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化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

时间:2022-10-09 19:34:32

化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

第1篇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能够按照既定思想和原则的指导,朝着总体目标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就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所在。因此,制定一个全面系统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就成为了每一个企业文化建设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本文站在企业的角度,借鉴中国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普遍经验和常用做法,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工作分工、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和阐述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的通用方法和策略。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继承”、“学习”、“创新”、“发展”为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把创新和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企业愿景和使命,不断传承企业的优良文化传统,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具有企业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2总体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应“文化管理”时代要求,与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协调统一,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探索文化管理,推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变革推进节约、学习、创新、和谐型企业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3基本原则

3.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员工作为合作伙伴、关注员工成长、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和谐一致。一方面,公司要通过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做到“人尽其才”,不断激发员工热情,开发员工潜能,确保文化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需要强调对人的管理,强调员工的忠诚奉献精神,强调员工与企业树立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强调认同公司文化、富有责任感、具有合作精神、善于学习和敢于创新的员工是人才的用人标准。

3.2坚持继承发扬、突出特色的原则。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继承和发扬公司优良文化传统,培育出适应时展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企业历史和现状,展望未来,挖掘提炼出具有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走出一条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3.3坚持循序渐进、创新发展的原则。开展以文化管理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地不断推进,注重质量,务求实效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在创新上不满足,真正使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

3.4坚持精神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以规范管理为基础,把精神文化建设与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软”、“硬”管理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以核心理念为指导,全面开展制度文化体系建设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为保障,整体推动行为文化体系建设以树立企业员工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为根本,深入开展精神文化体系创建活动。

3.5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育学习型组织,广泛集中群众智慧,调动起全员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员工参与,每一项政策出台得到广大员工认可,努力打造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

4实施步骤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企业文化体系和运行机制。

第一阶段:全面启动推进阶段(第一年)

重点工作: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普及企业文化知识,开展企业核心文化理念提炼工作,开展部门文化建设,开展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加强节约文化建设。

阶段性目标:完成企业核心文化理念提炼工作,完成公司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宣传工作,初步实现制度“硬”管理与文化“软”管理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着力塑造节约、学习、创新、和谐的企业形象,营造公司上下理解包容、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

第二阶段:深化完善阶段(第二年)

重点工作:在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狠抓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转化,全面普及企业文化理念,深入开展制度文化体系梳理和完善工作,全面推广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深化部门文化建设,持续开展节约、学习、创新、和谐型企业建设。

阶段性目标:实现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部门文化日趋完善和成熟,员工的人文和职业素养普遍增强,企业形象明显提升,组织效能得以提高,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制度化,初步形成与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的管理和运营机制,逐步实现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模式的过渡。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第三年)

重点工作:全面持续地开展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总结成果并巩固成绩,建立企业文化管理长效运行机制,持续完善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具有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

阶段性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出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规划,企业凝聚力和员工创造力明显提升,管理效率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公司阶段性战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争做优秀企业公民,把塑造和谐企业文化生态,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富裕,树立企业员工协调统一的价值观,培育确保企业基业长青的文化基因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远景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5企业文化全面启动阶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年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布局谋篇的关键作用,第二、三年的工作要以第一年工作的效果为基础进行制定和完善,因此本文在此重点介绍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启动阶段的工作:

5.1工作原则

总体原则:紧密围绕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为生产经营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遵循和坚持的以下基本原则:

5.1.1系统性原则。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在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形态文化等层面上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5.1.2全员参与原则。构筑企业文化,要充分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全体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1.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继承中华民族和公司发展的优良传统,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又要以超前意识进行创新和超越。

5.1.4个性化原则。从实际出发,突出企业特色,构建具有时代气息又富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个性企业文化理念。

5.2主要工作内容

5.2.1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工作。精选各岗位了解企业情况有文采的人员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依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利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深入开展关于核心理念的调研讨论,总结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企业文化理念宣讲、刊印企业文化理念手册、开展企业文化征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核心理念宣传推广活动,确保核心文化理念得到深入贯彻推广。

5.2.2开展亚文化和部门文化建设。组织企业内部各单位开展亚文化和部门文化建设,以“建设和谐企业”、“打造高效能团队”和“增强工作执行力”等主题作为亚文化和部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导向,并把宣传发动、思想教育渗透于生产、业务竞赛中,有计划地做好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的工作,形成积极进取、争先创优的良好文化氛围。

5.2.3开展节约型企业建设。建设节约型企业,是指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公司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把节约作为一种企业理念长期坚持下去,加强节约文化建设,使每一位员工养成节约意识,形成人人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奖励节约、惩罚浪费的管理机制,以激发和调动各方面厉行节约的积极性,培育无论富裕或是贫穷都要厉行节约的思想。倡导节约文化旨在追求生产最优化前提下,培养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把节约当作一项战略举措,贯穿于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全过程。

5.2.4建立和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在全员范围内开展制度文化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梳理完善和提升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诊断监测机制,在日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结合实际,依照企业文化理念,开展自我检查,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用制度规定下来,使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制度化,用核心理念梳理企业规章制度、程序和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实现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刚柔并济。

5.2.5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把企业的人才理念作为干部选拔、干部评价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本着人员与岗位匹配的原则,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任用导向,将合适的干部调整至合适的岗位上,同时要结合干部任职情况,分阶段、有步骤的开展干部交流工作对现有机构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实现机构的合理安排和人员的科学配置加强激励机制建设,重点出台一些专项奖励政策,激励各岗位涌现出一批典型和模范,如:生产标兵、营销能手、先进工作者等。

5.2.6开展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为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应开展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工作。总体可以分为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视觉系统导入阶段第二阶段:理念与行为识别系统导入阶段。旨在最终提炼出一套具有企业特色的理论精华,整合出企业的精神优势,描绘出企业的形象特征,以推动和激励员工行为,全面塑造和展示企业形象。

5.2.7着力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为确保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得到深入地展示和传播,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围绕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公益工程、文化传播等,加大力度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拓宽思路,优化宣传方法,积极发挥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作用,运用先进文化培养员工的文化意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文化环境、培育文化网络、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5.3实施步骤和工作分工

第一阶段:制定企业文化工作方案,组建工作机构。

制定并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和计划,组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机构,公司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安排,行政、人力资源、企划、文化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为联合责任主体分兵把守各负其责,各单位积极参与和配合,建立本单位的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企业文化理念制定和宣传阶段。

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利用网站、内刊、宣传栏、条幅、标语等工具和载体广泛宣传企业文化相关理念和知识将行政系统例会建设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模式和途径,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研讨和交流。

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围绕职工福利、特殊津贴和奖励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培训为平台面向全员宣讲企业文化理念。

企划部门将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企业工作计划和考核负责提出公司定位、使命和愿景初步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部门负责走访各单位提出企业精神、口号和核心文化理念初步方案组织开展节约型企业建设等活动。

各单位积极配合公司企业文化的座谈和研讨工作,建立本单位企业文化领导小组,并开展本单位的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工作并形成初步方案。

第三阶段:企业文化理念贯彻和推广阶段。

行政部门提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的工作方案并实施通过企业之歌创作、公司标识设计、举办企业运动会等活动宣传贯彻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开展退休老职工联谊活动制定生产经营专项奖金使用办法并组织执行提出公司组织机构调整和人员配备的工作方案。

企划部门组织开展公司管理制度的梳理和完善工作,对各单位前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出考核和奖励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部门组织开展各单位企业文化评比活动汇总各单位的延伸文化理念,形成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各单位负责按照公司统一安排,提出本单位企业文化理念方案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和建设工作,并按要求及时总结和汇报。

第四阶段:企业文化深化和总结完善阶段。

行政部门编辑出版企业内刊或者企业文化建设专刊,并利用年度总结大会、文体活动等机会深入贯彻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年度评优工作,组织开展先进典型人物的评比和宣传工作通过年底走访慰问宣传公司企业文化。

企划部门通过组织ISO9000年审,对公司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各单位本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提出考核意见将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新一年度工作计划,列入考核指标。

企业文化建设部门对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进行总结和完善形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并刊印。

各单位全面总结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将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工作列入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中。

6保障措施

6.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创新、有建树,要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示范者和推动者。建立公司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和各单位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各级机构按照工作职责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策划与实施,形成各条战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6.2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

6.3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结合起来,要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每年都要重点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扎扎实实推进。

6.4要以塑造企业形象为重点。要着重在品牌形象、员工形象、环境形象、视觉形象、社会形象等方面塑造和展示企业形象。要以服务国家、奉献社会、回报股东为主旨,努力奉献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

6.5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内部各单位要妥善处理好日常工作和开展企业文化工作的关系,要致力于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企业精神的塑造,致力于通过陶冶情操,使企业文化得到升华。

