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14 14:50:52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 ;课堂小结

随着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升级,课堂小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数学学科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开展有效的课堂小结,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总结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有效的课堂小结,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问题,强化学习薄弱点,夯实学习效果和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小结方法和操作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足,这是现实教育的困局,同时也是本文论述的起点和缘由。本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教学问题,阐释作用意义,进而探讨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

一、课堂小结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学科在初中教学中,是一门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学科,在各个知识结构中具有较大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总结,学生应当学会对知识举一反三,并掌握好知识的运用方式。在课堂小结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将其融入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能提高整体的数学教学效果,还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中小结的学习,主要就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存在着很多疏漏和盲点,进行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弥补学生学习的不足,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习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时,在课堂小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模型,并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有效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背后反映的规律产生一定的认知,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掌握知识内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对方程进行解题期间,课堂小结中能够使学生清晰地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如对消元、转化等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学生不仅能了解主要的数学逻辑体系,还能明确学科的整体脉络。

二、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结要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生本理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小结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知与掌握程度,发挥课堂小结教学的有效性,还要保证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课程设计之初,教师就要考虑到课程小结的重点所在。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为了使学生的记忆力明显增强,就要认识到记忆的主要规律,在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还需要做出知识总结,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

举例来说,在“不等式解法”的学习过程中,在阶段学习过后,教师就要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大家能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吗?”对于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讨论,随后进行及时总结,其中包括联系点就是在解题过程中,要利用去分母、去括号、化简等方法学会转换,并将其存在的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不等式进行解题期间,要明确出不等号的正确方向。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进行有效总结,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三、课堂小结中的问题分析

在现代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都认识到了课堂小结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指导,很多教师都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课堂小结一般都排在课堂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经验,课堂教学时间控制不好,课堂小结的时间也经常受到“挤压”;第二,课堂小结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小结的作用具有潜在性,教学效果并不像教授新的知识点那样明显,因此很多教师也就忽略了课堂小结过程,造成了课堂小结效果不够理想;第三,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在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设计中,课堂小结都没有被摆到重要的位置,相比于导入新课和强化习题等教学环节,课程小结往往受到“冷遇”,@也造成了课堂小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第四,课堂小结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形式上思考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也就容易导致课堂小结形式的单一,甚至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总结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

四、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探析

经过分析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意义与作用、存在的问题后,就要深入探析行之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在现代教学体系中,课堂小结的实施存在多种方法,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整体的教学进行分析,不仅要选择出合适的课堂小结方法,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对一些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进行研究,以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1.总结归纳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众多课堂小结方法中,总结归纳法是最常规、最常用,也是较为实用的一种方法。总结归纳法就是指在整节课最后,利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将本节课讲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汇总,在众多实例和习题中,将知识理论进行有效地提升和归纳,通过表格、摘要等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浓缩展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行之有效的总结办法。

举例来说,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的方式,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汇总罗列,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知识延展小结法

在课堂小结教学中,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延伸,并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能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并扩展其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的时候,教师通过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角,用a、b、c表示三条边,进而引导学生对三角形构成和基本特征的思考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下位概念进行联想,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

3.灵活展示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要进行课堂小结,还需要展示小结运用的多种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但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成效率化学习,还需要教师增加课堂小结的趣味性,并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投入知识总结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其较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智力问答、小组合作总结等多种形式,都可以提升课堂小结的效果。

举例来说,在看分析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的问题当中,教师就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带入感,通过让学生自主画线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直观性,通过发现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n(n-1)/2的结论,强化学生印象,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

4.差异比较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中,可以利用比较法来实现,并利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的方式来解决,实现知识体现的构建和贯通,通过对不同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比较,总结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对数学方法和体系的理解掌握能力。

举例来说,在学习“菱形的性质及判定”一课的时候,在进行教学总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这一课堂小结的方法,将矩形引入其中,通过对这两种相似图形的比较,采取表格及图示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辨认出判断菱形的主要方法。一般情况下,菱形具有几点特征,它的四条边是对应平行且相等的,另外,两条对角线互相是垂直且平分一组对角的。

五、结语

在“生本理念”指引下,强化课堂小结,对于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小结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具体实施期间,要认真总结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并对整个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得到提升,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课堂小结是教师主要研究的重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下的具体要求,促进课堂小结的多样性,并保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佑武.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174-175.

[2]李 欣.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都市家教(下半月刊),2014(5):70.

[3]马强利.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结的必要性[J].南北桥,2013(11):26.

