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09 15:19:27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范文1

一、改革方案

1.方案制订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实在的锻炼,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基本实行单人单题目制度,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主要的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协作能力的培养上却有所不足。因此,试点班BG10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班)尝试通过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模式,即2个学生相互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综合性题目的模式。指导教师选择上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硬件开发能力及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此次试点班指导教师配备了2名教授、5名副教授(高工)、2名讲师。团队合作模式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个人的设计内容与他人的相互关联,具有下列特点和要求:

(1)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或合作性,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了能够满足2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课题,选题就比较重要,需要满足2个学生的工作量,又能彼此分工。本次选题要求能够完成实物,并在正式答辩时能够进行实物展示。

(2)题目来源多样化、自由化。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内容或自己的科研课题命题,也可结合学生的想法和思路与学生商议共同命题。例如:基于ARM的四轴飞行器姿态控制研究项目有学生自己提出。本次选题类型有硬件设计、PLC控制、基于单片机的开发、基于ARM的开发、基于DSP的开发、仿真设计等。

(3)团队合作模式可以有三种方式:同一项目分工,可以一个硬件设计、一个软件开发。例如:超低功耗无线车位探测控制系统设计研究、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电路设计等项目就是采取该模式。同一项目可以不同方案实现。该方案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没有团队采用。同一项目,可以一个通过软件仿真实现、另一个完成实物开发。

(4)要求教师对合作的两个学生同时进行指导。除了按照统一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给予指导外,还要针对相关联和合作的内容,组织相关学生共同分析、探讨题目完成中遇到的问题等。团队合作模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不仅在各自的研究内容中得到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且能从相互间的配合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毕设执行情况

对于试点班的毕设执行情况,跟其他班的采取措施一致,同时进行。BG1001学生人数为43人,学生按照签约单位要求,在签约单位实习学生人数为29人。毕业实习单位主要有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机重工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1研究所等17家单位。因此该班也存在着提前到岗的情况,给毕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少的困难。1.开题报告2014年3月7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答辩,电气系共有149位本科毕业生,系部组织了6个答辩小组。试点班的学生答辩时分配到各个小组,同一课题的学生分到同一组。由于试点班的学生是2个人一个题目,答辩时,可以两个人一起进行答辩。这样方便参加答辩的老师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研究内容、工作量,及时指出不足。答辩老师肯定了试点班学生按新方式进行毕业设计。认为学生的分工比较明确,题目选取上也有一定的工作量和难度,适合学生开展此课题。开展毕设过程中,能把该专业学过的电路、电子技术、嵌入式开发语言等灵活运用,达到了开展毕设的目的。但同时,但也指出了一些同学的不足。试点班具体情况汇总如下: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目的、内容不明确以及课题范围太广,需要补学的东西较多,论文工作量偏大。例如基于ARM的四轴飞行器姿态控制研究,该课题涉及无线遥控、通讯,四个电机的驱动,飞行姿态的控制,工作量比较大,尤其是飞行姿态的控制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没有学过这方面的课程,因此需要补学得知识就比较多,学生完成该设计的难度也会比较大。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稍简单,难度偏低,工作量偏小,应增加其量程及控制功能。例如“基于单片机的电压-电流转换电路系统设计”,该题目主要是完成电压-电流转换,这个主要是运用运放及其反馈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如果能增加其量程的选择、能够有效的控制切换并进行良好的显示,也能符合毕设的要求。“一种新型非接触式钢轨裂纹检测系统”该题目需增加其巡检功能,检测系统不仅能在固定的位置检测出裂纹,而且在移动中也能正常工作。

2.中期检查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环节的监控,切实做好毕业设计工作,2014年4月18日,电气系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答辩,要求每一位毕业生进行PPT汇报答辩,并检查了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课题的进度、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本、中期检查报告等。电气系中期答辩的分组跟开题报告答辩时一致,这样参加答辩教师对学生所做的东西比较熟悉,能够对学生现阶段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经过答辩学生的宣讲、答辩组老师的询问和学生所交材料的检查,发现学生的毕业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试点班总共不通过人数为7人。其中4人是缺席了中期检查,三人应论文存在问题比较多,进度严重滞后而没有通过答辩。缺席4人次也说明这个班的部分学生对待毕设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存在问题: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较少,在中期检查中发现他们对研究内容尚不清楚,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理解不透彻,课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真正突出重点。例如: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电路设计论文,该论文没有实际开展,对文献综述也比较简单,对里面的重点技术MPPT也不是太了解,论文中期报告也没有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撰写。部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欠缺,毕业设计内容稍单薄,数据运算、分析、处理能力不够,图纸规范化程度低,设计实验线路和搭建实验装置、实验数据的处理(图表,曲线)、实验结果与讨论能力稍欠缺。

3.全院毕业设计(论文)答辩2014年5月27日、30日、31日,电气学院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求每一位毕业生进行PPT汇报答辩,并检查了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等。具体情况汇总如下:本届共有394位本科毕业生,学院组织了18个答辩小组,共有391位同学参加了答辩。其中3位同学(其中一位海外留学生)因为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完成,故没有参加答辩。经过答辩学生的宣讲、答辩组老师的询问和学生所交材料的检查,答辩组老师认为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陈述、基本上能围绕主题展开,概念基本清楚。试点班学生基本按照预先的要求完成了实物,14个作品进行了展示。在参加首次答辩的391位同学中,最后经过答辩组专家的一致推荐有38位同学(其中试点班学生9名)的毕业设计被评为电气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试点班学生约占23.7%。经过电气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选优答辩、讨论研究,最终推荐8位同学(其中试点班学生2名,约占25%)参加学校的公开答辩,最终试点班学生一名获得三等奖,一名获得优秀奖。

