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检验专业集锦9篇

时间:2023-01-29 11:15:56

检验专业

检验专业范文1

带着一份希冀和一份茫然步入了区医院检验科进行学习。尽管我仅在这里度过了短短的两个星期的时间,但也正是这短短的两个星期使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以后进一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的就业做了良好的铺垫。见习,是一种磨练,是对自己感受医院环境,了解医院事务的一种巩固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对自己医生梦想的前期准备。

首先,医院做了相关介绍和有关的规定,及其在院的个人形象,服务态度。在其中感受到了医院的辉煌成就也及严密程度。即此,暗暗的为自己鼓劲,不求做到最好,只求做到更好。

医学重之于细心与责任。刚开始只感觉自己很碍手碍脚,不知道能帮上什么,但这只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在主任和老师的帮助下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明白了许多试剂试管的用途和检验某种成分的方法。值得庆幸的是对血液的检验有了更大的明知, 在血液临检,看着自动做剖析的流式细胞仪,让我对之后的专业知识有了提前的了解。而在体液临检,老师经常会让我来看看样本。而这些来自不同人的、或阳性或阴性的体液样本才是我今后所要面对的。对于如何采集标本,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如何收集标本,如何分离,如何进行检测都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我学习了如何进行静脉采血。在静脉采血中的一却注意事项,如何做到快速准确的取血。以此,应做到几点:选明显的血管,扎带,部位消毒,30度角进针,回血后另一头连接试管,解带,拔出针,用棉签轻压。随之脱掉试管帽放在仪器下将会自动进行分析,最后只用打印出结果就可以了。形式虽简单,要有效力和熟练,就必须多练,取得质量触就成果。

感受这医学的严密,从而陶冶自己的严谨。将病人的疼痛看作自己的疼痛,用心去体会病人的茫然与不知所措,只要你及时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病人就能感受来自你手心的力量,也许他们就会获取一份战胜病魔的决心与信心,疾病不攻自破。病人手中一张张的报告,看似简单,其实这是经过一位位教师的质控、实验、检测、检查、复核,这一步步慎重操作得出的,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固然在外人看来检验人员每天都做着相同的工作,但是当不测或者特殊病症呈现时,才发现日复一日的积聚是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检验人员不只仅请求对专业学问牢记在心,也更需求大量的实践操作经历。

认识到医学学习永无止境,能够认真学习。 有同情心地体察体谅他人 ,有责任感:正义感及负责尽职的态度, 有诚实地勇于面对及承认挫折,有虚心的态度以病人为良师,人外有人,有服务心的为人群谋福利的奉献精神,坦然开阔的胸襟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再次走进病房,少了一份陌生,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负担,多了一份安慰;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真诚。

检验专业范文2

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课程设置;培养特色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水平卫生检验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被誉为预防医学的“前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卫生检验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素质的专业卫生检验人员短缺;大多数从业人员是非专业或低学历职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技术不甚了解;在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期,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同时具有预防医学、微生物检验、物理化学检验及现场处理技能的人员明显不足。卫生检验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新技术的掌握、高级检验队伍的充实,是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1我国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卫生检验高级人才的正规培养起始于1958年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开办的卫生检验专业。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办卫生检验或卫生检验方向的院校大约有20多所,每年招收约1000余人[1]。2006年,根据卫生检验专业本科教学的需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水质检验》、《空气检验》等卫生检验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10种,规范了卫生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2]。然而,国内各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办学方式多样,现有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卫生检验学专业”;二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的“预防医学专业”后期分流的“卫生检验方向”[3]。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培养五年制医学学士,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前四年所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相同,仅仅在第五学年开设检验专业课程。经过4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趋向、职称评定等要求不同,五年制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方向)培养模式已不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此种培养模式的学生检验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够完全胜任用人单位对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四川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成功开设四年制卫生检验专业。我校于2009年起设置卫生检验学专业,培养四年制理学学士。2013年至今,已有3届毕业生,培养的学生对于检验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更强,岗位胜任力更高。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正式将卫生检验学专业名称更名为卫生检验与检疫[4]。

2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目前,国内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院校不乏少数,各具特色。南京医科大学自2009年起设置四年制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招收35名左右的本科生。根据学生毕业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我校在卫生检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培养了一批“具备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疾病预防控制、食品检疫、职业卫生检验、环境监测、商检、质检等检验检疫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从事理化、微生物、免疫学检验或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1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

