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9-21 07:01:39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校;游戏美术专业;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15-02

伴随着2012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亦进入了象征民族文化的龙年。在过往的近十年内,我国的游戏产业经历了一个迅猛发展的周期。截止到2011年,国内游戏产业年总产值规模已达500多亿元人民币。①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游戏教育产业亦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国内对游戏研发人才的培养远落后于行业发展:一方面,各大高等院校关于游戏研发专业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善,另一方面,各种民办游戏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良莠不齐,教学状况堪忧。这种环境导致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需要或者面临就业方向不对口的情况,而企业的人才缺口依旧与日俱增,双方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鉴于国内游戏教育产业的现状,“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人才”,是笔者等高校教育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因此在以下章节中,笔者将结合近年来的调研以及课程教学实践作出浅述。

一、教学定位——符合高校特点的游戏美术专业教育

(一)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的面向层次是大学生群体

纵观当今国内游戏美术教育产业,其教育机构总体上可以划分为高校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两种类型。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育之所以区别于社会上的游戏培训机构,原因之一是:前者面向的是教学对象是普遍处于18-22岁年龄层段,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艺术基础的大学生,而后者面向的教学对象则是遍及各个年龄层段,文化层次与学历水平、职业与身份各不相同的社会人员。教学对象的差异决定了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必须具有更高的起点,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思维灵活、文化知识层面广、创造力强等特质,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习惯于网络生活、以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特点,为他们学习游戏美术专业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比较单一,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尤其缺乏在相关行业内的工作实践经验,在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理想化,或是所掌握知识技能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等情况。②因此,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强调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于适应就业形势。

(二)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当体现其学术性

高校游戏美术专业与民间游戏教育培训机构的区别,重在体现其学术性。强调学术性,一方面在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术性,另一方面在于注重教学的学术性。

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术性,体现在对游戏美术专业中所涉及的各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与信息要进行严谨考究。具体而言,游戏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不但涉及到美术造型基础的素描、色彩、人体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也包含设计学方面的各种构成原理、动画运动规律,并且还需要运用到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和编程等知识技能。与社会上某些游戏美术培训机构忽视学生基础能力培养、鼓吹短期速成、套路式的技能训练相反,作为高校专业教学,我们在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个操作环节中,都应当强调其严谨性、规范性、正确性,并且还要提倡思辨、钻研的学术精神。例如,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研究当前网络游戏审美流行趋势,并且尝试进行游戏美术风格的创新;又例如,我们应当启发学生将文化历史知识融合到游戏美术策划中,开发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游戏;再例如,我们应当组织学生将游戏美术和动漫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利用一系列同步课程、嵌套课程,引导学生“学一门,关联另一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教学的学术性,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钻研、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统一在教学之中,以科学的方式培养人才。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在本专业的各个年级依次开设关于游戏美术的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入门课程、进阶课程,并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备课和安排作业。与此同时,代表游戏美术各个专业方向的教师会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育理论、交流教学心得,并且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主张某些游戏美术培训机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作坊式”教学,也反对一味强调以作品数量堆积出成果的训练方式。我们强调,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因材施教,在实践过程中既重数量也重质量,力求培养出既有实践动手能力,又有学习思考能力的学生。

(三)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当注重对校本资源的利用

基于高校游戏美术专业课程的综合性、自主性、素质教育性的特点,高校应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开发利用资源,开展富有院校特色的游戏美术专业教学。以我校为例,游戏美术专业的发展正是以学院的软件技术教育作为依托,借助于学院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汇集网络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另一方面,近年来在广东地区大力发展游戏动漫产业的形势下,我们借助于地理优势进一步开拓了校企合作之路。学生通过在游戏设计公司的实习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能力,并且将实习经验以及游戏产业市场现状反馈学校,为在校师生提供了解行业信息的途径,促进教学与时俱进。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高校游戏美术专业教学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周边环境、时代形势等各个方面进行校本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将这一新兴专业办好办强。

二、教学模式——实践为主、兼具素质教育的研究性学习

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正从以往教师主导的接受式学习逐步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转变。游戏美术设计既是一门新兴的技能型学科,也是一门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因此高校游戏美术教学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技术技能,还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游戏产业市场需要。那么,如何通过教学实现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若干个人浅见,望抛砖引玉,促进各位读者们的共同探讨:

(一)前期准备

在游戏美术设计课程开展前,教师需要针对课题进行前期准备,包括分析教材、编写课件、安排实践作业等,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把需要学生掌握和实践的知识技能化为具体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例如在《游戏原画场景设计》的某节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透视原理、色彩搭配和软件操作技巧三方面的知识,那么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不必将拆分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而可以将这些知识融合成具体的实践操作任务,例如:“参照某某网络游戏(学生自选)的原画场景设计形式,以成角透视的角度,结合数位板和图形软件,绘制出一个冷色调的NPC道具店”。在这个实践任务中已包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全部知识点。此外,这种具体的实践任务,在命题方式和要求上与游戏公司的项目要求是非常相似的,因此学生在通过实践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又得到了模拟企业实战式的锻炼。通过教学验证,这种将知识转化成任务的实践型教学设计,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积累丰富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实施

游戏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一般的流程是,先把相关教材和资料中的理论知识点筛选出来,配以典型图例并精简讲解,而后布置实践操作任务,为学生安排4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实践,最后进行作业讲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环节是重点。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指导,而且指导的方式方法要注重多样性。除了个别辅导、集中辅导以外,还应该组织学生之间的分组学习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达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交流评价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阶段,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当堂作业进行多元化评价。评价对象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作品画面效果、对知识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个人的心得体会等等。总而言之,我们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丰富的、具体的、动态的、客观的,力求以生动的交流评价代替刻板的课后总结。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消化,并养成反思、钻研的精神,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外的收获。

(四)课后延伸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当布置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课后延伸学习。结合游戏美术的学科特点,学生的课后延伸任务也紧密围绕游戏设计而展开。课后延伸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性的,例如组织学生以搜集资料的方式,将不同的网络游戏进行美术风格的对比,并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风格类型进行分析,学习其色彩、线条、造型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再者,学生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课程进行同步的延伸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游戏策划、游戏界面设计和FLASH动画课程三门课目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制作一个网页小游戏,这就达到了学习的综合运用和延伸的目的。总之,通过课后延伸学习和实践,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学科的关联性,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游戏美术专业课程应当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通过理论教学强化素质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强调能力培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素质与技能全面发展的游戏设计人才。

三、结语

游戏美术设计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亦是继动漫之后的又一门朝阳产业。发展好游戏产业,势必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中,高校将在游戏美术教育产业中充当主力军的角色,因此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以及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使命。游戏教育产业的发展道路是广阔而漫长的,值得我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资料来源:新浪游戏频道.网址games.省略/w/n/2012-03-15/1431594489.shtml及CGBC中国游戏商务大会官方网站:省略 (中文),信息日期:2012年03月15日.

