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2-06 14:40:44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高职教育;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78—02

药物分析课程是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研究药物的组成、性质、鉴别、纯度检查和有效成分的含量等。本课程着重围绕药品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教学,研究药物原料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药学专业培养在药品生产、检验、应用与营销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服务。本文将从4个方面对药物分析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1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岗位需求来确定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职业领域主要有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应用与营销等领域,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制剂生产、质量检验及生产管理;医药营销、零售服务、药品调剂、合理用药指导及药库管理等岗位工作。

药物分析课程所支撑的职业岗位主要是药品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如药品生产企业的QA、QC;药品经营企业的质管、验收与养护等岗位。因此,确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实训操作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药典》中常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理解各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性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掌握典型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熟悉各种仪器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了解药物分析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2)能力目标:熟练掌握药物分析常规检验技术,能够独立、准确、快速完成药品的全部检验工作,具备使用药物分析、质量检测常用仪器的能力,对药物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分析检验的能力,以及考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按照药品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进行分析,提供“真伪优劣”的判断依据,从而提高药品的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严谨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加强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营销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工作,并具备初步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2 教学内容与设计

针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将本课程分为两大模块,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其中理论方面本着“必需、够用”原则,教学内容包括《中国药典》知识、各种类型药物的原料及制剂分析方法等;实训方面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安排原料药物的分析、制剂分析及精密仪器的使用等。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达到3:2。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根据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来进行选取,以阿司匹林质量检验为例,如表1所示。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实际岗位所需,在教学组织时,将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划分为五大模块:药品质量标准、药物物理常数测定、药物杂质检查、典型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分析。实践部分主要涉及物理常数测定、杂质检查及典型药物原料与制剂的分析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组织设计,学生学习本课程时容易抓住主线,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与实际药品质量检验岗位工作程序相符,拉近与实习及工作岗位间的距离。

3 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药学专业二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经过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接触到部分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强,但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并且由于面临实习,岗位选择不确定,学生思想浮动大。

根据“药物分析”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择上,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任务导向、启发引导、多媒体等方法进行理论教学。对于重点教学内容,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选取有代表性的药物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设置任务导向,配以相应的药物实训,“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利用所学原理及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对同类型药物质量检验进行分析,激发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水杨酸类药物分析,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药物化学实训中合成的阿司匹林能否直接服用?再以阿司匹林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原料与制剂的性状、鉴别、杂质检查及含量测定等,实训课程中设置任务导向,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设计阿司匹林的检验项目进行实训,最后对同类型药物对氨基水杨酸钠的质量检验提出问题,该问题课堂不作解答,而是学生自己查阅《中国药典》。

在实践教学中,前期安排分项实训打好基础,后期按照真实的药品检验程序设计综合性实训。在前期所设置的分项实训中,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利用现有的资源,依托多媒体示教室、精密仪器室和相关设备,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规药物检测方法、鉴别药物真伪实验、有效成份含量测定等操作开设校内实验。而对于后期所开设的综合实训,采用任务导向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药物检验程序,自己先设计检验项目,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各项检验操作实践。

4 建设方向

本课程的建设能够紧紧抓住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岗位需要的药品检验必备知识;实训过程设计与实际药品质量检验工作程序密切吻合,从而缩小与工作岗位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快融入工作岗位。

当然,药物分析课程还有很多可探讨的改革之路,寻找与企业合作机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虽已有部分企业处于合作中,但由于企业GMP等制度与规范的限制,学生真正进入生产企业质检岗位实践深度还不够。另一方面,《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采用HPLC、AAS等精密仪器进行药品检测的品种比例大幅度增加,因此在后期课程建设方面应增加对HPLC等精密仪器的投入。同时可以开发药品质量检验方面的仿真实训软件,加强模拟实训操作教学,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姚雪莲,廖夫生,彭红,等.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115—116.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范文2

【关键词】食品分析与检验 教研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74-02

食品分析与检验(以下简称食品检验)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在本专业的生产实践中经常要应用到本课程的知识,如食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分析检测。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食品检验的教学如何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在授课过程中,本人认为目前食品检验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实验内容起点低、不贴近学科的发展现状,教学方法单一,综合性实验少;考核方式侧重理论方面,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本人认为,食品检验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 优化教学内容

