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产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2-18 01:12:47

生态产业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1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所辖范围包括市区以及下辖的10个县(县级市)。该市作为河北省起步较晚的城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匮乏,主要以农业经济为发展主体。根据相关土地调查数据显示,衡水市土地总面积1325.68万亩,其中农用地1044.68万亩,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8.81%;农用地中用于耕地的面积有856.34万亩,占比高达81.97%。同时,截至2012年,衡水市总人口为44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高达340.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7%252。2011年衡水市被列入河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其中有9个县(除饶阳县和桃城区外)被列入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因此,衡水市农业人口较多,农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衡水市经济社会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该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发展该市特色农业经济,减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需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鼓励和发展具有特色性和高效性的生态农业。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韦里克针对企业进行战略研究和竞争分析时,提出了SWOT分析法。该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环境和条件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优劣势,而外部因素则包括研究对象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对内外部因素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等。本文基于上述思想,对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进而为加快该市生态农业发展提出可参考的对策建议。

二、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自然资源优势衡水市地处河北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向东北缓慢倾斜,境内拥有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美誉的衡水湖,河流水系分布较广。同时,衡水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区,为温暖半干旱型,四季气候特点分明。土壤类型主要以土层深厚的潮土为主,全市潮土亚类面积达43.40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2.10%。此外,衡水市在矿产、油气和地热等资源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蔬菜、家畜等。自然资源优势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有利于该市新型生态化产品的开发、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技术的改造与推广等,进而推动该市快速形成现代农业体系。

2.特色产业优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经过多年的努力,衡水在建设农业强市,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性的成就。例如饶阳蔬菜、安平生猪、阜城西瓜、深州蜜桃等传统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形成了特色优势,受到了市场的青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方式的变革,为应对传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衡水市也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围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园区和合作社,例如邓庄农业园区、武强现代农业示范区、饶阳蔬菜百里长廊等。这种特色产业优势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促进了该市生态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劳动力成本优势由于历史条件原因,衡水市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无形之中形成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2年衡水市总人口为44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高达340.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7%。以城镇人口占比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6.8%,其中唐山市、石家庄市和廊坊市均超过了50%,而衡水市城镇化水平最低,仅为41.39%,较全省平均水平和唐山市分别低5.41和12.21个百分点。这说明衡水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亟需往城镇进行转移,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4.区位优势石黄高速、衡德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G106、G307两条国道,S040、S302等12条省道,以及京九铁路、石德铁路等8条铁路都经过衡水市,使之成为贯穿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衡水市也是环渤海经济圈、首都经济圈以及冀中南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较为突出的区位优势对该市生态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都提供了一定的支撑,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文化优势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层次的文化,经济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以生态文化作为思想支撑,指导和引领人们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衡水市作为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地,曾涌现出董仲舒、高适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因此,衡水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有着文化方面的优势,例如董仲舒思想中的和谐、重民等思想理念对该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劣势(W)分析

1.经济实力薄弱衡水市是河北省起步较晚的农业城市,受建市时间短、历史欠账多和资源基础条件差等因素影响,该市工业发展落后,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经济实力较全省及其他城市比,呈现出较为薄弱的态势。2012年衡水市生产总值实现1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5%,三次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8.7%、51.7%和29.6%,但是该市的整体经济仍处于全省11个地级市的后三位[1]。宏观层面上,以GDP总量作为衡量指标,2012年河北省各辖市中,GDP总量最高的是唐山市,为5861.6亿元,最低的是衡水市,仅1011.50亿元,唐山市经济总量约为衡水市的5.79倍。微观层面上,以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2012年河北省各辖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是唐山市,为79526元,最低的是邢台市,约为21410元[7]。而衡水市人均GDP22907元,处于倒数第二位,仅比邢台市高1497元,却比唐山市低56619元。可见,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层面看,衡水

2.技术水平落后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技术状况的好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尤其对生态农业这种需要依靠高科技作为支撑的产业更是至关重要[1]287。虽然近年来衡水市政府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和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11年,整个衡水市只有473人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研究、技术服务以及地质勘查,而从事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科技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可见,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成为了制约衡水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衡水市虽然是个农业大市,但其农业产业化水平并不高,龙头经营组织数量少,缺少规模性的龙头企业。根据相关统计资料,2011年该市龙头经营组织总数只有110个。这些经营组织中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仅有25个。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少导致了企业经济效益偏低,制约了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并且很难带动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得本来具有知名度的一些生态农产品因规模小而占有较低的市场份额。

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农业的持续有效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体现,二者相互影响。近年来,虽然衡水市也在积极不断地进行生态保护机制的创新,制定和实施污染减排措施,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仍较为严重。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统计信息,2013年5-11月衡水市始终处于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同时2013年全年中该市空气质量有10天优,69天良,127天轻度污染,59天中度污染,65天重度污染,33天严重污染,超标天数比例高达78%[8]。

(三)机遇(O)分析

1.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契机自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地位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此的高度重视,而生态农业建设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和矛盾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也在逐渐关注。因此,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核心概念之一就是生产生态产品,而生产生态产品也就意味着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这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以绿色需求为市场发展前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与转变,追求绿色生态产品、进行绿色消费成为21世纪的一大特色潮流。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开始加大对休闲娱乐的关注,积极参与生态观光旅游活动。可见,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未来我国消费市场主要是以绿色需求为主。近年来,衡水市凭借自身特色农产品、衡水湖等自然生态观光区等优势,一直作为整个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供应农产品与观光旅游等服务的重要基地,加上人们对特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亟需更多的生态产品供应量,这为衡水市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3.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载体由于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城乡统筹为原则,强调绿色低碳、生态节能等基本理念,所以城镇化建设中必然会涉及到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来促进生态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而且还需要一定规模的生产要素等。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汇集高素质的人才及先进的技术,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促进生态农业做大做强。此外,我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因此,衡水市生态农业要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载体,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积极作用,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4.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发展平台2012年衡水市武强县被列为第二批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该市首例,并且该批农业示范区中河北省也仅有4个。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积极效应,该区已经筹划并正在实施高标准、大板块、大循环建设北大洼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蔬菜、奶牛等特色产业方面初现规模,并且国内外知名农业龙头企业也相继入驻。因此,要鼓励和扶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制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实施方案,从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入手,使其成为发展衡水市生态农业的新平台,进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水平。

(四)威胁(T)分析

1.相关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和观念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其创新和变革是经济长期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制约着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目前,虽然衡水市政府也在积极倡导生态环保与生态发展,但主要是围绕衡水湖和城镇进行植树造林,建设森林公园和林业园区,关于生态产业制定的战略和采取的措施较少。现有的政策制度也仅限于节能减排、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工程,与生态农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制度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该市生态农业的推进与发展。

2.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地等资源的日渐短缺和空气质量状况较差等方面,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些基础资源的需要。近年来,衡水市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地下水质、土壤土质污染较严重,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等。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直接造成了生态农业缺乏发展的物质资源和条件,阻碍了其规模化和高效化发展,成为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威胁与挑战。

三、衡水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本文分别针对政府、企业和农户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便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来促进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做到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城市。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健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需要政府在该时期中对市场进行组织和管理,同时,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快速有效发展。因此,对于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和健全管理体制。根据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优劣势,结合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短长期规划,以布局规划来引导生态农业的发展。具体来讲,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资金、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支持,因此,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来保障和满足其需要。例如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技术的引进或创新需要较高的成本,而这些成本一般很难通过企业或农户自身来提供,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放宽金融机构的贷款限制政策,给予企业和农户一定的优惠与补贴,以便能够尽可能降低其发展成本。

(二)发挥和强化企业带头示范作用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民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使生态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企业可以与农民通过不同方式的链接,共同发展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拓展和占领市场份额。例如一些种植设施蔬菜这样的生态产品,一般前期投入和最终产出之间有时间跨度不等的周期,要做到生态无公害化,期间需要灌溉施肥、喷洒农药等精细的技术指导以及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等管理过程。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给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去完成,政府只需适时监督资金的主要流向和项目的进度及绩效即可。对于企业本身,要着眼于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生态生产和经营的需要,积极引进新技术,创新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入驻示范园区的企业,要及时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当地政府给予的一些优惠政策和条件,充分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来合理定位,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拓宽产业链的横纵向延伸,实现产业化和生态化经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依托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占领和拓宽市场,提升自身的荣誉、口碑和形象等。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2

前面已经描述了生态位的含义,那么对于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进行衡量呢?描述清楚生态位对战略制定有何作用?

