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技术课程集锦9篇

时间:2022-07-04 16:39:20

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范文1

广义的课程整合概念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课程整合的概念提出以来,不同的时期赋予了不同的外延,特别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而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2000年10月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它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2.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教师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即便是在传统方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努力利用传统媒体,增强直观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学习。自从有了多媒体设备,教师或从网络上找寻相关课件,或自己动手制作课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设计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物理学科中,学生须掌握多个实验,如只用语言讲述则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来,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生活相比是封闭的、孤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资源环境,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把各种相关资源以不同的媒体形式显示出来,丰富课堂资源,扩充教学量,使学生不再拘泥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从而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获取知识。例如,语文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全面反映出来,教师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将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同的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理解不同,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处理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

2.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优化学习过程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的特征,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景、有形的学习情境,在这种多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觉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体现。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变为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原本沉闷的充满师道尊严的课堂气氛变得民主、平等、和谐。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被唤起,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直接、快速,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优化了学习过程。

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整合将现代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遵循的如下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要运用正确的教育前沿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2)针对性原则。不同的学习者对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课程对于学习者亦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应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3)有效性原则。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或叠加,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矩阵体系进行课程整合,须有效地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舞台,构建一个令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

4.教师转变观念正确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信息化

自信息技术世纪末大普及、大飞跃以来,人们所勾画的信息、知识初见端倪,教育领域要求全面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此,全国各地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此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投入之大,实为各学科之首。但是,一些软件要素必须紧跟上去,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及真正作用,其中也包括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才能快速地见成效。那么这些软件要素是什么呢?

一、对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

1、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新的方式的支撑。信息技术课不同于机专业课。计算机专业课是软件说明书的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深度的与进一步开发;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信息的信息"而非信息。何为信息的信息?它实为信息的综合处理的信息,它应涵及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方面亦是信息课教学的核心,即:在传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的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象橡皮擦那么好用的工具,从而形成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素质)。这也是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欣然接受的一种支撑。

2、信息技术课的增设更是一种新的文化。它是教学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充分整合,教师的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丰富而不繁锁,让学生开拈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一个过程。

3、信息技术课的引进更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它所直接引起的是教学设计、课堂结构的改变,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势必引起变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化的教学环境将方便教师学习、教师备课、教师的创新和制作CAI,必然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当然,这种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还需要一种良好的管理机制,这也是信息技术人员(不一定是教师)的份内工作。

由以上三点,大家应该明白信息技术课的增设,并不是仅仅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而是整个现代化教育进程的先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探索未来教育模式的先导。所以,学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应包括全体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信息技术课不应放在一般所谓的劳技副科地位,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及其任课教师的地位应被提升到较重要的地位来。对这门课程的考核也不应只是技术上的解决能力的考核,而是是否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的能力的考核,这才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展。

二、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差

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就是一种教育的现代化手段。那么实现这个现代化教育的任务是不是只在于信息技术课教师身上。现在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都在抱怨:我们象什么?象个消防员,那有险情就往那上,纯粹一个打杂工、修理工、服务员,一到教学评比活动,课件制作、安装找他,连多媒体教室不懂得用也找他,象个"全陪",领导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找他。这就在于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管理上存在不足。笔者就以上现象提出几点建议:

1、校长和教导主任必须对整个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进程有个明确方向和规划,并对其主要信息工作人员进行优化管理、明确分工、协调合作,组成信息技术课教师队伍的良好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所以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或信息文化的培训。

2、要逐步对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进行辅助教学方面的培训,设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要对本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其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有利于各学科教师能够独立完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备课工作,使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日常备课工作,避免只在教学评比时才找个助手来应付了事;也减少信息技术教师的负担,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何为学生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优化的教学环境,以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要增设专职机房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提高,使之掌握机器维护和机房管理的基本技能,确保本校各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及整个校园信息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4、对购买现成软件具备的教学资源以及本校的课件、试卷等应进行分门别类地合理管理,并让各科教师丰富资源库提供操作简单的介面和方便的途径,因为每个信息库的资源都是不断、不断丰富、不断更新、不继充实的过程,所以必要时可以增设一个专职的校园网络管理人员。他的职责不仅是对整个校园网络的建设和改进,还必须为各种资源库进行高效管理,为全体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真正体现网络的方便。

5、,存在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待遇偏低,常视为非教学人员,不被重视,信息技术教师接受再培训机会少,参加培训的档次低等等。目前,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已成当务之急,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计算机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解决了以上两大问题,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信息技术课的增设并非单纯的一门灌输技术知识的课程,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信息素养,也是一种习惯。要培养这种素养,我们就必须为其创造实践动手的学习环境。就好比在美国学和在学英语的环境不同,在美国学英语就要容易得多,环境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培养一种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就硬件环境建设提几个简陋的看法:

一、提供学生获取信息的硬件环境设施,如可接入互联网的开放式阅览室。这将是一个涉及面广阔,并能让学生自由遨翔的空间,能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求知欲,甚至许许多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高效。学生不只可以博览群书,还让他们有很多的讨论空间(BBS),发散各种思维空间。甚至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技术问题也很多可在互联网上得到解决,更不用说在与其它各学科的整合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交流的问题也轻易解决。一旦信息量大,思维得到各种形式的发散,整合能力而然得到提高,创新能力也因此而得到培养。当然,作为自制性较差的中学生年龄段,学校应做的限制工作还是应该做好的,所以用合适、高效的防火墙措施限制不适合中学生访问的站点还是非常必要的。