卫生检验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开展各项业务的重要技术支撑,它不仅为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准确地提供检验结果和监测数据,而且为贯彻《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的卫生法规、标准,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提供可靠的定性和定量执法依据,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及生态环境安全研究、防止和消除各种职业危害等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我校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理论及分析检测技能,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门人才”。按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加强对学生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并充分发挥我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资源优势,以理为主,医、文兼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经过充分调研,分别制定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大纲和各类实践性环节的规范文件。加强学生的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的实践能力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比例较高,实验课理论课比例接近1∶1,有的课程甚至超过1∶1;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引入课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2.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该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培养目标,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于培养具有卫生检验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然而,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直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体系纳入卫生检验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几乎没有考虑到课程之间的交叉性和互补性,盲目根据规划教材的内容设置课时数,从而导致了内容的重复性。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科发展迅速,因此,该学科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变化,并要求我们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教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课程建设体系仍然不断在完善和改进中。目前,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共开设必修课41门,167学分。必修课分为四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医学相关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在第三、第四学年开设;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第四学年进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的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的特色之一,医学相关课程共5门,包括人体结构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机能学、临床医学概论、人体寄生虫学。专业基础课程共10门,包括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仪器分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动物学、传染病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了解公共卫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共10门,涵盖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相关课程,包括卫生微生物学、细菌学与病毒性检验、实验室管理与生物安全、免疫学检验、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学、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理化检验、卫生检验检疫学。除了必修课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要求学生选修10学分的选修课,其中人文艺术类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学习阶段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共20周。学生主要安排在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所、省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我院进行毕业专业实习,主要进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实践,包括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常规医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等内容。通过毕业实习的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卫生检验能力,能够掌握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常用的现代分析仪器的结构、性能。

3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培养特色

3.1明确主干课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确保有条件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所需的核心基础课程。将卫生检验与检疫的基础理论融入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课模块的教学及实践中。合理设置每学年的课程进程,并随着相关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不断充实反映本学科领域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理、工、医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加入教学内容中来。

3.2突出教学重点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医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科学规划专业建设。突出“一个理论、三种技能、五个模块”的重点内容:即卫生检验与检疫理论、卫生理化检验技能、卫生微生物检验技能、生物学效应检验技能以及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实习与实践模块、实战与发展模块。

3.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与部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验教学队伍、仪器设备、实验室资源等方面融合共享。实验教学采用分层次并渐进提高的方式: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除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校内外实习与实践基地(模块)外,还有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分析检测中心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模块)。这些条件和措施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基础。

3.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我校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即指定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科研思维的培训,专业导师的指导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第二学年的暑期,开设大学生暑期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介绍专业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技巧,从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推动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项目,通过资料查询、项目申报书的撰写、项目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研实践训练。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地进行科研训练。这些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不仅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发展技术和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惠波,雷章恒,刘杰,等.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5-18.

[2]张凯.构建应用型卫生检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0-192.

[3]谢惠波,雷章恒,陈润,等.对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28-31.

检验专业范文3

1专业建设方案及工作目标落实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二级学科的标准和内涵、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的进步、适应社会卫生服务的需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新求活力,以质量求发展;为基层、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建设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在系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既要切合实際,又要有扩展性。2、体现特色原则。加强理论和基础教育的传统风格,积极将医学检验的前沿知识、技术引入到课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3、突出重点原则。专业发展应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以教学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与先进技术接轨,与未来教育技术接轨的专业发展方向,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4、与临床紧密结合原则,积极联系实习基地和教学医院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机会,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一线的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医疗设备更新滞后的问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及时掌握较新的临床检验技术和方法。

2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2.1专业目标的定位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工作目标是以21世纪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发展与应用为依据,以面向县级及以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站等对医学检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传统理论课程基础上,专业课及时捕捉技术动态,引进先进技术,把前沿的医学检验理论技术传授给学生,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基础理论及实验方法学知识技能,在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控中心、防疫站、各种检验检疫机构,医疗试剂、药品、仪器销售研发机构等工作的医学专门应用型人才。

2.2培养方案的调整

根据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岗位职责、任务,本着造就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的发展新的检验项目能力的应用型检验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进行反复修订。

2.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增加了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强化基本素质、重视实践能力。加大了必修课实践操作能力的评分比例,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特别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加强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个人动手能力的培养。新教学大纲特点是始终体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将较新的实验方法学作为学生掌握的内容。

2.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2.4.1改进教学方法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发现、自己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问题讨论式、启发式、总结式上课形式,教与学互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与效果。

2.4.2教学手段的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根据课程特点,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中形态学方面检查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形态的教学直观易懂,在减少理论课课时的同时,讲授的内容反而有所增加。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影响学生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感性掌握。为此,我们积极强调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2.5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各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淘汰内容陈旧和重复的实验,将整个实验分为基础技能性以及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效减少了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实施实验课试行指导教师制,开展病例教学,模拟临床检验科检验工作流程,进一步让学生能够适应临床工作角色,在培养学生动手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实验课的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而且比例提高。

2.6师资队伍的建设:明确师资建设任务,大力引进专业骨干教师,鼓励无课教师或课少到医院检验科进行见习。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建设兼职兼课教师队伍。

3问题及改进措施

检验专业范文4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与临床紧密贴合的专业,其专业课程复杂多样,包括: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等,实验仪器性能各不相同。仪器的维护和保养是一件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现将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予以总结,并进行研究讨论。首先将本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的仪器按照应用课程的不同进行分类汇总。

