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物联网安全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2-12-12 10:52:17

物联网安全技术

物联网安全技术范文1

【关键词】物联网 安全 核心 技术 挑战

1 物联网安全核心技术要点分析

物联网技术以多网融合聚合性复杂结构系统形式出现,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方面却存在着诸多安全问题,并且此类安全问题渗透到各个层次之上,尽管当前网络安全机制出现可以合理解决安全问题,但是安全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对网络安全机制进行深度改进和深度完善,要拥有新型安全机制存在。

1.1 认证机制

当前物联网是以多网融合为基准的聚合性复杂结构系统,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的问题更多,网络认知机制建立,主要考虑部分就是人与人之间通信安全要素,但是却不与物联网模式相适应。针对物联网认知机制进行分析的话可以看出,要按照业务归属分类进行业务层次认真分析,假设由运行商提供相应业务,那么就需要提供较为可靠的业务运行平台,有时是业务本身对数据安全性相对较低,那么此种状况出现,业务认证就难以达到标准。假设第三方提供业务,其不能对业务层次数据安全予以保障,再者就是业务本身对数据安全性较高,那么就需要实施业务认证操作。

1.2 密钥管理

物联网安全结构体系中,旨在保障节点通信安全,此时务必实施安全类型的办法,整体安全机制中,密钥是系统安全的核心要点与基础,与此同时,也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保护的核心点。应该了解到,物联网中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相对有限,这就对密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应针对此种情况,在物联网密钥管理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复杂传感器网络环境,也要给相应的网络运营商提供便于管理网络的控制平台。现下密钥管理协议研究方向被分化为两个,前者是密钥体制密钥管理协议,后者是在非对称性密钥体制基础上的密钥管理协议,前者应该满足基本安全需求,但是无法拥有强劲抗击能力,后者安全性能力颇高,操作难度大且经济支出额度也相对较大。因此物联网密钥管理中,要考虑到物联网体系构建问题,操作期间应该考虑到系统本身的可扩展问题和有效性问题以及抗击能力问题。

1.3 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涉及和路由协议设计,二者是维护物联网安全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当前路由协议首要考虑的一点就是节点与节点间的数据传输,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数据本身的安全考虑。因为物联网路由跨域IP地址,还有就是也跨越了移动通信网络和传感器网络,后两者支撑要素为标识,物联网路由协议设计程度深,操作步骤较为复杂,那么就需要分析多网融合路由问题及要点,不仅如此,还要将传感器网络路由问题纳入到操作范围之内,统一路由体系构建是最佳选择。传感器网络,因为节点资源具备有限性,但是抗击能力却很低,路由算法设计中务必融入抗击性要素,要达成可靠路由运行,但是路由安全更为重要。

1.4 代码防御

此处所说的代码防御主要是恶意代码防御,因为物联网平台和物联网应用以及物联网设备,它们均具备着多样性特点和公开性特点,由于复杂性特点存在,其操作难度远大于传统因特网,恶意代码攻击防止的挑战日渐加大。物联网中部分终端设备均处于直接暴露且无人看管,假设出现恶意代码攻击,那么通过蔓延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恶意代码防御可在当前现存网络恶意代码防御机制之上进行分层防御理念融入,从源头上找问题,稳定控制恶意代码辅助和恶意代码传播,稳步增强对恶意代码的防御能力。

2 物联网技术面临的挑战分析

统一标准物联网,从实际角度进行分析的话,主要是指借助物体传感器设备和嵌入式芯片要素等,将物质信息加以传递,以传感网络模式为主,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本地有效处理,最后要并联到互联网终端。因为不同类型传感网络之间信息解读与分析,因此务必形成统一技术类型的协议和标准,互联集中是主要渠道,并不是传感器本身的技术协议。现有物联网标准,还是将其视为单一的工业网络技术标准,但是应对互联需求技术协议才是最终的物联网实现关键。

另一大挑战就是安全隐私在物联网中事物均连接到整体网络中,相互之间可以实现相互通信,此种状况出现便滋生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和隐私问题,最为常见就是可信度内容和认证内容等,还有就是事物所感知和交换到的数据融合。任何事物隐私本来就应该得到保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没有授权状况下进行的内容识别和供给,安全和隐私问题是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包括物联网技术和其他技术在内,都要面对这些问题,所以要在物联网技术上作出优质控制,通过外部法规完善和内部技术整改等提升物联网技术安全性。

3 保障物联网安全的备份策略分析

物联网网络数据库,本体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恢复功能和优质备份功能,假设出现故障性破坏问题,便要按照物联网网络数据库备份功能进行系统快速恢复。与此同时,旨在有效保障物联网网络数据结构系统安全,要与单位具体情况相互结合,之后在基础上制定出严密数据库恢复策略和备份系统。

身为物联网管理人员,务必要对数据进行优质备份,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数据库完整性和有效性等遭受到恶意攻击,正确的操作方案就是要建立备份数据档案。数据备份主要分为软件级备份内容和硬件级备份内容,通过双层次备份,创新备份恢复技术和运用日志恢复技术以及以备份为基准点的恢复技术。借助识别来解决所遇难题,通过交叉方案完成物联网链接操作和物联网部署工作,物理网运行阶段会出现拓扑结构变化,那么终端输出问题和输入问题便会相继出现,要从终端设计角度出发,从使用不可抵赖性角度和用户认证角度以及读取控制角度出发,全面的分析物联网安全性要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在当前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合理保障信息安全和处理好隐私保护问题,物联网安全核心技术主要分为认证机制、密钥管理和路由协议及代码防御,这些技术出现使得系统结构日渐完善,但不可避免的也会滋生一些问题,所以必须对其加以重视,做好安全工作,以系统维护和安全备份为主,循序渐进的保障物联网系统安全,合理利用物联网核心技术,为社会、为企业、为大众、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炜皓.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2).

