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7-01 04:42:46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1

关键词:师生交流 班级管理 作用

通常中学班级管理工作都是由班主任主导完成,它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学校工作中的骨干力量,贯穿执行着学校的教育方针,在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班级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基础,它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反映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1]。

一、加强师生交流的具体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也在各个领域不断渗透发展,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全新成效。通过局域网建立形成的网络化班级管理是对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的补充与延伸,成为现代化班级管理发展的方向,也大大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交流搭建出新的平台。

1.建立班级QQ群加强师生间的交流[2]

QQ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即时通信方式,通过语言、文字、视频影像、空间等多种方式共同构建出师生交流的平台。尤其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叛逆心更加严重,与老师、家长间也是“零”沟通,反而更愿意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畅谈自己的心声。班主任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建立班级QQ群,与学生在新平台中,以朋友的平等身份来进行交流,以促进班级管理。

在QQ群里,无形中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愿意敞开心扉的同老师交流,甚至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群里也不同平时,更加的积极活跃,大大改善了师生间的关系。在学生抒发心声、压力、情绪时,老师能更加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的给予慰藉、关怀、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重拾信心。同样,在这里,师生也可以共同探讨班级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通过主题讨论等形式,共同寻找高效的班级管理措施。

2.利用周记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班级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也需要科任老师、学生同班主任的共同参与配合,才能真正的实现班级管理。而为了进一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周记来搭建“绿色通道”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班主任可以有效的利用周记,协助科任老师在班级树立威信,共同挖掘学生的特长,实施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感,已达到激励作用。如:通过命题式周记,让学生以“我看科任老师”为题,畅谈对各科科任老师的印象,通过学生的文字,班主任可以充分了解到学生对科任老师的印象,无论是感激、敬佩、尊重,还是不满、唠叨等,都可以及时反馈给每个科任老师,让他们享受学生们的喜爱同时,也能认识到自身不足,在工作中进行适当调整,巧妙的处理好学生与老师间的问题,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增强班级管理合力[3]。

3.通过BBS论坛、微信等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BBS论坛和微信等都是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的网络沟通平台方式。信息化时代为老师、学生带来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也为班主任提供了新的管理班级的措施,通过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进展。根据对学校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96.3%的学生家庭购置了电脑,而学生使用电脑的比例高达99.8%,通过这一调查数据,可以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态度。许多学校的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论坛,为师生的交流、学习提供了途径,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沟通平台层出不穷,班主任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来提高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几率,共同成长进步,实现完美的班级管理。

二、师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师生交流利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就是班主任,因此树立班主任威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利于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而在师生不断沟通交流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信任,还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参与日常班级管理工作[4]。尤其是在班干部选择上,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及能力,在班级学生的民主选举下,正确培养班干部,通过班干部及时了解班级的学习、生活、日常情况,辅导共同展开班级管理工作。

其次,师生交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通过班级QQ群,学生在加强同老师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将QQ由聊天软件转化为学习交流形式。他们会自主展开学习交流,组成学习研究小组,调查研究感兴趣的题目,并将搜索的资料整理并上传至QQ群共享,老师也可以对他们的研究调查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将有用的学习资料通过QQ群呈现给学生,实现资源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更加热衷于学习。

而老师也通过这一交流学习过程,记录下学生的点点进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努力,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情感态度。老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成长档案,适时的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与指导,丰富班级管理工作。

最后,师生交流促使班级管理工作民主化、多样化[5]。师生不断的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间的了解认识,能提供更多班级管理的有效措施,让班级管理更加民主化,而且老师、学生共同开动脑筋也能提出更多不同的班级管理措施,进一步丰富班级管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师生交流是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能有效的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郑莉芸.班主任教学与管理浅析[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5):107.

[2]赵艳霞.利用QQ延伸班级管理的平台[J].网友世界,2012(2):65-66.

[3]王洪荣.如何发挥周记的作用初探[J].科教文汇,2013(11):142.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就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转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2-02

1 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对“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转到哪”“怎么转”“谁来转”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如何回答和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政府、高校和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校已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转型试点院校,各项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方案设计如何改,没有好的方案与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中。

2 我校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现状

我校虽已启动转型发展的改革之车,各种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及制度也相继出台,也于2015年部署实施了转型发展新形势下的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也已初步成型。对于我校来说,转型不光要有宏观的理论指导,更要有具体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配套支持。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虽已初步完成,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相应配套措施还未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如何转,如何改,仍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3 现有课程体系及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校以前定位的问题,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还以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对本科学生的培养仍然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几乎照搬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两张皮”。致使学生毕业后面临与一本、二本的学生同样的竞争形式,造成简单工作不愿干,复杂工作干不了,动手能力差,缺乏职业资格证,就业困难等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教的内容与社会需要的脱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需要急需改进。正值我校改革之际,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

