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监理课程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1-18 20:39:41

监理课程总结

监理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优先级;考试编排;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8-1pppp-0c

1 引言

考试编排是高校考务管理中核心任务之一,因为其约束条件多,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是比较复杂的一项工作。考试编排实际上是在教室集、监考教师集、课程集、时间集以及约束条件集等这些集合中寻求一种最优的解。为了提高考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快速排出合理无冲突的考试编排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并结合分治、贪婪等多种算法思想的考试编排算法。

2 考试编排的约束条件与要求

(1)考试的时间段有限定(例如所有课程在2周内考完),并且在限定时间段时要以考试课程门数最多的班级能够考完全部课程为前提;

(2)各班级的考试门数可能不同,因此考试日期间隔应尽可能的均匀,以利于学生的复习、考试间歇进行,发挥出正常水平。

(3)各班级最后一门考试要安排在最后一天或者倒数第二天,不然会存在过早放假的情况;

(4)安排考试要尽可能以自然班为单位,即同一自然班的学生尽可能安排在同一考试教室;所以在给班级安排考场时要选择教室能容纳的最大考试人数与自然班总人数差值的绝对值最小的教室,以达到教室资源合理的被利用;同一课程的班级,考试教室在地理位置上尽量在一个地方(比如说一栋楼的一层紧挨的几个教室)。

(5)有特殊要求的课程要安排在特殊教室,如计算机机试课要安排在机房等;

(6)课程分为合班课(多个班级一起上课)和单班课,合班课牵扯的班级、人数都比较多,试卷量大,应优先安排(如公共课等),以便能更好的安排教师、教室资源;

(7)每个教室安排主考教师一名,监考教师一名。任课教师尽量不安排监考,因为他要巡考以解决考试过程中出现的专业问题;各监考老师的监考次数尽量均等,年纪比较大的教师上午安排了监考,下午尽量不要安排监考,同一时间段内所需监考教师的总人数不得大于可安排监考的教师总人数;

(8)同一时间学生不能参加2场考试;同一时间同一教室不能安排2场考试;同一时间同一监考教师不能安排2场监考;同一时间段内安排的考场总数不能大于能用于考试的教室总数;在同一时间段内,安排考试课程总数不能大于最大考试课程总数;

3 优先级的确定

(1)课程优先级的确定

课程优先级别的确定是指对符合某些条件的课程在考试时间集上优先进行安排。根据约束条件与要求,对考试班级数以及人数多的课程优先安排,对公共课优先安排。要对课程进行优先级别的确定,首先要分析课程的特征,课程的一般特征我们可以归纳为:①考试课程类型: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②考试课程班级数:开有该门课程的班级数量;③考试人数:参加该门考试的总人数;因此,我们给课程定义一个特征函数:F(x)=Ft(x)*C1+Fc(X)*C2+Fp(x)*C3。其中:C1、C2、C3为调整参数;Ft(x)表示该课程的类型;Fc(X)表示该课程的班级数,班级数越多的课程优先安排;Fp(x)表示参加该门考试的总人数,参考人数越多的课程优先安排。在我们实际的考试编排中,有可能会出现,主要考虑的是课程的考试人数与考试班级,因此我们规定C1

(2)考试教室优先级的确定

考试教室的优先级别由它的地理位置、教室最佳考试人数来决定。因此我们定义一个特征函数:G(x)=Ga(x)*D1+Gp(x)*D2。其中:D1、D2为调整参数;Ga(x)表示该教室所在的地理位置,按预先确定的规则给每个地理位置的教室规定一个权值,权值越大,则优先选择该教室;Gp(x)表示该教室能容纳的考试人数的最佳匹配权值,所谓最佳就是该教室能容纳的最大考试人数与自然班的参考人数之差值的绝对值最小,Gp(x)=1/(最大考试人数-参考人数),若最大考试人数等于参考人数则Gp(x)=1;G(x)越大就说明该教室越适合作为该课程的考场。本特征值在给每一门课程安排教室时计算一次,然后将所有教室按G(x)值的非升序进行排序。

(3)监考教师优先级的确定

在所有可以监考的教师中我们对教师根据条件进行优先级的计算,以确定哪些教师适合监考。要保证每个老师的监考次数基本上保持平衡,同样我们给教师定义一个特征函数:H(x)=(1-Hy(x)/HA(x)).其中:Hy(x)为该教师已监考的次数;HA(x)为需要监考的总次数。另外特殊情况有:当该教师为任课教师时,一般安排巡考,H(x)=0;当该教师年纪大于50岁时,出于人性化考虑尽量少安排监考,H(x)=(1-Hy(x)/HA(x))*0.3。H(x)越大说明该教师越适合监考该课程。本特征值在为每门课程安排主监考、副监考时分别计算一次,然后将所有可安排监考的老师按H(x)值的非升序进行排序。

4 考试编排算法的实现

(1)总体设计

编排考试涉及到的因素有教室集、监考教师集、课程集、时间集,条件复杂。本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采用分治法与贪婪法的思想。采用分治法思想,以考试课程为中心,将各集合分而治之。先给课程安排考试时间,然后再安排考试教室,最后再安排监考教师。如下图:

另外,贪婪法就是一种在每一步选择中都采取在当前状态下最好(优)的选择,从而导致结果是最好(优)的算法。采用贪婪法的思想,在分别安排时间、教室、教师的过程中将课程、教室、教师分别进行优先级的计算,每次遍历时都选择最优的做为结果。

(2)时间安排

基于高校目前的考试时间安排情况,将考试时间段分为多个时间片,每个时间片安排一门考试,假设考试时间为2周,每一天分为2个时间片,即上午下午各考一门,若无周末限制,则可安排考试的时间片总共有14个。

约定:假设时间片总共有2n个,为确保考试时间安排的均衡,我们把时间片记为:t1,t3….t2n-1或t2,t4….t2n两组。任一时间片已经安排的考试科目数为N已,任一时间片允许安排的最大考试科目数为N总。具体步骤如下所述:(流程图见左图)

①对课程按约束条件利用课程特征函数进行优先级计算并按非升序排序;在排好序的表里顺序取一门考试课程。

②取出一组时间片,循环遍历每一个时间片,检查N已

③取出该课程对应的所有考试班级,循环遍历每个班级在此时间是

否有考试安排,若所有班级都无考试安排,则表示这些班级可以在此时间片一同考试,用变量Tk保存该时间片t2n-1 或t2n;若存在有考试安排的班级,则跳到下一时间片。这是为了满足考试同一门课程的班级必须在同一时间考试的原则。

④遍历所有班级,检查是否有过早考完所有课程而放假的班级。若无,则将该课程的考试时间设置为Tk;若有,则将该课程的考试时间置为倒数第一或第二天的时间片。

(3)教室安排

给课程安排考试教室主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所有能用来做考场的教室资源。就是教室的可容纳考试人数要与班级参考人数的差值的绝对值最小。对于一课多班的情况,各班级考场最好在地理位置上尽量接近。

①将已安排好考试时间的考试课程表以时间片的非降序进行排序。

②取出同一时间片内所有课程及课程数(记为Nkc).