现有教材都过于重视食品营养成分与卫生质量的分析,应根据专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结合当前食品安全性检测的热点项目,重组教学内容、尽量充实学科前沿知识,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如我院编订的校本教材中就增加了食品新鲜度的检验和掺假掺杂食品的检验内容。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将某些理论内容融合到实验教学中,如在饮料中苯甲酸、山梨酸的测定中讲解气相色谱的工作原理等。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标准的传授,从学习角度来讲,这样做可使学生从具体的检测项目直接切入课堂教学,根据实践操作的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有效淡化理论教学的枯燥。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探索符合现代教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教学中强化以“自主性、创新性”为原则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中应用能力。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增设实际中应用广泛的综合性实验,如对某种产品的综合检测。最终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综合运用重量法、容量法、物理检验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等多种食品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在本专业中,有多种职业资格考试,如食品检验工考试、化学检验工考试,一般都是临考试时集中给学生强化辅导后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大的提升。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把这些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项目中,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还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院本专业的校本教材,编写实训课项目教程,充分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 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明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分析化学、食品化学等,传统的实验课授课方式是教师提前配制主要试剂,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机械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创新,实验数据也基本接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每节实验课之前,由学生去进行预习、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教师经过课前讨论及提问,促进教学互动,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随时纠正、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操作技能较差或实验失败的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加以指导。遇到实验结果异常时,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并找出产生异常的原因,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集中组织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 分模块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食品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学生进行食品分析的实际操作水平上。传统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授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部分: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强化三个部分。

首先,在基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分析化学的基础性实验及常见仪器的使用,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所用试剂及仪器种类很多,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从实验用水的净化、试剂的配制到仪器的组装、样品的采集、预处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也是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反复练习,规范化操作技能,不断强化基础知识。

其次,专业技能训练的部分可以根据食品行业的常规检测项目设置,如感官检验、农药残留、水分、蛋白质、酸度、脂肪、还原糖、维生素、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检验等的测定,侧重点是巩固和强化学生的食品分析技能。在这部分授课过程中,分组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时效。如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动物性食品、乳制品及粮食制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然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老师的分析比较,增强学生对于不同状态样品的感性认识。

最后,是综合性实验,如罐头的感官检验、理化检测等实验,这些实验综合应用基础性实验和常规实验中的知识,达到前后连贯、融会贯通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开设设计性实验,老师布置题目,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完成报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 加强实验考核,培养优良学风

严格的考核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监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我们以检测报告取代实验报告,引导学生侧重于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改变了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实验原理和步骤上的现象,也进一步缩小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以便以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课程考核方式将取消期末闭卷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与食品检验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考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考试为主,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初步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成为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丹、刘达玉.对《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5):108~110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范文3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检测评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0904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劳动力市场困境,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建设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思想指引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迫切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改革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有效巩固我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优势,成功实现转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在注重人文与工程素养教育,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时,以施工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强调专业生产技术的实施能力、工程评价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等岗位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是:与重点院校错位发展,培养以“本科水平、技术特长”为特征,上手快、后劲足、岗位忠诚度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建筑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方等,有部分毕业生在检测类单位从事结构检测鉴定工作,也有一些毕业生在施工单位从事质检工作,在设计单位工作也会遇到加固改造工程,这些岗位均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检测评估能力。

检测评估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落脚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围绕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开设了结构试验、房屋维修与加固等课程,交通土建方向开设了道路检测、桥梁检测与加固等课程,成立了无损检测实验室,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了大型结构实验中心,为培养学生的检测评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传递”为主要模式,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注重程度不够,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以调研分析为基础,构建基于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

(一)调研分析

笔者从毕业生走向、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同类院校办学理念三个方面开展了一些调研工作,得到了一些基本结论。

(1)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绝大部分毕业生进入施工、房地产等一线企业,就业的第一岗位主要为施工或管理的“技术员”。

(2)生产一线的建筑企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拥有较强的专业软件运用能力等。希望毕业生经过较短时间的岗位培训后就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可以凝练为识图、制图、测量、建材识别与选择、试验检测、结构设计、施工设计、造价计算、工程软件使用、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创新等 12 项能力[1]。试验检测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依据试验检测结果进行结构状态评估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试验检测评估能力是一种专业综合能力。

