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集锦9篇

时间:2022-07-04 02:56:00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1

一、“哟尾牧稀痹诟霰鸹学习活动中的价值分析

“层次材料”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凸显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主要表现在:

首先,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由于幼儿先天的遗传、家庭环境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决定了幼儿在性格、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能力倾向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原有经验的差异,决定了幼儿对游戏的不同需求,层次材料能根据幼儿的不同差异,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进步与成功。

其次,促进幼儿逐步稳固发展。层次材料的设计是有目标的,目标之间有关联,后一个目标比前一个目标让幼儿往更高一个层次发展。层次材料的投放能让幼儿在已有经验和技能上,不仅是得到发展,而且是逐步稳固发展,让学习更扎实。

二、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设计和投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如果没有很好地设计和投放层次材料,幼儿对游戏盲目操作,不易引发兴趣,不能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细化,过于笼统:教师的设计能力有限,只为把材料设计出并制作完成为目的,只要幼儿有材料玩。因此材料最多能凸显好玩有趣,教师并没有将材料细化,深入地去思考材料的层次性。

追求数量,泛泛玩之:没有挖掘材料或关键经验的拓展思路,投放材料缺乏层次性,幼儿没有深入探究的机会,只能初步感知材料的某一特征或其中一个关键经验,不深入,没有持续性。

个体差异,无法满足:材料固定单一,无法满足幼儿的个别差异,要么太简单,能力较差的幼儿得不到提升,能力较强的幼儿对此不感兴趣;要么太难,能力较差的幼儿望而却步,能力较强的幼儿也无法再上升一个层次。

三、小班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层次材料”的合理投放

(一)层次材料的设计――材料的细化

1.制定序列目标。

设计材料前先制定好目标,目标可能有好几个,目标与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层层递进,根据这些目标,再去制作材料,这就是所谓的预设目标具有层次性。序列目标的制定,实际就是将比较笼统的目标进行了细化,每一个目标就是现阶段要达到的能力水平,让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更具实际操作性,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能力较弱的幼儿能够得到逐步稳固的提升,也便于老师指导,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例如“穿项链”,第一个层次的目标是通过穿项链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没有其他规定和要求,幼儿自由选择多种材料穿出自己喜欢的项链,并展示出来或放在货架上出售;而第二个层次的目标则是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穿,比如按照珠宝盒上的排序提示卡穿出符合要求的一串项链,放在对应的珠宝盒子里;第三个层次目标则是幼儿自行按照知道的排序规律穿项链,如按照AAB、AABB等最简单的一些排序规律。游戏的目标明显呈现出递进性、层次性,给孩子的游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游戏必须持续开展下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几次游戏就能解决,并完全实现所有的目标的。

2.材料的设计从直观到抽象。

小班幼儿思维比较具体,直观的事物能首先吸引孩子的兴趣,中间穿插替代性的材料,能促使孩子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发展,开放性、替代性材料的使用,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发展。比如借助绘本故事设计的“好饿的小蛇”游戏,幼儿头戴蛇头饰,扔骰子,然后根据扔到的骰子朝上的数量,去夹相应数量的食物喂给对应的小蛇吃。这些食物一开始可以是具体直观的食物,比如一些自制的成品水果、蔬菜等,也可以是幼儿自己画的一些食物图片,也可以是一些替代性、抽象的材料,比如剪成一段段的塑料吸管、妞妞棒或是雪花片、塑料珠子、块状泡沫等。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材料全部当成是小蛇爱吃的东西。

3.“连续剧式”的游戏情节。

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让单一的游戏变得丰富有趣。以前玩钓鱼游戏,我们肯定重点思考孩子钓鱼的游戏材料设计,如何钓,重点让钓鱼变得有趣,具有探究价值,但是这样的游戏,幼儿玩了两三次后,游戏兴趣就会逐渐降低。现在我们通过层次材料的投放,将游戏进行了拓展,幼儿可以玩钓鱼――晒鱼――烤鱼――吃鱼等,让游戏循环进行下去。洗衣房也是这样,洗衣――晒衣――折衣――整理等,让孩子们忙得不可开交,有事可做,游戏氛围温馨,游戏中幼儿有序友好。每个游戏都具有情境性,像是一部部连续剧,每个游戏分解一下,又是各个小游戏,每个小游戏锻炼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

(二)同一游戏、内容繁简设计――深入玩之

1.同一游戏,不同难度,任务增多。

根据幼儿游戏的具体开展情况,一次一次逐步增加任务。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没有梯度的,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望而却步,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因缺乏挑战而丧失兴趣,因此,必须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

比如在“钓鱼”游戏中,孩子们去池塘钓鱼,感知磁铁的吸附性,然后将钓来的鱼洗一洗,用小夹子把鱼夹在麻绳上晒一晒变成鱼干。还可以将钓来的鱼放在烧烤架上烤一烤,在烤的过程中,用夹子翻一翻鱼等,两面都烤熟,防止一面烤焦,烤的过程中还可以放一些调味剂。这种游戏任务较多,技能的锻炼也不单一。

2.同一游戏,提示不断减少,从有到无。 指示的减少乃至逐步取消,无形中增加游戏的难度,是一个提升。比如语言游戏“小蝌蚪找妈妈”,一开始为方便孩子记忆故事内容,降低表演难度,因此根据故事内容重点部分做了提示,比如大白鹅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大大的眼睛”,因此在大白鹅图片旁放一张眼睛图片,方便幼儿记忆。等一定时间过去了,视幼儿情况,取消提示图片,可以从部分取消到全部取消。又如美工区游戏“折纸萝卜”,一开始帮助幼儿学习折萝卜的方法,放了学习步骤图,待幼儿基本熟悉了可以取消步骤图,幼儿自由折萝卜,看是不是不用看提示就会折萝卜了。

