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8-11 08:58:06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1

        一、中小学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在中小学有目标、有计划、有效的常态实施,首要问题是学校能否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就如同建楼必先设计一张图纸一样,没有图纸楼房是无法建造的。同样没有实施方案,没有整体实施计划,年级和班级,老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陷入盲目的实验状态中,这不仅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而且难于取得实效。

        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方案呢?

        1、由学校教科处牵头,从学校校级、中层领导以及骨干教师中,选择在教科研方面的精兵强将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着重从学校实际出发,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校本研训、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目标性、实用性、计划性以及可操作性。另外还要注意方案要详实、具体,如,课时的具体使用,教师的人员安排等。最终集大家的智慧,形成实施方案。

        2、将实施方案,发放给广大教师,甚至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士,广泛争求大家的意见,再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特别提一下,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学校校情分析、课程的长远和短期实施目标、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详细计划(包括年级活动主题、指导教师安排、具体课时使用方式等)、课程的校本研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课程管理要求和管理办法、课程评价方法和要求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之所以把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校情分析放在方案前边,且必须要写,是因为这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制订的基础和背景,也是以下项目内容的制订依据。而这些内容都需要一一的详尽的完成。只有各个项目内容详实,才能便于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为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学校还须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光有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与课程相关管理配套制度,才能保证方案能够落到实处。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

        1、教师任课制度。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依赖学科教师兼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做个合理的调配和安排,比如: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在一学年中或两学年内,至少要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承担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承担课时不少于9个课时(3周时间基本能完成一个小的活动主题)。先由教师填写申报表,申报活动主题,再由学校进行审定,最终确立年度或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承担教师。未申报成功或未申报的教师,要在下一学年或学期继续申报。这样用制度来保证教师既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任务,又不影响做学科的教学任务。

        2、奖励制度。学校可对承担综合实践的教师,尤其是开展活动质量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要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而超出课时规定的教师,按课时量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不能给于补偿的,能否在年底考核、评优评先中适当加分和给予奖励。用这样的奖励制度来鼓励教师承担课程的积极性,就会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还是很有积极性和能力的,就看学校的制度能否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训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仿照学科教学再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适度修改,目的是为更好的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业成长和指导能力的提高。

        4、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制度。规定从活动开始,由活动承担教师,注意整理并保留教师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资料,如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计划方案,学生搜集并整理和完成的各项信息资料,教师指导策略与做法,活动成果等,最终整理出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交给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

        5、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制定出评价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年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班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作出科学与合理的评价。

        6、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制度。安全制度可以在学校原有的安全制度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努力使制度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可以制定综合实践校外活动报批制度,其制度,由教师提前申请,学校审定批准。活动组织制度,外出活动必须由哪些教师参与安全管理等等,以保证活动安全并正常开展。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2

论文摘 要:职前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师资的新的生长点和切入口。职前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应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和目标的前题下,确定其课程的内容、活动方式和评价方式。

一、职前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意义

(一)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师资的新的生长点和切入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蕴涵着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师角色定位和新的学生观,由此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引发了师资培养的连带性革命,所以教师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意义,是新课改的亮点和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具活力和建设性的课程形式,成为我们培养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合格师资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和切入口。尤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约束,属自主开发的课程范围,给实施者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具有极强的生成性特点,对培养新一代师范生课程开发的思想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大有裨益。

(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为中小学培养活动课程的师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与以往任何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不同的特点,师范生要具有将来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质和能力,光靠传统的学科课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从事教师职前教育的师范院校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开发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内容,通过改变师范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师范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从教素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全面开设作师资方面的准备。

二、职前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和目标

我们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比较,寻找其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我们认为,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基础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基于共同的课程理念,但前者源于后者又高于后者,并最终为后者服务。因此,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并非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与学生(未来教师)是这门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是从教师教育的特点出发,从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出发,从本校、本社区的实际出发,开发的既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师范生具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们为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是:1)学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指导要领,学会在指导中小学生确立主题、开展研究的实践过程中确立课程开发意识,初步具备课程设计能力,具有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2)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操作程序,通过实践的方式,制订研究方案,开展实际研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研究性学习,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目标中有认知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更有技能、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要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课程目标的第一条中用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概念,即用了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名称,目的是强调这部分内容与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同质的特点。而在课程目标的第二条中用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研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灵魂,是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始终的,是根本的、主体的课程活动方式。因为它有别于传统的课程形态,采用的是特殊的学习方式,需要特别学习和加强,因此我们把它单列出来,以示强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的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或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在该课程中,学生少量学习文本内容,大量的是实践中的体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上升为理论。因此,它是一种体验和感受性的学习。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四部分的内容:

1课程启动和热身训练

设计这个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背景,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质的差别,明确本门课的总体目标,同时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研究小组,明确必备的活动形式———记研究日记、积累研究记录袋。而且通过初步热身训练,要使学生相互交流,建立起互动的感情基础。