6.6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要对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情况进行总结,并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向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上报书面总结材料。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冶金等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的通知》要求,努力推进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通过创建使企业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操作过程标准化,建立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增强企业防范事故能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5年左右时间,逐步推进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到2020年全面实现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全面提升小微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三、工作分工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将按企业所属由各镇(街道)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分工如下:

(一)市安监局负责全市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审核、公告、发证等工作。

(二)市安委会相关成员单位负责本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申报指导和材料初审等工作。

(三)各镇政府,马家店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负责辖区内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申报指导和材料初审等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部署动员、调查摸底阶段(2016年1-3月)。召开全市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会议,印发工作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培训各镇(街道)、相关部门创建工作专班人员。迅速摸清本地本行业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数量、规模、从业人员、生产工艺和安全管理现状等。请各单位在3月31日前将市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摸底调查表(见附件1)上报市安监局综合科。

(二)组织培训、明确任务阶段(2016年3-4月)。各镇(街道)、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分别组织开展小微企业相关人员培训,熟悉掌握考核标准和考评程序(见附件2)。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各项工作制度。明确每年不低于小微企业总数20%的年度创建工作目标,拟定2016年的创建达标企业名单。

(三)典型推动、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4-12月)。各地、各部门要树立1-2家典型企业,总结推广工作经验,发挥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对已经拟定为2016年达标创建企业,开展服务和指导。各企业要迅速开展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明确创建工作专班,落实经费和人员,严格按照《冶金等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开展自评。对于在自评中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要限期整改到位。市安监局根据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审申请情况,安排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按照考评办法和标准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评审。

(四)检查总结、持续推进阶段(2016年12月-2020年)。各地、各部门要对照目标任务开展全面总结。通过企业达标创建,进一步了解掌握辖区内企业数量、基本安全条件、生产工艺特点以及安全管理水平,并建立安全管理台账,为今后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依据。做好小微达标企业的典型宣传,落实相关激励政策。安排部署下一年度小微企业达标创建工作,直至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企业在达标后,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形成自评报告。企业根据自评结果,针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及时整改,做到持续改进。市安监局对达标到期的企业开展复评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认识达标工作重要性,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协调联动,周密安排,科学实施。

(二)典型推动,强化指导。创建典型示范企业,总结工作经验,发挥榜样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各地小微企业全面达标。要指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科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技术操作和防范技能,杜绝“三违”行为;加大安全投入,提高专业技术装备水平,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改进现场作业条件。

(三)加强宣贯,稳步推进。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是2016年以及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各镇(街道)要在辖区内展开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切实做好《安全生产法》、《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的宣贯工作,使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稳步推进工贸行业小微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第3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企业薪酬制度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央企业薪酬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通过思考,提出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控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专递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薪酬管理成效的具体对策。

0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薪酬作为激励劳动效率的主要杠杆,是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紧密联系的管理要素,薪酬管理是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企业必须及时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沟通,对薪酬系统进行有效性评价并持续改进。薪酬管理问题是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的薪酬管理能够合理运用薪酬传递企业价值导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企业吸纳、激励、使用、保留人才,增强组织赢利能力进而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最大化的有力工具。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截至Zoog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国有资产总量超过5.5万亿元,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排头兵,是国有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力量,中央企业能否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目前我国大力进行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推进国民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的时期,中央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责任、有义务做出表率。如何认识和解决薪酬管理问题,从战略高度对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进行规范,逐步确立现代薪酬分配思想和制度体系,更有效地发挥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是当前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薪酬制度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中央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1985年起国家对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实行结构性改革,推行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工资制度,引人再分配调节手段,开征了工资调节税、个人收人调节税,对企业工资总量实行控制,不再统一规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形式逐渐灵活多样。到1988年,约40%的企业进行了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基木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开始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试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运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调节工资收人分配的力度,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制度。2000年以来,工资分配制度进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中央提出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许多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基础上,部分企业试行了股权激励办法、企业年金制度,并规范职位消费,中央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部分企业开展了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技术要素入股等试点,全面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标志着我国已进人全面改革的新阶段。据此展望,在中央企业薪酬管理这个重要领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化和主客观条件的逐步具备,劳动计量市场化和工资形成市场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薪酬管理模式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成立以后,陆续制定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业绩考核、股权激励、职务消费、兼职取酬等若干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以对企业负责人普遍实行了以业绩为导向的年度薪酬制度。企业负责人基薪根据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结合企业经济规模和收入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绩效薪金与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级别及考核分数确定。同时,按照“规范起步、循序渐进、总结完善、逐步到位”的工作思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索。中央企业内部分别采用岗位薪酬制、技能薪酬制、结构薪酬制、绩效薪酬制等薪酬制度。2010年起,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实现了从岗位等级工资制、岗位结构工资制向企业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方法和薪酬激励制度的转变。

目前中央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改革试验阶段,与现代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分析

3.1收入分配问题引发强烈争议

(1)劳动报酬比重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总产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二,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预测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报酬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后持续下降,2005年为36.7%,连降22年,而从1978年至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2)收人分配差距未能有效缓解。职工平均工资地区差距仍在拉大,2000年,在陕西省内各地市中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商洛市与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西安市差距为1848元,到200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2687元。行业间工资收人差距依然较大,199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与最高行业的差距为2.35倍。到2005年,行业工资差距扩大到4.88倍。

(3)各个阶层收人增长速度有差异。按照国际通用的社会平均工资法,月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月平均工资的40%~60%,目前中国所有地区的最低工资上限仅为平均工资的43%左右,平均水平则明显低于40%的下限,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法,没有一个省份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水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居民收人基尼系数1994年突破警戒临界点,目前已超过0.45,收人分配已走到了函需调整的“十字路口”。

3.2国家收入分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收人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收人分配的状况不仅会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国家领导把“收人分配不公”作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三大因素之一进行了重点强调,总理发文指出:“当前,收人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理顺收人分配关系,改革收人分配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作出了明确要求,国资委下发《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内部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控”预算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出台工资支付条例。从近期国资委监事会对中央企业的检查以及各类外部审计来看,收人分配是检查和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收人分配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3绩效管理在企业二次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员工中“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绩效管理在体现“效益优先、按劳分配”的激励约束作用不够明显,助力员工发展方面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有些企业过度崇尚薪酬的激励效能,把薪酬看作是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的万能钥匙,把激励简单等同于现金奖罚,忽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会需要;与此相对应,有些企业则轻视薪酬制度功能,过于依赖“狼性理论”、“大公无私”文化,忽视员工“经济人”的属性,不注意调整薪酬制度以适应企业外部的市场大环境,从而导致了员工积极性的丧失,甚至使核心员工外流、企业竞争力下降。

3.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

主要体现科学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制度尚未建立,在劳动差别和岗位价值缺乏定量的依据,即对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等4要素没有进行较规范的评价,导致工作环境艰苦、技能要求高的岗位与一般岗位收人未能合理拉开差距。由于体制原因,大多数中央企业还存在着总体超员、部分专业工种缺员现象,历史包袱较重,适应企业特点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岗位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薪酬管理对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未能充分盘活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力度不强。

4薪酬管理的对策

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收人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热点,薪酬管理工作既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企业的工资总额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企业薪酬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控力度,规范收人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夯实薪酬管理基础工作,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1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坚持收人分配改革“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间收人群体收人,提高低收人群体收人水平”的大方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个人收入岗位责任、贡献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衔接、能增能减的分配调控机制。积极探索管理、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人分配的办法,参照行业劳动力市场,根据人工成本比重等要素合理设置便于增长统计、宏观调控、自我约束的分配指数,深化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探索引人职级、岗位绩效工资制,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生产一线职上倾斜,合理确定上_资差距,接受国家和公众监督,使每位员工能够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4.2制定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

根据企业成长期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薪酬战略。在企业迅速成长时,经营战略以投资促进成长,薪酬战略应当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的奖励相结合。企业进人成熟阶段,其经营战略主要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技巧为主,把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企业处在衰退阶段,其经营战略是收获利润并转向新的投资点,薪酬战略应实行略低于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和福利。

4.3规范收入分配管理

(1)建立健全收人分配重大事项审核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收人分配宏观调控政策,推行收人报告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方案、股权期权激励方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等涉及收入分配的重大事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申报审批程序。

(2)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增长。健全人工成本管理调控制度,加强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推行薪酬管理信息化应用,建立人工成本监控、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薪酬发放遵循“两低于”原则,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厘清各类奖金和津补贴,规范薪酬列支项目和渠道。企业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和调整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均应充分考虑企业效益、工资水平、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的要求,持续提高人工成本投人产出效率,优化人工成本结构。

(3)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工资内收人监督检查,执行国家宏严格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健全内部分配民主管理程序和制度,企业收人分配重要大项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强企业风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能力。

