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3-02 18:46:44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9-03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及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零件及其它先修课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计算、制图、应用设计资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规范、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等方面接受全面的基本设计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工程设计及创新的能力。与毕业设计一样,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向实际工作过渡的必要的训练手段,对学生将来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和各项工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大环境下,部分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以课程设计指导书为蓝本、以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的模式已经难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所以探索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有变速箱、差速器、齿轮传动等课题,但目前,多数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仍采用具有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设计对象,设计课题一般为专用传动中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单级圆锥齿轮减速器等,设计时间一般为两个设计专用周,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设计内容包括:拟订设计方案;选择电动机类型;运动和动力参数的确定计算;主要传动零件的设计;主要零件工作图及减速器装配图的绘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设计工作量一般为传动运动简图一张;减速器装配图一张,零件图两张及计算说明书一份,最后进行设计答辩。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同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质疑,以作为整个设计成绩的参考。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作方向性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收获很大。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设计的感性经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创新意识,对课程设计持应付态度,敷衍了事,加上设计安排时间紧的因素,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相互抄袭,甚至在网上下载等,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2)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公差、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等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综合应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差,比如不能很好地应用力学知识对在外荷载作用下的轴进行精确强度计算校核;在绘图中不能正确应用机械制图基本知识,按照国家制图规范绘制图形等等。

(3)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经验知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知识,对零部件的结构设计、精度选择、工艺过程等方面的要求只能比照书本、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很少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进行设计,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方案可以说纯属“纸上谈兵”型,无工程实际意义。例如在确定减速器及零件的主要尺寸时,注重理论计算结果,不能综合几方面要求来最终确定。由于学生对减速器的制造、安装、调整、维护的工艺过程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致使对大量工艺问题缺乏认真考虑,或感到无从下手,不能把零件必须具备的良好工艺性要求贯穿于设计过程中。另外,学生对工厂现有的生产设备、加工手段缺乏认识,因此在设计中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装配精度和技术要求的内容提不出合适的要求,制约了课程设计质量。

(4)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问题

不少教师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充当保姆角色,表面上看可能提高了设计质量,实际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有的教师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监督,不注重阶段性考核,只看重最后结果,这两种现象都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2 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质量的措施

为使课程设计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适合新形势下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改进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2.1 充分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上好第一堂动员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熟悉设计程序,更重要的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乃至对以后的就业及能否胜任工作岗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应集中精力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条件、数据,做好资料收集、分析资料,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按照设计程序进行设计,培养优化设计思维和能力。

指导教师应把课程设计作为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责任,认真对待,精心辅导。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辅导方法的应用,应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不同的设计思路、观点、认识,得到互补和启发。针对学生缺乏机械工程感性知识的问题,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模型和实物讲解;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认识各类机器的构造、传动关系及工艺流程,以增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指导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积极参加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知识,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知识的条件,以便更好地指导设计,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2.2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设计题目所要求的内容涵盖了课程中大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融合到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指导经验,把课程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作为例子讲解;比如讲到齿轮传动时可以结合课程设计讲解轮齿的受力分析、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可以把课程设计分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和电机及箱体设计五个模块,与教材相应练习题结合起来,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学生通过训练,积极性得到提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课题中的理论计算部分已经经过了演练,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错误。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3 改革选题,提高课程设计效果

摒弃“多年一题”的现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设计题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1)题目要体现教学目标:应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设计题目应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仿真性,选题原则一是要有综合性,能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二是可以考虑简单的整机设计;三是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而无从下手;四是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五是题目要学生分工协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2)题目要与先修课程衔接:选题要考虑与先修的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衔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不涉及复杂的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方面的知识,主要侧重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等内容。设计题目不应有太复杂的机构,选以减速器为主体的传动机械装置较为适合高职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精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3)题目要注重多样性和挑战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围绕结构工艺性,按不同的传动方案、原始数据、不同的减速器类型布置课题,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相适应,使设计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2.4 改革传统的指导形式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指导教师,一是要改进指导方式,采用分段、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动态指导方式。设计前把任务、难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交代清楚,要注意针对学识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做好个别辅导,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积极思考的学生可以采用“讨论法”多鼓励和肯定,一起讨论启发其思维作最优选择设计,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耐心辅导、详细讲解,善于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期针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错误,集体指导,后期加强检查与纠正。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指导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模仿型设计为思考型设计,变逐步讲解为必要提示,变提供详细资料为列出参考书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查手册、找资料,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能力。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思维,教师不过早下结论。比如在确定方案阶段,可以增加方案论证,首先由小组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并阐述其优劣性,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对方案提出质疑,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反复修正、不断创新的过程,要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

2.5 加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绘图的普及,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课程设计中的图纸,可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并打印。针对以前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在学生上《机械制图》课时,我们要求教师适当加强CAD模块的教学和训练。这样,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既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设计上,计算机绘图能力又得到了提高,图纸干净整洁,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6 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花费二至三周的时间做课程设计,只有掌握好设计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不仅计算、绘图工作量大,还要综合应用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和手册,若设计进度快了,就会出现不求甚解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结果可能是解决了问题的表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机械设计的客观规律、设计思想缺乏认识,达不到教学预期目的。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着急,总认为时间充裕,就会出现前松后紧,当感到时间紧了,就加班加点突击设计,不仅难以按时完成设计任务,质量也无法保证。课程设计的进度计划应由指导教师提出,与设计任务书一同发给学生,进度计划应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完成日期,要求学生基本上按进度计划进行。为保证学生能按计划进行,教师应加强过程指导,严格把关,及时检查督促进度和质量,每检查一次,教师都在设计材料上签字,并做好相应记录。