2基本理论、步骤、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内容分成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两部分。主要是借助6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他人的经验中概括、上升为理论。此时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为有效完成后一步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提供保证。

3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用时最多的环节,分两部分进行:一是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二是学生以自身为研究主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

4成果展示和课程评价(后面将详细叙述)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1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进行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即每3至4人组成一个研究学习小组,全班呈马蹄形排列,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探讨和实践。研究小组是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模式。借助这种模式,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2采用案例教学法

我们把案例教学法引入了课程。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思考,往往是以案论理,通过思考创建的方法,得出的答案是多元的,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案例教学法主要用于理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把握部分。这样,理论的学习不再从概念到概念,也不再是只需记忆抽象的东西,理论来源于学生的概括和发现,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成为学生感兴趣和容易理解的东西。

3.实践中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直接指向实践。

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的重头戏,是花时间和精力最多、也是最富有创造性和最出彩的环节。首先,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制订某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案,大家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方案完善的基础上付诸实践。

其次,学生制订研究性学习方案,每位学生都“下水”真真实实地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每一研究小组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兴趣需要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广泛收集信息,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照相等形式获得大量的实际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材料的分析总结,形成研究报告,并举行富有特色的成果报告会。学生在实践中吃了不少苦头,更尝到了许多甜头,收获了大量经验,学到了许多书本中、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该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探究方式,转变了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实践的要领,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实践。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1强调对研究过程的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和谐与统一

为改变长期以来评价总是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状况,我们把评价的中心转向更多地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上来。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各占30%。对研究过程的评价以研究日记、研究记录袋和同一研究小组同学之间的评语和情况反馈为主要依据。每一研究小组每次活动后必记研究日记,它真实地记载研究小组探索的过程,有迷惘有困惑,有思维的过程和实践的经历,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在课本中学不到的,是他们自己最有深刻体会的自己书写的“教材”。

结果评价是以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展示的。全班在每个研究小组确立主题、研究实践和汇总写出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举行成果展示汇报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拟主题、自荐主持人、精心布置会场,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每个小组全员参与,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论证、解说、小品、节目访谈、展览、诗歌朗诵等)展示出来,它既是研究成果的汇报,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绝好体现。

2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学业成就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但不应是唯一的指标,还应从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进行考查,如团队精神、研究态度、创新精神等等。该课程的评价很好地体现了对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的全面评价。如研究过程的评价标准是:“研究态度好,分工合作,团队精神强;研究记录完整、及时、准确;重视研究过程,积极参与过程;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强。”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3

一、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制度是该课程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的保障。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的师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1.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与协调

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由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县(市、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协调、管理、指导和监督。并设立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对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划与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评价体系,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领导、师资配备、校本研训实施、教师评价及教师工作量等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

2. 相关部门要合理制定教师工作量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正常课时计算其权重系数不应低于语文、数学。教师指导一个学生小组,并经历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成果、反思活动过程整个完整过程,即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的,应适当奖励标准课时工作量。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的课时待遇,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予以政策倾斜。教师需要在双休节假日指导学生活动的,应按加班计算。

3. 学校要成立相关组织

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和大队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校长必须亲自抓,及时监督、检查课程实施与计划执行情况。教导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与管理、师资配备、学业评价工作。教科室主要负责课程的开发和规划、教研组活动指导、教师研训和课题研究与指导工作。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领域活动实施,指导班主任实施活动。

4. 构建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对教师的评价,应侧重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设计、指导、管理、工作态度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实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二、 着眼于区域实际,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合理地选择和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

1. 师资配备

师资配备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大量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参与,其师资结构组成应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指导教师。目前师资的最佳配备组合为: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政府公务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2. 师资要求

专任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应由观念新、知识广博、组织能力强、一专多能的教师担任,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订全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并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主持校本研训,总结课程实践的成功经验。兼职教师、指导教师要按照多学科结合的原则,选聘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学校要鼓励班主任、任课教师(如劳动技术专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科学教师、社会思品教师、辅导员等)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或指导教师。兼职教师负责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程管理,按课程表上课,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指导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方案,参加课题论证并作点评,参与小组成员任务分配的协调,参加课题论证会,对课题作出点评,并提出答辩中的有关问题,评审课题组的“课题手册”,批阅研究报告,作出课题评价的初步方案。为保证教师指导的实效性,一个指导教师一学期指导学生课题1~2个为宜,最多不能超过3个。

三、 以课程培训为切入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以及实施课程的能力都是通过课程研训工作来落实和提高的。要以课程研训为切入点,相互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训活动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

1.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对于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需要在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知识上进行更新。为了使任课教师及时了解本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性质、内容选择、学习方式、教育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知识,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向“常态化”发展,要分类分层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专题培训会。培训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及指导策略;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和学生活动方案撰写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课型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学习方式及指导策略;学生活动方法及指导策略。