物联网安全技术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消防安全管理;应用

1引言

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并逐渐渗透进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物流配送、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1]。而在消防安全管理领域中引入物联网技术,能够从整体上优化消防安全管理的水平,能够有效解决消防安全隐患难以发现等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2]。

2物联网概述

2.1物联网的含义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一种按照约定协议,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GPS、激光扫描器等传感设备进行物网连接,具有全面感知、传输可靠、智能处理、智能控制等功能特征的网络。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万物互联的网络。可以说,物联网的核心是物物相联,灵魂是传感和识别,骨架是网络通信,核心是计算。2.2物联网的特点首先,物联网具有异构设备互联化的特点。物联网环境下,不同型号、不同类别的RFID标签、传感器、手机等各种异构设备,能够利用无线通信模块、标准通信协议形成自组织网络。且这些异构网络在运行不同协议时,可通过网关进行联结,从而实现不同网络间的信息共享。其次,物联网具有管理及处理智能化的特点。物联网能够将海量数据可靠且高效地组织在一起,这就为行业应用提供了智能支撑平台。最后,物联网具有应用服务链条化的特点。物联网能够覆盖企业运行的所有步骤,能够带动整个企业甚至行业的整体信息化进程。

2.3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层面。首先,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传感网节点、短距离组网设备等构成,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涉及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GPS技术、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组网技术、协同信息处理技术等。其次,网络层主要负责传输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还要满足不同设备能够自由接入不同网络,涉及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最后,应用层由各种管理设备和显示设备构成,构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系统平台,主要负责与用户连接,涉及云计算、人工智能、中间件等技术。

2.4物联网关键技术

2.4.1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AutomaticIdentificationandDataCapture)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发展相对较快且相对主流的识别技术,是一种能让物品“开口说话”的技术,即通过一定识别装置对各类物体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并传输给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一系列智能处理。自动识别技术可分为条码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磁卡识别技术、IC卡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其中,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是应用领域最为广泛且最为重要的识别技术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射频识别技术(RFID)。首先,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相比,其有着以下优点:采用电子技术,借助芯片,且芯片功耗较低、读写较为准确;标签体积小,更易嵌入其他材料或物体之中;射频技术透过外部材料即可读取数据,且能够对高速运动中的物体进行识别、读取;可在同一时间识别多个标签,且这些标签信息之间独立互不影响;数据存储量更大,且稳定性好等。其次,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射频标签、射频接收基站、应用系统三部分构成。射频标签嵌入被识别物体,向外界收发射频信号,一般分为主动式标签(有源电子标签)和被动式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射频接收基站一般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模式,主要负责向射频标签发送无线信号,并接收射频标签发回的无线信号,在将接收的无线信号解码处理之后将数据传输至上层应用系统。位于系统顶层的应用系统主要负责接收射频接收基站的数据,并控制基站的工作状态;管理接收的数据,并经过计算处理将其储存至后台;接收外界终端的指令信息,并将转换后的信息发送至基站执行,以此来实现人机交互。

2.4.2传感器组网技术如何能让区域中的传感器构成网络组,实现高效协调运转是传感技术应用的关键。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传感器网络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其低功耗、低成本、低复杂度、低数据速率的特征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青睐。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采用星状网、树状网、网状网三种组网方式,借助工作于ISM频段和FSK调制方式的射频芯片,以及微控制器、少数器件组成专用或适用强的无线通信模块。其中的数据传输协议通常是简单透明的,就算是加密协议也是较为简单的,这就使得人们只要遵循一定规则进行操作即可傻瓜式地实现无线数据传输。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可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若再应用中间件思维,则可使网络更具层次化、模块化。

2.4.3无线通信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以太网、现场总线、GPRS、GSM等通信技术层出不穷。而受工业现场环境的制约,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其具有信息传输快捷、灵活、安全等特征,在物联网中有着极为广泛有效的运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蓝牙技术(Bluetooth)。其主要采用2.4GHzISM频段和1600MHz快速跳频技术,具有全球开放性、通信简单、传播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使用简单等特点,但仅限于在小于十米内的距离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通信质量和效果。二是ZigBee技术。其具有良好的网络拓扑能力,每个ZigBee节点都可进行独立监控,支持距离扩展,拥有低成本(协议没有专利费)、低功耗(传输速率低,发射功率小,拥有休眠模式)、低时延(休眠到激活时间短)、网络容量大(可连接200多个设备和100多个网络)、组网灵活、传输可靠(在数据传输之后会等待接收方确认信息,并采取碰撞避免策略来避免数据发送冲突)、信息安全(采用特别加密法进行数据循环冗余校验)等特点。三是Wi-Fi技术。其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的加密传输,传输距离可达100m,传输速度可达54Mbps,但传输的安全性和传输质量还有待提升。四是IrDA技术。其依靠红外线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保密性强、安全性强等特点,但由于存在视距限制,在运用时要先保证位置的确定性才能实现灵活传输。

3物联网技术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在消防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中的应用