2.7 重视总结、答辩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会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剖析方案优劣,自己在设计中的得失,找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应先由学生进行,教师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按照大纲要求,应进行答辩。实践证明答辩是学生升华专业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全面分析与评估设计思维的必要环节,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总结知识,搞懂设计中的各个问题。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先由学生自我陈述,阐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主要流程、总结与体会等,随后由教师和学生自由提问,评定答辩成绩。通过答辩这一环节,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表达能力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2.8 改革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探索出一套既可以激励学生,又能科学考核的成绩评定办法。

加强对设计全过程的考核,以图纸、计算说明书、答辩成绩为主,加强对出勤率、工作态度、进度等环节的过程考核,以及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等可以在成绩考核中有所体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形成良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 结论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生第一次“应用型”的实践训练,实践表明,以上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庞兴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2] 李培根.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柴鹏飞,王晨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职教育;计算机制图;创新思维

一、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优化设计实践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机械制图教学中,能够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和优化。在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中发现,以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等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模式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了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对教师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使学生更多地站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设计以系统方法为指导,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教学设计要包含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操作。此外,教学设计还应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从评价中获得更优秀的设计方案。通常来说,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机械制图教学设计优化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目标阐明、学习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以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二、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改进与优化

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机械制图课程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机械制图教学要先进行传统的教学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优化。以机械制图课程中重点知识板块“组合体视图”为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组合体视图主要由相贯线、截交线和组合体视图的补图补线等组成,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1.机械制图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结合课程设计的流程和内容,将机械制图课程中“组合体视图”教学设计分为七个环节。(1)机械制图的需求分析。在该课程环节,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基本几何体表面求点、求线的知识,但对于几何体平面截切、贯穿截交线、相贯线的绘制等存在较多问题,多数学生混淆各种相贯线、截交线的形状,甚至不知其绘制方法,这对后续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学设计有较大的需求。(2)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否则容易使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脱节,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学习者分析的内容包括对该板块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水平、学习偏好和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在学习中的共性特征等;学习环境分析内容包括教学点对教学需求的满足程度、教学点模拟应用环境的适应性、在教学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可营销教学设计和传递的限制等。(3)确立教学目标。“组合体视图”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设定为理解概念,将组合体拆分为基本几何体,培养学生组合体形状的空间想象能力,并补画出第三视图。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是使学生达到自主观察与分析、自主操作的能力,并掌握组合体视图方法。要使学生树立起机械制图课程的兴趣,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总体来讲包括语言技能、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技能、认知技能。(4)明确教学难点和重点。在机械制图课程的“组合体视图”模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组合体的组合方式,读出组合体视图,并补画第三视图,要求学生掌握绘制组合体平面图的技能。(5)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设计思路的确定。在“组合体视图”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任务驱动法、协作学习法、讨论交流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借助相关教学课件、平面图、组合体模型等。学生的方法为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则为“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6)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整体内容包括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媒体的选择、设计意图和教学反馈评价。单纯从“组合体视图”知识模块的教学来讲,教学过程为:创设环境引入课前知识的引入引入新课分析组合体组合方式逐个绘制简单基本几何体的画法分析绘制几何体外部连接部分的画法分析绘制几何体内部衔接部分的画法想象组合体的空间立体形状通过组合体的空间立体性状并补画第三视图。(7)作业评价。在课堂教学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应结合“组合体视图”教学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合适的作业,作业的内容为补画第三视图。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与工具为三角板等绘图仪,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作业是否符合视图投影规律,绘制图线是否达到要求,视图补画是否正确,包括外形正确和细节补画完整与否。2.机械制图教学改进设计与实践由于机械制图课程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其在教学中最好能够给学生展现立体形象,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机械绘图的理解和记忆。三维形式的组合体视图展示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对于实现这种教学要求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时,组合体视图教学需要对传统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优化。首先,教学目标需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修改和优化,补充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空间转化为平面作图能力、读图能力与计算机画图能力的培养。其次,整合调整教学内容,包括投影基础、制图基础、机械图、计算机基础等几个部分。在组合体视图教学中,将抽象的组合体平面图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借助多媒体展现出来,实现实物与图的转换。在线面切割、拉伸、并、差等造型三维体教学展示中,引入三维CAD/CAM软件,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观察和理解。对于生产中常见的标准件画法和读图、装配图展示,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加深学生记忆。其后,在“组合体视图”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即进入知识情境、建立支架、独立自主探索、协作合作学习、总体效果评价。比如在“螺纹连接”教学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来演示螺栓结构,并用动画说明螺栓连接的工艺过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通过注释和演示细节来加深学生印象。然后,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创新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方式,比如点线面的投影、借助CAD/CAM软件展示组合体立体模型的形成,让学生找到易切削的材料进行三维空间思维能力培训。最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将机械制图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调整了实践性内容,加大徒手画草图的训练,并结合实际生产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讲解。

