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物联网工程概论集锦9篇

时间:2024-01-08 14:40:52

物联网工程概论

物联网工程概论范文1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知识体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朱金秀(1972-),女,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副教授;韩光洁(1972-),男,黑龙江伊春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副教授。(江苏常州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物联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卓越计划’课堂有效教学方法”(KT20111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67-0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1]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到物(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联。这一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美国IBM公司基于物联网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中国科学院早在物联网概念诞生之初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2009年,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成立,总理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2010 年3 月9 日教育部网站发出通知:我国拟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相关专业。这其中就包括增设物联网专业,以期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相关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自2010年7月教育部批准30余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2-4]2010年7月,河海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30所大学之一;2011年3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成为第七批国家特色专业。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中国高校刚刚开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近年来致力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及核心知识领域,力求归纳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专业共性基础,并结合我校特色,构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期为兄弟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规划抛砖引玉。

一、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分析

在业界,物联网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1,5-7]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传感器网络。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

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直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如GSM、TD-SCDMA)、无线接入网(WiMAX)、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对来自感知层的信息进行接入和传输。网络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包括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理论和技术。

物联网应用层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层众多应用的基础。

物联网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了实现整体系统的优化功能服务于某一具体应用,各层间资源需要协同分配与共享。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一定所有层次的技术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进行按需配置。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分析

所谓专业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物联网工程”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能够构成物联网整体的框架并体现其关键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知识和系统整体架构与优化的知识。对应的核心知识领域为:对应于感知层为射频识别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对应于网络层为通信与网络技术、异构网络互联与协同技术;对应于应用层为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对应于物联网整体的框架为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和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基于以上讨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要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的系统、网络、终端、协议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组织和实施物联网应用项目的能力;并在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和团队精神以及外语运用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适应国家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需要,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信息产业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等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尽可能多地覆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围绕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该专业知识部分由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类、感知类、网络与通信类、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

基础类课程为:数理类课程,例如高等数学或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物理等;电路类课程,例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高频电子电路等;程序类课程,例如程序设计语言C、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感知类课程为:射频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与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物联网定位技术、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系统等。网络与通信类类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云计算与云存储、定位应用开发技术、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移动开发等。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基础和我校在物联网方面的领域区域特色。因此我校培养模式坚持以水利特色为主导,发挥水利学科的传统优势;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包括学科基础课程群、物联网工程专题课程群,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

学科基础课程群:按基础类、感知类、网络类、应用类将相关课程分为四大课程群,有效克服每门课程各自为阵造成的“内容重复、衔接不紧”等弊端。物联网工程专题课程群:根据专业共性基础和我校在物联网方面的领域区域特色,重点建立无线传感网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两个方向,明确制定各方向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课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1.无线传感器网络

该方向侧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的研究,强调物联网传输与网络层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理论,具有无线传感网络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研究,方向重点是物联网网络层和感知层的研究与设计。

2.物联网应用开发

该方向侧重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研究,强调物联网应用层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物联网基础及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方向重点是物联网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研究与设计。并增加水声通信技术、水联网及水环境检测应用作为我校的行业特色。

综上所述,我校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中,把行业应用特色纳入个性化课程、专业课模块,形成学术型和技术型两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坚持以水利特色为主导,夯实基础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方向选修课为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认识视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宽视野间的矛盾。

五、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不是以理论为主导,重点是工程应用,教学应该由应用来驱动,时刻做好准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内容应重在特色,在实施过程中,将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点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ITU Internet report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OL]..

物联网工程概论范文2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com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the world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many industries. Research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and give some methods to these problems. Finally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it shows its broad prospect in the future.

关键词: 物联网;信息;传感器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nformation;sensor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26-02

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相对,但不同于互联网,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用于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物联网的用户端基于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2物联网的起源及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提出。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到物联网将是改变人类生活的首要技术。2005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描绘了物联网广阔的市场潜力,在社会发展、人类日常生活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人们可以借助集成化信息处理,在日常生活用品、交通运输工具、没提播放器等嵌入传感信息收发器,人们就可以在信息世界中获得新的沟通维度,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建立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联系。物联网能帮人们远程感知并控制所有的物品,使物品拟人化。纳米技术、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2008年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董事长兼CEO彭明盛发表了《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IBM全球副总裁Matt Wang博士在“2009中国IT产品创新与技术趋势”大会上将阐述了“智慧地球”的概念。

物联网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相关专家人士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欧美地区都投入巨资积极研究物联网[1]。物联网是世界经济的新引擎,我国政府领导也正在高度关注、大力支持物联网的发展,相关产业部门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上大力实践探索,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总理在无锡视察中科院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对于物联网应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总理强调,要尽快突破核心技术要把传感技术和TD的发展结合起来。

3物联网的原理和应用前景

3.1 物联网的原理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图一)。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将所有物品链接起来。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2]。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运行过程可以分为三步: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国移动的IDC),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3]。

物联网充分将新一代IT技术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3.2 物联网的应用前景“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大大降低成本,物联网将广泛用于智能交通、地防入侵、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北京着手规划物联网用于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政府将围绕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对物、事、资源、人等对象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可控运行管理。同时,还会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领域和社区农村基层服务领域,开展智能医疗、电子交费、智能校园、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等建设,实行个性化服务。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多次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王建宙表示:物联网商机无限,中国移动将以开发的姿态与各方竭诚合作。《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业内预测物联网终端用户将为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用户数量的10倍,终端企业市场潜力巨大。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定。毕竟RFID早已为市场所熟知,对物联网的普及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而且,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可进行一些闭环应用。在这些先行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自动采集并上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实现了。所以,物联网的雏形就像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昭示着远大前景已不容置疑。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理论研究基础阶段迈入实践生活的应用,在国家电网、环境监测等领域已出现物联网身影,海尔集团目前也将其所有生产的家电产品安装传感器,成都无线龙环境监测系统采用了无限网络传感技术。

物联网在中国如此迅速崛起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首先,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开始对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方面进行研究,研发水平居世界前列;其次,我国走在在世界传感网领域的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4],专利拥有量高,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再次,政府领导指示要抓好物联网发展的机遇,提供战略上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去年,物联网技术发展已被列入中国部级重大科技专项,我国经济实力也已十分雄厚,无线通信和宽带网络覆盖率比较高,政策和经济基础设施上的双重有利条件为物联网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物联网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方法

