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稳定性考察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2-02-11 04:57:24

稳定性考察报告

稳定性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词:稳健性;应计数字;盈余/报酬关系;净值/市值比率

一、引 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的披露已成为外界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途径。为了消除各界对于我国a 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疑虑(chen,et al,1999;chen,et al,2004)),我国主管机构积极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接轨,并落实各项监管机制。学者们从各种角度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性的问题。ball等(2000)以会计盈余作为变量,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不管是基于国内的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国际会计准则所编制的会计报告,都缺乏稳健性,而李增泉等(2003)利用同样的方法则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具有会计稳健性。赵春光(2004)则根据现金流量与应计利润的变化,对1994—2001年间会计盈余的谨慎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在1998 年之后中国会计盈余的谨慎性比以前年度有很大提高,会计盈余谨慎性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现金流量而不是应计利润。jia (2004)利用中国证券市场1993—2001年间的数据,对中国会计稳健性的时序变化以及中国制度背景特征是否能够解释会计稳健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诉讼风险的增加,会计稳健性增强;国有股少的公司,会计稳健性增加;银行贷款多的公司,会计稳健程度增强。研究结果提供了会计稳健性的诉讼和契约解释的证据。陈旭东(2006)运用basu(1997)模型,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分年度的会计稳健性以及行业特征。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证券市场监管和处罚力度的强化,中国证券市场的会计稳健性在1998年后逐渐增强,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会计具有稳健性,并且会计稳健性具有行业特征,在制造业尤其明显。

然而,以上文献在研究会计盈余的稳健性问题时,多以单一度量的方式进行,例如有些文献从损益表观点切入,认为稳健性为“会计盈余对于好(坏)消息的确认、验证要求越不对称,会计处理越稳健”,有些文献从公司财务报告操纵权切入,以应计基础与现金基础差额的应计数字来观察稳健程度的变化。也有部分文献从资产负债表切入,以市值为评比标竿,认为稳健性是“权益证券净值对其市值向下偏误的程度”。然而dietrich等(2003),ball 等(2005)以及givoly等(2006)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以会计盈余作为单一度量方式存在一定的计量问题以及结果难以类推的问题,因此建议采用多重度量的方式,以加强结果的可比较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以多重度量的方式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跨期变化问题,并分析定义的不同是否会导致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研究设计

(一)假说建立

在我国,对稳健性原则的关注仅是近20年的事。1992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把谨慎性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 标志着中国会计改革向谨慎性迈出了第一步。1998 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的确认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制,财政部和证监会要求在境外上市的公司扩大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同时对所有的上市公司要求对应收帐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存货计提减值准备,通称“四项计提”。 除了上述“四项计提”的强制性规范外,1998 年会计改革还了7 号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现金流量表准则、资产负债表期后事项准则、债务重整与清算准则、收入准则、投资准则、建造合同准则、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准则(haw,et al ,1999)等,希望藉此提高财务报表的稳健性。后续的会计改革中,稳健惯例仍然占据了改革的主导方向,2000 年《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要求对能合理确定金额和未来很可能发生的或有损失,应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反映(即计入当期损益) ,但不得确认或有收益。2000 年12 月29 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取代《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包括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这进一步说明了稳健性原则在我国得到了充分运用。基于上文所述,本文预期1998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将显著增加。

由于文献上对于稳健性并没有一致的操作性定义,因此,本文将采用多重度量方式来检验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基于文献考察,我们以以下三种模式定义稳健性:一是应计数字的符号及幅度变化;二是盈余确认好坏消息的时效性差异;三是净值与市值进行比较时的比率变化。上述三种度量方式中,由于应计数字受限于会计准则规范,本文进一步以累积应计数字度量,其余两种度量方式由于涉及到好、坏消息确认的不对称以及权益市值与账面价值的落差程度,因此可较完整地捕捉到管理阶层与审计人员对于财务报告的稳健态度。据此,建立如下三个假说:

假说1-1: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 股上市公司应计数字与累积应计数字显著降低。

假说1-2: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 股上市公司盈余确认坏消息的时效性,相对于好消息,显著增加。

假说1-3: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 股上市公司净值/市值比率显著降低。

(二)稳健性变量的度量

根据上文所述,本文采用以下三种模式定义财务报告的稳健性,下面分别叙述之。

1.以各期应计数字与累积应计数字的符号与变化幅度定义稳健性

本文首先以应计数字的变化定义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在理论上,应计数字一般是指会计盈余与营业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理论界之所以以应计数字作为稳健性的代表变量,是因为会计盈余与营业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中隐含了管理阶层对于财务报告的操纵权(givoly,et al,2000)。显然,当应计数字显著为负时,表示管理当局采用了减少盈余的会计方法,此时会计政策相对稳健,而当应计数字显著为正时,表示管理当局采用了增加盈余的会计方法,此时会计政策相对不稳健。因此,以应计数字作为稳健性的代表变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按照会计准则规范,应计数字一般具有返转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各类商业交易具有跨期度量与确认的特性,本期的稳健处理可能造成未来各期盈余的不稳健结果,因此本文除了观察各期应计数字的正(负)以推论各期财务报告的稳健(不稳健)性外,还观察样本公司各期累积净利润与其各期累积营业现金流量的差异,亦即累积应计数字,来分析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givoly 等(2000)将累积应计数字分解为累积营业应计数字和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前者主要来自日常营运以及销货增长,管理当局可操纵的空间较小;后者主要来自组织重整、资产处分、递延收益以及资产冲销等项目,管理当局操纵空间较大。因此,相对于前者,后者更能代表管理阶层财务报告的策略。本文亦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考察样本公司在所考察期间内各期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为进行对比,本文亦列出所有各期累积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考虑公司规模差异,各数字均以期初总资产予以相除。依据预期,1998 年以后财务报告会趋于稳健,因此,1998 年之后的应计数字会显著小于1998 年之前,所有公司累积应计数字,特别是所有公司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在1998年后应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2.以盈余反应好坏消息的时效性差异定义稳健性

从文献来看,以“会计盈余对各类消息反应的对称与不对称确认程度”来定义财务报告稳健性是学者们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国内学者大都如此。此思想来源于basu(1997)等人。basu(1997)从损益表观点出发,将稳健性定义为“会计盈余对于好(坏)消息的确认,要求严格(宽松)的验证,验证要求越不对称,会计处理越稳健”。由于股票市场反应所有信息,因此该文以正(负)的股票报酬替代好(坏)消息,以此来研究稳健性的变化问题。依据上述稳健性定义,同期盈余与负报酬关系应显著大于同期盈余与正报酬关系。

对于盈余与股票报酬的度量方式,学者们一般采取未经调整的原始数据或以市场平均值调整过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然而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由于政府经常对证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向来有政策股市之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采用调整市场平均值后的盈余与报酬建构下列回归模型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

aepsit=α0+α1×darit+β0arit+β1arit×darit+εit(1)

其中:aepsit代表i 公司第t 期调整后的每股盈余;arit代表i公司第t期调整后的股票报酬;darit代表调整后的股票报酬正负的虚拟变量,arit小于零为1,否则为0;εit代表i 公司第t 期误差项。依据稳健性定义,β1度量盈余对于坏消息的增额确认程度(相对于好消息),应显著大于0;至于(β0+β1)/β0则代表盈余对于坏/好消息确认的敏感度差异,应显著大于1。本文预期1998 年以后财务报告会趋于稳健,因此1998 年以后的β1应显著大于1998 年以前的β1,且1998 年以后的(β0+β1)/β0应显著大于1998 年以前的(β0+β1)/β0。

3.以净值/市值比率定义稳健性

feltham等(1995)从资产负债表观点切入,认为稳健性是“权益净值相对于权益市值向下偏误的程度”。之所以以净值与市值比率定义稳健性,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稳健会计的不对称确认使得净值持续低于市值;另一是递延政策的使用也可使得净值暂时低于市值(beaver,et al,2000)。因此,以此定义稳健性,也在学术界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在此定义中,一般以净值/市值比率对当期与过去各期股票报酬进行回归的方式来研究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变化。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股票报酬对净值/市值比率的影响一般随着递延期数增加而减少,考虑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较短,为了解1998 年前后转折变化以及避免样本数大量流失,本文参照ryan 等(2003)等人的研究方法,将递延期数采取四期,由此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btmit=α+β0d1998+β1rit+β2rit-1+β3rit-2+β4rit-3+β5rit-4+εit(2)

其中:btmit代表i 公司第t 期净值/市值比率,以期末普通股权益账面价值除以其市值;d1998 为虚拟变量,1 代表1998年(含)会计改革后,0 代表1998年会计改革之前;rit-k代表i 公司第t-k 期的股票报酬;εit代表i 公司第t 期误差项。依据本研究预期,1998 年以后财务报告会趋于稳健,净值/市值比率变小,因此应显著为负,至于当期与前期股票报酬的估计系数代表递延确认,因此预期符号为负。