(3)从同类院校的办学理念来看,土木工程专业以“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培养过程中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2],将掌握和应用工程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基本立足点,以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学。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基本规律。

(二)能力模块―知识单元―课程体系

分解能力需求,形成能力模块,再逐一分析各个能力模块所对应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单元,最后归纳出包含该知识与技能单元的课程。试验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能力模块―知识(技能)单元―课程”对应关系见表1。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验检测评估能力[3-4]可分解为基本实验检测仪器操作使用能力、试验加载与量测设备使用能力、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房屋鉴定和加固技术、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结构状态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这7个能力模块共对应31个知识(技能)单元,这些知识(技能)单元分布在8门课程之中,形成了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的“材料荷载与结构基本知识试验检测技术鉴定与加固技术”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实践

(一)推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

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了解仪器设备的构造才能讲清楚和学明白其使用方法和试验检测技术,在结构试验课的教学中应推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学校新建的结构实验室配备了先进齐全的结构试验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基本能做到讲完相关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在试验室参观和操作。

(二)建设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讲授实际工程中的结构检测鉴定、评估加固等综合案例,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优势互补,建设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形成稳定的工程教学团队。专职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深厚但工程经验相对较少,企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教给学生一些非常具体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有助于应用技术能力培养。

(三)实验内容工程化

模拟实际工程条件开展实验教学,进一步缩短实验室教学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距离,实现“上手快”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项目,是实际工程检测中最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实验项目完全可以模拟现场检测的情况来设计,利用实验室的混凝土构件,学生分组协作,自行按要求布置测区和测点,操作回弹仪,记录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最后在考虑碳化深度的基础上进行回弹值修正,评定混凝土强度。在“简支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进行时,让学生自行粘贴混凝土应变片,安装百分表,连接静态应变仪,试验加载过程中观察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并使用裂缝测宽仪读取裂缝宽度,绘制裂缝发展图。这些实验细节的实施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从而获得岗位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

(四)丰富完善课程资源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实施“实验室建设计划”,设计和购置设备仪器,促进教学条件改善。

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形象具体地再现工程现场,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利用 “仿真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更能动态展现立体三维空间的“工程技术”,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达成工程教学预期效果。

三、工程导学,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

“导学工程”是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学习模式,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以一个具体工程(如教学楼、办公楼等)为载体,将其设计、建造、维护的每个环节循序渐进分解到每门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知识的自然递进规律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例如,从大二开设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开始,指导学生进行“某工程”的建筑方案设计。建筑CAD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建筑施工图绘制,再经过多门结构设计类课程的大作业或者课程设计逐步进行结构方案设计、荷载统计与计算、结构内力计算、部分构件的配筋计算和截面设计、抗震设计等结构手算内容。结构CAD课程指导学生运用PKPM软件进行结构建模和电算分析,绘制结构施工图,再通过施工与预算课程设计完成工程造价、施工场地布置、施工技术设计等环节,最后还可以虚拟 “某工程”的用途改变(荷载增加)或地点改变(设防烈度提高)等,对其进行虚拟检测、重新分析和能力评估,提出加固或改造方案。毕业设计阶段可以选择完善或深入该工程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或以此工程为基础进行科研选题。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导学工程”为指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以完成分阶段的“工程任务”为目标,引入最新的技术与成果,促进“导学工程”的逐步完善。学生在逐步完成“工程”过程中获得职业体验和成就感,更加促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已在2013级、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开展了“导学工程”的部分内容试运行,明显提高了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目标更加明确,专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为土木工程专业“导学工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以此为载体,将这种思路和方法推广到设计分析能力、施工技术能力等的培养过程,探索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

四、结语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中有200多所院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所有院校均面临“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的挑战,这些院校均在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十多年来我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文章以检测评估能力培养为载体,提出以能力模块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厚先,何培玲,邵波等.论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5):1-4.

[2]严欣平.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与原则[J].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 (1):41-45.

[3]蒋田勇,田仲初,张中脊.结构试验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5(8):24-27.