③取一门课程,取该课程对应的考试班级,对每一个班级安排教室,计算所有教室的优先级并非升序排列,则越排前面的就是越适合该课程安排考场的教室;再次计算教室容考人数与班级实考人数的差值,判断是否有可以合班一起考试的情况;

For(i=1;i

{

取出该课程对应的班级及班级数(记为Nbj)

For(j=1;j

{

对教室表里所有在此时间片未安排考试的教室按教室特征函数进行优先级计算并按非升序排列。取出教室数Njs。

For(h=1;h

{

计算该教室Pcz =|教室容考人数-班级实考人数|

If(所有未安排考场的班级中存在实考人数

{这2个班合用一个教室进行考试; Break;}

Else

{该班独占该教室; Break;}

}

}

}

(4)监考教师安排

对监考教师的安排我们分为2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安排主监考教师;第二步,安排副监考教师;主监考教师尽量安排开设该课程所在系的老师,副监考教师则无系别要求。

①将已安排好考试时间和考试教室的考试课程表以时间片的非降序进行排序。

②取出同一时间片的所有考试课程的考试教室,并遍历这些教室给每个考试教室安排监考教师。

③第一步:取考试课程的所在系别,将教师表中属于该系并在此时间片未安排监考的老师取出,根据特征函数进行优先级计算并排序。假如该课程有n个考试教室,则取教师表中优先级高的前n个教师,每个教室安排一个主监考老师;若此时该系的可监考老师数小于n,则对剩下的考试教室按同样的方法安排非本系的老师做为主监考。

第二步:将教师表里面在此时间片未安排监考的老师取出(不管系别),根据特征函数进行优先级计算并排序。假如该课程有n个考试教室进行考试,则取出教师表中优先级高的前n个教师,每个班安排一个副监考。

5 总结

考试编排在解决冲突问题的同时还要体现其自动化与智能化,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的考试编排算法,分别给教室,教师,课程一个特征函数,根据特征函数来计算它们的优先级别,融合分治,贪婪等算法思想,基本上实现了考试编排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并在监考教师的安排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孟庆全.排课程序优先级的确定与最简单算法的实现[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6:56-57.

[2]马慧彬.智能型考试安排系统的监考及教室安排算法[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74-75.

监理课程总结范文2

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高职院校护理教学质量管理,构建网络化的教学质量管理网,是加强护理教学质量管理、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信息化;护理教学;质量管理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立足行业、服务社会、发展自身的根基,建立由教育目标所确定的质量标准,开展教学全过程质量评价与监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护理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的路径与方法,为有效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提供实证资料。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高职院校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的意义

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起步较晚,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力量比较薄弱,缺乏教学主体的积极参与,对发现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不能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加强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活动过程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设计能够进行配置性、形成性、诊断性、总结性的全程教学质量评价与实时监控的闭路系统,对教学过程实施定向、定量、定时、定员的全方位评价与监控,保证相关信息在闭路系统内及时反馈并发挥作用,为护理教学质量管理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护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护理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各大医院的高度关注和学院各层面的高度重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网络,把教研室、二级学院管理层、二级学院督导层对教学管理的相关信息输入存档,不但能起到及时汇总的作用,也能及时做好反馈工作,体现质量监控的时效性和反馈作用。

2.1发挥督导督学作用,将相关信息及时上网分析为了加强教学检查工作,使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护理学院制订了教学督导制度,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每学年制订督导工作计划,定期抽查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督导成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课堂(实验室)听课,基本做到每学期每位教师被听课一次,及时了解教学(实践教学)情况,并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汇总、分析,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另外,院系(部)领导、督导主任通过管理系统查看学生的评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充分利用校园网,细化教学过程管理院系(部)教学管理的任务是贯彻执行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实施各项教学工作并进行检查落实。为了强化教学运行的动态监测,护理学院设立了相关的质量监控环节,实行课前、课中、课后的质量管理。课前授课计划制订的监控:前一学期末对下学期有关课程的授课计划进行审核,对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严格把关,审核后的授课计划统一上传至办公群的共享文件夹,供教师、领导随时调用;课中教学过程的监控:学期初对教师教学文件进行抽查,了解教学相关材料的准备情况,保证开学初教学秩序的稳定,每4周进行教学进度抽查,检查教学日志与授课计划的符合情况、实验开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将结果汇总后及时反馈并报教务处备案,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及对教学工作的要求;课后课程考核的监控:完善考试制度,考试课程原则上实行教考分离,对考查课程的考试,由院系(部)统一安排,严格考试纪律,同时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完成分析报告并及时上报教务处。另外,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教师网上评学、同行测评工作,让师生全面了解前段时间的教学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院系(部)通过常规教学管理,督促教师规范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2.3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教研室是学院教学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教研室管理监控到位,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院护理学院建立了教研室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在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后,将各项检查结果全部汇总输入电脑存档,上传校园网,便于院系(部)教学管理层、院系(部)领导随时查看,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每学期开课前,教研室组织教师认真研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订授课计划,做好各项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视频信息为学生展示规范、严格的操作过程,应用高端模拟教学系统进行仿真情景教学,使学生融入模拟的临床护理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信息化背景下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对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3.1依据信息化要求,完善了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建设为了加大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我院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同行测评制度、信息员制度、督导制度等,每项制度都明确了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对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并要求把相关资料在第一时间输入电脑上传学校网站,有力地推进了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

3.2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有效提高了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过程管理的许多材料是以纸质形式传递,手工操作费力费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面对量大面广的众多信息,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快速统计分析,及时反馈,缩短过程管理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护理教学管理层而言,更是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掌握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情况,发现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纠偏措施,保证教学过程能按预先计划的路径进行,达到预定目标,有效提高了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

3.3规范了管理程序,有效提升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由于我院加强了院系(部)层面的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护理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省内外各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率2012年100.0%、2013年99.9%、2014年100.0%;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0%以上。我院优质的毕业生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充分说明,加强院系(部)的教学过程管理、多层面的过程管理,能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监理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课程考核 考试管理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34-02

课程考核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检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各课程任课教师要积极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为契机,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课程考核管理的内涵

对课程考核管理的涵义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认为课程考核管理就是抓考风考纪,尽力减少或者杜绝作弊现象,这只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从广义上讲,考试管理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过程管理,它包括三个环节:考前管理、考中管理和考后管理。课程考核管理,首先是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按章行事”;其次是学生工作部门要做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学院(部)、教研室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而且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加强考试管理的各环节,使得考试管理诸方面整体优化,发挥考试管理良好的综合效应。