2. 专业引领,示范教学,体验感悟

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体验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背景以及实施注意事项,在理念上和实践上作更加深入的探索,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领会其实质。健全课程组织,成立县(市、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室,加强研究工作。

3. 同伴互助,经验交流,互学互进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4

关键词:小数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一、引言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主要是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生活预设相关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现出实践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让活动的价值得以体现,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小数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教学设计

(一)结合生活设计教学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师可结合人教版中关于钱币认识课程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将数学引入“超市”购物。该方案主要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实施时,教师可进行情景模式设置,将超市购物小票作为材料,并指导学生了解小票信息,结合“元、角、分”与数学运算,让学生对小票上的信息进行讨论,进而利用课堂知识解决超市购物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此情景模式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为他们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设置情景模式进行教学,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将原本乏味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活动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互助意识,提高学生整理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结合游戏设计教学方案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综合与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结合游戏设计教学方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骰子作为教学用具,设计骰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规律、算出概率,进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掷骰子游戏是一种简单的民间游戏,为突出游戏的新玩法、新花样,教师可对游戏进行创新:教师给出两个正方体,在六个面上标上不同的图案,让学生进行投、猜活动,并记录下每个图案出现的次数,计算出相应的概率。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小组人数的设置,一般两人一组,要引导学生先猜测后证明。此类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学习兴趣,而且游戏中渗透统计与概率内容,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结合故事情景设计教学方案

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活泼爱动,理解能力较弱,判断能力及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开发思维。在结合故事情景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性设置故事情景,在教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中非标准正方体或长方体的计算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阿基米给国王计算皇冠体积的故事。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应重点陈述阿基米测量皇冠体积的思维来源,即阿基米德洗澡时看到洗澡水外溢启发了他利用水这种物质来测量皇冠的重量。教师根据故事情景,着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及动力,进而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将讲完设计的故事内容后,可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启示,并根据自己的启示计算身边非标准物体的体积。如一些学生在学习后,积极分享自己的体会,将苹果、梨子、橡皮擦等放进杯子里,观察并测出溢出水的体积,而所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标准物体的体积。针对学生丰富精彩的回答,教师应给予奖励及好评,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在小学数学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全力打造内容灵活、涉及知识丰富的智慧课堂。

(四)结合评价体系设计教学方案

在我国,重点高校的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而中小学通常以学生的笔试成绩作为评价他们学习好坏的依据。在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应重视教学评价质量,传统评价模式校都是以学生的笔试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已经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应对该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和变革,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科学合理地加入到评价体系中,形成新的评估体系。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综合质量作为教学评价标准,注重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主动程度、效果、方法等,并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作为评价条件之一。此外,教师还应加强教学活动中的监督力度,对讨论主体进行合理的设计,如小组、教师参与、个人独立完成等诸多形式,并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体表现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例如,根据上文中教师给学生讲述的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故事,观察学生的学习程度及实践表现,有学生利用水对苹果的体积进行了计算,并参与了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测量环节、小组讨论环节及计算环节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得出总评分。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课堂不再是死板的教材知识的灌输,而是开放的新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繁多且有趣的学习渠道,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数学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课堂内容的设计时,应以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为基础,科学设计实践内容,进而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及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成海波.试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1):103.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71-03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参与为主的数学学习活动。它具有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自主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加强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是十分清晰,对基本课型不够熟悉,对实施策略体会不深,从而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展开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型及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重在研究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同课型的特点、实施要求及教学策略。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执教的《铺贴地砖》这一则典型课例,谈如何融合“社会实践”与“课题研究”两大课型的特点,激励学生研究不同方案,并学会优选合适方案,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因数和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物体搭配的规律等知识综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铺地问题。

2.让学生经历设计铺地方案、优选铺地方案的过程,发展数学思考,积累活动经验,有机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因数和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物体搭配的规律等知识综合解决铺地问题;难点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并优选铺地方案。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学生测量的视频、调查表、学生活动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在我们美丽的学校周边,矗立着一幢幢学区房(多媒体出示图片)。楼房从开工到居住,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

1.师生谈话:你想做一名装潢设计师吗?请喜欢装潢设计的小组介绍测量活动,说明测量地面长和宽的意图(设计铺贴地砖的方案)。

2.教师揭示课题:铺贴地砖。

3.调查小组汇报家庭购房需求统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人们购房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设计意图】课伊始,趣已生。本节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贴近生活,关注实践。教师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区房的地砖铺设问题为引线,以家庭购房需求的调查情况为素材,使学生对如何选择地砖铺地产生兴趣,激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这样的情境创设紧贴生活实际,紧扣学生心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启思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二)问题导引,优选方案

1.教师提问:一间客厅地面长5.6米,宽3.2米,现在店里提供了三种瓷砖,你准备选择哪一种?