[4]沈之容.浅谈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6):83-84.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civi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society and businesses,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vocational ability,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inspection evaluation training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training method of the application of senior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ost ability demand ability module knowledge (skills) unit curriculum” is analyzed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training of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refers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 content, rich sound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ability. Guidance project explores the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leading with the “capacity” trainingas.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仪器分析;项目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80-02

“仪器分析”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技术密集、内容抽象、知识更新周期短、实训所需仪器精密贵重、操作复杂等特点,导致该课程实际教学偏理论,技能实训表面化,“教学做”一体化实现难度较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为克服这一突出问题,课题组尝试以现代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分析岗位工作过程所必需的能力,分析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

明确课程定位

本课程针对食品加工企业和食品流通企业的食品分析检验员、质量与安全管理员、食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检测公司的食品分析检验员、相关行业从事实验室管理、分析仪器设备维护和科研辅工作,通过学习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检测能力,最终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利用现代仪器设备分析检测和常规技术管理打下基础。

确定设计思路

分析就业岗位和职业范围 专业调研显示,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岗位主要为:微生物指标操作工、理化指标检验工、食品检验工、基层管理人员等工种。

滨州职业学院邀请相关企业的专家针对以上各工作岗位和职业工种的工作性质、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们提出了详尽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另外,在这个岗位上,企业专家还对毕业生从一名实验操作员经过努力成长为项目课题组长,最后成为项目负责人的职业成长历程提出了各阶段应具备的工作能力。这样便勾勒出毕业生从新手成长为熟手、能手、技术骨干最后到技术专家的职业成长轨迹。为此,我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各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考虑到应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成长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确定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1)能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出合理的分析检测方案;(2)能利用仪器分析的原理分析常见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求适宜的样品处理工艺条件;(3)能进行信息迁移,根据仪器说明书实现对该仪器的认知、操作,会仪器日常维护和常规故障排除,能进行数据处理及填写实验报告,能解释所得信息和结果,分析检验误差产生的原因;(4)能规范使用分析检测实验室的常规仪器和设备,采取适当的劳动保护措施进行操作。(5)能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按环保要求进行预处理;(6)能正确收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评价;(7)对已完成的工作能进行规范记录和资料归档。

知识目标 掌握实验室环境管理和工作管理知识;掌握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理解影响测定反应的因素和测试误差产生的原因;掌握分析数据的数学统计及数据处理方法;掌握谱图分析方法;掌握仪器保养知识;掌握复杂试样的采集、富集、分离方法。

素质目标 具备安全、环保、节约的检验理念;具有法制意识、责任意识,遵守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细节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项目设计 本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并转化为相应的项目,既涵盖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又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而且兼顾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性和认知规律,以具体典型的检测为载体,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现由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的转化。每个工作项目按工作过程统一提炼为认识基本结构、样品处理、基本操作、定性与定量、仪器日常维护与保养5个具体工作任务(见表1),增强了课程的系统性,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单元的划分。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六步教学法”,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每个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会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为更好地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笔者设计了课堂教学设计表(见表2)。通过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不仅建构了职业知识,提高了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人合作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采用多形式的考核评价模式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的考试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整个课程评价具有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课程、教学与评价三者整体化的特点。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研究性习题,辅助以学习态度考核、阶段性考核、期末综合性考核等多种形式组合,其中研究性习题可采用分组、分层次、学生自行制作相关报告上讲台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阶段性考核和期末综合性考核可以是闭卷、开卷、半开卷等形式,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着力避免“死记硬背才能得高分”的局面出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以来,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该课程的教改,积累了课程改革经验,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24).

[4]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4).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范文5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分析检验仪器设备维护与保养;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78-02

近年来,高职院校中广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2007年以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一直致力于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其他课程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针对2009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我们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课程体系,并对专业课程标准进行论证和建设。下面,对《分析检验仪器设备维护与保养》这门新课的开发建设进行探讨。

课程的开发背景

纵观国内各高职院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均未单独开设《分析检验仪器设备维护与保养》。仅在《仪器分析》或《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等相关课程中涉及一点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常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故障分析。

另外,在我院多次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企业专家普遍反映学生缺少大型仪器的维护与保养技能,不熟悉一些常规的校验工作,对仪器的简单故障分析与排除缺少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2009级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见表1)首次提出开设《分析检验仪器设备维护与保养》课程。