三、结论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实践环节;提高

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适应本专业领域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该学科方向具有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科特色明显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毕业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应该严格保证质量,过程管理应当规范细致。但目前由于高校扩招、软硬件资源缺乏、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及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分析了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电气工程类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毕业设计现状和不足分析

通过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教学的亲身体会,笔者发现在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中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1 毕业设计选题方面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设计的方向和质量。选择合适的课题是顺利、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关键所在。目前,教师给出的部分选题过于陈旧、范围偏窄,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选题甚至几年不变,不能明显反映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些选题虽然反映了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但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则显得偏难、工作量偏大。同时学生在选题时认识不足,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过程,只选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而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工作方向。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时间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1.2 教学资源不足方面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很多学校的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共计10余名教师,但近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形势良好,每届学生人数均在150人以上,导致每位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10人以上,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科研任务。同时由于实验条件跟不上,许多毕业设计只能是简单理论的重复。这些情况从根本上限制了毕业设计的规范性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1.3 学生个人因素方面

目前,本科生就业是每个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学时代最后一个学期找工作就成为大部分本科生的重心。这一时间段也是考研学生复试的关键时期,导致他们对毕业设计不会投入很多精力,只选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也比较宽松,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认真扎实地做设计。已经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认为已经找到工作,毕业设计的好与不好无关紧要,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1.4 复制抄袭现象方面

由于网络资源丰富,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有大量的论文资源数据库,这对于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方向非常有利。但有些学生缺乏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会抄袭他人成果,有的章节或内容几乎是成段、成章节地复制,整篇论文中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出现的上述问题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1 选题的优化及选题形式多样化

指导教师在出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每年更换三分之一以上的题目,保证选题不过于陈旧。合理评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选题不宜过难、过大、过宽,以保证学生能独立完成或协作完成。找到工作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工作的方向自定题目,不局限于指导教师所出的题目,这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今后的发展都大有好处。总之,在选题上应该革陈推新,保持选题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2.2 强化过程规范管理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时代时间最长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在4个月左右,这么长的时间内必须强化过程规范管理,才能做到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我校引入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对毕业设计在时间上严格划分,每一个毕业设计阶段必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提交给系统,在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规范管理,也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了约束,起到了强化过程监督的作用。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见面2次,并进行毕业设计答疑,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从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建立创新及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毕业设计论文有创新点,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生,在成绩评定上应给以倾斜。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指导一定数量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通过实际科研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应加强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可分别成立校级教学督导组和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完成情况,同时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监督,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学生成句、成段地抄袭,我校教务处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比对,有效防止了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大量抄袭的情况。在答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时,由于设计题目类型较多,各位答辩教师的评分标准不一致,因此应建立质量评价机制,做到毕业设计评分工作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在专业教研室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氛围,对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结束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选题优化及选题形式多样化、建立创新和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提高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的质量及层次,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鲜成.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162-163.

[2] 朱娟娟.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议与见解[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89-90.

[3] 郑翔,高健和.高校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2):91-93.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电气工程 培养目标 就业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作为四个试点认证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会议于2006年4月5日在北京召开,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认证标准等;随后的会议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了相关文件等。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首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我院紧扣学生就业这一核心,采用倒推思路,制定了吻合学校、学院办学背景和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奠定了基础。

一、社会竞争优势的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电力行业办学背景,源自原电力工业部所属的长沙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与电力行业联系密切。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始终保持电力行业特色和优势,继承了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强化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课程教学。具有优秀的电力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建设了湖南主网负荷中心――长株潭电网的电力系统综合模拟实验室,包括发电、输电、变电、用电、调度和控制等整个电力生产、使用和管理过程;校外建设了湖南省电力公司省优秀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电力生产控制的实际动手能力。拥有一批电力工程经验的专业优秀教师,学校先后聘请了电力行业的8名专家做兼职教授,来指导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同时大部分专业教师有电力企业的工作经历,能将电力生产和运行中的经验和问题纳入专业教学实践。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在全国各地电力行业得到了广泛好评。

毕业生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在全国电力行业尤其是湖南省电力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优势,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如各省电力公司、各发电集团公司甚至中南地区人才招聘见面会都安排在长沙理工大学,每年在长沙理工大学招收一大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毕业生整体素质高、社会声誉好,受到电力系统的广泛好评。

(二)具有强弱电结合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工程实践和实验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面广泛,覆盖电气系统的一次强电和二次弱电领域。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更强调强弱电结合,弱电控制强电。为此,本专业构建了基于“大电工”概念的以“电路”“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力系统分析”省精品课程为主体的优质专业基础课程群。针对学生校外实习环节面临“只能看,不能操作”“实习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经费紧张”等难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四结合”实践教学新体系,组建了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采用了以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为牵引、“干中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构建了大学生电气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取得了突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传承“铺路石精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有近六十年的办学历程,近四十年的本科教育,传承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为国家电力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坚持将“铺路石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到就业指导,全过程育人。新生入校,学校在入学教育中就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使他们认识到这是祖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是青年学生的正确选择。在就业指导中,学校结合上级有关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文件精神和我校校友群体扎根基层、乐于奉献而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且有所成就的特点,引导学生就业时准确定位,乐意去基层单位,特别是去急需专业人才的流动性电力建设单位就业。毕业生立足基层建功立业,弘扬“铺路石精神”:服务基层,乐于奉献,“下得去”;艰苦奋斗,善打硬仗,“用得上”;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干得好”。从近五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90%以上学生的签约单位都是在生产第一线。湖南省电力公司评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爱岗敬业,严谨务实,踏实肯干,理论知识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在业务知识方面占有较大优势,综合素质高”。