②张积家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第3页.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3]刘儒德主编.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4]钟仕伦主编.美育与美育心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范文2

1.1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增加学习的动力,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学生学习知识比较专心,也能增加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网络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授课时使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可以大量加入图片、视频、动画、表格等相关内容,也可以使用特效来渲染课件,使课堂活动更加直观、方便、多样、形象并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学生可以使用因特网更多地了解美术、欣赏美术、感悟美术,从而深入地创作美术。在课余生活中,可以利用QQ群、BBS、微信、博客等交流工具私下交流沟通,这也增加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增加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得知识共享。

1.2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全面,它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大量需要的资源,一方面方便教师的授课,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观念。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形式,比如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人机交互等形式来总结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精神,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在获取资源的问题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一个人获得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使获得的资源全面而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地整合信息,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搜索、筛选、整合和总结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2网络化美术教育带来的弊端及改进措施

2.1弊端

2.1.1重视技术,忽视美术教育的创作现代的美术教育要求能够更多的从技术方面来提高品位,但是美术是一种艺术品,不能简单的只从技能层面来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已经忽略了美术是需要灵感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创作的。教师会一直在课堂上放映PPT、影视作品等,学生的课堂生活也会一直沉浸在视频放映上面,缺少了实际的动手能力,因为计算机能够带来更多的方便,可以快速地形成一幅作品,但是作品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会缺乏一定的深度。所以,计算机网络不可能代替全部的创作手段。

2.1.2基础薄弱,发展不完善由于以往教育对于美术的重视不够,导致美术教育的基础薄弱。中小学是学生思维开发最重要的时期,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启蒙教师,引领学生通向美术学习的大门。由于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的质量。而在较偏远的地方,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美术教育的设施不全面,影响了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2.2改进策略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范文3

艺术中专 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艺术中专相比其他中专,课程设置有所不同,分为文化课与专业课两个部分,就生源来讲,艺术类中专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而且不同的学生之间年龄跨度比较大,一般艺术类中专学生的年龄在11~17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没有发育成熟。而对于学生的来源,其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学生之间的家庭条件各有差异,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报考艺术类中专的学生,通常都是对艺术抱有一定的喜爱心理,其文化课水平都不一定很好,相对普高的学生,中专生入学前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尤其是数学学科,很多学生都表示一提到数学就头疼,更不用说学好数学、提高数学成绩了。面对这种形式,艺术类中专的数学老师面对更大的压力如何应对新的形势,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数学课能够成都形象,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改革数学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教学与艺术教育整合起来,使学生既能有兴趣、有信心学好数学,又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水准,使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数学教学,本身也可以认为是一门艺术,它也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将数学教学的这种艺术魅力充分的发挥出来,数学教学就能够与艺术教育充分整合起来,形成一种能够使艺术类中专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发挥艺术的形象性,将数学教学生动化

数学教学具有形象化的语言、方法、手段等,充分运用数学教学的这些形象化因素,有利于数学艺术性的发挥,将数学教学与艺术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在进行艺术类中专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发现数学的更多的艺术性,应该发现数学教学不仅有着严密的逻辑性,而且有着生动、鲜明而又具体的形象,教师利用直观性的语言和感性化的材料结合起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其缺陷很大部分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手法的墨守成规,使得教学方法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语言、动作、表情的很多因素将所要讲授的数学教学内容形象的表达出来,可以利用比喻、类比、数形结合等多种艺术手法形象化地对学生的感官材料进行处理,可以利用教学课堂上的幻灯、投影、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多种电教手段相结合,通过形象化的视听媒介,将数学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艺术类中专的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形象性,将教学内容与其直观形象充分结合起来,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导学生完成其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从生动直观转变为抽象思维的课程,教数学教学课堂变得生动而又活泼。

二、发挥艺术的情感性,增强数学课堂的感染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有理性因素,也有感性因素;将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相结合,既做到以理服人,又做到以情感人,可以将数学教学转变为一种科学性和艺术性都能充分展现的富有魅力的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创设一种情感性的教学情境,采取富有情感性的教态,将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出来,营造一种启感而又陶冶情操的氛围,使学生置身课堂能够忘却数学知识的枯燥乏味,能够充满兴趣地接受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将教学的语言加以处理,利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能够将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充分地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发挥艺术的审美性,给数学课堂增添美的气息

数学学科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性十足的学科,它蕴含了很多的内在之美。例如,数学的语言具有简约美与抽象美等,数学知识具有着严谨美、公式美以及符号美等,而数学形体,又具有对称美与和谐美等。这些美在数学教学中都是可以充分加以利用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首先自己应该发现这些美,然后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美。美的创造与追求是作为一门艺术所必须的,将美的创造与追求融入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使数学教学一种完美的艺术境地。各个部分之间和谐而又对衬,而且还能够恰到好处地达成一种平衡,是数学教学的终极审美因素。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整理与演化过程中,通常追求一种井然有序而又和谐协调的状态,这种状态便是数学教学审美因素的最佳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本身的仪表、体态、语言、风度等与内在的品格相结合,追求教师本身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充分展现,追求数学的各种审美因素的充分展现,将一种审美感十足的形象展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完成学习目标,并充分培养审美意识。