4 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课程体系建设

4.1电信专业就业岗位群

2014年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针对于以上背景,近年来相对适合本专业及就业较好的岗位有:

1)信息处理技术;2)专业硬件设计;3)PCB设计与应用;4)嵌入式硬件开发;5)FPGA设计与应用;6)通信设计与应用;7)电子信息专业从教;8)工业生产及自动化;9)创新创业。

4.2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

1)信息处理技术员资格证书

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举办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全国通认,含金量高。

2)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证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Electronic Desig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简称edp)是中国电子学会为了满足社会对电子设计工程师的需求而推出的一项专业认证。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性质属于同行认可,社会承认。认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标准、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和最终的国际互认。

①目前进行的认证考试主要有两项: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板级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

② 目前进行的初级认证考试主要有: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含初级、助理);板级设计初级工程师(含初级、助理)。

③2012年开始试行的电子设计中级、高级认证电子设计中级工程师;电子设计高级工程师。

3)网络工程师资格证

网络工程师考试属于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简称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中的一个中级考试。网络方面共有三个等级:初级为网络管理员;中级为网络工程师;高级为网络规划设计师

4)ARM工程师资格证书

ARM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通过后,获得由ARM公司统一发放的AAE认证证书,行内认可,含金量高

5)通信工程师资格证书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是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部级职业资格证书。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范围及对象:各通信运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所有从事通信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分为:助理通信工程师、通信工程师、高级通信工程师。

6)电子信息工程师资格证

经职业技能鉴定、认证考试合格者,颁发加盖全国职业资格认证中心(JYPC)职业技能鉴定专用章钢印的《注册职业资格证书》。权威证书,全国通用。政府认可,企业欢迎。网上查询,就业首选。该职业资格共分三级:助理电子信息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师。

7)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教师资格证考试从2015年开始,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8)自动化工程师

自动化工程师资格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由于自动化工程师的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因此该职位的就业形势非常好。此外,其还可以从事教学或是研究工作。

9)创业咨询师

此证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实行统一编号登记管理和网上查询,全国通用。其可作为招聘录用、考核晋升、岗位续聘、职称评定、加薪的重要参考依据。 创业咨询师目前等级分二级,依据《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等级,本职业共分两级,分别为:二级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三级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4.3“三位一体”课程设置体系

为了突出我校非外语专业的“专业+外语+创新创业技能”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外语类课程坚持了几乎是4年不断线。为了适应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本着理论适度,重在实践,但又不能等同于高职教育,认为此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比例在35%左右比较合适,本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比例为34.72%。

5 小结

我国部分高校的应用型教学改革已拉开序幕,各个高校都在摸索着前进,试图找到符合各种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学校也已基本完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建设,经由校内外专家的审定,都觉得较符合我校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以此建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定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杜希宙,韩伏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J]. 衡水学院学报,2016(4).

[2] 李平,张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3(11).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3

[论文摘 要]本文以教育技术学中教学媒体的理论为基础,充分分析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阐明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教材管理的必要性,充分分析了教材管理的业务流程,运用软件工程理论,结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理论,通过有效地分析和设计,实现了基于.NET平台、三层C/S模式下的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

1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教材这种最常用的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很大,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能承载的信息量也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内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管理教材过程需要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材种类和数量也迅速增加,教材管理工作给教材购买和管理部门人员带来了很多困难,任务繁重,重复性工作较多,且容易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效率较低。因此需要设计出一套适用于高校教材科的教材管理系统,以实现教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本文基于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设计思想,在.NET平台上,运用C/S三层模式,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和C#语言等工具设计了基于.NET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

2 系统设计思想

教材管理系统运用了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软件开发的各个时期的任务给予详细地分析和设计,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可用性、易用性、先进性、扩展性、及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将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和C#语言在.NET平台上进行开发,并将系统设计为在三层C/S模式下,用户需要在局域网范围内且安装相应软件才能进行相关操作,将应用处理逻辑、复杂的统计检索等工作集中到服务器上实现, 客户端主要负责与用户交互、事物处理等工作, 同时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量也小。通过这种方式,使新开发的系统发挥其安全、科学、高效的特点。

3 系统数据流程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通过院系审查后将订购教材的通知单交给教材科,由教材科根据库存进行教材的订购,进行相应教材的入库,根据教材销售情况记录出库情况,销售分为零售和班级领书,教师可通过领书单领取教师用书。同时在教材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库存管理、报废处理等,所有的出库信息都将由财务处进行结算。

4 教材管理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按照模块设计的原则,以功能聚合作为模块划分的最高标准得出教材管理的模块结构,共需9个模块,即基本信息设置模块,教材订购模块,销售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退书管理模块,出入库统计模块,结算管理模块,报废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

