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10 18:13:56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电子沙盘 沙盘模拟 课程教学

许多高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形式,以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将探讨电子版沙盘模拟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描述

生产运作活动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最基本活动,是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各种资源要素组织成现实生产力,以便有效地创造出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工商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一直以来颇为重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在MBA、普研及本科生中都开设本课程。

与其他经管类课程相比,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生产运作战略与企业竞争力、需求管理与预测、生产/ 服务流程分析、生产/ 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生产运作能力与生产运作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生产系统设计与优化、库存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前沿理论等知识模块,这些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是企业生产运作实践的总结,很多知识在讲授时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进行。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以理论教学为主

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比较枯燥,即使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学生毕业后常被评价为光懂理论、不会实战,在实际操作时遇到种种意外障碍而束手无策,能力不能与学历匹配。这也是有些文科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太长的原因。

2.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

学生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很多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无法透彻理解,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3.教师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

由于专业背景、授课学时等限制,教师往往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很难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控制告诉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公司操作实务。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企业运作实际,缺乏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训练。

4.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管理类课程,内容较复杂和枯燥,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往往不高,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上一届学生的影响,在还没有开课之前,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该课程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大量计算等印象,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所降低。

5.学生对课程的教评结果偏低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计算的内容偏多,尽管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案例、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本课程在许多院校开展的教评活动中仍得分偏低。有的教师同时讲授多门课程,但各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差距很大,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积极性有所降低。

6.实践环节滞后于课程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该课程在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引入了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等均是针对实践环节的课程,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存在,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甚微,学生们感叹如果实践环节的课程能够与理论课程穿行效果可能更好,学生会从中受益更深,体会更深刻。

三、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述的问题,有必要探索能够提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竞争力的教学方法。目前广为使用的是沙盘模拟教学方法。

1.沙盘模拟教学方法简介

沙盘模拟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指挥官在真实的模拟沙盘模具前,进行战略部署的过程,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等优点。企业的经营管理犹如战场,要进行整体部署、产品的研发以及财务分析等决策,通过课堂教学展现无疑是纸上谈兵,而沙盘模拟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情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通过老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真实体会企业多年的经营管理过程。

沙盘模拟主要通过实战模拟演练完成体验式学习,具有互动性、真实性、挑战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巩固,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与运用。

2.沙盘模拟课程涉及的内容

(1)熟悉企业全面管理系统,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沙盘模拟课程分析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预测市场趋势,形成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确定企业具体的市场经营战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等。

(2)了解企业整体运作流程。通过沙盘模拟课程能制定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制定市场开发决策、目标市场定位等。模拟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标过程,调查了解同行商情,抢攻市场,正确进行市场决策。

(3)谋求企业系统效率提升,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通过沙盘模拟的运用,学会制订企业长期、中期、短期资金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制订投资计划,编制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正确分析,进一步评估决策效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4)提升科学管理能力。通过对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生产线的更新调整\库存的管理,原材料采购、现金流量的计算等提升科学管理的能力。

(5)从点评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每一次教师的点评中,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到理论中学到的知识如何真正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实践中,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分析,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6)从总结中收获。通过参与企业模拟经营的过程以及课程结束后的实训报告,学生思考、总结得失,获得最大的收获与提高。

3.沙盘模拟的形式

在各大院校主要引进和自行开发的沙盘模拟形式有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的企业经营物理沙盘训练课程对抗规则复杂,容易出现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且问题无法追溯,影响公平性;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独占式教学资源,学生需要至少2天的时间完成整个物理沙盘的对抗演练,效率较低,但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性非常高。而电子沙盘采用计算机软件的对抗方式来进行教学和竞技,通过程序的设计,可以使实验完全依照对抗规则进行,防止了学生的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电子沙盘通过记录学生的每步实验操作,可以使实验最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自动生成。但是,这种模式直观性、体验性差,各小组缺少面对面交流,比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这与情景式教学的初衷相悖。

4.将电子沙盘引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

基于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的优缺点,考虑在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结束后的实践环节仍然保留物理沙盘的模拟训练或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扬长避短,最终实现电子沙盘的便捷性和物理沙盘的真实模拟性合为一体。而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功能。

5.电子沙盘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结合体现出的特点

(1)生动性。传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局面,通过沙盘模拟实际企业环境进行教学,学生能亲自运营企业,真正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2)真实性。在课程中,通过沙盘模拟运用让学生亲自体验“做”中“学”,以实际参与的方式体验企业的运作,在模拟企业实际环境中,真正体会企业面对多变的环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将来应用于实践。

(3)合作性。沙盘模拟就是让学生在每一次商业决策中感受团队智慧的价值,领会如何在立场不同的部门间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培养不同部门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同时建立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组织团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并能真正领会团队合作的优越性。

(4)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在引入课程教学时可以随时调用任何模块进行讲解,这是与物理沙盘相比其最大的优点。电子沙盘可以将学生分为6~18组进行模拟,而物理沙盘只能模拟6~8组,解决了物理沙盘授课的困难。同时也解决了物理沙盘必须连续的将课程进行2~3天独占资源的缺点以及物理沙盘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时间上脱节的问题。

(5)可作为开设物理沙盘课程的前期准备。与之前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再上物理沙盘课程相比,学生在开课前已经对沙盘模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分组组成不同的企业后,对企业战略决策、资金运用、市场开拓、ISO认证、产品研发、厂房及生产线投资等问题会更加慎重,通过理论课程对各个决策环节会用到哪些知识点已经心中有数,会彻底改变之前的盲目决策以及部分学生的游戏心态。

(6)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沙盘模拟在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系统中运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7)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并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学有所长,与实际贴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论

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将改变多年来“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对于经管类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借鉴。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020),(2011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炜,王宁宁.模拟实验课程初探.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2]张新婷,刘新艳.生产运营管理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2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是整 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运 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研究和探讨 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也是综合考察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 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的成绩与能否毕业及 获得学士学位直接关联,撰写毕业论文还有利 于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 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研 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加强毕业论文 这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对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 作、提高论文成绩、提升各项能力是十分必要 的。电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自2000年开办至 今,针对专业特点和电大成人在职教育的要求, 重视实践教学,在毕业论文教学中取得了不少 的经验和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管理问题。因此,本文从当前福建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 出发,分析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四全管理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毕业论文成绩欠佳 毕业论文的成绩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本教学环节质量的 最终体现。电大毕业论文成绩是综合考虑以下 几方面完成情况而定的:课题要求、选题、实 用性、科学性、专业性、可行性、分析研究方 法、观点、材料、论证、结构、格式及答辩等。 论文成绩实行三级审核制,即分校、省校、中 央电大或联办高校三级审核。近几年福建电大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情况如下表,