(三)选样标准与资料来源

本文选取1992—2005年所有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交易的a股公司。鉴于上市公司在ipo当年的会计盈余与其他年度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剔除了当年ipo的公司、当年停牌超过1个月的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另外本文亦排除金融保险业公司,因其会计政策与制度有特殊的规范,与一般产业有所不同。本文数据全部取自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公司开发的csmar数据库2006年版。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年度盈余、年度营业现金流量与年度应计数字变化

表1为在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 股的上市公司14 年来会计盈余与营业现金流量的时间序列型态,前者代表应计基础的获利指标,后者代表现金基础的获利指标,另外考虑截面样本公司的规模差异,本文以总资产对上述两指标予以平均,相除后分别简称为roa 与cfoa。

注:roa=盈余/总资产;cfoa=营业现金流量/总资产。中国上市公司1998 年起才提供现金流量表,因此1998 年之前的营业现金流量依下式估计:营业现金流量=盈余-(流动资产变动数-流动负债变动数-现金`变动数-折旧与摊销+未来1年到期长期负债变动数)。

由表1左半部分可以看出,中国证券市场应计基础的亏损比率(roa<0),虽非单调递增但仍呈现攀升的趋势,1998年之前明显偏低,介于1.04%~10.24%;1998 年之后(含)亏损比率居高不下,介于10.04%~21.32%。进一步观察roa平均数,可以发现由1993 年的0.081 逐年下滑至2005年的0.021;roa 中位数亦呈现相似型态,由1993 年的0.072单调递减至2005 年的0.020。上述应计基础指标roa 显示,1998 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亏损比率上升与报告盈余恶化的现象特别明显,由于1998 年中国进行了大幅度的会计改革,因此上述现象究竟是上市公司经济绩效的实质下滑所致,还是由会计政策的影响所致,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下面我们改用cfoa进行分析。

表1右半部分为改用cfoa 度量公司绩效的结果(healy,et al,1992; givoly,et al,2000)。由结果可知,cfoa 为负值的比率逐年减少,1998 年以后更为明显。进一步观察cfoa 平均数, 1998 年为转折年度,之前cfoa 平均数均为负值但呈现改善的迹象,由于1998 年之前中国证券市场未要求上市公司提供现金流量表,该数据系估计所得,实证结果难以避免度量误差。但在1998 年之后,上市公司提供现金流量资料,可信度提高,cfoa 平均数由负转正且波动不大,介于0.040~0.051,显示公司绩效平稳改善,cfoa 中位数趋势类似,同样支持公司经济绩效在1998 年之后明显改善且相当平稳。由表1左右对照可发现,全体样本roa 与cfoa 趋势相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亏损比率上升以及报告盈余衰退主要来自于会计应计数字的变化,而非上市公司经济绩效的实质下滑所致。

将表1中的roa平均数与cfoa平均数分别进行平减,可得应计数字的变化。结果显示,由于全体样本的roa在1992—1997年间均大于cfoa,因此1992—1997年间的应计数字皆为正,但1998—2005年期间的roa 均小于cfoa,因此1998—2005各年的应计数字皆为负。实证结果显示,在1998年之前,上市公司的管理阶层有利用财务报告操纵权来调节账面盈余的做法,但在1998年之后则采取了相反的方法。因此,我们可得到如下初步结论:从应计数字来看,相对于1998 年之前,1998 年之后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账面盈余日趋稳健。

(二)累积应计数字、累积营业应计数字以及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变化

由于年度的应计数字具有自动回转的特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观察样本公司逐年累积的应计数字变化,累积应计数字部分反应公司财务报告策略(包括会计改革的强制性规范与管理阶层自愿性的会计选择),部分反应公司营运变化,为了排除营运变化的干扰效果,本研究进一步拆解累积应计数字为营业性质与非营业性质,并特别观察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以捕捉财务报告策略逐期变化的纯粹效果。其中变量拆解过程如下:(1)应计数字=盈余-营业现金流量;(2)营业应计数=应收帐款变动数+存货变动数+预付费用变动数-应付帐款变动数-应付税金变动数;(3)非营业应计数=应计数字-营业应计数。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对于全体样本而言,累积营业应计数字在1992—2005 年变化不大,介于0.0974~0.0560(199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仅0.0147 除外),至于累积应计数字与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下列三个阶段:(1)1994—1997年,二者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具体而言,累积应计数字由0.2267增加至0.4034,增幅约2 倍,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由0.1596增加至0.3320,增幅亦约为2 倍。因此财务报告不稳健程度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1999年,二者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累积应计数由0.4034迅速滑落至0.1560,次年缓和上扬至0.2056,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趋势一致,先大幅减少再小幅回升。主要原因是1998 年中国进行大幅度会计改革,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追溯调整过去年度应收帐款、存货、长期投资以及短期投资的跌价损失等,过去潜亏挂帐的问题被迫浮现与解决,由于应计数字有自动回转的特性,因此1999 年趋势反转,形成相当特殊的型态。(3)1999 年后累积应计数字与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均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前者由0.2056 滑落至0.0206,后者由0.1496 降至-0.0768,显示样本公司财务报告明显趋于稳健。此段期间会计准则仍持续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架构,如2001 年将资产减损测试推展至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另外中国证监会在《证券法》颁布实施后,积极监管与惩处财务报表舞弊事件,此举亦发挥一定的成效。以上结果说明,1998年会计改革后,中国a股上市公司应计数字与累积应计数字都发生了显著的降低,因此假说1-1获得支持。

将上海与深圳证券市场分开观察,发现其累积应计数字和其组成项目变化趋势与全体样本一致。具体如下:上海、深圳市场累积非营业应计数字1997—1998年分别大幅下滑0.1795、0.2032,1998—1999年分别小幅回升0.0077、0.0053,1999年起单调递减,财务报告明显趋于稳健。因此结果亦支持假说1-1。

(三)盈余反应好坏消息的时效性差异

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第二种度量方式是用盈余对于各种不同事件的反应程度进行度量,即对不利经济事件的迅速反应程度与对有利经济事件的延迟反应程度。参考过去文献,本文分别以正负报酬分别代表有利与不利的经济事件,并采用调整市场平均值后的同期盈余与正负报酬的关联性差异来检验1998 年前后财务报告稳健程度的变化。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对于全体样本而言, 1992—1997年期间,β1为-0.293,显示盈余延迟确认坏消息(相对于好消息),财务报告并不稳健,但1998—2005年期间,β1转为0.641,符合预期方向且其p 值低于0.001,显示盈余对于坏消息(相对于好消息)有显著增额的反应,财务报告转为稳健,1998 年前后,β1值增加约3 倍,因此结果支持假说1-2。另外观察全部样本的(β0+β1)/β0,在1998—2005年为3.17, 显著大于1,支持财务报告稳健的预期,反观1992—1997年,β0与β1均为负且与预期方向相反,因此(β0+β1)/β0不具意义。

最后观察bias ,1992—1997年的bias值为-0.002,1998—2005年的bias值为0.006,由结果可知,1998年之后,bias的值由负变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理论上讲,bias值越大,财务报告越稳健。因此,以上回归结果说明,1998年之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谨慎性比以前年度有很大提高,因此bias结果亦支持假说1-2。

将样本分为上海证券市场与深圳证券市场进行观察。对于分样本而言,上海证券市场资料显示,β1在1998 年前后期间,其值由-0.170 转为0.809,(β0+β1)/β0在1998 年前后期间由-2.03 转为4.30,显著增加,bias 亦由-0.003 增加至0.005,因此结果支持1998 年起财务报告趋于稳健。深圳证券市场资料显示,β1在1998 年前后期间,其值由-0.978 转为0.491,(β0+β1)/β0在1998 年前后期间由-162 转为2.40,显著增加,bias 亦由-0.005 增加至0.004,深圳市场的实证资料同样显著支持1998 年起财务报告趋于稳健。因此分样本检验结果未发生改变,假说1-2亦获得支持。此结论与国内学者李增泉等(2003)、 赵春光(2004)等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四)净值/市值比率

