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集锦9篇

时间:2023-02-03 05:49:29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1

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一年的时事或以时事为情景材料设计题目,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98年试卷为例,在总共39道试题中,除去纯时事题,以一年来的时事为背景材料设计的有24题,占试题总数的61.5%,分值占试卷总分的8%,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上,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搞好“时事热点心题”部分的教学,而且在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就必须关注时事教育,把考点讲析与时政教学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将考点讲析与时政教学相结合,也就是要改变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只是对高考考点内容进行梳理的方式,把对考点基本理论观点的讲解同相应的时事材料分析结合起来,使第一轮复习内容更加深化。从具体操作方式来说,其一,要认真清理高考考点中所含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凡《高考说明》中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都要逐个进行清理,并初步理出其内在联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其二,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凡时事热点、重点与高考点知识的结合点都应予以必要的关注。在进行考点讲析的过程中,或是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是时事材料进行分析说明,或是以时事材料作为切入点辅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复习。例如,在带领学生复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领导方式”等考点内容之后,向学生提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洪救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等重大时事材料,使学生明确党的领导作用在多方面的体现,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再如,以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的货币政策和启动消费的政策这一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复习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从实际出发、国家职能等多个知识点,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以时政材料印证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基本理论来认识和分析时事材料,使基础知识复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其三,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通过对训练题的认真深入的评析,帮助学生掌握材料题的解析方法和答题技巧,使之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增强效果。

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有以下一些独特作用,第一,避免简单重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前对高考知识点进行一次认真清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是把教材基础知识再向学生作一次讲解,甚至于只是将教材划一遍了事,无异于是“炒剩饭”,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复习课失去兴趣。把清理知识点与时事教育相结合,就会产生常学常新的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中去。第二,以时事材料为载体进行基础知识清理,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时事材料来印证和理解基本理论,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时事热点、重点问题,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在基础知识复习阶段就让学生接触具体材料,更有利地克服考试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第三,有利于及时对教材基础知识作出补充和完善。《课程标准》指出“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在带领学生对高考考点内容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把时事中党和政府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政策补充进去。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难免出现疏漏甚至是认识上的偏差。第四,克服时事复习中考前集中突击的弊端,提高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自觉性。不少学生认为时事政治学习只需要在考前抽出一点时间临时突击背一下就行了,殊不知现在高考试卷中即使是基础知识的考查也离不开时事背景资料,以致于考过以后抱怨“试题超出教材范围”。由于时事政治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与教材知识有相当关联度的内容往往是命题的选材之处,用集中突击的方法是无法准确把握时事材料的主题的,也就难怪对材料题“面生”了。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学结合起来,则能引导学生时时关注时事新闻,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主动思考,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占有时事材料,并提高自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当然,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相结合,也要注意:不能把基础知识复习课变以单纯的时事课,基础知识是“源”,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清理和落实;时事材料要精心选择,既要注意覆盖面,又不能太滥,同类材料中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社会关注度高的;考点讲析中的时事教学不能代替“热点专题讲座”,对于非常重大的时事热点,在第一轮复习以后进行多角度、全面的系统复习是必要的。诸如农业问题、抗洪救灾问题、修改宪法问题、宏观调控问题、以及两件大事等等这些99年高考复习中的重大热点问题,由于涉及的点多面广,即使在考点讲析中已有介绍,仍有必要通过专题形式,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综合,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加强整体把握,做到融合贯通。

总之,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使知识与能力相统一,定能使我们的复习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成效。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2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材料的独特性,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主要体现为按教学环节及时归档。按教学环节及时归档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要按教学文件材料内在的有机联系进行归档,其二是要按照学年度将教学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档案,是指各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教学文件材料,既是教与学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综合智能的初次反映,有的还是科研成果的雏形。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有其独特性,师范院校教学档案的归档自然也有其独特性。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归档的独特性 

 

档案材料的归档可以说各有千秋:科技档案材料的归档,是根据科技档案的专业性、科技性、成套性、现实性、复用性、多样性特点进行的;文书档案材料的收集,是以年度为归档期限(一般是将当年一至十二月份的文件材料收集,在次年的六月底以前归档);建设工程档案材料的归档与科技档案材料的归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工程档案的归档在该工程竣工后的三个月必须归档;会计档案是隔年归档;照片、声像档案事后应及时归档;计算机盘(含磁带、磁盘、光盘等)一年后归档。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档案的归档,是由其本身特点决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企业管理,更不是生产建设,而是教学,所以高等师范院校档案材料归档自然不同于其他档案材料的归档,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按教学环节及时归档。教学环节可分为常规教学环节和课堂外教学环节。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档案材料的归档,应根据这两个教学环节及时进行。 

 

(一)常归教学环节的归档 

常规教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课堂内教学。这一环节的归档,是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正常的工作秩序,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方面的材料进行归档,以时间顺序为主,其内容包括开学前期形成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表、课程设置计划;学期中期的教学进度情况,学期结束前所形成的教学文件材料,以及考试结束后档案材料的归档等等。 

