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畜牧业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3-09-21 17:59:49

畜牧业前景

畜牧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发展前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06-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畜牧业的现代化需要大批畜牧业实用技术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对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出有效的对策。

1.畜牧兽医专业前景广阔,人才紧缺

1.1国家重视。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的强盛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村三大出路之一。发展畜牧业,可以带动加工业,促进种植业,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2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畜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发展畜牧业,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日益增加的需要,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保障畜产品安全卫生,需要大量的具备动物科学的实用性人才。同时,宠物饲养越来越流行,平均每年按30%的比例增长。

1.3加入世贸组织,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的牛肉、羊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价格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农村劳动力闲置较多,相对便宜,肉鸡等畜产品的分割和加工具有明显的优势,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1.4畜禽疾病千变万化,需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畜牧技术发展很快,说到底,只有经过动物科学系统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和疾病发生、诊治的机理,以稳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应对多变的疾病对技术的需求。

1.5畜产品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行业管理要求掌握专业知识。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的残留,危害人民健康,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兽药、饲料的生产和经营已进行行业管理,下一步将和医院一样,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不具备动物科学专业知识,不能从事这个职业。抓住机遇,争取主动,早学习,早受益。

1.6好就业。学好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可以到兽药、饲料企业去担任工厂技术人员或者担任市场部技术指导,可以到规模养殖厂当技术负责人,可以自己搞养殖,可以自办兽药、饲料门市部、兽医门诊、宠物医院,自己当老板。学畜牧兽医不愁就业,不愁没饭吃,冷门不冷,就业率高。

2.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

本科院校毕业生找工作时不愿下基层;大专生理论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样也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较差;大部分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很少(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大专层次的教育还是中专层次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现实需要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

3.设计合理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寻求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新出路

3.1优化师资组合,加强教师专业培养。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要办好一个专业,没有组合良好的强硬的专业教师队伍,那只是一句空话。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抓好教师的传、帮、带活动,老教师带新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教师,人人都是帮扶者和被帮者,帮扶对象明朗化,有帮扶计划和检查评比,这样一来,教师间可相互提高;第二,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学习;第三,要打破用人界限,聘请对口专业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畜牧兽医专业的名人到校执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

3.2设计合理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理念:以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畜牧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对禽类生产知识与技能需求为目标,秉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指导思想,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地方特色,以学生来源和就业方向的地域性为重要参考点,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开设课程:畜禽解剖学与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诊断学、动物疫病、动物普通病、饲料营养、畜禽生产(养鸡、养猪、养牛、养羊、养兔、特种养殖)、犬猫疾病学、宠物营养学、宠物美容基础、宠物临床实践操作等。

3.3严把教学关,注重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教学质量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根据专业特点,按顺序、按季节安排教学计划,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按学生的意愿,学习基础好的可主攻兽医,学习基础差的可主攻养殖。在学习上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在实践操作中要及时纠正示范,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与学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成才,必先成人,所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当今社会中食品、药品方面的热点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明白畜牧业在我国实现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认识,激发了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同时,要把那些学习功底较好、吃苦耐劳、真正愿意从事牧医专业的学生招进来,保证培养出高素质、能动手的畜牧兽医人才。

3.4开门办学,走向社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门诊窗口接触医疗实践,对群众带来的病畜、禽,引导学生现场诊治、解剖,每次出诊和疾病注射,兽医教师带学生实习,手把手地教学生,使学生能诊断、敢开药治病。另一方面,每年应定期到种猪场、饲养场和兽医站实习,不定期带学生参观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特种动物养殖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以练代养,实习与人才供养互助。

总之,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应当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开设专业课程,培养出既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能深入基层、不怕脏、不怕累、能俯下身子干工作的实用畜牧兽医人才。

畜牧业前景范文2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在畜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乡村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在地方上,许多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兽医人员。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乡村的兽医主要以60岁以上的老兽医为主,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很难以专业的知识应对新型的疾病。地方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不如其他专业好,一些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工作,导致地方上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乡村基础设施较差,仪器设备的使用不够规范,导致动物之间出现交叉感染现象严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预防防治工作,缺乏应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城市医疗管理机构忽视了对乡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管理,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2畜牧兽医的发展趋势

有预测显示,畜牧兽医这一专业将成为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9大专业之一,这个曾经的“冷门专业”突然华丽转身,其背后也必然存在很多的社会原因。国家对畜牧业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大体已经完成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但是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专业人才,即畜牧兽医,而在这方面,我国的人才资源还是很短缺的。在当前环境下,家禽动物的疾病千变万化,面对突然的家禽病毒,需要专业的畜牧人员掌握专业的畜牧兽医知识,这一点很重要也很急迫,当前我国在畜牧方面的疾病解决主要还在预防阶段,还没有专业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些畜牧疾病,以扎实的专业技术去应对解决多变的疾病困扰。就业前景好。学习精懂畜牧兽医方面的知识技术,就业选择性很大,不但可以到各种外资兽药、或者各饲料企业去当工作,还可以到规模养殖厂做技术厂长或是技术专家,除此之外,还可以自己办养殖业,可以自办兽药、饲料门市部、兽医门诊等,自己当老板。总之,在畜牧业发展前景好的现代社会,学好畜牧兽医不用愁就业问题,冷门不冷,就业为本。