设计基本信息设置模块的目的是能够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系统录入相关信息,使需要的数据更新及时、快捷且简单,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主要完成:维护学院、专业、班级、出版社、供书单位、教材基本信息;可进行教材信息浏览,通过查询方式查看某个教材或某类教材的信息;可以导入外部excel文件。

教材订购模块主要是通过预定和计划方式将教材订购信息进行各类汇总,并生成对外订购计划,主要完成教师预定和对外订购计划,生成计划或读取以往的订购计划,形成对外订购计划单。

教材管理过程中的库存管理主要涉及教材的库存量、库位等信息,直接和教材对外订购相关,库存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和盘点管理,每一个功能都能进行查询。

销售管理模块主要完成班级领书,教师领书,零售,教师领书、班级领书和零售查询和零售统计,通过选择日期来对零售进行日查询和月查询。

退书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班级退书,教师退书,零售退书:通过选择条件来查找要退回教材的情况,形成零售退书单,供货商退书以及各类退书管理的查询。

出入库统计模块主要功能有出入库日统计和出入库月统计,通过设置起止时间可以查询到响应的出入库信息。

结算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班级领书结算和教师领书结算,从备选中选择想要结算的班级或书情况进行详情查询,进行结算,并可打印报表。

报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报废管理,即输入报废原因,在查询框中可以输入报废书籍的信息,快速查找到相应书籍的信息,从备选教材中选择出要报废的书籍,输入报废数量,进行报废处理,得出报废表,并会自动修改统计报表。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用户管理和据库备份,方便管理系统和用户。

5 据库设计

系统总的设计思想是通过访问数据库来进行读写查询等操作,在设计数据库的具体过程中,分别对各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设置,最后进行数据库实施、运行和维护。

根据功能模块的划分结果可知,系统的用户基本上以管理员和教师为主。由于管理员和教师的权限和操作功能大不相同,系统中需要的数据实体有以下5个:

(1)管理员数据实体:只需要记录管理员的登录名、姓名和密码。(2)教师数据实体:包括教师姓名、学院等信息。(3)班级数据实体:用于记录班级的基本信息,方便管理和查询。(4)教材数据实体:用于记录教材的基本信息。(5)供货商数据实体:用于记录教材供应商的基本信息,以便订购教材时联系方便。

6 系统特点

(1)协调性的提升。充分运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使系统具有人性化、方便性、安全性、控制性和界面友好性。(2)可维护性与可扩充性较强。系统中各模块是相互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实体,易于维护和扩充,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3)可移植性高。系统是在.NET技术基础上完成的,而C#语言本身与平台无关,具有可移植性,所以本系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平台。

7 结语

本文在研究了教材管理的重要性后,将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数据库理论、软件工程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系统开发中,提出了基于三层C/S模型、.NET平台,用C#语言和SQL Server编写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为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科学的系统环境。该系统经过实际运行,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和目的,满足了高校教材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雷体南,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健, 冯芷,杨新华等.基于Client/Server 结构的NSFC管理科学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2000,第十一期.

[3] 胡燕,霍亮.XML和SQL Server2000数据交换方式的研究[J].微机发展.2005,Vol.15(5):53~58.

[4] 田燕琴,宋黎.MIS系统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J].福建电脑.2003,11:60~61.

[5] 王慧芳,毕建权.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4,123~124.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4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1.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明确“服务、指导、创新”的工作职责,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研究意识和成果意识。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结合学校制定的器材借还及其他相关业务考核制度,及时记载,积累数据。

2.要把信息中心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所有成员要在学习的氛围中,一起探索,共同成长。具体措施:加强制度要求,每两周有两节课的固定时间用来学习、研讨,地点设在机房或小会议室。内容有Flash制作、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不定期组织“沙龙”活动,邀请相关专家、领导参与,就某一热点问题展开研讨,提高理论水平。

(二)极开展教学研讨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们必须注重在研讨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配合学校“磨好课”及教研组例会制度,充分发挥“博客”便捷的互动功能,在“备课-听课-口头评议-书面评议(网络)-(一段时间后)再次集中交流-形成总结性的反思材料”这一系列实践和反思的环节中,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2.组织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配合教科室做好本校所承担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

3.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级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积极参与“整合”研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三)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1.加强学校电脑的管理。期初集中整理好所有办公室及教室的电脑,并在开学前摆放到位。今年学校将为所有的任课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预计上半年可到位,所有与此相关事宜(产品招标、分配方案、维护管理、操作培训、校园网扩建工程等)将在上级批复之后逐步完成。另外,为节约维修成本,对电脑和常见故障,我们将主要通过集中采购电脑配件备用的办法自行维修解决。对全校电脑的日常维护,本学期将延用分片包干的形式进行。