一、不同课程所需实验仪器分类汇总

(一)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所需实验仪器汇总半自动生化分析仪(DR-7000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XE-33000399)、722分光光度计(JH722)、800型离心沉淀器(B800)。

(二)免疫学检验课程所需实验仪器汇总酶标分析仪(DNM-9602G)、电脑洗板机(DNM-9602)、低速离心机(B600A)、电泳仪(DYY-6C)、电泳槽(DYCP-38B)、三用紫外线分析仪(ZFT-C)、电热恒温水箱(600S)、漩涡混和器(KQ-50E)、超声波清洗器(KQ-50E)、电子万电炉(DL-1)、荧光显微镜(CFM-100E)、显微镜(CX31-32C02)。

(三)临床学检验课程和血液学课程所需实验仪器汇总显微镜(CX31-32C02)、血细胞分析仪(RAB180CZH)、尿液分析仪(H-500)、血球分类计算器(XK98-2)、尿液分析仪(Uritest-300)、双通道血凝仪(PUN-2048B)、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BC-3000Plus)、血沉动态分析仪(PUC-2068A)、自动血流变测试仪(SA-6000)、全功能静脉输液仿真手(JC-H3066)。

(四)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所需实验仪器汇总低速离心机(B600A)、电热恒温水箱(600S)、显微镜(CX31-32C02)、手提式不锈钢蒸汽消毒器(YX280B)、移动式紫外线杀菌车(TZH-Z-1)、半自动高压灭菌器(HVE50-35010)、生物安全柜(BASICⅡA2-1102)。

二、建立完善的仪器信息库

1.建立完整的仪器信息库,包括仪器的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维修电话)、出厂编号、生产日期、购置年限、购置价格等。2.将各仪器的使用数明书等原件及复印件分类保存。3.将各仪器的配件(如电阻丝、灯泡、比色杯、离心管等)按照要求分类保存并做好详细记录。4.详细了解各仪器的使用电压、电流等注意事项。5.为每台仪器建立仪器使用记录本,详细记录使用时间、使用者姓名、使用前后仪器状态、带教老师姓名等详细情况。6.建立健全仪器保养登记制度,严格按照操作手册定期做好各项保养,及时排除仪器出现的小故障。仪器应该由专人负责,若发现无法自行处理的大故障,要及时请专业维修人员处理,严禁自行拆卸,并对维修的故障、时间、原因及处理方法做好记录。

三、仪器的常用保养知识

仪器在日常维护保养中要做到防尘、防潮、防腐蚀、防霉变、防锈蚀、防变形、防老化、防震等,现将几点注意事项列举如下:

(一)防尘灰尘会降低光学仪器的透光率和静电仪器的绝缘性能,使电位器、开关、继电器等元部件接触不良,甚至造成短路,还会影响仪器的正常散热等。所以,实验室一定要做好仪器的防尘工作,做到以下两点:截断尘源,实验室门窗、柜门正常关闭,仪器应加盖防尘罩等;定期对仪器进行除尘,尤其是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用专用工具擦拭仪器和地面。

(二)防潮非正常的温、湿度是导致仪器锈蚀、霉变、老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电器设备、电子仪器等要定期通电;精密仪器的橱柜内要放上干燥剂(如氯化钙、硅胶等),并要定期更换或除湿;应经常利用自然通风调节室内温度、湿度,以保持仪器的正常运转。

(三)防腐蚀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应分开保管,仪器室和药品室最好分开,因为药品会散发出多种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会造成腐蚀,影响仪器的使用寿命。另外,需要使用干电池的仪器和遥控器在使用后要将电池取出,防止电液渗出腐蚀电路和其他部件。

(四)防霉变实验仪器应该存放在通风、干燥、避光的实验室内,且温度、湿度不宜过高或过低。部分仪器由于课程安排近期没有使用,也应该定期开启进行运转维护,利用内部产生的热量达到除潮的目的。

(五)防生锈有金属转动旋纽的仪器(如血球分类计算器)容易生锈,生锈后无法转动将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应定期对转动旋纽部件加注机油或涂上油。

(六)防变形仪器不得堆放、挤压。要根据仪器的形状及性能特点,分别实行平放、竖放、侧放、吊放等,或者离墙保持一定距离(如离心机),保持稳定支撑,防止仪器变形。

四、特殊仪器的注意事项

(一)常见故障的排除对于显微镜、722分光光度计等常用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电灯泡、电阻丝损坏等情况,移动式紫外线杀菌车杀菌效果下降需要更换紫外灯管时,实验人员应该学会自己排除故障更换配件。

(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对于部分需要连接计算机操作系统使用的仪器(如酶标仪、洗板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双通道血凝仪、血沉动态分析仪、自动血流变测试仪、荧光显微镜等),要定期进行系统软件和杀毒软件的更新,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