消防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旨在横向覆盖消防监督、纵向贯通各级消防部门,对消防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实时发送,对威胁消防安全的不稳定或不安全因素进行提前预警,以进一步提升消防工作效率和质量。该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展现、分析等消防管理环节。可采用分布式广域网结构,并将系统的整体结构分为物联智能感知层、网络传输层、数据管理层、应用层(Web平台)。其中,物联智能感知层将通过传感设备、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采集消防信息;网络传输层将采用基于TCP/IP的网络结构,利用有线、无线等接入方式进行组网,利用TCP/IP或电话线进行有线传输、GPRS或CDMA进行无线传输等;数据管理层将融合采集到的信息,并进行计算和处理;应用层则负责提供不同的消防服务。就消防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来说,硬件设计可采用ZigBee技术支撑的基本框架,具体包括路由器、采样终端设施、网络协调器等组成的无线传感网络和采集终端。由ZigBee协议处理和上传终端采样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这些信息由路由器接收、处理之后被传送至ZigBee协调器,再由协调器将接收的信息上传至Web网络,经过一系列汇总处理之后信息将被传输至系统平台,以此来完成数据采集为后期决策、分析提供相应依据。软件设计则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整体采用嵌入式系统,主要涉及板极支持包(BSP)、RS232通信软件、DM9000网卡通信软件、ZigBee协议栈等。就平台Web层系统设计来说,主要包括平台通知公告管理功能、平台审阅通知功能、平台短信通知功能、信息管理功能、日常检查功能、监督抽查功能等模块,其中涉及数据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可采用数据库等技术。

3.2在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就消防资源的动态管理而言,可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GPS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构建基于B/S架构的消防装备管理系统。首先,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采集消防车辆和消防装备信息,并采用“一装一标”的方式来绑定RFID标签,在信息采集完成之后需要上传至消防指挥调度系统,以便实现装备出入库、电子验证、报警处理等智能化管理。其次,可采用消防指挥调度专线网络进行通信;采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等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等;采用TCP/IP数据传输协议、HTTP协议等进行传输。通过物联网技术,消防资源得以实现动态的智能化统筹管理,并有效提升消防部队的战斗能力。第二,就消防远程监测管理而言,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消防安全管理监测平台,并开发手机终端APP、建立B/S架构模式的云平台,便于对消防对象、环境、人员等的状态进行感知、传输和处理。具体来说,可利用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及协议解析与转换、数据接口监测等方式,对不同型号和不同厂家的有源类消防设施(火灾报警控制器、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疏散指示系统等)的反馈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一旦接到故障信号或者报警信号,监管人员则可借助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将信息传送至消防安全管理监测平台;利用压力传感器、NB-IoT技术实时监测消防管网的水压,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ZigBee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等实时监测室内外可移动的消防设施和器材(灭火器、水带等)的在位状态和位置信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监督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在岗情况,利用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图像形态学方法识别消防管阀的启闭状态;利用IoT/LoRa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实时远程监测独立烟感故障、火灾报警等信息。如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消防安全管理监测平台的构建能够评估火灾风险,协助做好防火巡查工作,提高相关部门的防火工作管理能力。最后,就消防应急救援管理而言,可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消防战斗指挥体系。例如,在灭火救援中,可利用各种感知设备、视频采集设备、应急通信系统等获取现场的音视频数据,实时掌握火情发展态势,便于指挥人员依据火场动态进行救援力量、装备等方面的部署和精确指挥,同时也便于战斗在一线的消防人员进行精准救援。

4结语

物联网安全技术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公路工程的施工安全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关乎人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对其施工进行安全管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虽然我国的公路工程施工的规模不断扩大,施工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安全管理的水平依旧不高。特别是施工项目的规模以及施工复杂性以及信息的交互量等使得施工的难度越来越大,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公路工程的施工管理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以及策略。基于社会实践的需求,物联网技术应运而生。

1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概述

早在二十世纪末期,物联网的概念就被提出,指将所有的物品通过信息传感器等与物联网连接起来,进而实现智能化的识别与管理。随着对物联网技术的深入研究,物联网的内涵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前我们所谈及的物联网主要指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这种信息传感设备不仅可以实现对信息的传输,还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联网。物联网的结构主要可分为四个层面即:感知层、网络层、处理层以及应用层等四个层面。1.1感知层结构分析。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其主要功能就是实现对物体的感知、识别、监测以及数据的采集,是由各类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网络。感知层能够实现灵敏、可靠以及全面的物理感知。1.2网络层结构分析。网络层主要功能是对信息进行传输,是各类通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的融合体,主要有2G、3G以及4G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无线网等。1.3处理层结构分析。处理层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处理,主要由目录服务以及空间的信息管理等组成,对应用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支持。1.4应用层结构分析。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结构上,物联网技术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的应用,通过应用层,物联网可以与各行业进行深度的融合。

2物联网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在公路工程施工区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管理优势,进而对施工现场实现全面的安全管理。2.1减少施工、管理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的可能性。公路工程的施工区环境复杂、区域面积大,施工人员基本上是分散作业。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是很难保证施工的安全性的。而射频识别技术能够对人员以及危险的区域进行精准的定位,如果人员与危险区域位置出现重叠时,就说明人员已经进入危险区域了,这时就会存在很大的危险。系统就会自动的提醒施工人员,及时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2.2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与安全。施工材料的质量与安全是公路工程安全施工的基本保障,在施工的过程中利用射频技术无需打开商品的包装就可以对材料的安全性进行识别。进而保障材料能够安全进场施工。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原材料进行全程的监控与管理,对材料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获取进而促进智能化的管理。2.3对结构构件进行适时的监测。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对其构件上射频技术标签的安装,对构件的位移以及裂缝等数据进行有效的获得。如果这些数值的变化比较接近构件的范围值时,通过射频定位技术就能很快的发现危险的构件,并且及时的对其进行加固与修复,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以及收集,并且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的找到构件结构破坏的因素。从设计以及施工上对因素进行把握,进而避免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的安全隐患问题。2.4对设备的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控。在施工的机械设备中可以嵌入感应器,感应器可以对机械设备的内部应力、振动频率以及温度、变形等参量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和传导,进而对设备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进而有效的保障施工操作人员以及周边施工人员的安全。2.5利于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调度以及对资源进行控制。对于人员、材料以及车辆的入场顺序与出场顺序,物联网都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物联网对其进行控制主要是保证人员以及车辆出入的安全性。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对人员、机械以及材料的施工等流动频率的控制,减少施工现场因为资源的拥堵、混乱等造成的安全事故,进而促进公路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