第一阶段:开学前期 

开学前期形成的文件材料如学期开课计划书、教学任务书、学期教师授课计划、学期教学运行安排(排课、调课、任课教师的变更安排)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开学前期也是教学档案材料形成与收集的关键阶段。 

第二阶段:学期中期 

学期中期需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有教师的听课记录、学期中期各教研室的中期小结、教师教学工作小结、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班主任工作情况小结、教学督导组教学检查统计表等。学期中期档案材料的归档,是教学档案收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中期档案材料归档可以看出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促进教学工作。 

第三阶段:学期结束前 

学期结束前所形成的档案材料主要是考核、考务、考试、考察等方面的材料,像与考试有关的规章制度、考试科目安排表、平时考核成绩登记表、学生单课成绩考核表、考场记录表、试卷的制定方案、保密措施、评分标准、以及考察科目、考察计划书、考察情况总结分析等。 

第四阶段:期终考试后 

这一阶段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教学方面;另一方面是学生考试、评优方面的相关材料。教育教学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教师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教师课程教学总结,教师互评情况表,教学质量情况调查,教研室教学工作总结,教研室教研工作总结,教学系部的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听课、评课记录,教学督导有关方面的材料以及上级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材料。学生考试、评优方面的材料,主要包括学生试卷分析表,学生考试成绩册,考试试卷,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及表彰材料,关于学生处分材料以及校级以上各类竞赛的通知、计划、组织实施方案、获奖的证明材料等。 

这样环环相扣,将开学前、学期中期、学期结束前以及期终考试后这四个阶段所形成教学方面文件材料归档,才能保障高等师范院校常规教学档案的齐全完整。 

 

(二)按课堂外教学环节对教学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课堂外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教学”,通常把它叫做教育实习。教学离不开课堂外教学这一环节,课堂外教学主要体现的是教与学。这一环节是检验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学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测试。这一阶段的教学档案材料主要是学生在实习过程所形成的,诸如实习计划、实习课程设置材料、教案、实习鉴定表、实习总结、论文以及社会调查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归档,主要体现在三个时间段: 

1 实习前准备阶段 

实习前准备阶段的教学档案材料包括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具体说来包括实习课程设置安排表;实习基地相关文件材料,诸如实习基地协议书、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协议书;优秀实习基地的申报、审批、检查、验证、评估材料;课程设置(学年论文),如论文指导书、任务书;毕业论文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及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指导教师名单、学生分组名单、毕业论文检查安排表;班主任实习工作计划表。这些文件材料,都是教育实习前期阶段所形成的有关教育实习方面的材料。对实习前期准备阶段方面的文件材料进行归档,对整个实习工作的圆满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2 实习开展阶段 

做好实习过程中文件材料的归档,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对要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及时收集,在这个阶段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有:实习教案、实习日记、听课本、实习简报、社会调查表、实习生课堂评估记分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申请表等。实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体现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智慧与才能的结合,是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对实习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不及时进行归档,势必造成文件材料的丢失,以致影响到课堂外教学文件归档的完整性。 

3 实习总结阶段 

及时地将实习总结阶段的文件进行收集归档,有着重要的意义。实习总结阶段要归档的文件材料有:实习队实习总结,实习学生的教育实习表,优秀实习生名册,优秀毕业生论文答辩原始记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等。实习总结阶段的文件材料,是对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工作和实习生各个方面的全面总结,同时也是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行为和教育能力的综合评定。既充分反映所取得的成绩,又反映实习过程中的不足;既包括学生的自我鉴定,也有实习学校对实习生在校实习阶段中的评价;既有班主任老师综合评定,又有实习小组的综合评价;既讲全优点,又讲透不足,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提高改进的办法。这也正是课堂外教学文件材料归档的意义所在。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材料 

 

归档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的归档,除了把握按教学环节归档的独特性外,还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要按照教学文件材料内在的有机联系进行归档 

教学档案材料的形成有它的内在紧密联系。学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培训计划与培训总结、培训安排与培训考试成绩册、实习指导安排表与实习总结等等,都必须是一组具有一定联系的整体。针对这一类材料,在归档时我们不能人为地把材料分散,当然也不能按年届机械组成案卷。因此,在材料归档时一定遵守文件材料内在的有机联系将其归档,切忌主观性、随意性,破坏文件材料的内在联系。 

 

(二)要按照学年度将教学档案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按学年度归档文件材料有别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按年度归档。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文件一般是以当年的一月至十二月为一个时间段进行归档。归档其单位在行政管理或生产建设活动中或日常管理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而高等师范院校文件档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性来进行归档,一般是从当年度的九月至次年的七月份为归档时间段,也就是按学年度教学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参考文献: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 精析;联系;准确

