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2-07 08:51:54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范文1

十三陵中的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该陵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陵园工程全部竣工。历史上,该陵园经过多次毁坏和修缮,民国九年(1920年)二月十一日,德陵陵门被当地农民焚毁,恩殿也在战乱中毁坏,其他建筑如明楼、宝城及其他附属建筑残坏较为严重,亟待修缮。

按照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未开放陵寝修缮的计划,2002年3月10日,明德陵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并于2003年12月18圆满竣工。

一、德陵修缮工程对档案工作提出的要求

作为档案部门,工程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按厢建设程序认真履行职责,配合文物工程质检单位加强对工程质量安全检查,监督整改报告的落实。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尽早补充修改方案,并召开相关会议协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修缮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图纸等进行及时收集归档。

在施工过程中,档案部门又要求质检单位要严格履行职责,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古建修缮工程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进行分项分部监督验收,对工程需要验收部位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认真填写工程质量监督核查表。坚持勤检制度,做到严格检查,及时纠正,保证质量。同时,档案部门还提出了要有专人对施工档案进行监管的要求。由于监管得力,德陵修缮工程档案比以前的古建工程档案收集得更为完整,这项工程也获得了北京市古建修复优质工程。

二、德陵修缮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文物建设工程的建设部门档案管理水平总体上较过去有所提高,如文物工程建设单位都配备了档案室,并配备了专(兼)职档案人员,工程文件、图纸的规范程度都较过去有所提高等。虽然德陵修缮工程获得了优质工程,但档案工作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从归档情况看,存在着对文物工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指导机制,影响了工程水平的提高,服务跟不上,指导不及时,造成了文物修缮工程档案的齐全完整得不到保证的现象。

2、文物建设单位对项目的最后验收工作重视不够,影响了文物修缮工程项目档案的接收。

3、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配合。修缮工程涉及建设部门、监理部门、文物部门和档案部门,由于信息投有进行及时了解和沟通,造成档案不完接,有的甚至不知在何处的严重后果。

4、缺乏对文物工程照片、声像和多媒体档案的归档。由于这些档案的管理不到位,难以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和开发利用。

5、文物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6、文物工程档案信息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工,以便提供利用。

三、改进古建修缮工程档案管理的措施

1、要提高文物工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文物工程档案是文物工程的真实记录,是对文物工程进行维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分管领导、工程负责人和档案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对文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克服“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要督促相关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使做好文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文物修缮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单位工程项目或单项工程项目较多,档案形成的渠道多,牵扯的部门多。为此,建设单位要加强对文物工程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落实到工程项目的责任制中。要建立文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领导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各方领导人和相关人员的协调会,搞好部门之间档案工作的衔接和沟通,及时解决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掌握文物工程档案的审核、收集和归档工作。

2、要严把工程档案预验收、接收审核关和竣工验收关。一是要把好工程档案预验收关。通过预验收,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待竣工验收时,再进行对照查验把关,为竣工验收后按期进行工程备案、移交报送合格的工程项目档案作保障。二是要严格把握好档案的接收审核关。修缮工程项目建设完毕之后,由于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有关人员工作的调整与变动,一些原先审核合格的工程档案,往往会因保存不善,交接不及时等诸多原因而出现遗失、损坏等现象,加之竣工验收文件的收集、整理在最终验收还未能完全形成,所以,对接收修缮工程档案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三是要把好档案竣工验收关。重点古建文物的修缮工程的竣工验收,是工程实体验收,也是工程档案的验收。首先,在工程竣工前,监理工程师要严把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关,进行工程档案预验收,针对每一单位工程、分步分项资料、图纸、照片等提出整改意见,经施工单位整改后,最终进行档案的竣工验收,井履行严格签字盖章制度。在竣工验收时要在档案部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并把全部古建文物修缮工程材料移交给建设单位。档案部门在接收竣工材料时要进行认真审核,并进行及时归档整理。

3、要用新的思维和方法管理古建修缮工程档案。要将建设单位归档文件质量的好坏作为建设单位责任人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促使建设单位将基本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到基建管理之中。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督促建设单位在制定质量目标时,将创建优质工程质量和创建优质竣工档案质量同等重视和同步进行。

4、要管理好其他门类档案的归档工作。目前,文物修缮工程档案的归档工作主要着眼于文件和图纸的收集,声俾、照片、实物、会计等门类的档案井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但这些档案往往从不同的层面真实地反映了文物修缮工程的建设,档寒管理部门应从扩展档案管理的角度,对这项工作加以重视,注意对这些门类档案的归档。声像档案形象记录了文物修缮工程的建设,其中有工程原貌、新貌等。阶段性的照片、影像等又承担着承载历史信息的作用。档案部门要监控各部门及时上交形成的声像档案,保证档案的齐全。古建修缮工程的模型是代表性的实物档案,它是浓缩了文物修缮工程过程的重要信息,所以要将古建工程的模型作为实物档案列入归档范围,在竣工后归档保存。会计档案在古建修缮工程建设以及竣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档案部门要加强对工程会计档案的管理,指导财务部门按要求整理档案,在完成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后按照要求及时归档。

5、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文物工程档案的原始性、保密性和不可恢复性,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教育,提高档案人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是做好文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6、加强对古建修缮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加工。古建修缮工程是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修缮工程档案的数量也随着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增加。在工作中,我们要根据档案室的室藏情况,结合建设的需要,把分散的、不系统的古建修缮工程档案信息,加工汇编成相对集中的汇编材料,并开发出针对性较强的汇编资料,供不同部门研究使用。另外,利用者在利用了文物古建修缮工程档案后,我们应积极收集反馈利用效果,这样才能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这对文物古建修缮工程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范文2

关键词:沈阳故宫;古建筑;保护修缮

沈阳历史上称盛京,是清(后金)的“龙飞之地”,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在此创业拓基,清世祖福临自此“往定中原”。清入关后,“盛京大内为列圣陟降之地”,故受清朝诸帝隆崇。清朝末期,清室腐败衰微,沈阳故宫饱受涂炭,八角殿前,凤凰楼下,满目荒凉,多年失修。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这座文化宝库极为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完成维修工程近百项,沈阳故宫得到了初步维修保护。“申遗”前后,沈阳故宫博物院多次启动大规模修缮工程,使这座昔日的皇家宫殿焕发出蓬勃朝气,呈现出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历史原貌。

清朝入主中原后,盛京皇宫仍受到清统治者的特殊重视。为凸显其尊贵地位,清圣祖玄烨、高宗弘历、仁宗琰、宣宗曼宁四帝先后十次东巡盛京,并驻跸沈阳故宫举行相关礼仪。清帝东巡盛京,一方面是为拜谒祖陵,以示不忘祖制,不忘祖先开国之艰;另一方面是为巡视边防、稳定边疆。但对这座昔日皇宫而言,最直接的便是促成了对它的保护和维修。盛京皇宫的面貌在入关前后没有发生太多变化。清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虽设宫驻守,但毕竟长期闲置,加上清初社会动荡,财政短绌,所以很多宫殿已倾圮、损坏。清圣祖玄烨首次东巡盛京后,即加强了对盛京宫殿的管理和修缮。盛京宫殿当时维修并无定制,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即清圣祖首次东巡盛京后的第二年,规定“自后宫殿有应修之处,内务府会同工部诹吉具奏修理,又定议,部委宫监视,各门额均设甲丁六百七十八名轮班看守”。清圣祖玄烨自诩以“孝”治天下,为避“不敬”之嫌,并没有入住旧宫,而是“著将崇政殿前小厢房酌情将一房搭炕,采备皇帝驻跸之用”。自此,盛京旧宫随着清帝东巡盛京又有了驻跸行宫的新用途。为适应清帝东巡盛京的需要,在清康熙时期即开始了对盛京皇宫进行保护和维修,圣祖玄烨曾重修衍庆宫、关雎宫、永福宫、麟趾宫。但受财力限制,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增建。因此,自清崇德二年(1637年)中路建筑落成至乾隆初年再次增建,这座皇家宫殿基本保持着清入关前的面貌。

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第一次东巡盛京,在缅怀先祖创业不易之余,也开始筹划增建规模宏大、结构布局完整、风格独特的宫殿建筑群。乾隆十一年(1746年)至十三年(1748年),他先后增建了东西所等建筑,包括师善斋、协中斋、日华楼、霞绮楼;东所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以及西所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七间房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在沈阳故宫西路兴建了几组极富江南书斋园林风格的建筑群,主要包括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至此,盛京宫殿最终形成占地6万多平方米,东、中、西三路并列,建筑100余座、500余间的宫殿建筑群。清仁宗颐琰虽两次东巡盛京,但在皇宫的修缮方面远不及清高宗弘历。除在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对颐和殿前东西值房和台上五宫进行简修外,只在仁宗琰第一次东巡前一年,即嘉庆九年(1804年)对台上五宫、日华楼、霞绮楼、文溯阁等清帝东巡盛京时需造访的宫殿进行了维护与修缮。由此可见,清高宗弘历非常重视盛京皇宫的改建和营修。从其首次东巡盛京后的大兴土木,到后期的再次拓建行宫,可谓不惧劳烦,造就了今日沈阳故宫以中路建筑对称的新格局,形成了盛京皇宫与清帝东巡盛京之行宫并存的新面貌。