(三)常用仪器的维护对于部分常用的简单仪器的使用安全和保养也不容忽视,如电热恒温水箱,使用时要注意控制水温升高的速度和温度,且每次使用后要将水倒掉,确保水箱不要生锈;电子万电炉要注意使用过程中远离易燃物品,且使用后要切断电源;显微镜每次使用后应先关掉开关再拔掉电源,以免损坏灯泡。

(四)开机自检的重要性部分仪器(如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电脑洗板机等)使用前要提前开机半个小时进行自检或者清洗,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再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也要进行自检后再关机,确保散热完全后再盖上防尘罩。

(五)仪器的校准仪器(如722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的周期检定或校准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可以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准确、可靠和较高的利用率。

(六)仪器的消毒部分仪器(如尿液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功能静脉输液仿真手等)清洁时应关机并拔下电源插头,用一定比例的消毒液擦拭仪器表面的血渍、尿渍和灰尘;尤其是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采样针,在通过试管座顶部的小孔处如果残留血迹,时间一长形成血凝块,不及时清洁会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在使用后应用蒸馏水蘸湿棉拭子,对小孔周围进行清洁,且清洁过程中要注意自我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五、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认为仪器的维护和保养都是实验室人员一个人的责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不仅是实验室人员的工作,也是每一位使用仪器的教师和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2.缺乏对仪器设备原始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的重视。应该对仪器从到货开箱、安装调试、验收、使用、维护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避免因档案收集不及时、不完整,给仪器设备后续的使用、维护、维修等埋下隐患。3.仪器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故障就认为不需要维护和保养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定期让专业的仪器工程师对仪器进行系统的维护和保养是必不可少的。4.在强调仪器的维护和保养的同时,仪器的正常操作才是保护仪器的重中之重,不容忽略。实验操作前要求操作者认真研读仪器使用说明,并观看相关仪器使用录像,在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降低仪器故障率,及时解决仪器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实验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5.部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各环节,要对操作人员强化培训、规范操作,使结果真实可靠。6.对于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如显微镜等)和价格较便宜的仪器(如漩涡混和器),不能因为经常使用而忽略仪器使用记录本的填写,对每台仪器都要同样的重视。

六、结语

检验专业范文5

1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于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代码1003)中的医学技术类(1010)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为医学门类中11个大类之一。医学技术类(1010)下设: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听力语言康复治疗技术等8个专业。目前国内大约有112所学校设置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4年全国共招生近10000余名),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致有:医院临床实验室(包括医学检验科和科研实验室)、科研院所、血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体外诊断企业和商业化独立实验室等。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去向,即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由于各地、各校具体情况不一,这部分学生占各校每年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各不相同。

目前全国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中,有68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有28所。根据新的专业目录,全国所有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例如,突出了“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特性而相对缩减了“临床医学”知识的传授,以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随着上述调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代码101001)专业毕业生欲报考硕士研究生时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没有相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硕士学科专业可以报考。为此,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教育部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校际协作理事会”的讨论,向教育部申请增设“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授予理学学位),以满足包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内的所有下属“医学技术”门类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全国所有院校已于2013年9月开始招生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按常规应于2016年毕业,将于2017年1月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招生目录公布。因此一方面原有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另一方面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也是广大医学技术类学生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之时,这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的稳定。

2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1)建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及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新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完善医学检验专业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一方面使原来在改革之前就读临床诊断学的研究生能够继续良好的学习和深造,毕业后能够被用人单位接纳,如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新的改革实施之后,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能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改善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模式,推进了医学检验技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转变的新形势和顺应临床医学的发展和需要,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社会。

(2)改革课程教学,将“转化教学”的新理念,融入整个教学中,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模式。改革研究生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医学检验专业的特性,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深化学生对检验专业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的探索探究和改革创新、发明创造的能力,扩宽检验专业覆盖的范围,更有助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进一步的深化,使其能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做出诊断。

(3)在研究生中开展“服务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创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深化检验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能够联系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的心智和价值观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4)开展教育交流及教育评价。加强教育交流,能够增进各学校间的了解和友谊,进而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及不同教学改革经验和信息交流,推动各个学校建立直接联系及联合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应进行教育评价,首先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成效,促进医学检验教育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其次对教育成本、投资和效果进行评价,确定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和收益率;而且教育评价是学校间竞争的需要,使学校能够创新教育结构体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3研究的方法

检验专业范文6

一、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岗位对应的专业技能主要包含对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核心技能。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对医学检验岗位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增设国家医学检验技士考试培训课程,制订培训课计划,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得岗位准入资格。

二、开发“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教材

以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检验职业岗位能力为模块,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编写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等检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教材与临床深入对接,与临床工作岗位求一致,按项目要求制定实训目的、实训准备、实训原理、实训方法与结果、实训注意事项及实训评价。改原来传统的学科体系为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三、开发项目课程——综合实训课