二、就业方向的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立足电力、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可在电力工程领域及其相关行业工作。就业性质主要包括:在企业、设计院、研究院(所)等从事研究开发、技术支持、工程设计、技术咨询等;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策划等;在大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机构等从事教育工作。部分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80%左右直接在电力行业就业,10%左右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多年来一次性就业率高居97%,名列所有专业前茅。许多毕业生经过三五年锻炼后成为行业各部门的骨干力量和负责人,例如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大部分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的电力行业背景,设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强弱电结合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电力系统、电气装备制造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系统运行、工程设计、生产制造、研究开发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培养计划与就业,相关认识和体会希望能为兄弟高校顺利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凯, 金尚忠, 孙彩霞, 等. 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5): 51-55.

[2]程明. 电气工程本科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 120-122.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 通用标准.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范文4

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的精力以及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起着决定性因素。然而在毕业设计期间,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签就业协议以及考研复试等诸多问题,致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少造成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同时学生也忽略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不重视毕业设计,认为毕业设计对未来的工作没有多大作用。另外找工作面试等也花费了不少时间,考研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伴随着考研的复试、调剂等诸多问题,致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的时间少,从而使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一)结合电气专业特点以及电气行业发展,优化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从工程、科研等先进的科技成果中选题,借鉴其他电力院校毕业设计经验,克服传统毕业设计与社会、与工程实际脱节的弊端,具体作法如下:(1)依托每个学生学识水平以及就业去向,与企业联合,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研究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内容、设计要求;(2)依托辽宁省锦州市光伏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3)依托光伏技术实验中心的设备及实验系统功能进行毕业设计选题;(4)依托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的发电并网系统进行毕业设计题目;(5)依托专业教师纵向科研、横向科研进行毕业设计选题。

(二)充分利用电气专业校内外实践条件,进行毕业设计改革以往的虚拟的、纸上谈兵的毕业设计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就业去向,有计划安排优秀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目前可以被本专业利用进行毕业设计的校外资源有:“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锦州施维电器有限公司”、“锦州拓新电力电子有限公司”、“锦州节能有限公司”等4个企业;校内资源有“辽工变电所”、“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微电网技术实验室”、“新能源技术基础实验室”、“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

(三)校企联合、实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方面,工科学生就业既需要接受一定的工程教学培养,又需要一定的工程项目训练背景;第二,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学校的教学与专业工程实践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第三,电力行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没有经过工程实际训练的毕业生,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基本上要半年以上时间才能基本上满足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聘请了锦州拓新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杨云龙高级工程师、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李瑞生高级工程师等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挑选部分学生到企业,根据企业产品以及科研的需求,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或课题研究。这种模式的毕业设计对学生将来参加工作非常有利,提前接触工程实际,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大大缩短了毕业生适应期,降低了企业成本。

(四)依托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

按照教学计划,毕业设计均设置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期间学生面临着就业、研究生复试、研究生调剂等诸多事情,同时本科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毕业离校还要占用许多时间。扣除上述原因所占用的时间,可以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毕业设计,注定了大多数毕业论文的质量是难以得到保证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专业采取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指导。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大三开始申请的,所以在此基础上确定导师即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大三时,导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最后两年的学习计划。这样在大三期间提前把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方向定下来,使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最大限度消除就业、考研等对毕业设计带来的影响,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紧紧围绕毕业设计查阅资料,进行毕业设计,为毕业设计的真题真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延长了毕业设计实践,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五)传统个体指导模式与多群体指导模式有机结合

所谓的传统个体指导模式就是:一个学生只有一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工程经验以及对专业培养方向掌握程度,指导教师拟出毕业设计题目及其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依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完成毕业设计,这种统个体指导模式的优点是指导教师对他指导的学生全程负责,指导的责任明确,缺点是毕业设计质量受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限制,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是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具有强制的对应关系,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不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改革了传统个体指导模式,探索多群体指导模式,组建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光伏发电技术应用指导小组、PLC控制技术应用于指导小组、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指导小组等若干小组。多群体指导方式能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能促进教师积极性,同时多群体指导,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教师身上吸取各有专业技术优势,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对年轻教师还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强化对指导教师、学生的考核

