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5-08 20:16:10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1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结合高职教育应用实践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实际,对优化馆藏结构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2-0093-03

作者简介:蒋西明(1963-),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知识库和信息库,是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知识信息支撑的后勤基地,在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中具有强劲的助推作用,其服务质量的好坏与馆藏资源结构建设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十分重视馆藏结构建设,不断调整和优化文献资源体系的结构,建立一个各类文献资源体系相对平衡合理的馆藏结构。为了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首先要了解一下目前的馆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的现状和问题

1.1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形成了集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型文献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的具有本校专业和学科特色的复合型馆藏,资源收藏由原来单一的纸质型收藏发展到印刷型、电子型、网络信息资源等并存的复合型文献资源收藏,为学校的教育、科研和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1.2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建设起步较晚,大多数高职院校是通过改制职工业余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以及中专学校升格或与其他学校合并而来。而随之改制、升格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任务、服务职能有所增加,原有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无法满足新的学科、专业及教学形式的要求。另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电子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给图书馆馆藏结构的改变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馆藏结构中原有的不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层次和结构问题随之浮现出来,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馆藏建设理念滞后。改制前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中专或者是成人类大学的师生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和馆藏建设的要求不是很高,每年学校购书经费的投入有限,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也没有多大的动力。改制后从层次低的图书馆转变为层次较高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但是在图书馆建设理念上的转变较慢和较难,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重心放在组织机构的扩大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上,忽视了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学习和推广。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建设理念滞后,没有制定明确的藏书发展规划、年度购书计划、采访原则和标准,只是根据学校图书经费的投入情况,凭经验和直觉购买各类图书,藏书建设的质量没有保证。虽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给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但是为了达到图书馆评估指标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是采取突击购买大量的纸质图书以达到标准,没有很好地考虑与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建设是否相适应,只是指标任务式的购书,馆藏建设理念没有新的转变,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

1.2.2馆藏时间结构不合理。 馆藏时间结构就是馆藏文献资源中不同时期的文献的关系和构成状态。改制后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我校是2004年由原广西供销学校与原广西区直干部业余大学改制合并而成)把原有馆藏全部承接过来,其中一定数量的藏书是中专时期和成人大学的图书,在时效上已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中专图书馆藏书是针对中等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上与高职有相当大的差别,且文献在时间构成上也有较大的跨度,但是中专或成人大学年进书量有限,时间比较长远的图书也在馆藏中充数(以本馆为例:其中80年代以前的图书占馆藏的6.9%、1981年~2000年的图书占馆藏的35.6%、2001年~2004年的图书占馆藏的15.3%,由此可以看出改制前的图书占现有馆藏的一半多)。而高职教育是致力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当下最先进、最前沿的职业操作技能。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使用最新的知识和最新的教材,改制前的大部分图书已没有了利用价值,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计划经济的专业文献利用率几乎为零。但为了评估,这些书还得列入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以求达到评估指标。另外,高职院校改制后到评估以前这段时期,学院的重心放在体制构成和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进展缓慢,新的文献资源的补充有限,馆藏文献资源的时间结构改进不大,旧书占多数,新书占少数,这些因素导致了馆藏时间结构的不合理。

1.2.3馆藏学科结构不合理。 馆藏学科结构即馆藏文献资源中各学科文献藏书的状态和数量上的关系。各学科文献馆藏的完备性与专业重视程度和读者的阅读取向密切相关。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最欢迎实用性强的文献,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上面所述的原因,普遍存在学科旧书多、理论学术性的文献多、实用操作性的文献少、新学科文献基础薄弱的现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中图书馆突击购买的大量图书,由于实用性的专业图书有限,不得不购买大量的非实用性图书,因而导致了馆藏学科结构的不合理。

1.2.4馆藏的文献类型结构不合理。馆藏文献类型结构即馆藏文献中不同的出版形式和知识载体的比例和构成状况。在信息时代,由于电子资源阅读的方便和简捷,高职院校图书馆购买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造成部分电子资源的过剩,读者点击率低;而纸质资源购买经费相对紧缩,造成馆藏文献类型结构的不合理。但是,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先发表在纸质文献期刊上,成为读者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信息源,而且纸质资源不受条件的限制,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

2优化馆藏结构的思考和对策

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服务需求也随之变化。现代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它要求与此相适应的具有鲜明应用性特色的文献,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及时地补充和保障相关的文献资源,不断地调整和优化馆藏结构,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

蒋西明: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蒋西明: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调整与优化2.1创新馆藏建设理念

思想观念是一种工作动力,能增强主观能动性;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工作效率。为了做好馆藏建设工作,优化文献资源体系,高职院校图书馆首先要转变馆藏建设的理念,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① 深入开展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研讨,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特征,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特色,切实认识和领会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原则就是以高职教育的本质性特征和核心特色为自己的建设准则、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技能知识需求为导向,以充分满足师生文献资源需要为核心,有效地推进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② 走出去,学习其他职业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先进理念,把他们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本馆馆藏、流通的实际形成自己的建设思想和方针。③ 在新的馆藏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藏书发展规划、年度进书计划、采访原则和标准,使馆藏建设有序进行。

2.2加大文献质量建设的力度,使文献资源体系趋于合理

为了确保文献资源建设质量,使各学科文献资源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布局,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创新文献采访思路。笔者以为,具体应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 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本馆馆藏实际,采访人员分别将学校的专业对比现有的馆藏进行分析统计,统计各专业学科资源现有馆藏的具体数量和学科资源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馆藏发展规划、馆藏文献资源的补充和剔除计划、馆藏资源组织管理和采访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采访原则和标准,注重馆藏薄弱而且使用率高的学科资源的建设。② 调查分析文献出版、学生阅读意向、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馆建立的教学科研档案、电子图书目录、特色文献目录、补订图书目录,制定详细的文献采购计划,提高文献采访的科学性。③ 统筹兼顾文献资源可持续管理建设。重点采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文献并兼顾基础文献和其他学科文献,重点采购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文献,并兼顾文学欣赏方面的文献,兼顾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兼顾好品种和复本的关系,兼顾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2.3加强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估和剔旧工作

图书剔旧工作是图书馆新陈代谢,保持馆藏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持久活力的重要手段,是维护馆藏结构平衡合理必不可少的措施。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快调整和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应加强对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估和剔旧。① 学校加大购书经费的投入,为图书馆馆藏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兼顾当前和长远的建设,避免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而突击购买图书给图书馆馆藏结构带来的重大冲击。② 结合高职教育职业性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趋势做好现有馆藏资源的评估和预测。首先,使用数理统计学K.Pearson卡方假设检验模型检测馆藏结构和学科建设是否相适应,如果不适应,馆藏就需要剔旧和补充调整;其次,利用文献半衰期率来测定文献的时间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文献超过了半衰期,那它就没有多大的时间价值和使用价值,要剔除下架;再次,利用布拉德福(Bradford)定律来检测期刊、情报与学科建设的关联度,对与学科关联度不大的期刊文献要及时进行调整;最后,凭借经验直观地评估,将长期压架没有利用性的图书调整下架。在以上检测、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图书剔旧计划。 ③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图书剔旧的质量。在对馆藏资源评估预测的基础上,数字化、智能化地标识各类文献资源的时间结构、内容的新旧程度、殘缺不全及破损程度,以及文献的利用情况,并按轻重缓急的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与剔旧数据库,提高图书剔旧的实效性和针对性。④ 为了确保资源的多样性和馆藏的完整性,要保全品种,只剔除问题册数。