[4]陈建芳.初中笛Ы萄е锌翁眯〗岢S玫募钢址椒ㄌ轿[J].才智,2014(23):24-24,26.

[5]王伟微.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方法的总结与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130-131.

[6]佟艳侠.课堂小结让初中数学教学锦上添花[J].读与写(上,下旬刊),2014(23):244.

[7]王淑娟.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版),2015(39):52.

[8]李 勇.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常用方法的总结回顾[J].科学导报, 2015(14):355.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兴趣;初中生

初中物理学习的内容相当丰富,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多而杂,对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时间比较紧、内容多,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切实掌握好每门学科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为此,在教学上要紧紧围绕着物理知识体系结构进行讲解,并能够运用科学性探究来展开教学。

一、培养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探究方法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尽快学好物理,就必须在物理实验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方面的培养,激发初中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物理学习的自信和兴趣。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上要不断加强和引导在物理实验中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气压测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张硬纸放在装满水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倒置过来,学生们就会发现这个充满水的烧杯中竟然没有一点水漏出来,这硬纸竟然没有因重力而冲走。通过这样一个有趣活泼的物理实验,不但可以很好地解决学气压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整个物理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亲身融入真切的物理感官世界中,勾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探索欲望,进而能够实现对整个物理学习兴趣的转变。

2.利用现实生活惯例,逐渐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物理教师要不断创新传统的观念,改变物理传统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角色,将课堂的主动权主动转让到学生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主角,从而改变教师在课堂唱“独角戏”的角色,将教师与学生逐渐融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创造师生共处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并不断增加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参与互动环节的机会,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物理常识的能力,并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去运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这些物理现象。在其他方面上,物理实验要及时引导对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视,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切实感受物理学习的奥秘。由物理知识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经验总结上的,很多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广大的生活惯例中提取的精华,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物理的真谛。

3.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上,要还原物理学科的本质,让学生用生活常识来解释初中课本上的物理知识,实现两者的相互关联。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有物理属性的生活常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关于物理知识的疑问,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物理的探索,从周围的事物着手学习物理,发挥问题质疑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也需要教师在对于物理模具的选择上要切实做到真实可信,尽量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参照物的运动时,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可能不太方便,因此教师要尽量将学生带到室外或者是让学生在车上观察沿路汽车的运动方向,真正做到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情景,从而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相对运动和参照物上两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理解的趣味性,这样能让学生从生活中不断领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运用于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在不断的激励中让学生多思考实际中的物理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对物理知识结构整体把握

物理的世界就好比是一座刚刚建立的高楼,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如果想要真正认识和了解物理世界的奥秘,就必须要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物理学科整个结构体系的特点,能够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物理知识体系,能够知晓物理中的概念、物理规律所揭示的含义,让学生在初中物理中既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在教学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言简意赅地表达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内容,不仅能够对物理概念以及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更要了解物理属性产生的背景以及原因,并对此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教师要处理如何增强学生对物理的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侧重于在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它们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对于一些物理上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就需要教师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讲解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初中物理课本上对摩擦力的讲解时,我们就可以引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流星划破天际时,为什么会形成一道闪亮的光芒?这类生活中新奇的事例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能不断加深学生对物理结构体系的认识,通过创新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能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注重物理知识及时总结和分类

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物理学科知识面广,知识体系分支众多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连成紧密的知识结构,这就造成了初学物理者应接不暇,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物理知识面也在不断增多,如果学生不对现学的物理知识及时加以归纳和总结,难免会造成知识的混杂,因此可以让学生按照物理课本知识的体系进行记忆和理解,特别是对物理概念进行分类和总结,突出学习重点,并将物理概念进行系统化概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要想让初中生尽快学好物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在物理实验和现实生活的事例中逐渐引导学生喜欢上物理,要注重对物理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控,注重对物理知识及时分类和总结,这样才能尽快让初中生学好物理知识,从而促使初中生更好地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韩觉一.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刍议[J]. 数理化学习,2010(03).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多媒体设备、图像资源和视频资源为初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生动的知识传播手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利用微课程将所用的地理知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信息传达,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传播。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更多的教师通过寻找不同的微课程来完成地理课的信息导入和教学任务,大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主要对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二、地理微课程特性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知识难度大、内容较为繁杂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枯燥、难学习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因为受到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阻碍整个课堂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地理性知识转化成为图文结合的教学知识,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探讨,从而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微课程是将大容量的信息通过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传达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动的图文形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到地理教学课程学习当中。地理微课程能够有效地体现整个初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在其中贯彻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内容和综合性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地理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探讨学习。通过信息的强烈对比,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知识的相似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三、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前导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授法进行系统性传课,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利于培养具备创新和发现能力的新式人才。而微课程则可以通过前期的视频制作或者图片文字制作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在课程的开头将其作为引导性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观察微课程表达的信息资料后,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节课程当中的知识轮廓,从而为随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老师在讲授世界七大洋四大洲的地理分布状况位置示意图时,则可以利用形象的图形图像对整个世界做出直观性的展示,通过利用图像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能够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到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前期通过形象的微课程演示,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内容,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教学难点和重点做出知识引导