4.4完善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

(1)规范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管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的部署,加强业绩考核指标提取和目标设置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推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使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联动,促进企业负责人收人分配公正、合理、规范。

(2)深化全员绩效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全员绩效管理规划目标,以规划引领绩效管理深人开展,健全岗位绩效指标库,逐步提高员工薪酬收人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等指标挂钩力度,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薪酬制度,以此激励员工干事创业激情。

(3)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把薪酬制度改革放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考虑员工发展愿景和精神激励因素,注重同步健全完善配套的劳动用工、劳动合同管理、职业发展、人才培养、干部选拔任用等相关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拉开关键岗位、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与一般操作岗位的收人差距,拓展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空间,让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人才通过不同激励方式同样得到实惠,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使薪酬管理效能最大化。

4.5加强薪酬管理基础工作

(1)分析参与收人分配的各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提高收人分配透明度,进一步对“按劳分配”进行新的探索,对“劳动价值”赋予新的内涵,对“劳动”参与分配提供新的思路。

(2)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分析、评价制度。以组织机构规范和劳动定员贯标为契机,以岗位分析为基准,编写岗位说明书,评价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建立胜任模型,确认相应岗位价值,为确定薪酬标准提供量化依据。

(3)逐步建立竞争性的岗位管理机制。《职工奖惩条例》于2008年废止,新《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细化了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用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政策研究,抓紧完善企业内部奖惩规定,积极开展清理和规范用工工作,研究依法调整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工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编制,合理设置岗位,加强人员配置管理,为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人能高能低的良好格局提供制度保证。

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大,福建省引进的外资规模也日益增加。由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国际产业对该省的转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1987年,国际产业转移起步发展阶段。

随着市场开放,外资从小规模试探逐步加快进入,1984-198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平均为7千万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从1979年至1987年,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01亿美元。(2)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国际产业转移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3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都成倍增长。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进入福建,较多投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从1988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134.28亿美元。(3)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国际产业转移平稳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1999年和2000年小幅下滑之后,2004年有了明显增加,达到47亿美元。同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来闽投资增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1996年至2004年底,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69.31亿美元。

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福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见表1)。2004年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9.5%,远远高于全省总体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48.7%的比重,两者相差30.8个百分点,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04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的产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的份额是:工业总产值占59.55%,工业增加值占57.71%,产品销售收入占59.42%,利润总额占69.28%,资产总额占54.64%,均已占到1/2甚至更高的比重。

(2)促进福建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是以轻纺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福建省得改革开放之先,主要承接了来自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以轻工制成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在全省承接的国际转移产业中除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趋势同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省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2002年全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开始接近轻工业。2005年,轻重工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2002年50%∶50%,变为45%∶55%。近几年福建电子、石化、机械等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大批以IT产业和石化产业为代表的大项目的进入。2005年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9%,拉动全省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

(3)推动福建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发展。

2004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占所在行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比重的共有12个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1.9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87.47%)、橡胶制品业(86.1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4.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76.99%)、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75.14%)、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74.21%)、金属制品业(71.45%)、家具制造业(70.9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8.45%)、塑料制品业(67.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4.88%)。这些行业基本都是加工工业,其中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高达91.94%,这说明除一般性加工工业外,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加工工业也是国际产业向福建省转移的重点。2000年,外商与港澳台商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76.8%,到2003年达81.5%;在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部的98.0%。

外商产业转移项目许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技术层次较低的电子零件加工组装业,这导致福建省高技术产业附加值率明显偏低。2003年,在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每百元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额只有6.93元,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也只有7.87元,虽然比全部工业的增加值率高,但远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水平。

(4)促进福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进入市场的壁垒不断被打破,福建省非国有经济发展迅猛,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产业集中度下降。外资持续大规模的进入对全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多外资企业的规模远远超过同类企业,居所在行业的前列。2004年,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的平均工业总产值是3868.06万元、平均资产总额3858.3万元、平均产品销售收入3764.55万元、平均利润总额165.43万元,与之对比,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数值相应高出3286.74万元、1504.16万元、3130.14万元和180.92万元,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的数值分别高出6718.94万元、5649.6万元、6542.27万元和750.47万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欧美大型跨国公司在一些规模经济效应显著行业的投资,不断扩大单项外商投资的平均规模,有效提高相关产业的集中度。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福州冠捷电子产量已跃居全球同类型企业第3位,中华映管产量位居全国同类型企业第1位。在汽车产业领域,2003年东南汽车公司轻客的产销量已占据同行业第2位,轿车居第9位。

从总体看,国际产业对福建的转移重点,集中于中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工业和一般性技术产业,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大型投资企业相对较少。2002-2003年度福建省列入全国500强的外资企业仅有19家,占全国的3.85,这与该省吸收外商实际投资居全国第三位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2福建面临国际产业转移“北上”的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改变了改革开放后的头20年高度集中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局面,开始大规模地面向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等省。在产业转移“北上”的总体趋势中,福建省利用外资表现出不断下滑的态势。以台资为例(见表2),1990年以前,福建一直是我国台商投资大陆布局的重心地区,所吸纳台资一度占到大陆吸纳台资总额的30%以上。然而自1994年以来,来福建的台资项目和规模逐年下降。2000年台湾企业投资大陆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1%,而投资在福建的却比上年下降47.5%。2000年福建吸纳台资所占总体份额已从1991年的32%降至3.82%,2005年为6.63%。

福建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中,没有能够在吸引和承接外资的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除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国内吸引外资竞争更加激烈等外部因素外,福建省的综合配套环境比较薄弱,明显制约了国际产业向福建的转移及产业结构的升级。

(1)福建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差。

(2)福建基础设施较差,市场容量有限。

(3)福建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4)福建投资软环境不够理想。

3处于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福建产业定位

目前,福建的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石化、汽车三大产业,与“长三角”、“珠三角”在经济技术发展方面客观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福建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在对各地区产业同构现象的一片谴责声之中,福建产业只能固守传统优势产业?如何避免产业低地的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制造业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大量外资尤其是跨国资本的进入,一些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了跳跃式演进,加快了各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化的步伐。但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和趋势,使产业结构的趋同并非一定意味着地区间分工和专业化的弱化。第一,随着竞争不断加剧,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转移。也就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或区域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产业链分工体系。第二,跨国公司成为产业国际转移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2002年,在全球直接投资流量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增加了30%,创造了3.4万亿美元的附加值,约占全球GDP的1/10,同时,其全球销售额高达l8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总出口8万亿美元的2.25倍。2003年研发开支超过5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有六家(福特汽车、辉瑞制药、戴姆勒一克莱斯勒、西门子、丰田和通用汽车)。相比之下,在发展中经济体中,研发总开支接近或超过50亿美元的只有巴西、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决定企业内的全球分工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更加主要的模式。这种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主要表现为母国公司控制一个产业或生产流程中具有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把非核心技术的、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同时,跨国公司社会化协作程度高、横向联系广的特点还导致国际产业转移的集群化,即跨国公司主动地带动和引导上下游企业的投资,通过本地化战略的实施,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总之,新出现的这种产业链分工和企业内分工是一种更为细致和发达的产业分工形态。在这种新型分工格局下,一方面是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却在不断深化。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趋同与区域分工深化可以并存。这样一来,市场竞争就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分工协作、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

因此,面对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福建产业定位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选择区域间的“同构产业”,而是如何强化产业分工和专业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1)必须转变“撒胡椒面式”的产业扶持政策。福建省不论在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的确立,还是产业集群的扶植方面,动辄十个几十个行业的做法并不鲜见。由于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资金分散,因而不能发挥出产业政策的作用。

(2)加大对跨国公司转移产业的导向力度。把吸引外资着力点放在引进跨国公司及与跨国公司生产相配套的企业群上,特别注重引进与大项目关联度大、面向全球供货的零配件项目。

(3)在企业规模结构方面,要重点培育“专、精、特”的小型巨人企业。福建工业化的进程一直承受着“只长不大”的企业“侏儒症”问题的困扰,产业竞争力因此难以获得有效提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组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被视为“作大”的重要途径,但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浙江省“不求其大,只求其优”的产业发展思路值得借鉴。他们以相对市场份额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准,涌现出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竞争力较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企业。这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福建要在现已具备一定产业规模的行业中,加快把成长型企业培植成“小型巨人”企业,大幅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此外,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关系,使之成为围绕大企业进行协作配套的专业化企业。

第5篇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领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升”总体要求,以“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健全考核、竞赛、评价体系,强化政策、目录、引导作用,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深化优质服务企业,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工业增长稳定,效益回升明显。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07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6%;销售收入2921.3亿元,增长21.0%;完成利税220.0亿元,增长17.1%;实现利润140.8亿元,增长16.0%,销售增幅与利润增幅的差距已由去年同期的9.3个百分点降为现在的5个百分点。