2.4加大高职院校图书馆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文献的建设力度,彰显图书馆的资源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了配合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着力开发和建设体现鲜明的高职教育应用性特色的文献。具体应考虑和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各专业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确定特色文献建设思路,明确特色文献的建设方向。以我校为例:我校有经贸系、财政金融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旅游系、文化与传媒系五个系,共设专业36个。在特色文献建设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针对各专业特色和职业的应用性开展特色文献的建设。例如:经贸系的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收藏商品流通、运输管理与仓储管理职业实训指导和岗位要求、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技巧等方面的特色文献;财务金融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需要收藏专业特色期刊、优秀会计论文集、财务报表实例等方面的特色文献;计算机系的电子商务专业需要收藏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培训、电子商务实践与指导、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实验、实训规范等方面的特色文献;旅游系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收藏相关的历史、地理、地方人文特色等方面的特色文献;文化与传媒系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需要收藏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社交礼仪经验与技巧、演讲与口才典型案例等方面的特色文献。总之,特色文献建设要紧密围绕学院各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以服务教学需要、切合专业建设为目标。② 把案例丰富、操作性强、图文并茂的文献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藏书的核心层次。案例文献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形成要靠平时实践经验的积累,案例文献可以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从案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以达到强化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操作性强的文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操作性强的文献结合基本原理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实例,对照操作引导,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技巧以提高技能;图文并茂的文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图片加文字说明形成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视觉效果,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能够提高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

2.5加强以纸质型和电子型文献资源相结合的复合馆藏建设

信息数字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看书学习,简化、节约了文献资源查找的时间和程序,提高了学习效率。数字资源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信息技术也给馆藏建设带来了具巨大的作用,数字资源是对实体纸质资源的重要补充,完善了文献类型结构,二者相互作用组合成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的现代图书馆复合馆藏。为了充分满足读者对文献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和协调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平衡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考虑和实施以下几项工作:① 统筹兼顾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建设,使二者共同发展、互相补充、比例合适,让馆藏处于最佳配置状态。做好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流通的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馆藏比例和购置经费的分配计划。② 根据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特点实施馆藏建设。电子资源更适合文献的保存收藏,其不易破损,且完整性好,因此某些资源需要长久保存收藏,可考虑数字保存方式。③ 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组织图书馆采访人员对与教学、科研相关的网络信息加以收集、收藏或者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形成二次、三次文献,扩大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规模。

3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永无止境,馆藏结构调整和优化永不停留,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它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馆藏建设理念,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变化和读者的需求及时地调整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结构,侧重符合学校专业结构特色的资源建设,优化馆藏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袁雄.对优化普通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7):10.

[2]宁浩.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建设的探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6):28.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2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与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是相伴相依,同步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进一步发展必然依托的基础和支柱。20多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全国各地社科院建立了30多所图书馆,中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丰富,现代化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工作管理日益科学化,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不断改进,应该说,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漠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性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形成自我封闭、各自为政,靠吃“皇粮”度日的状况,工作人员信息意识淡漠,观念比较落后。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反应迟缓,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2经费严重不足,文献入藏量锐减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是靠财政拨款。随着书价的不断上涨,经费不足也成为困扰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山西省社科院图书馆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购书经费最高达32万元,而90年代以来,年购书经费最高20万元,最低仅为1万元。使许多连续性文献有所中断。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外文杂志更是无力购买,从而造成新的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为科研服务、为决策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效果。

1.3人员队伍不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在职人员因长期人才安排不当,工作环境条件差,物质待遇低,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而降低或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虽然目前图书馆的人才结构较之前些年有长足的进步,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是学图书馆专业或计算机专业,且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差,又不能及时培训和提高,传统技能和知识水平难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需求。而图书馆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因种种原因另谋高就,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1.4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管理不足

(1)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大多数初步实现自动化的图书馆仍停留在馆内管理自动化的水平。(2)在自动化建设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手工作坊”开发方式,其硬件、软件、数据格式和环境往往相互脱节,购买机器和利用软件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各个机构系统之间不兼容,造成资金和设备的严重浪费,却难以实现文献资源共用共享。(3)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图书馆经济待遇不高,难以留住计算机专业人才。(4)自动化发展不平衡。就水平而言,沿海高于内地,高校馆、公共馆要高于社科院馆。总之,大部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设备,数据库建设未上规模,社会化网络尚未形成,资源共享颇为有限。现有的自动化功能也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也不是很高。

1.5服务方式单一,对外联系和学术交流少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横向联系不够密切,固守传统的做法,只为本院人员服务,不对社会开放,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服务工作远离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方式单一,造成供需脱节,从而降低了图书馆在科研单位和社会上的地位和信誉。

各省社科院图书馆之间由于地域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纵向合作差。在全国范围内又缺乏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机构,虽然每年举行一次全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协作会议,但却没有实质性协作项目。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仍然各行其是,这样下去将难以适应新时期信息社会化、网络化及资源共享的新要求。

2新时期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2.1更新观念,搞好服务,提高效益

首先要提高各级决策人员的认识,把社科院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政策上、投资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其次,改变“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落后意识,树立现代社科信息中心观念、开放办馆观念和积极主动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意识。要将图书馆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被动呆板的服务模式向主动灵活的服务模式转变;由以文献收藏管理为中心的服务逐步向以读者服务为中心过渡;由主要为本单位的科研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向为社会各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扩展。为社会服务,不仅包括借阅服务,咨询服务等,还要主动开展市场信息调研,了解社会信息需求,根据自身优势,确定用户并与他们建立稳定和长期的服务关系;与科研工作配合,在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中介等项服务中开展技术咨询、代查代检等项服务;为科研服务,要适应“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对重点课题开展专题服务、跟踪服务;还可通过提供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报告等三次文献服务,为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提供决策依据;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重点,提供较全面系统的服务,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图书馆的需求。

2.2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与数字化

(1)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目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由于在全国归属该院同一系统,统一协调领导,因而在网络化建设方面进展较为顺利;高校系统图书馆可依靠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公共系统图书馆可依靠文化部组织的“金图工程”促进本系统的网络化建设。而社科院系统图书馆隶属于各社科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来规划本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工作缺乏宏观调控,使社科系统图书馆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很难达到资源共享。笔者认为,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中国社科院图书馆牵头,各省、市、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的业务负责人组成。集中领导、统一规划,根据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实际情况,对其自动化、网络化进行总体布局,制定中长期目标,对本系统图书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进行指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切实保障本系统图书馆统一行动、共同建设。

(2)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要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路子。①统一规划。要通过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系统自动化、网络化,制定和推行各种标准。从各馆实际出发,规划好自动化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关键是要选择好系统软件,最好由政府统一出资,选择那些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数据格式标准化好,网络开放性好,功能齐全、稳定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加以强制推广应用[1]。②分布实施。第一步:建立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现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网络化,建立起标准的书目数据库(新书书目数据和馆藏回溯书目数据)、专题数据库和本馆馆藏特色的文献保障系统[2],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本院图书信息网络中心,将本院各信息部门(科研处、办公室的档案室,特别是各研究所的资料室)的力量组织起来,按照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实行分工协作,建立有本院特色的相关数据库,并进行联网,使院、所、处领导和科研人员在办公室或家中即可使用网上数据。第二步:建立各地方社科院与当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联网,同时建立类似OCLC的使网络经营者和成员馆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和共享系统,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机构在协调起步时就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本地区的图书馆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第三步:在条件成熟时,建成全国社科系统图书信息网络,达到本系统的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与全国其他系统联网以至于全球联网,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3)建立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意义重大。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尚未取得应有的位置,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应当引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图书馆有理由、有能力成为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和骨干,并且联合国家数字图书馆、重点综合大学图书馆及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重要的图书馆,共同努力,打造中国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3]。

2.3适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馆藏特色建设

(1)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馆藏文献载体结构。在馆藏建设方面,必须形成各自的馆藏特色。并坚持以读者需求为依据,以重点学科、优长学科和地方特色为中心的原则,来确定各馆文献收藏的重点和范围,逐步形成各馆文献资源研究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建立具有各馆藏书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系统。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形成互补关系,在资源共享中发挥作用,承担一定的角色。