3.内容繁简设计。

内容从一到多,从一个类型到多个类型,关键经验一样,但难度不同,要求不同,拓展游戏内容,让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孩子的游戏兴趣更高。“糖果屋”游戏的设计就是这样的,有按照糖果制作步骤图自制糖果的;有按照封口袋或各种糖果罐上的标记进行包装糖果的,这种标记又是多样化的,有数字、点子的标记,还有实物图片个数标记;另外还有发展幼儿观察能力的,比如包装实物糖果,教师事先收集各种包装的真实糖果,然后任意搭配拍照打印出来做成标记,孩子们观察标记上的糖果,从众多糖果中找出对应的糖果装进相应标记的糖果罐。最后孩子们再将这些包装好的各种各样的糖果放在糖果屋中出售。

(三)难易设计――满足个体差异

1.规则难易设计。

规则的难易代表着幼儿的游戏水平,简单的规则能让幼儿熟悉游戏玩法,在熟练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提出再复杂一些的规则,产生继续玩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挑战的需要,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游戏开展中,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一次一次地逐步加深游戏规则的难度。从易到难的规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复杂的规则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从简单到难的规则能让幼儿慢慢接受,特别是能力较弱的幼儿,更需要这样逐步递进地引导,待充分明确简单的游戏规则后再尝试玩游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了游戏参与的积极性。对接下来,规则更复杂一些游戏的深入,更是起到了铺垫和推进的作用。

如在“小刺猬运果子”的游戏中,一开始,提供塑封好的小刺猬图片和大小不同的水果,将任意数量的水果夹在小刺猬身上,运到小刺猬的家,这是游戏的第一个层次;接着提供果子树(夹满各种水果的大树),小刺猬头饰,幼儿带上刺猬头饰扮演小刺猬去树上摘水果,将水果运到自己的家里,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则是提供不同数量的点子卡片,刺猬头饰图片上可以插任务卡,幼儿扮演刺猬选择一张任务卡,从树上摘下与任务卡数量一致的水果送回家,这个环节结合了数学按数取物,让游戏的难度更加大了,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数量点子的任务卡,体现了个别差别;第四个层次还能按水果的大小或种类进行排序,根据排序提示卡夹在小刺猬身上。

2.技能从易到难,具有挑战性。

孩子根据提示,自主选择难度进行挑战,鼓励幼儿挑战更高一个层次。“搭高楼”游戏中,用翻翻日历制作成挑战卡,用各种可以搭高的材料,进行搭高楼,通过选择与不同高矮的长颈鹿进行比较,挑战成功并得到对应的奖励,然后继续挑战更高的长劲鹿。这里的长劲鹿是要可以站立的,它的脖子最好是可以自由变化长短的,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高度进行调整。

3.暗示及干扰材料的设计。

在设计材料时投放一些对于幼儿可以起到暗示或干扰作用的材料,这些材料推动序列目标的实现。干扰材料的设计,如无干扰到有干扰,单一的干扰到多种干扰等,每一种暗示及干扰材料,都是促进孩子能力提升的一个催化剂。干扰的类型又包括很多,如颜色干扰、数量干扰、形状的干扰等等。如“饼干屋”中的颜色和形状干扰,每只兔子要吃同种颜色和形状的饼干,幼儿要从众多饼干中,排除干扰找出正确的饼干喂给小兔子吃。

四、层次材料――隐形的老师

在最初材料设计时我们也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层次材料流于形式,不是所有幼儿都能进行层次性的操作;又比如材料的摆放比较凌乱,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自觉游戏。在一次次设、一次次观察反思、一次次修改中,我们摸索出了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层次材料设计的一些思路。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有效性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活动地域内自由挑选,自发探寻,操控玩弄的自主游戏与学习内容,是教师合理使用各种教育资源,让幼儿自主挑选,协作互动,发现学习的乐趣,启迪幼儿思维的一种游乐活动。高效的材料投放,能够体现出适应性、层级性、可探索性,是幼儿园材料投放的重要元素[1]。

一、研究模式

本研究使用目标性样本抽取法,挑选本区域的省级、市级、区级幼儿园共20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研,共包含3所省级幼儿园、7所市级幼儿园、10所区级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80位教师,一共240位教师。

笔者使用的研究用具包含笔者自主制定的问卷、访问纲要、地区活动观测记载表。调研问卷的题目通常参考文献的适应性、层级性与可探索性完成创编。利用SPSS17.0对所编写的问卷实施信度检测,问卷总的α数据是0.911,表示该问卷的内部信度良好,并且使用结构效度实施验证,获得KMO数据值是0.783,巴特利特球形验证值是0.000,表明该问卷的结构理性。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有效回收率90%。除此之外,笔者还深入走访幼儿园一线,对抽样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实施观测与记载,并详细解析[2]。

二、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情况调研

(一)活动材料众多,复杂,缺少针对性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采购了大批成品材料,幼儿家长也主动提供材料,材料较为繁多,复杂。然而教师并未对这部分材料实施分门别类,并全部投入到区域活动使用中。琳琅满目的活动材料使幼儿挑花了眼,每一类材料都勾起了幼儿的强烈兴趣。幼儿通常一部分玩具没有玩遍,又开始玩耍其他的玩具,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实现进步[3]。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入使用没有参考幼儿的心理状态

小班玩具在幼儿进入中班后依然沿用,幼儿对此会感觉枯燥,并且这部分玩具也丧失了玩乐的价值,对智力开发没有明显的助益,更遑论自我探究了。区域活动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状态与实际年龄作相应的调整,以推动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发展[4]。

(三)对同年级的幼儿,教师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别

一部分发展较慢的幼儿对所玩的玩具感到厌倦,没有办法开发潜能;而进步较快的幼儿会觉得这部分玩具过于呆板,妨碍了其能力的提高。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