二、资源丰富、操作方便的电子备课室。如科利华电子备系统,它既有古今中外对教学法的论述和常用教学法的介绍,又有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艺术的探讨;既有有关各教学环节的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的阐述,又有国内外最新教学法和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绍介。资料详尽、内容丰富、理论深刻,涉及到各学科教改的方方面面,如果你看了这?quot;书"后,你一定会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迈进一大步。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购买整套的校园网络操作系统、校长办公系统、电子备课系统,该软件有利于整个校园现代化教育的实行。因为该校长办公系统不仅有教师、学生档案管理,自动排课等各种自动化办公;还备有题库及各科备课资源,还可以让教师智能或手动组卷。校园网络操作系统具备了学生发表各种言论的论坛,教师教学交流的空间,教师论文、课件上传功能,还有校内电子邮件以方便教师、学生、家长间的交流,甚至让家长实时查阅学生情况与学校进行网络交流。如果资金不足的学校,其实一条专线接入互联网,加上一台NT服务器,以上的校内电子邮件、备课资源及课件数据库的合理管理也能轻易实现,不过这必须增加一个专职网络建设、管理人员。

三、硬件条件的投资应以优化、高效的利用为原则,充分体现的最突出特点:软硬件资源共享。例如,学生机房的高效运作便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学生机房可以全天候开放,不仅不学生的正常上机排课,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课或其它学科获到信息,动手实践的环境。它可以充分弥补阅览室供不应求的现实情况。

四、可以增设收费校园网吧,资金也可以引进。但网吧的各种管理机制必须符合学校的职责。譬如收费、提供的服务、对学生时间安排等各种制度必须确保不影响学生正常的前提下进行运作,学校对其违反学校各种限制规定具有一定的处罚权利。这也是社会资金引进的第一步试验。

信息技术课程范文3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目标

总的来说,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符合这个总体目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服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它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殊任务。

1.语文课程的目标观

民族性与多元化。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样,语言生活和语言教育也趋向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审视语文教育目标,制定语文教育政策。一方面,民族语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有力的纽带,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抵制外来语言和文化的霸权与殖民,是母语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全环化必然导致多元化。因此,就语文教育而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准确把握其分寸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总的说来,应该加强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自身有一个参照系,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人文性与技术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术成为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比纸和笔的操作更复杂,更具技术色彩。同时,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丰富了人类思想的表达手段,非文本的可视化媒体将与语言文字紧紧地融为一体。发展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高效率,因此,培养学生高效率的技术化语文能力,将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由于高效率的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因此,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容易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当前,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正呼喊着科技与人文整合,这将使人们在追求语文能力技术化的同时,追求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性,包括对语言思维、语言道德和语言审美情趣的重视,对文学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的重新评估。

普及性与艺术化。普及性是指过去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具有高不可攀的神圣地位的语文教育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大众化的目标。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写作、电子投稿与发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不受应试教育和语文教师的约束,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出现了大众化的“网络文学”,曾经神秘的“创作”成为一种普通的、大众的“写作”。在文学的发展上,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语言的话语权威发生了变化,公众话语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个人性话语、私人写作渐渐盛行。至于艺术化,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便利的多媒体表达与文本表达融为一体,语文教育目标带上了更多的艺术色彩;二是由于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摄像输入、摄影输入和语音输入等输入方式的不断丰富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修改与编辑的方便性,传统的纸笔书写可能将逐渐让位,而隐退为一种少数人所专有的、纯粹的书法艺术形式。

生活化。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提供了条件。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交际价值,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用一体化。如多媒体的互动技术可以模拟演讲、报告、采编等应用语文的真实环境和活动,网络技术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这就为语文教育目标生活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个性化。信息时代文化价值的多元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使语文课程目标不再整齐划一,而应该承认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从“一纲多本”发展为“多纲多本”,从“教学大纲”发展为“学纲”,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自己的需要和潜力确定语文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就有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个性化,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语文能力的变化

电子化的读写能力。电子读写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语文形态,它与传统的读写一样,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电子读写能力包括多媒体阅读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基于网络和资源库的检索式阅读能力,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等多样化的输入能力,多媒体写作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写作能力,网上写作能力,电子投稿与发表的能力以及电子读写一体化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必须具备传统文本读写的基本能力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知识、技巧与策略。如多媒体的解读,各种字体、字型、字号和不同文本版式的处理,页尾、页脚、脚注和尾注的运用,网络导航的技能,网上交流工具的熟练使用,网络礼仪和网上交际规则的把握。此外,电子读写对传统的文本读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由于电子读写的便利性和极强的交互性,电子化的文本资源极大丰富,以及情景化的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使其所表达的观点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加多样、复杂乃至隐晦,这就对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在网上阅读时,由于超文本的功能,读者的眼光变得更加挑剔,如果文章缺乏吸引力,读者就可以迅速转移阅读目标,点击其他的栏目;反之,如果读者发现了优秀的文章,便会通过BBS、E-mail等电子手段在Intemet上迅速传播,影响范围极为广泛。并且读者还可以利用网上的交互方式,打破与作者的鸿沟,与作者甚至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些特点对网上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者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快速读写的能力。质量和速度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传统的语文学习注重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强调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全面把握,强调字斟句酌的写作和修改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性的必然。在信息时代,它仍是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目标。但不限于此,由于信息时代网上信息的更加自由、开放、随机,人们所能接触的信息量剧增。在这些信息中,既有大量有价值的,也包含了许多价值不大甚至有负面影响的垃圾信息。因此,信息的快速捕捉能力、筛选能力和鉴别能力必将进一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带给人类的更加频繁的交往,在信息时代培养快速的写作能力也显得很有必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写作成为有真实目的和意义的交流工具,如果能提高网络写作的速度,那么其快捷与方便的特点就会使它的交际价值能与日常口语交际相媲美。又由于网络写作能整合传统写作本身的优点,因此,它在远程、长篇和深思熟虑的交流方面则将超过日常的口语交际。