考前管理主要包括教务部门组织教师命题制卷、组织学院进行合理的考试安排和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等环节。命题是考试的核心,命题必须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要认真确定课程各部分知识点在试卷中的比例,题量适当,难度适中。命题应根据课程性质确定题型,试题的文字应简练、准确,不产生歧义。学生层次不同,课程学时不同,均应分别命题。命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考试的质量,并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考试安排包括考试时间的安排,要有间隔性,保证学生有缓冲的时间;考场座位编排方法为:(1)考生左右间隔两个座位(或走廊);(2)阶梯教室,除左右间隔两个座位外,原则上前后还须间隔一排空位(若人数较多可前后不隔),应提供宽松的考试环境,有利于监考教师在考试期间方便查阅学生考试相关证件,而不影响学生考试;监考人员的安排,任课教师作为主监考参与授课班级所在考场的监考工作,每个班级另配备1名副监考,主要负责试卷的收发及考场纪律的维护。任课教师和学生班导师应参加监考,保证考试过程中试卷质量和考生违纪的正常快速处理。因此合理进行考试安排,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考前管理工作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考试前学校学生工作处(部)、教务部门和各学院(部)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召开师生考前动员会,进行考风考纪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备考,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

考中管理包括考场管理、考纪管理、监考管理、巡视管理等环节。学生凭考试证(学生证)入场考试,无证者一律不得入场。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服从监考人员的要求和指挥。学生进入考场后,必须按指定位置就座,将考试证及指定考试用具(笔、尺、计算器、橡皮)放在桌上以便检查。考试结束铃响后,学生应立即停止答卷,将试卷整理好后放在桌上,得到监考人员的允许方可离开考场,试卷由监考人员收回。各学生班班长应按监考人员要求,协助核对试卷份数。对考试违纪或作弊的学生,监考人员有权当场没收其试卷,取消其考试资格。该门课程以零分计。对作弊学生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监考人员要勤于巡查,保持考试过程正常进行。对于考试违纪或作弊现象,监考教师必须在考场违纪情况登记表内据实记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考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教风,进而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然而一个好的考场纪律需要监考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在高校应设立考试违纪处理申诉委员会,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处理考试过程中违规、违纪事件。

考后管理主要包括试卷评阅、成绩分析、考试总结和信息反馈等环节。试卷评阅原则上采取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中阅卷。教师评阅试卷前启封试卷袋,应认真清点试卷份数是否与考场情况登记表上实到人数一致,否则应向教务处提出查对。若在阅卷过程中或阅卷结束后发现试卷缺失,由阅卷人负责。阅卷教师应认真评阅学生的每一份试卷,每一道试题,认真分析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得分和失分原因。严格执行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的课程评定形式。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一般为30%~60%,可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平时测验等评定,且应在学生参加课程结束前评出,并向学生公布。对考试结果要认真对待并及时反馈,重视试卷分析,做好考试工作总结,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考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

二、目前课程考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加强课程考核管理工作,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使考核工作更科学、更规范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高校课程考核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违纪作弊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作弊手段越来越高,难以正常体现考试的真正功能。首先考试作弊现象的存在,导致学校无法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其次考试作弊现象不仅背离了教学规律和考试目标,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学校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不能实现考试公平、公正,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教师和学生的考试目的不明确。高校部分教师只是想通过考试检验自己所教的课程如何,下个结论了事;学生只是为了取得成绩和获得学分;管理者也只是把考试作为学生学籍异动的评判依据,而忽视了考试的真正目的,难以体系考试的真正功能,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

3.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目前高校大部分课程考试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教师自己命题主观性、随意性较大,易产生考试内容和考试范围局限性的弊端;出题的方向和范围易受心理倾向的影响,有时会忽略自己在教授过程中知识上的盲点;教师自己命题比较易控制成绩的正态分布,但这种正态分布并不完全是客观公正的。

4.忽视考试后的评价工作。考试结束后,教师只关心阅卷,给学生一个成绩,结束自己所授课程,忽视了对试题和成绩的分析,不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进。学生只关心考试结果,忽略了对考试进行总结,给以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改进。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在考试结束后未能对整个考试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评价,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影响了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课程考核管理的具体措施

课程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考核的全过程管理,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不断提高考核管理水平,优化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促进考核工作健康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1.树立现代考试观。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考试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和完善课程考核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课程考核管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课程考核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考场规则》、《监考人员守则》和《巡视人员守则》分别对学生、监考教师、巡视员在考试过程中进行规范;《学生考试违纪处分条例》是详细认定考试舞弊行为以及对考生舞弊行为处理的办法;《考场评估细则》是对整个考试的规范性进行监控管理,它包括对考试的组织过程、监考、巡视、考场秩序、各学院主考领导的重视程度进行评估检查,运用考试评估体系检查考试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3.认真做好考试后的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考试评价是考试工作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使考试工作更科学、更规范。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检测、反馈、评价功能,考试结束后应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教师对试卷情况进行分析,写出该课程的教学总结,找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2)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对试卷进行抽查,分析试卷的难度、广度及题量是否适当。(3)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对考试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找出考试过程中在考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成功之处,不断完善管理工作。加强对考试的评价工作,可以促进考试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推动考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达到以考促教的效果。

4.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试卷的命题、阅卷、评分等具体环节的实施者都是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各项考试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只有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才能积极参与考试管理的研究,使考试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吴晓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考试管理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85-86

[2] 李卓.民办高校考试管理实践与思考.考试周刊,2008(42):96-97

[3] 高云志.对高校考试管理及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4):73-75

[4] 于淑萍等.高等院校的考试管理.中国西部科技,2006(7):74-75

[5] 赵月明.高校考试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江苏高教,2004(3):106-108

监理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校本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监督体系;认真做好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成为现代初中学校需要考虑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要符合学校、学生、教师的需要,在促使初中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还可以不断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素养,从而提高学校在本地的竞争力,提升学校在教育领域中的专业地位。然而,现在很多学校即使开发了校本课程,也是理论居多,对于本校的现实情况的关注也不够,使得实施校本课程的效率低下。下面,笔者从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监督制度与及时做好总结三个方面,讨论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教师与学校要综合考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能开发学生智力发育的内容为主。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与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国家在规定校本课程内容时,主要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学校可以搜集当地资源,形成一套能够紧密联系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校本课程,使得初中生能够接受全面、真实、有用的课程教育。比如,我校在重阳节展开了“关爱老人”的德育教学活动,通过网络搜集重阳节的相关知识,与学生所在的社区合作,让学生为本社区的老人送温暖。学生可以陪着老人聊天,也可以为老人送去一些礼物,使初中生能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树立关爱老人的意识。

二、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很多学校虽然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依然没有将其列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之中,导致实施校本课程成为教师的额外工作。初中学校的教学压力比较大,学生直接面临着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考试――中考,因此他们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而教师的主要工作便是让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帮助他们进入理想中的重点高中,这就使得大部分的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实施校本课程。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对课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监督体制,鞭策教师不断投身于实施校本课程的工作之中,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我校为了促进本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展开,由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以下分设教导主任、各学科优秀教师等,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不仅如此,我校还鼓励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看法,如果发现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有不当行为,可以向监督小组反映。教师之间也要互相监督,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与