4.1 物联网概念股过热。物联网概念一度被挖掘为中国A股市场营造了极佳的氛围,业内人士认为其有可能反复活跃。远望谷、新大陆、厦门信达等位代表的物联网概念股也曾涨停过一段时间,甚至有部分企业已RFID概念冒充物联网概念,欺骗外行,造成中国A股物联网的泡沫现象。我们需要对物联网技术有正确合适的认识,摩托罗拉工程师认为物联网技术现在处于论证阶段,下一步是标准提出,然后才是产品研发,最后产品上市并投入广泛应用。中国真正步入物联网时代还至少需要五年。

4.2 物联网的发展网络框架及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政府要尽快制定物联网相关的框架标准体系,坚持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同步,统一技术和接口的标准,明确物联网的涵盖范畴和定位,出台物联网关键的发展技术和相关产业的配套扶持政策,确认业务的投资方、承包方与服务方,通过示范单位工程,带动物联网的市场需求[5]。统一技术标准和相关的评价体系,构建全网统一的运营平台,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经济。

4.3 物联网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制定和确认。政府必须要通过专业人士与专业机构对物联网研究,全面考虑纵向的深化与横向涉及的其他各行业,制定出相应的、行之有效法律制定,为物联网的深化发展提供保障和指导扶持。

4.4 安全和伦理道德问题。物联网基于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识别中需要确保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的安全,防范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侵入。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可能被预先嵌入到物品中(如床具),在标签被扫描、定位时会不可避免的涉及隐私。所以必须充分考虑物联网所带来的安全与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加密、防盗等技术以及制定法律等建立全面完善的安全体系,保护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

4.5 物联网的关键性技术不够成熟。物联网现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M2M,这也是物联网的突破点。运营商要建立基于WMMP的M2M业务开放式产业链,完善和继续投资3G网络,深化对物联网的四大关键性技术RFID、传感器、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各行业共同参与努力,探索物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和应用。

5结束语

物联网是最新的网络,是一场新的划时代的科技革命。物联网深受国内外各界关注,在各行各业中的前景不可估量,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应用,众多行业的运作模式和人类生活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物联网大规模的推广普及还处于初步阶段,但不难想象,物联网时代将要到来。

参考文献:

[1]孔宁.物联网资源寻址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2]谢勇,王红卫.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

[3]邵伟,李奇.基于条码技术的库存管理算法及系统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

物联网工程概论范文3

关键词:高职 电子商务概论 教学特点与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让初学者了解电子商务基本框架及初步应用,认识什么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涉及哪些领域的知识以及未来商务的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社会信息交流的热点,各高校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纷纷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一些没有条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将《电子商务概论》作为一门专门课程,在市场营销、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中开设。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大多旨在培养既具备技术能力又拥有商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从笔者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学习《电子商务概论》,必须了解《电子商务概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特点

1、电子与商务的教学定位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及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任何形式的商务运作、管理或信息交换,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电子方式和商务活动。企业以商务活动为核心,通过现代化电子工具实现商务活动,因此,电子商务有“三分电子,七分商务”之说。在《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要以商务为主,电子技术为辅。然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尴尬:商务讲得过多,会与其他课程重复;侧重于电子技术,学生则难以消化和掌握。因此,《电子商务概论》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把握好本门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2、内容多,难度大

电子商务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在一、二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并没有完全搭建起来。而电子商务概论虽然是入学课程,却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学、市场营销、物流、网站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课程覆盖范围广,而且各个单元章节之间彼此独立,前后关联性不是太大。学生们在学习时一下子要接触大量的概念,往往觉得电子商务概论太抽象,摸不着门道,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电子商务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交叉性学科。现有的电子商务教育中,在理论上阐述电子商务的实施与运作的较多,而对电子商务的运作模拟和实际操作则较少。为更加逼真地模拟电子贸易协定、电子商务往来,体会电子商务的特点,分析新的方式下企业的成本与收益,提供一个网络环境下,由贸易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共同构成的多边贸易网操作平台,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必然,其目的是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模拟环境下实际操作,深刻理解电子商务。

4、教材内容滞后

电子商务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电子商务教学与电子商务实践处于同步发展阶段,很多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都处于探索之中。教材内容经过漫长的编写、编辑、印刷、发行等过程,已经出现了滞后性,不能及时介绍学科最新、最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书中某些网站的实例运用部分经常因为过时而出现无法打开或已完全改版的现象,对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

二、对高职《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思考

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相关教学理论的支持。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它与信息技术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使得该课程既有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又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鲜明特征。教师要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把握《电子商务概论》的课程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理论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的理论教学应以教师为中心,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目的。如在电子商务概述中,要对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的异同、电子商务的定义与分类进行详细讲解,由此分析学好本门课程的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可采取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1)案例教学法。

贯穿于《电子商务概论》学习的始终,各个章节都需要使用此方法。如在介绍电子商务概述时采用DELL公司的电子商务案例,能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和“商务”的关系;在EDI商务教学中采用“EDI在商检中的应用”案例,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EDI,并对EDI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把“易购365”作为重点案例向学生传授,该案例讲述了传统企业如何走向电子商务企业,对于新接触电子商务的学生来说,既通俗易懂又有重点。笔者还收集了《中国青年报》中的“师生联合打造校园送礼网——我们赚的是人之间难分难舍的情谊”案例向学生介绍,该案例激发了学生创业的热情,有学生还提出了“能否在经济落后地区也采用易购365的模式和送礼网的模式进行创业”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驱动法。为了能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以在《电子商务概论》上课之初就给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学习进度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项目策划书,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公司的名称、产品信息、B2B或B2C等形式、与物流公司的联系以及售后服务等,详细地进行叙述和说明,并把此项任务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在每个单元学习完成后,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针对核心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实践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的实践教学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应该采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我院购买了一套模拟电子商务软件,在每一章理论课后,教师都会安排相应的辅助上机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试验,以商场管理员、物流、企业的身份进入系统,了解电子商务各个模块的功能,尤其是对后台数据库的操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考核法。

(1)演示法。电子商务模拟试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为了让学生更快了解和掌握模拟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对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进行理解和掌握,教师可先采取演示法对学生进行讲解,并对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详尽和重复演示,再安排学生操作,多次训练后,再给学生分组、交换角色进行操作,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在实践教学后期,可采用教师少讲、学生多做、巡回辅导、随时纠错、提高技能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随时记录。

(2)考核法。电子商务模拟试验软件一般都配套设置了相应的作业和考试,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并以此了解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弥补的知识。

