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

时间:2023-03-16 15:40:01

导语:在地理环境保护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

第1篇

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环境教育不是地理课本知识的外延,而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保障。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地理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做到对教材的深刻研究,要把教学内容吃透、把书本知识与自然环境融会贯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学生对环境意识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去控制和处理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让学生成为杰出的环境保护工程师。

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途经

1.培养科学环境观。

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环境问题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地理学科非常直接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因此,做好环境教育就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主动地去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努力促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以实际案例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在正确认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做到有目的的学习,才能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把握和了解,才会使地理教学生动化和形象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带动课堂教学,用生活的环境再现地理。如用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为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们在讨论研究的同时联系实际环境。这样切入实际的案例是学生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融入到真实环境中来。另外,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会让学生对其相关的地理知识产生好奇,因而能更好的把握和学习。这样,可以使得环境引起学生学习地理,学生学习地理又能用于环境。经过学生的思考,还能对相关的环境问题提出一些有见解和可实行的解决措施。

3.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平时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请环保专家到学校作环境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环保内容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写好环保小论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现状调查”,通过这次活动深切地让学生体会到了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更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

三、结合环境变化,调整地理教学策略

1.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时期,环境所收到的破坏程度显得较小。

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类贪婪地对自然环境索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使环境被污染,生态失衡。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温升高、海洋污染和土地沙化等现象产生。通过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生活环境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疑问,进而对地理知识产生好奇,使其渴望能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使其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把书本的中固定知识深入到实际中去。

第2篇

【关键词】 旅游地学知识;地理课;学生兴趣

中学教学中的各门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都是缺一不可的。要充分发展地理学科的教育作用,更好地达成地理学科教育目标,求得最佳教学效果,需要有效提高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来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是一个双边的互动活动过程。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改进教,又要调动和引导学。

1 学生兴趣偏向于旅游地学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引起活动,兴趣使个性积极化,符合兴趣的工作容易实现并大有效果。因此,地理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良好教学过程的开端,也是有效促进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地理教师通过课内课外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指向和兴趣分布,因势利导,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调查表明:中学生对课本中最感兴趣最喜欢的内容是旅游,占62.4%,其次为风土人情、海洋、天文等;课外读物最爱看的书也是旅游方面的书,占34.6%;最爱看的影视片为《人与自然》、《再说长江》、《探索・发现》等。由此可见,中学生爱好探奇揽胜,有兴趣于旅游观光。反之,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气候、生态与自然带这些地理学科教学重点内容则兴趣不足。

中学地理是一门基础课.中学地理教育在文化、经济、国防建设上及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和日常生活中,都具有巨大的作用。特别在文化建设(育人)中的作用,是别的学科不能也无法代替的: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弘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梢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文化观、人地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等,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都主要需由地理教学来完成。此外,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还规定,要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以上这些都是旅游地学学科领域涉及的内容。

2 地理课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旅游地学知识

《中国地理》中的旅游地学内容主要有:地球形状、经纬和位置,时区日界线与旅游航行、五带景观、地图与方向、广阔领土与景观差异、民族、地形景观、气候景观、河流景观与河流文化;中国各分区中也有大量有关旅游地学内容的介绍和风景成因分析。以“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为例,课本介绍的旅游地学内容有:黄土高原景观和窑洞、华山、泰山、西安旅游区、洛阳主要旅游点、开封和北京的主要旅游内容等。

《世界地理》中的旅游地理内容主要有:气候类型及其风景特征、世界人种民族及各大洲各国的旅游地学内容。以亚洲为例,主要有:日本富士山、温泉、樱花,柬埔寨吴哥窟,仰光大金塔,泰国曼谷佛塔,新加坡城市风光,印度泰姬陵及印度风情等。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按系统地理学体系编写,讲述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地壳、生物圈和自然带,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资源和能源、农业生产和粮食、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人口和城市、环境保护问题。高中地理以初中地理的学习为基础,其中也包含和涉及到许多旅游地学知识内容。

地理教材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中的插图、插画、图片、插页照片及封面封底图中也都附有大量与旅游地学、风景名胜的内容,绝大多数图片、插图、照片本身就是旅游风光图画。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课外活动三方面。其中乡土地理教学与课外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内容多与旅游地学紧密相关,或可通过与旅游地学有关的内容来进行。如可组织学生对本地旅游景点进行参观、考察,写出旅游小论文、绘出旅游图等。很多地理实践考察活动都可以旅游地学内容为线索贯穿,伸发开去。

