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技能培养集锦9篇

时间:2023-02-12 22:23:14

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范文1

**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我省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在全面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在提高全体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同时,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大批适应“两个率先”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此,应十分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职业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广大劳动者终身学习、提升技能提供有效服务。

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劳社部发〔**〕10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5号),制订《**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全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营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宏观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部署,经过**时期的努力,实现高技能人才总量同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结构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目标。

本《纲要》规划期为**年—2010年。

一、基础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基础情况。“十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始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战略地位得到确立。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全省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成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从加快培养、完善评价、强化激励、做好保障、扩大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劳动保障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成长环境逐步改善。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技能劳动者成长和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职业培训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措施正在逐步落实,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改善,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得到加强。三是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围绕提高技能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通过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和组织实施“三年三万六千新技师培养计划”,着力提高技能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重点解决技师和高级技师短缺问题,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得到了改善,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四是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基本确立,技能人才评价的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到“十五”末期,全省技能劳动者有290余万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成为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自学成才开辟了新的成长通道。

(二)面临的形势。**时期是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时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成为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建设一支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迫切需要提升技能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一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要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保障条件有力、培训模式成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二是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三是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相比,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面对机遇和挑战,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坚定地把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紧紧抓住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二)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期间,全省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并按新技师培养数3—4倍的比例加大对高级工的培养,到2010年底,全省的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600万人,高级工水平(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企业目标。到2010年,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技能劳动者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10%以上。

其他企业技能劳动者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7%以上。

——职业院校目标。到2010年,全省各类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占比达到6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30%以上。

——机关事业单位目标。到2010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在编技能劳动者中,具有高级技能(含)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5%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10%以上。

其他合同制技能劳动者持有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5%以上,其中,取得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含)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7%以上。

三、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构建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大力推进所属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管理,为职工创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生产技能的良好环境。二是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产业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宏观管理作用。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做好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组织好行业内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交流和服务;制订有利于行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促进本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等作为企业参与行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人才优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职工代表作用。会同企业管理者共同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利用职工技协和职工学校做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四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强化岗位培训,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及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培养和形成一批技能带头人队伍;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实现绝招绝技的代际传承;积极开展班组长和技能带头人的培训。五是充分发挥各级人事部门的积极作用。在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在编职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注重在合同制职工中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为他们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二)推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在省辖市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以产业部门和企业为依托,在职业院校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机构,指导职业院校紧密结合企业高技能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指导职业院校在进行学制教育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指导企业结合发展要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三)支持和鼓励广大职工走技能成才之路。鼓励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科研攻关,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积极支持行业主管部门(产业部门)、行业组织和工会组织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技术创新、同业交流活动,促进技能劳动者学技术、比技能、岗位成才风气的形成;通过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等措施,激发技能劳动者刻苦钻研技术技能的热情,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质量建设。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整合优质资源,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依托职业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一批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多形式、多层次、多对象的基地化培训。**年底前,在全省建立以5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骨干、以一批运转正常的市级培养基地为基础和若干个能够覆盖200个以上主要职业(工种)的培训点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形成“人才培养基地化,基地建设网络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格局,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需求。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培训业绩为重点,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正常的激励与退出机制。

(五)加快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当地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在省和有条件的省辖市各建设1个技能含量高、体现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形成公共实训鉴定服务网络,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根据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重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技师、高级技师。

(二)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创新模式,改进方法,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业绩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总结推广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积极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拓宽技师成长通道。对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技能骨干,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突出的人员,可按规定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资格。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技能训练;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鼓励行业企业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三)完善使用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督促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情况,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指导企业建立和落实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的衔接。用人单位要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倾斜,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津贴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对**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省技术能手给予奖励,并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确定相应待遇。

(四)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交流和服务体系,促进合理流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和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制度,定期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

(五)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加快高技能人才法制建设。做好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根据新技术、新技能发展的要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教材建设步伐,组织编写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六)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建立各级政府对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等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部分,要按规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关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要从国家安排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专项经费中,择优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将高技能人才实训鉴定基地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应按相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工资总额2%—2.5%的职工教育经费,重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时,应按规定比例提取职工技术培训经费,并列入项目成本。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半脱产培训,可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对参加当地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训,达到相应职业资格且被企业聘用的人员,企业要给予相应的培训和鉴定费补贴。

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捐赠,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其他培训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各类职业院校可按照高技能人才实际培养成本,提出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定后,向学生收取培训费用。

(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五、建设项目

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推动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项目、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基础开发项目。

(一)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项目

根据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为主,在省和有条件的省辖市各建设1个技能含量高、体现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的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所需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和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中央财政按规定安排资金支持的,我省安排相应配套资金;中央财政没有安排资金支持的,对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省给予适当补助。