3、网络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仅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远远不够,必须辅之以互联网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与信息加工的思维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1)利用互联网资源,要求学生对B2B、B2C网站以及知名网站多看、多对比、多参与。多看网上书店与网络购物网站,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申请博客空间;多对比知名网站的网站特色,对比传统方式与网络方式的差异,对比企业调研、采购、销售、促销、反馈、招聘等在网上实现的形式;多参与有益话题在网上论坛的讨论,参与网上拍卖——在多看多对比多参与中体会互联网对传统商务和现代生活的影响。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开通网上银行或支付宝等支付工具,进行小额购物,在购物过程中体会卖家与物流的优劣,为自己创业打下基础。

(2)鼓励学生尝试在淘宝网中免费开设店铺。学生在开店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包括如何采购合适的商品和组织货源、店面装修、网站的推广、后台的管理等,当学生一一解决问题时,也就掌握了真实电子商务的交易操作流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简单地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选择网店平台、产品选择、照片上传、店面设计等网上开店基本知识,提供一系列成功案例,并给予学生一系列参考书籍,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查阅相关书籍自行解决的能力。

(3)借助搜索引擎让学生查找商务信息,提高学生对商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教师可以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电子商务企业如何更好地收集消费者反馈意见”、“电子商务赢利模式有哪些”、“电子商务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寻找工作”等题目,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符合要求的相关信息,撰写分析材料。

参考文献

1、侯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8(2)。

物联网工程概论范文4

关键词:质量安全;全面质量管理;供应链;物联网

一、绪论

(一)本文研究背景。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000万吨,其中猪肉产量占比50%。自2000年以来,我国猪肉产量一直占肉类总产量的62%以上,猪肉产量一直占猪牛羊肉总产量的81%以上。

但同时,我国层见迭出的猪肉质量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人生安全:自1998年起,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事件就频频发生,直到2011年双汇集团旗下公司被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瘦肉精”事件,“瘦肉精”才引起大众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但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有安全质量保障的猪肉的呼声越发的强烈。但是保障猪肉质量与品质是需要养殖、屠宰、批发、零售等各个企业和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意识,严格控制质量水平。与此同时也需要消费者的有效监督和政府的有效监管。如何建立、完善猪肉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提高我国猪肉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本文通过对畜牧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找寻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并结合物联网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早在195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阿曼德・费根堡姆最早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2]。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利用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认为,产品的质量决定于设计、制造和使用质量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必须从市场、产品、设计制造、材料采购到检验、运输、批发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严格把控质量关。而且,各个环节的配合和信息的反馈对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物联网与畜牧业

1、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在20世纪末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实现物品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3]。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

2、物联网应用于畜牧业的重要性。基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猪肉产品全程质量溯源系统的关键技术的实现,对今后生猪养殖的规范化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屠宰加工标准化、质量溯源、质量监控、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作用,是推进我国畜牧业发展、质量溯源、质量监控和物流溯源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和有效的举措[4]。

三、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中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畜产品安全的信息化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联网在加强监管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发挥重要作用,使食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如利用RFID技术,对畜禽养殖、加工、批发、销售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以供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监管者查询和追踪[5]。

(一)养殖环节。现代畜禽养殖的集约化程度高、数量多,仅仅靠人工标识识别,难度高、效率低,不能满足养殖生产管理与控制的要求。而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就十分适合应用于当代养殖产业中,满足企业需求[6]。

(二)屠宰加工环节。屠宰加工环节由于其流程的客观复杂性,是猪肉整个生产流程中最需要把控质量的一个环节。猪肉屠宰加工的时间短,环节多、数量多。生猪被运送到屠宰场后,首先,检疫人员检查产地检疫证等合法证件,检查无误后,生猪即可送入待宰区,通过RFID模块装置集并记录生猪的各种数据,及时上传到屠宰加工信息采集系统中,用于建立生猪屠宰加工数据档案,并上传至中心数据库;而不合格的生猪将采取措施控制。通过RFID模块装置的数据采集,如屠宰时间、批号,屠宰场编号,胴体重量,宰后检疫信息,冷却信息将会上传信息采集系统和中心数据库,使得屠宰环节得到有效控制。

(三)批发、销售环节。猪肉到达批发市场后,批发市场检测中心会对猪肉产品进行各种相关指标的检测,不合格的猪肉立刻追溯问题来源,并且立马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合格产品即可进行批发进入市场。

在消费环节中,畜禽产品上会安装产品质量安全条形码,消费者可以利用超市的条码查询机,对条形码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企业名称、品牌信息,产品生产地、加工地情况,以及检疫检测情况等一系列的生产信息,让消费者放心的购买安全食品。

四、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顺应养殖模式的转型与政府监管的要求,从开发到实施,获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从物联网系统的技术环节本身而言,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1)标准问题。一些基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系待修订。如地方标准在编码上的局限性很明显[7]。2)关键技术与产品缺乏。采集生命数据信息的专业传感器与识别产品类型少,产品价格高,大规模应用起来很有困难。3)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节点的本地数据安全问题、网络中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等。

(二)展望。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感知中国”发展物联网的宏伟目标,随着相关理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必定会应用在各行各业[8]。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必将极大推动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和程度,更加促进农业食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蒙蒙,董玉德,张沙,等.基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9):141-143.

[2] Feigenbaum,A.V..Total Quality Control,3rd,1983.

[3] 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J].中国信息界.2010(5):22.

[4] 陈新文,温希军,王琼,龙伊,李天斗.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2(7):8.

[5] 肖静,刘子玉,李北伟.基于RFID的食品供应链追溯管理系统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2.

[6] 周仲芳,游洪,王彭军等.RFID技术在活猪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Feb.2008,24(2):241-245.

物联网工程概论范文5

关键词:概念图;高考复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19-03

高考是对学生“双基”及各种能力的考察,且现在的高考命题己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因此,需要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各种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什么能力,所以高考生物复习不能忽视基础知识,但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旧知识,应该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拓宽及灵活应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克服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的效率,笔者尝试将概念图引入到高考生物复习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念图及其理论基础

1.概念图的含义。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等人就提出了概念图理论。当时诺瓦克教授把概念图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概念图来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概念图实质上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种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就称为概念图。

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4个基本要素。节点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即将最抽象、涵盖面最广的概念称为关键概念,置于最顶层,涵盖面较小,较具体的概念称为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此类推,由此显示概念间的等级关系。

