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畜牧业发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4-04 17:29:55

畜牧业发展论文

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1

产业化发展缓慢。受地区规模养殖比重不高,集约化程度低等影响致使我区畜牧业发展生产发展速度缓慢、生产能力低、存栏量不高。同时受地区畜牧业发展程度的影响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滞后性,畜牧龙头企业少,缺少主导品牌,无带动畜牧经济的能力;农民合作化组织程度不高,整个市场系统不健全,本地无特色品牌,无市场竞争优势,无畜牧产业链,严重制约着生态畜牧产业的发展。畜牧基础设施薄弱。基层良种培育繁育体系设备、设施陈旧落后简陋,跟整个畜牧业发展程度发展不相配,动物检疫防疫体系和装备设施落后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对重大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缺少必备的设备与体系。

2建议与策略

做好组织领导,促进现代化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领导的重视是保障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确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政府分管领导总负责,主管部门领导抓落实,切实把我市生态畜牧产业做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全面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实现市、县、乡领导包点包村制度和部门帮扶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作为当地重要的战略性发展目标来抓,把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纳入当地畜牧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选育优良品种,适度规模养殖。根据当地的实际积极培育符合当地生产和饲养要求的地方优良品种。通过引进新品种或杂交品种提高当地畜牧生产的优良品种。在引起新品种时要通过当地的主管部门的审核与批准,同时畜禽品种质量必须符合当地、企业引种标准。为保障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保持畜禽养殖(小区)饲养适度规模的方针,一般生猪饲养场年出栏保持在500头、肉禽类饲养场1万只,蛋鸡存栏2000只、奶牛存栏100头即可。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深化兽医体系改革,完善市、县各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执法、兽医技术支撑等三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基层动物卫生队伍建设,全力搭建完善的动物卫生监督监管网络体系;为确保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要逐渐健全和完善动物疫情预警、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处理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相关的工作机制;积极落实各级公共资金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加大对动物防疫基础设备设施建设资金及应急物资储备的需求,为生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多途径、多方式的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发展资金,不断对疾病防控、良种繁育、畜产品安全、科技教育等生态畜牧业的基层建设的投资力度,提升生态畜牧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金融部门要在信贷方面增加对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投资比重,使信贷服务于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相适应。对生态畜牧业的龙头企业和养殖户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畜牧业建设上来。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结语

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2

(一)是川西北民族地区引领新常态的迫切需要。

2014年中央、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新常态的特征要求,为经济发展增速换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国内畜产品产销逐渐回归正常,消费更加趋于理性,人们对畜牧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它提供大量健康营养的畜牧产品,同时要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为此,在畜牧行业调整生产结构,控制总体产能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便成为维护地区生态安全、维持正常畜牧业生产的关键。四川是畜牧业大省,川西北又是全省欠发达地区,只有突出“生态立州、畜牧强州”的工作思路,将循环经济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畜牧业有效转型,才能使畜牧业在引领新常态中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川西北民族地区推动新发展的现实选择。

同志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川西北民族地区幅员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7.9%,不仅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也是全省五大经济区之一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拥有全省87%的牧草地和46%的林地。2013年,川西北民族地区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57.6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2.4%,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导优势突出,在全省三次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明显。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出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路子,为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为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川西北民族地区迎接新挑战的重要举措。

川西北民族地区是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藏、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生态地位、政治地位、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近几年来,该地区生态改善、环境治理效果不够明显,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藏区、反破坏、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艰巨;同时,该地区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当滞后的民族地区。据统计,2013年末甘孜、阿坝两州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01.22亿元、233.99亿元,在全省各市州中排位倒数前两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435元、6793元,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有一定差距。面对诸多挑战,只有大力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以一业促多业”,“以一点带多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才能确保川西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国内畜牧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

近两年,受禽流感疫情、倒奶杀牛事件、死猪事件等的影响,国内畜禽养殖业一度遭遇“寒冬”。据统计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畜牧业总产值与2013年前三季度相比未见“增色”,其中第一季度产值还略低于2013年第一季度产值。同时,四川玉米、大豆等饲料粮供需矛盾突出,饲料价格上升直接导致全省畜牧养殖成本增加。此外,劳动力、环保、用地、防疫、水、电及循环利用技术方面等费用也逐年呈上涨趋势,而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养殖效益面临多方挤压,势必给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增加难度。

(二)生态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

草场资源是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川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稳定的战略资源。没有稳定良好的草场资源和养殖环境,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将无从谈起。从这几年川西北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看,农牧民的环保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草原退化现象比较严重,超载过牧问题依然突出。

(三)畜牧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变。

川西北民族地区地处高寒山地,除地形、气候等客观条件制约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因素外,当地生产企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科学技术投入不足,形成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浪费,畜产品深加工率低,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畜牧养殖户等的产业利益链接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作为散养户的农牧民,个人文化素质较低,家庭养殖条件较差,采用实用技术较少,防灾减灾能力弱,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三、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路径

(一)突出绿色循环再利用,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利用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当前,阿坝、甘孜两州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牧民增收新型业态的双重任务条件下,要从现有畜牧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考虑,突出绿色循环导向,强调上下游资源及延伸产业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以养殖业为核心的多种业态相互交融的新型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在上游及延伸产业中,注重对牧草资源的适度利用和提高畜牧饲料品种的多样化。针对牧区饲料和玉米、豆类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要深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扩大草场资源供给和秸秆资源化利用;要加大饲料原材料的培育力度,拓展饲料品种,降低畜牧饲养成本;要充分借鉴红原县草原畜牧试点经验,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种子培育、良种繁殖、生产、加工、储藏、供应于一体的草产业,另一方面由牧民自建牧草基地,为畜禽养殖提供丰富的牧草资源(同时可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较好地解决牲畜“冬瘦、春死”的困境。同时,由图1分析可知,通过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畜禽疾病,减少损失。在下游及延伸产业中,注重畜禽产品废弃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如图1所示,在畜牧业生产中,除畜禽产品用于食品加工、生物制药(藏医药)、皮革生产、奶业等加工业(精深加工业)及餐饮业、旅游业外,牛、羊、猪等畜禽产生的大量废水和消化不完全的有机质,通过技术分离后直接供给种植业或通过微生物处理方式供给种植业或生产沼气,既可减少污染排放,提供燃料,又可为草场、林地、花卉、果蔬等提供低廉的肥料,也可用于特种经济和药用动物生产,充分拉长畜牧业产业链,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二)突出标准化生产养殖,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标准化养殖是川西北民族地区提高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基础。2014年四川省深化现代畜牧业发展现场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要求,提高畜牧业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层次,增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要严格执行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建设标准,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完善养殖配套设施,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强化疾病防控、市场监管,提高畜产品生产质量水平,加快畜禽出栏周转,增加生产效益。要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注重对牦牛、藏绵羊、藏香猪等优良高原特色畜种的选育繁殖,继续探索在若尔盖、红原、石渠、德格、色达、理塘、白玉等牧区,发展乳肉兼用型商品畜种,突出畜牧知名品牌建设,切实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强化示范引领,依托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红原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张“名片”,大力推广畜牧业生产基地(园区)、龙头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社和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共建或集中联建养殖小区发展的先进典型和经验,通过示范带动,推动畜牧业标准化养殖,使其不仅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三)突出新型经营体系培育,不断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是推动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按照四川省《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重点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畜牧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畜牧生产基地或示范建设园区),推动川西北民族地区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延伸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构建农户为基础,合作社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将分散的养殖农户组织进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中;突出农牧民主体作用,建立家庭牧场,培育家庭养殖大户,支持牧民转产创业,成为畜牧业延伸产业或服务业新型主体,让农牧民充分参与和受益。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基地”、“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等发展模式,在部分地区探索“企业+协会+养殖户”的新型模式,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形成相互依存、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产业化框架体系。要广泛推行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和以牲畜、草场等为股权的股份合作、股权转让、受益分成等做法,探索推行畜牧产品价格指数保险,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收益时间,确保农牧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四)突出科技创新这个支撑点,努力实现畜牧业循环经济跨越发展。

