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技能测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2-01 06:15:52

技能测试论文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项目案例;工程应用;测试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95-03

0 引言

测试技术是用来检测和处理各种信息的一门综合技术,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国防等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测试技术》被定为我国高校机电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云南农业大学《测试技术》课程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为农业机械化本科专业开设的《农机测试技术》,目前面向农机、机制、工业、电气、车辆、热动6个本科专业和农业机械化、农村电气、能源工程3个硕士专业开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针对各专业领域中的工程问题选用合适的传感器,构建完整的测试系统,并能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具有从测量信号中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1 课程内容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测试技术课程内容特点

测试技术是一门涉及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仪器仪表、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和技术的新兴综合性学科[2]。测试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号分析、测试系统静动态响应特性、常用传感器、信号调理、记录及存储仪器、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典型非电参量的测量、自动测试系统(ATS)等内容。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涉及《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工程基础》、《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等课程知识内容[3]。同时该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测试任务进行测试系统的设计、实现、调试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基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电气控制系统》等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测试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过去有学生反映测试技术应用及发展部分空洞,传感器部分没有实物对象、枯燥无味、很神秘,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深奥难懂、书本内容串不起来、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与课程原有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关系。以前的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讲授,课堂信息量少且单调,少量的实践性环节也是根据教学内容开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以及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很少,导致学生对课程作用认识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上述问题说明,原有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电工程类专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仪器设备不断涌现,课程内容显得有些陈旧和呆板,与工程项目上的应用有较大差距;(2)新教学计划的制定使课程总学时越来越少,而新内容则越来越多;(3)课程面向多个专业的学生开课,如果教师仍以书本教材为主进行传授式教学,教学内容较难与测试技术的专业应用相符合,导致学生对课程作用认识不足;(4)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杂乱,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建立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学生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为解决这些问题,作者借鉴Project Based-Learning (PBL)、Querying Based- Learning (QBL)等国外高校的教学思想,提出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

2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 模式

2.1 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根据测试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将教师承担、参与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与测试技术有关的成果内容整理成教学案例,应用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这些项目案例就产生在学生身边,由上课教师直接参与完成,教师讲的时候更为详细、具体、真实,学生听的时候更有亲切的参与感,有的项目成果还可在实验室进行使用和学习。以这些项目案例为平台,更好的进行师生之间有关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后,通过开设实验课,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解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所开设的实验项目要紧密结合测试技术主要内容,具有确定的测试任务和工程项目性质,又能让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能够完成,具有可以长期实施的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实验项目不能仅仅是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应该是具有设计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实作实验。

2.2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及应用

测试技术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教学计划内实验8学时,总学时数为40学时。书本教材选用近期出版的21世纪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电子教材使用自己采编的电子课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电子课件为主、书本教材为辅。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为:绪论(2学时)、信号分析基础(8学时)、传感器测量原理(8学时)、测试系统特性(4学时)、信号调理技术(2学时)、数字信号处理(2学时)、自动化测试系统(4学时)、虚拟仪器技术(2学时)。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将自己承担或参与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学位论文中与测试技术相关的内容整理成项目案例并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讲解,所选项目案例可根据学生专业进行调整。

以绪论这一章为例,农机专业的学生选择“1KS-22型双轴开沟机工作性能测试”或“植烟地土壤深松机研制开发应用”案例,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基于USB数据采集的车辆试验系统研究”案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择“温室气候中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案例,机械设计及其制造专业学生选择“更新四冲程内燃机能量转换机构的理论研究与试验”案例。这些项目案例重点讲解项目概况、所用的仪器设备和技术、项目实施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以引导学生将测试技术和所学专业进行联系,提高学生对课程作用的认可度。

2.3 拟工程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应用

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和条件,并考虑学生专业和人数,以及长期实施的可操作性等因素,确定以弹性体的应力应变测试为项目,进行测试技术拟工程化项目的系统性实作训练。课程教学计划内开设的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为: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设计制作(2学时)、应力应变的静态测试实验(2学时)、应力应变的动态测试实验(2学时)、应力应变的计算机测试实验(2学时)。实验教材采用自编的《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项目由指导老师提供不同型号的应变计等电子元器件、各种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弹性体等辅助材料以及相应的测试仪器设备,学生每4人为1个项目小组,设计、构建和实现给定项目的测试系统。弹性体的材料、结构和应变计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相应的传感器设计制作。学生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分别完成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的设计制作、应力应变的静态和动态测试,以及基于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应力应变测试任务。这4个实验项目相互关联、相互验证,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实作性的特点,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拟工程化的测试项目。在教学计划外,学生可访问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自主选择信号分析、信号处理、虚拟仪器设计、远程测控等实验项目进行模拟训练。对于选择并完成网络虚拟实验项目、提交了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学生,任课老师会在课程考核成绩上予以加分。

3 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 效果

基于该教学模式,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三项改革。第一,采编了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加入了大量项目案例的图片、数据资料,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如传感器部分)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第二,建设了测试技术网上虚拟实验室,构造了信号分析和模拟测试实验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大量模拟仿真实验,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第三,改革了课程考核标准,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课程期末卷面考核占60%,实验考核占30%,课堂讨论占10%。

3.1 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

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2005年9月开始,契机是教学团队为科研项目“1KS-22型双轴开沟机设计研究”进行田间试验,并对开沟机消耗功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工作完成后,将测试情况在课堂进行讲解,获得学生欢迎。到2008年9月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整理并应用了教学团队教师科研和工程项目、学位论文转换得来的理论教学项目案例12项,收集整理了其它案例25项,具有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详实的数据信息。目前,该模式已面向2006~2010级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等6个本科专业约1200人进行了现代测试技术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面向2010~2012级农业机械化工程等3个硕士专业56人开设了《现代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

3.2 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测试技术理论教学中的项目案例来源于学生认识、了解的任课教师,也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学生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从而可以真切的理解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测试项目和工程的一般流程,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

其次,在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小型的工程项目,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每组学生设计制作的传感器是不同的,测试对象也不同,避免了学生应付实验、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通过该系列实验操作的训练,一方面打破了以往认为学生测试技术是“高科技”、“深奥”、“枯燥”、“难学”的印象,形成了“我也可以做一个传感器,我也可以系统的完成一个有确定测试目标的测试任务”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实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失败”的测试结果(部分学生的测试结果达不到实际测试工作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要成功的完成一项测试任务需要系统的学习测试技术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实践操作。

再次,在教学计划外,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定时、不定实验场地、不定实验人数要求的模拟训练环境。该实验室不受实验设备台套数、实验时间、学生人数等客观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实验学生人数多与实验台套数少、学生需要实践训练的时间多与安排的实验学时少等矛盾。