专栏1: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专项

采取逐步培育建设条件,先发带动后发,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方式。在省辖市建设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基础上,**年底前,建成2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2008年底前再建成3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到2010年,全省省级以上公共实训中心不少于10个,其中,部级公共实训中心不少于4个。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在省辖市和国民经济主要行业依托水平高、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建设5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若干个市级培训基地和培训点,力争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大幅度提高。从**年开始,职业院校建设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所需实训设备设施建设和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中央财政按规定安排资金的,我省安排相应配套资金。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的其它省补政策不变。

专栏2: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专项

从**年开始,按年度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施动态管理,择优支持50个培训业绩显著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建设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基础开发项目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的现代化,为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技术支撑。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开发培训课程和教材;开展师资培训,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水平;利用现代培训技术,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新。根据中央财政资金安排项目,支持省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基地积极参与国家基础开发项目,重点开发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和教材,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培训。

专栏3:基础开发专项

到2010年,完成100个左右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和教材开发,基本满足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培训需求;完成1000名骨干教师的示范性培训,加快建设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师队伍。

附件一:

**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有关名词解释

1.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

2.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服务等职业领域。比如:高级钳工、中式烹调师等。

3.复合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是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比如:机电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一体化人才,以及新兴的创意和操作一体化的人才等。

4.知识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是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工)。

6.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和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国家职业标准。

7、国家技能人才表彰制度。是国家对优秀技能人才实行的一项表彰、奖励制度。国家的表彰制度包括“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两个奖项。**省的表彰制度包括“**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省技术能手”两个奖项,其中“**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是我省设立的优秀技术工人的最高政府奖项,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100名,其获得者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省技术能手”是我省设立的优秀技术工人荣誉称号,每二年评选表彰一次,也可以从省级职业技能竞赛的优胜者中产生。

技能培养范文2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

技能培养范文3

一、舞蹈的技术能力涵义

什么是舞蹈的技术能力,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在舞蹈表演者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运用的一些技巧,以增加舞台表现力,从深层次上去理解则是,舞蹈表演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调动自身骨骼、韧带、肌肉、肢体等完成平衡、翻滚、跳跃、拉伸等一系列的有规律的动作,以用来表达情景的内容和情感。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需要舞蹈表演者经常性的训练和对舞蹈本身的理解,将技术与舞蹈所表达的情景完美的结合,将情感融入到技术中,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二、舞蹈技术能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舞蹈是舞蹈艺术和舞蹈技术的结合体,一个舞蹈作品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具有技术性,只有二者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表现效果,当前,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发展,舞蹈在技术层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比如芭蕾舞,通过舞台上舞蹈技术的运用,使其具有了更高的观赏艺术性。我国著名的舞蹈学者杨大宝在其作品《盘羊》中就较多的运用了舞蹈技术,通过舞蹈技术巧妙的表达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情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故事,比如在该作品中,当大幕拉开,盘羊傲立在山峰之上,随后通过一个腾空而起,立即翻下等一系列动作将盘羊的矫健的身姿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在这里,观众丝毫没有感觉到突兀的感觉,反而是更好的融入其中。因此,要想完美的表现舞蹈作品,引起观众的共鸣,必须对舞蹈的技术能力进行培养。

三、舞蹈技术能力培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舞蹈技术对舞蹈本身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张力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对舞蹈技术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对舞蹈技术培养方法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舞蹈表演者形成了一种舞蹈,不利于他们在技术层面的快速提升,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一)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大众接受外界信息多元化,视野也越来越开阔,舞蹈学习者依然,但是某些教育机构在对舞蹈学习者进行培养时思维固化,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填鸭式,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无法吸引舞蹈学习者的兴趣,从而注意力分散,进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安排不合理

课程安排不合理主要指的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和专业相关的课程安排比例不协调,就舞蹈专业而言,最主要的课程应该是舞蹈概论、舞台表现力等课程,但是某些教育机构,以大学为例,目前的普通大学一般是4年制,但是在前2年或者1年半的时间,学生是无法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课程的或者很少接触,他们的课程被马克思主义概论、语言基础概论等占据,加之在最后一年,学生们忙着毕业实习和找工作,因此真正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最多只有2年,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专业上的不扎实。另外,还有一点是舞蹈,最终的是要在舞台上展现,但在课程设置时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的安排比例往往也是不协调的。

(三)过分的注重舞蹈技术

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往不可能呈现的舞台技术现在都被运用在舞台上,舞蹈表演者将这些技术与自己的表演合二为一,在某些情境下确实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因此,在对舞蹈学习者进行培养时,过多的强调舞蹈技术,过多的关注舞蹈学习者肢体语言,而忽略了对他们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上,[2]“惟技术论”大行其道,备受推崇,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只有形而没有情,试想,假如表演都无法令自己动容,观众又如何会共鸣。