3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施工的区安全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虽然物联网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进步,这些技术问题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加强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使其更好的应用于施工区的安全管理,对于促进我国工程的安全施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J].中国公路学报,2012,03:2-50.

[2]吴彪,宋成举,徐慧智,王君祥.基于车辆运行特性的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区行车风险分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01:10-14.

[3]马建,孙守增,杨琦,赵文义,王磊,马勇,刘辉,张伟伟,陈红燕,陈磊,康军.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J].中国公路学报,2014,05:1-96.

[4]钟连德,李秀文,侯德藻,黄凯,武珂缦.公路施工区限速措施效果评价研究[J].公路,2010,03:176-180.

物联网安全技术范文4

[关键词]移动物联网;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以传感器和智能终端识别为代表的信息自动生成设备的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测量和监控等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其意义已经超出了通信技术的范畴,而是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的结合点。我国政府已经把物联网列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物联网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始终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建立安全可靠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是社会和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中,确保食品生产、库存、配送和销售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成为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热门问题。

2物联网技术

自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Ashton教授在1991年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以来,物联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同,特别是近年来,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目前对物联网的定义没有一个准确和权威的概念,大多数人公认的定义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和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必然会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其含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物联网仍旧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是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二是物联网的用户可以是任何物品,不再局限于人,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都可以进行信息交换。物联网的技术主要依托于通信和感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物联网可以看作是传感网、互联网及移动网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以传感器网络技术为核心[1]。

3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

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是基于自动识别和信息技术,将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整个链条中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终端机、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实时呈现给用户和消费者的综合管理平台。食品安全的追溯涉及多个生产主体和销售主体,理论涵盖多个学科,所以需要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追溯系统,才能实现食物链的追溯[2]。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要求:①在各个阶段记录和储存信息;②对食品身份的管理;③加强企业的内部检查;④第3方的监督检查的介入,包括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独立的第3方机构的检查;⑤向消费者提供信息,信息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食品溯源系统所收集的即时信息;另一方面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及其产品的以往声誉等既往信息。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常用技术有一维和二维条形、RFID电子标签技术等。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特点:①溯源流程的透明性;②溯源层次的多样性;③溯源信息的标准性;④溯源数据的保密性;⑤溯源数据的及时性;⑥溯源操作的灵活性[3]。

4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平台架构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涉及食品的种植(养殖)收购环节、企业加工(包装)环节、储存和物流环节和销售环节等。本文重点研究将移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的种植(养殖)、原料加工以及物流和销售等领域,以提升食品原料质量和食品加工自动化程度,实现食品全程质量安全追溯。本文综合实践调研和业内研究人员的数据,结合上述可追溯的各个环节,构建一个能够提高食品生产质量,给予用户和消费者可查询条码,能够接受社会大众监督的平台,系统研究技术路线框图如图2所示。从技术路线图可以看出,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由溯源信息编码、可追溯点信息、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采集端)以及数据信息监控系统(MCGS)组成,溯源信息编码也就是条形码,是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终端表现形式;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是各基本溯源单元信息;食品全程追溯系统还包括终端数据采集系统、智能手机采集软件、MCGS食品加工监控系统。下面对重点的几个部分进行研究[4]。4.1食品信息采集端在养殖(种植)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主要采用Android技术开发智能食品日志软件,用来记录食品的养殖(种植)活动。将采集到的温湿度信息通过WiFi协议传输到移动手机端,同时将信息通过HTTP协议传输到服务器,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采用DES加密算法对手机端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使用智能手机的GPS定位功能对养殖(种植)户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地理位置信息同样上传至服务器。在企业生产端的信息采集主要利用MCGS组态软件构建,通过构建生产模型,生产工人将生产信息录入模型后,生产信息经Modbus协议存入数据库。企业生产者向各个生产车间发送指令,并且将生产信息上传至网络服务器进行公示,同时为实现质量安全追溯,需确定食品安全各追溯单元要采集的信息,并通过追溯码的形式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5]。4.2食品追溯信息点的编码与标准食品生产的产业链较长、各食品领域的行业标准不统一、食品自身生产工艺复杂使得食品的质量保障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严格控制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良好的食品质量,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同时由于影响食品质量因素比较多,应该找到食品质量的关键质量控制点,以此来确定可追溯信息。食品追溯信息点的编码采用追溯条码,具体使用EAN/UCC-128条码技术,该编码原则对养殖(种植)户、流通和加工节点、生产地和生产批次码、追溯码和商品码等的不同主体码的编码规则进行了预先定义。随着食品生产的流程:采集收购加工物流销售,将各个环节的追溯点信息记录到对应的标签上,同时通过RDIF技术,将信息同步上传至服务器数据库,向相关企业和用户(消费者)公示。增强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设立若干的质量关键控制点,基于HACCP原理,对关键的质量控制点进行标准化,通过概率化的危害分析确定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确定关键质量采集点,为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支撑[6]。4.3食品加工环节食品加工信息是构建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集中整合,是食品安全需要重点控制和管理的关键点。每个食品的加工环节对应的工艺都不尽相同,所以从生产过程数据监控的要求出发,可进行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生产过程数据监控软件,通过对Modbus和TCP协议的二次开发,实现食品加工环节数据与管理数据的互联[7]。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移动物联网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重点给出了系统平台构建的技术路线,构建的系统能够实现对食品信息从原料到产品的各个环节的追溯,对食品安全追溯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倩,张盛,林孝康,等.物联网:发展、应用及关键技术[J].电讯技术,2012,52(12):1990-1997.

