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2-11-01 18:37:16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范文1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你们好!很荣幸今天能代表家长们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和我女儿一同成长的故事。俗话说:“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这话一点也不为过。在和女儿相处的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有辛苦,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快乐。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平日里工作特别忙,一周陪伴女儿的时间也只有三个晚上。但我格外珍惜与她相处的点点时光。一有空,我就会找出书本,给女儿念故事。女儿也非常喜爱听故事,总是听了一个后,又要听一个。通过念故事,我也掌握了部分普通话的发音,和女儿对话时也能够随时纠正她在说话时的不标准发音。在家里平时我们也注意用普通话和女儿对话,以方便女儿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能掌握正确的读音,对以后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给女儿讲故事还能丰富她的知识储备。我给女儿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每天不间断的给她灌输科学知识及做人的道理,她想不提高就难。另外,我们平时对她单纯的说教可能作用并不是很大,但通过故事,她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起到了教育她的作用。比如通过听讲卫生的故事,她就很自觉地讲起卫生来,注意洗手,不乱丢东西。通过听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故事,她就懂得了和其他人打招呼要讲礼貌,懂得要和别人分享。

小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但是不能走极端。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就让孩子不停地看电视,也不去管她。还有的家长觉得看电视影响视力,干脆就不让孩子看电视。其实,两种都是不可取的。我的做法是:尽量先和孩子沟通,限定所看的集数。看之前,我就会和女儿商量,我们看几集呀,她通常会说看两集,好,两集看完后,我会果断地把电视关掉,开始,她是有点不乐意,但是形成习惯后,两集到后,她甚至自己会关电视,然后说,现在是讲故事的时间到了,或者玩玩具的时间到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培养她说话算话的习惯,以及自律的习惯。

另外,家长对孩子所看的内容也要有意识的引导。我常常在电脑和手机里下载一些科普性强的故事来引导孩子去看,比如《十万个万什么》《朵拉》《蓝猫淘气三百问》等,通过这些故事能增长孩子们的知识,并且可以自己随时控制时间,避免电视一集接一集地放,往往二三十分钟就可以结束两集,从而避免她成天地坐在电视机前看个不停。

为了培养小孩子自立的能力,我有意识的向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已做。一般情况下,她能做的,我坚决不做。比如,穿衣,拿水,穿鞋等。开始,她经常会喊:“爸爸,快帮我拿一下水,快帮我穿一下鞋。”等等,我常常告诉她,你不是已经长大了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哟。甚至她摔倒在地,我也装作没看见,让她自己起来,反正她能做的我坚决不管,几次下来,她也不喊我了,会自己去做了。我呢乐得个当个懒爸爸,女儿呢相反变得勤快起来,甚至还帮我们收拾桌子。

在培养女儿逻辑思维方面,我们利用了一个叫做逻辑狗的游戏,每天和孩子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目前我们买了两个系列,共十四本。里面有数学,思维,归类,联想,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里面还有插图,女儿很爱玩这个游戏。睡前必玩这个游戏,开始我们还要引导她,给她讲解其中的规则,后面只要给她读一遍题目,她立即能做出正确的答案来。甚至有一次,我们几个大人硬是没搞懂图画的意思,包括她上高中的姐姐。但她一看一下子就把答案标上去了,我们一翻后面的答案,竟然全对。

生活中,我也常常利用一切机会来教她的加减运算。我们住在五楼,我就教他减法,比如上到二楼问她还有几层楼,她马上答还有三层,我告诉她这就是五减二等于三,每天上下楼的时候就是我们练习加减法的时候,所以现在她能很快地说出五以内的加减法,十以内的加法,我教她用手指去数,她往往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女儿记忆力还可以,很久以前的事情都能记得,答应她的事情也会一直记得。她奶奶有时为了哄她,往往给她承诺一些事情,结果过了很久,奶奶都忘记了。可是她还记得,还会去向奶奶要。所以,我们现在都不敢给她一些承诺,如果我答应她了,我也一定会去做到,否则,我不会轻易去为了哄她,去答应一些办不到的事情。女儿呢,也养成了一种说到做到的好习惯。她自己承诺完成几件事,她也会信守承诺去完成。比如,晚上我们会和她商量好,讲几个故事,玩几个逻辑狗游戏,喝一瓶奶,完成后,她就不会再提要求了,也显得非常听话。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范文2

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是指家长对3-6、7岁儿童进行的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方式和内容的审美教育。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精神生活,注重对艺术的追求,幼儿家庭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艺术特长加分政策,文化部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许多家长和孩子投身其中,成为一股推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各种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使家庭音乐教育短期得到迅速普及。此外,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少儿才艺表演节目,媒体的参与,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实践平台,更调动了家长对家庭艺术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刺激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所拥有的心态直接体现在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艺术氛围等各异,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其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即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原无固定意向而随大流思想;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即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如此,如“其他人的小孩都学,我的孩子不得不学”。这样的家长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为数不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庭很难将家庭艺术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

