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语文教材集锦9篇

时间:2022-10-31 03:47:36

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1

没一个新的学期,拿上课本,只是一味的拿上教材教,从未思考过教材,可今天早晨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只幼嫩的小手举了起来――

“老师,书上说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冰雪融化,柳绿花红,你还说,春节刚过,我们也进入了春天,可怎么外面还下大雪,我们还烧的暖气,跟冬天一样啊?”话音刚落,所有的学生都附和着“就是,就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一脸的茫然。我愣住了,是啊,春天到了,可窗外却下着鹅毛大雪,我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是啊,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气候也不一样。教材中所说的是我国的南方,比如四川,湖南等地,一年四季如春,就如书上所说春雨绵绵,柳绿花红,而我们陕甘宁等地带,一年秋冬季所占时间较长,尽管到了春天,可我们感觉天还是冷的,春天已进入半个月了,可还跟冬天一样冷。明白了吗?”

“明―白―了。”

听了我的解释,同学们只能这样回答,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这种解释并没有让那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心悦诚服。

下课了,我回到教研室,翻着一年级语文教材,再细细回想我所上过的二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不得不有一些想法――

首先我认为,现在的教材越来越与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不想贴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更多人关注的是中国江南的渔米之乡,可却没有想到还有一大群劣势群体――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孩子们,春天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光秃秃的大山,感受到的是刺骨的寒风,在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他们红秃秃的脸蛋。

所以,我想说的是,未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教育部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尽量考虑到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也应不一样,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想贴近。

其次,我认为作为小学教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记得我学过的《匆匆》等这些大作家的名篇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学的,而现在这些文章大量的已在小学五p六年级的教材中出现,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一年级教材是建立在幼儿园的基础之上,城市的孩子父母大都是知识分子,再加上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很强,他们见多识广。可农村的孩子,父母有一部分不识字,稍微识字的都到外面打工,一年四季不回家,孩子都由爷爷奶奶带着,再加上大量的农村没有幼儿园,好一点的上个学前班,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面对一年级的教科书感到很难,家长也有这样的看法。有一位家长笑着对我说:“张老师,我小时候学会了āōē就能考100分,现在的孩子学会了āōē,等于什么都不知道。”我笑了,朴素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啊,一年级的语文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渗透了句子的训练,而这恰好是我们学生的薄弱之处。”我说。

最后,我认为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上不去,现在的语文课,有很多地方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讲的很主观,仅凭老师的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如果在合适的地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在电子白板中呈现出来,学生就会将一种主观意识变为客观意象轻而易举的就理解了,这种教学效果非常好。可是,在偏远的农村小学,有电子白板的学校有几个?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多媒体教学更从何谈起?

记得我曾看过一本杂志,一个外国人是这么说的“中国的城市已与发达归家没有什么区别,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薄弱之处在农村,那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看过之后,我感触至深。中国的问题在农村,每一届中国政府都在关注农村,但具体怎么做没有明显的措施。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2

【关键词】作文 素材资源 积累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01-02

量的积累引起质的改变。说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来讲,素材的积累就是基础,而积累量的多少往往决定着作文时能否从容的旁征博引,避免搜索语言和素材时的捉襟见肘,避免言语的匮乏枯燥。就小学生而言,还处在写作的初级阶段,模仿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积累素材资源,学生自己的素材资源积累到何种程度,一定意义上便决定了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便试图探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素材资源的积累。

一.素材资源积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及重要性

素材资源积累是写作文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作文就会显得枯燥不堪,毫无丰满的美感。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灌输作文思想时,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作为依托,那么所讲授的知识就会显得生涩难懂,不易吸收。因此素材资源是作文和教学的基础,同时作文和教学也会反过来提升资源积累的运用与拓展。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素材资源积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素材资源的积累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作文教学的理解,加深他们对写作文的及材料运用的理解,提升了作文教学的效率,方便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