四、建议

上文提到,在对舞蹈学习者进行培养时,教育理念、教学的课程安排、教学的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舞蹈学习者学习的步伐,影响了舞台最终呈现的效果,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理念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当前的某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很显然已经滞后,因此必须逐步的进行更新,比如在课堂上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对教师进行网络理念、技术的相关培养,提高他们的网络意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高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第二课堂

在我国当前的大背景下,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因地制宜”,相对的缩短与专业无关课程的学习时间,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更好的达到实践的效果,可以开设第二课堂,同时鼓励学习者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的舞台经验,提升他们对舞台技术的理解和表现力。

(三)掌握一定的度

技能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学生 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2-0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素质,熟练掌握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各项基本技能。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渠道。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精选人才,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是他们用人的首选之一。每个企业都希望录用的人员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使现有的设备、资源能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但是,部分企业所反馈的信息来看,由于部分院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致使毕业生存在基本功不扎实、操作不规范、欠缺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在操作过程中,还埋下大量安全隐患现象。这也对毕业生的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在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一、强调安全意识培养促进技能提高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油气生产设备的学生,首先要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在操作采油设备前,首先要熟识设备的《安全操作规则》,并严格要求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在油气生产现场由于个别工人粗心大意,没有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则》,导致工伤事故发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企业造成不必要损失。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进行实训、实习期间,不能有半点马虎大意,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养成良好作业职业素养。

从第一次接触抽油机开始,我们要求学生在启、停抽油机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养成左手戴橡胶绝缘手套(便于测设备是否带电),右手戴劳保手套(便于松、刹刹把操作)的好习惯,对于留有女长头发的同学,要求戴安全帽,并且头发不能露出。

二、遵循知行统一原则采用一体化教学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知行统一原则,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形象事物中感受抽象理论,用较短的时间理解理论知识,并用以指导实际操作,让理论知识渗透在实践中,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教学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更换光杆密封圈的操作》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练掌握所需各种工具的使用,操作姿势正确。我们尝试“双师一体化教学”教学。首先请一位有多年现场的操作经验的师傅,先操作示范,然后让学生观摩实习,然后任课教师讲授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拓展知识等理论知识,这样教学后学生就可迅速感知和掌握学习内容,也能随即以演示予以验证。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迅速掌握该项目的操作技术与要领。由于采用了“双师一体化教学”教学,使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了采油工的基本操作,并了解了有关采油工艺流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效率”理念加强技能训练

根据我们了解,部分学生毕业推荐到单位工作后,工作效率低,既影响了设备的利用率,也影响了学生个人的收入,企业及学生本人都有意见,甚至有部分学生被辞退或自动离职,造成在较短时间内要两次或多次再推荐就业,这不仅对学校的推荐就业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对学校的招生、发展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学生操作速度慢,除了理论知识差和基本工不扎实因素外,还有以下的因素――实习时的效率意识不强。由于实习期间对每项操作的时间要求不是很严格,许多同学无法建立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有了这些“优越”条件,部分怕苦怕累的同学就少动手,甚至不动手,其他同学干起活来也变得慢吞吞的。因此,缺乏时间约束的训练,就制约了学生操作水平的提高,更妄谈形成技巧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提高操作技能等方面。例如:在教学《更换抽油机皮带》操作教学时,我将不同级别进行操作要求达到时间、要求告诉他们(即:初级工(15min)、中级工(10min)、高级工(8min)、技师(8min,并知晓如何提高皮带的使用寿命))。使他们明白社会在进步,企业要发展,员工要进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大自我价值。通过上述的多方面的工作,使学生不仅真正掌握好操作技能,还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合社会、企业的需要。

四、注重基本功训练规范操作动作

规范基本操作是学习、掌握操作技能的先决条件,每个课题都有它的规范性,正如小学生入学时,老师先对学生进行握笔的训练,只有先学会握好笔,才能写得好字,才能提高写字的速度。又如学《更换光杆密封圈》这个操作项目时,基本功应为管钳的正确使用,有必要对管钳的握法、站立姿势、旋转方向及速度等都要掌握其规范。规范基本操作对任一项操作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操作动作不规范,你就不能说学好某一操作技能,且对技能的提高并形成技巧成为极大的障碍,规范基本操作是提高操作技能并形成技巧的基础。

五、营造竞争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在训练中,有意识地把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第一小组是组织纪律性强、学习态度认真、操作技能掌握得较好的同学;第二小组是纪律性较差、怕苦怕累、操作技能掌握得也较差的同学,第三小组是各方面表现得一般的同学。在训练中,认真抓好“小组”同学,使他们的操作技能达到或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对“第二小组”同学,鼓励他们很好地向“小组”同学学习外,更要耐心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各项操作技能。抓好了“两头”,使得中间部分的同学前有学习的榜样,后有被“小组”同学赶上、超过的危机感,他们在训练中必然会认真起来。这样就形成一个你追我赶、共同提高的局面。