2、功利心理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中国家长都有传统“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较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为了使小孩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有的直接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进入到演艺圈,成为名演员、大歌星,或者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的将是一个个艺术工匠,而不是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如果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家庭艺术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在外或者忙,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便应孩子的要求,甚至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给予孩子某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器乐、美术,却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等而放纵孩子在艺术教育中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4、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直接体现为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2、尊重与理解幼儿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3、消除功利思想

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要有着明确的认识,学艺术是为促进幼儿自身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升学加分、为了赶时髦、为了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等等,从而不要盲目的“从众”、“跟风”。

4、提升自身修养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解决;成长教育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过程,也是家长与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双向成长的过程。[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学业、安全问题成为其家庭教育的关注焦点,牵引、滞绊着家庭教育的进行。因此,“问题解决”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及内容。帮助儿童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最根本任务,问题解决不等同于儿童的成长,也不应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要以发展的视角来解决问题,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为其发展创设环境,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实现从“问题解决”到“成长教育”的转变。

一、“问题解决”式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其弊端

问题解决即通过社会化、非正式团体的压力、奖惩等方式进行社会控制的过程与方法。社会通过社会规范来约束其成员,与社会规范不一致的个人或群体被称为偏差者,成为需要管束制约的对象。[2]留守儿童因其行为特征较普通儿童存在偏差,被贴上“问题儿童”标签,成为被管束的对象。因此,“问题解决”式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是以普通儿童为社会规范,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管束的过程。

(一)“问题解决”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泛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而被留置在农村的6—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既包括留守儿童自身存在学业落后、安全保障缺失、行为失范,监护人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不当等显性问题;又包括一些具有隐蔽性、潜伏性的隐性问题,即受家庭环境、家长观念等因素的局限,难以意识到或者被忽视的问题。例如,儿童艺术审美、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早恋、闲暇教育等。现存问题的解决困难重重,新生问题源源不断。《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且增加趋势明显,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业已成为政府、社会团体组织、学术界等共同面临的难题,问题解决也成为当务之急。在整个社会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下,受“问题”及“解决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愿望”的驱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焦点也转移到问题解决之上,“问题解决”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中心。留守儿童家庭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以及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家庭教育资本相对匮乏,难以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家长外出务工,子女随迁遇阻,留守儿童必须接受隔代监护、单亲监护或者同辈监护,而监护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参差不齐,家庭教育完整性、科学合理性难以得到保障。家庭教育难以顺利实施,问题源源不断,解决问题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方式,也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问题解决”式家庭教育的弊端

家庭是自然形成的教育环境,也是个体生活最为放松的场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一般缺少专门计划,家长及孩子的家庭行为较为随意,多在日常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的生活属性本就容易滋生问题,并且出现问题而不能自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使得家庭教育陷入问题情境,儿童成为被管制约束的对象,窄化家庭教育的应有作用,不利于更好地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一是窄化家庭教育内涵。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应有之意。问题解决有助于儿童成长,但是问题解决不等同于儿童的成长教育,更不是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未来社会对个体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来辅助实现,家庭教育必然要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这也是家庭教育的应有之意:要通过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激发儿童好奇心、批判精神、独立思辨能力;未来“先进经济”的非物质化使得关系能力成为儿童成长、进入社会生活的必要“资格”,家庭教育要帮助儿童增强这种基于交往、与他人共处、解决冲突的“关系能力”;要增强儿童自我认识,培养“情感同化态度”,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实现儿童与他人一起帮扶成长;要帮助孩子尽可能参与到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试验机会”中去[3],成为未来社会有责任感、有知识、有自我标准的建设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文化资本相对贫乏,或许难以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但是,应该意识到并摒弃“把问题解决等同于儿童成长的偏颇观念”。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是对家庭教育作用的窄化。家庭教育需要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更需要帮助儿童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在生活中获得基本的素养,锻炼提升其学习、做事、交往、生活等各方面能力,为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无疑窄化了家庭教育的应有作用。二是造成“问题儿童”晕轮效应。社会标签理论认为“越轨”即社会大众赋予某些特殊群体的标签[4],一旦某人被贴上越轨标签,就容易遭遇“次级越轨”危机,即被他人标定为“越轨者”,且自身也逐渐接受这种标定。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会形成一种消极标定,即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问题儿童”,并无意识作用于监护人的态度和行为,不仅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而且无益于留守儿童问题最终的、有效的解决。[5]“弱势群体”“问题儿童”的标定,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人格成分中消极的特质,相对忽视其中积极的成分;模糊了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界限,留守儿童本身被看作“解决”的对象,这一认识易对监护人家庭教育观念与行为造成错误的引导,对家庭教育的实施造成负面影响。家庭之中,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作为留守儿童的“重要他人”,对留守儿童自我标定,即认识、评估自我行为,形成自我认识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镜中我”概念,认为“儿童总是设想或理解外界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并根据自己对外界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进而形成自我认识”“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乃是因为周围的人,一再以同样的词语来描述自己”。[6]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家庭教育,监护人在无意识中把孩子当作“问题儿童”更会严重阻碍留守儿童自尊、自我效能感及积极自我认识的形成,这种无意识的危险教育观念必须剔除,问题解决式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必须摒弃。