科技创新是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加快川西北民族地区畜牧业科学技术应用与创新,必将实现畜牧业从粗放式外延发展,向现代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要充分利用甘孜、阿坝和省内外优势科教资源,构建政研院企合作共研平台,积极争取项目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快涉及畜牧业循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努力提升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素质和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要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引入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将具有可追溯系统的畜牧产品迅速推至市场,并对流通全过程进行跟踪,实现畜产品从田间到车间到商场(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要积极探索畜牧业电商新型经营服务模式。依托全省对民族地区开展“民生工程”、“富民安康工程”建设,在加快推进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利用电商节约化、便捷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优势,同步建设互联网、金融站点、支付终端、物流体系等设施设备,打通川西北民族地区“网络大道”,为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结束语

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3

年畜牧业和动物卫生宣传工作实施方案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为适应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全面推进我省“畜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营造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动物卫生水平不断提高的舆论氛围,增强新闻宣传的社会影响力,积极调动社会各界重视、支持和参与我省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全局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我局新闻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和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这条主线,根据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服务“三农”、促进我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各种宣传资源,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宣传方式方法,采取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提高宣传质量,为我省畜牧业的发展和动物卫生安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宣传方式(一)利用媒体阵地,加强对畜牧业经济建设的宣传报道。充分利用中央新闻媒体和《辽宁日报》、《农民日报》、辽宁电视台、辽宁畜牧兽医在线网站和《牧业通讯》杂志、《中国畜牧兽医》杂志、《现代畜牧兽医》杂志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我省畜牧兽医工作。各地动物卫生监管部门应主动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畜牧业发展的最新形势,积极组织提供新闻素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媒体搞好畜牧业宣传,努力扩大宣传效应。(二)联合开办专栏、专刊,突出介绍我省各地畜牧业经济建设成果。在搞好宣传报道的同时,各市动物卫生监管部门要主动与上述主要媒体衔接,采取栏目协办、专题报道、专刊宣传等形式,加强深层次的宣传合作。尤其是《现代畜牧兽医》杂志,是我省一份面向全国畜牧系统和行业发行的关注畜牧技术与市场信息、关注行业动态发展的专业媒体。要通过该杂志宣传展示我省特色畜牧经济发展成果,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拉动畜牧资源的广泛流动,扩大招商引资范围。[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三)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活动。各地要紧紧围绕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饲养方式转变、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畜产品安全、种畜禽繁育、草原建设、行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采取学术研讨、现场展示、专题报告、专题培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策划宣传活动,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促进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宣传重点(一)畜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宣传现代畜牧业在促进我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畜牧业对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建设和谐辽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我省畜牧业已经步入全国十大畜牧生产省行列,畜牧业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新阶段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为主线,确立了建设“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中,推动“三大产业”之一的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2、突出宣传动物防疫工作对我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动物疫情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敏感问题,特别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畜禽结构和畜产品流通方式的变化,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为此,要着重宣传我省关于动物疫情监测、快速应急反应、疫病预防控制、科技创新、防疫骨干队伍等方面建设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促进具有我省特色的科学规范、统一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尽快形成。3、广泛宣传动物产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动物产品安全是建设我省现代畜牧业和提高动物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只有抓好动物产品安全,才有利于规范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才能进一步加强我省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全省有32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农业部GMP验收,全年完成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140个,猪肉中“瘦肉精”检出率为0,这些成绩充分说明动物产品安全在建设现代畜牧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4、宣传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以实施“畜牧业倍增计划”为标志,我省畜牧业步入了建设畜牧业强省的新阶段,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畜禽养殖已成为我省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中近50%来自畜牧业。实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从多环节增加养殖业收入。5、宣传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只有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现代畜牧业,才能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提高草原生产能力,转变牧区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生态安全,才能促进了我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动物卫生工作有序的开展。(二)畜牧业法律法规1、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认真组织学习讨论《畜牧法》,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规范畜禽市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为《畜牧法》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深入宣传《草原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草种管理办法》、《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宣传各地草原执法的先进工作经验和实例,对严重破坏草原的大案要案公开曝光,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农牧民知法、守法。3、宣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广泛宣传制售和添加违禁药品等违法行为对畜产品安全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通过宣传,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畜牧业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畜牧业的发展。4、宣传严格执法、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的事例,树立执政为民的行业形象。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和鞭挞各种损农、害农、坑农,危害消费者食品卫生安全,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行为,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震慑各类违法份子。同时广泛开展普法宣传,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三)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积极宣传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县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大力宣传全省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新经验、好办法,尤其是着重宣传2005年我局开展了120个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建设工作所取得的好经验、好办法,更好的推进全省动物卫生体制改革。2、深入宣传2004年省委加快畜牧业发展座谈会、省政府加快畜牧业发展工作会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宣传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典型实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导向作用,调动广大群众充分参与到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中来,进一步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跨越式发展。3、宣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关于确保禽类及其产品正常流通秩序的通知》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大力宣传我省关于支持畜禽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家禽业的恢复和发展。4、宣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促进全省奶业健康快速发展。(四)畜牧业实用技术1、广泛宣传动物疫病的防治知识和技术,尤其是禽流感的防控知识和技术,宣传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知识和重大动物疫病科普知识,增强全社会对重大动物疫情的防范意识。2、宣传养殖小区规模化生产技术、瘦肉型猪规模化生产技术、高产奶牛繁育与规范化饲养技术、优质牛羊肉生产技术等,广泛宣传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程序,提高畜产品安全。3、宣传畜禽粪污治理和无害化排放新技术,宣传畜禽粪污治理现场会的精神和先进技术,发展生态畜牧业。4、宣传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取得的新成果。宣传推广夏洛莱肉牛和利木赞肉牛育种技术、辽宁绒山羊育种和改良所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辽宁绒山羊舍饲圈养技术、肉羊杂交改良技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5、宣传草原鼠虫害防治技术和退牧还草技术,推广草原建设中取得的新典型,加强草原建设。(五)畜牧业典型经验1、广泛宣传我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黑山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阶段性胜利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指导今后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2、大力宣传动物卫生监管系统行风建设的新成果。尤其是这次阻击战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进事迹,热情讴歌他们的事业,充分展示动物卫生人员的思想作风和高尚情操,促进行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3、突出宣传动物卫生监管系统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宣传他们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时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知险而进、不负重托的作风,通过宣传,树立典型,使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深入人心,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动物卫生工作的开展。4、宣传省、市、县三级畜牧兽医信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和应用软件开发成果,进一步完善网上预警、查询、咨询、对话、诊断等功能,促进信息化步伐。宣传实施畜牧兽医电子政务,实行网上申报、审批、公告等取得的新进展,促进行政效率不断提高。5、宣传畜牧业开放合作,向国内外展示我省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发生的新变化。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用事实说话,把我们的立场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通过事实说服人、引导人,为我省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畜牧业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宣传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国家和我省关于畜牧工作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对外形象、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支持。为此,今年8月份,我局将组织召开全省动物卫生宣传工作座谈会,总结经验,全面加强我省动物卫生宣传工作。(二)将新闻宣传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进一步落实畜牧业宣传工作的职责部门,确定专人负责。同时,积极争取宣传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把握新闻宣传的正确导向。正确导向是宣传工作的关键,畜牧业宣传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认真贯彻党的宣传工作方针和政策,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严格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的工作纪律,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宣传中央和地方关于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准确反映群众意见,把握分寸,维护本部门形象。(四)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立场坚定,不断提高畜牧业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五)提高畜牧业宣传工作能力。加强畜牧业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干部的培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更新知识,增强宣传工作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适时组织新闻宣传干部开展业务研讨和交流,探索建立宣传工作激励机制,调动宣传工作干部的积极性。