材料分析说明题是历年中考政治基本题型之一,是政治试题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也是学生在平时考试时容易丢分的题型。分析说明题侧重考查《课程标准》关于“理解、活动”层次知识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说明或论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突出重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分析说明题的命题特点。一般由集中反映某一社会热点或现实问题的背景材料和依据背景材料所设置的问题两大部分构成。因此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从以下四步着手:

一、精析材料,明确题意

全面正确地分析理解材料,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答好分析说明题的前提和关键。答题前要仔细阅读材料至少两遍,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材料的基本内容,教会学生平时练习时,可采用在关键词语下划横线的方法,以加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清材料共有几层,读懂每层的大意,概括每层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把握每层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概括出全部材料总的观点。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一个或多个“有效信息”,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论述。如果不重视分析理解材料或分析理解的不全面,不正确,就不可能正确答题。因此,教学生在解答这类题时,一定要重视解读题目中的材料。做到要抓住材料中的中心词、关键字,并结合这些词和字,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材料的意思,最后把几个材料联系起来,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该题的命题意图。

二、审问题,明确基本要求

初步理解和掌握材料后,就要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看看它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的问题?还是一个怎么样的问题?还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答题的方向和角度。看看它涉及到教材的一处,还是几处。然后通过对所提问题的分析,把握答题的范围,再结合材料中概括的观点,最终明确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和考核目的,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审题出了问题,就会偏离答题方向,造成答非所问,离题万里。轻者也答的不全,丢分少分。审材料和审问题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材料多的题目可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材料少的题目可先审材料后审问题(联系材料审问题)。两者应互相配合,仔细阅读理解。一般来说,针对同一材料所设问题涉及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什么)和解决问题(主要是怎样做)时,两问之间一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结合材料,回归教材答题

结合材料就是要将材料与问题结合起来,搞清材料与问题的联系点,照应点、和结合点,从而进一步确定运用知识的范围。不能脱离材料,乱搬教材中的内容,费力不讨好。这样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回归教材,是因为分析说明题的重点就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会学生在答题时要本着“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原则,围绕问题,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找准材料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点,根据问题要求对材料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教材,答案只停留在重复解释材料表面内容的基础之上。一般来说,中考政治的主观性试题所选用的背景材料大多是教材中没有的,但其中蕴涵的道理仍然离不开教材知识,回归教材就是把从材料和问题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如关键词语)同所学教材知识联系起来,找出相关的知识点,为组织答案打好基础。回归教材时要注意全面性,有时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会跨年级,跨课节,我们要注意多角度,多方面联系教材知识。在此环节,要特别注意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切忌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四、理清思路,准确作答

答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将前面三步的要求用文字准确地写在试卷上,在找准知识点,确定答题思路后,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完整组织答案。知识点要全面、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晰、结论要正确。

做好这一步,首先要在脑子里理清答题思路,列好答题提纲。第二、知识点全面,没有遗漏,如果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应考虑主次与先后,并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案序列化,分条写出答题的要点或答案内容。第三、语言精练规范,多用政治术语。尽量要用教材中的语言。第四、要用规范的文字书写,字迹工整,语句完整。第五、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生活。

例题:在对2007年徐州市高考状元耿海洋进行访谈时,他这样说道:“在学习中,我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问,我从不放过学习中的任何一个盲点,即使它是微不足道的,或者根本在高考中考不到的内容,我也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习惯于做笔记和改错题。在生活中,我坚持着一句话,“在学习上向最刻苦的学生学习,在生活上向最艰苦的学生学习,我不与别人比吃比穿,只比学习。”长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使耿海洋摘取了徐州市的高考桂冠。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材料说明的是习惯对人的影响重大,要养成好习惯。然后根据问题,回归教材,联系知识点作答,解答2需要从习惯的影响、青少年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好习惯等角度进行说明。最后,整理答案,注意条理清楚,语言准确。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4

一、提高学生“有思考地、有理解地阅读”的能力

在学案导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学案导学教学是以学生对课文和学案的初步阅读理解为基础的。学案导学教学要求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能结合教师的学案,通过自主的阅读和学习,初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框架,明确本课程的知识目标的能力。要达到这种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就必须要有思考地、有理解地去阅读课文。学生如果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就会缺乏对课文知识的基本了解而不能有效参与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与探究,更别提有自己的观点或疑问了。有思考地、有理解地阅读,作为一种技能,这不单单是基础的问题,也是学生独立学习时进行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阅读能力是学生参与学案导学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凡是没有学会有思考地、有理解地阅读的学生,因为缺乏对课文的基本内容与观点、原理的初步了解,所以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学案导学教学的。那么,怎样提高学生“有思考地、有理解地阅读”的能力呢?我在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一段材料,首先要求学生复述出材料的主要内容,而且必须达到简洁明了、切中要点,然后说明这段材料跟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从而使学生做到看和想快速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有思考地、有理解地阅读”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流利地、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1.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参与政治学案导学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要有“流利地、有条理地表达”问题的能力,既能够把他所看的所想的观点、看法,甚至情感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的意见、看法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才能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与探究,才能在课文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如果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长期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缺乏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成为课堂上的一名“听生”,就会因没有学习主体性的认同感而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学案导学法的有效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多训练,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说,善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有话可说的话题。因此,教师在编写学案所引用的案例、材料应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学生说的多了,表达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

