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14 14:50:52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范文1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六大要素;质量控制

引言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涉及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的项目包括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2]其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未要求在无菌室内操作,且质控手段(加标回收)相对单一,故本文着重对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手段进行阐述。

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为平皿计数法,方法原理简单易懂,检测步骤快捷方便,但对检测环境和人员手势要求较苛刻;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有多种方法可选,分别为滤膜法和多管发酵法,其中总大肠菌群还可用酶底物法进行检测。这三个项目刚好与菌落总数相反,它们的方法原理相对晦涩,且检测步骤繁琐复杂,不过对检测环境和人员手势的要求反倒没菌落总数要求那么苛刻。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方法和更快捷的完成检测过程,同时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就以下六大要素关键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1 确保人员能力符合CMA和CNAS要求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简称CMA)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对所有从事抽样、检验检测、签发检验检测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并确保以上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能够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应规定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人。[3]

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简称CNAS)更是明确规定了实验室技术管理者中应至少包括一名在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微生物检测范围内具有微生物专业或与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本科以上学历和三年以上微生物检测的工作经历的成员,由他/她负责指导或培训检验人员常规微生物实验;实验室应指定生物安全责任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检测人员应至少具有微生物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微生物检测工作经历,授权签字人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以上相关技术工作经历,如果不具渖鲜鎏跫,应具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和至少10年的微生物相关领域检测工作经历。[4]

以上两个准则的要求说明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首先要从人开始抓起,要确保从事微生物检测或数据把关的人满足相应的条件,具备相应的资格。有些实验室重理化轻微生物,经常让一人分饰多角,兼顾理化和微生物项目,实际上,这样做违背了相关准则的要求,必须专业对口或经验丰富,并确保不断通过培训和考核维系相关的检测能力。

2 确保仪器设备符合准则和方法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具备能正确进行检验检测(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以上设备需进行校准或检定,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3]

CNAS中规定实验室应配备满足检测要求的仪器设备,如培养箱、水浴锅、冰箱、均质器、显微镜等,其中培养箱的配置应考虑到用途、控温范围、控制精度和数量的要求。如果温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或对设备的正确性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应监控这类设备的运行温度,并保存记录,保证校准/检定设备的修正因子/误差得到及时更新和正确使用。[4]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中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高压灭菌器、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显微镜、天平、离心机、冰箱、水浴锅等仪器设备,对温度、精密度和重现性要求较苛刻,尤其是温控类的设备,有些方法要求温度偏差不能超过±1℃,对仪器性能的要求较高。

结合准则和方法要求,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其次要从仪器设备入手,要确保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通过检定或校准满足准则和方法要求,并确保在使用过程中有进行监控、记录并修正。尤其是培养箱和冰箱,温度要求极高,若恒温达不到方法要求,势必影响检测过程,检测结果也会因此而变得可疑。

3确保培养基、滤膜等供应品符合方法要求

CNAS中规定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试剂)验收程序,对于关键培养基和试剂,要求进行技术性验收。实验室采用滤膜法进行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以及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时,需对滤膜的滤效进行验证。[4]

针对以上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还要考虑供应品的有效性,要确保关键培养基或试剂符合使用要求,可用标准菌株对每批培养基进行测试验收,也可用人工污染水样进行检测,更好的验证培养基的适用性。最好做一下全过程无菌测试和有菌培养,这样能确保培养效果。滤膜的验收可通过无菌和有菌切换模式及平行检测进行,确保过滤效果符合方法要求。

4确保检测方法行之有效符合客户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验检测活动。应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次序进行方法选择,并定期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要重新进行确认,检测方法的偏离须经确认,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同时需经客户书面同意。[3]

CNAS中规定标准方法在引入检测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当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或标准化方法提供多种可选程序时,实验室应有相应的选择规定。[4]

以上规定表明,检测方法要定期进行查新,如发现方法变化,要进行方法变更或方法偏离验证,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均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建议在选择时充分考虑检测时间和样品类型的局限性。若水质比较好,检测时间紧迫,可采用简单直接的滤膜法;或水质较差,检测时间充分,最好采用准确度较高更合理可信的多管发酵法。

5确保检测设施和环境符合准则和方法要求

CMA中规定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当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机构需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3]

CNAS中规定实验室的建设、总体布局和设施应能满足从事检验工作的需要,并以能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为重要依据,且符合所开展微生物检测活动生物安全等级的要求。实验室总体布局应减少和避免潜在的污染和生物危害,与办公室或其它生产区要有效隔离,应配备满足要求的生物安全柜,适用时,应限定在某个工作区域专门使用的物品如防护服、移液器、离心管等,应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子并有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和废弃物的设施和制度。[4]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检测设施和环境与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息息相关,有些实验室场地有限,无菌室操作间未严格按照“单方向工作流程”原则进行建设,存在潜在的交叉污染,甚至有些还将一些杂物堆放在无菌室内,传递箱也长期敞开,通风系统长期不进行维护清理,一次性手套、鞋套和帽子重复使用,防护服未按限制区域进行使用,准备室未合理布局,灭菌器、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无菌要求高的设备与带菌设备未分开放置,已灭菌待用的培养基、瓶皿与未灭菌已用的物品未分开存放。这些随意的行为带来了极大的染菌机率,要想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必须注重每一个步骤的无菌处理或操作。可通过沉降菌试验和全过程无菌试验来验证检测环境和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如果设施和环境不满足准则或方法要求,必须重建或者改善。如果人员无菌操作意识不够,必须重新培训并加强O督,直到检测设施和环境确保满足准则和方法要求为止。

6确保检测过程符合质控计划和质量监督要求

CMA中规定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内部质量监控可采用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空白试验、平行样试验、加标回收试验、留样再测等方式去验证检测过程,还可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实验室间平行试验或权威实验室的确证试验以及权威机构开展的实验室能力验证。[3]

CNAS中规定针对微生物定量检测项目,应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菌落总数标准物质、大肠菌群标准物质等)进行监控,或使用质控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针对微生物定性检测项目,需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质控样品或标准菌种人工污染的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4]

为确保检测能够顺利完成,必须加入多种质控手段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可信,做菌落总数检测时必须带入空白试验以及平行样试验,可安排不同的检测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人员比对检测,也可同一检测人员使用不同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方法比对,或检测完后一式两份放入不同培养箱培养进行仪器比对。对定性类的项目,每次检测都接种标准菌种进行同步分析,对定量类的项目,可通过检测爱德士或环凯的有证标准物质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还可通过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来验证实验室微生物的检测能力。

总结

总之,在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需对人、机、料、法、环、测六大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只要这六大要素在检测过程中得到了极大重视和有力控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就得到了有力保障,检测结果的出具才会合理可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 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范文2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试验;管理方法

前言

建筑材料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工作。因为通过检测试验能科学地鉴定建筑物所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结构构件的质量;通过试验试配,可合理地使用原材料。因此,建筑材料检测试验不仅是评定和控制建筑材料质量的依据和必要手段,也是节约原材料、发展新技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1建设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检测试验方法