3结语

畜牧业前景范文3

畜牧业工作会议主持词

同志们:

现在开会。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县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畜牧工作,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步伐,早日实现农转牧的发展目标,把畜牧业建成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版权所有

今天这次会议设中心会场和分会场。在中心会场参加会议的有:县四大班子的全体成员;县人大主抓畜牧产业人员;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主管畜牧工作的副书记(副乡镇长),畜牧站长;县直部办委局一把手;中、省直驻兰单位主要领导;县畜牧局全体班子成员及各场、站、所长;远大禽业、丰达公司、红光肉牛交易大市场等企业的经营者。在各乡镇、村分会场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全体乡镇干部、村屯干部、养殖大户和部分农户。由于与会人员多,会场分散,请大家自觉遵守会议纪律,维护会场秩序,认真听会。

今天这次会议共有五项日程。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日程,请县委副书记李树春同志传达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日程,请副县长李学金同志宣读《兰西县加快东北民猪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兰西县加快发展秸秆养牛实施意见》;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日程,请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文波同志讲话;

下面,进行会议第四项日程,请乡镇党委书记代表作表态发言。首先,请临江镇党委书记孙海波同志发言;

下面,请兰河乡党委书记李晓河同志发言。

下面,请北安乡党委书记金星同志发言。

下面,请远大乡党委书记高明同志发言。

下面,进行会议第五项日程,请县委书记王景顺同志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经过一上午时间,现在就要结束了。会上,我们学习了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兰西县加快东北民猪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兰西县加快发展秸秆养牛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县委书记王景顺同志,县长杨文波同志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四个乡镇做了表态发言。总体上说,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王书记在讲话中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通过形势分析、算账对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发展畜牧业的重大意义,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进一步增强了信心。王书记在讲话中客观地分析了我县发展畜牧业所面临的政策、地缘、基础等优势,使我们对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潜能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王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在坚持总的发展思路不变的前提下,农村经济要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的思想,并指出了实现这种转移的四种途径;杨县长在讲话中从壮大基地、发育龙头、开发市场、争创品牌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工作内容,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四是进一步强化了措施。两位领导在讲话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

下一步全县的畜牧工作,要以县十二届三次、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统领,用经营理念指导全县畜牧工作,用经营手段创新推进落实的工作举措,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今年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实施农转牧发展策略打好基础。按照景顺同志的要求,2004年,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由农村产业化经营向产业化经营与城镇经营并重转移,工作的侧重点要由基础性工作向基础建设与财源建设并重转移,农村经济要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领导方式要由领导管理向经营服务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就是要主动融入这种战略思想,主动接受农转牧任务,按照景顺同志、文波同志讲的意见,抓好工作落实。

下面,就如何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我再讲几点意见。

1、明确责任抓落实。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依据县里确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明确各自的具体目标,并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乡镇要将责任落实到基层站所,落实到村屯,落实到每个乡村干部身上,使每个干部都明白干什么、怎样干、达到什么目标,自觉地组织和领带农民发展畜牧业。年末,县委、县政府将把这项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

畜牧业前景范文4

1.1养殖方式

根据强农惠农政策的出现,畜牧业的发展飞速前进,畜牧业生产方法有着快速的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也加快了步伐。在我国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畜牧业的大力发展,畜牧业是一个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它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也成为了农民经济的支柱,导致延生出大批的优秀品牌,为畜牧业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个体养殖的方式还是中国养殖业的主体,从统计看来中国的畜牧业还是处在两种方式并存的养殖方式。通过快速发展能尽快推进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推进。

1.2环境和生态恶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挨家挨户的养殖方式在改革开放过后就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增长需求了,商品经济的出现使小农经济加速向其靠拢转化,但是商品化的经济模式还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所以还有不少农户在家中养殖,形成了畜禽与人争生存空间的局面,畜牧业日益加快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粪便的处理不当使大家的生活受到的严重的影响,土壤,水资源,空气的大力污染,让农民束手无策,也因为这样的情况跟生态环境管理起了非常大的冲突。

1.3疫病预防不到位

由于分散的饲养畜禽,使一些疫病的发生得不到控制和预防,发病率的不断提高,交叉感染的风险系数大大提升,使一些公共卫生防疫站的工作难度提高,环境控制标准得不到制定。相当重大的畜禽疫病得不到完善的体制预防,从而在交叉感染中畜禽的发病率相当的高,对畜牧业的发展也构成了威胁。

2展望我国的畜牧兽医业

2.1发展模式相对落后

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国受着土地使用,资源开发,技术开发的等等方面制约,所以,总体上算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劳动密集型。一个国家畜牧业的大力发展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农业经济的前景一片辉煌。