 

据表中数据可见,大多数送审论文达到本 科毕业论文要求,说明各级教学部门能按规范 化要求和程序进行工作;但还有一些不合格论 文出现,且优良论文不多,这反映出论文指导 与审核中存在着漏洞,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和提 高论文指导水平。

 

(二) 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管理欠严格

 

电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开办有十几年,在 毕业论文教学方面己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 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如制订系列的 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组成各级领导和专业骨 干教师构成的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和指导小组、 逐步完善的福建电大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等 等,每轮的毕业论文教学能有序地进行。但还 是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有人认为电大毕业 论文管理与社会上某些学校相比太过严格,从 态度上不重视过程管理,工作上应付了事,放 松对学生的指导与督察,指导过程记录简单, 甚至对抄袭现象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根 据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与工 作流程的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申报时间 为开学第二周,但有的教学点未及时申报或未 经审查草率申报,造成选题不当或过于陈旧, 导致写作后再返工,甚至送审时被定为不合格 论文。三是学校于2006年制定《福建广播电视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行款格式要求》,但不 少送审论文格式仍不规范,写作态度不认真。 四是在成绩的评定中送人情分,审查也不够严 格。教学过程管理的不严格,不利于毕业论文 教学的正常进行,也最终会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甚至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 相关部门与人员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 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福建电大,省校、分校、工作站成立专

 

门机构,负责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组织、落实和监管,组织了一批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指 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论文教学中的一线人 员,必须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 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财经类专职教师 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工作者,外聘指导 教师应具有高级职称。省校经管系现有13位专 职教师、4位双肩挑教师、1位外聘教师(其中 高级职称16人);各分校一方面依托当地高校, 聘请符合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另一方面组建 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是,由于各环节对毕业论 文的重视度与教学工作水平不一、指导报酬较 低、有的外聘教师持客串的心态等主客观原因, 造成论文教学中教师责任心不强、系统协调弱 化、对学生的指导与交流偏少、组织与监管松 懈等问题。作为论文教学环节中的主角,有的 学生受社会及其他一些成人学校的不良现象的 影响,认为交钱拿学分、花钱买论文,没有认 真地进行论文写作;有的学生或受自身能力所 限,或在专业课学习时就不用心,以至论文写 作时虽然也付出努力,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毕业论文现代远程教学管理方法运用 不够理想

 

目前,福建电大运用现代远程的教学教务 网络,建立了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己形成 人-机-网络的多级管理系统,使毕业论文教学 管理更加有效有序。但在具体运作中仍存在着 一些不够理想的地方,一是指导教师申报、选 题审核不够及时、完整;二是虽然针对指导教 师在不同教学点多处指导导致论文指导超篇的 问题,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对指导教师指导总篇 数进行控制,指导超篇系统自动封闭对该教师 指导资格的申报,但个别教师冒用他人申报则 无法识别;三是虽然每个学期都进行毕业论文 终审情况的质量分析并全省公布,但对毕业论 文的事后分析还做得不够细致、深入,反馈工作也不够到位;四是虽然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 程有做记录,各过程稿存档,经统计,全省已 组织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的11个教学 点,均己建档,但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应用不足。 现代远程教学管理方法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应 用有待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二、运用四全管理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水平 与质量

 

所谓四全管理,即全面质量、全过程、全 员参加、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 法。在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四全 管理,就是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提 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具体如下:

 

(一) 全面质量管理

 

在质量管理中,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与工作 质量,就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工作质量 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与保证,产品质量是工作质 量的体现。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产品质量体现 在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以及在写作过程中所收 获的经验与能力,以论文成绩作为衡量质量高 低的指标;工作质量就是涉及毕业论文环节的 各项教与学的工作有效性,是否按规范化程序 和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合格率可以作为评价 工作质量高低的指标。因此,在毕业论文教学 环节中,树立全面质量的观念,要提高论文成 绩及优良率,更要做好论文组织与交流、指导 与写作、监管与审查等工作,把好工作中的各 道关口,提高工作质量也就是提高产品质量。 而且只有首先提高工作质量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的提高,即只有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为基 础,才能提高论文成绩即产品质量。

 

(二) 全过程管理

 

从毕业论文教学的计划、组织开始,到实 施、监管、审核及反馈,每个步骤都要按照规 范要求操作,树立“后道步骤是前道步骤的用户”的观念,不做好前道步骤就不能进行下一 步,步步把关,而不是最后把关,这样,才能 保证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顺利进行, 不出现返工、“废品再造”的情况,最终取得 合格、理想的成绩,学生学业得以如期完成。 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 料、拟写提纲、撰写论文、定稿、答辩等步骤, 学生、指导教师与相关部门要重视选题关、材 料关、时间关、格式关、答辩关的掌控。选题 时,忌空忌大忌陈旧,应结合当前工商管理的 实际、本人实际,考虑务实的、有创新的、有 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选题,并及时申报审核,经 审核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写作。收集资料应针对 选题、写作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参考近期、 有学术价值的书籍、论文、原始资料等,且数 量不宜太少,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变化。论文 写作非一蹴而就,前后历经多道步骤,“偷工 减料”难成正果,而且学习任务是有时间限制 的,因此,做好写作计划、按时完成写作任务 是十分重要的。格式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之一,论文以规范格式呈现,也反映出写作的 态度和科研的基本素养,因此,学生、指导教 师和相关教师人员应该了解格式要求并按此调 整论文、审核论文。答辩作为学生论文写作的 最后考核,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事前准备 不能忽视,学生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教师也 应在了解毕业论文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符合本 科专业水准的问题,答辩过程中既严肃认真又 要善于倾听、启发互动,让学生充分发挥,真 正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

 

(三)全员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指导教 师和教学部门参与,必须是系统协作运作,充 分调动各方配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和水平,要树立全员管理的思想,领导重视,教学教务技术等相关部门配合,专 业管理教师、指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从学 校和相关部门来说,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在综 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为 教学提供优质服务。专业管理员通常是学生入 学后的“第一”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关系密 切,协调教学与其他部门、学校、学生、教师, 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等工作,在毕业论文教学过 程中是组织者、计划者、监督者,在学生与指 导教师之间承担着中介联络的作用,因此,专 业管理员的责任心、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协 调能力等等,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否能顺利 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写 作过程中的导师,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的 高低,为保证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实施,应该 由省校与分校及教学点共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 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定期开展培训与 交流活动。学生作为毕业论文的实践者,首先 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进行毕业论文 教学环节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毕业论文中的各项学习过程。