在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工程材料的质量监控要采取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单位平行检测、跟踪检测、见证取样相结合的办法,检测和试验相结合,完善“企业自检、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现总结几种建筑材料的检测取样试验方法。

1.1对钢筋的检测方法

钢筋进场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等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取样时,从任一钢筋端头,截取500~1000mm的钢筋,再进行取样。冷拉钢筋:应进行分批验收,每批重量不大于20t的同等级、同直径的冷拉钢筋为一个检验批。钢筋焊接在建筑施工中一般分为:闪光对焊、电阻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预埋件T型接头埋弧压力焊、钢筋气压焊。

(1)闪光对焊:其机械性能试验包括拉伸试验和弯曲试验,拉伸试件长度一般≥500mm(500~650mm),冷弯试件长一般≥250mm(250~350mm)。

(2)电阻点焊:热轧钢筋点焊做抗剪试验,试件长度一般≥600mm;拔低碳钢丝焊点,除作抗剪试验外,还应对较小钢丝做拉伸试验,试件长度一般>/500mm(500~650mm)。

(3)电弧焊与电渣压力焊:在现场安装条件下都做拉伸试验,试件长度一般≥500mm(500~650mm)。

1.2对水泥、砂石的检测方法

砂石、水泥、外加剂是建筑工程中最基本的、也是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以往建筑工程在对这些产品检验时,只是检验产品的强度和一些与强度有关的常规性技术指标。而如今对砂、石和水泥甚至包括回填上都要进行放射性的检测。水泥进场验收: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等的规定。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砂石取样方法:在料堆水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在第一次使用配合比搅拌混凝土或砌筑砂浆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标养试件(标养条件:温度为20±3℃,相对湿度为90%,试件间距为10~20mm)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同时,根据砂浆配比,对所搅拌的砌筑砂浆用砂的粒径、水泥用量、搅拌时间、砂浆和易性等进行检验试验。

1.3对混凝土工程的检测方法

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应及时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实验报告。如GB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规定,试体成型时的环境温度应稳定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50%,试体拆模前的养护温度为20±1℃,相对湿度应>90%,试体在水中养护的温度控制在20±1℃。又如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等防水材料,其性能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进行拉伸试验时要求室温控制在23±2℃。

2建筑材料试验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施工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每种材料用于工程前需要进行质量检测。检验项目要服从国家、行业标准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各项试验指标都要符合有关规定。其具体表现有:

(1)施工单位的领导不重视本单位的试验室工作,只要求试验室上交利润,不为试验室的发展投资;施工现场不重视工地试验人员,对送检人员不进行上岗培训,或不设试验人员而由别的工种人员兼职;工地试验人员不按有关技术规定进行建筑材料的试样采集、抽取、制作,送检人员不知道被检样品的名称、厂家、使用部位、抽检数量,这都是在送检试样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2)建筑材料试验报告不只是作为竣工验收的资料提供给施工现场材料质量检测数据。施工技术人员应对检测结果进行认真地检查、分析、反馈、把好质量关。但是有些施工单位把材料试验报告只作为交工时的资料使用,把被检试样送到试验检测单位后不再过问结果,直到交工时才取试验检测报告,没有起到材料试验意义。出现试验结果不合格时,施工单位不查找自己的原因,而是要求试验单位让其重新改送试样。

(3)部分中小型施工企业队伍素质较低,技术力量薄弱,对建筑施工的规范和质量标准缺乏了解和掌握,质量控制手段不力,在原材料的取样或混凝土、砂浆试块等制作中弄虚作假。不做试验,直接花钱从别工地上买试验合格的试样。在我市的私人住宅楼房中,砂浆试件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就导致试验单位签发的试验报告,不能正确反映工程实物质量,使工程上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给工程结构留下不安全隐患。

3加强材料检测试验管理工作

3.1政府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1)传播信息。为建筑材料试验检测单位和施工现场试验人员不断的提供信息,使试验检测工作符合国际标准。

(2)上岗资格培训。由于新规范、新标准的产生.必须办培训班,组织宣贯新标准、新规范,尽快落实新标准新规范的执行;对试验检测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整体试验检测人员的素质。

(3)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各个试验检测单位的法律规范执行情况,并对其检测能力进行考评,对检测能力强,严格执行法律规范的试验检测单位进行奖励,对弄虚作假的试验检测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或取消其检测资格。督促试验检测单位规范行为、严格执法。

(4)在建筑工程验收时,对不具有试验检测资格的试验检测单位出具的资料应视为不合格资料、工程为不合格工程,不予验收。

3.2试验检测单位加强自身建设

(1)合格的试验检测单位能够向市场提供公正的服务,具备向市场提供准确的试验检测数据的能力;同种类、同类别的质检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应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2)德才兼备的试验室负责人和持有上岗资格证、对试验检测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的试验检测人员,可以为建筑施工企业把好工程质量关的第一关。

(3)派出去、请进来,组织全体试验检测人员学技术、学法规,提高素质,与国际接轨。

(4)试验检测单位必须在资质范围内开展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部门和地区颁发的有关工程建设的技术规范、规程与标准。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范文3

关键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常见问题;改善建议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各地区正在积极开展公路路网建设。鉴于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其质量问题产生的影响巨大,所以要求施工企业必须要严格遵循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要求,利用试验检测来对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总体质量水平进行控制。

2 试验检测工作对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目标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公路运输系统的整体运能,公路工程建设阶段通过试验检测可以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在公路工程投入使用阶段进行试验检测可以对其使用性能有一个准确了解,确保公路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可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对提高公路工程在使用中的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

3 公路试验检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3.1 试验检测机制不健全

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居民对公路交通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并且明确意识到试验检测工作对提升公路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意义,就国内公路工程建设工作来说其试验检测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由于公路工程建设领域长期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其依旧存在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经费投入不足、母体授权机构和公路工程管理部门的多头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尚未形成独立的运行机制,行政力量和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对其影响过大,导致很多公路工程项目试验检测结果无法反映出工程实际状况。

3.2 试验检测结果真实性有待提升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而不断的加大公路工程建设力度,公路试验检测机构需要面临比以往多数倍的业务量,在试验检测市场需求和现有试验检测资源差距过大等因素影响下,部分试验检测机构在工作中忘记了自身的工作目标,以获取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其核心目标,严重忽略了试验检测工作对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就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结果来说其真实性有待提升。以各种原材料检测为例,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对于各种原材料的检测频率做了规定,部分试验检测结构面临试验检测人员配置不健全的影响,对于过大的试验检测业务量难以对总体工作进行合理统筹,将试验任务安排给尚未取得试验检测员上岗证的人员进行操作。在没有试验检测人员监督下进行的各项试验检测工作,无法控制数据的准确度,试验检测员使用这些数据所开具报告的真实度存在很大的争议。

试验检测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导致不同的试验检测人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同时,试验检测机构为了减少费用投入,试验仪器得不到及时更新,试验检测人员在未达到试验要求的环境下进行检测,严重影响数据的精确度。