2.2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各国政府也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做出的回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加入,规模化的发展理念,降低了畜牧业的投资,提高了产品产出和提高了产品效益,培养高质量的畜禽品种,减低饲料的喂养量,将饲料的转化效率提高,更加科学的搭配饲料的喂养,加快生长速度,提高自身的养殖技术,让养殖技术科学化,标准化,提高疫病的防治技巧等等,让畜牧兽医的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化。

2.3不断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

中国应该积极的加快产业化的推动,拉快多种产业形式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农村的经营模式向产业化经营模式靠近发展,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快速优化,促进产业市场化的加快。走出中国的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等等,逐渐将中国建立成资源节约型,经营集中,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使中国畜牧业稳步快速的发展。

3结语

畜牧业前景范文5

1.1特种养殖异军突起

主要将特种养殖与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结合,发展特种养殖观光园2家。如:龙凤溪放养鸡场充分利用在国家“4A”级景区遮阳山脚下的地位优势,先后引进南岭黄鸡、珍珠鸡,进行山地、林地放养,年经营收入可达48万元;金钟镇智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周边天然草场,投资130万元,建成了占地1hm2的蕨麻猪养殖小区,年收入可达12万元。

1.2草原观光畜牧业开始起步

把娱乐、餐饮融入草原观光畜牧业,大力发展新型草原观光畜牧业,在天然草原和风景名胜区,为游客提供看、吃、住为一体的娱乐服务,让游客们骑牦牛或骑马旅游观光,品尝家养畜禽产品,深度体验传统的牧民生活方式。木寨岭、风水岭、草滩一带及周边正在积极发展以骑马、狩猎、野宿为一体的草原观光型畜牧业。

2漳县发展休闲畜牧业的优势

2.1丰富的人文资源

漳县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是自然山水风景名胜区,也是理想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去处;有考古学家称之为“海内之最”的华夏千年井盐、汪氏元墓群,是寻根溯源姓氏文化旅游的绝佳之处;有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会址,是市级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部级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是甘肃省唯一以秦岭细鳞鲑、水獭等水生野生珍稀动物保护为主的部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还有雷公峡、韩家沟丹霞地貌、露骨山、大爷洞、铁笼山等30多个后续旅游景区(点)资源。这些都是休闲畜牧业的宝贵资源,也是发展休闲畜牧业的良好基础。

2.2旺盛的市场需求

全县总人口20.5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全县经济社会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2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6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3541元,增长19.6%。居民生活需求明显转变,节假日都喜欢以家庭为单位前往周边旅游或去休闲区度假,旅游休闲活动逐日兴起。另一方面,漳县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交通便利。据统计,201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十分适合发展“短、平、快”式的城郊休闲畜牧业。

2.3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在正式公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成为“最亮看点”。漳县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以打造陇上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为休闲畜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3漳县休闲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漳县休闲畜牧业是畜草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3.1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全县的休闲畜牧业没有统一的整体规划,基本上是以投资商自主开发为主,其规划和设计也缺少科学化、规范化。受投资者自身条件制约,有的是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设计,有的是由村和农户自发搞起来的,导致各示范点在开发上随意性较大,布局不合理,影响了全县休闲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3.2缺乏特色项目的开发

目前,全县推出的休闲项目大都是停留在垂钓、特种养殖、草原观光等方面,虽然有别于城市生活,但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并且容易受季节性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带动力弱。如漳县大宗淡水鱼养殖场等大多休闲渔业场所只注重夏季垂钓和生产经营,淡旺季落差太大,旺季经营很火,淡季基本停业,设施闲置。此外,观赏和垂钓品种少,新品种引进力度不够,目前主要以草鱼、鲤鱼等常规养殖品种为主,名特优品种比重太低,对高档次、高需求游客缺乏吸引力。如果“天天都一样,次次都相同”,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必定会下降。

3.3缺乏必要的资金扶持

休闲畜牧业项目投入大、投资回报时间相对较长,而全县休闲畜牧业项目大部分都是由乡镇政府投入或个人投资的,仅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大笔资金,很多地方往往是只能简单地修修路,这就直接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慢,并且影响了招商引资与发展的后劲。个人投资的休闲畜牧业项目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发展较为缓慢,造成一些好的项目因没有资金而无法上马,制约了休闲畜牧业的发展。

3.4缺乏现代化宣传手段

全县休闲畜牧业还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对外宣传推介、与旅行社联系接洽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大部分休闲示范点推介意识不强,在推销自己、推销景点、推销畜产品方面的表现也不够出色。除漳县金海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金钟智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极少数示范点外,很多休闲畜牧业示范点没有明显的路标。现代化宣传手段更是寥寥无几。在渔家乐的层面上,全县的渔家乐基本靠自然散客维持经营,没有与旅行社达成固定的联系。

4对漳县发展休闲畜牧业的建议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漳县具有大力发展休闲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只要领导重视、认识到位、上下推动,休闲畜牧业必将成为拉动农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4.1科学规划,提高资源利用