 

(四)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电大的教育形式和特点、学生的多样性决 定了电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复杂性,因此, 探讨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加强毕业论文 教学活动是必要的,在己有的教学管理系统中 运用多层次、多级、多样的管理方法是符合现 实需要的。人-机-网络构成的管理系统还应进 一步完善和运用,如事前管理,提供选题等更 多的帮助;事中管理,増加写作过程的记录和 提示学习计划完成进程的功能;事后管理,对 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的分析、反馈,优良论文的 展示及不合格论文的剖析等等。

 

【作者】 蔡而迅;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3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109-02

一、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浅析

现代企业正处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内外部环境中,信息与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只有立足于当前的理论基础,反思运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才能使学者以及企业家对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了然于胸,从容应对,从而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在分析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时综合了Pilkington和Meredith(2009),Andrew Taylor和Margaret Taylor(2009),于晓琳和王琳(2012)的研究。其中,Pilkington和Meredith(2009)对三个影响最大的期刊JOM,POM和IJOPM中1980―2006年间约75 000篇有关运营管理的论文的索引记录的引用,被引用的分析以及相关应用进行分析,以明确现在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中的重点主题;而Andrew Taylor和Margaret Taylor(2009)对IJOPM期刊自2004年第九期到2009年第12期共310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于晓琳和王琳(2012)则对2006年到2011年间JOM、POM和IJOPM中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与总结,探讨目前运营管理理论文献研究中的重点与主要研究内容。

(一)当今运营管理理论的研究主题与重点

Pilkington和Meredith(2009)通过27年的研究发现,运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学者对流程设计和库存管理的兴趣有显著下降,对服务运营的研究也有所降低。综合75000篇文献索引之后Pilkington和Meredith指出运营管理领域21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话题是:制造战略、质量及其测量、供应链管理、绩效测量和资源基础观理论。

Andrew Taylor和Margaret Taylor(2009)的研究则表明目前运营管理理论中最受关注和最稳定的研究主题是:制造战略、供应链管理、绩效管理和服务运营。

于晓琳和王琳(2012)则认为作业计划和库存控制不再是研究的重点,现在重点研究的是更加具有整合性和战略性的话题,如供应链管理、制造战略、服务运营及绩效管理等。

综合上述三项研究可以发现,自进入21世纪以来,运营管理理论的研究主题多集中在制造战略、供应链管理、服务运营及绩效管理这三方面。

(二)当今运营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运营管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建模与仿真方法以及实证研究方法,由于实证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实证研究在21世纪之前都发展较缓慢。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之间不断的融合,实证研究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学者的青睐,其研究体系也日渐成熟和完善,从其他领域借鉴并形成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民族志和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丰富了运营管理研究方法理论。

Andrew和Margaret (2009)的研究将运营管理的研究方法分为问卷调查、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多研究方法、二手数据、不在案例之内的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室内试验和仿真实验、内容或引用分析方法、关键事件研究、专家小组或德尔菲法,研究结果显示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方法最受研究者关注,观察法和档案文分析方法则使用较少。

于晓琳和王琳(2012)则通过研究发现建模和仿真已不是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多使用实证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二手数据方法呈增长趋势。

(三)与以往运营管理研究的区别与重点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1.市场需求多元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大幅度增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买卖关系中,主导权已经倾向了买方。顾客占据较大的选择余地,因而对产品和服务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下去,产品的寿命周期会逐渐缩短,伴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形势,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方向迫使企业必须经常投入足够的力量和精力来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对于制造战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制造出具有独特性的新产品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2.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现代企业的经济开放程度逐年增高,市场竞争的方式和种类繁多,造成竞争的内容不仅只是降低价格和质量,售后服务和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这些方面。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则需要对原料采购,产品制造,成本控制以及售后服务等生产的一系列流程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分析与控制。

3.“以人为本,服务为主”理念的推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宣?髌笠档奈幕?精神,让优秀的员工充分了解现代企业运营的理念,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遵循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充分推行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员工。在“以人为本,服务为主”的理念推动下,现代企业则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金钱到提高服务质量上。由于这种实际需求的存在,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论的重点也会更多的偏向于服务运营方面。

4.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由于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进步,促使企业需要更多的手段来制造多样化的产品,就会相应的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所以,现代企业不断面临运营技术的重大选择,进行运营系统的重新设计、调整和组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理论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提供了工具载体,这也使得实证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方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二、 当前竞争环境下企业运营管理理论发展预测

(一)跨企业的集成管理成为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一??重要方面

现代运营管理包括运营战略的制订、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的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综合管理。现代企业致力于整个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合理化和优化,与供应链上的多个企业结成联盟,把整条“链”看作一个集成组织,通过“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多品种小批量的混合生产方式成为主流

伴随着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大幅度增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的混合生产方式成为主流。为了适应市场多样化要求,必须采取多品种的生产方式,生产管理面临着多品种小批量和降低成本之间相悖的挑战。因此,应该从生产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去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法。

(三)信息技术成为运营系统控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的变革已成为运营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计算机已经并将继续对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先进制造技术(AMT)的应用使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真正的革命。管理信息系统(ERP)与电子系统的应用涉及到产品生产、销售以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与人员管理,而这些都是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同时在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必须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来武装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会向新台阶的方向发展。

(四)“全球运营”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企业之间的制造活动从集中式转变为分布式,现代企业的选址问题不再是单一的地理位置的选址,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市场需要的网络选址问题。

(五)“柔性”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在市场经济下,顾客的满意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增强对产品需求量、产品的适应能力,就是增强企业的“柔性”。能适时适量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六)环境问题得到重视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行为科学,理论,科技管理

 

管理活动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自人类出现便有了这项活动。古今中外,哲人们都或多或少地从某个角度阐述了管理活动。

学术界对管理学的定义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为,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1,2]。

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管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人才辈出。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作过一个精辟的归纳与分析。论文参考。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主要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本文拟就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做出简易分析和探讨,并结合笔者实践(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人员),对笔者工作中碰到的管理现象做出分析。

行为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第二阶段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3]。