实用性和研究性文章的写作能力。文字处理技术如WORD、WPS使写作快捷而简便,网络技术如E-mail、BBS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写作将像口语交际一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电子写作与传播,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思想、交流看法,而这有赖于实用性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CD-ROM和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电子写作工具的便捷性,使研究性文章的写作不再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生和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有条件参与到研究性的写作中来。他们能方便地利用电脑网络请教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并开展网上协作,能搜集、阅读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不断的重组、加工与再创造。

规范性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人机对话技术的发展,人与电脑之间的口语交流、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脑与网络的口语交流将日益频繁。无论如何,电脑还不是人脑,人与电脑的对话就要求口语的表达具有适当的规范性,并掌握人机交互的会话策略,使电脑能够理解。由于当前的人机对话研究主要基于书面语言,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口语表达的规范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出现向书面语靠扰的趋势,如词汇省略现象的减少,句子趋向于完整,口语能通过电脑显示出来,从而具有书面语的视觉特征,能够被修改、补充与保存。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

1.语文学习对象的变化

多媒体。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们不再局限在少数人专有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作品来看,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过去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或朗读时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文本的理解起辅助作用;二是以多媒体的表达为主,文本起补充、说明性的辅助作用;三是像文本一样都是表达思想的主体,如果删除多媒体部分,思想的表达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顺畅的解读。因此,掌握多媒体作品的特征与格式,理解和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的能力,如图像解读、音乐鉴赏、视频阅读、文字处理、多媒体创作、E-mail技巧、网上实时交流、电子投稿与发表、电子工具书的使用等,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项新内容。这些内容与信息科技课程不完全相同,信息科技侧重对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技术的基本操作,属于基础性的技术课,语文课程则侧重利用信息科技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利用文本媒体与其他媒体一起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

网络语言。随着网上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文字在词汇、句式、语体和语用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日益增加的缩略语、大量出现的谐音词、界限逐渐淡化的各类语体,从而产生了“网络语言”,包括网上的口语、书面语甚至网上的方言。一些“网语”正从网上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成了语言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网语”约定俗成,就会引起社会语言的变化,从而引起语文学习对象的改变。

网络文学。电子写作的便利和网络语言的产生,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是指首次以电子形式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具有通俗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并且篇幅短小,多数在2000字以内,但数量众多。在内容上,主要表达自我的感受和心情,所以一些较成熟的作品深受年轻读者的青睐。由于计算机网络尚未得到全面的普及,也由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根深蒂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仍由传统媒体出版发行,这样做虽然失去了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但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但不管怎样,经过“优胜劣汰”,网络文学都将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一起,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

主题词。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的写作要求概括与提炼主题词或关键词,以方便电脑的处理;获取信息的检索式阅读和快速阅读也要求输入主题词或关键词,以进行准确的查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虽然也重视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但都没有上升到信息检索的高度来进行,因此,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应该加强对主题词的教学。

2.语文课程内容选择范围的变化

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的资源共享与交流,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和语文的学习领域更加广阔。语文的外延不仅包括现实的生活领域,还包括网上虚拟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的外延之和。语文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也因此更加多样并富有动态性,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或“全语文”课程,“大语文”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实现和推广。

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这必然要求语文课程采取主动、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语言学习材料。既可以选择贴近社会发展的社会历史作品,如时代主题、斗争、革命、爱国主义、群体意识,又可以选择讲人性,讲亲情、爱情、友情,讲平凡小事,讲普通生活与工作的文章;既可以选择革命文学,也可以选一些改良、保守、通俗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但在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甚至极度泛滥的背景下,更要注意语言学习范例的选择,一方面要积极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5.语文课程结构、载体和相关术语的变化

信息技术课程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课程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38―04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近30年的风风雨雨。从只是几所大学附属高中的选修课程到被列为国家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实践层面逐渐走向成熟。然而,在实践深入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于课程价值确认的诉求却显得越来越紧迫。我们需要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到底应该具有哪些价值?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是如何认识?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呢?通过对20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访谈的整理与分析,试图了解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现状,得出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影响因素。

一 研究的缘起与目的

从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层面来看,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迫切需要得到重视和确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人们质疑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也对信息技术课程还能够存在多久存在忧虑,出现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不明确。第二是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什么存在争议。到底是教信息技术工具还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争议,主要就在于没有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即没有确定信息技术课程到底能够带给学生什么,能够满足社会的什么需要。第三是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1]。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诉求,不仅仅流行于研究者中,而且在一线教师的讨论中也日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信息技术教师对于课程价值的认识和取向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实践取向。所以,了解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状况,了解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影响因素,这些就直接关系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实现。所以,本研究以对20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内容作为分析对象,试图了解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现状。