总之,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一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道路。只要我们不断进取、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就会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z].2006-11-16

技能培养范文5

1.1对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体制由最初的“以中央教育部为核心,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组织规划,重点高校为主要培训点”的培训体制,然而,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培训体制主要注重师德风范、思想观念的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教学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也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缺乏有效的管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很好地保证。而同时,教师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仅将有关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1.2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行的教师培训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培训内容和形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就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来说,十几年来,内容上基本都是以原国家教委规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育法教程、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为主[4]。虽然在2006年对有关教材进行过修订,但内容依然老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仅有的一些专门针对教学技能提升的培训,也几乎都遵循传统的思想,按“应试教育”训练教师,重解题指导的技能,忽视指导研究性学习,很少进行探索法、发现法等教学技能有关内容的培训。而在培训形式上,无论是岗前培训、教学观摩或是其他专题讲座等,主要采用的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传授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锻炼,形式单一枯燥,不够灵活,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有限。

1.3对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不够

虽然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有关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也相继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教学技能培训体系。但我国对教学技能的研究和训练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并且一直都只在师范生中开展。然而这种方法主要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割裂了教学行为与教学情景的密切联系,不能把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技能的几点建议

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中起承师启生作用的动态纽带,只有这个纽带通顺流畅才能产生显著的教学效益。基于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是教师培训体系的一部分。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等各环节应积极参与行动,各负其责,各行其道。一方面,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应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并理解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对高校教师提出总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制度设计上,应兼顾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与高校长远的发展计划,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证有关政策的真正落实,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高校和教师应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提升教学技能。

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训练获得”。教师教学技能也应在实践训练中得到提升。学校及教师自身应敏锐洞察,及时更新观念,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传统以教育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师训练模式,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特点及未来发展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让高校教师真正从培训中受益,在培训中提升。同时,教师自身应加强主体培养意识,主动加强技能训练,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3)结合加拿大ISW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加拿大ISW(InstructionalSkillsWorkshop)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一种为期24~30小时的强化集中训练,采用研讨会的形式提高参与者的教学技能,其最初是由温哥华大学的道格拉斯•克尔(DouglasKerr)团队根据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对教师资格认证的需要,于1976年创建的,到现在已成为整个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学院、大学、研究院实质性发展项目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以教学实践为主,以教学理论为辅,让学员(准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高效地融合在一起。其核心特点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研讨会式的培训形式。

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组织研讨式训练,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既要进行自身授课训练,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其他人的授课,并按照一定要求给出听课反馈。ISW的这种组织形式让参与者在平等互助、互相学习、协同工作、共同提高的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对参与者来说是一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高效学习的好机会。参与者在这种形式的训练中,可以集中研究和讨论课堂设计、教学技术、媒体应用等各种教学问题,并通过研讨,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他人的良好做法或给出的建议中,不断地实践、思考、分析、借鉴和提高,甚至还可以尝试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单单复制以前成功的做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创新发展教育理念。

(2)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

在ISW的训练中,对包括备课、建立学习环境、授课及总结等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参与者准备的每一堂课,都必须按照ISW备课教案模板(如图1所示)书写教案,体现对“引入(B)”“学习目标(O)”“课前摸底(P)”“共享学习(P)”“课后检查(P)”“总结(S)”,即BOPPPS这6大要素的设计和思考。事实上,这个设计和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思路,梳理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若能很好完成这6大要素的设计和思考,一定程度上已经确定该堂课成功了,而完成这一要求的训练,就是对教学技能最直接的锻炼。

(3)科学合理的培训周期。

设计合理的培训周期,使参与者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是培训的最直接目的。ISW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备3次课,写3次教案,组织3次课堂讲授,同时以听课学生的身份给出3次反馈意见。这种设计科学合理,3次设计中,第1次能让参与者知道怎样组织一堂课;第2次则让参与者熟悉了一般课堂的组织方法;而第3次就使参与者不知不觉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此外,每次课的教授时间设计为10分钟,这种设计同样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10分钟对于参与者来说不会分散太多精力在课程内容的准备上,对于要求给出反馈意见的听课者来说也不会显得太过冗长,而10分钟的讲课训练还有利于培养教师干练的教学风格。