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管理学的研究者们运用此理论结合管理学的内容,拓展了管理学的范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了有名的行为科学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以及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4]。以珍妮-穆顿为例,她在管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珍妮-穆顿和布雷克一起成立了名为管理方格(Managerial Grid)的组织。正是在这一时期,她们的共同努力,使得管理方格理论成为麦格雷戈“X理论一Y理论”的中间方法。珍妮-穆顿和布雷克的方法论主要还是集中于解决组织中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分析问题。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根据企业管理者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出五中不同的领导方式:贫乏型领导(对生产与人都缺乏关心);乡村俱乐部型领导(对生产关心少/对人关心多);生产或破坏型领导(对生产关心多/对人关心少);中间路线型领导(对生产适度关心/对人适度关心);团队型领导(对生产与人都高度关心)。从某种角度而言,管理方格也被称为领导力方格。

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要想充分运用好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就首先要对理论熟悉,要吃透。此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有名的‘刺激―反应’,在工作中合理把握好这个概念运用的尺度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中需要给与一定的刺激,观察相应的反应,这是管理过程的最初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刺激的施与,必须是恰当的,程度和时机要把握好。其次就是要在运用过程中对这个过程要实施有力的操作。科技管理是一门相对较新的管理门类,尤其在我国科技发展正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有力适时地用好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是重点。科技管理涉及到科技研究,发展,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不同的领导方式的运用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布雷克的方法论中,当然最理想的领导类型是团队型领导(对生产和人都高度关心)。在管理方格的系统中,这种管理类型是处于最高层的,也就是最有效率的。论文参考。

20世纪以来,管理学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学科的各个方面日趋成熟。论文参考。各个理论流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学派也在一段时间内有着自己的发展和成熟。珍妮-穆顿于1987年去世之后,管理方格理论也在不断接受着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笔者作为一名科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碰到不少管理学中的问题和现象,也实施和运用了管理学中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验,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进一步运用好管理学知识,做好科技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宋晶,郭凤侠。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崔凤岐。标准化管理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 娄成武,魏淑艳。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龙建新,陈守明。管理学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事业日渐繁荣,由于各种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铁路运输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本文基于铁路运输事业发展的现实环境,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对铁路运输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为科学合理的进行未来铁路运输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铁路运输;安全;风险评估

0 引言

铁路运输安全既与车、机、工、电、等各个铁路单位联系紧密,同时也涉及到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领域,这其中有不少因素是我们不容易对其进行控制的,其生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客观上造成了铁路运输安全的弊端,使其面临着各种安全生产风险。在铁路运输安全风险评估中,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就是定性和定量。由于前者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多,评估结果的准确度比较低,所以,本文选择定量的方式进行评估。

1 铁路运输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为了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事故,避免可能事故的发生带来的各种损失,而进行的风险识别、危险源分析、隐患判别、风险评价,制定并实施相应风险对策与措施的全过程。

在当今社会中,国际国内范围有关铁路运输系统安全管理相关理论与知识普遍以欧盟的标准为主,比如EN50126,其风险评估中提到了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危险的可能性或发生的频率,二是危害导致的后果的严重性。本文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理论,进行铁路运输安全的风险评估,具体分析了影响运输事故发生的人员素质、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和安全管理四方面因素(图1)。

1.1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影响风险管理的因素包括文化水平的高低、工种工龄的长短,职业技能的优劣,受训时间的长短以及人员身心状态是否良好五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1。

1.2生产设备

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就是依赖于其完好状态、养护维修状态和综合精度等方面因素的,其中,生产设备完好状态评估又可以从设备运转、设备能耗和安全防护 这三点来进行具体的评估。

1.3生产环境

生产环境影响风险管理的因素包括工作环境、气象环境、人员暴露的频繁度三方面来分析的,其中,工作环境中涵盖了厂区的噪声、尘埃以及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防控等方面,关于其评估分值共分为五个条件,10分为非常好,8分为好,6分为一般,4分为不太好,2分表示非常差。气象环境的评估主要是以其造成的危害程度为标准,同样分成五个等级,并用五种颜色标记,10分为没有影响,记为白色,8分为一般,记为蓝色,6分为较严重,记为黄色,4分为严重,记为橙色,2分为非常严重,记为红色。人员暴露的频繁程度主要反映了在相对危险的条件下工作对员工工作的影响程度,具体同样分为五项标准,10分为基本不暴露,8分为有时会暴露,6分为总工作时间内有1h是暴露的,4分为有一半的工作时间是暴露的,2分为全工作时间暴露。

1.4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部分的影响因素包括四部分,即风险监管体系、安全风险教育培训、安全风险投入和事故应急处置。对于这四项的评估,需要在站/段安全委员会领导,车间主任参与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具体执行的条件下进行,对于评分结果,最终报由站/段安全委员会处理,结果中的分数越低,表明指标完成越差。

2 风险评估下的风险管理

关于风险评估下的风险管理,本文主要从两点进行阐述,一是风险的分级管理,二是动态安全风险报警。

首先,风险分级管理就是以风险评估的各项结果为依据对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进行分级管理,本文根据风险的重要程度分成五个等级,即特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以及可接受风险,五种风险等级需要管理者引起不同程度的重视,并采取不同程度风险控制措施。

第二,关于动态安全风险报警。根据车间对每个班组提供风险信息的统计,对风险指标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通过计算机安全风险监控,实现站/段统一管理的动态安全风险报警显示信息。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铁路安全运输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理论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分别从人员素质、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以及安全管理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科学合理的对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各影响因子做了详细分析,有利于在未来铁路安全运输评估中,通过量化的评估方法实现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分级,并能够实时进行安全风险报警。

【参考文献】

[1]张伟.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第三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及技术装备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12(05).

[2] 袁永强. 设备技术状态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3).

[3]黄川.浅议安全风险管理与铁路运输安全稳定.哈尔滨铁道科技.2013(09).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平煤运销股份公司 企业文化 管理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76-02

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开始席卷全球。文化管理理论的产生迎合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是人们对管理个性的需求,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从“机会”市场走向“能力”市场的产物。

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管理理论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国内学术界认为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企业文化理论。在文化管理的人性假设方面,有些学者,如美国的特雷斯・狄尔、阿伦・肯尼迪(1982),我国向吉英、陈丽琳等,提出了“文化人”假设,而张德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结合“文化人”、“社会人”等理论,提出了文化管理的人性假说是“自动人”或“观念人”假设。关于文化管理模式的性质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性与物性、非理性与理性、软管理性和硬管理性、实践性和理论性。

一、国内外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丹尼尔・雷恩(Wren)为代表的管理学者就认识到:“管理不是一种与外界隔绝的活动,因为管理人员是在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管理组织和做出决定的;人的行为是过去和现在的文化力量的产物,管理学也是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一种产物;管理活动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如果把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均归于文化的范畴,具有文化属性,那么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管理,就是管理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文化管理模式的提出和实践正是这种探索的积累和最新反映。