(2)开发网络资源,扩展馆藏外延,弥补馆藏不足。为了弥补经费不足的缺憾,各馆应考虑在保证本单位利用率最高的文献资料作为馆藏文献(实体馆藏)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网络信息资源中获取有关信息,并加以整合作为补充,形成虚拟特色馆藏。与此同时,还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建立密切的馆际互借关系,制定切实有效的馆际借阅和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

(3)扩大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实现文献资源多元化。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顺应文献信息载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统筹规划,既要继续保证搞好印刷型文献的收藏,又要积极扩大各类电子出版物的典藏量。电子出版物的典藏不仅外延的扩大,而且要注意内涵质量的保证[4]。

2.4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上要有整体意识、长远观点和阶段性具体措施。

(1)针对图书馆人才青黄不接且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要增加在岗培训的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人员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建议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起全国社科院系统专业人才的培训任务,经常举办在职人员培训班、研讨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以解决实际工作别是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在普及教育,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要根据本馆工作需要,选送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双学位,使他们系统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社科院图书馆还应注重通过中外交流的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

(3)特别要注重引进专业人才。一方面要接纳有学识、有才华的图书情报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吸引事业心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对那些不具任何专长与特长,不适应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超湘.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情报资料工作,1996,(3)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3

Abstract: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in book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because receives the appraisal target the influence, exists generally increases the library holding blindly, extends the light connotation again the phenomenon, these phenomena like are not prompt correct, serious influenc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book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Jiankang will develop, will create the manpower, the physical resource, the financial resource loss to the country, regarding this, how will this article make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book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will improve the book collection quality, proposed from already the view, by will teach in the colleague.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藏书建设 评估指标 思考

key word: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Book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Appraisal target Ponders

作者简介:吴兴功,男,1958年生,江苏宿迁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现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工作,已4篇。

我国的高职院校起步较晚,80年代初,正规化职业教育刚刚起步,90年代后,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大发展和大调整的欣欣向荣景向,高职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现状令人担忧

高职院校的前身大多是中专层次的中等专业学校,虽然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但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购书经费不足,普遍低于学校总经费的5%,藏书数量严重不足,近几年高职院校大量扩招,使生均书刊数跌到了最低保障线以下,藏书结构不合理,以中专系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居多,而合并或升格后也没有即时剔旧更新,造成馆藏图书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利用率偏低,馆藏的现状令人担忧。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受评估指标的影响

早在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对成绩卓越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经济上的重点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学校要整顿或停止办学。根据这一要求,自2004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指标进行监测,并下达《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明确规定综合性的普通高职院校人均图书合格标准是80册,限制招生人数人均45册,其中测算时电子图书不包括在内,而工科、农林院校也需要达到生均图书60册(合格标准)。按照此标准,一个规模5000人的学校其纸质图书的总量一般要达到40万册才能符合基本办学条件。因此,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需要大幅提高馆藏图书总量,否则就要被黄牌警告或停止办学,这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为了生存,许多学校不得不拿出资金,突击购书。为了添数,不少陈旧的、破损的和没有使用价值的图书不剔除。在采购图书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以最少的钱购最多的书,除了加大复本数以外,薄本书、低价书、打折书、特价书、过时书大量流进图书馆。既破坏了图书资源的整体建设,又造成了经费、人力资源、书库空间等一系列的浪费,些最终违背了人才培养工作办学水平评估“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三、评估对藏书建设影响的认识

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均册数80册的指标要求,要客观的看待,其一,他确实促进了学校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其二,在藏书建设过程中出现盲目增加藏书量的现象,作为上级主管部门与制定办学水平评估指标的部门,应考虑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客观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他们有一个发展过程。毕竟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历史短暂,无法和其他的普通高校相比。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均未达标,如果让这些学校的馆藏一下子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一翻,建设思路是不科学的。其三,大批图书的同时购入,书商的服务问题,分类编目问题,架位的涨满问题随之而来。为了向合格标准靠拢,大多数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却难以保证藏书质量。笔者认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开发利用资源,使文献资源建设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图书馆如何以评估为契机,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高馆藏质量,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争取院校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加大图书经费的投入

任何决策都需要领导的支持,要使院领导和馆领导充分认识到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性,得到经费的支持,保证计划的实施。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购书经费主要是以学校拨款为主,《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资料购置费占全院教育事业费中应占适当比例,一般可参照5%的比例数”。尽管文件的规定是明确合理的,但学院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而不能兑现,挪用图书馆购书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首先要做好调查,统计出图书资源价格上涨的幅度、图书资源数量不足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向分管院领导汇报,宣传图书馆藏书建设在教育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争取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通过立法,根本解决图书馆经费的投入不足

对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藏书建设的“瓶颈”就是经费问题。要解决图书馆事业经费,靠创收和捐助是不行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立法和国家拨款,同时辅以检查、评估的压力。制定图书馆法,用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图书馆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投入,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图书馆界人士一直呼吁图书馆法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可以加强国家对图书资源的保护,保证购书经费的正常投入,变“人治”为“法制”。

3.明确藏书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制定图书馆藏书发展规划

馆藏文献资源是评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也是图书馆存在的物质基础,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才能形成资源规模效应,才能适应近年来学院规模扩大、专业调整、教学改革的需要,才能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广泛可靠的文献信息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图书采购上一定要注意把好质量关,根据学院的办学规模和学院的发展态势,制定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同时,在每年经费指标下达后,再根据学院的培养目标,专业开设情况,制定跟经费额度相吻合的年度采购计划。一个科学合理的、完整的专业藏书体系若干年科学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馆藏体系才会呈现出来。馆领导和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有一个长期的馆藏建设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规范操作,确保专业藏书体系建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定要在较高起点上进行规划,有条件的学校要购买正版书,本着对事业负责精神,努力把好图书采购的质量关。

{1}建立特色馆藏,提供特色服务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馆藏如果没有特色,很难吸引读者。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确定本馆特色馆藏定位,在重点学科原始收藏的基础上,构建体现学院专业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体系。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范围不断拓展,虽然图书经费每年有所增加,但是与学院的发展规模、专业的增加相比差距还很大。一些新专业的图书资料基础比较薄弱,而有限的经费又不能满足各专业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根据现有条件,在有计划、按比例逐年加强各专业图书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把经费用在重点学科资源建设上。航海类院校,航海、轮机、船电是我院的特色专业,因此,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要有先进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收集不同学派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同时要保证品种、减少复本。构建特色馆藏,一方面可以改变过去全而不精的馆藏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本馆的藏书特色在馆际互借、资源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

(2)优化馆藏结构,增加电子文献的收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日益增多。电子文献按出版形式分为两大类:一是光盘、软盘等形式的电子文献;二是网络电子文献。电子文献具有存储量大、内容丰富、检索快捷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使用时受条件限制的弊端。但是,电子文献是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处理好纸质文献和电子的关系,适当收藏电子文献,是非常必要的。电子文献的收藏要与纸质文献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利用率较高的文献,在以收藏纸质文献为主的基础上,兼收电子文献,众多读者同时使用电子文献的优势,可以解决复本少的矛盾。电子文献,尤其是全文电子期刊、检索二次文献,非常符合高职院校读者的文献需求,在硬件设施及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电子文献的增长将成为必然。

另外提高馆藏质量,就必须要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

图书馆的大部分图书是经过采购人员的选择而购买进来的,所以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馆藏建设的质量,一名合格的采购人员要热爱图书馆事业,要会选书,把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作为采购人员的责任,在工作中,不但要熟悉图书馆专业知识,更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对文献信息具要敏锐的辩别能力,抵制不健康的作品,对学院培养目标,专业开设情况,学历层次水平,今后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对学生阅读状况的了解等,这些都是需要采购人员掌握和了解的业务知识。在网络时代,由于采购信息来源的广泛性,文献载体的多元性,文献出版发行形式多样,使文献采集的难度大大提高,这就要求采购人员要具备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知识,由于工作性质要求,采购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交活动能力、协调能力、能与出版社、书店等单位及个人交往中,形成和谐气氛,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现有采购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引进专业人才,是提高采购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采访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上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将会逐步完善,馆藏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藏书建设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保证,藏书建设质量的高低,乃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存在价值和工作成就的重要标志。因此,图书馆一定要抓住评估这个契机,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努力做好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文献资源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 关于高职院图书馆馆藏建设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03(增刊)

