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景观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2-07-24 09:37:38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范文1

关键词: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审美

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文化与知识高度集中的区域,应保持自身独特的校园景观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独到审美与品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涉及到生态、建筑、美学等诸多领域,综合性比较强。

寒地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对来说规划管理较为困难。因此,改善寒地高校景观环境,提高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能,是现代东北地区寒地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趋向。本文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及审美取向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东北寒地高校环境的特点,阐述了寒地高校景观设计的开发措施。

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景观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开发过程中,对周围自然或人工环境要素的整体规划与合理布局,以便于建筑主体与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和谐互应的关系,为人们生活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空间,提高整体艺术性能的景物规划活动行为。校园景观是现代校园环境建设及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现代办学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性、功能性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高校整体布局全面规划的环境设计,来自于对校园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性发掘。校园景观设计是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各项功能需求,具有促进师生学识交流、激发灵感智慧、陶冶情操修养的功能。

2、生态性、人文性

校园景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开发的局域性景观生态系统。它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等校园活动主体,把握其群体性活动的行为规律,满足师生共通的环境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自然或人工环境的规划建设。校园景观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3、文化性、多元性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以突出校园文化特色为原则,充分挖掘校园环境与文化内涵,运用雕塑、植物等环境点缀,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校园景观设计的多样化特点,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样化。如不同草坪、假山,水体景观的造型、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

二、影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1、自然气候环境条件

自然气候环境包括光照、温度、湿度、风力等自然因素,这些生态因素影响着校园景观的设计规划,对与校园景观空间的配置、绿化植被的选择、景观绿化的养护等等环节优质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

2、绿化植被的生活性能

校园景观设计,离不开绿化植被的配置。所有绿化植物都具一定的生活习性,受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的变化影响,高校景观设计的绿化植被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生活性能进行优化合理设置。

3、人文环境的适宜性

高校景观设计,要在充分体现周围环境的综合因素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适应校园整体性环境规划原则,体现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宗旨及人文功能。

4、 校园空间的布局规划

校园景观的设计不是抽象的,是受校园所处地理位置的布局、空间、面积及周围环境制约的。是“点、线、面”绿地景观的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构建结点、道路及各功能分区绿地景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生态功能健全的绿地网络系统,实现校园环境的艺术美感,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心。

三、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

寒地高校因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特征,造成了冬季景观植被的结构单调、景色萧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寒地校园景观综合功能弱化。通过对哈尔滨、长春、大庆、沈阳、吉林等北方寒地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实际调研,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存在着相关问题:

1、自然化因素不科学

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制约,适于寒地生长的植被相对较少,很多北方寒地高校景观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遵循地域气候和季节变化规律,很多景观的设置,在春夏季节景色开发效果相当好,一到漫长冬季来临,很多景观便失去实际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人文性因素不合理

高校景观设计要本着地域性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体现活动主体的人本化设计理念,具化到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要适合高校当地的特色文化氛围,很多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植被、雕塑、景点的设置比较泛化,不具备代表性意义。

3、综合性因素不到位

东北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原则上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需求,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导向,要综合寒地高效校园景观设计的环境,功能,发展等具体因素进行设计,但很多北方高效在设计校园景观时,随意盲目性较大,综合考虑不够全面。

四、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开发措施

1、遵循地域气候变化规律,体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受到气候的影响,在冬季,东北地区的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水景干枯、冰雪覆盖,绿地景观给人以单调、枯燥、萧条的感觉。同时,严寒也限制了师生的户外活动,绿地空间缺乏吸引力,使用率下降,甚至处于闲置状态,变得消极、冷寂而缺乏活力。因此,在东北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必需注重冬季景观的营造,改变被动适应的局面,主动利用冬季造景元素和独特的冰雪资源创造特色景观,切实设置有利于高校校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元素。同时,创新景观建设技术研究,提升寒地高校环境质量。

2、遵循人性化的活动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要面对广大师生,立足实际、融合特色设计理念,建设环境资源优化高效的生态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要确保安全健康为前提,综合考虑设计材料是否坚固、美观、有无毒害或污染环境,校园整体景观是否更好地发挥综合教育功能等等。