四、发挥艺术的创造性,增强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活动。数学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具备那种显而易见的可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素。所以,长期以来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中专生的文化基础是参差不齐的,而且普遍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面对基础上存在绝对性差异的学生,一味地用刻板的公式去解决数学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行不通的。其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活动、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思维的创造性,使教学活动具有独创性。这就要求艺术类中专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再进一步。对于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对其思维能力和疑难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师生相互交流思想以及思维,这样才能够体现数学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独创性特征,才能使的数学教学在艺术类中专教育活动中具有强大不灭的生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具有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作为一名艺术类中专的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这些特征,将数学教学与艺术教育整合起来。数学知识具有枯燥性的特点,而艺术类的学生思维活跃,天性好动,他们的思维一般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而进入艺术类中专大多缘于对艺术的热爱,他们本是与数学不相融的。但是将数学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使得数学就有了吸引艺术类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相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丽,张向辉.浅谈数学教学与艺术教育的整合\[J\].科技信息,2007,(27).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手工制作课程

中图分类号:J50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70-01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制作课程是一门以传授手工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实践操作、应用为活动内容的一门艺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手工制作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技能课程领域内具有上承《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课程,下启《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功效。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实际运用到的地方是最多的,如最常见的五大领域课程中的教具制作、幼儿开设的手工制作课程、幼儿每日相关的教室环境创设和幼儿园整体环境创设。因此它的实际运用价值是最直接的。

一、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研究现状

以“高职”“手工制作”为关键词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了4篇相关学术研究论文,并没有相关的硕博论文进行研究。分析后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其中从课程改革出发(丁晓景,2012),对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实训项目、考核机制进行了浅析。[1]通过调查发现《手工制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孙平燕,2014),从课程实施过程入手提出了课前调研,创新教育理念;课中创新,改善教学方法;课后总结,完善课程评价。[2]从教学模式出发(段浩然,2011),提出了将网络资源合理地利用到《手工制作》的课程教学中,丰富了课程教学模式。[3]在教学模式方面提出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丛娜,2015),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欣赏课、情景课、体验课、实际操作课、集体创作课等,通过多种形式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手工制作学习空间。[4]

二、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结构问题浅析

从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总课时1343,手工制作课程课时数占总技能课时数的0.25%,与普通话训练、玩教具制作、思维训练、幼儿英语口语训练各科占总技能课程课时数基本相同。其中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课时数占总课时数最多。手工制作课程作为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的延伸学科,与其他美术类的延伸学科相比课时数基本相同。手工制作n程作为一种操作性极强的技能课程,其课时数可分为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其中理论课时数占手工制作总课时数的30%,实践课时数占手工制作总课时数的70%。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理论课程课时数占22%,实践课程课时数占78%相比,手工制作课程实践课时数相对较少。

三、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内容问题浅析

(一)课程内容陈旧、创新性低

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剪纸、折纸、粘贴画、泥工、编制画等。由于课时总数的影响,对这五大类内容的知识只是浅尝辄止式的学习,集中于教材内容的学习,不能及时补充与之相关的新知识。教材内容陈旧,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可操作性低,创新性低。

(二)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课时数分布不均

手工制作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极高的技能课程,实践课程课时数应该多于理论课程课时数。但过多的实践课程也导致了一种现象的出现,只追求实践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掌握制作方法。

(三)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单一

在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来进行具体内容的学习。这种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效率较低,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掌握制作方法,这也体现了手工制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单一。

四、结语

(一)设置技能结构分支,培养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技能结构分类,培养专门的人才。对于五年一贯制的高职学生而言,头三年可以进行基础技能知识的全面学习,第四年根据技能课程的考核结果综合个人志愿进行自主选择,进入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主要分为三大类:音乐类、美术类、钢琴类,手工制作属于美术类的一个分支。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二)综合五大领域知识,丰富课程内容

手工制作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课程,应该抓住其特点,将其内容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知识相结合,开展模块化的手工制作学习。例如:社会领域关于交通领域的内容,结合手工制作可以制作相应的交通工具,交通指示信号灯等相关教具。把手工制作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手工制作课程的趣味性,及时补充手工制作课程的空缺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内容呈现方式

由于班级人数增多,单一的传授与示范方式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了解与掌握每一步的制作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手工制作进行提前录制,学生可以边看边学,更加细致地了解每一个步骤,也方便学生课后自学。

参考文献:

[1]丁晓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改革初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

[2]孙平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改革初探[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范文5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美术欣赏 模块 教学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美术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新课改实施后,高中美术欣赏教材总共分为了美术鉴赏、设计、绘画、雕塑、电脑美术、摄影摄像、书法、篆刻、工艺等九大模块,内容变得更加充实。美术教育的范畴不断完善,对高中美术教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高中美术教师必须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努力钻研教学方法,使高中美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那么,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欣赏模块教学应如何开展?笔者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一、高中美术欣赏模块教学需警惕三大误区

(一)美术课=文化课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中美术教师或照本宣科,或太精心设计,将原本具有灵活性、生动性的美术课变得学术性、严肃性,扼杀了美术课的活力。一旦美术课失去了灵活性,就毫无生动性可言,相当多的学生钟爱美术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上美术课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保持轻松心情,可以各抒己见,可以充分体验到自由的快乐。然而,往往因为摸索不出好的教学方法,个别教师会陷入照本宣科、一味讲读课本注释的模式,事实上,注释仅仅是教材所选作品的相关简介、拓展,远远达不到美术鉴赏的目的。高中美术教师应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做教材的“传声筒”,将美术课与文化课严加区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二)鉴赏=讲故事

高中美术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教学氛围,而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附加个人的激情本来无可非议,但往往容易把握不好这个“度”,出现抛开作品鉴赏,过分拉扯作者生平轶事、八卦趣闻的问题。虽然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但教学目标有所淡化,显得本末倒置。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抓住美术鉴赏的本质,还停留在“了解作品细枝末节就等于鉴赏”的意识水平上,而对作品内涵没有充分的挖掘。教师的教学出发点本来是好的,但激情过度,反而显得专业性不够。教师要避免在教学时以讲故事代替鉴赏,除了要注重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还要摆脱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学生鉴赏的主动权释放出来。