二.素材资源积累的途径

(一)关注生活,培养从生活提取素材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到:“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的能力。”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的。教师以及家长往往以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和判断孩子的世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学生孩子有他们自己眼中的世界,而他们的世界远不止学校家庭这么简单机械。在学生的眼中,一只蚂蚁搬走了比他重几倍的食物,这些大人们常常观察不到的景象会让孩子们蹲在地上观察很久,最后得到自己都无法想象的震撼。这便是孩子眼中的生活,这便是孩子眼中的感动。如果大人先入为主打断了孩子的观察,也便让孩子丧失了观察生活的机会。一次郊游,一个家庭聚餐,第一次学习洗衣服,第一次给妈妈过生日,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孩子眼中的生活,而他们所观察到的生活却是与大人不一样的。因此,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鼓励学生有感受之后记录下来,并运用到平时的作文当中。培养从生活提取素材的能力。

(二)读书积累,培养从书本中提取材料的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书本知识的积累作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广泛的积累,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作文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语文书本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同时课外的文章,名人名言,语言故事,童话等都可以是学生积累的素材资源。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积累记录笔记的好习惯。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章刊物,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通过读书积累材料。同时让学生对所积累的材料加以分析归类如写景,写人,状物等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思维开阔,并能够灵活的加以运用。阅读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讲,既可以识字,又可以成文;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语言为美,什么样的语言用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书中的语境加以巩固,培养从书本中提取材料的能力。

(三)其他资源,多种办法共同培养素材资源积累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常用的两种素材资源积累的办法莫过于生活与读书。但同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一些其他的方法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例如,互相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何能鼓励学生相互说出自己所积累的素材资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你有一个素材,我有一个素材,那么我们两人就有了两个素材。推而广之,整个班级里的学生就会有三十到四个个素材。这就是相互交流的重要性。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已经开始从网上获取素材。互联网涵盖量广,知识范围面大,如果可以合理利用,一定可以成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素材资源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是最受欢迎的一种途径。但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网上的素材资源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对网上的信息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挑出健康合理的为小学生所用。

总结:现在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更多的结合新课标来进行。而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素材资源积累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做好作文方面素材资源积累的工作,建立学生自己的素材资源资料库,培养积累的意识和态度,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艺术修养,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每一个工作者都应该时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素材资源积累的能力,为每一个小学生打好作文学习的基础,并把积累的习惯带到日常的学习当中,最终让给一个学生都成才。

参考文献:

[1]周洪和. 试谈小学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J]. 华章,2014,12:323.

[2]代道舟. 引导学生开掘作文素材资源的基本策略[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01:96-97.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验教材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是教师的共识。但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教材,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课文,围绕教学目标,分解阅读任务,引领他们有层次地阅读。

一、把握教材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这就给六、七岁的蒙童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老师要我读什么”转变为“我想要读什么”;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四季》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二、初读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

三、落实精读环节,注重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4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69-02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更加注重在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语文教材的认知程度不足,过分重视教材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教材的趣味性。趣味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教材,全面的感受到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实际特点,在保证课堂教育性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欢乐学习课堂氛围,并在这样的环境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句子和词语多年来都没有任何变化和新意,其中模式化和枯燥化语言使得小学生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中,没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存在其中,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思维空洞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沉闷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学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表现的死板和无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枯燥和乏味的语文课文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阅读的心理需求,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越学语文能力反而越弱,在这种教材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其精神特征、个性表现力以及创造力都十分的低下。导致小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好想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造精神严重不足。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分析

1.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的中教育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显著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交际的能力。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主要呈现的教育作用也就是语言的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品性的健全。首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能够全面激活学生的语言潜力,教材的文学语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语言优美而隽永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学习顺序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优美的语言并不是我们所认为始终的字词句的学习,因此,学生所需要的文学诉求往往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得到很很好的体现,我国的传统小学教育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位置,但是小学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语言潜能为主要职责,所以在学生的低年级阶段就需要对其文学素养进行培养和锻炼,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文学养分,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性,还有我国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含蓄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另外,小学语文教材能够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典型事件进行学习和感悟让学生能够更好领悟生活;其次,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长久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更多的显示出了浓重的思想政治色彩,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忽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但是最近几年,小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教材制定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在小学阶段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所有在这段时间内,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而政治色彩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放到初高中阶段进行。