1生态位的表现因子。生态位是指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环境状态、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位置情况,它描述的是一个企业对外部环境依赖的大小程度以及自身生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只有将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战略。

企业生态位的表现因子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考虑:

(1)环境维度:指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由于是处于产业生态系统当中的,因此,外部环境既指生态系统外的一切因素,又指产业生态系统中同种物种所施加的环境。

环境维度对于生物而言,意味着其生存的环境,比如温度,水,阳光,草原等,这些是物种生存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在产业层面上,本文将环境维度用以下因子加以描述:

①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

②市场结构特征

③行业特点与发展阶段

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是对外部环境的一个总称,不仅仅对于产业生态系统内的企业,对于外部企业,也同样适用于这样的环境。这是企业乃至产业生态系统生存的大背景。对于这个因子,更多需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数以及政府部分对于行业发展的态度,很明显,企业在经济萧条与繁荣时期的存活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而对行业发展的态度会体现在政府政策当中,同时,发展环境与行业政策还体现于企业对于环境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

市场结构特征主要考虑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以及进入、退出壁垒。市场结构则为市场上的竞争状况,体现为企业数目的多少以及市场上同类企业的大小、强弱,而进入、退出壁垒则表示进入或者退出此行业的难易程度。

行业的特点与发展阶段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行业的特点,主要侧重于财务方面进行体现,比如有些行业利润率比较高,有些行业净现金流产生比较及时。另一是行业发展阶段,这是描述行业是处于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的重要变量。

(2)内部维度:指企业的内部禀性及其综合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这就好比生物是吃草还是吃肉一样,每个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内部都有其固定的禀性,同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也反映了生物的自我管理能力。

内部维度对于生物而言,意味着该生物的特性,比如在食物链条中的位置,食物特性等,这些是生物发展壮大的条件。那么在产业层面上,本文将内部维度用以下因子加以描述:

①价值链条中的位置

②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

③价值链条的个数

价值链条中的位置,主要体现为企业附加值的多少,如企业处于价值链条的底层,则表示其附加值比较低,而处于价值链条的顶层则表示附加值很高。这就如同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位置,显然,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企业自身的影响和要求是不同的。

企业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很广泛的指标,统指企业的综合实力,这是:企业内部的重要特性,包括技术创新,生产制造,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等多个层面。

价值链条的个数则是对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受联系多少的度量,价值链条数多,则表明该企业在价值链中被广泛联系,因而具有较重要影响,相反,价值链条少,则表明企业参与产业生态系统的联系较少,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业务比较单一,风险较大。

将生态泣的表现因子概括如下(表2):2生态位表现因子特征及战略含义。作为一个企业,其主要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为生存,二为发展。环境维度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生存,如果对环境维度进行量化打分,则需要设置一个基准分,基准分则表示企业仅仅能维持生存,也即环境维度拘考量上需要有一个最小基准,这也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具备了这样的环境,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而比基准分高的等绩则有:基本维持生存、生存环境良好,生存环境优异等。

而内部维度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发展问题,如对其进行量化打分,则得到企业的发展指数,根据发展指数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有基本发展,有较大发展,有很大发展等多个等级。

因此,从环境维度和内部维度进行考虑,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基本维持生存的企业,其首要战略是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并且需要严重关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前应对,加强风险防范,同时,迅速行动,不断积累自身实力,扩大规模,改变对于环境的严重依赖性。

对于生存环境较好和优异的企业,其生存问题不会受到威胁,企业的主要战略是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因此,此时需要落实到对发展指数的评估上,如果企业基本发展或者有较大发展,则要分清其中的原因,或者拓宽自己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链条,或者提升自身在价值链条中的位置,或者拓展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如果企业有很大发展,则主要采取维持战略。参见图4:

三、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生态位

1电信产业生态系统构成。电信产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相关电信企业、消费者和市场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由供应主体、需求主体和产业协调者三部分构成。参见表3:

在上述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进行竞争战略制定研究的重点在于该生态系统的供应主体,供应主体是产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需求主体以及产业协调者,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均可看成是供应主体所面临的环境。

在供应主体中,最为主要的是运营商,内容与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与集成商。

2电信产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位。根据表2中所列出的生态位表现因子进行分析。

(1)运营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电信运营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自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1998年邮电分离,1999年移动、寻呼剥离,2002年电信与网通南北分拆,中国电信市场上形成了移动、电信、联通、网通、铁通和卫星通信的“5+1”竞争格局,直到2008年,电信业务重组,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全国性业务运营商,电信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必将继续大力支持。因此,从运营商所处的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角度,正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

从市场结构角度,目前三大全国性业务运营商,形成了垄断竞争的格局,而且电信网络的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运营商是一个进入退出壁垒都很高的行业。

从行业特点与发展阶段角度,该行业具有前期投人大,后期运营成本小的特点,行业发展的商机无限,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多。

在价值链角度,电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顶端,是最接近消费者的,而且价值链数目较多,成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是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枢纽。虽然内容与服务提供商也直接面对消费者,但是,大部分业务必须有运营商的网络环境方能进行。

在企业竞争力上,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总体竞争力较强。

(2)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在环境角度,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没有运营商那么优异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整个电信产业的兴起,这些企业的发展环境和产业政策较好;对于市场结构,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则呈现出白热化竞争的态势,进入和退出壁垒比较低。

在价值链上,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处于底端,离消费者较远,当然,与消费者也有许多直接接触,但是,在电信产业系统中很难摆脱运营商的网络环境。

(3)设备制造与集成商。设备制造与集成商具有与内容与服务商类似的环境维度和内部维度,所不同的是该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稍大。这些企业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如手机)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设备(如路由器)提供商。对应的企业有三星,华为,Ericsson等。

以下将这三大供应主体的生态位表现因子评估情况列表如下(见表4):

四、电信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结合前面的分析,讨论运营商、内容与服务商、设备制造集成商的基本战略方向。

1运营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运营商应选择紧跟时代的维持战略,紧跟时展态势,保持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具体策略有:

(1)努力维持目前的产业环境和价值链结构。

(2)不断加强管理,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其他运营商抗衡。

(3)细分客户市场,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2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应选择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具体策略包括:

(1)努力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推行行业标准,进行行业的重组和整合。

(2)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性合作,稳固提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3)开拓与顾客直接式接触领域,拓展营销渠道。

3设备制造与集成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设备制造与集成商应选择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应注意应用的具体策略包括:

(1)塑造良好行业环境,抢占行业标准,提高自身竞争力。

(2)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3)开拓与顾客直接式接触业务,进行业务的多元化。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3