三、机械制图教学设计优化实践效果分析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机械类专业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改革措施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实训环节,是针对《机械设计基础》所学专业内容进行的一项实训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机械零件、传动装置、简单机械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它对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基于实训环节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现行的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我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旨在改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引起学生重视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视度不够,在实训的过程中往往依赖性较重,没有充分意识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课程设计一开始,教师就应当指出该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另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在教材中是各自独立成章的,缺乏整机设计思想。课程设计为将这些知识有机串联,创建整机设计理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将课程设计看成是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初始训练。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对学生将来进行毕业设计乃至工作实践,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可见该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第一步实践。

2.改变传统的选题方式,注重选题意义

课程设计传统的题目是减速器的设计,这是因为减速器作为机器中一个独立部件,它的设计内容很具代表性,覆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然而,由于减速器毕竟只是一个部件,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缺乏创新精神,也不具备整机设计思想。因此,我认为应该将灌输式布置任务的方式改为开放引导的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只给出工作机的工作要求,而实现工作机功能的方案则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引导学生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尽量采用课程学过的知识。课程设计选题十分重要,所选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可行性,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设计任务。

2)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知识覆盖面,能够将理论学习的大部分重要知识应用在课程设计中。

3)有工程背景,能够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4)有创新空间,能够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5)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强化整机设计思想,提高整机设计能力

各种机械设备都是由各种传动装置和各种零件组成,在理论知识学习中是在“化整为零”,在课程设计的学习中恰恰相反,是要把“零散”的知识通过一部完整的机器把它们串连起来。所以,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需要强化学生的整机设计思想,将机械传动设计和机械零件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从原动机的选择到中间传动系统的设计,再到执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机械概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选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深入实际,搜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机械的原始数据,经过反复论证,编写出课程设计指导书,经过两到三届的学生试用后,逐步修改定稿。

4.注重计算机绘图,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

当下计算机绘图已经十分普及,企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目前在机械领域经常用到的绘图软件有AUTOCAD、CAXA、PRO/E、UG等。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推荐使用AUTOCAD和UG软件,平面的图形可以用AUTOCAD绘制,立体的图形可以用UG绘制。将绘图软件引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学生通过作零件图和装配图,强化AUTOCAD和UG的使用能力,强化读图识图的能力,也可以直接观察到机构处于不同位置时构件的运动和动力学情况。用UG建立零部件的三维立体图及零件装配过程图,这样的训练效果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

5.加强实训管理,重视答辩环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一般为1―2周时间,需要完成机器的运动和动力分析,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机器的传动系统设计,确定传动路线和方案,然后划分各种传动部分进行独立设计,再进行各个零件的结构设计或选择,最后要完成机器的总装图和各主要传动零件的零件图。整个过程设计内容多,时间紧,因此加强课程设计期间的管理显得十分必要。从课程设计开始就应当严格做好考勤工作,对不认真和有疑问的学生应当给予及时提醒,认真辅导,帮助他们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应当在课题布置上尽量做到“一人一题”,即使任务中要求机器完成的功能一样,也要在初始数据上加以区别,或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案来设计一样功能的机器设备。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课程设计中重要的考核阶段。为了避免盲目抄袭,考查学生的设计思想和对设计的各个环节的认识程度,在答辩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首先要对确认有抄袭行为的学生予以严肃处理,对每个学生的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认真考查后制作答辩提纲,做到对每位学生认真负责,在答辩过程中对每位学生作有针对性的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不正确的予以纠正,令其及时修改。因此答辩也是一个质疑和答疑的过程。同时在答辩中能发现设计的不足,作为今后改进课程设计教学的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答辩又是一个总结提高的过程。认真做好答辩工作意义重大,直接影响最终课程设计的总体质量,做好这一点关键需要指导老师本着严谨的教学态度,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把好教学质量关。

总之,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无论是对学生理论课程学习还是专业技能的提高都大有裨益,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十分重要的实训环节,做好这个环节的工作是我们专业课教师的职责,以上一些改革措施对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家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匡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与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现状;改革;项目引导

一、课程概述

机械图样是机械行业中设计、制造、加工、装配产品的依据,是“工程界的技术言语”。在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机械制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计划课时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正投影法,培养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掌握制图相关标准、规定,使学生具备掌握一定的识图和绘图能力。教学的最终要求是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绘制一般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

二、我院教学现状分析

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线技术工人,教学过程强调与企业的对接,注重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我院机械制图教学情况如何,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作为国家首批建设示范校之一,我院已对多门专业课进行了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机械制图》仍然作为一门理论课,采用学科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做的弊端是:一方面,有些学生对“满堂灌”的课堂学习毫无兴趣,厌学情况严重,学习效率极低。另一方面,学生厌学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热情,甚至产生职业倦怠,形成恶性循环。

2、教学内容简单,与企业实践脱轨。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素材多依赖教材,很少有企业一线的生产图样出现在课堂上。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尺规绘图,对基本规定、原理的理解层面,空间想象能力及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学生所学内容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有的学生平时学习不错,但在生产实践时,图纸看不懂,画不出,从而失去学习动力。

3、评价考核方法单一。

评价方法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我院对该课程的评价考核仅仅停留在“期末考试一张卷”的层面。有些老师为了保证及格率,考前还指定考试范围,有意降低考试难度。这样做无疑会使学生认为期末考试就是走形式,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反正考前搞搞突击就能及格,逐渐失去学习动力。

三、教学改革设想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应该怎样改?本人认为应打破学科式内容体系,构建基于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

