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集锦9篇

时间:2022-08-27 03:25:03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1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37-02

摘要:“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进入新世纪,该典故也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找到自身新的价值。本文以文献材料为依据,对“高山流水”典故的源流及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山流水;典故;源流;知音

汉语典故来源复杂、内容丰富,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典故进行源流探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其文化底蕴,弘扬中华文明。“高山流水”作为中国古代的著名典故,自产生便为历代文人不断使用,本文就结合文献对典故“高山流水”进行探源溯流。

一、“高山流水”典故的源流梳理

1.“高山流水”典故的源头考证。

为梳理“高山流水”典故的源流,笔者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三版)”对“高山流水”词条进行检索,结果显示:“高山流水”作为一个整体使用,最早出现在唐代,但与“高山流水”典故相关的“伯牙”、“钟子期”、“破琴”、“绝弦”等早在先秦时就有了;从先秦至近代,由“高山流水”生发出的各种典形都不乏典例,唐宋时期尤盛。

通过检索可知,“高山流水”最早出现于《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然而,在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中对“高山流水”进行检索,则得出两种有分歧的结果。有辞书认为“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如范之麟主编的《全宋词典故辞典》;也有辞书认为“高山流水”典源为《吕氏春秋・本味》,如陆尊梧等人主编的《古代诗词典故辞典》。但《列子》是于公元前450年至前375年所撰,而《吕氏春秋》成书时间为公元前239年前后,《列子》成书显然早于《吕氏春秋》。所以,我们认为“高山流水”典故的典源为《列子・汤问》。

《吕氏春秋・本味》这样记载“高山流水”典故: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上述两书的记载大体一致但侧重不同。《列子・汤问》通过描写俞钟二人的音乐交流, 侧重表现钟二人音乐技艺和艺术鉴赏的高妙,而《吕氏春秋・本味》完整记述故事结局,意在呼唤知音、渴求知音见赏。按时间先后,《列子・汤问》是“高山流水”的典源,但我们可以把《吕氏春秋・本味》看作后起典形“伯牙绝弦”、“断弦”等的最早出处。

2.“高山流水”典故的历展。

用典实践显示,“高山流水”典故早在先秦时期出现在篇章中,无简短凝固的形式。从产生到南北朝,文人们多通过概述典故或只提到部分典故要素来表情达意。意义多围绕“知音”展开,且多抒发世无知己的孤独或失去知音的痛苦。

唐宋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学大繁荣的时代,“高山流水”典故也在此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典形数量大大增加。粗略统计,自先秦至南北朝,“高山流水”的典形只有“伯牙”、“钟子期”、“知音”和“绝弦”等几个,均为典故的关键要素。但从唐代起,诗文中“高山流水”的典形就复杂起来。这些典形是以典故关键要素为基础,附加一个表语义侧重的要素而形成两三字或四五字长短、独立使用的稳固形式。其次,典义得到丰富和发展。“高山流水”最早有乐曲高妙和痛失知音两层基础典义,但自唐代起,其典义有了多维度的发散。如从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等方面扩展“知音”含义的范围,甚至一些文人雅士还从中找到回归山林田园的闲适情趣。

二、“高山流水”典故的典形分析

“高山流水”典故的典形共有七十余个,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伯牙类:伯牙、伯牙不喧、伯牙操、伯牙高山、伯牙绝弦、伯牙流水心、伯牙破琴绝弦、伯牙琴、伯牙曲、伯牙弹琴、伯牙弦、伯牙弦绝、牙旷、牙琴摧、牙生摧弦、牙弦、牙钟、俞琴禁鸣。

2.高山类:高山、高山调、高山流水、高山琴调、高山少知音、高山深水、高山一弄、高山韵。

3.流水类:流水、流水伯牙操、流水伯牙弦、流水高山、流水琴、流水曲、流水心、流水意、流水引、流水韵、流水知音、奏流水。

4.山水类:山高水深、山高水汤、山情水意、山水谁知、山水在琴、山虚水深、水山、水深山峨峨、在山峨峨、在水汤汤。

5.子期类:钟殁、钟期、钟期耳、钟期琴、钟期听、钟期弦、钟弦、钟牙、钟子期、子期、子期耳、子期弹、听属钟期、一去钟期。

6.琴弦类:罢琴、摧弦、断弦琴、断弦人、绝弦、琴曲随流水、琴声断、琴亡伯牙、弦断。

7.知音类:对“高山流水”的典形进行以上分类,是本着典形关键要素相关的归为一类的原则。这些典形多为一个关键要素和一个其他要素的组合。关键要素指称范围,其他要素体现语义侧重。比如以“伯牙”为关键要素的典形有“伯牙操”、“伯牙琴”、“伯牙曲”、“伯牙弦”等,而“操”、“琴”、“曲”、“弦”就是各典形不同的语义侧重。除了“伯牙”以外,“高山流水”的典形中,关键要素还有“高山”、“流水”、“山水”、“子期”、“琴”、“弦”、“断”等。典故关键要素常由人的名字、代称、简称,有特征的事物和故事情节等充当,这些关键要素都有自身的排他性和独特性,一出现就能迅速地指向其源头的典故。

三、“高山流水”典故的典义分析

“高山流水”典故自先秦时期产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典义在用典实践中不断丰富扩充,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1.乐曲高妙。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为子期奏“高山流水”曲,曲中情感内容尽为钟子期所领会,二人遂成知音,此曲也为后人称颂。在《荀子・劝学篇》中也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描述,可见其琴艺之高超。所以,出自琴艺大师伯牙之手的“高山流水”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自然成了高妙乐曲的代称。

明・崔时佩《西厢记・琴心写恨》:高山流水千年调,白雪阳春万古青:清・王鹏运《徵招》:

翻幸锦鲸游,胡笳怨,不入高山琴调。

2.相知可贵。 在“高山流水”典故中,伯牙子期心灵高度契合,伯牙曲中情感尽为子期精准捕捉,二人堪称 “知音”典范,“高山流水”典故也因此被用来称颂知己间可贵的相知之情。

唐・孟浩然《示孟郊》: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宋・张孝祥《浣溪沙》: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3.知音难遇。“高山流水”催生了传统文化心理中的知音情怀,人们都渴望知音,但知音毕竟难求。于是便有了文人借“高山流水”抒知音难遇、知音恨少之情,增人生凄凉悲怆之感。

宋・欧阳修《奉答厚甫见过宠示之作》:戏君此是伯牙曲,自古常叹知音难:元・耶律楚材《和冯扬善韵》:

未逢知音人,伯牙故绝弦。

4.痛失知音。伯牙子期难得相遇相知,子期死后,伯牙碎琴终生不复鼓,只为再无赏音人。痛失知音,给“高山流水”的典义蒙上一层悲伤的色彩。

宋・欧阳修《夜坐弹琴有感二首呈圣俞》:钟子忽已死,伯牙其已乎。绝弦谢世人,知音从此无:清・朱彝尊《哭王处士》:

书籍今何,人琴不可知。高山空有调,回首失钟期。

5.闲适情趣。在由“高山流水”典故直接生发出来的与乐曲、知音相关典义外,后世的文人墨客们还从中寻出一丝淡泊闲适的田园山林情趣来。

唐・牟融《写意》: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

元・月鲁不花《玉山佳处》:

倚树或听流水韵,看书时坐古松阴。玉山佳处因人胜,能赋扬雄为赏心。

6.反用新意。“高山流水”典故在古代的诗文中还存在反用情况,不蹈袭前人,往往能翻出新意。通过反用,“高山流水”典故又被巧妙地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唐代白居易《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却怪钟期年,唯听水与山。”反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说钟子期只会赏听高山流水的琴意,借以反衬自己能很好地体会李山人所弹“三乐”的内容。又如宋代黄机《浣溪沙・送杜仲高》:“我定忆君吟渭北,君须思我赋停云,未信高山流水,断知音。”反用“高山流水”典故,说伯牙子期之后世上知音并未断绝,意在托出自己与杜仲高之间的知音关系。

在用典过程中,人们并不会过多的纠结于典义的明确分类。以上对“高山流水”典义的分类主要是为了分析的条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免割裂了各个典义之间的联系。诗文本就讲究含蓄蕴藉,“高山流水”典故各典义间的交融,反而更能增加文学作品的意蕴。

四、“高山流水”典故的当代意义

发展至今时今日,“高山流水”典故除了其文学语言功用外,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也能找到自身价值,体现新的意义。

1.“高山流水”典故的经济意义。

“高山流水”典故的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武汉是“高山流水”的故里,也是知音文化的发祥地,现存有古琴台、钟子期墓等遗迹。武汉可以大力打造知音文化的品牌,多种形式开发这些因“高山流水”而生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建造以‘高山流水觅知音’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和举办知音文化节等。以“高山流水”典故为依托的知音文化品牌若转化为生产力,定能为武汉的经济腾飞做出大贡献。

2.“高山流水”典故的文化意义。

“高山流水”典故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知音文化和音乐文化上。

“高山流水”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形成了知音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知音文化内涵也得到拓展。它在当代不再局限于友情方面,而向亲情、爱情和知人用人之道等方面扩展,进一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平发展、爱国爱家、知情重义、志同道合、诚实守信成为知音文化的重要内核。

在倡导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山流水”仍是高雅艺术的代表,这有利于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释放自己、回归自然,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情感;教学;涵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46-03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又提出,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名篇。不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文言文情感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常见的文言文情感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迁情:通过创设导语迁移学生学习的兴趣

明代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恰当地创设导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我们回顾小学语文前九册的教材,编者早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名句,诸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之类的前人警世名句,还有几十首古诗词等。教学时,教师适当地将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导语,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文言文情感教学,只有为学生创设一种熟悉的情境,才能缩短他们与陌生事物的距离,而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文言文这种全新的情境中去,情境渲染“以导迁情”,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孩子从以前所学的古诗文迁移到全新的文言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的情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刚开始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背诵第九册第二单元中刚学过的3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因为是五年级上册已教会的古诗词,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有些学生开始背诵起3首古诗词,学习文言文就有了良好的氛围。随后笔者告诉他们,今天学的文章也是关于古人思念家乡及朋友纯真友谊的,只是作者在表达上不是采用古诗词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古人常用的书面表达方式――文言,因此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把学古诗的方法和兴趣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上来。老师温故知新式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此时,孩子们也会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二、造境兴情:通过营造情境引发学生感受的情趣

文言文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情境。情境是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它是由各种复杂感知觉交织而成的整体。当人处于这一情境中,各种感知觉表象被唤醒,就会感到身临其境,就会体验到与这种感知觉表象密切相联的情感。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情境的这一特点,运用语言、声像等媒介创设或再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创设或再现的情境中去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结合“伯牙鼓琴图”营造情境,深情地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困难时送上帮助,受伤时送上良药,错误时送上批评,成功时送上喝彩。心灵相通,点点头就相互会意,这就是知己。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一对知己,他俩的友情千古流传,他俩就是――?(生:伯牙和子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齐读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精心营造所呈现出来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

紧接着,笔者设置了“分别”这一整体情境。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与同学、小伙伴分别时的心情与场景,等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逐渐转入全文的学习,这无形之中已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古文的起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紧扣题旨,引导学生抓住“善”字说明了俩人的特长。第二、三两句紧承首句,启发学生体悟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让学生想象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c他产生了共鸣。学生闭上眼睛,尽情地想象,那时候他们几乎完全融入了俩人成为知己的喜悦这一情境之中,学生也完全感悟到了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虽然全篇没有一处出现“友情”这一字眼,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纷纷举手,能说会道,把自己体会出来的真挚的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了,有的同学甚至还回到课程开始的环节,再次联系自己的实际有声有色地为同学描述了自己与同学或小伙伴分别时的情景,讲得比上课的时候精彩了许多。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时间,笔者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自导自演这首诗呈现的整个情境,从渐渐走入情境到感悟情境继而又融入情境。同学自告奋勇,十分活跃,把伯牙摔琴谢子期这一情境演得惟妙惟肖。其他同学做导演和观众,让学生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文章深刻的含义。

三、质疑激情:通过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的情感

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象山集・语录》)胡适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这些都表明质疑是将阅读鉴赏引向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学生质疑是阅读鉴赏中产生的一种直觉与初感,是头脑中的一闪念,而质疑则是抓住阅读鉴赏中的这些疑念、疑点提出疑问,以期通过阅读鉴赏寻求问题的解答。质疑的关键是要将内心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教出活力,质疑的教学策略应该引起关注。