进步。

三、及r做好总结工作

总结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环节之一,这不仅包括教师所开展的基本课程教学活动,也包括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校本课程在我国发展历时较短,学校与教师能够借鉴的经验较少。再加上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校依据本地、学校、师生等多方面的实际需求,开发出能够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必然会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因此,全校师生必须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定期探讨在实施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说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促进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我校每月都会开展一次总结大会,并鼓励全校师生参与会议。在会议中,教师要客观评价本阶段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指出阻碍校本课程发展的问题,然后与其他教师一起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中,检验方法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选派代表,阐述他们的想法,学校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将有价值的建议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

总而言之,校本课程是促进初中生成为独特人才、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促进学校不断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有效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成为当代每个初中学校都要认真思考并落实的工作。教师要认真整合当地资源,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展开特色教育活动;学校要认真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保证整个校本课程的有序发展;教师与学校要定期认真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使得校本课程能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监理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质量监控 组织决策 目标系统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教学质量是高职学校的生命线。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可控状态,是保证并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建立全面系统、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1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其任务就是发现偏离于计划目标的误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控,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

1.2全员性原则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人人都是质量监控系统中的一分子,其中学生是主体,职能部门是核心,学院、教研室和教师是基础和保证。

1.3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等条件等,还与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管理等有关,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学院、职能部门、教研室和班级等构成一个多层次、纵横交叉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1.4全程性原则

教学质量主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不是靠最后的评价检查出来的。因此,质量监控系统应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然后进入下一循环的监控过程。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决策机构、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系统、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与方法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等构成。

2.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决策机构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教学管理组织为了实现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责权的分配、层级的统属关系和团体意识所构成的能自我调节的一个组织系统。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包括决策指挥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执行运作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

2.1决策指挥系统

由院级领导组成教学工作决策系统,党委书记、院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职责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院的现实状况,决定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等重大问题;审定学校教育教学政策,审查批准全院性重要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2.2参谋咨询系统

学院设立教学督导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有关政策与方法,对重要教学督导工作进行指导,为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学院设立教学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研究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关政策与方法,对重要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进行指导,为学院教学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2.3执行系统

学校建立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执行系统。

学院成立直属院长领导的督导室。督导室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执行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主导作用。代表学院负责制定教学质量管理方案,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对系(部)教学督导与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统一进行组织、协调;抓好教学运行中的质量调控,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反馈各种教学信息,组织开展教学质量检测评估;代表学院对各系(部)、各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质量管理。

加强院系二级督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管理型和专家型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素质较高的督导员队伍。由专家组成的院督导组以促使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服务于教学与教学管理为宗旨,以信息收集为手段,充分发挥其监督、反馈、指导和评价作用。系督导组负责在本系范围内收集日常教学质量信息,监督、反馈学院各项制度的执行与完成情况,独立检查和指导本系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

教务处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教学工作各项质量标准;制定和完善保障教学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 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并监督实施;与督导室共同组织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活动;组织开展以期初教学准备、期中教学运行、期末教学效果评价为重点的教学检查工作;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工作;针对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并监督实施,复查整改后的落实情况。

学生保卫处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要职责是配合督导室、教务处,组织面向学生的教学质量调查;参与学院的各项教学评估活动;组织开展教师评学,通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等做好信息的反馈,指导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组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和毕业生质量调查工作;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各系(部)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主体作用。主要职责是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学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单位所属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办法;对本单位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检查等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搞好教学基本建设;指导教研室对所属教师和课程进行教学质量管理,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教研室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基础作用。其主要职责是依据校、系(部) 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所属教师和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交流教学经验,反馈教学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导和管理。

教师在教学中负责教学督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信息员代表广大学生反映教师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教学信息。

3.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系统

学院构建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贯穿于教学的各方面。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的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监控点为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监控点为课程考核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

从教学管理层次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对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和日常管理中的教学质量监控。

3.1专业建设的监控与评价

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是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要;二是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逐步形成专业特色,安全类专业要逐步形成明显的特色;三是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单个专业在校学生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专业建设的监控与评价的主要基本内容包括:

专业设置可行性;各专业的定位与特色;校企合作模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

3.2课程开发建设的监控与评价

课程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及各门课程的具体建设。

课程开发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是构建规范、完整、高质量、能满足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建设要逐步过渡到理、实一体,要有整体教学设计;三是课程模块开发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四是不断提高优秀课、精品课建设质量;五是加强教材及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六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准入及退出机制。

课程建设的监控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定位,课程的整合与特色等;课程标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训练项目设计、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实训效果考核四个方面);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课程考核标准。

3.3课堂教学与改革的监控与评价

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内容:备课、实训、课堂讲授、辅导答疑、作业布置及批改、课程考核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组织。

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工作规范、认真、高效,并能做到教书育人。

课堂教学的监控与评价的主要基本内容包括:主讲教师基本素质与内涵;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理念;授课计划;课堂教学情景设计与能力培养;教学手段与方法;表达能力与互动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作业批改与辅导答疑;因材施教与教书育人。

3.4实践教学与改革的监控与评价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与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专题(学年)实训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调查、技能竞赛活动等。

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工作规范、认真、有效,达到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实践教学与改革的监控与评价的主要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教师基本素质与内涵;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理念;实训授课计划;实践教学情景设计与能力培养;实训手段与方法改革;学生操作实践与教师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效果;实训报告与辅导;因材施教与教书育人。

3.5教风、学风建设的监控与评价

收集整理学生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保卫处、督导室和教务处。教务处、学保处、团委和各教学单位和督导室采取有利措施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使院、系的管理者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加强和改善教学管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晓荣、唐树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监理课程总结范文6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实践;建设

论文摘要:《山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是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一五”部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的子课题,通过课题组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我校建立并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广大山区中职学校具有参考和实际运用价值。

1、项目介绍

   1.1引言

    《山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是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一五”部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的子课题(课题批准号:bca060016),课题类别是“a.宏观发展研究”。在总课题组的悉心指导和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经过近3年时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完成了课题预定的研究内容,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家急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的技术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顺势而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培养各级各类的技术人才的主要教育力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搞好中职教学管理,促进中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每所中职学校面临的问题。我校地处广东省的山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工业发展刚刚起步,人才较为紧缺,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校也十分明确中职学校的发展靠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适应山区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山区中职教育必须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因此,开展本项目研究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1.2.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综合学校各部门、学校所有成员的力量,使学校各组成部分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履行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责。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总体结构中的核心因子,是教学中人才培养所应达到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质提高的水平测值。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指对学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包括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教学进程各环节管理。它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系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是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内容和任务。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永恒话题。中职学校承担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劳动后备军重要任务。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又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期望增强,就业制度改革使人们更加关注学校教育质量。在中职教育改革进程中,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水平将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1.3课题研究的任务和原则