最后,2008~2012届,共有30名本科毕业生、6名硕士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在实验室完成或在教学团队协助下完成,其中有4篇本科学位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4 结束语

以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教学团队提出并实践了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测试技术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具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项目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学生则通过完成拟工程项目化的综合性实验来验证所学知识和技能,将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解题过程变为有趣的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大学生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诗波,黄长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8.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软件测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15-02

一、引言

为了培养一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1,2]。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对工程实践要求很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很强。软件测试不仅贯穿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覆盖软件各种应用领域,而且在软件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软件测试阶段所占的工作量约为软件工程总工作量的45%,所占的资金量约为总资金量的15%。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中,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的比例通常为1∶1,微软公司甚至达到了1∶2。

然而,当前我国软件测试行业面临着测试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原因在于软件测试应聘者缺乏系统化的软件测试培养,软件测试的实践能力不高。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卓越”培养标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从事计算机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的专业标准。二是具有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中“软件评测师”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掌握ISTQB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的知识体系结构的行业标准[3]。

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缺少具体测试案例

课程中包含了许多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模型、技术和规范,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实际经验,由于没有具体的测试案例贯穿整个测试过程,因而软件测试课程难于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任课教师缺乏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软件测试实践环节内容单调

软件测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接触实际的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很有限,很难透彻的讲解软件测试技术如何具体的运用。而许多高校的软件测试实践课往往停留在几种基本的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技术上[4],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得不到极大的提高。

(三)对软件测试工具缺乏系统的学习与实践

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仅靠手工测试已经不能满足软件开发的需要。近年来,软件测试行业出现了许多软件测试工具,例如QTP、AutoRunner、Junit、LoadRunner、TestDirector、Parasoft C++ Test、Rational PureCoverage等,这些工具在软件测试行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高校软件测试实验条件相对还比较匮乏,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和使用这些软件,毕业之后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软件测试岗位的要求。

(四)不熟悉软件测试国家标准,不能书写规范的软件测试文档

软件测试依据的国家技术标准规范主要有8个,分别是:《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17544-1998)、《软件质量模型与度量》(GB/T 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评价》(GB/T 18905-2002)、《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GB/T9386-2008)、《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指南》(GB/T 25000.1-2010)、《应用软件产品测试规范》(CSTCJSBZ02)、《软件产品测试评分标准》(CSTCJSBZ0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标准,学生对这些标准也不熟悉,因此在软件测试实践中不能按照标准的要求实施测试,也不能书写出符合规范的软件测试文档,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软件企业的需要。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软件测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内容、测试案例和测试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以测试理论―测试技术―测试过程―测试工具为主线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设定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在软件测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程使用测试案例,让学生能将学到的测试理论与具体的测试实践结合起来,更加牢固地掌握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测试案例包括面向对象的NextDate问题、三角形类型问题、工资支付系统、自动柜员机问题、简化的录像机系统等测试案例。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还对相关测试工具进行介绍和演示,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学生要用到这些测试工具。

为了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软件测试课程还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以5~7人为一组,完成基于B/S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针对该系统按照软件测试国家标准编写软件测试的相关文档,并利用测试工具完成系统的各项测试。此外,还邀请国内知名软件测试公司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并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软件公司进行软件测试实习。

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软件测试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还开发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测试课程网络资源平台。该平台的内容包括7大模块即:软件测试课程知识体系模块、软件测试工具模块、软件测试实训案例分析模块、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模块、软件测试试题库模块、在线测试模块、答疑与讨论模块。通过该平台的运行,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软件测试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开展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以来,近三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软件测试的人数分别为8人、27人和39人。从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软件测试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能熟练运用软件测试技术和工具完成软件测试任务,并能正确书写软件测试的相关文档。

四、结语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针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软件测试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教学实验、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设置了教学内容,并把测试案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陈翔,鞠小林.卓越计划驱动下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3):14-17,21.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3

 

新起点 

 

祖静,1932年9月生,祖籍河北省抚宁县,教授,中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工学会会士,荣誉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美国IEEE高级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兵器工业劳动模范、山西省科技功臣等称号。 

1955年祖静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或许从踏入学院的那一刻,祖静的命运就与后来他一生从事的事业紧紧相联,然而人生的路途却并非平坦,从1958年开始,由于错划右派,祖静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流放”生涯,在这21年里,他几乎把全部收入都用在了购买科技书籍和杂志上面,做了30多项重要的技术革新。 

1979年10月,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47岁的祖静重新回到大学教师的岗位,来到太原机械学院任教。他铆足了劲儿,想为“憋”了21年的能量找一个能发挥的方向。那时,我国的兵器技术还处于画(设计)、加(加工),打(打炮)的落后状态,新兵器研制周期长,成本高,性能难以提高,关键之一是缺少先进的动态测试技术,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980年,他把目光瞄向了动态测试这个方向,下决心要为我国在测试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为学院在国防科技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和当时院系领导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个兵器测试技术专业诞生了,祖静花了3年时间跑兵器工业部主管部门和进口业务部门,为这个专业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进口仪器设备。 

刚开始,这个专业只是进行教学和一些简单的科研准备工作,并没有“实战”演练过,难免有人对这个专业“评头品足”。1984年初,原兵器部研制的一种涉及到兵器部4个局的产品在初样试验时达不到技术要求,部里指定太原机械学院通过测试查找问题所在,学院里大多数专家认为他们当时并不具备完成这项工作的能力,但祖静和同事们力排众议,大胆承担重任,通过靶场实测,找到了症结所在,圆满完成了这个测试任务。这次胜利,鼓舞了教研室全体人员,也让怀疑的声音戛然而止。通过这一次测试服务,学院第一次有了科技服务的收入,祖静他们用这笔收入在教研室搞起了改革试点,也为系里办起了系级计算中心。同年底,祖静走上了学院院长的工作岗位。 

从1982年开始,祖静一直梦想把测试仪器直接放到被测体(如飞行的弹丸)内或被测环境(如发射过程火药燃烧着的炮膛)中,在被测体运动的过程中直接测取其动态参数。担任院长后他紧紧依赖他的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来实现这个梦想,白天忙院里的行政工作,晚上和节假日一头钻进实验室和大家一起打拼,往往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从来没有节假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几年的耕耘,终于结出硕果。1989年,由他负责研制的在火炮膛内直接测取发射时的膛压的”电子测压蛋项目通过部级鉴定,这是一种新一代膛压测试仪器,它采用了先进的电子存储技术,直接放到被测体内,不需引线,钻孔,自动测量,精度高,鉴定委员会认为这一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测试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1991年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成为山西省高校得到的第一个国家发明奖1995年他负责的“弹载全弹道动态参数快速存储测试装置”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同年,他负责的“石油井下电子测压器及油井模拟实验装置”项目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祖静和他的课题组还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各项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兵器,航天、航空、舰船,石油、汽车等各个领域。 

