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03 10:18:24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1

关键词:研培模式;实效性;创新;专业发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师资建设必须先行。加强教师研培是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育全面、快速、均衡、和谐发展的需要。探索卓有成效的教师研培之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株洲市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承办了信息技术教师研培活动,成效显著。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基地资源,组建短期教师研培班,通过集中研培活动走信息技术学科实效性研培之路,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一、什么是教师研培

教师研培是一个以教师修习、研讨、参与式培训为手段,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型组织。通过研培,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研培,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水平进行“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通过研培,为教师搭建一个以课例研讨为主要内容,共同进步的学习与研究平台;通过研培,教师在互助中共进,相互切磋,讨论交流,群策群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二、信息技术教师研培的重要性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悄然到来,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前沿学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胜任新的教学工作,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群体素质。教师不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高效劳动者,不再是培养微软的熟练操作员,教师不能再固守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要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分享,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学习成长,掌握改变未来世界的方法和技能。我们深知:如果学校仅仅只提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教育和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当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

三、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师实效性研培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认为要搞好信息技术教师实效性研培,促进他们专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做到:

1.结合学科特点,树立全新的教师研培理念

实效性研培需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已有经验。通过研培不仅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实效性研培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理论指导或只重视技能培训的片面做法,融理念提升、技法创新、师德修养、学科管理于一体,还注重了对教师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本身的指导。实效性研培改变了单一、灌输式的讲授,代之为参与式培训、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课堂打磨、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拓宽了教师思路,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2.创新研培模式,引领研培教师创新学习

广泛阅读、深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我们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状态,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对同一课题进行讨论分析,每位教师再进行教学设计和上课,然后小组学员和指导老师对所上的课进行反思、研讨,最后学员再根据建议进行修改,再上课。采取“集中设计、资源共享、彰显个性、教后反思”的思路,通过“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使集体备课制度更完善。从集体备课―研讨―上课―研讨―专家示范课―研讨―再上课,整个流程下来学员们都感觉收获很大。由学员和专家同备一堂课,上同一内容,专家引领能把握好研究方向,引导教师进行科学、高效地开展研培。专家们的指导高屋建瓴,使研培教师豁然开朗。这种研修的方式让每位教师都得到了快速成长,真正感受到了研修的作用。

3.优化研培策略,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我们在研培中不断优化研培策略,强调反思与经验不足、沟通理论与实践、走进教学现场、尝试破解问题、建立发展共同体,在研培中认真抓好“三”型教师的研培,全面提升全体研培教师的专业素养。

(1)合格型教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特别是青年教师,首先应让他们站稳讲台,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使他们能把所学知识、原理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且具备收集、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的能力与方法,能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等问题。

(2) 骨干型教师。对骨干教师而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风格,改革课堂教学。让他们既能积极反思和分析教学经验,又能熟识现代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积极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或实践,制定研究计划、编写调查提纲、组织专题调查、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

(3) 专家型教师。对“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而言,重点是继续总结和升华他们的成功经验,发展教学思想,使之能发展或丰富现有的教育理论,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带头开展教改实验,研究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和学科改革的思路等,及时做好总结与推广工作。

4.落实“促”“导”“研”“评”四环节快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促――由学科基地制定各项研究内容的实施策略,督促各小组实施。督促教师继续学习,学习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科研意识。导――由各级各类专家学者、校内外骨干教师对专任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指导,对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对业务不熟练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校教改方向和学科教学思路进行引导。研――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导向作用、市教研员和基地主持人的职能作用和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由教师通过自修、集体备课、讨论交流、归纳提升等形式进行研究。评――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完善考评管理机制,奖优罚劣。学科基地对教师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调整研究进度及内容。通过分析、讨论、多元化评价等,以推动研培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5.采用自我实施和学科基地指导“双轨”式模式,做好研培后期跟踪指导

通过自我实施和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指导,自我监督和基地调控,自我总结和基地评价同步交错运作,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成长,同时拓宽教师的学习途径,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定期上传各种优质资源供研培教师查阅。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2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

2012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颁布了第一个全面部署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信息技术具有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巨大动能,对教师教育起着革命性的影响。近年来,我司在教师工作信息化方面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截至2012年底,培训中小学教师600余万人。

二是开展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推动网络远程培训试点,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师300多万人,创新形成了“专家—资源—服务—教学—组织”一体化的远程培训模式。“国培计划”也将远程培训列为重要内容,为广大的农村教师创造了接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

三是启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试点项目。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在全国21省56个县市启动实施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推进教师研修常态化,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四是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2012年,“教师网联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六所部属师大通过此平台实现了跨校资源共享,开通了免费师范生“同步课堂”,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实现远程攻读教育硕士,教师职后教育在成员高校间开始进行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试点。

五是提高教师管理信息化水平。建成并投入使用了部分教师管理专项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师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包括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特岗计划”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特级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等。

二、2013年总体考虑

在国家和各地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全国的教师工作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必须认识到,面对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广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国的教师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高,教师教育院校还在用工业时代的标准和方法培养数字时代的教师,不同教育类型、不同区域的发展还很不均衡,城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还不够,广大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观念、知识结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必须提高广大师范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必须全面推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2013年,教师工作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深化教师教育信息化