3.3 试验检测管理工作缺位

我国公路工程管理部门对于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存在缺位现象,具体表现在国内尚未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试验检测工作机制的运行进行管理,在缺乏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的情况下使很多试验检测结果得不到有效保障,无法为公路工程建设阶段的质量控制提供准确依据。再者,推动经济建设中使公路工程建设数量、建设规模有了很大上升,部分试验检测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而在不考虑质量的情况下扩充试验检测队伍,导致一些不具备试验检测资格的人员进入到试验检测队伍中,这些问题都充分反映出了国内关于试验检测运行机制监管方面存在的缺失。

4 进一步提高公路试验检测工作水平的具体策略

4.1 加大试验检测管理力度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中的重点是,对于工程材料质量、工程成品质量进行严格审核,确定各项技术参数可以达到我国现行技术标准的具体要求,保证公路工程在投入使用后的服务水平和运行安全可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地方政府与施工企业要认识到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地方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加强试验检测管理工作,要求有关部门必须要选派专业知识技能优秀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

4.2 完善试验检测运行机制

本文认为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开展中的管理主体,并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与制度体系来实现对其专门管理,同时也可以将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引入到试验检测领域,向全社会开放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市场,通过设立严格的准入门槛来对社会试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进行控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提高试验检测领域总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4.3 提高试验检测人员业务素质

试验检测人员总体业务能力对该项工作水平有着很大影响,只有健全的人员培训与考核机制才能确保试验检测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确保试验检测人员的总体专业能力可以满足国家现行技术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公路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上级部门应利用健全的机制对各公路试验检测机构总体水平进行评价,通过试验比对查找各检测机构间存在的差异,了解参比人员操作时的误差幅度,查找误差产生的原因,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对试验检测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各检测机构需定期对仪器进行校验,并于内部开展仪器比对试验,以达到满足试验要求的仪器精度,减少因仪器产生的试验误差,提高数据的精确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制运行中存在试验检测机制不健全、结果真实性有待提升、试验检测管理工作缺位等具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试验检测工作水平的提升,所以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类措施来进一步提升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超超.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J].中华民居,2013(12).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范文4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质量过程控制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s increased. In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use of concrete material is most common, concrete 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inseparable. The concrete material compared to other materials, have greater durability resistance ability and better, but its price is low. Due to the factors of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and so on, the state does not allow you to mix concrete. Therefore, we must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ready-mixed concret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key points of ready-mixed concrete quality process control.

Key words: ready-mixed concrete; quality process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0、 前言

预拌混凝土是指由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的并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由于预拌混凝土的最终质量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检验,因此其质量控制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混凝土质量的过程控制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1、培养一支有经验、责任心强的质检队伍。这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前提条件。任何一家混凝土生产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强硬的质检员队伍,就很难对混凝土质量实施有效控制。

2、充分发挥试验在日常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原材料的批量试验必须按规范严格认真进行,同时应定期进行生产现场取样的混凝土试拌,通过试拌观察混凝土的和易性、坍落度损失等,同时,试拌后留置7天、28天抗压试件,观察凝结时间和测试混凝土各龄期强度。

3、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原材料的选择是结合企业和工程特点进行质量初步控制的过程,是混疑土质量控制的前提。

4、原材料进站质量控制。原材料性能试验尽管能够全面了解原材料的品质,但多数试验项目由于其试验周期和时间较长,不适于进站检验,因此,应针对具体情况和各种材料的特点,以及供应商的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进站检验措施。

4.1.砂石进场检验a.分清责任:进站目测由收料员负责,抽检由质检员负责。b.目测:收料员对进站的砂石料进行逐车目测,合格后方可领位卸料。目测内容:含泥量、细度、级配、杂物、含水率等。有明显不合格项,直接退货,有怀疑时应取样送试验室,试验结果出来后按规范规定处理。c.质检员抽检:质检员抽检应在砂石堆场进行,抽检的内容和方法同上。

4.2.掺合料进站检验a.分清责任:收料员负责逐车检验,试验员或质检员逐车进行掺合料部分性能试验。b.收料员应逐车核对掺合料的随车资料,对比检验颜色变化,没有明显问题时,通知试验员或质检员进行有关试验,试验结果满足要求后方可领位卸料。

4.3.水泥进站检验a.分清责任:仅由收料员负责逐车检验,质检员不参与水泥进站检验。b.收料员应逐车核对水泥的随车资料,测量水泥温度,合格后通知质检员按水泥批号进行取样然后方可领位卸料,否则应通知试验室,并由相关领导处理。对水泥的进站检验应重点放在测量水泥温度上,因为水泥厂在供应紧张时,水泥的出厂温度往往很高,会严重影响混凝土性能。

4.4.外加剂进站检验最可靠的方法是取样进行混凝土试拌,但长期这样做有一些困难,可检测外加剂密度和进行净浆流动度试验代替,发现问题时再进行混凝土试拌,以试拌的结果为准进行处理。

5、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过程检验以开盘鉴定为中心,加上一些日常检查构成过程检验,检验包括如下内容:

5.1日常检查

(1)原材料的日常检查:①砂石的日常检查。以检查砂石料场为主,同时检查有无混料现象。②水泥、掺合料及外加剂的日常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检查标识;检查使用的水泥或掺合料与筒仓中的水泥或掺合料是否对应等;检查外加剂的标识是否正确,使用的外加剂与储罐中的外加剂是否对应等。(2)计量检查:①静态计量检查由计量员负责,生产部门配合,至少每月进行1次原材料计量设备的校验。②动态计量检查是检查每车混凝土的整体计量误差情况。检查频率视计量情况而定。

5.2.开盘鉴定

(1)开盘前的检查。检查送到搅拌楼的资料是否正确,核对操作员输入的配合比是否正确,检查使用的原材料与配合比是否相符等。(2)开盘鉴定。新配合比使用或特殊配合比使用必须进行严格的开盘鉴定,包括:计算用水量、观察和易性、做坍落度试验及制作试块等。

(3)过程检验要点。以控制混凝土用水量为重点。

(4)出站检验。混凝土出站检验重点是检查其和易性,包括流动性、保水性和黏聚性等。

(5)运输、泵送和浇筑质量控制。混凝土的最终质量不仅是出站质量,还包括运输、泵送、浇筑和养护等阶段,是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运距、道路状况、发车间隔、搅拌罐的转速和车辆的新旧程度等因素有关,不完全是技术质量人员能够控制的,但要知道其原因。

6、质量跟踪与回访。质量跟踪是保证混凝土质量长期稳定的关键。质量跟踪包括确定混凝土出站的情况;检查混凝土到达工地的情况;检查混凝土的浇筑情况;进行必要的质量服务。通过质量跟踪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发生问题时及时准确的处理。

7、统计分析。采用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如对原材料质量逐月汇总,计算检验频率、合格率、找出问题多发点等;对混凝土强度的数理统计,最好是逐月统计和随时统计相结合,及时发现混凝土强度的变化等。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范文5

第一条为提高药物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必须遵循本规范。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人员

第三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配备机构负责人、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和相应的工作人员。

第四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备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相应的学历,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所承担的研究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