2.教师相机板书:只铺一种;正好铺满。

3.学生完成活动一:优选合算的方案。

一间长方形客厅,地面长5.6米,宽3.2米,如果正好铺满一种瓷砖,怎样铺贴比较合算?

(价格表)瓷砖1规格:80cm×80cm,每块价格:90元;

瓷砖2规格:40cm×40cm,每块价格:25元;

瓷砖3规格:30cm×20cm,每块价格:10元。

(1)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铺?

(2)独立算一算:需要多少块?一共多少元?

(3)组内比一比:选择哪一种瓷砖比较合算?

(4)展示汇报。

①学生先说一说怎样铺,再算一算、比一比。

②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适时进行评价、点拨;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预设1:

5.6米=560厘米;3.2米=320厘米

560÷80×(320÷80)×90=2520(元)

560÷40×(320÷40)×25=2800(元)

因为:2800元>2520元

所以:铺贴边长80厘米的比较合算。

预设2:(560×320)÷(30×20)有余数,地面的面积不是长方形瓷砖面积的整数倍,不能正好铺满……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汇报,交流数学思考的过程。

③教师借助图示进行点评,与学生谈话小结:当长方形的长(m)、宽(n)均为正方形瓷砖边长(a)的整数倍时(或者m是a的倍数,n也是a的倍数),一定能正好铺满。

可以运用以下解决问题的模型求一共的块数:

④借助多媒体直观显示:用30cm×20cm的瓷砖不能正好铺满。

师生交流:无论怎样铺贴,地面面积总不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用这样的瓷砖不能正好铺满地面。

教师板书:mn÷(ab)不是整数倍,不能正好铺满。

让学生选择80cm×80cm瓷砖铺地,算出怎么铺总价最少、价格合算。

【设计意图】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在“活动一”中,学生自主探索“如何选择一种不同价格的瓷砖”,经历了说一说铺法、算一算块数、比一比价钱的活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学会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并优选。教师没有停留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而是继续引领学生观察,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型:当长方形的长(m)、宽(n)均为正方形瓷砖边长(a)的整数倍时(或者m是a的倍数,n也是a的倍数),一定能正好铺满,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求块数:m÷a×(n÷a)或mn÷a2。另一方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无论怎样铺贴,如果地面面积总不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这样的瓷砖不能正好铺满地面(但这句话不能说明:无论怎样铺贴,只要地面面积都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这样的瓷砖能正好铺满地面)。

优选方案是学生不断深化数学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对倍数与因数、面积知识等学会了灵活运用,思维经验就会得到提升,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

(三)合作探索,设计方案

师生谈话导入: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将不同种类的瓷砖搭配起来铺地。

1.师生共同设计铺设方案。

(1)地面最外面一层铺满长方形瓷砖(多媒体展示铺贴过程),提问:最外面一层铺了多少块?

(2)里面如果正好铺满另一种正方形地砖,可以怎样铺?同桌交流。

(3)重点突出:560-20×2、320-20×2都是40的倍数,但都不是80的倍数。

小结:里面长、宽都是40的倍数,能够用边长40厘米的瓷砖正好铺满;里面长、宽都不是80的倍数,不能用边长80厘米的瓷砖正好铺满。

2.完成活动二:设计不同的方案

如果在客厅地面最外面一层正好铺满一种正方形瓷砖,里面正好铺满另一种瓷砖,可以怎样铺贴?

(1)组内分工合作,一人做好记录。

(2)我们小组的设计:最外面一层铺贴_______;里面铺贴__________。

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结论

(3)全班交流。

①请同学们尝试用不同种类的瓷砖搭配起来铺地,完成活动二。

②学生分工合作,教师指导小组活动,注意对有困难的小组或学生进行点拨。

预设1:最外面一层铺贴80cm×80cm的瓷砖,里面铺贴40cm×40cm的瓷砖

(560-80×2)÷40=10(块)

(320-80×2)÷40=4(排)

560÷80×2+(320-80×2)÷80×2=18(块)

10×4×25+18×90=2620(元)

预设2:最外面一层铺贴80cm×80cm的瓷砖,里面铺贴30cm×20cm的瓷砖

(560-80×2)×(320-80×2)÷(30×20),不是整数倍,里面不能正好铺满……

③指名小组展示汇报,学生互评、补充。

④师生共同谈话:在不同的搭配方式中,关键是求出里面地面的长和宽,看能不能正好铺满。对于不同的方案,可以计算出总价,比较哪种更合算。

【设计意图】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活动二从“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将不同种类的瓷砖搭配起来铺地”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出发,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在客厅地面最外面一层正好铺满一种正方形瓷砖,里面正好铺满另一种瓷砖,可以怎样铺贴?让学生再次经历不同方案的设计,综合运用物体搭配的规律、因数和倍数以及“活动一”归纳出的问题解决模型等解决更为复杂的挑战性问题。这一活动充分融合了“综合与实践”中“社会实践”课型与“课题研究”课型的特点,需要学生关注生活、想象“模拟生活”情境;面对问题,学生必须在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选择、优化,验证方案是否可行。最后,师生谈话小结:在不同的搭配方式中,关键是求出里面地面的长和宽,看能不能正好铺满。对于不同的方案,可以计算出总价,看哪种比较合算。