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能否有效地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整个教学任务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做出充分的把握,在整体上带动整个班级内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可以通过将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在微课程中,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过程中能够发现本身知识基础存在的不足方面,这样也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阻碍了初中的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微课程的出现则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地带动整个课程目标的正常进行。例如,利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将地形部位直观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动画效果展示同一海拔高度的连线,再讲解等高线的含义,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微课再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程当中展示出来,这样也就能够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内容。

(三)对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做出形象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往往会应用到某种形象的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描述往往无法通过文字进行表达。我们就需要用到微课程当中的动画效果来制作相应的地理现象展示图,这样能够通过动画来对整个地理现象的全部运动趋势做出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了解整个运动情况。例如,我们在进行描述日常的地质变迁时,通过制作的动画效果展示山体的地质层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发生地壳变迁的结构转变,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了解运动情况,从而也就能够了解课程内容当中所要传授的知识点细节。

(四)章节知识总结复习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总结章节性知识。教师通过对前期的课程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制作出能够对前期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回顾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进行章节性知识回顾的过程当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内容的主体脉络,对整个课堂的了解有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目前,微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所有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做出充分的总结,然后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点内容转变成为易学的知识点,这样也就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相应的微课程,有效地对课程内容知识做出引导、总结和回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成介林.“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10):32-33.

[2]陈林杰.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前景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35-36.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初三数学;高效复习

新课标理念下,我国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意味着广大数学教师需要不断革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数学中考试题在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相比于以往传统的考试内容,知识范围更广、题型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考查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此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初中数学教师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一、把握新课标理念,组建教学知识网络

目前许多初三教师认为初三备考就是笼统复习,即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辅之以相应的练习。虽然这种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没有把握好度,导致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被动地迎接中考,在大量练习题中变得疲惫不堪。这不仅使学生的复习效率大打折扣,还严重阻碍了他们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初三数学总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领悟其中对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所提出的建议,并从中摸索和研究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而由于初三数学总复习的内容繁多且复杂,教师还可以借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典型教学案例,并从中学习知识网络的搭建与重组方法,以此有效地规划学习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初三数学的高效复习。

二、合理安排与运用教学方法

1.章节复习课

章节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复习内容将学生分为小组或讨论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分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层次,避免将差距较大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以免学习成绩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当然也不能将同等学习层次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因为有学习差异的小组比同等学习层次的小组更富有学习热情,这主要是由于存在差异的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会经常提出疑问,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就能为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在讨论中共同巩固和进步。

除了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章节复习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并帮助小组解决他们无法解决及存在争议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腾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着重讲解章节复习内容中的重点内容及其经典例题,并在课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题目加以练习和巩固,从而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2.综合复习课

经过了第一轮章节复习之后,学生的基础知识得以有效地巩固和提高,因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复习可大大降低总复习的难度。教师在综合复习课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以此培养其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解题能力。由于综合复习是将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全部融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安排,组建新的知识网络。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指出明确的复习方向和目标,以此帮助他们发现知识的内部联系,并加以总结和归纳。例如,北师大版初三数学圆的总复习,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圆的概念、有关性质定理、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点加以复习,还可以将圆的知识点加以适当延伸:如,图形的全等、图形证明和相似等内容。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进行初三总复习的有效途径。因而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模式。

比如,在复习数学公式和概念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死记硬背,但这样的记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记得慢、忘得快。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这一不良习惯加以纠正,并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数学公式和概念的推理过程与逻辑关系,使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的记忆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增无减,复习效率也就得以相应的提高。

总而言之,新课标理念下,初三数学教师需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初三总复习过程中做学生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为他们规划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和步骤,并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难点,从而实现初三数学的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97-02