3结语

技能培养范文6

一、教材的选取应当以传统实用为主,趣味为辅

学习钢琴弹奏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教材,一些优秀传统的教材如:拜厄钢琴基本教程、钢琴基础教程和车尔尼钢琴教程等,来学习如何放松、触键、怎样转动手臂等弹奏的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有音阶、琶音、和弦等弹奏技巧的练习曲掌握,再根据其中的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拓展,如:练习曲中左手和弦的各种弹奏音型在以后的歌曲伴奏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学习练习曲的课堂里随即学弹一首简单的儿歌可使得学习的知识得到灵活运用,发挥教材的实用性。钢琴课程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必修课,不可能像专业院校的学生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来进行钢琴专业练习。所以,钢琴课应该在选取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再添加一些趣味性更浓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和主动。同时教学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二、教学中授课方式的安排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加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每一周大多只上一次的钢琴课,平均给每位学生也仅是十几分钟,由于时间限制等诸多原因,学生收获较少。另外全班学生弹奏的曲目大多是相同的,又显得特别单调。教师上课主要是检查学生弹奏上周布置的钢琴作业并做简要指导,再就是布置下一周需要练习的钢琴作业并讲解指导练习的方法和要点。因此在这样传统的上课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难得到提高,同时也耽误了一些对钢琴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对授课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是必要的。集体课教学可以安排对钢琴弹奏技巧的训练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示范演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键盘的综合能力,如:视奏唱谱教学、移调教学、伴奏创编能力教学等,有增加授课容量并拓展知识面的优势。小组课教学可以将弹奏程度相当的学生编成一组进行统一指导,使学生的弹奏有相互促进的动力。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能够因人而异,教师能够细致观察到并解决学生钢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采用不同的教材或不同的曲目。因此,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加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首先应注重基础训练

在钢琴弹奏中,要求弹奏者能以熟练的弹奏技巧来表现乐思,要求弹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因此,在学生学习弹奏的第一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注重基础训练,要强调钢琴弹奏理论和技能,要让学生掌握弹奏的基本概念和奏法,如:断奏、连奏、跳奏、重量弹奏法、左右手交替奏法、乐曲分句时的换气奏法等。在进入钢琴弹奏的触键学习时,手臂放松训练显得很重要。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会陷入一种困境,不知道怎样来控制各种弹奏动作。在训练学生手腕抬起时,整个手臂应处于彻底放松状态,身体要端坐在键盘前面,手臂要自然地从肩部往下垂,手指落到琴键上面的同时,大臂力量透到指尖,使指尖牢牢地落在键子上,然后放松。这样来进行练习放松,为后阶段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布置弹奏基本练习曲和小乐曲的同时,还可以安排学习各调音阶、琶音、和弦以及双音等技巧的训练,可从一个八度的音阶、琶音、和弦开始,增加到两个八度的练习,直到四个八度的练习。通过这些基础训练,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弹奏方法,同时训练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钢琴的基础训练中,指法应严格要求。指法训练在初学钢琴课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乐谱上设计的指法进行练习,促使学生体会出指法运用的规律,不至于给自己的弹奏增加不必要的困难。在指法顺利的状况下,有利于配合看谱和唱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弹奏习惯,使学生的弹奏更加连贯、流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对钢琴基础训练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为将来胜任学前教育工作,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而加强学习钢琴弹奏的技能。

四、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有效

技能培养范文7

题目:为了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现有五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A~E五个实验装置:

他们认为,如果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即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试回答

下列问题:

⑴对图A,当将分液漏斗中的NaOH溶液滴入烧瓶时,如果看到水槽中的水被吸入到烧瓶中,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NaOH溶液与过量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⑵对图B――E,请说明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操作及实验现象,

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⑶请再设计一个其他实验,以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要求写明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结论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所用仪器及试剂均必须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试剂。

答案:⑴CO2 + OH- = HCO3-;⑵(见下表):

⑶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滴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红色变浅,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OH-+CO2=CO32-+H2O;CO32-+CO2+H2O=2HCO3-。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设计新方法就比较容易了。以下是高一(1)7位同学和高一(2)班45位同学设的实验方案。现列如下。

【方案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变红色,将CO2通入红色的NaOH溶液中,红色变浅,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 + 2OH- = CO32- + H2O;CO2 + OH- = HCO3-。

设计者:高一(2)班彭婷婷、毛宏、高双和高一(1)班刘虎等学。

【方案2】:如图所示,操作:滴入NaOH溶液。现象:气球胀大。

结论: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离子方程式:CO2 + 2OH- = CO32- + H2O或CO2 + OH- = HCO3-。

设计者:高一(2)班陈慧、周颖、皮兴灿、吴梦妮、杨力、周威、李明、邱琛、何姣、何祥军、向媛、董军、王懋睿、卫丹晨、阮仕见、杨威、李浩和高一(1)班白益波等同学。

【方案3】:如图所示,将CO2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若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O2 + 2OH- = CO32- + H2O。

设计者:高一(2)班杨升、张翠、李苗、胡万元、阮国良、饶志平、杨敏、王勇、张姣、杨忠莉、曹晶、汪传梅、张丙文、冯波等同学。

【方案4】:如图所示。打开活塞,让NaOH溶液进入集气瓶中。现象: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结论: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离子方程式:CO2 + OH- = HCO3-。