然而涉及企业具体的文化管理模式时,即关系到企业文化的管理理论模式时,由于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划分或归类也就多样不一。关于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分类主要观点有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在《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中根据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相对外部环境的态度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总结为强力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刘悦坦与丁培卫在《从“约束”到“信仰”――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探析》中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总结为狮子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家长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牧师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李家元在《企业文化模式选择策略研究》中依据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分类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二、平煤股份运销公司管理现状

平煤股份运销公司是平煤股份公司下属的分公司,主要职能是负责总公司煤炭运销的统一管理和销售,实行统一价格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经营企业的新思想、新观念。调动和科学组织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是现代化管理的高层次选择。运销公司的领导层也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运销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在永不停息的创业过程中形成和成熟,并推动这一过程的那种经营理念与精神力量。

运销公司在不断摸索与尝试中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的企业精神文化体系,总结凝练了运销公司企业哲学为树立“与客户一起成长”的核心理念,以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造就世界500强管理水平的营销公司;企业精神为至卓、至上、学习、创新;运销公司十大理念;企业道德为“明礼诚信”“恃德效仁”;运销企业口号为“打造全国最高效的煤炭交易平台,提供世界500强水平的一流服务”。同时运销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管理制度,明确了部门的职责。通过多方面努力,运销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首先,通过运销公司企业哲学、企业口号的凝练使员工明确了运销公司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根本宗旨和目标是什么,明确了公司员工的奋斗方向,进一步凝聚了员工。其次,由于企业文化重视人的作用,提倡以人文本,注重员工的长期发展,满足了运销公司员工的精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激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后,运销公司的文化管理形成的是一种经营理念、企业哲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整合作用,整合公司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方面提高运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企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由于运销公司的企业文化内容多是以口号的形式提出来,对员工进行文化管理的职能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文化管理中应注重企业内部沟通机制的建设,良好的沟通可以使得公司领导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可以为领导在决策时提供所需信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创新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三、运销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创新

运销公司结合公司实际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提出的创新的文化管理模式,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出了独创的以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企业战略实施和绩效管理为两翼,以学习型企业文化为突破点构建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这种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企业战略的有效途径。

平台――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

运销公司建设的独创的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依托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方法,具有如下鲜明特点:一方面可以为运销公司员工提供互动交流平台,促使企业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全体员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情和创造性,同时也可为更多的员工提供一个更灵活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满足员工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将运销公司企业文化传播方式由传统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由传统的集中模式转变为发散模式,加强了公司员工与领导的沟通,让员工真正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信息。

两翼――企业战略实施,绩效管理。

平煤股份运销公司的发展战略为职能层发展战略。运销公司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是为平煤股份公司的总体战略服务,为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谋划本单位的发展策略。运销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包括:做好诚信营销,建设平煤品牌;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信息化营销;利用网络系统,加强与大客户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通过信息化建设使产销更紧密结合。创新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以企业战略实施、绩效管理为两翼既保证了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企业战略的实施,实现企业的长期的、总体的目标,同时又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了保证,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指明了努力方向。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绩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突破点――学习型企业文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要想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节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企业需要转化为学习型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对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源泉,是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力。运销公司通过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在公司内部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以学习型企业文化为突破点有利于运销公司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因为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注重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是人本管理最高层次的体现。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形成共同价值观、改善心智模式、培养系统思考能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进而增强企业和员工的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四、结论

文化管理模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是当今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构塑创新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一项全方位、大纵深的管理系统工程。企业要抓住机遇,转轨变型,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快运作,积极培育,构塑适应企业内外部情况变化,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柏景岚.企业文化导向的管理模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4

2.窦孟华,郭贞红.构塑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山西煤炭,1998

3.刘悦坦,丁培卫.从“约束”到“信仰”――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探析.品牌,2009

4.李家元.文化模式选择策略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

5.杨海昌.浅议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甘肃农业,2004

6.王庆革.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新模式二题.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

7.李坤.论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商场现代化,2011

8.宁建新.企业文化管理及其结构模式.郑州大学学报,2001

9.刘令.信息化环境下物化企业文化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及应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行为科学,理论,科技管理

 

管理活动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自人类出现便有了这项活动。古今中外,哲人们都或多或少地从某个角度阐述了管理活动。

学术界对管理学的定义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为,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1,2]。

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管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人才辈出。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作过一个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主要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本文拟就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做出简易分析和探讨,并结合笔者实践(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人员),对笔者工作中碰到的管理现象做出分析。

行为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第二阶段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3]。

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管理学的研究者们运用此理论结合管理学的内容,拓展了管理学的范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了有名的行为科学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以及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4]。以珍妮-穆顿为例,她在管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珍妮-穆顿和布雷克一起成立了名为管理方格(Managerial Grid)的组织。正是在这一时期,她们的共同努力,使得管理方格理论成为麦格雷戈“X理论一Y理论”的中间方法。珍妮-穆顿和布雷克的方法论主要还是集中于解决组织中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分析问题。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根据企业管理者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出五中不同的领导方式:贫乏型领导(对生产与人都缺乏关心);乡村俱乐部型领导(对生产关心少/对人关心多);生产或破坏型领导(对生产关心多/对人关心少);中间路线型领导(对生产适度关心/对人适度关心);团队型领导(对生产与人都高度关心)。从某种角度而言,管理方格也被称为领导力方格。

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要想充分运用好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就首先要对理论熟悉,要吃透。此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有名的‘刺激—反应’,在工作中合理把握好这个概念运用的尺度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中需要给与一定的刺激,观察相应的反应,这是管理过程的最初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刺激的施与,必须是恰当的,程度和时机要把握好。其次就是要在运用过程中对这个过程要实施有力的操作。科技管理是一门相对较新的管理门类,尤其在我国科技发展正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有力适时地用好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是重点。科技管理涉及到科技研究,发展,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不同的领导方式的运用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布雷克的方法论中,当然最理想的领导类型是团队型领导(对生产和人都高度关心)。在管理方格的系统中,这种管理类型是处于最高层的,也就是最有效率的。

20世纪以来,管理学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学科的各个方面日趋成熟。各个理论流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学派也在一段时间内有着自己的发展和成熟。珍妮-穆顿于1987年去世之后,管理方格理论也在不断接受着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笔者作为一名科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碰到不少管理学中的问题和现象,也实施和运用了管理学中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验,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进一步运用好管理学知识,做好科技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宋晶,郭凤侠。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崔凤岐。标准化管理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 娄成武,魏淑艳。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龙建新,陈守明。管理学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运作;运作机制;协调机制