课程教学内容的确立

通过召开由企业专家(分别来自仪器制造企业和化工医药企业)、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组成的座谈会,分析出课程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是化验员对各类分析检验仪器进行维护与保养。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能按照相关检定规程对新采购和使用中的仪器进行校验,能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并能进行简单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另外,依据长三角地区化工、医药企业中普遍使用的分析仪器类别,确立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详见表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对酸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以及红外光谱仪等进行一般性能指标的校验、日常维护与保养以及简单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教学整体设计的架构

在本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首先依据市场调研,确立了课程教学目标。经专家论证,明确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行动领域的学习情境。而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组织过程,采用了按“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架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其中,仪器的结构与维护保养难度也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按照酸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的顺序层层递进。每个项目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各项目相对独立,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在课时安排过程中,将课内和课外课时优化设计。如“资讯”环节,教师仅在第一个项目中,在机房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提高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而在后续项目中,“资讯”环节则均作为开放课,学生自行在课外完成。教师只需对学生检索的结果(文献、书摘、笔记等)进行监控。同时,通过合理利用课外课时,避免了项目化课程课时数过于庞大的不足,充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程单元教学的实施

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了“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例如,在实施第一个项目“酸度计的维护和保养”中,学生面对拆卸后的电计,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看着这些电路主板、集成模块和细小的电子元器件,学生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经过点拨,大家回忆出电脑主板中也有类似的元器件。甚至一些熟悉电脑主板的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可将电计内部电能消耗内部计量的基本构件简要说明出来。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将内部结构中核心部分逐一补充讲解,令学生印象深刻。

在项目化课程的单元教学中,必须坚持让学生自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总会出现困惑和疑问,其中,部分问题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自行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需要教师的细心解答。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今的行动体系教学法,鼓励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积极实践。而在实践过程中,两位指导教师需要面对三十几位学生,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因此,评价表的科学设计尤为重要。评价细则上要求粗细搭配,合理组合。对一些规范操作以及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价,需要稍细一点。而对于一些整体性评价,则可设计粗一点。

对于反馈机制而言,主要利用四个途径:一是学生每次完成项目后,需要整理项目总结。学生一般会如实反映一些真实的感受和具体的反馈意见。二是利用教研室内部教师相互听课、彼此交流获得一些反馈意见。三是系部督导员抽查听课,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点评,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四是学院教学督导室随机听课,也会发现一些教学过程的问题,以此有利于教学改进。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建设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整合有益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参阅和练习。为了保证这些资源能够真实贴近企业实践,我们邀请仪器制造企业和行业分析检验专家共同建设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各种仪器的检定操作规程、仪器使用说明书、校本教材、试题库等。而且,几位分析仪器生产厂家的工程师以及行业中分析检验专家都热心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原始素材,并对校本教材与试题库的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在根本上保证了资源建设的质量。

总之,在本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院积累了“1234”的课程开发实践经验。具体而言,贯彻一个理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执行两项分析:岗位分析,行动分析;优化三项设计:内容设计,模式设计,评价设计;综合四项反馈:学生反馈,同行反馈,系部、学院督导反馈。我们相信,只有认真做好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的“1234”四环节,才能真正保障我们的课程成为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5-11.

[2]丁敬敏,陈炳和,王生雨.基于职教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16-21.

[3]谢婷,丁敬敏,贺琼,赵欢迎.工作过程系统化《无机化工产品品质检验》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29-30.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范文6

关键词:检验工;检验;检测;岗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

一、引言

为适应“十二五”新形势下全国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落实教育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贯彻2010~2020教育发展十年规划的精神,结合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越发感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以突显能力为本位,笔者拟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进行核心课程设置修定,进行岗位研究尝试。

二、慨述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企业所需,我所设置”的教学新理念,以食品企业日常检验项目为工作载体,既保证在实训过程中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又保证了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达到或接近“零距离上岗”,从而缩短试用周期。在专业设置及各教材内容的选择、深浅以及编排上,力求贴近学生(学生接受程度)、贴近岗位(体现实用型),从而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改变过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样样通、样样松”的弊病,对分析检测方法要精讲、细讲,重在操作,旨在体现专业设置紧密联系检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