清道光四年(1824年),清宣宗曼宁传谕内阁:会勘盛京大清门内各工,飞龙阁、翔凤阁后转角楼等,经查勘俱有渗漏坍塌之处,应修理。道光八年(1828年),清宣宗曼宁传谕军机大臣等,查明盛京宫殿预备皇太后等住所,著该将军将介祉宫、继思斋及崇谟阁后身七间房三处、房间门径装修隔断一切照原式烫样进呈。道光九年(1829年),清宣宗曼宁传谕军机大臣,将介祉宫、继思斋、七间房、内七间房照旧修理。其保极宫后门,改安明门。照旧制兴修清宁宫、大清门工程。同年八月,清宣宗曼宁亲奉皇太后诣盛京,展谒山陵,由于其时国内矛盾丛生,国外列强虎视眈眈,故清帝东巡盛京也以“力从节省,屏绝繁文”为主旨,在陪都宫殿仅驻跸七天,显现出清朝入衰的征兆。道光十三年(1833年),清宣宗曼宁传谕内阁,勘估修理清宁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宣宗曼宁下令修缮清宁宫、凤凰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兴修盛京太庙西配殿三间,西配房二问,随墙门二座,东西配殿三间,东配房二间,东、西便门二座,宫门东西红墙,院内东西红墙。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宣宗曼宁传谕内阁:应及时修理盛京太庙及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清咸丰元年(1851年),清文宗奕}下令修盛京太庙配殿。咸丰六年(1856年),又改修嘉荫堂前并仰熙斋内。咸丰九年(1859年),谕:奉天关雎宫等处工程前经降旨令于翌年修缮。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穆宗载淳令修盛京太庙正殿等处。同治八年(1869年),又承修凤凰楼工程。清光绪四年(1878年)至五年(1879年),清德宗载令兴修大政殿。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修銮驾库。光绪十九年(1893年),再修大政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陪都宫殿年久失修,故再次承修。道光后,清朝因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已无暇顾及盛京宫殿的维修和保护,修缮工程逐年递减。至此,这座皇家宫殿也日渐失去往日的风华。

民国初年,奉天宫殿(盛京宫殿)的实际支配权掌握在军阀政府手中,藏品外流时有发生,建筑颓败不断加剧。1926年,东三省博物馆创立,给这座已经满目疮痍的皇宫带来了新的生机。十月,对崇政殿、翔凤阁、飞龙阁及台上五宫等17处、共87间房屋进行室内裱糊。1927年4月,对奉天宫殿又进行油漆和改建门窗、隔扇等工程,至夏竣工。在东北各界文人为之欢呼之时,这座命运多舛的旧宫再次随着政局的变化而阴晴不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东北,沈阳故宫成为省立民众教育馆的馆舍。1947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由于沈阳故宫建筑已数十年未加系统整修,且东西路及中路部分宫殿长期被外界占用,各宫殿房屋损坏相当严重。5月,经上报批准后对院内古建筑进行了具体修缮。此项工程分四期进行:第一期为拆除清理工程,总共拆除房屋39间,围墙4道。其中包括转角楼1座,继思斋前西值房3间,东宫西值房3间,嘉荫堂东墙外配房3间,西墙外配房3间,清宁宫后碾房3间,磨房3间,扮戏房南值房三座17间,嘉荫堂东南围墙四道共35.6米。第二、三期为保养工程。主要工作是翻修屋顶,更换檐柱,修补山墙台阶,疏通水道及拔草除树等。第四期为修缮工程。主要为东、西七间楼和厨、厕等附属建筑的补拆和修复。此次修缮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最为系统、全面的一次。通过这次保养及修缮,盛京宫殿绝大部分坍塌渗漏、胀裂、破损的地方得到了初步维修,避免了继续损坏。但遗憾的是,当时为清理建筑,约占沈阳故宫总数十分之一以上的建筑(多为辅建筑)被清理拆除。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沈阳故宫的管理十分重视。先是于1955年成立沈阳故宫博物馆,后又改称博物院,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机构和行政机构,并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时期,沈阳故宫的修缮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修缮和改革开放后的修缮。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年久失修,所有建筑的屋顶,杂草丛生、瓦垄走闪、瓦件脱落,屋面漏雨,院内地面残破、坑洼不平。许多建筑自然破坏严重,如潮湿造成木构件糟朽,油饰脱落,好多木骨,日久腐烂等。当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首先对漏雨造成的残破和不规整的室内装修进行整修,裱糊。先后对东路、中路进行油饰,并对破旧的东、西所和文溯阁进行彩画保护。对所有的古建筑进行全面的检查,先后对保极宫、文溯阁、九间殿、仰熙斋、七间殿、清宁宫东西配房、太庙正殿等建筑的台基进行调整归位。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沈阳故宫的全面修缮被提上日程。1978年,翻修介祉宫屋顶、柱角、顶棚,更换椽望及部分瓦件,加固梁头,重新挑脊换瓦;调整补换太庙屋顶木件;维修东大墙墙帽;修补大政殿前、崇政殿前后、大清门、凤凰楼下、清宁宫前后及其四宫的屋檐台阶;仰熙斋抹棚、抹地面;增设大政殿地坪;油饰东院柱子。1979年,完成宫门、嘉荫堂屋顶翻修(拆除屋面瓦、更换椽望、做护板灰、重新挑脊换瓦)中路油饰和东路以石代砖铺地面;维修值房三间、夹垄三间、屋顶拔草;完成太庙西配房翻修工程。1980年,完成大政殿、崇政殿、值房等149间屋顶夹垄串瓦、维修及局部木件更换共8860平方米;完成清宁宫及东西配宫2519平方米的油饰工程;铺设东院进口及大清门前两处地面788平方米;零星维修古建筑6处。198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同意了沈阳故宫提出的崇谟阁落架翻修请求。此次维修工程本着“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节约经费的前提下,提高了整座建筑的抗震性,将抗地震烈度提高到八度。1981年,完成屋面夹垄工程1649平方米,崇政殿前铺设方砖地面及戏台前铺石地面67平方米,文溯阁小走廊屋顶翻修,东、西宫油饰。1982年,落架翻修崇谟阁,维修崇政殿丹墀300平方米砖地。1983年,完成崇谟阁全部基础及主要骨架施工任务;完成东大门除彩画外施工任务;完成西奏乐亭、仰熙斋耳房和西走廊屋顶翻修,拆除屋面瓦,更换破损的琉璃瓦,重新挑脊换瓦;东、西宫部分油饰工程等项目;部分零星修补。1984年,完成崇谟阁立架、文溯阁屋顶翻修、仰熙斋东耳房和东走廊屋顶的翻修、东路十王亭夹垄串瓦大政殿及十王亭地仗及油饰彩画,更道围墙翻修、东大门及介祉宫彩画、墙面剔补等12项工程;完成维修东宫和戏楼地面、复制下马碑等工程。1985年9月,沈阳故宫西路开发竣工,轿马场、文溯阁及其他建筑全部对外开放,开放面积10920平方米;完成文溯阁铺地,部分宫殿彩画等古建维修工程20余项。1986年,完成土木工程19项,彩画工程7项:对崇谟阁、继思斋、保极宫后檐、七间殿、太庙、西路值房进行油饰彩画,仅崇谟阁一项彩画面积就达3099平方米。零修工程10余项:包括凤凰楼及台上五宫台阶归安、地面铺设、更道围墙修复、西王亭廊内地面铺设,六间房维修等。1987年,完成第三期文物开发工程:恢复重建后苑生活区,包括仓房22间、碾房3间、磨房3间、面积3000多平方米。1988年,翻建大清门,拆除山墙、加固基础、拨正梁架、串瓦、更换部分瓦件、增设铅背,完成中路西值房翻修工程土木部分,后苑、銮驾库、南院东西朝房、东西奏乐亭地仗油饰、彩画工程。1989年,后苑彩画工程,包括仓房、游廊、景亭的地仗、彩画和油饰,其中地仗面积约900平方米,油饰面积约1200平方米,彩画面积450平方米;打通西苑门,形成南北贯通;崇谟阁油饰工程;古建筑檐头整修及台上五宫屋顶夹垄;院内外大墙刷涂料。1990年5月至8月,南院东朝房落架翻修工程。5月至10月,敬典阁土建工程全部完工,包括瓦顶拆除、更换椽望、柱础调平、墩接柱脚、规整门窗、阶条踏跺更换、彩画过谱子等,共支出经费25万元。6月至9月,南院西朝房落架翻修工程。1991年,维修敬典阁,进行地仗油饰彩画工程,零修工程,两牌楼油饰、大墙维护、朝房油饰。1992年,崇谟阁屋顶串瓦夹垄工程;大清门、左右翊门翻修工程,复原八宝琉璃井亭;14间值房室内装修工程;修缮大政殿,年内主要进行了全面测绘、拍照、记录和存档工作。1993年3月至11月,进行大政殿第一期维修工程,包括屋面地仗油饰、大政殿拆除前加固保护和大政殿屋顶维修工作。1994年3月至4月,进行大政殿第二期维修工程,主要是室内外地面维修。4月至5月,东路地面工程:清除东路1000平方米的7个草花池,重新铺砌东路地面3500多平多米。4月至6月,西路14间值房油饰彩画工程。1995年,对中路建筑及文德坊、武功坊等进行地仗油饰:地仗2268米,油饰3742平方米,彩画151平方米,修整地面500多平方米。1996年,西路地仗油饰工程:油饰面积1194余平方米,地仗面积114余平方米;东西两宫油饰工程:面积6064余平方米,彩画面积262余平方米。1997年,太庙东耳房屋顶翻修面积156平方米。1998年,油饰彩画工程:完成大政殿、十王亭、东路奏乐亭、东大门、东路等28座建筑的油饰、彩画,总油饰面积9258平方米,总彩画面积590余平方米。1999年4月至6月,东路地面恢复工程:对东路1.4万平方米的地面进行复原修缮。2000年,重修铺设中路地面:拆除原来破碎的水泥砖,重做基础与铺设仿古水泥方砖,面积共计3500平方米。维修西七间楼屋面,更换望板162平方米,重新换瓦160平方米,整修破损严重的古建筑屋面,屋檐,台基等工程。2001年,西所东值房屋顶翻修:工程量197平方米。太庙正殿山门、配殿耳房的屋面换瓦夹垄工程:工程量777余平方米。可以看出,通过历次修缮,沈阳故宫越来越多的建筑重新焕发了往日的风采,修缮后的建筑也陆续对观众开放,使观众能领略皇家宫殿的风貌。至2004年,沈阳故宫开放的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8688平方米增加到48900平方米。可以说,古建筑修缮保护越来越被管理者和守护者所重视。沈阳故宫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古建筑的原状恢复工作。