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畜牧兽医;前景;发展趋势;就业

在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畜牧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畜牧业的推进作用,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比如肉、蛋、奶等;另一方面,加强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助于带动其他行业的进步,例如种植业、加工产业等,所以从当前的发展形势看,畜牧业已经变成农民增加自身收入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重点推动了惠农政策的落实,所以畜牧业的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与此同时,养殖业的总产量较种植业相比,其自身的比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因此这就要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才能够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就是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并且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本文对此展开了进一步的阐述。

1、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当前发展的过程中,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十分之快。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受到专业养殖技术的影响,对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阻碍性的作用。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并且自然经济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经济形式,而在养殖方面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散养或者是家庭养殖,也就是说在农民的收益中,养殖业只是占据副业的地位,并且我国在专业的畜牧技术方面是十分匮乏的。通过散养模式和现代化养殖模式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发现,散养模式不具有科学化、体系化的特点,因此经常会产生动物疾病,一旦动物疾病无法得到有效的防治,那么就会造成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通过对兽医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当前十分稀缺这方面的人才,因此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首先,家对兽医专业十分的重视,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三农问题的解决才能够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而要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应该大力加强畜牧业的进步,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同时,也能够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方面的问题。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人们对一些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就会带动畜牧业的发展,而要想保证畜牧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就需要畜牧兽医为此保驾护航,所以培养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是十分必要的。第三,我现在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可以说畜牧产业在当前已经遇到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要想抓住这一机遇,就需要不断提高我国畜牧产品的质量,并且我国在价格方面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可以带动畜牧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

2、现代化畜牧兽医的职业现状

在当前畜牧业发展不断加快的前提下,上述的这些问题逐渐的显现出来,并且在离城市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尤其的显著,一些兽医工作缺少统一的管理,主要采用的是家庭经营的方式,因此严重缺少拥有专业知识的兽医人员。从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进行分析,其年龄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年轻的力量十分的匮乏,而平时又缺少定期的培训以及信息的传递,这样新的技术就无法准确及时的传达给兽医,一些新的疾病就无法得到有效地预防,用现有的技术对动物疾病进行整治显然是不合理的。

地方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不如其他专业好,一些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工作,导致地方上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乡村基础设施较差,仪器设备的使用不够规范,导致动物之间出现交叉感染现象严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预防防治工作,缺乏应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

城市医疗管理机构忽视了对乡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管理,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3、畜牧兽医的发展趋势

有预测显示,畜牧兽医这一专业将成为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9大专业之一,这个曾经的“冷门专业”突然华丽转身,其背后也必然存在很多的社会原因。国家对畜牧业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大体已经完成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但是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专业人才,即畜牧兽医,而在这方面,我国的人才资源还是很短缺的。在当前环境下,家禽动物的疾病千变万化,面对突然的家禽病毒,需要专业的畜牧人员掌握专业的畜牧兽医知识,这一点很重要也很急迫,当前我国在畜牧方面的疾病解决主要还在预防阶段,还没有专业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些畜牧疾病,以扎实的专业技术去应对解决多变的疾病困扰。就业前景好。学习精懂畜牧兽医方面的知识技术,就业选择性很大,不但可以到各种外资兽药、或者各饲料企业去当工作,还可以到规模养殖厂做技术厂长或是技术专家,除此之外,还可以自己办养殖业,可以自办兽药、饲料门市部、兽医门诊等,自己当老板。总之,在畜牧业发展前景好的现代社会,学好畜牧兽医不用愁就业问题,冷门不冷,就业为本。

此外,还应该改革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寻求出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抓好教师的传、帮、带活动,老教师带新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教师,人人都是帮扶者和被帮者,帮扶对象明朗化,有帮扶计划和检查评比,这样一来,教师间可相互提高;第二,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学习;第三,要打破用人界限,聘请对口专业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畜牧兽医专业的名人到校执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

4、结语

文章研究我国的畜牧业、畜牧兽医的现状,着重分析畜牧兽医的未来发展方向,各种存在现象和解决手段都要求我国注重畜牧人才的培养,以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并且开发功能型、保健型的肉蛋奶等畜牧业产品,满足当今人们对于保健和美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群.试论我国近代畜禽品种结构与畜牧经营方式[J].农业考古,2003(1).

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畜牧养殖;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产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撑[1]。我国畜牧业虽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的问题上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如此即使得畜牧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在企业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1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对现代畜牧养殖技术认识不够

我国的畜牧养殖已经开始步入现代化养殖与集约化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技术也在不断研究与更新。但在一些相对保守的地区,养殖户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养殖模式与技术。传统的养殖模式主要以散养为主,对养殖户的养殖经验依赖性非常强[2]。这样的养殖户对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的认识不够,接受程度较低,从而加深了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的难度。

1.2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

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的专业性较强,需要推广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性,但目前我国大部分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与工作指导,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在展开服务,推广技巧与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无法满足畜牧养殖户的要求。虽然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在教学的知识内容较为固定,具有滞后性,学生毕业后需要重新学习才能开始工作。

1.3没有建立完善的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体制

目前并没有关于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流程或先关规定,而畜牧养殖技术推广部门更多的关注部门内部的行政管理与畜牧养殖技术的使用,没有建立完善的畜牧养殖技术,致使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内容分散,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及对其规划,导致推广人员执行力不够,推广作效率不佳。