3、化东北寒地特色资源开发,体现多元个性化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东北独特的自然资源,运用冰、雪、雾淞等自然景观元素的造景功能,将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引入到校园空间设计中,使冰雪园林景观成为寒地校园环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设计中要为冰雪布景留有一定的创作空间,利用灯光形成品莹透剔、五彩缤纷的校园景观。增加冬季户外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尽可能创造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如提供学生动手制作冰雕、雪雕的场地。在冬季,积极开展冰雪运动,增添校园活力,形成独特的东北校园人文景观。如利用结冰的水面形成溜冰场,开展一些冰上运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校园中的坡地也可形成滑雪场。大学可以将城市的冰雪旅游运动同大学生活动相结合,鼓励师生在校园开展冰雕、雪雕的作品创造,形成冬季校园独特美景。

4、建生态型校园景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本着校园景观的综合性教育功能,开放校园环境,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生态校园景观体系,体现出高校优美的自然景观、鲜明的区域特征、优雅的人文内涵和人性的校园空间设施。

5、重人工设施色彩设计,增强校园景观设计审美理念

色彩设计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创造环境的可持续性手段,尤其对于冬季寒冷漫长、空间环在色彩上平淡、灰暗、缺乏生气的寒地城市校园,其色彩设计尤显重要。优秀的色彩设计转化不利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恐惧”,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增强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校园绿地色彩设计主要体现在色彩的层次、节奏、韵律等产生美感上,在具体设计手法上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搭配。点是指示牌、邮箱、电话亭、塑和小品等:线是指道路、线形的人工水体,成行的路灯等;面是指大块的草坪、成片的花卉、树木、大面积的广场、水面等。这三者构成绿地景观色彩的平面和纵深层次。

校园绿地中散落着丰富的点状色彩,如以点的形式出现的小品、雕塑等,色相可以丰富,可采用高饱和度的色彩,但面积不宜过大,应以背景色的补色调出现,起到画龙点睛、活气氛、丰富画面的作用。布置时宜自由错落,主次分明的与其他景观结合,注意设计的教育性与可识别性。线的色彩与点的要求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车行道色彩以灰暗为主,这是路材料决定的,同时也构成了建筑及环境色彩的陪衬。步行路面的硬质铺地应图案、形式、彩多样、富于变化。由于冬季空气中灰尘较大,明度、饱和度低的颜色容易显脏,而明度、饱和度高些的暖色在雪后能更加突出,给校园增加活力。在图形的选配上宜用大色块,这样具视觉冲击力,色彩图形过于细碎,色彩感不强,效果不理想。在仅供人行的林间小路上,色彩、材质应富于变化。灯杆的色彩宜隐退,不作为视觉关注中心,黑白即可。作为面状色出现的多为绿地内部的小广场,其铺装的图案,色彩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考虑使用性质,如一些体现庄重氛围,具有纪念意义的广场,其地面铺装不宜采用多变而鲜艳色彩,而用于师生集会活动的小广场,色彩可以明快一些,富于变化,以利于提高广场吸引力。

总之,校园景观设计是现代高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受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变化条件制约,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化、审美提升的原则,实现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协调性与个性化开发。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范文2

关键词 景观设计 校园 以人为本 区域划分 植物 私密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景观设计从我国古展至今,已相当成熟,特别是园林景观,比如在江南一带的园林,其景观设计是我国的一个里程碑,在道路、植物、公共建筑等多个系统中都有非常严密的讲究。我国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室内设计在我国差不多已经达到一个几近饱和的状态,而且室内设计从业人员比较多,虽然景观设计暂时不像室内设计那么成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对用地的硬性要求,景观设计会越来越具体化。本文以校园景观为例,对校园景观规划展开探讨。

校园景观首先应该考虑“以人为本”。校园是学生所居住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二个家,学生时代,他们在学校停留的时间可能比在家里要多,所以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校园的景观设计不同于一般大型区域的景观设计,设计理念应该更加倾向于居住型,所以采用轴线式和围合式设计比较合理。轴线设计考虑到学生在校园穿行中避免走过多迂回的道路,给学生的学习提高效率,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另外,道路的设计更应该考虑到以人为本,校园是安全第一,在道路设计上要划分好车辆道路和人行道路,人行道路不能过于窄小,因为学校人员较多,而且上下课集中,所以道路应该宽敞一些。还有一点是学校的排水系统,这也是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地面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下设计的排水系统,比如广州地势较为平坦,某些高校又处于一个地势较低的地方,如果排水系统设计不够合理,会在雨水天气造成积水,对校园交通造成很大影响,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出行。