二 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是先确立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理论分析框架,按照理论分析框架初步确定了访谈提纲;在2010年年初对访谈对象进行预访谈,修改访谈提纲;从2010年4月到6月,对总共5个城市的20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在2010年4月-7月进行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录音资料整理;在2010年7月对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录音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在个案选取时主要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本研究共在全国抽取5个城市的20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取样存在着各种类型。比如,从学段来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8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5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7位。从性别来看,男信息技术教师9位、女信息技术教师11位。从工作年限来看,信息技术教师的平均工作年限13.25年,其中,工作年限最长的为23年,工作年限最短的为6年。从所学专业来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为12位,有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所学的专业为体育、中文等。为了获取更多可用的信息,本研究所访谈的信息技术教师相对来说,都是能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例如,从职称来说,就可以看出所访谈的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上都可以算是信息技术教师中的“熟手”教师,特级教师一位,中高、小高的信息技术教师占了绝大多数。

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主要是半结构式的访谈,包括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以及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等内容。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时间大约为50分钟。

三 理论分析框架与编码

根据价值学理论,我们在考察其他学科的课程价值体系之后,借鉴王坤庆有关教育价值的分类方式[2],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个体内在价值、个体工具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其中,个体内在价值包含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能、能力培养、社会责任以及情感与态度;个体工具价值包含生存的价值、发展的价值、享受的价值;社会价值包含缩小数字鸿沟、构建信息文化、适应知识社会。

我们将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内容按照意义分成数个片段,然后进行分类。各个类别的主题结合预先设计的结构与具体的访谈数据中新出现的类别最终生成的。通过多次阅读整理出的访谈录音文字内容,我们将有意义的访谈片段进行编码,并初步建立一个编码系统。在编码过程中,我们通过讨论不断地修正这个系统。根据访谈录音意义的片段,我们进行了分级登录,最后根据理论框架和实地访谈内容确定了4类共包括18个小主题的编码系统。访谈编码系统分为四类:个人内在价值、个人工具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影响因素。最终的编码系统分类如表1,各个小主题的频次如图1。

四 研究发现与结论

根据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内容主题频次的数据,以及结合具体访谈内容,我们得到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具有以下一些结论。

1 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普遍持有肯定态度

从我们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来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同感很强。TT2老师是一位有十年左右工作经历的信息技术教师,她对我们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下面的话语。从她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肯定,她的言语中充满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豪感。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第一年教QBASIC,四年之后学校有一次校庆。有个学生见到我后,跟我说:“孟老师,你那时候讲的算法,我上大学的时候特别有用。”当时我就觉得这种东西是对学生有价值的东西。还有个学生,他从来没接触过电脑,敲键盘手指都是僵硬的,我就一点点地教,最后考完试之后,他对我说“老师,我特别高兴,我会用电脑了”,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我教的课对学生是有价值的。(TT2)

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主要是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作用上来肯定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如TT1老师所说:“应该有咱学科的东西,这个肯定还是别的学科替代不了的,不然的话咱们学科肯定就亡了。”从TT1老师的简短话语中,可以看出她充分肯定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价值。还有的信息技术教师甚至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语文两个学科课程进行了类比,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价值。

从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同来看,普遍是非常认可的。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价值。信息技术教师普遍不认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独立学科最终将走向消亡的说法,而是强调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价值。

2 “只管低头干活,不管抬头看路”――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普遍偏低

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线实践者,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普遍认识不深入,根本没有深入思考过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信息技术教师只是根据教材或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或者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给学生个体以及整个社会带来哪些方面的价值。信息技术教师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很多是来自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有关专家的培训或者教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从访谈的主题频率上可以看出来,信息技术教师只关注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内在价值,而不关注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所带来的工具价值和社会价值。比如,对于社会价值中的适应知识社会的价值方面,则没有一个接受访谈的信息技术教师谈起,而构建信息文化的价值也只有3人次谈起过。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天天接触学生,所以思考的也大多是信息技术课程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等具体问题,很少思考信息技术课程到底从长远来看能够带给学生什么。

从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现状来看,信息技术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只管低头干活,不管抬头看路”,即并不关心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只关心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关注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3 信息技术教师对于课程价值认识的功利主义取向

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方面,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取向。通过访谈来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强调信息技术课程要教授一些实用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重要的频次达到了17次,甚至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有用就教什么”,这是一种明显的功利主义取向的表现。以下是信息技术教师一些典型功利主义取向的认识。

技术是为了你的需要服务的。我觉得咱们的课程设计也是往这方面走。学生需要什么,咱们就教什么。教技术我也赞同。调查学生的需求,拿电脑干什么,而且是能对学习有帮助的,或者对以后都有用的。为什么讲Office?Office确实有用。(TT1)

我就讲应用。我觉得什么有用我就给他们讲什么。(JT3)

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可以看出来,信息技术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认为操作是学生马上能够学以致用的,是学生需要的。但是,功利主义的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过于短视和不全面。短视主要是没有站在学生的人生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有的价值,而仅仅着眼于眼前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不全面就是仅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作用,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以及方法过程的作用,不能够站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明确提出了“什么有用就教什么”,但是判断教育是一项长周期的活动,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为当看什么知识对学生最有价值时,我们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来预测。另外一方面,是确定有用的标准是什么?所谓的“有用”,是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还是学生日后的公民生活?还是学生和谐地健康发展?所以,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提出的“什么有用就教什么”只能说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价值认识。