作者简介:林红梅(1967-),女,辽宁大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系副教授,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教学。

课题项目:2011年广东省高教学会项目立项课题“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研究与实践”(编号:11GJB125122),主持人:林红梅;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研究与实践”(编号:11B100),主持人:林红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86-04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在评估过程中要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实践教学经费要有保障以及行业、企业要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室使用率和实训设备投入、运行模式、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得到不断发展完善[1]。各地高职院校在探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取得了可喜成效,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导致责权利不清,运作不畅,特别是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等方面失调,严重影响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及利益相关体参与的积极性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涌现了许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及其相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成功典范,并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该模式之所以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一方面取决于选择合作的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规模和用人需求与递补,能够通过企业自身的生产性活动来完成学生在工作过程的实训,另一方面由于德国本地人口偏少确保了学生的就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用人需求相适配。加拿大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重点培养技术能力、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适当综合化。美国社区学院以“开放性”为主要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开放性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对象、目标、管理以及形式等各个环节,特别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着重技能的培训,重点提高整体素质,强调学生真实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英国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为中心的训练模式,其整个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靠证书与考试制度来开展。澳大利亚TAFE是一种以国家资格证书为基础的、行业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该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在TAFE的实践教学中,政府和行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特点是将院校按工厂模式办、将工厂按学校模式办,实训的场所在校内。该模式依赖于全真化的工作过程,需要持续性的运营资金的支撑,而运营资金的来源在于与企业的充分合作。这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作用和理论价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理论与实践方面积极探索。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有校内实训中心,管理35个实训室、125个实训分室,设备总值4.7亿元;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组建了教学企业与社会服务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企业运作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有7242万篇论文(1994-2012年),其中有关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论文有107篇。丁金昌、童卫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和黄斌《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S1期)等文章阐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及特征;傅永强、吴文山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6期)和吴弋旻、张雪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10期)等文章对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熊建武在(《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16期)提出“区域共享型”为主导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叶马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提出开放式园区建设模式,林红梅(《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11期)提出企业化运作,石华(《职教论坛》2010年26期)提出校企股份组合建设新模式,周海英、严中华(《物流技术》2011年13期)提出教学企业建设模式。由于国内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的研究刚刚起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尚未完善,特别是在建设与运行上受到观念滞后、机制障碍、效率低下的制约,对如何建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模式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二、构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运作管理体系

本文基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院)建设国家骨干校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院系二级管理的背景下,通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作为个案,探讨成立校内实体公司,采用企业模式管理,增强自身造血的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是探索出一个“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管理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宏观与微观研究领域如图1所示。

(一)微观领域研究

微观领域研究主要是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内涵的研究。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改革、“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基地的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改革课程体系就是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教学组织方式改革就是探索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教学组织与顶岗实践相结合,从而推进“教学做”一体化[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生产实践及技术研发,并从实训基地中聘请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教学方法得当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基地的制度建设方面,将出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办法,内容包括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财务报销制度、实践教学计划、基地激励考核及奖励办法、基地教师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学生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制度,对校企合作中表现好的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

(二)宏观领域研究

构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及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教学实训和经营管理双轨运行,就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首先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实现依法纳税,并以有限公司运作模式建立公司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等;其次,明确利益相关方权利与义务,实施经营与教学双重目标,即实体公司可持续发展和学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健全企业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减少在真实市场运作中所面临着的许多不确定的经营风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将直接关系到校企双方、师生的核心利益,也关系到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因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各经营部门涉及到经营成本、设备购置、员工(企业兼职教师、学院专任教师和实训学生)薪酬补贴等运营成本,实践教学场所涉及到财政投入、实训耗材、实训指导老师课时等办学费用,因此,构建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首先要制定生产性实训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学院政策,对生产性实训使用的经费按照统一规划、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生产性实训经费预算,控制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本;其次要明确相关方利益分配关系,比如,学校专任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等人员的身份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属性,还具有双重劳资关系,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涉及到相关方利益分配问题。

三、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

本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和经营管理机制是通过二级学院与实体公司互通、系教学主任与实体公司经理互通、带实习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员工互通、实训学生与一线员工互通实现的,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采用以大学生作为经营管理主体,以企业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把校内实训基地设计成真正的生产性教学场所。通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任务)与校内真实公司运作相对接,将学校教学与酒店、旅行社、培训楼、超市、文印店等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校内酒店、旅行社、培训楼、超市、文印店和电话调查实训场所进行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学时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执行;通过实习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员工的对接,学生与一线员工的对接,增强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与服务标准,按照企业职业岗位和工作流程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将使学生得以在一个同企业完全一样的环境中学习,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依法纳税、成本控制、团队合作的意识,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相协调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四、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

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部分中,明确提出各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3]。这极大地促进了校内实体公司的发展。在目前政府投入有限的前提下,校内实体公司就不能只是纯消耗性的实训基地,必须开展真实的生产性或商贸活动,一方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真实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获得一定的收入从而维持实体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即校内实体公司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是学校增加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企业获得了有用人才,学生顺利就业;其经济价值是开展生产或商贸活动获得了经济利润[4]。由于校内实体公司属性是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糅合,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法律问题,特别是可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制方面存在许多盲区。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公司法》、《破产法》、《物权法》等法律适用上有待于创新和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如图3所示。

由于我院校内实体公司教学设备和土地使用权均为国有资产,因此校内实体公司应该由学校授权管理,采用收支两条线,在财务处建立独立账户,也就是实体公司收入和支出要在学院财务处建立的独立账户中体现出来。按照我院财务管理文件,实体公司创收应包括递交学院管理费、实体公司发展基金、师生奖酬金3个部分。在校内实体公司的组织架构中,公司管理人员多是二级学院的专任教师、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实训学生,他们的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专任教师是二级学院的一员,兼职教师是合作企业的职工,实训学生要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他们一方面与所在学校和企业人事关系保持不变,另一方面又与基地建立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需要接受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考评。在校内实体公司激励政策方面,实体公司管理团队应该以教师下企业实习的方式有计划的安排到实体公司工作,享受学院给予到校外企业去实习的教师一样的待遇,即合格者学院按满工作量核算其工资,同时享受校内实体企业给予的适当奖励。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时外,要享受校内实体公司规定的补贴。

总结

经营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实训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初衷,为了实现实训和经营目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必须要在经营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学校教学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协调,实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探索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群祥,熊焰,黄文伟.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历程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1(05):118-121.