最后,我们以净值/市值比率对当期、前四期股票报酬与1998 年度虚拟变量进行回归来观察财务报告稳健程度在1998 年会计改革前后的变化,由于净值/市值比率越小代表财务报告越稳健,因此本文预期1998 年度虚拟变量的估计参数应显著为负。表4为检验结果,由结果可知,整体样本下的β0为-1.061,达到1%统计显著水平,显示1998 年起财务报告稳健程度显著高于1998 年以前年度,支持假说1-3。当期与前四期股票报酬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且随递延期数增加而递减,显示会计信息无法及时反应经济事件,延迟确认的现象随时间消逝而减少。 

pae等(2005)等人曾用期初的权益市场价值/权益帐面价值(p/b)来计量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发现盈余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同时,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来源于盈余的应计部分,而非现金流部分,这与会计应计导致了会计稳健性的观点一致。这意味着稳健性来自于两个因素:一个为会计准则的强制要求,另一个为诉讼风险的上升。因此,有了盈余稳健性和期初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负相关。本文的结论与以上学者基本相同,亦即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之间亦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在逐步提高。

将上海与深圳证券市场分开观察。对于上海证券市场而言,结果与整体样本类似,β0为-0.781,达到1%统计显著水平,当期与前四期股票报酬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且随递延期数增加而递减,显示会计信息无法及时反应经济事件,延迟确认的现象随时间消逝而减少。对于深圳证券市场而言,结果未发生变化,因此,分样本检验结果亦支持假说1-3。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于整体样本,还是对于分样本而言,三种度量方式均支持1998年会计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显著增加。

四、结 论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能够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会计信息,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早在会计准则产生之前,奉行稳健主义已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对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制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多重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变化。研究结果均支持1998年会计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显著增加。结果进一步揭示,我国在会计领域推行的各项会计改革与监管措施发挥了一定的成效。1998 年以前,中国证券市场法规不全,实施多头管理,相关机构权责重迭;会计准则陈旧僵化,许多资产潜亏挂账;会计师事务所附属于政府机构不具独立性等。从1998 年起,我国加速了与国际会审准则接轨的步调,“四项计提”与资产减损规范使得a 股过去潜亏挂账的问题获得改善,财务报告明显趋于稳健,a 股报表的比较性与信息透明度提升,市场参与者与信息中介业基于稳健性的考虑,也使得盈余质量显著提高。因此,自1998年之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在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

陈旭东. 2006.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4): 59 - 65.

李增泉,卢文斌. 2003.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j]. 会计研究(2):21-27.

赵春光. 2004. 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2):32-41.

ball r, p kothari s, robin a. 2000.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february): 1-51.

ball r, shivakumar l. 2005. earnings quality in u k private firm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83-128

basu s. 1997.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4 (december): 3-37.

beaver w h, ryan s g . 2000. biases and lags in book valu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ability of the book-to-market ratio to predict book return on equity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8 (spring): 127-148.

chen k c, gul f a, su x. 1999. a comparison of reported earnings under chinese gaap vs. ias: evidence from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j]. accounting horizons, 13 (june): 91-111.

chen k c, yuan w h. 2004.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accounting based regulation of rights issue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9 (july): 645-665.

dietrich r, muller k, riedl e. 2003. using stock returns to determine bad versus good news to examine the conservatism of accounting earnings [r]. 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feltham g e, ohlson j a. 1995.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spring):689-731.

givoly d, hayn c. 2000. the changing time-series properties of earnings, cash flows and accruals: has financial reporting become more conservativ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june): 287-320.

givoly d, hayn c, natarajan a. 2006. measuring conservatism [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les working paper.

haw i m, qi d, wu w. 1999. value relevance of earnings in a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 the case of a-shares in china [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4 (october):337-347.

healy p m, palepu k g, ruback r s. 1992. 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 (april): 135-175.

jia y. 2004. essays on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d].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kothari s p, lys t, smith c w, watts r l. 1988. auditor liability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3 (fall): 307-339.

pae j, thomton d, weaker m. 2005. the link between earnings conservatism and the price-to-book ratio [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2:693-719.

ryan s g, zarowin p a. 2003. why has the contemporaneous linear returns earnings relation declined?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8 (april): 523-553.

稳定性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除险加固;地质勘察;地质工作

一、水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国内的水利工程现状来看,水利工程新建项目比较多,除险加固工程虽未有大张其鼓地实施,但是也在逐步增加,愈发正规化、程序化。不过从当下的国家编制的水利工程地质勘察规程规范来看,大多是针对于新建的水利工程而言的,只是在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对堤防加固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做了一定的界定。

除险加固工程看似难度不大,但是从近几年较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常在总院审查的结果来看,审查一次性可以过关的工程不多。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对于除险加固工程而言,勘测设计单位与审查单位两个不同的部门在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前期工作复杂程度增大。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在水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勘测和审查两项工作均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例如,有些勘测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在从事着地质勘察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如此一来由于个人理解上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工程勘测结果存在差异;从另个方面将,地质工作是一个极赋创造性的工作,加上审查过程中惨杂的其人为因素更多,由于规范标准的缺失,导致这项工作基本上取决于审查者自身的业务和职业素质。

二、水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的理解

从水利加固工程本身来看,所针对的对象是病险工程,都是有病后导致存在险,接着引入除险加固。那么某一个具体的水利工程是否存病有险呢?从权威性上来看,需要从安全鉴定报告出发,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报告中的评价意见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进行综合考虑,接着便是开展工程地质工作。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一些安全鉴定报告中关于某些问题的界定如果清晰度不够,在理解上容易出现误差。

例如,在安全鉴定报告中评价意见仅仅是指出坝基存在渗漏问题,这样的界定显然有些模糊,由于渗漏问题性质描述上的缺失,势必导致在具体的勘察中难以准确地把握好技术,加大了工程量。具体做法上,首先结合坝基地质条件,对渗漏的性质进行详细地分析,接着制定出开展具体工作的原则。同时结合具体的要求,进行问题的回答,如果仅只要勘察出大坝的安全性,只需要对是否存在渗透稳定问题进行勘察,如果存在渗透稳定问题再进行下一步工程处理,如果不存在渗透稳定问题则不必进行工程处理;如果工程的具体要求是为了有效地控制渗透量,那么为了有效地减渗这一目的,那么不管存在或不存在渗透稳定问题,都会进行适当的防渗工程措施。这一过程中地质勘察的作用就是有助于对渗漏问题的定性。

在工程实践中,如果坝基不存在病险问题,其加固工程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情况一:大坝不需要加高,或需要加高大坝不过前人勘察得到的地质资料有肯定性结论可以利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对坝基实施地质勘探;

情况二:大坝需要加高,同时前人勘察得到的地质资料不能满足对大坝加高的工程地质进行有效的评价,此时,必须在前人勘察肯定性结论的基础上补充实施坝基地质勘探。

在工程实践中,如果发现早期得到的地质资料与现行的工程加固评价标准有所差异的,此时,需要实施一些复核性的地质勘探,借此用发展的眼光对前人留下的地质资料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和利用。

三、加固工程地质工作的原则分析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除险加同工程勘察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查明与地质条件有关的险工、险段和险情部位的出险原因,其余没有出险的部位不必进行勘察,除非委托方另有要求。对于病险工程的全面体检,那属于安全鉴定的任务范畴,不属于工程地质勘察的职责。这个原则一定要分清楚。

1、以工程安全鉴定报告为依据科学勘察

除险加固工程和新建水利工程中的勘测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地质勘察不需要面面俱到,因此其工作范围必须科学合理的制定。

从工程实践经验和具体要求来看,对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勘察的主要依据是工程安全鉴定报告中有关地质的评价意见,在具体的勘察过程中,报告中没有出现的建筑物地质问题,应该认为不是问题,具体的勘察实践应抓住关键性的问题。

2、从工程实际要求出发

不同的工程状态和要求,勘察的任务和要求也会不尽相同,例如,某些加固工程存在大坝加高的任务,即原大坝上增加新的荷载作用,这样势必导致工程的坝基受力状况发生较大的变化,针对这一工程实际,勘察上就必须对坝基进行要求较高的工程地质评价,通过勘察必须得出坝基的地质体能够有效地满足大坝加高要求的地质结论,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因为工程安全鉴定报告对此项要求通常缺失或要求不明确,但是却是实际工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容易被忽视却不能遗漏,特别是一些特殊水利工程的大坝需要加高,此时,对坝基地质体实施科学的研究,确保得到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3、强化工程地质分析环节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显示,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是优是劣,最终都将体现在具体的工程地质的分析水平上。可以想象,一份高质量的地质报告,切忌对地质条件只作一般性的描述,又或者是简单地将勘探得到的资料进行无条理性堆砌,地质师必须要结合地质勘察的结果并进行认真的分析,确保推理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判断具有准确性和针对性,对地质预测做到全面,在基本结论上没有任何遗漏。