2.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分析

文学作品具备了较为深刻的内涵,而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真谛的感悟和感知需要趣味性作为引导,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当中富含的深刻内涵进行全面的感悟和感知。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很容易对一个事物或者一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个时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主动积极的对语文只是进行学习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体现出学习的趣味性。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文字都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材中的很多顺口溜和绕口令,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绕口令的阅读能够获得一种意想不到韵律感,同时通过朗诵这些绕口令和顺口溜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正确发音的能力;其次,教育模式的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和内容都包含了固定的模式,这些固定模式的存在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预测能力,通过学生预测的对与错,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再次,想象和幻想的趣味性。中国的汉字能够通过各种拟人、比喻、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这就使得文字在表达过程中更加的鲜明和生动,文字更加的优美,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欢乐的趣味性。这些文字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和表达;第四,幽默的趣味性。幽默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学习兴趣。但是现阶段,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严肃,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都比较怕教师,不敢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十分需要有幽默色彩的文学教育;最后,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引人思考的趣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都含有很多富含人生哲学和人生观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全面激学生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从而引起学生心理方面的共鸣。

三、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关系分析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就直接决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规划和制定过程中,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需求。现阶段随着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发生改变和增多,小学语文教材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似乎已经走入到了一个毫无光明的小路。如果不及时对教材作出调整,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势必会走入一条死胡同中。而趣味性整好是与教育向完全相对的小学语文教学另一方面的表现,其与小学生性格特点是保持一致的。在教材中,如果能够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中去,势必能够弥补教学过程中因为教育性而导致的教材建设不足的现状,使得整个语文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并不缺少趣味性,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学校领导、社会和家长只是看到教育性对学生升学的重要典型,将教材的趣味性屏蔽,甚至是忽略掉,因此,现阶段,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来说,在新课程教学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是对教材趣味性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同等重要。

四、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有效对策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结合作者教学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将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起来。

1.积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建议应该对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同时进行挖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及时的转变思维方式,先从理性思维的灵活性角度入手。在指导过程中,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认识,对问题应该采用辩证的手法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大胆质疑,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部,从而探求事物的本质,提高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同时,在学生对问题和新事物探索过程中,很可能会使用到前面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这样在趣味性保证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全面认识到同一个问题如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可能会的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以自己心目中的植物妈妈的角度出发,对植物整个生长过程和传播特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在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灵活性。

2.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和产物,其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多样化和课堂张力的一种重要对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除了上文的措施之外,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措施。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面的呈现,给予学生多方面感官的刺激,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教材在学生心目中的渗透性和吸收性,最终全面促进教材内容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效地统一和发展。

3.合理组织布置实践作业

作业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重要促使和途径。而传统的作业模式已经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求组,需要我们及时的对作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发展。而实践作业这种教学形式的出现,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一种全新探索和尝试,其是语文教材趣味性的重要体现方式,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类教学模式,其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的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把握,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方面理解困难。小学语文实践作业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跟的基本语文知识,在形式的选择方面应该侧重于层次性较强难度适中的作业模式。例如,在进行《手捧花盆的孩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如下流程的实践作业。首先,让学生理解诚实的含义,并积极鼓励孩子回家和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进行交流,了解长辈在成长过程中的一诚实的事情,并鼓励学生向父母说出自己曾经的不诚实的事情,通过家庭交流之后,学生就会对诚实守信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然后回到课堂之后,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实践作业中,表面上看作业的内容和量减少了,但是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杨元建.试论“不完满” 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呈现模式创新[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11)

[2]李介,雒焕国.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公平问题[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02)

[3]王林.“儿童文学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J]. 课程.教材.教法. 2010(12)

[4]萧国政,李春玲,黄友.小学语文教材词语注音的规范性问题[J]. 语文建设.2010(07)

[5]胡越.小学语文教材数字表述情况及规范化问题[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2)

[6]马晓娟.基于多元文化视野探析中小学语文教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0)

[7]丁炜.中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建构的比较――以课文《手棒空花盆的孩子》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 2011(11)

[8]周蓉.重建一座幸福的童诗花园――浅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新诗的传播[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6)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神话;教学启示

神话的丰富内涵让人神往,独特魅力让人沉醉。神话,想象力丰富、人物性格多样、情节离奇曲折,对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神话这种文体与童话、寓言、传说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与其他文体的教法混淆,在教学策略上有一些误区,这对小学生学习神话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接下来本人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教学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一、神话教学中的审美启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时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1.细细品读,指导学生感悟神话的语言美