[2]陈文静,李晗林,曾玉荣.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6):28-32.

[3]赵岩.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8(18):22-24.

[4]张沙清,郭建华,杨玉法,等.基于物联网的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系统[J].软件,2013,34(12):6-9.

[5]周唯,刘冬,刘会师.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的研究与设计[J].软件,2013,34(12):22-25.

[6]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3):126-129.

物联网安全技术范文5

特种设备的重大事故几乎都是各类微小和不易察觉的隐患和故障长期积累而成,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通过科学的预测方法,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及时侦测出设备的故障和非正常现象,就可以提前预知特种设备的运行是否向更危险的发向发展而提前采取措施。

随着日韩基于物联网的“U社会”战略,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以及美国“智能电网”、“智慧地球”计划的推出,物联网成为各国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物联网技术是以物联网为数据传输技术、综合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缩写RFID)、传感技术、图像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运营服务)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于一体的物物相联的数据网络,实现人和物的智能感知、自动识别、自动定位、自动追踪、信息追溯、智能管理、大规模数据挖掘、被动决策、主动决策,实现物物相联、人人相关、人人相联的智能信息化数据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型数据分析软件的成熟化,尤其是物联网这种综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出现,使通过信息化技术装置来实现特种设备安全预测提供了可能性。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不同设备、不同企业分类监管模式,把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安全责任有效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作业过程,最大程度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并可同时实现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指挥及快速责任追溯。

运用物联网技术

构建分类监管模式

物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在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集人员安全管理、资产管理、特殊设备管理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

物联网数据监控平台包含了数据库、前端设备状态监测、警报控制、应用控制、日志模块、报表系统等;具备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关键部位失效状态、管道泄漏、设备能效监测(如锅炉等)、传感终端状态监测、RFID终端状态监测、临界警报、运行统计、周期报表、设备台账、维护记录、数据访问控制、权限管理、共享接口等。

基于无线传感网的特种设备运行安全监控

对于后装系统,采用在关键部位安装基于ZigBee(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个域网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和3G通讯技术的无线传感器及数据网关,监测特种设备关键部位状态(如锅炉、工业压力管道、移动压力容器、起重设备等),以出厂参数和特种设备检测标准为基准数据,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安全生产法》为法规依据,对特种设备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特种设备故障预警、事故报警。

对于前装系统,采用与设备控制系统接口的方式,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以特种设备检测标准为基准数据,实现特种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事故警报。

基于RFID的特种设备关键部位失效监控

采用专用RFID标签,监控大型游乐设施(如客运索道、摩天轮、过山车、海盗船等等)的关键部位安全螺栓,采用集成传感器的RFID标签监控关键动力部位(气缸、轴承等)状态,实现特种设备关键部位的监控。以特种设备检测标准为依据,以《安全生产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为参考,实现特种设备的安全状态预警和事故警报。

特种设备维保状态及人员资质监控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对于安全事故的报告,特种设备事故多发生在使用阶段,其中违规操作、维保缺失(如电梯)是主要原因。依照《安全生产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对有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设备必须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资质的人员方能进行操作和参与维护保养工作。但现实情况是许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维保单位为节省成本逃避检验、聘用无证人员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对于操作和维保人员的资质、维保状态的监控成为最大难题。采用RFID、人脸识别、人体感应技术构建的人员资质监控系统是解决这个难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系统由前端终端和监控平台组成,前端终端集成RFID、人脸识别、红外人体感应、图像采集和通讯模块组成;以人员上下岗刷RFID卡实现人员基础信息的采集,通过人脸识别与RFID卡内人员信息进行校验,防止借证、伪证人员对设备的操作,通过图像采集系统可在发生预警或故障时对现场进行图像采集。

特种设备维保状态及人员资质监控系统对于电梯、锅炉、起重机械等经常发生借证、无证上岗操作的设备使用单位可起到严格管理的目的。

电梯使用按照《安全生产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必须进行定期维保,并且必须是具备维保资质人员进行现场工作,本系统可实现维保日期预测、维保状态预警、维保人员资质监控、维保人员工作内容监控、定期巡检监控、梯内人员数量监控、紧急状态求助等功能,可达到对维保工作和人员的准确监控。并且预留有电梯设备运行状态接口,可协调电梯生产厂商与终端进行数据接入,同时实现运行状态的监控。

基于多部位应用的

监控平台软件系统

从监控平台软件系统示意图(见图1)可见,数据监控系统包含了数据库、前端设备状态监测、警报控制、应用控制、日志模块、报表系统、图像处理、语音处理、GIS、事故分析、预案分析等功能模块;具备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关键部位失效状态、管道泄漏、设备能效监测(如锅炉等)、传感终端状态监测、临界警报、运行统计、设备生命周期监控、维护记录、数据访问控制、共享接口等功能。