2.对于“石梅网”的建设,本学期将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作局部微调,努力在提高应用水平上下功夫。重点建设好“校园新闻、石梅苑论坛、师生博客”。

为使学校各部门能对网站“新闻系统”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支持,本学期校行政还将规定各条线要在一学期内完成至少10条新闻的硬性任务,上传数量也将定期通过网络予以公布。各条线要多“理想的”新闻稿,即文字要简洁明了、符合新闻规范,图片要JPG格式、大小不要超过550*550dpi,最好还能附上相关的深度背景材料。

作为简易的校园办公平台的“石梅苑论坛”,各讨论区的“版主”由部门主管领导和教研组长担任,通过论坛可及时讨论话题或条线公告,老师们通过它可即时上交业务考核材料(要求教学反思或教学故事不少于10篇),讨论教育教学问题。上传数量也将由分管领导定期通过网络予以公布。为弥补封闭型论坛缺乏活力与人气的不足,本学期我们将在管理到位的前提下,尝试开放论坛的部分讨论区。

对师生博客的使用,要与个人主页、班级主页的建设联系起来,强调这两类主页要真正成为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乐园,是家庭、学校沟通联系的纽带。在“石梅网”中辟出“班级电子信箱专页”,为所有教师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信箱;借鉴专家的经验,利用班级主页客的互动功能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发挥一些作用,先在一二个班实施;利用教师的主题学习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五年级可利用网络活动课的时间由任课老师确定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由学科教师(综合实践、科技、艺术等)牵头,组织中高年级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再联络我国南部和西部地区的有共同需求的学校,利用地域差异进行“民俗文化(艺术)比较的研究”。

3.继续建设好教学资源库。通过培训,引导广大教师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校本的和外挂的)。及时收集好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资源,并以教材体系进行编目。具体征集措施: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研组长收集组内成员平时教学中制作的教案、课件等相关拓展性材料的基础上,由信息中心协助整理、上传,期末进行评比、考核。继续对现有的已购置和下载的部分资源进行整理编目,扩充校本资源库内容。

4.积极运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依此全力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四)严格师生培训与考核

1.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有:全员参与的第三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2位教师参加市馆组织的信息化教育研究型教师的培训;市网络管理教师培训,学习内容有网站建设与网络系统维护,本校推荐2位教师报名。

2.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竞赛:*年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3月份),市馆将在开学初先对参评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及课件进行(最好是网页类)评比,本校1-2节优质课参评;苏州市馆组织的利用博客进行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写作竞赛。

3.组织校本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运用博客促进家校联系;运用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的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操作维护等。培训前期制定计划,作好准备,培训中注意讲练结合,及时作好考勤记录。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力培养;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42-03

信息技术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产生影响。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来说,师生关系从过去简单的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平等、理解和双向的人与人互动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竞争转向合作交流;教师之间的关系从过去个体性、独立性劳动转向集体性、共同性劳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构成了多重的网状关系,教学就在这种网状的新关系之中进行。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将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以适应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但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努力,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一、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E-teaching)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

1.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

培训的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整个培训都有调控和指导作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是树立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教育技术实践与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在遵循总的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强调目标的务实性、个性化和人本化,允许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分层次、分阶段地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目标。为此可以把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成四个层次,即从“初步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者;到逐渐学会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应用;再能够利用教学平台综合展示和建构资源并与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互动;最后达到能结合学科特点,合理使用教育技术手段,重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成为现代化大学的教学名师”。这四个层次的培训对应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制作应用阶段――综合应用阶段――教学水平提升阶段”,此四个阶段的培养是不断提升与发展的。

2.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根据上述四个阶段的分析,我们重组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从四个层面开展教师培训,即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训。这四个不同层面我们用一个金字塔图形来表示,如图所示。

(1)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

这一阶段培训属于起步阶段,具体内容包括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导论、学习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我们结合新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开展短期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

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对应于制作应用阶段培训,具体内容细化为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等;主要结合高教司教育技术等级培训二级培训的要求进行开展。经过培训,我校教师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水平提高较快,教师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获得各级奖励180多项,而且获奖层次比较高,获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奖54项,其中获得过10次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一等奖;广东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奖95项。

(3)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

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是综合应用阶段,具体内容细化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与课程设计、资源中心的建设与使用、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进行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信息与知识管理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后,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国际国内学术前沿资源、开发虚拟实验室、开展基于平台的协作学习、进行网上作业与测试等,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4)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训

这部分属于教学水平提升阶段培训,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改革、信息化教学评价与方法论、组织教师参加校级网上优质示范课程项目教改实践、开展合作研究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等,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学科教师和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形成教育技术合作共同体,通过项目建设的具体实践,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不少课程还被评为校级、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有一批教师成为学校的“十佳授课教师”,部分教师还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3.重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