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首先是毕业设计开题答辩,然后是中期检查和答辩,最后是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在开题答辩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学生依据毕业设计题目及任务书,进行资料查阅与收集。即在指导教师的耐心引导下,使学生根据所要进行的毕业设计选题独立完成收集查阅文献资料,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实习调研,了解目前毕业设计题目的在国内外的技术现状,为学生总体设计方案确定,奠定良好的基础。(1)首先规范强化了对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考核:(2)指导教师每周和学生至少见面3次,每次时间至少为2小时;(3)指导教师要做好指导答疑记录以及学生毕业设计进度考核表;(4)制订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法;(5)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每一届都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小组QQ群,与学生实时交流,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其次,严格监督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在中期答辩中,对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的学生,给予警告,责令限期修改完善,一周后进行第二次中期答辩,还没有通过的中期检查的,直接进入二辩;在最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对那些没有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进入二次答辩,二次答辩时间安排在1个月后,即下一学期开学初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修改完善,这一举措不但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也对下一届学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质量,增加了集中授课方式的指导。具体的、个别性的问题适合教师个别指导,而对于通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采用集中统一授课方式进行指导,聘请学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上课,讲授文献检索、开题报告撰写、摘要、结论、总体设计方案的论述等等与毕业设计说明书有关的环节的设计与书写。

三、结束语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郭明良(1970-),男,辽宁海城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赵岩(197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课题编号:GBB121205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05-02

毕业设计是工科类专业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电气专业属于传统的电工学科,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使用以及在其过程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此学科强调实践应用,具有显著的工程技术特色。因此,电气专业的毕业设计应将电工、电子、信息、控制与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集合起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近几年来,笔者在指导电气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探讨。

一、将毕业设计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教材的选择要注重专业特点,要有特色,要保证教材的启发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适应性。在教学活动中要依托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以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感兴趣的例子进行教学。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结合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为例,以绘图仪、打印机所用步进电机的技术指标要求来引出步进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系统控制原理以及电机与微型机的硬件连接和软件设计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电气专业毕业设计中是常见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设计。从生产实际中收集典型实例加以修改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课堂教学是毕业设计的起点,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今后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将毕业设计与企业相结合

以往的毕业设计大多是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只是进行理论上的计算,与生产实际有所差距,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新世纪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是可以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也是可以实现理工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毕业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1.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在就业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在就业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对企业和学生本人都有好处。其一,学生可以用最前沿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去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性,使学生能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和工程技术人员相处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也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二,企业也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更早地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有些企业的技术人员欠缺理论知识,在充当教师角色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相互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提高和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

2.学生可以在学校的生产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学校的每个专业都有对口的生产实习单位,学校与生产实习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开始做毕业设计前,学生已经完成了生产实习的课程,实习单位可以根据学校和自身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设计的题目既符合本单位的生产实际,又符合高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作为学校,要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在生产实习课程期间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逐步养成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毕业设计、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任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用与企业的横向科研课题,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专业课教师的创新意识强,基础理论知识较深厚,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深入到企业中去,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搞研究,开发新产品,同时又能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这种用与企业的横向科研课题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既能够为企业生产服务,又能够接受生产实践的检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在企业中大胆锻炼,使学生对一些产品的设计、工艺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再进行毕业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实战中得到锻炼,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指导教师也大大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并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增加了教学案例与素材,师生均有收获和提高。

三、将毕业设计与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

学院的工程实践基地有电力系统实践基地、电机控制实践基地、DSP实践基地、PLC实践基地、ARM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科研与实践条件。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做毕业设计。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每学期都要在工程实践基地学习,对各个基地设备的功能与用途都非常熟悉。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下厂调研,收集信息,反馈在企业里发现的一些实际生产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各个实践基地学习,能很好地将从企业得到的调研资料与实践基地的仪器、设备联系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毕业设计的设计工作。

四、将毕业设计和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课题面向产品和生产实际,真题真做,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工程实际,学会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去了解、掌握生产、科研所必须的知识,如研发流程、生产工艺等。

1.结合科研项目课题,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以教师现阶段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课题内容均为实际工程项目。如笔者现有的科研课题为网络化单车试风系统,该课题的完成要了解单车试风系统的一些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必须对单元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可行性的论证,以防止出现要求过高而使学生不能按期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此科研课题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由两位学生分工完成。也可以一题多届,让每届学生的设计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提升。

2.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创新及独立思考问题的绝佳机会,是学生真正从事科学研究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启蒙教育。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都是本学科本专业最前沿的问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自学和检索文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教师要多做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多动手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设计与研究的乐趣。

五、结论

毕业设计是工科本科院校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在电气工程的领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强电与弱电的结合、元件与系统的结合。电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强的适应性,既可以从事与电力系统相关领域的工作,还可以在工业自动化及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等方面的工作。将毕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与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岩,訾鸿,赵晓妍,等.课堂教学、科研与毕业设计结合教学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2).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

作者简介:巫付专(1965-),男,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王耕(1967-),男,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18-0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至2015年底并网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要达到1900亿千瓦时。光伏发电装机要达到1400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1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要达到4亿平方米。政策上还首次提出地热能、潮汐能和海洋能的发展目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安全报告(2011—2012)》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而言对外依存度较高,风能产业、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与地热产业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尚需从欧美输入。

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作为新能源产业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也研究出了大批科研成果。例如仅2012年11月19~20日在福州大学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2008/2010 年度批准项目交流会就有研究成果120余项,其理论水平和实验室级的成果已接近或达到欧美水平。然而这些成果工业化的过程中却严重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人才培养“频谱”的欠缺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些科研成果主要由教师、博士和硕士来完成,本科生很少涉足,国内高校开设相应本科专业方向的学校也很少,这就造成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人才的匮乏。2012年11月16日《江南时报》报道:“能源动力类(就业率94.71%)、材料科学类(就业率93.71%)、电气信息类(就业率92.70%)等与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良好的产业发展不仅给相关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底气,也给薪资待遇提升留下了想象空间。”据统计,近两年内电气信息类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为3778元,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省内电气信息类企业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规模正不断壮大,就职毕业生对该类企业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其他地区的招聘也有同样信息出现。对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而言,应用型人才供应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该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目前相关专业开设的现状