综合实训课程是按照医学检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将检验专业课“临床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寄生虫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常用基本检验项目进行有机整合、重组合成。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三大常规操作技能,微生物培养与鉴定基本技能,常见血液病检验,血细胞、微生物、寄生虫形态识别能力,常用免疫学技术,常用生物化学指标检验。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与维修安排在各专业课学习基本完成后进行。以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以巩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的,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薄弱环节和岗位要求)。它也是一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检验项目为任务的能力本位课程,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验、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教学场所是临床检验实训中心,设立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完成检验项目为目的。

四、创新“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依托附属医院和校内实训场所,创新教学方法,让部分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检验科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改变原来单纯理论教学后再实验的教学方法,把理论课教学融入在实训课中,边实训边讲解,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医学检验工作流程,以“标本采集和制作,设备使用和维护,数据统计与分析”为专业要素,开展技能实训教学,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产教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并在教材中增加实训评价内容。

五、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增加模拟实训室,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对通过改进使学生学会操作方法的同时,学会看化验单、学会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学会结果报告。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评分标准,每学年都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发展,使竞赛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加强实习前2周学生技能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毕业实习从36周增加到40周。

六、改革评价模式

检验专业范文7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检验技术专业是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技术涉及范围广,学科间交叉内容多且具有独立运用范围的学科。医学的发展使检验科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为临床医院提供检验结果的专业,检验科除了在检验技术上的快速发展外,还开始参与到临床诊断、咨询、预防以及治疗等多项工作中。医院检验科在医学领域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对职业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检验科的变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做了一系列的优化和调整,打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得出以下结论。

一、吃透专业教材,改善教、学、考方法

1.教材大纲及教材是教师们日常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工具。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反复研究与改进大纲,使之逐步适应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紧扣临床一线对医学检验从业人员的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要求,对不合时宜的内容作了及时的调整和改革,删繁就简。理论课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需要而有的放矢,防止在校学习知识过度陈旧,避免人才培养不能与临床需要与时俱进。2.改革单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多渠道手段教学:学、做、练紧密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结合。工作中我们尝试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模式,例如,一对一、优对差、集中与分散、点对应片等等教与学的模式,凸显传帮带的作用,使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合理的最大化使用。同时将当下比较流行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PBL教学手段、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全方位糅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措并举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厌学心理极大的改变和降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效果。3.教学效果及质量如何往往通过考核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方式主要为理论考试及实践考核。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太过单一,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不能动态的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掌握专业技能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模式考核方式如:每节理论课五分钟的基本理论知识测试;每次实践课进行抽查十人考核讲解、操作技能;每一章节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归纳式考核。考核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这些“检测式”考核模式,动态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随之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

二、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变以往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最终实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积极参与教改创新,因材施教,在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其次,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实验内容的不断优化最能体现出实验教学的实力,选择与时具进、新颖而适用的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前提。在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删减临床应用较少而单一的检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强和实用性强的实验,以确保所开实验既有实用性,又能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性强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不能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例如,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内容,学生则被动机械的进行试验操作,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与预期结果不符时,不知道主动去分析原因,随意更改或抄袭他人结果,因此应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一些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模拟临床实验过程,分小组实验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此外,加强医教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尤为重要。

三、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培养目标

1.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中职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检验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观念,适当的增加理论与实验的比例,建议7门主干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验之比为1∶1.8(大部分学校是1∶1),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考虑将部分实验教学设在临床检验科进行,由中级以上临床检验师进行实践带教,从而提高学生适应临床检验工作岗位和实践技术发展的能力。2.优化专业课程结构,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能在各级医院、血站以及疾控防御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一成不变过于单一的专业培养方向(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笔者认为,优化专业课程结构,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如在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在专业拓展模块上加开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卫生理化检验课程、病理检验技术等内容,通过重组、优化课程结构,使不同类别的专业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使毕业学生拥有“一人多证”,增加就业的几率。另外,目前在各个检验部门的检验仪器设备非常先进,种类很多,应用很广泛,但同时缺乏一批熟练而又专业的仪器维护与维修技术人才,社会需求严重不足,所以学校可以考虑设立医学检验仪器维护与维修专业,培养既有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又有仪器维修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总之,对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强化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飞速发展的医学行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光义.实验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76-78+154.

[2]李文忠,何宪平.医学高职教育临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2006,(16).