 

学科领域的奠基人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祖静和他的同伴及学生们总结出存储测试系统的组成原理,各种被测对象的运动规律,特殊的测试要求及测试系统必需具备的采样策略,研究存储测试系统的状态设计方法,为减小体积。功耗及高的性能指标先后研制了4代6种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SoC单片系统,1990年在第一届全国电子技术应用研讨会上祖静提出“存储测试技术”这个名词并加以论述,以后又陆续在国家一级学会的学报上展开论述了“存储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1995年祖静的学生、课题组主要成员张文栋以“存储测试技术的设计理论”为题发表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以后张文栋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同名专著。当一批批学生成长为行业专家的时候,当我国存储测试技术逐步步入先进行列的时候,祖静教授无疑已经成为我国存储测试技术的奠基人。 

把测试系统植入被测体内或被测环境中,在被测对象实际运动的过程中实时实况地测取其动态参数,是国防科技发展的一种特殊需要。例如飞行或撞击硬目标过程中的导弹或弹丸,发射过程中的火炮膛内。爆炸过程的爆轰场和冲击波场,行驶过程中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发动机及传动部件,也包括某些民用工业过程,如几千米深的石油井下射孔压裂的过程,车辆碰撞的过程等等,都需要把测试系统放置到被测体内或被测环境中在其运动的过程中直接测取其动态参数,测试装置在被测环境中必然受到与被测体相同的恶劣环境力的作用,将强烈地影响到测试装置的性能,还会混杂许多非常强烈的干扰信号和噪声信号,恶劣环境力还经常损坏测试系统,所以,业界对武器动态测试常常评价为“测不到,测不准,不可靠”。而常规关于动态测试的研究都是把仪器置身于被测环境之外,研究剧烈变化的信号的获取和处理方法,对测试仪器的考核评估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没有考虑环境力对仪器性能的影响,更没有考虑测试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存活性和可靠性。为了研究恶劣环境下的信息获取科学,把恶劣环境下的动态测试变成“测得着,测得准,使用方便,靠得住”,在大量高难动态测试实践的基础上,祖静提出“新概念动态测试”的概念,研究把测试仪器直接放在恶劣的被测环境中所必须面对的各种问题。“新概念动态测试”研究适用于各种严酷要求的采样策略、技术、装置和体系结构;研究测试装置的微体积,微功耗、微噪声和高可靠性高存活性问题研究环境力对测试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在模拟的恶劣环境下进行校准和校正的方法和技术,动态参量的溯源性校准理论和技术以及环境因子校准技术,使动态测试具有高的可信的精确研究测试装置的存活性、可靠性及可靠回收技术针对国防和工业界的需求研制了系列化的植入式动态测试仪器,并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研制了一批专门的试验校准设备,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概念动态测试实验室。 

从2002年起祖静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发表有关新概念动态测试的论文,2006~2008年连续3年在美国国家标准局主办的计量科学研讨会年会上主持“动态参量校准”分会场并发表自己的论文。“新概念动态测试”是恶劣环境下的信息获取科学,已经在大量国防科技及民用科技领域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国防现代化的尖兵。“新概念动态测试”在科技界广泛的争论声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校准技术体系,逐渐地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同和支持,进一步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50多年,祖静一贯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解决现实生产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主要的矛盾,研究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解决主要的矛盾,他广泛参考国内外的类似案例,但并不为别人的案例所束缚,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走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能够实现的创新之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地用已经掌握和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创造新的理论,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 

每当被问及取得一项科研成果的感受时,祖静教授总是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他常说,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首先要能团结人。而对于年轻人,他总是爱护有加,在课题组管理上,成果出来了,需要排名次,年轻同志、干得最多的排在前面,对有能力独立工作而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他帮助其确立科研方向,工作上压担子,鼓励他们超越老师,在条件成熟时鼓励他们“分巢”出去,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由祖静教授带出来的弟子张文栋,陈安世、马铁华、郑宾、张志杰、陈鸿、李霆等人都已经成为新的领军人物,在各自的学科方向上做出了新的重大的贡献,有的已经成为部级的科学家,祖静看到弟子们一个一个超越自己,感到无比欣慰,他自己常常自豪地说:“学生一定要超越老师,这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1995年,祖静教授离开了学院院长岗位,继续担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从事他所钟爱的学术和科研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他先后荣获光华科技一等奖和山西省科技功臣称号。 

 

因材施教的好导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祖静教授一直以一种传道者的精神培养人才。作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带头人,祖静教授对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组织课题组提出并建立完整的存储测试技术理论:进一步提出和发展了“新概念动态测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概念动态测试实验室,开发出系列化的各种植入被测体或被测环境的动态测试仪器系列,以及各种模拟实际应用环境下的试验校准设备,满足了国防及民用科技日益增长的动态测试要求。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40余篇,其中被EI、ISTP、SCI收录7篇。 

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中祖静教授一直致力于建设和发展学科,培养青年人。对青年教师,祖静教授因材施教、因事选材,针对不同人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的所擅长的教学,科研领域,做到人尽其才,优势互补。从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都尽心尽力。现在,学科上已形成的各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其学术带头人都已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者,每个方向都已形成稳定的人员梯队,每个骨干都有自己固定的研究领域和优势项目,每位成员都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科研思想,在学科梯队中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在祖静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弟子们也迅速地成长为新的领军人物。祖静教授的第一个弟子张文栋教授已经成长为部级的中年科学家,现任中北大学校长,张文栋教授领导的科研群体已经成为部级先进科研群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祖静教授强调以课题组成员组成一个导师团队来指导研究生,课题组(动态测试与智能仪器研究室)集体对研究生负责,明确每一个研究生的导师和副导师,有一个教授管理研究生的日常事务和考勤,以及负责对研究生的助学金和奖惩管理。 

对于博士生,他强调实践和创新。对于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他让他们在自己已有的方向上完善和创新:对于还没有明确方向的博士生,帮他们确定一个方向,找到自己的创新点,并努力通过学习和科研实践去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创新点,带他到一个能够自己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他的博士生都有自己的创新和自己发展的领域。 