摘要 文章提出求解秦巴经济走廊生态产业园区建设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准确界定生态产业园区概念及发展重心,正确处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进程中的五大关系,慎重选择秦巴地区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类型,突破秦巴经济走廊创建生态产业园区的技术力量的缺憾、市场机制的缺失、执法管理的缺陷、增长模式的缺点、资金投入的缺口、公德意识的缺损六大障碍;文章最后还根据问题解决的难度系数和紧迫性等指标来定量分析轻重缓急,对秦巴经济走廊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时序进行统筹安排。 关键词 生态产业园区 发展类型 时序安排 引 言 秦巴经济走廊是衔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纽带,目前,“孔雀(笔者注:此处指人才)东南飞、政策西部行”的现状,使得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陷入窘境;而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力量的缺憾、市场机制的缺失、执法管理的缺陷、增长模式的缺点、资金投入的缺口、公德意识的缺损等原因,造成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严重。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而生态环境问题又比较突出的区域,当务之急是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无疑,生态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本文提出求解秦巴经济走廊生态产业园区建设难题的基本思路。 1、准确界定生态产业园区概念及发展重心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特殊经济区域相继设立,尤其到了90年代,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出现了遍地开发的态势,从类型学及发展时序角度看,继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目前出现了第三代的生态产业园区,而且生态产业园区中大部分为工业园区。当前学术界对生态产业园区概念还没有完全从学理层面厘清之时,对其加以梳理是很有必要的。生态产业园区是一个复合概念,因此,对这一概念界定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从理论依托的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态。 从生态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从产业集聚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是生态产业的集聚场所。 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产业园区是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产业园区。 从产业发展模式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它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可以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发展目标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的目标是废物减量化、资源循环化、生产清洁化,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或减量排放。 从管理角度看,由于生态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是按生态链和闭路循环形成的,因此可以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生态管理。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将生态产业园区界定为:一个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将众多能够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上、中、下游产业集聚在一起而形成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地域”综合体,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在各成员之间通过共生组合达到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等来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它是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具有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 从产业园区发展趋势看,生态产业园区正成为许多国家园区改造的方向。研究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九十二年代就开始规划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美国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生态产业园区特别工作组”;生态产业园区也是 中国第三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并在“十五”期间准备确立一批部级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内外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的实践经验表明,生态产业园区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秦巴经济走廊经济欠发达而生态环境问题又比较突出的现状,要求这一区域发展第三代的生态产业园区势在必行。 2、正确处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进程中的五大关系 国内外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的进程中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第一,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关系。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要从企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及园区整体效益发展多方面综合考虑,并着眼于产业生态关系的连接,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活动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第二,企业之间的共生组合关系。生态产业园区要遵循“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依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新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第三,动态平衡与静态发展关系。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从整体看是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立在生态的良性循环基础上,追求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但同时也不能以完全忽视局部的静态发展为代价,否则就使得微观层面缺乏动力。因此要处理好动态平衡与静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获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 第四,园区内外资源整合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生态产业园区不可能集聚一条产业链所有的企业,从经济理性角度看这也有悖于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因此不能不顾整体效益而强调生产全过程都在一个区内循环,比较好的选择是“拆除围墙”,整合园区内外的资源。 第五,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照套其它生态产业园区的做法,而要以借鉴为主,结合实际情况来规划建设,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慎重选择秦巴地区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类型 确定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应处理好五大关系之后,选择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类型也是至关重要的。从类型学角度分析国内外现有的生态产业园区,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旧区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虚拟设计型三种。 第一,旧区改造型。旧区改造型生态产业园区主要是现已存在的产业园区,对园区内的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内成员间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转换关系。美国恰塔努加生态产业园区就属于这种类型,它曾是一个以污染严重闻名全美的制造中心,后来杜邦公司以尼龙线头回收为核心推行企业零排放,既减少污染又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在老工业园区拓展了新的产业空间。其突出特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旧废钢铁铸造车间变成太阳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循环废水为旁边的肥皂厂所使用,临近的肥皂厂是以其副产物为原料的另一家工厂。总之,各子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 第二,新区开发型。新区开发型生态产业园区则要求在新建产业园区进行开发建设之初,就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将园区设计为开放式结构,便于园区生态产业链网络在园内产业不断集聚过程中逐渐丰富,尽可能让区内企业间可以进行废物、废热等的交换。如美国乔克托生态产业园区采用交混分解技术将当地大量的废轮胎资源化得到碳黑、塑化剂等产品,进一步衍生出不同的产品链,这些产品链与辅助的废水处理系统一起构成工业生态网。 第三,虚拟设计型。虚拟设计型生态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主要是因其建立在虚拟设计基础上而得名。具体而言,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首先凭借园区信息系统,在计算机上模拟各成员间物、能交换联系,然后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如果论证的结果表明切实可行再付诸实施。很显然,通过计算机的虚拟设计 可节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同时也可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园区的整体效益和管理效率,降低系统风险。不仅如此,通过虚拟设计还能突破园区的藩篱,不仅使得区内企业可彼此交换、循环利用资源,而且也可与区外企业建立起这种联系。 秦巴地区各地市在创建生态产业园区时,应慎重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类型。具体而言,对于现有的各种类型产业园区,要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依托现代技术,加快旧区改造进程;对于要新建的生态产业园区,要注意搞好前期调研和总体规划,提高园区内科技含量。无论是旧区改造还是新区开发,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要尽可能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模拟设计和运行,将系统风险降到最小。整个过程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和服务职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突破秦巴地区创建生态产业园区的主要障碍 从当前的总体情况来看,秦巴地区生态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中 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第一,相关技术的缺憾 要真正实现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必须有生态产业园区的特定技术作为支持,然而,秦巴地区这些方面的技术相对都不能达到生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标准,主要体现在,秦巴地区生态产业技术水平偏低,相关技术开发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难,园区企业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运行可靠性差等,都是秦巴地区当前普遍的技术缺憾,导致秦巴地区要实现生态产业园区的物质循环和废物最小化碰到了技术瓶颈。 第二,市场机制的缺失 生态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会在回收与循环利用副产品及废物发生的费用,以及购买新原料和简单处置废物发生的费用之间权衡,即使废物的再利用和循环技术可行,企业也可能不会这样做,除非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当产品被生产出来及废物被处置时,为了再循环,必须把物质分离成各组成部分,而分离需要付出劳动和费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会放弃循环利用方式而增加园区的环境负担,因为他们很清楚,对环境这种典型公共物品的污染是一种外部效应,其内化包含高交易费用,治理污染不能由自由市场提供而是由政府提供,此时就出现了市场机制的缺失而导致市场不能正常工作,它是阻碍生态产业园区发展进程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三,执法管理的缺陷 秦巴地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目前的环境法规,其次是有关工业园区的管理办法,这些政策都是严格限制污染性项目的引入或进入。而按照生态工业理念,通常被限制的污染性项目的废物在工业生态系统中可能是中间产品或副产品,因此,所谓污染性项目在生态产业园区内外以及不同生态产业园区内的生态内涵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界定。废物减量化是指局域或区域总体效果的废物减量化,而不是指单个企业或者少数几个企业的孤立效果,是面而非点,是结果而非过程。另外,现有的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污染物配额分配等可能适用于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初期,由于对构建工业生态链产生障碍而不太适用于园区的成熟时期。 第四,增长模式的缺点 长期以来,秦巴地区的工业化、园区化选择的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低效率、低技术”为特征的增长模式,在环境治理方面则表现为“只污染不治理”、“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等末端治理、责任治理甚至无责任治理等,而没有贯穿“源头治理”、“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这种增长模式有着重大的缺陷。综观秦巴地区环境污染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区域造成严重污染的杀手主要就是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小电镀等15类小企业(即“十五小”),这些小企业的“异军突起”正是在这种忽略环境的掠夺式发展思路下而萌生,它们的出现为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第五,资金投入的缺口 &n bsp; 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这是解决当前各类产业园区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各产业园区在建设初期,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尚且不足,更何况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生态环境。环保投资严重不足、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成为制约的秦巴地区又一主要原因。尽管从80年代初以来,秦巴地区环保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占GDP的比例一直偏低,与污染相比治理投入还远远不够。秦巴地区主要障碍之一就是资金缺口太大,捉襟见肘,致使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举步维艰。 第六,公德意识的缺损 在上述各项都遭遇阻力的情况下,道德力量是最后一道防线,尤其对于涉及产业园区环境安全这样一种公共物品,道德力量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园区内经济主体的公德意识普遍缺损,使得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在有些园区,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再好的环保法规在公德意识缺损面前往往成为一纸空文,如“九五”期间,各地市的产业园区应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取缔和关停了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又无治理价值的一批小企业。然而近几年,一些园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放松了环境保护这根弦,致使众多早已关停的“十五小”、“新五小”等一些重污染工业群又出现反弹,有些园区甚至还违法新建了一些消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它们长期危害人类身心健康,都是由于社会公德意识缺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必须明确的是,解决这些障碍是一个很长久的过程,而且也并非单方面因素得到解决就大功告成,鉴于生态产业园区这种多因素组合形成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地域”综合体,必须多管齐下,当前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找准突破口,根据解决的难度和紧迫性等指标来分清轻重缓急,对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时序进行统筹安排。 第一,技术层面,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并举。要找准技术突破口,目前技术突破口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与替代技术等。要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秦巴地区周围有大小百余所高等学府,还有30多所中科院及各部委的科研机构,这为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研发支持和条件。 第二,市场机制层面,建立并健全生态产业市场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来弥补市场机制缺失问题。发达的生态产业要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主要包括成熟的市场本身和完善的市场外部环境。就成熟的市场本身而言,作为竞争主体的环保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并健全适合市场主体运行的生态产业市场机制成为突破口。从德国的经济生态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界和政府积极合作,加快环境技术尽快进入市场,政府帮助技术开发者寻找试验和示范场地,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对技术改进提供支持。 第三,管理层面,根据国外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现状,可以将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分为三个渐进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以现有环境政策为核心的园区环境管理体系;第二阶段是对园区实施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第三阶段是建立基于生态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 第四,增长模式层面,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摈弃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增长模式,采用“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也就是说,在园区内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循环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或减量排放。秦巴地区要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发展生态产业园区,各个园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废物零排放和减量排放的时间表。 第五,资金投入层面,引进BOT方式,设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政府、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和政府共同对环保技术投资,使环保产业投资多元化,减少了企业单独投资新技术带来的高风险,促进了环保技术由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的转化。如1994年德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政府和私营企业用于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投资达到2 77亿美元。 第六,公德意识层面,自律与他律并行。企业作为园区内的经营主体,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虽然无可厚非,但深入分析目前世界各产业园区内成功企业的“秘密武器”,可知其中绝大部分企业放弃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财模式,转而追求“均衡利益的满足”,回归到西方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首倡的“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思想。某些现代经济自由主义者不断误读斯密,将其自由市场理论中的道德价值抽离,并“逐渐淡化经济自由主义的道德承诺,但不可否认的是,斯密却是一个鲜明的、道德化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其社会理想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在《道德情操论》一开头就明确指出:“无论我们设想一个人有多大程度的利己主义,他的本性却显然是见他人有遭遇便动心。”书中他还呼吁建立一种正义的道德规范。斯密的突出贡献在于试图说明一种理想化的市场关系,其关于经济人的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的思想,应该作为生态园区企业的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在倡导园区企业自律的同时,建立园区生态环境披露制度,通过他律来约束企业的行为,达到“自律与他律并行,利己与利他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孙自法.环保官员称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势在必行[J].中新社北京2003-10-9(电) 赵永新.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J].人民日报,2001-09-05,www.gzii.gov.cn 杨明奕.生态产业园区的原则及分类[J].中国环境报,2003-07-18(3) 孟伟,罗宏.论生态产业园区的进展与障碍[J].中国环境报,2003-04-04(3) 范斌.经济自由主义的道德承诺[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5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4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共十七大上第一次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的,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则首次完整阐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专门列为一章,不仅篇幅增大、内容增多,还写入了新党章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将其放在突出地位、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上,这就使“生态文明建设”由经济领域扩展和提升到涉及执政能力的政治领域,事关我党执政的可持续性;而为了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舒适度,如绿化、资源节约、水利建设、土壤改良等;二是减少因发展经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作用,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循环利用、代替高碳产品等。山西省做为一个能源与重化工省份,因为经济偏重,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趋势尚未遏制;“十二五”期间,山西省“高能耗、高排放”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污染压力还将持续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的确,发展经济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生态环境,但在发展经济中,相应的节能环保产业如果也有相同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就会使发展经济而产生的负作用降到最低。如果这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还能进一步提高,就能将过去发展经济中影响生态环境的遗留问题逐步解决。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的建设就需要节能环保产业超常规地发展,它事关山西省能否在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解决过去经济发展中所造成的一些环境污染、生态欠账问题,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保障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为了保障节能环保产业能够满足山西省的实际需求,必须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对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中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体系上进行深入细化、大胆创新和精心完善。