校园景观的区域划分要合理。区域划分是景观设计非常注重的话题,在景观设计里的草图设计阶段,就已经把区域划分好了,校园的主要建筑一般有教学楼、宿舍、图书馆、行政楼、各院系系楼、体育馆、学校超市等,一般这几个区域的距离不应太远,纵线不宜设计得过长,相对集中会比较好一些,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出行,在这些区域运动时能够达到最高的效率。宿舍、教学楼和图书馆是学校最为重要的区域,这三个区域的布置应该远离喧嚣的地段,比如不宜靠近外部公路、噪音过大的地段,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休息,如果在不可避免的情况,应该在学校内设立绿化隔离带、隔音板等一些隔音设备,减少噪音的污染。

校园景观水景的布置。一般大学校园里都会有一大块的水域,作为校园的中心特色,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水景周围也是师生在休息时间经常停留的场所,因此周围的道路不能过于狭窄,考虑到安全问题最好设置栏杆作为安全的措施,水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最好设计成活水,即流动性的水域,避免水体遇到其他物质发出异味,因为一般水景会设置在各个区域的中心区,方便每个区域的人员的集中,所以水体的保护措施也是相当重要的。

校园景观植物的分布。在景观设计中,植物占据了大量的面积,一般在主要干道上布置较为高大的乔木为佳,比如凤凰木、木棉、紫荆、小叶榕、大叶榕等,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装饰,因为这些乔木有很好的遮阴效果,这些是主要干道,会经常有人员的穿行,这些乔木不但可以遮阴而且还能隔音,在一些次要干道,比如进入校园广场的道路、进入宿舍的道路,一般会种植一些灌木或者灌木丛、藤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因为这些植物主要是观赏价值比较高,装饰效果较为突显,所以一般也会在校园校道内大面积的种植,这也是学校常用的植物装饰手法。

校园景观设计尽量提供私密性的空间。景观是一个公共性很强的室外空间,人们在校园游玩过程中,一般都会停留在某个地方休憩,而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特别是家庭式或者情侣式的出行,对私密性的空间要求较高,私密性的空间在围合上一般比其他空间要严格,比如周围的灌木较高,座椅较少等,利用一些景观植物或者硬性条件比如水景,对该区域进行划分, 而且一般私密性里景观设计应该趋于别致,私密性的空间给人感觉是一种安全的感觉,并不是从隔绝的角度去理解,校园是一个交流的区域,尽量避免设计一些完全封闭或者隔绝的空间,这一点可回归到一开始文中强调的“以人为本”,私密性空间不只是考虑到私密性空间里的人,对应的幅度应该更广一些,做到尽量考虑到每一个人。

校园景观设计在现在已经越来越成熟,从以前以教室为核心扩展到以多个区域为核心,这是景观设计细化的结果,从宏观的城市规划设计,到校园、小区的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在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景观设计范文3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花砖路面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

2.2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高潮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2.3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雕塑形式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具象的雕塑由于能直接为人们接受,所以往往多于抽象雕塑,但许多优秀的抽象雕塑形象比具象雕塑更形象、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因而也就更耐人寻味、发人遐想。传统的雕塑以石、铜材料为主,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手段,具有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以及音响艺术表现力的新奇雕塑,更能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

3.结语

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景观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然而,在现代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存在很严重的雷同现象,且也有很城市不根据城市原本的自然条件,随意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也会造就很多建筑垃圾。

其中的原因,一是城市景观的设计是由政府官员决定,其为追求政绩,很少实在的考虑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缺乏主动性,而又与施工人员欠缺沟通,最终的设计成果就留下很多遗憾。因而,要从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充分沟通,创造出有特色和体现城市特点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范文4