1.3.1课题研究的任务

    根据总课题组下达的《项目任务书》,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

    1)开展山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进行中等职业技术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国内比较研究,探索建立山区中等职业技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山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和过程管理办法,构建教学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1.3.2课题研究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组结合实际,坚持了如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监控的任务就是发现偏离于计划目标的误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控,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

    2)全员性原则。培养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人人都是质量监控系统中的一分子,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务科是核心,教学部和教师是基础和保证。

    3)系统性原则。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和条件等,还与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管理等有关,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学校、教务科、教研室和教学部等构成一个多层次、纵横交叉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

    4)全程性原则。教学质量主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不是靠最后的评价检查出来的。因此,质量监控系统应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然后进人下一循环的监控过程。

    5)应用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涉及学校、各科室、各教学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是一个能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系统。因此,本z页目的研究应遵循中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范围上,“注重微观研究”、“注重过程评价”和“注重实践应用”;在过程中,强调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以切实提高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

1.4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思想基础,采取了行动研究法和反思性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工作,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课题研究。

    保障教学质量,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保障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的正常工作。为使整个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教与学的主体是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动员教职员工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来,以监控促教学,向教学要质量,从而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本课题的研究应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校教学实际,探求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注重实效,力求特色,贵在创新。

1.5课题研究的条件

    从学校的发展角度看,对教学质量保障进行研究是学校发展的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多年来,我校对此高度重视,投人大量的精力,物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得成绩。近年来,从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看,在我校,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监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已深人人心,质量监控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这对传统教学管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5.1领导重视。我校许建国校长对此非常重视,对课题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希望。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许建国担任课题组组长,由分管教学工作的蔡杰忠副校长、教务科黄振强科长担任课题组副组长,教研室主任、各教学部主任为组员的课题组,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领导、谋划和组织协调工作,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1.5.2经费保障。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在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上,都将给予优先考虑。

1.5.3组织培训。(1)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贯彻课题意义、目标、研究方法、课题工作推进时间表及具体安排,并确定以教学督导小组为主要机构的课题实验工作;(2)开展主题为“教学质量保障实施方案”的校本培训;(3)派员参加省内组织的各项培训,多次请省市专家来校作讲座;(4)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明确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1.5.4人员结构。课题组成员学历和职称高,全部是教学部主任以上的骨干教师,年龄均在39岁以下,教学经验丰富,教研意识强,对现代教育管理有浓厚的兴趣,具有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精神,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1.6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7年3月一6月)确立课题阶段。初步探索并确立研究课题,对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原则进行全面的论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计划,进行明确分工,在论证的基础上完成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2007年7月一2009年12月)深人研究阶段。落实课题研究经费,课题组进行广泛深人的课题论证、调查研究,定期集体研究讨论,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积累研究材料,撰写相关论文,并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实践,进行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10年1月一2010年6月)进行全面总结阶段。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总结实践经验,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2、课题研究综述

    课题开题后,本课题组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和山区中职学生的实际,对课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视,召开了多次的论证会议,对课题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论断。我们认为,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情况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包括四个子系统,即决策指挥系统、管理执行系统、质量评估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

2.1决策指挥系统由学校行政一把手、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教务科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教学部主任组成。决策指挥系统在校行政的领导下,按照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指挥整个系统的工作,协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关系,使其在工作中形成一种合力;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关系,统一调配校内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2.2管理执行系统由学校分管校长、教务科长、教学部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管理执行系统按照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定期或随机检查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各主要环节的工作状态进行管理和调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并根据教学需要修订或制定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随时了解教学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3质量评估系统由教务科、教研室、学校教学督导组组成,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质量管理。质量评估系统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检查、听课、座谈、问卷、访问等方式,对班级教学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做出结果分析提交给其它系统。教学质量评估以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为主,以学校教学督导组仲裁、学生全员参评的工作方式,完成全体学生对全体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以教务科为主要职能处室,实施学生学习状况问卷调查为主,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4信息反馈系统以教务科、教研室为主要职能部门,由校领导、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员组成的信息网络。信息反馈系统是一个多维度、立体开放的系统,同时也是闭合的系统。信息反馈系统的反馈渠道主要包括: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毕业生信息等,建立多条信息反馈渠道,通过调查、座谈、问卷、听课等多种形式,做到广泛准确地收集教学过程信息,以评估结果的反馈为主渠道,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按照上述体系构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四个系统功能相对独立,分工明确,自成体系,而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又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协调一致,涵盖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运行过程中,体系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即可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具有自我调适功能。

3、研究成果及应用

    根据课题组的深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校逐步形成了适合山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切实保证了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3.1建立并完善了一套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保障教学质量,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保障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保障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的正常工作,使整个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1.1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由学校领导、教务科、教学部主任组成教学督导小组,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主要目的是对青年教师、新聘任教师开展开课资格认定、进行常规教学检查、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制定了《教学督导小组工作职责》,规定校长、副校长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以上,教务科长及各部主任每月至少听课2次以上,通过听课当场对任课教师进行评课打分,课后跟教师进行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3.1.2教学运行检查制度。为保障学校教学的顺利运行,我校先后出台了《教师岗位职责》、《任课教师上课管理办法》、《教职工考勤制度》、《任课教师授课办法》、《教学部主任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建立了以教务科牵头、各教学部协同的常规抽检制度,每周对教学秩序、教学安排及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每月以通报形式向全校,对教学事故、教学差错及时处理和暴光,并在年度考核中与绩效工资挂钩,每学期以教学检查周的形式进行教学大检查,对检查汇总的结果向全校通报,宣传先进,鞭策后进。

3.1.3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学校出台了《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设立教学奖励基金,对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每年度评选优秀教师并予奖励,对参加教学课件大赛、基本功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和集体都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种技能竟赛给予重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钻研业务、努力进去、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3.1.4考试制度。考试既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检验,又是教学的一种反馈,是改进教学的一种依据,必须认真对待。为了加强对考试的管理,学校制订了《监考员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学校教务科做好每学期一次的教学质量测查工作,对各科试卷规范管理,严格把关,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差错,保证监测成绩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校领导则应对各科检测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定期召开教学部主任、教师参加的质量监控研究会,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全面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

3.1.5学生评教制度。为保证教学质量评价客观公正,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制订了《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建立了学生学习信息反馈中心和教学信息员队伍,每个学期在期末结课的前一周,由教务科组织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教师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作出客观评价。

3.1.6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审批制度。学校通过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规范、稳定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如工作会议记录、检查记录、通报、工作安排、教师学期工作任务书等管理文件资料的审核归档制度;调代课单、课程表、教学进程表、学科成绩表、批改试卷等实行严格的审批签字制度,对规范管理,追溯质量原因提供了依据和保证,学校先后出台了《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任课教师请假(调课)有关规定》、(教学档案管理员职责》等制度。