课题组每年招收30名硕士生,祖静主张让他们在科研项目的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用课题组的科研费给每一个硕士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的条件和环境。祖静强调现在是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硕士生,他们每一个人都将到人才市场上去找到自己的工作,他关心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国际上科技发展的趋势,从中总结出我们的学生需要补充哪些知识和技能,总结出培养硕士生的趋势和方向,对于培养计划中缺少而又被市场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老师补充讲授和科研实践使研究生得到锻炼。他们所培养的硕士生理论知识全面,受到老师们从事科研实践的熏陶和从事科研项目的锻炼,在市场上是“抢手货”。他们培养出来的硕士生一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不少还考上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受到用人单位和所在大学的欢迎。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口译评估体系 信度 效度

1.口译测试的理论

根据Bachman的交际测试理论,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生理心理机制是语言能力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语言能力由篇章组织能力及语用能力组成。策略能力是在实际的交际当中使用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语言运用的重要部分。生理心理机制是指学习者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自身的神经和心理活动过程,如在接受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主要调动的是试听技能,而神经肌肉技能负责语言的产出。与以往的测试理论相比,它更强调通过语言交际的任务设计语言测试的任务。根据现代翻译理论,口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用口语的方式听到的(或读到的)语言信息由原语转换成目的语,要求是准确、快速,目标就是传递并交流信息(梅德明,2000)。口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用Bachman的交际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口译测试的目的

口译测试旨在检查学生译员掌握的口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了解学生译员的错误类型,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口译资格认定,开展口译的科研工作,比较多种多样的口译教学材料的好坏,及时发现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

3.口译测试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现阶段大家采取的口译测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成绩/课程测试(achievement test)、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潜能测试(aptitude test)和编班测试(placement test)。不同目的的口译测试有着不同的测试内容。例如,课程测试的内容主要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设计,试题侧重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数字转换等阶段性目标(冯建中,2005:55,56)。除此之外,资格证书考试属综合性口译测试,考查应试者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口译各种技能技巧和心理素质能力。目前市场上受欢迎的口译考试包括口译资格证书水平考试,三种目前国内知名的分别为:上海市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首次推出“十大紧缺人才工程”之一的口译资格证书考试(1995);厦门大学组织实施的“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2002);国家人事部、中国外文局组织进行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2003)。

4.口译测试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层次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口译课主要是讲述口译的背景知识,传授口译的理论及训练口译技能,从而让学生学会口译的基本技巧,进行记忆训练、概述训练、笔记训练及公众演讲技巧训练,从而能流畅、准确地进行英汉汉英双语对译。本研究针对的测试属于英语专业本科口译结业课程/成绩测试。因此,测试应在全面测试学生连续传译口译能力的基础上给予连续传译口译技能以更多的权重;语言/知识能力,心理能力(或职业素养)也应占一定权重,可以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合理分配权重是考虑到测试评估的目的和测试对象的实际水平,使最后成绩体现本科阶段口译教学的教学特点。

5.口译测试评分标准

近年来,口译研究者们致力于将上述各种口译评估准具体化、系统化,以增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口译质量评估手段客观化、科学化。根据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陈菁设计并制定了“口译量化评估表”,蔡小红提出了口译质量测试的六个标准,包括可信度(reliability)、可接受度(acceptability)、简明度(simplicity)、多样性(variety)、迅捷度(promptness)和技术性(technicality)。由于口译测试实施过程中评估对象不同,六个标准的权重也会跟着变化,蔡小红根据口译训练的不同阶段,制定了不同的口译评估标准,使用不同的参数和权重比。

6.口译测试现状

然而,现实的问题之一是我国口译教学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有不少高校口译课教师对口译评估与测试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缺乏足够的认知与了解(冯建中,2005:54),导致在进行口译测试时,信度、效度、真实度、区分度、操作性、考试反拨后效等各项口译测试指标与合理的口译测试标准存在很大差距。

7.建议

作为口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口译测试与评估是获取口译课教学的反馈信息,评估口译课教学质量和改进口译课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鉴于我国口译教学和口译测试的发展现状,为了更好地根据各种口译形成结果改进口译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我国的口译测试应坚持综合立体的发展方向。在相关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全国本科英语口译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揭示本科英语口译教学综合立体的评估体系的构想机制与模式和实现路径,将本科英语口译的评估体系上升为一种更具理论性的口译教学改革方法,与现行的口译评估体系进行比较,论证综合立体的评估体系的构想机制与模式,进行应用性理论创新,为我国本科英语口译教学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1)测试方式多样化

在评估方式上,应采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做法。在形成性评估里,主要包括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量化考核:口译汉译英和汉译英各不低于200个有效小时;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价;实习部门对学生的评价。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课程考试;水平考试;口译(联络陪同)实践,并撰写口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

(2)测试内容真实化

还要注意评估内容真实化。在口译实际中,Bachman和Palmer把将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定义为给定的语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的吻合性及一致性。Bachman和Palmer特别强调在语言测试中,语言的使用与非测试条件下语言的使用应该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这便要求我们做到所选材料的真实性问题。要选贴近市场的素材,比如政治条款、法律条文、商务合同、公司介绍、产品说明等,要选用那些口头讲话稿。在课堂教学时,播放录像优于播放录音。测试环境还要真实,面试优于语音室录音,应邀请外教等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尽量提供完整的语境,让学生做译前准备。也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手段,因为口译市场也在变化,例如远程可视翻译、电话翻译、网络翻译等。还可以举行一年一度的口译大赛,提供面对观众和大型场面的锻炼机会。

(3)测试标准科学化

教学评估主要是检验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多元动态的特征,就需要制定科学动态的标准来评估。具体来说,口译课学生应该具备复述一般难度的英语新闻和英语话语的片段,其准确率应该达到90%及以上;掌握译前准备的方法,掌握英汉数字、英汉短时记忆、公众演讲等口译技巧与技能;掌握口译中常见的英汉双语话语的类型;掌握英汉双语的笔记技巧;具备担任一般场合下(导游,访谈,解说,演讲商务谈判)等联络口译能力,译文相对准确,语法错误较少,无明显错译或漏译。要重视文本内因素(传统静态)漏译、误译、语法错误、表达错误、原文理解的准确程度、译文的流畅度、语域风格的恰当性、背景知识的广泛性、术语表达的规范性、表达达意顺畅。还要注意文本外因素(动态),比如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掌握各类翻译工具和软件、读者和听众的接纳度、社会效应和时间控制。

本文是适应时展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将口译技能理论、口译教学理论和本科英语口译教学现状相结合,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能指导本科口译教学评估的系统、完整的应用性理论,将填补国内口译评估理论的空白,达到国内相关研究的先进水平。本文希望为本科英语口译评估的深化奠定基础,丰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Bachman,Lyle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in Language Testing[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小红,曾洁仪.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历史回顾[J].中国翻译,2004(3),49-54.