1.加强国际交流,高端引领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支持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和国内高水平教师教育院校举办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了解国际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聘请国际专家为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出谋划策、指引方向,高端引领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

2.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为整合资源,发挥相关项目的整体效能,2013年,我司计划将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微软携手助学项目、乐高创新人才计划、中国移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等项目进行整合,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从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采用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大纲、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部级培训、整合国际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合作项目、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六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专项培训,重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100学时的专项培训。

3.共建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一是启动教师教育资源技术、课程、质量标准研制工作,调动各地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筛选优质资源,促进资源共建。二是拟于2012-2015年间通过转型升级、立项建设和遴选准入三种方式,支持建设350门左右教师教育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提供优质教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筹备建设教师教育资源交易的“银联”或“淘宝”,政府制定资源建设标准,资源提供方根据标准建设资源并定价,需求方购买并评价,实现资源优胜劣汰,促进优质资源进行学分互认。

4.开展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到2014年,建设一批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研修常态化,切实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全员培训中的基础作用。

5.支持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如此便捷的今天,以手机为终端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将带来教师培训模式尤其是远程培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我司将继续支持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支持移动学习软件开发,为每位教师提供移动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

1.建设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2013年,在信推办统一规划下,我司将与信息中心共同开发建设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全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建设内容,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师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建设教师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教师教育发展数据库。我司拟建立教师教育发展数据库,形成国内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掌握国内教师教育发展动态,预测发展趋势;促进教师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培养培训质量;开展教师教育政策研究,形成政策报告,提供决策参考。

三、进一步推动教师工作信息化的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将教师工作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来抓

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和任务的确定,掀起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高潮。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能否深度融合,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水平是开展各种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希望各地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教师工作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将建设与应用相结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快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协同创新,推动教师工作信息化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新生事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将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信息技术怎样更好地与教师教育和教师管理全面深度融合,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必须充分发挥各方智慧,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促进教师工作信息化科学发展。希望各地加强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并不断实践,积极探索数字时代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思路,探索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交易机制,探索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和软件开发,调动资源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为全面推广总结经验。

(三)抓好落实,确保教师工作信息化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刚才我介绍的几项重点工作,我们将从政策、经费和项目方面尽可能争取支持。

——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希望各地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督导评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切实提升1000多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

——对于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希望各省以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认真组织实施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加强建设指导和资金支持。

——对于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这项工作是我们下一步推进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希望相关省和县(区、市) 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我们将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经验,确保试点成效。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3

一、内涵与模式

教师工作坊这里指一种混合式的教师研修模式,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借助于网络研修平台,发挥学科专家和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带动区域性骨干教师开展常态化的全员培训。本质上是由学科专家、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异质化的学习共同体。名称上借鉴了传统手工作坊的意蕴,强调教师缄默性的教育智慧的凝练与分享。操作上它将短期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在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提升。通过工作坊,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网络课程研修和基于问题解决的网络校本研修,还可以进行网络空间教学等活动。

教师工作坊的主体是研修的教师群体,由培训者和学员共同组成。对于工作坊的培训者,教育部有关文件中统称为“主持人”,由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组成“三人行”核心团队。湖南省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加强分工与合作,将“主持人”细分为“学科专家”“坊主”和“坊主助手”三种角色。每个教师工作坊“学科专家”“坊主”各一人,“坊主助手”根据研修活动开展的需要可设多人。研修学员几十、上百甚至数千人不等,统称为“坊员”。工作坊成员登录网络研修平台,事先会被分配到预设的研修社区,赋予相应的角色,并自动拥有该网络平台的实名制“个人空间”。

教师工作坊一般基于单一的学科或领域开展研修,有些综合性的工作坊也是可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坊研修模式突破了单一远程培训、集中面授或自主研修的局限性,将几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种新型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要力争做到以下“六个结合”:

(1)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教育部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集中面授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可以分段进行),地方性的教师工作坊集中面授时间数天不等。集中面授时要求理论讲授、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提升“主持人”工作坊的主持能力。面授过程中,举办方要注意观测学员的学习态度、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遴选并确定坊主,组建主持团队。网络研修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线上与线下研修相结合,重在专家引领、主题研修、反思实践、交流研讨和成果展示。网络研修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坊”课程学习、交流研讨和“个人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在线生成、推送分享功能,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2)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建坊以后,主要由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学员在线上进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研讨交流等。推动学员及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巩固学习效果,实现学用结合。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机构采用名师巡讲、主题论坛和现场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学员开展线下集中研修活动。

(3)主题研修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机构应配合工作坊主持人,根据学员需求设定研修主题,优化研修内容,明确研修任务。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提供丰富适用的课程资源,供学员选学,实现按需施训。

(4)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相结合。通过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和工作坊主持人的规划设计、教学指导、组织协调和诊断评估等,引领研修持续高效开展。建立坊内学习小组,实现分层研修;建立学员相互指导和帮扶机制,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建立坊间有效联结机制,实现协作研修。