3.1.7实训过程的量化监控制度。实训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因此,实训教学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就要把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措施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使实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放任自流现象。学校制订了《学生基本功训练方案》、《专业带头人工作职责》、《实训教学质量考核方法》,建立实训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严格进行实训教学的质量监控。

3.2培养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经学校行政班子讨论,为了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打造一支专业技术基础扎实、工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的中职教学队伍,为此,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

3.2.1组建四大教学部。学校领导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措消了原来的教学科组,组建了社会科学教学部、自然科学教学部、工程技术教学部、艺术体育教学部四大教学管理部门,各教学部由教学能力强、水平高的老师任正副主任作为管理干部,在教学部内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有效地整合了学校教学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了学校教学团队的作用。

3.2.2设立专业带头人。根据中职教育专业性强的特点,我校设立了各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并加以大力培养。专业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中职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应是能教学、懂生产科技又了解市场经济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多面手,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操作和科技推广能力,还有经营能力和市场经营意识。因此,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的对象应是“双师型”教师中优秀者。对专业带头人学校给予一定的职务津贴,鼓励和支持专业带头人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并引导学术方向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向专业带头人靠拢,形成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3.2.3启动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学校的发展,我校近几年引进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作为教师,这些教师年青、有活力、思维活跃、眼界宽、想干事,但他们没有教学经验,不了解中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才干,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学校加以大力培训和培养。我校的青年教师人数比较多,他们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好坏。为此,我校启动了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让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子帮扶,帮扶时间为三年,内容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管理学生、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等等,要求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定期向老教师汇报思想和教学工作情况,尽快发展成长起来,成为教学骨干。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我校还通过教学督导小组对青年教师每学期必听课一次,教学检查一次,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次,对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3.3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要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就必须要根据市场需要和变化,不断地深人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3.3.1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改革。专业建设应该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按照适应社会需求、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打造特色专业,建设骨干示范性专业及应用型基地。为此,我校决定将计算机机应用专业、幼儿师范教育专业、会计专业、数控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加大专业建设和师资建设,加大设备的投人,积极进行课程专业设置改革,将专业课程设置为四大模块: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着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增加专业教学课时,加强专业实训。

3.3.2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中职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中级人才。为了加强中职学生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积极性,我校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进行一次毕业作业设计,毕业作业设计作品被评为不合格不能毕业;每学年举行一次专业技能考核周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通过主要的专业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不能毕业;每位学生毕业必须取得“双证”,未取得“双证”不能毕业;每位学生必须参加顶岗实习一个学期,不参加顶岗实习不能毕业。通过实行各种硬性规定和措施,极大提高了我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

3.3.3贯彻了“四法”研究和实践。这里所说的“四法”指的是教法、学法、考法和训法,我校领导提出中职教育必须贯彻“四法”研究和实践。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积极对“四法”进行了探索研究。在教法上,我们要求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在教学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等方法,以彻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法上,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确定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如何制订和实施学习计划,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在考法上,我校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不以一张试卷、一份标准答案来考评学生,而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注重学生平时的专业学习考查,每学年举行一次专业技能考核周活动,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在训法上,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要求教师精讲多练,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理论学习时间与专业训练时间达到1:1或者1:2,并举行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达到以练促教,以练促学。通过对“四法”的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教学质量,使中职教育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活力。

3.4撰写科研成果,发表研究论文,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经过三年来的努力,课题组成员运用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学过程监控进行了优化、整合,探索在新的环境下教学管理模式。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在大量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材料,撰写了一些论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教学质量的措施。其中有许建国常务副校长的《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2010年3月发表在《职业教育研究》)、蔡杰忠副校长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实力》(2009年9月发表在《中等职业教育》)、黄振强科长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08年6月发表在《河源乡情报》)、邱锦军主任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2008年8月发表在《职业教育》)、池文清老师的《公开课想到的勇气与宽容》(发表在《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浅谈新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2008年7月发表在《新课程》)、朱世德老师的《扣紧中职教学特点,坚持教学三个结合》(2008年7月发表在《成才之路》)、刘月华老师的《浅谈我校美术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发表在《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9月,2008年12月荣获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第三届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美术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发表在《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第4期)等一大批论文,学校制订并印刷了《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考核方案》单行本。众多的研究成果,使我校的教育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开展“山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形成了以教学评价促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学校招生的逐年增长。

4、课题研究的启示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初步建成,但在课题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4.1存在的问题。

4.1.1课题研究过程中感性认识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由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较复杂,目前没有成套的理论研究,因而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理论支撑不够。理性思考较少,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对这一间题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经验总结的阶段,难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需要在课题组成员潜心研究的同时,专门的研究部门应及时多作指导。

4.1.2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不足。由于我校课题组成员既是教学管理者又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繁重,所以有许多好的教学管理经验无法得到及时的总结,难以形成研究成果。

4.2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4.2.1要明确教学质量与监控的关系。在学校工作中,教学质量与监控始终是教学管理工作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监控是一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目的。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等级制评价的情况下,必须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和方式,淡化监控者与被监控者之间的界线,树立全员质量监控的观念,使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消除对立,形成共识。充分发挥师生在监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监控的作用从单纯的监督、检查、评价向导向、激励、改进的方向发展。

4.2.2应准确把握监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应进一步探讨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有关教学思路设计方面的指标引人监控体系,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每个主讲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应用某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形成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式。

4.2.3在监控中应注意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健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量方法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中有其弊端:一是对共性的评价限制了教师不同个性、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评价标准和权重的确定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三是表格化的评价观察不到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事实,量化的评价结果缺乏对教师课堂教学本质上、深层次的指导。因此,仅按评价结果来判断教学质量的优劣也不妥当。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克认为,评价者在评价中应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来换取评价中的有效性。而评价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方法的应用。近年来,教学监控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强调监控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在评价方法上,则注重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强调定性方法在监控结果中的运用,因为定性方法更有利于明确地肯定成绩,说明问题,指出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4.2.4应正确对待评价结果。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首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将教师放在对立面。如何处理学生评价结果,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果评价结果不被认真看待,就可能导致师生对学生评价结果失去信赖。如果对学生评价结果处理过激,把评价结果放在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可能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上课小心翼翼,时时担心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差,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这样就不是“为教学而评价”,而是“为评价而教学”,就会失去教学评价应有的意义。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所以对评价结果的应用应当慎重。

监理课程总结范文7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等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签发的教体艺[2006]6 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提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制健康水平,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 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于2002年正式并逐渐在全国推广实施。它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在学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其作用不仅通过监测实验配合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并对学生进行课余自觉锻炼进行调控指导,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仍从属于具体体育实践教学,体质健康测试实验仅仅作为体育课教学法的一个独立辅助手段,没有发挥其指导作用,更谈不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参与意识。这样的测试及实验很难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随机抽取国内35所大专及本科院校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各高等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验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建设及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现状