这一活动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严密性等特点,学生的活动经验在画画、算算、比比等操作、思考活动中愈加深刻。尤其是最外面一层铺贴正方形地砖后,里面可以怎样铺需要学生借助图示深度思考。由提出方案,到验证方案是否可行,再到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四)交流体会,拓展延伸

1.说一说课堂学习的收获,并提出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2.课后延伸:请同学们继续挑战。

我来挑战:

(1)如果在长方形客厅和两间卧室分别铺贴一种不同的瓷砖,都是正好铺满,你认为怎样铺比较合算?(图略;瓷砖价格同活动一)

客厅地面长:7.2m 宽:4m

房间1地面长:4.8m 宽:3.6m

房间2地面长:4.8m 宽:3.2m

(2)一间长方形客厅,地面长4.2米、宽3.6米。如果在最外面一层正好铺满若干块边长30厘米的瓷砖,里面正好铺满另一种正方形瓷砖。

①最外面一层一共铺贴了多少块?

②里面瓷砖的最大边长是多少厘米?一共铺贴多少块?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从问题出发,最终回到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探索,这很有价值。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也注意从课堂生成的问题中精选话题。另一方面,练习设计突出了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让学生继续运用物体搭配的规律寻求优化的方案。

五、总体设计反思

本教学设计贴近现实生活,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节课能够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结合人们的购房需要、用一种或不同种方砖铺地、选择合算的铺地方案等内容,巧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铺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思维的愉悦,感受数学应用的乐趣。

(一)体现课型特点,灵活运用策略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应用和创新意识。同时,活动课型丰富多样,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各种课型的特点、结构模型和实施要求,灵活运用各种课型的模型和方法,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这节课很好地体现“社会实践”课型、“课题研究”课型等特点。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学区房进行实地测量、搜集数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们购房的一些需求,通过明确问题、参与实践、展示成果等活动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实践意识得到了激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这节课也力求体现“课题研究”之特点。以“活动二”为例,学生重点围绕“如果在客厅地面最外面一层正好铺满一种正方形瓷砖,里面正好铺满另一种瓷砖,可以怎样铺贴?”进行具体研究。由提出初步方案,到验证是否可行,再到得出结论,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灵活运用策略,通过精心组织合作、鼓励画图思考、探究不同方案、比较优化方案等方式引领学生丰富解决问题的路径,体验方案的多样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启迪发散思维,优化解决方案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一”中,学生经历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并结合已经学过的因数、倍数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知识思考哪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哪种方法是合算的;模型的建构更加深化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活动二”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在确定最外面一层铺设不同的正方形地砖之后,就对里面的铺设产生了不同的方法。在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之后,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归问题解决的关键之处:在不同的搭配方式中,关键是求出里面地面的长和宽,再看能不能正好铺满。最后,又进一步优选合算的铺设地砖的方案。

(三)注重设疑引申,促进素质发展

教学的境界不是教学生无疑,而是让学生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综合与实践”活动综合性强,课堂生成性问题较多。这节课有一个结论:无论怎样铺贴,如果地面面积总不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用这样的瓷砖不能正好铺满地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无论怎样铺贴,只要地面面积总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这样的瓷砖就一定能正好铺满地面。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探讨:当地面面积是每块瓷砖面积的整数倍时,用这样的瓷砖铺地,一定能正好铺满吗?课结束,教师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如果在客厅和两间卧室分别铺贴一种不同的瓷砖,都是正好铺满,你认为怎样铺合适?练习的设计促进了学生的再提升和再创造。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综合与实践”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注重融合“社会实践”与“课题研究”两大课型的特点,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激励学生研究不同方案、优选合适方案,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深化体验,在积极的探究中深化认识,最终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6

【关键词】学生;兴趣;探究;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 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百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 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 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