根据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重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内容。具体培训内容的设计如表所示。

4.改革培训的模式

(1)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堂协作教学+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课堂培训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互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E-learning结合,将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结合,将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这种培训方法灵活、开放、高效,能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完善教师基于课题带动的教育技术研究模式,促进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

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各个环节中,培养教师基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精神、反思精神,促进教育技术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实践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方法与策略

当前,高校的教师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我们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需求。

1.方法

(1)充分利用本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力量与资源组织校本培训

组织等级培训、专家专题讲座、召开教育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观摩示范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2)以教育技术项目为导向组织项目培训

通过设立暨南大学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组织基于项目建设的培训,通过完成立项项目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同时组织学科教师参与广东省教育厅“九五”期间的“五个一百工程”、“十五”期间的“151工程”项目,促进了一大批的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3)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协会培训与学术交流

通过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各二级学会、省级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与交流,通过交流扩大视野。

2.策略

(1)出版培训教材

根据长期的培训经验,我们编写了培训教材《教育信息媒体技术实用教程》一书,旨在将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与多媒体技术以及教学资源中心、教学学习平台使用结合教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的学习需求。

(2)改进评价的方法

对于培训的评价,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参训教师平时学习的表现、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学习的论文、电子作品等结合起来,通过教师自我作品展示,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专家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培训过程中,聘请有经验的学科专家与培训任课教师一道进行网上点评和现场点评、学员小组之间网上互评等。

(3)完善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多年来,我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对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建议。教育技术培训领导小组下设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常设机构),负责教育技术日常培训工作的开展和管理等具体事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条例》、《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学校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将培训工作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共开设了20多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班和几十期的短期培训班,共培训教师2900多人次。

三、结论与体会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2]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对于促进高校教师深入开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进修的制度,促进教师主动参加培训。

第二,在培训内容设置上,既要重视技术培训,又要重视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的培训,更要重视把培训与教学改革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

第四,要以教师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从教师教学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第五,进一步做好以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和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有效促进知识进步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祝智庭.走进信息化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海.信息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

[4]费英,谢百治等.以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为支点,加速信息时代教师角色转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8).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6

关键词:网络 远程 研修 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网络远程研修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虚拟班级为单位,按学科统一编班,每100人编为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2名指导教师。在专家团队和班主任、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视频授课、文本学习、在线研讨交流、提交作业、互动评论等方式,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学习为一体,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实教学问题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一、研修环境 建立校园网并能实现宽带上网。4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中级水平,3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高级水平。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开展远程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制度 为加强对远程研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远程研修的实效性,需制定《远程研修平台使用手册》、《班主任手册》、《指导教师手册》、《学员手册》、《班级制度建设》等,对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参训学员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研修方式 学员在收看视频的基础上,在网上阅读相关文章,完成相关专题要求的作业,提交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总结,作业由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学员在网上与指导教师及其学员之间进行论坛交流。集中研修阶段,安排专家与学员互动,邀请课程专家,在线集中解答学员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学员进行网络在线互动交流。

四、研修管理 在研修过程中,班主任把常规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用于远程研修学员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对班级学员的调研,根据每位学员的专业兴趣,将学员分成若干学习研讨小组。在研修活动中,班主任和指导教师重点抓了视频学习、文本学习、提交作业、在线研讨交流、参与评论等五大环节的管理,通过远程研修解决学员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在集中研修阶段,每个班级每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在岗实践研修阶段,每3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由市专家组进行筛选、编辑,对优秀简报在网上进行交流。

在研修过程中及时提供和反馈各区县、乡镇远程研修的基本情况,每学习一个模块总结一次。培训结束后,对远程研修的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对在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区县、乡镇、指导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和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奖励,对远程研修工作效果较差的区县、乡镇在全市进行通报。

五、研修考核 为确保远程研修取得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使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学习,对学员在研修阶段的考核分为五个部分,满分100分。其中网上观看视频20分,作业考核20分,网上与专家互动、交流、发贴评论20分,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提交)20分,个人工作室建设20分。

六、校本研修 参训学员网上集中研修结束后,由任职学校安排10个月的在岗实践研修,其主要任务由四项:第一,读一本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专著。参训者选择一本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书籍,制定读书计划,系统地学习阅读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体会;第二,完成一项教育调研。参训者就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做一项有价值的调研,对调研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和探讨,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形成调研报告;第三,出示一节示范课。参训者将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念和实践研修的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在任职学校出示一节示范课,由学校负责人组织点评和研讨交流,在同行的评价过程中,使参训者再反思、再提高,通过示范课展示起到相互促进的目的;第四,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参训者根据在集中研修期间申报的课题,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达到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目的。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创新 研究生培养 团队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导师数量不足,使得一个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以小组和团队的模式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以优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集中精力完善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建立。