(5)问题解决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研修项目实施机构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探索利用测评工具进行诊断分析,帮助学员发现问题。针对重难点问题,依托典型案例,专家引领学员进行分析研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6)行动研究与成果评价相结合。通过专家指导,基于学科大主题,设立行动研究小课题,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体研究方式,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驱动学员深度学习,形成系列研修成果。建立研修成果学员互评机制,将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激励学员分享研修成果,生成遴选高质量成果。

二、目标与任务

教师工作坊实行坊主负责制,坊主可由高校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坊主在学科专家的指导和助手的协助下,共同引领一定数量的区域骨干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探索建立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模式。具体实现三大研修任务:

1. 培训工作坊主持人,分级组建教师工作坊

通过集中培训培养各学科(领域)“种子”教师,担任省级和县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分级组建省级和县级教师工作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组建省级教师工作坊。采取工作坊研修方式,培养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县专职培训者和教研员成为工作坊主持人,并不断提升其培训能力。主要包括团队打造与引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主题并引领研修的能力、突出的教育教学示范能力、工作坊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组织设计与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现场诊断与指导能力、资源汇聚与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分学科(领域)组建县级教师工作坊。依托工作坊主持人,利用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遴选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不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材分析与使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教学评价、基于课堂教学的小课题研究等。

2. 发挥主持人引领作用,生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作坊主持人在本区域学科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其从优秀迈向卓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主持人持续发挥影响力的工作机制,为乡村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实施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为各地生成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及服务于乡村教师一线教学需要的实用教学资源。将教师工作坊与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对接,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遴选汇聚、智能推送和交流分享。

3. 整合教育信息化项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推行教师工作坊研修,有机整合全省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优质空间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空间”等项目,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规程与要求

教师工作坊研修应是有组织的活动。教育部印发的《“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指南》对“种子”教师的遴选、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实施流程提出了指导意见。为了保障湖南省“名师工作坊”和其他“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效,便于相同学科(领域)实时交流分享,有助于研修成果的提炼汇聚,对研修平台、开坊流程以及工作坊主持人提出了相应要求。

1. 统一研修平台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统一依托“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http://

)进行。通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教师工作坊研修。“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具备成员管理、计划、课程学习、资源推送、活动组织、成果汇聚、监测评价、行为记录与信息反馈等功能。

2. 规范开坊流程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规范了各类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开坊的基本流程:报到确认分班开坊申请提交坊管理成员设置班级管理成员通过开坊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在平台上均有公告说明。

3. 明确坊主责任

择优遴选高校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专职培训者)和一线名优教师担任教师工作坊主持人,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业绩优异,在全国或本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②具有丰富培训经验,承担过省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③能够为人师表,引领帮助其他教师成长的愿望强烈,团队合作能力和凝聚力强;④省级特级教师、“未来教育家”或“青年精英教师”培养对象,其他省级名师候选人或入选“国培计划”专家库的一线教师、教研员和高校专家优先。

教师工作坊主持人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和履职情况,直接影响到工作坊的研修效果。工作坊主持人肩负着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监督评价、成果提升等四大方面的职责。①组织管理方面,主要是引导学员登录,通知公告,管理学员行为,学情统计反馈等;②专业指导方面,负责制订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活动,提供研修资源,诊断关键问题等;③监督评价方面,点评学员作业,推荐优质资源,推荐优秀日志,监督研修进程等;④成果提升方面,主要是策划特色活动,总结研修经验,汇聚优秀成果,生成培训课程资源等。

在明确教师工作坊坊主(主持人)基本条件和主要职责的基础上,还应分别对学科指导专家、坊主助手的工作条件与职责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对工作坊坊员的研修活动提出合适的、可操作的考评标准。

四、课程与资源

丰富、优质而实用的课程资源是吸引教师长久留在研修平台的关键因素,因此,预设的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与动态生成的优质教育资源显得同等重要。教育部相关文件对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课程设计与资源提供分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教师工作坊每次研修活动都要先确定一个主题,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全员准备,各自阐发自己的理解认识,形成争鸣与碰撞,做到有理论思考、有实例研讨、有反思总结。研修主题涉及六大领域,即师德素养、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工作坊研修指导等。

研修课程由教师培训机构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根据研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学员实际需求,围绕一个或若干研修主题,分阶段设计系列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应包括学习目标、专题内容、典型案例、研修活动、研修方式和成果要求等。研修课程应标明必修与选修,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的学时任务。

由于工作坊研修倡导混合式研修,不同的研修阶段(或环节),培训要求以及课程资源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面授阶段侧重工作坊主持能力,包括工作坊研修规划和指导能力、线上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线上协作研修工具使用能力、课程资源设计与整合能力、研修效果评价能力等。网络研修阶段重在为坊主设定切合的研修内容,帮助其在指导学员的同时,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凝练教育思想,塑造教学风格,提升专项能力。

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培训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二是提升培训能力,具体包括培训教学能力、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校本研修规划与指导能力、区域性教师培训设计与组织能力、网络研修指导能力等。

承担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培训机构须提供高质量资源,满足学员必修课程的学习需要。资源应针对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聚焦学员的共性需求。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要参照MOOCs方式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碎片化加工,原则上每段课程不超过15分钟,能够通过即时问题测评和作业互评监控学员学习过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四分之一。资源应聚焦课堂教学前沿问题、核心问题、焦点问题,有效整合典型案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2倍。