全县具有丰富的休闲畜牧业资源,其中畜禽养殖业有万头肉牛基地、万头生猪基地、万只肉羊基地,蕨麻猪、虫草鸡等特色养殖场;渔业有部级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千亩渔业基地,漳河、龙川河、榜沙河三条主要河流,以及星罗棋布的水库山塘;草产业有天然草原9.43万hm2(141.4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3.6%,其中可利用面积8.57万hm2(131.21万亩)。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源,对现有产业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休闲畜牧业发展规划,指导和引导业主合理有序开发,着力将休闲畜牧业打造成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4.2加强引导,有序整体开发

休闲畜牧业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突破瓶颈,成为引领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的助推剂,关键要做好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要加快制定休闲畜牧业的管理机制,规范休闲畜牧业的项目审批或备案、可行性论证及日常管理。针对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等项目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休闲畜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畜牧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二是市场引导。加大休闲畜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休闲畜牧业。特别是引导和鼓励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工,带着资金、经验和信息回乡发展休闲畜牧业,壮大地方经济。

4.3突出特色,加大综合利用

畜牧业前景范文6

1.1养殖资金的严重缺乏,资金投入太少。目前,九龙乡很多农民对奶牛、肉牛以及小尾寒羊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而一些已经具有一定养殖经验的农户想扩大养殖规模,加大养殖投入,但由于资金短缺,扩大养殖的愿望一直没能得以实现。而每年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期仅为10个月,没有畜牧业专项贷款。这也给养殖发展投入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1.2科学饲养水平不高。在我们的九龙乡,传统方法饲养畜禽现象的习惯,也很常见。每个阶段的养殖,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不按牲畜和家禽饲料的需求,而是有什么就喂养什么。几乎没有利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禽畜的质量。粗放性的经营,严重制约了养殖也的大规模发展,而一些新品种的引进,升级品种不及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1.3土地的短缺,发展畜牧业的硬件环境亟待改善。目前,土地已成为一个瓶颈制约我县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用的土地面积非常少,即便有的话也是土地用途的手续过于繁琐,冗长的审批流程,使之难以扩大,限制了动物养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加快乡镇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到提高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的力度。首先是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到乡镇研讨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平;带领和组织养殖大户代表,到农户家中进行经验介绍,以身边的鲜活实例引导农户,提升农户的养殖热情。其次是充分发挥本县城职业中专、劳动培训基地、广播电视的作用,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养殖户学会1~2门技术。三是请专家分析了畜牧产业的发展趋势,传授知识,增强信心,开阔视野,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2要特别重视畜牧业基地建设,力争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畜牧业的发展靠科学技术,而良种繁育技术是畜牧数量发展扩大的基础技术。内蒙古突泉县在奶牛养殖技术已经实现了冷冻生产。但是生猪、绵羊等良种繁育还处于较低水平,亟待提高。要想提高繁育技术水平,还需要政府引导和建立一个基层冷冻站,推广实用技术,提高提高养殖繁育水平。在示范作用调强,技术调新,规模调大上还要下功夫。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极驱动的农民。另外,以市场为导向,在效益提高、品种调优上努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让农民在短时间内得到更高的利润。

2.3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的日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龙头企业来带动,所以要注重加强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革和扩大,加速发展养殖龙头企业,以企带户,让农民真正看到了畜牧业经济利益的前景,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牧养殖农民的积极性。在突泉县九龙乡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乡镇和自然优势,引进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企业集团的规模。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养殖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2.4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疫情的预防和服务体系,县,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系统的控制,完善动物疫情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并提出和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大疫情预防计划预案,提高快速反应和动物疫病的控制能力。其次,要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和管理体系,直接提供畜牧业市场供需个前景预测服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定期和畜牧业生产信息的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稳定价格、降低风险。

2.5增加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1、资金的投入是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要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用好农村小额贷款政策。2、我们必须采取的招商引资的方式,在外力的帮助下,发展我乡镇畜牧业。3、我们需要使用民间组织或协会,协调资金用于畜牧业生产,由政府主导,组织成立了一个有志之士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投资多元化,应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最大限度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畜牧业前景范文7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采集、渔猎、畜牧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存在的生产部门。虽然在采集、渔猎中萌生了原始农业,而原始农业又分化出畜牧业,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明显的部门区别与区域分异,各生产形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特征。例如在我国内蒙古东西部许多史前时期聚落遗址中都发现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细石器与表现鲜明定居农业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现象,其中内蒙古西部老虎山遗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则农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进入国家阶段以后,这样的事例也仍然存在,如夏商周三代时期华戎之间的地域分异仍然十分不清晰,许多中原民族往往在农业中杂以狩猎与畜牧。由于广泛存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以至于在中原文人撰写的文献中,也不过用西北多牧畜少农耕,中原多农耕少牧畜描述而已,你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界限。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不但在地域上与农业相互交叉,而且由于早期的畜牧业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生,因此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进一步分化,以迁移生活为代表的游牧业逐渐游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依附于定居农业的放养型畜牧业继续与农业生产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以家庭舍养、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续发展到近现代。