4 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技术化倾向

由于历史发展背景与自身的技术特性,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始终停留于简单理解的技术化倾向层面。技术理性膨胀导致信息技术课程仍然仅仅停留在“什么有用教什么”的技能培训层面,而不能够使得技术与人文融合,技能培养与素养养成共生。技术化倾向还体现在于信息技术教师只关注技术操作的细微处,或者关注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些方法与策略,许多信息技术教师仍然不能占在信息处理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信息技术教师普遍缺少对于信息的批判性使用等能力培养的认识。以下是信息技术教师一些典型的技术化倾向说法。

操作的东西不是没有必要,有些东西还是要讲,因为咱

们毕竟是技术的课程(TT2)

如果落实到学生的个体来说,他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所

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这是最重要的(CT3)

咱们的关注点当然还是技术的价值 (TT3)

技术化倾向的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教学开始,就强调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功能,等到20世纪90年代,则强调计算机课程的工具论。工具论视野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操作技能的掌握,使得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自然带有明显的技术痕迹。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技术为本的学科课程,自然带有技术的痕迹,但是如何在使得技术取向与文化取向相调和,则是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

5 不同学段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不同

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情况来看,不同学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有所不同。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工作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其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呈现出一些差异性。首先,在认识层次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比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深度方面要强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普遍都是科班出身,大部分教师都是计算机专业或者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从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同感也相对比较强,再加上学历上也普遍高于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深度方面则比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更强一些,所思考的问题也更深入一些。其次,在认识内容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由于科班出身的较多,所以学科本位更为明显,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加强调技术取向,强调编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相对而言更加强调综合应用,强调学生兴趣。

6 课程政策与教材成为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最关键因素

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来看,课程政策和教材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最关键因素。以下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些典型看法。

重视程度,最关键的就是省里的指挥棒。(JT1)

我感觉最起码有一套标准教材。(CT4)

教材整体化衔接问题,就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应该是有一条核心价值来贯穿我们的教学的,我觉得目前可能还不够统一。(WT1)

在信息技术教师访谈中,我们普遍感受到课程政策直接制约着教师的课程积极性。在高中,由于各省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制不同,导致信息技术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会考(学业水平)考试的存在,各地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应试的倾向。在义务教育阶段,则由于国家在此阶段课程指导文件的缺失,直接导致各地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差异性,有的地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急剧压缩,信息技术教师队伍重新洗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的缺失,也导致小、初、高内容体系的不连贯,导致了初、高都是零起点的尴尬局面。由于课程指导性文件的缺失,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没有信息技术教材或者缺少好的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材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在呼唤体系化的小、初、高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中,由于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逐渐加大了教育投入,硬件设备逐渐并不成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是多元的、复杂的,对于它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加深的,我们基于实践,立足理论分析,试图能够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逐渐清晰化,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2] 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97-198.

[4]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体系化、方法论与发展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7,(3):8-12.

[5] 王爱胜.追寻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核心与价值[OL].

[6] 仲小敏.我国现代中学地理课程价值与实现[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李艺,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J].教育研究, 2002, (11).

The Statu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Understand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s from Teachers

LIU Xiang-yong1 DONG Yu-qi2

(1. Jiangnan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2.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Changchun,Jilin 1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s a research topic to solve.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2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the researchers find ou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held generally positive orientation of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held the generally low awareness of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T teachers’ orientations about the value of IT curriculum are technical and utilitarian; different learning section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value of IT curriculum; Curriculum policy and curriculum materials are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that influence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curriculum value

信息技术课程范文5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不应仅仅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使学生单纯学习技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和探讨。本文就以此为目的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讨论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境 意义建构 协作 交流 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而是应懂得相关的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所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学习理论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笔者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分析上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中通常不是从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的,但是并不能全盘否认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因为每一节课内容总是由基于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单元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属于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而有些则属于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了解还无需掌握的知识,如"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就属于后者。可见,对当前所学的知道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完成"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所以应该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其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二、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和教学顺序(对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的顺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③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根据以上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有以下的步骤:

1) 课前先深入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因为有些学生或自学或通过其它途径已了解或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确定的教学主题,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希望能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教学主题相关知识的深化;而有些学生则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可能是一片空白。比如在"中文Windowsxp操作系统"一章中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Windowsxp的基本操作,但是对"操作系统" 、"文件夹"、 "文件"等的概念却搞不清楚。

2) 对了解到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学生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上的制定。即将一节课的知识分成几个层次:基础、提高。因为Windowsxp操作系统提供的一种可视化操作,它的基本操作如"打开文件"、"文件复制"……,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掌握的,而这些又是以后课程必需的基础,所以我将它归入基础部分;而"资源管理器"则涉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就相对难了些,我就把它归为提高部分;

3) 仔细分析知识点,基础部分中找重点,比如有些部分可能学生们会不甚重视或者对在了解学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提高部分则挖掘基础。

4) 制定学习任务,创设问题。

三、教学过程中的设计

1.将教学内容中基础部分的重点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讲解。“Windowsxp的运行环境、安装、启动……”就属于这部分。