小学生能够初步读懂文言文,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对于整篇课文的精妙之处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体会。以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为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样就揭示了杨氏子与杨梅的关系以及孔君平与孔雀的关系,让人感受到杨氏子的智慧与礼貌。笔者并不满足于此,继续提问:“课文写到杨氏子反驳孔君平,就戛然而止了。请你继续想一想,孔君平会怎么说的?”让学生想象孔君平的应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脱口而出 “孺子可教,善哉!善哉!”“妙哉,妙哉,真乃后生可畏也!”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被激发了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另外,笔者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笔者发现学生再读文言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在此教学过程中,答案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所迸发的对古文的兴趣。由此可知,学生质疑是点燃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涵咏”乐情:通过自主赏析引领学生品位的情感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学习文言文众多的方法中,“涵咏”是其中最重要的门径,宋代大儒朱熹曾说:“看诗不须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在欣赏诗歌时,不在于听别人说得如何好,也不在于一定要从诗中得出什么深奥的道理,而在于让自己投入诗歌的氛围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含味、品啧,领悟出其中难以言喻的奥妙,这就是所谓的“涵泳”。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中可以充分利用“涵泳”这一方法,通过绘画和音乐,把学生带入文言文描绘的情境中,同时引导学生对诗歌反复吟诵,从中“品读古文中的表象”“赏读古文之意象”“想象古文中形象”,最终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中意境的体认和向往。这即是创设情境对于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意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首先确立了让学生通过“涵咏”感悟, 采取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笔者结合一个多媒体课件进行导读:当他心里想着高山并弹出这高山形象的时候 (媒体出示巍峨的泰山图),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当他的心里想着流水并弹出这样的江河形象时(媒体出示浩瀚的江河图),钟子期又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师:伯牙在琴声中表现了高山就是述说自己有着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着江河般宽广的胸怀。伯牙真不愧是“琴仙”。那么伯牙的胸怀、志向钟子期懂吗?理解吗?(生根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两人的心心相印。)师(媒体出示两人相遇的画面,音乐起):同学们,你们看,此时两人已经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了。再Ф粒旱辈牙用琴声表现他如高山般远大志向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当伯牙用琴声表现他如江河般宽广胸怀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样精心创设的情境就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教学到这里,似乎还无法达到“涵咏”的境界。那就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心理特点着手,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带给学生更多全新的体验吧。让学生当小导游,为文言文编写导游词;让学生当小作家,改写文言文;让学生当小音乐家,为文言文配乐……孩子们可以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中,喜欢画画的同学大展身手,他们的画中已经将课后资料按时间梳理成五个节点,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还原故事场景,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将知音这份情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超越文言文表面的描述,使古文中美景再现;小导游更加有个性,“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 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看……”;小作家更有特点,“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 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我们六(3)班里,我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他已经根据时间的顺序将本文之后的历史发展成功地书写到自己的习作中;为文言文配乐的同学是最受欢迎的:古筝版的《高山流水》用在《伯牙绝弦》这首文言文中的配乐朗诵中真是锦上添花;有几位小音乐家们居然找出流行歌手王力宏编写的歌曲《伯牙绝弦》,流行乐曲响起时,同学们纷纷打着节奏,和他们一起唱着:“知人知面,知己知彼,又知心,古人说,这就是所谓知音……很多很多,很深很深的回忆,很多歌,我只想要为你唱起。”整个课堂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中,飘荡在古曲和流行曲的歌声中。文言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已经体现无疑,这才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文言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新的文言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最终才能使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承雄.高中古诗文情感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李卓.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对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14-116.

[3] 李婧.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3,(2):204.

[4] 亢素格.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术研究周刊,2013,(5):53.

[5] 黄少卿.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做什么[J].教学与管理,2014,(9):42-43.

[6] 颜廷安.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例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6):22-23.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文言共生;教学效率

小学人教版语文课本入选的四篇文言文,充分发挥了文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初中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笔者以自己在全国第38届创新杯特等奖《伯牙绝弦》一课为例,结合我校区级立项课题“指向语用的高段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追求“文”“言”共生,实现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一、四读法――追求“文”与“言”的和谐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心中一定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在读的形式上,笔者主要采取了四种形式:吟读、说读、想读、美读。四种方式各有侧重,各有所指,在效用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吟读。“吟读”就是放声朗读。正如朱熹所说:“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学习文言文,就应如此,文本才能深深投影在学生心底,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吟读的目标定位于字音、停顿、节奏等朗读的基本要求,这是全文学习的基础和前奏。走好这一步,学生的学习情绪就容易调动起来。当然,这一环节中,教师优秀的朗读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学习本文导入环节之后,我就为学生做了诵读示范,并留足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学生果然学有兴趣,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要求,读通、读出节奏,更为妙诀的是在后面的文本内容了解之后,我采取了去掉所有的标点和节奏辅助线,让本文成为真正的“古文”,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吟读,边读边思考,宛若自己已融入这动人心弦的知己故事中,既得“文”又得“言”。

2.说读。“说读”就是说译文,读原文。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文本中重点句、难词难句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环节中,我这样设置:老师当伯牙,我开始弹琴,我心里想到高山,善听的子期,你怎样赞叹?――读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怎样的泰山呀,哪位子期再来赞叹――再读。师评: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心里想到那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琴声倾泻而出,我看你听得如痴如醉,于是你这样赞叹――(出示再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说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自说自读,也可以互说互读;可以结对说读,也可以小组说读;可以原文与译文对应说读,也可以上下句衔接说读,以此调动学生说读的积极性。

3.想读。“想读”就是在诵读过程中发挥联想与想象,唤醒自己与文本相似、相关的情绪情感体验,以更细腻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思。联想与想象就如古文学习的双翼,它们能帮助学生走入作者心灵的深处,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意融为一体,形成心灵的合奏与精神的共鸣。如本文在“深情诵读深入理解知音”这一环节,教师导语:是啊,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你想,伯牙此刻的心情?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边读边想,想得越多越深,对文章情意的把握就越准确越丰富。

4.美读。“美读”就是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诵读中寻找课文的美的感悟点,通过诵读得以表达。美读就是欣赏及再现文本之美。这是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意相融合的体现。在诵读中,学生只有将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带入文本,才能在读中会意,读中悟情,也才能读出文本美之情感,美之体验。任何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美,《伯牙绝弦》更是经典之美,美在音韵、美在语言、美在情感。而这种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就是通过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得以升华的。

课堂上,笔者就是通过这四种形式的诵读来引导学生学文、品文、悟情的,“读”这条主线,贯穿着整堂课。不同方式的引导及节奏的调控,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得意得言,感受到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二、四字诀―――追求“文”与“言”的相生

教学中,通过多形式的诵读,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使这篇有关知音的文言、文章及文化得以统一。笔者还注意做到“四字诀”,层级递进,体现文言相生,言意 相融。

1.扎实。追求“文”与“言”的相生,就是要扎实教学,扎实对关键字词句的推敲和理解,引领学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从而了解内涵,达到学“言”教“文”的目的。如文本中四个“善”有两种意思,不同的语气助词“兮”“哉”,不同字“志”“念”意思一样。这些基本的文言文字词知识以及背诵积累都是需要扎实过关的。

2.补充。追求“文”与“言”的相生,还要关注故事的背景或其他相关资料,通过材料的补充加强对文本精神内涵的理解。如教学《伯牙绝弦》这一课教学,笔者借助了资料袋的知识和伯牙子期相识的传说故事等,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知音”音乐及知己的文化内涵,获得精神成长。

3.比较。追求“文”与“言”的相生,也要关注文言文的结构、语言特点,达到言语内容和关注语言的统一。在本文教学中,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比较的环节。

片段例举:

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有依依杨柳,皑皑白雪,杨柳清风,皓月雨雪……文中却只写了高山流水,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好不好?

生:这样写下去没完没了。

师:哦,那你们再仔细看,文章有没有把这些内容写进去了?