四、抓实坝体检测工作

大量实践经验和统计资料显示,在除险加固工程进行勘测没计的过程中,对坝体具体的某些部位实施检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水利工程的建筑物实际来看,坝体作为人类修建实体,和天然地质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进行检测时,切忌沿用传统的地质基本理论进行实施有违客观实际的“地质勘察”,那么应该如何实施呢?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可以充分地借助于地质师的常规或是特殊的手段及方法,充分发挥地质师的特长对坝体的质量作出基本且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翔洲.地质勘察的原则在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

[2]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M].中国计划出版社

[3]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稳定性考察报告范文3

一、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情况确定。鉴于岩土工程勘察的类型、规模各不相同,目的、要求、工程特点和自然地质条件等差别很大,因此以下只提出一般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基本内容。

1、工程概况:本项内容主要由建设方和设计方提供,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场地高程及座标引测点、建筑物的性质、规模、层数、荷载、结构特征(开间、柱间距等),拟采用的基础型式、埋深等;按岩土规范,本条为强制性条款,是开展勘察工作的前提,但由于开展勘察工作时往往有一些资料是不确定的,特别是需要设计方提供的资料如荷载、柱间距等此时往往不够准确,使得勘察报告中基础方案评价部分针对性不强。

2、勘察的目的、技术要求及依据的技术标准:其中技术要求有时由设计方提出,设计人员提技术要求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把你需要的特殊的要求提出来,比如抗浮设计水位、土的动力性质参数等。但一般的项目均可按照岩土规范的通常要求进行。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和上部结构条件、荷载、基础埋深以及场地地层条件密切相关,是整个勘察工作成功的前提。

4、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层纵横向分布情况、地质构造:本条合起来称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属场地及地层的基本资料。地层分层的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地层厚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③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石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芯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芯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本条内容是整个地质报告最关键的部分,是设计人员直接使用的基本数据,也是设计人员最关心的部分。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

6、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等。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及各种成分的分析结果。

7、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对工程不利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陷、采空区、以及对工程不利的地下掩埋物等,这些在勘察现场必须查清,并在勘察报告中详加论述。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但详勘报告中也有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其发展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同时给出场地建筑的适宜性结论。

8、结论及建议

该部分是勘察报告的精华,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可能性和适宜性。(3)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若采用桩基础,建议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4)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6)建筑场地的地震地质情况。(7)其它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以上8条是一份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必须包括的内容,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属强制性条文,也是设计人员应该关注的内容。

当然地质报告的内容不仅仅是以上各条,它还包括分析评价的部分,比如对岩土的利用、整治和改造的方案建议、对基础方案的分析评价、对基坑开挖、降水、支护的分析评价、对工程施工的方案建议等等,该部分的内容可以衡量出一份地质报告的水平,高水平的地质报告他给出的各种方案建议是经济合理的,具有施工可行性,设计人员可以拿来直接使用,但水平不高的地质报告他给出的各种方案建议就不一定合适,如果设计人员按照这样的基础方案进行设计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地质勘察报告中各种分析评价的内容不应成为设计人员关注的重点。设计人员应当重视地勘报告内容,才能设计出符合工程现场所在地的基础方案。

稳定性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风电是风能发电或者风力发电的简称。属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重要形式,风能是可再生、无污染、能量大、前景广的能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按我国国家产业政策总体规划,风电将和核电、太阳能等一起成为我国目前和未来十年大力发展的新兴能源,内蒙古、河北、江苏及西北等几个省份正在规划风电基地建设。为了确保风机地质勘察质量,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定》颁布以来,对加强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管理,统一和规范工程地质勘察内容、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提高勘察成果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风电场勘察现状

现行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照《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定》进行的,但该技术规定仅适应于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而风电场设计不仅设计面积广、难度大、风险系数高等特点,而且一座座高耸的风电机组要接受360°风力吹拂,其基础着力点的受力情况就和其他建筑物不同了。再加上电机组受力独特之外,风电场所处位置也是各种各样,有山区、平原、滩涂和海洋,地层条件千差万别,除一般岩土外,还有湿陷性、膨胀性、盐渍土、软土等特殊岩土。受力独特、地质条件复杂。而《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定》对其他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没有相应规范规定,多依照相关行业技术规范执行,因此不同行业的地质专家对技术规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风电场经不同行业的专家审查,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审查意见。不同行业的勘察队伍对不同阶段的勘察重点理解不同,各阶段的工作量往往较随意,深度也没有严格界定。

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

2.1、场址勘察后对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的分歧问题

首先风电场场址勘察包括宏观的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而对区域性断裂稳定性作出评价,提出工程区地震动参数。主要工作方法包括:收集分析工程区附近一定范围内区域构造背景资料和区域性断裂资料,以辅以现场踏勘和调查,对区域构造稳定性和区域性断裂稳定性作出评价。但是在实际的工程中,尤其是对风电场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部分审查中,区域稳定性评价分歧较大,比如某风电场先后由两位专家审查,一位认为区域稳定性较差,另一位则认为稳定性较好,两个专家意见相反。这时对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的分歧问题就出现了,从而影响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

2.2、对勘察工作量的争议问题

风电场场址勘察包括微观具体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勘察,这就要求查明场址区的地形地貌形态、其成因类型及特征,地层的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岩性、岩层产状、风化程度及分带、岩土层接触面特性等。而《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定》对于预可行性研究地质工作量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可行性研究审查中,容易被专家提出没有地质图、没有钻探工作量、深度不够而报告不被通过。风电场一般都有风电机组、出线线路、进场公路、升压站等不同建筑物,目前风电场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勘察中,一般都不投入实物工作量,本阶段地质工程师参加由业主主持的道路、土建、风能资源和电气工程师一起进行踏勘在实地进行放样,确定各类建筑物的位置,地质踏勘主要作用是建筑物回避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尽量避开明显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地段,发现各个建筑物地基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经过搜集资料和现场踏勘,确定建筑物的位置,编写可行性地质报告供专家审查。

2.3、对天然建筑材料、施工用水调查和附图的争议

风电场场址勘察包括天然建筑材料勘察,风电场建设所需天然建材主要为混凝土粗细骨料。风电场每个风机位的混凝土需求量较小,且分散,对于规模小(或风机数量少)且距城市商品混凝土站较近的风电场,建议采用商品混凝土。对于混凝土需求量大的风电场,且料源、水源等条件较好的场地,建议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进行勘察。而《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定》根据需要对天然建筑材料、施工用水进行调查。有专家认为,施工用水和饮用水、天然建筑材料应该调查清楚,在地质报告中提供调查成果。也有专家认为,风电场都是分散建筑物,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相对较少,附近有现成的粗细骨料或商品混凝土直接购买比开采经济的多。附近有天然水库或河流,可供施工和饮用水。这实际上已经不属于地质勘察的内容。

2.4、勘察报告的问题

勘察报告是对工程项目整个勘察工作的归纳总结,是勘察成果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是开展设计和指导现场施工的基本资料之一。依据《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定》规定:预可行性研究阶段,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包括正文、附图和附件。正文应包括绪言、区域构造稳定性、场地基本地质条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与建议。然而有些勘察报告,由于担心风电场的可行性和适宜性,有时有意回避一些不良地质问题,如某风电场审查中,地质报告中真实反映了区域内存在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个别场地地形狭窄不能满足施工的问题并有抗滑稳定的问题。

3、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3.1、针对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分歧问题的措施

对于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的分歧问题,第一是要求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应量化,一般活动断裂发震引起地震,地震烈度大小决定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因此是否可以按地震设防烈度和地震加速度定量区域稳定性;第二是明确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内容后,在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修改单等资料提取工程区地震动参数。

3.2、针对对勘察工作量的争议问题的措施

工程地质勘察中,首先应对场地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10000~1:50000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对于地质勘查,不宜投入过多实物工作量,必要时增加一些人工露头,主要以搜集区域资料为主,要求有经验的地质工程师深入现场进行踏勘,发现其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3.3、对天然建筑材料、施工用水调查争议问题的措施

首先对于天然建筑材料和施工用水应规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调查,例如在附近没有开发料场和没有商品混凝土的情况下,应进行天然料场的调查,同时调查深度和适应规范应明确。另外,对于工程地质附图,目前开发的陆上风电场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剥蚀山区,大部分植被覆盖,天然露头很少,能够反映工程地质条件的工程地质测绘难度很大,另外一种是第四纪覆盖层较厚河流相和近海相地层,地质测绘工程意义不大,可行性研究阶段应通过现场天然露头或少量轻型山地工作,编制出与工程密切相关的地层综合柱状图,提供各地层的力学强度指标。

3.4、对于勘察报告问题的措施

为了规范不同行业地质专家对技术规定的理解和不同行业工程地质评价的差异,建议明确风电场工程地质评价中对区域稳定、场地稳定、地基稳定评价的具体内容。比如区域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区域构造、地震烈度进行评价;场地稳定性主要论述场地类别、地震效应、构造影响;地基稳定性主要论述地基等级、基础类型、持力层位置、基础埋深、抗滑稳定、力学参数和开挖边坡等。

结束语

总之,随着风电场建设日益成熟,勘察、设计、施工会日益规范化,工程利润空间会进一步压缩,对各个环节精耕细作化的要求会日益强化,优化设计的权重将会越来越大,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对勘察成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必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王祥生,袁明生,李岩岚,关国杰.山区风电场勘察阶段划分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01:44-46.