2.“流利地、有条理地书写”的表达能力指学生用文字能够准确、简洁、条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做到观点明确,分析严谨。这种能力是学生完成学案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学生完成考试的能力之一。书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做到一边写一边思考,并且有书写上的自动化程度,即学生达到不必思考怎样把字连成句以及他在写什么字的程度,而是写的内容占据着学生的注意中心。如果学生没有“流利地、有条理地书写”的表达能力,且不能迅速地一边书写一边思考,肯定会因时间的限制而造成表述不完整。而学生不论在课堂学习上还是考试上时间都是有限制的,因此,培养迅速书写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技能训练可以在课堂上随堂进行,如老师在讲述材料时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讲述材料的顺序,把要点记录下来,并迅速作出分析,限定时间作答,这种同时进行听、写、思考的技能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还可以训练学生的书写速度。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中考;学习效率;方法

一、加强对《考试说明》课本重要性的认识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和依据,不但老师自己要认真研读,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考点,不同考点的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只有对《考试说明》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握住中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重视课本

这几年的中考试题都是立足课本,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一些老师放弃课本,舍本求未,自己另外整理一本资料,寻找偏题、难题,进行押题、猜题,偏离了复习的正确方向和有效的学习载体,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导致学生依赖心理,迷信老师整理的材料可以让他们考好,结果放松平时上课学习的认真和用功,或只会死记硬背老师整理的内容,面对开卷试题束手无策,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也就是说学生开始复习的方法、途径一旦错误,要考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中考题许多来自课本和《指南》。如2005年中考试题第29题:回答文艺复兴运动的有关问题。

(1)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哪一个国家?文艺复兴的先驱者是谁?(2分)

(2)文艺复兴运动在哪三个方面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3分)

(3)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创新。你的看法如何?请说

说理由。(5分)

再如2006年中考试卷第20题:图5是哪个组或集团的标志………………( )

A.欧洲联盟 B.国际联盟

C.北约组织 D.华约组织

这两道在当时的得分率都较低,可都是课本和《指南》的原题,这让大家尝到了舍本求未的苦果。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以课本为主,重视教材基础知识,包括课本中的每课一得,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图片、名人名言、地图等。根据《考试说明》对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逐个消化,夯实基础,同时对《指南》的题目进行训练和讲评,全面把握历史知识体系。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培养

(1)开卷考试和新课程改革要求试题要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科能力水平。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也注意让学生从教材(包括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考察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教师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读书和阅读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应依据考试说明,根据各班级的学情,立足课本,变换角度训练学生从课本(包括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而一些老师平时的教学仅停留在讲授课本或划划课本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时学生忙于翻看老师整理的材料,生搬硬套,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累学生也累,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学科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绩也不理想。老师与其辛苦地整理材料,不如培养学生的方法和能力,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这也就是“鱼”和“渔”的区别。如2010年中考试卷第25材料题的第(2)和(3)问题: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具体体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即资本输出增加和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获取了更大的利润,加强了美国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但它同时也建立在对第三世界不公正掠夺的基础上。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九下《教师教学用书》

(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3分)

材抖三

――摘自人教版历史九下《教师教学用书》

(3)读图l4,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概括1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是什么?(3分)

这道题突出学科核心知识,以提供材料考查学生提取有效效信息的能力,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考查学生从数轴图上概括美国经济发展状态,问题设计从理解分析到方法运用,突出了开放性试题重视学以致用的特点。试题提供文字和数据材料,体现了素材的多样性,要求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回答问题,把学习方法纳入考查当中,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满堂灌。要依据《考试说明》,立足课本和《指南》,研究教与学的方法,关注学情,巧妙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应知其然,而且应知其所以然。每节课不要讲满,课前用几分钟时间小测知识点,上课“讲、评、练”相结合,每节课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一旦发现问题,要分析原因并及时解决。那些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要帮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给予其学习信心,引导他们走上学习正轨。在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科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意进行有效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读图方法、运用方法)的指导。这种知识+能力十方法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加强审题和解题的指导

在考试中,许多学生冈书写潦草或答题不规范,或审题不认真而失分。如辨析题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辨析说理,但是学生往往或把辨析题做成改错字,或说理只写一个方面。有些学生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结果答非所问而丢分了。如2010年中考试卷第25题(3)读图l4,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概括1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是什么?学生没有根据图14概括l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而是从课本和老师整理的材料中找答案,导致失分。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创新 人才 课程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14-03