生:没有(个别学生疑惑状)

师反问:没有吗?老师认为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恍然大悟):老师,我知道了,有,就是通过“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们能感受到。

师:好啊,读得真用心啊!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区区数字为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在朗读中加深感受,感受文言文简洁的特点,感受伯牙与子期的 情谊。

4.探究。追求“文”与“言”的统一,还要结合文本传递的内容引领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教《伯牙绝弦》一课,课虽结束,可对“高山流水”的音乐,对“知音知己”的故事的探究却才开始,这就是文言文给教者给读者提供了解读探究的丰富空间。

三、四层练――追求“文”与“言”的交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谓语言文字运用指的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的训练。文言文学习同样需要创设语境和语言实践的活动,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言语实践机会,且能在活动中得法得能。课堂上,笔者就创设了这样一些机会。

1.仿注。文本安排的注释为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内容提供了帮助,借助这样的“工具”,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字词,也让学生模仿进行,如“善”“志”的意思,标注于书本之中。

2.仿说。文本中的句子:“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志在____,____兮若____。”这样的句式正是学生练说的好机会,教学时,我就以此为式,问: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怎么鼓琴呢?而钟子期又会怎样应和呢?

3.仿写。这是在练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读写结合更能让学生加深体会。在前面学生仿说“志在____,____兮若____。”的基础上,学生模仿写句子,来回应钟子期的赞叹。句式如下:“善哉,________。”学生写下:“善哉,知我者子期也。善哉,子期知我,得一知己足以……”通过这样的仿写,不仅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容,对这种言语形式也有了形象的触摸。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尊师敬业 深入意境 精益求精 弦外之音 精湛技艺 努力奋斗

琴艺内涵博大精深,表现形式诸多纷繁。如中国的古琴、柳琴、秦琴、月琴、扬琴等,西洋的提琴、钢琴、竖琴、吉他、电子合成器等。琴艺表现出的音乐,在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各具特色,美妙多彩,意蕴无穷,它凝聚着世界各民族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并不止于音乐艺术的价值,而且还从中熔铸着人类的文化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乐器制造的工艺日臻完善,使琴艺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多彩,音乐的意韵更加耐人寻味,进而要求琴艺演奏者应具有勇于创新的聪明气度,与时代进步相融合,进一步学习提高演奏技巧,创造出与新时代风貌的音乐形象贴切的艺术境界,使之琴艺的演奏臻达完美的艺术效果。对于一个新时代的琴艺演奏者,不但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广博的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来表现音乐,与时俱进的去创造音乐,并朝着德才兼备、求是致远、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一、尊师重教、敬业重德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要想学好一门技艺,就必须要服从于严师的指教,必须要尊重教师,勤奋谦虚礼貌,否则,将一事无成。清・王廷杰(俊卿)说:“尊师要向长流水,爱徒要向鸟哺雏”,“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可见,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学业者必须下定决心,牢固地树立尊师敬业的道德理念,才能获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名师高友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引自唐・韩愈《师说》)。“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杨时尊敬老师,诚恳求学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教敬业重德的学子。

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老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县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坐,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礼记》中曾有这样的阐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这是多么优良的品德啊!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敬业重德,使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敬业重德。

二、学而不厌、深入意境

学习要持之以恒,才能不断进步,逐步提高。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上山顶。要在练习中体会、玩味、领悟乐曲中的真谛,循序渐进且练且长,由慢到快,由量变达到质变,最后进入曲中之境界。弹奏乐曲要防止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1、读谱,熟悉全曲风格和大致结构,并熟记下来;2、不断琢磨,反复咀嚼,一段一段学习、体会,在磨练中达到技艺纯熟,并掌握乐曲的内在韵致,把握乐感;3、完全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得心应手,再将它表达出来。然后,音乐才会随意之所至,自然从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于技艺雕琢的包袱。在这个过程中技艺的增进是显而易见的,一般也不会被忽视。而找到音乐本身的韵致、乐感,完全消化,融入音乐的境界却是需要具有深厚广博的文学艺术修养才能获得的。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

从这一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学琴有四种境界:已习、得其数、得其志和得其为人。?但要达到上面这些境界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先决条件是不能浮躁。如《大学》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后而能静,静后而能安,安后而能虑,虑后而能得”,须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硬功夫才有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孔子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曾这样说,也曾身体力行。为后世的教和学树立了楷模,影响极其深远。

三、身临其境、精益求精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把琴谱这种没有文字的声音艺术语言化,让听众觉得生动易懂,就必须在技巧上狠下功夫。弹奏技巧的种种变化,赋予琴声音量音色的抑、扬、顿、挫,能恰如其分地抒发和传递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起到文字所无法描述,但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弹奏技术占有关键性、前提性的地位。没有技术,音乐内容的表现只是一句空话。但琴艺演奏中技术的运用必须服从于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的需要,学习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深入到美妙的境界之中去。如果表演者本身缺乏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那么,再高的技术也不能表达出音乐的情感。

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演奏出感人的音乐,不但要有娴熟的弹奏技术,还要有亲身的社会生活体验。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社会。

四、声韵袅袅、弦外之音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 琴艺演奏是音乐的二度创作,要想给人以美的境界,那么,就必须弹奏出形象美好的声音来,使鉴赏者感知后产生思考,给人以启迪,或泛起浮想联翩……

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宋成玉《琴论》中有精彩的论述,提出了“弹人不可苦意思”美学命题,认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虽寝食不忘,故操弄不过一、二曲,则其奥穷”。欧阳修也曾写诗夸赞知白“岂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写此朱丝弦”。

北宋琴师义海,是慧日大师夷中的入门弟子,朱文济的再传弟子。义海在掌握夷中的全部技艺之后,又到越州(浙江绍兴)法华山闭关习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究其妙。”义海出名之后,有很多人跟他学琴,但无一人能赶得上他,“天下从海学者辐辏,无有臻其奥。”他弹琴有自已独到的意韵,正如他自已所说:“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他主张演奏速度的变化应是:“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 则全和尚是义海的学生,他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收于《琴苑要录》之中,文中阐述了义海的“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又提出了“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宋沈括赞琴僧义海琴艺高超:“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梦溪笔谈・补笔谈》)。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之命题也同样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表示了他对弦外之意的追求,对“无弦”之美的肯定。

琴意得之于弦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个有艺术造诣的琴艺演奏家,能弹出声韵袅袅、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能陶冶人的情操,能给人以美的感悟,能给人以思考……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5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日益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而小学语文课更是一直因为耗时多、收效少、效益低而饱受诟病。教师的课堂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显得尤为迫切。

为了总结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课堂话语的特征,笔者反复观看了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获得特等奖的10节课的教学视频,并阅读了相关课例的课堂实录(见下表),特总结归纳出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课堂话语的主要特征。

课堂观察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一、有效的课堂话语必须凸显真实性、逻辑性和规范性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真实的语言。因为真实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注意到不断变化的语言现象。如《石榴》这一课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想不想就在这儿尝尝石榴?