第一,端景设计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上能发挥作用。近两年来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深受空气污染之苦,增加绿地建设面积,积极构建绿色城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心声。园林景观端景设计中使用的大量绿色植物,可以高效吸附散布在城市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以及灰尘,通过表面绒毛将细小灰尘牢牢粘附在其叶片上,等到下雨的时候随着雨水流落大地变成土壤,通过绿色植物这种吸附作用,空气中浮游灰尘的含量大量减少,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第二,城市园林景观端景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噪声。园林景观端景设计中所用到的绿色植物带能够有效阻挡声波的传递,起到一种抵消作用,使得城市中轰鸣的机器声、汽车鸣笛声分贝减少,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第三,城市园林景观端景具有得天独厚的观赏性与娱乐性。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往往节奏快、压力大,闲暇时间相对较少,城市居民比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更加渴望通过亲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来缓解疲劳。园林景观端景则为这类群体提供了一抹自然之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紧张的心情也得以放松。此外,马路旁景观端景的设置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驾驶员的疲劳状态,从一定层面上能够降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第四,就城市现代化水平而言,园林景观端景设计还可以显著增加城市的格调,作为城市的一张时尚名片,其设计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审美与价值取向,这为城市招商引资、提供了软实力上的保证,优雅、大气的城市更加容易获得投资商的青睐。

二、当前园林景观端景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早期园林景观端景规划阶段,相当一部分城市由于在建设周期上的限制,其自身并没有丰富的园林规划设计经验可以借鉴,在先天条件不足的环境下,规划设计者只将园林景观设计看作是整个城市景观中“锦上添花”的装饰品,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其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这样就造成设计者忽视了园林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生态效应,没有将园林景观设计规划与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只是单纯从其美学角度进行考虑。众所周知,城市园林中主要是以植物作为核心的,植物要生长除了依赖气候因素外,对土壤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有的管理者只注重园林景观对于市民的视觉冲击作用,并不考察分析园区的土质,这种不顺应自然规律的片面做法,不仅仅造成资金的浪费,而且会造成有限的环境资源过度挥霍。随着生态化意识的增强,很多负责规划城市的地方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园林景观端景对整个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城市景观,这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的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景观设计的建设阶段,在规划实施的后期尚被忽视,出现监管不到位、后续资金供给不到位、后期缺乏专业维护等一系列问题。在生态学领域,学者纷纷将保证物种的多样性作为生态系统可以健康运作的标准,在他们看来,保证物种多样性最为核心的价值便是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生活在一定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可以在和谐的状态下生存下去。设计者基于生态多样性考虑,在进行园林景观端景规划的过程中,要实现其长久、稳定服务社会的目的,必须重点考虑到生活在园林内部植物多样性的问题,包括树种的多样性和地被植物多样性,同时必须要对生活在园林中的植物进行全面把握,保持整个园林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设计者尤其要杜绝在园林中不加思考地布置上百种植物,一旦没有把握好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为整个园林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致命的灾难。

三、园林景观端景设计对策

景观设计范文5

关键词:崂山;风景区;景观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分类号:

一、引言

在众多历史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海拔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令人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古时便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同时作为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人物邱处机、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保存下来大量的道观、石刻等文化古迹。这其中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二、设计概况

崂山景区景观设计范围,西起太清宫侧门,东至垭口广场,总长约1公里,是出入崂山太清景区的主要景观通道,地势随山势起伏,地势高点,可远眺直观太清湾,山路沿途景点视野开阔,远可观海,近可赏景,是景区地理位置优越的景观游览线路之一。根据沿途各自的地形特点,设置各个主次景观节点,使游客游览过程中,欣赏点不断。同时结合各个景观点特点,融入道家传统文化思想元素,以及贴近这个文化思想的创意点,从而提升景区整体的环境。

三、方向定位

风景区主要指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崂山作为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部级风景名胜区,也显示了其有较高的自然价值以及文化内容,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要的重点是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空间关系,确定合理容量布局和建设必要的景观及服务设施,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标。

四、景观要素

4.1建筑及构筑物

景区原有建筑群主要是道家文化特色的古式建筑,材质主要为青砖、灰瓦、白墙,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要素之一。青灰色建筑,给人以宁静淡雅的感觉,同时隐映在松林之间,如同道家文化隐隐于中国千年文化之中,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却连绵不断,源远流长。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新建景观建筑及构筑物,也是选用中国古式建筑样式,延续这一传统建筑风格,(图一)

图一

4.2道路及广场元素

由于景区的地形高差比较大,在路线规划的时候,基本结合地形,按山体起伏设计路线,通过台阶错落,将景观路线联系起来,道路的地面为当地的自然青石板铺设,色彩质感与周围环境融合,同时在路线中间穿插林下原木栈道。使交通线路更好的贴近自然环境。沿线景观广场的设置,也是结合现状地貌地形,大小体块根据地形自然体块特征布局,一方面减少对自然地貌的破坏,同时又可以让景观自然地融入环境,减少人工景观的痕迹。在沿线中间的位置便利用原地形的自然圆台设计的“问道台”,通过采用中式石材栏杆围合成一个区域,简单的勾勒出一个休憩观观赏广场的同时,配合周边的中式过廊,又兼顾了景区的服务功能。(图二)