游牧型畜牧业与放养型畜牧业存在许多差异,其中在以下几方面尤为突出:1)规模:放养型畜牧业中牲畜的食物来源主要限于聚落周围地带,因此畜养规模有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性很强。游牧型畜牧业中牲畜获取食物的空间范围很广,完全脱离了农业聚落的束缚,畜养规模很大。2)区域:由于放养型畜牧业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分布地区多与农业生产结合,出现在农耕区或半农半牧区。与放养型畜牧业分布地区不同,游牧型畜牧业则跳出农耕区的基本范围,成为草原环境的产物,并在迁移中建立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各类非农业生产类型中,游牧型畜牧业(简称游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由人类活动而塑造的人文景观中,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学者就游牧业与骑马民族的产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见解,其中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认为骑马民族的发生和发展,极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理环境。尤其欧亚大陆中部的茫茫草原,既因干旱缺雨而无法进行农耕,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对草原牲畜造成威胁,是理想的牧场[2]。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则就中国历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产生与马的应用关系密切[3]。乘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与依牲畜而生存的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由部落发展成草原国家。那么除了草原环境与马具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成为游牧业脱离农业而趋向草原的动力呢?离开中外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我们将问题的视点放在环境上,并指出游牧业的产生与环境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与气候变迁

在广义农业的范畴之内,游牧业出现最晚。就中国的历史背景而论,对亚洲草原民族研究具有权威地位的拉铁摩尔、江上波夫等外国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业与骑马民族兴起的标志[2~5]。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应包含这样的内涵,即胡服骑射是中原民族对抗草原骑兵的应对措施,因此这一时段不但标志着骑马民族的成熟、强大,而且也显示了真正以文化、生产手段与分布地域不同而区别出农耕与畜牧两大区域的历史进程。在此之前游牧生活已经在北方民族中存在很久了,只不过那时这些民族的空间发展还仅限于北方草原地带,农牧民族双方还没有在空间上发生激烈冲突,以中原诸国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也用不着采取任何防御性的应对措施。

2.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

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活动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战国以前的文献中也将其称之为“鬼方”、“猃狁”等,战国时期“匈奴”一词开始反复在文献中出现。大约从战国初期这些活动在山陕、内蒙古一带的非农业民族逐渐具备了骑马民族的特征,不但有成群的牲畜,而且有极具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屡屡对秦、赵等国构成军事威胁,并以中原诸国北方劲敌的定位而见诸于史籍。伴随游牧活动,整个民族具备典型的“行国”特征。“行国”之称始见于《史记·大宛传》,其中提到所谓的“行国”就是“随畜迁移,与匈奴同俗”。这时匈奴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中的典型“行国”。正像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匈奴人的马背生涯扩大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但带领他们驰骋于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带的东西南北,而且这一骑马民族自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登上历史舞台后,在近10个世纪内影响着中国历史,影响着中亚乃至于世界历史。

2.2气候变迁导致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的考古依据

匈奴人如何骤然兴起、如何发展成影响中国北方乃至于整个欧亚草原的“行国”,是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业的重要问题。在对文献记载进行考辨的同时,考古发现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1974~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朱开沟村进行了近10年的发掘工作,其中取得的成就对于探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朱开沟遗址的文化遗存共分五阶段,表1归纳了这五阶段文化遗存的年代、环境、文化以及经济特征[6]。从中可以看出朱开沟遗址的文化时期内,这一地区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方式由农耕、狩猎、采集向畜牧业为主方向的渐进过程。

植被类型是环境特征的标志性指示物,朱开沟遗址不同阶段木本与蒿科、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的变化,显示出遗址所在地区环境的基本面貌与变化特征。蒿科、藜科均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对旱生环境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虽然在整个朱开沟遗址文化的5个阶段中,木本植物中针、阔树种花粉比例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存在冷暖、干湿波动的特征,但从整体看变干则是气候变迁的基本趋势。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文化层中蒿、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仅占50%,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植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达到93%,成为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由于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属性,这类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环境逐渐向干旱方向发展的变化特征。对于全新世湿润期以来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具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向,地理学家从另一角度也给予了证明[7]。

早期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伴随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活动方式与生存手段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发掘的生产工具中既包含农业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射猎的工具,这些工具证明了人们在这一阶段不但从事于原始农业种植,同时也将射猎作为辅佐农耕的重要谋生手段。在农耕与射猎两种生存方式之外,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朱开沟时期的人们在从事农耕与射猎的同时,还存在放养业。如果对于朱开沟遗址五个阶段的环境、工具以及猪、羊、牛骨骼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遗址文化层从第一段到第五段随着气候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羊、牛与猪之间的比例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猪、羊、牛虽然都属于人类驯化、饲养的动物,但由于动物之间生理特征的差异,一般将猪的饲养视为农业生产的标志,而羊与牛的饲养则成为畜牧业的象征。朱开沟遗址五个文化段中猪、羊,牛比例的变化,说明的正是农业与畜牧业比例的消长。第一段中猪所占比例超过羊、牛比例的总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在各业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各段中随着气候转干,农业逐渐消退,而畜牧、射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中指出,当文化发展到第五段时,不但房址、墓葬数量明显减少且分散,而且人们使用的工具中已经出现了大量青铜工具,这些青铜工具与后来在内蒙古其它地区发现的青铜器均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