1、 何谓项目引导?机械制图是第一学期开设的唯一一门专业基础课,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讲),学生后做(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习这些内容用在什么地方?”。而基于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载体,为完成项目而学习相关知识,边学边做(画),强调做与学的同步、统一,做(画)是手段,目的是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主动性较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2、 合理设定项目。项目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项目设计应遵循课程标准,避免项目设计的过大,尽量涵盖知识点,知识点”够用、适度“为宜,同时还要兼顾课时比例,一般以4~6课时完成为宜,切忌盲目求全。下面对部分项目与原有学科系统进行对比示例(详见表1)。

3、 设计、编写学习工作页。学习工作页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学习载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工作页是保证一体化的课堂顺利运行的保障。工作页是给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设计工作页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章节编排上应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让学生有登台阶的感觉,保持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控制难度,对“偏、难、繁、旧”的内容坚决舍弃,以免过于复杂打击学生学习信心。

4、 集中课时,保证学习的连续性。目前我院《机械制图》课时安排是三个学期,每周六课时,这样算下来总共162学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每周的六课时分散为三次进行,每次两节课,一个任务只能分散完成,教学效果不好。所以,我们可将每周的六节课集中到一天,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保证学习的连续性。

5、 教学实施 a.结组。每五人结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提出本组学习口号。b.下发工作页。布置工作项目,明确学习任务,理清学习过程,指出学习重点与难点。c.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以教材为主),完成学习过程。d.教师点评项目要点,巡回指导,辅导答疑,学生转为完成项目阶段。E.总结、点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进行点评反馈。

6、改革评价体系,实行过程性考核方式。

考核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所以,我们可以将考核由原来的期末测验改为过程性考核。具体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期满分为100分,共包括六项内容:(1)出勤。占15分,每旷课一次课扣2分,迟到、早退一次扣一分,扣完为止。(2)纪律。主要包括课上玩手机,看小说,睡觉,随意出入教室等违纪行为,每发现一次扣2分。(3)课堂表现。主要包括课上回答问题,讲课等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每次加2分。(4)作业。每次课堂结束后,老师要针对学习内容留适量作业,作业分值占比最大,为25分。(5)小组评价项。主要针对工作页的完成情况进行量化打分。(6)答辩部分。每个项目结束后,可以针对该项目设计一次答辩活动,学期末进行一次总答辩,答辩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成绩。

不难看出,六项考核内容中,前两项出勤和课堂纪律为减分项,起到了约束作用,后四项为加分项,达到了激励目的。

7、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学以致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绘图基本知识、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候,应安排生产实践学习,使学生走出教室,进入车间,到生产一线实地参观实习,接触生产图样。这样学生能够将图纸和生产零件进行直接对比,形成直观印象,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具有很大帮助。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一线生产零件进行实地测绘,绘成轴测草图,再应用尺规绘图和CAD绘图的技能画出图纸,做到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我院《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才刚刚开始,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会更加贴近企业生产。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动脑筋,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提升,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波.《机械制图》教学改革之探索[J].价值工程,2010,(14).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记忆导图 MATLAB

控制论的观点和思维方法向机械工程专业渗透,给机械工程这个古老的专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机械控制工程基础》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渐扩展,开始从纯粹的经典控制理论教学扩展到包括现代控制和数字控制的基本知识等内容。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这“三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同这“三论”所涉及的三个学科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就是这“三论”在机械工程中的典型体现。“机械控制工程基础”作为数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一道桥梁,是以上“三论”在机械工程技术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它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是一门重要的方法论,在机械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建立在经典控制理论基础上,结合机械工程的控制理论应用。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尤其是课程中的许多章节的内容,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和作图才能理解有关概念和原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鉴于此,为进一步增强《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教学效果,我除了精心设计、准备教案,采用启发式教育,进行课堂练习与讨论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作用之大。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效果尤佳。为此,在上绪论时,要举大量的控制实例,从古代的沙斗计时,到近代的蒸汽机,再到现代的导弹飞船。从日常的抽水马桶,到人员交往的察言观色,无一不体现控制的思想和作用。列举大量的事例,一般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记忆导图,加深学生记忆与理解

在记忆学中有一个加强记忆的办法,就是将复杂的知识形成一个图形,亦即所谓的记忆导图,这将有助于人们对事情的理解和记忆。为此特将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相关知识制成了图1所示的记忆导图。

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主要就是围绕着输入、系统模型和输出这三要素来讲的。在绪论中就要说明这一点,让学生有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开来一点点地讲,在讲局部时也要不时插入图1这个记忆图。这种从总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总体的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建立控制的整体概念。

3.采用MATLAB这一成熟的工程软件,建立概念的直观形象

MATLAB的名称源自Matrix Laboratory,它是一种科学计算软件,专门以矩阵的形式处理数据。MATLAB将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集成在一起,并提供了大量的内置函数,从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分析、仿真和设计工作。利用MATLAB产品的开放式结构,还可以非常容易地对MATLAB的功能进行扩充。

控制系统工具箱是MATLAB软件包中专门针对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函数和工具的集合,主要用于反馈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仿真,所涉及的领域涵盖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大部分内容,包括根轨迹、极点设置和线性二次最优控制器设计等。控制系统工具箱既可适用于连续时间系统,又适用于离散时间系统,并且可以实现不同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用户还能够轻松地绘制系统的时域或频域响应和开环系统的根轨迹图。MATLAB自身提供的开放式环境,可以让用户通过M文件建立自己的控制模型和控制算法。