设计者:高一(2)班李奎、柴敦委、刘中亮等同学。

【方案5】:如图所示。操作:打开活塞。现象:气球变小。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O2 + OH- = HCO3-。

设计者:高一(2)班罗开志、柯昌波等同学。

【方案6】:如图所示。操作:滴入NaOH溶液于试管中。现象:"喷泉"。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设计者:高一(2)班徐重双、刘峰等同学。

【方案7】:如图所示。向瓶中通入CO2,看b中水柱右低左高,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CO2 + 2OH- = CO32- + H2O。

设计者:高一(2)班石前坤、毛旭、黄晓蒙等同学。

【方案8】:如图所示。向a中通入CO2,红色溶液变成无色。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CO2 + 2OH- = CO32- + H2O。

设计者:高一(2)班蔡光磊同学。

【方案9】:如图所示。通入适量CO2于NaOH溶液中。现象:导管内水柱无明显变化。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CO2 + 2OH- = HCO3-。

【方案10】:NaOH溶液无色溶液白色沉淀,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设计者:高一(1)班冯以军同学。

【方案11】: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称量溶液质量,质量增加,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方案12】:如图所示。U形管左端液面上升而右端液面下降,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技能培养范文8

对于12班的管理工作让我有机会可以将我对于班级管理的想法部分实现,但毕竟没有从事班主任工作,所以我将我的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些看法落实到班主任计划书上。

一、本学期工作指导思想

在学校领导下,以突出体现学生主体为中心,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民主管理能力,开展好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培养观具有健全人格、美好心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探索高中班主任工作规律。依据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关于‘重视学生德育,抓好智力开发’的精神,结合班级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本学期的工作目标。

二、班级情况分析

三、本学期目标:

1.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巩固良好班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凝聚挖掘班级各方力量,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3.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重要性,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4.与学生融洽相处,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总体措施:

1、果断,自信,奖罚分明,树立班主任的权威。

2、抓好学生的学习,协调本班学生各科目的学习。整体上,帮助学生调节各个科目的学习时间,使各个科目协调发展。

3、加强班风班纪教育,建立完善合理的民主管理机制。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利用各种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树立良好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课,如话题班会、故事班会、案例班会等。

5、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使学生尽快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开展心理训练、脑力思维训练和班级沙龙。

6、探索进行班务管理和思想教育。

7、细致关注和跟踪学生思想变动。关爱学生,争取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为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树立信心。

五、班级管理工作的计划方案

三.具体措施:

(二)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学生进一步适应新阶段的高中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高中的学习方式与初中相比之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知识容量大幅度提升,难度进一步加大。

所以应制定出“四有”班训:有计划,有规律,有效率,有成绩!具体做法如:1、每月每周每天都要制定出自己学习的计划。

2、每天清晨按照班级规定读书。

3、每天抽出5分钟时间练字。

4、经常开展一些竞赛如“高效学习比赛”,“环保知识竞赛”,“法制知识竞赛”,借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班级制度化管理

1、制定班规,班级口号以及班级制度。

2、实施班级常规:为了对一些学生起到约束作用,也为了给自主管理设置一个良好的后盾,我将制定详细的班级一日、一周及一月常规,使事情具体化、详细化,操作起来更加容易,班干部容易管理,学生的情况容易量化,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

3、每月根据班级量化管理评出“班级之星”。

4、增强集体凝聚力建立文明向上的班风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主动地爱护、建设班级。

5、制定班干部培养工作计划使班干部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骨干,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所信服。

(一)思想行为教育方面:

1、制定班规,班训以及班级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全班设置大约30个岗位,包括班干部在内共需要大约60名学生的参与,这样就作到了人人有事做,真正把班级当成了自己的家庭一样来看待,让有些调皮的学生有事可做,也可以分散他们的一些其他方面的注意力,同时又可以使学生逐步走向自主管理,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2、实施班级常规:

为了对一些学生起到约束作用,也为了给自主管理设置一个良好的后盾,制定非常详细的班级一日、一周及一月常规,使事情具体化、详细化,操作起来更加容易,班干部容易管理,学生的情况容易量化,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

4、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

主题班会更始一座大熔炉,它能集中全班同学们的精华思想,进而感染每一个同学,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鉴于此,我打算每两周高一次主题班会,内容也是密切联系本班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动态。

5、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

其目的一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

技能培养范文9

湖南省根据传统产业的优势、区域特点及战略性发展要求,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到2015年,形成3~5家千亿元企业、30家百亿元企业,力争使20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培育10个以上国际名牌产品、3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00个以上“湖南省著名商标”,力争培育1个销售收入过5000亿元、2个2000亿元、3个1000亿元、4个500亿元的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达到5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0%;到2020年,湖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总量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据统计,近两年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总量超过17000名,其中,需要高层次人才3973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5005名、普通技能型人才8022名。高层次人才需求量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科技研发设计人员;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机械制造加工、机电产品装配工、市场营销人员。七大产业中按人才需求量排列,分别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状况看,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初级专业技术等级,对高层次人才的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职称要求主要集中在中级职称。从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层次需求分析,人才需求最大的是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占人才总需求的77%。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主力军,其质量将直接决定产品性能的优劣、服务质量的高低、企业声誉的好坏以及企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甚至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湖南省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及战略性新型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状况