朱开沟遗址的文化信息清楚地显示了随着气候变干,草原边缘民族一步步放弃农业生产,转向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没有像拉铁摩尔曾经指出的那样,由于农业民族的强大,逼迫游牧民族从自然条件较好的农耕区退向草原,也不是源起于与农耕区对立的其它环境中,草原边缘民族在由原始农业转向放牧业几乎没有发生空间区域的位移,或许几代前他们的祖先就从事着原始农耕业,到了后来他们却渐渐放弃了农耕技艺,将谋生的方式变换为射猎、畜养,而导致所有这一切转变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当然,促使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的环境背景,并不仅仅限于气候变干一个环节。大量的研究明确指出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经历过一次变干且变冷的过程,随着气候变冷、变干,温性森林减少,草原扩大,那些原本在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生长的农作物,渐渐失去了生存条件,而面对环境变化牛、羊等牲畜却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6]。生活在这里的草原边缘民族失去了农业这一食物来源,自然而然将生存的依托转向畜牧业,并在越来越多依靠畜牧业的同时,不断积累动物驯养经验,从牛、羊的畜养到马的驯化,进而使驯养牲畜变得更加成熟、独立。

2.3游牧业产生

朱开沟遗址第五段发掘的青铜工具虽然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但若对遗址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时朱开沟人从事的仍属于放养型的畜牧业,而不是游牧业。前文已经指出放养业与游牧业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放养业是在定居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饲养过程,而游牧业则完全脱离了定居生活,随阳而居,逐水草而迁。在整个朱开沟文化的发展阶段中,尽管定居农业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定居生活在遗址中却始终显示出核心作用。定居生活与畜牧业相伴的现象维持很久,直至春秋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畜牧业中仍含有定居、半定居的经济成分[10]。

在活动区域上游牧业与放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空间的拓展,对于游牧业来讲,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在于土地占有权,而更多地取决于迁移权,只有在随阳而迁的迁移过程中,草原民族才能不断获得丰美的水草,发展壮大。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草原边缘民族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中外学者就马具出现与游牧业兴起的因果关系早已形成共识。其中拉铁摩尔在论证这一问题时,就注意到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存在既非完全农耕,也非绝对游牧的草原边缘民族,随着马具的产生使这些民族脱离定居生活,放弃过渡文化最终成为真正的游牧人[11]。与这一观点相应,由朱开沟阶段代表的放养型畜牧业向游牧业转型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马具、车具的应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宁城南山根3号石椁墓及其它墓葬中发现了成套马具,包括马衔、镳、銮、铃、节约、铜泡等,其中马衔有两种形式,一种比较罕见,两端有齿状倒刺;另一种为常见套环式。两端有齿状倒刺的马衔外侧有可以转动的环,只要马头偏离方向,倒刺便刺入嘴中,任何野马也会被驯服。南山根墓葬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12,13]。内蒙古考古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墓葬中也多次发现马衔、节约、马镳、轴头等马具、车具,经研究证明,这些马具、车具的所属时代早于公元前6世纪[10]。有了马具,有了骑马术,才有了真正的骑马民族。内蒙西杭锦旗桃红巴拉遗址是一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665~590年的典型匈奴墓葬,墓内已没有殉猪、殉鸡以及任何表明从事农耕的遗留物,而是以数量可观的殉马、牛、羊的头、蹄为主,显然

马、牛、羊牲畜是当时主要的财富与生活来源[14]。如果说马具的产生是草原民族脱离定居生活,走向游牧化的标志,那么至少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二百多年前,以匈奴人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形成。在以后的二百年中随着匈奴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长壮大,逐渐与中原诸农业国构成文化、生产方式以及活动区域的分异,至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正是在空间上明确这一区域分异的标志。

2.4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的空间扩展

匈奴既是典型的北方草原民族,也是最早见于文献的游牧民族之一。自70年代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开展考古工作,相继发现大量极具特点的青铜器,这些被称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珍贵文物经考古学界研究,认为是以匈奴为主体的中国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与游牧业伴生的文化。这批青铜器不但反映了匈奴人的游牧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涵,而且也揭示了这一草原民族的起源历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属于起源于鄂尔多斯以及临近地区的土著文化,其早期往往与商式铜器伴出,以后不断向东、向北扩展。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鄂尔多斯青铜器分布范围很广,并在不同时期形成各自的分布中心。其中:相当于商代晚期的多分布于鄂尔多斯、山西吕梁地区以及陕西北部。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相继在鄂尔多斯,北京昌平、延庆,河北平泉,内蒙古赤峰、宁城等地发现,并在外贝加尔出土了相似的器物。相当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的主要发现于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宁夏固原和河北北部。其中仍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为最多,向北在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也有类似发现。相当于两汉时期的除鄂尔多斯外,蒙古境内诺颜乌拉、海尔罕山、色楞布贝勒赫、呼尼河等地以及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左岸、科伊巴尔草原都有一定数量器物发现[10]。