我在充分应用MATLAB的计算功能、绘图功能之外,还应用Simulink的仿真功能来破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比如在讲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是依据偏差工作,最后消除偏差。但学生对此总感觉困惑。这主要是因为信号流向如电一样,真实存在,但看不见。此时Simulink中的虚拟示波器就发挥作用了。如图2所示的典型负反馈系统,其输入信号、偏差信号和输出信号均用一个示波器显示出来。用此示波器来展现输入信号、偏差信号和输出信号这三种信号变化,学生就很容易看懂负反馈的原理。

4.结语

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教学中,除了要精心设计、准备教案,采用启发式教育,进行课堂练习与讨论外,还要积极引入一些新的理论及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致谢:感谢江西省教育厅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支持(教改课题编号JXJG-09-5-32)。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杨克冲等.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基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Kenneth L.Higbee著.董凌锋译.聪明记忆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Vera F.Birkenbihl著.刘勇强,曾岩译.记忆导图.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6

[关键词]精度设计 培养方案 教学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机械产品往往由于丧失精度而报废,周期性检修的实质就是对其精度的检定和修复,没有足够的几何精度,机械产品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因此,从理论上讲,无论何种生产类型、何种功能要求,都应该对零件的几何要素提出精度要求。精度设计用以确定机械各零件几何要素的公差。机械产品的精度设计是联系产品使用性能和生产制造过程的桥梁[1],精度设计给定的公差等级、采用的公差原则对生产设备的选择、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制造、检验方法的制定等方面有着决定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着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相结合类各专业必需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2],涵盖了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两方面的内容。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几何精度对机械产品使用性能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只做完系统设计与参数设计,精度设计基本就没做或者很少做。

(2)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精度设计能力,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精度的确定并没有考虑产品的性能要求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所做的设计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无法制造生产,或者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3)学生不能正确运用设计标准和规范。比如,在齿轮的设计中,图纸表达不完善,参数表只有结构参数的内容,而没有精度参数的内容,甚至没有参数表;标准件并没有按照国家标准选用规格;已废除的国标仍在使用。

鉴于此,作者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并进行大胆尝试与改革。

一、建设课程群,确立精度设计地位

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3]。以实现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4门课程的各教学环节进行优化重组融合,形成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群。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精度设计[4]。如果说系统设计为机械产品的一次设计,那么精度设计就是系统的三次设计。系统设计以整机的功能为目标而进行的机械基本工作原理和总体布局设计,是运动学的设计,主要由机械原理课程承担;参数设计以保证系统的能量转换和工作寿命来确定机构各零件几何要素的公称值,由机械设计课程承担;精度设计以保证机械产品的性能要求同时考虑制造的经济性来确定机械各零件几何要素的允许误差,由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承担。

通过分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精度设计为主线,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为目标,和机械原理课程及机械设计课程共同研究机械产品的设计。

二、设计性能检测实验,增强精度设计意识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能够理解机械结构参数对机械性能的重要性,却认识不到几何精度对机械性能的重要影响,甚至错误的认为机械设计就是做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认为精度无关紧要。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精度设计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几何精度对机械产品性能的重要影响,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化机械设计、几何精度和机械制造之间的相关性,指导毕业生研制出机械性能检测实验台,使学生通过实验,切身体验几何精度对机械产品性能的影响,增强精度设计意识。

本实验台的整体结构系统图如图1所示:

图1:机械性能检测实验台整体结构系统图

直流电机作为动力通过一个一级传动机构驱动发电机工作,并设计的检测系统(传感器、采集卡、PC机自行开发的测试系统)对其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如传动效率、振动、噪声、温度等。传动机构的主要零件是可以拆装的,同时,主要零部件配备有多套(结构参数相同,仅精度不同)。实验时,学生组装不同精度的传动机构,进行整机运行,通过测试性能指标比较来反映整机的运行性能。

通过本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几何精度影响产品使用性能的主要认识,增强工程意识,并通过此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

三、进行综合设计,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依据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机械原理课程和机械设计课程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一般都安排有相应的2~3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小设计[5]。目前,一般教学安排都是每门课程独立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而这样做的结果对学生造成一种误导,形成“机械设计就是系统设计”,或者“机械设计就是参数设计”,“质量(使用性能)是检验出来的”等错误认识;同时也不能增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另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至于做毕业设计甚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图纸表达不清楚、不合理、不符合规范,或者设计出来的产品依据目前的生产条件根本没法生产或者是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设计进行优化、整合。以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进行综合性课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内容优化改革

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所做的机械产品设计基本上都是只考虑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至于精度设计,基本就没做或者做的很少,有的只是在图纸上参照相关的设计做了些公差标注,至于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精度项目?为什么要确定如此精度?学生基本就不知道。

曾经针对此问题,提出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设计调整精度设计的内容,让学生各自找出自己所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对整个设计进行完善。学生在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精度设计,并对前期的错误进行更正,形成完整的机械产品技术资料。

通过此项改革,提升了学生对精度设计在机械产品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但是,这样就会由于工作的不连续就耽误了很多时间。首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设计时间进行调整,调整为同时进行;然后,对其设计内容进行整合,取消原来的独立课程设计,实行综合课程设计,涵盖系统设计、参数设计、精度设计等内容。

(二)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

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大多是“一级或二级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它涵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加强相关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但这样就出现题目单一化,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以往的课程设计答辩情况来看,部分学生曾出现抄袭现象。基于此,课程设计的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解决所在城市厂矿的实际问题。根据任务的大小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协同完成整个设计任务,而所做设计是否能满足实际需要,可以直接在生产中得到检验,在工程实际中体会精度设计与生产性能及生产成本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另外,设计要变为产品,图纸是设计工作者和制造工作者之间的沟通语言,这样,图纸的表达必须规范。学生在实际工程中体会图纸表达规范化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国标进行规范化设计。

四、改革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以往,对于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是“考勤(10%)+报告(20%)+答辩(70%)”,这种考核办法能够使老师对学生的知识及素质得到全面的考核。但对学生来说有种“课程到此为止”的感觉,学生只知道自己的一个综合分数,并不知道自己掌握的相应知识到何种程度,是否满足工程实际所需?或者对于实际工程,还需要哪此方面的知识?其它同学是个什么样的水平?