检验专业范文8

1.医学检验专业部级和地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整体情况2006年起,卫生部建立了部级继续医学教育的网站,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申报、审核、备案工作进行规范,一项部级的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可以一次申报召开2年,在第1年举办后,要求通过备案的形式进行再次申报。2006年医学检验专业的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仅49项,其中授课类型的项目41项(83.67%),远程教育类型的项目8项(16.32%);2013年医学检验专业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达到251项,其中授课类型的项目为218项(86.85%),远程教育类型的项目33项(13.15%),从增长幅度上看,远程教育类型的增长幅度比授课类型的幅度小。根据亚专业的不同将医学检验的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划分,将部分临床检验新技术内容归为学术会议,将如电解质电泳的应用等内容归在基础知识栏目中。2006~2013年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的比较情况见图1、图2。开展远程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单位仅4家,分别是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北京双卫医学技术培训中心、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继续教育)。基础知识方面2006~2013年比较其项目内容没有任何变化。从操作实验项目来看,2013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课程中涵盖实验操作的课程的项目为8项,占所有项目的3.19%。就上海地区而言,地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多为申报国家项目未能成功的项目,课程多面向基层,授课一般为6学时1个学分,与部级继续教育项目3学时1个学分相比要花费的学时较多。地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可以授予Ⅰ类学分或Ⅱ类学分,评审会根据举办单位申报的内容和要求,酌情给予,通常由二级学会举办的年会多会授予Ⅱ类学分。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在上海地区检验医学继续教育工作中占主导的地位,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开办的检验医学继续教育情况为例,根据《上海卫生统计年鉴(2009)》的统计数据,2008年上海市地区卫生技术人员中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为5819人,2013年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开设6个部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共培训595人次,1次细胞形态学培训,培训人数167人,举办1期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班,151人获培训证书(其中28人为外省市人员)。分不同专业对各类检测人员开展质量管理、生物安全等的专题培训,共培训837人次,培训人次占上海地区检验人员总数的30.07%。

2.医院或所在单位提供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根据医院提供或单位提供的继续医学教育的部门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院方医务科或科教科根据各专业统筹安排提供的如传染病防治、药物耐药性情况、检验报告解读等方面的学习。另一种是由各实验室进行定期内部培训。根据《上海市临床实验室管理基本要求和内容》5.4培训与评估条款中,要求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有相应的学习培训制度、计划和记录,并定期(每12个月至少1次)对学习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形式多样,如考卷形式、口头问答和实际操作等,但必须有记录。根据2013年底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对本市142家医疗机构的年终检查结果显示,因培训记录缺失、培训效果评价记录不清、没有培训制度和计划等问题导致扣分的共有29家,占检查总数的20.42%。根据培训内容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岗前轮转培训(分为应届毕业生和非应届毕业生)和新进设备操作前培训。在应届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方面,2002年起在上海的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中对大专学历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开设检验技师的培养。该培养项目共3年时间,主要涉及内容为要求各检验技师在其科室的亚学科间进行轮转,通过轮转培训基本掌握各科室的操作技能。该项工作随着2010年新出台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而逐步淡化,但该政策中未涉及检验技师方面的培养和培训政策,补充政策尚无。根据对规范化培训的调研,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三级综合性医院考生参加轮转培训率为100.00%,三级专科医院为90.20%,二级医院为29.70%[3]。非应届毕业生岗前培训的目的是了解科室各亚专业情况,对于部分仪器的操作方法进行培训。新进设备操作前培训是指在科室新添设备时对操作该仪器的所有人员进行仪器操作培训,确保仪器操作准确性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根据培训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室主任培训、各专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证培训。检验科室主任培训其培训对象多为新晋升的检验科主任,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管理、相关实验室管理要求的解读、各专业的管理重点等。根据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2012年的3月对新晋升检验科主任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科室主任培训的占室主任总数的27.23%。随着2012年后各地区室主任培训班的增多,这个统计数据应明显增多。各专业人员培训多指中级职称以上,需要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的学习。上岗证培训在上海地区主要是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操作人员培训、生物安全培训项目和细胞形态学检测。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操作人员培训主要针对从事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操作人员中的新手,在开展检测该项目前进行的岗前培训。

二、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不够重视不够重视的原因来自3个方面,分别是卫生行政机构、医疗机构方和检验人员本身。卫生行政机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2002年开展住院医师相关培训试点中,将检验技师的培训作为子项目推进,但作为该项目的参与人员,包括检验科的主任和技术人员对该项目的理解仅为在取得主管技师(中级职称)前的一个培训内容。2010年新出台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未涉及检验技师方面的培养和培训政策[3]。2013年后检验技师的技能考核陆续减少,原有对检验技师的培训规定是否执行没有定论,出现了政策的脱节问题,需要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的检验技师培训制度。医疗机构方对检验人员培训重视不够,觉得培训不出经济效益,不愿花钱;考虑检验人员少,外出培训耽误工作。因此,当下部分医院检验人员培训需要检验人员自己出资,而美国医学检验人员就业期间的继续教育费用多由所工作的实验室支付[4]。当然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基层医院的检验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差,检验结果不准确。同时对Ⅱ类学分给予的方式方法和取得途径,部分医院解释不够清晰,检验人员获得途径较少,内容单一,多为内、外科专业的内容,专业不对口。检验人员本身也有部分认为,进行继续教育指不过是“赚学分”,迟到早退不在少数,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培训班多、质量良莠不齐近5年来,每年开设的部级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均达到100项以上。2013年开设的部级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达到251项,国家缺乏对这些继续教育项目统一的评价机制,每年继续教育内容和继续教育名单会以电子版方式上传到网上,但是该项目是否开设、原申报项目的讲课内容是否调整、原申报项目的天数是否按计划执行、原申报项目的内容是否如实履行都是待考核的内容。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对这些项目缺乏良好的评审和监督机制。