(二)产业趋向合理,龙头带动明显。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近80的纺织、机械、医药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重点行业,今年来都在各自增长区间保持平稳发展。支柱产业纺织业呈现量稳质优的发展势头,1-10月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完成销售1363.7亿元,增长16.4%;实现利润46.4亿元,增长10.9%。机械、医药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三大行业都保持平稳增长,1-9月累计增幅分别为22.9、39.3和30,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投资持续优化,结构调整加快。到10月底,全市在建工业项目4094项,计划总投资1023.6亿元。1-10月全市完成工业投入416.6亿元,增长9.4,其中列入20__年市重点工业建设项目计划的158个项目完成投入101.7亿元,占全市完成工业投入总额的24.4。从在建情况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完成投资的比重进一步加大,由去年同期的66.5提高到现在的67.5,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1.0;纺织行业属于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的投入,也由去年同期的70.0提高到现在的82.0。从投入内容看,设备和技术投入的比重明显增大,今年前10个月完成的投资中设备与技术的投入比重达65.0,同比增加近5个百分点。

(四)创新意识增强,内涵发展加快。1-9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共支出科研活动经费17.7亿元,增长58,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累计创造新产品产值556.5亿元,增长52.[!]1,高出同期产值增长速度1.3倍,新产品产值率达20.4,比上年同期提高7个多百分点;海亮集团和日月集团入选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增幅低于工业总产值增幅9.8个百分点;全市万元工业产值能耗0.268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1。今年,全市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7只(3只复评),目前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只,“中国名牌”产品40件,成为12个“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6个“中国品牌之都”之一。

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抓产业引导,推进结构调整。编制出台《___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导向目录(20__?20__)》,明确“十一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重点、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通过重点推进实施如浙江凯达机床集团柔性加工设备制造、浙江三圆石化30万吨聚丙烯等一大批投资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附加值较好的重点项目,加快以存量优化和增量投入来调整工业结构。

(二)重抓项目投入,增强发展后劲。组织力量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实地走访,建立市区市级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业务处室联系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年重点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90、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率达到70以上。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重点项目指标,全市有50只工业投资项目列入20__年度省重点技改计划,项目总投资104.3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7.4%和21.4%,居全省各地市首位;有157只技改项目列入省经贸委组织实施的“双千工程”计划,项目总投资422亿元,投资规模占全省总量的24%。同时,加大引进内资力度,以此作为拓展工业投入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出台《关于鼓励外地企业来绍投资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工作网络,开展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加强对内资引进工作的服务和管理。截止9月底,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193只,项目总投资205.5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80只,总投资182.9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的41.5%和项目总投资的89%。

(三)重抓园区经济,促进块状集群。以12个经济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功能区为载体,通过加强产业引导,搞好配套服务,不断提高工业园区化水平。1-9月份,全市12个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22.6亿元,同比增长29.5%,全市工业的园区化水平达到41.2%。全市已形成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38个,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块将达8个;特别是以集群块状经济为依托的经济强镇,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预计全年,全市工业产值超100亿元的经济强镇将达15个。

(四)重抓集约发展,加速产业提升

1.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和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分别占全省的11.1和17.1。到现在为止,全市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家,均占全省总数的16;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6家。抓好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今年全市有25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有浙江广洋电子科技公司开发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21只项目列入20__年浙江省工业领域自主创新合力攻关和产业化扶持重点项目计划,在全省100项攻关项目中占21。抓好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工作,对全市年销售收入2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企业进行技术贸易壁垒调查,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应对技术贸易壁垒项目专项资金。目前,我市共有9只项目成功列入省应对技术贸易壁垒项目,并且全部按期完成鉴定验收。

2.加强节能降耗。市政府专题召开全市节能降耗工作会议,市政府、市经贸委分别与

各县(市、区)及部分重点用能企业签订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同时通过建立了GDP能耗指标公告制度、开展节能产品展示、在重点行业开展节能竞赛、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措施,引导企业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节能降耗意识。仅全市30家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就实施清洁生产方案805项,完成投资1.2亿元,预计年节电5670万千瓦时,节水1020万吨,节煤4.5万吨,节汽13万吨;削减化学耗氧量3899吨,二氧化硫618吨,工业固体废弃物3.8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22亿元。3.加强企业培育。积极指导88家重点骨干企业落实好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动态考核管理机制,及时指导和帮助大企业化解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提高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10月全市完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3家,同比增加12家;完成销售收入896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8.5。预计全年全市完成销售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将达55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其中超30亿元18家企业,同比增加3家;超50亿元企业6家,同比增加2家。在组织抓好大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第二、第三梯队企业的培育,从今年起,在全市256家工业成长型企业中开展“比速度、比效益、比创新、比实力”的“四比”竞赛活动,预计全年成长型企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超30的企业可达50家,利税超15的企业可达51家,新产品产值和名牌产品产值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4.加强品牌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品牌经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今年以来,我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的34家工业企业依托品牌优势,加快发展的势头日益明显,1-10月份,品牌企业完成产值469.3亿元,同比增长25.5;销售451.7亿元,增长24.3。

(五)重抓服务企业,营造良好环境

1.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一是建立全市大企业以及成长型企业网上直报系统,及时了解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二是认真搞好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加强工业经济及产业预警分析;三是深入调研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一是组织银企对接洽谈活动,3月份组织全市100只重点项目参加省政府召开的重点项目银企合作洽谈会。二是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的各类信用担保公司已达69家,其中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担保公司6家,比上年增加3家;列入统计的担保公司34家,1-10月担保额13.5亿元,较之去年增长78.2%。

3.安排有序用电方案。与电力部门及早谋划,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__年有序用电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__年地方热电企业迎峰度夏工作的通知》,提前安排全市有序用电工作和电力迎峰度夏工作,按照“四定”(定企业、定设备、定负荷、定时间)原则,排定了8个45万千瓦的错避峰负荷方案,今年以来,市区没有发生因电源供电工作而出现的拉限电现象。

二、20__年工业思路及工作安排的背景分析

1、经济形势背景:明年宏观经济环境是,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仍将处于较快增长阶段,但也面临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宏观调控政策稳定中有新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一是宏观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但增速将面临放缓。主要依据是:据IMF公布的预测数据,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处于较快增长阶段,增速为4.9。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10左右。(1)占美国GDP近70的个人消费大幅放缓,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率将由今年的3.4放缓至2.9,而欧元区、日、韩经济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这对我市产品出口影响较大;(2)大宗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国际原油、黄金、铜等资源类商品在经历20__年上半年的疯涨后,目前已大幅下跌,本次资源类商品价格的下跌是对全球经济周期波动作出的提前反应,市场对资源类商品需求预期的信心减弱。

二是宏观政策稳定中有新变化,率先发展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明年,国家在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突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这两大理念。在以下五个方面会有新的变化:(1)财税政策方面,将更加注重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货币政策方面,将采取总量与结构调控并举的货币政策,明年趋紧的货币政策将有可能继续延续,这会给我市工业投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3)土地政策方面,国家将会执行更加严格的土地政策,尤其是工业用地方面,实施挂牌公拍,成本将大幅上升,对我市工业发展影响加剧。(4)外贸政策方面,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已摆上日程,出口退税的不断下调、外资并购新政等,这对我市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特别是纺织品出口是个挑战。(5)产业政策方面,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将进一步提高,技术工艺、安全环保等评审将更加严格,新开工项目的审批核准难度将加大,这迫切需要我市加快产业调整力度。

2、___工业现状分析:我市工业发展环境整体稳定,今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此3800亿元,增长2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650亿元,增长20%以上;实现利润180亿元,增长16%以上;工业投资500亿元,增长12%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工业增加值900亿元,增长16,年初预期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能如期实现或超额完成。明年将承接今年较好的发展趋势,仍可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运行,但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关注。

一是有利因素分析:(1)___跨江大桥的实质性启动、各大经济开发区正进入再次创业期,提升发展平台正是各开发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的一项重点工作,这将为我市工业发展进一步提供良好的发展通道和平台;(2)工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将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的基础;今年158只重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和部分建成投产将是明年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3)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特别是企业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将为我市工业在新的一年里进入新的增长平台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当前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1)工业投入的转型问题。我市工业投入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增长,已达到了较高的总量平台,20__年,我市工业投入拉动GDP增长系数为31,仅次于湖州的32,而同期杭州为15,温州为10,全省为22。我市工业投入拉动GDP增长已处于高位。因此今后我市的工业投入必须更加强调引导企业实施以技术、设备投入为主的技术改造,以此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

(2)新的支撑产业发展问题。目前占我市工业总量45的大纺织三大行业增长仅在15左右,而近年来各地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电子信息和能源原材料行业,但前者由于我市规模和技术层次的问题尚未有比较优势,后者我市则既没有必要的资源,也缺少区位比较优势。此外,我市一些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规模尚小,主要行业又面临产能过剩和调整升级问题。今后我市工业发展应把重点放在加快提升纺织等传统产业上,放在积极培育发展清洁生产、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上。