1 激发兴趣,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老师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制定活动方案,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如在“美丽的校园,我的家”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在参观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发出“校园的树木真少啊”的感慨,显然学生参观校园后,对校园的绿化面积产生了兴趣。当让学生讨论参观校园心得时,他们讨论的也很激烈。然而很多学生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尤其是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学生,他们大都想到的是,“老师,你觉得关于校园我们应该制定一个怎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他们已经习惯什么都问老师,什么都听老师的安排。当老师告诉他们这个方案要他们自己拟定时,他们面露出难色,你们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讨论了很久,讨论地也很激烈,平时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和家长地学生,此时也不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他们在校园有了切身地感受,所以他们有话可讲。陆陆续续地有学生举起手,他们都制定好探讨的方案,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似乎此时此刻这就是小女孩手中的布娃娃,该怎么打扮打扮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在学生制定方案过程中,一些思维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不管方案制定成什么样,此时他们俨然就是一个总指挥。在实施方案过程中,他们也想到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不再需要老师的搀扶,他们自己可以自己走,虽然有些跌跌撞撞。在本次活动中,校园绿化调查小组在测量小花坛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办法,也许最令他们骄傲的事,用等量瓷砖的固定宽度测量花坛的长和宽,那就只要测出瓷砖的长度以及瓷砖的数量,当时在现场我就听到有学生这样讲“原来我这么聪明啊,我比爸爸聪明多了,以后我再也不问他题目了,我有曹冲的脑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自信地认为:我们能行!其实我们也很聪明,我们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我们不需要什么事都问老师和父母,其实我们也有一个聪明的脑袋。

2 贴近学生生活,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如:在对家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为环保献一计”等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认真撰写环保小提案,征集环境保护金点子,向班级同学发放环保小袋,用摄影摄像记录身边的环保文明行为。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周”、“我为家乡添新绿”、“清清溪水静静流”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家乡添上一点绿色,用实际行动宣传教育带动全体少年儿童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关注家乡建设。学生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中制定计划和探索研究全过程的主人。这时教师可以伙伴的身份平等的参与。一方面使学生倍感亲切,感到有动力、有热情,自然地体验到与教师一道探寻智慧的乐趣,感受到教师关心,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交往关系。我班有一位学生在参加实践劳动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参加社会实践体验,一直忙到太阳下山。说实在的,那可真累死人。可看到老师一直参与我们的活动,我就不觉得累了”。另一方面也可积累教师教学的经验,提升指导水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层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从而使师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活动交往者。但是教师在学生中决不是一般的伙伴,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可能会把个人的自由和选择变成放纵,缺乏现实责任感,即“自我膨胀”;可能会被外界的力量所主宰,即“迷失自我”;还可能转移兴趣,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而这时,强调教师是伙伴因为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理解他们的基础上,引领他们在主题范围内深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输送氧气,让它能燃烧起来,进而制定出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富有个性的活动计划,并进行探究和体验。

3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更广的空间、更多的领域去探索、去求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 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 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 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 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 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如在“国家大事知多少”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了解国家大事,再与同伴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小主人,国家的每一件的大事都关系到自己的荣辱。从而不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加以拓展,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体验生活、感受人文、学以致用、增进友谊、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是好处多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共同努力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这块教学阵地,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7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新课程改革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结构,使新课程呈现一大亮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反弹现象,再次出现可有可无的现象。有的即使正常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按照学科教学方式,一节一节地传授,根本无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理念要求。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并提出几点理性思考,为同仁们提供参考。

一、注重活动主题的选题

l.选题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主题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主题,就没有活动目标,从而失去活动方向和意义。因此,指导教师一定要重视主题选择,并指导小学生制订具有特色、有可操作性的方案。那么,活动主题如何选择与确定呢?首要问题是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和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心理期盼。在选择与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角色要有一个正确定位,即教师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合作者及活动的评价者,避免独霸课程、传授知识现象[1]。这里强调的是教师不讲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而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指导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生理心理不成熟的限制,缺乏正确分析与判断能力,使主题选择与确定往往只是为了高兴、快乐而忽视活动意义,从而失去活动价值。所以必须强调教师指导作用,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选择,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愿望、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学前幼儿的许多特点,他们仍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他们对走出课堂,到外面的世界进行探究充满兴趣。他们的思维虽然正处于发展时期,但他们的知识经验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生活经验很少。因此,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时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及相应材料,如文字、图片、声音等,便于学生感知、理解,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了融洽师生关系,我有意在小学生与各科任教师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我做了一次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小学生都想为老师做点什么,经大家讨论,为老师制作“教师节卡片”是既经济又实惠的。于是,学生都行动起来,动手设计图案、形状,并写上想说的话,制作完成后进行展评,看看谁的贺卡最漂亮、最有创意、最有内涵。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为小学生思维创新提供了空间。

2.把乡土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乡土教育是以乡土地域环境和文化为依托,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目的开展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乡土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但长期以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使用相同的课本,接受相同的教学方式,他们无法从课堂中获得生活技能与体验,“学用脱节”问题随之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乡土教育作为主题研究。