二、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1.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制度为纲,创新与完善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一个崇高的、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做为生态文明建设中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最基本的保障措施。为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地落实这三项制度,必须以这三项制度为纲,围绕这三项制度,深入细化、大胆创新、精心完善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中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体系,赋予其具体的操作性和最严格的法律地位。从而以制度为底线,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实施最严厉的监督,保障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超常规发展,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建成美丽山西。

2.建立严格的节能环保指标核查与考核制度。

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主导型、法规驱动型产业,产业规模取决于政府节能环保目标的要求,同时需要高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把公众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将环境法规作为产业发展的强制动力,将政府的方针政策作为产业发展的引力与支撑力。目前,虽然提出了许多节能环保的细化指标做为约束性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和企业,但由于没有严格的统计与有效的核查制度,单独依靠排污排废企业自我申报,而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有良好的政绩与社会责任感,形成节能环保指标实际数据有被修饰的制度性缺陷,难免使企业的排污排废量及其利用率有水分。例如:绿色和平组织的《粉煤灰调查报告》中抽样调查的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就与我国政府公布的相差很远。还如普通民众感觉的空气良好度也与政府公布的有一定差异。因此,山西省必须建立严格的节能环保指标统计与核查、及其考核制度,加强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建立污染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省、市、县和重点企业的能耗、排废排污数据应按年度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重大环境事件要及时公布,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数据要进行排比,实行末位停产整改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完善问责奖惩制度,实施最严格的“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放、谁利用”奖惩制度,坚决避免社会责任外部化;完善节能环保的法制建设,理顺工作机制,虚心听取公民对节能环保问题的反应并及时调研,在决策过程中要更多地接纳公众参与,更多地纳入社会心理方面的评估;鼓励环保NGO等第三方对节能环保指标落实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与监督,积极采纳他们的建议;监督检查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设计单位执行节能法律、法规、规章情况,监督检查排废排污企业、环评单位、环保执法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规章情况,依法查处和纠正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约束”;从根本上督促节能环保产业的切实发展、高速发展,改善山西省的高能耗、高排放现状。

3.建立和完善资源消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十二五”时期,山西省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开发中带来的负作用和生态环境脆弱问题进一步加剧,能源消耗居高不下,污染减排压力增大,资源环境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约束强度将进一步加大。因此,要谨遵清洁的水、耕地和空气是我们生命线,能源利用必须细水长流才能保障山西省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发展经济不能饮鸩止渴。例如:我们的石油按照现在这样的储量,也就是用十二年、十三年的时间;我国的煤炭按照现在这样的消费,原来煤炭非常富有的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现在已经是属于煤炭枯竭了,现在山西、内蒙、陕西,也按照我们现在这样的速度,少则二十年,多则三十年,全部也就挖完了。由此可见,山西省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消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全面实施国家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实施全程监督,能评、环评不能走形式,一定要严格把关,事后要追踪,达不到设计招标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从而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和促进能源环保效率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提高。

应尽快设置山西省“十二五”能源消耗总量约束性指标,建议“十二五”期间在坚持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指标的同时,设定一个合理的能源消耗总量的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地方,通过能源消耗总量的倒逼机制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踏踏实实地做好减排工作,从降低单位GDP排放入手,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能源安全与生态(气候)安全的协同目标,缩短山西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

在环境保护方面则要配套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健全环境污染责任论文格式保险制度、开展环境污染强制利用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在“超标即违法”基础上确认的“按日记罚”制度、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制度、排污费改排污税等,加大对超标排污排废的惩罚力度;造纸、印染和化工行业实行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控制,电力行业实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全面推行燃煤电厂脱硝,新建燃煤机组应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及其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生产线,绝不能将污染物从一种物态转化为另一种物态就弃之不管;对钢铁行业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强化水泥、石化、煤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以及碳排放总量的控制。从而使山西省企业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分区域、分类型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可交易的排污和碳排放许可制度,通过逐步减少排污和碳排放许可证总量这一稀缺资源,进而提升排污许证和碳排放可证价格的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完成减排的目的。

针对山西省的特点,特别要重视工业固废的安全排放和储存,防止二次污染。这是因为在“三废”中,固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最大,它占用土地,污染水体和土壤,其粉尘恶化空气质量,并且还具有持久性。而山西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以电厂的粉煤灰和脱硫石膏为主,同时电厂还能够提供热转化效率最高的蒸汽热能。因此,要以燃煤电厂固废高附加值的“变害为宝”综合利用带动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各大电力集团在山西省的电厂中要选择一个电厂,完成一个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的示范项目,坚决不再容许电力供应全国,污染留给山西人民;并要提供电厂成本价的低温蒸汽和未上网电力做能源支撑,不再增加新的小型燃煤热源。

4.建立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支撑制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科技的进步之上。没有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决定山西省转型发展成败、建设生态文明的节能环保产业必须建立先进技术支撑制度。山西省要利用自省的资源禀赋和财力,加大节能环保科技的投入,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制定的山西省“以煤为基、以煤兴业、以煤兴产、多元发展”转型发展思路,围绕煤炭能源重化工的节能环保研发领先技术、以节能环保产业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重视引智、引才和无形资产的投入,充分重视科技创新是产业链中的大脑和灵魂。组织实施“节能环保企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节能环保科技创新人才推进工程”等高端人才培育工程,构建励才体系,充分发挥人才效能,配套完善现行的科技奖励制度;在建立节能环保科技支撑制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发展绿色经济这个中心主题,通过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工艺的设计、开发,绿色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消费方式的改进,以及技术集成打造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资源互补、产业互动的经济与生态文明循环系统,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在建立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支撑制度中,山西省应编制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推广目录,实施其产业化示范项目,在五个方面支持和建立节能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制度:一是制订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二是加强促进新技术利用的相关标准、准入机制的建设,以及相关的机构建设。三是制定促进新技术在市场初级阶段的培育政策,通过政府采购、价格补贴、市场倾斜等手段保障新技术的初期市场规模。四是加强省外和国际合作,对省外和国际上已商业化的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及时引进,通过再创新使其适应山西省实际,尽早受益。五是将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生态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和谐发展,促进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六是将风险资本做为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的重要投入,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夯实山西省节能环保科技创新能力。[ LunWenData.Com]

5.完善节能环保产业财政扶持制度。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一个长期战略任务,因此必须完善和实施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财政扶持制度:一是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二是积极支持节能服务公司申请国家财政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三是全力支持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程建设。四是制定鼓励节能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五是财政政策以鼓励为主,同时限制低能效类产品和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加大惩罚性和激励性措施,有效利用组合政策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六是提高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投入,建立节能环保专项资金,特别是加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支出,以及促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的支出,发挥财政投入的产业导向作用,同时还要扩展在节能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及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投入。七是要重点投入山西省节能环保现状中迫切需要解决和影响重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节能环保项目,禁止平均主义,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节能环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八是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充分调动信贷资金、风险投资和社会闲散资金,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消除制度障碍,使社保资金、养老金等有望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金的重要来源,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和“杠杆”作用。