教师工作坊推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每个成员既是原创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享用者。主持人在培训机构的支持下,结合研修主题,通过自主开发与推荐使用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针对性的研修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实录、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微课程等。每位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在学习小组帮助下,开发不少于2学时的生成性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微课程和研修日志等。

五、组织与保障

教师工作坊研修虽然已经推行两年,但还是新生事物,要确保常态化、有效地开展,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考评,建立并完善一系列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1. 加强组织管理

建议实施分级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各司其职。“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由教育部负责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线上研修。省级项目办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建立项目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与,提供研修支持服务,开展过程监测和绩效评估等。

省教育厅要将工作坊研修纳入全省项目规划,为学员线下研修提供经费支持,做好学员选派管理、工作坊研修监管和绩效评价等。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本地学员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将研修学分计入教师培训学分。

培训机构负责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组织实施工作。组建研修专家团队,做好平台支持与服务,提供课程资源;会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员学习管理与评价;按要求做好项目总结评优等工作。

工作坊主持人负责主持工作坊研修活动,做好整体规划、研修指导、活动组织、资源提供和学员评价等工作。高校学科专家提供研修专题的理论指导,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家引领作用。坊主助手协助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学员进行日常研修,协助做好学员评价工作等。

2. 加强考评监督

“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由教育部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省教育厅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加强项目管理,按照相关标准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指导工作。

省教育厅会同培训机构做好省级教师工作坊研修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工作,并根据工作和学习成效及时对工作坊主持人和学员进行动态调整。

培训机构负责教师工作坊、工作坊主持人和研修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考核要坚持实效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标准,利用大数据做好监测工作,综合评价各工作坊及相关主体的行为,将相关结果定期反馈项目办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研修社区显要位置公布优秀名单,优秀成果,并向学员“个人空间”推送。

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在省教育厅规划指导下,建议由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省级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统筹管理;具体负责名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组织实施;协同各教师培训院校(机构)组织实施工作坊研修环节;指导县级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开展。

建立监督反馈机制,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组织实施机构安排专人在线全程跟踪,及时了解并反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会议,以研修简报、周报、月报等形式上报省教育厅。

3. 完善激励机制

(1)减轻工作坊主持人的日常工作量。担任“国培计划”示范性工作坊或省级名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主持人,经县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建议在正常工作量的基础上,另外计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或者按照此标准减轻日常工作量。

(2)为工作坊研修提供经费保障。工作坊研修经费应按照教师网络研修经费标准予以保障,目前,湖南省是按照3元/人学时的标准用于平台运行费、资源费、辅导费、管理费等。其中辅导费应不低于1元/人学时,用作坊主、专家和坊主助手的劳务费。建议对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组织评估,评为优秀等级的省级名师工作坊、教育部示范性工作坊,由省教育厅给予一定的奖补经费。评为优秀等级的县市级教师工作坊,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酌情奖补。

(3)工作坊研修要为研修教师认定学时(学分)。教师参加工作坊研修,经考核合格,应根据研修方案为研修教师认定研修学时学分。此外,培训机构根据学员提供资源的数量、“种子”教师和学员对资源的认可度,在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规定的学时基础上,可酌情奖励一定学时(学分)。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4

根据《XX省202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和《XX市2020年国培工作计划》(无教职成〔20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2.以基层学校为主体,要求各校对参训教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基层学校教务部门在听课记录封面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由教师个人拍照,以JPG格式上传;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5