图二

4.3市政设施

考虑到景区游览时,必要的市政服务设施的需求设置的休闲座椅,及垃圾回收箱,这些市政设施的功能性满足需要的同时,考虑的风景区的自然特点及历史文化特色,在设计思路上,选用中式的外观样式,及融合性自然环境的材料,满足公能需求的同时,又可以不破坏风景景观特色。

4.4历史文化元素

崂山作为道教发祥地之一。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秦始皇的东巡,汉武帝两次幸不其(今青岛市城阳区),都与方仙道的活动密切相关。汉代江西人张廉夫,在太清湾畔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并给他拨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因此在历史文化元素特色上,崂山景区是以道家的文化思想为主要脉络。

人文题刻,历代的人文题刻也是景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仅太清宫至垭口沿线景观中就不胜枚数,“波海参天”,“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在太清宫东山路之东侧,清末民初太清宫道人为追记秦始皇曾游过崂山,题于巨石之上。与“波海参天”同石,题刻“东海雄风”,字面南,1981年书法家黄苗子书写,1982年题刻。在“波海参天”刻石之北,题刻“观海”。北上近垭口,山路之西,题刻“山海凌云”,为宣统二年(1910年)曾任四川、云贵、两广总督岑春煊书。

这些文化元素印记的保留与传承,也是在景观的设计中要重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保护这些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4.5绿化景观

景区的植被资源也是相当丰富,因此,在绿化景观的配置上,主要遵循了自然原则,形成自由式植物群落为主的自然景观,采用大自然的绿色视觉,结合景区自然景石、地貌,营造了一个人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环境。主要苗木配植耐冬树、石楠、黑松等。耐冬是青岛市的市花,树姿优美,树叶浓茂,四季长青,花色艳红,于瑞雪飞舞的冬季开花,花开时花瓣鲜红欲滴,花心嫩黄骄人;石楠为崂山本地特色树种,枝干优美,叶色翠滴,习性上比较适应崂山地区的气候特点;黑松树形优美古朴,为海边绿化常用树种,比较适应海洋性气候,耐侵袭比较强。(图三)

图三

结语

自然地貌是地球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遗迹,是构成风景区景观空间的基础,其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作为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源,间接使用价值是作为人类精神和科教活动所需的风景区的科教、游览、启智、创作体验等价值,还包括间接地支持风景区环境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

中国名山有数千年历史,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在古代即已成为名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其精华以自然为主,且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不是两者简单相加,更不是强加于自然,而是“点缀得宜,不掩其胜”相映生辉。作为人类自然精神文化活动的胜地,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价值,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都应该是以保护为前提的建设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彭一刚.中国古典原理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景观设计范文6

首先,立足于传统石景设计理念。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的堆山叠石艺术,赏石置石的传统鉴赏文化等是我国成熟的古典石景设计理念。在当今时代,我国立足于传统的理念中,有助继承与传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石景设计在当今时代的不断创新。时代在发展变化,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也是如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根据时展需要,不断革新。其次,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构建成熟、完善的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理论体系有其必要性。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理念并不完善,并且已经不适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信息化的时代,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石景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因此在当今时代,在园林景观石景设计过程中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缺陷,不断地构建完善、成熟的园林景观石景设计的理论体系。最后“,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将石材天然的艺术魅力与现代的园林艺术相结合,形成现代装置艺术以及现代雕塑艺术等,作为园林景观中的主体或者装饰,达到人工艺术与自然艺术相结合,促进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的浑然天成。

2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的缺陷

2.1石景在外部空间中的体量不当

目前,在我国很多园林景观中,置石在园林景观中的位置过于居中,会给人严整对称、矫揉造作之感。在很多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缺乏人性化,如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环境的大小,所放置的石过大或过小,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原本的园林景观的空间,给人一种不当之感,或者置石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游人驻足观赏的场所与空间,影响到整个园林景观的功用发挥。