三、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来用于技能训练的课程,大多讲成了原理,实习也多流于形式。因此课程及教学的问题表现在:

1.高职轻纺食品是理科专业,可是其生源70%左右是文科生。据调查显示,各类职业院校学生入校之前分数低、基础差,普遍存在“认同危机”。检验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75%左右的高职学生对食品类涉及理科知识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为此产生畏惧感。

2.根据2010~2020教育发展十年规划的精神之一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去表述涉及检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理化检测的背景产生浓厚兴趣、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和角度

以乳制品企业检验岗位为平台,辐射食品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验人才,以便学生“零距离上岗”。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调研的形式研究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专业的教师为什么?什么?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一、岗位分类

乳制品检验岗位,即《原料、辅料检验》、《半成品、成品检验》、《工序样检测》、《微生物检验》、《保温检验》、《仪器检验》。

二、岗位描述(见表一)

三、核心课程与岗位技能(见表二)

四、知识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

⑴ 掌握食品理化检验、感官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知识;

⑵ 掌握食品营养与保健、营养搭配、平衡膳食知识;

⑶ 掌握国家有关食品安全、食品检测的政策法规。

2.素质要求:

⑴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素质。

⑵ 具有良好操作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合作意识、绩效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

五、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初步探索了高职教学的新思路,“理论教育与实训相适应,与现实企业所需相适应”,促进食品检测行动领域课程向上向前发展,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教师解决了“为什么教”和“怎样教”等问题。故针对企业检验岗位所需的项目把相对应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置,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够用”为度。

第三部分 结论

一、研究结论和说明

参与此次研究的单位是X学院食品工程分院、X乳液检验室,通过对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提高食品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二、建议和展望

1.建立在结合态及包容实用的基础上评估所设检测内容的可适用性。

2.技术极限问题:施教者企业经验不足,需充电。

三、问题与对策

高职学生多数勉强接近三表水平,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初次接触本专业课程,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教学目标较难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结合案例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⑴于海涛.现代食品加工企业岗位与员工成长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2。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范文7

关键词:化工分析;检验;常见难题;应对措施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工分析占据着不可以被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一项繁杂且系统化的工作,在许多环节上难度较大,某些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过程中,因为它的特殊性,主要应用相关的监控和管理体系去监管化工生产的每一个具体操作环节和步骤,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化工产品的生产[1]。所以,为了尽可能节约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相关领导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化工分析检验的重要作用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2]。笔者针对化工分析与检验的常见难题进行具体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化工企业顺利发展打下牢固基础,具体如下所述。

一、化工分析与检验常见难题

(一)相关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对于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来说,虽然执行可以应用各种技术以及仪器来进行操作,不过机器有它的局限性,化工分析与检验执行工作最终还是不得不由工作人员来完成。从当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说,部分相关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都不如人意,这些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都没有达到化工生产的要求水准。对于有一定的资质、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总是沿袭传统模式,依照过时的经验来开展工作;对于缺乏经验的工作者来说,他们的在开展工作时总是习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综合上述,致使化工企业的整体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呈现参差不齐的情况[3]。具体来说,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人员日常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单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一定程度影响着工作的质量水平。第二,因为工作人员缺乏较为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绝大部分工作人员,他们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导致与现阶段的检验标准不相符,不能够满足行业的相关标准以及社会上的需求。第三,工作人员缺乏敬业精神,会产生很多的安全隐患。

(二)化工分析误差过大

对于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来说,其精确性一定要有显著的提升,只有这样工作水平才会提升。目前,众多化工企业当中,它们在化工分析层面上,大多都存在化工分析误差过大的问题。世界上所有化工产品的诞生,这种产品不仅需要具备与此相关的技术指标,而且也要具备相应的功能指标,当前,绝大部分化工产品是运用新技术来制造的,所以,这此产品就会存在误差,当然,允许合理误差的出现。倘若,如果化工产品的误差情况过于严重,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且化工生产线上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后果不堪设想,所造成的损失将是难以衡量的。

二、化工分析与检验常见难题的应对策略

(一)严格控制化工分析中的误差范围

对于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来说,化工分析所表现出的误差,其不单是社会上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该行业也对它越来越关注。站在客观和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合理误差范围是允许存在的,不过可以采用多种应对策略和手段对这些误差进行相应的处理,使误差最大限度的降低,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产品上所出现的问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化工分析工作采用较为严格的方法来全面控制化工分析过程中所出现的误差。