1.1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设备管理信息化是把信息技术同现代化管理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的设备管理方法,有利于优化管理流程,达到动态化的管理控制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利用效率,更好的贴合企业的生产需要。形成设备信息化管理,能够规范各项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促进设备管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在将基础数据进行有效地加工处理后,为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也进而规范了设备管理要求、完善了考核标准。另外,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备管理,能够到达信息的反馈及时,提升业务部门间的工作效率,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协作。1.2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以设备终生作为研究对象,实现设备寿命周期内费用最经济、效能发挥最高为目标,制定科学实际的设备维修计划,共同打造坚固的设备防护体系是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应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设备维修策略,整合相关资源,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行维护成本,提高设备可利用价值,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2铁路车辆系统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2.1现有EMIS系统的使用情况。EMIS系统是铁路货车现行的主要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EMIS系统对设备前期资料的管理。设备前期资料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立项采购、设备招投标、技术协议的签订,以及安装、验收、移交过程的管理和设备维修记录等基本信息,设备技术资料相关文件管理。②设备台账管理。设备台账数据管理,是指设备台账的录入、修改和维护;设备文档附件、相关资料及技术参数的保存。台账查询和排序:提供多种查询、统计和分析,并可以导出到Excel。台账的变动管理:指设备调拨、报废和封存等状态变化。设备的折旧和增值: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同设备选择各自的残值定义,也能够对某类设备定义本身特殊残值和折旧额计算。台账的汇总打印功能:能够汇总、打印系统已经定义的多种类型台账。③设备维修记录功能。保养维修主要内容:设备计划性维修、设备故障维修、事故维修。计划性维修又可分为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和预防性维修计划。设备检修完毕后以检修单格式进行记录,供日后查询和分析。设备故障维修记录和事故维修记录内容包含设备故障概况、原因分析以及维修措施等内容。④设备检修管理。一是对检修单的管理,所有检修工作都要以检修单的格式记录,包括生成、下达、完成及验收等环节,检修单验收后不能再进行修改。二是汇总分析,系统可根据设备检修计划、故障及事故维修,对多方面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形成汇总表,因此可根据设备检修记录数据查询故障情况、检修工时、停机时间和维修费等信息,实现对维修过程的把控。⑤维修档案管理功能。设备维修档案主要是记录设备维修状况,包括历史维修记录、配件更换情况等。通过一个修程的设备维修档案能够直接反映出此台设备的品质、保养状况信息,方便查找问题原因,制定有效措施,提高设备管理水平。⑥此外还有设备保修期和备件寿命管理功能,配件管理功能及其他一系列的设备管理功能。2.2不足之处。①设备维修及管理采取二级保养和定修结合的事后维修模式,管理方式是计划的定保定修,缺点是缺乏对基础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不能准确掌握设备实时状态,对检修保养效果不能做到准确评价,设备也就会存在过修或是欠修现象。②当前各个车辆段都已实现了通过EMIS系统进行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但各单位的实际使用效果却不尽相同,有些可以将EMIS系统功能应用到多个方面,有些则仅使用了其中的检修计划下达和台账管理等部分内容,造成系统功能资源的浪费。而设备故障统计和材料配件管理,所使用的往往和设备管理不是一个系统软件,就造成了信息不能共享,给使用和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建立一个统一接口,信息共享的系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③此外由于基层班组信息化建设不到位、职工认识不到位,抵触心理强、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等原因,EMIS系统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3我段在信息化管理的一些探索

3.1当前设备管理方面存在问题。①设备机电一体化程度在逐步提高,设备故障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近十几年来,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设备控制方面,特别是探伤设备和试验检测设备,90%以上已实现自动化控制,在工控机的控制下,设备的数据采集与驱动都在程序控制下进行。而控制电路由成千上万集成元件组成,电路构成十分复杂,这部分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查找故障原因往往需要更长时间,处理设备故障的时间也就相应延长了。②主要生产设备运行时间长,且经常超负荷使用,零件磨损速度加快。实际使用当中无法掌握其使用寿命,配件储备工作难度大。③设备使用人员不固定。轮对车间现有车工十几名,每日使用的车轮车床并不固定,因而不易了解所使用车床的性能,更难掌握车床的技术状态(车床的加工性能、情况、加工尺寸误差和液压系统压力等技术参数)。④不重视设备临故信息的记载与分析,缺乏设备故障日常管理。以前,记载设备临故只是在设备临修记录本上简单登记,记录的信息也只有设备编号、名称、故障时间和更换配件,其中,对故障原因和修理内容的记录非常简单,基本上没有故障原因的分析和总结,记录的设备故障信息量比较少,更未将设备故障分类。3.2开发研制机械动力设备故障管理系统。经过对生产中设备故障情况的实际调研,我们基本摸清了设备故障管理现状,确定课题的形式为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组织研制开发了机械动力设备故障管理软件。①对设备故障进行处理,恢复设备使用功能,同时进一步查清故障原因,防止故障再次发生,这是现场处理设备故障的流程,属于设备故障管理的前期部分。设备故障管理的另一部分是对故障进行记录、总结和分析,属于设备故障管理的后期部分。长期以来,为了减小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我们比较重视设备故障处理,而忽视了设备故障的总结和分析。为此我们研制了机械动力设备故障管理系统,它主要由设备信息导入、设备故障录入、设备故障查询、设备故障分析及部件信息管理模块五大部分组成。在这些模块中,将设备故障细化到配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了对故障的分析。②在设备故障管理方面,原先设有《设备临修记录本》,用于记载日常发生的设备故障,填写的内容有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设备故障原因、处理情况等。在开发设备故障管理系统软件时,借鉴了原有的《设备临修记录本》的相关内容,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③建立主要生产设备故障防范研究制度。通过设备故障管理系统,将设备故障研究纳入日常管理,记录设备故障各种信息,分析设备故障发生原因,摸索设备故障发生规律,寻找防止设备故障发生方法,制订设备整修计划,主动进行设备检修,从而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通过查询设备故障记录,找出同类设备故障处理的方法,缩短设备故障处理时间,减小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④随着车辆检修作业过程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数控设备数量的增多,给机械动力设备检修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应用设备故障管理系统,探索设备故障发生的规律,找出防止设备故障发生的原因,制订设备整修计划,主动处理设备不良部位,消除设备故障隐患,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缩短设备故障修复时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设备管理信息化应用前景分析

①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中的应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是指对设备由开始规划设计,到安装运行、使用以及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购置费用、使用维修费用的总和。它体现的是一台设备所需要花费费用的总和,是设备管理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参考量值,也是现代设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经济要素。②在检修策略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分析为状态检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依据。状态检修更加强调对设备特性的把控,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分析,和对运行情况及故障情况的综合判断,给出此台设备的综合状态评估。③设备配件管理。配件管理主要是指建立配件库和配件储备的计划管理。现场维修作业中,经常会遇到由于某个配件储备不足或者配件型号不清,而造成设备故障延时,因此,建立每台设备相对应的配件库,根据设备故障情况,及时更新配件信息,逐步建立相对完备的配件信息库是设备管理及配件管理的重要方面。④系统管理。通过对档案数据备份,可以为数据的安全存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并且能够把数据以Word、Excel等格式导出,进而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存储及运行。

5结语

提高对设备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意识到设备管理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伴随铁路设备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会逐步增强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全面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真正实现设备系统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洁,宋波.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6(37):254.