2002年,沈阳故宫“申遗”工作开展,古建保护工程也于2003年正式启动。此次古建筑保护工程是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进行的。至2003年9月,沈阳故宫博物院按期完成了凤凰楼顶层和内外檐彩画的维护,日华楼、仰熙斋、文溯阁、九间殿等处建筑的维修工程,以及部分宫殿室内外地面的修补、墙体遗留水泥面和勾缝的剔补、拆除大清门前的部分新建廊房等项零修工程。同时,对原存古建维修编制为电子信息档案,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此次修缮工程共完成维修工程40项,总投资250多万元,使沈阳故宫的100余所、500余间建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维护。

申遗期间,沈阳故宫对院内古建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清理,对于一些破坏建筑原貌的展览和商业用房,有计划地予以拆除。撤除或调整了与遗产地内容无关的展览,最大限度地减少将古建筑用于商业用房,尽可能还原古建筑的原貌。拆除原附设在古建筑上的报警与广播线路,用地下铺设取而代之。古建筑避雷针重新布线,顺建筑贴墙接地。树立各种说明牌与标志牌。2004年7月,在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沈阳故宫“申遗”成功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尤其是在古建筑保护上,在利用限有资金进行古建筑维修的基础上,对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沈阳故宫近年来较大修缮工程有:2009年,国家文物局拨付100万用于大清门修缮工程;2012年,拨付680万元用于修复沈阳故宫地下排水项目及沈阳故宫保护规划编制;2013年,拨付231万元用于西所游廊维修及油饰彩画保护修复方案编制;2014年,拨付282万元用于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等工程前期启动经费;2015年,拨付2678万元用于油饰彩画保护修复等工程经费。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古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古建筑的修缮工程方案由沈阳故宫古建部负责改成按照新的管理体制执行,即所有的工程设计均需有古建筑维修设计资质的单位做出。沈阳故宫目前尚未取得设计资质,均需与外单位配合才能完成方案设计,沈阳故宫大清门维修方案、戏台建筑群整体维修方案等都是与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完成的。在施工方面,沈阳故宫也是按照新的管理体制,必须由具有一级资质的古建维修企业按文物保护原则进行修缮。在古建修缮中,沈阳故宫非常重视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在坚持文物保护原则前提下,运用现代仪器设备发现隐蔽残损,运用能够加强原材料耐久程度的新材料,促进古建筑保护。2014年,联合天津大学、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使用三维激光扫描等仪器对建筑精密测绘,此外还将新材料应用于施工当中,对敬典阁望板采取喷洒防腐、防虫药剂的预防性处理,延长构件的耐久程度,从而减少因维修造成的本体扰动。在工程管理方面,沈阳故宫不断深化规范化管理各项要求,2014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在施工管理上强化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在修建过程中严格保护古建筑的安全:屋面瓦拆落前必须以脚手架为基础搭设保护棚,避免梁架及其他相关文物受到风雨的侵蚀。严格保护构件的文物价值:必须对施工过程中拆除下的瓦件进行认真的清点挑选,凡原有建筑构件经加固能使用者要继续使用,尽量少更新复制,杜绝随意丢弃原构件而改用新复制件的做法,以免损害建筑的文物价值。加强文物安全教育: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前要进行文物常识和安全教育,不得违章作业,杜绝施工中对文物建筑重锤击打、野蛮吊卸。严格把握质量关:增强质量意识,不得为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工程质量,影响修缮工程效果。施工场地严禁烟火,游人不得进入,安全设施必须齐全,要有专人负责并加强日常检查监督。

此外,沈阳故宫彩画保护方案(一期)也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开展。沈阳故宫现存清代彩画是中国关外早期彩画的代表作,是沈阳故宫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由于受时间和气候等原因,沈阳故宫彩画破损极为严重,亟待修缮。为此,沈阳故宫博物院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沈阳故宫彩画整体进行分期甄别,制定了全面的修缮方案设计。经过一年的勘查监测,数据采集和相关实验,《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方案(一期)》于2014年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2016年6月,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招标成功。该工程是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专项保护项目。工程范围主要包括清早期建筑中的五座:大政殿、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大清门。其中大政殿、崇政殿、左右翊门内檐保留了清代彩画,工程以保护修复为主。这些现存清代彩画历经三百多年的自然老化,因保存环境的影响和长期未做过维护,损坏严重,普遍存在积尘、起翘、空鼓、污染等病害。从保护原则出发,严格控制非传统材料和工艺的使用,对现存清代彩画部分实施现状保护,这部分面积为4435平方米。此次修缮,沈阳故宫以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为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确保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目前以沈阳故宫文物建筑作为展示空间的背景下,文物建筑的保护展示与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展示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受文物建筑自身条件所限,展示用房在空间布置和展厅改造等方面均难以满足现代化文物展览要求。依据规划,按照院落历史功能,结合管理现状要求调整管理空间功能分区,扩大开放面积,形成完整、集中、颇具规模的开放展示区域。依据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价值维护和利用体系,制定院落管理统一标准,开展以院落为单位的日常维护、监测及管理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基于日常维护为主的修缮计划,完善修缮工程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分流限流措施,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开展专题研究,实现观众量与参观舒适度对应的数据积累,科学研究最大承载量等课题,加强观众服务与流量控制,强化观众定向引导措施;改善院内微循环,避免集聚拥堵;完善安全检查制度,改善安防设施,排除观众人身安全隐患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更加舒适的参观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安防系统的监控覆盖范围,更新安防设备;积极开展地震次生灾害、临震和震后综合防御对策研究,落实相关措施,制定整体防震应急预案;加强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研制高科技防震设施并推广实施。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范文3

拉萨城市名称也因这两尊佛象而得名。“拉”指的是至尊至圣的释迦牟尼佛象,“萨”指的是佛所在的地方。从那以后,虔诚的佛教信徒从家乡出发,或徒步、或骑马、或磕着等身长头朝着圣地拉萨走来。他们围绕大昭寺、小昭寺转经祈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最终转出了一条街,一条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的街,它就是八廓街;转出了一座城,一座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城,它就是高原圣城拉萨。古老的拉萨城已经走过了1300多年漫长的日子,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岁月的坎坷。

旧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把佛教视为至高无上,政府把大量财力投入到宗教事业的发展上,却从来没有把心思放在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大业上。于是一座座金光闪闪、富丽堂皇的寺庙建筑拔地而起,高高在上。一排排低矮狭小、阴暗潮湿的民居建筑匍伏在地,不堪入目。拉萨老城就是这样迈着疲惫的双腿,走过了千余年。到了20世纪中叶,古城显得越发苍老。

历史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自治区政府和拉萨市政府把城市建设工作视为重要工作,尤其是对拉萨老城区危旧房屋的修缮改造工作非常重视,把它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拉萨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文物,而拉萨老城区危房修缮改造工作,需要在重要文物和民族传统建筑密集区内进行,工作要求高,难度大,牵涉面广。为了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于1997年9月30日成立了拉萨市老城区保护管理领导小组,由拉萨市市长亲自担任组长,有关方面的9名领导担任组内各项职务,全面负责拉萨老城区危房修缮改造工作。两级政府为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经过严格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制定了具有法规性质的各项条例,以使这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自1992年以来,先后制定了《拉萨市八廓街详细规划》、《拉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拉萨市文物保护规划》。1995年又制定了《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这两项规划是1995年至2015年20年拉萨城市发展规划。于1999年7月30日得到国务院批准,成为拉萨城市发展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拉萨城市发展进入科学的、规范化的轨道。在这两项规划中明确规定了占地130公顷的“八廓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公布了《拉萨市老城区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制定了《拉萨市城市规划条例》,这项条例于2001年10月25日在拉萨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上获得通过,2002年11月20日自治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批准并予以公布。这项具有法律权威的条例的颁布从法律意义上确保了拉萨城市建设的地位,对未来拉萨城市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拉萨老城区大规模修缮改造工作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迄今走过了2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老城区修缮改造工作从未间断过,从投资规模、完成建筑面积、建筑施工质量、保持民族建筑风格等方面看,危旧房屋的修缮改造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开始到1992年,在14年的时间里,完成建筑面积达 23.9万平方米,投资全部由国家承担,这是头一次对老城区危旧住房进行大规模改造。虽然从建筑外观上保持了民族建筑特色,但是当时的建筑材料决定了民居建筑仍然是土木结构,室内还不能摆脱木质柱子、大梁、椽子木,室内使用空间小、采光采暖差,住房功能不齐全,尤其是包括卫生间在内的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局面没能得到根本解决。尽管如此,这段时间危旧房屋修缮改造工作,在改变长期居住在危旧房屋中的居民的住房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1993年到2000年,在这短短的8年时间里,老城区危旧房屋改造建筑面积达22.2万平方米,仅国家一方投资2.6亿元。这段时间投资渠道扩大了,既有国家一方,也有地方政府一方,另外还有一部分自筹资金,比第一阶段投资力度加大了,建筑材料有了明显改进,从土木结构转向石头水泥混合结构,室内使用空间明显加大,采光采暖条件更好,建筑设计更趋合理,外观上保持了浓郁的藏族建筑特色。建筑使用功能更加齐全,卫生条件彻底改观。建筑层高、街道院落布局、建筑外观色彩、甚至外墙石头砌筑都要求按着有关规定进行,不得随意建造。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督力度加大,一切按有关规定在严格的审批制度下进行,杜绝了任何形式的随意性。由于指导思想明确,采取措施得力,监督机制健全,第二阶段的老城区危房改造工作有了明显成果。一间间宽敞明亮、功能齐全、卫生条件良好、适宜于藏族居民居住习惯的崭新民居出现在老城区内。它们既与八廓街古老的三级文物保护建筑风格协调,又大大改善了拉萨老城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广大城市居民从低矮、阴暗、潮湿、危险的住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卫生、舒适的新居,老城区改造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公元2000年12月,大昭寺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列,从此这项工作步入了新的层面。拉萨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于2002年3月11日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进行认真研究,成立了拉萨老城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城关区委书记热丹担任组长,与改造工作有关的14名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2002年4月17日正式启动新一轮老城区改造工作,这是拉萨老城区改造工作第三阶段,对这次老城区危房修缮改造工作,市政府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危房改造与拉萨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与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周边环境相结合;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地位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相一致;设计风格与传统建筑文化相协调,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和传统建筑特色。拉萨市老城区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在具体实施市政府这些要求时坚持了“两个必须和两个不能变”的工作原则,即老城区基础设施必须改造,老城区传统建筑内部设施必须改造,以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老城区整体街巷布局不能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的外观风貌不能变。工作原则确定之后对老城区建筑进行深入细致调查,邀请各方的专家进行认真论证,正式提出对老城区内9处具有较高价值的传统建筑和47处带有险情的居民住房进行维修改造,投资7000万元,分两年时间完成。这次维修改造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均在老城区保护范围内,占老城区总面积的5.4%。其中需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保持风貌”原则进行修缮改造的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占此次修缮改造建筑总面积的40%。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努力,这项计划初见成效。