[3]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51-53.

[4]陈菁.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J].中国翻译,2003(1),68-71.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课 形成性评价 文化知识 文化能力

国内有关文化测试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语言课程的测试中融入文化测试(高婵琴,2009;康志鹏,2010;刘宝权,2004)或对开设大学英语文化课的整体讨论(万志红,2005),涉及大学英语文化课测试的研究并不多(李秀梅等,2010)。本文将从形成性评价的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文化课测试的方法。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也称为“课堂评估”,“课堂评价”,“学校评价”或“成绩档案评价”,还有人称为“学习评价”的,但使用得最多的还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在教育活动进行当中,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形成”的过程中,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这种评价使教师有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种学习环境中监控并指导学生的表现,而不只是获得学生在特定的某时某地、考试环境下表现出的一个瞬态图。形成性评价常见的形式包括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形成性评价使用得当将有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益。

与形成性评价相对的是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打分,并作出决策。虽然终结性评价有诸多弊端,但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依然是评价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2、大学英语文化测试的内容

文化包括相当复杂的内容,而人对文化的理解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两点决定了很难对文化教学进行测试与评价。张红玲(2007)提出文化测试与评价的内容应分两个层面:具体文化层面与抽象文化层面。具体文化包括文化知识、文化功能、文化价值观、文化差异和交际能力。抽象文化包括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能力。Lessard Clouston(1992)提出文化测试可以从三个方面内容入手,即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文化技能。这三个方面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文化掌握程度。而李秀梅等(2010)认为大学英语文化测试是包含文化因素的语言测试,并将反映文化差异与文化知识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宏观文化、微观文化以及国际性文化。宏观文化是指某一文化中社会政治、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微观文化指某一文化的社交礼仪、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人物活动等,是文化内容的具体呈现。微观文化测试内容可以分为观念、思维、习俗、人际交往等儿个方面。学生能够从这些活动中了解别国文化信息、人物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本文将文化测试的内容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笔者认为,终结性评价,及传统的考试,更适用于文化知识的测试;形成性评价在文化能力测试,包括文化意识和文化技能的测试中,更具优势。

3、大学英语文化课中的形成性评价

对形成性评价在文化测试中的应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关于文化测试的形式,Renwick (1979) 做了补充,文化测试应将自评报告和记录清单包括在内来检测基于知识、态度、意识、技能和行为模式的任何教学活动的效果。

大学英语文化课的授课模式有其自身弱点,如课时有限,班级容量大,学生文化背景和文化基础差异较大等,使得上述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充分应用于整个授课过程。笔者认为,针对大学英语文化课的具体情况,形成性评价中的两种形式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即论文作业和自评报告。对于论文作业,由于多数大学英语文化课班级容量大,有必要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由小组分工完成每次论文作业。而自评报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在开课的第一节课布置宽泛的论文作业,也可以根据情况要求学生做跨文化敏感度方面的问卷,初步了解每个学生的文化基础,文化意识等。随着课程的进行,可以针对具体的文化问题或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撰写作业论文以及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内容可以是自己在这个阶段文化学习中的收获、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是就具体问题的不同看法的等。教师要对论文作业和自评报告及时反馈,并根据情况对教学方案作出调整。学期论文和学期自评报告是反映学期学习成果和学习反思的重要文档,质量上要有较高的要求。学期末,教师可以通过整个学期收集到的论文作业和自评报告以及学期论文和学期自学报告,重点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文化技能方面的提高和进步的情况,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操作中最后一个问题是量化。由于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采用学分制,而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多数是进行价值判断和描述性的,如果找不到合理的量化方法,这一结果就不能在学分中体现出来。量化中教师不能只注意每次论文作业和自评报告的质量,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观察,应该把更多的权重放在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技能的提高和进步上。万志红(2005)对高校英语文化课提出了新的评分标准,小组交流活动15%,学期论文25%,期终考试25%,出勤率10%,课堂参与15%。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这一评分标准是切实可行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作出适合的调整。

4、研究结论

大学英语文化课虽然不能全面的引入形成性评价,但在论文作业和自评报告这两个方面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这种方式的引入会对大学英语文化课以及对其评价的公平性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高蝉琴.英语语言测试中融入文化测试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

[2]康志鹏.高中英语文化测试研究[D].成都: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0.

[3]李秀梅,张卫东, 李洁. 大学英语文化测试研究[J].教学研究, 2010(7)

[4]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6

关键词:软件测试;案例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9-2275-02

Teaching Methods of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GAO Zhi-sheng

(School of Mathematic and Computer,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testing is a course that teaches the software testing methods and means. Case teaching methods tha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software testing process with a single case is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experiment requirements are also introduced. Through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studying interesting, the initiative and the capability of finishing the practical software testing projects are really improved.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case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s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是关系到软件和软件组织生存的重大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在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普遍开设有软件测试相关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觉到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1],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具体应用脱节,学生对软件测试认识有误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认为软件测试是文字性课程,软件测试过程如何展开,如何选择测试工具,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软件测试管理思想等。

近年来关于怎样进行软件测试教学,引起了相关专家的重视和讨论[1-4]。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在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提出了以一个具体项目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

1 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方法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是本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软件知识体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发展现状,认识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技术,熟悉软件测试过程管理,从而具有独立承担软件测试项目的实施能力,具有测试计划、管理、实现和软件质量保障的能力[3]。

针对以上教学目的,我们在软件测试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个具体测试项目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第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自由进行分组,每组5个人左右,每组确定一个名称。要求每个小组在课程的前几周完成同一个模拟题目“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系统完成后,然后各个小组交叉进行测试对方开发的软件系统。随着课程的进度,主要要求学生完成软件系统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功能测试和系统测试。单一的案例贯穿整个软件项目测试过程的案例教学方法的优点是:

1)软件测试的前期课程有“Java EE编程技术”,同时我们选择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开发对象,学生从技术上和业务需求上都具备快速完成该系统的能力。

2)相同的开发对象,互相测试对方开发的系统,有利于形成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结果进行点评和组织课堂讨论。

3)整个软件测试课程,学生能够完成对一个具体项目的全部测试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软件测试的技术方法,组织和过程。

2 教学过程

我们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阶段,最初的几周主要讲解软件测试原理,同时这个阶段学生主要完成指定项目,然后是4个主要的软件测试技术: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软件测试课程也会讲解其他如回归,压力等其它测试技术,下面是我们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和要求。