(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我市工业这几年连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仍属于粗放型增长,特别是当前土地供给紧张已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受石油等主要资源的价格波动影响、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银行流动性减弱,都将影响企业的出口、融资,迫切要求企业加快增长转型。

三、20__年工业工作基本思路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集约(提高增长质量、资源节约和提升开发区功能)、集群(提升块状经济竞争力)、集重(品牌经营、自主创新、培育大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三集”发展理念,围绕投入提质、降耗达标、产业创新这一工作目标,着力抓好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结构调整、评价体系、服务企业五大工作,努力促使我市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2、主要发展目标预期

──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8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15

──工业投入550亿元,其中以技术、设备投入为主的技术改造投入为360-380亿元,增长15以上

──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以上

──引进内资40亿元,增长15(20__年全年引进内资预计在35亿元左右)

3、五大工作的主要目标

第一、推进工业投入转型。确定明年工业投入的主题是“提质稳量”,主要目标是(1)投入质量:以技术、设备投入为主的技改投入力争完成360亿元;(2)投入档次:电子信息、新型医药化工、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及对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影响较大的项目投资比重,由上年的70提高到75以上;(3)项目规模:在建单体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的项目累计达到250项以上。

第二、强化节能降耗工作。(1)落实责任制。实现节能降耗年度工作目标,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2)力争12家清洁生产企业通过省级认定。

第三、加大调整提升力度。(1)全面实施《___市纺织工业振兴计划》;(2)市区“腾笼换鸟”计划实质性启动;(3)推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规模以下企业上规模比上年增长1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2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第四、完善政策评价体系。(1)调整完善工业发展政策;(2)制订出台四个考核评价办法,更好地发挥政策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第五、深化优质服务企业。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建设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四、明年重点工作实事安排

按照上述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在积极推进面上工作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以下十大重点实事:

1、抓好技术改造工作。(1)抓好150项重点工业项目。主要包括单体投资规模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技术水平、附加值较高的年度重点项目以及一批石油下游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化纤、产业用及功能性纺织品、新型医药及各类中间体、机电一体化产品、新型材料等。(2)抓好鼓励产业项目的建设。按照重点鼓励发展产业的要求,认真抓好重大工业项目的落地工作,划定产业区域和项目建设空间,并积极为项目业主在配套实施方面提供优惠和资助。(3)探索重大工业项目前期费用资助新办法。

2、抓好节能降耗工作。(1)抓好对标竞赛活动。组织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281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行业先进水平能耗对标竞赛活动,督促企业建立能源利用状况网上报告制度,并试行社会公布制。(2)建立专家评审制度。工业循环经济重大项目以及对进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重大工业项目能耗情况建立事前专家评审制度,提高高耗能产业市场准入门槛,对达不到能耗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投资项目,不予核准、备案。(3)推广节能先进技术。调研启动纺织行业集中供压缩空气替代分散空压机项目,与相关部门联合在全市印染行业试点推广中水回用节能技术。(4)加强能耗源头控制。积极开展新开工项目能耗测评试点;加快高能耗设备更新换代,坚决淘汰一批能耗高、效率低的生产设备。

3、抓好纺织业提升工作。(1)全面组织实施《___纺织工业振兴计划》。组织开展全市纺织业再创业活动,出台促进纺织业改造提升的政策意见,适时召开全市性纺织业创新提升发展大会,引导纺织行业、企业创新发展。(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原料优结构、面料增品种、印染提质量、服装强品牌”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科研投入,同时加强资源集聚,有效整合纺织产业链各个制造环节,增强产业链有机循环和专业化精细制作与配套化协作。

4、抓好“都市工业”培育工作。(1)启动实施市区“腾笼换鸟”计划。进一步细化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整合提升方案,并制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力争明年上半年正式启动实施,年底前有一个实质性进展。(2)鼓励生产业发展。重点引导发展以工业设计、投资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业和总部经济。

5、抓好自主创新工程。(1)全面推进实施企业技术中心五年创建计划。鼓励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增强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开发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2)实施一批创新项目。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光电显示、生物医药、高性能纺织及染整设备、有机硅单体、电力环保专用设备、高效率风力发电系统、半导体照明等项目的产业化,使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6、抓好内资引进工作。(1)建立考核机制。完善内资引进工作考核机制,将其列入对各县(市、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范畴,进一步加强引进内资的服务管理,建立完善领导联系、定期走访等相关制度。切实加强对内资引进工作的督查力度。(2)加强

宣传推介。组织编印100只重点内资推介项目,采取赴外地上门宣传、邀请市外大企业大集团来绍考察参观等方式,推介___良好投资环境。7、抓好块状经济集约发展。主要是抓好调研和相关政策的制订工作。对全市块状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发展提升我市块状经济的政策措施,重点引导块状经济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大企业有竞争力、小企业有生命力,生产专业化、产业高度化的集群化产业群。

8、抓好品牌创建经营工作。(1)抓好品牌创建。重点发挥块状经济、特色经济优势,充分挖掘各种途径,使“___纺织”、“嵊州领带”、“大唐袜业”等进一步成为全国、全球性知名产业品牌,同时依托块状经济,建设产业、企业、产品的多层次品牌体系,打造中国品牌之都。(2)抓好品牌经营。通过对品牌企业在品牌宣传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组织我市品牌企业到国内大城市集中进行品牌展示活动和鼓励品牌企业以品牌为纽带,进行资本运作等途径,拓展品牌的影响力,力争到年底全市有2家以上的国家级品牌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

第6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工资总额 预算管理 流程

一、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1.“工效挂钩”措施出台是为了处理“平均主义”的矛盾

工效挂钩体制是在1985年出台的。198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工资体制和价格改革是当年经济改革的两大任务。当时收入分配体系中出现的主要矛盾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难题。“工效挂钩”管理将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在当时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在之后的20多年里工效挂钩体制一直作为国家调控收入分配的法宝,在央企及各地方国企之间广泛推行。

2.工资总额预算办理措施出台是为了处理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

在“工效挂钩”措施实行期间,随着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化,新的矛盾不断出现。由于国有资源的垄断性,国有大型企业的利润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内部员工的工资水平也长期处于高工资、高增长的状态。与其他行业的员工工资水平拉开较大的差距,这显然有失公平。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由1985年的“平均主义”转化为如今的收入“差距过大”。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收入分配难题,尤其是垄断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成为了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热点。

3.十后,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计划;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等收入分配改革的具体任务。

4.河北省国资委《关于加强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管理的意见》冀国资字(2013)49号文提出:

试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由企业按照效益指标预算情况,采用增量预算法,严格控制固定工资在全部工资中的比例,管理人员原则上不超过50%,普通职工不超过70%,层层编制安排工资总额预算,纳入财务预决算管理,变对工资总额的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工资总额决定新机制。

因此,国资委启动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是为配合现在正在进行收入分配体系改革的国有企业,处理收入分配中“差距过大”的主要矛盾,抑制垄断行业高薪,缩小行业间、企业间收入分配差距,合理调控国有企业的收入,做好初次分配工作。促使企业创建内具公平性、外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预算管理定义

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是指在国资委依法调控下,国有企业围绕发展战略,依据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经济效益情况和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对年度工资总额的确定、发放和职工工资水平的调整作出计划安排并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的活动。

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是国资委对企业收入分配管理调控的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实现企业工资分配的效益导向和市场化原则相结合,有利于出资人依法调控与企业自主分配相结合,有利于企业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

三、预算管理原则

1.“两低于”原则。工资总额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平均工资增长低于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2.符合工资指导线原则。工资增长比例控制在河北省工资指导线范围内。

3.与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原则。经营性亏损企业、经济效益同比下降企业,工资原则上不增长。

4.遵循市场化原则。职工工资水平应逐步与劳动力市场价位接轨。

四、预算管理指标与内容

1.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指标体系由工资预算指标、经济效益预算指标和工资总额预算指标构成。

(1)工资预算指标包括职工平均工资、职工人数、人工成本等。

(2)经济效益预算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等。

(3)工资总额预算指标是指企业按照生产经营状况及工资总额预算相关规定,做出的年度工资总额预算。

2.工资总额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资总额预算申报表模板;

(2)工资总额预算编报说明,主要包括: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指标上年完成和本年预算情况;企业年度人员重大增减变化情况分析;企业年度劳动工资政策、劳动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情况分析;企业年度利润变化情况分析;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等。

五、预算管理流程

1.工资总额预算编制和申报

企业应当结合本企业实际,坚持年初预算,年底清算的原则,科学合理编报年度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方案。

2. 工资总额预算执行和调整

预算的执行关系到预算的最终落实,企业需及时将核定的工资总额预算指标进行分解,目标细化,责任落实。此外,为了更好的执行,企业还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分析,监督督促,动态跟踪形势变化,切实加强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监察。

3. 工资总额预算清算和评价

子公司在向集团提交全年工资总额预算报告时,集团需对工资总额预算情况进行测算,对预算执行偏离程度和影响因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情况等要求子公司进行说明,对劳动生产率、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进行分析。

六、结论

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合理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必然要求。找出各公司的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等相关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各公司合理确定工资总额预算额度的依据,对集团企业进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工资总额决定新机制是国有企业进行收入分配管理工作的未来,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已经走上收入分配改革的前台,国有企业试行这一制度已成必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10]72号.