(三)自主探究=放任自流

有时候教师太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注重自身讲解、组织、引导等作用的发挥;或以为美术课不重要,课堂时间完全交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撒手不管。实际上这和讲解过度类似,也是一种较为极端的做法。学生在缺乏系统美术教育的情况下,仅凭直觉来判断分析所获取的信息,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缺乏教师合理指引之时难以依靠自主探究完成鉴赏的过程。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艺术素质积累的过程,如若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将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因此,高中美术教师需警惕“自主探究等于放任自流”的误区,加强引导和启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胸中有“教材”

新课改下美术鉴赏模块既体现出较强的知识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又体现出丰富的情感性、审美性及趣味性。因此,高中美术教师需要具备较深厚的美术史知识及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此同时,还要仔细研习课程标准,深入教材教参并掌握其要点,做到胸中有“教材”。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的美术教材更具有学科本体的特点,既融合了美术学科的基础内容,又强调鉴赏与体验合一,美术方法与课程内容相连。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对选入教材的作品有独到的、合理的分析,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领悟美术思想和鉴赏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实践证明,开放的、活跃的、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应结合自主课堂的建设,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着重对学生的艺术理解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束缚或硬性规定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学生畅所欲言[1]。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于美术作品多多少少会有自己的看法,尽管其知识、经验有限,一些见解还比较肤浅,但只要是真情实感,教师应该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美术鉴赏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友好、有序的互动,必要时发挥指导、提示、补充、总结、升华的作用。

(三)把握经典作品的“穿针引线”作用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强调学习的直观性和经验性,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外经典美术作品特色和差异的同时,深刻感受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以及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创造。例如,鉴赏中国画时,切入点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从单一画种的发展历程切入,谈中国画中从人物到山水、到花鸟的流变;又可以从绘画技法的发展变化切入,谈中国画由传神到写意、由工笔重彩到水墨写意的历程;还可以着重分析某个流派的若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高中美术教师应善于以经典作品“穿针引线”,理顺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以及各经典作品间的内在关联,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美术作品鉴赏中提升鉴赏能力。

三、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教学的几种有效性策略

(一)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走进作品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2]。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评价能力,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感悟美术作品,使学生在美术课上活跃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达・芬奇的经典巨作《最后的晚餐》时,可以画作的历史背景为铺垫,设计若干有难度梯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示例:1、此画于哪个时期创作?是什么题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启发(此画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创作,取材自圣经故事);2、从画面分析现场气氛如何?他们都在做什么?(在被罗马兵逮捕的前夜,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道出“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各门徒显得激动、惊讶、疑虑,现场骚动不已);3、作者为了使我们分辨出哪个是耶稣,哪个是犹大,运用了什么方法?教师可从构图、人物神态、人物动作、色彩、透视、空间乃至光线等多个方面进行启发(①耶稣位于画面中央,摊开双手,头侧向他的左边,镇定自若,与激动、疑惑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②以“向心力”式的构图,增加画面张力,展现平衡、庄重的对称感;③在空间和背景的处理上,作者通过成排的间壁、窗户、天花板及墙壁上的种种透视法,突出画面的深度;④光线由左上的窗户照射进来,画中人物都浸浴在阳光中,形象非常清晰,只有犹大的面部和一部分身体处于黑暗之中,暗示了犹大就是出卖耶稣的叛徒,这种象征性的暗示画法始于达・芬奇;⑤该画构思精妙、布局深远,人物个性描绘与画题主旨紧密结合,展现了“多样而统一”的美学思想,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空前画作)。

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循循善诱,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作品,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对美术作品鉴赏的认知模型,提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契合学生接受能力

美术发展史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和时代、历史、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文化的见证。在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深入挖掘周围的美术素材,只有学会发现美,才懂得欣赏美。教师还可以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依靠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对于北京故宫的建筑之美鉴赏,学生会感到难度很大,或理解比较肤浅,因为他们很多都没去过故宫,仅从图片上的展示难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有关北京故宫的纪录片,使学生声画并茂地了解这一宏伟建筑,并通过播放一段巴黎卢浮宫的视频,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特色和差异。高中生处在一个感官体验比较丰富的时代,他们注重图文并茂、声色结合,喜欢课堂多姿多彩。这样的教学形式,无疑打破了美术教育传统说教的束缚,契合了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为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打开了一片新的天空,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调动视觉、听觉来感受中国古代的建筑之美,有效提高了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质量。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正如艾斯纳所说,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3],学生之间往往由于个体知识差异、经验差异、智力差异等因素出现与教师意见不一、答案不同的情况,对于美术鉴赏来说,这种差异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教师应充分了解美术欣赏的教学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仍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例,设计一道开放性较强的语言填空题,要求学生根据耶稣说的“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展开合理想象,对应耶稣和十二门徒填上各自由此触发的语言反应。这道题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给足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据此,学生这样设计:耶稣摊开双手说“孩子们,以后的晚餐将不会有面包”;西门疑惑道“莫非师父不要我们了”;马太惊愕道“师父一定是疯了”;腓力惶恐道“没了面包,我们就会饿死”;多马伸手道“师父,给我一个面包吧”??虽然这个答案与该画主题差之千里,但颇具创意、妙趣横生,各人的对话与画中人物形象不谋而合,说明了学生在鉴赏作品中花了一番心思去观察和思考,这样,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便达到。

四、结语

新课改下,美术欣赏模块教学为我们的美术教育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它既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又充实了我们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浓厚兴趣。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应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生活出发,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作品,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鉴赏水平和创造能力,竭尽所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禹有备.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161-161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范文7

【关键词】情感教学;高中美术

随着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情感教学法由于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等有点已经在高中美术教学领域被广泛的运用。那么怎么样更好的在高中美术中运用情感教学呢,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拙见:

一、高中美术教学出现的尴尬现状:

高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限,教师教学的方法落后以及教师的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在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仅仅依靠参考书进行授课,离开了参考书和多媒体,教师的课堂就无法进行.除此之外,教师的个人文化综合素质不高,例如,教师的文史哲知识不全面,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其鉴赏能力有限.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分析和鉴赏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有限的.再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的落后,仅仅是按照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也比较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因此,作为高中美术教师,他所面对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基础,不像小学或者初中生一样,高中生对于美术鉴赏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当一个指导者的身份给予学生指引,而不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当一个主导者,教师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关系到高中美术教学的进步与否的问题,但是当前的美术教师却缺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得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在课堂上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高中美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不足,教师教学的方式比较枯燥,教学课程的设置也不够合理等等原因阻碍了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发现,随着高中美术这门课程的发展, 这门学科也逐渐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也逐渐的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高中美术教学的课程包括核美术鉴赏,美术绘画和美术设计等等几门重要的课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欣赏作品的能力,在绘画课程上,教师会创收给学生一些绘画的技巧,绘画的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美术鉴赏的理解和自己的绘画功底相结合,学会美术创作.这样看来,教学的设计应该是教学生学会鉴赏,然后学会绘画,再学会设计这样的环节才符合教师教学的规律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但是在高中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出现了美术鉴赏到美术设计的环节的跳跃,学生直接跳过了美术绘画的环节到美术设计的环节,可见,高中美术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性.除此之外,高中美术教师教学的方式不够新颖,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等等原因导致高中美术教学停滞不前。

二、情感教学对高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高中美术教学融入情感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就要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高中美术课堂融入情景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加快速的感受到美术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情感,学生就更加能够融入教师教学的情景和氛围中来,学生感受到了美术作品的魅力,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渐的提高。

高中美术教师教学融入情景教学,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性比较强,并且教师拥有学生所没有的专业知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或者是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者主导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比较少。但是随着高中美术课堂融入情景教学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美术嘴皮在课堂上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美术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情感,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学生也更加了解老师,老师也更加知道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不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三、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融入情感教育

教师要以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使得教学的方式和教学语言更加的幽默化和多样化,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情景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鉴赏一副美术作品时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慢慢的学会感受美术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最后,要让学生在课后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老师是怎样解决的,不断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师要运用情感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鉴赏和美术绘画的根本是要培养学生美术创作的能力和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情感教学中能够培养出自己的一套创作的思维和方法,同时情感教学也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在自己的文化作品的创作中能够传达更多的更加细腻的情感。

随着教学领域的发展,教学方式和方法也逐渐的在创新,高中美术教师在运用情感教学法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地进行完善,没有一种教学方法使完美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不断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完善和发展,使之它能够真正的为美术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玮.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N].2011(09)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范文8

一、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考试模式的历史回顾与简单评价

我国的课堂美术教学最早见于1902年,由两江总督张之洞仿照日本东京高等师范,改造南京文昌书院为三江师范,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张之洞在《癸卯学制》中以三江师范为实验和咨询基地,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设立图画、手工等美术课,并指出:“习图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习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凡教图画者,以位置形状浓淡得宜为主,时使学生以自己之意匠为图稿,并应便宜授以渲染彩色之法。”此目的除了增进学生的艺术素养外,明显地将美术的技能与科学、社会实业联系在一起,强调美术的社会实用功能。学校美术教育的形成,结束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封建式的课徒教学模式。在昏庸腐败的清末,《癸卯学制》所设计的学校美术教育的蓝图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至于学生课业评价和考试制度更未留下多少可考资料。但是《癸卯学制》为辛亥革命之后的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1912年民国成立后,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把美学和科学看成是“养成国民实力的两大工具”,提出了“教育上应特别注意美术”,从1912年到1918年国内相继建立了十多所设有图画手工科的高等院校和美术专门院校。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美术专业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课程的评价标准和学生课业考试模式有别于所有其他专业。

开办新学以来的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主要借鉴西欧和东洋的经验,诸方面还不完善,但也有仁人志士不懈努力,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1932年徐悲鸿先生在《新七法》中阐述了他对绘画造型的观点,可以说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学生课业评价标准。新七法按排序为:1.位置得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宜;2.比例正确;3.黑白分明;4.动态天然;5.轻重和谐;6.性格毕观;7.传神阿堵。徐悲鸿新七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精确的造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观点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有指导和借鉴意义。5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全盘借鉴前苏联模式,绘画教学奉“契斯恰柯夫教学法”为准绳。前苏联美术教育家谢罗夫说:“契斯恰柯夫体系”首先是建立在素描过程应当是自觉的过程这一点上。他说过,画素描就意味着判断。他的一个著名的原理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标志着一个比较严格的科学方法,同那些缺乏系统的、从趣味出发的素描相对立。从确定一般的比例和动态开始,直到刻画形体的细枝末节为止。谢罗夫又说:“如果从现实主义素描中把明暗问题除外,那就违背现实生活的感受规律,也就是说,把现实主义素描变成了抽象的结构图式。”用这种观念去表现对象的全部特征:比例、动态、解剖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等,其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彻底的“肖似”。在我国确立走现实主义道路的大前提下,“契斯恰柯夫教学法”的引进,在当时具有压倒一切的引领和规定作用。因此“肖似”就成了50年代中期到文革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课业成绩评价的最高标准,包括以写意为主的中国人物画中也增加素描成分,以像与不像、准确与不准确来评品课业。这一时期,在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参照前苏联的模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规定了一个模式,那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忠实、扎实地表现客观现实的能力。甚至跟前苏联断交后的一段时期,仍然保持这一特色。每个阶段的考试要求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像与不像,形体的准确与否。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也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淡化了前苏联的影响,国人开始比较冷静地、有选择地面对世界众多优秀的美术遗产,同时将侧重点放在如何在借鉴外来因素的基础上使我国的民族性的因素得以发扬光大。所以,从课程设置上看,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面更加广阔,教学目的从单纯的技能培养转移到素质教育方面。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新增了一大批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了给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输送高层次的美术和设计人才,在绝大部分院校设置有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相关的专业门类层出不穷,招生量之大和从教者之多,达到了空前的境地。各院校在各自的层次上,纷纷调整办学定位,从80年代的纯艺术的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的大众化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方向。由于专业方向的细化和学生数量的增多,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合各专业的课业评价标准和考试模式,以保证教学计划的有效贯彻和质量的提高。