2.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概念图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知识的主动构建活动。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在一起,即将新知识结合到己有认知结构中去,意义学习就产生了。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有关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心理学家把人脑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输入的信息按层级架构来选择和加工,并和记忆中己有的信息进行对照、组合、交换和重新排列。当学习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正确联系在一起时,新知识即成为其已有知识网络中的一个新联结点和知识生长点而整合到其认知结构中。认知科学证明,知识结构便于长时间记忆,知识结构的存在便于概括理解,有助于问题解决。而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恰好与上述理论相符,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加工、概括,并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备的层级结构形式进行排列;它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注重学习者理解科学概念的过程,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和拓展概念本身;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帮助学习者组织、建构知识,并使之概括化、网络化,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提高教学效果。

二、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不仅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展,更重要的是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复习课的最高境界是能够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培养最强的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学生还要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重新建构,最终达到迁移和应用的目的。

笔者在多年的高考复习中,常发现许多学生在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游刃有余,但一进入第二轮能力提高复习时就败下阵来,特别是面对许多换了情境的问题,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教师采取“教”、“灌”的教学模式,学生采取反复、大量习题训练的学习方式,其结果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多数是未经思维加工而被迫机械记忆的零散、单一的概念、实验现象;所获得的能力是回忆和再认;在知识应用时,不能辨认和建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命题框架,不能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更不能灵活进行知识迁移。这与目前高考既是对学生“双基”的考察,又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察不相符。笔者在今年高考生物复习中尝试将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绘制概念图,让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达到灵活迁移知识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运用概念图,辨析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重要而又抽象、难懂的概念,这些概念组成一系列互相联系的概念系,搞得学生头晕眼花,影响了重要知识点的学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对于这些概念尽管在上新课时详细地讲解、辨析,以及在期终、会考复习,高考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等多次复习课中又重新进行归纳、辨析,最后还是有些学生搞不清楚这些概念系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概念系的辨析中,而教师一遍遍地详细透彻地讲解、辨析,就好像一阵阵的耳边风吹拂而过。笔者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把诸如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DNA与基因、脱氧核苷酸等容易混淆的概念一一列出,再引导学生用线段或箭头连接各概念,逐一分析线段两端概念间的关系,并用适当的词标注于线段或箭头上,形成了相关的概念图,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完整的概念图(图1)。

为了进一步辨析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笔者还引导学生利用等式来表示几者的数量关系: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学生在自己画概念图时就经历了一次对自己原有知识进行内省、分析、重新评价和组织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理解概念之间关系。在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概念系的教学上,运用概念图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策略。

2.运用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在生物学高考中,多是“高起点,低落点”,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遗传和变异”这章内容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很多重要又丰富的知识点,学生往往觉得理不清思绪,学起来比较困难。笔者在复习中,首先要求学生分别从“遗传和变异”两条线索出发,以概念图形式归纳出与遗传、变异有关的知识网络,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概念图(图2)。

3.运用概念图,培养学习能力。一般来说,概念图可以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分析、比较、归纳、理解能力,从而加强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剖析,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要求。此外还能促使学生整合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将内容图式化,学习思维过程可视化,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概念图由上到下是一种演绎思考方式,从下到上是一种归纳思考方式,概念图还能呈现辐射思维和收敛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完成概念图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样就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运用概念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4.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常常只能考查学生的零散知识,而概念图却可以检测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产生出新知的能力,有效地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概念图作为教学评价工具,适合于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的教学评价。例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设计概念图的构图过程,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有助于教师诊断被学生误解的概念及概念间的意义关系,找到影响教学效率的原因,从而及时改进教学,这是形成性评价的好方法。同样,概念图也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工具,它与传统的试题测试不同的优点是,概念图为学生提供的考试结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分数,而是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结构的图示化再现。在将来高中生物试卷中,概念图可能作为一类考试题型出现。例如,2004年江苏省生物高考卷37题给出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转化关系图,要求学生据图回答有关内容的填空。又例如,在湖南省2005年高中生物奥赛初赛试卷中的43题要求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写出15个以上与“染色体”相关的概念,连接为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图(图3)。

倘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尝试进行概念图教学,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当遇到这种类型试题时,可以从容应对,准确解答;二来可以巩固有关知识,即使不是直接考概念图,也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巩固相应的内容。如图3对以“染色体”相关的一些概念的辨析、归纳,将有助于学生对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细胞分裂、生物的变异等相关内容的巩固学习。

总之,概念图教学策略应用于复习课中,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最终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由多变少,所学课本由厚变薄,而且还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应试能力的提高,复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洪筱华.生物高考复习要实现“知识立体化”[J].江西教育,2011,(27).

物联网工程概论范文6

“我总是有意克制自己对未来的想象,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互联网进化论的提出者刘锋兴奋但略显忧郁地说道。

在他眼中的未来世界里活人可以隔着冥河,借助互联网和“死去的人”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生命将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永生。

世界将不会再出现类似梵高的惨剧。梵高可以死去,但他的大脑将被嵌入到网络之中,谷歌街景将成为他重新审视世界、发现美丽的眼睛,网络连接下的绘图仪将成为他手中新的画板和画笔……

在刘锋互联网进化论的框架下,所有“荒诞”的幻想都将成为逻辑推理下的“必然”。这样的“荒诞”幻想未必有人接受,但他的互联网进化论却被很多人所认可,甚至当刘锋将互联网进化论的相关论文提交到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网站学术编辑手中时,无法否定这一理论的美国编辑也仅仅指出了论文中的语法错误和进一步探讨论证这一理论的方法意见……

刘锋和IBM的“抄袭”

“现实中的我可能和网络中的我有很大差异……”微微发福的刘锋有些拘谨地做了开场白。他脸上闪烁的微笑透出些许轻松和自信,相比他博客中指责IBM公司“智慧地球”抄袭的战斗“檄文”的气势,相去甚远。

2008年末IBM借着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概念升温这股东风,伺机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和经营战略。IBM所描绘的未来图景和2007年刘锋逐渐完善和成形的互联网进化论“不谋而合”。

事实上刘锋指责IBM抄袭并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刘锋创办并用来互联网进化论文章的个人网站IP访问监控显示,在IBM提出‘智慧地球’前的一年(2007年),大量来自IBM公司和IBM中国分公司的IP地址频繁地访问他的站点。

“这不能不让人怀疑IBM的学术剽窃,直到目前为止IBM方面依然没有回应我的质疑。”刘锋直言不讳道。

除了IBM外,刘锋把人类大脑引入互联网研究后,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学术机构的关注。美国、新加坡、瑞典、英国一些大学也开始注意刘锋提出的新理论。

互联网是什么?过去的学术解释物理而且冰冷,不同的机构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这一“死物件”进行了描述。