1.4推广投入不足

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需要推广投入非常高的服务性工作,无论是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需要得到足够的支持。但目前各地方政府与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项目经费,人才投入工作也非常不理想,导致推广部门不得不因为没有足够良好的推广能力而陷入逐渐萎缩的状态。

2提升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措施

2.1加强畜牧养殖技术推广部门及政府对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重视

畜牧养殖技术推广部门及政府对推广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推广工作的执行力[3]。政府要充分自身的政府职能,为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提供环境,让畜牧养殖技术推广部门得以更好的展开工作。

2.2建立健全完善的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体系

政府可以设立一个部门专门的负责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有负责人制定出详细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定期做出畜牧养殖技术推广计划,重视提升整个团队的执行力。畜牧养殖技术推广部门可以组织一支专家团队帮助基层推广工作人员解决推广工作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或探讨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升基层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2.3加强基层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福利待遇

畜牧养殖技术推广部门可以采用绩效薪资的方式,将推广人员的薪资与绩效成绩与平日的表现挂钩,以此提升推广人员的积极性。绩效成绩持续优秀的人员有用优先录取的权利,增加其竞升或深造的几率。畜牧养殖技术推广部门还要定期对基层推广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培训内容考核并记入绩效成绩,提升基层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巧,保证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如此不仅能有效提升推广的力度,也提升了基层推广工作人员的自我竞升力[4]。

3结论

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有利实现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提升我国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畜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发展。国家政府与畜牧养殖技术推广部门只有从根本上重视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为其提供一系列相关支持,逐步完善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体系。重视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为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保证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强.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5,05(7):29.

[2]罗厚才,袁仕源.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2015,06(36):60.

[3]赫树娜.做好养殖技术推广工作[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02(30):8.

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草畜关系

关于草原退化原因,尽管有自然原因说、人为原因说、自然和人为综合原因说等几种说法,鉴于“超载过牧”是草原退化的元凶或首要原因这一观点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主流观点和指导草原牧区工作的学术基础。尽管在退化草原的恢复途径方面比较一致地认为应当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法,但在具体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自然恢复”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认为,绝对封育才可自然恢复。以禁牧休牧为主要内容的诸多制度安排方面的“战略”、“工程”的出台,正是这种主张的产物。对这些问题应从其形成、发展的几千年的时间跨度,在世界草原畜牧业的横向比较中加以认识。

一、术语的界定

为清晰论述这一问题,需要廓清“草原”、“传统畜牧业”这两个常用术语。

1.1草原。对“草原”这一常用术语,通常有两种定义。植被学家们认为,草原就是草本植物群落的泛称,即在湿润、半湿润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多年生草本植物或饲用灌木为主构成的植物群落,是用于畜牧业或绿化的土地。农学家们则认为,草原即草场,它意指凡能生长饲用植物,供牲畜放牧或刈割后进行家畜饲养生产的土地。

1.2传统畜牧业。蒙古高原的畜牧业至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当代人所说的“传统畜牧业”究竟指的是哪个时期的畜牧业?有人可以将其理解为草原承包到户之前的时期,也有人可以理解为解放前或自治区成立前的畜牧业,还有人可将其理解为凡是现代畜牧业尚未建立起来的所有畜牧业类型。

二、选择营地、寻找草场的生态知识

蒙古族草原畜牧业是否属于当今社会的主流观点认为的那种“草原无价,放牧无界,滥牧无妨”的陈旧过时的生产方式?蒙古族的草原畜牧业经营,首先是对草牧场的正确选择和有效利用问题。这样必然产生如何选择、分配、调节牧地问题。历史上出现的嫩禿兀臣(蒙古语nutugchin的音译,意为负责选择、管理牧地的官员)制度,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草原管理需要。《蒙古秘史》第279节载,窝阔台即位不久便降旨:“牧地的分配、选择、駐营,应由各千户派遣的嫩禿兀臣进行管理。”之后,从千户到浩特阿寅勒各级,均由本级嫩禿兀臣专事司营当地牧地的选择、安排、协调以及打井取水等项事务。内蒙古牧区草原管理的嫩禿兀臣制度,一直延续到草原完全有偿承包到户,从而传统游牧方式被取缔为止。

适应蒙古高原的大陆性严酷气候,山地、平原、戈壁、沙漠、半荒漠等地理单元差别,以及由此形成的气温升降幅度、年平均降水量、植被类型、植物营养成分、土壤肥力的特点,水源与盐碱的分布等环境条件,蒙古人在不同季节选择具有不同地形、不同植被、不同气候条件的场所,是蒙古族的一项创举。对不了解这一独特生产方式真谛的农耕民族而言,蒙古人的放牧只不过是“跟随畜群,逐水草而居”而已。但是对蒙古族牧民而言,局外人看似简单的“游牧”方式蕴含着根据一年四季乃至每个季节里不同时段里,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与界限内如何组织迁徙;如何选择牧地,在所选牧地内如何根据畜群中的不同畜种,在同一个畜种中如何根据大畜与小畜、怀胎与否、成畜与幼畜的不同,有次序、分阶段使用草场;如何根据季节、月份的不同,甚至在一天当中早晚时段、阳光强弱、风向变化、风力大小的差异组织放牧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

“逐水草而居”成为被一些人用来表示草原畜牧业“落后”的习惯用语,已年深日久。殊不知,在像蒙古高原这样的气候条件严酷,植被、水源等状况变化无常的草原上进行游牧,是一件十分复杂的高难度任务。事实上,游牧意味着对如下的诸多问题做出决策,并且经常修订所作的决策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一年的四个季节,甚至在不同的节气之间,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内,沿着哪个方向,以何种畜群规模,如何组织迁徙;如何结合具体的人畜情况选定新的草场;如何根据畜群中的不同畜种,在同一畜种中的大小畜、公母畜、成年畜与幼畜、怀胎与空怀等等复杂的区别利用已选定草场;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乃至一天期间日照、风力风向、阴晴变化,如何放养畜群,以及难以一一列举、只能将其列为“其它”的诸多问题。这是一项既懂得草原、又懂得家畜、还懂得人的人,而且是高明的人才能完成的决策。但蒙古族游牧人却完成了它。不过有一点需要加以指出,即完整、准确地论证游牧方式的科学内涵,是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完成的一项工作。但指出全盘否定游牧生方式的“游牧文明落后论”站不住脚这一点,却不难做到。