(二)熟悉本规范的基本内容,严格履行各自职责,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与所承担工作有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三)及时、准确和清楚地进行试验观察记录,对实验中发生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任何情况应及时向专题负责人书面报告;

(四)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着装,遵守健康检查制度,确保供试品、对照品和实验系统不受污染;

(五)定期进行体检,患有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者,不得参加研究工作;

(六)经过培训、考核,并取得上岗资格。

第五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负责人应具备医学、药学或其它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及相应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机构负责人职责为:

(一)全面负责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组织管理;

(二)建立工作人员学历、专业培训及专业工作经历的档案材料;

(三)确保各种设施、设备和实验条件符合要求;

(四)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并按规定履行其职责;

(五)聘任质量保证部门的负责人,并确保其履行职责;

(六)制定主计划表,掌握各项研究工作的进展;

(七)组织制定和修改标准操作规程,并确保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八)每项研究工作开始前,聘任专题负责人,有必要更换时,应记录更换的原因和时

间;

(九)审查批准实验方案和总结报告;

(十)及时处理质量保证部门的报告,详细记录采取的措施;

(十一)确保供试品、对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十二)与协作或委托单位签订书面合同。

第六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应设立独立的质量保证部门,其人员的数量根据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规模而定。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的职责为:

(一)保存非临床研究机构的主计划表、实验方案和总结报告的副本;

(二)审核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和总结报告;

(三)对每项研究实施检查,并根据其内容和持续时间制定审查和检查计划,详细记录检查的内容、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并在记录上签名,保存备查;

(四)定期检查动物饲养设施、实验仪器和档案管理;

(五)向机构负责人和/或专题负责人书面报告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六)参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保存标准操作规程的副本。

第七条每项研究工作必须聘任专题负责人。专题负责人职责为:

(一)全面负责该项研究工作的运行管理;

(二)制定实验方案,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分析研究结果,撰写总结报告;

(三)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的规定,及时提出修订或补充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的建议;

(四)确保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明确所承担的工作,并掌握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

(五)掌握研究工作的进展,检查各种实验记录,确保其及时、直接、准确和清楚;

(六)详细记录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七)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方案、原始资料、应保存的标本、各种有关记录文件和总结报告等归档保存;

(八)及时处理质量保证部门提出的问题,确保研究工作各环节符合要求。

第三章实验设施

第八条根据所从事的非临床研究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实验设施。各种实验设施应保

持清洁卫生,运转正常;各类设施布局应合理,防止交叉污染;环境条件及其调控应符合不同设施的要求。

第九条具备设计合理、配置适当的动物饲养设施,并能根据需要调控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通风和照明等环境条件。实验动物设施条件应与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级别相符。动物饲养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不同种属动物或不同实验系统的饲养和管理设施;

(二)动物的检疫和患病动物的隔离治疗设施;

(三)收集和处置试验废弃物的设施;

(四)清洗消毒设施;

(五)供试品和对照品含有挥发性、放射性或生物危害性等物质时,应设置相应的饲养设施。

第十条具备饲料、垫料、笼具及其它动物用品的存放设施。各类设施的配置应合理,防止与实验系统相互污染。易腐败变质的动物用品应有适当的保管措施。

第十一条具有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处置设施:

(一)接收和贮藏供试品和对照品的设施;

(二)供试品和对照品的配制和贮存设施。

第十二条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实验室;使用有生物危害性的动物、微生物、放射性等材料应设立专门实验室,并应符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具备保管实验方案、各类标本、原始记录、总结报告及有关文件档案的设施。

第十四条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环境调控设施。

第四章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

第十五条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放置地点合理,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进行检查、清洁保养、测试和校正,确保仪器设备的性能稳定可靠。

第十六条实验室内应备有相应仪器设备保养、校正及使用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检查、测试、校正及故障修理,应详细记录日期、有关情况及操作人员的姓名等。

第十七条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实验用的供试品和对照品,应有专人保管,有完善的接收、登记和分发的手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批号、稳定性、含量或浓度、纯度及其它理化性质应有记录,对照品为市售商品时,可用其标签或其它标示内容;

(二)供试品和对照品的贮存保管条件应符合要求,贮存的容器应贴有标签,标明品名、缩写名、代号、批号、有效期和贮存条件;

(三)供试品和对照品在分发过程中应避免污染或变质,分发的供试品和对照品应及时贴上准确的标签,并按批号记录分发、归还的日期和数量;

(四)需要将供试品和对照品与介质混合时,应在给药前测定其混合的均匀性,必要时还应定期测定混合物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浓度和稳定性,混合物中任一组分有失效期的,应在容器标签上标明,两种以上组分均有失效日期的,以最早的失效日期为准。

第十八条实验室的试剂和溶液等均应贴有标签,标明品名、浓度、贮存条件、配制日期及有效期等。试验中不得使用变质或过期的试剂和溶液。

第十九条动物的饲料和饮水应定期检验,确保其符合营养和卫生标准。影响实验结果的污染因素应低于规定的限度,检验结果应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第二十条动物饲养室内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及杀虫剂等,不得影响实验结果,并应详细记录其名称、浓度、使用方法及使用的时间等。

第五章标准操作规程

第二十一条制定与实验工作相适应的标准操作规程。需要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二)质量保证程序;

(三)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接收、标识、保存、处理、配制、领用及取样分析;

(四)动物房和实验室的准备及环境因素的调控;

(五)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校正、使用和管理;

(六)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管理;

(七)实验动物的运输、检疫、编号及饲养管理;

(八)实验动物的观察记录及实验操作;

(九)各种实验样品的采集、各种指标的检查和测定等操作技术;

(十)濒死或已死亡动物的检查处理;

(十一)动物的尸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十二)实验标本的采集、编号和检验;

(十三)各种实验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十四)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制度;

(十五)动物尸体及其它废弃物的处理;

(十六)需要制定标准操作规程的其它工作。

第二十二条标准操作规程经质量保证部门签字确认和机构负责人批准后生效。失效的标准操作规程除一份存档之外应及时销毁。

第二十三条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修改、生效日期及分发、销毁情况应记录并归档。

第二十四条标准操作规程的存放应方便使用。研究过程中任何偏离标准操作规程的

操作,都应经专题负责人批准,并加以记录。标准操作规程的改动,应经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确认,机构负责人书面批准。

第六章研究工作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每项研究均应有专题名称或代号,并在有关文件资料及实验记录中统一

使用该名称或代号。

第二十六条实验中所采集的各种标本应标明专题名称或代号、动物编号和收集日期。

第二十七条专题负责人应制定实验方案,经质量保证部门审查,机构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执行,批准日期作为实验的起始日期。接受委托的研究,实验方案应经委托单位认可。

第二十八条实验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专题的名称或代号及研究目的;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及地址;

(三)专题负责人和参加实验的工作人员姓名;

(四)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名称、缩写名、代号、批号、有关理化性质及生物特性;

(五)实验系统及选择理由;

(六)实验动物的种、系、数量、年龄、性别、体重范围、来源和等级;

(七)实验动物的识别方法;

(八)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环境条件;

(九)饲料名称或代号;

(十)实验用的溶媒、乳化剂及其它介质;