进入第三阶段老城区危房改造工程中的邦达仓、帕拉、归桑孜、朗嘎努四座大院是拉萨市人民政府列入拉萨市第一批93处挂牌保护宅院名单中的重要建筑。拉萨市老城区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对这四座大院的修缮工作特别重视,在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2年5月28日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决定将这四座建筑修缮任务按照招标的有关规定进行分配。结果邦达仓大院修缮工程由城关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担,其余三座由城关区古艺建筑公司承担。拉萨市老城区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对于承担这四座大院的施工单位提出明确要求,要求他们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开展修缮工作。位于八廓街周边的这四座建筑,从施工角度上看,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两个施工单位组织精兵强将,严把各个环节的技术关,顺利完成了任务。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焕发了青春,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八廓街区,为八廓街增添了不少色彩。一批长期住房条件十分恶劣的居民在这些院落中得到安排,他们从内心深处感谢政府的关怀。

邦达仓大院位于八廓街东南端,它是旧远近闻名的富商邦达仓的私人宅院,具有50年以上的建筑历史,从建筑风格上看是典型的贵族宅院式建筑,三层楼高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采光采暖的优势使它沐浴在阳光之中,二层楼高的凹字形大院围住主体建筑,烘托出主体建筑高大庄严的气派,同时保持了私人住宅浓郁的人情味。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又浑然一体,经过建筑工人精心维修后,邦达仓大院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恢宏气派体现得更加完美,成为八廓街区传统民族建筑的一个亮点。居民们住上这样的房屋十分满意,居住在城关区绕赛居委会社区邦达仓大院内的居民洛亚今年70岁,她出生在昌都地区八宿县,退休之前在那曲地区班戈县加油站工作,1980年退休后到拉萨,城关区把她安排在绕赛居委会社区,邦达仓大院维修以后老人一家住进这个大院内。洛亚老人如今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但她为居民群众服务的热情旺盛不衰。她身兼居民小组组长,整天为居委会内干不完的那些琐碎事儿忙碌。她说:“我觉得自己有了一个落脚处,心里很踏实。现在为居民做点事儿是应该的。今天我住的这个房子是大贵族家的房子,要是在旧社会连梦里也是不敢想的,今天却变成了现实。”

在老城区130公顷面积内,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处,拉萨市政府公布的挂牌民族传统建筑保护院有93处。在如此密集的文物保护建筑群中开展危旧房屋修缮改造工作,这不仅是政府规划设计部门一项艰巨任务,同时对于政府文物管理部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拉萨市文物管理局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应该从过去单一的保护三级文物的工作模式中走出来,着眼未来,积极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中去。他们对拉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是要保护文物古迹和传统古建院落;其次要保护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包括街巷布局、桥梁水系以及历史上的寺庙区、商业区、居住区和风景区);再次是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如乡风民俗、传统工艺特产、地方风味和诗书、戏剧、音乐、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在这样一种具有前瞻性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拉萨市文物管理局在拉萨老城区危旧房屋修缮改造工作中,积极配合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

2000年大昭寺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派的专家德・席尔瓦先生对紧靠大昭寺建筑的阿康大院因存在火险等安全隐患提出了采取措施的要求。阿康大院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进行过一次拆建,现存阿康大院仅有20多年的历史,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是很高,鉴于上述原因,此次危房改造工作中,决定对其进行改建。将紧靠大昭寺南墙的阿康大院向南移动,与大昭寺墙体彻底分离,二者之间留出一条通道,便于消防车辆通行。对消除大昭寺火灾隐患、保护大昭寺安全起到了良好作用。改建的阿康大院外观设计保持藏式建筑风格,层高保持原有高度,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从空间布局、使用功能、内部装饰、卫生条件均与现代城市生活要求相接轨,在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改善居住群众住房条件。

藏式建筑在材料运用上,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到了公元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随着商道的进一步开通,现代建筑材料水泥、钢筋、玻璃、钢架等慢慢进入藏式建材领域之中,从此藏族传统建筑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新旧世纪交替时期的藏式建筑中木质材料已经大量隐退,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大梁和楼板,从而屋内使用空间大大拓宽,采光采暖及密封程度大为改善,居住条件更加良好,受到广大藏族居民的喜爱。从建筑外观和屋内布局安排上来看,仍然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特色,这样既符合藏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又提高了居住生活质量,同时保留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质。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的这种做法,在拉萨老城区危房修缮改造工作中广泛采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专家的好评。2002年我国著名的建筑专家吴良庸先生和周干崎先生进藏视察八廊街的时候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20多年来的拉萨市老城区修缮改造工作中,有关部门一方面积极探索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实行街区整体保护与历史价值较高的单体建筑保护相结合,在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时,不新建交通干道,大幅度削减老城区开发建设强度;另一方面,为了缓解老城区交通、居住、污染等压力,促使城市功能向外疏散,在老城区130公顷保护区以外,开辟新的居民住宅区,解决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问题。这些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在老城区改造工作中采取的这些措施是正确的,是符合国家公布的各项政策、法规规定的,也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范文4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第四条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第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

(一)保养维护工程,系指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

(二)抢险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发严重危险时,由于时间、技术、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彻底修缮而对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临时抢险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缮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本体所必需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包括结合结构加固而进行的局部复原工程。

(四)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安全防护设施的工程。

(五)迁移工程,系指因保护工作特别需要,并无其它更为有效的手段时所采取的将文物整体或局部搬迁、异地保护的工程。

第六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并组织制定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规范、标准和定额。

第七条具有法人资格的文物管理或使用单位,包括经国家批准,使用文物保护单位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宗教组织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为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

第八条承担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具有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资质认定办法和分级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另行制定。

第九条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主要指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管理。第二章立项与勘察设计

第十条文物保护工程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实行分级管理,并按以下规定履行报批程序: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国家文物局为审批机关。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以文物所在地的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为申报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为审批机关。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程的申报机关、审批机关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保养维护工程由文物使用单位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的立项与勘察设计方案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履行报批程序。抢险加固工程中确因情况紧急需要即刻实施的,可在实施的同时补报。

迁移工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获得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报批勘察设计方案。

第十二条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获得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报批勘察设计方案。

第十三条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

二、拟立项目名称、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公布与执行情况;

三、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能性的技术文件与形象资料录像或照片;

四、经费估算、来源及计划工期安排;

五、拟聘请的勘察设计单位名称及资信。

第十四条已立项的文物保护工程应当申报勘察、方案设计和施工技术设计文件。重大工程要在方案获得批准后,再进行技术设计。

第十五条勘察和方案设计文件包括:

一、反映文物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

二、保护工程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

三、工程设计概算;

四、必要时应提供考古勘探发掘资料、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第十六条施工技术设计文件包括:

一、施工图;

二、设计说明书;

三、施工图预算;

四、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第三章施工、监理与验收

第十七条文物保护工程中的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和迁移工程实行招投标和工程监理。

第十八条重要文物保护工程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报批招标文件及拟选用的施工单位。

第十九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施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购置的工程材料应当符合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其工作程序为:

一、依据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方案;

二、施工人员进场前要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三、按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作好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收集有关文物资料;

四、进行质量自检,对工程的隐蔽部分必须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检验并做好记录;

五、提交竣工资料;

六、按合同约定负责保修,保修期限自竣工验收之日起计算,除保养维护、抢险加固工程以外,不少于五年。

第二十条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文物、有关资料或其它影响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要立即记录,保护现场,并经原申报机关向原审批机关报告,请示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施工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补充已批准的技术设计,由工程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现场洽商,并报原申报机关备案;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项目或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申报机关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文物保护工程应当按工序分阶段验收。重大工程告一段落时,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单位进行阶段验收。

第二十三条工程竣工后,由业主单位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验评,并提交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及说明等资料,经原申报机关初验合格后报审批机关。项目的审批机关视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验收小组或者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对工程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由业主单位及时组织整改。

第二十五条文物保护工程的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申报机关和审批机关应当建立有关工程行政、技术和财务文件的档案管理制度。所有工程资料应当立卷存档并归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文物保护工程设立优秀工程奖,具体办法由国家文物局制定。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或对文物造成破坏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维修,参照执行本办法。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范文5

一切都在赶奥运会这趟车,前门大街的改造也不例外。这条百年老街正试图通过全面的改造,重现昔日的辉煌。

与王府井、西单等传统商街相比,同样历史悠久的前门大街对人们的吸引力似乎有下降的势头。自去年5月开始,前门大街历经了长达一年多的大规模修缮整治工程。日前,记者来到前门大街施工现场看到,两米多高的围挡让藏在里面的一切显得格外神秘。

作为被政府部门定义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时尚紧密结合的特色商业街,改造后的前门大街如何保持其原有的京味文化?被请出前门的老字号店铺回归后能否与进入的国际品牌有效融合?这些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

“新前门”犹抱琵琶半遮面

仿古的商铺、鸟笼、冰糖葫芦造型的街灯、老前门火车站风格的大钟、金碧辉煌的全聚德烤鸭店 透过前门大街的围挡,记者看见了街内被遮掩的场景。虽然目前前门大街并未正式对市民开放,但很多人仍利用端午节的假期前来一睹新前门大街的容颜。