(一)依照教育目的投入使用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入使用应与教育目的相符,与教育目的密切联系。教师应依照不同的区域种类挑选相对应的材料。区域活动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而存在的,材料的选择应与幼儿身心发育特征相符。比如,要培育幼儿的实际操作技能,就要为幼儿提供系鞋带的图片,让幼儿学会自己系鞋带;在诱导幼儿探寻水的浮沉效果阶段,为幼儿供应石块、木头、海洋球等材料,让幼儿在充满奇趣的氛围中了解科学知识[5]。

(二)依照幼儿爱好与需要投放材料

教师应在解读幼儿爱好与需要的前提下,投放活动材料,推动幼儿完成自主学习。材料是^域活动的承载物,教师应供应幼儿喜爱的材料,让其能够手脑并用,探索未知世界。

比如,根据幼儿爱好涂鸦的特征,教师在美术教育阶段投入各类彩色笔、不干胶、纸盒以供幼儿挑选;幼儿依照自身的爱好涂写,粘贴,使用各类材料,为父母制作贺卡,并且制作玩具轿车与玩具房屋,以迎合其实践操作的需要[6]。

为了让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能够快速融进班集体,应创建“娃娃家”。该区通常能够协助幼儿扮演平日生活中与幼儿有亲密关系的人物,并通过虚拟环境再现出来,例如婴孩、奶瓶、小茶杯、盘碟、注射器、问诊器、小药瓶等。在该区内,幼儿能够模仿父母、医疗机构中的医生护工、超市中的客户与收银阿姨等角色,并在角色扮演中获得完美的体验,进而开始消除对幼儿园的排斥情绪与对父母的依赖性[7]。

(三)依照幼儿的年纪特征投入使用

目前,幼儿园一般根据幼儿的年纪开设小中大班,充分遵照幼儿的特征并开设不同的学习、生活教程。因此,区域活动材料也要根据相异的年龄层次分别投入使用。

小班幼儿的年龄最小,人际交往技能与解读社会状态的技能不强,而社会性的区域迎合了这部分幼儿的需求。因此,角色区的开办对象是小班幼儿。正是由于小班幼儿年纪小,安全意识还没有形成,所以在挑选活动材料阶段要尽可能挑选品质有保证、安全的材料。建构区内,要为小班幼儿供应简易的积木,使其能够通过思考进行玩具的搭建。中班幼儿思维与动手能力有所提高,这时应供应变化较多的组合积木块,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大班的幼儿动手能力更强,在美工区可以投放各种纸张,如彩色蜡光纸、绘图纸、旧书报、吹塑纸、瓦楞纸等;绘画材料方面,可以投放颜料、油画棒、双头笔。教师应向大班幼儿简介不同的材料,让其掌握材料的特性。例如吹泡泡游戏,应为小班幼儿供应成品的吹泡泡材料;而大班的幼儿猎奇心、探索欲较强,开始探寻与挖掘事物间的联系、改变状况,所以应诱导其完成泡泡液的制作[8]。另外,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诱导幼儿观测加水后颜料、黏土的改变情况。

(四)依照幼儿的能力层级有效投放

即便是年龄相同的幼儿,由于个体间的差别,发展水准不一,投放的材料也不尽相同。例如在美工区,对绘图能力不是太出众的幼儿,应供应勾勒好的图形,幼儿仅需要为该图形上色就行;对技能掌握较为理想的幼儿,为其供应彩色笔与白纸,让其在图纸上完成主题图画的绘制。再比如穿串游戏,其能够让幼儿将简易的珠子穿插起来,也能够让技能较为理想的幼儿根据珠子的色调、尺寸的差别分开穿插。又比如剪纸,对相异技能层级的幼儿来说,可以分为将白纸剪为长方形或多边形,沿图形虚线剪裁等多类层级,尊重幼儿的差异性,迎合幼儿的不同需要。

(五)支持、启迪与诱导幼儿与幼儿园环境互动

幼儿自己挑选材料,并且自主决定材料用来作何用途,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增强,使得材料获得有效利用。所以,教师应将环境构建与材料收集融汇到对幼儿的教学中,与幼儿一道设计、预备与制作材料。幼儿能够依照需求,通过思考(使用既得的经验)、发问(例如父母、邻居等所有能够问到的长辈)、观览(书籍、报刊)去获取有价值的讯息,通过自己动手或通过外界协助获得材料[9]。这样,幼儿不但拥有了创设的技能、交际技能与语言表述技能,并且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想方设法解决,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考评与反省

幼儿园在完成教育任务的基础上,为不同年龄、不同层级的幼儿供应形态、功能都有所区别的材料,依照幼儿个体间的差别,区别挑选活动材料,让每一名幼儿在区域游戏中都能够获得进步。这也是未来幼儿教育领域的永恒命题。

五、结束语

在现代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中,区域活动材料是幼儿园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条件。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智力开发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综合考虑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问题,使现有的区域活动材料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使幼儿获得最大的进步。

综上,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服务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并参考不同幼儿的年龄、兴趣、能力等分开投放,寓教于乐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既能收获知识,又能感到快乐。唯有投放与幼儿年龄、经验、能力与需求相符合的材料,方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参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探索,这也是对社会负责,为家长分忧。并且,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规避了传统硬性灌输模式的弊端,是未来幼儿教育工作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阳,曾彬,毛乐.城乡幼儿园室内游戏材料更新情况调查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达州市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05):51-55.

[2]李似男,郑萍.《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3):112-113.

[3]卢伟,戴丽敏.幼儿园游戏材料生活化研究――以中班角色区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02):110-113.

[4]戴雯.合理投放活动材料,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5(84):187.

[5]冯秀华.论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5(11):15.