6.实施节能环保产业的因地制宜发展制度。

虽然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已具备大规模加快发展的条件,但节能环保尚未作为一个产业门类予以清晰界定和统筹考虑,缺少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的产业规划与制度。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制度,立足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是政策驱动型市场,突出“以我用为主”,根据山西省是煤电产能大省,因煤产生煤矸石,因电产生粉煤灰、脱硫石膏,因冶炼产生冶炼渣和赤泥等工业废渣,这些废渣占到山西省废渣总量的78%.而在“三废”中,固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最大,它占用土地,污染水体和土壤,其粉尘恶化空气质量,并且还具有持久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不做好,是与十八大报告中“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集中背道而驰。因此,这些固废物综合利用就是山西省今后节能环保的重点发展方向,山西省应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建立具有山西省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制度、管理制度、市场机制和保障制度;实施民间环保组织和第三方监督节能环保目标制度,节能环保技术免费评估和推荐制度,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行政推广制度,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和技术替代制度,污染物排放权、碳排放权市场拍卖制度、节能环保产业与低碳产业有机结合制度行政责任与市场机制形成合力制度、节能环保科技小微企业政府资助创业制度等。从制度上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而不是靠企业家根据有利可图的市场需求和节能环保的道德标准来随机发展,使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跟上时代进步的需要。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节能减排是根本,而环境修复和综合利用是节能环保的“标”.因此,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科技先行,先易后难,先负成本节能减排、后正成本节能减排,实施因地制宜的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例如:麦肯锡公司2009年所做的《中国的绿色革命: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报告中,披露核能、太阳能、风能、煤气化循环技术、电动汽车和碳捕存等途径的碳减排都是正成本,而对水泥进行技术革新,其节能和碳减排则是负成本,如果扩展到整体“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和“高排放产品节约与替代”中,这就可以从更多领域负成本地节能减排,最经济地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中节能环保任务。总之,山西省经济实力还不强,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中一定要先易后难,摸清重点难点,立足实际能力和情况,不可盲目跟风,贪大求洋。

7.实施节能环保项目重点扶持和节能环保示范项目国家投资制度。

节能环保的技术指标是可量化的,各种节能环保技术的优劣选择与对比非常简单,科学地评选能大大提高企业投资的成功率。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节能环保的技术和产品具有“政府采购政策”特性,好的技术和产品政府愿意购买,用于全社会的节能减排。由此可见,节能环保产业是各产业中基本上是唯一一个可以用行政力量强制推广应用的,特别是可以有具体的、针对性的支持和推广政策,基本上属于“政策性”产业。如果节能环保项目在各地方、各行业自行其是,条块分割,分散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大削弱了国家有关规划的效果。因此,山西省要建立公正的、科学的评估节能环保技术制度,以培育市场为核心,开展系统性的产业规划编制,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分时间阶段、分地区差别加以实施,并做到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应衔接配套,统筹部署;实施节能环保项目重点扶持和节能环保示范项目国家投资制度,根据山西省节能减排和三废综合利用的需求量,根据节能减排量化指标,选择节能减排潜力大的节能环保项目重点扶持和节能环保示范项目国家投资,特别是要重点支持重大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的产业化项目,这样没有投资风险,效果更好,能够迅速带动社会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很好地解决相关节能环保的问题。

8.建立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及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和优先应用制度。

应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等特定政策目标纳入政府采购体系,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来促使市场鼓励再循环利用,在其需要采购的众多商品和劳务中优先选择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品,促进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有效实行绿色采购,在法律法规、采购标准、信息公开经济激励、宣传教育和绩效考评等方面加以完善;政府部门将依据相关产业政策,抓好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扩大产品品种范围,鼓励使用获得全生命周期认证的低碳产品,对低碳产品认证机构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完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的生产企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领域和市场的准入制度,为规范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和将其纳入政府采购做好技术准备,建立完善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及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和优先应用制度。其中在进行政府采购时对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给予优先考虑,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体而言,山西省要逐步建立节能技术和产品、环境标志产品、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建立并形成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体系,逐步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低碳产品比重。

9.建立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领跑制度。

山西省要重视和强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大力制订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建立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领跑制度,引导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一是要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和环保总局分别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的《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完善行业能耗限额标准体系,建立能效标准准入和淘汰制度,加大对标准实施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为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创造空间。二是要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从而为先进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扩展市场,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三是要加强节能环保工程设计、监理和节能环保产品标准化与质量监督管理,完善行业信用评估体系,制订企业能力信用评定管理办法和服务业发展管理规范,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标准和标识实施的监督管理。从而真正做到鼓励创新、淘汰落后,最经济、最有效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完成山西省生态文明的建设任务。

10.建立电力用量用价、上网电力价格和发电量市场拍卖制度。

在国务院下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已经是中央考核地方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各地的用电总量控制后,用电指标将会成为限量资源,并十分紧缺,极有可能出现倒卖和寻租现象,使用电企业实际用电价格远高于电网的销售电价;而与此同时,占我国发电总量80%的燃煤发电价格却是成本与电价倒挂,燃煤发电企业发电越多亏损越大,这不仅影响了燃煤电厂的正常运营和发电量,造成由缺电引发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诸如脱硫、脱硝、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等电力环保工作。因此,山西省应在控制用电总量的同时,实施煤电价格改革,建立电力用量用价、上网电力价格和发电量市场拍卖制度;对大中型企业的用电量实施荷兰式竞拍购电,电价由高逐渐降低,出价高的大中型企业可以买到所需全部用电量指标,出价低的则只能买到剩余用电量指标;而燃煤电厂的发电量和相应上网电价要进行竞标,上网电价报价低的电厂可以满负荷发电,上网电价高的电厂则只能获得剩余发电指标;同时实施分时电价和阶梯电价,充分利用谷电;严格落实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电价政策,制定脱硝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余热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实行优先上网等政策支持;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差别电价;而小微企业按照竞拍购电中的最低电价来用电,居民、政府、市政、福利、农业等用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

11.依托电厂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园和延伸产业链制度。

山西省是煤电大省,电厂近煤矿建设,而围绕煤电集中产生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以及巨量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由于“三废”中,固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最大,它占用土地,污染水体和土壤,其粉尘恶化空气质量,并且还具有持久性。因此,它们的减排和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是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任务,山西省应依托电厂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园和延伸产业链制度,特许经营脱硫、脱硝制度,并由电厂直接供电、供热,无缝衔接处理煤矿和电厂排出的各种固废制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输电、供热损耗和固废运输中产生的粉尘污染;并以大型专业化节能环保企业为龙头,与节能环保中小型科技企业携手或组合,打造一条开放式的全产业链,改变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弱、散的状况,将这些固废吃干榨净和最大限度地提高附加值。

在节能环保产业园中,政府要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依据园区生产状况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盲目性和重复性,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园区;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独立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重点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提高创业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仅解决山西省节能环保需求,还能以集团的协作力量打进全国市场,真正形成山西省的支柱性产业。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经济林业;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072-01

一.生态经济林业的意义

生态经济林业是以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点为指导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当人类的生产活动进入到森林的生态系统中后,森林的生态系统即与人类的经济系统紧密联系起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森林生产力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植被被破坏之后,泥石流、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率提高,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损失,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模式即人类生产活动效益与森林生态效益并重,在开发利用森林生产力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利关系。

二、我国林业与生态经济理论

1.近几年我国开始住意了生态效益,如何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现代化的战略核心问题。生态经济学在我国并非纸上谈兵,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已有所体现。根据我国国情与林情,摸素出,自己的林业发展道路,建立自己的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与模式,对发展我国绿化事业,解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生态、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就目前来说,我国尚无完整、系统的林业生态经济理论。国外流行的几种理论及模式也都是各国国情的产物,各有优劣,我们可以研究、借鉴其中的有价值成份。在我国,一方面在理论界模索研究自己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在现实生产实践和现行政策、规程、规划中,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和检验着现有几种主要生态经济理论。

2.我国林业生产中的“船迹”理论与木材培育理论在我们的林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与各地的林业区划中,生态原则同经济指标往往相脱离。或者主要强调生态原则,或是着重注意经济指标。在这些区划、规划、决策中,提高生态效益只是用一大堆漂亮的语言支撑起来的海市屋楼,最终仍是具体的指出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经济方面,有具体措施,反复推敲的目标数据,生态效益只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书面语言。很明显,只要拥有大片的森林,生态效益自然会产生。至于生态学原则,在追求大量木材生产的过程中,肯定是需要的。因此,在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林业科研和生产问题方面,我们做得更主动、更实际,而利用这些理论来寻求经济效益实现的途径方面,就要消极得多了。“随着森林产量提高、覆被率的增大,就能更充分地发挥生态效益”,这一大多文章的结论性语言,不是反映出某种“船迹理论”吗?在南方适生区,大力发展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人工速生丰产林,在一些山区大量营造见效快的薪炭林,以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和划分出水源涵养林;在风沙侵蚀严重地区种草种树,建立防护林带。这些实践活动,同木材培育理论的观点是类似的。可以肯定的结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作用,凡有森林就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在一定社会经济水平下,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由于人类对森林的不同功能的利用程度不同,经济和生态效益体现程度也出现差别。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偏重于生态效益的要求,但它也能提供相当的经济价值,如为提高生态效益、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抚育等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间伐材以及林下林副一知一产品,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样,木材培育部门经营的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人工速生丰产林,按木材培育理论,无需考虑其生态效益。实际上,要想使木材产量尽可能高,材质,尽可能好,则必须在集约经营条件下,使林分具有相当高的组成和结构质量。在这种林分生长过程中,将体现出相当可观的生态效益。

三.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原则

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如下六点原则:第一,发展经济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林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人类生产发展协调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在林业的发展上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第三,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目标,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全面的发展。在利用林业资源时,将保护与开发并重;第四,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五,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能动作用;第六,在高速度发展林业的前提下,坚持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的高效益。