2.2盲目模仿

在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使得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市场环境下,我国很多园林景观为了突出特色,盲目照搬国外某些园林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景设计的和谐。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并不仅仅是石景设计,而是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并且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和谐,从而设计出真正适合我国社会现状的石景。

2.3人工痕迹明显

“浑然天成”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美学理念。然而目前,我国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在总体上水平较低,在设计过程中置石的放置浮浅搁置,石组不够均衡稳定,人工痕迹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石景设计的美学特点。

3结束语

景观设计范文7

关键词:园林规划;水景;设计方法1 水景设计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1.1 柔化自然空间,增加艺术气息

水景使城市园林景观整体上具有柔美性、流动性、现实性的艺术气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与自然的联系性、清新性和快乐性。利用水变化自如形成倒影的特点,让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又可以为人们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水作为新型的艺术形式,其表达主题内容十分独特,柔化了自然空间,增加了景观的艺术气息,营造了清新自然的艺术氛围。利用水的声色结合以及水的动静结合,常常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在公园里,水景营造的氛围使其要表达的内容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假山、清水、泉眼、怪石组成的和谐画面总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1.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体的正常活动主要依赖于碳水化合物,水哺育人类成长,其内容和意义蕴含着中国人民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力量,水的文化底蕴具有艺术性、神秘性和哲学性的特点。它在文化方面的综合表现为有勇有谋、持之以恒。古人有云“上善若水”充分展现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哲学理念,还有其它古诗句,都表现了对水的追求与喜爱。

1.3 保护生态多样,还原自然风光

水景的设计保持了生态资源完整性和多变性。景观结合人文理念,凸显出地方文化特色,并且为当地创建了人工绿色环境,有助于人们合理有效的开发自然资源。水景的艺术组成部分离不了鱼池、湖水、假山、溪流、绿树等,突出了生态多样性的特点,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

1.4 水景设计符合国人人为审美观

在我国古园林的建设中,水景设计早就被应用了,并且对水景的构建技能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把水景设计和我国古代文化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其中主要融合了古诗词文化,其营造的意境美轮美奂,意义深远,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2 园林景观中的水景设计方法

2.1 动静结合的艺术营造

水景主要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营造出艺术氛围。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山川、流水、喷泉等。清澈见底的水净化了自然空气,增加了审美气息。喷泉等压力水具有鲜活的生命了以及动态美。水时而温柔时而奔放的千变万化都极富有动静结合的美感。配合了光线和音乐,在一些公园、展览馆、会议中心以及风景区建立了特色音乐喷泉,彰显了动态水景特有的热情奔放。变化的音乐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人们都能放松身心,共同体验水景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在溪水和池水等静态水流中,人们沉浸在诗情画意的景象中,欣赏这山山水水,细细品尝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2.2 水景设计中的动植物搭配

(1)对于植物的选择:第一,确保水质健康干净,要求在水中植物安置上尽可能使用与水体形态和水体规模相适应的植被。第二,在进行搭配植物过程中,要注意植物之间的疏密情况,对植物需要的生长和蔓延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分布不均和间隙过小。

(2)对于动物的选择:在水中通常可以饲养一些水中动物,一方面增加了水景的审美强度,另一方面维护了水中物种多样性的特点。水中动物尽量选择当地的,根据水域的区域面积确定饲养动物数量,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在水中建立一定的食物链。

2.3 园林水景的设计中高科技技术的运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现代技术的产生都能达到人们对水景设计的高标准。各种光、声、循环技术以及生态材料在水景中的综合应用,促使园林景观设计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

2.4 水景构成及设计方法

(1)人工瀑布。在所有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中的瀑布基本上都是人工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阶梯式、滑落式以及幕布式。

(2)人工喷泉。在比较大的广场上,人工喷泉是最常见的,其主要是由地下喷头自动感应大小不同的压力将水从地下喷到地上来,再加上不断改变的灯光效果,共同构建出五彩斑斓的场景。

2.5 水景设计中给水方式的选择

给水方式是营造特殊水景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水景设计时,要根据具体的水景效果需求和水景在园林景观中所处的位置,选择恰当的给水方式,偶尔要考虑到当地的风俗习惯,对水景的给水方式进行特殊设计和特殊安排。