[6]张子梅.打造特色,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幼儿园特色创建交流材料[J].环渤海经济t望,2016(01):76-78.

[7]李夕.让孩子们拥抱大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创建幼儿园特色[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6(01):28.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3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一、根据现有条件,“经济实惠”地投放材料

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如果要求家长为我们的教学买这买那,他们会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怨言颇多,怎样为幼儿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材料,成为开学初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面对现有条件,我决定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废旧物品的升值空间,巧妙改造,使之成为好玩的操作材料。如在幼儿玩“颜色变变变”游戏的时候,我先用几个透明沐浴露的空瓶,装上各色颜料,再收集几个矿泉水瓶洗净,在瓶子上半部分左右两边各剪一个小口,粘上颜色标志,幼儿玩的时候,可以按标志,同时往矿泉水瓶的小洞里挤按颜料水,不同的颜料混合在一起马上变色,幼儿非常惊喜地观察并记录结果,用这种办法经济实惠,不但能保持桌面的整洁,幼儿还能从“变魔术”中,不断探索颜色的奥秘,可谓一举多得。

二、根据安全规则,“化险为夷”地投放材料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区域活动材料的制作与投放上,我首先考虑的是材料无安全隐患。幼儿具有喜欢玩挑战性东西的年龄特点。别针头特别尖,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不小心就会扎破手,可幼儿对其特别感兴趣,越是不让他们碰,他们越蠢蠢欲动,为了既让幼儿保持兴趣,又不扎到手,我设计了“寻找另一半”的操作活动:先把别针的尖头削掉,再用轻泡剪了一些对称图案,在上面打上小孔,让幼儿用别针,把对称图案一一别起来。幼儿在按按扣扣的过程中安全、愉快地游戏,小手的灵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根据年龄特点,“妙趣横生”地投放材料

幼儿的学习来源于兴趣,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推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日常活动的观察中,我发现幼儿对操作区、棋类比较感兴趣,对语言区兴趣并不高,经过一番探索,我决定把动手操作融合到语言区里。

幼儿喜欢掷骰子,我就把代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图片分别粘贴在四个骰子上,幼儿通过掷骰子,依据骰子上出现的图片内容,说一句“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的短句。材料的可操作性和掷出图片的随机性,让幼儿的兴趣倍增,一遍又一遍地掷掷说说,不厌其烦,直到心理满足为止。实践告诉我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让幼儿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感受游戏的乐趣,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根据个体差异,“层层递进”地投放材料

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力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因此,我根据我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了多层次的活动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操作层次,使材料“层次化”。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较快地进入探索。例如,我在操作区“夹夹乐”里投放了黄豆、大红豆、茴香豆、筷子、汤勺、盒子、瓶子。能力强的幼儿夹黄豆放在瓶子里,能力弱的幼儿则选择夹茴香豆放盒子里。这些层次性材料的提供,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五、根据幼儿兴趣,“推陈出新”地投放材料

幼儿对新材料的兴趣往往只能维持几天,所以在同一区域活动中,需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才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发现和提高,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促进游戏主题纵向、横向的发展。比如,在美工区“美丽的手帕”活动中,我先提供彩笔和绘画纸,让幼儿懂得用排序的方法设计手帕图案后,再用废旧地垫剪成各种小图案,黏合在药瓶上制成印章,指导幼儿蘸颜料,创意地印制图案设计美丽手帕。几天之后,孩子们的兴趣稍微减退时,我又提供宣纸、颜料,让幼儿用染纸的方法设计手帕,染纸图案的随意性,让幼儿保持了浓厚的活动兴趣,使活动得到升华。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4

主题活动特别强调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主题游戏是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将主题教育的意图、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分阶段隐藏在各个游戏活动中。

关键词

游戏活动 幼儿教育 主题背景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园最主要的活动,是一种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积极探索、互相交流的活动,实现个别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主题教学是幼儿园组织幼儿开展教学的一种方式,是目前幼儿园最流行的教学模式,它的形成是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幼儿的主体性,这些要点和游戏活动的各要素是相符的。因此就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是不是可以把游戏活动和主题教学整合起来形成主题游戏,让幼儿的游戏更为丰富呢?是不是可以把游戏作为主题学习的补充和深化,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来完善主题学习呢?让他们想学习,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呢?虽不是全部,但显然是可以的。因为有不少的幼儿园已将其慢慢运用到了实践工作中。但是游戏的形式毕竟比较自由,而主题的内容又很丰富,如何选择适合的内容以合适的形式展开主题游戏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学期,我根据中班上学期开展的主题对以上问题做了一些小小的实践。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主题活动特别强调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主题游戏是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将主题教育的意图、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分阶段隐藏在各个游戏活动中,丰富游戏的内容,让游戏活动过程成为主题的各个阶段(预习,学习和延伸)学习的过程,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一个有更多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的平台,突破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的状态,让幼儿在和主题、环境、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感知、体验、积累,主动得到发展。

1.游戏作为主题的预习,提高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在开学前就预设好了本学期将开展的主要活动。由于是教师预设的,孩子对于这些主题还不了解,也不知道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如何?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前,我们可以让幼儿先在游戏中对有关知识进行了解,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这样可以积累有关主题的直接经验,还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又有价值的内容确定为具体活动内容,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这些内容一般都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展开,如:在《感官总动员》的主题开展前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镜子,让幼儿来看一看自己的五官,探究他们都有什么用处。通过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眼睛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都说:“我在眼睛里面看见了自己!”“怎么会呀?”这令他们很兴奋很好奇。于是我们根据幼儿发现的问题增设了活动“奇妙的眼睛”,鼓励幼儿用科学的原理来探究眼睛呈像的原理,来解释他们看到的现象,还总结出了科学的爱护眼睛的好办法。