生:想。

师:好,满足你们的愿望!

(生纷纷举手,师给学生发石榴,生品尝)

师:这滋味独特的石榴究竟是怎么长成的呢?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大家听清楚了,这次读课文,老师要求大家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利,用自己的速度去读。

学生自读课文,十分认真,接下来的讨论空前活跃。究其原因,或许与老师说话算话、真让学生当堂品尝石榴有密切的关系。

调查显示,79.5%的学生认为:教师利用课堂话语创设真实的课堂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更好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2.逻辑性

为了提高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师话语,既要确保学生充分激活和利用已知知识,又要使学生接触和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即创造一种学习条件,使学习目标进入学生的视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话语的逻辑性起着关键作用。让我们一起看《伯牙绝弦》这一片段: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齐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齐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这段千古佳话(出示全文)――一齐读!

(生齐读全文)

这一片段,执教者利用教材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通过自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课堂话语,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间,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深深沉浸于“斯人虽逝,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同时加深了对语言的体验与感悟。

3.规范性

规范性首先要求教师话语应该力求规范和正确。在10节课中,每个教师的普通话发音都比较规范。其次,教师话语还要力求准确。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和讲解语言知识、语言示范、提问和反馈等环节,教师应该使用准确的语言。在这10节课中,教师话语都比较准确。再次,教师的课堂话语还要力求得体,即所说的话要符合语境的需要。如执教低年级段《称赞》的王老师的课堂导语就十分得体:“彩翎班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小故事,我看谁最会听,最会看。”(音乐响起,老师绘声绘色讲述故事,中间适时地出示生字卡片)王老师的导语,既有问候,又有激励,还有要求,契合了低年级小朋友的学习心理。

二、有效的课堂话语必须充分落实语言的教学功能和组织功能

1.教学功能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技能最重要的场所,而教师的话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分析教师是否合理、有效地运用了话语,主要是分析教师话语是否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相吻合,以及是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10节课中,所有教师都能利用简洁流畅的课堂话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如《那天》中的片断:

师:叙事性的文章通常都会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得车是故事的――

生(齐说):起因。

师: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是故事的――

生:经过。

师:还车是故事的――

生:结果。

师:把起因、经过、结果巧妙地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试试?

生:(略)

师:说得好。同学们,就像他一样跟同桌练习说一说。

这一片段中,执教者紧扣“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中年段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通过简洁明了的引导语,把教学的重点指向把握记叙文主要内容的重要因素――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掌握了“把起因、经过、结果巧妙地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2.组织功能

教师话语除了实现其教学功能之外,同时还维系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种种交流。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活动主要为教学性的活动,但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交际性质,可以说,交际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因为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这一过程得以进行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会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成功地与学生交流,如何使课堂气氛保持和谐融洽,充分发挥教师话语的激励功能。10节课中,每位教师都善于运用赞扬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成功地促成了学生的语言习得。如《匆匆》中执教者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

师: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思考。”(师板书:对话、思考)既然是与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师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大家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面对六年级的学生,执教者言简意赅地对学生提出要求:倾听、思考、对话,并不失调动与激励――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由此可见,有效的教师课堂话语能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通过交际和意义协商促进语言习得。

三、有效的课堂话语应该催生高质量的师生互动

首先,要提高教师话语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需从学习者使用语言的角度出发,提供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交际模式,通过师生互动、学习者对子和小组活动,使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意义生成,从中练习、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从视频和课堂实录情况来看,所有的教师基本上都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都注意通过提高互动的质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几乎所有的课教师都注重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当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是轻言放弃,而是继续追问,直到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成功地实现知识的建构。

其次,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参与交流,而且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其更具可理解性。从这10节示范课来看,教师课堂上多提参考性问题可以更多地促使学生参与语言练习,从自身实践出发去构建语言知识,其互动交流更加具有真实性。如《落花生》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生1: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生2: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3:警察。

生4:为人分忧的人。

生5:还有义工。

生6:就像玉树救灾中的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了,阿福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

这一教学片段中,执教者有意识地运用参考性问题创造更多的互动的机会,从而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促进了学生语言的习得,同时也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再次,胡青球提出,教师在提问以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长短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生需要更长时间对提问进行处理。当教师确实有耐心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5秒时,更多的学生将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数据统计显示,10位老师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平均为4.5秒,说明这10位教师都能比较耐心地等候学生的回答,同时10位教师都能根据所提问题的难度延长或缩短候答时间。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78.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提问时若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他们经过思考后比较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否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教师课堂话语是否具有规范性(正确、清楚、简练、有条理),教师在提问问题的类型、提问的方式、候答的方式及反馈的方式等方面的课堂话语是否为学生创造了语言学习真实的交际情境,是否在互动中成功地实现了知识的共同建构。因此,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话语质量对学生语言习得、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的影响,努力提高课堂话语的有效性,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怀源等.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专辑[J].小学语文教师,2011(1).

[2]周星,周韵.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3]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蒋元猷.英语课堂教学言语的运用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9(33).

[5]徐英.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6

一、潜心涵泳,培养倾听能力

对话首先是倾听,让学生学会倾听,应引导学生从“本文”着手,潜心涵泳,透过文章本身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当前一些阅读课堂满足于对语言文字浅尝辄止,而急于模仿表达,使阅读流于肤浅,甚至曲解文章,导致误读。

例如《伯牙绝弦》一课,以往有一种处理方式,即根据文中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设计仿写练习: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情景,子期又会怎样赞叹?于是,学生说:“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子期日:‘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考: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中寄寓着古人的志向和情怀,子期听出了高山和流水,是听懂了伯牙寄予在山水之中的这份情怀,听懂了伯牙的心声。正因如此,“高山流水”才被引为知音的象征,千古传颂,并非“炊烟”之类可以同日而语。忙着去仿写,看似丰富了孩子的感受,而实际上是让他们的理解狭隘化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聚焦关键词句“泰山”“江河”,除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引导他们反复诵读,联系相关诗文(如《望岳》《将进酒》等),领会“泰山”与“江河”在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心中的象征意义。

潜心涵泳,需要充分阅读,要“知其然”,更要读出“所以然”——为什么作者写这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与文本对话之初,要先倾听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感受文本表达的精妙。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倾听文本,而急于模仿表达,那是一种浮躁的态度,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二、个性表达,丰富阅读想象

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发挥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对话能力的个性发展。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留出学生读书与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还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例如《梅花魂》一课对外公的一段语言描写,表达出他心目中的“梅花之魂”,由于语言比较概括,有的教师运用课件展示大量的梅花图,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性。在学生未对课文的文字进行充分揣摩的情况下,这种脱离文本语言的展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实际上,外公对梅花的赞美语言正是培养学生阅读想象能力的好材料。我在教学这一段时,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引导孩子们借助课文中的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描绘各自心中独特的“墨梅图”:

师:再读读这段话,根据这段话想象: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会画出一幅怎样的梅花图?