(二)提高化工分析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只有全面提高化工分析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化工生产的质量才会有质的提升。具体来说,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化工事业的情况,工作人员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上述基础上,制定一个专门为此设计的培训方案,不过要确保培训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合理性,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提高化工分析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以及职业素养。企业应当定期对所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职业技术、职业素养等。对于经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应当重新学习,尽量第二次考核通过,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诸多手段,使企业化学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有质的提升。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化工大国,我国的化工产业不断增多,化工厂数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且市场占有率赵来越大,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时,化工行业若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保持化工分析与检验的较大进步。本文对化工分析与检验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当前形势来看,各地方的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可以执行国家标准,没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且有一个较为健全的分析体系,检验手段日渐呈现多元化的面貌。在将后工作当中,应对化工分析与检验工作展开研究,提升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燕凤.论化工分析与检验常见难题及应对策略[J].化工管理,2016,

26:248.

[2]段小刚.论化工分析与检验常见难题及应对策略[J].化工管理,2016,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范文8

关键词:医学检验 教学 改革

近年来,医学检验专业在医学领域发展较快。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不仅需要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理论知识得到具体运用[1]。因此,培养医学检验学生创新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以及获得良好的实践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各个环节带教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2]。鉴于此,对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课堂和临床教学实施整体改革,现将我校实际面临的问题、具体改革措施以及成效做出如下论述。

一、目前存在问题

(一)带教老师的问题

目前我校大多数医学检验教师既肩负着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还要从事临床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使得很多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理论知识和临床教学工作中。再加上有的教师责任心较弱、教学积极性低,也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带教老师教育教学与临床科研工作的冲突、个人精力的有限等诸多原因都困扰着医学检验学生的学习。

(二)学生自身问题

作为医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除了繁重的理论学习任务,学生还要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生活。理论学习时间有限,使得学生对于书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理论考试的成绩高低并不能真正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高低。长期的繁重学习任务使学生产生疲惫抗拒的心理,认为仅仅通过考试便可以万事大吉。另外,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又会经过一段较为艰难的成长过程,不少学生不能承受此阶段的巨大压力而没有大的提高。

(三)硬件设施问题

由于现在的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校资金周转不及时,导致教学设备设施相对匮乏,教学实验器材老旧。与此同时,检验临床工作繁重,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向学生具体教授某些设备仪器的使用细则、工作原理以及日常维护措施。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仅仅学到了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简单的临床操作方法,殊不知这与现代临床检验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还相去甚远。

二、改革举措

(一)强化师资力量

目前医学检验理论与技术发展迅速,且临床检验工作中需要用到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这就对从事教学工作的临床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重视人才引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和全面素养。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并为其创造机会,不定期举办理论和实践学习培训班、讲座等,必要的时候可采取有偿激励措施[3]。

(二)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

主要是要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应由科室内指定的带教老师负责,对临床实习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对有违反操作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批评指正,后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实习结束后,进行终末考核测评,成绩合格者即视为轮转成绩合格。

(三)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水平

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应该重视参与这个过程的主体也就是学生的要求与建议,对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以纠正、完善[4]。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临床检验技术迅速发展,大量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这要求带教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熟悉新仪器的使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仪器操作的培养,从基本原理、使用方法、日常维护等方面言简意赅、逐一阐明;再者,要注重对学生英文水平的培养,因为大量的新思维新理论来源于英文文献,学生要学会自己查阅文献才能收获更多;第三,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仪器操作以及诊断数据的分析处理等;最后,要从根源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端正良好的科研态度,培养学生自觉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基本的科研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以及文章撰写方法,努力成为复合型检验人才。

(五)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能力

学生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实习教学质量的指标[5]。应强化学生手工实验操作能力,并与自动化仪器操作过程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加以沉淀、融会贯通。加强对临床实习结束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测评,有利于检验实践技能的提升。

(六)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改革教育模式

引入瑞士皮亚杰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所学知识意义” [6]的一种主动建构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单纯教授的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创造力。

(七)引入P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习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加强,有助于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思维模式。