家乡课程资源极其丰富,周围许多山川、河流、特产、名胜等可以作为他们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如可以组织学生到《长白山博览城》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长白山博览城的人文景观,领略建构的独特之美,感受到长白山的特有文化,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与文本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实践,注重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只是“纸上谈兵”,名存实亡。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活动情境,恰当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具体任务,达到目的。

在进行《小学生一日常规》综合实践活动前,引导小学生先学习文本,加深理解。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指导小学生制订活动方案,组织实施,通过访问、调查、观察等方式完成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展示,交流分享,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科学评价,强化实践效果

首先,增强综合实践效果,使之不断提高参与活动的质量,应根据小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各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做到目标多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潜能,每次活动都进行自我总结,如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决策和建议?等等。有记录、有体会,收集更多信息资料,相互间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如小学生谈活动体会时这样说:“这样的综合实践很有趣我非常喜欢,活动让我有了很大收获,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事要有理有据、有始有终,通过体验才会觉得快乐。”

其次,从小学生发展角度,教师要不断修改调整评价策略,及时正确地给予小学生肯定和鼓励,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注重内容多样、形式多样,不局限成果与水平,强调过程中情感、态度、兴趣、欲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进步。重视形成性评价,开放性实践活动可以走进社区、聘请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评价,真正体现多种形式共存的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合理、公正、公开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亲近实践。

四、体现多元化

1.运用网络资源,让教师备课动态化。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无教材”的新生课程,教师感到压力很大。确立主题成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主题应蕴藏于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和教师敏锐的思维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是动态变化,处于不断生成状态,是一种“活页资源”,主题的确立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基于此,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应资料,在网络中不断丰富自己。首先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确立主题,然后设计活动方案,最后师生分享体验。由此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思路:恰当选题、制订方案、过程体验、交流成果。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教师整理主题方案汇编成册,制作活页教案。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中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操作性,逐步实现由“传统教案”向“活页教”的过渡。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在不同领域发掘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

2.整合校本教材,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结合地域、校情、学情特点,在深入分析学校师资力量及小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综合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丰富情感体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发展。

3.部门统一联动,让综合实践活动全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开学初,学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联动。教导处重点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规范小学生的“三姿”,作业整洁度,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大队部重点带领综合实践教师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明祭先烈、参观消防队、慰问孤寡老人等,总务处利用学校综合实践劳动基地,教给学生挖地、种植、收获等劳动常识。这样多方齐抓共管,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实践、总结、反思中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对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他们的积极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领导及指导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方法,促进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8

各乡(镇)中心校、初中学校、县直学校、有关学校:

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区不少学校积极利用本地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现就组织我区中小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地点

学校中小学生劳动技术训练学校。

二、参加对象

全区七年级学生。

三、活动内容

法制展厅、国防教育展厅、交通安全展厅、防震减灾展厅、现代农业参观、安全消防演练、红十字急救、联欢晚会、生态环保游、影视教育、军体训练、内务训练、人工智能训练、安全讲座、国防教育讲座、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等

四、活动要求

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不应仅是活动,更是课程。学生所获得的直接体验与实践经验,对发展他们的潜质与天赋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并从中发现自己兴趣所在,进而尽早明确研究志向,具有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各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让广大家长充分了解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对孩子综合发展、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各校要建立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化意识,将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整合,将活动目标上升为课程目标,将研究性学习引进校外实践活动,按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的要求组织实施,强化过程取向,让师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进一步提高活动实施质量。

2.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各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要把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重要内容,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同时,要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联系,安排好校外实践活动的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各学校要加强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管理,明确校长是学生实践活动第一责任人,指定一名校级领导具体负责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管理,带班教师要全程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并负责本班学生的具体管理。

3.规范实施,注重效果。各校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实践管理、财务管理和后勤管理等相关的配套制度,加强管理,规范运作;要按照“活动过程”各阶段提出的不同要求,精心制订本校的实施方案,明确每次活动的主题,精细策划,认真实施与落实,确保学生每次活动都能有所得,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体现出一校一特色。要求各学校加强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档案,把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情况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县教育局将对学校组织与开展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纳入学校工作目标考核之中,保障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有效有序开展。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范文9

关键词:案例教学 会计电算化 系统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35-02

提高会计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缓解高层次会计业务人员紧缺的关键所在。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如何通过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互动衔接,高效率地培养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高级会计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技能实训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学习者理论知识的普遍性提升,又要注重实践过程中个性化的创新。基于系统思维的案例教学,既是将个性化与普泛化协同共进的过程,又是基于系统思维的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新模式。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新认知――综合性与实践性

会计电算化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要求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听得懂,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技能要记得住,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操作时能够说得出,在日常工作的应用过程中要能用得上。只有用得上才是理论知识学到手的最终目标,而案例教学恰好能够体现这样的综合性,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高级目标,也是社会实践的前提和教学的终结。