通过阅读想象,学生将文章抽象概括的文字变得具体形象:

生1:我会画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夜,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有一片雪白的梅花盛开着,风越大,它开得越灿烂,越迷人。

生2:我想画大雪纷飞的野外,有一株梅花,在风雪里傲然挺立。厚厚的积雪覆盖在树枝上,但梅花没有被压垮,粉红色的花瓣在雪地里特别地鲜艳。

生3:我想画一幅这样的画——空中鹅毛大雪片片飞落,百花都凋零了,在一块岩石的缝中伸出了一枝红艳的梅花,一朵朵都在寒风中笑得很灿烂。

我们看到,学生描绘的画面不是停留在梅花本身的美丽,而都在有意识地突出并赞美梅花的精神。他们通过想象,丰富了对课文相关文字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外公心中的“梅花之魂”。

叶老说:“文学作品往往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必须靠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点燃学生对文本的热情,着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活阅读想象。过早的直观展示,只会干预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

三、披文入情,鉴赏语言魅力

阅读教学要重视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观照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文章的语言文字是理解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唯一”桥梁和渡口,把握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始终离不开文本的语言文字。

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有的阅读教学,在大致了解到文章的主旨之后,为了升华主题,弃置原文,急于引入同主题或同作家的大量阅读资料。随着其他文章的大量引入,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文本本身的感染力被冲淡。

比如《卡罗纳》一课,有的老师找来大量描写爱心的文章,大段朗读,以期掀起课堂情感高潮。其实课文中就有许多表达情感的精彩语句,与其另起炉灶,不如创造机会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欣赏与品味语言,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受并习得表达情感的方法。在这个环节,我请学生再次静静地读课文,画出其中最能打动他们的词语或句子,反复品读,并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交流从中品味出了什么。

学生在自读、批注的基础上,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以及神态等描写来谈自己独特的心得。有的抓住文中老师的话,感受到老师用了两个“不许”,是人们最不忍心看到的两个情景,这等于在卡罗纳的伤口上撤盐;有的抓住同学们的眼神,体会到“默默地望”“屏息凝神地看”等是大家体会到卡罗纳的难过,一时想不到办法安慰他,都用眼神安慰他……

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们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故事:第二天,卡罗纳又来到班级,此时,老师、同学又会怎么做呢?可以用语言表达爱,也可以用动作、神态传递爱。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7

【关键词】补白;文言文;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79-02

文言文作品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品读文言文能令人更好地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作品过于艰深,距离他们的生活也比较远,所以他们往往会厌烦甚至畏惧学习文言文。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作品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利用其中的留白处,让学生进行趣味写作。留白原本是绘画艺术常用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空白点和生发点,利用它们进行留白教学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

一、描写补白,放飞想象

文言文作品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而这也正是小学生感觉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些部分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尝试进行补充填写,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探究文本未曾明说的言外之意。

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的时候,学生对两小儿的对话很感兴趣,认为其对话很生动、形象,但是文中对于孔子的语言却采取了留白的形式,只是简单地用“问其故”和“孔子不能决也”一笔带过。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个留白处展开想象,补充孔子的语言,组织学生练习语言描写。如有学生对“问其故”进行了补白,孔子说:“两位小朋友,你们在这里辩论什么呢?能否说给我听听呢?”有学生对“孔子不能决也”进行了补白:孔子对此也感到很困惑,摊开双手感叹道:“你们两个说得都很有道理啊。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是要想得出正确答案,还真的不容易啊。”在这段补白中,该学生不仅补充了语言描写,还添加了孔子的动作和心理描写。除此以外,还有学生提出:“这篇《两小儿辩日》以两个小孩对孔子的嘲笑结束,却并没有说孔子对他们嘲笑的回答,我认为也可以对此进行补白。”该学生补充道:“孔子无奈地笑了笑说:‘是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越是活得长久,越是发现这个世上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不知道的。’”该学生不仅进行了补白,还在其中阐述了自己从文本中感悟到的哲理,由此可见,通过引导学生适度补白,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常常在人物对话中设置留白之处,对此,教师可以将人物对话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尝试补白,这不仅能促使他们搞清楚人物未尽之言,更能让他们对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情节补白,突出细节

除了对话以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补白,尤其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情节补白,突出描写作者未详写的细节部分,从而将原本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扩展成内容更丰富的故事。

例如,《学弈》一文讲述了著名棋士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在学习过程中,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而另一个人却三心二意,结果导致两人的学习效果也迥然不同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的时候要心无旁骛,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学习此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对其中的关键部分进行扩写,详细地描写两个学弈之人的行为、心理。如有学生写:“其中有一个人手中捏着棋子,耳中听着弈秋的话,眼睛看着棋盘,钻研着围棋的每一个变数。另一个人则一会儿摸摸身上的弓箭,一会儿抬头看看天上,时刻准备在天鹅飞来的时候拉起弓弦。”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详细补充作者未写的部分,如可以尝试描写两人在学习之后对弈的情景:这两个人在弈秋离开之后打算对弈一局,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棋盘上下了几手,很快就让那个不专心学习的人感到为难。后者诧异地抬起头说:“这么高超的招数,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前者摇头道:“这是弈秋老师刚刚教过的招数啊,难道你已经忘记了吗?”“是吗?我怎么一点儿都不记得了呢?”“那当然,那个时候你的心思恐怕早就飞到天上,去找天鹅作伴了吧”,前者说着摇头叹息。后者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错了,我不应该三心二意。”从此以后他也和前者一样,认真地学习下棋,再也不东张西望了。

实践证明,对于小学生而言,扩写能力的提升对于他们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有一定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要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扩写并非是天马行空、随意乱写,而应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地补充,以保持文意的连贯和完整。

三、另类补白,发散思维

为了促使小学生提高发散思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加入自己的理解,对文本内容进行续写。由于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走向的不同看法,他们续写的作品也千姿百态,会体现出不同的个性。

例如,《伯牙绝弦》一文讲述的是一个知音难觅的故事,通过描写伯牙和钟子期之间交往的故事,表达了伯牙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续写,并启发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说子期死了之后伯牙认为这个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就打破了自己的琴,发誓再也不弹琴了,你们能否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呢?”学生展开了思索,有的写:“伯牙决定退隐山林,再也不为世人弹奏,因为他觉得只有钟子期才是自己的知音,他只为知音弹奏。此时,皇帝得知了伯牙的才能,便花费重金去邀请伯牙,谁知道伯牙竟然将全部的金银都丢到了河里,并严词拒绝了皇帝。皇帝大怒,想要抓伯牙,但伯牙早已隐入深山,再也没有人能找到他。”有的学生写:“伯牙决定从此再也不弹奏古琴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听见有人在酒肆里展现高超的琴技,于是感叹道:‘我还以为我从此不弹奏古琴会让古琴绝艺失传,今天看到世上原来还有高人,我也可以安心归隐了。’说完便安然一笑,向着山林深处走去。”两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了不同的内容,展示了自身的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写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另类补白,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逆向补白,以简驭繁