二、从“问题解决”到“成长教育”的转变

问题解决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成长教育的应有之意。但是,“问题解决”式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问题为基础,又以解决问题为基本目标,既依赖问题,又否定问题,把问题解决等同于家庭教育,本身具有不合理性。成长教育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用发展的意识来指导家庭教育,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要完成从“问题解决”到“成长教育”的积极转变。

(一)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需要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与方向。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缺少父母关爱;面临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同辈监护,监护人安全意识较弱,安全问题频发;被贴上“问题儿童”标签,自尊心受挫,自我效能感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安全、行为问题的产生,多因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问题解决有利于满足儿童缺失的需要,这是儿童成长的前提条件,也是家庭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与保障。但是,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更具社会价值,是完美人格的体现。缺失性需要的满足仅仅保障人的生存,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才能使人更好地生活。问题解决式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无意识地把留守儿童作为问题儿童,仅关注儿童基本的需要,而忽视了留守儿童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窄化了家庭教育的应有之意,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问题解决仅是成长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要完成由“问题解决”到“成长教育”的积极转变。

(二)儿童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本质追求

成长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身心由未成熟状态不断趋向成熟状态的动态过程,而且这一未成熟状态蕴含生长的力量———可塑性和社会交往的本能。[7]因此,成长教育是以儿童的成长为取向的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发挥儿童本身的力量,通过教育,帮助儿童由未成熟状态不断趋向成熟状态,健康发展。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为纽带联结的关爱教育。家长角色(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是以“孩子”的存在为基础生成的,并以满足孩子需求,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爱活动获得意义。家长怀着对孩子本能的、生命性的关爱,家庭教育就成为这种关爱的一种表达方式。[8]因此,成长教育以儿童为中心,把儿童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另外,家庭成长教育从儿童发展的视角出发,强调外在环境的指导控制作用,但也认同环境中的自我调节与自我适应。[9]因此,成长教育既注重外在环境的创设、改善,又重视留守儿童自我调节、适应、更新、扩展,形成积极自我认识,发挥主体积极作用。[10]

三、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的实施

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面临重重问题,需要留守儿童对自我、对环境有客观的认识,积极的理解,建构积极的自我认同;需要积极的同伴群体、适合儿童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保护性因素”的建设,帮助留守儿童在困境中健康成长。

(一)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建构积极的自我认同

“心理弹性”指在显著不利的背景中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11]该理论认为,处境不利儿童可以通过“克服逆境”“创伤积极恢复”,减少不利环境影响,实现良好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文化资本贫乏,影响子女现在及未来教育资本的获得,对子女的成长及未来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完整家庭结构及父母亲情关爱的缺失使得这些影响更加复杂。但是,不利环境只是一种客观状态,并不等同于消极结果。从发展的机制考虑,不平衡的形式帮助形成“一种新的能力或实现某种再定向”。儿童需要从先前的自我中脱离出来,从他的环境中撤退出来,以积蓄前进的力量。[12]困难的家庭现状,更需要农村留守儿童积极的自我能动作用的发挥,提升自我效能感,自信积极地面对困境,解决困难。健康的身体、强健的精神、良好的习惯、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等都有利于儿童积极自我认同的建构。健康的教育寓于健康的身体,留守儿童监护人要督促孩子注意饮食、少用药、多运动、睡眠充足,保证身体的健康;要“珍惜、培植孩子的优点,温和的改正与消除其不良倾向,养成良好习惯”[13]。在生活中鼓励儿童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培养儿童“强健的精神”,坚强应对逆境与困难、积极进行自我调控;进行基本生活技能训练,例如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等生活技能;培养儿童多方面兴趣与技能,读书、绘画、音乐等,预防留守儿童养成不良嗜好。

(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组建积极的同伴群体

儿童“心理弹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保护性因素(指能够减少不利环境影响,实现积极发展的因素)的积极作用。积极的同伴群体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14]对留守儿童扩充知识经验,满足社交需要,获得友谊、支持与安全感,习得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少年阶段,儿童不断发展成熟,对家长从依赖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努力摆脱家长的束缚,进入“心里断乳期”,亲子关系随之进入危机期,这一时期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形成不良习惯、嗜好。积极的同伴群体能帮助留守儿童时刻获得帮助与支持,获得源源不断的积极动力,弥补这一阶段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度过发展的关键敏感阶段。积极同伴群体的建设需要留守儿童监护人相互支持配合、引导帮助。监护人要积极鼓励留守儿童走出家门,多与同伴、朋友交流、交往;教导孩子尊重理解他人、乐于助人,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建立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群体;鼓励儿童承担群体管理职责,进行必要的监督,引导群体建立积极的群体文化、风气、氛围,通过共同完成作业、闲暇时间一起娱乐、发展相似爱好,遇到困难互相帮助等方式,让群体成为留守儿童与朋友、同学之间互相鼓励、监督、帮助、自我管理的乐园,成为留守儿童精神、学习、娱乐、交流沟通的乐园;号召留守儿童监护人积极参与,组织群体进行爬山、野炊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伙伴友谊,锻炼儿童能力。