[2]刘凡儒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分析与采购 [J]. 图书馆学刊 2004(2):46―47

[3]裴雪芬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状况分析与对策[J]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2)

[4]胡宇梁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与发展问题的若干认识[J] . 图书馆论坛 2005(5)88―90

[5]吴志德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10):21-23

[6]陆建芳 高校图书馆如何迎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J].河北科技图苑,2006(3):54-56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 校地共建图书馆 管理机制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本着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合作共建的图书馆。”其共建原因基本可归结为两点,一是节省经费,二是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该模式最大的优势。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研究始于2002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必要性、可行性、建设意义等宏观层面,且研究主题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开展调查研究。

纵观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近十余年的实践可知,合理的管理机制是该模式能够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经过大量文献调研,选取我国11所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展开访谈调查,由于普通馆员对运行管理不十分了解,因此将访谈对象限定于校地共建图书馆的中层以上管理者,如馆长、副馆长、办公室主任、业务部门主任等,通过电话访谈、电子邮件、以及社交软件(微信、QQ)等进行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此类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摸清其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经验,为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校地共建图书馆管理机制调查

1.1合作类型

根据所属高校的属性,可以将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分为以下3种合作类型。

第一,本科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共建共享。这一类高等院校主要是本科院校,如河南科技大学、聊城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池州学院、黄淮学院,均是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其行政级别有的高于与之合作的当地政府的行政级别。

第二,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共建共享。其中除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均由当地政府主办。

第三,大学园区图书馆。主要有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它们均是由当地政府主办,同时服务大学园区各个高校与社会读者。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是深圳市政府独立建设,作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深圳研究生院共同拥有的图书馆,同时面向深圳市民开放,是国内第一家兼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的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是宁波市教育局投资建设的图书馆,是市教育局的直属单位,为宁波大学园区中各大中专院校共用的大学图书馆,同时又是宁波市第二图书馆和宁波市鄞州区图书馆,三馆合一。

1.2投资方式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建设初期的投资方式,基本上有三种。第一,双方共同出资建设新馆,一般学校是投资主体,如聊城大学图书馆、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第二,双方并未建设新馆,以原有的高校图书馆为依托,政府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如池州市图书馆以池州学院图书馆为依托,市政府每年资助200万元。第三,单独由政府投资建设新馆,如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由深圳市政府单独投资2.3亿元,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由市政府单方投资1.4亿元。投资方式的不同也反映在法人代表上,除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北仑区图书馆各有独立的法人代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的法人代表来自公共图书馆,其余7所图书馆均由高校承担法人代表,具体情况见表1。

1.3管理模式

校地共建图书馆按照合作深度可分为三种:(1)松散融合型:一般只共享馆舍,其他方面则各自独立运营,没有进行实质性重组。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北仑区图书馆,两者共用馆舍和物业管理公司,领导班子不变,人员编制不变,各自使用各自的资源建设经费。(2)部分融合型:管理运营主体多数为高校图书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多数共建图书馆的运营经费以高校图书馆为主,故管理也归高校图书馆;二是部分公共图书馆是依托在高校图书馆的基础上对外开放的;三是合并后D书馆的管理人员按照原有单位的行政级别进行职务安排,如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是处级单位,大庆市图书馆是科级单位,两馆整合后,正馆长由原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馆长担任,副馆长则由原大庆市图书馆馆长担任。(3)完全融合型:一般由市政府主导,打破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体制限制,组建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人员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实现资源与人事的全面整合。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和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总的来说,松散融合型和完全融合型的共建图书馆发展较好,部分融合型的共建图书馆的运行情况不太理想。

1.4运营经费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运营经费普遍来说不够理想,虽然在建设初期,一些地方政府给予高校图书馆经费,但根据调查结果获知,大多数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运营经费由高校承担。根据地方政府投入运营经费的多少,可以分为三类,见表2。一是基本无投入型,包括聊城大学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二是少量投入型,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济源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大庆市每年为共建图书馆拨款100万;池州市每年为共建图书馆拨款200万作为文献建设经费,2011年池州市与池州学院合作5年的合同到期后,池州市不再继续为共建图书馆拨款。三是全部由政府投入经费,包括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1.5人事管理

1.5.1人员招聘与考核

总结11所图书馆的人事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见表2。

(1)两个图书馆各自独立运营,不涉及人员整合,人员编制不变,职称评审不变,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仑图书馆。

(2)图书馆员工全部来自高校,如聊城大学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均属此类。

(3)员工全部来自公共图书馆,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人员招聘全部面向社会独立招聘,编内员工实行绩效工资,编外用工工资由图书馆自定,馆员参加当地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职称评定;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的人员全部面向社会招聘,由图书馆聘用,签订统一的聘用合同,工资由财政统发,职称评审由图书馆专业技术小组初评推荐,参加深圳市统一评审。

(4)员工由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组成,在业务上归高校图书馆管理,但其职称考核、工资发放仍由原单位负责。如:①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与大庆图书馆合并后,高校员工的编制仍然在东北石油大学,评审职称、年终绩效评审也在校内完成,而原大庆市图书馆的员工的编制仍然在大庆市图书馆;②池州学院图书馆与池州市图书馆仅是业务上的合作,其人员没有进行整合,编制没有变动;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济源市图书馆在机构设置时对人员进行了整合,原济源市图书馆人员的编制全部纳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将所有人员全部打散,重新安排岗位,原济源图书馆的馆员也参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考核与职称评审,但其工资仍由编制所在原单位发放。

1.5.2员工压力

访谈中馆员普遍反映工作量增大,一方面读者人数增加,读者需求复杂,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图书馆须同时参加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接受双重监督,在11个共建共享图书馆中,6所图书馆同时参加高校图书馆评估与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见表2),令员工感到压力较大。虽然工作量增加,但是大部分受访馆员表示两馆人员整合后,未出现较大的职场文化冲突,馆员并无太多的负面情绪。

2.实践存在的问题

2.1发展受政府影响较大

由政府主导的校地共建图书馆,地方政府对其重视程度影响着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总结ll所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实践,受到地方政府重视的图书馆,能够获得稳定的经费,都有较好的发展,如宁波市政府重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建设,建设前期投入1.4亿元,并在运行过程中非常支持图书馆的建设,经费方面并不短缺,目前该馆已经成为宁波市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济源市图书馆的发展从建馆开始便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且通过政策来支持图书馆员的彻底整合,济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08年5月16日印发的《关于整合济源市图书馆和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通知》的文件,体现出市政府高度重视共建图书馆的发展。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的图书馆,则基本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如聊城大学图书馆,市政府只是在建设初期对其投入一些经费,后期基本上没有投入运行经费,黄淮学院图书馆的情况与其类似,目前两者仍然是服务高校师生的图书馆,对社会读者有限开放,并未在职能上成为真正的公共图书馆。

2.2缺少法律的有力保障

根据调查可知,大多数校地共建图书馆在建设前期只做了一般性调研,合作前期没有进行充分准备,地方政府与学校方面在签订协议时,仅是非常笼统地对图书馆的建设及运行作简单约定。一些图书馆是在真正开始合作之后才考虑业务上的管理、运行方面的协调问题,有关图书馆对整合之后日常管理的运行、读者服务的内容及水平、如何进行工作监督等,都未在协议中约定。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在合作初期没有签订具体协议,由图书馆和学校双方共同的上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握;大庆市图书馆的合作协议只明确建馆主要由学校完成,仅声明一下主管单位,没有具体规范分工,双方在合并后通过口头方式安排具体分工;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在建设前期由深圳市政府与大学城各院校签订具体办学合作协议,但无图书馆专门合作协议;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地共建之初并没有签订书面协议,只是通过市领导与学校领导口头协商确定共建项目。由于协议的缺失,使得在后期建设中,合作初期的口头协议可能因为领导变更而无法兑现,或是在合作中遇到矛盾时,没有解决的依据,一定程度上影响图书馆的发展。

