒体改进共青团工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广大青年在网络环境中获取到了大量的信息,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但是部分人出于利己主义,在网络中传播不良网络信息,污染了公共网络环境,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不利于广大青少年正确行为方式、道德意识的形成。运用新媒体改进共青团工作时要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网络信息,不要浏览和传播有悖于党和国家发展方向的信息。

(2)防止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

新媒体传播信息时的时效性、互动性、高效性使青年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快捷,手机、电脑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网络成瘾现象的增多严重阻碍了当下青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部分人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逛淘宝、打游戏、聊天上,影响学业,更不利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展开。利用新媒体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初衷是为了更好保持团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过度沉迷于网络严重阻碍了学习型团组织的建设。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范文7

一、活动主题

四进四信,争做四可青年

二、活动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团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的工作部署,结合中央对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意见要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和团学干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首都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活动内容

以"四进"为手段,以"四信"为目标,即通过"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组织开展有形化、经常化的工作和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和团学干部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力争"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四可青年".

(一)"争做四可青年"主题团日活动

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领会两会精神、争做四可青年"主题团日活动,各系团支部通过举办团日、团会、学习分享会等活动,深入学习宣传两会精神、政府工作报告,系列讲话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系列讲话精神;利用志愿服务活动为契机,组织团员青年广泛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在基层的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春的奉献中锻炼成才。

(二)"我心中对党说的话"新媒体互动宣传活动

结合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一二·九"运动等重要纪念日和时间节点,依托学院微信公众平台、院团委组织部网络宣传员和院宣传部校园电视台的宣传阵地,组织开展"我心中对党说的话"网络互动活动。开辟话题讨论,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分享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先进事迹、经典语录和重要论述等,弘扬青春正能量,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三)"讲话精神指引青春成长"团干部专项培训计划

将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列入学院团干部培训环节,邀请相关老师为团干部进行专题授课。在团干部培训中开辟专门的学习讨论环节,深入学习研讨讲话精神,加强领会理解。

(四)开展学习宣传讲话精神和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专项活动。

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宣传抗战英烈追寻和展示的中国梦、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活动。组织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社会实践团队,参观博物馆学习相关知识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励志成才,报效国家。

四、活动要求

(一)学院各院系团支部要结合院团委《"四进四信,争做四可青年"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做到活动参与和教育引导全覆盖。

(二)要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各院系团总支应及时将活动信息、新闻和活动总结上报院团委组织部;及时上报活动信息和新闻,并于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提炼亮点与创新点,提交书面总结材料上报院团委组织部(胡海彬 15210651019)。

具体活动安排:

序号

活动内容

负责单位

完成截点

上报要求

团日活动

各院系团总支

11月30日

提交总结报告(至少含三张照片)

团学组织干部培训交流会

团委、各院系团总支

12月15日

邀请专题教师系列授课

国学文化交流

团委、思政教研室

11月30日

以国学社系列活动为依托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活动

团委、各院系团总支

12月15日

发动各班参加,获奖作品入团刊《起飞》

我心中对党说的话

各院系团总支、团委宣传部

11月30日

以团学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线上讨论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团;网络管理

近年来,随着 计算 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学生中PC机的普及,我国网民的数量迅猛增长。2007年1月23日 中国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1.3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3.4%。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这部分人群大多数集中在高校。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 研究 中心200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同时,参加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14.0%,平均每人参与的网络社团为1.99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邓希泉也指出:“从参加社团的平均数来看,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团数。由此可见,网络社团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对网络社团的研究,并加强对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和引导。”[1] 实践表明,互联网虚拟 社会 深刻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维 方法 和行为方式。由此伴生了一种新的组织动员形式,以大学生网友为主体、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社团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并日趋活跃。它们多为自发性、松散型,有的靠兴趣聚合,有的因公益凝集,也有的游走在道德和 法律 的边缘。这些网络社团不仅活跃在虚拟空间,也开始走向现实。它既具有传统学生社团的特点,也具有网络文化印记的社团新特点,它拓宽了大学生知识交流与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但却以其传播迅速、活动隐蔽性强、难以控制的特性,使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与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具有相似爱好或目的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虚拟身份组建具有明确或特定宗旨的群体组织,利用互联网在网上进行交流和管理等活动,组成了大学生网络社团。 目前 ,大学生网络社团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组织形态:

第一,现实社团的网络化。随着大学生网络使用率的提高,现实学生社团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增强社团影响和扩大社团活动空间,纷纷触网,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实现网络化交流和管理,促进社团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健康发展。第二,利用一些专业网站提供的平台自建俱乐部。如在上海影响较大的东方网俱乐部已建了7 000多个俱乐部,10万多个注册用户,其中比较活跃的俱乐部有1 000多个。第三,建立专属网站。该类社团已形成稳固的组织机构、鲜明的组织文化和服务宗旨,参与者多为对某种文化、技能或事物有特殊爱好的大学生群体或固守某种生活而寻找同类的大学生。第四,在大型网站BBS平台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虚拟社区,如西祠胡同南林之家等。高校学生参与较多的主要是校园网BBS上的虚拟社团、商业网站提供的校友录、QQ群或其他以运动、 音乐 及娱乐等为主题的社团。大学生网络社团活动形式主要是网上交流和网下聚会,这些社团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园地。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依托于互联网而存在的虚拟社团,它不仅有与现实社团一样的共性,更有其鲜明的特性。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虚拟性强

经过十年多的发展,我国网民的主体构成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线上生存和符号世界对部分大学生来说已不再陌生甚至是不可或缺。所以,网络社团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网民的网上家园,论坛、聊天室、博客、新闻组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形式,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诞生地和寄居地。大学生网络社团只需要提供上网环境,便可不受时间、地域、年龄的限制,把兴趣相同的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交流。在网络社团中的大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有的以现实身份和诚实心态参与其中;有的以匿名虚拟身份、多重角色与其他人或群体进行各种联系和交流。网络社团会员真实身份与虚拟身份并存,形影游离,一旦对社团服务不满或对社团中一些成员、言论不认同,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离开,有时甚至出现社团消亡的情况。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互动能力强

由于网络的结构可以比任何其他现有的组织以速度更快、更富有情感、更节省能源的方式沟通信息,倾向于组织结构的水平延伸和扁平化,而不是纵向发展和等级制。这对现实组织的等级体系、等级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就是说,网络关系是同等级间的横向联系,它最大的好处在于消除了等级观念。另外,大学生社团目前主要由高校党委领导、团组织具体指导和管理,导致社团成员的自治管理较弱,主动参与行为较差。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则主要依靠社团成员的自治。一个网络社团要想存在,不仅要网络管理员提供技术保障,更需要社团成员的投入。社团成员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和社团设施的使用者,而是信息的主动提供者和社团设施建设的参与者。因此,大学生网络社团为成员追求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环境,使参与者充满了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在互动中激发了成员广泛的参与热情,形成强大的动员宣传能力。如2007年我国猪肉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9月份开学后,一些大学生网络社团就呼吁学生罢餐、罢课,一时间响应者众多,为此,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平息了学生的情绪。

(三)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活动隐蔽性强

现实社团通常强调地域环境的影响,其社团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中。大学生网络社团则不然,其存在“空间”是无形的,而且还跨越了地域上的限制。大学生网络社团无论在什么环境,或身居何处都不影响社团的构成。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非空间组织形态,使其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即一个大学生也可以超越空间的障碍生活在好几个网上社团里。另外,网络化组织动员行为是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的,可在瞬间完成。组织活动证据多存于电磁介质如程序、数据等传输信息中,很容易被更改和删除。网络化组织动员并没有明显的行为特征,活动组织人利用各自的微机、手机组织,其行为又具有非直观性。在网络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能成为组织活动的工具。只要具备最基本的计算机常识和网络操作技能,就可对活动进行组织和遥控。这些也都使得大学生网络社团活动更具隐蔽性。

网络主题团日活动总结范文9

论文关键词:社区化管理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和大学生思想的日益复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怎样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性已经成为一个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一、推进高校社区化管理模式的迫切需要

1.学分制改革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习不再以班级为单位集中上课,而是根据个人特点采取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实习弹性学习年限,自主选择修读课程、自主确定学期修读课程、自主选择教授教师,以课程为纽带,同一班级学生上不同的课程,班级的概念渐渐淡化。另外,学生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了,很多时间由自己支配,学生活动的空间相对集中,学生社区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状。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目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主要由学校后勤部门、保卫部门、学生部门和学生所在院系共同管理,各部门根据职责对宿舍进行管理。后勤部门主要管宿舍卫生清洁、水电、物品维修和检查学生卫生等;保卫部门主要管宿舍安全、消防等工作;学生部门主要是检查、组织竞赛活动等;院系主要是日常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1)权责不清。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责任推委、相互扯皮等现象,最终出现无人管理,造成不良后果。