近几年国内仅有十几所高校增设了核能相关专业,大多数高校是在原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与新能源有关的选修课程作为对新能源领域知识的一种补充,或进行了专业名称的更改。所有这些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还是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尚不能适应完全国家对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新能源产业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之一的电能变换与控制更是涉及很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1998年国家教育目录合并前包括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绝缘技术等强电专业。由于其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宽泛,所以各高校培养方案的设置通常分方向设置,即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按专业目录合并前的专业进行设置。与能源产业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之一电能变换与控制相对应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由于相对传统电机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学科发展较晚等原因,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专业方向的高校很少。

由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电力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完善,为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需培养在新能源科学中电能变换与控制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本专业培养掌握电路电子与电工技术、控制理论与系统、计算机与微处理器应用技术,强调强弱电点结合、元件系统结合、软硬件结合和基础知识,体现了强电与电力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点。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扎实的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外语综合能力;系统掌握本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掌握电能转换与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学、新能源发电、电气工程方面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势;获得电能变化与控制系统的分析、开发与研究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能从事新绿色能源的研发工作(例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混合动力汽车);能从事电力系统的分析预测试;能从事电能质量分析与调节系统的研发与设计工作等;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从事新能源领域里的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课程安排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所以教学计划安排应该使得在专业教学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课阶段课程安排的建议如下: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

人文通识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法律基础”、“艺术鉴赏”等。

专业基础课:“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

专业平台课:“自动控制控原理”、“电机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自控原理”、“C语言”、“可编程控制器PLC及系统集成”、“信号分析与处理”等。

专业必修课:“电力工程”、“新能源发电”、“电能变换与控制(上、下)”、“DSP技术”等。

专业任选课:“微型电网工程”、“柔性输配电技术”、“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网络通讯”、“变配电运行自动化”、“电气CAD”、“检测技术与仪表”、“电动汽车概论”、“电能质量与谐波治理”等。

工具课:“MATLAB”、“AotoCAD”、“protelXP”、“Proteus”、“multsim”等。

本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上述6个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人文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的设置与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保持不变。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任选课是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新能源发电”主要讲述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原理;“电能转化与控制”(上)主要讲述电能变换的基本原理,包括DC/DC、AD/DC和DC/AC变换,可采用传统电力电子的教学内容与教材。“电能转化与控制”(下)主要讲述PWM的控制方法(包括SPWM、SVPWM、滞环控制和三角波比较控制以及瞬时无功理论等)以及在新能源(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中的应用实例分析。DSP技术主要讲述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I公司TMS320LF2812的原理与应用。工具课“MATLAB”可在第二学期开设,“AotoCAD”、“protelXP”、“Proteus”、“multsim”放在期末实践环节结合课程设计进行。专业课设置如表1所示。

2.实践环节设置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管理决策能力,还有创新研发能力等。通过合理统筹优化实践教学部分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师培养标准。

(1)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将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在统筹优化、合理安排所有实验课的基础上提高实验课质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设企业中常用仿真软件的教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多种仿真软件的应用能力。

3)增设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内容。

(2)本计划实践环节主要分两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工程能力基本训练阶段。内容:金工、电工实习、各门主要课程课内实验、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PLC的课程设计、工程制图、制板及仿真软件的应用等。目标:达到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际工程所需的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工程能力综合训练阶段。内容:取消单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增设综合课程设计,在第7学期期末进行,时间为3周,题目结合新能源发电所需的技术选定,要求学生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型式提交作品及实验报告。目标:使学生具备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具备初步电能变换与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能力。

3.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能力培养最后一个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2]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此环节时间为15周。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可以紧扣新能源发电中电能变换与控制关键技术,突出电能变换与控制常用控制策略、信号检测方法等的应用,强调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软件的编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新能源发电中电能变换与控制的关键技术。

四、结论

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该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高等学校应认真研究,及时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服务社会。本文就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进行了分析;针对新能源发电所需的知识结构提出了主要课程的设置,并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的培养方案。要想将培养方案落实到实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师资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教材的建设等等。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专业任意性选修;毕业班教学;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李春艳(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李春红(1977-),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09-02

教育理论中高校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选修课又分为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与专业无关,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均可选择。专业选修课又称为限制性选修课,开课内容一般与所学专业相关,对学生要求掌握的程度较高。黑龙江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将专业选修课又细分为专业指导性选修和专业任意性选修两类。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程是各专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设置的专业延伸与拓展课程。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程是依据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设置体现专业方向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我校电气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程总计27.5学分,学生至少修读需25学分。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学生个人意愿选择余地较小,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专业必修课。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课程通常安排在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指导性选修课课程之后,一般为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授课。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尤其是毕业班学生选修课存在“选而不修”、凑学分等现象,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酱油课”。作为一名以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为主的青年教师,在四年的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地位

1.黑龙江大学机电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介绍

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即第1~4学期夯实通识教育平台,第3~6学期搭建专业教育平台,第6~7学期按专业方向模块分流指导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后续学习和拓宽就业范围奠定基础。在重视学科基础、搭建专业平台的基础上,设置了电气控制和电力系统2个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加强工程应用的针对性。