“听说前门大街已经改造完工,我想来看看老北京的‘当当车’ (有轨电车)。可遗憾的是,我并没看到‘当当车’在街内行驶。”家住东城区的王晓说道。在北京商业街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前门”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如今来这条老街的人们大多和王晓一样,用怀旧的心态来看“新前门”究竟呈现何种面貌。尤其是耳闻却不曾一见的“当当车”,好多游人就是冲着它来的。

记者在前门大街施工现场看到,前门大街仍处在颇具中国传统风格的木塑景观围挡与砖墙围挡的全面“封闭”中,几扇仅供施工人员进出的门均有保安把守。事实上,去年5月份,前门大街便开始了大规模修缮整治工程。耗时一年多的庞大修缮整治工程被很多业内人士看做是重建前门大街。

“与西单、王府井的升级改造不同,前门大街是用围挡全面封闭建造,期间道路的设计、建筑风格、商业业态组合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显然,这次对前门大街的改造是翻天覆地的。”伟业商业副总经理姜黎明说道。

事实上,作为“好运北京”马拉松测试赛途经路线之一,前门大街已在今年4月初拆除外部围挡来供马拉松运动员通过,首次在公众视野中亮相。在测试赛后,围挡被重新拉起来做最后的收尾工程。直到5月上旬,崇文区政府首次正式对外了前门大街风貌保护工程的最新进展情况,新前门大街的外部场景逐渐显露出来。

目前,前门大街两侧建筑修缮工程已基本完工,9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被完整保留下来,41个老门脸,广和楼、中和戏院和廊坊头条胡同3个老牌楼也都在大街上集中亮相。据悉,前门大街北起正阳桥五牌楼、南至珠市口,全长845米。前门五牌楼位于大街北端,历史上是北京最大的木质五牌楼,也是前门大街的标志。两辆当当车的起点也设在五牌楼下东侧。

记者探访前门大街发现,在845米的前门大街两侧,分立着“鸟笼”、“拨浪鼓”、“糖葫芦”三种式样的仿古路灯,两侧商铺采用长城灰为主色调,中间的御道和“当当车”轨道都已铺装完成。在整个前门大街上,恢复了52个仿照历史风貌建设的建筑,7个加入了历史符号的现代建筑,并新建了7个纯粹的现代建筑。包括全聚德、中国邮政、宝兴、义昌源、广和楼、中和戏院等几家商铺、戏院和老字号的招牌已在街道两侧挂了起来。

作为新前门大街的主要交通工具,“当当车”的轨道全长840米,单程行驶时间约10分钟,目前初步确定设立五牌楼、鲜鱼口和珠市口三站。显然,修缮一新的新前门大街正向人们传递出一幅“坐当当车、走青石御道、逛地道老字号、到五牌楼和广和茶楼喝茶听戏”的特色京城步行街场景。

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纠葛

谈及前门大街,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张群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小时候,爷爷总是带我到前门大栅栏去吃老北京名小吃。在那里,我逐渐知道了北京的一些老字号,如六必居酱园、张一元茶庄、都一处烧麦、月盛斋酱肉店、瑞蚨祥绸布店等。每当听爷爷给我讲以前老北京的故事,我都会被深深吸引。”张群说道。

尽管现在张群已搬到东三环居住,但只要一有时间,去前门大街闲逛仍是他乐意做的事情。因为那里有儿时封存的记忆和浓厚的老北京文化。前门大街素有“天街”美称,是北京最古老、最知名的商业街之一。与张群一样,很多定期逛前门大街的人们看重的就是其独特的老北京文化。在这些“老北京”心中,前门大街这个名字成了传统、老字号的代名词。

因此,前门大街的修缮从一开始便格外引人瞩目。因为前门大街对于北京城的意义,绝不止于一条传统的著名商业街。京味文化如何在凸显街道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得以传承成为各参与方难以回避的问题。

在如何修缮前门大街的问题上,崇文区政府确立了“严格按照历史恢复前门大街、鲜鱼口街和草厂地区的风貌”的原则,试图通过街道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等硬件设施的恢复来让人们找回老北京的感觉。曾参与前门大街修缮整治的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著名古建筑专家王世仁向媒体披露了经过16位专家32次论证的前门大街修缮整治设计方案。

“最初的方案是恢复明清时期的古风古韵,要建成明清仿古一条街。但这条明清时期形成的前门大街早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就被全部焚毁了。老北京人所熟悉的前门大街是清末民国初年形成的,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所以几经考虑,修缮方案确定要恢复前门大街民国初年的风貌。最终,修缮方案是以一组前门大街民国初年的真实老照片为依据完成的。”王世仁说道。

根据修缮方案,修缮后的前门大街两侧的商业建筑多为清末民初的低层建筑风格。一部分是两层楼高、绿瓦红柱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一部分是灰色的民国时期砖混结构建筑。除了建筑风格的回归,恢复“当当车”被看做是复兴传统的另一表现。新前门商业街将不再允许通车,改为步行街,而退出北京老百姓视野40年之久的“当当车”随即高调亮相。

然而,老北京建筑的回归并未让熟悉前门的人们打消对老北京文化底蕴或将消失的顾虑。在姜黎明看来,如果改造后的前门大街只凭借簇新的仿古建筑来恢复原有的商业文化将会非常困难。因为前门原有的古老市井文化,并不能简单地从那些崭新的仿古建筑以及现代商业味十足的店铺中重生。

“前门大街的改造似乎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传统文化与商业市场的调和。要恢复老前门固有的商业文化氛

围,其街区呈现的空间形式、建筑风格是文化氛围体现的‘骨架’,其内部商业业态、品牌的组合则是商业街的‘血肉’。因此,新前门大街必须在商业配置上寻找出文化与商业的平衡点,来恢复老前门赖以生存的商业氛围。”华高莱斯策划总监刘葳说道。

在“同质化”竞争中突围

随着近几年北京新兴商圈的不断涌现,前门大街正日益淡出核心商业区的范围。此番政府对前门大街的改造,正试图恢复前门大街鼎盛时期的商业气象。然而,中国商业街的开发已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新前门大街能否复兴历史的商业辉煌,避免出现“千街一面”的同质化竞争仍面临不小压力。

对于这个问题,崇文区委书记李晓光曾对媒体如此描述未来前门商业步行街的布局:“前门大街在建筑风貌上继承传统,但在商业形态上却是中西结合,既要有中华传统老字号,也会引进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显然,新前门大街在商业形态上将会充满现代感。

在崇文区启动的前门大街招商计划中,向全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商业品牌和商业老字号招商是其重要内容。据北京天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耘透露,前门大街两侧商业店铺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计划招进各种名牌商户180余家,主招的客户为餐饮、零售、服务三大类。目前前门大街两侧的招商工作将由天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委托SOHO中国合作完成。除原本大街上13家“老字号”全部回迁外,还有瑞蚨祥、尚珍阁、吴裕泰、内联升、周大福等加盟。此外,包括苹果电脑、星巴克、劳力士、耐克等20多家国际知名品牌也已签约,确定进驻。

然而,新前门大街在引入国际品牌的同时势必要清出部分原有商业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融合老字号店铺与新进国际品牌这二者不同的商业氛围成为关键所在。对于回归后的老字号而言,其风险在于或将面临老顾客的流失和新顾客群体能否认知。“原来前门大街老字号商铺的主要客群集中在中低档消费人群,很多老顾客看重的正是‘老字号’物美价廉的优势。随着国际品牌的进入,原有的消费人群正面临流失的尴尬局面。而国际品牌所带来的消费人群是否会光顾老子号店铺仍充满变数。”汇博行董事总经理潘好龙说道。

这种担忧已在常年入主前门大街的中华传统老字号身上有所反应。前门著名小吃“爆肚冯”的传人、掌柜冯伏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前门大街改造以后,大批的老街坊都会搬到别处,这里的客人可能更多是外地游客和外国朋友,‘爆肚冯’将失去一批最忠实的老街坊、老顾客,经济效益是否稳定尚不敢说。”

同时,新前门大街商铺的租金门槛过高亦使得回归后的老字号对未来赢利前景不敢盲目乐观。尽管并未从主办方获得确切的租金水平,但新前门大街租金看涨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一位知情人透露,前门大街沿线商铺的租金平均约每天38元/平方米。即使打七折后的优惠租金,也高达每天每平方米27元。以100平方米的店铺为例,月租金为8.1万元。如此高额的租金,很大程度上让一大批想回归前门的老字号小吃束手无策。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范文6

文史参考:请详细谈谈故宫即将开放的区域都包括哪些?这些地方原来的用途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地方被占用至今?

单霁翔:目前,即将开放的区域主要有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此前,这些地区或为办公用房,或为地面文物库房。

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代,清沿袭明制,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举行庆贺仪式。

慈宁宫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行大规模改建,此后虽“颇有更动”,但花园总的规模和布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总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园中仅有建筑11座,占地不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

寿康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是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也在此处居住,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

修缮后的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都会还原之前古建筑的风貌,不会破坏整体布局。

文史参考:您提出故宫开放建筑群的中期目标是增加到76%,以应对故宫限流难题。文物古建的大规模开放必将带来或多或少的人为破坏,古建“保护与开放”这种矛盾如何解决?