上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分布中心的变化,既证明了朱开沟所在地——鄂尔多斯地区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渊源关系,也清楚地显示了匈奴人的空间发展历程与气候变迁的对应变化。在匈奴历史早期,即相当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民族从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以及山陕等地开始向塞外延伸,这一点可以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分布区多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区吻合得到证实。这一时期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农耕区尚处于岛状分布状态,农耕区之间还存有大片未开发地带,这里或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或成为非农耕民族的活动区域,这一切都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穿插式出现在山陕一带构成了背景条件。大约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气候开始转冷,气候变迁不但促进畜牧业进一步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使塞外辽河流域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转向含有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与此同时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标志的草原民族也进入了辽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当历史进入战国时期,随着以匈奴为主的北方草原民族逐渐强大,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之间的对立日趋明显,农耕民族在作出“胡服骑射”的应对性措施的同时,也在双方的交接地带修筑了防御性工程——长城,在长城的制约下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活动受到限制,故这一时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多呈现沿长城一线分布的特征。秦至两汉是匈奴人壮大的时期,这时匈奴人不但建立了王庭,而且依凭马上优势将自己的势力从漠南伸向漠北,直抵西伯利亚的旷野之中。

2.5中国北方畜牧业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同步性

畜牧业的产生地不仅限于中国北方草原,整个欧亚草原现已发现多种典型畜牧文化类型。这些畜牧文化虽然显示了各自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但在发生时间上却表现出极大的同步性。与朱开沟文化晚期、夏家店上层文化时代相近,欧亚草原除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外,黑海北岸的斯基泰文化、咸海沿岸、谢米列奇耶和天山地区的萨基文化、叶尼塞河中游米奴辛斯克盆地的塔加尔文化、图瓦的乌尤克文化、阿尔泰的巴泽雷克文化、蒙古西部的乌兰固文化、蒙古东部和外贝加尔的石板墓文化等都是典型的畜牧文化。这些典型的畜牧文化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期,从欧亚草原的中部一直延伸到中国长城沿线,构成世界上连续性最长的文化景观。能够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驱动欧亚草原上不同地带的人们同时脱离定居农业生活,走向草原与畜群相伴,其促动因素不应仅来自于人类活动本身,全球变化是其最主要的驱动力。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仅限于中国北方,在气候变迁的共同背景下,欧亚草原不同地区的人们作出了共同的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5]。

3结语

畜牧业作为人类的生产方式之一,它的起源不但取决于人类生产自身的发展,而且深受环境变化的影响[16]。距今3500多年前随着气候变冷、变干,萌生于农业生产内部的放养业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游牧业。游牧业一旦兴起之后,就在中国人文地理区域分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与包括渔猎、采集、放养型畜牧业等非农耕生产部门并存,构成北方草原与森林草原地带的基本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60~377.

[2][日]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3~6.

[3]OwenLattimore.InnerAsianFrontiersofChina.NewYork:AmericanGeographicalSoctety,

[4]CarlSauer.AgriculturalOriginsandDispersals.NewYork:AmericanGeographicalSociety,[5][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4~48.

[6]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278~295.

[7]史培军,王静爱,等.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环境考古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1-2):168~171.

[8]史培军.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18~123.

[9]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4~27.

[10]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27~305.

[11]OwenLattimore.InnerAsianFrontiersofChina.NewYork:AmericanGeographicalSociety.[1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1):117~140.

[13]翟德芳.试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见: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4.296~316.

[14l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1):131~143.

畜牧业前景范文8

关键词:畜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对策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地位显著上升

畜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及经验总结后,生产能力普遍提高,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渐上升,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批养殖专业户,不仅规模呈现扩大化趋势,发展速度更是相当可观,为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畜牧业也就成为改善农民经济环境又一重要产业类型,对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畜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于明显化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经济发展不断带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对天然奶牛及肉牛等的产出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肉牛及肉羊等的以草为食的畜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这其中奶牛的需求前景尤其广阔。在目前部分地区的畜牧业将养殖重点放在了奶牛饲养上,这不仅满足了社会需要,更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发展较好的奶牛饲养区更成为了城市,甚至省内的奶牛生产基地,肩负着优质奶源的供应源。而部分肉牛及肉羊的生产也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形式靠拢,形成了产业化的畜牧生产模式,为肉食品的大量需求提供基本保障,由此可以看出,畜牧业结构的优化及转变是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这不仅解决了肉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滞后性问题,更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实力。

3.产业化经营获得新突破

在畜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以往的养殖基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因此养殖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而小型养殖户在拓展规模的大潮中发展速度较快,这其中小型养殖户多以个体形式存在,有奶站、牛奶冷配点、饲料加工、市场信息等的多中形式为一体的中介组织已经初步形成,是服务于畜牧业从始至终流程的产业格局。

4.畜产品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畜产品安全是保证畜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与畜牧业的发展形象息息相关,更会对人们的健康存在着直接影响。因此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以法律、条例的为基础的前提下,对畜牧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并对单位及个体养殖户进行安全检查、时时监督,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就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对不良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及处罚,不仅从根本上使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证,更净化了畜产品市场的不良风气,使市场经济更加平稳的向前发展。