2.1 软件测试原理

本阶段主要讲授软件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软件测试原理。包括软件测试的重要性,软件评测师的职业规划,软件质量的概念等基本概念,重点讲授的内容是白盒测试及用例的设计和黑盒测试及用例的设计两个章节。白盒测试主要包括逻辑覆盖和基本路径覆盖两种用例设计方法,逻辑覆盖又分为语句、判定、条件、判定/条件、组合、路径覆盖等。黑盒测试的重点内容是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决策表和场景法。

本阶段对学生的实践要求是开发“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由上课老师为学生统一提供系统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结合对本校图书借阅系统的使用和需求规格说明书,采用Java EE技术进行开发,系统采用典型的4层结构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即运行在客户端计算机上的客户层组件、运行在Java EE服务器上的Web层组件、业务层组件和运行在EIS服务器上的企业信息系统(EIS)层软件[4]。系统开发采用JSF+EJB3.0的架构,Glassfish为应用服务器,MySql提供数据库服务。

2.2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对软件最小组成单元的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的最基本的测试。单元测试主要按照程序内部的结构测试程序,检验程序中的每条通路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单元测试主要考虑各个模块接口的输入和输出,模块内部的数据结构,模块的边界条件,模块的基本路径和模块的出错处理。单元测试阶段还讲授代码规范性检查,代码覆盖率的检查,代码复杂度的计算和内存泄漏的检查等。

完成单元测试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后,要求学生交叉完成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单元测试,主要抽取系统中的核心函数进行测试。完成测试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供单元测试计划,单元测试用例和单元测试报告3个报告文档。得到所有报告后,组织一次课堂讨论,展示优秀小组的成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单元测试工具要求采用JUnit,代码规范和代码质量分析采用Logitscope, Pruify用于分析代码的内存问题。

2.3 集成测试

软件各个单元通过单元测试之后,需要检查各个单元之间的相互接口是否正确,就是集成测试。软件集成测试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模块间的数据传递是否正确,一个模块的功能是否会对另一个模块的功能产生错误的影响,全局数据结构是否有问题,块组合起来的功能是否能满足要求,集成后累积误差是否被放大等[5]。关于软件集成测试的原则、策略和用例设计等相关原理可参考其它相关文献。

教授完集成测试相关原理后,我们要求每个小组负责人组织完成系统的集成测试。集成测试以一个EJB、Servlet或者JSF为基本单元,工具选择Cactus和HttpUnit。完成集成测试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交集成测试计划、集成测试设计文档和集成测试分析报告。收齐所有小组成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4 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就是对产品的各功能进行验证,根据功能测试用例,逐项测试,检查产品是否达到用户要求的功能。主要考虑系统的各个功能,一般从软件产品的界面、架构出发,按照需求编写测试用例,测试产品时是否达到用户使用的需求。本阶段主要让学生采用WinRunner完成系统的功能测试,进行功能测试之前首先完成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的设计。然后完成WinRunner的6个步骤:识别程序的GUI,建立测试脚本,完善测试脚本,在新版应用程序执行测试脚本,分析测试结果和回报缺陷。

2.5 性能测试

典型的性能测试主要是从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系统资源利用率、并发用户数、HTTP事务处理数/秒、会话数/秒和连接建立时间等方面衡量系统的性能。性能测试主要有压力测试,容量测试和强度测试等。针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理解性能测试的重要性和困难性,掌握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在此技术上,我们要求学生使用LoadRunner完成系统的压力测试。主要步骤是测试需求分析,制定测试策略和方案(重点是设计测试场景),使用VuGen创建脚本,在Controller中创建场景,运行场景,分析结果。完成后提交测试策略和方案报告,脚本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压力测试报告。

3 结论

一个合格的软件评测师要求具有编程能力、开发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怎样在大学软件测试技术教学中培养既有理论又能实践的软件测试从业人员是本文研究的动机。我们提出的基于同一案例贯穿整个软件测试技术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互测对方开发的软件系统,相互对比,相互促进同时组织课堂讨论,有效营造了主动学习的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该方法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软件测试技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绘卓,唐峻,范勇.基于案例的软件测试实验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5):7820-7821.

[2] 屠红蕾.软件测试教学的点滴体会[J].计算机教育,2008(10):124-125.

[3] 李亚.“软件测试”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6):14-15.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软件测试过程;测试文档

目前我国软件测试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缺口达到30万,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软件测试人才教育相对滞后[1]。但实际上,很多学习了软件测试课程的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业内专家称之为人才的“结构性过剩”[2],而滞后的原因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开设软件测试课程时间的滞后,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与实际需要的差距产生的滞后。外包开发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在代码和文档方面的规范性、技能和工具的熟练程度要求越来越高[2],而这些要求正是软件测试人才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顺应市场需求,培养出企业所需的软件测试人员,成为软件测试课程改革创新的目标。

1教学现状

随着软件测试人员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大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及IT培训机构纷纷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然而,在师资方面,讲授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多数是由软件工程的教师承担,这些主讲教师能很好地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介绍软件测试方法,但缺乏软件测试的系统案例和软件测试经验[3]。在理论教材方面,虽然各种软件测试的教材相继出版发行,但教材中技术实现的内容较多,对常用的软件测试文档书写介绍很少,且缺乏文档模板;对自动化测试工具,基本也是简略介绍其功能。在实验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配套的软件测试实验教材问世,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是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讲教师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作为支撑,就难于用恰当的实例来解释相关理论,更难设计出实用有效的实验内容,导致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要顺应软件测试人才市场的需求,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必须面向企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能学到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技能,以“经验者”的身份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

2改革和创新

笔者以日企工程经验为依据,针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缺乏系统案例、重技术实现轻文档工作、测试工具流于产品说明等问题[4],设计了一套软件测试实验,帮助学生利用软件测试技术搭建测试环境;根据测试规格说明书进行测试;练习测试用例的设计、执行与跟踪并高效地进行回归测试;熟悉常用测试文档的书写方法;掌握如何保存测试用例和有效的测试结果;准确地书写缺陷报告;通过思考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

2.1教学进度的调整

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通常和理论课同步或延迟几周进行。对于软件测试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如果与理论课同步进行,前期的实验内容安排就缺乏理论支持,如果比理论课迟后几次,即在讲述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后开始实验教学,就可以将各种测试方法融入实验中进行,但由于软件测试过程及技术、测试文档书写相关内容还未讲述,实验内容的安排显得孤立,没有整体感。为了让学生体验软件测试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实施过程,将理论课讲述的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完整的案例中进行实验,就需要系统地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再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地进行实验。

我们打破传统的周四学时,即“理论2+实验2”的排课模式,将一个学期分为理论上半学期,实验下半学期,上半学期周四学时用于结合案例进行理论教学,下半学期周四学时针对理论课讲述的案例进行实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系统的软件测试实验。