2.3模糊的体制归属

跨行政级别和体制归属不清是制约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行政级别关系到两馆整合后馆舍归属、馆内资产归属,以及员工岗位安排、职务分配、工资发放、福利、职称评审等一系列问题;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德阳市图书馆合并之初,共设置40余个编制,一直为市图书馆的人员转入保留10余编制,但由于双方级别不同,涉及较多复杂环节,至今两馆没有进行彻底的人员整合。另一方面,我国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都是按系统划分的,分为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及科技图书馆系统,经常会将共建共享图书馆边缘化,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在理论上是“公共图书馆”,但事实上,文化系统只承认本系统的图书馆才是公共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没被纳入文化系统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其馆员在进入公共图书馆系统评职称时不是很顺利,造成理论和现实的脱节。

3.对策与建议

3.1保持经费供给来源一致

跨系统跨行政级别的校地合作确实为共建带来一定难度,由于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由当地政府划拨,而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是由所在院校划拨,资产均归属于各个图书馆的主管机构,图书馆自己没有权力处置资产的使用权。在这种情况下,校地共建模式实行起来困难很大,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但若双方的经费供给来源一致,如高校是由当地政府主办,公共图书馆也是由当地政府拨款,那么政府就能够对城市或区域的土地资源、经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划拨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同时双方在人员整合、资产划分方面都比较容易解决。根据目前实践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校地共建图书馆适合在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开展,两者经费来源一致,合作更加容易实现,通常适合在两种区域内开展合作:一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由于其城市规模较小,人口适中,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当地政府所属高校合作,尽可能在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共建图书馆;二是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在远离市中心的城市新兴区域,文化生活服务尚不完备,该区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当地政府所属高校合作共建图书馆,成为整个区域或所在社区的文化交流中心。

3.2注重顶层设计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规划、建设须从长远发展考虑,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加强前期调研。在调研内容方面,对图书馆覆盖的人口、交通配套设施、区域经济发展、城市文化服务水平等环境进行评估,参观考察国内已有的共建共享图书馆,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在调研对象方面,除了对在馆人员及相关顾问进行意见调查,也要面向市民与高校读者征询建设意见。其次,编制规划。地方政府与高校必须在建设目标上达成一致,图书馆发展应与城市战略规划、高校发展规划相结合,才能科学地确定图书馆的角色定位,进而做好馆舍选址、功能布局、管理机制构建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建立协调机制。成立一个“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小组”,负责制定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协调馆内的管理工作,督促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小组须分别向学校与市政府对口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在小组成员的构成上,应尽量做到平衡,既有原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又有高校图书馆的馆员。

3.3建立法制保障

法制化是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制度保障,应通过契约对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具体的合作方式、程序等法律化,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国外共用图书馆学习,在建设前期双方做充分沟通,并对建设中及运行中会遇到的所有问题作深人考虑,通过书面方式确定下来,签订的协议应尽可能详细,协议内容主要包括:①共建目的背景介绍,图书馆的定位及远景目标;②图书馆建筑的各项细节,如馆舍面积、功能设置、空间规划等;③建设初期的各项投资分配、资金比例等;④图书馆建筑、馆内资产的所有权;⑤运营期间经费的投入额度、费用的分配等;⑥日常运行时,维护和维修的责任;⑦图书馆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给等问题;⑧合作有效期限;⑨解散和早期终止的步骤。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5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作用是可显而知的。然而,很多高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很多馆也成了学校相关家属安排的集中地,大家对图书馆工作都只停留在浅层的读者服务上。馆员层面上,思想观念上还未树立起一个信息采集,储存、加工、提供的专家服务意识,工作上缺乏主动创新的探索意识,对学习和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图书馆管理者层面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图书馆管理者也深感人才的重要性,感觉缺乏人才但又因体制的约束,没有编制吸收高素质人才,但是却没有对现有人员进行有针对性长期培训学习计划,没有一定的继续教育的制度,从而图书馆员的学习有较大的随意性,其效果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图书馆文化氛围层面上,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人有影响和激励作用。图书馆管理者应该给馆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一定的激励机制,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大家爱学习,自我学习。

2.医学院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2.1馆员自我在职学习每个图书馆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根据自身的体会所感到的不足,要适时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图书馆本身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图书馆员利用这便利条件,加强学习。

2.2继续教育的制度化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学习,医学院校图书馆管理者要依据本馆的发展目标来制定馆员的学习培训计划,并相应制度化,同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安徽省在职称评定时,就把继续教育的学时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因而,继续教育制度化将保证教育的落实与实施。

2.3举办专题和讲座图书馆可根据当前工作,安排专家在馆内上课,或者请各个部门的有经验的老师,就本部门工作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讲座,并展开热烈讨论,这样形成共同学习,加强交流的风潮,也可大大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2.4岗位轮流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联系中有区别,在图书馆员中定期进行岗位轮流,不仅能提高图书馆员对岗位的新鲜感,降低其职业倦怠感,激发工作的热情和活力更是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备条件。继续教育为图书馆员角色转变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和保障。

2.5脱产学习与交流图书馆管理者根据本馆具体情况,每年可制定相应计划,一定时间内外派人员重新走进课堂,系统学习相关图情专业知识。同时参加会议交流的方式,与其他兄弟院校图书馆相互参观访问的方式,共同探讨,共同提升。

2.6切合本馆特色,加强学习每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和规模都因本校的办学层次、专业设置等而不同。因而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其馆藏特色。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的临床医学,本硕连读等都是重点专业,因而生物医药类的馆藏较为丰富,而最近,学校也加大了对人文学院的建设,图书馆也新开辟了人文社会科学阅览室,加强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继续教育要结合本馆的专业特色,结合本馆的读者群,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医学知识的培训,加强医学修养,做到知识的广而博。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图书馆;搬迁 ;整合

图书馆搬迁是一项繁重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它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目前由于高教事业的迅速发展,新校舍,新馆舍不断落成,而图书馆的搬迁就成为不常见而又常见的工作,如何能够顺利完成搬迁,成为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的焦点。我们学院的新校舍是于2010年底建成的,图书馆大楼作为学院的形象工程,窗口工程,它的建设和搬迁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搬迁前,学院由东西两校区组成,图书馆也自然分为东西两个图书馆,原图书馆的布局只分文科、理科、医学馆、阅览室,综合程度比较高,新馆的布局比较精细,因此为搬迁增加了难度,为了顺利完成搬迁工作,我们在学院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精心制定了自己的搬迁计划。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这次图书搬迁不同于以往书库调整的书刊搬运,应视为我院图书馆工作的一个转折点,一个从传统工作向现代化工作过度的转折,是迈向新的高度的起点。新馆的格局与旧馆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是从传统的封闭单纯的卡片式借阅,到完全开放,阅读、为一体的网络化,数字化现代管理方式的转折。所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提高对本次图书馆搬迁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把顺利完成搬迁工作同图书馆建设,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统一起来。通过搬迁优化整合两校区图书资源,提高办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服务水平。通过两校区图书管理人员的整合,达到凝聚人心,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调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二、精心策划,科学布局