一、材料物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特别是理工融合,在上世纪90年代,教育部提出了综合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一引导性专业,设置了材料物理专业,并明确可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截止2010年,全国有77所高校组建了材料物理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所涉及的方面主要是材料的宏观及微观结构,材料的物理性能基本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物理本质。材料物理专业是现代半导体、微电子、光电子产业发展的理论及应用基础。近年来,材料物理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中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在2001年我校也开设了材料物理专业,并且在同年向全国招生。由于缺乏对这个专业的深刻了解和实战经验,使得我校在探索阶段只能“广撒网多捞鱼”,多样化的培养方式是我们的主基调。加之,在初期我们的师资力量的缺乏和高层次研究师资的匮乏,以及专业实验室没有真正建立等等原因,导致我们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以理科物理类为主要学习课程。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我们的专业学生没有了专业方向的特色,培养的结果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就业率不出意料比其他传统专业低不少。在经过了3年左右的摸索阶段后,我校开始不断引进高水准师资力量以填补此专业的师资空缺,材料应用型师资得到加强。但是我们的专业特色还是没有能更好地凸显出来,这是我们今后工作应该不断努力的地方。

二、我校材料物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开办之初师资力量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师资缺乏,而且偏向于物理类,材料类教师极少。

第二,实验资源匮乏,特色专业实验室尚未建立,未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

第三,专业特色不明显,特别是未能与本校整体特色紧密结合起来。

第四,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培养模式不够成熟。

第五,部分教师思想观念尚未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没有做到教学相长,教学互补。

三、我校材料物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材料物理专业培养目标

该专业在开办之初,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就不是很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我校在该专业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目标是:将培养材料物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纳入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优化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探索并逐渐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增设开放式实验和实践课程;建设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建立新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相关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改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模式。

(二)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建设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改革教学内容,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增加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

(三)结合武科大特色(钢铁冶金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培养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新办本科专业要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并逐渐形成本校特色,首先要依托学校多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即整体的专业特色。事实上,国内一些大学的材料物理专业办得很有特色,不仅生源质量较好,而且培养的人才质量较高,很受市场欢迎。例如,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物理专业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于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和功能薄膜材料的开发,重点培养在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该校材料物理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7-2009年毕业生考研达线率超过30%。不难发现,依托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人才培养科学定位是该校材料物理专业办学成功的关键。我校是立足于冶金和钢铁行业发展起来的地方高校,因此,“冶金”和“钢铁”是鲜明的行业特色标志。在材料物理专业设置课程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偏向于向钢铁材料和非金属材料领域进行深化。同时,充分利用我校在该专业引进的师资力量,结合专业与课程的相关内容,引入薄膜材料、聚合物材料及磁性材料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满足社会对新型材料“专而全”人才的需求。

(四)结合我校实际,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网络资源为补充,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

新的教学方法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专业与课程的兴趣。如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积极采用启发、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时,教师尽量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简单的知识加以拓展深化,并将所讲解的课堂知识尽量与学生的日常所见所闻紧密联系起来,即让学生尽可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及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学校兼顾相应的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提高科研水平。如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分组讨论,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得出分组讨论的多个答案,然后老师再对这些答案综合讲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可以使问题的答案更加全面与透彻。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总结问题的答案,准备对应的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报告,不仅锻炼了学生口述展示科研成果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锻炼了本科学生上讲台的胆量,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得更加紧密。另外,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以往的作业多为过程式作业,学生们往往能找到固定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别无所获。如果作业没有了固定的答案,那同学们就不得不去查阅大量资料或写下整个设计论文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单纯的黑板板书授课手段,而采用新式的多媒体教学、黑板板书以及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黑板板书主要用于推导为主的课程(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等)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它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新意。特别是,在讲解具有复杂空间结构与模型课程(如材料科学基础)时具有很多优势,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授课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注重实践教学,教师要将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我校省级物理实验中心的优势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开展实验,以提高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讲授课程,不仅可以使课程讲得更透彻,使学生更乐于理解与接受,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与专业的兴趣。此外,授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来,可以安排学生独立负责某一板块的实验内容,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与学生一起商讨解决,这样可以更早地参与实验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这样的做法真正做到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另外,我校很早就建立了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教师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与对学生进行开放式实验提供了条件。在开设实验课时,课程的教学实验应服务于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又独立于课程,构建独立的由基本技能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三部分构成的实验体系,同时逐步将实验室办成开放式实验室,保证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实验,对有能力的学生尽可能地给予创新实验的帮助。

(六)注重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专业建设的主要基础条件就是要有一支稳定成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自我校开设材料物理专业以来,我校不断引进在该专业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特色、基础知识较扎实的高学历人才。2004年以来,随着师资队伍的扩大,特色方向的凝炼或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办出特色,专业才能有牢固的立足之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七)注重专业课程的规划和建设

课程建设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专业能力,设置专业课程要考虑学校的整体特色和专业的性质以及学生的就业。

(八)改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模式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更是对课程建设的一种评价。只有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科学地评判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新的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模式必须能够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该模式考核的重点应该是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避免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新的考核模式是:(1)学生的最终成绩=卷面成绩(期中+期末)+实验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专题小论文的撰写成绩;(2)考核内容:在考试试卷和作业中,增加理解性和讨论性方面的内容,减少纯记忆的概念性内容;(3)考试方式:开卷和闭卷相结合。

四、结语

根据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市场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导向,促进教学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弥补传统课程知识与市场需求存在的鸿沟,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宏玉,王媛媛.材料物理专业的特色方向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1,(5):14.