读可以让文中的人物、事物、情节、景色走进脑海,形成画面,学生可以充分感受神话所呈现的美妙世界。神话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现象,因此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反复地读,粗读、细读、有感情的朗读;在对课文不断地品读中感受文章蕴含的审美享受,感受神话语言的独特魅力。

2.关注人物,指导学生欣赏人物的形象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神话人物形象,女娲、、夸父等,这些人物形象或是正义的化身、或是济世的英雄、或是光明的象征,学完了相关的神话作品,它们的形象都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要揣摩内心,体会情感。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总是人神合一,他们既有普通人的美好情感:向往光明、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崇尚真善美;更有作为神的担当、豪迈、气魄。因此,在学习神话作品时,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更有助于学生走进神话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热烈的情感,从而把握人物鲜明的形象。

3.梳理情节,感悟神话作品的意蕴美

不论是中国神话还是希腊神话,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变化无常的大自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威胁。人们在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艰难地走着。因此,神话故事曲折离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在学习神话作品时,引导孩子们借助多种方式梳理神话的情节,对把握故事的大意,感悟其中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帮助。梳理情节首先要划分段落大意,引导学生划分出课文哪几段是在讲一个情节,然后再将这些情节串联起来,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如《女娲补天》第一段交代了补天的原因;第二、三、四段写女娲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补天的过程;第五段写五彩云霞与女娲补天的关系;梳理好课文情节,学生对补天的历程就一目了然了,那么其中神话故事所要传达的为人要勇敢、善良、敢于抗争的思想就扎根于学生内心了。

二、神话教学中的文化启示

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学习小学神话作品,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透视传统文化,拓展神话作品的教学宽度。

任何民族的神话故事都是其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是本民族民俗民风以及精神本质的重要体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篇目只有五篇,只是浩瀚神话故事中的一隅,但它却是通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很多神话故事本身就与中国传统文化风俗息息相关。牛郎织女的七夕节、赛龙舟以救屈原尸体演变而来的端午节、对月神的崇拜而来的中秋节,很多神话故事都可以从民俗中为其找到注脚。教师应该善于从神话中找到其相关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引发对神话更大的关注。再通过对神话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神话故事中感受民族精神、形成民族气节、最终寻找到作为炎黄子孙的心理之根。

三、神话教学的全方位构想

现代教育主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参与到神话教育中来,是本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多思考、多说、多写,走出课堂,多种途径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6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向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探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在教学计划中布置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新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预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征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区特征的内容;3.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办法、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功能。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摘要: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非凡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探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课程设计和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探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和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喜好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喜好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闻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心得。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有关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功能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练习为主线,由目标系统、练习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练习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练习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索练习”之中。

练习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非凡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练习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练习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练习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功能。教材还应采取办法,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之后,在知识的学习方面相对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难易程度上,还体现在知识宽广的范围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语文课程也是同样的。尤其表现在诗歌方面,难以理解和记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如此,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对自己降低了要求,严重的直接放弃学习。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就要考虑问题的原因所在,并且想办法解决问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诗歌教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Z文诗歌教学上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地将教材内的概念、知识、理论等枯燥单一地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会很不容易对诗歌产生兴趣,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非常低。如果在课堂上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讲学生听,这显然很难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如果想提高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质量,那么首先老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有着明显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那就利用它,在教诗歌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抽象化的诗句、概念转变成生动有趣的画面等,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去激发学生用诗歌知识去理解它们,可以利用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利手段去培养其学习诗歌的兴趣,这样做后,小学生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所以,教师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从而爱上诗歌、爱上学习。

比如说,在讲解《山村》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先进行数字接龙小游戏,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由数字引出《山村》这首诗的内容,同时进行讲解,《山村》这首诗所描写的对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诗词的主要意思是“诗人出门游玩,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子里有几户人家,还有几处亭阁楼台,独自观赏之时还发现身边的树枝上有许多花儿,大约八、九朵”,让学生对于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整体上的了解,便于他们理解记忆。当然,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把亭台比喻成校园里的小花坛,这样更贴近生活,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中能够引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使得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因此,创设课堂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于诗歌的讲解要善于结合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让他们有一定的情境去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让他们喜欢上诗歌,从而能够认真地去学习诗歌。