为了适应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面向21 世纪实用高科技人才,我们依托甘肃省“通信与信息系统”重点学科,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精心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结合一级学科体系结构的特点以及多年教学和科研的丰富经验,对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效果。

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 组建团队和梯队,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

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我们在培养小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并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讲师形成研究生培养梯队。团队硕导中有教授5 人,副教授3 人,博士3 人。整个团队和梯队年轻、充满活力。各位教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有的理论研究功底深,有的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团队成员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修炼,不断总结提高,培育创新成果,几年来积累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奖励8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7 项;申请专利2 项;出版著作10 部,其中部级出版社8 部;100多篇,其中sci 检索2 篇,ei 检索20 余篇。

二 探索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多元培养”替代“单一培养”

我们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多种方式和多种手段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自主能力,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以前我们联合组织的每周一次研究生讨论会已经坚持了多年,后来又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将原来的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了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了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每周布置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报告要求做成ptt 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不仅使每一个研究生得到准备专题讲座文稿、演讲的锻炼机会,还促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研究生研讨会制度不断完善,落实到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5 年来,记录在案的研讨会已成功组织了200 余次,专题讲座进行了170 余次,其中导师专题报告20 次,外请专题报告10 次。

2.组织研究生课题小组

根据科研项目将研究生分成项目小组,每个课题小组3~5名研究生,由导师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分组,或由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自己申报课题分组。分组时尽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特长和才能,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每个小组指定组长负责,定期进行讨论和研究,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关。

3.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

支持研究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主动为研究生牵线搭桥,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目前已经有50 多人到现场实习,其中16 人通过实习经历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工作。

4.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工作

指导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如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辅导质疑、实验指导、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积极承担成教教学工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5.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引导研究生及时总结科研工作,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核心期刊投稿。建立核心期刊奖励制度。5 年来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70 余篇,其中ei 检索5 篇,国内核心期刊20 余篇。

6.鼓励研究生独立申请课题

鼓励支持研究生独立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在甘肃省组织的2008 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活动中,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有6组同学组织参加了科研项目申请,3 组申请成功。其中二组获得甘肃省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7.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

本团队成员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参与了导师的科研工作。研究生通过参加调研、收集资料、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辅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工作,促进了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指导中获得省级一等奖。

8.利用多种手段加强联系

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利用网络、电子邮件、qq、msn、飞信以及博客等现代信息手段,融合多种联系方式加强与研究生的联系,频繁、方便的与研究生联系,及时对研究生的疑问、意见和问题给出回应,实时地解决问题。

9.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把关

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与指导。要求研究生从研一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出一些研究题目,在满足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指导,以便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要求研究生论文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突出专业特色,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使研究内容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论文选题70%以上来自科研项目,其余来自新技术研究。

10.全程调研毕业研究生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加强与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工作现状,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后继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

三 探索研究生教学方式改革,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焦点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研究生怎样学上来,使研究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我控制为主。组织研究生在学习中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交互性强、鼓励研究生积极发表意见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研究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再次审视自己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锋中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研究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培养研究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

在研究生教学培养目标上,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在研究生教学内容上,加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互通,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不断跟踪新技术发展,拓展教学科研新内容。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根据现有实验室设备资源,因地制宜。在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现场学习,如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电话信息中心、铁通端局、实验中心、联通cdma 和gsm 基站等地,请现场技术工程人员为研究生介绍实际运行的设备和网络组成,使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际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生现代通信网及交换技术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注重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对学习过程实施全程考核,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保证学习质量。建立从学习、讨论到总结,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四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年来,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打破单一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个导师一起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交流学习中的心得体会,讨论学习方法,介绍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共同研究科研中遇到的难题,集中集体智慧攻克难关。通过这样的研讨会,低年级的研究生可以向高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尽快定位,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学习交流中,扩大了每个人的知识量,因为一个人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相互学习将能多倍扩大每个人的知识量。这样的研讨会已经开展了几年,有多人参加,已毕业六届,研讨会的形式得到了所有参加者的认可。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8

1.教育思想的升华是办学的活灵魂

抓教育思想,首先要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校长在办学过程中首先要思考并回答的问题。学校努力追求“四个优质”的办学目标(优质的设施,优质的师资,优质的管理,优质的成绩),把教育目标定位在“三个成”(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功、成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充分反映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原有的教育思想,使之成为办学的活灵魂。如语文科组把教学与学生一生的发展联系起来,整体规划,力争通过3年语文教学,使我校毕业的学生达到“四个一”的语文素养目标: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笔工整的规范字,一种自主的阅读习惯,一手文从字顺、内容充实的文章。利用4项评价方案和语文素养发展记录卡等跟踪学生3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科组有2项课题论文获部级奖励,有多项教研成果获省、市级奖励。近几年学校语文科高考平均分都在520分(标准分)以上,在同类学校中一直处于前列。2007年高三语文备课组、文科数学备课组及段小清老师荣获广州市2007年高考突出贡献奖。