(一)图书搬迁的准备工作

1.做好图书清还工作。图书清还是对馆藏图书管理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在搬迁之前做好此项工作更有其重要意义。它既有利于准确地掌握图书种类总数,又有利于对各类库房占用面积的设计,为购置书架、书柜,阅览桌椅的数量提供可靠的依据,再者是为了不因搬迁而对读者的借阅造成不利影响 。可采取“书账核对,办理续借”的办法,以保证搬迁、清还、使用三不误。另外,为使清还图书加快速度,首先要向读者做好宣传,以得到支持、理解和配合。其次,由馆内工作人员拟提清还实施方案,下发通知单,公布赔偿制度,建立读者还书登记记账,设置“特殊情况”备忘录等。

2.做好图书清点工作。藏书清点是要对馆内各书库图书进行全面的整序、归类、排架、剔除、核销等工作。严格按索书号排列,发现错库、错架、错类、错号藏书进行校正。同时要对清还书上架、归类,对污损、破旧书进行修补,要认真进行核账、注销、统计工作。处理好新书与旧书、价格与价值、保留与馆藏的关系。

3.做好线装古典书籍管理。我院的线装古典书籍不仅数量较多,而且不乏乾隆六十年之前的善本。其种类齐全,卷次较为完整,历史学术资料价值甚高。在搬迁前张馆长想尽千方百计,克服人员、经费不足的困难,安排专人学习古籍图书管理理论知识,请教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协调人员、设备,向学院报批计划。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10年的暑假为古籍定做了函套,11月配备了纸箱,12月安排了馆员将古籍装函、装箱封好,充分做好了古籍搬迁的准备工作。

4.合理布局新馆库房。这是图书搬迁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为能做到科学、合理布局新馆库房,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依据现存全部图书量和今后图书发展规划,安排新馆库房空间占用量;二是要以方便特殊或专指读者和一般读者,加之预计今后待发展读者的借阅为最终目标,安排库房空间占地;三是要保证馆内工作人员的工作方便及工作台案的摆放空间;四是要合理安排排架方位,注意安全通道和光线;五是合理摆放阅览桌,既要有充足的光线,又要方便读者选书;六是馆式一定要体现人性化管理模式,尽量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所以要合理的摆放一些小型花卉和一些常绿植物做点缀;七是做到防火防盗设施一次到位。因此根据新馆的结构,撤销原两校区的大文大理馆,新图书馆设五馆四室:医学馆;社会科学馆①;社会科学馆②;社会科学馆③;自然科学馆;阅览室;古籍资料室;采编室和电子阅览室。

5.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根据新馆五馆式布局,在旧馆图书整理的过程中,要求原馆人员按照新的五馆布局,对旧馆图书进行排查纠错,人员以原东西校区管理员为主,个别人员做一调整。

(二)认真准备,打包装箱

1、根据清点的数目,按照新馆的布局先进行图书分类。

2、按照顺序打包装箱,填写装箱单标识内容清楚,做到旧图书通过搬迁一次到新馆。

(三)统一指挥,实施搬迁

原则按照先东校区后西校区,先文科馆后理科馆,再阅览室和资料室的顺序进行搬迁。在搬迁过程中任务到组,责任到人,每两人为一组,全程负责监督装车、运输、卸车以及搬运到指定新馆。

(四)整理上架

按照新图书馆五馆四室的布局,在搬迁前以按新馆的布局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搬迁做到一次到位。搬迁完后,重新调配管理人员,在拆包前根据装箱单先进行数目清点,然后拆包,开箱。按照顺序整理、贴计算机条码和防盗磁条然后上架,尽快完成工作,尽快开馆。

三、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搬迁笔者认识到不论是书库调整或新馆落成,图书馆搬迁工作都不应视为单纯书刊位置的移动,而应通过图书搬迁达到如下目的:

通过图书馆搬迁,进行两校区图书资源的整合,合理科学地组织图书,实现“人尽其才,书尽其用”的目的。根据图书馆的建筑结构和读者需求合理划分书库,科学排列文献,书库的划分尽量体现现代化图书馆的开放性思想和“借阅合一”的管理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文献的排列要以方便读者借阅和工作人员管理兼顾空间为原则,合理组织一个科学有序的图书体系。

通过图书馆搬迁,达到准确掌握图书数据的目的。借图书搬迁之机,剔除馆内常年积压、利用率极低的库存书,例如:陈旧不适合本校使用的、复本量过多的、内容重复和那些滞呆书、失效书、破损不能修复的书等等,并对保存书进行核查、对账,做到心中有数,账物相符。

通过图书馆搬迁,配置现代化的设备,实现图书管理现代化的目的。

通过图书馆搬迁,达到对图书馆建设的一次自我评估。在图书搬迁过程中,通过对图书的整序、归架、清还、典藏、统计、注销等等,从而发现图书数量、品种、卷册配套、类书比例等情况,发现图书破损、滞呆等问题,从中掌握图书的特点、体系、结构,据此进一步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拟提今后整改方案和发展规划。

四、对图书馆搬迁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图书馆搬迁绝不是图书馆通过自身的努力即可完成的事情,需要人力、物力和一定的财力保证为前提条件。由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一个精干、高效、权威的指挥系统,以规划、统筹图书搬迁工作的全过程,包括确定图书组织原则,确立藏书发展规划,安排馆舍布局,指导图书搬迁准备工作,指挥搬迁工作过程等。

(二)精心策划,科学组织

图书搬迁工作,要有计划性、预见性,因为在图书搬迁时,将会遇到各种问题及矛盾。如库房与图书配置和原计划有出入的问题,人员力量安排与调库不统一的问题,准备工作进度与实际工作进度不同步的问题等,因此必须通过科学决策加以明确规定。在科学组织工作中应注意三条原则:一是在搬运藏书时要按“随搬随上架”的原则,严防开包、错包、落地堆放。二是要按“类库、类架逐一搬迁”的原则,这是指在藏书搬迁时,应以类架、类库为序,依次搬运,严防随意、无序搬运。三是要按图书搬迁单据“签发标引”为指令进行搬运,做到书和单据一致。即:老馆签发单据后装运搬迁到新馆,接包的同时验单、核准然后排架。

(三)配置现代化设备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新馆布局,应按现代化图书馆要求去布置 ,一次到位,实现现代化管理。条件不足的,尽力为实现现代化多功能的办馆方向而创造条件,因此,要充分考虑到现代化设备的配置和应用问题。如预先贴标签、贴条形码、磁条、建立数据库等工作。为以后实现数字网络现代化管理预留出一定的空间。

总之,图书馆搬迁需要周密科学地安排和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图书搬迁也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门学问,还亟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隆沽,孔方恩天津图书馆藏书搬迁工作经验琐谈。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3)

[2]潘寅生.图书馆管理工作.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7

【作者简介】祁长松,男,195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副秘书长,国防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国防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91

【内容提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军队院校图书馆委员会在近2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组织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中发挥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及其为图书馆建设做出的贡献。

【摘 要 题】特稿

【关 键 词】军队院校/图书馆/军队院校图书馆委员会

【正 文】

军队院校图书馆委员会(军队内部称“全军院校协作中心图书情报专业组长联席会”)作为军队院校图书馆的协作组织,由国防大学图书馆牵头,自1987年成立,已经跨过了20个年头。该委员会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联系一部分社科类院校图书馆,积极参加学会的工作,接受学会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在团结全军院校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跨越的过程中,对总部业务主管部门决策发挥了参谋咨询、对全军院校图书馆协作发挥了桥梁纽带、对图书馆理论研究和技术服务发挥了组织指导等重要作用,得到了领导机关的认可和支持,得到了全军院校图书馆的信任和拥护,为实现“全军院校一个馆”(以下简称“一个馆”)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1 为实现“一个馆”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1)认真贯彻落实图书馆条例,为夯实“一个馆”建设发展的基础出谋划策