2.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地位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采用学分制,毕业要求总分修满167学分。课程平台包括最低修读4分的通识教育平台和最低修读118学分的专业教育平台。其中,专业教育平台共有3个类别:学科与专业必修课程(67分),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程(25分),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程(26分)。可见,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所占总学分的15.6%。

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共分为两个方向:电气控制方向和电力系统方向。每个方向设置课程15门课,总学分37.5学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至少26学分。其中每个方向的三门课选课率达100%,学分3.5学分,是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中的“必修课”,考试方式为试卷考试。其余12门课考试方式为考查,学分在1~2.5学分之间。专业任意性选修课9门课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含三门选修中的“必修课”),6门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所占比例为40%。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所占考查考试课中的比例达50%。因此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专业任意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出勤率低。[1,2]以黑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为例,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选课积极,但学生参与课堂的出勤率低下,2007级和2008级“发电厂变电站二次回路”选课达86人和88人,均超过学年总人数的80%,然而实际到课人数仅为选课人数的40%。第二,学生考试应付老师,学术报告敷衍了事。由于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通常以提交学术报告作为考试形式,因此存在大量网上下载拼凑,甚至全篇照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成了“酱油课”,课程变得可由可无,混学分现象严重,与教学目标初衷相违背。

三、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应对政策

1.明确学好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要性

高校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混学分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上至老师,下至学生,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均不够,明确与加强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要性的宣传是有必要的。首先,在新生入学学习的“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中,教师在介绍课程体系时应强调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要性。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实行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有责任和义务向低年级学生灌输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学生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和必修课强调不应区别化对待。由于必修课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要求不同,考试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考查课因考试轻松,通常以提交报告为主;授课安排在大三下和大四上学期,因此高年级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难易程度、考核形式、口碑均有更详细的了解,甚至在网上或学校论坛里出现了高年级学生写的选修课“攻略”。再次,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出勤率低和区别化对待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削减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设置更具有时代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大纲的调整,新增加与时俱进的课程。如我院新增课程“新能源发电”,而这类新课程老教师不愿意讲授,担当新课程的就只有年轻教师,而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也是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不利因素。因此学院应积极动员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讲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出勤率与学习兴趣

出勤率是学生参与课堂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出勤率,激发学习兴趣。第一,合理优化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课时安排。笔者在“发电厂变电站二次回路”毕业班教学中发现,大四学生第一节课到课人数最多,9~10月最少,11月人数又增多,12月考试。究其原因,9~10月学生以找工作为主,11月份多数已和用人单位签约后才重返课堂。教学安排可根据每年应聘高峰实时调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出勤率。第二,师生角色对调,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四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学生分组,每节课由一组学生完成课堂讲授的部分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度。此外,学生遇到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可与同学协调互换分组,可解决部分课堂学习与找工作的冲突。第三,应用型工科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科研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建立奖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加荣誉感和认同感。

3.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考核形式应为多样化

我院专业任意性选修课15门课程中有12门是考查考核。考查考核方式以提交学术报告为主。以下几种教学尝试有利于丰富考核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考核学术论文题目应具体化,代替宽泛教学专业涉及领域,可有效减少学生网上下载论文,敷衍了事发生的概率。第二,应用型专业课程以工程案例分析,仿真设计等形式代替学术论文实现教学课程考核。例如,“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可以用Matlab完成电机的控制系统仿真,以仿真程序结果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获得学分。这种考核形式可培养学生广泛的专业兴趣与实际动手和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课堂学生参与度纳入考核范围,适时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所占考试成绩的比重。

4.巧用毕业设计与大四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关系

学好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可能有利于毕业设计和考研群体。第一,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对毕业设计有促进作用。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内容广泛,立题多样化,教学大纲灵活,教学条框少,可随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随着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以学术报告、仿真设计、工程案例的形式完成考核,有助于对学生专业兴趣的点拨。如果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内容做得好,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大四选修课的老师和学生,可通过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互相挖掘毕业设计的题目,可见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对毕业设计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有利于考研群体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从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11月至1月,学生往往集中全力应对考研考试,毕业设计放缓。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授课周期是8月至11月份,如果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报告内容与毕业设计选题相对应,考研学生在相对不忙的8~11月内上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即可完成毕业设计的部分内容,这有利于考研群体既保证了充足的复习时间,又不耽误毕业设计。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在培养模式的地位的分析,针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强化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教学重要性;考核形式多样化;通过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出勤率的教学尝试;巧妙利用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教学促进毕业设计。当然,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打酱油”现象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和学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种模式还需在实践中探索验证。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成果导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63-03

2016年6月,中国以正式成员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认证已经走向正轨并逐渐成熟。目前,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在国内正如火如荼的开展,重点高校包括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均在积极准备[1]。认证工作应是各部门包括行政、教学、实验、学生工作乃至工业界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对工程认证的内涵、理念并没有深刻把握,往往存在部门分工不明确,基础工作不扎实,政策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导致实施过程中往往事倍功半。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也明确指出:在当代高等教育中,质量的实现既要求建立各种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种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可见,在组织专业认证的过程中,首要问题还是理念不能适应认证要求。与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体制相比,专业认证体现了新的理念和做法。只有深入理解工程教育的内涵和理念,进一步在各部门形成工程教育文化,并以此指导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事半功倍,真正形成经得起检验的工程教育体系。本文首先分析工程教育认证的内涵和理念,在此基A上,结合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探讨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对工程教育认证内涵的理解