单霁翔:我们体会到,参观故宫的需求是刚性的。故宫博物院观众人数的增加,是社会发展环境造成的。随着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故宫博物院的参观人数必将持续增长,这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并且,参观故宫的观众群体在活动规律上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这正是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开放服务的矛盾所在,也是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重点。解决问题必然要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向同时入手。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全部规划完成后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约为8:2,开放区包括开放展示和游客服务,未来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还有,故宫博物院将与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通过改善故宫周边环境、优化参观路线等方法提高参观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开放与保护的矛盾。每遇旅游高峰期,院里都会提前做好参观接待预案,调整参观游览线路,加强开放路线特别是售票处、御花园等重点监控场所执勤管理人员,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做好观众疏导工作。确保古建文物安全,维持良好的参观秩序,保证观众的参观安全。

故宫博物院不像现代建筑的博物馆那样处于封闭的楼宇环境中,而是由8000多间分散的房屋组成,还有更多的室外开放空间和复杂多样的地面环境(诸如高低错落的城墙、假山、河道等等)。在不影响古建筑本身的情况下完成对展览的陈列,对我们的考验是十分严峻的。最大的难题是古建筑本身的特殊性,传统古建难以符合恒温恒湿等现代展览的要求,为此,院里早在项目策划前期探索开展现代化展览的思考,以寻求文物保护和藏品展示之间的平衡。比如午门展厅,就是与清华大学合作通过在城楼内部加装与古建筑本体软连接、可逆的、密封钢结构设施,构成了一个既可以满足现代化展览温湿度控制需求,又不影响观赏古建筑之美的展厅,从而解决了这一矛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物保护创新奖”。又比如武英殿书画馆,由于武英殿体量大,通过空调控制室内空间温湿度很难达到书画展品的苛刻要求,因此,我们从展柜本身做文章,通过加装展柜内控制系统,保证每个展柜内独立控制温湿度,解决了珍贵的书画藏品安全展示问题。

文史参考:您到任后的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能谈谈故宫大修的情况吗?

单霁翔:必须承认,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对于我的能力、学识、经验都是一个挑战。因此,我的工作从调查研究开始。主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了解、熟悉故宫博物院各方面的工作情况。首先分别向各位院领导讨教,了解所分管工作的情况。二是分别到故宫博物院的32个部处进行了走访,体会各个部门的工作环境,接触在第一线工作的同事,听取情况介绍,讨论工作,交换意见。三是利用节假日,走访故宫博物院在职和离退休的学者、文物专家和历任院领导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聆听他们的指导和建议,这些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收获很大。四是走访相关单位和部门,感谢他们以往对故宫博物院的支持,并希望得到他们的继续指导。

通过调研我有了三点深刻体会,一是深深感受到故宫博物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二是深深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前辈们为事业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三是深深感受到全体员工对于故宫博物院的深厚感情。所有这些,令人感动,催人奋进。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郑欣淼院长和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同仁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克服了很多困难,无论是制度建设、摸清家底、古建修缮、藏品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还是安全保卫、观众服务、文化传播、两岸交流、科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作为“故宫人”,保护好故宫文化遗产,建设好故宫博物院,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而艰巨。

在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近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已经正式委托专业部门编制,即将启动。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稳妥地安排年度文物建筑修缮,一如既往地坚持进行科学严格的设计、论证和施工。继续加强修缮过程中的管理,加紧做好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报告撰写和出版工作,加强科研意识、课题意识。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故宫修缮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修缮阶段,要坚持“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优先设计、修缮存在严重危险隐患的、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的建筑。今后不但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大修,还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岁修,注重日常的保养和维护。

文史参考:2011年故宫屡屡爆出负面新闻,对于故宫目前的藏品存放和文物管理工作,您愿意打多少分?为什么?

单霁翔:故宫院藏文物管理制度从建院开始历经多年逐步完善,主要通过藏品日常库房管理、出入库管理和陈列展览工作等利用环节中的管理三个方面,以及其他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对文物安全的保障。应该说从制度建设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

但再好的制度也要人来执行,因此,要保证文物安全,应进一步强化员工日常管理和教育,常抓不懈,并加强问责的力度,以最终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经过故宫博物院这么多年的努力,馆藏文物特别是馆藏珍贵文物的保管条件得到很大改善。1990年和1997年竣工的一期、二期地下文物库房,建筑总面积共21900平方米。文物库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电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分为消防系统、防盗系统、空调系统、文物运送系统、电脑网络系统等,共保管文物80余万件。但也应承认,在实现藏品保护环境的提升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类别多、级别高、价值大。其中相当数量的珍贵文物藏品对于保管环境有特殊要求。但是,故宫的文物库房使用年代久,与近年来一些新建大型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相比存在差距。文物库房的文物柜具、陈列展厅的文物展柜,不能适应文物保管和陈列展览的实际需要,不能有效地密封防尘、防震防爆。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批次的更新。为了提升文物藏品保管环境,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我们将分轻重缓急,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文史参考:您曾说自己是郑欣淼院长“故宫学”的忠实听众和阅读者,您怎么看郑院长的故宫营销理念?

单霁翔:郑院长所提到的“营销”,指的不是一般商业意义上的营销,对故宫来说,通过“营销”这一途径,真正将社会需求放在首位,坚定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信念,提供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要求的优质服务。博物馆营销就是博物馆可以通过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方法进行博物馆文化的推广传播。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文史参考:您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对古建筑一定有特殊的感情,还记得您第一次来故宫的情景吗?能不能讲讲你和故宫的渊源?

单霁翔:故宫对于我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记得过去教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时候,单士元先生还带着我考察了故宫博物院的不少地方。后来在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工作,很多方面的工作与故宫的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但是一旦走进故宫,成为“故宫人”,仍然感到故宫的文化底蕴深不可测,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正像专家们所说,故宫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国家文物局的工作更注重宏观政策和监督管理,而故宫博物院作为具体的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任务种类繁多,更加需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态度和实干精神。

文史参考:故宫是中国最耀眼的一张文化名片,2012年,故宫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将有哪些举措?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将有哪些?

单霁翔: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加,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际著名博物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开展日益广泛的合作,也确立了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突出地位。

故宫博物院将继续努力开拓新的对外交流局面,促进多层面、多门类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创造条件联络促成我院专家学者走出国门,更多地参与国际多边学术活动,将故宫文化弘扬海外。在“走出去”的同时,邀请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博界同行来到我院,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为我院科研学术工作带来新气息。

今年,我院将继续扩大与世界其他博物馆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交流机制。我院已与伊朗国家博物馆签署合作意向书,并正在积极与印尼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商讨达成合作意向。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范文7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坍塌问题;明城砖;空间性

2016年南京明城墙定淮门-小桃园段城墙发生局部坍塌,主要是因为城墙修建时墙面未能完全咬合,城墙已经650岁,建筑时使用的是石灰浆,因此粘结剂早已失去粘结度,存在着极大的坍塌风险,进而留下了安全隐患,此问题一出,南京明城墙维护管理部门立即进行现场勘查作业,采取加固抢险措施,对城墙进行修缮,提出具体维护方案。

1 南京明城墙概述

南京明城墙建设时间为公元1366-1386年,高度为14m-21m,城基宽度是14m,顶宽4m-9m,总周长是35.267km。就2006年统计数据,地面以上遗存段落长度为25.091km。现存城门共计11座,包括神策门、玄武门等。明代遗物共计4座,包括明代神策门(现今的神策门)、明代聚宝门(现今的中华门)、明代石城门(现今的汉西门)、清凉门。南京明城墙维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城墙修复,尽量修复以及联通南京明城墙和护城河,恢复城门箭楼,同时要做好明城墙内外侧空间拓展,除此之外还需要修复明城墙内外两侧的环城道路,以更好的展现南京明城墙的文化魅力。

2 南京明城墙维护策略

2.1 加大明城砖征集力度

近年南京明城墙已经650岁了,为了能够延长南京明城墙的“寿命”,需要不断加强城墙养护力度。而且南京城墙管理相关单位,已经启动了“颗粒归仓”行动,也就是征集散落在民间的明城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共征集明城砖总数已经超过700多万块,并且全部用作南京明城墙修缮。但眼下明城砖库存仅剩30万块,难以满足南京明城墙修缮工作需求,对此需要加大征集力度,利用激励手段,来征集明城砖。除了启动基金组织,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对南京明城墙维护重要性与价值的宣传工作,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使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明城砖搜集工作中,鼓励群众主动捐赠明城砖。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私自贩卖明城砖的犯法的,散落城墙砖的产权明晰,为国家所有。而且拆除以明城砖为材料的建筑物,相关建设单位需要及时通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做好城砖回收工作[1]。

2.2 做好南京明城墙的检查

南京明城墙维护工作内容较多,而且南京明城墙的长度相对较长,使得部分城墙段一直没有维修过,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而明城墙发生局部坍塌,则会造成一定的损失,比如城墙砖损坏或者整体形状变形等。就定淮门-小桃园段城墙坍塌情况来看,里墙与表墙存在明显分层,而且没有交错咬接,加之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比如雨水渗透的长期作用,使得城墙发生坍塌问题,尤其是雨季城墙局部坍塌情况。城墙维护工作面临着一定的难度,部分城墙维修工作,若其表面完好,则不可以拆除城墙,而且南京明城墙大部分已经完成修复了,发生局部坍塌的是少部分,因此难以按照规律处理,只能采取加固抢险措施,对发生坍塌情况的城墙进行处理,避免坍塌范围扩大,制定修缮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城墙检测工作,除了做好定期检测外,还需要做好安全分析,从南京明城墙建设研究入手,利用历史资料数据,深入的研究城墙结构,对周围环境与气候M行分析,做好风险预测,以制定维护方案[2]。

2.3 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南京明城墙维护工作,需要对重点险情城墙段进行检测与修复,对出现裂缝鼓胀以及位移的城墙,利用现有的监测技术,多数可以及时检测出来,基于监测采集的数据,进行安全性分析,对于情况较为危险的城墙段,则需要立即进行维修。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积极发挥群众的力量,调动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使其在发现城墙险情时,可以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并且远离危险段,避免对自身的安全造成威胁[3]。

3 南京明城墙空间性分析

3.1 南京明城墙内部开放空间

明城墙内部新开放的原垣史博物馆,其临湖厅共计2层,面积达到400m2,一层是改造的台城书吧,游客可以在书吧内阅读有关文学以及历史的相关图书。在此处为游客提供休息设施,感受传统文化。除此之外,南京明城墙内部还设置了两家书吧,为金陵书苑与凤凰台书吧,共同构成阅读中心示范点。