三、草原畜牧业系统中的草畜关系

畜牧业中的草畜关系,是已经讨论几十年,但至今没有搞清楚的话题,因此它是个既老又新的论题。据笔者的文献追踪,关于草畜关系的论述,是以“草畜矛盾”的提法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于报刊的。但这一提法本身只强调了草原与家畜间关系中的一个方面——“矛盾”的一面,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另一面;国内出版或发表的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关论著,也仅把草食动物描述为“消费者”。但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一是蒙古族的草原畜牧业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期间,伴随蒙古民族自身的兴衰,它也曾经历形成、发展与萎缩等不同阶段。如将蒙古族草原畜牧业置于其形成发展的长期历史中考察,它属于世界草原畜牧业中的经典产业,将其视为一种“原始”、“落后”畜牧业的观点,主要来自对草原牧区生态系统缺乏认识,以及对这一经典产业的无知。二是包括内蒙古草原和蒙古草原的整个草原地区,气候与地理条件严酷,降水少且年内、年际降水的变率极大,属于典型的不平衡生态系统。从本质上说,无论农耕还是集约型舍饲畜牧业,在该地区都不适应;游牧型草原畜牧业才是其合理的产业选择。正因为这样,蒙古人另辟蹊径,从事了游牧型草原畜牧业。他们的畜牧业经营并不是毫无管理的“自由放牧”,而是蕴含丰富知识内涵的适应性管理。三是游牧蒙古牧人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种“愚昧”、“无知”的人群。他们在创造、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千百年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了该区域的人(蒙古游牧人)—畜(五种家畜)—草(草原生态系统)关系,从而经营畜牧业达数千年之久。他们丰富的生态智慧体系既是游牧文化的精髓,也是草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被社会誉为科学家的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当然十分重要,但也有缺陷。在面对草原管理和畜牧业经营的复杂问题时,他们往往表现出“幼稚”、“单纯”,有时甚至不如普通牧民。只有科学家们放下架子,深入民间,发掘、整理、传承和发展蕴藏于蒙古族牧人中的包括草原畜牧业经营智慧在内的生态智慧体系,牧区的发展才能步入正常轨道。五是在未来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草原地区的主导文化应是以游牧文化的精髓为基础,充分吸收包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一种开放性体系。鉴于人们把游牧文化作为落后的东西已经年深日久,挖掘、整理其精髓的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到所有草原地区发展问题研究者们的肩上。(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草原工作站)

参考文献:

[1]张敦福,“公共资源灾难理论与内蒙古牧区的体制变迁”,《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2]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厅修志编史委员会,《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史》,第264—265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玛曲,原料型畜牧业,原因,模式研究

问题提出

黄河首曲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境内众多的黄河支流和丰富的湿地资源,又称为“高原水塔”和黄河上游的“蓄水池”。玛曲县的草地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天然生态屏障。这说明玛曲草地资源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其实草地资源和畜牧业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方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另一方的发展。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玛曲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补给区。由于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形成了优质的草地资源,全县共有草地面积12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3%,可利用草地面积1245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6%。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8723.07万元,占当年GDP总量的41.78%,畜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2.原料型畜牧业模式分析

2.1原料型畜牧业概念及其特征

原料型畜牧业是指以草原为基地,牧草为生产资料,在没有补饲的情况下,采取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过分追求数量不重视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只是把牧草资源转变初级畜

产品的社会物资生产部门。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原料型畜牧业首先表现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畜牧业只是纯粹的利用天然草场,过分依赖自然条件,即使是在牧草资源较少的年份,也不补饲,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畜牧业的产量和畜产品质量。其次是落后的经营方式。这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完全的自由放任放养方式,不注重牲畜的结构和出栏、销售时间,最终导致种群结构不合理,畜产品质量较差,收益较低。

二是生产组织程度低。在实行草畜双承包制后,畜牧业以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牧民抵抗风险能力较低;同时牧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获得生产、销售的信息资源的渠道少、市场把握困难,畜牧业发展水平也较低,畜牧业经

营规模小容易造成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缺乏竞争力。

三是缺乏品牌优势。无论是牲畜销售还是畜产品销售都缺乏品牌效应,纯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和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产品价格和普通畜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出现了“优势优质资源、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尴尬局面。

2.2原料型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玛曲经济社会取得了重要成就,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得比例平均为36.93%,其中2000年达45.71%,对GDP的贡献率近50%,可见畜牧业在玛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差最大为2000年的926.30元,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增加牧民收入,促进了玛曲经济的发展。

表1玛曲县畜牧业产值及比例单位:万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68714

畜牧业产值

10856.67

10125

10750

10818

11401

12433

13335

15757

23501

占比例 %

45.71

40.34

39.57

35.45

32.35

30.36

32.73

34.09

41.78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农村统计年鉴》各年计算数据整理

表2玛曲县和甘肃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比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玛曲牧民人均

纯收入(元)

2355

2400

2460

2528

2600

2670

2755

2855

3085

3385

增长率 %

-

1.9

2.5

2.8

2.8

2.7

3.2

3.6

8.1

9.7

全省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元)

1428.70

1508.61

1590.3

1673

1852

1980

2134

2328.92

2723.84

3134.08

增长率 %

-

5.6

5.4

5.2

10.7

6.9

7.8

9.1

17

15.1

二者之差

926.30

891.30

869.70

855.00

748.00

690.00

621.00

526.08

361.16

250.92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和《玛曲县统计年鉴》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料型畜牧业发展瓶颈越来越明显。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越来越低,由45.71%降 低到30.36%,虽然近几年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00的水平。由表2可知,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由2000年最大的926.30元减少到2009年的250.92元,减少了675.38元;同时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率低于全省水平,平均增长率4.14%也低于全省9.18%水平,落后全省4.21%。这说明了原料型畜牧业经济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收入水平。

原料型畜牧业不仅对经济的发展和牧民收入产生了影响,而且还造成玛曲草场退化,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实行草场承包以后,牲畜的存栏量急剧增长,由1982年的170.81万个羊单位增加到2009年的327.4万个羊单位,增加了近两倍;而玛曲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为166万羊单位,2009年玛曲超载161.4万羊单位,超载率为97%。牲畜超载最直接的结果是草场退化,1985年沙化面积为2.16万亩,2003年达到80.1万亩,沙化面积增加了近40倍,平均沙化速度达到20.94%。草场退化导致了草场质量下降草场可食牧草产量从1982年的平均5860.5千克/公顷,下降到2004年的4000千克/公顷,降幅达31.75%;还导致了秦艽、甘肃贝母、红景天等珍贵药用植物的灭绝。草场面积退化草原涵养能力降低,[文秘站:]黄河高原水塔功能减弱。

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8

这次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会议,目的是交流经验,研究发展。会上,所长做了精彩的讲座,典型单位交流了丰富的经验,省畜牧办对全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先进集体、畜牧行业优秀合作社和为发展合作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我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就

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万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运行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超过15万个;在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种植业合作经济组织占40%,养殖业占27%,加工运输业占18%,其他行业占15%;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

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4万个,其中,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1.6万个,入社(会)农户237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1.4%。

省畜牧系统发展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4000多个,其中比较规范的合作社2200多个。成立省级行业协会11个。目前,加入合作社和协会的农户30多万户。

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民解决供应、销售、加工等生产环节问题;解决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土地、设施设备等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为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解决优质原料基地建设问题;为政府调控畜牧经济找到了抓手。

行业协会的发展,对加强行业自律、开拓市场、参与解决贸易争端,沟通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相互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省禽兔产销协会在迎对日本、韩国贸易纠纷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得到了总理的表扬。省生猪产销协会在组织生猪、禽肉产品进入京津沪苏浙闽等省市消费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我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各级领导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以及2004年、2005年、2006年3个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起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已经广泛征求各界意见。