[2] 方道来,童六牛,夏爱林等.材料物理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设置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104.

[3] 陶辉锦.对材料物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5):53-54.

[4] 王念.信息化背景下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研-自然科学教学,2011,(2):29.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7

关键词:中考策略复习迎考

最近几年,中学社会政治中考逐渐由闭卷形式向开卷形式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面向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迎考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复习。本人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初中毕业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社会政治中考迎考的方法和策略,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端正复习思想和态度

针对目前宁波地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实行开卷考试这一现状,家长和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心态。他们认为初中社会思想品德中考很容易,可以翻书的,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在这里,我想作为初三的政治老师,首先应该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洗脑,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端正他们对本门学科的学习态度。应该告诉他们开卷考试的要求,告诉他们开卷考试重视对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应用基本观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同时,还重视考查学生活学活用,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的难度要大得多。现在的政治课要学好,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忆再现,而是要通过学习课本知识,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应对中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

二、制定好中考复习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践复习计划

本人认为,在复习中实施三步走战略效果较好。

1.第一步,全面复习,系统掌握,打好基础。

初中社会政治课中考复习,要牢牢抓住基础训练,即知识点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通过知识点的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是搞好迎考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社会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要全面、系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系统,而后进行巩固训练。

2.第二步,专题复习,抓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把最近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按照专题形式逐个列举出来,然后依据每个时政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意思设计成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找准一年内的社会热点,把每个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各种题型都考虑周全,逐个列举出来,进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住问题的答案。

3.第三步,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准确率。

综合训练就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热点专题训练的前提下,运用已掌握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通过这项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一步熟悉时事政治材料与基本理论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此,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前边训练的专题进行重新组合,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多样,尽量达到中考水平;二是要做到教师讲解与学生自练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查漏补缺,弥补空缺的知识,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三、研究分析中考题型,整理和归纳解题策略

目前,宁波地区社会和思想品德中考只有两种类型题型,一种为客观题,一种为主观题。针对这两种题型,本人归纳出以下解题方法:

1.客观题的解题策略

客观题一般而言比较简单,但是想要得到满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做客观题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客观题一般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要么是一句话,要么是组合式选项。在做客观题的时候,我一直向学生强调,要注意观察,多使用排除法。先看选项中的句子本身观点有没有错误,假如有,那么先将此选项排除掉,然后对剩下来的选项作进一步筛选,哪些选项不符合题意,就把这些选项排除掉,最后剩下来的选项一般就是此选择题的答案了。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解答客观题的方法,现举例说明。(宁波市2007年社会思想品德中考题目)2007年5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宁波市象山县公安局民警、共产党员何利彩的事迹。她爱岗敬业,十几年帮助下岗女工、照顾重刑犯之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新业绩,两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荣誉获得的关键是靠媒体的宣传

②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③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才能得到人民信任

④要弘扬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观察此题,我们采用排除法,只要排除一个选项就可以了。第一步,先看选项观点本身有没有错误的,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很清楚就看到选项①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省去第二步——对选项是否符合题意进行判断,得出答案为D。

2.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主观题的解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细读材料,审清问题。

见到试题以后,很多学生都忙着动笔,这是一种不好的答题习惯。良好的答题习惯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认真阅读试题的内容,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重点,做到读懂材料大意,并能概括出材料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其次,认真审清材料所给出的问题,准确把握“提问”的意思,弄清问题的限制条件,指向范围,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去理解,明确题意。再次,要找出问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读明材料,审清问题,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前提。

第二步,推敲问题,寻求与教材的结合点。

通过前面对所提问题材料的分析,积极发散思维,在明确解题思路后,找出“材料”和“提问”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即“材料”或“提问”体现了教材上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紧扣教材知识点,用教材的知识解答各类问题,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关键。切记,寻找的知识点要多点,答案要完整一点。切忌,只泛泛而谈,结果既花时间又失分数。

第三步,细致阐述原理,针对性进行分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逻辑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回答。在阐述原理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观点要鲜明。在涉及多个知识点时,要考虑其主次先后,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最后,答题时还要做到语言规范,字迹工整,卷面干净。细致阐述原理,多角度地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保证。

以上是我对初中社会和政治课中考迎考策略的几点看法。我坚信只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搞好中考前各个环节的训练,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8

关键词:室内设计;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体会;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29-02