工程教育认证是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它由工业界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和工程教育界联合实施,为工程专业人才进入行业的工程教育提供外部质量保证。这种质量保证不是面向少数优秀学生,也不是面向多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认证通过即意味着专业全体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即所谓的“看差不看优”。认证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为建立完善的职业工程师制度、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打下基础。工程教育认证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组织开展,该标准以《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Graduate Attribute Profiles)为基础,符合国际实质等效要求[2]。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补充标准是通用标准的补充,规定了具体专业的部分特定要求。认证标准各项指标的逻辑关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支持条件”都是基于有效促进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进而达成“培养目标”而制定的[3]。而指标“持续改进”,是为了确保“学生”达成“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是一种完善的内、外部质量控制机制,如图1所示。

二、对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理解

工程教育认证基于三大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以学生为中心,是指评价的核心针对学生表现和是否获取相应的素质能力进行评价,而且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虽然都在宣传以学生为中心,但鲜见以学生为中心的可操作方案。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并有许多具体的做法,如:严格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系统、定期的教师授课竞赛、教学进度管理等。而工程教育认证则首次详细给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可操作方案:教学设计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既定标准而设计(实质是一种反向设计过程);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配置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为导向;质量保障与评价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唯一标准。成果导向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完整的说明了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师资及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各方(学生发展、家长期望、学校定位、企业需求、国家需要)的需求决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决定教学活动设计、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4]。这是一个由上向下设计,由下向上支撑的过程,其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持续改进体现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质量文化理念,即不要求专业目前必须达到一种较高的水平,但要求专业必须对自身在标准要求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信息获取的途径,有明确可行的改进机制和措施,并能跟踪改进之后的效果并收集信息用于下一步的继续改进。具体要求包括:建立常态性评价机制和评价周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都要进行评价;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持续改进的效果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体现。评价机制包括传统的校内评价机制和高等教育系统以外的外部评价机制。其中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反映的已受教育对象、是用户和社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评价结果,是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而这部分内客,也是我国高校在建立校内质量保障制度方面的弱项和短板,意义重大。

三、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探讨

培养方案是工程教育过程中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严格遵循工程教育的内涵和理念精心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是其三大核心要素,分别进行说明。

1.培养目标制定。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5年后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回答了学生在毕业一定时期后能做什么的问题,可看作是工程教育的愿景,它与毕业要求的含义不同。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国家、社会的需要,行业、产业及职场需求,学生、家长的期望等外部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内部需求。笔者所在学校前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同时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电气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在地矿行业的优势地位,秉承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坚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年持续建设,已经在矿山电气与电力系统两个专业方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确定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从事发电、供配电、工矿等行业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系统运行、教育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详细的,培养目标还需要用4~6条具体表述,不再详述。

2.毕业要求确定。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回答了学生在走出校门时能有什么的问题。毕业要求的制定必须体现质量标准意识,毕业要求即工程专业人才标准;毕业要求要对培养目标形成支撑;毕业要求公开,清晰、具体、可衡量、可比较,有支撑并全面覆盖认证标准要求。2015版通用标准中指定毕业要求必须覆盖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项内容。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及认证标准,并全面综合教师、在校学生、校友、学校管理人员的意见,制定了本专业12项毕业要求。例如(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工程数学基础知识,具有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出。为了能使毕业要求更加具体、可操作,每项毕业要求进一步分解为3~4个指标点,也不再详细列出。

3.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需要有效支撑毕业要求,同时又要科学合理。本专业课程体系由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及专业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及人文社会科学类等四大模块构成,共185学分。四类课程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15.2%、35.7%、25.9%、23.2%,各类课程比例合理,特别是工程实践类课程比例相比以往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完全满足认证通用标准的指标要求。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为原则进行,所有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可采用支撑矩阵图详细展示,H、M、L分别代表高、中、低支撑程度。

四、结论

在工程教育实施和认证过程中,只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理念,进一步形成工程教育文化,并以此指导工程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在详细分析和理解工程教育认证内涵和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电气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探讨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问题。后续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改革课程教学、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进化机制,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晓波.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4,(10):12-14.

[2]唐爱红,周新民等.通过ABET认证的美国PSERC高校电气工程R档慕ㄉ杓捌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39-142.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教学改革;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产学研

作者简介:张晓花(1981-),女,山西五台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164)谢俊(1979-),男,安徽安庆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气专业卓越教学与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GJY2013059)、常州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探索”(课题编号:GJY2012017)、常州大学重点课程项目(项目编号:GJY20120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114-02

实践创新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活动。电气工程专业与实际联系密切,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它既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在信息化的今天,生产单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工科院校的多数学生毕业后到工矿企业工作后实践能力较差,要经过各用人单位的长时间培训才能逐步成长为应用型的高级工程人员。究其原因在于受教学设备资源、实验和科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大部分高校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对学生的考核多以书本知识为重,偏向以试卷成绩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优秀,而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动手能力以及主观能力的实践创新教学环节缺少足够重视;实践环节的师资配备和学时安排所占比重相对较轻,实践内容大多都是象征性的完成。其后果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以致于出现了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强的被动局面。这种矛盾在强调以动手能力为主的电气专业尤为突出。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现状,笔者在大量的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在产学研实践环节、实验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开拓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新道路。