2.游戏作为主题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活动需要教师的个别指导,不适合集体教学,因此我们会将主题内容直接通过区域活动形式开展,目的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便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一般以美术美工活动居多,如在主题《感官总动员》中,有个教学活动“制作香香袋”,由于所需的材料多,操作的步骤也比较复杂,如果用集体教学的活动展开的话,很不利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我们就把它调整成了一个美工区的活动,让幼儿分批、分组活动。当我坐在他们身边讲解做法的时候,每一个小朋友都很认真,边听我说边看我做。在之后的制作过程中,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也能及时地指导和帮助他们,有了老师的鼓励,他们也发挥了自己最好的水平。虽然制作的袋子还并不是那么美观,但是动手能力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了。这样的效果是大的集体教育活动很难达到的。

3.游戏作为主题的延伸,提高学习能力。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多感官参与。但是,有时受时间的限制,探索不得不终止了。那么游戏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他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在集体教育活动结束后,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区域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集体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和迁移。一般以科学区和语言区活动居多。还是以《感官总动员》为例,我们有一个活动叫“颜色真奇妙”,在集体活动时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三原色,让他们选两种颜色调和,看看有什么变化,由于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和材料的限制,我们就提供了三个颜色,当孩子们发现了变色的奥秘之后,要求试试其他颜色的搭配,他们很想知道会变出什么颜色来,但是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我马上把这个活动安排在了接下来的游戏活动(科学区)中,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还给他们提供了记录表,当他们发现了更多变色的秘密之后可以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让他们对变色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建构自由互动的空间

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是幼儿园开展最普遍的游戏活动。但往往我们只是把主题分别渗透进两种游戏中进行实施。其实他们两者都有自己的不足,区域活动偏向于幼儿探索、技能、个别操作等认知的能力的发展;而角色游戏更偏向于幼儿情感、态度、交往、语言等能力的发展。主题游戏就要求我们将两种游戏形式相互融合,建构更多互动的空间,最大程度的发挥游戏的价值。

幼儿的游戏活动本来就是为主题服务的,确定主要目标就为区域游戏和角色游戏的融合做了铺垫。只有在主题背景的支持下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才能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在内容相融合的过程中,美工区可谓是大功臣,无论在“服装店”还是“邮局”,不管在“伞店”还是在“蔬果店”,你都可以看到设计师,制作师们认真制作的身影,我们的售卖店基本是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开展,让美工区的制作活动和角色游戏很好的融合起来。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在“蔬果店”中,我们还开设了一个“蔬菜种植基地”把科学区的内容渗透进来,让孩子们了解蔬菜是怎样种植出来的,我们应该怎么照料等等。银行游戏也可以融合主题下很多数学区的内容,在原本画圈领钱的基础上,结合过年的传统,我们在银行投放了许多红包,让幼儿进行抽奖,孩子们兴趣大增,纷纷前来抽奖,但是必须要写出与红包上数字对应的圈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奖金,这让孩子跃跃欲试,让他们在角色游戏中巩固了一一对应的概念。

三、提供多元的材料

游戏材料是游戏环境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是幼儿游戏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在游戏中材料起着一种中介的作用,幼儿可以通过材料和周围的人或者事发生互动和交流,材料的本身就发挥了指导幼儿学习的价值。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社会、语言、科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结构。所以,主题游戏区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关系到他们能否充分的探索和研究。因此,要注意材料投放的多样化,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1.根据幼儿水平,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活动水平、认知经验和操作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区域中投放材料就必须考虑到个别差异性。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在开展主题《秋天的画报》过程中,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树叶,让幼儿根据树叶来创作,由于提供了多层次的辅助材料(颜料,勾线笔,双面胶,剪刀等等),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进行树叶拼贴;一般的可以来树叶轮廓创意画;能力弱的则可以用颜料进行树叶拓印。这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便于教师指导,又能充分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又使幼儿的能力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真是一举多得。在语言区同样也可以让不同水平阶段的幼儿有所发展,能力强的可以根据秋天的水果蔬菜来编谜语;一般的可以根据秋天的图片来编故事;能力弱的还可以根据图片来描述秋天的动植物。同一个区域,不同的操作材料,可以让不同的幼儿有所发展。

2.根据幼儿需要,提供多材质的制作材料。

在开展主题游戏的过程中,有很多道具或者游戏活动的具体材料都是需要幼儿亲手制作的。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着。以往我们都是提供给幼儿我们采购来的材料进行制作,久而久之有限的材料不能激发他们无暇的遐想了。受到园本活动的启发,我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有塑料、泡沫、石子、纸盒、罐子等等。废旧材料本身的材质多种多样,颜色也很多,结合购买的现成装饰材料,便于幼儿大胆想象和制作。这样一来,“休闲吧”有了“爆米花”(泡沫),“月饼店”有了装饰精美的包装盒,“香香店”有了自己设计制作的“香香画”(桔子皮贴成),“服装店”也有了个性十足的“乞丐装”(报纸,塑料袋,绳子制作而成)。这么多不同材质的材料,给了孩子们无穷的乐趣和创意空间,增加了他们对主题活动的兴趣,促进了人游戏之间的交往,提高了游戏活动的能力。

3.根据幼儿兴趣,提供多递进性的学习材料。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5

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显得尤为重要。可在实际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缺失。首先,有的活动区域的材料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其次,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引发不起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

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材料投放要与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摆弄。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幼儿刚有些兴趣,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另外,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活动向纵向发展。