四.对于加快森林生产力发展的意见

4.1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林业

中国西南林区占全国林区面积近半,并且林区土壤肥沃,十分适合作为建立林业产业实行点。在山区林业的发展中,应以林业为主,同时发展农牧渔业DD在山区种植经济果林,在林间植草以发展畜牧业或在林间种植人参、天麻等药材;在河谷地带利用其交通便利的优势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平原地带则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形成生态农业。在发展林业的同时,达到护山、治山和保护水土的目的。

4.2 加强林业产业建设,形成大生态产业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现代新型林业产业,对全国林业发展科学布局。树立建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向产业化发展,林业的产业建设生态化,注重效益更注重质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引进投资时,应该同时引进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形成完整的加工产业链,丰富林产品种类,以此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繁荣的林业产品市场,提高资源整合率和资源再利用率,带动林农生产积极性。

4.3 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保护好现有自然林地,禁止采伐原始林地;其次要推行封山育林政策;再次要提升林业产品附加值,建立相关深加工生态工业,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建设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新型生态经济林业。

结语

随着对林业本质认识的深入,林业生态文化就必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因而,实现对林业本质认识上的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必然, 这种升华又是一种生态文化向传统文化的发展性回归。以森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现了鲜明的符合国情和林情的文化特性。而传统林业的缺陷恰恰是生态文化理念的缺欠。弥补这一缺欠的是林业生态文化。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三大体系, 即产业体系、生态体系与文化体系协调发展完全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也自然地成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 董智勇.关于林业发展战略研究问题[J].世界林业研究,2009(3).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6

Abstract: The article constructs the measurement system of competitiveness of software services outsourcing industry, including 6 aspects and 45 variables, such as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factors, human resources factors, financial resources factors, technical resources factors and market resources factors based on the inner ecological niche, outer ecological niche and ecological niche situational theory. It calculates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es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 Then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ecological niche of Jiangsu province's 13 citie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niche situational theory and ecological niche calculation formula, and analyzes and prioritizes six aspects of the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态位测评;竞争能力

Key words: Software Services Outsourcing Industry;Ecological Niche;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24-03

0 引言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软件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服务外包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产业分工不断细化、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服务外包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软件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具有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双重特征[1]。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总销售收入、合同接包金额和执行金额、产业出口等各项指标均位居于全国前列。虽然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整体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江苏省13城市各自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各不相同,而且各市盲目效仿,造成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等后果[2]。

生态位理论是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持续发展的理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可用生态位理论进行分析。本文借鉴生态学用于旅游产业或其它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将区域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看作整个生态系统,各个城市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看作子系统。如果某城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子系统所拥有的生态位越大,那么该城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1 生态位态势理论

我国学者朱春全(1997)提出了生态位态势理论。任何生物单元(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都以一定的状态存在并对周围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即包含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因此,生态位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单元的态,如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二是生物单元的势,即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力、经济增长率、占据新环境的能力[3]。

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态位可以看作其态和势的综合: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态指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当前的状态,是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在过去的发展中积累的结果;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势指的是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它决定品牌未来的走向。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态位态和势的结合就是其生态位的宽度,即生态位的大小,体现了某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计算公式[4]为:

Nij=(Sij+APij)/■(Sij+APij)(1)

其中,=1,2…m, =1,2…n,Nij为城市i的j项指标的生态位,Sij为i城市指标j的态,Pij为i城市指标j的势,A微量刚转换系数。

2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态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表1)

根据生态位理论,某物种的生态位包括内生态位和外生态位。内生态位与外生态位是指生态元在环境供给和竞争资源条件两个维度所占据的位置。内生态位具体指的是物种生存必须占据的由环境提供的基本条件,如果不能提供这些条件,物种就无法存活,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于这种生态位主要来自物种内部的生物学要求,而不涉及物种竞争,故称内生态位。外生态位是描述不同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相互竞争而形成的资源占有和分配关系[5]。外生态位理论认为,物种在与其有相同资源利用谱系的物种进行竞争时,如果该物种对外界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其占有的生态位宽度就越大。

根据内生态位和外生态位的概念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的启示,并充分借鉴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中队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着科学性、数据易取性、整体性、可比性、代表性原则,本文构建了包括6个维度45个指标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态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内生态位是指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形成和存在必须具备的基本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个维度,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外生态位是指不同城市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在整个系统中,相互竞争而形成的资源占有和分配关系,是支持该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包括人才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四个维度,是该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

3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3.1 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江苏省政府及各市政府公布的2011年官方数据,当数据有冲突时,以最高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为标准。

①城市区位指数是反映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指标,便捷的地理位置可以使软件服务外包产品更容易接近消费市场,会增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主要包括自然区位优势度、交通区位优势度、经济区位优势度、政治区位优势度、文化区位优势度。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协会:http://

②其他数据来自:

a) 《江苏统计年鉴2012》 B1-B16,E3-E6

b) 中国江苏国际服务外包网 A1,C1,C2,E7-E9

c) 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网 C1,C2

d) 江苏科技统计局 D1-D5

e) 江苏统计局 F7-F9

f) 南京服务外包网 E1-E2,

g) 中国苏州国际服务外包网 F1-F6

h) 中国无锡服务外包网 F1-F6

i) 中国常州服务外包网 F1-F6

j) 宿迁市服务外包网 F1-F6

k) 各市政府网站、统计网站、政府经济公报 F1-F6

l)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网 A2

3.2 初始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指标量刚和单位不一致,所搜集的数据大小以及代表的意义也不相同,所以在进行权重确定之前要对要研究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的方法很多,本文选择商法标准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xij=aij/amaxij(2)

其中,aij为第i个城市第j类指标;amaxij为第j类指标中i个城市最大值。对于逆向指标用其倒数来代替其本身的数值:xij=aminij/aij。

3.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为了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在信息系统中,信息熵是信息无序度的度量,信息熵越大,信息的无序度越高,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反之,信息的效用值越大。所以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与1的差值[5]。对m个样本的n个评价指标信息熵的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对由公式(2)计算出来的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yij=xij/■xij 0≤yij≤1 (3)

则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表示 :

ej=-k■yij1nyij(4)

其中,k=(1nm)-1,因此,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为:wj=1-ej。于是,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aj=wj/■wj(5)

首先按照公式(2)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带入公式(3)(4)和公式(5)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

4 江苏省各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态位测评

4.1 江苏省各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态位测评 将根据公式(2)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公式(1),计算得出每个城市每个指标的生态位,然后在将计算的各指标生态位的值代入公式(6)得到某城市的综合生态位(见表3)。

Ni=■ajNij(6)

其中,i=1,2…m,j=1,2…n,Ni为城市i的综合生态位,Nij为城市i的j项指标的生态位。

4.2 江苏省各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比较 由表3所示,江苏省各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综合生态位平均值为0.2809,最高为苏州市的0.8282,最低为连云港市的0.0946,最高城市为最低城市的将近10倍,说明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整体发展说平还较低,且各城市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若想获得更大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各城市的优势加大连云港等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的发展,以缩小发展差距,获得均衡发展。

从整体来看,社会经济环境生态位和资金资源因素综合竞争力相对来说发展水平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3514和0.3496,社会经济环境竞争力各城市差距较小,但是资金资源因素生态位的差异性却较大,偏差值达到了0.0717,相关部门应该协调各省市在资金投入方面不断缩小差距,鼓励投资较低的城市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资金进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同时加大政府对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投入。

基础设施环境和市场资源因素综合竞争力相对来说较低,平均值分别为0.2909和0.2962,且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这两个指标各城市竞争力相差较大,方差值分别达到了0.0885和0.0946,这说明在决定城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核对市场吸引力方面各个城市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这也是造成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江苏省13城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人才资源因素和技术资源综合竞争力最低,平均值分别只有0.2336和0.2211,这不仅是江苏省独有的特点,也是整个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拯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和技术是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不断培养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也可以不断提升技术发展水平。

在人才资源方面南京的竞争力水平较高甚至出现了人才过剩的状况,但是其他城市却存在人才紧缺的困境,因此其他城市需要制定相关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政策以提升人才资源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本城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文章基于生态位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建立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苏省13城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力大小进行了测评和,但本文是对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研究仅限于现状的分析,今后可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各城市产业特色及客户需求的差异化研究不同城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差异化定位及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蔡璟.镇江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0:12-13.

[2]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J].2009-2012, 3-4.