2.教育科研的开发是办学的提速器

学校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之一,把学校教科研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从而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入地开展。

一是“上挂横联”,开放搞活。“上挂”就是挂靠上级科研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提高研究水平。“横联”就是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并通过大型教科研活动,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二是强化课题,全员参与。学校成功申报了部级课题“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艺术教育与全脑开发”和市级课题“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理论和实践”。学校现有各级立项课题73项,形成了以部级课题为龙头,省、市、区级课题为依托的“教改理论平台”和“教改操作平台”,“科研强校”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2007年我校教科研课题在区级“十一五”规划中有9项获得通过,在全区所有学校的教科研课题立项中是最多的,这充分显示了我校教科研的水平和能力。我校生物科组围绕如何创“品牌学科”积极工作,走“教中研、研中教”之路,有7项课题获市级立项,多项成果获区级奖励。其它学科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在2005年的高考中,仵冠同学以824分一举摘得番禺区政治单科状元桂冠。

学校教职工近两年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参加各级学会论文评比获奖的文章累计达128篇,其中部级28篇,省级18篇,市、区级82篇,并有8项教学模式课题获各级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奖。出版专著或编写教材5本,获得国家专利1项。

3.师资队伍的提高是办学的原动力

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的永恒主题。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要狠抓师德教育,使全体教师具备“乐教善教,倾注爱心育英才”的奉献精神。学校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师资建设的指导思想,积极倡导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大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力度,使教师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学校通过自我培训和引进人才两条途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实践锻炼“压担子”,勤学苦练“厚底子”,更上一层“架梯子”,竞赛比武“搭台子”等形式,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逐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为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目前,学校有1名广州市校长培养对象、10名省市骨干教师和名教师、7名广州市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名部级普通话语音测试员、1名广东省普通话语音测试员、1名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1名国家篮球一级裁判员以及1名国家田径一级裁判员。

4.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办学的催化剂

学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工作,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一是信息技术与学生活动的整合。如语文科教师段小清在《登高》一课的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从杜甫《登高》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两方面分组查找相关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上展示。二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我校进入课堂的多媒体设备全部与校园网相连,通过校园网在课堂上既能直接调用个人电脑中的课件,又能通过“资源共享库”借用他人的教学资料。学校历史科组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库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实现了备课、试题、教研等资源的共享,使教师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备课质量。目前,学校教师设计和开发各学科教学课件共计2665件。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将教学内容所需的音频、图片等资源通过电脑编辑形成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再与教学实物、教学实验等配合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如地理科邱侃荣老师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丰富的学科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5.特色教育的打造是办学的支撑点

学校把打造特色教育作为走向品牌的载体和定位,近几年学校的特色教育在社会上有了广泛的影响。2001年,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禺山高级中学招收第一届艺术特长生,拉开了学校创办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帷幕;2002年,学校正式申报了“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该课题已被列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和广东省教育科学课题,并被市、区推荐为部级的教育科学课题。通过3年的实践探索,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实验报告》已刊登在2003年第12期的《教育导刊》上,并获番禺区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李小青老师编导的舞蹈《搏》获广州市学校舞蹈节一等奖,后被邀请参加第四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并荣获三等奖;罗志群老师指导的学校合唱团连续多届在广州市“羊城金钟响”或市、区组织的校园合唱节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林秋宏老师的美术作品获“世纪星光・广东省美术书法大赛”银奖。这几年的高考中,学校艺术类的考生本科升学率达60%以上。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9

关键词:BPR理论;校院两级;教务管理

一、校院两级教务管理现状探析

(一)教务管理职责权重分析

校级教务管理部门以制订文件和出台指导意见为工作重点,设计环节业务流程,以实现监控管理的目的。院级教务部门以遵循与执行文件精神为工作重点,根据布署,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两级间管理职责看似清晰,但现实并不乐观。因为缺少交流衔接,出现设想与实际有差距,计划与执行有障碍,事务线与点不匹配等现象,矛盾分歧子网现时,职责与权重模糊。

(二)教务管理工作特点差异

教务管理工作特点大同小异,主要有部门工作交叉频、教务管理涉及广、业务流程手续杂,工作时效要求高,管理服务对象多等。办事准则“以事务处理为中心”,忽略“以服务保障为中心”,出现与师生需求相违背,与教学实施相背离,工作成效流于形式。