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2005年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省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或决定。市2004年拿出50万元、2005年拿出200万元奖励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16万个,其中畜牧合作经济组织2000多个。东营市2004、2005两年每年拿出300—50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一是对专业合作社实行直补,对经营范围符合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经营业绩优秀的合作社,补助1—15万元;二是贷款支持。广饶县已经成立合作社担保公司,由财政出资,对经营业绩优秀的合作社贷款实行担保,全市正在推行广饶县的做法;三是对合作社实行免费培训。宁阳、昌乐等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放宽条件、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在信贷资金、物资供应、土地承包、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省畜牧系统树立了既抓生产力、又抓生产关系的观念,注重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省畜牧办和各级畜牧部门将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成立了专门的班子和人员,靠上抓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市采取“政府引导、典型引路、政策扶持、规范运作”等有效措施,全市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跨行业、跨区域、全方位、立体式分布的良好局面,已兴办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55个,有18个正在建设中,其中畜牧系统领办的合作社86处。青岛市畜牧局确定2005年为“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年”,将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列入年度重要工作内容。齐河县发展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460个,其中工商注册登记、规范运作的18个。

(二)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样。

1.组织形式、成员范围多样化。有基层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有区域性的联合社、行业协会;有跨区域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我省有一大批跨村、跨乡镇、跨县的畜牧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这些合作社成立后,由于发挥作用好,吸引周边村、乡、县、市甚至省外许多农户参加,合作社经营范围突破行政区域,发展成为跨区域的经济联合体。

2.合作内容、合作机制多样化。在合作内容方面,有养殖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工运输型合作经济组织、物资供应型合作经济组织、科技信息及共同作业方面的服务型合作经济组织、综合型合作经济组织等类型。在合作机制方面,有松散的协会型合作经济组织,有紧密的合作社型合作经济组织。随着生产经营的发展需要,不少松散型合作经济组织向紧密型发展。

(三)多种力量参与发展。

1.农村党员干部、善于经营的农民。这是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力量。党员干部、善于经营的农民牵头兴办的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约占50%,特别是一些有威信、有专长的农村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县乡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农村税费改革,县乡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干部、村两委干部,日益成为发展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

2.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为了获得优质、批量、稳定的原料,不少畜产品加工和运销企业已经参与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一些大的加工出口企业,他们更重视通过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原料基地。

3.乡镇畜牧兽医站等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是基层畜牧兽医站等农口事业单位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壮大自身实力的有效组织形式。莱阳市河洛镇奶牛养殖销售服务合作社、广饶县大王奶牛生产合作社、安丘市养猪协会等合作社和协会,都是县乡畜牧兽医站牵头办起来的。他们在发展合作社过程中,服务了农民,壮大了自己。

4.原来的国合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粮食、商业系统的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参与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既有利于这些企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带领农民组织起来。宁阳县乡饮乡粮管所、供销社等单位,积极参与粮食和饲料合作社的工作,为农民提供了服务,为自己找到了发展的途径。

5.生产资料生产供应企业。种畜禽、饲料、兽药等生产供应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市场,促进企业产品销售,正在探讨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与农民建立联系。中牧公司、六和集团等正在探讨。

(四)合作经济组织日益规范。近年来,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越来越认识到规范对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向发展与规范并重的方向迈进。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和协会已在工商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健全管理机构、经营机构、财务机构,管理制度日益规范,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实力不断壮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五)合作经济组织出现联合的趋势。近年来,为适应扩大生产规模和开拓市场的需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合开始出现,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的联合社、联合会。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昌乐县10个生猪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了昌乐县生猪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开拓上海等大城市市场。

(六)多方支持合作经济组织。我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领导、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三结合。各级领导和理论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召开多种形式的研讨会,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典型试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我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强监督和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促进了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省社科院农经所、县域经济研究会、山农大、莱阳农学院、省委政策研究室、省人大和省政协的有关委员会、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等单位,对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指导和支持。

在充分肯定“十五”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整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规模比较小,带动能力比较弱,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缺少深层次的研究,规划、管理、指导和扶持力度不够;二是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发挥作用不理想;三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登记困难,难于参与市场竞争,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等。这表明,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看到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争取“十一五”我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深刻认识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动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体制上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经营上,要解决农民如何组织起来,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思想文化上,要解决农民如何不断接受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从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国外的经验看,必须发展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增加农民收入需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经营上把农民组织起来,解决双层经营体制难以解决的问题。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农民的家庭经营提供信息、资金、供应、技术、销售、加工等方面的服务;可以提高生产的计划性和抗风险能力;可以实行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发展二、三产业,从而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在经营相同产业的情况下,参加畜牧合作社的农户比不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可以增加收入20-30%。

1.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需要。当前,阻碍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最大障碍是产品质量问题。国际市场,我国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畜产品出口并没有象我们预期的那样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而是出口纠纷不断,屡屡受阻。究其原因,有进口国技术壁垒问题,但是,主要原因是我们生产上的非标准化,以及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上存在的欠缺。国内市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和正在实行市场准入制,我省有些产品不断从这些市场被挤出来,有些产品又不断挤进这些市场。究其原因,还是产品质量问题。在城乡广大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经济要求畜牧业生产具有计划性、区域性、标准性,但是,小规模、分散性的家庭经营做不到这一点。按标准化进行畜禽养殖,进行疫病防治,进行产品分级分类,提高畜产品质量,迫切需要成立畜牧合作经济组织。

2.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的需要。调整畜牧业结构,包括调整畜禽饲养的品种结构、数量结构,调整加工业的布局结构、产能结构,调整畜牧生产投入品的品种结构、能力结构。这些调整,没有畜牧合作社和行业协会难以实现。畜禽饲养上的周期性波动,畜产品加工能力上的盲目扩增,说明了我们在调整畜牧业结构上的无能为力。

3.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畜牧业要现代化,农民要从根本上增加收入,关键是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二、三产业,需要加大科技投入、资本投入,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单个农户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单个农民跳出农门、进入城门的数量是有限的。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以及城乡其他方面的个人和单位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实现资本和劳动的联合,做到分散的家庭经营做不到的事情,依靠集体的力量加快速度发展二、三产业。

(二)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需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

1.教育农民需要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是教育农民的学校。合作经济组织是结合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成员进行教育的,这种教育最深刻、最及时、最有说服力、最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我省每个畜牧合作经济组织都有教育成员、提高成员思想文化素质的意识和经验。合作经济组织为了搞好经营,需要结合经营需要,不断对成员进行教育。合作经济组织教育成员的内容,主要是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方面。通过不断教育,提高成员的法律和政策水平,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提高成员的科技水平,提高依靠科技搞好经营的能力;提高成员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合作意识;提高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的思想觉悟。

2.开展社区物质和文化活动需要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能够组织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对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党支部、村委会要组织村民进行管理,这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村委会可以直接组织村民讨论决定这些事情,也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成员进行讨论酝酿,特别对一些需要投资投劳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充分的酝酿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决定和实施大有好处。在经营上有组织的农民比没有组织的农民,可以更好地参与社区活动。