[3]娄策群.信息生态位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9):23-27.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影视文化产业;“生态江西”;定位;构建;营销与传播

新世纪以来,“国家形象”研究及实践策略思考,成为文化研究学术热点,它的研究带动了“地区形象”“城市形象”(包括省、市、自治区等形象)研究,并提供了实践经验、学术智慧和方法启示。本论文立足“影视文化产业”视野,探索如何发挥影视媒介功能,较好地构建、营销和传播“生态江西”形象,为江西影视“频道建设”“品牌开发”和“产业运作”提供创意和践行策略。

一、“生态江西”形象的定位

“生态江西”关键词的提出及“生态江西”形象的构建和传播,有其历史依据、现实需求和未来意义,也符合江西“生态”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可持续”要求。

“生态江西”的建设理路,历经了几代江西领导人战略思考和人民探索实践而形成。自新世纪伊始,江西把握发展机遇,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江西”的战略。2000年11月,原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在《人民论坛》撰文,描绘了“生态江西:21世纪的经济战略”宏伟蓝图和建设构想。嗣后,孟建柱同志从上海调至江西主政工作,肯定了发展“生态江西”的可行性、必要性,他走遍江西的山山水水,边调研,边向基层人民宣传和推广建设“生态江西”理念,不仅在保护和发展江西生态环境方面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而且在城市化建设中也始终强调“生态”,在招商引资、产业聚集区选址、城市绿化等方面有合理规划。孟书记亦亲自撰文,为发展“生态江西”鼓与呼。[1]苏荣同志来江西后,接过了发展“生态江西”接力棒,并加快了促成“生态江西”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步伐。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苏荣同志所撰凝聚了江西人民思想智慧的巨文《以建设鄱阳湖生态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加速崛起》,[2]在回视建设“生态江西”历史进程时,更多阐扬了未来江西“生态化”建设科学理念。

前人的实践探索和开拓工作为“生态江西”形象的学理研究、正确定位及科学评估奠定了基础。建构“生态江西”形象,可以破除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江西形象的“窄视”与“误解”。“生态江西”不应局限于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而且应扩展研究其文化属性,从时间、空间向度综合探讨“生态江西”的自然本体、文化内涵、美学特性及经济功能,建设江西自然、人文与社会发展和谐关系。变单一注重“自然本性”的“江西生态”掠夺性开发,为注重“文化创意”和“产业经济”协力发展的“生态江西”可持续建设。

“生态江西”文化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属性:第一,定位于“绿色”。主要着眼于江西优美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阐扬“绿色文化”对人生活、生命的意义。目前江西全省共有44个自然保护区、50个森林公园、28个风景名胜区,全省森林植被率达55.24%,位居全国第二位。发展江西“绿色”生态经济、文化是有雄厚基础和保障的。第二,定位于“红色”。江西是革命老区,是“红色文化”的“摇篮”。把握江西优良的革命历史传统,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承传“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及“瑞金”传统等,能为生态江西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第三,定位于“古色”。主要基于江西的“人文传统”,“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追寻江西“文化原型”人物的历史踪迹,激活他们人格魅力、文化故事,传承其“人文关怀”精神和“生态美学”思想,责无旁贷。总之,江西“三色”文化有独特优势,立足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进行“文化创意”,激活其文化功能、经济价值,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以建设“生态江西”,大有可为。

二、“生态江西”形象的“品牌化”构建

借助影视媒介手段,“品牌化”构建“生态江西”形象,有利于发挥“生态江西”形象的文化力、影响力,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江西”的自然美性、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江西影视“文化创意”的重要基础。

首先,有必要从“符号经济学”维度思考“生态江西”形象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品牌的真实经济意义,关系到消费者的决策动向。”[3]要构建“品牌”,必须有“看点”。“读图时代”,最具吸引力的是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文化符号”。江西可立足本土“生态”资源进行视觉创意,制作系列具有鲜明江西文化特性的“符号”来传播,以扩大江西影响,还可以围绕江西“生态风光”题材,创设“鄱阳湖”、《话说赣江》等专题节目,聘请国内外名家来主持,通过“生态+名人”的构建方式来吸引眼球。此外,还可以在“生态设计”“生态书画”“生态舞”“生态影视剧”等方面创意、包装,最大限度发挥“符号”传播功能,产生江西“生态”化效应。

其次,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组建“文化创意”团队,制作以影视节目为媒介,以生态为内涵,以文化为基础,以传播和推广“生态江西”为导向的影视艺术精品。对江西人文传统、红色资源、绿色生态文化方面素材予以发掘,整理有核心竞争力的江西“生态”资源,这是“品牌化”打造的基础。如发掘“滕王阁”“白鹿洞书院”“桃花源”“牡丹亭”等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颇有影响的原型、意象,激活他们在“生态江西”建设中的潜在价值。还可以把握、整合在异乡的江西成功人士及对江西有感情的影视文化人力资源,如高希希、陈凯歌和陈红、肖永亮、白先勇、邓超等,合作制作影视纪录片及影视剧精品。这些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张张江西“文化名片”,具有“品牌”影响力。

最后,品牌化创建电视“生态频道”。目前国内卫视还没有“生态频道”,此建设具有市场前景。以电视新闻来说,我们可以聚焦于“生态”,创电视新闻精品。采用“新闻调查”“焦点新闻”“时事评论”等方式宣扬在“生态”建设方面做得好的江西产品、企业、社区、人物,对做得不好的要坚决曝光,做到不虚美、不隐私,以扬善为主流。还可以以“生态”为中心,创设“为您服务”型“民生工程”栏目,推介江西生态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经验。如被农业部列为“南方模式”的赣南“猪一沼一果”工程等就非常具有典型性,值得推介且能吸引外界注意。在生态江西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批生态农业示范乡(镇)、生态农业试验示范户、农家互助游、低碳产品推介等均可作为“生态频道”建设较好素材,它们代表了新型先进生产力,又代表了先进生态文化发展方向。当然,在“生态频道”建设中,有必要对频道符号、颜色、栏目、节目、主持人等统一包装,符合“生态化”要求,形成优势竞争力。

三、“生态江西”形象的影视“产业化”营销及传播

影视“产业化”营销和传播“生态江西”形象,有助于提升江西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其他地区对江西形象的误读,破除其他地区对“江西形象”的认识不足、不完整,改变对江西贫穷落后、老区、缺乏活力、不适合人居和投资等传统认识,重构“生态江西”活力形象,让“动感城市”“生态环境好”“人文底蕴厚实”等成为外来人对江西印象的“共识”。在实现影视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服务于“生态江西”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实现“双赢”。“产业化”营销、推广和传播“生态江西”形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以“生态人才”为核心的“产业化”传播。江西古代“生态”人才及思想甚多,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汤显祖、山人等,创造了许多具有深厚“生态”内涵和底蕴的思想、文化、艺术形态,如能进行产业化运营,打造成影视产品,是有营销卖点的。目前,围绕陶渊明、汤显祖、山人等,已经纳入了影视产业链中进行了研创、制作和推阐,但产生的效益及影响还很不够。当代“生态”人才的培养和打造,也值得加强,可以与江西高校联合培养“生态节目”主持人,并进行“明星”包装,打造明星主持,代言和传播“生态江西”形象。

第二,以“生态节目”为中心的“产业化”营销。“制播分离”是产业时代电视发展的方向,有必要打造个性化“生态江西”精品节目,将江西“生态文化”商品化、市场化。目前,我们在《红歌会》《传奇故事》《金牌调解》等节目建设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接下来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深化这些节目的“生态”内涵及“产业化”营销、传播程度。只有以“生态品牌”节目、栏目为中心进行媒介传播,才能提高江西电视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和份额,不落后于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的电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太多。当然,“生态江西”建设是一项较为浩大的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文艺各大“家族”成员集体努力。以电视舞蹈来说,我们可以借鉴“红歌会”等成功经验,创“红舞会”等电视综艺品牌。

第三,以“生态舆论”为结点的“产业化”运作。借鉴“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等成功经验,围绕“生态江西”制造舆论,扩大其影响,进而在传媒、经济、文化等领域生发产业链。“信息社会最为短缺的核心资源是注意力。”[4]要吸引注意力,必须围绕人物、事件、学术问题等制造舆论。达沃斯小镇之所以举世瞩目,就在于它承办了经济问题、学术动态及市场热点研究论坛,形成了会议经济的良好规模,并产生了产业效益。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生态江西”的定位、塑造和开发非常欠缺,理论研究、学术造势等也滞后于江西经济的发展,还不能常态化地产生社会舆论,吸引世人注意,产生经济效益。其实,江西有优美生态,也有人力资源和文化基础,完全可以借“生态”之牌制造社会舆论。譬如,力邀黄会林、于平、吴颂今、李砚祖等各艺术门类顶尖的江西籍学者,借助影视传媒手段,一起创设“庐山论坛”,对“生态江西”形象的文化内涵、美学特性及经济价值、构建传播策略进行学理思考和研究,借“生态美学”“城市文化”等思潮进行“学术”造势。只有形成了广泛的传播影响后,才有可能进行产业运营,激活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综上可见,“生态江西”建设,应从绿色、红色、古色三方面定位“生态江西”形象。对“生态江西”形象“品牌化”构建,可从文化符号塑造、人力资源整合及生态频道创建等方面进行谋划。最后,将之纳入影视文化产业视野中,从生态人才、生态节目、生态舆论等方面探讨了“生态江西”形象的“产业化”运营、传播路径。

[参考文献]

[1] 孟建柱.绿色生态江西[N].中国青年报,2006-04-18.