稳定性考察报告范文5

关键词检察职能 珠三角规划纲要 检察干警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50-02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是国家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着眼于促进珠三角地区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指导和推动珠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将有利于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健康发展。

一、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部门在保障《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应发挥其独特作用

《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需要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控申部门作为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的“前沿”和“窗口”部门,担负着信访接待、处理来信来访事件、受理犯罪线索等职能,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作用,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才能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充当反腐败斗争的“前哨”,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创造廉洁的环境

《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政务环境和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检察机关是查办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的重要职能部门,举报工作是进行反贪污贿赂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控申举报部门客观上成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受理犯罪线索和揭露犯罪的前沿阵地。

《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细则》第九条规定:“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的检举、控告案件,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进行初步调查,根据情况决定转办或自办。”之所以这样规定,目的是为了使控申部门能够大量处理举报线索,充分发挥其调解信访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在《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控申部门只有通过认真开展举报宣传、举报受理、案件线索分流以及举报线索的初查等工作,才能为查处职务犯罪提供案源,充分发挥“源头”作用,有力推进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发挥接访职能,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十分关注并反复告诫各级国家机关和每个共产党员都要高度重视和积极解决的大事。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大,我国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人民群众的信访活动相对比较活跃。作为接受来信接待来访的检察机关控申部门,决定了在《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要承担起为群众解难、为社会减压、为国家分忧的重任。

(三)发挥监督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公正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群众信访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尤以涉法信访在信访总量中所占比重高,凸现出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在这种情势下,履行好控申部门的监督职能显得尤为重要。控申部门的监督职能可以概括为“对内制约、对外监督”,它起着“第二层监督”的作用,即通过对举报线索的管理及承办立案监督、刑事申诉和赔偿案件等,在第一次监督后或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不仅对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实行监督,而且对自侦部门、刑检部门进行制约。从内部制约看,是检察机关办理案件的最后一道关口,是对内部办案情况和质量的检查;从对外监督看,是确保不枉不纵、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关卡。

(四)发挥服务职能,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控告申诉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保障《规划纲要》顺利实施,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持社会、企业的稳定。一方面全面推行检务公开,将检察工作放在群众面前,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采取各种途径教育疏导来访群众,并引导群众文明上访,理性诉求。另一方面要积极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大力协助党委、政府做好企业内部矛盾的排查、转化工作,无偿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案释法等活动,进行法律宣传,帮助企业人员用法律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努力化解不利于企业改革发展的不安定因素。

(五)发挥参谋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控申部门通过受理群众举报、接待来访,收集、掌握群众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法情况的反映、意见、建议以及重大社情民意动态,可以成为党委领导和上级部门决策的参谋助手。这是控申部门服务职能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控申部门应该建立信息收集、交流、反馈机制,及时掌握群众信访动态,便于及早采取措施,争取工作上的主动权,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检察机关控申部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在促进珠三角地区科学发展中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

实行检察长接待日制度是检察机关密切联系群众,运用检察职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控申部门要制定有效措施,保证检察长接待工作顺利进行。一是通过媒体和网络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检察长接待日;二是为检察长接待做好准备,控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陪同接待并做好接待记录;三是对于转办的信访事项,一定要加强督办,狠抓落实;四是对于查处的结果要及时答复来访人,真正做到接访的信访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强化首办责任制

按照谁分管谁负责,谁办理谁负责的首办责任制原则,构建以检察长领导、控申部门牵头、相关业务部门配合、全员参与、形成合力的大信访格局,上下一至,齐抓共管,高效有序地搞好信访工作。避免重复信访、越级信访、久诉不息,努力将问题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自“首办责任制”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以来,这种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的工作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既解决了群众“告状难”问题,又树立了检察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

(三)加强信访风险评估机制

信访风险评估机制是息诉罢访工作关口前移的一个有益尝试,强调了在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的同时,将化解矛盾纠纷融入到办案和执法全过程中。信访风险评估机制从容易引起涉检信访案件发生的不立案、不起诉、不赔偿以及撤案等方面入手,在作出这些处理决定前,考虑案件发生信访的风险,根据风险等级,结合实际,找准工作切入点,制定自诉工作预案,及时排查化解矛盾,有效防止涉检信访案件的发生,把涉检信访苗头消化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出现的非正常上访现象。

(四)深化创建文明接待室活动

文明接待室的创建活动,不仅仅是停留在有哪些硬件上,规章制度如何等等,更重要的是为群众办了哪些好事和实事,为群众处理和解决了什么问题,化解了哪些矛盾和纠纷,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赞成不赞成,这才是文明接待室最根本的标准,也是文明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求控申检察干警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念,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开展文明接待室的创建活动,促使控申检察干警比学赶帮,人人争当优秀信访接待标兵。

(五)做好“两访一户”的接待和劝控工作

当前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不断增多,集体访、告急访和上访老户的批次、规模较过去都有大幅度上升,我们必须把接待和处理“两户一访”作为控申工作的重点。首先要提高认识,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大局的高度来对待这项工作,妥善处理。其次成立专班,实行专人专管,分级负责,有针对性地制定劝控方案,有效做好前期预防和控制工作。第三要不断提高接访水平和息诉能力,让来访者能够接受你的意见或观点,力求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第四对于不属检察机关管辖的信访事项,不要一推了之,要主动及时与相关单位或部门进行沟通,协同解决问题,将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检察机关控申部门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一)牢固树立社会稳定是《规划纲要》顺利实施首要条件的思想

这是正确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我们的任何工作一定要服从于大局,服从于全局。控申部门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双重职责,在履职的过程中,不要忘记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不断强化政法工作对国家大局的保障作用,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作贡献。

(二)熟练地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执法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法制建设,没有健全的法制和控申干警执法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搞好稳控工作。因此,控申干警要不断加强各种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执法水平,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履行控申职能。

(三)认真总结经验,更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

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有半点的松懈情绪,随时提防可能出现新的问题而导致新的矛盾。这就要求控申部门一定要不断地总结以往信访工作成功的经验,探索信访工作的规律,坚持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纠正影响职能发挥的问题,虚心向先进单位学习取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要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更加有效地发挥控申职能作用。

(四)建立一支过硬的控申检察队伍

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控申检察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完成肩负的使命,更有效地发挥控申检察工作职能,确保社会稳定和谐,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公正清廉的控申队伍。要转变思想观念,把哪些优秀的检察干警充实到控申检察队伍中来,让他们在检察工作的一线得到锻炼,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人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

参考文献:

[1]靳东兵.试论基层检察院应如何处理涉法上访案件.正义网.2005年2月2日.

稳定性考察报告范文6

场地类别的划分直接关系着抗震设防投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4.1.2条)场地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天津市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勘察篇)》(DBJT29-183-2008)规定:(1)对需要时程分析或设计要求提供覆盖层厚度的工程,应提供覆盖层厚度。确定覆盖层厚度的波速孔深度应不小于100m;(2)对不需要实测覆盖层厚度的工程,当无实测资料时,天津市除蓟县县城及北部山区外的平原地区,覆盖层厚度均应按大于80m考虑。

根据天津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在天津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除滨海新区外的天津平原区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多大于150m/s,覆盖层厚度按大于50m考虑,场地类别为Ⅲ类。在天津滨海新区,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多小于150m/s,此时需要提供准确的覆盖层厚度,一方面满足场地类别(Ⅲ、Ⅳ类)的划分,另一方面满足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当无实测剪切波速,需借鉴位于同一工程地质单元邻近场地波速孔资料时,距离应小于1000m,因为作为建筑场地的概念,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抗震地段的划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以强条(4.1.9)的形式规定: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筑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抗震地段的划分是根据场地地质、地形和地貌情况确定的(抗震规范表4.1.1)。一般天津地区工程建设集中的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不存在有利地段和危险地段,多属抗震不利地段和抗震一般地段。当场地土20m以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150m/s时为软弱土(滨海新区多有存在),应划为不利地段;当其等效剪切波速在150~250m/s之间时为中软土(除滨海新区外的天津平原区多是如此),当不存在液化土和抗震规范表4.1.1中的地形地貌特征时,应划为一般场地;当有液化土或存在抗震规范表4.1.1中不利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时,应划为不利地段。