[2]程军平,刘勇.浅谈铁路车辆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6):99-102.

[3]李红霞,梁工谦.设备管理信息化应用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73-76.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现状分析;信息化构架;信息化管控;提质增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25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48- 02

0 前 言

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矿企业、商业及居民的用电负荷突飞猛进,供电量屡创新高。同时地方电网公司配网规模不断扩大,配网网架日新月异,配网运维人员人均管理的站室增长过快,传统的运维管理模式出现的瓶颈日益显现。

1 现状调查分析

1.1 低压网络信息化能力不足

为了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降低线损和适应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的现实需要,低压配供电网在信息化管理及运行方式上需要实施重大变革。

1.2 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存在“盲区”

供电系统是联系电源与用户、向用户供应与分配电能的重要环节,用户的供电可靠性管理是电力可靠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可靠率不仅与系统结构和运行条件有关,而且与管理水平有关。当供电系统的拓扑结构与运行条件确定后,供电可靠率就与有序高效的管理息息相关。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管理水平是整个电力系统在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供电能力、电能质量、方式调度以及运行管理等诸多环节的集中反映,是保证电力系统供电质量、提高电网自身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1.3 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有待深入提升

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数据建模和评估是研究提升的核心内容,是供电可靠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深入分析用户供电可靠性信息,科学的、量化的预测和评估,能够揭示影响用户电力供应和电能质量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找出配电系统的薄弱环节、有效掌握设备与电网的健康状况和安全水平、发现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为及时消除设备隐患、保证安全可靠供电、提出改进措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 低压网络信息化管控策略

2.1 科学诊断低压分层网格结构

对低压配网可靠性引入管理统计分析以及层次分析法,根据近年来低压配网停电小区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分析供电可靠性提高的手段和方法。利用数据模型,首次提出低压合环运行新方式,并进行模拟分析,形成不同供电方案优劣性的综合评估模型。

2.2 整合集成电力信息共享资源

充分调研配电一线工作现场,加速信息资源整合,依托电网公司“营、配、调”一体化项目提升成果,高度集成,减少信息孤岛,构建配电生产管理系统(PMS)、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调度自动化系统、“95598”客服务系统以及中压配电自动化等系统的贯通融合体系,实施配网规划、设计、物资、建设、验收、运维、保电、抢修、用户、资料等环节数据对接和数据清理,实现数据的统一性和唯一性特证,方便一线员工、专业管理即时共享、互通信息资源。

3 验算优化低压网络控制方式

3.1 研究模块化检测复验管控方案

针对负荷的三相不对称、实时数据变化快、中性点接地方式不同和双侧电源合环造成低压电磁环网等问题,研究低压网络三相稳态模型和含多级电磁环网的配电网三相不平衡潮流算法,开发三相潮流、短路电流的统一计算平台,分析和算低压环网的各种问题。

3.2 有效设定低压网络重构反馈构架

针对配网设备众多,负荷变化快的特点,结合远程自动化操作,研究快速的电网重构技术,优化网络结构,消除负荷不平衡,降低线损。设备故障时,能够快速、有效地隔离,防止连锁故障发生,维护电能质量,保障低压网络安全运行。

3.3 信息电算化评估低压供电可靠性

预测指标与统计指标同步管控,达到供电可靠性目标管理值。

(1)针对配网低压新型供电网络,从统计指标与预测指标两个方面,对新型供电网络的供电可靠性进行分析与建模。

(2)对于可靠性统计指标,给出统计数据的来源与指标体系,科学、详细的分析电网历史数据,准确“量度了过去”的供电可靠性。

(3)对于可靠性预测指标,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结合科学的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准确“预测了未来”的电网可靠性。

3.4 共享信息提升工作现场效率效能

依托“营、配、调”一体化项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系统进行整合,高度集成,减少信息孤岛,真正实现“营、配、调”的一体化管理,即将调度自动化系统、“95598”客服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PMS)、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中压配电自动化等系统进行整合,将配电网规划、设计、物资、建设、验收、运维、保电、抢修、用户和资料等环节全部纳入系统,将各个系统内的数据集中清理,达到信息数据的统一、唯一,并实现完全共享。

3.5 协同调控指挥业务实现垂直指挥

通过层级压缩、快速联动,提高配网故障处置效率。利用故障抢修指挥平台实现故障的准确定位与智能研判、抢修资源的统一调配和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控。整合内外部抢修资源,根据属地化、一体化管理要求,按照供电服务承诺响应时间和合理作业半径,建立抢修第一、第二梯队,分别承担快速恢复供电和大型故障抢修工作,推进配网标准化抢修。