一种理想的课程考核模式,应该能够全面、正确、有效地实现检查评价、教育激励、诊断反馈和导向等多种功能[6,7]。因此,在对精度设计进行考核时,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学生作为评委对学生进行答辩。这时,老师只是作为场外指导,对学生解答不了,而对他们的能力提升有关键作用的知识点做出解释和阐述,同时也从学生的答辩时所提的问题及回答情况对答辩学生和答辩评委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程度做出全面判断。

2.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并做总结。在答辩进行完毕,指导老师就精度设计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在互动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然后通过老师的总结,使学生对精度设计的脉络有个更清楚的知识,能够掌握精度设计的要领,并能体会精度设计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动力。

五、结束语

精度设计作为机械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精度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永泉,马秋生,潘艳波.机械产品精度设计与生产成本的关系[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5):147~148.

[2]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3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4]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0(3):89~91.

[5]刘小康,余洁冰.工科学生课程设计与综合素质培养[J]. 高教探索,2009,(5):133~134.

[6]施军.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3,(5):57~59.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7

Research on How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echanical Drawing

LI Xi-zhu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Library, Nanning 530022, China)

【Abstract】The Mechanical Drawing course i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bject with abstract content. Because of limited periods, difficult theoretical knowledge, lack of spatial imagination ability, tendency to make mistakes and inefficiency in manual drawing,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this course. How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ect is explored from such aspects a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ids, practice course plans,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so on.

【Key words】Mechanical drawing; Teaching effect; Practice

?C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并且在学校的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该课程越来越多的被各个专业作为选修课。一方面该课程涵盖的内容广,课程知识与国家标准紧密联系,操作软件多种多样,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高。另外一方面由于有限的学时难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该课程。通过本人教学经历,提出优化课程讲授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利用网络扩展教学,创造理论教授过程中的实践环节、侧重装配图的绘制,自己设置实践内容,优化课程考核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1 合理设置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教学时,应当从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行业素养,又要根据不同专业目标来优化授课内容,去除与目标专业不太合适的内容,删减陈旧的知识内容和其他课程详细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实际的机械零件和动手实践与现代技术结合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1.1 优化课程讲授内容

机械制图课程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国家标准和学会读图识图,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详细的讲授重要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概念,精讲基本体、组合体的绘制,在实体模型进行讲解,与二维三维制图课程相结合。

对此,教师应当做好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一是教授过程中采用举例生动形象诠释理论知识。比如在学习投影体系过程中可以举例太阳和手电筒、教室的墙来形象的说明。在点线面讲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使用自己的笔和课本来帮助学生来了解和思考。二是教学过程应当注意内容得当。对于简单的、基础的形体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寻找加深理解,形体的尺寸和标注应当分外小心,尺寸标准选择会影响加工工艺和装配精度,具体的将会在高年级的课程中进行深度学习。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机械制图是一门打开机械的“钥匙”,二维和三维视图软件是工具,(如二维软件AutoCAD;三维软件比较多,包括Pro/Engineer、Catia、UG-交互式CAD/CAM系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机械的灵魂是设计,软件和图纸是机械的骨架和脉络。现代企业大都采用的是计算机绘图来提高效率和容错率,为了与企业和社会发展相对接,在教授机械制图课程时应当考虑两者结合。

1.2 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授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课程的学时较少,另外一方面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会有所欠缺。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课上讲授机械制图理论课程,课后采用网上直播的方式进行CAD软件制图的学习,有部分学生在网络直播时,有时可能与其他课程有所冲突,教师可采取直播时进行录播,以便学生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进行学习,在直播完成后布置作图作业,该作业与机械制图理论课程相结合,也就是机械制图理论布置的作业采用CAD软件来进行完成,在机械制图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于想象,例如三维实体的复杂的孔、槽、内部复杂的结构;截交线和相贯线等,可以提前采用三维软件绘制出零件进行讲解。

1.3 利用网络扩展教学

对于复杂的形体在课后的三维形体课程中进行深入学习。机件零件的绘制重点是学习零件的表示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在上课前采用三维软件把零件绘出,学生在课堂结束后可以拷贝然后回去自己练习绘制。正确的三视图答案教师可以保存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来确认答案。学生在绘制补充三视图的练习过程中,应当通过任意的两个视图想象出完整的形体,想象出来之后三视图的投影特性画出三视图,然后扫描二维码与正确答案核对,如果出现错误可以查看三维形体,观察哪个特征与想象出的形体不同,发现是形体想象出错还是绘图出错,反复多次的进行练习,很快就可以提高三维形体的想象能力。如学生绘制零件的三视图过程中,首先应当学会分析零件的各个特征,哪一个面在主视图比较容易简单清楚的表达形体,分析好之后各个视图采用什么样的视图(比如是采用全剖、半剖、旋转剖、局部剖),确定基本的视图后观察是否所有特征表示完整,如不完整还可以采用断面、其他投影面来补充完整。学生在遇到问题可以直接与教师进行网络对话,方便快捷的解决学生问题。