“删繁就简三秋树”,文言文本已经十分简练,如果学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缩写,则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扩写时使用的方法反其道而行,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缩写文言文。

例如,《杨氏之子》是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一则古文,这篇文章展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缩写。有的学生缩写过于简练:“杨氏之子智慧地回答了孔君平的话。”教师指导:“这样的概述过于简练,并没有说清楚杨氏之子如何展示自己智慧的回答。”另有学生受到启发,尝试概括:“孔君平指杨梅说是杨家的果子,杨氏之子机智回答说孔雀是孔家的家禽。”这个概述基本讲清了文章的内容,将一些与主线情节无关的内容删除,如删除了事情的原因,即“孔君平造访杨氏之子的父亲,而父亲不在,杨氏之子给孔君平献上水果杨梅”;还删除了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动作,如“孔君平指给杨氏之子看”,“杨氏之子应声回答”等。

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扩展阅读的文本,让他们尝试概括这些文本的内容,这不仅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更能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概括文本的能力。要注意的是,在缩写的过程中要保留文章最主要的情节内容,展现主要人物,对于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则可以适当删除,缩写后的文章必须保证内容完整。

综上所述,利用文言文的留白处组织学生进行补白能建立起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不仅如此,这种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周现玲.加入补白,提高文言文学习的附加值[J].语文知识,2016,(21).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77-0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情感基调,不同类型文章的基调更是不尽相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也要因文而异,找出与文章相应的朗读技巧。

一、古诗词的配乐吟诵

教师在古诗词朗读教学时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出意境。如能将音乐与古诗词结合,诗词的节奏感会更为强烈。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先配古筝曲范读全词,让学生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激起朗读的欲望。在学生自由多遍地吟诵全词后,师生展开问答:

师:读了这首词,你发现古代的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诗的标题只有一个部分,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和题目,“清平乐”是词牌名,题目是“村居”。

生3:诗每一句的字数是相同的,而词却不一定相同。

然后,教师让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古诗《舟过安仁》与本首词吟诵比较,体会丰富多变、节奏明快的词独有的韵律之美。随后又让学生配古筝乐自由吟诵,让孩子们在满含感情的朗读中细细地品味词中所散发出来的乐韵和美感。

二、文言文的抑扬诵读

文言文教材虽然内容浅显,言简义丰,但由于学生接触较少,文章的字词音准、句读停顿、节奏的把握都是学生朗读的很大障碍。以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为例,首先,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教师在指导学生初次朗读文章时,就要让学生把每个字的读音弄清读准,这样才不会错读。

其次,要分清句读,不要破读。在初读课文中,有些长句学生读起来会比较困难,如:“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句中的动词“谓”和连词“乃”学生并不熟悉,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谓”“乃”的意思,学生才能注意句子中的停顿长短、节奏快慢和语气的强弱,才能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再次,要读出语气,不要唱读。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句中的“哉”和“兮”都是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这样的词让句式停顿,语调延长,一咏三叹间,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另外“善哉”一词是钟子期听了季伯牙的琴声之后发出的由衷称赞,朗读时要让学生把这种脱口而出、由衷赞叹的强烈语气带到句子中去。

三、散文的化诗朗诵

语言清新、情感真挚的散文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反复地涵泳、诵读课文,很难领悟文章描写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以教学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为例,教师在引领孩子们用心“走”进山中,体会作者和这山中的一切深情厚意时,可巧妙地将“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这个充满画面感的句子,转化成一首清丽的小诗。出示:

这山中的一切,

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gǔ)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

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

……

当学生融情于朗读时,师问:这山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你愿意跟他们热切地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是蝴蝶,是野花,还是其他的?生答: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四、小说的人物对话表演

教材中小说的篇幅大部分比较长,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情节跌宕起伏之美的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朗读。如四年级下册课文《夜莺的歌声》中人物对话丰富,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片段表演。以下片段是由学生编写和表演的《夜莺的歌声》中的一段台词:

军官(狡诈):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淘气):怎么会剩下我一个,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有,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不耐烦):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装傻):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了火,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开心):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诱骗):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9

关 键 词:古典吉他 塔雷加《大霍塔舞曲》创作成功原因

《大霍塔舞曲》(Gran Jota de concierto)全称《演奏会用大型霍塔舞曲》,是著名的西班牙古典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塔雷加的传世之作。霍塔舞曲(西班牙文:Jota)是西班牙阿拉贡地区的民间传统舞蹈音乐,属中快速度的三拍子节奏,常由西班牙民间乐器和吉他演奏。由于其极具西班牙地区风情,加之作者忠实地继承了霍塔舞曲的传统风韵,又具有高度专业性的艺术创新,并刻意运用和发展了西班牙古典吉他的一些特殊演奏技法,因而,在世界古典吉他乐坛上占据显赫地位,属名曲中的精品,被后人称为古典吉他演奏艺术的金字塔。

由于霍塔音乐在西班牙是家喻户晓的,人们只要听到这种音乐,马上就知道这是霍塔舞曲,因此塔雷加在写《大霍塔舞曲》时并没有固定霍塔舞曲的主题。虽然没有固定霍塔舞曲的主题,但是我们却感到主题无处不在,整曲虽变奏繁多,但却丝毫不感觉到支离破碎,恰恰相反,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艺术感觉。乐曲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充满激情的节奏、绚丽多彩的音色以及变化多端的织体塑造了西班牙人民在盛大的欢乐节日里,众多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舞者形象,展现了勤劳、纯朴的西班牙人民的勇敢、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

塔雷加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不少是不朽名作,如《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阿拉伯风格随想曲》《泪》《梦》《晨歌》等。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突出古典吉他的音乐性、抒情性为主要方面,唯独《大霍塔舞曲》全面汇集了古典吉他的各种各样的特殊演奏技巧,充分展现了古典吉他丰富的表现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这首乐曲之所以能在广袤的音乐长河里经久不衰,肯定有其原因,分析《大霍塔舞曲》创作成功的原因,笔者以为应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生平和创作的历史背景因素