(十一)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给药途径、方法、剂量、频率和用药期限及选择的理由;

(十二)所用毒性研究指导原则的文件及文献;

(十三)各种指标的检测方法和频率;

(十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十五)实验资料的保存地点。

第二十九条研究过程中需要修改实验方案时,应经质量保证部门审查,机构负责人批准。变更的内容、理由及日期,应记入档案,并与原实验方案一起保存。

第三十条专题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专题的运行管理。参加实验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和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发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向专题负责人报告。

第三十一条所有数据的记录应做到及时、直接、准确、清楚和不易消除,并应注明记录日期,记录者签名。记录的数据需要修改时,应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的理由及修改日期,修改者签名。

第三十二条动物出现非供试品引起的疾病或出现干扰研究目的的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隔离或处死。需要用药物治疗时,应经专题负责人批准,并详细记录治疗的理由、批准手续、检查情况、药物处方、治疗日期和结果等。治疗措施不得干扰研究。

第三十三条研究工作结束后,专题负责人应及时写出总结报告,签名或盖章后交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审查和签署意见,机构负责人批准。批准日期作为实验结束日期。

第三十四条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专题的名称或代号及研究目的;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三)研究起止日期;

(四)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名称、缩写名、代号、批号、稳定性、含量、浓度、纯度、组分及其它特性;

(五)实验动物的种、系、数量、年龄、性别、体重范围、来源、动物合格证号及签发单位、接收日期和饲养条件;

(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给药途径、剂量、方法、频率和给药期限;

(七)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剂量设计依据;

(八)影响研究可靠性和造成研究工作偏离实验方案的异常情况;

(九)各种指标检测方法和频率;

(十)专题负责人与所有参加工作的人员姓名和承担的工作内容;

(十一)分析数据所采用的统计方法;

(十二)实验结果和结论;

(十三)原始资料和标本的保存地点。

第三十五条总结报告经机构负责人签字后,需要修改或补充时,有关人员应详细说明修改或补充的内容、理由和日期,经专题负责人认可,并经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审查和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七章资料档案

第三十六条研究工作结束后,专题负责人应将实验方案、标本、原始资料、文字记录和总结报告的原件、与实验有关的各种书面文件、质量保证部门的检查报告等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整理交资料档案室,并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编号归档。

第三十七条研究项目被取消或中止时,专题负责人应书面说明取消或中止原因,并将上述实验资料整理归档。

第三十八条资料档案室应有专人负责,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管理。

第三十九条实验方案、标本、原始资料、文字记录、总结报告以及其它资料的保存期,应在药物上市后至少五年。

第四十条质量容易变化的标本,如组织器官、电镜标本、血液涂片等的保存期,应以能够进行质量评价为时限。

第八章监督检查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范文6

目的探索没有室内质量控制及室间质量评价的手工项目,如何实现手工检测项目质量控制,为临床发出正确、可靠的报告。方法从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流程分析中这一阶段出发,把所有影响因素分为实验环境、仪器设备、试剂耗材、试验方法和实验人员5要素。其中实验环境需要对温、湿度、微粒数等外部环境和实验反应内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仪器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维护保养以及选择恰当的关键部件监测;试剂耗材则对新批次新货次进行验证、外部服务进行有效控制和恰当的保存环境;实验室必须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包括有足够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以及合适可行的标本采集及运输保存条件,并制备完善的SOP文件;实验人员为这5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要求所有的实验人员有责任心、经过充分的培训考核,达到不同人员之间评判标准的一致性,所有的评价标准均需要量化及细化。实现质量控制后,可选择合适的替代评估程序定期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上述5要素任何一方面做不到位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结果通过替代评估程序以及实验室CAP室间质评结果证明,上述5要素分析及控制可以实现手工项目检测结果的可靠。结论5要素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临床基础检验手工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并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手工项目;质量控制;检测结果

为了给临床发出“准确”的报告单,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通过监测商品化质控品的检测结果和大规模的室间质量体系来反映评价质量控制的效果,衡量检验结果的可靠性[1]。但是,目前国内少数手工项目比如:血小板聚集、手工细胞形态分类、体液细胞手工计数等,既没有成熟的质控品,也没有合适室间质量评价系统可供选择,而且对这些项目也没有约定成俗的替代评估程序。那么,该如何为这部分项目设计恰当的质量目标?如何设计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程序来实现质量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质量控制的效果?下面就本实验室长期累积的经验进行分析探讨。

1方法

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从流程上来讲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部分。其中分析中为标本到达实验室至发出报告这个阶段。本文对分析中这部分进行分析。

1.1室内质量控制以及室间质量评价

主要包括实验室的实验环境、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检测方法、检验人员5大要素相互作用结果的体现。因此手工项目质量控制程序设计从这5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其不确定度,通过分析不确定度分量的组成来设计合理的质量控制程序,以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1.2实验环境

主要包括常规意义上外环境,如温、湿度以及空气中的颗粒物如微生物、灰尘、电磁、辐射、电压等,和实验反应的微环境。保证实验内、外环境处于一个稳定的温、湿度范围内是保证检测过程中涉及所有的仪器、试剂等以及实验反应性处于一定可重复性、稳定的状态。实验室试验环境的温度控制在(15~24℃)范围内,湿度没有明确要求,需要实验室每天对环境温、湿度进行监控,出现变化时应及时进行调整。有研究表明实验室温度对血细胞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因素[2]。根据实验方法要求不同项目对环境检测要求不同。实验室综合考虑实验要求对试验环境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内毒素检测在超洁净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避免空气中的杂菌污染影响结果,要求对生物安全柜进行检查以及其中的空气洁净度进行监控。如果实验室灰尘过多,长时间灰尘污染试剂或堵塞仪器的通风口影响仪器设备的运转以及内环境的稳定,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实验反应的内环境比如血小板聚集项目反应37℃条件下,血小板在诱导剂作用下的聚集能力,故反应体系的微环境温度对检测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37℃孵育的温度非常重要,故要求对血小板聚集仪的孵育温度进行日常监测,确保温度波动在±1℃范围内。

1.3仪器设备

仪器安装时,需要考虑环境温湿度和环境的微粒数,台面稳定性等实验环境是否符合仪器说明书要求。日常应用中,仪器设备需要注意下述3个方面:(1)定期进行校准、性能验证以及比对[3-4],采用赋值的物质或者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校准,其中包括:移液器、计数板、离心机等;如离心机,应对进行凝血检测的离心机每年进行一次强检,确保离心力能达到≥1500g。强检完毕后,需要对乏血小板血浆中的血小板计数在血球仪上进行验证,确保乏血小板血浆的血小板数目≤10×109/L。(2)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等,手工体液细胞计数需要对计数板进行清洁,使用75%乙醇,至少作用半小时,检测前点入稀释液对计数池进行清洁验证,要求计数池刻度清晰、无划痕,否则应及时更换,盖玻片应平整。(3)选择关键部件进行日常监控,根据实验的检测原理来选择恰当的关键部件,并应用可溯源的方法对关键部件进行监控[4]。如血小板聚集根据其检测原理必须对血小板聚集仪进行孵育温度监控,用经过校准的点式温度计进行日常监测,温度控制在37±1℃方合格。