3.6 应用抢修服务平台加速信息互通

优化调度、运检、营销业务流程,建立配网抢修指挥平台。现场配置先进的抢修装备、单兵工器具等,采用无线通信等先进技术实现抢修任务的智能分配,通过信息、图文、视频、语音同步指挥,实施现场抢修工作的在线管理,实现抢修队伍、装备和物资的统一调配。

配网抢修由“多端指挥”向“统一指挥”的方式转变,提高了抢修反应速度与效率,大大缩短了故障修复时间,达到应急抢修“五个一”,即“一个用户报修、一张服务工单、一支抢修队伍、一次到达现场、一次完成故障处理”的标准化抢修。

4 成果与推广

融合信息化提升城市低压网络高可靠性管控方式,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管理和分析总结,在不断改进完善的基础上,可以逐步成为电网运营的典型经验推广。在增加系统内部运检绩效的同时,更重要的意义是大大缩短了故障抢修、恢复供电的时间,提高了居民百姓的供电可靠性,更好地诠释优质服务理念。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7

认真落实浙政办发[XX]39号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浙教师[XX]151号)、《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精神及相关计划,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追求实效”为原则,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促进我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训目标要求:

1.通过培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校教师新课程培训成果,确立利用新技术和网络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理念。

2.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学习和讨论,把自己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参加培训学习的收获提供给一线教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需要,努力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教学实践,网上学习、交流,专题竞赛为主要形式。

三、培训对象:我镇全体在职教师(已参加省、市级及以上骨干培训的教师可以不再参加本地的集中理论培训,但须参加校本培训,并发挥引领作用。)

四、培训内容:

1、《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

2、《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

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4、《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

5、《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

五、培训形式和学时安排:

结合我镇实际,采取集中培训、骨干、分学科和校本培训以及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采用集中培训形式;《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由进修学校对我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骨干培训基础上,负责组织对全镇教师进行培训。《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由各学科分别进行培训。集中培训、骨干培训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集中培训力求做到精心组织,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进行校本培训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结合学习资料帮助教师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学习指导,督促教师做好读书笔记和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实践反思,精心组织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通过培训和实际操作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

五、培训安排

    1、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5月)。主要工作:

    A、针对我镇教师目前对信息技术掌握现状,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课程培训计划。

    B、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考核表。

    C、根据《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和《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培训计划,并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

    D、选派《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校本培训骨干一名(曹益伦),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

    2、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8月)。主要工作:

A、组织骨干培训(进修学校)。(XX年5月底)

时  间

培训地点

培训对象

主  讲

5月30日

教师进修学校

曹益伦

郑国平;张  谊

B、组织集中培训(进修学校)。(XX年6月底至7月初)

时  间

培训地点

培训对象

主  讲

6月24日上午(8:00-11:00)

骆驼中心学校报告厅

我镇全体在职教师

谢敏海;邬卫东;樊耀州

C、组织校本培训。

从XX年6月至8月,认真实施学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精心组织两次校本培训活动,重点围绕《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联系各校实际进行交流研讨,重视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每位教师至少上交三次培训作业,作业内容参考本培训计划中的附件三《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把培训教师的出勤和业情况及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上,并按要求上交培训考核表。

具体培训进程、内容:

①、5月份制订专题培训实施计划;

②、5月下旬辅导员(曹益伦)参加区级培训;

③、6月上旬开展第一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一部分“理论篇”; 《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发放“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建立学困人员专人帮困机制;完成作业1;

④、6月中旬开展第二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二部分“操作篇” (结合“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统计情况调整培训内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分学科培训);完成作业2;

⑤、6月下旬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完成作业3;共2页,当前第1页1

⑥、7-8月实践操作,要求建立“个人工作室(BLOG)”;完成作业4;

⑦、9月份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写好个人学习体会,培训总结;复习迎考。

六、考核、评价

培训结束后,接受区教师进修学校对我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培训工作进行考评,对宣传发动、组织管理、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参训率、合格率、培训效果、档案管理等情况提出恰当的评估意见。

对每位参训教师实行过程考核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成绩40%记入总分,统一书面考试成绩以60%记入总分,两成绩之和为教师培训实际统考成绩。

1.过程考核。教师全员培训过程考核由区、校两级组织实施。以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自训自练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其平时学习的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的观察记录,给出恰当的培训过程综合性评价。

2.书面考试。主要测试《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的基本理论知识、理念等。实践考核主要考察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教学实践,网上学习、交流,专题竞赛为主要评价依据。

3、考评阶段(XX年9月底)。

培训结束后,接受区教师进修学校

对我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培训工作进行考评,对宣传发动、组织管理、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参训率、合格率、培训效果、档案管理等情况提出恰当的评估意见。

对每位参训教师实行过程考核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成绩40%记入总分,统一书面考试成绩以60%记入总分,两成绩之和为教师培训实际统考成绩。

①过程考核。教师全员培训过程考核由区、校两级组织实施。以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自训自练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其平时学习的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的观察记录,给出恰当的培训过程综合性评价。我镇在9月底完成课程培训考核表并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