如中班“美丽的秋天”主题中的集体活动“拾落叶”,要求幼儿按5、6、7、8数字点子卡片及数字捡相应数量的树叶。由于幼儿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幼儿点不清卡片上的数字,也有的幼儿不能完全准确地辨认数字,在一次活动中,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这时我们就把这一内容延伸至区域活动中,提供材料让孩子继续操作,老师还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当然,有时同一教育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如:还是同一面的活动要求,我们在美工活动中,可以投放橡皮泥、数字卡,让幼儿以按5、6、7、8、数字卡进行搓圆子、做饺子等;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可以在活动场地上画数字格子,让幼儿跳不同数字的格子、也可以画数字圈,让幼儿看数字圈来扔沙包;在银行里可以增添5元、6元、7元、8元的钱币;在超市里给不同的物品标上5元、6元、7元、8元的价格;在建构区、娃娃家可以以挂数字牌的形式来规定此次游戏进入的人数……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集体教学的授课模式。幼儿在区域活动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不仅发展了各种能力,而且帮助他们巩固了对数字的认识。

二、 材料投放体现个体差异性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动区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域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我们为活动区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在小班下学期末的主题活动“蔬果舞会”中,我们增设了一个“好吃的蔬菜、水果”的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有蔬菜、水果画纸、剪刀、数字袋等,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会给蔬菜、水果涂色,尽量不要将颜色涂到边线的外面;能力一般的幼儿要能将蔬菜、水果剪下来,数一数,知道自己剪了几个水果或蔬菜;能力强的幼儿则会按照袋子上的数字装入相应数量的水果或蔬菜。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材料和操作方式,为他们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使每个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 材料投放注重循序渐进性

区角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能够随着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材料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能够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不断地构建新的认识结构,在自身的发展上不断有提高的作用,也就是说材料投放要有循序渐进性。

如在小班“蔬果舞会”主题活动中:科学活动“蔬果沉浮”旨在让幼儿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第一: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相同的水,蔬菜、水果,与幼儿进行了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的结果。但是不是同一种水果或蔬菜在水中都会沉或浮呢?第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少不同的两盆水,以及一份蔬菜、水果,让幼儿进行实验,记录,幼儿通过比较,发现同一种蔬菜或水果在深浅不同的水中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沉或浮;那么同一种水果或蔬菜在同样多的水里产生的现象是否相同呢?第三:教师投放了生熟不同的一种水果或蔬菜,让孩子们进行实验,孩子们同样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投放材料,孩子们在自己操作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经验,建构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与能力。

四、 材料投放呈现动态性

幼儿本身就是环境中一个最大的动态因子,他们对于新鲜、好玩的操作材料往往兴趣比较浓厚,但时间久了,他们的兴趣会逐渐减退,以至无人问津,这也失去了材料的价值功能。因此,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观察到的幼儿活动现象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教师指导

随着《纲要》的提出和落实,我国幼儿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因此广大幼儿园区域活动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也为整个幼儿园区域活动提供了自主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得幼儿能够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给予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科学的指导。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遵循原则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适宜性。通过多年的研究调查可以发现,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种类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因此如果不进行分类是无法满足儿童实际发展需求的。就目前而言,我国幼儿园从小到大班的开设多为常规区域,例如:语言区、音乐区、生活区、科学区等多个,这就会导致每个区域所投放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数量充足,半成品的材料也会给幼儿带来十分大的自主操作的空间,从而满足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要求。这就需要注重投放的适宜性,在众多材料中选取能够发挥幼儿主体地位的教材,从而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进一步确保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适宜性和规范性。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层次性。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一定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由易到难的方式,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分类,这样才能够确保每个幼儿的发展能够具有层次性特征,使得材料更加具备层次化,从而根据不同的幼儿能力以及兴趣来选择活动材料。例如:小班数学主要的操作材料就是实物、中班和大班更多的是投放点子卡片以及数字卡片,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选择能力也是有所区别的,要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进行操作和探索,从而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园投放的材料更多是多维度化,然后根据投放的材料确保其能够无尽所能,结合不同的内容和活动情境,激发更多的功能,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和意义[1]。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探究性。我们可以发现投放材料的结构以及内容直接影响了探究活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灵活地性、多功能性以及耐用性,根据半成品材料的自身特点,成本较低,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幼儿的想象思维,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策略

(一)提高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在整个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意义,从而认为每个幼儿提供符合其个性发现的材料,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起和爱好,从而使每个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自己的玩什么、和谁玩、用什么玩以及怎么玩,@样也能够积极和小伙伴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提高幼儿参与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还要实现材料和幼儿之间的积极对话和交流,根据幼儿的自身年龄特点,将其作为活动依据,从而结合幼儿发展的实际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只有丰富的材料才能够提高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二)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作用。教师作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就需要明确材料中蕴含中的价值,清楚地知道什么材料能够结合什么样的活动,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这就也能够实现目标,由此可见,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不能够随意,教师必须给予专业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通过网上浏览和线下学习的方式,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和自身能力。学校还应该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努力拓宽教师的视野,使其清楚地知道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自身对于材料投放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2]。

(三)教师应该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性。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材料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能够选择使用什么材料、通过什么材料能干什么事儿,从而实现材料和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二者相互结合,启发幼儿的环境适应性,和幼儿共同完成、设计、准备以及制作半成品材料。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性,提高幼儿环境适应的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幼儿园区域活动就是指在整个活动区域中能实现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以及自发探索的活动,因此在整个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材料投放并且结合教师指导进一步提高整个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效果。通过提高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作用以及教师应该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性等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作用和优势。总之,要想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幼儿三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7

【关键词】区域活动的设置;材料投放;指导活动

环境是潜在的老师,玩是幼儿的天性,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所谓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场所” 因此托班区域活动正是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它不仅能够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以及学习方式,更强调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提供多层次,多用性的活动材料。通过近二年的实践探索,在开展托班区域活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设具有托班特色的区域活动环境,激发参与游戏的欲望

蒙台梭利指出: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合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托班幼儿都是从单一的家庭生活走向幼儿园集体生活,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能提高幼儿的活动质量。