可见,中学地理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旅游地学内容。

3 利用旅游地学知识引导学习地理学科知识

事实上,旅游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具有广泛性。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繁华城市、宁静乡村、著名的工艺品、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纯朴的风土人情等。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前者指大自然造化出来的各种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景观和自然现象及过程。后者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古今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显示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成就、艺术结晶和科学技术成果。因此人文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情风貌与民族特色的集中反映,既包含了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也包括当今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作为旅游对象的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度假、疗养、娱乐、休息、猎奇、探险、考察研究等,并达到求美、求乐、求知、求新、求购及休闲、健身等目的.因此旅游的内容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具体的旅游区点当然是各有侧重的,有的则是综合性的)。

由此可见,旅游地学的内容也应当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前述中学生兴趣调查表明,中学生的旅游需求还主要处于“观光旅游”这一基本层次上.风土人情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海洋、天文、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气候、生态与自然带这些内容中有很多本身也是旅游的对象,如雄伟壮观的桥梁等交通设施、气势磅礴的水电大坝,宜人的气候、气象气候风光、洁净清新的环境,典型的生态和自然带景观等.而其他很多内容则又是与旅游地学密切相关或密切结合的,如旅游与交通、气象气候的关系,成都平原的富饶与都江堰的作用之间的关系等。

由以上的论述可知,中学生对旅游地学内容兴趣极大,中学地理又包含了大量多方面多层次的旅游地学内容。因此,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旅游地学知识内容,或以旅游地学为引子,对学生的兴趣加以正确引导、迁移到其他地理知识,势必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3篇

【摘要】在高中课程中,地理是极具人文思想的。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情感交流的角度出发,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于地理课堂产生情感,而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更具有吸引力。本论文针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学生喜欢教师,才会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笃信不疑,潜心研习。可见,学生对教师所建立的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教学课程的情绪。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情感的注入,就是为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奠定基础。地理教师只有强化情感教育研究,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极高,恰当的语言就可以将起内心的情感激发起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经验可以明确,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地理教育掌握语言艺术,以避免引发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而影响到学习质量。

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感教育教学情境,以情感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心动到行动地融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学生对于所接受的地理知识就能够深入理解,且主观上更具有探索意识,从而获得知识的延展。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地理知识复杂且抽象,由于学生思维有限而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难以深入,由此而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教师以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从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兴趣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以对学生的思想以引导。

一些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地理教师可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引入教学主题。当学生被故事内容所深深地吸引后,就会对于相关内容产生探索的欲望。此时,地理教师就将话题导入到教学内容中来。这种教学内容导入的方式更为顺理成章,而且使得高中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更具有思维连续性。比如,在讲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可以学生们所熟悉的新疆地理环境为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采用课件播放新疆地理环境图片的形式,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当学生看到新疆是一片绿洲,紧接着又出现荒漠景象的时候,学生们就会产生疑惑:同是新疆区域,为什么有的地方是绿洲,有的地方已经变成荒漠了呢?学生的质疑引发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此时,地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课堂教学主题中。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由此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当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情感之后,就会形成深刻的印象,长时间地保持在头脑中。当处于某个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后,这些留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就会被活化为思维内容。地理教师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就要对于学生所涉足的知识面有所了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建立起衔接。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开始,将课堂的主导让位给学生,给学生知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产生自信心理,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中国地理时,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展示出来。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被占用了,加之工业经济的影响而导致部分地区污染严重,使得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地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改善中国目前的环境,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应用水平。运用直观的图片展示开展地理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关联,由此而激发学生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热情。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要注意教学态度要亲切,教学行为要符合学生要求,以引导学生喜欢学习地理,热爱学习地理。教师乐教,就必然给学生以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由此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对于地理知识形成感知,乐于探索地理奥秘。地理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情绪,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力求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用爱心去感染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就要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对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教师的教学热情必然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起来,随着情感体验的增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沟通,教师更有机会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而找准切入点。教师可以运用评价式语言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为地理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教育的重点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涉猎多,所涉及的知识庞杂。采用情感教育方式,通过建立师生和谐关系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地理教材内容挖掘情感因素,并不断地丰富情感体验,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8)

[2]高秀东.以情感人,提高效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0(18)

[3]石亚军.师生有效互动,盘活地理课堂[J].教育观察,2014.3(30)

第4篇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矿山环境矿山治理环境治理 解决措施 对策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矿山开采时所产生的环境破坏因素也越来越被重视。矿山开采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科学发展的辅助支撑,在矿山开采中,对地质环境因素的破坏不仅仅影响了生态环境,更关系到采矿地区地质环境整体。面对矿山开采后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影响,国家政府部门也制订了很多方案,同时相关部门也进行改善监督。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现状。

矿山采矿易诱发地质灾害、影响大气环境,造成酸雨等,使土地和水均遭到破坏,产生“三废”污染等。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对矿山治理中,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十一五”建设中,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被列入重点工程之中。近些年以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对各省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摸底,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规划,开展矿山公园的建设工作,保护矿业的遗迹,同时也加大了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力度,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推动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规章制度建设。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问题。