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和引导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地理教材指的是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本(教科书)。地理教学大纲一般指出了在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内容和基本技能,多以条目形式进行规定。而教科书是将基本内容具体细化,详细阐明,对于教学而言更具有操作性,对学生来说,教科书是他们进行学习的工具。

一、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结构性衔接

1.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衔接

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而普通高中地理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重要原则,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

二者对比,我们可看出初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发展性、主动性,侧重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教师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和技术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激励性评价,适应了学生12-15岁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变化,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兴趣,积极探究,培养自信。而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适应了高中生(15-18岁)正值从少年向青年过度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自我探索能力增强,对地理问题理解更为深刻,并能尝试用课本上传达的理念,分析解决某些地理问题,形成观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2.地理教材的内在联系

一是知识脉络联系。按照地理学科的性质,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脉络基本相同,均是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区域地理,先总后分的知识脉络,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架构,并逐步认识地理环境的规律性和相互关系(见表1)。但初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差异也较大,对于同一地理内容,初中教材注重地理事实知识,即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景观等;而高中地理教材,更侧重于对地理概念的分析、地理特征的总结、地理规律的掌握、地理成因和原理的探究、地理意义的运用等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各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更全面地掌握地理系统知识。

二是知识类型联系。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使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循序渐进,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事物。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按照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总论、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的顺序,先外后中,略外详中,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地理教材则既要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又要引导他们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因此高一的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文地理则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高二的区域地理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深刻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教材结构系统联系。初高中地理教材每一册的结构编排几乎相同。地理课文内容,均根据每个学期学时的要求进行编写,每本教材均为4~5个单元(即章),每章题目,以粗体字配以彩色背景为标题,背景一般为照片,能反映该章主要内容,非常直观;“章”以下又分为若干节(一般3~4个),“节”以内设2~3个标题,有时下面还设小标题,每个标题下又有若干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从一个方面说明、解释标题内容。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又互相补充。

四是图像系统联系。地图是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在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地理事物方面具有无法代替的作用。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地图数量众多,约有150~200幅,种类多样,功用不同。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在地理能力的培养上,均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分析问题那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高中生还要求树立人地关系的理念,培养解决问题的地理视角,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照片数量比初中教材少,但示意图、统计图、流程图的比重增加。特别是高中自然地理中示意图增加,高中人文地理中统计图、流程图增加,说明对同一地理现象,初中注重静态的结果,高中注重结果产生的过程。

二、初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

1.统一思想,构建全局观、整体观

当前许多完全制中学被分割成初中和高中两校,初高中分离,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使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脱节现象。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仅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讲述,强调识记知识和掌握结论,没有全面认识到高中教材对同一内容的深化、细化与过程化;而某些高中教师则认为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忽视了其基础性,因此造成双方对各自教学的误解,一旦把这种思想带入教学,易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结构性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应建立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全局观和整体观,认识到不同教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不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连贯性和承接性,认真研读初、高中教材,同时也要认识到教材在编写中思想高度的一致性,初中为高中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将初中地理内容进一步升华,即内容的承前启后,结构的统一,语言的规范等。

2.精细备课,体现衔接联系

把对教材的认识、能力的要求落实到教学中,首先就从备课开始。当前有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不备课甚至连书都可以不要,也可以上好一堂课”。但事实上,备课环节恰恰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备课:(1)备教师。教师应对同一内容进行初高中对比,分析难度、广度、能力层次要求、教学内容的穿插,运用何种教学方式;(2)备学生。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由基础到能力层层推进,环环相扣;(3)备教学方法。对初高中生而言,均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式、启发式教学。但初中更侧重于对“表象”的认识归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较为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结论或能根据分析得出较为浅显的结论;而高中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同时他们带有独立性、批判性的眼光使他们对事物本质认识更加深刻,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观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又要根据各自心理发展的差异,有侧重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关注细节,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性的随时发现初高中对同一地理内容在内容表述、能力要求、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重难点差异以及内容上的相互关联。高中内容以初中地理内容为基础,但增加了广度和深度,且融合了数学、物理相关知识,考察了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对照高中地理教材,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又要善于挖掘,找出哪些知识点可深入挖掘,从高中教材找到一些知识性内容,为己所用,适当增加教学、考试难度,既要保证基础薄弱同学能合格通过中学会考,又要使层次较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取得理想成绩,为顺利升入高中打下良好基础。而高中教师对比初高中教材,找出学生已学知识点,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在教学中可适当简述,但对于难点及容易忘却但在高中教学中又十分必要的知识点,在日常教学中应重新教学,这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范文6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1