总而言之,结合我国目前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需要,水景工程已经成为园林景观特色部分的突出要素。水景特色的构建不仅可以营造艺术氛围、保护生态多样性,还可以柔化环境空间,还原自然风光,符合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要求。通过讨论水景设计的各种要素和方法,不仅能让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而且还能创造艺术财富。现如今千变万化的现代设计的审美理念有效地促进了水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范文8

一、符号学的概述

符号是由原符号变化而来,所以原符号与设计符号之间是一种对应的映射关系,原符号与设计符号之间在所提取的元素上是相似的甚至是一致的,在能指和所指上基本与原符号保持一致,所以设计符号属于次生符号。

符号学是研究知识的符号系统,它研究了象征眭,符号的发展和在不同情况的象征意义的法律变化以及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的关系。设计符号是附着在设计作品上的符号系统,其载体是一个具体的设计作品。

1、设计符号学的几种类型

(1)征兆符号

这是一种广义上的符号,或称准符号其媒介与信息之间有着自然的、有机的联系,如林中起烟表示篝火,水面波动表示有鱼。

(2)象征符号

以所传达信息自身的特征和性质作为符号。

(3)信号符号

这类符号以视觉物或听觉物作为信息的载体,为传递信息的假定的符号,如我国古代战场上的击鼓进攻、鸣锣收兵,以及城市街道岔口的红绿灯等。

(4)语言符号

因为语言是音(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它构成交际和信息符号的基本形式,被称为特殊的,也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5)替代符号

这类符号不是代表事物、现象或概念,而是替代第一性符号,所以也称第二性符号,如数理化中的各种符号、谓词逻辑中的操作关系符号、人造语言等。

2、符号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符号必须是物质的,只有这样,它才能作为信息的载体被人所感知,为人的感官所接受;其次,符号必须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代表其他东西,否则就没有意义,不成其为符号;最后,符号必须传递一种社会信息,即社会习惯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赋予的特殊意义,只有具有规约性质的信息才能是符号的所载之“物”。由于符号的复杂性所致符号的分类并不统一。

二、景观景墙设计的形式

1、景墙的概念

在园林构景中有形形、不同质感、不同色感、不同个性特征的墙,在布局造景时,如能园地制宜、运用得当,就能加强艺术效果,否则便与一般墙的功能无差别,甚至还会削弱景观的艺术性。

景墙作为景观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传统居住建筑中的墙衍化而来的,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不仅可以组织环境空间,还可以营造优美的环境以及渲染特定的场所氛围,表达文化意境,使观赏者产生共鸣,有其独特的景观价值。不仅仅是“墙”,更多具有观赏性。而今,多尺度的景观空间和高标准的审美要求促使景墙功能多样化,越来越具有环境雕塑的品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景墙的功能

(1)制约空间

景墙可以在垂直面上制约和封闭空间,墙体越坚实越高,空间闭合感越强烈。

(2)屏障视线

景墙常常被用来遮挡空间或者丰富空间的层次,起到障景和漏景的作用。在一些私密空间或者影响美观的设施周围往往采用景墙将视线完全遮挡,此时景墙的设计高度必须超过人的正常视线高度。另一方面,当要营造出欲扬先抑的效果引人人胜的情况时,常用漏空景墙,造成虚实变化,使视线渗透,加强景深。

(3)分割空间

可以利用景墙将相邻的空间彼此隔离开,使不同用途的空间并存,且不互相干扰。比如,在一个恬静的休息场所与紧邻的人声嘈杂混乱的停车场之间可用景墙相隔离开来,不仅使区域范围界限明显,也营造了围合空间,使其具有安全感。

(4)控制行为

不同的景墙限定,可以赋予空间不同的氛围,将对身在其中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是引导、提倡,或是限制、禁止。

3、景墙类型有以下几种:

(1)景观墙

景墙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能够通过充分占有人的视觉感官而将信息的传达度和关注度提升至最高。景墙是思想、艺术、色彩、尺度、光影、肌理等城市景观要素的承载界面。

(2)花墙

具有窗洞、花窗、花格或通花隔栅、园林门洞的园墙通为花墙。花墙上的窗洞与门洞相似,只是不能让人通行,具有框景和对景功能,使分隔的空间取得联系和渗透。形式灵活多变,能创造丰富优美的景观画面。

(3)围墙

围墙是建筑的外延,是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的中介与过渡,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所属建筑的一组建筑符号。围墙还充当着美化街道的角色,在社交、生活方式、环境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挡土墙