(一)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配置

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监测学生体质状况并为教学提供准确依据,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级标准及内容》规定执行。调查结果显示:35所高校全部配置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仪器设备。其中23所高校的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属于专用;12所高校的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为临时借用或在测试时使用,没有专用实验室;部分高校将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设置在学校用于存放物资的地下室。此外,实验室面积能满足监测任务的院校有11所,满足基定监测任务的院校有16所,不能满足监测任务的院校有8所。由此可见,部分高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重视不够,与其它专业实验室相比较,没有给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好的环境配置和硬件条件。虽然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设立情况较前两年稍有好转,但基础设施简陋,扩招后学生数量多,矛盾仍很突出。

(二)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人员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35所高校的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普遍存在人员配备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职称结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学历以学士为主,职称以中级为主,管理以教辅工人为主。其原因有三:一是体质监测与具体教学法相比较处于从属地位,二是实验人员队伍被认为“教学辅助”的观念所致,三是没有把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研究工作来看待。部分高校认为体质监测只是对每位学生进行一年一次的测试后把数据的汇总整理上报,仅仅安排教辅人员进行测试管理工作,不重视体质监测结果与实际教学的结合。个别高校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由教师带学生去测试,最后给出成绩即为结束。因此,应加强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人员管理工作,提高人员职称结构,改变管理人员可有可无的状况,使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真正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服务。

(三)体质监测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

实验室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实验室仪器配备也是本科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体质健康监测仪器市场上良莠不齐,有些公司只看重经济效益,将仍在研发中的半成品投向各高校。在测试中仪器经常出现问题的现象各高校均有发生,虽经不断改进更新,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各高校仪器设备投资金额上从5万―50万人民币各不相同,仪器在功能上也差异较大。因此,应在仪器配备中使用较为成熟的产品,加大投资额,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数据结果的准确与科学。

(四)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运转及开放

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日常开放能满足学生的自我测试、调控与经常锻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所调查的35所院校中,23所(占65.7%)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课余时间不对学生开放,因此,应加强高校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的开放工作,尤其是增加为学生锻炼提供服务的意识,提倡有序开放,为广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指导锻炼和阶段性监测创造条件。

二、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实验室的测试与实验状况

(一)体质监测形式

调研发现约30%的院校采用体育教学课进行以班为单位的测试形式,40%的院校采用课余活动时间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进行突击测试,30%高校采用以院系为单位进行突击测试。无论以上哪种测试组织形式均存在部分学生由于生理或病理等原因导致个别测试项目不能得到正常数据,从而影响部分学生的成绩,反映不出这部分学生的真正状况。分析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80%的高校没有将学生体质监测这项工作任务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中,导致教师、实验管理人员工作量得不到落实,从而影响对测试工作的积极性。

(二)测试项目选择

《学生体质监测标准》试行方案中的大学生评价指标项目包括a:身高标准体重;b:台阶试验,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c:肺活量体重指数;d:50米跑,立定跳远;e: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女),握力体重指数。在具体监测中,90%的学校采用选定项目的方法进行测试。35所高校男女生除a、c两项反映身体体质状况项目进行统一测试外,对其于反映身体健康机能水平的b、d、e项目规定了男生全校进行相同项目的测试,女生全校进行相同项目测试。甚至许多学校几年内均采用同一项目进行测试,没有进行项目更换,导致项目单一,没有使学生全面认识到自身机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因此应在测试中全面进行测试,使学生在同一项中有所选择,或规定交迭进行监测,不能因1000米,800米等项目苦累而不测试,也不能因仪器缺乏而只测试1000米,800米,50米项目。而应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思想,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监测,使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从而为日常锻炼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 数据处理与反馈

通过对35所高校的监测数据整理工作进行调查,发现50%的高校采用手工和计算机同步进行数据整理统计。20%高校用手工进行汇总统计。30%高校采用计算机数据统计演算汇总。造成以上几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高校仪器配置的技术含量不同和管理手段的差异以及投入设备的不同。这也导致了数据反馈给学生的情况差异较大,有的可以较快反馈,而有的则时间滞后。

建议在各高校构置测试仪器时,应考虑测试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设备的完备,配备专业实验人员进行计算机管理和数据汇总反馈。

三、完善高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对策

通过对高等院校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约和影响高校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运转和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一)提高认识,创新理念

应充分认识高校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通过体质健康监测配合课堂教学,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同时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理念,并进行自觉调控,为人才的全面成长提供服务。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规范管理、不断加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的建设和改进。

(二)加强实验人员队伍配备

应使人员配备合理,包括知识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人文素质等。实验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体质健康测试知识,还应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设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熟悉计算机操作,尤其是数据整理、换算和汇总分析。因此,建议选

用高水平人才,也可培养现有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学习,掌握具有先进经验的测试管理办法,还可请专家到校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此外,还应提高监测工作的工作待遇,制定课时分配办法,使此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改进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体制

为了更好的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控意识服务,应将高校内部具有的校医院、生理实验室、体育保健室等与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结合起来,避免资金分散,重复购置,使资源共享。在实验设计上使学生能认识自身状况,利用监测设备了解自我,从而使学生进行自我调控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建立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开放制度

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感知、自我调控;也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最大限度的利用设备,发挥社会效益,满足教学需要,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和指导;还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应付考试、应付测试为主动锻炼。因此,应在配置好仪器设备的前提下,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五)构建体质健康监测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体系

应将体质健康监测纳入体育教学环节。一方面,测试结果直接反映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锻炼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通过测试得以衡量和调整,二者相互协助,相互促进。测试工作涉及到具体组织、测试、数据整理和信息反馈,要保证其顺利进行,就必须投入大量工作时间,精力上投入大量人力,相关政策应给予工作量补贴,或规定具体的人次与工作量的折算。从而使实验监测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使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却相对独立的实验管理教学体系。改革后的体系应将监测独立设课,按课程要求,编写相应大纲和教材、教案,确定相对应的测试课时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3]颜军,李宁川等.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教法改革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14(9):37-39.

[4]王小杨,任强.对开放实验室的认识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5):113-119.