  本学年我担任初二年级的地理课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教导处计划、学科组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积极完成了本学年的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

  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轻视地理学习,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配套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玉树“地震”,火山,嫦娥探月,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

  在课堂上尽力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2.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应用。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9年级8个班的地理课教学。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对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小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

  主要经验和教训:

  1、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考核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年级个班的地理课教学。由于中途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

  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有关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师德修养,做到依法执教,以爱心关怀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增强后进生的学习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题目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把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特点,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范文7

关键词:数学;复习;教学;研究;初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63-02

复习是熟练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初三数学总复习是初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初三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素养。但是初三数学复习内容量大、面广、知识点多,复习往往时间紧、要求高,加之班级学生往往参差不齐,如何提高班级数学复习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了初三数学复习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三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并付诸实施多项初三数学复习经验,收效显著,现总结如下,以期对初三数学复习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总复习教学要以课标、本地中考试卷编制标准编写的《考试说明》及标高为总复习教学的依据,加强双基、立足课本,强调复习内容的全面性,立足全体学生,力争提高各层次学生对初三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德,增强其数学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实践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原则和目标

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教学原则是简捷、快速、高效,复习过程中习题不求多、不求难,求实,习题太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习题太难会让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因此,要找一些既能涵盖知识点又能全面训练学生技能的习题,做到夯实基础,精解重点,分解难点,克服难点过多、起点过高等教学误区,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高效率地完成初三数学复习,全面实现学生对初三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初三数学总复习效果的提高。

三、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的准备工作

1.研究教学大纲,学习并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纲要,在初三数学总复习授课中,教师必须熟悉和把握数学教学大纲的重难点,认真研究大纲的知识点内容,寻求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为总复习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同时,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还应强调新课程标准,重视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应用等方面的要求,对数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增加的条款提高认识,并在复习过程中给予充分重视。

2.研究中考试题,制定复习计划。区域中考试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总复习的目标性,研究多年来中考试题的出题规律,紧抓中考试题改革方向,根据初三总复习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制定复习计划,并将复习计划告知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既不让学生过于盲目复习,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复习的计划性,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或心理过度放松,为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有序、有效进行提供保证。

四、初三数学总复习的四阶段模式

1.以双基为主开展第一阶段复习。第一阶段复习,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训练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学生掌握知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识记理解公式、定理,才能运用公式、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深化与提高;其次,复习要全面系统化,这是四阶段复习模式的基础阶段,务必做到夯实基础。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之前以及指导复习的过程中,应精研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大纲,领会知识点,掌握重点,把握难点,精选各种各样目的性、典型性、规律性、启发性、灵活性、综合性、针对性不同的例题,并由浅入深地将例题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复习指导,要善于归类,分块整理备课,做到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第一阶段复习的时间往往也占较大的比重。

2.以综合运用为目标开展第二阶段的复习。第一阶段以复习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而第二阶段复习往往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第一阶段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可以理解为,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因此,第二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强化备考训练,笔者认为,第二阶段复习应该是强化基础知识和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考生应试能力的重要体现,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解题能力的培养基本途径就是习题训练,教师除了注重复习形式多样,题型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同时,教师还要做到精选习题,明确要点,不仅知识点理论能够系统化,而且习题的训练过程也要强化理论,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相互促进,真正实现题目训练的目的。复习过程中资料不宜过多,资料过多必然导致大量知识点的多次重复,甚至是同一习题的多次重复,这种方式无益于学生的强化训练,真正的综合训练是通过不同形式的题目提高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因此,资料选择要全面、习题要典型、避免过多重复的复习资料,注重选择体现大纲中新增加的知识点的考查,核心考查问题一如既往地保证质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与此同时,第二阶段复习要讲求解题方法和技巧,要善于总结,勤于归纳,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总结和归纳可以明确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从中查漏补缺,从学生的弱势方向提高是大幅度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3.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开展第三阶段复习。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复习的总结阶段,学之道在悟,只有真正领悟了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本阶段务必引导学生领悟解题的要领和方法,在复习过程中进行题组训练,通过转换题型进行变式训练,不仅呈现复习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向学生展示解题方式的一致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避免思维定势、眼高手低等不良行为,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做到稳和准,确保中考正常发挥,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4.回归课本开展第四阶段的复习。回归课本的第四阶段复习是绝大部分中学教师容易忽视的阶段,其实这个阶段很重要,这个阶段是实现训练的真正目的所在,回归课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意义性。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所有的基础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实现知识的综合和延伸,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将领悟到的知识和道理回归到课本理论知识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强大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也将学生的数学素养上升到一个理论层次,同时,在中考之前回归课本有助于学生温习双基内容,确保中考过程中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不易出错,确保中考成绩的基本分数,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初三数学总复习要围绕教学指导思想,紧抓数学教学原则和目标,教师要精研教学大纲,落实新课程标准,研究中考试题变化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明确要求和掌握程度,让教师和学生都做到有的放矢,经过强化双基为主的第一阶段、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第二阶段、提高应试能力的第三阶段以及回归课本的第四阶段的复习训练模式,完全可以实现初三数学总复习的目的,完善初三数学理论体系,增强数学解题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中考的应试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范文8