互联网的边界到底在哪?难道仅仅是传统意义电脑终端吗?刘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首次将“人”的因素添加到了互联网的新定义中。网络的边界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电脑,而是电脑使用者的头脑――拥有生命的终端。整个互联网的运行,都是为了人类大脑中记忆信息的处理。

互联网一下变“活”了,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体也会根据人类的新需求和技术进步发生“进化”。

在全新的视角下,互联网不再是物理技术的附庸,而成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刘锋的新理论认为:互联网再加人人的因素后,在某种程度可以被认为拥有类似人类大脑的功能和组织结构。这一理论被刘锋冠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2008年刘锋也早已绘制出了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图,这一图谱清晰地解构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刘锋理论类似的是:IBM“智慧地球”概念也抛出了互联地球的人,机器和数据的观点。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整合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结合。

“对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其实他们也没有真正搞明白。尤其对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连接部分。”刘锋对“智慧地球”评价道。

在刘锋看来,互联网延伸的范围已经超越了地球这个概念,诸如火星探测等宇航活动已经将互联网的触角伸向了外太空领域,“智慧地球”的尺度显然已经“落伍”了。

即使是“智慧地球”这样的新概念,搭建这一概念的技术根基依然建立在现有的技术之上。IBM火热的新概念并没有伴随新技术的诞生和运用。

“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理论下的过渡产物,时间会证明它逃脱不了抄袭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的命运。问题只是谁来抄袭的问题?是IBM自己,还是IBM的科研伙伴?”虽然刘锋认定IBM抄袭了他的成果,但对于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纯粹理论成果而言,问题仍将难有定论。

物联网的另一面

“时下最热的物联网,只能算是互联网的延伸……”和记者的交谈中,刘锋始终强调着这一论断。

2010年3月份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公布了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排名,IBM公司拔得头筹。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的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专利数量的韩、日企业的创新力竟然被挤出了三甲之外,前三甲均被美国企业所包揽。

冷静和清醒的人们十分清楚地意识到:美国企业专利技术数量虽然未能称雄,但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商业盈利能力的功夫却是一流,而IBM则是一流中的一流。

或许IBM的“智慧地球”并没有创新,但是IBM发现了“智慧地球”概念下的巨大商业价值。为了开拓新市场,IBM需要一个新的概念来进行商业包装。

美国太公司常常占据着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这往往得益于他们常常能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占据着理论制高点。IBM提出了‘智慧地球’,作为抗衡中国相应提出了‘感知中国’。双方虽然都着眼于未来的物联网市场,但两者的胸襟和气度早已高下立判。这种制高点早已决定了在未来所占的市场份额。

“在这场竞赛中,我只是一只蚂蚁,我个人的力量十分微弱。我能够做的或许仅仅是在理论层面上,证明自己能够比IBM快一步……”语气略显无奈的刘锋道出了无奈的现实,当然他十分清楚:对于IBM而言一旦拥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加上IBM在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能轻易地对“智慧地球”概念进行实现。现实中,IBM的“智慧地球”所包含的“智慧城市”中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地出售给了沈阳市……

对于IBM的“智慧地球”的扩张,刘锋有着自己的忧虑。“智慧地球”所延伸到的领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如果IBM服务的都是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那么一个大企业往往挟持着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安全可以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威客”的爆发

事实上刘锋之所以能发现并提出互联网进化论,归功于他的另一项概念的提出,那就是“威客”。

2007年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大多数主流媒体都在热烈讨论“威客”这一概念,“威客”甚至走进了那年高考的试卷,而这一概念的诞生却源自于刘锋第一次创业的冲动。

2005年还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读书的刘锋,开始有了做开办商业网站经商的念头。

“在中科院的环境下,想做生意必须考虑自己有什么资源。我身边有很多的学者和专家,当时我就考虑能不能建设~个网站,来提供一个企业向中科院专家和学

者咨询或者提问的平台。”刘锋说道。

这种互动问答类的网站被刘锋命名为“威客”(wit-key,英文意思为智慧的钥匙,之后这一概念被延伸到那些应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通过网络来获取收入的人),他大胆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如同博客、电子邮件一样,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威客。

刘锋还为这种商业模式绘制出了一张“威客地图”,图中每个人都被各自所拥有的博客、电子邮件和威客连接起来,这种结构让刘锋联想到了神经元的结构,“威客地图”中的每个人如同一个个神经元。连接所有人的互联网自然成为了众多“神经元”的集合,从结构上看互联网和人类大脑是否相似呢?这一困惑让刘锋陷入了深思之中……

除此之外,刘锋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年的暑假刘锋把自己彻底关在屋子里,来编写网站程序。他从网上下载了一套标准的BBS(电子公告牌)程序代码,在这套代码的基础上来编写自己的网站程序。

“当时脑子里很乱,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一个什么网站,所以就在那套BBS程序上改来改去。让我吃惊的是:BBS程序可以任意变形成为其他形式的网站,包括是类似新浪、搜弧这样的新闻的门户网站、类似淘宝电子商务网站、个人博客、或类似维基百科这样的互动问答网站,需要什么网站我都可以在这套BBS程序的基础上改编出来。后来我查阅资料才发现:原来互联网的最初应用就是BBS。”刘锋回忆道。

这一看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引起了刘锋的兴趣。互联网最初只是BBS的应用,随后分离出各种新的应用功能。这些功能应用的集合形成了互联网,那么从功能上互联网能否看成是一个人类大脑呢?

刘锋按照知识层面将人脑的功能分成为三个区域:共享知识区,例如现实中可以免费给人指路的信息,在互联网世界中如同是所有人都可以浏览的博客。

可交易知识区,例如现实世界中医生的专业知识必须等病人挂号后才能表达,在互联网世界中如同是智力互动问答的站点。

问题区,例如现实中学生不知道答案的数学难题,在互联网世界中同样可以看作是智力互动问答的问题。

隐私区,例如现实中个人或几个朋友之间的隐私信息,在互联网世界中如同是电子邮件只能由邮箱所有者查阅。

运动控制功能区,例如现实世界中人用筷子夹菜的能力或者用手指打键盘的能力,在互联网世界中如同网络软件,例如用户可以使用迅雷在网络搜索并下载电影。

把这些区域~一对应起来,似乎看到了物联网和人脑的某种相似之处,同时互联网和用户大脑又紧密地连接着。互联网用户大脑的知识功能区通过互联网个人空间被映射到互联网中。

当时刘锋洞开了“互联网大脑”领域的大门,但“威客”概念已经成形,那年夏天他将自己提出的“威客”概念写成在神州数码公司的企业内刊上。

后来对于当年的举动,刘锋回应道:“那时我不太在乎论文的质量,只要能证明那个时间段我的确做了这些工作就行。”

“威客”概念在那年诞生了,但是更大的疑惑却困扰着刘锋,以至于他在接受《世界博览》记者采访时感慨道:“当时我提出了‘威客’这个概念,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不好意思,因为那时关于‘威客’我并没有想太清楚。”

尽管按刘锋话说当时“没有想清楚”,但正是“威客”让他发现了一片广袤的“蓝海”。

互联网进化?