3.2 神策门-太平门段开放空间

在南京明城墙神策门-太平门段,沿着栈道走到城墙内部,可以达到南京明城墙展览馆。在此处设有旅游休闲服务设施,是文化休闲空间以及城市观景台。自2014年到现代,南京明城墙空间得以有效的利用,但是在空间不断开放下,如何做好南京明城墙维护工作,也成为主要问题,需要切实保护文物本体,内部所设置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物品等,均不得侵害墙体。

3.3 中华门段开放空间

南京明城墙中华门瓮城被称作是天下第一内瓮城,以往被荒废的城洞,如今已经成为文创品商店与展厅等的集结地,备受游客喜爱。而且南京明城墙中华门段瓮城上的7处城洞,不再是城门紧锁以及旧貌,而是青砖洞顶。解放门段已经成为台城书房,毗邻玄武湖,风景极其优美,成为游客集聚之地。

3.4 基于空间不断开放下的保护工作

2015年-2016年南京明城墙保护整治以及申遗行动计划启动,已经完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审议工作手册》,力争在2019年或者2020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南京明城墙于2014年8月首次贯通并且全面开放,城墙客流量不断增加,带动着经济的发展,南京明城墙的空间开放性不断增加,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下,如何做好南京明城墙保护以及维护工作,以留住南京的古老文化,成为了当下南京明城墙管理部门,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现阶段,南京明城墙向民众开放已经超过22公里,为了能够全力推进申遗工作,需要加强明城墙保护力度,解决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合理的均衡文化资源开发,调整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既要做好明城墙保护利用,也需要让明城墙更加亲民,这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配合工作,在大力开发文化资源旅游项目时,需要考虑到游客增加对明城墙的影响,尤其是不文明现象的管控,加强对南京明城墙内的管理,减少人为破坏情况,确保明城墙能够“健康长寿”。

4 结束语

南京明城墙维护工作,需要做好定期检查以及修缮工作,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控制人为破坏。在南京明城墙不断开放的背景下,维护工作内容不断增加,需要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做好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樊荣娥,卢润德,安明明.对桂林外城墙修复中若干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1(05):1-2.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范文8

北海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公园先后修缮了琼华岛、小西天等历史景观,整饬了九龙壁、东岸等景区绿化环境,恢复了承光殿、智珠殿等殿堂展陈,全面展示了北海固有的历史文化特色,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存,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广大中外游客的赞赏及领导专家的肯定。我们坚持“打造品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突出北海特色,做到一年有四季,季季有活动。冬季迎春祈福文化节,春季琼岛春阴赏春文化月,夏季“一园一品”荷花展,秋季北京市展等已成为享誉京城的传统文化活动,已成为北京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盛事。此外,公园坚持常年举办小型、高档、有特色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展示,如:举办精品梅花展、年宵花卉展、书画作品展、盆景展、根雕奇石展、中国当意画名家作品展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市民、向游客提供文化大餐。

发挥教育示范基地作用

北海公园先后被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军民共建示范基地、大学生教育实习基地、红十字会教育基地等,为北京市中小学、全国各地二十余所大专院校、以及驻地军民提供了教育实践的场所。公园曾先后举办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主题文化活动和“文明游园小卫士”活动,连续多年与西城区教育局校外活动办公室联合举办“北海萌芽杯”少年儿童绘画书法公益摄影比赛,有力地配合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社会反响良好。对景山学校、柳荫街小学、北海小学科普考察活动提供义务讲解;多年为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园林学校等大中专院校提供教学实习场所;为周边驻军单位提供游览服务等等,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示范作用。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园推动各项工作发展和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载体。多年来公园持续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模范职工之家、青年文明号、学习型班组、党员示范岗等创建活动,涌现出“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1个,“首都微笑服务示范岗”1个,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2个,今年还成功创建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公园连续多年被评为首都文明旅游景区和首都文明单位。经不懈努力,2012年公园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双拥先进单位。

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发挥公园开放场所、文化阵地的优势,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文明共建活动。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等重要活动期间,公园与北京城市学院合作,选拔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在咨询服务、殿堂讲解、秩序引领等岗位上配合公园圆满地完成了服务接待保障工作。公园与房山区十渡镇平峪村建立了友好共建关系,实现了文明共建,共建文明,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一是开展捐资助学和扶贫帮困等活动。坚持为失学儿童、贫困母亲、贫困地区奉献爱心,参加抗洪、抗雪灾、抗震救灾等捐助活动。公园连续多年参与“幸福工程”活动,仅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全园捐款、缴纳特殊党费、团费合计157600元。二是承办了“建设北京,共创和谐”公益游园活动,每年免费接待数百名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每年春季,邀请慧灵培智学校的智障学生,西城区金秋园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来园游览。三是公园设立“北海精神奖”,连续多年对工作和生活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利用园报、橱窗、简报等多种形式推广和表彰其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和弘扬了当代社会主义新风尚。

优化管理监督机制。公园把提升工作效能建设作为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的深化和延伸,体现在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政策和决策的实施上,体现在增强干部队伍素质、严格依法行政的水平上;体现在深化管理方式和机制创新、强化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上。公园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公园根据文物保护标准、园林特点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求,从减少交叉管理,理顺条块管理入手,引进竞争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行改革。管理处内设机构由18个调整为13个,外设7个队,形成一个分工科学、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的有机整体,促进了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巩固依法治园成效。作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园的规划、建设、景观复原、绿化整治、水体保护等严格遵守国家城乡规划、森林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认真执行北京市公园管理条例和国家旅游部门的相关规定;全面遵循各行业法规条例的要求,并制订、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和要求,积极配合各行业部门开展工作并服从监管。多年来,公园在上级单位、区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的指导和领导下,在日常管理和实际工作中,坚持全面贯彻和执行《北京市公园管理条例》,遵守各行业法规规范,及时制定并不断完善公园各岗位、各工种的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市公园管理中心、市、区等行业职能部门的检查、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工作管理效能,做到了依法管理,管理规范。

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编制了《北海文物保护规划》、《北海总体规划》、《北海公园“十二五”规划》。划定出核心保护区范围。严格在《北海文物保护规划》,《北海总体规划》、《北海公园“十二五”规划》的框架下开展公园基本建设。园内的古建修缮、绿化整治、景观修复等必须按照总体规划实施。

数字化公园建设完善。建立了电视监控系统,完善了监控信息汇报记录制度,增强了对园内秩序、服务、环境等工作的动态管理。在6个售票门区安装红外灯和智能人数统计系统,使电子监控系统覆盖全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强信息交流。在“首都之窗”市政府网站、市管理中心网站上通报有关情况、信息。由专人负责北海公园独立域名的门户网站及微博的维护与管理,及时、更新、处理和反馈各类综合信息。公园日常办公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票务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实施了古建筑的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古树名木、计划生育等数据库,数字北海建设稳步推进。

游客接待全面细致。公园将开展讲解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职能队,提出培训、管理、服务见实效的具体要求。目前,全园已形成了中、英、日、韩、西班牙语等多语种的殿堂讲解、景区讲解和全园接待导游三支队伍。编写了不同景点、不同接待路线的中英文讲解词。针对公园重大外事接待任务,有计划地组织制定多种接待方案,对接待行程、时间、路线、讲解要点等进行总体策划和安排。使全程导游、景区讲解两者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多层次满足游客不同的文化需求。还制作了《北海公园》宣传片,向游客宣传介绍北海文化。

服务工作特色鲜明。在公园南门和北门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无偿为各界人士提供园内游览、餐饮、购物、娱乐、安全、医疗、急救等多种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公安、医疗、交通等有关方面的救援信息,提供北京风景名胜交通路线,提供旅游咨询、景区多语种导游讲解服务,备有公园特色旅游纪念品等。公园和西城区旅游局合作,划拨专项资金为游客服务中心购置了多媒体触摸屏、DVD等服务设备,每日循环播放公园重要景点的历史风光片。同时,在旅游旺季或节假日,利用电子滚动屏公园景点游客流量等情况,合理疏导客流,为游客游览提供帮助。公园还加大公园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力度,先后设立奥运商品专卖店、北海礼物特色旅游纪念品专营店、北京礼物专营店。

保护环境与资源。在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景区“净化、美化、绿化”工程,完善道路交通、饮食、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努力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旅游事业的良性循环。多年来,公园下大力气改善景区文明风貌,全面升级改造基础服务设施。近年来公园多元化筹资近一亿元,陆续开展了琼华岛古建筑群修缮、景区夜景照明、地面改造铺装、节水喷灌管线铺设、市政配套管线建设、小海荷花恢复工程、琼华岛绿化综合治理工程、九龙壁及周边庭院绿化综合治理工程、团城古建维修工程、阐福寺大佛殿、小西天万佛楼修缮等十余项基础建设工程,使景区内道路完好,基础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景区各类服务设施的设计注入了情感、心理、文化、与景区特色和谐等因素。

公园以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为重点,每年都要明确制定环境和资源保护目标,对古树名木、绿地植被、景观水体、文物古建等实施一级标准管理,使景区环境和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继承而不泥古,发展而不离宗”的原则,公园稳步推进古建修缮复原工程,严格规划论证,科学安排,精细施工。在材料选择上坚持环保可持续、在工艺手法上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确保了文物、古建等“修旧如故”。此外,公园现有唐槐、遮荫侯、白袍将军等古树584株,其中一级古树40株。全部实行卫星跟踪定位,建立档案,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公园发掘和整理自然与人文资源,先后完成了《乾隆咏西苑北海御制诗》、《北海匾联石刻》、《北海阅古楼三希堂法帖石刻》等一系列书籍的编纂出版工作;复原了智珠殿内文殊菩萨等陈设;恢复了大慈真如宝殿铜塔等。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北海平安重于泰山,平安北海人人有责。公园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主任,下设国家安全、安全生产、交通安全、防火安全、保安全保稳定等五个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公园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制定了《公园执法工作方案》、《处置突发事件预案》、《黄金周安全工作预案》和《防汛工作预案》等六项安全应急方案,在处理解决突发事件和防病虫、防“非典”、防“禽流感”、防治美国白蛾等自然灾害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取得重要成就