②书面考试。9月底全市统考,主要考查教师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由省统一命题,区进修学校组织考试、阅卷。考试不合格(60分以下)的教师允许有补考机会,但补考前必须重修。考试作弊的教师本课程总评不合格,并记录在案。

③学分登记。过程考核和书面考核合格后,进修学校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并在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中记入相应学分。如考核不合格,则不能登记继续教育学分。

④总结评价。XX年9月底建立《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档案(包括校本培训计划、考核表、培训总结、每位教师的学习笔记、3次作业等资料),同时将《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总结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

七、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1、培训成绩和证书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评优、评先和考核的必备条件。

2、教师培训学习(出勤率、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学校的月考核、年度考核挂钩。

 

 

九龙湖中心学校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8

在2013版《江苏省义务教育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信息技术课程被确定为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者——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反复尝试、不断实践,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提升教研能力。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也因此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1 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分析

通过听课、赛课、与教师交流,发现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已具备了比较好的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理念及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组织教学,并且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南京市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中,六合区多名教师取得了较好成绩,可以说,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具备了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

但是,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整体薄弱,体现在教学论文撰写能力不高、科研意识还较淡薄。能及时有效地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来,并上升为理论是教师教研能力基本体现,而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撰写论文能力、热情都不高,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同时,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整体较弱,到目前为止只有5位信息技术教师有自己的市、区级个人课题,而省、市、区规划课题没有。是什么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呢?

2 影响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究的因素

思想上不重视 很多教师认为教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还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没办法才去写论文、做课题。

教育理论知识不够 教科研不同于技术,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撰写论文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很多教师不缺乏想法,但由于缺少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储备,不懂得进行教科研的方法,有想法不知如何入手去分析研究,缺乏深入思考。

缺乏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小组合作如何进行”“学生上课玩游戏怎么办”等,这些“问题”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而不能及时“抓住”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合作意识不强 目前,六合区多数学校只有1名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处于一种“孤立”状态,在学校中几乎没有机会与人合作,长此以往造成合作意识淡薄。

研究时间不足 信息技术学科是非考试科目,学校领导重视不够,随意减少或挤占课时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相当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身兼多职,网管员、资产管理员、学籍管理员、机器维护等,而本职工作——信息技术教学则未能摆上主要位置。在教研活动中,经常会有信息技术教师因学校有事请假等。总之,工作繁忙,角色众多,使得信息技术教师无暇顾及教学研究。

3 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发现问题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丰富信息技术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展一系列主题培训活动,如《开展主题式单元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等。同时开展相关的科研讲座,如《如何撰写教学论文》《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等。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他们一起疏理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分析研讨,从中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并长期跟踪指导。鼓励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做个有心人,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现象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开展活动,增强交流 针对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人单势孤”,无法进行校本教研的问题,我们除了加大区级教研活动频率,还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将全区学校分为5个教研片,每片由两名区级中心组成员负责,要求每片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形式可以是互听课、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等,活动结束后要有反馈总结,包括上课教师说课及反思、教师评课等。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技术优势,搭建了信息技术学科QQ群、博客群、学科主题研究网站,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要求教师写教后记,及时进行反思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仅满足于在教学中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及时反思,那他永远只能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平上。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反思课堂教学,总结精彩成功之处、思考失败之处,还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课后要反思,课前、课时也要反思。课前反思教学模式和策略,上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课后要批判性地进行反思,结合各方面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思考;反思不仅从自己的角度,还要从学生的角度、从专家引领的角度、从同行的评议中、从与家长的沟通中,甚至“超越自我”进行反思。反思后要写500字左右的反思日记,内容包括教学中的成功失败之处、自己的心得、对教学设计的思考、教学机智闪现、学生反馈意见、同行与专家的点评等,学习和加深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学反思每月整理一次,及时上传到博客群、学科研究网站上,与全区教师交流研讨。每学期还要撰写两篇教学案例,对自己或他人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反思。

引导教师善于总结 很多教师都是经验型的教师,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从没有考虑对这些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时间一长,这些经验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因此,我们在日常教研活动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如进行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论文评比等,促使教师认真总结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专题论文。这样既可以促使教师把在教学中产生的点滴体会、反思之后产生的新想法与感受及时进行总结,又可以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

信息能力提升研修总结范文9

为了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们喜欢上课堂,热爱上学习,让同事们能相互促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如下。

1、自身分析:

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我的技术素养和同龄人相比还是可以的,对多媒体设备大多都能熟练操作,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计划与准备方面,还是能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的。组织与管理方面,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提升技术素养并发挥技术优势。但在评估与诊断方面却存在严重的不足,没有好好学习评估的标准,就会在诊断方面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学习与发展方面,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技术素养方面尚可,可能是得益于自己对各种网络设备的了解和使用吧,这几年教改也改变了观念。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这三个方面却是严重的出现问题,在发展目标中我将列出。学习与发展方面,还是能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2、环境分析:从原先的乡镇的初级中学,转变到现在的一所村小,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无论是设备还是整体的观念。教学任务也比较重。

发展目标: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方面,在自己较好的技术素养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习,对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学习与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各项较强理解和实行,重点将评估与诊断方面的各项指标理解透,通过这次培训,力争达到优秀。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方面,我将一一了解,一一学习,争取将它们融会贯通,达到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