当刘锋还在为“互联网大脑”苦苦思考时,几次偶然的听闻让他的视野再次放大。

在一次中科院软件所和水利部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他得知2007年7月中国水利部开始在主要流域内的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来及时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

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

在自然界安装联网的传感器如同千里之外互联网用户的感知器官一样,让用户能够足不出户及时了解监测地区的各种环境信息。这一类似“躯体感觉神经系统”让刘锋迅速联想到他脑海中刚刚成型的“互联网大脑”。

2007年刘锋在和中科院一名同事一起吃饭聊天时,偶然得知同事亲属正在为某地的一个风景区开发一套可以实时观看景区风景的系统。景区各处安装摄像机,摄像机和服务器进行联网后,所有入住景区酒店的游客和旅行公司的办公室职员能够通过这一“眼睛”随时查看景区各处的情况。当然如果摄像头加上麦克,人们也可以听到景区各处的声音。

很快这套“视觉感知系统”和“听觉感知系统”毫无疑问地被刘锋归结进“物联网大脑”之中。同年Google也推出了“街景”服务,即在城市中安装多镜头摄像机,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丹佛、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风貌。

在刘锋找到“物联网大脑”的躯体感觉系统、视听觉系统后,也迅速找到了运动神经系统。早已经被很多人接受的“远程打印机和复印机”成为了最早的案例之一。到21世纪前十年,刚刚出现的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手术的案例也趋于普遍。

“互联网大脑”是否存在自主神经系统呢?主要用于调节内脏的活动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人为意识的直接控制,很难像手臂运动一样,可以“随意”操控。

在互联网世界中,同样存在这种不受人为控制的活动,如Google的网络蜘蛛(Web Spider)通过一个网页的链接地址来寻找其他网页,并将其存入到google数据库的一种自动程序,最终结果实现对互联网数据的整理和归类。

最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哪里?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它有控制和调节人的整个机体活动的功能。

对应之下,刘锋认为: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就是核心服务器以及联结他们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在这些设备上,各种数据在这里交汇,其中就有那些各种感知类型的信息。

到底是什么推动着互联网不断成长为一个“虚拟大脑”呢?

“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进步就是一部包含了其感觉和运动器官不断延长的历史,与此同时,人类大脑的延伸也一刻没有停止。”刘锋在《互联网进化论》中这样写道。

对应地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互联网的发展有没有规律可循?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最终结果将会怎样?为此他以“互联网虚拟大脑”中各部分神经系统逐渐“成形”作出了解读。

物联网工程概论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 物联网 市场营销 智能化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其本质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所谓物联网,就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在中国,物联网的概念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

物联网的本质就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读卡器、移动终端、智能家电、工业控制系统、楼宇控制系统、智能家具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贴上RFID的设备设施等,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护、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它具有对象设备化、终端互联化和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从营销学角度来看,物联网通过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客户需求,开发和推荐新产品的便利渠道。

二、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虽然物联网是通过对终端设备的信息化,从而实现对其进行智能化管理的应用需求而提出的,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云计算技术的异军突起,物联网的概念已经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广阔的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绿色养殖、设备制造、网络家电、视频监控等领域都获得了成功应用。人们已经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追踪一台网络交换机从生产、销售、使用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情况;也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关键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还可以在回家途中用手机打开空调和电饭煲创造出惬意温馨的家庭空间。

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使得任何一个设备都成为既可以独立管理,也可以联网管理的主体,能够实现非常友好的人机交流和互动。企业无需进行问卷调查就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用户使用习惯和消费趋势的变化信息,从而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依据。人们将因为物联网的发展而处于信息化的海洋之中,在我们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当信息无处不在时,我们的生活必将因此而发生巨大改变。互联网的发展使新闻更加自由和开放,电子邮件使传统信函日渐式微,电子商务推动快递业爆发式增长等等。而物联网将再次改变一切,并使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随之发生变化。

三、物联网对企业营销工作的影响

关系营销引进了系统论的观点,它要求企业密切关注与自己有关的各个要素的情况,无论是顾客,还是供应商、竞争者、分销商、内部员工、政府机构和公众,管理者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沟通交流,以使这些利益相关方以企业为核心实现协同,从而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企业要实现与这些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和互动,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销售渠道的延伸,顾客群体的增加,企业用于沟通协调的成本将急剧增大并最终抵消由此而带来的收益,从而导致企业出现规模边界或者增长的极限。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图1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图。

从图1可以看出,该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信息化系统。通过综合信息平台,公司可以实现与顾客、供应商、内部员工、政府部门等的实时信息交换和互动沟通。并且,综合平台还通过数据中心实现了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从而能够为企业管理层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管理者可以从售后服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提取与用户需求有关的内容用于支持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通过信息化,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物联网技术依托企业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撑,将智能感知的触角深入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中,实时采集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企业相关部门,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制造工艺改良、供应商评价、服务质量监督等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和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四、物联网技术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物联网技术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单元,通过该智能化单元,企业员工、用户、供应商等都可以从中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并使企业在协调这些关系时效率更高。下面,我们以一台电视机的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用户使用的全过程为例说明物联网技术如何促进供应商、制造中心、销售部门、物流公司和用户之间的互动。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机顶盒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数字电视成为近期市场竞争中的宠儿,受到了用户的热烈追捧。王先生在家电销售中心经过现场导购人员的解说和推荐,选购了一台A公司生产的2012款互联网数字电视,为了方便售后服务,王先生填写了一张保修登记卡,其中包含电视机的型号、序列号和自己的联系方式等信息。