5.畜牧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提高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开展大量的科技培训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从能使养殖户认识到科技的应用力量,提高养殖效率及质量。首先我国将畜牧兽医的实用技术进行了推广及延伸,实现了畜品种的优质改良,并且改良效果较为明显,覆盖水平达到标准一半以上等等。通过将科学技术融入畜牧产业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畜牧产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实现了科技领域的延伸,使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以农牧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按照“扩牛、增羊、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工作思路,坚持小群体、扶大户,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品牌、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统筹整合支农资金,将肉羊产业、草业经济、养殖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区),畜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今后投资发展的重点。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协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标准、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推进畜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促进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三、畜牧业调整的对策

1.用新的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

一是加快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支撑和保障作用显著的产业龙头,强化和提升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以挤奶站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配置、中介组织的扶持、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2.积极改造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改变饲养方式,以项目扶持、科技支撑、农户投入、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区),培育以奶牛、肉牛、肉羊、獭兔等草食畜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实现畜牧业草食畜生产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的转变。一是要积极培植饲养专业户,从兼营饲养向专业规模饲养转变。二是要积极开展畜牧小区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协会组织,畅通畜产品销售渠道。

3.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对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国内外对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发展趋势,注重畜产品安全;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大力打造品牌,积极向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外销的比重。

4.加大饲草料开发,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草业投资力度,改良退耕还草地和部分退化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推广紫花苜蓿、高丹草、燕麦、箭舌豌豆、玉米等优良饲料作物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合理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三元种植结构,建立高质量的饲草料生产基地。二是推广饲草料青贮窖、袋装、裹包青贮及草粉加工技术,推进饲草商品化,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玉米桔秆青贮利用率达到20%以上。三是健全饲料加工体系,扶持建立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生产和供应肉牛、肉羊、生猪、奶牛、獭兔和鸡的配合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谷春.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畜牧业前景范文9

[关键词]畜牧兽医 发展现状 展望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81―01

随着畜牧行业的快速的发展,使得依赖于畜牧业生存的养殖户业有了相应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在畜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和新的理念也被广泛运用到其中。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畜牧行业发展过程仍然存在一些设备不足、资金不足及专业人才缺乏等情况迫切需要解决。

1我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现状

1.1养殖模式传统化随着我国畜牧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对于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也相应出现,为畜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畜牧行业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经济来源,需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畜牧养殖技术还是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养殖业的带来的经济效益直接关乎农民个人的生活水平。由于目前养殖方式还处于传统的养殖模式中,快速发展现代新型的养殖方式也成为需要努力的目标。

1.2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养殖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商品化经济模式。由于目前还处于传统的养殖模式中.对于养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不够合理,许多养殖户将养殖区选在住宅区附近,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没有建造合理的排污系统,养殖畜禽过程中出现的粪便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给予养殖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畜禽的健康。由于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1.3畜禽疫病防疫措施不合理由于传统养殖模式还具有很大局限性,一些畜禽的防疫性疾病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治,养殖空间密集度大,导致畜禽之间感染的概率较大,给予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疫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给予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按照严格的要求,养殖户应该根据情况合理的做好动物的防疫性工作,并且做好相应的防疫记录,并结合相关部门做好工作的落实。然而,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防疫意识,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之相关部门监督工作不到位,导致相关防疫措施没有彻底实施,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1.4专业性人才比较缺乏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专业性的人才比较缺乏。传统观念中畜牧行业的环境比较恶劣,工资待遇比较低,没有远大的发展空间,导致这方面的从业人员比较少。同时,畜牧行业工作中缺乏相应的资金和相应的奖励制度,使得许多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导致许多优秀人才选择了离职或转业。此外,缺乏优秀人才的来源.一些高校并没有对于畜牧兽医行业设立独立的专业,对于从业人员只是单纯为了生存而工作,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

2对于畜牧行业的展望

2.1改善传统发展模式当前畜牧行业的发展仍受到资源开发、技术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模式仍集中于传统密集型发展模式。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进度,需要用新的科学观念替代传统发展模式,制定一个适合我国畜牧行业新型发展规划。

2.2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畜牧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发展前景也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发展中努力的方向。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了重视,要求畜牧行业发展过程中采用高技术和规模化的发展方式,减少畜牧行业中对于资金的投入,采取低投入高回报的发展方式。提高养殖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使得养殖技术更趋于专业化和科学化。

2.3努力实现畜牧产业的现代化我国努力开展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开展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模式,使其结构更加多元化,使传统的经营模式向新型的产业化模式发展,加快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畜牧业发展的道路。

2.4提升专业队伍的素质和技术要保证畜牧兽医工作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畜牧兽医队伍。首先,可以和一些高等院校展开技术上的合作,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其次,提高现有的兽医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已经参加畜牧兽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新的知识结构,逐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努力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规划,在稳定的基础上要努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时期畜牧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不断提供高素质的畜牧兽医工作人才。最后是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要加强市场经济的意识,在充实自身专业技术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市场发展规律,努力提升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