挡土墙是防止土坡坍塌、承受侧向压力的构筑物,在园林建设中被广泛地用于房屋地基、堤岸、桥梁台座、假山等工程中。挡土墙原本只是作为一种功能性构筑物,但在现在园林中,已越来越重视发挥其美化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其立面的美化手段也丰富多彩。

(5)标识墙

景墙具有标识功能,可以成为一个单位或企业的标志和象征。

(6)文化墙

景墙是一种界面,具有阻挡视线的功能,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捉住游览者的视线,成为立面的文化宣传册,展示城市文化和风采。诗词歌赋画等都能通过景墙来传播,墙壁因为有了名诗佳作而“蓬荜生辉”,而印刻的文化又因为有了景墙的承载而流芳百世,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形式。

三、设计符号学在景观景墙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景观景墙符号通常可以分为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这三类。

(1)图像性符号

图像性符号,这是一种直觉性符号。它是通过模拟对象的造型构成的,例如中国古建筑装饰中具象的龙纹装饰。具象的门式、窗式、壁画、雕塑等都是属于图像性符号或其复合体,这些符号是对现实生活中具象图形的模拟,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指示性符号

指示性符号,表示指示对象具有内在的空间联系,实际上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构件造型和空间形象,大多数都是指示性符号及其复合体。

(3)象征性符号

象征性符号,是将指示物附加特定的象征含义,而这种指示物最终成为了约定成俗的象征符号,为人们所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景墙不仅仅起到一个标志性作用,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形态的体现。将符号学的理论引入到景观设计景墙中,也是为了通过发现符号的价值,为景观景墙设计带来了更多新的理念,为人们的生活娱乐空间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其次,符号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选择符号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在设计符号学中造型是艺术手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景墙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景墙是一种线性构置物,在平面布置上具有丰富多变的特质。直线型的墙体是一种理性的表达,展现刚硬之美;曲线的墙体具有流动性、导向性与聚集性,韵律与节奏的变化展示出一种动态的美,在视觉以及空间上会给观赏者灵动而富有情趣的感觉。在墙上设置漏窗或者改变墙面肌理,也是景墙造型的表现方式。漏窗不仅可以作为墙面的装饰,还可以产生漏景,采取半遮半掩的手法,使景色若隐若现,令人感到含蓄而雅致,这种形式常用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不同的肌理效果,也可以创造丰富的造型形式。

参考文献:

[1]尹文,说墙[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2]梁敦睦,试说园墙[J]广东园林,1995(2):88-89.

[3]张朝晖符号学与环境艺术设计[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

[4]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王刚:艺术设计符合学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美)诺曼、K.布恩,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

[7]王淑华、泰安华,空间之“间”――关于景观空间中“墙”的讨论,装饰,2006,06.

景观设计范文9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具体地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原生态的美在新城市规划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人工山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态环境,换来的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而体现出了园林景观、建筑、环境的不和谐性。当代景观设计师面临挑战是那些越来越多的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地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现代景观是当今许多设计师们必须追求的。目前,从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与施工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设计中往往是对原生态是一种破坏。主要体现在原生态的山体、水系、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在建设中推掉原生态山体而重建人工山体等。

(2)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在设计和施工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而一味注重景观的再造,不注重资源的再利用,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

(4)在设计与施工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

2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及相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东西,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各种资源、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且还蕴含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文化。今天人们认为只要是依山傍水、树木覆盖的景观设计就是原生态环境的设计;只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绿色景观效果,就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其实不然,真正的绿色原生态设计就是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来说,人为建造的任何环境,无论多么“生态”,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甚至破坏原有的自然条件,而环境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自然条件是最最“生态”的。因为它按照自然规律,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淘汰之后发展、演化起来的。这样的“自然”一旦加入人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迹,这样肯定会改变甚至阻断“自然进程”,从而对环境的原始生态形成各种干扰。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原生态环境”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其中也包含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应该完全被排斥,因为纯粹的生态环境固然良好,但这种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环境,来改变自然——这无可厚非。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改变”自然后创造出的新环境对自然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设计应该是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那么到底这样的破坏减少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小,这个度的把握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因此狭义的原生态环境是相对的,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园林景观设计。

3原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

对场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生态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连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对只讲过去,不讲现在和未来,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同时应做到将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贯穿项目的始终。

具体地讲就是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