古建修缮工程监理总结范文9

丰富的文物资源既是资源,也是责任。到目前,山西全省境内500多处挂牌保护单位中,70%以上存在破损。山西省文物局网站显示,仅2013年至今,就有超过80个古建保护修缮项目公开招标立项。繁重而紧迫的修复任务,谁来完成呢?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山西南部早期建筑维护工程专家组组长张之平认为,目前山西古建筑保护的资金已经不那么缺乏了,“但维护古建筑的人才仍十分缺乏,这其实是我们不能一下子展开所有修缮工程的关键。”

子承父业

距离山西平遥古城不到二十公里的平遥县梁村,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全村一街五堡呈凤凰展翅之状,构成极具特色的庙群建筑。梁村小学院内,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的积福寺大殿留存其中,十一朵四铺作斗栱古拙而有序,切几头上又置坐斗,与别处又有不同。

今年8月,第三届“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在山西开营,来自中法两国的近30名志愿者来到平遥和新绛县跟随当地工匠学习古建筑修复技术。

积福寺是工作营的“工地”之一。这里前前后后已经修了一年多,眼下的工序是砌砖和在屋顶上“瓦瓦”(铺瓦),并把木工做好的一个门楼“上”到大门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初次见到呼师傅时,身为泥工小队工头的他正在向前来协助修复的志愿者们交代第二天的任务。

呼师傅复姓呼延,家住距梁村20里远的阎良村,是祖传的泥瓦匠人。呼师傅的父亲在古建这行已经做了三四十年,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山西最早的古建公司---山西古建工程公司工作,曾参与过平遥城墙和平遥城隍庙两个知名工程的修复,这是让行内人刮目相看的资历。

在中国古代,子承父业是最主要的技艺传承方式,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匠籍”的户籍管理制度---工匠之子必须继续当工匠,便于技术传承和人员管理。

家族内的传承仍然是山西古建工匠主要的技术来源,许多古建队的工头和高级技工怀有家传的手艺。完成过雁门关天险门关楼、代县元代古塔阿育王塔大修等重大工程的雁门杨氏古建公司,其董事长杨贵庭就出身于木匠世家,以建造宫廷庙宇、亭台楼阁为业。

到现在,杨贵庭自己的儿子、兄弟、叔侄等人许多都在雁门杨氏古建公司里上班,被称为山西古建的“杨家将”。

现在做这个还不错

今年37岁的呼师傅原本并没有想做泥瓦活计,初中毕业后“玩耍”了几年,20岁才跟随父亲进了古建队学起古建修复的手艺。

90年代中期,古建修复的工程大都在城里,以平遥为开端,后来周围几个村镇也陆续有工程出来。呼师傅回忆,当时的工钱是一天十几块钱,工期从半年到两三年不等,每年从2月到12月一般都有活儿干,比起种地,挣的钱要多。

呼师傅现在所在的山西朝杰古建公司在平遥小有名气,全公司上下加起来超过300人,其中一半泥瓦工,三成木工,还有两成是雕刻、油漆、彩画的工匠。公司按照技术等级和上工天数每月统一发工钱。一般小工一天也能有120元,大工每天的薪水超过170元。

除了子承父业,学徒也是传统技术传承方式之一,且越来越重要。解放后私人工程队被取消,公家古建队里的新工人进来就要认个师傅,甚至结成“情同父子”的私人关系。呼师傅自己现在也带了个徒弟。徒弟初中毕业,22岁,是队里少有的年轻人。

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回顾,80年代以来,山西修房的项目逐渐多了,渐渐地就出现了专业的修复队伍,最早的是由国家委托经营的古建公司,如前文所述的山西古建筑工程公司,90年代后陆续有民营的古建公司出现。“现在很多工艺都说是失传了,其实没有失传,只要有修复的这个活计在,就总是会有工人出来。”阮教授说。

干过什么活儿最关键

虽然比起雕刻、彩画等工种,泥瓦匠更为常见,但也是个技术活儿。手法不一样,砌出来的墙就不一样。比如摆灰,基本上要3毫米厚,铺上砖,对齐,拍稳了,多余的白灰要刮掉。每一块都要一样,维持一个水平线,墙才不会向两面歪。

呼师傅刚开始跟着父亲进工地,“学艺”是在旁边看着父亲干活儿,自己打下手,逐渐摸索门道,四五年后才开始单独出来干活。

到了自己教徒弟,呼师傅也是沿用这种“比划着做”的办法。遗产保护工作营营长阮一家曾跟呼师傅学做窑洞的拱顶,他说,“师傅会在墙上先把窑洞的轮廓画好,把水平线拉好,确保拱顶的弧度比较完整。先把拱和拱中间的砖填实,然后再向两边展,这个方向的砖和那个方向的砖要保证在一条弦上,要不然就会不稳和坍塌。”

对于具体的操作技艺,许多工匠师傅都不愿多说,一则中国传统建筑向来“定式不定法”,并没有真正一成不变的口诀。二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也讲求一定的保密性,不愿外传,也不重著书立说。

曾亲身参与多项保护修缮工程的古建专家阮涌三提到,行业内对好工匠的判断标准是,“某些活计只有他一个人才能做得好、做得了,别人都不行”。在古建业内,无论是单个工匠还是工程公司,“干过什么活儿”才最关键。

最好的修复是“依照原样儿”

2013遗产保护工作营的另一处营地是正在修复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新绛县光马村白台寺。

一大早,前来的志愿者们就在工地围着一座从后殿檐下拆来的斗拱琢磨了起来。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的结合既可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可拆卸,可活动,具有很好的抗震作用,是许多木结构建筑能够留存至今的重要法宝。

出现在本刊记者眼前的,是两座白台寺的元代斗拱,层层叠叠有一米多高,木工师傅在每一块木构件上都绑上白色的编号牌,注明年代和原件位置,然后再将其一块块地拆解开来进行清理和加固。

据在一旁指导的工头介绍,从木料的颜色和收缩程度来看,这座斗拱至少修过四五次。每个年代都要重修,严格程度也不一样。最下面的也是收缩最严重的那块榆木是最老的,而第二层的一块老杨木,颜色鲜亮,形态也较其他粗糙,大概是80年代补上去的。

80年代的时候只要不丢失人家的原件,差不多地换上就行了,而现在要严格得多,原件腐朽到什么程度可以加固,到什么程度可以更换都有要求,设计图上都有反映。

当被问到修复和建新的仿古建筑有哪些不同时,工头回应,“古建修复不同于新建,最好就是维持原貌。只要能够保证安全,就必须用旧料。腐朽残缺的,要按照原来的样子或者图纸的要求做一个配上去,还要经过特殊的做旧处理,确保颜色和质地接近一致。”

阮仪三教授说,使用旧料不仅保证了古建筑的原真性,还大大提高了修复工程的可逆性。比如用于修补木结构构件的黏合物,可以使用牛皮胶、驴皮胶、糯米胶这些传统材料,好处是一旦修复不当,可以掰开重来。但是大多数现代漆、现代胶用上就不再能够分离清除,一旦做不好,就是对文物的破坏。

缺乏年轻人的行业

古建修复需要多种工种协同作业。就白台寺工地而言,参加修复的队伍有50多位工匠,分成技工和劳工两大块,技工里再分木工、瓦工、油漆工等小队,由总公司按照工程的大小调配适当数目的人员组成。

工匠们每天早上五点多钟就上工。清一色男性的古建队伍,平均年龄为43岁,年长的技工每天工钱约200元。有着20年工龄的张师傅说,他家里供出了两个大学生,现在都在城里工作。

缺少年轻人是古建行业一个普遍的现象。29岁的小赵是工人中年龄最小的。小赵原本一直在外做电焊工,今年因为家里有事,不能出远门,就来这里当小工,做些推土、清理等辅助工作。“到一个地方就按照一个地方的工种算钱,也不用认师傅,只要自己上心眼儿,慢慢学就行。”

虽然每天120元的收入比他之前的工作要高,但小赵表示以后还要回去做电焊,理由是,“这一行还是太偏门。”

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年长工匠都表示,自己做古建这行更多是因为兴趣。

总工头章师傅也是工匠出身,做了20年,对于自己的手艺,笑称是“自学成材”。“最开始是在工地打工,只能下苦力挣钱,在施工过程中,接触的人流动性很大,今年跟这个老板干,明天可能就换了一家,认不到固定的师傅,就在人家干活儿的时候过来给人家推推泥,看得多,学得多,慢慢摸索出来了。”

负责白台寺工程监督的新绛县文物局工作人员李燕玲向本刊记者透露,现在的工程队中,缺乏年轻人是个严重的隐患。传统培养古建工人的时间成本很高,至少要四五年的时间,年轻人来了也一时学不到什么技术,当不上大工,社会地位也不高,很多人也就没有把这个作为长远打算。

走向工程师的路

29岁的越国鹏是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古建专业第二届的毕业生,山西万荣人。接受了3年的高职培训后,班里90多个同学中有一大半都转了行,他进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下属的古建公司,进了工地。

2008年开始,小越跟着一位所里的工程师做了高平二郎庙,这个大型古建筑群的修复总共用了16个月,涉及多种建筑和工艺类型,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校就是学理论,跟着师傅开始学实践经验,亲手干过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两年后,他考取了山西省文物局颁发的“文物保护工程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很快就有了独立接活儿的机会。

为了避免文物建筑因修缮不当而造成损失,国家文物局早在五年以前就已开始对从事修复工程的单位进行资质上的规定。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须由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向省甚至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由专家组讨论,得到批准后才可以公开招标。像白台寺这样的国保单位,竞标公司需要拥有齐备的专业工种,且取得国家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不能少于20人,加大了各种施工单位对资质人员的重视。

每年五月左右,山西省文物局会对全省范围内报名文保工程技术工程师、项目经理、造价师、施工员等资格考试的考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以及授课专家的专业指导。

培训结束后的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小越参与的施工员这一场,就有100多人参加。考生中,除了职校毕业生,还有经历丰富的老工匠,以及许多工程公司专门选送的受训人员。

经过两天的考试,最后只有20人拿到了证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