一、室内设计专业技术理论课程的设置目的

目前,国内的诸多高校都设置有室内设计专业,是艺术类的主要专业之一,而室内设计行业近年来,发展的也可谓是如火如荼,业态前景良好。然而对于诸多初入室内设计行业的毕业生而言,往往很难将学校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结合。面对这种现状,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我们是否要反思,我们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我们室内设计专业设置的理论课程的目的是否已实现?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笔试考试形式是否还依然适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高校中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法和考试改革成为势在必行之事。

民办院校中的艺术类室内设计专业的设置,本身就与公办院校有所区别。民办院校往往注重的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室内设计的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设计实践,为设计工作奠定基础。然而室内设计技术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的现状,却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那么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则已偏离。本文将从如何更好的实现室内设计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为设计服务而设置的目的的角度出发,以建筑装饰材料和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两门理论课程为例进行教学及考试改革的探讨。

二、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体会

(一)建筑装饰材料课程

任何一个室内设计工程的实现都离不开装饰材料,装饰材料以其自身的纹理、色彩、质感和形态等直接影响着室内空间的装饰风格及艺术效果。因此,建筑装饰材料是任何一个室内设计的从业者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然而很多高校设置的建筑装饰材料课程往往是学生最为头疼的。课程理论性太强、过多的材料生产工艺及物理性能、材料种类的繁多、无法亲身体会材料质感、孤立于设计实践课程之外等情况的存在,使学生觉得难学、难懂,从而产生学习抵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无法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中的原因。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该类问题存在的诟病,树立了“学会应用”才是装饰材料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的原则,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革新。

1.针对理论性强及传统对于材料生产工艺与物理属性的讲解问题。艺术类学生对于此类理论过强的知识,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为室内设计服务,并不需要了解太多材料的原料、生产工艺、物理及化学性能,因此笔者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将这些理论知识做了简化处理,仅讲解必要的材料性能,更多的是关注材料所营造和表现的空间效果,即材料在空间中的具体应用。

2.针对材料种类繁多的问题。学生往往觉的材料多而杂,很难形成系统知识。因此笔者摒弃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而是将材料归纳、整理和重新分类。如按照装饰材料的适用部位进行分类,适用地面的装饰材料有瓷砖、木地板、石材、塑胶地板、地毯等;适用墙面装饰材料有涂料、壁纸等;适用于顶面装饰材料;适用于门窗工程材料;以此类推。这种讲授顺序能够帮助学生较好的形成知识树,更好的理解和吸收。

3.针对无法亲身体会材料质感的问题。除了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材料图片、空间设计的实景照片之外,还到工地搜寻了主要材料的样块,将样块带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安排材料市场的实训环节,将学生带到建材家居市场进行场地授课,将课堂讲解的知识与实物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对材料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于材料在空间中具体应用的把握。

4.针对建筑装饰材料与设计实践存在孤立的问题。笔者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让学生辅助3dmax制图软件,进行材料应用的练习。在考虑可实施及协调美观的前提下,进行材料赋予,并分析材料的主要特性及制作该空间中造型的具体施工工艺做法,使学生对于装饰材料的应用形成更为具象的认识。同时,结合各种空间设计类课程,如商业展示空间设计等进行系统的应用学习。

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革新,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有更大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课程教学反响良好。

(二)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课程

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课程对于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要求均较高,是室内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的必修课程。很多学生在提到工程预算课程时,往往会觉得学习难度很大,而且因为在高校学习期间,工程预算与具体的室内设计实践项目的联系性较小,因此这门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很多学生往往是课堂上听的就一知半解,课后又没有进行理解掌握,最终在毕业踏入工作之后,对室内设计工程预算完全无从下手。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笔者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授课时主要有这么几点教学改革。

1.使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开始之初,笔者便举了“采买布料―量体―裁衣”的例子,使学生明白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工艺与工程预算的内在联系和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同时,举一些因工程预算出现纰漏时,所产生的一些问题的案例,使学生对该课程树立重要性的意识。

2.想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是很难学好一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在课程授课时,笔者尝试与学生就业后的预算工作性质相结合,除了定额预算之外,将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清单计价预算形式作为重点讲述内容,以目前装饰装修市场先行预算形式为依托,针对实际案例进行工程预算书的编制的讲述。同时加大实训课程,让学生针对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工程预算书的编制,增加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和参与性,使学生对学习工程预算不再畏惧和抵触。

3.增加工程预算课程与其他关联课程的融合学习部分。笔者在讲解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法则时,将装饰材料和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引进课程的学习中,这样学生对于分部分项工程的理解更为具体,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三、技术理论课程的考试改革探索

理论课程的考试模式,大多是传统的笔试形式。尤其像装饰材料和工程预算这类课程,往往是一张卷子定分数,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分数高,只能代表其有较强的记忆力,并不代表真正学会了应用。甚至在之后的设计实践时,根本不懂与材料和预算的关联,也就没办法实现真正的理解应用。因此笔者在两门课程的考试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调整。摒弃了过去的笔试模式,更多的是对于材料、预算的实际应用方面的考量。下面笔者将阐述一下对于这两门课程考试形式改革的具体举措。