军队院校图书馆委员会是伴随着第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图书馆工作条例》颁发而诞生的。委员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条例。当时,军队院校图书馆处在“文革”后的恢复重建时期,基础很差,百废待举。而图书馆工作条例对图书馆的人员经费比例、馆舍面积、设备设施、人员素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图书馆委员会以贯彻落实条例、促进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为总部机关出谋划策,在总部机关的支持和指导下,到各院校奔走宣传,检查条例落实情况,有力地促进了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实现了总参谋部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到目前为止,全军院校图书都拥有了独立的馆舍,有些院校新建了面积达到或接近2万平方米的新馆,添置了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化设备设施,改善了阅览环境;全军院校图书馆藏书达3700多万册,资产总值10多亿元,基本形成了具有军队院校学科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为了实现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于1995年开发出《全军院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分三批配发、安装到全军院校各图书馆。2000年,国防大学图书馆将局域网环境下的MILINS系统,升级为适应广域网环境下使用的NM2000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联合采购、联机编目、公共检索、馆际互借和原文献提供、导读等功能。许多馆利用系统提供的技术、设备,为读者开设了光盘检索服务、多媒体导读服务、公共检索服务等项目,传统图书馆的形象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提出健全图书馆法规制度的建议,为实现“一个馆”的目标奠定法治基础

法规制度是图书馆建设和工作的基本依据。自2001年以来,根据总部机关主管部门的意图,学会先后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图书馆工作规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图书馆评估实施办法》的修订和制订,经总部批准颁发。在《条例》修订的同时,我们还组织编写了近2万字的《宣传提纲》,印发各总部机关、各大单位军训部门和全军院校。《条例》、《规范》和《评估办法》的制定和施行,健全了院校图书馆工作的一整套法规体系,使图书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法治”轨道。全军院校图书馆围绕各自工作的特点,制定了若干规章制度,包括读者工作、藏书建设、图书馆管理等方面,大多图书馆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工作评估制度、任期考评制度。统一制订了《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验收评估办法》、《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信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文献数据库建库技术手册》、《军队院校优秀文献情报成果奖励办法》,以及网络系统的各项业务操作标准与章程,业务工作的流程、环节、工序和操作要求,数据库的组织、处理和使用,信息数据保密和安全措施,网络系统资源共享制度,联机编目规则、网络检索和信息传递标准和实施细则,馆外远程终端用户管理、服务制度及细则,网络系统突发性故障的应急处理制度与措施等。

(3)瞄准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为实现“一个馆”的目标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

图书馆委员会始终瞄准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为总部机关献计献策,努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2002年年初,经过反复修改论证,起草了《关于加强全军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见》,2005年,组织多位专家起草《全军院校图书馆建设规划》和《全军院校数字图书馆工程实施计划》,经多次论证和图书馆馆长培训班讨论,报送总部机关主管部门参考。

各院校图书馆按照总部的统一部署和技术规范,采取统建、自建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了一大批数据库。其中,统建数据库100多个、自建数据库300多个、引进数据库500多个,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军兵种理论、作战指挥、高技术局部战争、军队政治工作、院校教育、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外军研究和公共信息等方面。据统计,各种专题特色数据库1200多个,引进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数字化资源容量15TB以上,网络课程200多门、网络课件20000余个,数字化信息资源总容量到达100TB以上。形成了由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组成的具有鲜明军事训练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

全军院校图书馆根据总部的规划和本单位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在全军军事训练网上建立了100多个专业网站。如:公共数字图书馆,通过一家引进,集中建设,为全军网上用户服务。目前,数据量达到2T以上;军事理论科学数字图书馆,自建国防与军事理论数据库26个,书目数据60万条,军事声像资料7000余部,社会科学类图书100万种,数据量达到15T以上。实现了统一检索、一站式服务、知识组织和个性服务;政治理论和军队政治工作数字图书馆,数据量到达5TB。此外,还有作战指挥、武器装备、军事后勤、海军院校联合、空军院校等学科数字图书馆。各院校图书馆根据本校的需要,建立了具有本单位学科专业特色的网站。另外还建成6个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了军队院校图书馆联合网站,使全军院校图书馆连成了一个整体。为了更好地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地方公司联合开发了具有军队院校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应用技术平台,已在全军院校图书馆推广应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受到了全军院校和部队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点击人次在 800万以上。军事理论科学数字图书馆等一批项目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4)组织图书馆学术理论研究,为实现“一个馆”的目标做好理论思想准备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图书馆方兴未艾的新形势下,加强全军院校图书馆理论学术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03年、2005年联席会两次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分别收到论文204篇和 176篇,参加会议人数均在100人以上,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军院校图书馆的学术研究。2006年召开信息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研究新形势下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问题,会议收到论文82篇,还对优秀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评选和推介。通过学术研究,我们还向总部机关提出一些带有方向性的口号。例如,“全军院校一个馆”的口号 (其实质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三个支柱”(图书馆、实验室、信息网络并称为院校现代化教学的三个支柱)、建设发展方向的“三个跨越”(在发展方向上,实现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跨越;在资源利用上,实现由协作协调向联合共享的跨越;在服务方式上,实现由接纳式服务向参与式服务的跨越)等。

为适应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发展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2003、2004年组织有关专家撰写了《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和《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至全军院校和主管机关。

(5)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培训,为实现“一个馆”的目标奠定组织基础

加强院校图书馆建设,实现“一个馆”的目标,关键在于人才队伍。从1997年以来,先后举办了40个班次的馆长业务、图书馆主页制作技术、数据库技术骨干、缩微技术培训班和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班,参训人员在1400人次以上。上海政治学院信息管理系为全军培养了多批次图书情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各协作区、各图书馆也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英语、计算机培训班,并通过函授、进修、在职培训、出国进修等多种渠道,进行培养,使图书馆人员的学历结构、专业队伍层次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研究生学历比重大大增加,有的馆超过了5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15%,有的已达到30%以上。他们不仅在文献信息服务中表现了较强的服务能力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为了弘扬军队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组织编纂出版了《情系图书馆》一书。全书写了军队院校图书馆100多位图书馆馆长的人和事,为我军院校图书馆重要人物树碑立传,反映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的重大成就,宣传了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2 在实现“一个馆”的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经验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55-02

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在一个地区或组织及信息系统内,将有关的文献资源提供给系统内的各用户,按照互惠互利、相互补充的原则进行的一种活动。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必然趋势。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政府共同建设,由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和江苏工业学院组成,全国第一个以高职教育为显著特色的教育园区。常州大学城高职教育园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开放办学、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教育实验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的重要课题之一。

高职教育园区各馆现状及文献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一)各馆硬件条件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内6所院校已经全部入驻,且6所院校分布紧凑,两两相连,园区校际之间互相开放教育、文化、服务设施,不搞人为封闭阻碍;园区内各院校均配备了海量存储设备,且网络可以实施互联,通过光纤已经形成单独的城域网;各个院校的基本设施已经全面完成,而且各院校均建设了新图书馆,面积均在2万m2以上。

(二)各馆文献资源现状

高职教育园区内5所高职院校的整体收藏水平不高,文献收藏完备程度偏低,外文文献收藏总量明显不足,文献收藏存在着重复收藏等不合理现象,文献整体利用率偏低。

(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可行性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将常州最先进的大学教育园区作为高职基地,希望将常州高职基地建设成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江苏省文献保障体系(JALIS)已经将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献资源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常州大学城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充分体现了常州大学城“城”的理念,提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之集成优化,实现课程互选、教师互聘、设备互用、图书互借、实验互开、信息互通”等教学资源全方位共享目标。

专业不同,馆藏分布不同 园区内各院校专业类型各不相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染整技术、服装设计是教育部的重点专业,服装表演则已成为省内少有的特色专业;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侧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模具、汽车、电气等强势学科;工程学院形成了以化学工程、生物制药为重点的学科分布;轻工学院面向市场办学,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轻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等特色专业。馆藏结构不同,具备资源互补条件。各馆文献资源收藏各有侧重,并初步积累了有自身学科特色的文献资源。通过有效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各取所长,可以满足整个园区的读者对文献的需求。