天津很多勘察报告在进行抗震地段的划分时将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错划为不利地段,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规范的要求理解不深入,误以为抗震规范表4.1.1中的土的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抗震规范表4.1.3确定的,认为如果场地埋深20m以浅有软弱土就是不利地段,实际上抗震规范表4.1.3是针对单层土而言的,而抗震规范表4.1.1中的土的类型的划分应根据场地20m以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确定。另外,抗震地段划分为一般场地应是在排除了危险地段、有利地段和不利地段的基础上得出的,而有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仅仅是排除了危险地段就说是一般场地也是不妥的(尽管结论正确)。

液化判别

天津地区地下水埋藏浅,在南部平原区以1~2m分布面积最大,滨海地带多小于1m。20m以浅地层分布有饱和粉土和饱和砂土,又以饱和粉土为主。所以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进行液化判别。根据天津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现状,在进行液化判别时,对以下问题应引起重视。

(1)判别液化的勘探点不少于3个,每层土的试验点数不宜少于6个。

(2)饱和粉土标贯后取扰样应做颗分,这是粉土定名的需要,也是饱和粉土液化初判的需要。

(3)对顶板埋深接近15m或20m界限的饱和粉土或砂土,勘察期间位于稳定水位以上,但在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以下的砂土或粉土、在判别深度范围内存在的饱和砂土或粉土透镜体均应进行液化判别。

(4)判别方法以标贯为主,结合波速、静探综合判别,特别是在标贯判别离散性大时,更应多种手段并用。

(5)评价液化等级时,应按每个试验点逐点判别,按照每个实验孔计算液化指数,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必要时进行场地液化分区。

(6)勘察报告对存在液化的地基,应阐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厚度,并提供抗液化强度比,以便设计。

软土震陷

在天津滨海新区有厚层软土分布,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需进行软土震陷的评价。一方面是满足规范要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5.7.11)抗震设防烈度≥7度的厚层软土分布区,宜判别软土震陷的可能性和估算震陷量;另一方面,软土震陷在天津滨海新区也确实存在,如塘沽新港望海楼的3~4层住宅,采用筏型基础,在唐山地震中发生震陷,震陷值达22cm。综合考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5.7.11)条文说明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3.11的条文说明,结合天津地区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可认为当软土承载力特征值<70kPa或剪切波速<90m/s时,应考虑震陷的可能性。

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4.3.3条第9款规定,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但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评价方法。结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4.5.3条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8.1.3条规定,应从3个方面进行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边坡的影响;

(2)场地地震效应影响;

(3)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目前,天津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进行场地地震效应影响的描述时,仅描述活动断裂的相关内容不妥,尚应包括场地类别、抗震地段、液化等的地震效应评价结论;在获得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结论时,在前2款评价的基础上,还应将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评价结论作为论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在4.1.11条第3款提出了“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的要求)。

结语

稳定性考察报告范文7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 高级管理层 激励 趋同 背离

一、引言

会计稳健性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原则,它已经成为会计盈余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会计稳健性可能表现为提前确认一项未实现的损失而不是未实现的利得,或者提前确认未来经济资源可能的流出(义务)而不是未来经济资源可能的流人(权利)。我国会计稳健性除了受到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市场化程度、政策法律、内外部控制权市场(并购市场及经理人市场等)、内外部公司治理(董事会特征及外部审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外(修宗峰2007),还受到公司契约因素的影响。在上市公司与高级管理层的契约中,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存在,使得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成为一种必要,目前对高管的激励主要有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薪酬往往与业绩挂钩,高管人员往往为了获得一个可观的薪酬采取乐观的机会主义倾向提高报告年度的业绩,使会计稳健性降低,而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促使上市公司的利益和高管的利益趋同,会注重长期效益,提高会计稳健性,同时,由于历史原因,独立董事仍然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其持有股权和薪酬激励是否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的贡献在于:从高管的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出发,研究两者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进而探索目前高管人员持股比例提高的情况下,高管激励是否达到了使高管人员和上市公司利益趋同的目的,得出了在目前高管激励均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达到了高管人员和上市公司利益趋同的目的;考察了独立持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得出了目前独立董事持股和薪酬均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表明了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在会计稳健性上出现了利益背离。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在会计稳健性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原因和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在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方面,国外Ball, Robin和Sadka(2006)在稳健性与权益市场、债务市场之问的国家横截面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债务市场规模解释了稳健性的国家横截面变动,而权益市场规模则对稳健性无显著影响。Bally和Shivakumar(2005)发现上市公司比私有企业更稳健。Peek,Cuijpes和Burjink(2006)认为公司在上市前更多地为关系型融资,而在上市后转化为更市场化的融资,在关系融资下信贷人对公司的了解更深,因此对稳健性的需求并不高,而在转化为市场化融资后,对稳健性的需求提高,因此公司上市后稳健性程度上升。LaFond(2005)在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所有权分散的企业的财务报告更稳健,集中则更不稳健。在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方面,Ahmed, Billings, Morton和Stanford-Harris (2002)发现,在控制了企业债务成本的其他决定因素后,会计稳健性与更低的债务成本相关,会计稳健性对于减轻债券持有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及降低企业的债务成本有重要作用。Zhang (2004)检验了债务签约过程中会计稳健性的效率收益,分析了稳健性对于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事后和事前收益。Zhang发现,在借款人面临不利冲击时,债务协议违反的可能性随着借款人的稳健性递增,Moerman(2005)发现借款人的会计稳健性降低了其对应的贷款交易的买卖差价,更稳健的财务报告降低了与债务协议相关的信息成本,并提高了二级市场交易的效率。Easley和Hara (2004), Hara(2003),Leuz和Verrecchia (2004)表明稳健性可能有助于降低企业特定的无法分散的信息风险,并因此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二)国内文献 国内曹宇、李琳和孙铮(2005)研究发现了大股东控制权越强,其会计盈余稳健性越差的结论,而大股东董事长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也降低了盈余稳健性。李远鹏和李若山(2005)以及李远鹏(2006)对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及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稳健性的研究却发现,很多研究得出的上市公司整体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并非真正的稳健性,而是亏损公司“洗大澡”造成的假象,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由于退市管制制度导致了亏损时选择稳健,而在盈利时则不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牛建军、岳衡和姜国华(2006)所指出,我国的稳健性的上升实际上来自于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提高,而非来自于盈余稳健性的改进。但高质量准则需要的是盈余稳健性(Ball和Shivakuma 2005),上述研究的发现往往是缺乏对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控制所导致的。廖洪、翟华云(2007)研究发现事务所的经济依赖性越强,公司的盈余稳健性越高,即事务所的经济依赖性提高了公司盈余稳健性,朱松、夏冬林(2009)运用制度环境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指标进行研究,发现法制建设越好,市场化进程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少,地区经济发展越好,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就越强。周晓苏、杨忠海(2010)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显著降低了财务报告稳健性,财务报告稳健性与最终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呈负向变化。李豫湘、杨健全(2010)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低,盈余信息稳健性越羞,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对市场干预与公司稳健性负相关,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法律环境越差的地区,其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稳健性也越差。王宇峰、苏逶妍(2008)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越好的企业,在投资机会下降时,会更及时地削减投资,即投资效率更高。不难看出,目前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进行的,Watts(2003)详细论述了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四个主要原因:法律因素、契约因素、管制因素和税收因素,本文从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契约因素(高管和上市公司契约)入手,来探讨上市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采取的激励机制对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影响,检验高级管理层在会计稳健性上是否达到利益趋同。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现有的研究,管理层激励主要包括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使管理层的利益和公司的长期利益一致,以避免或减少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而管理层持股会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效应: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战壕效应。当管理者持股增加时,使经理人和股东在个人利益上结盟,从而他们的利益和股东会趋于一致,其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就会减轻,这就是利益趋同效应;另一方面,当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较小时,若持股比例增加而且具有足够的投票权可以保证自己的职位安全时,特权消费与工作消极的情形会最为严重,从而会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这称之为防御战壕效应。在信息的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所有者为了避免或减少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委托人的选择是赋予人一定程度的股票期权,以使人与委托人利益目标一致,人背叛公司价值的内动力减小。当人拥有的股票期权越多,管理层就会注重长期利益,能减少管理层的短期行为,使会计信息更加稳健,促使会计稳健性的提高,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高级管理层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使高级管理层和上市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

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人通过与人签订薪酬- 绩效契约,来减少经理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导致的成本,使公司管理者从自己个人利益出发服从所有者的利益,但在薪酬―绩效契约下,高管人员的报酬将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来决定,而薪酬往往又是货币形式,而非货币形式如股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高管人员为了获得较高的货币收入,往往会增加乐观的机会主义倾向,加快确认好消息,推迟坏消息的确认,注重短期行为,使会计稳健性降低,使高管人员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发生背离。所以,提出假设:

假设2: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短期的薪酬会增加乐观机会主义倾向,使会计稳健性降低,造成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发生背离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年至2009年三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执行下列剔除程序:剔除金融保险类和ST、PT的公司;剔除股权改制没有完成的上市公司;剔除当年IPO的上市公司,因为要考察个股收益率,需要以完整的年度股票市场交易数据为基础;剔除资料披露不全的上市公司;剔除上下各1%的极端值,得到1158家上市公司为最终样本,所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借鉴Basu(1997)、Ball(2000)的模型,其基本模型如下:=α0+α1Reti,t+α2Degi,t+α3Reti,t*Degi,t。本文为了考察高级管理层薪酬和持股比例对稳健性的影响,以基本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如下模型:

=α0+α1Reti,t+α2Degi,t+α3Reti,t*Degi,t+α4Sali,t+α5Sali,t*Reti,t+α6Sali,t*Degi,t+α7Salli,t*Reti,t*Degi,t+α8Mstock+α9Mstock*Reti,t+ α10Mstock*Degi,t +α11Mstock*Reti,t*Degi,t

其中:EPSi,t 每股收益,Pi,t-1为t期年度4月末的收盘股价,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用期初的股价对每股收益进行了修正。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是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公告,为避免将以前年度的盈余信息包含在当年的股票收益中,本文用当年度5月初至下年度4月末期间购买并持有的考虑现金红利投资的投资收益率作为当期相关信息对会计盈余影响的替代变量,即Reti,t为公司i年度考虑现金股利投资投资报酬率,其计算公式为Reti,t=(1+Rj)-1,Rj为公司i的月投资报酬率,Degi,t为虚拟变量,当Reti,t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EPS/P的均值为0.011,最大和最小值为0.468和-1.497,高级管理层持股的最大值为0.997,最小值为0.000,其均值为0.251,这说明管理层持股在总股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说明高管人员有动力使自身利益与上市公司达到趋同,前三名高管的薪酬对数的最小和最大值分别为0.431和2.956,其均值为1.676,Reti,t的最小、最大值分别为-0.909和2.668,均值为0.186。

(二)回归分析 模型Ⅰ、Ⅱ、Ⅲ和模型Ⅳ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在模型Ⅰ中,系数α1+α2表示好消息在会计盈余中的反映速度,系数 + 表示坏消息在会计盈余中的反映速度。好消息与坏消息的反映速度可解释为会计盈余反映两类性质不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程度,若系数α3大于0,则说明会计盈余反映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加及时,这意味着会计盈余具有稳健性。从(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在模型Ⅰ中,Reti,t*Degi,t的系数为0.181,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会计盈余更加及时地反映了当期的经济损失而不是经济收益,提供了较好的会计稳健性证据。模型Ⅱ从高管人员持股出发考察高管人员持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在控制了相关交叉乘积项后,只需考察Mstocki,t*Reti,t*Degi,t的系数,若显著为正,则说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显著提高了会计稳健性,高管人员与上市公司达到了利益趋同,模型Ⅱ显示,Mstocki,t*Reti,t*Degi,t的系数为0.294,在5%水平上显著。模型Ⅱ从高管人员薪酬出发考察高管人员薪酬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高管人员可能会通过加快好消息的反应速度来提高上司公司的业绩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报酬,这样,高管人员的薪酬会降低会计稳健性,但从模型Ⅲ来看,高管人员并没有为了获取短期收益使会计稳健性降低,相反,薪酬也促使了其与上司公司的利益趋同,Sali,t*Reti,*Degi,t的系数为0.219,且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高管人员在薪酬上与上市公司利益趋于一致。模型Ⅳ从高管人员持股和高管人员薪酬两方面来考察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模型ⅣMstocki,t*Reti,t*Degi,t的系数为0.282,在5%水平上显著,Sali,t* Reti,* Degi,t的系数为0.229,在5%水平上显著,从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和模型Ⅳ来看,高管人员的薪酬和持股均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说明实施股权激励后,高管人员与上市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这对目前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一定程度来说及基于上述实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达到了使高管人员与上市公司利益趋同的目的。

(三)进一步检验在高级管理人员中还有一类人员比较特殊,那就是独立董事,目前我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模式,降低成本,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由于历史原因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仍然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虽然证监会做出了一些规定,但独立董事的理性人假设,独立董事持股势必会对上市公司造成影响,并且,独立董事一般是任期制,那么他们在任期内由于理性人假设是否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是否与上市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是一个应该研究的问题。在独立董事持股的前提下,目前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主要是薪酬激励,本文以中国独特的历史原因为背景,考察独立董事持股和薪酬这两种激励方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进而判断独立董事在持股的前提下独立董事激励能否做到使独立董事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为了考察独立董事的薪酬和持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把独立董事的薪酬和持股变量加入到基本模型中,选取2007年至2009年度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持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标准如前文,最终有133家上市公司作为回归样本,其中独立董事的薪酬以独立董事的平均值作为替代变量,独立董事的持股数以独立董事持股数之和的对数表示,独立董事薪酬和持股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独立董事持股数对数的最大和最小值为5.465和2.000,均值为3.705,说明独立董事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数很少,独立董事的薪酬的最大值为16万,最小值为1万,均值为4.2万,独立董事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的年投资报酬率最大值为2.012,最小值为-0.744,均值为0.136。为了进一步考察独立董事薪酬和持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进而考察独立董事在激励模式上是否与上市公司利益达到趋同,本了回归分析,需要考察Xin* Reti,* Degi,t的系数和GU* Reti,* Degi,t的系数,如果独立董事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那么上述交叉变量的系数应该显著为正,否则应该显著为负。本文在把所有交叉变量放入模型时,发现产生较大的共线性,其中Xin* Reti,* Degi,t的膨胀因子VIF=15.506,GU* Reti,* Degi,t的VIF=80.656,这造成了回归结果的不显著,本文借鉴刘峰等(2007)降低共线性的方法,把薪酬变量(XIN)和独立董事持股变量(GU)剔除出模型,剔除上述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独立董事持股显著地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CHIGU*R*D的系数为-0.320,且在10%水平上显著,独立董事的薪酬没有起到激励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的薪酬也显著地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稳健性,XIN*R*D的系数为-0.137,在10%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由于独立董事持股的存在,独立董事为了短期的利益会促使上市公司加快好消息的确认,降低了会计稳健性,使自身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发生了背离。

五、结论

本文考察了上市公司激励模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从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和薪酬两者高管激励出发,研究了二者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和高管薪酬均对会计稳健性产生了正面影响,提高了会计稳健性,说明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促使了高管人员和上市公司的利益产生了趋同,本文的实证结果也印证了La Port(1999)高级管理层和上市公司并不是主要的问题的观点。本文研究还表明,独立董事持股和独立董事薪酬均对会计稳健性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表明独立董事注重提高上市公司的短期利益行为,独立董事的利益上市公司的利益发生了背离。这些就要求监管部门进一步清理独立董事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使独立董事切实发挥治理功效,使自身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

本文只从高管持股和薪酬两方面来研究高管激励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并没有研究高管约束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由于近年来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使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明显提升,本文没有进行持股分级来研究高管持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修宗峰:《大股东与管理当局是利益协同还是冲突》,《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2]曹宇、李琳、孙铮:《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5年第14期。

[3]李远鹏、李若山:《是会计盈余稳健性,还是利润操纵?――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年第7期。

[4]李远鹏:《会计稳健性研究――基于中国的实证发现》,《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5]牛建军、凤衡、姜国华:《中国上巾公司赢利状况分析》,《1992- 2004北京大学工作论文》2006年。

[6]廖洪、翟华云:《非审计服务、经济依赖性与盈余稳健性》,《 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7]王宇峰、苏逶妍:《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5期。

[8]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9]Ball R. Robin and J. Wu. 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countri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10]Ball R and L. Shivakumar. 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s Firm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11]Peek E., Cuijpers R. and BuijinK W. F. J. . Creditors and Shareholders' Dem and for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Public versus Private Firms Evidence from Europe.Working paper ,Maastricht University, 2006.

[12]Ryan LaEond. The Influence of Ownership Structure on Earnings Conservatism and the 1nformativenessf of Stock Pric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Working paper , 2005.

[13]Zhang.Using Stock Returns to deteanine‘Bad'versus Good News to Examine the Conseivatism of Accounting Earning. Working Paper Harvard University,2004.

[14]Regina Wittenberg Moerman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in Debt Contracting Evidence from the Secondary Loan Marlcel.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5.