2.2实验教学的创新

2.2.1实验素材的创新

现有的软件测试教材,通常会在最后章节给出一个案例,针对该案例利用教材上介绍的各种测试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试用例设计。但是教材对案例的描述基本只限于项目背景介绍、子系统介绍、子系统功能分析、子系统性能及可用性要求方面的资料,基本没有提供可运行案例系统的代码,同时也缺乏必要的供测试使用的文档。实际工作中,软件测试过程与软件设计周期有相互对应的关系,软件测试过程中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分别对应软件设计中的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系统设计和需求分析[5]。因此,要完成一个系统的较完整测试过程,不仅要提供被测系统的完整代码及数据,还必须提供全套的设计文档。

我们以一个开发完整的以C/S模式实现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和B/S模式实现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测试案例,在理论课教学中主要以“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作为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网站测试和面向对象测试相关的内容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这样,进行完理论教学,学生对案例系统的功能基本了解。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提供给学生在测试中需要的代码、开发规范、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书、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具备了以上资料,便可模拟实际工作模式,将理论教学中讲述的测试策略和方法、测试文档的书写方法运用到该案例的测试实验中。

2.2.2实验内容的创新

由于实验教学学时和学生能力的限制,在本实验的设计中,我们主要针对初、中级测试工程师级别设计实验内容,这些实验内容就是同学们踏上测试岗位要动手干的实际工作。而针对高级测试工程师和测试管理者担当的工作,比如测试计划的制作、各种设计的验证、测试评估和总结,需要经历初中级测试工程师的实战,积累大量经验才能承担,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只在理论教学中简单讲述,不在实验教学中安排实验内容。

我们设计了表1所示的实验内容,本设计旨在让学生经过实验的训练,以“经验者”的角色参与求职应聘,因此,我们以项目管理者培养“新人”的方式来安排实验内容和进度。虽然软件测试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项目管理者通常是按照以下流程在工作过程中培养人才:单纯性测试的实施、测试设计(书写测试规格说明书)、测试环境搭建等,按照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的顺序循序渐进地深入测试工作,因此我们按如下进度设计了以下实验内容,并在提供的素材中人为地制造缺陷,以便学生发现缺陷、分析缺陷、修改缺陷。

通过上述8个实验,让学生牢固掌握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了解常用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对系统测试实施有基本了解。严格经过这8个实验的训练,学生基本能以初级测试工程师的身份投入到测试工作中。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8

一、引论

测试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随时都处于一种测试和被测试中。语言作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也是测试的一个目标。随着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语言教学和测试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日益成为一门具有世界性质的语言,在一些正式交际中,对语言的要求提高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寻找一门合理有效公正的测试方式来评估人们的语言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语言测试的介质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基于笔纸的语言测试发展到计算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机适应性语言测试,并向基于网络的个性化自适应性语言测试发展(孔文,李清华 2002)。因此,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语言测试发展起来了,研究者也开始在这一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语言测试特点

任何测试无论其测试方法和目标,它必须具有两个特性,即信度和效度。信度指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即测试的成绩是否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语言水平。例如,如果在受试者不变的情况下,在同一测试中,受试者的分数忽高忽低,则这个测试缺乏信度。测试的信度主要涉及到试题本身的可靠性和评分的可靠性这两个方面。效度亦称测试的有效性,指一套测试对应该测试的内容所测的程度,即一套测试是否达到了它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测量了它要测量的内容。测试的信度与测试的效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只有信度较高的测试才能有较高的效度,但效度较高不能保证信度也一定较高。测试结果愈重要,愈要确保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语言学习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同样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对语言掌握熟练程度的语言测试研究者们开始转向对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研究。同时计算机的应用,可以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相对容易,在计算机辅助测试中,受试者通过一些和他能力匹配的试题以证明其语言掌握程度。测试项目可以从早已存入电脑的测试题库中抽取,电脑自动选择合适的测试项目,一旦受试者通过了一定水平的测试项目,计算机自动转入更高级项目进行测试。这套计算机测试的优点在于:(1)可以立即得到测试结果;(2)试验过程的执行管理具有灵活性;(3)测试过程时间较短;(4)对老师和学生诊断信息的实用性;(5)对计算机题库的有效使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cat被认为和传统笔纸测试相互替代使用的测试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机构和大学。随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适应性语言测试(calt)和cat类似。然而,在测试者们热衷于计算机测试时,cat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在本文中,将研究基于计算机语言测试所引起的两个问题:计算机熟练度和实用性。

三、语言测试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

在本章中着重讨论基于计算机语言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给予详尽的介绍。

首先是计算机熟练程度。从广义上讲,计算机熟练程度包括对计算机使用的态度问题,对计算机使用的焦虑程度以及使用和公平性也得到了关注。从狭义上讲,计算机熟练程度只是对计算机的熟练掌握。cat需要考虑到受试者对计算机使用的态度,对计算机掌握不熟练可引发受试者的焦虑。在jamieson,taylor,kirsch和eigner(1998)研究中,对1169名参加托福机试的同学的表现进行了研究,根据用时,表现和态度的不同做了分析,发现上机指导比实际答题花费的时间长;超过95%的受试者成功完成了试题。对于采取纸笔测试和机试的态度做了对比,受试者愿意接受机试。有学者认为受试者的焦虑对其语言表现影响很大,而语言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去除机试所带来的焦虑,尤其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担忧。伴随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掌握计算机技术,这样使得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相对降低,但不是完全没有,由于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不发达,当地人们还没有接触过甚至听过计算机,如果这样的话,在大规模高风险的测试中,这些人就处于相对劣势,那么这项测试在信度和效度方面有所降低。例如,托福考试,是一项考察学生是否有语言能力适应在北美大学的生活学习状况的测试,参加考试的全是一些非英语语言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对于一些来自贫困国家的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有可能没有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如果采用托福机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测试表现,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未来。因此,对于那些希望接受国际学生的机构和院校来说,他们必须保证所有参加机试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程度是一样的。

其次,实用性的问题计算机语言测试不可忽略的问题,尤其在大规模高风险考试中,比如托福雅思。基于计算机语言测试,顾名思义离不开计算机,因此在设计测试中,需要考虑到计算机的相关因素,如计算机的数量,型号,性能等。计算机测试成本较高,购置大量计算机设备花费大,因此,一些机构没有采纳这种测试工具。另外,在计算机测试中很可能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技术性问题,这也是cat致命的弱点。其次,许多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测试比传统纸笔测试更实用,更灵活,测试范围,受试者规模大小,测试时间及地点都是可以变动且对测试本身没有多大影响。计算机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当然设计测试者可以事先输入大量的测试项目,分类,设计测试流程;测试完成后,计算机可以长期保存测试结果。在测试中,受试者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试题,测出自己的语言水平。每一项测试项目都是唯一的,若受试者水平处于中级,他就可以跳过初级直接测试中级,如果中级顺利通过,他可以测试高级,检测自己是否具有高级水平。还有,cat能很快提供测试结果及反馈信息,这样受试者能很快知道自己的水平,也可以适当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测试项目,以增强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信力。最后计算机根据事先的程序对受试者的测试结果进行自动评估,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大的人力,而且迅速得出准确的测试结果。因此计算机在教学和测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9