3.加强社区物质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生活在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大部分经营活动在社区。为了提高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经营和生活条件,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参与社区物质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投资投劳,参与社区水、电、路、医、学、通讯、电视、幼儿园、敬老院、文化体育等生产经营和生活福利设施。我省有些合作社,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在社区范围内,随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他们会更主动、更自觉地投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政府转变工作职能需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

1.有效调控畜牧经济需要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我国畜牧业的广泛性、分散性,政府的调控政策难以面对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户。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向政府反映农民的意见和要求,为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与领导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依靠合作经济组织,把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地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需要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农村正在进行综合性改革。一是精简机构,压缩干部。一方面是压缩县乡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现在,县乡机关和事业单位已经分流了不少干部,50多岁的干部就不再担任县党政部门和乡镇领导实职了。另一方面是压缩村两委干部。从2004年开始的农村两委换届后,我省村两委干部283581人,比换届前减少109657人。村两委干部平均职数3.5职,比换届前减少1.4职。二是县乡财政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这项改革的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这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减少吃财政饭的人。

县乡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分流出来的干部干什么、怎么干?农村两委干部如何发挥作用、如何解决工作补助?这是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可能是县乡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干部、农村两委干部发挥作用,解决工资报酬的主要途径。

县乡机关,特别是乡镇七站八所等事业单位的干部,多年在农村工作,农村情况熟,与农民感情深,又有专业知识,社会熟人多,他们带头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办得很好,农民愿意参加。我省这方面的典型很多。

村干部经过党的多年教育,思想觉悟、工作能力、群众威信都是比较高的,他们是领头办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力量。

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在合作社领取报酬。村干部领头办合作社,可以在合作社领取一部分工资报酬,合作社经营搞好了,村干部的家庭经营也可以增加收入,这样,村干部的收入就有着落了,他们就可以不计较村集体的一点补助,将来,农村干部可能向兼职、义务的方向发展,村干部为村集体工作,实行义务或者象征性领取补助。

三、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要抓好的几项事情

今年和今后几年,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和经济体制两个创新,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十一五”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运作规范、竞争力强的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发展到6000个以上,其中比较规范的合作社3000个以上,比较规范的畜产品行业协会1500个以上;全省1/3以上的养殖户加入一个或多个畜牧合作社;全省1/2左右的畜牧企业加入行业协会。

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要围绕四个方面、抓好四项措施。

——围绕四个方面

(一)围绕畜牧工作重点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畜牧饲养三大工程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发展合作社,这是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重点工作。当前,畜牧系统正在实施畜牧饲养三大工程建设,即围绕国家和省级111个龙头企业、以及市、县级龙头企业建设饲养基地;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化饲养村;围绕经济薄弱村开发建设畜牧饲养重点村。三大饲养工程大约拉动畜禽饲养总量1/3左右。要通过发展畜牧合作社或其它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统一搞好疫病防控、畜禽良种供应、标准化饲养场舍建设、畜禽科学化饲养、饲料兽药供应、产品加工销售等系列服务,实现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增加总量,搞好标准化饲养基地建设。

当前,在发展畜牧合作社工作中,要突出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优势畜禽品种。家禽、生猪,这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畜禽品种;二是市场需求旺盛的畜禽品种。奶牛、肉牛、肉羊、皮毛动物,这是今年、可能近2年也是需求旺盛的畜禽品种;三是资金问题。目前,资金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发展合作社要围绕这三方面做文章。

在畜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上,要采取多种措施。其一,争取金融部门的资金;其二,争取政府扶持;其三,招商引资;其四,资金合作。要眼睛向内,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寻求资金。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合作上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平邑县卞桥镇石河村肉鸡养殖协会,117个肉鸡饲养大户,针对每批肉鸡出栏至下一批鸡苗购进有一个月左右的“歇棚”时间,组织会员根据养殖规模向协会存放一定资金,建立了400多万元的肉鸡养殖资金库,供会员周转使用。会员每饲养3000只鸡在歇棚时存入约3万元,在进鸡时可无偿借取4.5万元,出栏后归还。这一合作,有效解决了养殖农户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在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影响下,会员饲养一只鸡仍可盈利1.8元,户均纯收入2.8万元。

(二)围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依托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成员统一提供防疫、治疗等技术服务,为成员建立完整的畜禽养殖档案,加强免疫、用药管理,解决防疫工作面对一家一户的困难,促进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省加入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饲养场(户)的畜禽免疫密度都达到100%。要通过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为成员统一提供防疫等系列化服务,促进社会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三)围绕县乡畜牧系统改革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当前,畜牧系统事业单位的改革已提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引导畜牧系统事业单位参与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事业单位多年来形成的网络、人才、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带领农民搞市场经济,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可以适应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强化服务功能,壮大自身实力,促进畜牧系统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参与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将这些单位的服务功能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功能结合起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畜牧系统事业单位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增收服务的观念,树立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单位发展的意识,积极牵头领办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要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畜牧系统转轨变型,加强单位自身建设。

(四)围绕二、三产业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这是我省增加农民收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依靠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二、三产业,是当前我省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发展二、三产业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突破:

1.围绕产业化经营发展二、三产业。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围绕畜牧业生产,开展供应、加工、运销、贮存、销售,以及相应的技术、信息、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经营服务,发展一系列二、三产业方面的经营项目。

2.围绕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和城乡居民生活需要发展二、三产业。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和城乡其他居民,在生产经营、社会生活方面有很多事情需要社会化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经营商店、旅馆、运输车队、建筑公司、加工企业、家政服务、文化体育等项目。这些项目直接为成员和城乡其他居民提供服务,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办,容易管。

——抓好四项措施

(一)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十一五”期间,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仍然以发展乡村基层合作社为重点。条件具备的,要不失时机地发展联合社。

1.按行政区域和跨行政区域办社相结合。要允许一村一社、一村几社;一乡一社、一乡多社;多村一社、多乡一社;独立办社、联合办社;按行政区域办社、跨行政区域办社等多种形式发展合作社。“十一五”期间,全省要发展一大批乡村基层合作社,打好我省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同时,要发展一批跨村、跨乡、跨县、跨市和乡镇范围、县市范围、全省范围的合作社。

2.兴办不同层次的联合社。要根据不同产品、不同生产经营环节的需要,兴办省、市、县联合社。可以根据不同产品办联合社,例如:省奶牛联合社,××市、××县奶牛联合社;可以根据不同经营需要办联合社,例如:省饲料供应联合社,××市、××县饲料供应联合社等。

省、市、县联合社的形成,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基层合作社有了充分发展,合作社需要进行联合;另一种途径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合作社没有充分发展,只有若干小型合作社。依靠若干小型合作社,在这个社区范围内,或者在更大的区域内,成立联合社。新成立的联合社虽然基础不稳固,但是,只要方法对头,联合社依靠自己的能力,对基层社加强指导,加大支持,可以加快基层社的发展,加强联合社的能力。例如:当前,在全省基层奶牛合作社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如果成立了省奶牛联合社,省联合社完全可以对全省发展基层奶牛合作社,在工作上进行指导,在经营上进行帮助,促进全省奶牛合作社的发展。