3.技能操作少,实际应用不多检验技术是以操作为主,但继续教育中开展实验操作的内容不多。以2013年为例,以新技术挂名的检验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就有27个,其中大多以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为多,在实际工作涉及较少。而具备实验操作的继续教育项目仅8项。实际技能操作无法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实验操作场地和设备的缺乏。

4.远程教育少,开设内容简单2013年开设的远程继续教育项目有33项。2006年开设的8项远程继续教育项目中,“POCT相关技术培训”、“临床检验进展及质量控制”到2013年尚在开设,内容几乎没有调整。在课程设置下,愿意参加远程教育的人员选择面较少,学习流于形式。

三、进一步加强医学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1.增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如开展检验技师的执业能力考核,颁发执业证书,对一些新型项目开设上岗证等内容的要求,鼓励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虽然2012~2013年和谐医院的评价指标中有一条“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或学习交流;有职工继续教育条例;毕业后教育职工覆盖率100%,合格率100%”的要求,但这个仅涉及参与市文明单位评选的大医院。对于基层医院,政策上应提出要求,要求医院方在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给予一定的经费和时间。

2.开设个性化课程检验专业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层次多,类型各不相同。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较多的检验科人员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提升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初级人员开设以操作和基本技能为主的继续教育项目;针对检验科主任开设如新晋科主任类型的培训项目;对于从事多年室主任的人员开设交流学习相关的培训项目,以开拓视野,增加交流;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应开设讨论交流形式的培训项目,共同探讨问题,更新知识。增加对检验专业的二类学分开设内容,面向基层医院,面向基本检测技术教育。总之,让不同对象均有学习内容,杜绝“买学分”的想法。

3.开放远程课程设置鼓励各种医学机构开设远程医学教育项目,通过不同课程设置,来提升远程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数量,进一步加强远程医学教育项目的评估工作,通过学员评估结果及时更新远程医学教育的内容,确保远程医学教育项目内容的新颖和时效性。同时远程教育的内容也应适当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实用操作的课程,例如一些仪器的基础操作培训内容,通过视频教育完成操作培训内容,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上机工作的参数选取,进而分析数据,汇报结果,达到培训的目标。

4.完善教育项目管理应建立更严格教育项目管理机制,教育方应对开设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自我评估,对于课程内容、学员满意度、课程有限性和课程执行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做到持续改进。对学员加强效果评估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检验学习效果,达标后方能领取学分。监督方应定期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课程进行随机抽查,给部分学员发放调查表,进行事后评估,确保项目执行方的执行力度,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检验专业范文9

关键词 医学检验;教学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48-03

Discussion on Educational Reform i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Specialty//Bai Xuefei, Guo Jingyu, Pang Xinyue, Gao Weina, Yang Jiany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laboratory medicine, suggested that the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deepe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cultivate potential students in laboratory medicine field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needs of society.

Key words laboratory medicine;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Author’s address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03

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也称实验室医学,是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与实验室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各基础医学、经典实验和最新技术成就,渗透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方方面面。临床医学的需要推动医学检验的发展,医学检验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又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是在实验室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地向临床医学渗透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方法学的创新,作为临床医学重要分支学科的医学检验,其工作内容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充足的检验项目和可靠的数据,还要结合临床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去。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对人才队伍及素质的培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 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从而给检验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1 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自从1983年首次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彻底改变了过去检验科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目前,全国共有26所院校设有检验系,有3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已经彻底改变过去检验专业主要以中专生打主力的局面。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1.2 新技术、新仪器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加快,促进检验仪器的大量引进和运用,使医学检验实现了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结果更加快速、客观、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学的改进,新的检测项目不断增多,原来无法测定的项目得到准确测定,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体器官为中心的检验组合项目的综合运用,广范围、多角度地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着眼未来,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将可以实现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之间,区、市、省乃至国际的信息交换,进而实行远程的实验室诊断系统[1]。

1.3 形成较合理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已形成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备受重视,也是检验指标数据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对于检验专业来说,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1)分析前的质控,主要包括测定方法的统一,仪器、量具的标定,统一标准品,标本标准化等;2)分析中的质控,主要包括分析过程中干扰的识别,插入质控标本进行检查,以发现仪器、试剂及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3)分析后的质控,将检验结果与参数间的关系同临床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随时收集临床反馈信息[2]。

2 21世纪医学检验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2.1 自动化和集中化

目前国内医院检验科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一般都是单机的自动化,国外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几台相关的自动化仪器串联起来,构成流水作业,形成大规模的全实验室自动化,即标本采集后由传送带或机器人送到检验科,通过条形码分类,自动送到各检测仪器分析,结果经仪器的接口送到科室的电脑储存,并进入全院的电脑网络,提供给临床科室。同时,由于芯片技术、干化学测定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型便携式分析仪器也会不断增多,给长期随访病人和家庭使用带来极大方便。