(三)为留守儿童积极创设“保护性”的家庭环境

儿童是积极主动的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成长。家庭对留守儿童发展产生最直接影响。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也是最容易犯错的教师,问题儿童的背后总会存在问题家长、问题家庭。同时,家庭之外,学校、政府等相互作用形成了留守儿童成长更为广泛的环境系统与资源,需要关注和利用,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争取更多保护性因素,帮助其健康成长。一要填补父母陪伴缺失导致的心理洼地。父母的陪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依靠,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父母外出、家长陪伴缺失的问题,易导致儿童缺少安全感。父母要意识到不在身边并不代表陪伴的完全缺失,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与技巧,多鼓励表扬,但不溺爱、放纵,慎用批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愿意与父母沟通、做孩子的朋友。谈话的主题不要一直围绕成绩,应关注孩子多方面的情况等。二要建设良好家风。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式”的教育,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儿童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教育,是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但是,家庭教育是自发形成,本身带有随意性,需要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家庭规范的建设。监护人需要引导,或与留守儿童一起制定家庭规约,共同遵守,并把这种规约内化为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基本意识。家训、家规、家诫等是我国家庭悠久的传统,德教为先、修己安人、勤勉学习、起居有常等观念仍有借鉴意义。监护人与儿童可以从生活琐事着手,不断完善,不断升华。留守儿童家庭要注重培养“严慈相济”的亲子关系。“严”指督促留守儿童监护人严于律己,同时树立必要的家长权威。关爱孩子是家长的本能,监护人也不要过于溺爱,使“慈”失去应有的界限。严慈相济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避免过于娇弱或放纵,尤其在“心里断乳期”等关键阶段,留守儿童开始尝试建立自我判断与价值标准,怀疑、反抗家长,严慈相济能够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实现平稳过渡。

(四)为留守儿童创建“保护性”学校、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在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度过。施教者、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意义重大且深远。教师要与留守儿童建立一种真诚、接受、互相理解的关系。教师要清楚地认识留守儿童的现状,并对其进行真诚的批评或鼓励,促进留守儿童不断改善提高。在教育内容方面,学校可以尝试多种内容与活动。如,可以借鉴台湾“融入式课程设计”,通过合适的教育主题融入,把家庭教育观念及内容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起来进行;组织“家庭之日”活动,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引导儿童积极理解留守现状,并尝试解决现有问题。政府应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保障系统建设,联合组织更多的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以支持、指导,比如家庭教育志愿者活动,农村图书馆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宗秋荣.“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教育研究,2004(8):92-94.

[2]蔡文辉,李绍荣.社会学概论[M].台北:三民书局,2013:58、129-138.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6:12.

[4]李红,刘洪.组织中的建设性越轨行为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8):45-52.

[5]魏晓娟.积极青少年发展观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与出路[J].青年探索,2015(4):106-111.

[6]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9—54.

[7]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7.

[8]雷尧珠,王佩雄.教育与人的发展[A].瞿宝魁,主编.教育学文集(2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2—198.

[9]田春.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16-18.[11]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

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幼儿的物质生活、知识学习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对象应是全体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一、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

幼儿自2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会有反抗、自私的行为出现,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此时若是过多地限制或干涉幼儿的行为,会对幼儿性格的发展形成不良的影响。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一方面,他们不仅身体获得了良好发展,也变得更加活泼好动,活动时变得灵活,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主意也多了起来,能够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幼儿的有意行为开始发展,他们能够听懂成人提出的一些要求,能抑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在玩游戏前会想一想玩什么,怎么玩,对外界的观点和看法开始变得敏感,容易受家长及教师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重视幼儿的问题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

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以幼儿间实际发生的问题为教育素材,对幼儿进行讲解、分析,组织他们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下,自己可能会如何做,应如何做才更恰当、有效。抓住实际正在发生的冲突事例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方法指导,并让幼儿实践、运用这些方式,这就是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转变对幼儿身上发生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对幼儿交往中各种性质的行为保持敏感,善于从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幼儿间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恰当而重要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注意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法,尽量不要包办代替。同时要组织幼儿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及情境模拟实践,交流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时的心理感受和做出不同情绪行为时的亲身体验。这些都是进行问题性教育的有效方法。

三、用多种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情境表演等手段。由于幼儿完全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更意识不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幼儿清楚哪些因不健康心理表现出来的情绪、性格及行为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还要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这要因内容而异。如对在幼儿当中比较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会分享的心理,就可采取情境表演的集体教育形式,由师生共同参与表演错误的行为方式,然后通过共同讨论让幼儿续编应该如何去做。如此幼儿就能更好地内化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在实践中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形成健康行为。而游戏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让他们通过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受到教育。比如在户内游戏活动方面,教师可安排一些大型纸浆画和集体绘画活动,这样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就会得到锻炼。在体育游戏方面,如《走独木桥》、《抢占阵她》的游戏,可培养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