(2)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各部门花精力参与管理,管理成本相对较高。

(3)服务质量不高。学校后勤部门为了节约成本,聘用离退休人员或临时工,缺乏服务意识。

(4)学生的作用发挥较小。学校主导宿舍管理,学生处于被管理,宿舍的“三自”功能很难实现。因此,迫使高校需要进行改革。

3.“90后”学生的特点

“90后”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角,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自我意识强;二是价值取向多元化;三是心理承受弱;四是依赖性强;五是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弱。这导致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比较快;二是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对学校公共事物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提出更高的要求,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三是交流方式现代化,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以网络、手机为传播手段已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校园活动的新平台;四是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强,善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对灌输式教学方法表现出厌倦情绪;五是个性张扬自信充满激情,不愿意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二、“四元一体”社区化管理组织体系构建模式

组织体系建设是社区化管理的基础,是学生参与社区化管理的平台和场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是社区化管理的关键。组织构建必须坚持“自治”的原则,改变一切学校“说了算”的现状,“四元一体”管理模式即学校、社区主管部门、学生自治组织以及社区学生共同管理社区,社区组建社区学生代表大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事务管理中心、社区学生党团组织和社区学生社团组织。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实行“决行分设”结构,也就是说学生事务的决定权和行使权由不同的机构行使。

1.社区学生代表大会

社区学生代表大会是社区管理工作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代表由社区内全体学生和社区管理人员共同选举产生,是学生对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表达自己意愿的最佳途径。

2.社区管理委员会

社区管理委员会是学生社区管理的常设机构,是社区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社区学生代表大会的权力机构。其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学生工作主管部门代表、后勤部门代表、物业管理代表、各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代表、学生干部代表、普通学生代表组成,各方代表地位平等。

3.社区事务管理中心

社区事务管理中心是社区管理的工作的实施者,承接社区管理事务,是学校、学生、社区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沟通协调的场所,下设社区物业服务办公室、就业指导办公室、勤工助学办公室、心理辅导办公室、社区投诉办公室、社会实践办公室等。

4.社区学生党团组织

社区学生党团组织由学校党委领导,以单幢楼为单位,设置学生党团支部,每个支部设支部书记1名,由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副书记1名,由学生担任,主要负责该支部的日常管理、会议召集、活动组织等。

5.社区学生社团组织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团体。社团组织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引导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三、社区化管理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1.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学生社区来说,社区社团组织是形成良好社区文化的有力保障,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力措施。宿舍社团活动开展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区域为活动空间,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为主要内容;社团活动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一般以系列主题活动为主,可以从社区安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学习风气、社区环境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比如:以学风建设为主题,开展“十佳学习标兵”评比;以安全为主题,开展消防演练、安全知识巡展等活动;以个性文化,展现风采为主题,开展社区文化节活动;以节约环保为主题,开展“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活动;遇重大节日,开展志愿者、学雷锋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倡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促进良好社区文化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2.加强社区环境建设

社区环境是社区成员在一定的地域内所面对和感受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是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综合体。第一,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第二;加强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满足学生文化活动需求;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课余时间集中在社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利用社区各种平台进行宣传和教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打造学习型社区。

3.加强社区网络平台建设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社区网络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服务平台。利用网络提供网上报修、网上心理咨询等便民服务。

(2)宣传平台。利用网络向学生宣传社区规章制度、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组织建设等内容。

(3)交流平台。建设社区BBS、博客、在线交流等,让学生参与社区管理。

(4)学习娱乐平台。向学生提供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英语自主学习资源、网上图书馆、网络电影等等。

李岚清同志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在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防范措施:一是加强舆论引导。要树立舆论新观念,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延伸覆盖面,筑牢网络舆论主阵地,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占据网络舆论制高点。二是加强网络法规教育。加强对学生网络法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遵守网络法规。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加强对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进行管控,通过技防、人防等手段进行监管,从而有效控制社区网络平台。

4.加强社区党团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