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及得失、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和缺陷、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提供依据。同时,对学生课业的正确评价和学业成绩的评定,是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依据。以往的高校美术专业课堂教学教学,虽说是班级授课,但由于学生数毕竟少,学生每一单元课程的作业,都是在教师的严格“看管”下完成的,作业完成,也意味着考试结束。大部分专业课基本上没有单独考试的说法,成绩的得出是任课教师视学生课堂作业的优劣作出主观评定。成绩评定的方法有百分制计分法和等级制计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计分法,如甲、乙、丙、丁,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数字等级计分法,如5、4、3、2、1,等)。这种考试模式的优点是学生不存在对专业课考试的焦虑,可以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充分地完成作业,这种模式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缺点是美术学科的课业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评分的主观性太大,学生数量较少时尚可使用,如果学生数量多了,这种评分方法就显得粗糙,难免失去公正。另外,当今高校美术专业美术或艺术设计课业重在学生基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业所呈现的面貌本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给学生课业作出准确的评价和给出合理的成绩决非是一件易事。

二、新形势教育背景之下,必须考虑全新的专业考试模式

视觉艺术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有了,那就不是艺术,而有可能是一种技术,但不能就此为理由,对高等学校美术专业学生的课业失去基本的评价标准,仅凭任课教师个人的主观好恶去笼统、简单、随意地作出评价,这里面难免存在粗糙的不准确因素甚至于存在“人情”因素等。这样的评分模式既不利于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课业成绩,同时也难以有效地反映教师单元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会形成美术专业课考试成绩评定富有极强“感性特色”的定势。鉴于此,建议根据每门专业课的培养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规定各课的考试成绩评价的依据。虽说美术课程的考试相比教其他学科有较强的专业特色,但每门课在每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却是一定的。举例一:基础素描(一)课考试,造型能力的测试是重点,占50%;表现技法占20%;创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造性意识和能力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在基础阶段就应该强调和鼓励,占20%;在作业中所表现出的学生的学习态度10%。举例二:毕业创作考试,考试的重点就是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选材是学生认识生活、提炼素材能力的反映,占30%;画面构图及技法形式是学生在校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体现,占40%;真正体现创作意义的“创新点”占20%;创作态度占10%。每个学生的每门专业课的考试成绩都应该由比较细致的子项目构成,通过这样的考试成绩,学生可以比较准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课业的哪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也能明确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不足,以便调整未来的学习目标。

三、新的专业考试模式在执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评分,是实行美术学科“教考分离”的良好措施。

高校的教研室是高校教学及管理的最基层的单位,其职能是具体负责每门课业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监控、研究、总结等全过程,以往的美术专业的教研室工作在整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监控和研究教学的作用,普遍存在教师自己上课,自己评定学生成绩的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下,通过考试检测各科教学水平,进而促进教学、在各科中纷纷实行“教考分离”制度,这是大势所趋,是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美术专业课不可能有统一的评分标准,采用教研室集体评分是实行“教考分离”的有效办法。通过这种模式,既避免了任课教师一人评分过程中的各种不合理因素,使评价更具有公正性,同时,通过集体评分,教研室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的状态,从而达到总结、调整、改进等有的放矢的教研目的。

2.常规考试与非常规考试相结合。

美术专业的学生从学习基础造型到进入高校,只参加过一次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考试,那就是高考。这种高考模式虽说有各种各样的弊病,最关键的是将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培养成一种缺少艺术情感的绘画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是这种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考试模式在培养学生迅速造型、形象记忆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益处。进入大一开始专业学习以后,大部分课业都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完成,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比较从容地、理性地、带有研究性质地完成作业,但是依赖长时间完成课业的模式却忽略了学生敏感捕捉对象的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常规考试之外,应借鉴高考的模式,在各专业当中增加一定量的短期考试项目,以这种模式敦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对专业课的拓展性学习,其成绩可以计入学生拓展性学分,优秀作业可以展示、评奖,以资鼓励。

3.实践课程的管理及考核模式。

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是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社会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以往我们在这个环节中只注重过程的完成,以不出意外,安全返回为标准,学生的实践课成绩基本上凭指导教师的主观印象而定,完全忽视了实践课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这样的实践课不是成为变相的猎奇式的旅游,就是一窝蜂似的扎堆(每年西递、宏村四五月份有数万名来自全国的学子写生,食宿、交通全成问题,景点门票不低,驻足作画的空间很少),这种体验实际

上与生活很远,学生所学知识甚微。所以,为了有效地完成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必须建立完善实践课的管理和考试制度,任课教师必须事先了解任课班级的学生(包括整体学习情况、身体状况以及经济状况等),了解实践目的地的基本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严格实践课考试的角度出发,规定相应的各种实践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实践目的,实践的成果以汇报展览和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呈现,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评分,并对单元实践的成果进行总体评价。

美术入门教学总结范文9

关键词:图案;学制;专业教育;“北京模式”

“艺术设计”作为专业名称取代工艺美术或实用美术等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民国初期,艺术设计被称为“图案”,是借用日本人对“Design”的译意,主要指制造建筑、工艺品和各种器物之前所绘制的“图样”和“制作方案”。20世纪中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演变,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师范科”。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设置图案科,首次将艺术设计纳入民国高等专业教育体系。“北京模式”是指从1918北京美术学校到1937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20年间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修业年限、教学组织等方面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本文研讨北京模式之图案专业教育的学制类型、课程体系、办学思想、模式特点以及对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北京模式之图案教育的学制类型及课程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从1918到1937年经历了北京美术学校(1918~1922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2~1924年)、国立艺术专门学校(1925~1927年)、京师大学校美术专门部(1927~1928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28~1933年)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4~1938年)等6个发展阶段,先后实施了“中等”、“专门”、“大学”和“专科”等4种学制类型的“图案”专业教育。由于相关档案资料遗失严重,在此,只能对“图案”教育的各类学制、课程体系进行简要的分析。