1.湖南省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湖南省现有高职学院70所、中职学校737所。从专业结构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仍开设以服务传统产业为主或宽口径、普惠型的专业,文科以商务英语、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为主,理科以模具、机械、电气为主。据统计,湖南省高职学院开设最多的文科专业分别是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文秘、市场营销,分别有50所、48所、37所、43所高职院校开设;理科专业开设最多的分别是计算机类、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类,分别有49所、41所、39所、33所高职院校开设;传统的会计、电气、机械、建筑等专业也有23所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湖南省高职院校开办最多的20个专业全是传统专业。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部分产业没有足够数量的专业点支撑。例如,目前全省仅有两所高职学院开设太阳能技术专业,分别是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风能技术的仅一所高职学院,即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本省还没有相应的职业院校开办。

2.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存在行业性不平衡的情况。虽然湖南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整体上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但并非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都紧缺,存在行业性不平衡的情况。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湖南省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已趋成熟,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如湖南广电集团、湖南蓝猫卡通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创出自己的品牌,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这些产业的人才培育已迈过成长期,配套专业的软硬件趋于成熟,专业师资队伍较为健全,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基本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湖南开设电子、信息、动漫等配套专业的职业院校较多,有些职业院校甚至以信息、动漫产业为学校的主要服务产业,集中财力与物力建设以信息、动漫为主的专业群,形成了以“专一化、特色化、行业化”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如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除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外,其他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如新能源产业涵盖了风能、太阳能、核能、智能电网、生物质能等产业,但目前除少数职业院校开办了与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相关的专业外,还没有开办与其他几个产业对接的专业。同样,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产业也存在部分分支产业没有相关专业做支撑的情况,这对于产业发展十分不利。

3.现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和人才质量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地域、教育经费、管理成本、师资队伍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湖南省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先在学校里学习通用型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训练基本技能,最后一个学期再去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少数职业院校虽安排学生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但一般安排技术含量低的流水线,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效果,也极易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育实践产生反感。此外,大部分职业学院的专业与对口企业的联系不多,专业实践性教学多在学校内完成,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以到学校参加专业建设研讨会或做专业讲座为主。这种校内教学的培养方式,虽然能节约教学成本、降低管理风险、减少管理难度,但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所需的专项岗位能力十分不利。仅在学校的理论课堂讲授现场工艺管理、新技术的知识,学习新设备的操作技巧,难以培育合格的产业人才。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还要由企业花时间和精力进行二次培养,方能胜任相关的岗位,因此,传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难以培养满足产业要求的合格人才。