2.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可以以提出问题或分配项目的方式。分组时可根据学生本身素质分基础和提高,人数一般为8人为佳。如基础组的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为让他们完成一些作业如:"⑴在桌面上移动图标 ⑵打开"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并通过使用"帮助"玩该游戏 ⑶……";提高组的学生则提出问题:"结合前面介绍过的操作系统知识理解Windowsxp中的资源管理器中的文件结构及文件操作。"

3.学生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4.学生各组进行交流讨论。可采用各组汇报及各组之间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也在此中参与,但是主要还是以监控、分析和调节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为工作重点。

5.教师根据观察和分析总结可适当布置新的作业任务,将基础组和提高组进行重新组合来完成作业。这样一来可以强化练习,巩固学习效果;二来可以将学生之间的差距拉短,学习好的学生可帮助差的学生,从中也有助于个人学习系统化理解,而学习上相对吸收慢的学生则会在其中获取新知识和学习压力,如果老师能正确引导让学生将此压力转变为动力,那么他们就会更努力更自主地学习。

另外,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特别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就能使教学开展得顺利而且有效。

参考文献:

[1]杜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J].吉林教育,2008,(13).

[2]丁培军.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方法谈[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08,(03).

信息技术课程范文6

[关键词] 中学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教育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简单的定义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在中学阶段,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的信息素养有:高效获取和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一、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异常丰富,但也同时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影响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避免出现信息迷航现象,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并能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这也是素质教育中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对互联网络的信息,可通过其域名和网页的者判断其国名及机构,从而可评价其信息的可信度、准确度及其背景和立场,通过网页的最近更新日期确定资料的时效性。通常而言,政府网站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因为其信息的通常须通过多级审查才能。例如,各单位要在上级政府部门新闻等信息通常需经过相关负责人拟稿,部门主管初审和单位主要领导审核后才能上送至上级政府网站进行审查、。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材,选择适当的内容,采用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或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自主探索的愿望,提出学习任务要求,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建议,让学习者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以及问题、情境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信息能力。教师还应注意及时加强指导和交流,以免学生出现信息迷航。

二、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和运用、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能动性,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科自身的整合和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即学以致用。例如,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数学实例,让学生用其图表功能画出正弦、余弦等波形,让学生利用函数进行成绩统计和求借贷款利息,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交流;在学习Word、WPS文字处理软件时,我们可以结合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分组做一个专题的电子小报,并进行展评和交流;在进行“病毒的防治”和“计算机的组成”等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专业教育教学网站和专题网站的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在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总结评价、阶段,每组同学都要制作一份研究成果报告和演示报告在校园网上展示交流,并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通过这种方法,既鼓励了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活动过程的合作和交流,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三、注重网络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法制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网络观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信息伦理道德失范。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结合教学内容,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计算机的软件虽然难于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方面的意识,结合我国相关法律,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学校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从小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

四、实施信息安全教育,增强个人安全意识,建立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进行网上游戏的占60.7%,找朋友聊天占34.1%,特别严重的是他们过于迷恋网络,已经严重损害了他们健康的身心,由于严重缺少睡眠和运动,常常眼睛布满血丝、面色苍白、头发蓬乱、身体消瘦,这种萎靡不振的神态,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事件向我们教师、家长和学生敲响警钟:我们必须在学校加强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及网络观念的教育。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结合课程向学生传授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遵守国家的信息法律法规,共同努力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要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犯罪,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对他们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不正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充分认识其自身对此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责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征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Lawrence J.Magid著,张来春译.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青少年安全.中国青年研究,2001,(2).

信息技术课程范文7

【关键词】数学技术;信息技术;数学课程

一、数学技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

技术就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探索一些实际问题,用以扩展人的能力的手段与方法体系之和。技术是一个技术性过程,它是人们在做、制造和实施的不断演化过程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技术功效(美国2061计划);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种体现,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象征,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源。从古代的钻木取火技术、近代的蒸汽机技术,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技术,从扩充人的体力的技术到如今扩充人的脑力的技术,无不体现出技术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人类智慧。综观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技术,它们或多或少都与数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是相生相伴。人类最初掌握的比较完善的技术之一可以说是记数技术,从几万年前的刻痕记数(以树干、骨头为物质载体,把数刻在其上记事)、结绳记数(用草绳打结记事)、石子记数、手指记数,到近代用的纸笔记数、现代的计算机计数,这些记数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演化已经形成了今天相当完善的记数制与计算技术。这些计算技术也就成为数学技术的主体,而承担其实施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现代计算机就是神奇的0与1的组合体。要是没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的二进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计算机的出现。正是由于数学以它惊人的特性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以独特的身份介入技术的发展并融入其中,而且以它的精确性和内在美体现出它在方方面面的有效性,那么数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关键技术的关键,成为信息技术的支撑点。

数学技术一般指实现数学运算、推理、应用的信息技术,它总是伴随着数学的进步而进步。数学的原理、思想、方法与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数学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科技。离开了数学技术,信息技术将成为无源之水,也就谈不上发展了。

数学技术是数学与技术以灵巧方式组合而成的二者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当然包括科学)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而走在前面。数学的追求与技术(科学)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都追求简单、清晰、方便、可操作、易于掌握。其实,现阶段数学总是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数学通过对复杂现象的仿真建模,借助计算机对数据流进行缩成和可视化,将有助于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便利。数学技术正在以不同的形态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的CT扫描技术,车辆、飞机的模拟、设计和控制技术,金融证券价值的估算技术,天气和气象的预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以及生物工程等技术,其核心都是数学技术。数学技术正是依附于计算机来显现它的威力,而计算机正是依靠数学技术得以工作与革新换代。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信息技术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为硬技术与软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即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即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前者就是将人类的一切信息都以计算机语言的0或1的二进制来表达,这是人类文明在数学基础上的一次史无先例的科学整合,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科学成就,而最具代表性的计算机的设计者就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后者所指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知识、方法、技能都是与数学技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