1.建筑装饰材料课程。装饰材料课程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学生收集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应用的案例,分析空间中所用材料的品类、特点、美学质感、适宜的空间部位及营造的装饰风格,并要求至少针对10类建筑装饰材料进行分析。分析汇报时根据分析结果制作PPT汇报文件,在课堂上进行为时5分钟的分析报告。这样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收集空间案例资料、分析材料并汇报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记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材料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法则。其次,针对既定空间进行设计或是在并联的设计类课程中所做的设计方案,对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自己的设计方案,既能使学生更好的将理论技术联系实际设计实践,增加各课程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同时也能使学生体系化的感知装饰材料与设计的关联,更好的使装饰材料服务于设计。

2.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课程。工程经济分析与概预算是室内设计的组成部分,而过去的考试可以说是完全独立的,这种考核形式,极不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在工程预算考试形式上笔者做了以下调整:第一,要求学生在列项准确、工程量计算方法及数据金额准确、工程预算书格式无误的前提下,结合室内设计课程所做的室内空间设计方案,运用目前装饰装修市场的计价形式及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制作出装饰施工半包形式的工程量清单预算书。第二,结合学生自己所做的室内设计方案中所需的主材,做出主材工程量统计,并搜寻材料单价,制定主材统计估算表。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真正的完成一整套室内设计方案,并形成完整的设计文本。同时,因为考试运用的预算形式是与市场现状完全接轨的,因此,学生在就业时,有了学校阶段的学习积累,就能更为快速的融入和适应自己的设计工作,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如何让室内设计的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和考试,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后面临的工作形态,是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在任何一门理论课的学习和应用上,均不能孤立对待的观点,积极的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形成更为体系化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刘少帅.室内设计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教学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9

从近几年的历史中考情况看,材料解析题的考查趋向灵活,注重理解和分析,材料题呈现信息量大,提问角度活,能力要求高,学生在应对这些问题时,需要端正认知态度,掌握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一、认知――历史阅读很重要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和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认清阅读教材很重要,教材是工具,是根本,指导学生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平时阅读草草了事,关键考试就暴露了阅读能力上的不足,不仔细读题或是读题不懂,就会在试卷上出现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甚至贻笑大方的答案,这样的结果值得老师深思。学生的阅读能力之所以差,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没有学会理解地阅读。

二、导读――教师引导是开始

“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这种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学生要掌握自我阅读的技能,教师的引导阅读是关键。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疑惑和探究答案时很自然的就把目光转向教材的阅读。例如,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提问:战争名称的由来?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近代,英国第一个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它分哪三步走?《南京条约》的签订,五处通商口岸为何选在沿海地区?这些问题教材上没有明确答案,老师的抛砖引玉,会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材,学会思考。

三、读懂――解题第一步

1.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答题前首先读题,如何阅读?先读材料,后看题目,循序渐进,有其章法,但是也有局限性,如遇材料陌生,又是难懂的文言文,学生心理会紧张和恐惧,影响答题;反之,打破常规,先读题目,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的放矢更有效。

2.阅读材料的基本方法:读懂和读透。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读懂材料的主要观点,获取有效信息,参透命题的考查知识方向。

四、搜索――解题的关键

关注材料赋予的信息,学会搜索信息,利用信息,找寻答案。

1.抓取关键词:材料的关键词语无论多少,都是解题的暗示,破题的入口,它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或者隐藏在材料中间,都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寻觅,给以启发。如“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统治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找到了材料中用关键性词语对辛亥革命较为完整的描述,学生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如“遵义会议集中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进一步认清遵义会议在长征途中起到扭转乾坤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2.找取相似点:题目可以千变万化,材料设计越发精彩纷呈,不变的是阅读的材料与课本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本知识的背景下,新颖的题材赋予了教材新的生命力,当学生找取到材料与课本知识点的关联,答题的切入口就显而易见了。如关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围绕三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展开对条约内容的剖析阐述,学生会认识到每一个条约都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危机,都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比较相似点,可以快速记忆,突出重点。

五、解答――解题的完美呈现

阅读材料才知材料,解答出材料的问题才是呈现对材料的准确剖析。

1.细心推敲第一问:历史材料解析题会设有多个小问,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仔细斟酌第一小问,以求全面准确。

2.专注审题和设问:审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提取的过程,既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又要克服思维定势。如材料问答中往往会出现限制性的词语,如“依据材料来概括”,“根据材料来谈一下认识”,“从以上材料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会忽视,会模糊答题,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时要提醒学生审题围绕材料去思考和组织,不能随意发挥;有所取舍,有所归纳,这样才能达到考查能力的要求。

3.文字表达简明扼要:注意用词规范,要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述真实的历史,言简意赅的答案会有画龙点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