【关键词】工程结构试验;结构理论;测量方法

工程结构试验是一项科学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研究和发展工程结构新材料、新体系、新工艺以及探索结构设计新理论的重要手段,在工程结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工程结构试验

(1)工程结构试验的任务是在结构或实验对象上,以仪器设备为工具,利用各种实验技术为手段,在荷载(重力、机械扰动力、地震力、风力等)或其他因素(温度、变形沉降等)作用下,通过测试与结构工作性能有关的各种参数(变形、挠度、位移、应变、振幅、频率等)后进行分析,从而对结构的工作性能作出评价,对结构的承载能力作出正确的估计,并为验证和发展结构的计算理论提供可靠的依据。

(2)工程结构试验的分类 根据试验研究目的,主要分为生产鉴定性试验和科学研究性试验。

生产鉴定性试验以直接服务于生产为目的。以工程中实际结构构件为对象,通过试验或检测对结构作出技术结论,通常解决以下问题:①检验或鉴定结构质量。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结构,建成后通过试验,综合性地鉴定其质量的可靠度。对于预制构件或现场施工的其他构件,在出厂或安装之前,要求按照相应规范或规程抽样检验,以推断其质量。②判断结构的实际承载力。当旧建筑进行扩建、加层或改变结构用途时,往往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旧结构的承载能力,为加固、改建、扩建工程提供数据。③处理工程事故、提供技术依据。对于遭受火灾、爆炸、地震等原因而损伤的结构,或在建造使用中有严重缺陷的结构,往往要求通过试验和检测,判断结构在受灾破坏后的实际承载能力,为结构的再利用和处理提供技术依据。

科学研究性试验的目的是为结构的理论计算和研究服务。它按照事先周密考虑的计划来进行。试验的对象是专为试验而设计制造的。突出研究的主要问题,消除一些对结构上实际影响的次要因素,使试验工作合理,观测数据易于分析和总结,达到理论研究的目的。①验证结构设计理论的假定。在结构设计中,人们常对结构构件的计算图式和本构关系作某些简化假定,通过试验来加以验证,满足要求后用于实际工程中的结构计算。在结构静力和动力分析中,本构关系的模型化则完全是通过试验加以确定的。②提供设计依据。我国现行的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除了总结已有的大量科学实验的成果和经验外,为了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发展,还进行了大量的结构试验以及实体建筑物的试验,为编制和修改结构设计规范提供试验数据。对于特种结构,应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达不到理想的结果时,用结构试验的方法确定结构的计算模式和公式的系数,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③提供实践经验。一种新材料的应用,一个新结构的设计或一项新工艺的施工,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工程实践和科学试验,从而积累资料,使设计计算理论不断改进和完善。

(3)工程结构试验加载设备与测量方法。加载设备:一般供试验用的加载装置除实物加载外,可用千斤顶、液压试验装置、计算机与加振器联机系统、模拟地震振动台、人工爆炸等,以模拟对结构或构件的实际的各种作用。在全部试验承力装置中有支座、支墩、反力架、反力墙及试验台座等。

测量方法:①机测法。利用机械仪表测量所需的数据或参数,机测法适应性强、简便、可靠、经济,是结构试验中最常用的测量手段。②电测法。通过传感元件把试验需要测量的数据或参数,转换为电阻、电容、电感、电压或电流等电量参数,经放大器放大,然后进行测量,由指示记录设备记录和显示,这种转换和测量技术称为非电量电测技术,具有准确、快速测量、自动控制、连续记录和远距离操纵等优点。与计算机联机,还可根据测量结果自行判断和运算。③光测法。利用光的准直性对测量参数放大、转换、实现连续记录,阻尼小、响应快(如光线示波记录仪)。也可利用光敏材料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力学特性在偏振光作用下产生的光学效应,测定应力场(如光弹仪),简便、可靠、直观性好;及激光测量位移和激光全息的应用。④其他方法。利用光、电、磁、声等间接物理量与材料或结构构件某一性能间的关系为基础进行测量。如超声波探测仪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速度测定混凝土强度。分析处理结果,再还原成某种模拟量并显示出来,使数据的采集、测量和分析处理自动化。

2.工程结构试验的过程

工程结构试验大致可分为试验规划、试验准备、试验加载测试和实验资料整理分析四个阶段。

(1)试验规划是指导整个试验工作的纲领性技术文件,因而试验规划的内容应尽可能地细致和全面,规划的任何一点疏忽可能导致试验的失败。

(2)试验准备阶段是将规划阶段确定的试件按要求制作安装与就位,将加载设备和测试仪表安装就位,并完成辅助试验工作。

(3)试验加载测试阶段对试件施加外荷载是整个试验工作的中心环节,参加试验的每个工作人员应各就各位,各尽其职,做好本岗工作,试验期间,一切工作都要按照试验的程序进行。对试验起控制作用的重要数据应随时整理和分析,必要时还应跟踪观察其变化情况,并与事先计算的理论数据进行比较,如有反常现象应立即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否则不得继续加载试验。

(4)试验资料整理分析阶段通过试验准备和加载试验阶段,获得了大量数据和有关资料后,一般不能直接回答试验研究所提出的各类问题,必须将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和计算,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根据试验数据和资料编写试验报告。

以上各个阶段的工作性质虽有差别,但它们都是相互制约的,各阶段的工作没有明显的界限,制定计划时不能只孤立地考虑某一阶段的工作,必须兼顾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做出综合性的决策。

3.工程结构试验在工程结构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结构试验是研究和发展结构理论的重要手段,经历了由假设—简单试验—理论分析—试验检验的阶段。从确定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到验证梁、板、柱等单个构件的计算方法及至建立复杂结构体系的计算理论,都离不开试验研究。为了进行合理的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在各种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了解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刚度、受力性能以及实际所具有的安全储备。在应力分析工作中,也可以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来解决。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不仅为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创造了条件,实现荷载模拟、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使结构试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结构试验仍然是发展结构理论和解决工程设计方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结构试验本身成为一门真正的试验科学。 [科]

【参考文献】

[1]王立峰,卢成江.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