1.区域创设生活化,提升幼儿生活经验

我在班级布置了一个角色区域,布置了“娃娃家”,并以小屏风做每家的隔断,以孩子熟悉和喜爱的小动物取名为“小猫家”、“小熊家”,游戏前交代角色的需要,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性别两人一组学习扮演妈妈抱宝宝等模仿成人劳动的情景,提供仿真的厨房用品,将娃娃家分成餐厅和卧室,餐厅投放统一的餐具,卧室用小筐当做小床及零头布制作的小被子枕头,还有娃娃玩具、小衣服、可以给娃娃随意换装,一段时间过后,有了明显地效果,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理能力在这个区域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区域创设温馨童趣化,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布置了阅读区,利用泡沫地垫及彩色靠垫,在墙角固定装饰的大叶子当做顶,并垂吊小饰物,构成一个童话般的意境,在入口处贴上五个圆形贴标记可用来表示进入的人数并将脱下的鞋子放在标记处,这样一来培养幼儿初步的规则意识,二来便于阅读时教师个别指导,阅读游戏合二为一。

3.区域创设游戏化,培养开朗自信活泼的个性及成功感

活动室的一角还投放了装饰一新的奶粉罐、饼干盒、木质含磁铁的彩色小鱼及钓竿用奶粉罐、饼干盒等材料搭建好鱼塘,孩子们围坐在“鱼塘”边,将钓上的小鱼按大小分类装筐,巩固了分辨大小,使差异发展得到了补缺,孩子们很专注也很兴奋,从而培养了自信和成就感。

二、提供有效的区域活动材料,激发探索的自主性

提供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可操作性的材料能吸引他们探索,发现,在新材料不断刺激下,对区域活动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1.提供“层次差异性”的材料

操作区投放的配对练习:《图形配对》第一步让幼儿找生活用品,因为贴近幼儿生活,易操作;第二步投放画有对称图案的蝴蝶,增加了寻找的难度。后来又改变配对的形式进行,如:《对对碰》把牛奶盖上的图案与卡纸上的图案对应起来,根据幼儿操作的程度定期更换底盘,变化不一。还设计了《找朋友》的鞋子配对游戏图案两两相同,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2.提供“多样性”的材料

木珠可以绳穿,也可以串糖葫芦,还可以当作包“糖果”练习;夹子既可以变成狮子的鬃毛,又可以把自己当成“小羊”夹在身上,还可以变成小刺猬身上的刺,材料的多变,提高了兴趣和游戏的持久。

3.多提供“新奇性”的材料

“新奇”的材料是指在活动区初次出现,而且色彩、外形等方面对孩子富有一种吸引力的材料。比如《男孩女孩》利用幼儿的手工作品将其进行装饰封塑,通过区分男孩女孩的特征,雌雄搭扣的设计新颖,后来在这基础上设计了《漂亮的裙子》、《小小模特》。这些材料刚一投放就吸引了许多幼儿的参与,因为它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种新鲜感。

三、自主创新区域活动材料,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研究表明:2~3岁是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期。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重点在材料投放上。《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指出:组织和实施教养活动时,要充分挖掘材料内含的多种教育价值,让孩子在摆弄、操作物品的过程中,获得多种感官活动的经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托班幼儿的思维带有明显的“直觉行为性”,让他们实际操作感知最有效,设计了系列区域材料。

1.结合主题活动,激发幼儿一起玩的兴趣

作为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数量充足,满足多种感知需要的玩具和材料对幼儿的行为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包糖果》活动中根据幼儿不同阶段的需要,不断地更换纸张“糖果”,适时地创设一些情景激发幼儿共同参与的乐趣,活动结束后就投放到区域活动中,便于幼儿个别操作。

2.废物利用,再生环保玩具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幼儿喜欢不断反复地活动,往往是他将要掌握而又未能熟练的一些活动。我用方便面碗设计了《海宝》,朝上的碗口是该玩具的一大创新,幼儿喂食时不容易洒落到桌上。刚开始让幼儿给福娃喂木珠子,因为比较大粒,幼儿每次喂一颗正好,也不容易撒落,慢慢地改用米粒,使得操作起来有了一定地难度,为了避免米粒到处洒,在每个福娃下面垫个盘子,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米粒洒得程度。在材料投放和使用上考虑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既发展了幼儿舀、喂的动作,又环保,一举多得。在建构区,投放旺仔牛奶罐、大小不一的各种纸盒,供幼儿自由搭建,提高参与的兴趣。还收集了一些洗净并贴上贴纸的面霜小瓶子,让幼儿进行配对游戏。这些废旧物品制成的环保玩具,不仅节约了资源,也进一步挖掘了环保教育的内涵。

四、利用教室的主体,布置“操作墙”营造情境

有了宽松自由的小区域,孩子们就可以参与设计有趣的“操作墙”。将班级教室的一面墙布置成孩子触手可及的一米墙,给他们提供不同形状的彩纸随意拼贴,自由操作,产生视觉冲击,还可以来展示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如:纸杯花、小灯笼等,我们还利用线绳集中组成垂帘悬挂可将孩子的作品手工搓的“柳条”,彩色皱纸团成的“小花”及涂鸦作品,折纸作品展示其上面,不同的视觉审美感受,令孩子体验着美术活动的情趣及使用工具材料的机会,使小肌肉动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托班开设良好的区域游戏是孩子们喜欢参与的活动,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观察孩子,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激发孩子动手参与活动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促进其身心愉悦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金梅.学前教育研究[M].学前教育研究编辑部,2002.