1.4试剂耗材

(1)储存和处理要求按照制造商建议进行。防止环境变化影响试剂的稳定性和测试性能,不可使用有霜冰箱储存试剂和质控品。如果冰箱和(或)冷冻箱的温度超出合格温度范围,则必须对其中储存的试剂、质控品、校准品进行评价并记录,以确认材料的准确性和质量。(2)试剂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实验室一方面应对日常试剂耗材用量进行评估,确保制订合理恰当的试剂耗材用量计划,从而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另一方面对单个试剂进行开瓶时间的评价,确保在开瓶有效期内应用完毕,并在试剂瓶上记录开瓶时间和人员,对可能超出开瓶效期的试剂进行重点监控。(3)投入使用前对新批次或新货次的试剂进行抽样验证比对并记录,并对说明书提供的灵敏度进行验证,比如:单克隆潜血的灵敏度验证以及血型标清抗体效价的验证等。实现对供应商的质量监督,完善外部供应与控制。(4)手工配置的试剂需要贴上配置时间、失效时间。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实现质控监控如:体液细胞计数实验前需要对相关稀释液要进行背景计数,若背景计数≤3个,即为合格,可以进行临床标本计数。染液每天对PH以及细菌数目进行监测并记录,抽查血片,检查背景红细胞、典型的中性粒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确保颗粒以及细胞质染色不偏酸或偏碱,保证血片染色合格没有细菌污染。

1.5检测方法

(1)选择恰当的方法学,是否具有足够的分析精确性和准确性保证检测质量。(2)对方法学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分析前对样本的要求及运输;分析中方法的性能参数,质量控制方法,对人员、环境和设备、空间、技术的要求,以及潜在的职业暴露危害以及检测后产生的废物类型及处理方法等;分析后对临床的疾病的筛查、诊断或预测方面的作用。(3)制备完备的SOP手册,每种方法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建立详尽完备SOP手册。SOP手册中需要包含分析前、中、后所涉及的所有要求。其中需要重点指出该方法检测原理,可能导致的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如何筛选并规避此类结果,要求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比如血小板聚集项目的SOP文件要求工作人员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反应后产生沉淀物的凝集度与检测结果用肉眼进行初步判断,若基本相符则检测结果可接受,并将图片以及相对应的结果范围总结写入SOP文件中。

1.6操作人员

在5大要素中,操作人员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其他要素的控制通过人员来实现,故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人员能力的培训,衡量和评价以及不同人员之间的一致性是难题与重点[5-6]。首先人员能力的衡量与评价至少需要从下述几个角度出发:(1)职业道德品行评估;(2)常规工作能力;(3)监测试验结果记录和报告;(4)仪器维护及操作能力;(5)异常问题的识别、解决能力;(6)性能验证;(7)自身防护能力等。每个大方面细化并量化进行评价及自我评价。评估的方法可以包括:直接观察常规工作过程和程序;直接观察员工的仪器操作和维护能力;监督检验结果的记录和报告过程;核查工作记录;通过留样再测、内部盲样测试或外部PT检测对员工检测能力进行评估等。其次人员实际能力监督管理采取下述,科室设置质量负责人—总技师长—组长—质量监督员四层监督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最后如何实现人员之间一致性,如何用量化指标进行衡量[5],包括:(1)组织所有检测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培训以及考核并记录存档;(2)要求所有的实验人员有责任心、经过充分的培训考核,达到不同人员之间评判标准的一致性,所有的评价标准均需要量化及细化;(3)所有手工操作项目实现双人操作[8-9],双人操作之间可接受标准按照行业要求以及方法学固有误差实现量化指标,不接受需要重新进行操作。

2结果

实验室通过上述五要素的控制实现整个检测结果的可控性。如果上述每一项不合格均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不可信[8-9]。

3讨论

实验室通过室内质控来评价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室间质评进行检测结果的正确度验证。故上述手工项目需要其他手段来评价结果报告是否可靠。通常情况下,无室间质评的项目可通过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来实现。如果上述方法均不可行,实验室可采取临床符合度来评判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如体液常规检测,本实验室每半年随机选取5份典型的渗出液、漏出液的结果对临床病例进行综合分析,报告临床符合度调查,保证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若体液细胞分类中有异常细胞需要作为危急值对临床进行回馈,并追溯病例,评判结果报告是否与临床相符。本实验室血小板聚集项目、手工体液细胞计数和分类应用上述方法进行质量管理,参加美国病理协会室间质量评价的结果证实了实验室质量管理是成功可行的。通过上述检测过程五个方面的严格控制以及检测结果的替代评估程序,实现无室内及室间质评的手工项目的质量控制,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临床发出可靠的结果。

作者:赵瑾 赵旭宏 胡梅 侯军林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2]林律初,江炎章.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4):160.

[3]彭明婷,李臣宾.出凝血检验卫生行业标准与质量改进[J].检验医学,2015,30(4):308-3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要求:ISO1518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1-47.

[5]童华波,龙家海,庭永君,等.血液检验人员显微镜白细胞分类结果一致性的实施与评估[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8):89-90.

[6]何旭春,黄慧芳,马少宁,等.提升临床检验人员细胞形态整体识别水平的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7):901-902.

[7]李云,夏正武,李雪梅,等.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2):1456-1458.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范文7

Abstract:Quality controll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for accurate.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is very necessary. It summaries the main methods of quality control in laboratory.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质量控制是科学管理实验室的一种有效措施和方法,用它可以检查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是获得正确数据重要手段,并对提高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

1 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要求

1.1 仪器设备

1.1.1实验室根据承检样品和检测项目的需要,按照计量认证检测方法的要求,配备相适应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的配置应满足量程匹配,并能达到测试所需要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到货后,应及时进行安装、调试和验收,确认技术参数达到要求方可接收。

1.1.2重要的仪器设备应建立档案,给予统一编号,并应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及时更新,保持帐物相符。按照要求编制仪器的操作程序和维护应制定作业指导书。定期检定仪器设备,检定合格的加贴检定合格标志,标明有效期,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大型仪器、精密仪器的使用人员应经过操作培训并取得上岗证,严格按照说明书和操作规程使用,每次使用后应做好记录。

1.1.3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或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分析原因,采取排除故障的措施或进行维修,做好记录。追溯该仪器近期的测试结果,确定这些结果的准确性,如有疑问,应立即通知客户,准备重新检测。设备未修复期间,应在明显位置加贴停用标识或移出实验区域。仪器设备未经批准不得外借, 未获得上岗操作资格的人员不得擅自使用。仪器设备外借返回或出现故障修复,必须重新经过检定合格方可投入使用。正常、不间断使用的仪器也应做期间核查,核查的方式可采用参考标准校准、标准物质比对、设备原有参数测试或样品重现性试验等多种形式。非经常性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性能符合性检查。