物联网安全技术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网络攻击;安全防护

随着物联网在国家基础设施、经济活动、以及智能家居、交通、医疗等社会活动方面的广泛应用,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攻防等技术领域范畴,而是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 物联网安全风险分析

从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角度讲,物联网各种智能终端的广泛联网,极易遭受网络攻击,增加了用户关键信息的暴露危险,也加大了物联网系统与网络的信息安全防护难度。

2 物联网攻击技术及安全防护体系

2.1 感知层安全问题

⑴物理安全与信息采集安全。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网络基础,由具体的感知设备组成,感知层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感知节点的物理安全与信息采集安全。

⑵典型攻击技术。针对感知层的攻击主要来自节点的信号干扰或者信号窃取,典型的攻击技术主要有阻塞攻击、伪装攻击、重放攻击及中间人攻击等。

2.2 网络层安全问题

网络层主要实现物联网信息的转发和传送,包括网络拓扑组成、网络路由协议等。利用路由协议与网络拓扑的脆弱性,可对网络层实施攻击。

⑴物联网接入安全。物联网为实现不同类型传感器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采用了移动互联网、有线网、Wi-Fi、WiMAX等多种网络接入技术。网络接入层的异构性,使得如何为终端提供位置管理以保证异构网络间节点漫游和服务的无缝联接时,出现了不同网络间通信时安全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问题。

跨异构网络攻击,就是针对上述物联网实现多种传统网络融合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跨异构网络安全体系标准,利用不同网络间标准、协议的差异性,专门实施的身份假冒、恶意代码攻击、伪装欺骗等网络攻击技术。

⑵信息传输安全。物联网信息传输主要依赖于传统网络技术,网络层典型的攻击技术主要包括邻居发现协议攻击、虫洞攻击、黑洞攻击等。

邻居发现协议攻击。利用IPv6中邻居发现协议(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使得目标攻击节点能够为其提供路由连接,导致目标节点无法获得正确的网络拓扑感知,达到目标节点过载或阻断网络的目的。如Hello洪泛攻击。

2.3 应用层安全问题

应用层主要是指建立在物联网服务与支撑数据上的各种应用平台,如云计算、分布式系统、海量信息处理等,但是,这些支撑平台要建立起一个高效、可靠和可信的应用服务,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策略或相对独立的安全架构。典型的攻击技术包括软件漏洞攻击、病毒攻击、拒绝服务流攻击。

3 物联网安全防护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安全防护,既有传统信息安全的各项技术需求,又包含了物联网自身的特殊技术规范,特别是物物相连的节点安全。

3.1 节点认证机制技术

节点认证机制是指感知层节点与用户之间信息传送时双方进行身份认证,确保非法节点节点及非法用户不能接入物联网,确保信息传递安全。通过加密技术和密钥分配,保证节点和用户身份信息的合法性及数据的保密性,从而防止在传递过程中数据被窃取甚至篡改。

物联网主要采用对称密码或非对称密码进行节点认证。对称密码技术,需要预置节点间的共享密钥,效率高,消耗资源较少;采用非对称密码技术的传感,通常对安全性要求更高,对自身网络性能也同样要求很高。在二者基础上发展的PKI技术,由公开密钥密码技术、数字证书、证书认证中心等组成,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是物联网环境下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方案。

3.2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物联网中未授权或异常的现象,检测物联网中违反安全策略的各种行为。

信息收集是入侵检测的第一步,由放置在不同网段的传感器来收集,包括日志文件、网络流量、非正常的目录和文件改变、非正常的程序执行等情况。信息分析是入侵检测的第二步,上述信息被送到检测引擎,通过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等方法进行非法入侵告警。结果处理是入侵检测的第三步,按照告警产生预先定义的响应采取相应措施,重新配置路由器或防火墙、终止进程、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

3.3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在物联网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TCP/IP网络中主要给“人”进行访问授权、变成了给机器进行访问授权,有限制的分配、交互共享数据,在机器与机器之间将变得更加复杂。

访问控制技术用于解决谁能够以何种方式访问哪些系统资源的问题。适当的访问控制能够阻止未经允许的用户有意或无意获取数据。其手段包括用户识别代码、口令、登录控制、资源授权、授权核查、日志和审计等。

[参考文献]

[1]刘宴兵,胡文平.物联网安全模型与关键技术.数字通信,2010.8.

[2]臧劲松.物联网安全性能分析.计算机安全,2010.6.

物联网安全技术范文7

关键词:电力生产安全;物联网;电力;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79-01

在电力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发电厂及电网的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支撑了整个社会电能的供给。同时,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用户对电能的需求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也对电力供电安全、电力使用安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电力生产安全是供电网络的源头,关乎整个电网运行、使用的安全,不容忽视。

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全面感知、智能处理等特性,能够通过信息网络全面、可靠的感知联网物体所在的状态。利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可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能力[2],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 物联网技术介绍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由于物联网上部署了大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都可以实时或定时的获取联网物体的一切信息,收集海量的数据,通过信息互联网传输到处理器中。数据不断更新,也就是联网物体状态的不断更新,以此实现对联网物体状态的实时监控或定时记录。

互联网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各种信息网络,利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自动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关于物体的实时信息被准确的传递出去。由于信息数量庞大,海量数据的处理成为物联网的重要任务之一。物联网时代,建筑、公路等与电脑、宽带、数据中心紧密结合,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就像是另一个世界运转其上。