[2] 苏荣.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加速崛起[J].当代江西,2010(01).

[3] 成明.品牌实务与案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德安县

0 引言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规划中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中心,涉及到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其中九江约占1/3。由此可以看出,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基石,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各地产业集群的建设也在加紧进行。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由于地方政府大量招商引资,出现了多种类的产业集聚,大量工业园不断兴起。但现阶段的生产模式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影响下,难以消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产业集聚生态化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我们认为发展生态的产业集群是保护生态环境、高效合理地使用生态资源、杜绝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生态化产业集群是在一定空间上的集聚,通过集群内各企业的内在关联性,构建由供应链、生产链、价值链和销售链组成的产业链网,使“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将外部不经济的生态环境问题内部化,从源头杜绝污染的产生[2]。

德安位于九江市城南板块,紧邻九江县、共青城,无论是资源还是地理位子都在生态经济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子。本文在基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德安县作为研究对象,对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具有推广意义。

1 德安产业集聚生态化模型的构建

德安县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在整个产业构成中占62.08%,现有一个宝塔工业园,主导产业为纺织服装、机械电器、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矿产加工。我们调研发现,这些产业之间存在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更没有达到以某一品牌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链带来的整个地区生态式的发展。德安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在大量引进企业进驻发展的同时,打造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对德安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走生态发展之路显得格外重要。由此,引进生态性企业实践这种模式成为关键。

图1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型

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得出德安具备形成生态化产业集群的基础,以最近投资于德安A企业为例,该企业是一家大型农业产业化中医药全产业链综合性企业,产业链涉及中药材的种植、提取、合成、终端产品、研发、销售。本文将以该企业为主导品牌企业,构建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可为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平台。

该模型是以九江市龙头A企业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化产业集群,战略规划为“一园、二区、三基地”:在中心区域建成一个中医药生态工业园;在种植繁育区将打造为万亩中药材GAP标准化示范基地及休闲、生态旅游、养生观光区;同时将发展为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及药材培育研发基地,为国家培育急需的金银花种苗及具有抗癌、治癌作用的曼地亚红豆杉;同时,通过引进家畜产业,依靠优越的地理环境,可形成万头猪饲养基地,可为药材的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形成一种循环经济模式。

在整个集群模型的构建中,物质流、信息流和能源流都将在生态化理念下设计而成,企业的能源可以来自集群内部的能源企业,而企业产生的污水可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次供给能源企业使用,这个模型体现了生态性,循环性。同时也将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对于德安县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2 德安产业集群生态化态势SWOT分析

德安地处南昌、九江两大城市之间,位于昌九工业走廊中段,境内有昌九高速、京九铁路、105国道、316国道等交通要道穿过,昌北机场、九江庐山机场和九江港近在咫尺,内河航远联接长江黄金水道,交通极其便利,并且德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文文化,吸引了大批企业相继进驻。德安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布点之一,通过分析德安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态势,有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德安产业集群生态化分析态势

由表1可以得出,德安应该最大限度发挥其区位、资源和生态等优势,逐步消除合作机制缺乏、公共服务欠缺和产业集群系统缺陷等劣势,利用国内外的大好环境和机遇,迎接市场失灵、品牌建设和制度支撑等挑战。由此,德安应选择SO组合作为战略定位,并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达到产业集聚,并规划步入生态化发展模式。德安可以依靠丰富的矿石资源优势,建立起集陶瓷、建材等类型为一体的生态化产业集群,同时不断引进农业生态科技型企业,形成示范性的生态化产业集群。

第二,努力树立品牌和龙头产业。德安应该做大做强核心产业和龙头产业,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完善集群内在的生态共生产业链网,构建企、产业间的和谐共生体系,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增强集群竞争力的目的。

第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升旅游业。德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全力打造集人文、生态、历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线路。如以博阳河漂流-芦溪元代古桥-凤凰山宋代彩绘壁画-祝家商代遗址-车门桥义门陈文化-万家岭大捷-吴山陶渊明故里-药材种植基地-溶洞-省级生态村等为主的一条生态旅游观光线路。

第四,建设生态城镇、生态农村。创建生态城镇,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社区,打造生态家园,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建设生态村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第五,德安与共青城整合与协调发展。德安与共青城只有一山之隔,地缘十分相近,将两者进行整合可以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互补,打造优势产业基地,共同建设成为九江市域的副中心城市,有利于实现昌九工业走廊的中部崛起。

3 结语

产业集群生态化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区域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空间经济学及企业集群理论等,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同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璐珊.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J].产业经济,2010(9):127-128.

[2]吴荻,武春友.产业集群生态化及其模式的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7):64-68.

[3]Korhonen J.Four Ecosystem Principles for an Industrial Ecosystem[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1,9(3):253-259.

[4]Matthias R,Paolo Dell Anno.An Industrial Ecology of the US Glass Industry[J].Resources Policy,1997,23(3):109-124.

[5]Graedel T E,Allenby B R.Industrial Ecology[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

[6]曹利军,尚利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分析与生态化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5(11):195-197.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9

“生态生产”并没有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及,他们更多的是谈论“两种生产理论”。在他们看来,“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人类要不断生产生活资料,即衣、食、住、行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另一方面,人类也要不断生产自身以维持种的延续和更新。社会生产一方面是人的活动的“物化”;另一方面又是物的“人化”。物质资料的生产虽然可以决定人口生产的性质和趋势,但“两种生产”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的。消费资料生产蕴含着人类自身的生产,没有消费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进而社会发展就无法实现。人类自身生产中也蕴含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提供劳动力。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还必须相互适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物质资料生产的规模需要相应数量的人口,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又需要相应数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对于“地理环境决定论”,“两种生产理论”看到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在工业社会及其以前一切社会形态中的巨大作用。然而,在工业社会及其之后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已经不只“两种生产”,用“两种生产理论”已经无法完全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内容,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开始增加了“生态生产”这一新的“生产方式”。

“生态生产”无论是生产方式、生产对象都区别于传统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它更多的是强调:人类在享受自然产品和服务时,理性自觉地进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治理,防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透支。“生态生产”区别于“自然生产”,这是因为后者只是生态环境在不借助于人力的前提下的“自然行为”,而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只有借助于人类的积极行为才可以改善。人类无法随意改变客观生态环境,“生态生产”并不是让人们去“生产生态”,而是更多地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生产”属于“生态文明”这个大的范畴,但是生态文明更多地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的状态和结果,“生态生产”更多地是指人类在面临生态危机时对生态环境的积极治理、修复、养护的过程和行为,如十报告所讲的“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面积、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对于生态文明,“生态生产”能更体现出人类修复、养护自然的积极行为,“生态生产”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支撑。国外虽然没有“生态生产”这个概念,但早已有“生态形态服务”、“环境产品和服务”等近似提法。从内容上来说,它涵盖:保证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洪蓄水,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保护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如土壤侵蚀敏感区、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敏感区、冻土侵蚀酸雨沉降敏感区,维护可持续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为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保障。“生态生产”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方面。经济生产可以用GDP(Gross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一样,生态生产也应该用GEP(Gross Ecological Product,生态生产总值)来衡量。领导干部的考核也不能再“唯GDP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应体现出生态效益、生态生产。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搞好“生态生产”与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搞好“物质生产”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唯有如此,不同部门、不同主体功能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走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之路,在社会利益分配上才是公平的。

“生态生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之一,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生态生产同时统一于当代社会发展中,国土空间规划要划定“发展线”、“生活线”、“生态线”这三条线,要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它改变了以前“两种生产理论”中“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之间的简单互动。在社会生产系统中,开始出现“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生态生产”三者之间的复杂联动。“物质生产”可以促进“人口生产”,但增加了“生态生产”压力;人口增长可以促进“物质生产”,但增加了“生态生产”的压力;“生态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足额的“生态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根本保证,“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必须建立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之上。“生态生产”如果跟不上,“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将无以为继,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同志才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生态生产”是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与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分不开的。“生态生产”,究其本质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产物。从工业化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后期。每个阶段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不相同,生态环境问题也不一样。工业革命前,人类生产方式主要是采集狩猎、渔猎农耕,生活废弃物基本上可以被自然界分解吸收,人类与生态环境基本不发生冲突,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十分强大。从工业革命到一战前是人类的工业化初期,人类的生产方式开始由农耕畜牧向工业经济转型,很多生活必需品由工业化生产方式制造,人类与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冲突。一战到二战前,是人类的工业化中后期,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极其严重,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开始降低,生态环境的好转需要借助于人类的治理、修复、养护等行为。此时,生态环境在社会存在系统中占有比以往都要突出的位置,直接影响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由资源环境导致的战争开始出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有些国家面临灭顶之灾。经典作家之所以没有提出“生态生产”而只是提出“两种生产理论”,与其所处的时代即工业化初期有关,那时“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还不像当今时代如此尖锐。唯物史观要将“生态生产”纳入物质生产理论当中,实现由“两种生产理论”向“三种生产理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