王先生将电视搬回家,接上机顶盒开始欣赏互联网数字电视带来的新体验。过了一段时间,王先生接到了A公司客服人员打来的电话,客服人员向王先生了解了使用情况,在结束电话拜访的时候提醒王先生在不使用电视机的时候最好拔下电源插头或者关掉插线板电源开关。王先生非常奇怪,询问客服人员如何知道他没有拔下电源,客服人员告诉他,他购买的电视机采用了公司最新的物联网智能管理模块,只要电视机接上机顶盒,智能模块就会监控电视机的状态,并及时向管理中心反馈。如果电视机出现故障,智能管理模块就会向管理中心发送故障信息并报警,提醒客服中心安排维修人员上门维修。……大概半年之后,客服中心工作人员又给王先生打来电话,提醒他到A公司网络剧场免费点播精彩电影,并告知他最好不要经常在12点以后看电视,以免影响家人休息和身体健康。有一次,王先生看电视正看到一半,屏幕一闪就黑屏了,正在王先生一筹莫展的时候,客服中心又打来了电话:“王先生,我们非常抱歉地告知您,你电视机的显示模块出现故障,可能是电源保险管损坏所致,请问王先生什么时候方便,我们安排工作人员上门进行维修,因此造成不便请您谅解。”与客服人员约定好维修时间后,王先生关掉电视去楼下散步。 A公司客服中心客服人员根据王先生家电视机智能模块反馈的故障信息,迅速给维修站下发维修工单,并将该故障信息存储备查。显示模块的供应商通过与A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到了显示模块发生的故障,并将故障信息发送的生产中心和研发中心。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物联网技术给公司、顾客和供应商带来的价值。公司通过物联网模块实时采集用户的使用信息,对用户的不当操作习惯进行提醒,并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跟踪用户偏好,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用户使用的海量统计信息,实时跟进用户的需求变化,及时开发新的功能或者提供更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以提高客户忠诚度。而对于客户来说,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和从容地接受厂家提供的服务,并在厂家的指导下更加充分地利用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以提升其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于供应商来说,可以及时获取来自一线消费终端的重要信息,为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争取时间和空间,将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充分使用,使供应商、制造商和消费者联系的更加紧密,并使三者间实现更高程度的协同,从而创造更多的顾客核心利益和让渡利益,提高客户忠诚度和客户转移成本。

五、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关系营销的价值分析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厂家、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和公众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够以低成本方式实现更高程度的协同,进一步提升“关系”的价值,为各方创造更高的让渡价值。

首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厂家的联系和互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并监督执行。政府部门通过建立统一的物联网监控管理平台,可以随时抽查任一厂家在任一地点销售的任一产品,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及有关商家,从而保证厂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生产厂家对销售渠道的管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销售成本的差异,往往同一公司的产品在不同的地区或者同一地区不同行业内的销售价格都会有所不同,为了保护客户和销售商利益,厂家往往会严格限制销售商窜货。在传统的技术手段中,窜货行为的管理往往是令厂家头疼的问题。使用物联网技术后,只要厂家登记了发往某一地区的设备的信息编码即可有效控制窜货,因为一旦销售商窜货,厂家立刻就能够通过设备反馈的信息加以识别。

第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加强厂家与消费者和供应商的联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厂家可以更加方便、快捷而准确地发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使供应商能够及时从厂家获得其所供应产品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而及时进行补救。通过智能化的物联网终端技术,供应商、厂家和消费者结合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改善并增进彼此的信任关系和忠诚度。

总之,物联网技术能够使系统论、协同学和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在企业营销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和效果,将关系营销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人们将能够借助物联网技术更加接近低碳而智能化的理想生活。

参考文献:

①《关系营销》. 作者:[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等.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②《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工程概论范文8

关键词: “被+X”语言 关联理论 概念整合 语义构建 语用功能

一、引言

自从“被就业”一词蹿红网络和媒体后,一系列具有同样构成方法的新词在网络及媒体上广为流行,诸如“被自杀”“被自愿”“被小康”“被和谐”“被繁荣”等“被式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首先分析新被字句与传统被字句在句法及语义上的差异,接着运用关联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人们对新“被+X”语言的认知语义构建,从而解读该表达的语用功能。

二、传统被字句与新“被+X”语言的差异

1.句法结构的不同

《现代汉语通论》指出,构成被字句的动词,必须是动作性较强的及物动词,动态性弱的如能愿动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都不能用于被字句。传统语法中“被”字作用是引进动词的施事,有时“被”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即施事者被省略。如:小李被开除了。这里的省略大多是出于不知道具体施事者是谁或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的考虑。

新被式语言中,其句法结构要丰富许多,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类(梁卫华,2011):被+不及物动词(被就业),被+名词(被小康),被+形容词(被幸福),被+副词(被自愿),被+词组(被买房)。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被+X”结构已不再是由“被”字+动词构成被动句,而是借助“被”字及被动句的语法形式,其后接的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词组等都被赋予了谓语动词的身份及作用。通过查看关于新“被+X”语言的语料,可以发现这种“被+X”结构大多省略了施事者,一般由“受事者+被+X”构成。如:某某被就业了,某某被辞职了,等等。这里省略的施事者成分往往是说话人最想表达的含义。

2.句型语义的不同

传统被字句通常表达的是一种遭遇,如:“小王被小李打了”;但是有时可以表示单纯的事件描述,如:小李被同事们推选为系主任。传统被字句的语义实现主要借助句子的动词构成,这些动词往往具有强受事性和弱施事性的特征(张伯江,2001)。

新“被+X”结构中,X的语义又具有自控性的特点,如自愿、自杀、代表、捐款、和谐、主动等。这类被字句在表达的语义上除了传统被字句上的“被动、遭受”之义外,还有“被压制”(如:被捐款、被自愿等)、“被欺骗”(如:被小康、被就业)、“说反语”(如:被幸福、被和谐)等意思(梁卫华,2011)。新“被+X”结构,往往被视为一个语义整体,即其语义的获得需要通过“被+X”这个构式加上X的本身意义合成为完整的语义,如“被就业”一词包括的语义为“学生在自己没找到工作时,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地被告知自己已经就业了”。“被”表达的意思是“被动、蒙受”,“就业”一词表达的意思是“主动地得到职业,参加工作”,二者意思的形式上的结合并不能完全得到“被就业”一词的完整意义,必须通过概念整合,并借助“被+X”的构式达到语义的实现。