2 优化实践教学计划,强化应用技术能力

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课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部分教学对学生的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养成和强化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2.1 创造理论教授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创造一些实践性环节。机械零件主要由标准件和非标准件组成,制图课堂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查看和了解国家标准的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查国家标准和了解认识行业的规定。例如:标准件的绘制是重点也是难点,许多同学在绘图过程中特别是螺栓、螺钉等连接件中往往粗细实线不分,实质上是不了解螺纹孔的加工,通过学生实际加工孔之后,没有在出现粗细实线不分的情形。另外,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比较难看到一些特殊的标准件,学生难以有感性认识。在讲授螺纹紧固件时,可以准备不同齿形螺纹紧固件:三角形、梯形、锯齿形,内螺纹和外螺纹的紧固件,连接键,连接销,各个类型的轴承,非标准件齿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螺纹的加工和螺纹连接件的安装(?螺纹、钻孔、安装)参观齿轮的加工。可以组织学生去生产企业去参观学习,很多企业可以会同时使用三维软件绘图软件和CAD。三维软件是为了设计过程中能更加形象直观的表达零件和机器来发现问题,促进交流。CAD的采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设计效率和减少了出错率。机械图纸是加工、装配、检验、复检的“指挥棒”。

2.2 侧重装配图的绘制

机械制图的核心内容是装配图的绘制,装配图的绘制是系统的工程,也是测量技术、空间想象能力、知识融合和识图能力的综合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在学期的中间进行机械测绘,机器可以根据各自条件配置,学生在机械拆装和机械零件的测绘过程中消化理论知识,在拆装和测绘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乐趣,又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二维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有所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达到了解和掌握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在机械测绘的过程中一是应该了解分析测绘对象,了解机器工作原理和机器内外型形体分析,了解零件的构成、作用、材料以及各个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二是确定绘图方案,在绘制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适当的图纸、视图来表达零件。三是绘制草图和尺寸测量,绘制草图是提高绘图效率,在测量过程中,选用正确的测量工具。在绘制装配图中,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先用三维软件把装配的零件一一绘出,然后在采用CAD绘制出机械图纸。四是综合考虑。在绘制机械图纸时,能够正确、清晰、完整、合理的绘制,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高低,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都提出较高的要求。

2.3 自己设置实践内容

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对二维软件熟练使用后,特别是中期装配图的绘制后,应该增加自己设置实践内容,目的是形成工程项目意识和理论知识应用、提高绘图效率。自己设置实践内容,是为了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查阅国家标准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内容多种多样,根据学生人数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最后形成实践内容,即机械绘制哪个常见的机器,团队成员在进行分工,小组讨论形成方案。然后教师帮助考虑绘制图纸的有用性和可行性分析,在后期对各个小组的实践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3 优化课程考核体系 利于养成工程意识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8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99-01

1 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

机械制图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维的一门学科,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既有理论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工科各专业的必修课。涵盖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热能工程系、工业工程系和宇航学院全部专业。在工程科学、特别是机械工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机械制图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绘图、读图、零部件测绘的一般方法步骤以及分析处理一般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同时它也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

2 职业技术教育及学生特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目前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多种多样,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还有中专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有些共同的学习特点:(1)基础薄弱; (2)缺乏学习兴趣 正由于基础差,从小到大多数都是从初中或者高小开始,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非常强烈,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甚至还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3)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4)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5)学习自制力差;(6)学习无压力不努力。

3 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

基于本课程及职教学生特点,做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支持兴趣,不断激励学生使其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应该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认真对待每堂课,把握好整个教学进程,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工作:

3.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比如在讲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这节时,在教师讲完正投影概念的基础上,给学生几组简单的三视图及相应的实物,让学生比较一下同一组的二个视图是怎么投影得到的,再比较一下不同组间同一位置视图的投影关系,再提出三个视图为什么要这么摆放的疑问,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下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并会牢固掌握三视图的位置,再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出投影关系和方位关系。学生会在不断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愉快地学到知识。

3.2 积极采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机械制图传统内容与现代设计技术有机结合,体现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改变过去将制图传统内容与现代产品设计方法和技术分开学习的方式,将计算机作为支撑环境与制图传统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制图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计算机绘图及辅助设计的能力也同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符合当前技术的发展要求。机械制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综合了图、文、声、像、二维图形、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经科学、合理的重组、整合、加工,构筑了一种虚拟实际场景的教学氛围。对开阔学生视野、扩展思路、增强工程实践意识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直观教学:引进多套教学模型教具和学生绘图模型。教师教学用模型齐全,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组织学生多看实物模型。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立体感好等特点,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在利用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辅导、实践、巩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应该提醒的是,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不能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丰富多彩的课件画面上,而忽视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理解;课堂学习中,由于信息量较大,课堂进度较快,应注意对重要内容做记录,并在课下及时复习和总结。

(3)采用“立体式”现代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下学生完成课程作业,不懂的习题可借助于三维立体素材库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自学,通过网上课堂学习解题方法和技巧。