2.2 信息化和科学化

实验室的产品就是信息,未来的检验医学将向信息检验医学发展。因此,及时可靠的信息技术、信息的综合分析、完善的信息服务将是检验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实验室将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方式执行和传递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实现多方位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每个病人的各项检验结果也可被收集、索引,存入数据卡由病人随身携带或存网的保健机构的特定数据库内,便于系统随访和病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检验人员不再仅仅从事分析工作,而是要将实验数据有效地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提供临床咨询服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将使实验室管理步入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轨道[3]。

3 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

从本科教育来讲,现有的医学检验教育也已不适应临床医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目标

根据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高级专门人才”,其在临床应该担负起“检验医师”的职责。但国内至今尚无“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使得检验医学专业因缺乏高水平医师,落后于临床其他学科,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师资和岗位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规范的临床培训,往往难以胜任检验医师的职责。因此,要实施这一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

3.2 课程体系

现行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医学二阶段论即由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它的优势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在生物学、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学科越分越细,医学课程越来越多,继续按医学二段论教学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发对学习的厌恶。另外,以学科为中心的二段式教育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截然分开,相互脱节,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造成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甚至矛盾。必修课程学时过多,以致学生没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智慧、素质、知识得不到协调发展。

3.3 教学环节

检验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滞后,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相去甚远,不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与最新成果。在教学方式上,也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被动地吸收课堂灌输的知识,无法很好地与检验实践相结合。这样既难以提高专业素质,又不利于发展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

3.4 实验室条件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设备的价格较高,受设备费投入的制约,先进设备仪器台(套)数较少或缺乏,导致医学检验教学设备明显落后,使实验教学及检验项目受到限制,很大一部分教学实验内容已不适应临床检验实际的要求。

4 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根据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的需要,建立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宽口径医学检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医学检验知识并能加以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医学检验教育规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以达到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1 立足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模式

现代医学检验靠的是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检验人员不仅要熟练利用自动化仪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对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分析解释,正确有效地将实验资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因此,培养现代检验人才,必须改变现有的基础教育观为大基础教育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检验人才。一方面,增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改变医学检验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使检验人才不但要精通检验操作,而且要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什么样的疾病需要做什么项目的检验,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各种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为医学提供“侦察信息”的“高级参谋”,而不单纯出检验结果的“高级机器”。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学科选修,加强或增设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专业英语、现代检验仪器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课程,特别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力度,拓宽学生专业口径,改变现有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知识面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4]。

4.2 着眼未来发展,抓住两个关键

首先,抓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过去的医学检验靠的是检验人员繁杂的手工操作,知识含量不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显得十分重要,学校教育也偏重实验操作教学,这是由当时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近年来检验专业基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例仍保持不变,与临床实际需要出现一定的偏差。笔者认为,动手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随着检验仪器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检验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手工操作,而更多地转向了对仪器的操纵以及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临床意义的分析。此外,检验仪器越先进,其操纵就越简单,而各医院仪器的型号和产地都不尽相同,其操作步骤、性能及对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信息化处理,需要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作后盾。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不应该是过去的操作技能培养,而应该侧重于运用基本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组合利用并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诊断信息。对于传统检验教学内容的取舍,也应该侧重于教授传统检验的基本原理在现代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由原始的检验步入现代检验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其次,找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现代检验人才,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如何围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一方面,应开设能提高学生特殊能力的一些课程,如学习方法学、科研方法学、文献检索等,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学校教育的有限时间里教给学生知识的量是有限的,而教给学生方法,就等于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讲,设置方法学教学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应将方法学教学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勇于创新的能力,启发学生对现有理论深入思考,对现有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诱导学生进行新的检测方法的尝试和新的检验仪器的研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检验发展和挑战的高素质检验人才[5]。

4.3 加强实践教学,加强科研素质的培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教学特点,检验专业可将原来分散的实验教学加以整合、优化,形成更加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设备,强化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注重对实验项目进行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和探索功能,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式综合练习实验室,建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基本技能,注重理论教学与强化实践教学相结合,更新实验内容,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及经典方法和技术,逐步增添方法学评价、自动分析仪器和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有关实验的基本知识,又锻炼了分析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课多媒体教学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增加实验内容信息量,缩短实验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努力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竞争意识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医学类实验室高级人才[6-7]。

近年来医学检验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医学检验教学改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真正构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以保证医学检验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霞,吴爱武,陈柏铭.把握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3)140-141.

[2]张悦,袁丽杰.构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规划与设计思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9):127-128.

[3]申子瑜.我国检验医学质量保证未来发展之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6):5-6.

[4]陈章权.对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319-320.

[5]黄定德,李前伟,刘广元,等.加强实验课教学改革,培养合格医学检验人才[J].医学教育.2004(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