3.兴办不同经营内容的合作社。发展经营什么的合作社,要从当地的经营需要、经营优势出发,由经营者决定。可以根据畜牧业的不同品种优势,兴办经营不同畜禽的合作社。例如:蛋鸡合作社、肉鸡合作社、生猪合作社、肉牛合作社、奶牛合作社、特种养殖合作社等。可以根据畜牧业不同经营环节的需要,兴办不同经营内容的合作社。例如:经营种畜禽、饲料、兽药、畜产品加工、运销、贮存等经营内容的合作社。可以根据畜牧业生产全过程的需要,兴办提供不同服务内容的合作社。例如:提供信息、资金、科技、培训等方面服务的合作社。

(二)依靠多种力量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全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当前,仍要依靠五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加快发展。

1.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善于经营的农民领头办合作经济组织。家庭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基础,社区服务、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服务组织。要把面广量大、分散经营的农民在经营上组织起来,必须依靠农村广大的基层干部和善于经营的农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的领导核心。村委会是广大村民实行自治、组织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组织,任何企业性组织不可替代。农村两委干部是农村党员、群众的领导核心,是提供社区服务的组织者,也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力量。与农民利益不一致的企业和单位发展合作社,在共同利益没有大矛盾、大分歧的情况下,可以相安无事。一旦在利益上出现大的分歧,就会首先保自己的利益,顾不上农民的利益。这是由利益关系决定的,不可改变的。合作社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济组织。农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发展合作社上,我们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把农民组织起来的、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社。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离开农村两委干部和农民中的积极分子,那是绝对不行的。

2.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要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国家和省级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以及市、县级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畜产品原料要占到企业所需原料的1/2以上。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大部分要加入行业协会。

3.畜牧系统事企业单位要积极参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畜牧系统事业和企业单位办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将技术服务和物流服务结合起来,并积极进行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畜牧系统事业和企业单位要通过参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组织起来,促进本单位的发展,增加农民和自身收入。

4.加强与原国合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畜牧系统要主动加强与粮食、商业、供销合作社等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联系,共同参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畜牧系统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中一定不要有门户之见。

5.畜牧生产资料生产供应企业应该参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种畜禽、饲料、兽药等生产供应企业,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与畜牧饲养、加工企业和农户组织起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服务。生产投入品企业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进企业产品销售,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三)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要搞好运营。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在经营上,必须努力盈利,而且盈利越多越好。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要增收,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根本办法是搞好经营。要指导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管理;要指导合作经济组织树立经营意识,建立财会制度,搞好经营管理;要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经营培训,提高经营能力。要通过联购分销、联合销售、加工增值、扩大经营领域等多种方式增加盈利,搞好经营。

1.联购分销。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将成员需要购买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统计起来,联合购买,分散销售,减少流通环节,获得批零差价。

2.联合销售。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将成员的产品集中起来,统一卖出去,减少中介环节或实行产销直挂,节约销售费用。

3.加工增值。畜产品加工增值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搞畜产品加工有很多优势。其一,有人才;其二,有资金;其三,有经营场所;其四,有销售优势;其五,有信誉。搞畜产品加工增值,这是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根本方向。

4.扩大经营领域。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要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为成员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畜牧业养加销供的基础上,可以发展饮食、运输、住宅、商店、文化、体育等经营项目,不断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应该把眼光放开,凡是农民在经营和生活当中需要的,就应该积极发展。

(四)切实加强对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

1.解决对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问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敷衍塞责、表面文章等做法,是发展不起来合作社的。现在,我们要真抓畜牧业,就要真抓合作社。我们要抓紧工作。

2.要从抓典型开始,抓点带面。要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有步骤地加快发展。

3.要加大宣传舆论工作。广泛传播合作观念和典型经验,加强对农民合作意识的教育,提高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觉性。

4.要与有关部门结合,指导合作经济组织搞好管理。建立民主管理、财务管理、分配管理、审计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监督,定期对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指导合作经济组织搞好民主管理和财务管理。

5.要对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6.要加大对重点市、县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和先进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争取政府扶持,争取信贷支持,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与畜牧业项目结合起来,用好政府对畜牧业已有的支持政策。

7.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9

关键词:饲草料;储备;可持续

一、饲草料研究现状

我国草原牧区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饲草供应长期存在季节性不平衡问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1]。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证明了饲草料与牲畜出栏率、抵抗灾害能力以及成活率间的影响关系[2]。本文将通过过冬母羊重量、出栏栏畜产品竞争力、畜牧业总收入等指标,进一步探究牧户饲草料储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二、饲草料投入转变

对于牧区饲草料投入转变,牧民早已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3]。通过调研结果发现,近年饲草储备量呈上升趋势,2007年户均饲草储备量为21904.01斤,到2013年时户均饲草储备量已达到69531.54斤,较2007年增长三倍之多。同时,饲料量也稳步上涨,从2007年户均饲料储备13120.09斤,逐渐增长至2013年户均21245.42斤。饲草料在饲养家畜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逐渐凸显出来。

三、饲草饲料对畜牧业的影响

(一)饲草料储备量对总收入、出栏畜产品价格的回归分析

本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分析牧户饲草料储备量对牧户畜牧业总收入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饲草料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

上表说明:饲草和饲料的储备量对牧户总收入水平有较明显的正向影响,牧户畜牧业总收入随着饲草料储备量的增加明显提高,并且饲料储备量对牧户总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由上表可知,饲草、料储备量对绵羊羔出售平均价格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饲料储备量的影响要显著大于饲草对绵羊羔出售价格的影响。

(二)饲草料储备量对基础母羊重量及出栏畜产品重量的回归分析

近年牧区棚圈建设基本到位,调研地区有95%的牧民认为,冬春季饲草料供给量充足可以有效提高12月基础母畜重量及保证出栏畜产品重量得到提高[4]。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饲草总储备量对12月基础母羊均重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过冬基础母羊的重量随饲草料总量的增加而上升并且这种增加的影响主要来自于饲料;饲草、料储备量的多少显著影响出栏绵羊羔重量。这使得多数储备牧户冬季基础母羊的体重相较十几年前有大幅上涨,提升其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同时增加牧户畜牧业总收入。

四、结论

饲草料作为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近年来冬季储备量逐渐增加,这不但没有使牧民因生产成本增加收入显著下降,反而通过提高12月基础母羊均重,降低大绵羊死亡率、增加绵羊羔出栏均重及平均出栏价格,使得牧户畜牧业总收入得到显著提高[5]。对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来讲,要着力发挥饲草料抗灾保畜作用,合理有效的进行饲草料储备,使畜牧业经营效率得到提升。(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理.草地资源管理的公平性与管理者行为[J].改革,2008.

[2] 拉措吉.牧区饲草料储备量与牲畜出栏率的直线回归分析[J].青海草业,2006.

[3] 师尚礼.曹文侠.甘肃省防灾减灾牧草生产储备与使用状况[A].见: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