[2]林红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04):54-56.

生产与运作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农业企业 供应链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能促进企业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及农业企业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农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透视,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着眼点。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文献。

1.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相关文献。Kenneth(1981)对五大类营运资金的主要战略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首次提出与战略相结合的永久性营运资金概念。Andrew(2005)指出实务中企业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要将企业组织内部营运资金的驱动力与外部商I和市场环境结合起来考虑。Wadhwa等(2006)认为通过供应链上的横向合作可以降低存货持有成本、缩短订货期,从而使制造商和零售商都获得节约营运资金的好处。David(2010)在一份对亚太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服务外包供应商、技术提供商和金融机构等企业伙伴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2.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相关文献。对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研究,国外学者最先开始对单项流动资产管理效率进行评价。Richard等(1980)首次提出企业应当采用现金周转期指标评价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该指标衡量了营运资金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而Gentry等(1990)认为现金周转期仅仅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周转期简单相加,无法反映出企业处在不同时期的营运资金周转情况,因此他们结合各项目权重后提出了加权现金周转期模型。Shin和Soenen(1998)采用净营业周期作为衡量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指标,与现金周期指标相比,净营业周期指标用销售额代替了销售成本。Jeng-Ren Chiou等(2006)以台湾地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用营运资金需求和净流动性余额两个指标作为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替代变量,并证明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对营运资金管理存在重要影响。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替代指标,如净商业周期指标、综合流动性指标等。

(二)国内相关文献。

1.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相关文献。我国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王金梁(2004)认为企业生产条件、经营状况、产品销售状况、结算方式等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宫丽静(2008)从供应链视角研究了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因素,并指出应收账款质量、供应商规模、供应商信用和战略合作伙伴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郭晓莎(2010)认为供应链的有效协同对供应链中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韩建新(2013)对2007―2009年制造业企业实施ERP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选择合适的ERP并合理运营与把控,确实对提升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带来了帮助。曹志鹏和李倩(2014)对沪深两市57家钢铁企业2010―2012年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供应链融资结构对资金密集型钢铁企业营运资金效率提升影响显著。

2.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相关文献。针对如何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问题,郁国建(2000)提出用购销周转率来考核,并认为一个综合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财务与非财务两方面。杨雄胜等(2000)认为现有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评价指标应由应收账款平均账龄和逾期率指标代替才能更好地反映应收账款在营运资金中的重要地位。王竹泉和马广林(2005)提出应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并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有机结合。王竹泉等(2007)将国内外研究中普遍采用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指标――现金周转期和渠道理论相结合,提出“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评价指标。徐扬等(2012)结合价值链管理理论,按销循环原理构建了新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框架,并提出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管理的建议。

综上,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各有千秋,且研究视角开始从企业个体角度转向供应链角度,但现有研究刚刚起步,对不同行业的供应链视角下的营运资金管理及其效率的探讨较少,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主要由营运资金周转速度来衡量,在营业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高,营运资金占用量越少,在一定程度上,越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营的机会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具体评价指标,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借鉴了王竹泉等(2007)提出的营运资金渠道管理理论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采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360/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业收入/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营业收入/(原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

(二)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供应链影响因素分析。供应链是围绕特定的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根据产品生产阶段,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供应链的结构如图1所示。供应链管理是把企业看成一个供应商――企业――客户的链条管理,企业要从整体上管理营运资金,必须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结合起来。

从图1可以看出,农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离不开供应商、客户、关联方这些外部因素,也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息息相关。因此,对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占用供应链上资金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所谓占用供应链上资金,表现在企业对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资金的占用,企业向上游供应商更多地采用赊购商品的形式,尽可能地延迟付款时间,对下游客户则采取提前收取部分甚至全部货款的方式,加快资金回流。这些对供应链上下游资金的占用属于企业间商业信用的表现,是一种供应链融资行为,这部分资金通常包括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其他应付款。以2014年度农业上市公司为例,这四部分资金总和占到企业流动资产总和的30%,占总资产的14%,因此不难看出,上述几部分资金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减变动很可能对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产生影响。同时,它们的存在也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减少了企业对自有营运资金的占用,即对供应链商业信用的利用将使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得到提高。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1:供应链信用利用度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正相关。

2.企业供应商集中程度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倾向于减少供应商数量,并加强对现有供应商的管理,力图降低原材料成本,缩短供应时间。但过少的供应商数量或者过高的供应商集中度意味着对供应商的依赖,这种依赖可能会降低企业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则借此抬高供应价格或提出其他苛刻的供货条件,难免会降低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效率。而当企业拥有多家供应商时,来自每处供应商的采购量只占总采购量的一小部分,此时企业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度降低,自身的议价能力也相对较强,可以要求以较低的价格通过赊购的方式获得稳定供应,从而提升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特别是对产品周期相对较长的农业企业来说,较为分散的供应商集中度使得它们可以从容地“货比三家”,在与供应商的洽谈中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并且在有必要更换供应商时,面临的转移机会成本也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存货风险,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据此,本文提出:

假O2:供应商集中度与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负相关。

3.关联方占用企业资金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很多上市公司为大集团公司下的子公司,且在同一供应链(行业)中,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联方,这些关联方对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占用现象。以2015年度农业上市公司为例,关联方数量最多的亚盛实业有48家关联方,被占资金数额最大的则是中水渔业的1.68亿元,表现为对关联方的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和其他应收款的期末余额。关联方占用资金常常存在金额较大、拖欠期较长等现象,而且还款时常采用转让股权、债权、实物资产及其他非现金方式抵债,使得企业资产质量大打折扣,资本结构恶化,并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下降,进而使得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率降低。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3:关联方资金占用度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负相关。

4.企业存货周转速度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农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不仅受企业外部供应链的影响,与企业内部的存货周转速度也紧密相关,在企业的营运资金各项目当中,存货占有非常高的比重,以2013年度农业上市公司为例,企业总体的平均存货余额占流动资产平均额的48%,并且超过了当年企业营运资金的平均值,可见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的高低也很可能影响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高。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4:存货周转率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正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基于上述假设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选定2010―2015年沪深两市农林牧渔业板块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样本选择过程中有如下考虑:(1)剔除ST板块公司;(2)剔除少量数据不全的公司;(3)剔除数据特别异常,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最终在44家农业上市公司中剔除了景谷林业、香梨股份、温氏股份等公司,选择了31家上市公司6年总计 186个样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变量与模型。