在与互联网深入结合的基础上,物联网还能够实现对联网物体的智能控制,并结合云计算、图片和视频上的人脸识别、三维可视化、 车牌识别、物体检测、人流统计、周界防范等智能技术,扩充应用领域,以适应更广大用户群体的需求。

2 电力生产安全的现状

电力能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能源之一,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生产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等重要支撑。

国内发电厂的生产方式主要包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以及核电,这些电力生产模式都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包括机组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等。通过继电保护等故障处理措施、应用安全事故防御技术的在线监控系统、采用自动诊断技术的诊断模式、故障处理分析等方式,电力生产安全已经有了较好的保障[3]。目前,电力行业正处于改革时期,全球互联网正在构建,对电力生产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发展带动了电力需求,同时也随着电力生产压力的增加,以及电力生产安全要求的提高,电力生产安全的保护措施需要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3 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电力生成安全的管理应用点

1)利用物联网技术快速定位故障机组

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电力生产机组物联网安全监控系统,由物联网中继、网关设备、基站、普通手机、笔记本、台式PC机、平板等终端构成传感器网络,连接各种安全监测传感器通过信息网络发 送数据到安全监控系统,再由安全监控系统处理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系统用户通过收集、平板、电脑等各种监控渠道实时监控各种安全状况,并能够实时查看细节、及时预警安全问题,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控各机组产能的实时监控

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够将机组所在地点精准的传输到信息网络,还能够将机组设备所在状态相关参数传输出来,用以判断机组设备的生产状态,通过参数控制,避免电力生产设备因过热、过载等原因而导致机组设备故障频发。

3)应用物联网技术严格控制用户操作

电力生产事故中,难以避免的依然存在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问题,且此类问题一旦发生,总是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除了通过继电保护等故障处理措施保护电力生产安全,严格控制现场操作人员权限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通过为操作工陪标专用设备,实时记录操作地点、操作步骤,严格控制操作权限。通过专用设备,当员工靠近不同机组设备时,读卡器自动读取信息,传输到信息网络后台验证权限并提示警告。

当今社会,对基础设施的蓄力破坏和未授权访问时有发生。由于访问控制对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起到直接的作用,严格的权限控制机制是保证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不会被蓄意破坏的最有效的保障。

4)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环境监控

在电力生产范围内安装温湿度监控、漏水监控、有毒气体监控、易燃易爆气体监控等,并通过红外设防、视频监控等实时监控电力生产。通过这些感应设备感应当前环境并传输数据到网络,管理员可远程监控现场状态,若数据超出正常范围,提示管理员查看并采取相应措施、查找源头、排除隐患。

进入大数据时代,视频监控技术也取得了大跨步的发展。经过模拟监控、数字监控、网络监控等重要发展阶段,大数据为庞大数据量的视频数据分析提供了途径。由于视频数据具有高并发、容量大的特点,大数据时代,视频资源才开始被计算机有效利用起来。同样,温湿度监控、漏水监控、有毒气体监控、易燃易爆气体监控等措施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得到更有效的应用。

4 结论

物联网技术通过快速定位故障机组、监控各机组产能、监控人员操作、进行环境监控等方式应用与电力生产安全中,可对电力安全生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闫涛,吕丽民.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22(2):226-228.

物联网安全技术范文8

关键词:粮食安全;物联网技术;流通环节

中图分类号:TP2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73-01

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粮食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如果物联网技术能在粮食物流环节中广泛应用,必将使我国粮食物流的运作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也将为政府进行粮食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创造有利条件。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粮食储存、运输、配送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的活动中。物联网的技术可以解决和改善目前粮食在流通环节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一、物联网技术在粮食仓储环节的应用

粮食在存储期间,由于黑龙江省特定的环境、气候和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变化,粮仓内的温度或湿度会发生动态变化,这极易造成粮食腐烂或产生动物危害。同时粮仓中粮食储存质量还受到粮仓中气体、微生物以及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针对黑龙江省粮食存储的特殊性,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一般以粮仓和粮食的温度与湿度为主要检测参数,以粮仓内气体成分含量为辅助参数。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主要完成对存储粮食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等参数进行采集、存储和向监控中心传送数据以及执行监控中心的指令等功能。在传统的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中,粮仓与监控中心大多采用有线连接的数据通信方式,连线繁多,但是远程通信困难,当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顺畅。不利于粮仓的监控与管理。现在,可通过无线网卡传输信息把粮食管理部门所属企业全部联通起来。

二、物联网技术在粮食运输环节中的应用

物联网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粮食物流过程中可实时实现车辆定位、粮食运输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的管理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普遍,初步实现了粮食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物联网技术在粮食运输工具之间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粮食运输效率。首先, 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可视化,做到粮食运输车辆的及时、准确调度, 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尽量避免无效运输;其次,把粮食运输车辆纳入物联网,实现对车载粮食的动态感知,动态监控在途粮食的质量与安全,以降低粮食运输中的损失;第三,可以实现对各供需粮点库存、在途运输量的动态掌握,科学做出运输决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合理性, 实现粮食物流的有效流通。

三、物联网技术在粮食配送环节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基于传感技术、RFID技术、云计算技术、云存储技术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粮食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网络的系统,由此可以实现物流与制造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有这些先进的粮食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在自动化输送线上开展拣选作业,出入库由自动化的堆垛机完成,以及物流中心信息与制造业ERP系统无缝对接。由此,整个粮食物流作业系统与生产制造环节,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