1、“中等”学制及课程体系

学校创建伊始,即设立了“中等”学制的图案科,修业年限为“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年龄14~20岁的高小毕业生,初试1门(或中国画或西洋画或图案画),复试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图画等6门,及格者可录取“预科”;年龄15~20岁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复试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图画等7门,及格者可录取“本科”一年级。首届招生不足10人,1922年停止招生,但“中等”的图案科教育一直实施至1924年底,共培养学生40人左右。

“中等”学制的课程体系,包括修身、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博物、体操、教育学等10门文化课,以及习字、图画、用器画、图案法、解剖、手工、实习、美学美术史等8门专业课程。其中文化课共64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的32.65%;专业课共132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的67.35%。 其中,专业课如,“习字”讲习楷、行、隶、篆、草等书体;“用器画”讲授几何画法、透视投影画法等;“图案法”讲授平面图案、立体图案、装饰图案等;“图画”讲授中国画、运笔法、毛笔写生、铅笔写生和临摹图案画等;“手工”包括竹木工、金工、木工,及(金工、纸类、粘土、石膏等)细工;“实习”包括平面图案新案制作、立体图案的制作、各种工艺及装饰图案制作、建筑装饰图案及新案制作,以及绘画写生临摹、绘画新案的制作等;“美学及美术史”讲授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和美学等。

2、“专门”学制及课程体系

从1922年10月至1930年7月实施“专门”学制的图案教育。起初分设“工艺图案组”和“装饰建筑图案组”,修业年限为“预科一年本科三年”或“本科四年制”;后来分组设木工、金工、建筑、陶瓷、染织、印刷等方向;招收普通高中或中等学校毕业生,考试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等8门课程,及格者可以进入本科一年级;而本校“中等”图案科毕业生,可免试直接升入二年级;首届“专门”学制仅招收新生2人;先后培养5届毕业生共40人左右 。

“专门”学制的课程体系 :工艺图案组开设伦理学、物理、化学、外国语、博物等5门文化课,以及绘画、图案法、实习、用器画、工艺制作法、制版术、印刷术、建筑学、美术工艺史等9门专业课;其中,公共课共2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160)12.5%;专业课程共14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87.5%。专业课程教学:“绘画”开设4学年,每周8或时,进行或中国画或西洋画的写生、临摹及新案制作;“图案法”开设1学年,每周2学时,讲授平面图案法与立体图案法;“实习”开设4学年,每周分别为14、15、18、1时,包括平面图案制作、各种工艺图案、立体图案、建筑装饰图案的新案制作和毕业制作;“制版术”后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3、3、4学时,包括写真版及摄影术、网目版、玻璃版、亚铅版、三色版;“印刷术”后3学年开设,每周2学时,包括石版、三色版、金属版、木板、复色版等印刷技术;“用器画”前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4、2、2学时,讲授平面画法、投影画法、投影画、透视画;“工艺制作法”后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2、2、3学时,包括漆工、金工、铸金、陶器、染织等工艺制作;建筑学讲授建筑学大意,“美术工艺史”开设2学年,周学时2,讲授东西方绘画史、东西方建筑史等。建筑装饰图案组开设伦理学、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等5门文化课,以及塑造、绘图、图案法、用器画、实习制图、建筑学、美学及美术史等7门专业课;公共课共3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18.75%;专业课共13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81.25%。其中,绘画、图案法、用器画、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与工艺图案组的基本相同,只是课时略有差别。其他如“塑造”开设4学年,每周3学时,包括油土、雕刻、石膏模型制作、木质模型制造等;“建筑学”开设4学年,每周分别4、5、5、5学时,讲授建筑学大要、建筑构造、建筑意匠、建筑材料、铁骨铁筋构造、家具制造法及装饰法、施工法、装饰法等;“美学及美术史”开设4学年,每周2学时,讲授中国美术工艺史、西洋建筑史、美学等内容。#p#分页标题#e#

3、“大学”学制及课程体系

1928年7月,学校更名“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图案系也更名“实用美术系”,下设图案、金工、染织、印刷等4个方向,开始实施“预科二年本科四年”的“大学”学制的图案教育。预科招收“1、旧制中学毕业者,2、三三制中学高中一年修业期满者,3、四二制中学初中毕业者”;本科招收“1、新制高级中学毕业者,2、大学预科毕业者,3、专科学校毕业者(未立案或未经认可之学校不能报考)” 。1928年、1929年只招收了2届“大学”学制预科生共51人,原“专门”学制学生升入本科班,办学目标“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大学”学制没有完成6年的教学周期,且课程设置的档案缺失,仅能从部分课程中一窥“冰山之角”。实用美术系预科二年,开设写生、中国画、木炭画、水彩、图案法、基础图案、图案、应用图案、照相学等9门专业课,以及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英文、法文等6门公共课;四年本科,不同专业分组课程体系差别较大,以印刷图案组为例,第4学年开设平版制版、凹版制版、凸版制版,陶瓷图案、装饰图案和铜版实习等6门专业课程,及国文、法文、日文等3门文化课程;其他专业分组课程所知不详。由于“大学”学制与教育部《大学组织法》相冲突,1930年后,不准学校招新生,1933年学校被教育部停办。

4、“专科”学制及课程体系

1934年,学校更名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图案教育实施“专科”学制。原“实用美术系”改为“图工科”,分设图案组和美术工艺组,下设金工、木工、漆工、景泰蓝、照相、制版、印刷、织染、陶瓷等专修方向,修业年限为“三年”,招收在公立或私立高级中学(立案)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入学考试党义、国文、外国文、代数、几何、生物、史地、三角、物理、化学、几何画(或毛笔画或炭画或铅笔画)等11门课程;先后招收3届共66名图案科学生。1936年,学校专业改组,图工科更名图案科,取消专业分组和专修方向,教学采用“学分学年制”,实行统一的课程内容教学。