三、将传统教学方式跟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众所周知,诗歌是古人的经典之作。因而,它所采用的文字比较晦涩难懂,所以,对于某些知识即便老师讲解过许多遍,学生也难以理解。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味地讲解,跟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少,再加上诗歌知识本身就难以理解,会使得学生感到无趣,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这意味着,在语文传统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诗歌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等等,这对于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进行教学变革,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添加音频和视频播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枯燥的诗歌知识,从而使他们对诗歌产生兴趣、爱上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方式结合起,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说,在讲解李白《静夜思》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对诗歌进行讲解,并与学生展开互动,使得课堂活跃起来,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真正领会诗歌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诗歌是非常有内涵的,一首诗词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还包含着深远的意境,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领会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能力,正确认识理解诗歌,并且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欣赏诗歌的美,让他们从心里爱上诗歌,对学习诗歌产生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5):49-50.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8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人文内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26-02

在现代教育中,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样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材也紧跟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积极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加注重教材的人文内涵,在教学的策略上也更加注重根据教材的人文内涵的特点来制定,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就是这样的教材。对人文性以及其教学策略,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时代的一些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采用上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会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才会培养出富有人文内涵的人才,也才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1.对教材中人文内涵及其有关内容的理解

1.1人文内涵的涵义。人文内涵简单地说就是具有人文性,而人文性即人文素养,是指各种优秀的、健康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价值观等,具体说来,就是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维护,对自我关怀的关切与追求等。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再像以前那样作为第一要求,而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上,也务必要求以体现人文性为宗旨。

1.2新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的特点。与其他版本的教材不同,在人文内涵方面,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的积累,语文素养属于人文内涵的范畴,因而学习语文或者使用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其本身就要求进行人文内涵内容方面的教学。其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正确把握好语文课程的定位,是根据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订的,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情趣、理想价值、人文关怀等。第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人文内涵方面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不再像以前大多是课文的教学,现在教材的编订更加的科学、合理,有人文性。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教材由课文、习作、练习、口语交际、主题活动等几方面组成,在内容上,既有文章,也有古诗、故事等。

2.注重培养小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性

2.1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树立从小就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理念,对小学生来说,就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才会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把握住新时代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文特点,从而成为对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有用的人才。

2.2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诚然,在现在主要考核方式还是笔试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因为近年来考试内容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对语文学科来说,更加突出了对学生人文内涵的考核。但是这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其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主要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当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以其教学策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在现阶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内涵,一些教育工作者存在误解,认为小学生心理智力发育还不健全,不要过早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或者是人文内涵的教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就算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小学生也可能理解不了,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影响了其它内容的教学时间。这些都是认识不到人文内涵的重要性、不重视人文内涵教学的体现,同时在教学策略上也没有特别地进行设计。

3.2在培养学生人文性的教学策略上没有积极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人文性的教学策略上没有积极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要说明的是其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教学策略上失误。一些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培养小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很好的教学策略,往往舍近求远,不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4.如何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教学,提高其教学策略的水平

4.1要注重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虽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全面,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人文内涵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可以结合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的内容来教,例如使用动画、插图,学生自己动手作画的形式等。

4.2要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就要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利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每个单元后的主题探究活动、口语交际,以及小学语文特有的语言表达方面的教学等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冯艳.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及其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4(12)

[2]刘春.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主题类型与教学策略研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9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古诗词 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短,但语言精炼优美,意境深大。“语言训练,欣赏意境”是古诗的教学目标,“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脱离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熏陶、情感教育、想象教育;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解字词的方法,整体理解的方法,推敲品味诗的语言进而想象意境的方法,指导朗读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的程序进行的,每一步都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为主,整堂课百分之百地顺着沿设路线推进。在这种因化地教学范式面前,孩子的活力蛰伏于教师的权威,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那么对于古诗教学,如何发挥教学法有效的作用呢?

以生为本,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所谓“以生为本”就是改变古诗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安排自学的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教师安排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并让学生谈古诗,谈感受。在学生的过程中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他们的内心体验才会丰富多彩。

古诗的理解是学生领会诗意、品词赏句的过程。这往往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难点。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自主感知的基础上,感悟诗意,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句子,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来理解诗意,读出自己的喜与恶,使自己的阅读情感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时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就理解了古诗,我想此时的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