第7篇

(一)基于信息熵的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模型信息熵可以客观衡量系统均衡性,避免人为偏好影响,近年来,信息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程经济领域的系统评价和决策中。根据历史文献阅读和工业企业碳排放现状分析,总结工业企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水平、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等。鉴于企业碳排放量的分配要考虑企业历史责任、发展要求、减排能力、减排潜力和减排效率,本文选取历史排放量、工业产值、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5个指标。本文以T0年为碳排放量分配基准年,以T年为碳排放量分配目标年,根据“定总量、算减量、确定分配量”的思路,以历史沿袭法为基础,确定分配年各行业碳排放总量,在减排总量分配中体现各行业异质性和分配公平有效性。具体建模步骤如下:1.建立原始评价矩阵本文将m个工业行业设为待评价的对象,将历史排放量、工业产值、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5个影响因素设为评价指标,每个对象对应这5个评价指标。2.原始矩阵归一化处理由于各个指标的含义和量纲不一,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不同性质的指标归一化处理方式不一,鉴于本文采用的减排分配量评价指标都是效益型指标,故进行统一归一化处理。各指标内涵和归一化处理如表1所示。

(二)基于波尔兹曼熵的企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模型在区域碳排放量分配给区域内各行业后,将行业碳排放总量分配给行业内各个企业是落实碳分配和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本文基于波尔兹曼分布,将熵最大化的原理应用于同行业下各个企业之间碳排放量的分配。在这里,包含多个企业的单个减排工业行业类比于物质系统,单位分配碳排放量类比于物质颗粒,参与减排企业的历史碳排放量和上报未来碳排放量几何平均类比于物质单态。假设所有的单位碳排放量在同一个企业k内都产生相同的碳排放量,那么企业k的碳排放强度ek即类比于物质单态i的单态能量Ei。在这样的类比下,分配给企业k的单位碳排放量的概率和跟企业k的历史排放量和未来排放量成正比,跟企业k的碳排放强度成反比,既兼顾了历史排放责任、未来发展需求,又鼓励提高排放效率。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昆山市张浦镇位于上海、苏州、昆山之间的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之首昆山市的经济强镇。改革开放以来,张浦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先后成立了德国工业园、海峡两岸食品产业园、N维空间文化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累计吸引了3400多家企业注册落户,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镇。2012年,张浦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0家,其能源消耗占全部企业能源消耗的95%。通过对张浦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量进行定量分配,给予企业明确碳排放量约束,不但推进了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张浦镇“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本文选取张浦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样本,考虑到张浦镇自2012年才进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网上能耗统计,本文选取2012年和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历史排放数据,分配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量。2012年张浦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0家,2013年增加至255家,选取张浦镇2012—2013年不变的2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碳排放权分配企业。通过计算分析,2012—2013年期间,此217家工业企业在政府行政命令下减排11%,完全达到政府规划要求,因此本文直接使用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实际排放量作为分配总量,同时也方便对比分析分配结果的满意度。企业能耗和工业产值数据来源于张浦镇经促局统计科提供的《2012年张浦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明细》和《2013年张浦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明细》;碳排放数据以各企业各类能源消费量为依据,根据各类能源发热系数、排放系数和碳氧化率计算得到,相关系数取自《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文件》推荐标准,各个分品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如表2所示。

三、分配结果分析

(一)基于信息熵的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结果分析本文基于信息熵理论,以2012年和2013年张浦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数据均值,计算各行业碳排放减排系数,进而对2013年张浦镇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进行分配。通过基于信息熵的行业碳排放分配模型公式的计算,可得各指标的信息熵值、信息量值和熵权重值,这3个参数是计算减排因子的基础。具体减排影响因素指标参数计算值如表3所示。从各个影响因素指标的信息熵值来看,工业产值信息熵值最大,熵值为0.707,说明工业产值信息量较小,行业减排能力对碳总量减排作用较小;能源结构熵值最小,熵值0.470,说明能源结构信息量较大,原煤减少使用对碳总量减排作用较大。其他因素如历史排放量、能源强度和排放强度在碳减排分配中影响越来越小。结合张浦镇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碳分配总量,通过信息熵行业碳分配模型计算可得张浦镇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各个行业碳排放配额。根据碳减排结果(图1)显示,各行业的碳减排量相对于2012年,各行业减排幅度从17.17%~0.02%不等,全行业碳减排量相对于基期2012年减排了11.01%,基本符合张浦镇发展需求和节能减排形势。如图1所示,一方面,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行业26)分配到碳减排量16.81万吨,减幅17.17%,对以煤为主的化工行业,施以严格的减排约束,有利于促进化工行业调整能源结构。其中,中盐昆山有限公司耗能占总化工行业耗能96.5%,其“十二五”期间实施节能技改可以节能21.45%,所以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减排降幅符合了行业节能潜力,该减排量切实可行。另一方面,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行业30)分配到碳减排量8.40万吨,降幅9.27%,这对碳排放强度较高的非金属行业提出较高要求,督促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其中,台玻集团耗能占总行业耗能81.81%,其能源审计报告显示台玻集团“十二五”期间实施节能技改项目,可以节能8.98%,考虑到中盐锅炉项目实施,台玻集团等企业将使用中盐的锅炉蒸汽,则台玻集团可以进一步节能减排,所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碳排放降幅是合理且可行的。通过对比基于信息熵的碳排放总量行业分配和基于历史排放的碳排放总量行业分配结果如图2所示。以化工行业为例,若是基于历史排放进行碳排放量分配,其可获得87.118万吨的分配量,多出5.207万吨。这种情况下,虽然分配标准考虑到行业发展需求,但是分配存在不公平性,政府仿佛在变相鼓励高排放企业进行碳排放,此碳分配量可能得不到其他企业认同;另外,企业获得高排放权利,其节能减排动力不足,企业不会主动提高能源效率,行业碳排放强度难以下降,难以完成全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基于信息熵的分配方法考虑了化工行业历史责任和行业减排潜力,分配结果使化工行业的碳排放量更加合理。进一步通过对比基于信息熵的碳排放总量行业分配和基于按比例分配的碳排放总量行业分配减排占比,如图3所示。经计算发现,按相同碳减排比例(本文的减排分配比例是11.01%)分配得到的各行业碳排放量和按历史排放分配得到的分配量结果是一致的。在按等减排比例分配情况下,此分配标准没有考虑各个行业的异质性,各个行业的减排能力和减排潜力是不一致的,对于能源效率低下的化工行业和能源效率相对较高的通信电子行业都采取一刀切的分配方法,是粗放不合适的。综上,基于信息熵的碳排放量分配相对于基于历史排放和基于等减排比例的分配更加公平有效,主要是由于信息熵方法基于行业异质性,客观考虑了行业发展需求、减排能力和减排潜力,其分配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二)基于波尔兹曼熵的企业碳排放配额分配结果分析基于上述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结果,通过玻尔兹曼熵,计算张浦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3年碳排放量分配额。鉴于数据可得性,C0i使用企业2012年和2013年碳排放量的几何平均;ei使用企业2013年碳排放强度,以体现企业最新排放效率,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和要求;β由2012年和2013年历史碳排放量,通过最小二乘法模拟计算取得(即使Y值最小),各个行业β计模拟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各行业的最优β值,进一步计算得出各个行业内企业的碳排放配额。根据各个行业内企业的碳排放量分配结果看出,各个企业获得的碳排放分配量相对于基期2012年排放量,减排幅度不等,不仅由于行业异质性,也考虑行业内企业的发展需求和碳排放效率。对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行业26),对该行业下15家企业碳排放量的分配中,通过最小二乘法的β模拟最优值为0。通过计算,如图4所示,分配结果与历史排放均值成正比,分配结果相对于企业2013年实际排放值和2012年历史排放值比较没有很大波动。此时β取值为0,企业分配到的碳排放配额基本满足企业自身生产需要,企业之间碳交易成本最低。若适当提高β取值,可以进一步奖励高排放效率企业,惩罚低排放效率企业,不过增加了本行业下企业的碳交易成本。本文此处β取值为0,中盐公司虽然碳排放强度高,但是作为国营企业,已经进行节能改造,能源效率迅速提高,若减排后多出的碳排放配额,既可以用于进一步扩大生产,提高行业高效率产能占比,从而改善了行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碳排放效率;也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给其他减排成本较高企业,获得利润,进一步改善生产结构。其他化学制品公司碳排放强度不高,在政府部分鼓励和补贴下,可以积极申报政府节能技改项目,以进一步提高碳排放效率。对于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行业29),在对该行业下16家企业碳排放量的分配中,通过最小二乘法的β模拟最优值为0.514。通过计算可得各个企业2013年碳排放配额,相对于企业2012年和2013年历史排放几何平均值,分配减排量比从-22.77%~13%不等,由图5所示,在总量控制下,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下各企业分配到的减排比例和企业排放强度成正向关系,企业碳排放强度越高,企业分配得到减排量越大。此时的β取值,不仅使得企业碳交易成本最低,同时奖励了高排放效率企业,惩罚了低排放效率企业。随着β值取值越小于0.514,则企业分配到的碳排放量更接近历史排放均值;随着β值取值越大于0.514,企业因碳排放强度受到的惩罚和奖励就更大。β取值0.514,企业间碳交易成本最小。分配到较少碳排放配额的企业需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需求,或者通过碳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配额;分配到较多碳排放配额的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出售给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也可以自己储备用来扩大优质生产力。例如,和进塑胶电子有限公司,2013年碳排放强度为0.686吨CO2/万元,碳排放效率行业最低,分配获得13%的碳排放减量;而贺升电子有限公司,2013年碳排放强度为0.016吨CO2/万元,碳排放效率行业最高,分配获得22.77%的碳排放增量。在此情况下,和进塑胶电子有限公司必须进行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实施,提高碳排放效率,降低碳交易成本;而贺升电子有限公司则可以出售碳配额获益。综上,在同一个行业下使用基于玻尔兹曼熵的企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法,以最小交易成本为目标,考虑了企业未来发展需求,达到奖励高排放效率企业,惩罚低排放效率企业,分配结果更易被企业接受,也推动了张浦镇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完成。