四、拓宽教育途径―――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亲近的人,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幼儿园中,而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实施“家园共育”,开辟“家长园她”栏目,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争取达到教师、家长思想上的共识,让家长对幼儿健康心理教育重视起来。

2.利用“家园联系册”,使家长和教师可利用书信的形式交流。这种积极的沟通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更加有利于对幼儿的健康心理教育,而且对教师与家长只有在接送孩子时才有的短暂交流做了弥补。

3.开办家长学校,请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专题报告,使家长对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4.通过家访活动,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心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家访计划,和争取对全体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指导家长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活动中来。

五、建立科学的幼儿心理档案,对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49—01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促使幼儿在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预防和矫治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探索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的方法,提高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更是一种耐心、细致、持久的情感性工作,幼儿教师要怀着一颗平常心、爱岗敬业之心,做好工作。2011年6月,我们对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收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看待家园共育的作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成效”“幼儿教师如何对待工作压力”等六个问题。结果显示:教师普遍感到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双赢是她们最大的收获。教师要像妈妈一样去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从关注文本到关注“以人为本”,教师更加重视幼儿活动的过程,重视幼儿的兴趣,关注个别幼儿,力求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幼儿适应能力,努力使每一位幼儿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

二、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日常保教活动中,我们始终教育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高昂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各项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其角色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处处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觉得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许多,遇到突发事件都能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教育、感染幼儿,遇到烦心的事也不再怨天忧人,退缩消极,而是从容淡定,感到每一天都在爱与被爱的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感受快乐和幸福。

三、教师要和家长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开展家园协同教育,是延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我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始终与家长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学校活动,及时交流育儿经验与心得,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定期为家长发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察表》,班级教师还开通了QQ群,与家长互留电话号码,指导家长用心观察孩子在家的行为状态,及时记录幼儿在家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家园协同教育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位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察表》中写到:“昨天,孩子抱着我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感谢你为我洗衣服做饭!’我被孩子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突然感到她长大了,懂事了。” 还有一位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研讨会上说:“以前是家长关心孩子,现在孩子也知道关心家长了。有次我去外地出差,孩子说,‘爸爸你把感冒药带上,衣服穿暖小心感冒。’”动人的场景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载体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范文6

一、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诚信品质的紧迫性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诚信品质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紧迫。这种迫切性主要是由于当下诚信缺失的严重性与幼儿时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尽管中国传统社会是具有较高诚信的社会,然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对传统诚信的冲击,导致传统诚信日益消解。而现代诚信尚未建立,传统诚信与现代诚信出现断裂,诚信系统呈现“空心化”的状态,导致诚信缺失严重。在诚信系统建设中,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通过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目的是规范和引导人的理性,约束人的非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诚信系统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诚信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树立现代诚信观,养成诚信人格品质,而在诚信教育系统中幼儿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时期是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形成的启蒙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起始阶段,是建构诚信品质的奠基时期。〔6〕在幼儿时期,如果通过家庭教育能为儿童的诚信人格培养打好基础,能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播种现代诚信观,会为将来人才诚信道德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现代诚信观、诚信品质不仅有利于幼儿全面成长,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更利于国家的诚信建设长远目标。

二、幼儿诚信现状及幼儿家庭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容乐观的幼儿诚信现状了解幼儿诚信现状,需要从幼儿说谎和诚信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幼儿阶段儿童说谎发生率较高,幼儿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研究发现,即使是3岁儿童,违规后出现说谎的人数至少在一半以上,而4、5岁儿童的说谎人数显著地多于3岁儿童,〔7〕而且4岁儿童比3岁儿童在说谎时更有策略,儿童的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水平有显著相关。〔8〕幼儿对于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尚不稳定,年龄差异和情境差异显著。交往对象及说谎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说谎概念的理解及道德评价影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说谎的理解更多依据事实判断;3岁~4岁是幼儿对说谎理解及道德评价发展的重要时期。〔9〕其次,幼儿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诚信观和诚信认知。幼儿认知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其诚信品质初步形成,但尚不具备跨情境的稳定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期家庭诚信教育应更多地培养儿童的诚信品质的稳定性。正如陶行知所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在6岁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10〕正是基于此,幼儿时期诚信品质的培养会为成年时期诚信观和诚信行为打下良好的铺垫,对个体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问题众多的幼儿家庭诚信教育当前,由于社会诚信缺失严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11〕很多家长出于保护孩子安全的需要,从小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信任、责任、诚实、信用的教育,使得诚信教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这种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家长缺乏诚信教育意识。部分家长尚没有认识到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现代诚信是契约诚信,是陌生人间的诚信。在现代社会的整个道德结构系统中,诚信处于核心的地位。可以说,人们要适应现代生活首先应具备现代诚信观。当前,部分家长尚未意识到培养幼儿诚信品质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现代生活的必要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忽略幼儿诚信品质的培养。第二,一些家长自身常常失信,难以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班杜拉认为,幼儿学习主要是模仿学习。幼儿诚信道德品质的获得,也常常是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诚信行为和诚信观念而习得。然而,在现代社会失信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形成了失信的习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常常难以树立诚信榜样。第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重言传轻身教。由于幼儿正处于直觉思维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主要取决于知觉到的事物显著特征。言传说教的道德教育方法不太适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第四,部分家长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存在浮躁心理,过于看重孩子行为的结果,忽略孩子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一些孩子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获得赞扬而说谎。一旦幼儿发现通过说谎可以逃避惩罚或获得称赞,就会进一步强化其说谎行为。