一、建立有效而固定的校外合作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基本上以理论为主,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没有理性认识的现状,组织低年级学生到电力系统相关单位实地考察和培训,加深其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一方面组织低年级的大学生到变电站、电网公司等电力系统相关单位实地参观考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刻理解电力生产、传输、分配等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等。这种模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其知识面,使其了解更多与实践相关的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到电力部门进行再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理解,使理论与实践得到良好的结合。[7]

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实习内容、编写实习指导书,形成标准的考核制度。认识实习以参观为主,根据专业合理制定要参观的内容以及去参观的路线。专业实训以动手为主,合理制定实训内容以及实训时间。生产实习应合理安排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实习以小组跟班为主,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跟随师傅巡检以及现场操作。学生在实习结束前,要根据自己实习的实际情况写实习报告,回顾总结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提交相关的材料。

二、建立创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产学研合作狭义的概念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广义的概念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也是今后高校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即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以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电气实践教学大多局限在校内实验室,实践内容大多由几个常规验证型实验和简单的认知实习组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实质的提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产学研合作教学的新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导师、学生、科研单位和企业各方面的长处,实现共赢,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项目的实践机会,全面提高电气实践教学的质量。具体合作关系见图1。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不仅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还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和眼界,为后续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科研机构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中,转化为科技生产力,企业反过来可以为科研机构提供研究经费;学校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将实验室成果应用于社会的最新需求,真正做到“研以致用”,而企业和科研机构则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就业岗位。产学研合作教学新模式极大地发挥了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积极作用,调动了各方的积极主动性,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实习、就业环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效利用各种电力系统仿真软件

电力系统是复杂的动力学系统,由多种不同功能和运动特性的子系统构成。电力系统仿真就是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实际电路的一种研究方法。因此对其进行仿真时,其复杂的动力学系统一部分由实际电路组成,另一部分由数学模型组成,并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实时数值仿真模型来实现。由于电力系统仿真不受原有系统规模和结构复杂性的限制,已成为分析和研究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常用工具之一。[8-10]

电力系统的仿真工具包括离线仿真和实时仿真两种。离线仿真是指在数字计算机上为电力系统的物理过程而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求解进行仿真研究的过程,其仿真速度与实际系统的动态过程有所不同。目前比较流行的仿真软件有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计算程序(EMTP)、PSS/E、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发的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等。PSASP是一套历史悠久、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的电力系统分析程序,它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资源共享、使用方便、高度集成和开放的大型软件包。[11]主要应用功能有暂态稳定、短路电流、电压稳定、小干扰稳定、静态安全分析、网损分析、最优潮流和无功优化、继电保护整定与仿真等。在实践教学中运用PSASP仿真软件,可以将学生从低级重复枯燥的数据计算中解脱出来,从而将主要精力用在方案设计上。通过计算机仿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实际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自行编制各种软件指导书等。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加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学校应组织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针对实验与工程实践编写相配套的教材,教材既要立足本科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着重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加强实验的综合创新性

实验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但传统模式下实验内容大多是较为单一和固定的验证型实验,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难以接触真实的项目,更不了解电力工业的最新发展和需求情况,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导致工作之后不能迅速适应行业的发展。

新形势下,应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而不要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此外,还应避免统一实验教学模式,要认识到学生水平有高有低,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工作。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在实验前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或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使学生对实验台的总体结构、实验器件,以及实验设备的外观、性能、位置做到心中有数,对所做实验的物理过程和实验结果有一个整体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目了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所做实验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另外,还能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实验教学模式。

指导教师给定一个或多个综合性的实验题目,在课程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方案设计并写出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数字仿真计算;在实验阶段,学生要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指导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正确的方案设计。学生只有通过复习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且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2.加强毕业设计环节

作为毕业生在校参与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和指导教师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加大毕业设计的改革力度,着重毕业设计的创新性,缓解因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造成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的困境显得尤为重要。编写适合常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南,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设计指导,强化质量考评体系建设;鼓励学生和指导教师协商课题、探讨新颖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支持学生到校外就业并且进行校外毕业设计,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常州大学毕业设计分两批进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开始毕业设计,学期末完成毕业设计;大四下学期开始剩余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实行二次答辩制度,一次答辩不过关的学生要进行二次答辩。这样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缓解教师因毕业设计学生数量众多、时间太集中的压力。

五、结束语

高校实践创新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把“教学与工业实践紧密结合,为电力工业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并从实习基地、产学研模式、系统仿真软件、实验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做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行实践教学三年来,学生们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提高了整个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效果,也为电气工程专业今后更广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重庆,董嘉佳,董鸿.电气工程学科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32-137.

[2]谢浩,周祥.强化学生向实践学习的观念——谈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1,(3):58-60.

[3]杨西强,王国祥,田冰雪.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的鉴定制度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6-78.

[4]熊华军,刘鹰.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21-23.

[5]李正,李菊琪.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分析[J].高教探索,2005,(2):30-32.

[6]俞冰.北欧高等工程教育考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72-75.

[7]邵振国,羌予践.电气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2(2):92-94.

[8]钱鑫,李琥,施围.电力系统仿真计算软件介绍[J].继电器,2001,30(1):43-46.

[9]潘学萍.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研究综述[J].江苏电机工程,2005,24(1):80-8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