二、信息技术——数学及数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增长,用于计算、解方程、绘图像、解微积分方程、因式分解、数据统计、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机器证明、图形演示以及进行思维实验都能以更加简洁快捷的方式进行,而且使得计算机的验证功能、编程功能、联网功能更加强大。由于数字化经济、数字信息处理以及大量的探索性数据分析、观察、实验、模拟与计算技术密不可分,因而数学就同时具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身份,这也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实质性内涵。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已经超越了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计算机的支撑能揭示本来数学的现象,能给数学以强大的推动力,计算机不仅为数学应用提供了解答,而且赋予人们以灵感和直觉,数学实验室软件能够动态地揭示知识的构造,并形象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述,而且能动态地呈现问题产生的过程,并自动解决,相互推理。计算机的应用对数学家而言犹如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显微镜对生物学家,给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和创造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计算机面前由于好多知识变成动态化,可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引发人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不断思索与追求,使得数学以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计算机的影响,数学正在加速改变着它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也加速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的理解方法,这是因为几何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从数学上看,迄今为止代数的表现形式在书写表示方面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几何不是记号,而仅仅是你头脑中的某个几何对象——图形,表现的是更为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概念,借助计算机就可以传送出比现在更多、更丰富的几何内容,如可以展现一些分形模型、一些动态的复杂曲线等。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为基本的功能,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作出判断,形成公式,构建理论;计算机可用于作数学实验,如火箭发射、核弹爆炸、军事演示、飞机汽车桥梁设计等都是借助计算机进行实验的;计算机同时还可以进行数学证明,如四色定理在1976年被两位美国数学家用计算机予以证明,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也在计算机上用代数方法证明了欧氏几何已知的一切定理。

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计算机技术为数学这种美的展现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平台,给人们以丰富的探索与实验空间。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正是有了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认识自然与人类自身的速度与质量,基因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许多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断突破,数学结构与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新的学科——近代数学技术、运筹优化、工程自控、信息论、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模糊识别等也就应运而生。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使得数学开拓了研究领域,成为数学探索的新平台。

数学家们总是用他们的思想眼光来审视出现于数学研究所有领域中的抽象的目标与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使得把这些模糊、主观和只能在头脑中想像的抽象的对象、目标、过程外在化而变得很容易,也就是用精确、客观和其他人可以共享的可视化来表现、演示,从而使思维及过程视觉化。数学对象可以用计算机来表示、展现,从而使人们对数学对象产生新的认识,由静到动、构形、成形,进而进行操作、实验,特别是几何对象——曲线、曲面、多面体,而成为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在计算机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用渐近方法、数值方法去探究数学规律,进行建模和科学计算。如利用计算机可以对进行小数点几十亿位以后的计算,用来检验人类的智慧水平。同样好多在数学领域无法实现的一些设想在计算机环境下正在不断实现,如几千年来人们梦想的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的实现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证。由于计算机的介入使得数学的应用与普及不断深入,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数学价值与功能的不断挖掘促使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三、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整台的助推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迫切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正是由于数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那么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显得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理念的整合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2.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内容选取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浊问题、孤立子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数学知识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组成要素,特别是对它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重新认识,使知识更多的以过程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从事编写教材的人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大的思考空间,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呈现方式动态化、可操作化,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试验。使得师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不断扩展,人们更有信心和力量。

3.信息技术与教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事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参考文献]

[l]张奠宙.数学的今天[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张定强.当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 1998,(6).

[4]RICHARD S PALAIS.数学可视化:以数学的探索平台为目标[J].数学译林,2000,(4).

信息技术课程范文8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创造条件;上机操作;学科整合

0 引言

在信息化社会里,能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人们应具备的基础能力,这个能力如同“读、写、算”能力一样重要。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与广大同仁共享。

1 探究学习条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是一种辅助工具,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它的结构并能熟练地操作。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很多内容极具抽象,如果沿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结果只可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那么,怎么来上这门课,让学生能听进去,也有兴趣来听呢?

我们在教学时抛开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让枯燥无味的理论课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手实践课。如“计算机组成”这节课,以前在讲这节内容时,或是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入手,讲完计算机如何工作再说它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需要用到什么样的物理设备;或是从视觉角度出发,讲我们面前有一台电脑,直观地能看到什么,这些部件起什么作用,然后说机箱内还有什么。但机箱内的东西,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因为没有直观地看到过,很难理解,教学效果不好。实际上,学生目前所具备的是初中知识水平,对电子管、集成电路等不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能认识这些配件,能知道它是物理器件,知道它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就行。因此找些废弃机箱的配件,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这些物理元件,如主板、CPU、内存条、硬盘、网卡、声卡、显卡等,拿到教室进行现场教学讲解。将它们的组装方式演示给学生看,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装机箱设备。由于以前从没有这样上过信息技术课,学生们感到很新鲜,注意力也格外集中,上课效果不错,几乎只用了一堂课,学生就对计算机组成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连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也消除了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在以后的上机课中能大胆地动手操作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通过亲手操作获取知识,学生改变了学习情感与态度,树立了探索精神。