地理及技术特点 6所院校分布紧凑,两两相连,且通过光纤互联构成了城域网,为通借通还以及文献传递提供了有利条件;各馆使用的图书管理软件均是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且已经升级为统一平台,为今后的统一检索、联机编目、通借通还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要从全局考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计划与分阶段实施”的建设方针,逐渐形成各馆建设和完善特色数据,大型数据库、电子资源按照“统一购买,分散存储”的原则,建立起基于网络环境的文献资源共享模式,并建立起各种文献资源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系统。

各馆作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布局模式,根据自身特点(如专业特色、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方向),结合原有基础合理调整馆藏资源结构,优化资源体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成立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a)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以若干图书馆为主体,根据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结构,执行一项或多项合作功能的联合体。

该联盟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地域集中、条件相似、特色鲜明等优势,积极探索并努力建立文献资源自建共享和共建共享的新理念、新机制,在图书、期刊征订和采购的质量和效益上下工夫,坚持精选品种、优化结构、控制数量、满足急需的原则,保障所购文献资源具有系统性、前沿性、专业性,在满足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需要的同时,兼顾一般。最大限度地盘活文献资源,共同建设文献资源,努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

该联盟在省教育厅、省图工委的领导下,在JALIS业务领导和指导下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自建共享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按计划分阶段实施。

(二)建立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虚拟总馆

虚拟总馆是指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将各个物理上相对分散的图书馆联合形成一个以“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为特点的有机系统,见图1。

由于高职教育园区内各馆都已经建立成独立的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总馆、分馆模式或者中心馆模式已经不太现实,因此,可以建立起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总馆。通过建立虚拟总馆,园区内各读者可以通过统一检索平台,检索统一书目数据,实现资源的无缝联接。

(三)成立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统一书目中心

联机编目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展的远程信息处理及资源共享活动,是不同地点或地区的图书馆之间联合起来,以减少重复劳动、共同分担日常任务的编目工作方式。联机编目是网络系统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需求。网上各馆在编目时,通过统一规划和分工合作,利用中央书目数据库中的全部或部分数据来完成自己的作业,同时向其提供各自的馆藏信息,构造统一联合目录,为统一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输奠定物质基础。

因为园区内各学校均采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各成员馆在文献编目时均遵循统一规则,编目完成后将书目MARC传至统一书目库,这样读者在OPAC进行统一检索时,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文献分布情况。

(四)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对于一般各馆经常使用的数据库,各馆可在协商一致的原则下,采用“统一购买,分散存储”的原则,即对外,园区内各图书馆以联盟的名义,采用联合购买的方式,购买数据库的城内使用权;在存储方式上,可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以及存储和维护能力,分散存储在各自馆。这样,节约了资源经费以及维护经费,以最低的成本购买了最合适的资源。

对于各馆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可以按照分布存储、统一检索的原则,即各馆分别将各自建设的特色数据库存储于本地服务器中,然后通过IP认证等方式来实现对城内各院校的开放。在检索软件上,可以考虑采用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的“文献资源一站式查询系统”。该系统突破了异构一二次文献数据库访问上的障碍,提供统一的检索、结果界面,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使用这些数据库资源,一次检索就可以同时获取多个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统一共建原则。6所院校应该在省教育厅、省图工委的支持下,将图书馆管理系统统一升级成统一平台,将六所院校的书目数据进行整合,实现读者对图书的统一检索、通借通还。各成员馆必须对各自的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特色馆藏的收集。各成员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各馆文献订购计划,降低各成员馆之间的文献订购重复率,保证各馆文献收藏的特色。各成员馆应坚决地执行经过讨论协商后的订购计划。

第二,统一平台原则。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必须通过统一平台来进行访问,读者通过统一平台进行图书及电子资源查询。

第三,统一规范原则。园区内各馆必须统一管理系统、统一编目规则。根据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的原则以及各自专业背景特色采购文献资源后,按照编目规则上传、保存数据,逐渐形成中央书目数据库。通过这种方式,借助计算机网络对书目进行实时检索、编辑与利用,真正做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一家输入,大家利用”,从而实现书目数据的共享共建。

第四,服务性原则。文献信息的共建,其目的是为了共享,以服务、方便用户为最高原则。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也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通过E-mail、传真及直接上门查阅。

结语

通过将园区内各成员馆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满足日益激增的读者需要,使读者通过统一资源检索平台能快速、高效地得到需要的资源。

资源共建共享必将改变传统图书馆工作模式,在文献采购模式、方法等方面将产生变化,电子资源采购将采用联合采购为主的方式,各馆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都将共享。通过统一平台上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向用户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从而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真正体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江新.浅谈常州大学城数字图书馆的共建模式[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2):57-59.

[2]李宏荣.专业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29(6):110-113.

[3]虞俊杰.论学科馆员与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4):98-100.

[4]郭文杰.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化运营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09.

学院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读者活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30

读者活动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读者活动因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可以增强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意识、有效传播文化知识和传递信息资讯、与读者建立良好互动关系、提高图书馆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提升发展的实际效果,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方和图书馆从业者的青睐。笔者拟结合本校本馆实际,谈谈活动策划及组织开展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 学校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事业是机遇也是压力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的读者活动从开展得较晚较少,到主动、较有系统地开展,与学校的历史与发展密切相关。

学院的前身为两所部级重点中专――四川省舞蹈学校和四川省川剧学校(四川省艺术学校),200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认可,两校合并升格为大专,正式更名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这两所中专学办学历史始于1953年,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在50余年中,创作的作品及毕业的学生,数以百计地获得全国甚至世界级荣誉,堪称享誉中外。但是,毕竟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中专,与大多数其他行业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一样,没有图书馆,只有阅览室。学院成立后,艰难创业,分为数个校区,短时间内并未设立图书馆,仍是数个图书阅览室分处运行。直至2011年,学院迁入新校区,学院也得以整合以前零散的图书及人员资源,正式设立图书馆。而在这数年间,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迅猛发展、不断壮大,校园面积从60亩扩展到300亩,在校学生由1400人达到4000余人,已从4年前的5个系12个专业方向发展壮大为现在的8个系28个专业方向(包括非艺术类专业)。

学校的升级和快速发展,成就了图书馆:场馆面积、读者人数、馆藏条件、借阅环境等硬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学院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馆对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撑作用,这就形成了反差和压力;与此同时,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与馆藏结构、藏书数量以及学生阅读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却难以短时间内得到提升。面对学校发展后的新要求、高要求,面对馆内急需提高综合素质的人员,面对门可罗雀的借阅台,有一段时间,我们感到彷徨无计。

在初步理顺新成立的图书馆内外部基础工作后,我馆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靠等待是不可能改变现状的,只有在具体的工作中积极探索,以求尽快跟上发展的需要。于是,在积极依靠学校解决人员、藏书等问题的同时,我们从服务方式入手,寻求吸引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加快图书馆转型升级的路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感到,开展读者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2 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终有收获

我馆开展的第一次活动可以说是失败的。2011年冬季,在适应了新校区情况,日常工作已经步入正常后,我们考虑开展一次读者活动。经过简单商议,决定搞一次关于《我爱读书》的读者征文活动。不料,在征文启事张贴在图书馆大门外一个月后,除员工亲自动员的外,几乎没有读者主动投来稿件。

活动能搞起来吗?在馆内展开检讨寻找活动不成功的原因的同时,我们走访了相关专家、策划人,多次探讨后认为:不是活动搞不起来,而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一些基本原则有缺陷,对开展活动的规律没有深入了解,没有对活动实施进行过细地思考和把握。缺乏时机意识,读者活动不是凭一时冲动就可以做,而应有机结合学校重点工作、时间节点、读者呼声开展。缺乏策划意识,再简单的活动,都应讲求环节的设置和控制。缺乏针对性,既没有针对热点话题,也没有针对细分群体。缺乏联动意识,图书馆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读者活动也不是“事关一家”,而应与各相关部门达成一致共识,共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