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培育出既懂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又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满足电子商务环境支付结算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理论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能听懂、理解并记忆知识,是理论教学目标和评价教学成果的标准。但因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较单一,课程内容也欠合理,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的状态。

实践案例教学则是用具体实践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通过案例将所描述的事件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和分析,作为实际工作中的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建立真实感受和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这种模式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亲自操练,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将来工作实践中能够应对环境变化,更新其知识结构,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会计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

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作为教师应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还可让学生试着编写案例,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所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高级目标的手段。可以说,案例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继续,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特别是会计电算化工作具有实践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在错综复杂的会计事务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般理论教学课堂中很难达到真正的统一。所以,实践案例教学是会计电子化教学的必备环节,没有案例教学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视点――系统论和整体性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专业知识精,还要结合相关学科、相关知识,去理解、去分析、去应用本学科知识。同时又需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处理本学科各章节的关系,使本学科各章节内容能够相互关联、无缝衔接,使新旧知识点能够有机结合,成为本学科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为任课教师只有将系统论的观念用于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该会计知识,使学生从整体上认知企业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之间的关系,并将资金流与企业物流等综合起来,融会贯通,避免对知识掌握片段性、零散性和孤立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上认真考虑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会计电算化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承前启后,做好科学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设计。实践案例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学的高级阶段。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从“小―中―大”或“零散―集中―综合”等三个层次上进行教学计划的选择和设计。

第一层次,任课教师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介绍新知识点时使用简单的小案例,比如在系统初始化时,仅建立会计科目。像这种小案例针对系统初始化这个新知识点来选择,也可以选择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复杂案件中的某个小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根据本学科的重点知识,收集或设计大量这种小案例,每介绍一个新知识点,跟随一个或多个小案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同时训练。

第二层次,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小而散的知识,使用较大的案例使之统一应用。即所谓“中案例”,它可以是涉及到本学科某一章或者某几章内容,汇集了多个小知识点。这种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管理和运用本学科整体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系统的训练,防止学生处理问题的片面性。这时案例选择很重要,需要教师认真准备,收集并筛选。此时,就要求教师拥有涉及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案例库,使之成为本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次,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结合本学科内容,采用更为复杂的综合性的大案例。这类案例不仅要涉及本学科知识点,同时也涉及到相关学科的知识点。比如,企业ERP软件使用时,财务、业务、人力资源等部门需要相互协调,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财务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均需具备。这类案例,能够培养学生兼顾学科之间关系的高级能力,它不但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与本学科相关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还需要教师协调好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无缝衔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实践中系统管理和运用自己的现有知识。

三、教学方法创新的新行动――真实性与指向性

(一)案例选择的真实性与针对性

案例内容的选定是提高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具体的项目。

1.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与关键问题,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依据慎重选择。案例选择得当,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自觉性。

2.案例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为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某个会计业务知识点,教师采用假定的事件或被设计后“半真实”的事件,要求学生在模拟软件环境下进行实践,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并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但是,案例设计一定要和真实工作情况相接近,与学生熟悉的会计业务环境相吻合,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科学的符合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规律的整体设计。

(二)案例教学的三部曲

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角,学生讨论或者学生亲自实践是课堂的重要部分。为使讨论和实践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教师对案例教学应做好充分准备。

1.教学案例内容的准备。对有关案例事实和隐藏在案例中的电子信息作深入的掌握并进行分析,根据案例过程、涉及的学科及各知识点,做好课前预习,并尽可能地结合实际工作进行预先判断和分析。特别注意应预先考虑到案例可能产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冲突和歧义,在软件使用中对前因后果的衔接与协调,并在学生讨论和实践中予以适当的引导并解决。

2.教学案例讨论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电算化知识体系理解程度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异,再加上案例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产生适用对业务事件的多种备选方案。对于学生这种积极思维的结果,任课教师应注意予以保护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协调业务,对关键问题进行识别与分析,抓住案例主要问题,兼顾其他,寻找最佳解决途径。

3.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学生讨论或实践结束后,针对案件本身所涉及的多种知识点以及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解决方案,教师应予以适当的点评。对于明显错误的解决方案应指出错误所在和原因,对于一时难以得出明确结论的问题,应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研究。教师的点评应恰到好处,既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个人观点,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思维。课后撰写书面实践报告,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还应合理分配案例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案例介绍时间、问题的最佳排序与提出时间、学生讨论以及教师总结与点评时间等。教师也要注意准备案例教学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室布置、多媒体手段应用等,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各方面得到感官刺激,使学生能够真正处于实践案例情景的教学之中。

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教师,应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处理好企业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与相关资料的衔接与共享。在企业这个大系统中,对会计部门进行准确定位。用系统论的观念构建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级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学军,论信息化环境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7(12)

2.赵英丽.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11)

3.贡峻.会计案例教学的理论、实践与建议[J].财政监督,2006(11)

4.竺晓平.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