1.对古典吉他浓厚的兴趣、广博的音乐知识、丰富的生活经历是塔雷加成功创作《大霍塔舞曲》的前提

这一点,从塔雷加的生平我们就能清晰看出。弗朗西斯科·德·阿西丝·塔雷加·埃克西亚于1852年11月21日降生在西班牙维拉里尔镇圣·帕斯卡·拜伦大教堂附近的一处民宅里。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发生了意外,他的一只眼睛受到感染,这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一直严重地影响着他的视力。母亲去世后,虽然年幼丧母的痛楚无法弥补,塔雷加还是抱起了吉他来缓解对母亲的思念。他的第一位老师是盲人吉他演奏家马努埃·冈萨雷斯。1862年2月,塔雷加欣赏了伟大的西班牙吉他演奏家朱里安·阿卡斯在卡斯特隆·普拉那举办的演奏会。阿卡斯的精彩表演,给塔雷加强烈的冲击。塔雷加早已下定决心开始他的音乐生涯。他的父亲继续努力挣钱,聘请了盲人钢琴家尤基尼奥·瑞兹教塔雷加弹钢琴。而他却不顾父亲的反对,于1865年离家出走。他住到瓦伦西亚,并加入了一支吉卜赛乐队。他的父亲把他带了回来,他却又跑了出去。几个月后,当他听说家里经济非常困难时,才自己返回家中。

1869年,塔雷加结识了西班牙天才吉他制作家安东尼奥·卡尼萨·德·托列斯。托列斯是19世纪的吉他制作家,他革新了吉他制作工艺,被称为吉他制作史上的斯特拉蒂瓦里(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制作之王,也是近代小提琴原形的奠基人)。托列斯在听完塔雷加用普通吉他的演奏之后,拿出一把他自己制作的吉他给塔雷加,对他说:“这才是你应当用的吉他。”从此,这把琴伴随塔雷加约20年之久。

1874年,22岁的塔雷加在富商卡尔沙的资助下进入马德里皇家音乐院学习和声理论和钢琴,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这个学院毕业。毕业之后他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和职业吉他演奏家(他在马德里皇家音乐院和巴塞罗那音乐院教过吉他)。他虽然也学过钢琴,但还是迷恋吉他。音乐学院的校长听过他的演奏后,鼓励他继续深造,千万不要因为吉他的地位低下而放弃。

学业完成后,塔雷加举办了一系列公开音乐会。在瓦伦西亚访问演出时,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摩尔舞曲》《阿拉伯随想曲》等。

2.弘扬古典吉他艺术的强烈责任感,是塔雷加成功创作《大霍塔舞曲》的动力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一度广为流行的古典吉他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衰退。当时乐器的首选是钢琴,虽然通过为数不多的几个音乐家的努力使得古典吉他能得以生存,但这种历史性的衰败却使古典吉他创作几乎山穷水尽,好多出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都不肯给古典吉他谱曲,另外即使谱曲了也无法和钢琴曲媲美,因此,能否创作出一首能囊括古典吉他全部技巧的乐曲成了挽救古典吉他命运的关键。直到19世纪末,古典吉他的地位才被再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位让全世界重新恢复了对古典吉他的兴趣,令古典吉他重登严肃音乐舞台的人就是弗朗西斯科·塔雷加。也正是这种对古典吉他强烈的责任感,才使他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了这首空前绝后、举世闻名的《大霍塔舞曲》。

二、《大霍塔舞曲》创作成功的根本原因

古希腊、罗马的众多的伟大的美学家以及欧洲古典艺术美学学派都把“多样化的统一”视为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原则。《大霍塔舞曲》就是这方面最突出的范例。在这首乐曲中,作者多侧面地、多样化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又将它们高度集中地凝聚在同一主题思想上,这种精美的艺术构思在全曲中随处可见。下面就从两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1.错综复杂的多样化音乐织体构建形式是本曲创作的基础

表现之一: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全曲除序奏以外的各个段落中,给人以大量鲜明的音乐形象感受。如乐曲在第4变奏(第53—68小节,如图谱1)中,作者用古典吉他2弦的圆润和4弦的浑厚的音色的对比,仿佛描写了男女歌手边歌边舞的形象;在第7变奏(第86—97小节,如图谱2)中,作者以上滑音的技巧展示了一位柔美的少女独舞的形象;在第11变奏(第122—133小节,如图谱3)中,作者以古典吉他大管奏法描写了一个老人载歌载舞的形象,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表现之二:音响色彩的多样化。在全曲中,可以听到小提琴的各种音色,民间土琵琶的音色,单簧管的音色,双簧管的音色,大管的音色,还有嘹亮的军号声、铿锵的大鼓声、悦耳明快的小鼓声等,形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音响世界。

表现之三:古典吉他演奏技法的多样化。全曲中使用的古典吉他演奏法包括:六音琶音和弦奏法,快速分解和弦奏法,三连音快速音阶奏法,大音程滑音,泛音旋律奏法,闷音奏法,轮指奏法,左手单手涟音奏法,大鼓奏法,小鼓奏法,单簧管奏法,大管(巴松管)奏法、号角奏法等等,集古典吉他演奏技法之大全。

表现之四:旋律织体面貌的多样化。从旋律织体线条上看,有以和声全奏描写的旋律的垂直线群,有以音阶展示的旋律阶梯进行,有以单音来体现的自由流动,还有起伏跌宕的双曲线形式等等。从旋律面貌上看,有高声部旋律,有低声部旋律,有被强拍切断的圆舞曲旋律,有隐藏在三连音、分解和弦的旋律,有双声部的带状旋律,有轮指演奏出的颗粒性的旋律等等。

2.艺术美学思想上“统一性”创作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是本曲创作成功的灵魂

表现手法服务于乐曲内容,全曲运用了大量的创作手法,但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即塑造各式各样的西班牙人民跳舞的形象,尽管形象众多,但在我们欣赏本曲时,因为作者的合理安排,把表现内容作为主要目标,使得整个乐曲给人以天衣无缝、相得益彰之感,充分展示出作者坚持“统一性”的原则。其主要表现在:

创作动机的多样性服从于创作乐思的统一。虽然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但都集中体现作曲家唯一的乐思,即:要表现出欢乐的西班牙人民跳舞的场面。在作曲家塔雷加的眼中,西班牙民族、西班牙故土是如此的可爱,他要通过起源于西班牙这一国度的民族乐器──古典吉他来歌颂勤劳、质朴、欢乐的西班牙人民,最大化地利用霍塔舞曲这一传统乐曲来展现古典吉他的魅力。

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服从于乐曲风格、体裁的统一。全曲表现手法再多,也没有超越西班牙霍塔舞曲这一舞曲体裁来写,也没有丢掉西班牙乐曲这一风格,人们不可能在本曲中看到诸如“日本富士山上樱花”等风格迥异的形象,也不可能听到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的悠悠乐声,所有的这些都表现一个主题,就是西班牙《大霍塔舞曲》。

参考文献:

[1]《古典吉他技巧与表现》,陈志主讲,《音乐周报》编,东方出版社出版,1993年5月,第1版

[2]《吉他音乐参考资料》(1)(《吉他音乐史》)(2)(《吉他名曲解说》), 陈志编,(内部资料)

[3]《吉他手册》(修订本),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7年10月,第2版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