三、家庭教育中幼儿诚信品质培养体系、路径与方法

(一)家庭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从心理学上讲,诚信主要包括诚信认知、诚信情感、诚信意志力和诚信行为。因此,家庭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在遵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建构以诚信情感为基础、诚信行为为重点、诚信认知为导向、诚信意志力为保障的诚信教育体系。具体说来,家庭诚信教育体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建构。第一,树立诚信规则,提高幼儿诚信道德认知。研究表明家庭规则、家庭诚信教育是影响幼儿诚信品质发展的直接因素。家庭规则愈明确、严格,幼儿诚信品质发展水平愈高。〔12〕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为幼儿制定明确、严格的诚信规则,并明确告诉幼儿如何遵守诚信规则,遵守后的积极结果和违背后的消极结果。尤其应抓住幼儿诚信认知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对说谎理解、道德评价的能力。第二,聚焦日常行为,让幼儿获得诚信或失信后的情感体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识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13〕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家庭教育应注意培养儿童诚信认知情感体验。家长应在家庭生活中及时捕捉幼儿的诚信教育时机,对幼儿的诚信行为大加赞扬和肯定,对失信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和惩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体验到诚信后的受尊重和赞赏,失信后的内疚、愧疚,从而形成对诚信道德规则的敬畏。第三,通过自我控制力的培养,提升幼儿的诚信意志力。幼儿不诚信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自我控制力差,难以抵挡环境中的诱惑。幼儿自我控制主要由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组成。〔14〕通过培养幼儿的这四方面能力会提升其自我控制力,进而提升诚信意志力。第四,通过强化,塑造儿童的诚信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采用连续强化、定时强化、变时强化、定比强化、变比强化等各种强化方法,引导幼儿做出诚信行为。

(二)失信控制和诚信行为引导的双重路径选择培养幼儿的诚信品质,在路径选择上应注重失信控制和诚信引导。一方面,控制幼儿不诚信行为。以说谎为例,父母应了解儿童说谎的原因、说谎的目的,在了解幼儿说谎心理的基础上,控制说谎行为发生概率,引导儿童诚实守信。对于不同类型的说谎,家长应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对于幼儿早期的无意说谎,家长应采取顺其自然的策略。因为这种类型的说谎主要是由于幼儿还不理解说谎的概念,纯粹是无意识的和不自觉的行为,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15〕而对于有意识、有策略的说谎行为,父母应高度重视,可以告诉孩子说谎的严重后果,并给予惩罚,让孩子在心理上形成对诚信道德的敬畏。另一方面,引导幼儿的诚信行为。对于幼儿诚信行为的引导,家长可以采用自身身教和诚信故事言传的方式。家长在生活中“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作风和信任、诚实、守信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幼儿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父母的诚信行为,会潜移默化地习得诚信态度和行为。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积累与诚信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解,让孩子理解做出诚信选择的过程、结果,知晓诚信行为后他人对行为者的积极评价,以及行为者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这些积极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引导儿童做出诚信行为。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范文7

幼儿园教师师德承诺书(一)

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幼儿园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决定着一个幼儿园的精神面貌和人文风格。为了更好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现郑重承诺如下:

1.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规定,用《教师法》、《教育法》、《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通知》等有关政策法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不乱收费,教职工不向幼儿、家长索要钱财,推销商品,不吃幼儿食品等。

3.教职工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为人师表,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不参与,不酒后驾车,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教育引导幼儿。

4.尊重、爱护和信任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对幼儿不讽刺,不挖苦,不辱骂,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

5.努力搞好教研科研,提高保教质量。

6.每个教职工认真学习《好教师在我身边》,自觉向身边的好教师学习,抓好自查自纠,围绕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定期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检查,自我整改,主动听取接受学校行风监督员、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批评与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承诺人:

日期:

幼儿园教师师德承诺书(二)

教育事业是圣神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崇高的,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本人从事幼儿教育活动,保证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全面规范师德行为,努力做一个为人民服务和人民满意的教师。现向幼儿园和社会承诺如下:

1.爱岗敬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园,自觉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形象,把教育作为一份培育孩子提升自己的圣神事业。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严格自律,不随意迟到、早退。不旷教、不随意停调课和对工作敷衍,不在办公室打电脑游戏,上网购物、聊天等,在教学活动中不出现使用通讯工具等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行为,工作不拖沓、不推拖。