三、改革后成效

实施教学改革后的一个学期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成绩和临床能力测评成绩进行汇总,结果显示改革后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测评成绩优秀率(≥85分,满分100分)分别为71.4%和73.6%,叫改革前的50.8%和51.1%有明显提高(P

四、讨论

现代医学检验是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多种技术方法为实验手段,以临床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实验、诊断等三者密切关联的学科。其综合性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特点决定了从事检验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更加全面的素质,特别是现在各项新理论与新仪器、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对检验工作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对学校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教育等各个方面全面探查,找寻更好的教育途径,深入推进,从而有效提高检验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键,赵洁.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医学教育,2012,50(22):106-108.

[2] 姚春艳,妮,府伟灵.检验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195-197.

[3] 李晓征,杨雪.规范化管理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2):2549-2550.

[4] 马学斌,马聪.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检验科实习教学规范化的引导作用[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1,24(1):44-46.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范文9

学生初进入实验室接触临床检验工作,对实验室管理的概念和意识往往非常薄弱。带教教师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对实验室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需引导学生主动与积极地参与实习科室的实验室管理。以本室开展的检验标本管理中不合格标本管理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标本在检验前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各种不合格标本类型、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然后让学生学习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流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认真向学生讲解细节,如:(1)不合格标本登记的内容应包括不合格类型、科室、患者信息等;(2)应及时与临床科室或门诊患者沟通以重新送检;(3)定期对不合格标本信息进行统计,如不合格率、不合格类型组成、不合格标本来源科室组成等;(4)根据统计信息与相关科室沟通以改进工作质量。示教后让学生就检验标本管理其他方面,如:检验后标本处理、标本意外处理等,写一份管理方案,包括实施流程、记录表格、总结方式等。带教教师审阅学生方案可行性后,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践自己设计的管理方案。完成一阶段实习后,教师与学生交流点评总结,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同时也要指出不足之处,需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

2培养质量控制意识

检验质量控制始终贯穿检验全过程,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具可比性的必要手段,对检验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很多带教过程中对实习同学的质量控制意识的培养常常被忽视。根据本室的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带教教师的因素,包括:带教人员本身并未充分认识质量控制在检验质量中的重要性;带教者质控专业知识不足;带教方式、技巧缺陷导致未能引起学生重视等。(2)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实习生初进入实践工作岗位,一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没能将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本科室在教学工作中,针对以上特点,专门安排质控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实习生的质控专业知识培训,选择讲座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质量控制的重视及兴趣。在实际工作中,强调带教人员以身作则,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的要求做好每项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让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逐渐建立起质量控制的意识。

3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医学检验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化验操作,而是一门多专业交叉、又具有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现代医学检验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为临床提供简单的化验数据,而是要快速、准确地把实验数据转化为临床信息,充分发挥临床检验的导向作用[5]。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合格的检验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因此,从培养初级医学检验人才着手,加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是医学检验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本室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始:(1)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临床思维及分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理论专业基础。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多将理论教学、技能操作及结果分析结合,对具体检验结果与临床关系进行分析讲授,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多思考、多提问、举一反三,培养临床思维能力;(2)开展特殊病例分析教学。有目的地选择病例分析,将检验结果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临床诊断、表现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价与审核,并联合相关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检验结果的临床符合度做出判断。病例分析讨论是一项学生较容易感兴趣的教学活动。科室定期举行病例分析或学术报告,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4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及触觉

实验室检验本身具备得天独厚的科研条件,包括丰富的标本来源、完善的仪器设备、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而常欠缺的只是科研的思维和触觉。许多检验工作者只是盲目地完成单一重复的实验操作,而从不对其进行思考分析。容易给学生造成检验工作只是单纯重复性体力工作的印象,进一步影响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态度与方式,继而进入了恶性循环。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能力,本科室支持学生开展临床实验研究。科室鼓励学生在检验工作过程中勤于思考并提出问题,积极开展基于该问题的小范围实验研究,如临床应用价值、检验技术新进展、不同检测方法比对、质量控制、参考范围等,这类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带教教师应就文献查阅、实验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并选择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内容并进行论文答辩。通过开展临床实验研究,实习生不仅初步掌握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其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升,为其今后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