“专科”学制课程体系 :开设图案实习、西画实习、国画实习、雕塑实习、用器画、图案法、构图、工业制图(或商业制图)等8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党义、体育军事训练、国文、外国文、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解剖学、色彩学、远近法等9门共同必修课,以及书法篆刻、音乐、手工、图案画、中国书画史等5门共同选修课。必修课程共77学分,约占应修总学分(108)71.5%;共同选修课还需要选修31学分,约占应修总学分28.5%。

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中等”学制从初中招生,5年的专业训练不分组,统修中、西绘画与图案、手工等内容,培养从事美术及美术工艺的中等技术人才。“专门”学制招收高中生或中等学制毕业生,4年分组进行专业训练,培养高级专门设计人才。“大学”学制招收初中毕业生或高一以上学生,2年预科主要学习基础课程;4年本科实行分组专业训练,培养重视高深学术研究的“实用美术”人才。“专科”学制招收高中毕业生,3年的专业教学,强调实用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的“专科”人才。但是,由于3年的图案专业训练时间还是太短,因此,1937年5月,教育部命令艺术专科学校或大学艺术系必须设立附中,以延长专业训练的年限。

二、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办学思想

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办学思想,一方面受到国家主流教育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主要受校长及专业负责人办学理念的影响,并体现在不同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以及具体的教学实施之中。

1、郑锦的办学思想:郑锦(1883~1959)在日本京都市立美术专门学校留学、游学12年 ,担任北京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7年。筹建学校时,他曾两次到日本考察,虽然没有发表明确的办学言论,然而,他制定的由教育部颁行的《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无论是学校名称,还是设置5年制“中等”学制、4年制“专门”学制,以及课程体系和分组实施专业教学,都体现了他借鉴日本美术教育模式的办学思想,形成了最初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专业教育体制,奠定了“北京模式”的基本格局。同时,郑锦秉承日本图案教育重视手工和美术工艺等实用技术训练的办学理念,在经费非常窘困的情况下,先后建成印刷、木工、漆工、染织、陶瓷等工场,并配备专职技术员,强调实践教学。

2、林风眠的教学改革和办学主张:林风眠(1900~1990年)担任校长期间(1926年3月~1927年9月),对北京模式的“日本倾向”进行了改革,融入欧美特别是法国的美术教育经验,其办学思想体现在:第一、试行工作室制度,推行主、辅修相结合的“学分制”,主张学生发展个性、自主选修不同课程,延长或缩短修业年限。第二、重视开门办学,推行“艺术运动”,强调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严智开的办学主张:严智开(1894~1942)从1923年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开始执教,先后担任西洋画教授、系主任、院长秘书、院长、校长等职务。他留学东京美术学校,办学理念与郑锦一脉相承,主张图案教育重在实用,强调改良课程体系,注意发展学生专长;1934年筹建北平艺专时明确表达其办学主张:艺术教育并非完全为了造就艺术型人才,不能纯粹“为艺术而艺术”,因此,设置图工科分图案组和美术工艺组,重视培养胜任各类图案设计和胜任金工、木工、漆工、景泰蓝、印刷、织染、陶瓷等工艺改良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以及适应市场、能够谋取个人生计的能力 。

4、赵太侔的办学理念:赵太侔(1889~1968年)1936年执掌校印,改良严智开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指出艺术与技术不同,艺术学校与工艺学校也有差别;艺术学校的使命不是培养技师、不是为了与艺徒出身的工匠争长短,而是应该注重美的创造与设计,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因此,他恢复了图案科,并取消了专业分组 ,强调图案人才培养的普适性、通才型。#p#分页标题#e#

总体而言,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主要是借鉴日本的美术教育思想。首先由郑锦等奠定了北京模式“北学东京”的基本格局,重视图案专业教育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由严智开继承和发展郑锦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分组及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强调图案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与“南学巴黎”的杭州模式差别更加显著。林风眠和赵太侔留学欧美,引入“学分制”,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型的艺术性人才,但是,由于他们毕竟任职年限相对较短,故对北京模式的改变并不大。

三、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特点、成效及启示

1、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特点与成效

第一、借鉴日本,融合中西,自成体系,成为国家高等美术教育的执行标准。《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唯一的关于国立高等美术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国立美院“图案”专业的教学模式对私立或公立美术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文理兼修、中西贯通,全面发展,实施“通才”教育理念。北京模式从招生考试到各学制的专业教学,都是文理兼顾,中西方文化贯通,图案法、图案画等课程直接吸收西方设计教学的内容,而绘画训练不分西洋画和中国画,以保证学生在绘画和设计领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第三、学术并重、艺技双修,分组教学,多规格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北京模式从招生开始,即严把学生入学质量关,宁缺勿乱,即使无法完成招生计划,也不降低学术标准;除“中等”学制的图案教育外,其它学制类型均实行专业分组教学,重视艺术学理的研究,强调实践技能的专门训练。

北京模式20年的图案专业教育,共培养了6届毕业生60余人。其中,1926年首届有李有行等6人,1927年有雷圭元等9人,1928年仅杜登云1人,1929年有李旭英等6人,1930年有刘距欧等18人 ,1937年有刘春荣、邬寿萱等24人 。相对而言,前10年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李有行、雷圭元等成为我国有影响的一代艺术设计教育家;后10年培养的学生人数虽然较多,但成为名家的相对较少。

2、北京模式对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启示

第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和招生规模上,不能盲目好高骛远、求大求全。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最初从“中等”到“专门”学制,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和有限地实行专业分组的教学思想都是可取的。但是,后来出现专业分组过细、强行实施“大学”学制并违规发展,而造成了办学成效低微的教训是需要克服的。

第二,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稳定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北京模式初期“图案”专业分组少,设置融合科学技术与艺术,跨越文、理、工的专业课程体系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需要吸取后期专业分组多、变化大,办学不稳定的教训。

第三,建立和完善独立的招考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生。北京模式面向全国独立招生,考试科目涉及文科、理科、专业术科和中外文,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当下,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涉猎有限,理科学生对人文社科常识不甚了解,工程技术领域知识更是缺乏,需要文、理、工等知识兼备的艺术设计专业,如何改革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是值得反思和探索的。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