2.依法从教、了解从教: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相关法规及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第二职业和有偿家教等,不接受家长礼物。

3.热爱幼儿:关心、理解。尊重、保护全体幼儿,维护幼儿权益。注重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发展能力,促进幼儿主动、和谐、身心健康发展。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促进没一位幼儿发展,不出现歧视、讽刺、挖苦、侮辱幼儿,不说伤害幼儿自尊和心灵的话语,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情况的发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幼儿受教育的权利。

4.尊重家长:主动多渠道与家长练习、沟通、合作,接受家长监督,听取并采纳合理化建议,不把教师的责任推给家长。宣传指导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有效发挥家庭教育资源优势。

5.严谨治学:钻研业务,参与教改,积极探索孩子发展、保教工作规律,自觉参加各类进修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及工作品质。 6.团结协作:关心集体,顾全大局,互相尊重,合作共享,共同维护、营造文明、温馨、进取的团队氛围,做阳光教师,共创和谐校园文化。

7.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不参与教师身份不符合的任何事情,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带子女进自己班中,避免影响工作。

8.终身学习:以终身学习为己任,不安于现状,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以上承诺请广大家长、园领导予以监督!

承诺人:

日期:

幼儿园教师师德承诺书(三)

教育是神圣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崇高的。为切实落实县教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教育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良好的形象影响人。为此,全园教师特向学校、家长、社会郑重承诺:

1、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规定,用《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政策法规,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对本园幼儿进行有偿保教;不向本班幼儿、家长索要钱财,推销商品或擅自向幼儿收费。

2、坚持开展以德为先,教学为本,情感育人的师德自律教育,铸师魂,修师德,练师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3、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为人师表,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不参与,不酒后驾车,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教育引导幼儿。

4、尊重、爱护和信任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对幼儿不讽刺,不挖苦,不辱骂,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

5、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认真备课,时刻保持幼儿不离老师视线,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取幼儿的成长和社会的好评。

6、自觉抓好自查自纠。围绕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定期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检查,自我整改,主动听取并接受学校行风监督员、家长、社会的批评与建议。

7、严格遵守温水镇中学十要求、十不准、十禁令的规定。 以上七条,特向社会、家长作出公开承诺,如有违背,本人愿接受一切处罚。敬请社会各界人士、广大家长监督。

承诺人:

日期:

幼儿园教师师德承诺书(四)

我们是光荣的幼儿园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神圣的职责,为了更好的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我们为幼儿服务,为家长服务的意识,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切实加强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明确每一位教职工对师德师风建设应负的责任,努力提高我园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水平,我们现向社会、家长、幼儿郑重承诺:

一、依法执教,忠诚教育。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教育行为,宣传先进文化,不发表、不传播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任何言论,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全身心投入工作。

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热爱幼教事业,用心做事,精心教学,遵章守纪。不迟到、早退,工作不敷衍了事,上班时间不串岗、聊天、使用通讯工具。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教育影响幼儿,在工作时间内不干私活等。严格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不分份内份外,不计较个人得失,乐意为幼儿、为他人、为集体奉献自我。

三、关爱幼儿,以人为本。尊重幼儿人格,关爱每一位幼儿,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幼关系。坚持正面教育,不漫骂、训斥、恐吓、体罚与变相体罚幼儿。杜绝一切有损与幼儿人格和心理健康的语言和教育方式。注重提高保教质量,上班做到人到、心到、眼到、口到。时刻把孩子放在心上。

四、严谨治教,精益求精。精心组织一日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五、廉洁自律,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教师良好形象,仪表端庄自然,服饰大方整洁,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不接受家长赠礼,不向家长谋私利。在工作生活中,诚实、守信、公正、严格,处处为幼儿做表率。

六、家园配合,携手共进。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以诚相待,以礼相见,虚心听取家长对幼儿园管理、保教、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协调家庭教育中,宣传科学育儿方法,起好主导作用,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配合与支持,努力形成家园同步育儿的合力。尊重家长,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主动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争取社会、家庭担当更多的道德教育责任;不要态度冷漠,对家长不要有亲疏远近之分。

七、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教师之间彼此尊重,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团结协作,虚心学习他人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尊重领导,识大体顾大局,服从组织分配,维护集体利益,珍惜集体荣誉。热爱幼儿园,树立集体观念,关心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不挑三拣四,斤斤计较,事不关己,无所作为。

八、终身学习,提高素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不断的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更新知识结构,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自觉抓好自查自纠,围绕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定期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检查,自我整改,借助师风师德教育活动,给自己的心灵一次净化,使自己的师德得到提升。

我们决心:践行庄严的承诺,付出全部的心血,在幼教园地百花园中编织七彩人生,以良好的师德形象,赢得家长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以上承诺敬请家长、上级领导与社会各界予以监督!