1.变量设计。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为研究供应链上农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借鉴了王竹泉等(2007)的营运资金渠道管理理论,以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作为因变量来反映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自变量包括供应链信用利用度、供应商集中度、关联方资金占用度及存货周转率,控制变量为资产负债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及每股收益。具体变量指标见表1。

2.模型设计。根据研究假设和设计的变量,构建模型如下:

OWCRa=β0+β1ChainCr+β2SupRa+β3Occup+β4InvRa+β5DARa+β6OCFPS+β7EPS+ε (1)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1.描述性统计及分析。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样本的因变量、各自变量及控制变量指标作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因变量OWCRa的均值约为2.64,即样本公司的营运资金每年周转2.64次,该变量的标准差数值较大,接近2.96,可见同一行业不同样本公司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差异较大。四个自变量的标准差均不大,说明不同样本公司间这四个指标的差异相对较小,变量Occup的最小值为0,是因为有样本公司如神农基因、星河生物等部分年份披露的被关联方占用的资金数为0。另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到控制变量的描述性概况,它们的标准差相对因变量OWCRa的来说要小得多。

2.相关性分析。下页表3为本模型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供应链信用利用度(ChainCr)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OWCRa)的相关性最大,这也验证了从供应链角度研究企业营运资金周转率的必要性。存货周转率(InvRa)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OWCRa)的相关性也很显著,印证了前文“存货周转率对营运资金管理影响较大”的理论分析。同时,其他变量间也不存在自相关的现象。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回归模型汇总及回归结果见下页表4、表5。从表4可以看出回归模型在整体上还是比较显著的,可决系数R2=0.648,模型拟合度可接受。F=46.752,Sig=0.000

(三)实证结论及分析。

1.供应链信用利用度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农业上市公司利用供应链融资的程度越高,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就越低,假设1未能通过。原因可能在于农业企业对下游客户的资金占用(如预收账款、应付账款)转为了存货等形式,使得从供应链上积累的资金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利用。从前文对农业企业存货状况的分析来看,农业企业存货比例大这一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林业及种植业的部分农业企业,存货比重大而周转率又不高,拖累了自身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2.供应商集中度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负相关。这表明农业企业的供应商越集中,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低,结果支持了假设2。这可能与农业企业的行业特征有关,以养殖业企业为例,当其面临的供应商为数量众多且相对分散的养殖户、小作坊时,企业作为大客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以压低采购价格或通过赊购方式获得供应,同时更换供应商的机会成本也较低,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存货风险,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3.关联方资金占用度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负相关。这说明,农业企业被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程度越严重,其I运资金管理效率越低,支持了假设3。与前述两个自变量相比,关联方资金占用度对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4.存货周转率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正相关。这一结果意味着农业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高,支持了假设4。这也验证了当前农业企业去库存、提高存货周转速度的迫切性。

另外,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每股收益对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与营运资金周转率正相关,企业运用财务杠杆可以提升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营运资金周转率负相关,农业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越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越低;每股收益与营运资金周转率正相关,说明收益越高的企业有较高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供应链各环节的关键因素影响着农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农业企业对供应链信用的利用、供应商的集中程度、关联方占用企业资金以及农业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这四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产生影响,这一结果也对从供应链视角研究农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必要性提供了佐证。

2.农业企业利用供应链信用未能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农业企业对外部供应链信用的利用节约了自有资金,但其营运资金周转效率并未因此得到提升,反而还受到拖累,这是因为农业企业生产周期较长,存货周转速度受自然因素和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加快,从而影响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提升。

3.农业企业加强关联方、供应商及存货管理可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农业企业减少关联方占用资金可以提升企业资产质量,加快自身资金回流,使得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农业企业在面对数量分散的供应商时有较高的议价能力及较低的转移成本,可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农业企业对占营运资金比重过高的存货加强管理,提升其周转速度,可以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

(二)建议。本文针对实证分析的结论,从供应链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推进供应链融资,建设供应链融资信息共享平台。目前,供应链融资仍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金融业务,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推动供应链融资的同时,农业企业还应注重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实时沟通,避免因融资过度引发客户及供应商的不满或因信息不畅导致不必要的资源占用和浪费,给营运资金管理带来副作用。

2.确定合适的供应商,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优势加强存货管理。农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需求确定供应商,并谋求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双方优势资源在生产经营中的良好契合,同时配合以存货结构优化等措施,按供应链环节将存货管理细分为原材料管理、在产品管理、产成品管理等,并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库存和订单制定合理的采购及生产计划,根据政策指引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达到降低存货成本和数量以及节约资金的效果。

3.加强和关联方的沟通与合作,严控大股东资金占用现象。农业企业在与关联方发生正常往来的同时,还应当保持对自身资金链的敏感度,避免资金被大股东过度侵占,并积极通过集团督促协调、与关联方及时沟通、会计师事务所第三方监督等手段,推动所占资金的及时偿还,在谋求供应链全局发展的同时,将其对自身的负作用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Kenneth P N.The Strategic Determinants of Working Capital:A Product-1ine Perspective [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1981,(3):207-219.

[2]Anredw H.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Difficult,but Rewarding[J].Financial Executive,2005,21(4):52-53.

[3]Wadhwa S,Kanda A,Bhoon K S,et al.Impact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on Customer Service Level and Working Capital[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6,7(12):27-35.

[4]DAVID M K.Working It Out:The 2010 Working Capital Score card[J].CFO Magazine,2010:41-43.

[5]Richards V D,Laughlin E J.A Cash Conversion Cycle Approach to Liquidity Analysis[J].Financial Management,1980,9(1):32-38.

[6]Gentry J A,Lee H W.A Weighted Cash Conversion Cycle[J].Fm the Journal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0,19(1):90-99.

[7]Shin H H,Soenen L.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J].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1998, (3):37-45.

[8]Jeng R C,Li C,HAN W W.The Determinant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2006,(9):149-155.

[9]王金梁.析零营运资金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2):84-86.

[10]宫丽静.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供应链的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08.

[11]郭晓莎,吕素萍.供应链理论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基于苏宁供应链运作的案例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2010.

[12]韩建新.制造企业ERP实施对营运资金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3]曹志鹏,李倩.供应链融资结构对钢铁企业营运资金效率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4,(6):115-118.

[14]郁国建.建立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流通经济,2000,(3):46-48.

[15]杨雄胜,缪艳娟,刘彩霞.改进周转率指标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0,(4):47-51.

[16]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

[17]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