一、课本为主,狠抓双基.

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发明显,促使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因此,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应该坚持以课本为主,狠抓双基。

1、抓基本知识的复习。

基本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包括书本中的定义、定理、公理、运算法则等。总复习时,不能只满足会背诵、会证明,而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研究,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注意它们的成立条件,解决它们的熟练应用。一般地讲,对于定义和概念要求学生能清楚地理解,对于法则和定理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推演与应用。

⑴、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章节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弄清内部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弄清来龙去脉,了解知识环节在整体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从而整理出单元教材的知识系统,然后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论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

⑵、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

复习时还要注意到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各部分知识串在一起,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以及它们的联系。这种整理知识的方法,不但便于学生理解、运用和记忆,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思路。

2、抓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技能就是应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复习课本基本知识的同时,要仔细研究例题和精心演算习题。例题实际就是示范,它具体地教授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习题则是检验,它既检查知识掌握的深度,又检查解题能力的广度。同时例题和习题又能充分体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这些题目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数学能力是很重要的。在研究和演算这些题目时,我们不能泛泛地重演一遍,而应当对每一个题目再深究一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然后,让学生把做过的习题按知识或按解题方法初步归类,归结出各种类型题包括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方法、归纳出哪些规律。通过这样全面复习,加深和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弥补平时学习的不足。

二、抓住重点,带动全面。

在夯实学生的“双基”知识后,接下来就是要浓缩知识内容,突出知识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加强巩固。首先,抓重点知识和重点方法。课本上每讲一个重要概念时,往往先讲些垫补知识和实例,而讲过这个概念后又常常引深一步或扩大知识内容,或研究知识的分类。如果抓住这个重点概念的复习,就会以此为中心,前后左右牵动一片。同样,在每一个章节中所介绍的习题类型和解题方法中,首先要掌握的也应当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方法。如全等三角形这一章,全等三角形定义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无疑是这一章的核心,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任意三角形全等是最重要的习题类型。其次是突破难点,查缺补漏。突出重点,破除学生理解的难点要求教师能做到精读,学生能做到精练。如精选模拟试卷有效地练,引导学生对做过的题目建立档案(特别是错题档案),都要及时整理,进行总结、反思、归类,从而达到查漏补缺、举一反三、模拟示范的作用。

三、串连知识,系统掌握。

初中数学知识,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因此,复习时要把握“理”和“通”。“理”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通”是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复习课应帮助学生对已往所学的一些分散在各章节中的零碎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比较、串联,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在较深层次上同化这些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严谨,新概念的产生往往以旧知识为基础。因而依照某个系统,把有关知识串在一起,便于抓规律、找特点。

1、将每个章节的基本知识串连在一起,将结构化。这样重点突出,眉目清楚,容易记忆。

2、将有共性的某些知识,或将同类型的知识,通过类比,融为一体。这样,既能揭示出它们的共性,又能突出各自的特点,从而提高应用它们解题的能力。

3、通过公式或定理的应用,串连集中同一类型习题,或以某个解题方法为专题,串联有关定理或公式。如以“证明线段相等”为专题,可总结出:共有多少种证法,应用了哪些知识,通过了什么途径。这样归纳、整理,使我们集中解决这一类型题的证明方法。

教师在复习中应该不仅把握知识的横向沟通,即把相同前提下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对比复习,而且应该将知识进行纵向沟通,与以往学习的知识联系比较,甚至是结合于一体复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四、针对要求,科学训练。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中考命题的越来越重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试题的素材越来越侧重于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因此在复习课中更应联系生活学数学,加强练习的应用性,通过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范文9

一、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在教学方法上,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所以高中学生物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四、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

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五、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2)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3)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