承诺人:

日期:

幼儿园教师师德承诺书(五)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言行,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优良品质,共同维护幼儿园和教师的良好形象,争做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我们向家长及社会作如下承诺:

1、依法从教,自觉遵守《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国家法规,遵守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认真学习,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2、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园,热爱每一位幼儿。注重言传身教,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幼儿。严于律己,乐于奉献,不敷衍工作、得过且过。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幼儿,对幼儿严格要求,耐心教导,维护幼儿的合法权益,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不以任何方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3、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举止文明,语言规范,衣着得体,作风正派,努力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并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关心集体,尊重同志,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维护幼儿园的荣誉,共建和谐校园。

6、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积极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7、注重培养高尚的情操,发扬奉献精神,廉洁从教,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幼儿家长的任何礼品和吃请。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范文8

几年来我们在新《纲要》精神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了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其教育观念,提升其教养水平,家园携手,共育幼儿健康成长。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一、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

在工作中我觉得如果观念不彻底转变,不仅会继续制约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转变家长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用《纲要》的新理念引领我们反思过去的工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首先:把家长工作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要高度重视,坚决抓好落实。

建立健全班级的家长工作制度,并且落实到日计划、周计划中,每学期制定家长工作计划,学期末将家长工作列入总结、评价、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家园沟通问题上,我们教师能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

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换位思考,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及冲动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拥护、支持。

二、真诚沟通 促进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环境教育的思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同,支持和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将家长工作的重心从“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平等合作”。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沟通。

如在期初的家长会上,我们邀请了所有幼儿的家长,来参加幼儿园的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之后开展了一个小小座谈会,在家长的畅所欲言和交流后,我们将家长有意识和无意识在生活和家庭中对幼儿所做的点滴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和归类,并且对个别言传身教、值得推广的做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家长纷纷感叹:“真没想到,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家长们各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让家长体验到了自身的教育力量和作用,增强了教育的信心,又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了家园共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三、参与互动 成为积极的响应者

有了家园间的沟通和理解,家长们开始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实施。每个家庭与幼儿都积极参与主题环境的布置。开始的时候,家长们还不是很认可,经过后来的一系列活动,家长们开始积极地帮助孩子搜集信息。他们或去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查询,或参观访问,或亲身实践。如在开学初的环境创设过程中,由刚开始时介绍各自收集有关的书籍、玩具、光盘等到后来制作展示,家长和幼儿一起感受到了创设的快乐。

四、新课程实施中 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园共育是我们的目标,我园在实施新课程中把家长作为课程的建构者之一,在新课程刚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把主题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通过家园联系窗的方式呈现在家长面前,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这是体现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家园沟通,达到同步教育的基本条件。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教育,在开展新的主题活动之前,首先把主题教学的计划和网络图醒目地展示在主题墙壁上,让家长和孩子先有目的地进行关注,并在公布栏中增设了"请您配合"“温馨提示”等栏目,请家长协助完成目标。

家长们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物品;一起做实验,观察,记录;一起查书找资料;还有的家长给我们送来了碟片、书籍等,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了我们的家长也从幼儿教育旁观者、监督者、被指导者的角色变成了现在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

五、指导家长科学育儿,使家园教育进一步形成合力

家长育儿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研究与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项。但是在实际的落实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阻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只有适当调整相关策略,积极健全相关法规政策,为才能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家园合作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的发展教育中,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心理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

现阶段,我国的各个地区都已经开始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家对这项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加强了扶持的力度。但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处于发展中阶段,在此期间就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创新。在进行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合适的书籍来对幼儿进行引导,由于市面上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繁多,内容涉及面广,这样就导致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比较低。此外,现如今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课堂集体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而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在讲解中也比较枯燥乏味,就使得幼儿在学习中不能够对心理健康的内容掌握完全,不能够真正实现幼儿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教育只在幼儿园进行就可以了,作为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根本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也缺少正确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少家园沟通

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使得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阻力过大。其中主要出现的矛盾就是家长与幼儿园方面对幼儿教育的侧重点不一致。一般情况下,家长都只注重对孩子知识教育的成果,而幼儿园则是考虑到幼儿整体素质的提升。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与幼儿园在认知方面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再加之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的定位情况有所不同。作为家长,往往对幼儿的期待值都比较高,但幼儿教师主要是根据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提出适合幼儿发展的要求,这种期望值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幼儿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模糊,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此外,家长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讨论的内容是身体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少能够了解透彻,加之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容易以偏概全。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想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就要对幼儿教师提高一定程度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还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要结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针来进行适当的选择。

(二)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沟通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其持续性的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行为方式以及思想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对于这种情况,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可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亲子活动、家长QQ群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不同性格特征和行为表现对幼儿的心理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干预;家长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及时反映幼儿在家的表现,听取教师意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此外,家长还要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育儿水平。

综上所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所以就要求家长能够与幼儿园方面达成共识,进行友好的协作,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教育的目的,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真正的体现出来,使得幼儿在生活学习中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

作者:杨兰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02:4-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