1.2实验室人员

1.2.1实验室应有足够的人员满足检测工作以及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应确保这些人员依据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工作。实验室应制定各岗位人员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确保所有操作特定的设备、从事检测以及评价检测结果和签署检测报告证书人员的能力。应授权专人从事特定技术工作。实验室管理部门应保存所有技术人员的有关教育、培训、专业资格、工作经历和能力的记录。记录应便于有关人员查阅,及时更新。实验室管理部门应由具备管理和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组成。

1.2.2实验室负责人应对实验室的整体运行和管理负责,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实验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制定实验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供人员培训与考核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

1.3设施配置及环境条件

1.3.1实验室应有与检测工作相适应的基本设施:水源和下水道、足够容量的电力、照明、电源稳压系统、必要的停电保护装置或备用电力系统、温度控制、湿度控制、必要的通讯网络系统、自然通风和排风、防震、冷藏和冷冻等设施。应保证检测场所的照明、通风、控温、防震等功能的正常使用。实验室应配备处理紧急事故的装置、器材和物品:烟雾自动报警器、喷淋装置、灭火器材、防护用具、意外伤害所需药品。

1.3.2仪器分析室的环境条件应满足仪器正常工作的需要,有温湿度控制仪器室的温湿度要求的应进行温湿度记录。进行感官评定和物理性能项目检测场所、化学分析场所和试样制备及前处理场所应具备良好采光、有效通风和适宜的室内温度,应采取措施防止因溅出物、挥发物引起的交叉污染。天平室、贵重仪器室须防震、防尘,安装立式空调,确保恒温恒湿。及时更换天平内的干燥剂,保持洁净。放置烘箱、高温电阻炉等热源设备的房间应具备良好的换气和通风。试剂、标准品、样品存放区域应符合其规定的保存温度,冷冻、冷藏区域应进行温度监控并做好记录。当需要在实验室外部场所进行取样或测试时,要特别注意工作环境条件,并做好现场记录。

2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方法

2.1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制定测试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明确内部质量控制的内容、方式和要求。

2.1.1空白试验

每次测量样品时,必须同时测量两个空白样品,两个空白样品测量值的相对偏差小于50%为合格。

2.1.2平行双样试验

平行双样试验就是同时取两个以上测量样品,用同一方法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量。

2.1.3加标回收试验

回收是指向样品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待测物,然后将其与该样品同时测定,进行对照试验,观察加入待测物的质量能否定量收回。用此了解测定中是否有干扰因素,从而可用加标回收的方法,判断所选用的方法能否用于该样品的测定。

2.1.4标准物质测定

在日常工作中,可将实际样品与有证标准物质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测量,标准物质测定的值应落入标准证书中给定的标准值范围内。如没有落入标准值范围内,应立即查找原因。

2.2外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有关技术组织对各实验室及其分析人员进行分析质量考察的过程,从而确定实验室报出可接受的分析结果的能力,检查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并且协助各实验室发现问题,提高分析质量。通常采用分析测试系统的现场评价和分发标准样品等方法对实验室间质量进行评价。实验室应参加实验室认可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和实验室主管机构组织的比对活动。实验室完成比对试验,及时递交比对试验结果和相关记录。根据外部评审、能力验证、考核、比对等结果来评估本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 小结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多年来,我们把不断深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它的正确实施会为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ISO/IEC 17025 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范文8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常见差错;矫正措施

凡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或医疗常识的人都知道,基层卫生院在临床检验过程中,仪器设备试剂和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是其中最常见出差错之处。本文中,笔着就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1仪器常见的差错及纠正措施

1.1常见的差错

1.1.1不了解功能原理 因为没有深入了解仪器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原理及显示信号的含义等情况,同时,对于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试剂在同一实验项目更换过程中,并未根据试剂说明书上的要求对不同的参数进行改变,导致实验结果的系统性的误差屡屡出现。

1.1.2保养不善 因为不定期保养仪器导致检验结果不准,仪器容易出现故障降低了仪器的使用率。

1.1.3操作使用技能不够 基层卫生院有限的条件,也不可能把培训员工作为经常性工作,这就导致员工对医疗仪器各部位的名称和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入和系统。并且处于医疗实际的需要,要求仪器使用者必须把参数在临床试验中经常更换,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那些人为的误差问题。

1.1.4缺乏检查的制度化 因为仪器设备的定期定时检查没有落实到位,也没有把故障及时排除或予以整修,这就造成不同程度地有机械内部零件老化和损耗出现,导致了诊断结果的正确性和可参照性有所降低。

1.1.5有差异在试剂与设备的要求之间存在 正是因为临床试剂与仪器设备在使用要求上的差异性的存在,倘若试剂与设备的相匹配做不到,如,对于进口的医疗仪器设备,就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与仪器相匹配的进口试剂才能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假如期间采用的是不匹配的试剂,能引发仪器机械内部很大损伤,检验结果偏差较大。

1.2纠正措施

1.2.1安排专人负责 以上差错要避免,必须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高档仪器,操作人员要相对固定。并要求每个操作人员对于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测定方式和方法尽量要熟悉,并对各种信号显示的含义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要掌握好。

1.2.2要持续使用仪器 要避免规定仪器必须在1w内某个特定的时间才能使用。基层卫生院有的处于爱护仪器的目的,间断使用仪器而避免导致其疲劳,这反而不利于仪器的保护。应该对于常规工作中使用的仪器,在日间也不要把电源关掉,按照每日8~10h工作时间也不会有问题发生。

1.2.3专业培训定期化 要对卫生院医疗人员定期开展培训,让他们把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起来,对自身的不足要不断总结,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活动,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对机械设备的使用能力获得不断提升。通过学习将专业理论有效实现向专业技能的转化,达到在日常工作灵活运用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身不足要善于总结,从而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不仅要参加和组织正规培训,医疗单位还应该邀请相关专家和精于使用医疗机械的学者到现场作指导,促进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

1.2.4把仪器维护和记录工作做好 在基层卫生院要对医疗机械的维护安排专人负责,检查要定期,故障也要及时排除。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每台机械的自身特点和故障情况等实际情况,把具体维修方案制定好,同时,要认真对照各种仪器的专业维修要求来严格落实措施,能使医疗机械在日常工作中的正常使用有可靠保证。不仅如此,还要把"设备登记制度"制定并落实好,坚持机械的日常使用、质控,以及故障做记录制度化,促使维修时的难度减少和便利的增加。

1.2.5把试剂和设备的匹配工作做好 做好试剂和医疗设备的匹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其使用效果,这就需要按照需求对口的原则,来对试剂和设备匹配进行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按照国产机器配国产试剂和进口机器配进口试剂原则执行。如果为了应急的特殊情况,进口试剂万一缺乏,调配制作可自行动手完成。专业技能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尽量做到与进口试剂相似度高的效果。

2临床中标本的检验和采取的常见差错及矫正措施

2.1常见差错

2.1.1忽略了特殊要求 送检血液标本过程中,忽视了按实验室的要求在一些血液标本中将特别规定的抗凝剂加入。

2.1.2血液标本中抗凝剂配比出错。抗凝剂的添加配比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果过少量使用抗凝剂,血液凝固就能产生,偏差在实验结果中产生[1],与之相反,当抗凝剂临床实验中过量使用,就可能有血液被稀释产生,导致出现实验结果不准的情况[2]。