监理课程总结范文8

一、教学质量监控及监控的目的:

所谓教学质量监控,是指监控组织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有关教学工作质量、教学成果质量和办学条件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对教学行为及时调控,以稳定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核心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新形势下,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基于此,我校树立“教学质量生命线”的意识,并积极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行之有效的教学监控措施,实施教学质量的三全管理,有力地促进和保证我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系:(基本思路)

1、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1)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等;(2)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实施、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等;(3)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优秀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等。

2、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由教导处、教研组及教师构成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

3、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1)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通过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2)教学督导监控一-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溃(3)调整控制方法——根据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进行及时的调控。

4、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1)教学研究制度(2)听评课制度一-行政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及同行相结合的听评课制。(3)学生评教制——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4)教学常规制度(涉及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试等环节)。

三、教学质量监控的措施:

1、教学质量意识的强化。

结合专题及事例,渗透并树立教师的质量管理意识,让“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念达成共识,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加强教学质量的三全管理。

A、全面性管理:要求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审美、劳技等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行全面的评价监控。不仅强调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应包括学生通过教学所获得的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

B、全员性管理:全体师生都要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中。

C、全程性管理:加强教学工作过程的环节性管理,明确教学工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我校制定的《教学规程》指明了各环节的质量要求。使教师在备课质量、上课、作业、辅导质量等方面得到有效控制;使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质量等方面得到监控。

3、教学质量的检查。“四结合”

A、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

B、普遍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

C、检查与指导相结合;

D、自检与互查相结合。

4、教学质量的评价。“三结合”

A、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B、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C、与教师学期评价相结合。

5、教学质量的分析。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学校的四级分析。

6、发挥三级监控功能,实施分层目标管理。

(1)一级监控――教导处

教导处是监控执行的中心,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

A、结合现代社会、教育的新形势,对教师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师资培训。

B、定期(期初、中、末)检查或通过网络随机抽查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等教学工作情况,发现有特色的和不足的及时总结。每次检查要突出重点,要检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C、每学期定期(单元练习、期中检测和期末考试)或不定期进行学科知识、能力的抽查,并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将情况及时反馈于任课教师,指导并帮助教师做好质量分析,从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D、继续开展定量性听课,做到有记录,有评析。(各教研组内成员之间互相听课要加强,新老教师也要互相听课)

E、每月1次教学质量分析会。研究、讨论、分析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F、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及作业布置量、批改情况。

(2)二级监控――教研组

教研组是中枢及骨干力量,起疏通、组织、调整、反馈作用。

A、组织制定本教研组的各种教学进度与计划,并监控执行。

B、 加强教研组的备课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每月集体备课2次,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探讨,并做到有书面记录。

C、由教研组长牵头,汇总各班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名单,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出基本练习题,对本年级后进生进行质量追踪分析。

D、教研组长负责学科的教研活动,做到计划、时间、内容、小结四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与记录及时、有效果。

E、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监控与检查。教研组长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教师的备课、作业情况,要做好记录与评价并及时反溃

(3)三级监控――教师自我监控

教师是具体执行、操作者,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A、加强质量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具体计划和措施。

B、遵循《教学规程》对教学各环节中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监理课程总结范文9

论文摘要:论述了中职学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内容,提出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几点建议,着重论述了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制度。

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屠的不断提高.是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学质量舱控足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综合学校符部门和所有成员的力嚣.使学校各组成部分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共同履行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责下面就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所"展的工作谈谈存教学质蛀监控体系建设方面的看法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1)质龟标准完善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标准缺乏:教育贡量标准不成体系:教育质撼标准舍本求末、失之偏颇、(2)质量临控缺乏有效性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偏重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质量监控.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缺少监控措施其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理论教学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职业能力培养则缺乏强有力的保障(3)缺少简明而健全的“质量记录”信息由于对完善的质埴监控体系缺乏认识.教学部¨往往对收集、保留哪些“质量证凭”资料缺乏统筹规划.

不能形成对质埴的有效保障构建数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1)教学雁量监控体系是中职教育大众化的迫切要求近年来.伴随着中职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出现了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下滑、就业难等问题。这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上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强化中等职业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2)教学质屠监控体系建设是完善中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反映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工作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线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巾职教育急需建与学校定位相吻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与就业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教学质量标准而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在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保障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保障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的正常工作.使整个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wwW.133229.coM

领导与督导听课制度由学校领导、教务科长、教学部主任组成听课小组.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主要目的是对青年教师、新聘任教师开展开课资格认定、常规教学检查,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制定学校领导及督导听课制度,校长、副校长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以上.教务科长及各部主任每月至少听课2次以上通过听课.当场对任课教师进行评课打分.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提出改进意见该项打分结果纳入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总分.占20%的权重。

教学运行检查制度我校的教学运行管理建立了以教务科牵头、各教学部协同的常规抽检制度,每周对教学秩序、教学安排及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每月以通报形式向全校.对教学事故、教学差错及时处理.并在年度考核中与绩效工资挂钩、每学期以教学检查周的形式进行教学大检查:一是对各教学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加大课堂教学巡查.重点检查教学秩序:i是组织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听取师生意见检查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最后将检查汇总结果向全校通报,并宣传先进、鞭策后进。

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学校设立教学奖励基金.对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每年度评选优秀教师并予奖励:对参加教学课件大赛、基本功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和集体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的给予重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钻研业务、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考试制度考试既是对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检验.又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是改进教学的依据.必须认真对待。为了加强对考试的管理.根据教学大纲.学校教务科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质量测查工作.做到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各科试卷规范管理.严格把关.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差错。测查工作应井然有序,保证监测成绩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校领导则应对各科检测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定期召开教学部主任、教师参加的质量监控研究会。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评教制度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建立了学生学习信息反馈中心和教学信息员队伍每个学期在期末结课的前一周.由教务科组织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教师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作出客观评价每个教师该项得分占年度教学质量评价得分的4o%.以此确定年度优秀教师的人选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审批制度学校通过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规范、稳定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如工作会议记录、检查记录、通报、工作安排、教师学期工作任务书等管理文件资料的审核归档制度,调代课单、课程表、教学进程表、学科成绩表、批改试卷等实行严格的审批签字制度.为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和保证实验过程的量化监控实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因此.实验教学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就要把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措施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使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不会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要制定实验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严格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目标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监控的任务就是发现偏离于计划目标的误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控.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

全员性原则培养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人人都是质量监控系统中的一分子.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务科是核心.教学部和教师是基础和保证系统性原则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和条件等.还与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管理等有关.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学校、教务科、教研室和教学部等构成一个多层次、纵横交叉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全程性原则教学质量主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不是靠最后的评价检查出来的。因此.质量监控系统应能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然后进入下~循环的监控过程。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议要明确教学质量与监控的关系在学校工作中.教学质量与监控始终是教学管理工作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监控是一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目的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等级制评价的情况下.必须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和方式.淡化监控者与被监控者之间的界线.树立全员质量监控的观念.使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消除对立、形成共识充分发挥师生在监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监控的作用从单纯的监督、检查、评价向导向、激励、改进的方向发展。

应准确把握监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应进一步探讨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有关教学思路设计方面的指标引入监控体系.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每个主讲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应用某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形成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式。

在监控中应注意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健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量方法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中有其弊端:一是对共性的评价限制了教师不同个性、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评价标准和权重的确定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三是表格化的评价观察不到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事实.量化的评价结果缺乏对教师课堂教学本质上、深层次的指导因此.仅按评价结果来判断教学质量的优劣也不妥当。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克认为.评价者在评价中应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来换取评价中的有效性而评价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方法的应用。近年来,教学监控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强调监控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在评价方法上则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强调定性方法在监控结果中的运用.因为定性方法更有利于明确地肯定成绩、说明问题.指出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提高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