2 制造合作学习情境,讲、做、练紧密结合,优化上机操作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使用。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或者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不感兴趣。但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距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使这些同学不再有枯燥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必须解决且很关键的难题。

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在教学内容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有兴趣的任务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操作技能,而且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了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如在讲解Excel的制作电子表格时,课本上沿用的是多年不变的一张“部分刊物销售情况统计表”,学生对此毫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我校实际(因为我校的学生在考试时是一个年级一条龙排考号方式),拿出学生的考号编排表,让学生们来编排考号。答题的要求是:全年级一条龙编号,轮流抽取各班同学依次排号;按考号顺序登录成绩、并分班出成绩册。这样的问题设计出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使得同学们兴趣大增,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二至三人为一组,讨论解决方案,动手操作,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最后在班级前给大家演示。有个小组学生代表上前讲到,既然是全年级学生排成一条龙,每个班一次抽一个学生参加排队,全年级十六个班,那么一个班的同学每相邻两人之间的考号相差十六,呈等差数列的形式。如一班的第一个同学的考号可以写01001,第二个同学的考号为01017,把这两个数作为数列的前两个数,用Excel的自动填充功能来添加,到全班同学全部填写完。第一个班编排完之后,再写第二个班,依次类推。那在回归本班时就容易了,按照考号增序排列就行了。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考试后登录分数的时候,我们可是需要按照考号的后面几个数的递增顺序排列,不考虑班号,也就是全年级的一条龙排列的啊,怎么办?

同学们回答,使用函数把考号前面的班号去掉,然后按照递增的顺序排一下。“班号去掉后,那怎么知道哪些同学一个班?我们的班级分数册怎么办?”教师再问,同学们卡了壳。这时另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我们的方案比他们的好。”“看了才知道。”其他的同学纷纷说。于是那个小组的代表来到前面给大家讲到:“我们的方案是将每个同学的考号分成两部分,分别放在两个单元格中,一个单元格中写班号,另一个单元格中写一条龙序列,序列设成文本型,保证我们的考号位数一定,填充的方法和前面他们讲的一样,只不过是分开填写的,给同学们考号时将两个单元格的内容列到一块。在操作中,排考号和归班互不影响,而且也易于增减人数。”教师让大家讨论,得出演示内容的优、缺点,教师又给了及时的补充。学生纷纷点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有时必须抛开传统的解决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实践证明,学生自己讲一遍胜过听老师讲十遍,其他学生通过听讲、讨论和教师的演示,也能很好地掌握本节的重点内容。这样,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过程中不但很好掌握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操作,也学会了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个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同时,这种合作学习也弥补了教师一个人面向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团队学习中得到发展。

3 设置自主学习机会,重视作业的处理,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由于信息技7R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其它学科结合起来。如在讲完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个演示文稿(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如自我介绍、班级特色、或是联系其他学科的教师,帮老师制作一个具体的课件等。有几个同学就决定帮物理老师设计力学公开课多媒体演示文稿。他们从网上下载了几个相关的演示文稿,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复制一些现成的动画,进行必要的文字输入、公式编辑并且加上一些简单的线条性的图片,为了把自制的图形做好,他们有的还在其它的软件中把图做好,然后作为对象来,而后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等,为使多媒体演示文稿绘声绘色,他们还给文稿中添加了声音,设置动画效果等。

这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既增加了学习兴趣觉得富有挑战性,既锻炼了能力,掌握了制作课件的技能,可谓一举多得。在整合过程中,要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

4 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范文9

【摘要】高中美术;美术课程;信息技术;整合

我国教育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达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工具。”[1]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被应在多个领域和范畴。在教育事业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2]。尽管将高中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能有效提升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多样性,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并选择合理的高中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

简单来说,高中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主要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讲课,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任务,将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地表现出来[3]。例如在学习《故宫》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比如《我在故m修文物》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该纪录片中细致、精美的画面以及对修护人员工作的入微描写,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至于学生吸收了多少,了解了多少,还有什么问题,则是教师无法了解并给予帮助的。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将教师的课件下载观看,在观看后可以与教师/同学就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某一个主题,运用画图、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绘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了解高中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进行整合,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4]。信息技术为高中美术课程提供了宽广的教学素材,让教师和学生能够不再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教师可以将课件预先发给学生,不用在课堂上进行讲课,而是就学生自学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彼此之间的双向交流的频率,进而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会逐步领略到美术的魅力而提升主观能动性。

三、有效规避高中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不足

在高中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足。教师应懂得如何规避这些不足,最大限度降低其影响,以保证发挥两者整合的效果。高中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不足主要有[5]:(1)时间:虽然信息技术能有效提升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应信息技术。高中美术课程注重的不仅是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视学生对于美术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户外写生或联系毛笔、宣纸的应用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会作画的乐趣。(2)对网络的依赖度: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容易造成人们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由于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多样,有一些是有利于我们使用的,有一些则是包含错误和不健康的信息的。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好奇心点开浏览一些非法的网站或观点比较偏激的网页,如此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师应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安装网络过滤软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参考文献】

[1]邹莲莲. 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的合理整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5(18):158.

[2]于钦秋. 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有效整合[J].艺术科技,2015(01):221-222.

[3]罗京彦.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旬),2014(09):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