四、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对策

(一)应用数字粮库系统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大幅提升粮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粮库业务管理系统,作业控制系统与粮库安防系统。粮情监控系统不仅能够帮助粮食管理部门有效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绿色低碳储粮,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还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二)政府对物联网技术应用提供支持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和国家粮食储备。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与水平。首先,通过把全国各大粮食仓储单位纳入物联网,可实现粮食质量、数量等信息的有效集并,使政府能更好地掌握国家粮食储备情况,既节约了粮库普查的人力与物力,又为国家进行粮食调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其次,通过物联网,可实现规模不等的仓储、加工、销售点进出粮食数据的动态监控,真实掌握各地区粮食物流状况并进行合理供需预测,为政府进行储备粮的吸收及拍卖提供数据支持,能更好地平抑我国粮价,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再次,通过对各粮食节点的监控与感知,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粮食物流的真正流量流向,从而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有效的依据,减少浪费,降低政府粮食物流与粮食安全保障投资成本。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物联网技术与粮食安全的结合除了可以帮助各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提高我国粮食的自给率,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有效地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保护有限的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粮食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粮食物流环节中,必将使我国粮食物流的运作水平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谭章禄,刘浩,张长鲁,赵敦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粮仓系统研究与设计[J].物流技术,2013(11).

[2] 王常伟.大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3(8).

物联网安全技术范文9

关键词:物联网 电梯 智能控制

1、引言

电梯是关系到社会民生及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特种设备,其安全性能也是全社会较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采集的信号有限,传输速度慢,信号实时性较差且资费严重。随着现代传感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1],先进的信号采集模式可以采集较为详细电梯信息数据,优秀的网络平台保证了信号的实时可靠传输。

2、系统结构设计

电梯安全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依托传感网、GPRS网络将相关特种设备通过相关信息传输至中心。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检验机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GPRS、光纤、以太网络进行数据的访问。企业及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查询,具体网络拓扑如下所示:

电梯安全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由多个模块实体组成,各模块根据功能分布在体系的不同层次中,下层为上层或同层的软件实体提供服务支撑,上层构件可以调用下层各个软件实体提供的功能。服务支撑或功能调用均通过接口提供。数据传输采用基于M2M、TCP/IP的网络通信协议,接口设计遵循规范化、一体化、简单化、可扩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电梯信息的实时采集

系统的设计框图如下所示:

当电梯设备正常运行时,系统主要采集电梯当前的运行状态、运行楼层、运行方向、门状态、供电情况、温湿度、灯光、承载情况、门厅呼叫情况以及视频图像等信息,通过GPRS网络实时传输至动态监管平台。

当电梯设备发生故障,在检测到电梯运行异常、重大故障事故或困人事故后,故障报警功能会主动启动声、光、图像、文字、短信等多种形式向使用单位、管理部门、检验机构、维保单位等不同层次进行报警,实时产生紧急处理警示和应急预案。故障处理结束后,由平台生成报警记录,对故障原因、故障排除时间、故障排除后的电梯状态形成故障处理记录。

数据链路模块为数据传输层提供前段软、硬件支持,将已经采集好的电梯信息按照协议格式进行打包处理,并采用文件加密系统进行信息API]加密,以保障电梯信息安全。信息通过数据链路层对服务器的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实时传送,并接收数据中心所传输至终端的广播信息,及时对终端电梯做出相应处理。

4、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电梯安全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传输,VPN指的是依靠ISP和其它NSP,在公用网络中建立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络的技术。虚拟专用网不是真的专用网络,但却能够实现专用网络的功能。在虚拟专用网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而是利用某种公众网的资源动态组成的,当启用远程访问时,远程客户可以通过远程访问技术像直接连接到本地网络一样来使用电梯安全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本地网络中的资源。

5、基于云计算的电梯分析系统设计

5.1 云计算模式设计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模式。该应用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完全建立在可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资源层上的。使用者可以按不同需求动态改变需要访问的资源和服务的种类和数量。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电梯安全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采用云计算应用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显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分布式存储技术利用了云环境中多台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来满足单台服务器所不能满足的存储需求,其特征是存储资源能够被抽象表示和统一的管理,并能能够保证数据读写及其相关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等各方面要求。分布式云计算技术使电梯的信息分析可以分成很多细粒度的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分布在多个有利计算节点上进行调度和计算,从而在整个电梯信息分析系统中获得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

5.2 电梯数据分析

基于物联网络技术的传感终端采集电梯设备各类基本参数、生产进度、安装进度、检验记录、运行状态、维保状况、事故记录、单位信息、作业人员信息和监察记录等,形成特种设备基本数据库。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按照分类监管原则,对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采集信息所隐含的风险进行准确识别。系统基于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判断分析电梯风险发生的频率及概率、分析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电梯设备事故及时做出应急反应和妥善处置,科学实施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提高风险控制和事故预防的能力与水平。

6、总结

电梯安全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是基于传感终端、GPRS传输、射频RFID等先进技术,实现设备本体的传感信息采集、身份识别认证,通过建立高效的数据传输渠道,实现各级的安全信息联网、信息共享,通过基础数据即时更新,动态掌握设备变化情况,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设立电梯设备故障自动报警、事故预警提示等,改进安全监管水平;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宏观分析,为实现电梯安全的物联网智能控制。本文在介绍系统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电梯信息采集模块、数据链路模块及电梯分析系统的设计。基于以上设计,选取了50台电梯进行电梯安全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的试运行,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应用到多种型号的电梯系统,有效的对电梯设备进行实施的安全控制。

参考文献:

[1] Blocher A. Internet of things:talking with everyday objects[J].

[2] 邵昱,萧蕴诗. 基于文件过滤驱动器的加密软件设计[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