四、主要结论

第8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以及全国、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会前,**书记和**市长分别听取了汇报,对2009年我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资产重组产业整合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做好今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今天,**副市长亲临会议,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去年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情况以及今年的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市国资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扎实工作,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保持了国有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国企改革重组迈出新步伐

一年来,在市级有关部门(公司)的支持配合和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全市国资国企改革重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是25户国企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去年初,我们将25户企业改制目标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10个企业主管部门(公司),加强督导、协调和指导,经过市级相关部门艰苦、扎实细致的工作,去年底,25户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其中,实施依法破产8户,股份制改造10户,兼并重组7户。至此,全市国企改制面累计达到98.5%。

二是10大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项目进展顺利。我们从优化调整我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出发,重点推进了"陕鼓集团与上海鼓风机有限公司"、"国电集团与西安热电公司"、"西化双30暨搬迁改造"、唐华集团破产重组、交大博通股权置换等10大资产重组产业整合项目。其中,投资55亿元的西化"双三"搬迁改造项目已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完成安评和环评等工作,与战略投资者延长集团已签署了重组协议;投资52亿元的国电集团重组西郊热电公司三、四期扩建工程方案,在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后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中水投集团投入9000万元整合延河厂破产资产,发展风力发电产业,技改扩建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105%;唐华集团破产重组工作全面推进,研究确定了《西安三棉公司等五户企业整合改造搬迁总体方案》,新组建的西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已挂牌营运,纺织产业搬迁改造整合重组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三是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取得新突破。在充分发挥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两个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作用的同时,组建了市建工集团,打造全市建筑开发领域的大企业、大集团;组建了水务集团,形成城市供排水一体化运营主体。另外,还将财政投资的金融类国有资产整合起来组建了市投资控股集团。这些集团的组建,为在全市范围内融通资金、整合资源、发挥效能,做大做强我市国有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依法破产工作进展顺利。以西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为标志的8户企业依法破产工作进展顺利,年底前已按计划完成相关工作。西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整体破产是我市局级公司实施破产的首例,在全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了市外经贸局等部门特困企业依法破产后续工作,解决了职工安置和破产工作中的大量实际问题。

五是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制定了《中央政策性破产企业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意见》,对分离移交工作进行了规范,并按照"成熟一户,移交一户"的原则,圆满完成3538厂、3507厂、794矿等3户中央企业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同时我们还深入到20多个企业协调解决企办学校移交遗留问题,正式启动了市属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管理试点工作。

(二)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企稳回升

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帮助企业解近忧、谋远虑、渡难关,及时出台9条有效措施保增长,多次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跟踪指导,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水、煤、电、气、资金等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不停产、不裁员。先后为监管企业争取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卷104.8亿元、技改贴息和流动资金贴息2553万元,帮助困难企业缓交或减免电费、土地使用税等,保持了企业经济运行平稳、正常。同时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组织企业储备和实施了近3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65.5亿元,其中,市属国有企业列入我市重点项目计划6个,计划总投资10.26亿元。经过上下共同努力,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企稳向好。2009年,监管企业总资产1987.25亿元,同比增长24.8%;实现销售收入201.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5亿元。

(三)强化监管,依法履职,国资监管工作又有新进展

一是积极学习宣传贯彻《企业国有资产法》。2009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是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国资监管部门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真正有法可依。为深入学习贯彻好这部法律,我们邀请专家为国资系统300余人举办了专题讲座,并采取知识竞赛、录制电视专题片、广告宣传等多种形式,面向基层企业和社会各界进行普及和宣讲,在全系统形成了学习贯彻《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浓厚氛围。

二是认真做好业绩考核和节能降耗工作。按照《西安市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西安市市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全年有15户国有企业签订了经营业绩责任书,认真开展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有效落实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同时,西化热电公司等8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利君集团等4户企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是加强企业投资和产权管理。按照上级要求,我们牵头市财政局等四部门,对部分区县及开发区等企业产权转让事项进行了联合检查,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先后完成86户企业资产处置、股权转让、审计评估等审批事项,全年完成各类产权交易项目72宗,涉及交易资产总额23.8亿元,成交总金额9.91亿元。去年十一月,省上六部门联合对我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协助市财政局积极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为我市实行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奠定基础。

四是积极推进企业外派监事会试点工作。在20**年3户企业外派监事会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我们重点强化了监督检查工作中的当期监督,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决策过程、重大事项的监督,规范了企业的投资和决策行为。并以委托审计方式,顺利完成直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在全市机构改革中,落实了监事会编制及经费,为全面推行我市企业外派监事会工作提供了保障。

(四)落实责任,化解矛盾,企业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取得新成绩

通过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健全相关制度法规,坚持不懈地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了企业生产运行稳定正常。同时,我们始终把保持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在维稳任务十分艰巨的情况下,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稳妥地做好维稳各项工作。先后处理群体性上访20余起,接待群众来访540人次,办理上级批转信件54件次,办结率为100%。截至去年底,直管企业没有发生一起非正常进京上访事件,圆满完成了维稳任务,实现了市委、政府提出的"两控制,一下降"的工作目标,保持了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势头。

(五)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明显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们先后在机关和市属国有企业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机关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紧扣主题和实践活动载体,结合我市国资国企工作实际,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取得了明显成效。21名各界代表对我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给予了满意度评价,满意率达到100%。下半年,我们在市属282户国有企业和国资委直管的17户企业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后抽调机关12名干部,深入企业,通过调查研究、分类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扎实推进,收到了良好效果。经统计,市属国有企业共向在岗党员发放学习资料45707本,企业党委中心组学习1514次,撰写心得体会3717篇;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645场,党员领导干部参与调研1293人,完成调研报告848篇;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489件。省、市检查指导组对我委机关和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多次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目前,学习实践活动已圆满完成第二阶段任务,顺利转入第三阶段。

(六)创新方式,健全机制,企业党建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进展

我们按照《关于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的要求,扎实开展了企业党建"提高年"活动,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市国资委党委重点加强了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先后指导2户企业党委进行了换届选举;对市机电化工(轻纺建材)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西安热电公司、西安西化氯碱公司和西安纺织集团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党委领导班子33名成员分别进行了调整任命;对标准集团、利君集团等10户企业21名领导人员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了调整任免。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首期"市属国企领导人员培训班",提高了企业领导人员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能力素质。以隆重纪念建党88周年为主题,开展了党建"提高年"活动。"七一"前夕,我们组织召开了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交流推广了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利君集团等6户企业的经验做法,为提升我市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四好班子"建设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把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研究出台并实施了《西安市市属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领导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形成了有效的惩防并举、综合治理制度建设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逐级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领导干部廉洁承诺书,通过自查、督查、考核等形式,抓好廉政责任落实工作;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有力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执行《案件检查工作流程》规定程序,加强对交办企业案件的指导和查处力度,全年落实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9件(次);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制定下发了《市国资委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扎实落实专项治理工作;认真执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和领导干部廉政鉴定制度,有效地增强了领导干部自觉改进领导作风和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章制度的良好意识。