(4)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综合题或较难的构型设计题时,先带学生进行分析、启发、思考,再进行讨论,最后由学生和教师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5)分组讨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减速器与球阀测绘为主的项目,以绘制项目全套图纸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机械制图与测绘的“知、技、能”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对项目的介绍,学生搜集与项目相关的资料,再进行讨论、设计、实施及检查评估等一个完整过程的教学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培养目标。

(6)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学中,注重职业角色理念的渗透,要求学生在各个项目训练过程中将自己看成是企业的制图员与工艺员,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要逐渐学习如何积极接受设计部门下发的任务,如何与“同事”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如何解决与“同事”之间对项目的意见分歧,如何向有经验的“长者”(教师或同学)进行技术沟通等非专业知识。

3.3 加强机械制图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方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学业考核时应将知识与能力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激励为主,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它是所学制图知识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对其内容的组织应高度重视,要做到内容全面充实,也要有所偏重,并体现专业特点;要严格按生产的实际要求实施,让学生感到综合练习是一个实际设计演练,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结果与生产联系起来,把完成作业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

4 结语

职业教育是生存能力的教育,能力是就业的资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校学生升学、就业提供了多层次的发展空间。因此,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积极寻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有所长,为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职业技术教育导论[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0

[2] 葛菊英. 机械制图实训教学的探索和创新[J].机械管理开放,2011(10):178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总结范文9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机械制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和现代机械加工手段及其对应的工艺装备,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编制、机床夹具的三维CAD/CAM、数控编程以及零件的制造精度测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目的在于:①掌握机器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一般过程,学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思想和方法。②通过机械加工专用夹具的设计课题,掌握机床夹具的一般设计方法。③学会使用有关标准、手册、图册以及其他技术资料,学会分析和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问题。④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分析计算、机械制图、编写工艺技术文件及独立的技术工作能力。⑤熟悉三维软件的使用方法,强化三维设计能力的训练。⑥熟悉CAPP软件,学会用CAPP软件实现计算机辅助工艺的编制。

2设计内容及要求

为保证课程设计质量,达到培养学生机械制造创新能力的目的,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下述各项:①工艺分析。熟悉零件的结构,用三维软件对零件建模,并绘出零件二维工程图;零件的加工工艺审查;设计毛坯,分析计算毛坯余量,用三维软件对毛坯建模,并导出毛坯二维工程图。②工艺编制。编制零件的工艺流程,需考虑先进加工设备的使用;填写工艺卡片(可使用电子版)。③夹具设计。设计某道工序使用的夹具,确定使用专用夹具或组合夹具,进行夹具结构设计;夹具的三维设计与装配,利用《机床夹具标准件与三维图库》和《组合夹具标准件与三维图库》,选取夹具所用的标准零件,并设计绘制非标件;提交夹具的二维工程图(装配图)。④零件制造。参考所编工艺文件,指导实验室完成该零件的加工。⑤数控加工。对零件进行手工编程(或用Mastercam等软件实现自动编程);熟悉数控机床操作面板上各控制键的操作(如加工中心、数控慢走丝线切割机床、数控雕刻加工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型机);加工仿真或实际加工。⑥测试实验。对加工完成后的零件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等进行测量,提交测量结果报告;把测量结果和零件设计图比较,分析加工工艺。

3教材内容体系

全书共分8部分。①总体要求。②零件工艺分析与毛坯设计。③工艺规程编制,主要有编制过程、加工方法选择、热处理工序安排、工序加工余量、机床设备选择、金属切削刀具、量具选用、切削液选用、机械加工定位与夹紧、工艺文件填写等内容。④切削用量计算,主要有车削、铣削、孔加工、插削、拉削加工等。⑤机床夹具设计,主要有夹具设计与计算、夹具结构与绘图、夹具的公差与配合、夹具零件的公差和技术条件、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夹紧力的确定、机床夹具常用定位件、常用夹紧件、其它元件与部件等内容。⑥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讲解了CAPP概念和CAXA工艺图表的用法。⑦典型设计题目与夹具示例,给出了CA6140后托架、法兰盘、拨叉等几个典型工件的专用夹具三维图。⑧附录部分给出了轴类、类、支架类、箱体类、杆叉类等典型工件供学生选用。

4教材特点

4.1针对该课程设计中题目少、多人同题的缺点,选择了34个常规零件作为参考题目。大部分题目网上资料较少,可有效避免学生拷贝,促使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题目。每个零件都用二维图、三维图片、三维模型(Pre/E、NX/UG、CATIA、Solidworks)等6种形式给出,方便学生读懂零件结构,也便于学生进行夹具设计时快速进行三维装配。图1、图2为某零件的三维图片、Solidworks三维模型。

4.2在工艺规程编制部分,弥补该课程理论教学中金属切削刀具、量具选用部分的欠缺,编列了孔加工刀具和铣刀的型式和尺寸参数,并给出了三维图片。量具部分编列了实物类量具(量块、塞规、塞尺、R规、螺纹规)、卡尺类量具(游标卡尺、表盘卡尺、电子卡尺、高度尺)、千分尺类量具(外径千(百)分尺、内径千(百)分尺、电子千分尺、杠杆千分尺)、角度类量具(万能角度尺、万能角度规)、指示表类量具(百分表、杠杆百分表、内径百分表、千分表)、形位误差类量具(水平仪、平台、平板、方箱)、综合类量具、可靠度类量具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