2.1.3血液标本被稀释甚至溶血 因为医疗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专业技能才导致这一问题出现,因为血标本质量的低下是在患者正在输液的同一侧手臂上采集静脉血样本所造成。由于患者输液期间,其所输药物会和血管中的血液产生了融合,这一时间采集静脉血,就有血液不纯正问题来对实验效果造成影响。有的是因为结束采集静脉血之后,注射针头没有及时拔出,就直接注入试管中以此作为实验结果和诊断依据,由此导致溶血显然影响准确性,如血K+测定,如标本溶血结果有可能是正常的20倍[3]。

2.2纠正措施

2.2.1抗凝剂要适量使用 抗凝剂做到适量使用,这就对医疗作人员基础的扎实和专业技能的精湛提出了要求。同时要求医院明确规定抗凝剂的使用比例,为医护人员尤其是经验尚浅的医护人员作参照,促使实际操作中发生错误概率的减少。

2.2.2采血不能在正输液的手臂上进行 作为医护人员对于在输液的手臂上采血这种情况要尽量避免。即使情况非常特殊,也必须在采集静脉血结束之后进行,并拔出注射针头,避免发生较大误差。

3结论

总之,对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进行分析,并研究控制的相关措施,这将进一步改进对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重视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要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孟金.谈谈机械化普及下下如何做好诊断[J].新课程(护士).2010(2):45-48.

检验员试用期总结范文9

关键词:城市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加强组织及管理

在组织施工中和质量检验中严格执行有关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现场建立安装质量保证体系,执行线上的所有施工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范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要求去组织施工,保证和提高各道工序的安装质量,以工序质量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人员还需结合施工实际情况,针对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某些工序,找出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在施工中分工序加以控制。起到事先预防作用。监督线上质检人员的任务是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对材料、配件、加工件、设备各施工工序、分项工程及分部工程进行质量检验,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为了作好质量检验工作,实施过程中需采取一些切实措施。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检验标准,统一检测方法,统一检测内容,统一检测工具。施工过程中当监督线和执行线两者意见不一致时,应以监督线为准,行使质量否决权,直至整改符合要求为止。实践表明,现场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工作,不但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重视质量控制,还可以增强质检人员的责任感,严格把好检验鉴证关。

重视并做好各层次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要求质检人员参加,事后填写好施工技术交底记录表,使施工人员切实做好技术交底,真正做到心中有底。建立对使用材料的检验制度,严格控制使用材料的质量。抓好各项隐蔽工程和调试工作的验收,做到不漏项,杜绝质量隐患。加强施工记录管理,记录应及时,内容应真实,做到施工质量记录资料的同步性和正确性。

工程质量实行自检、互检和专检相结合,安装的设备在检查后都需有实测数据和鉴证手续,每次设备交工验收都必须有完整的质量资料,包括各工序安装测量记录、隐蔽记录、试运转记录和质量评定表等资料。工程交工验收是各个单项工程和分部工程完整的质量资料。

2、一般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般过程指操作工艺简单的过程,其分项过程包括一般设备和管道、空调、电气的安装工程及防腐保温工程等。

质检员根据施工现场的施工进度做好工序跟踪控制的专职检查并及时做好记录。对查出的质量问题填写“整改通知单”,通知有关人员限期整改。隐蔽工程检查是在班组自检的基础上,由施工技术人员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通知质检部门和建设单位代表共同检查并签字认可后方可隐蔽。

不同专业工种之间的过程交接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质检员、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及有关人员参加,进行检查验收,交付方出具中间交接资料,接收方检查认可后,办理中间交接手续。土建与安装的交接由工程项目经理部组织双方相关人员进行中间交接验收并办理中间交接手续。

3、关键过程控制

关键过程指对本工程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包括设备的安装、冷冻站、变配电站、电气调试、弱电和消防工程的安装调试等。施工技术人员根据施工过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如设备解体安装的防水、防尘,仪表的调校及焊接、防腐等工程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提出具体措施,经项目经理部负责人批准,由施工技术员组织实施,质检员监督检查,以对环境的控制来满足施工过程的要求。

4、特殊过程控制

特殊过程即过程的结果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完全验证的过程。根据本工程施工现状,预留洞、预埋件为特殊过程。

作业前,项目经理部技术负责人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和质检员对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交底,并做好交接记录。质检部门做好核查、核对,确保位置、尺寸大小和数量准确无误后才可以进行下道工序施工,禁止后期剔凿混凝土。

5、检验和试验

进货检验和试验由项目经理部和物质部门负责,必须对进入现场的原材料、设备进行检验和试验,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和设备不投入使用。

过程检验和试验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经理部在组织施工时应设置检验控制点并执行“自检、专检、交接检”制度。

最终检验和试验在上述两个检验和试验基础上进行,由项目经理部组织自检、自评;公司总工程师组织预验收;最后由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和市质检站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交工验收手续。

6、初步验收、联动试车、试运行

初步验收在所有工程完成后由建设单位上级领导组织监理工程师、承包方、设计工程师和质检部门对完成的工程进行检验,承包方提供初验测试所需的设备、仪表、材料、工具、人员和其他方面的服务。

联动试车和试运行要结合本工程的特点进行。当初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已被修正,方可进行联动试车。运行检测由承包方在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操作人员协助下进行,以证实其是否已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对于现场所需的计量仪表和仪器,要有法定测试机构的标定。

承包人按相关专业的有关规定进行竣工资料的整理,并绘制竣工图纸,上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全部工程的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主持,工程竣工交验后由质量监督部门进行工程竣工等级核定,并签发《工程质量竣工核定证书》。

7、保证材料质量的主要措施

严把材料采购关,坚持货比三家,首先是产品质量的选择,首选名牌产品、设计单位指定的产品和建设单位认可的产品。

严把材料进场验收关,主要手段是外观检查、检查合格证和质量检验。进场材料不能有破损、变形和霉变等现象。

进场材料必须合格证件齐全,生产厂家要有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检验合格证书,对于消防专用产品还需具备当地消防部门签发的产品准销证。

材料的检验方法主要有:

钢材、管材:按批次抽样进行机械性能检验;

焊材:抽样进行理化检验;

多功能风管及阻燃保温材料:现场进行性能检验;

电线、电缆:观察检查。

材料的运输、搬运、入库、保管要有严格的责任制,每道工序均有交接制度。材料入库后要实行标化和分类管理,采取防止变形、防止受潮霉变和变质的措施。材料出库要检验和办理相关的领用手续。

材料出库后,在施工地点要妥加保管,存放地点要安全可靠,不能有积水,不能长期受日晒和雨淋。批量大的材料露天集中堆放,其堆放地点四周要加围栏,要采用临时防雨措施。材料使用前要进行严格检查,包括外形检查,附着物的清除,管材要进行内壁清扫等。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对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从人员、材料、设备和工艺、方法、管理、环境 等因素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出发,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目标等途径进行施工质量控制。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科学化体系中,通过科技进步。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