回顾总结2009年工作,由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全市上下扎实推进,我们超额完成了年度国企改革任务,国资监管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里,我代表市国资委要特别感谢市委、市政府及省国资委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指导!感谢市级有关部门及各区县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的全力支持和帮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仍然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事权不清、责任不明,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在我市国企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后,市属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实施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的任务依然很重。三是国资监管新手段的推行难度很大。由于体制机制,重大事项报告、外派监事会、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等监管制度推行落实的难度很大。四是稳定工作压力很大,以前年度企业改制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遗留问题等,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正视矛盾,克服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对于我市来讲,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极为关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全市国企改革目标任务完成的基础上,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应成为工作"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把2010年确定为"产业发展年"。

今年,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及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主线,突出抓结构调整,突出抓技术创新,突出抓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活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重点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一)围绕抓转变、调结构、促发展,在抓好企业经济运行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促进我市国有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优势产业的特色更加突出;通过实施企业名牌战略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产品结构、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实现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加强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及时分析和掌握企业经济运行状况;通过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政策措施,扎实做好水、煤、电、气等生产要素的协调供应,全力促进国有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深化国企改革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在我市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要按照《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要求,不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处理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认真调查研究,大胆创新,深入探讨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和市级有关部门、局级公司批准成立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问题。积极开展国有企业外派董事试点工作。在对市属国有企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出台《西安市企业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的有效途径,稳步推进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工作。

(三)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在加大产业整合、资产重组和提升产业水平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按照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的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在去年全市国有企业重大资产重组产业整合项目取得突出成效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以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形成大产业,推动我市国有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方面全面升级。抓紧西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章程审批、资本金认定,充分发挥其资本运营平台作用;特别要重点推进陕鼓集团、西化公司、热电公司等重大资产重组产业整合项目的实施,强化项目督导、协调和服务工作机制。加快推动陕鼓动力上半年完成上市;积极支持交大博通股权置换和紫微地产、曲江文化借壳上市;认真做好水业集团、五环集团、秦华天然气和高科建材等企业的培育上市工作,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做精做强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重组与整合。为了把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水平工作抓紧抓好,这次会上印发了《西安市国资委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指导意见》,希望大家从全市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我市资产重组产业整合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抓好落实,为提升我市国有企业产业发展水平作出新贡献。

(四)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在提高国资监管能力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一是按照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两个办法》规定,力争今年在市属国有企业中全面开展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二是尽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积极协助财政部门研究出台西安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和收益收缴管理办法,报请市政府审定同意后,逐步开展市属国有独资企业和控股、参股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切实维护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三是全面推行外派监事会工作。目前我市编制部门已经落实外派监事编制12名,今年将在监管企业中全面推行外派监事会制度,加强对企业财务、重大投资等方面的监督,控制风险,提高效能。

(五)深入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一是善始善终抓好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指导企业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上下功夫。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继续抓好市属282户和国资委直管的17户企业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完成第三阶段即整改阶段工作任务,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制定出针对性、可行性较强的整改落实方案,真正在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在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使广大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同时,要做好市属国有企业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建立和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际,谋划企业发展。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面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尤其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法途径,研究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指导意见》,明确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认真开展企业党建"巩固年"活动,全面总结企业党建三年规划的成效,表彰一批"领导科学发展好班子"以及"四强四优"企业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不断提高企业党组织建设水平。三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重点在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深化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着力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党小组;抓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在与企业签订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书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推动企业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四是深入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工作规划》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案件、积极探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制度建设,为国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上下功夫,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在做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方面下功夫、上水平

第9篇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节能减排。年,市政府对我局下达的节能目标为:完成1个淘汰落后生产线项目(年节能量15万吨标煤)、2个淘汰落后生产设备项目(4台设备,投资69.9万元,年节能量16吨标煤)和27个节能技改项目(总投资1.5亿元,年节能量9.69万吨标煤)。目前,大地化工淘汰8万吨合成氨生产线、华北石化等淘汰更换4台(套)新型节能设备项目已全部淘汰更换完毕,实现年节能量15万吨标煤;华北石化余热再利用等26个节能技改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年节能量9.39万吨标煤。德大化工醇酸树脂、酚醛树脂技改项目属于跨年度项目,现已完成年度目标进度。

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15家石化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11家企业正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3家企业申报工信部循环经济重点技术示范项目,1家企业申报工信部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1家企业申报工信部工信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

(二)对标行动。全市石化行业规上企业208家,全部开展对标行动。我局主抓重点对标企业22家,通过摸底调研,推荐11家企业评选省对标示范企业。省对标行动督导组八月底来沧督导时对我局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三)安全生产。按照省安监局《省重大危险源分级评定办法》(安监管应急【】12号)对我市石化企业重大危险源进行逐一摸底调查、重新登记建档。目前,我市石化企业共有重大危险源152个,一、二、三、四级分别为:16个、28个、80个、28个,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5.6%、76.2%、84.8%、85.1%、52.8%;积极参加市政府、市安委会组织的迎“双节”、庆“七一”及危险化学品专项治理等安全大检查活动,共督导、检查县市区11个、企业78家、查处安全隐患156处,现已全部整改完毕。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工作措施,把节能减排作为全局重要工作来抓。

我们继续坚持局领导“三保三压”的指导思想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折不扣的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任务。

一是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建立了市、县、企三级节能责任体系,对列入市“百家”的29家重点企业和列入我市淘汰落后及节能技改计划的22家企业,全部落实了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了石化局责任人、县(市、区)责任人、企业和项目责任人,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二是加强督导,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针对石化行业3个淘汰落后项目和27项节能技改项目,建立了项目进度直报制度。每月与项目或企业负责人直接联系,加强项目督导,了解项目进度,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形式,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二是深入调研,积极上报省工信厅千项技术改造项目。以省工信厅千项技术改造项目为契机,引导企业对照产业政策,采用节能新技术,通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能源梯级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措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截止10月底,我市石化行业已有5个节能减排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第一批),总投资28.3亿元,其中两个项目获贷款贴息补贴244万元。

(二)突出对标重点,由“对标、达标”向“超标、制标”迈进。

在今年的对标工作中,我们注重引导企业抓住重点、难点,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开展专项对标,并且积极扩展对标效果,由“对标、达标”向“超标、制标”推进。省对标督查组来沧督查期间,对我市石化行业对标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1.严格把关,抓好节能减排对标。严把节能减排关,促进企业升级转型,加快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努力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化肥行业,大化吨氨综合能耗达到1224千克标煤,比国内先进值低47千克标煤/吨,位居省同行业之首,被评为全省能效对标示范企业;烧碱行业,我市隔膜法制碱工艺已经全部淘汰,全面推行离子膜法制碱工艺,其中金华化工的离子膜法碱综合能耗达到312千克标煤/吨,比省内同行业先进值低13千克标煤/吨。

2.推新除旧,开展工艺装备对标。鼓励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产业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综合能耗,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升级改造项目,主要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部装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炼油能耗69Kg标油/吨,炼油用水单耗0.5吨/吨,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3.帮扶指导,鼓励科技创新对标。结合企业现状,指导部分企业选择国内甚至国际先进企业做标杆,促进企业引进和开发运用新技术、新设备,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对标。那瑞化学研制的格列美脲产品,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市场占有率达70%左右,成为国内首家,国际第二家成功研发的企业。

4.开拓创新,做好经营管理对标。从节能减排、工艺装备等可量化对标向经营管理、品牌建设等“无形”对标的延伸,是我市石化行业对标工作进一步深入的体现。中捷石化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及精细化管理,启动QHSE体系建设工作,苦练内功,快速提高企业软实力。精细化管理中提出的“3+4”模式和“金字塔式”的三级管理工作机构模式,被中海油总公司评为集团经营管理亮点模式。

(三)立足行业特色,抓好石化行业安全生产管理。

我们始终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多管齐下狠抓安全生产工作。今年,我局被市政府评为“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工作单位”。

一是明确定位,突出行业管理这一主线。积极做好安全生产指导工作,指导全市石油化工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治理安全隐患,组织协调解决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石化行业重大危险源监管,通过建立档案,定期排查,发现隐患,限期整改等措施,做好石化行业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参与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二是强化措施,认真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对标行动相结合。把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作为石化行业对标行动的重要内容,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宣传、指导工作,同时引导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渗透到企业安全生产各项基础性工作中,全面提高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安全生产工作和工业信息化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开展信息化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途径和做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改造传统石化产业。

三、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