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1.建立政、行、企、校多方参与的人才培育机制,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一,政府应积极发挥引领、指导及政策导向作用,促进校企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市场导向,也需要政府引导。在产业发展初期,尤其需要政府在政策、税控、资金、人才战略等方面的扶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引导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指导职业院校开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出台加快培养紧缺人才的相关政策等。具体来说,一是政府要提高认识,统筹规划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招商引资外,还需为产业发展提供交通、电力、水汽资源等设施,以及人才培育、产品流通、广告宣传等诸多服务。要将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培育工作作为政府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来抓,促进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导职业院校建设与本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接的专业。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往往具有前瞻性,而人才培养会滞后一段时间,因此,政府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及发展趋势,引导职业院校提前开设发展前景好、人才需求潜力大的专业。三是搭建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桥梁。要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号召力,为学校和企业、行业牵红线、搭桥梁,促进校企人才共育、订单培养、产学研合作的全面开展,实现多方共赢。四是通过经济政策和税控政策激励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例如通过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政策,按政策减免企业因校企合作或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相关税费,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五是制定针对人才紧缺型产业的特殊人才激励政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和对接专业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促进人才紧缺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六是通过设置相关助学金、奖学金或减免学费等方式,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或就读与人才紧缺型产业对接的专业,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与量。第二,行业、企业转变观念,主动参与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特点决定了产业所需人才应具备“技术新、工艺精、知识专”的素质,仅靠社会招聘很难满足需要。例如,湖南某太阳能企业招聘光伏电站建设监理员,应聘者寥寥无几,原因是目前很少开设对接相关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专业人才成长也需一个过程。因此,战略新兴产业的行业、企业应将传统的“用人靠聘”人才观念转变为“合作育人,校企共赢”的观念。湖南兴业太阳能有限公司、湖南共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育人”就取得了较好效果。根据企业光伏电站建设规划,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光伏发电专业的学生为“准员工”,由校企共同培养参与工程实践的“准员工”,让他们全程参与光伏电站建设,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并进行技术指导,学校组织队伍及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旺工淡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就直接参与工程建设,获得了工程实践经验,也部分解决了合作公司在项目建设旺季人员不足的问题,使企业获得了优先选拔优秀毕业生的机会,真正实现“企业、学生、学校”的多方共赢。第三,职业院校应主动转方式、调结构,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一是根据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及学院的专业特色,主动对接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或多个产业,开设相关专业或专业群,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储备。二是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本地区的行业、企业,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的建设思路,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产教融合、旺工淡学等全方位合作,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质与量的提升。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本是一所以煤炭专业为特色的理工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及湖南中小型煤矿的关停整顿,决定重新调整战略发展规划,以服务湖南新能源产业为目标,开办太阳能、风能专业群,与本地的太阳能企业、风能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在合作育人、共建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2.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育平台,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第一,建立职业教育集团,集多方力量,加快培育产业人才。由相关行业或学校、企业牵头,组建由行业、相关职业院校、区域内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共享,最终实现多方共赢。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集团,其意义还在于:一是有利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微型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二是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三是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四是有利于缓解学校专业实训条件和师资不足的问题;五是有利于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更新动态来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校企共建共管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升华为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桥梁,既具备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的功能,又具有企业真实产品生产的功能。学生直接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实践活动,既能提前接受企业的管理,感受企业文化,又能接受实际岗位技能的训练与指导。同时,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还能解决企业生产淡旺季的用工问题。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双方根据生产淡旺季节的变化规律,调整生产性实训时间,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又缓解了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提升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加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工学结合的全面开展。传统专业的口径一般较宽,就业面较广,学校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但是,这种培养方式的缺点是学生的专项能力较差,不能直接胜任岗位,就业后还需在企业经历一段时间的二次培养后才能满足岗位的能力需求。与战略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专业口径较窄,专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难以实现多个产业的通用,学生的就业面窄,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高;二是专业硬件投入成本大,实验实训设备通用性差。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根据专业的特点,实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旺工淡学或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方式,紧密对接行业、企业,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共同培养学生。旺工淡学、产教融合的模式既能解决企业生产周期性繁忙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生产实训的机会与条件,也部分解决了学校硬件条件和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能够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4.建立学校教育、社会培训、企业培养相结合的立体化培训教育体系,满足产业各级各类的人才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仅靠学校培养是不够的,要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企业培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岗中再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培训教育体系,满足各级各类的人才要求,为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人力技术保障。第一,职业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培养产业技术技能型“中坚”人才。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较高技术技能水平,较强的自学能力与知识、技术、技能内化能力,具备工作一段时间后胜任基层领导工作或技术上独当一面的潜质;中职学校应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技能过硬的熟练技能人才,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知识、技术内化能力,优秀者几年后能胜任基层领导工作或技术型岗位。第二,积极开展周期短、见效快、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的社会培训工作。根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或企业的用工计划,由社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开展短期培训班,就产业的某一岗位或某一专项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某一领域暂时性的人才紧缺与用工难题。第三,企业要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制订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企业既要对员工进行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培训,也要对员工进行产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培训,还应注重员工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技术内化能力的培养。企业培训新员工时,除了实行传统的“导师制”外,还应要求每个部门的员工分期参加轮训,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或行业专家定期为员工培训,以不断更新员工的文化知识,提升员工的能力。实力雄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还可以自己开办培训学校或企校合作开办“厂中校”,培训自己所需的技能人才。

5.采用特殊机制加大师资培养与引进力度,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在前期没有对接的专业做支撑,人才储备少,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例如目前光伏产业在国内除了某些综合性大学有硕士或博士点外,本科教育还没有光伏类专业,即使是光伏材料的硕士与博士毕业生也与光伏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有很大差距,所对接的专业难以找到高层次的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因此,学校要制定特殊的激励机制,采取经济或政策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师资引进,还应注重对现有师资的培养,通过送派教师到对口高校进修、参加专题培训、深入对口企业锻炼实践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此外,学校还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及一线工程师、熟练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课程实训和实践。

6.加大产业宣传力度,建设相关产业的科普、宣传、示范基地,促进产业影响力的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在社会的认知度还不高,人们对它们的发展状况、应用前景了解还不够,因此,需要加大产业宣传的力度。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应用前景,及时相关产业人才需求信息以及人才需求规划等。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可通过建设相关产业的科技馆、科技园、示范基地等宣传产业,促进应用技术的推广。学校在招生时,应针对与战略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制定特殊的政策与措施,除加大相关专业的招生宣传力度外,还可通过减免部分学费或设置奖助学金等方式吸引青年报考与战略新产业所对接的专业,提升产业人才质量,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