校院两级教务管理工作差异性,体现在:校级人员配制根据分管事务类型进行测算,分工以“线到面”设置,单线工作量大;院级人员配制以师生比作为测算依据,不考虑学科专业方向数、教学组班数等实际教务管理工作量,以“点到面”设置,多点工作类杂。

(三)教务管理部门工作现状

1.校院两级领导层对教务管理部门的重要性认识少;

2.教务人员编制测算的原则不合理且任务分配不均;

3.校院两级的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务人员培养机制缺;

4.教务管理部门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信息技术水平差;

5.教务管理环节监控手段通过业务流程办理手续多;

二、校院两级教务管理改革的意义

(一)教学质量保障的需求

高校深化改革和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教务管理重心需下移至二级学院,强化专业建设,将学生毕业就业、社会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口碑。高效率的教学运行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高效能的教务管理是新生入校至离校全方位受益,因此助推改革对教学质量保障起决定性作用。

(二)服务质量提升的需求

以顾客满意度为理论指导,形成校级两级教务部门评价、二级学院互评、师生评价作为主体。服务质量评价内容围绕工作作风、服务理念、人员素质、业务水平等方面入手,提升服务质量。

(三)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

互联网信息时代,教务管理应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资源,实现同步运作,培训师生通过平台获取所需信息,查询各类资料、文件及数据材料,摆脱传统的纸质浪费、手工查阅方式,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减少一定的管理成本。

三、BPR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概述

BPR业务流程再造的定义,首次提出是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著作《再造公司: 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中提及的,就是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

BPR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对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重新思考和调整,通过前期调研和权衡考虑,进行支撑要素再造设计,突破原有的专业化分工或职能核心分工模式,提高管理成效,提升竞争力,使运作达到最佳状态,实现整体效益显著提高。

1.BPR理论研究:流程管理思想、组织管理理论、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研究、组织创新理论、社会―技术理论、信息化及功能理论等。

2.BPR 相关再造研究对象:管理层与基层、个体与总体、信息与技术等。

3.BPR 方法研究:关键成功因素研究和框架模型研究。

4.BPR 实施研究:企业类型研究、实施方式研究、实施阶段研究、BPR 实施注意事项研究、实施时间规模研究等。

5.BPR 评价指标研究: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四项指标居多,也有提出结果、柔性、革新等补充指标,指标需要更新完善,综合考量。

四、BPR理论在教务管理改革中的应用

(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成功案例

20 世纪80年代,由于政府采取保守经济政策,大幅减少教育经费开支,使得美国大部分高校通过增加学费,减少开支来解决困境,但效果不容乐观。于是,尝试采用BPR业务流程再造方案,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就是成功案例之一。

1994 年3 月17 日,宣布成立再造筹划指导委员会,标志着麻省理工学院再造计划正式实施。首先从核心部门抽调8人,组成再造小组,从流程角度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业务流程运行现状,锁定再造试点目标,审查核心流程。经讨论,以“公文管理”、“供应商管理”、“邮政服务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六个核心流程进行再造设计,经过五年三个月的运作,完成4000万美元/年的管理成本节约目标,并将该资金投入到学科专业建设,使得MIT的教育质量提高。

(二)我国校院借鉴的改革策略

1.以管理观念再造为前提。管理观念再造从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服务意识为教育理念,面向社会和师生。在校院两级教务管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摆脱以事为本,注重个性、灵活多样。

2.以人员素质再造为依托。定期对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培训提升活动,执行优胜劣汰的人员选拔机制,从而形成一支观念领先、技术先进、充满活力的教学管理队伍。

3.以组织结构再造为导向。将业务办理环节形成完整的流程链条,每部门负责单一业务,减少部门重叠,资金重复投入,实现纵向控制转变为横向协调。减少校与院、院与院、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事务,缓解人际危机,避免职责不清,效率低下。

4.以运用信息技术为途径。以教务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搭建平台,更新优化,持续投入,实现资源共享,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快信息流动和传达。

5.以再造信息反馈为保障。深入基层教务管理部门,对业务流程再造进行指导,以便掌控全校范围的教务管理运行节奏。经常与师生开展交流,利用交互平台、问卷调查等方式,搭建反馈途径,解决业务再造障碍。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归属服务业,教育者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管理者为一线师生提供保障服务。对校院两级教务管理改革的核心业务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将再造的重心放在教育流程或管理流程,不管实施方法采用“渐进式”还是“逼近式”,其最终目标都是改之有进,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业务流程都需要改造,而是达到稳步提升即可。(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爱民,《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现代管理科学,2006 年第8 期

[2]李友良,《流程再造与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改革》,教育与职业第32期,总第816期

[3]汪小洲.洪晓军.周国君,《业务流程再造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高等农业教育,2006-10,10: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