三、新“被+X”结构的语义构建过程

1.关联理论与“被+X”结构

Sperber 和 Wilson(1986)认为,语言交际过程理应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而不是编码解码过程,因而得出了有关人类交际活动的总原则――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曲卫国,1993)。关联性的定义如下: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佳,关联性越强;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张亚非,1992)。在言语交际上要获得最佳程度的关联性,就必须选择最合适的认知语境,以减少付出对言语的处理努力,增强言语的关联性。如:“被小康”,从传统语法的解译,这种表达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也正是这种不合寻常的组合起了语法标记的作用,同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根据关联原则,人们立即会寻找合适的认知语境,即:“小康本来有明确的指标,但有些官员为了‘政绩’捏造假的数据邀功,使那些本在小康水平之下的群众,被告知自己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了”。再如“被就业”,根据关联原则人们会推理出这样的认知语境:“大学生还未找到工作,学校为了虚假的就业率,与用人单位签订虚假的就业协议,于是学生就在不知情的情况被告知已经就业了”。这种看似违背关联原则的交际话语,由于其交际意图的作用,促使听话者选择及思考认知语境,反而使得该表达更具修辞的色彩,听话者也能深刻地感觉到说话者的不情愿、被欺骗、不高兴及讽刺意味,该表达非常切合网络语言的特征:创新性、经济性、诙谐性。

2.概念整合理论与“被+X”结构

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这一概念最早由Fauconnier 和 Turne 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它是继概念隐喻、转喻之后的又一种新的认知过程。根据Fauconnier 和 Turne(2002)的看法,概念整合至少包括三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这个空间包括了从两个输入空间映射的信息。从输入空间到整合空间的映射包括三个过程:组合、完善和细化。输入空间不仅直译了整合空间,而且以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s)的方式相互联系,这种跨空间映射的基础是同一性。目前概念整合理论大多要求两个输入的心理空间具有象似性,概念上具有关联性、跨空间映射中具有同一性,如“大众公司很显然需要一剂强心针”,输入空间1“雇用空间”的施事:大众公司,行为:雇用新员工,受事(暗含的):新董事;输入空间2 “注射空间”的施事:医生/护士,行为:实施注射,受事:病人;大众公司需要做出的行为是雇用新员工,而强心针的行为是实施注射,雇用如同实施注射一样,(Fauconnier & Turne 2002)达到了跨空间映射的同一性,使得语言本身更具形象性。本文试以“被小康”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空间1“被”,表达“被动、蒙受、遭遇”的心理空间,其后一般为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如“打、骂、撞”等,空间2“小康”表达“主动接受,为之欣喜”的心理空间,可以看到这两个心理空间无法在跨空间映射中达到一致,概念上很难有关联性。正如上文关联理念所论述的认知语境的选择,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推理性及交际意图,人们自然地会对空间输入进行重新推理与认知,很快就能将究竟“小康”转移到另一个心理空间“小康”本来有明确的指标,但有些官员为了“政绩”捏造假的数据邀功,使人们不得不“被动”地接受虚假的小康数据,如此便达到了概念上的关联及跨空间映射中的一致。这一推理认知过程包含了三个输入性空间及两次整合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空间的转移,以及整合再整合的过程才使得语言结构更具标记性,语用功能更加凸显,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同时该语言结构中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更加显著,反映了网络语言的含蓄性与诙谐性。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对近年涌现出的新被式语言,即“被+X”结构进行了认知及语用的分析,通过对比传统被字结构,可以看出新“被+X”结构在语法、主义、语用上都更加丰富,更加灵活,赋予了“被”字结构一些新的内涵,其交际意图的实现更加明显与巧妙。本文还运用关联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对“被+X”语言的语义建构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其产生及发展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对“被+X”结构的现实语用功能进行了解读。

参考文献:

[1] F.Ungerer &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Second Editio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梁卫华.“被时代”被字句的认知解读[J].作家杂志,2011(6).

[3]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

[4]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外国语,2011(3).

物联网工程概论范文9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概念图 会考复习 应用

一、目前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物知识点较繁杂,知识面广,概念较多,但会考的复习时间较紧,加上生物是非中考科目,所以生物学科向来是学生眼中的“副科”,学生不愿意在生物学科上花上更多的精力,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只是靠死记硬背,知识点凌乱容易混乱,知识结构欠缺,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能力,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为解决以上问题,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我利用概念图教学策略进行初二生物会考复习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概念图在中考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1.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Ausubel的先行组织者主张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

2.概念图的实践过程。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8个小组,每组6个人左右,选定其中的一位为组长。

(2)在教师引入主题后,给足学生时间进行自主复习,教师巡视给予每组指导。

(3)在组长的指导下,每个组员进行讨论并根据自己的思维初步构建概念图,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也就是进行思维和记忆的过程。

(4)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对每组的概念图进行指导修正,并集全班力量在黑板绘制概念图。

例如,在复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个专题的内容,我先引入说明生物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对于每个物种来说,通过生殖和发育生命才能不断延续和发展,然后让学生讨论所知道的生物生殖和发育情况。然后给予10分钟自行阅读书本,并写出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关键字眼,再用连线和有关文字联系几个关键字的内在关系。

3.使用概念图的优点。

(1)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比较,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

针对初中生物知识面广、知识点杂的特点,这样处理后能将生物知识高度浓缩,学生能够清晰了解章节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点,通过比较归纳讨论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后期进行自我复习的时候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学过的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并寻找概念间的关系,将知识进行自我内化,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修正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3)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概念图”,学生可以更好地围绕主题,进行充分联想、发散性思考,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使“概念图”真正成为“学习地图”。同时,当置身于一个新问题情境时,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对其所面对的核心问题,进行较系统的分析与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或关键环节,利用存储在头脑中与核心问题相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判断和解决,而且利用概念图可以进行类比记忆和对比记忆等。且对于同一个主题的“概念图”而言,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不同,其制作的“概念图”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增加思维难度,只提示某一主线,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更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4)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和个性化学习。

多种形式的“概念图”设计使学生对知识注入更多的自我思考。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概念图”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带着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心态,完成属于自己的“概念图”,产生了成就感,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生物学习兴趣。

三、关于“概念图”的思考

1.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画概念图。

概念图只是一种手段,在概念学习、实验理论学习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更愉悦、更有效地学习。

2.在实施概念图复习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显然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远远高于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给予学生构建概念图的总体思路。因此,构建概念图的步骤中有一部分可以由教师完成,即由教师提出某个复习领域中的主要概念,然后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挖掘,确立概念之间纵横向联系,补充与概念相关的科学事实。

3.“概念图”不仅是关于思维的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其蕴含在工具中的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使其应用的领域成为无限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在了解“概念图”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坚持绘制属于自己的“概念图”,直到熟练为止。对于同一个主题可以多次制作“概念图”,挖掘对主题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同时经常吸收别人的经验,提高绘制“概念图”的水平。除了生物学习外,其他学科的学习、各种生活事务也可以用概念图的方式清晰表达,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做一个学习计划、做一次会议记录、做读书笔记等,能真切体会到它的高效性,很多学生使用后觉得在各个方面都可以使用。

4.“概念图”倡导与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一种团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