[15]Lev C. and R. Verrecchina. Finn's capital allocation choices,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4.

[16]Watt. R L. Conservation in accounting Part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Accounting Horizons,2003.

稳定性考察报告范文8

关键词:边坡 滑坡 工程地质勘察

Abstract: with the geological activity intensifies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the landslide project has already is people often need to face the geological phenomenon, the terrai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existence many factors of instability, deal with may cause serious disasters and accident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a an outline of the analysis, the paper discusses such engineering survey need the focus of attention request, for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ch survey provides reference to engineering.

Key words: landslide slope engineering geology survey

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项目对勘察的要求:

查清滑坡的形成原因,滑坡体边界。

滑坡体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滑坡坡形、坡高、坡率,提供有关地层特别是划动界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参数。

本滑坡由于国道扩建在公路一侧开挖山体坡脚导致山体滑动,现要求对边坡进行滑坡地质勘察和评价,为边坡设计提供勘察依据。

勘察现场自然条件及已有勘察资料简况:

现场调查情况包括以下些内容:1、自然山坡形态特征和稳定状况;2、地层岩性的调查;3、构造结构面的调查;4、地下水的调查;5、坡体结构的调查;6、已有坡形的调查;7、已有勘察测绘资料的收集;8、已有工程措施和监测措施的效果情况。

经现场踏勘,滑坡体整体为一老滑坡体,前后缘间平面投影长300余米,宽150余米,高度约为150米,整体近似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高度约80米,下段高度约70米,中部有8~10米的平台,下段面坡现已按1:1.25进行修坡其间有一2~5米小平台;上段端头见一高耸滚石区,后段较平缓,其上分布水田。现滑动部分主要为下段坡体,其前后缘间平面投影长140余米,宽100余米,高度约为70米,现下段表层土体为含粘性土碎石或含碎石粘性土,碎石粒径20~80mm,成分为花岗岩,含大量滚石漂石。现场坡脚已施工抗滑桩和锚索,先期已经有勘察单位对滑坡进行了勘察,认为分别存在上下两个滑动面,设计单位按此勘察分别设置了抗滑桩,现只施工了坡脚的一排抗滑桩,并进行了位移监测,从监测结果分析位移趋于收敛,上部段从原勘察资料看存在不稳定滑体,需进一步查明。

设计阶段、勘察内容、工作深度、勘察方法、及技术方案:

本滑坡现进入治理设计阶段、工作深度为详细勘察(设计阶段勘察)、勘察方法拟采用物探分析原位测试、钻探验证、取样试验并结合现有位移监测手段综合进行。对重点部位必要时考虑布置探井,物探根据现场情况决定勘测方法和勘探点布置,钻探和井探拟按滑坡中轴线布置,根据物探的结果在重点部位、拟建抗滑设施部位进行布置,初步按主滑方向设置勘察线三排考虑。现对勘察手段做如下考虑: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调查测绘滑坡体及其临近地段的地形地貌形态,圈定滑坡周界,标明地表水、地下水和泉的分布和出露点。

工程物探:物探是钻探的必要补充,它以覆盖面光,速度快,费用低,可减小钻孔数量而被广泛应用,一般采用电测探、联合剖面法查明滑体地层结构,埋藏断层、过湿带分布和滑动趋势面等,用等电位测井配合钻探确定地下水流速、流向。

物探断面线的布置应与钻探断面线一致,控制主轴断面,为避免地形影响,横断面以平行地形等高线布置较好。

探井:以滑坡体中心线为主轴,必要时可考虑布置一排探井,探井间距根据现场物探情况,和施工条件决定,规格为2米直径,深度要求进入可能滑动面下2~3米,对井壁要进行地质描述并拍照,主要为查清土层层位、结构、构造和取得原状土样进行测试,并可利用探井做抗滑桩。

钻探:在中间线两侧平行中间线分别布置一排勘察线,勘察线距中间线距离为20~30米勘察线上布置一排钻探孔,钻探孔间距30~35米,钻探深度已进入滑动面下稳定土层5米为控制深度,以查清土层分布情况。钻探要求有较高的岩芯采取率,一般不小于85%,已免漏掉夹层,钻探不应采取开水正循环方式进行,宜采用无泵反循环钻进方法,也可采用风冷双筒岩芯管钻进方法。钻孔在滑坡体内宜每2米取一次土样,在滑动面上要进行取样,在稳定地层中也应进行取样;钻探主要判明滑动面深度,并提供一定的原状土样,和重塑土样的试验。

钻探是物探的必要验证,宜根据物探成果,在地质变化复杂部位设置钻探孔。

原位测试:用旁压仪分段测试滑坡体内垂直主滑方向的水平原位土压力,测试应分段进行,以求得滑体剩余下滑推力。

取样测试:取样测试应分别在滑坡体、滑坡面和稳定地层中进行。对取得的原状土样,进行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试验,单轴和三轴抗压强度,主要求出滑体的内摩擦角和内聚力指标;滑动面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内摩擦角和内聚力指标,稳定地层的内摩擦角和内聚力指标,并提供滑动面的原状土体的多次剪和残余剪的抗剪强度指标。滑坡体的重度指标和饱和重度指标。各类土体的天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液限、塑限、孔隙比、颗粒组成等。

4、勘察项目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

满足相关规范、规程对滑坡勘察的深度要求,符合施工图设计的技术要求;资料齐全完整、互为印证、质量合格,按期完成、确保安全。

5、过程、文件和资源需求:

过程: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物探-------钻探、开挖探井------原位测试------现场资料整理------室内土工试验-------报告编制---------审核修改提交勘察报告。

文件和资源需求:收集现场地形图、原有勘察报告、设计图纸、区域地质资料;

备齐施工、测试、设备人员和物资,按要求进度安排好施工计划。

6、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精度、缩短工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要求:

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选用设备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设备完好、校验准确;

2、施工人员要选用经验丰富的班组实施,特种人员持证上岗、备好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保证安全;

3、施工组织要合理严密,事先要经过设计,确保质量、工期;

4、配置好现场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处理好现场管理、技术问题;

5、做好施工安全工作,现场施工要有必要的安全监测措施和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7、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的接收准则:

现场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钻孔、探井进行过程监控,完成时进行质量验收,及时做好编录工作,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坚决返工。对原位测试由专业人员完成,按技术要求做好记录。最终做到资料齐全、完整、真实、数据可靠。对施工安全做到全过程监控,确保安全。对所取土样按技术要求取样、保存、运输,对室内土工试验按公司规程操作,确保数据可靠。

8、成果整理、文件编写及评审要求:

通过对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及其成果分析后,编制供设计施工使用的详勘报告,拟编制的报告由以下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 文字部分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2勘察目的、任务与执行规范

1.3勘察手段与完成工作量

1.4高程系统及其引测依据

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地形地貌

2.2区域地质与构造

2.3气象、水文

2.4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滑坡体的构成与特征

3.2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综合指标

3.3水文地质

3.4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

4、滑坡体形成、演化与破坏特征

4.1滑坡体的形成

4.2滑坡体的演化

4.3滑坡破坏

5、滑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5.1 滑面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分析

5.2 滑坡稳定性计算

5.3滑坡稳定性评价

5.4危险性评价

6、防治方案论证

7、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7.2建议

第二部分附图、附件部分

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3、各土层综合压缩曲线(e-P曲线)

4、探井、钻孔综合工程地质柱状图

5、物探成果

6、原位测试成果

7、土工试验成果表

8、水质分析报告

9、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试验

9、为实现过程及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1、现场地质调查记录

2、工程测绘记录

3、测量放线记录

4、工程地质钻探记录

5、探井施工及孔壁地质描述记录(含照片)

6、原位测试记录

7、土工试验成果表

8、工程物探资料

参考文献:

1、胡厚田 刘涌江 M 形路堑边坡病害及其勘察设计问题公路交通科技2001.8

2、李九鸣 周叔举 王广和包钢白云鄂博铁矿东矿边坡勘察实录勘察科学技术1996年第2期

3、林宗元《岩土工程治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高大钊《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5、方玉树1, 黄家愉2边坡勘察若干重要问题《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讲座系列,重庆建筑

6、周 平 从边坡破坏特点谈高速公路勘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岩土力学 2003.10

稳定性考察报告范文9

论文摘要:现今艺术院校开设的课程中,艺术考察课早已作为必修课被重视。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进行艺术考察或艺术写生,无疑是搜集创作素材、体验艺术生活的最佳手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使高职院校的艺术考察课更具特色和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论文关键词:艺术考察课 实践性 可操作性 创新

不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真实感受。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临摹的手段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今天,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数码技术的便利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寻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学生对网络、数码科技的依赖之外,还存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更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为培养目标。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