[3]华爱华.试论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教育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8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重要性

(一)活动材料的投放与幼儿感知能力发展

感知觉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开端,是幼儿开始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通道。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接触各种性质的活动材料,了解到各种活动材料的特点、状态和属性,发展了其感知觉。活动材料的投放能尊重幼儿的内在需求和兴趣进行投放时,会使得材料对幼儿具有吸引力,引发幼儿对材料进行积极的感知觉行为。

(二)活动材料的投放与幼儿思维想象能力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幼儿在材料操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的问题,幼儿为了能够使游戏顺利地开展,其好奇、好动的特点就会促使他们发挥其想象力,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材料的投放应考虑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充分尊重幼儿的差异。

(三)活动材料的投放与儿童思维创造力发展

创造力是运用已知信息,创造出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对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索的吸引物,又是他们主动构建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更是诱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因素。

(四)活动材料的投放与语言交往能力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在贪玩心理的刺激下,幼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迫使与同伴进行交流,以此丰富了表达能力,逐渐理会语言。

二、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应注意的问题

(一)区域材料摆放应是以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兴趣、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合。

幼儿很喜欢摆弄和操作物体,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能一起幼儿的主动探究兴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本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投放使幼儿在与环竟中获得经验。

1、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材料,而且是动态的,随需要进行更换。

小班幼儿年龄小,有较强的亲子依恋,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他们从一个熟悉、安全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家庭,不免有恐惧、胆怯的心理,为了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小班创设了娃娃家,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因为那里有他们喜欢的娃娃、各种家具、玩具及舒适的环境,使幼儿满足对家庭的依恋,找到家的感觉,情感上得到满足。一段时间后幼儿越来越多,许多幼儿都喜欢娃娃家。为此我园小班根据幼儿的需要、教室的环境,布置了4个有关娃娃家的区域:娃娃厨房、娃娃卧室、娃娃卫生间、娃娃客厅。材料相对丰富了许多。如:抽油烟机、微波炉、冰箱、电视、洗衣机、衣柜、钢琴、电视框、梳妆台、洗手盆等,都是老师亲手制作的。

2、材料的投放应具有教育价值。

幼儿活动是学中玩、玩中学。材料的投放应是有目的性的,针对幼儿现阶段发展的需要。要使材料与幼儿有效互动,使幼儿主动学习,小班老师在生活区增添了串珠活动,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可以使幼儿通过操作认识不同的材料。如木珠、彩色珠子、铁制铃铛、珠子、塑料吸管等,这些材料的性质,使幼儿发现、认识、创造序列。

(二)材料投放要考虑到与幼儿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材料的提供要有适宜的结构,要能引起幼儿 的探究兴趣,要适合幼儿发展,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小班幼儿发展的目标、年龄特点。如串珠活动从简单到难,开始是随意穿,发展到按颜色、形状串,有开始的大珠子到小珠子。

1.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活动区的位置、材料,适当的增加和替换活动材料,达到材料的丰富性效果,如: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随着活动区内容的扩展和幼儿兴趣的转移,有意识、及时、不定期地对原有的区域活动材料进行调整,增添新的活动材料,补充或替换一些幼儿不感兴趣操作材料,当这样活动材料以鲜活、生动、真实的形象呈现在孩子的面前,对孩子会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学习机会 。

幼儿本身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和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给每个幼儿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在材料投放上,既照顾全体,又考虑到个别幼儿。如在科学区针对认识图形这个目标,老师投放了4组材料,一组是颜色的认识;二组是颜色与形状的认识——图形宝宝回家;三组是给同种图形排序的嵌板;四组是六种图形的3个图形大小排序。这样的幼儿可根据兴趣、需要选择,教师也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指导与帮助,幼儿会在不同水平上获得不同的经验。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9

关键词发挥区域活动有效性问题策略

一、引言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往往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决定了幼儿对于区域后动的兴趣和区域活动是否达到了提高幼儿技能的效果,所以开展一个有效的区域活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并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找出隐藏在其中的一些直观的和客观的问题并且找到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法

(一)问题一:区域设置形式化

教师们都能想方设法地为幼儿创设活动区域,可往往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设置区域和主题,没有考虑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二)问题二:材料投放的随意性

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无法引起幼儿的操作、探索;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五难易差异;活动区域的材料应缺少经常性的变化而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三)问题三:教师指导欠恰当

有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以主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完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师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还有的教师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水平,以至于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是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三、解决方法

(一)策略:设置动态式区域

1.措施一:围绕幼儿的兴趣爱好设置区域。

蒙台梭利提出:孩子的内在有很多资源,一直想要找机会表达,但总是困难重重,这是由于环境不顺,是自己的能力收到限制。以此,我们可以设置幼儿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来幼儿园,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

2.措施二:根据幼儿能力的发展,增加区域。

幼儿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开始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就可以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区域,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存在模仿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3.措施三: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调整区域。

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有机结合。这样,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也可以满足主题实施过程中小组化、个别化教育的需要;使主题活动得到了延伸。

(二)策略: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

1.措施一: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孩子的基本特点,考虑孩子在生活中对材料的需求,并以孩子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

2.措施二: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3.措施三:挖掘投放材料的引导性。

蒙台梭利强调教具要具有能够在视觉与触觉进行检验的属性—“错误控制”,引导幼儿在自主的操作中发现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三)策略: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1.措施一:观察在先,针对性强。

“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蒙台梭利把这一教育过程为—大胆的放手、小心地观察、耐心的等待、实施地引导。

2.措施二:把握尺度,指导适当。

在以个别、小组活动为主要特点的区域活动中,应采用适时度的间接指导。

3、措施三:及时评价,调整适度

我们尝试把终结性的评价变为过程性的评价,将统一、定期、标准化的评价变为个人化、发展性的评价,促使教师将视觉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每一个孩子是怎样发展的,从而真正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促进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是幼儿这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区域活动水平的提高是加大了幼儿水平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的时候应该全面的注意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及时反思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