2.1 矿山治理缺乏经验参考,缺乏技术指导。

我国开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对大型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则是在近些年来才得以重视。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由矿山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影响区域也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较严重。由此可以看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长期战役。通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规范和调控,在总体上看来,有所改善,但由于治理工作巨大,问题相对比较突出,这对矿山地质环境后期治理工作增加了压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治理中很难借鉴以往的经验,需要通过分析检讨,制定治理方案。由于无治理经验可以借鉴,在对矿山环境治理中导致缺乏技术性指导,不利于治理工作的开展。

2.2传统矿山环境治理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体制不健全,其治理手段受到制约,在治理中缺乏可以借鉴的工作经验,导致在治理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缺乏对环境治理的整体性控制。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一直以来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更是在治理方法上研究出了比较多的经验。譬如依据工程类型来决定其治理的主要内容,再通过合理的治理方式来达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目的。前人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加固工程、植物工程、护坡(主要依据矿山滑坡、崩塌来确定治理方案)、依据矿区塌陷所总结出来的方法主要是:地下加固工程、回填采空区工程等。

在目前的矿山环境治理中,地面塌陷、地裂缝处理、滑坡和崩塌以及泥石流处理和治理方式不合理。实际治理中,未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和地理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只单纯追求治理结果的表象,忽视了治理手段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留的方寸土,但与子孙耕”。在现代社会来讲,不仅仅是要保证以后有地耕、有田种,这更多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矿山地质环境复杂多变,通过前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要灵活变通,总结经验科学创新。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要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监管机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组织以省为单位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摸底调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调查、评价和规划,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矿山施工单位要进行机制建设,要开展引导恢复和环境治理工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既要进行预防,又要进行治理,在治理的同时更要注意预防。

将环境治理法规和治理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要研究和探索一条新思路和新技术。要针对不同矿山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实施不同的治理技术。同时,可适当借鉴国外机构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成熟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要提升,方法要改进。

矿山环境治理要从传统的“线性开发”转换为生态保护性的“循环经济保护开发”,通过治理模式的转换,实现矿山环境保护、恢复治理、资源开发和再利用的生态循环。

2.1露天开采矿山治理方法。

对新建的露天开采矿山,要求制定包含矿山环境治理的保护预案并列入开采方案中,对非矿岩土的转移、尾矿的排放、矿渣的堆放和剥离土层的存储都要进行规定。对正在开采的露天矿,要加强对噪声、粉尘的监控,同时要针对已经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提出治理的方案,并根据能够预测的问题制定预防的措施。对有松散覆盖层的矿山,要对剥离表层土的堆放、存储和再利用等方案进行统筹规划,如果表层土中含有适合生产的植被,要单独存储,避免与废弃矿渣混合。对废弃的岩石、矿渣等废弃物,要注意对可利用成份的合理利用,并要分开存放,单独处理。对采矿场的梯级开拓,要加强对稳定的保护,必要时要对边坡进行再造,要根据开采场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坡角范围,避免出现滑坡、地裂缝和崩塌现象。

2.2.闭坑矿山治理措施。

在闭坑矿山环境治理中,要保证矿区内的人畜解决用水的基本问题,同时要致力于对耕地面积的恢复,其资源开发利用要达到利用方案的标准和要求。要保存好地下井巷采空区矿柱的设计资料,毕业时要进行填充说明,对采矿形成的地面塌陷或滑坡、地裂缝等要进行划定和治理。合理选择尾矿、渣石、剥离表层土等废弃物的堆放,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设置安全可靠的矿坝进行堆放,并清除可能引发泥石流的安全隐患。闭坑矿山的井巷要进行妥善封闭,对废弃的水井等地面设施要及时进行回填。

2.3井工开采矿山环境治理技术。

井工开采矿山治理主要是对尾矿、废水的处理。由于开采量大,产生大量的废弃尾矿和矿渣,需要占用较大面积土地进行堆放。在治理时,要根据尾矿的再利用进行开发,可采取填埋沟谷的方式,进行造田复垦。对泵送的地下矿井水要经过过滤,提供材料清洗用水和矿区生活中洁净度要求不高的用水。同时要保护地下矿区内的地下水,避免出现枯竭和水水环境恶化。开采中对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液要设置专用的贮存池和沉淀池,并做好防渗漏工作。

2.4矿山开采沉陷治理。

质量开采沉陷问题时,要考虑地裂缝和开采沉陷的关联性,采取防治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整治。对地下坑硐已经废弃的采空区如出现地裂缝时,要采取地下废渣回填的方式,来缓解地面沉降速度和减少沉降区域,采取地面裂缝灌注水泥砂浆的方式来制止地面塌陷。对地面废渣回填时,要在中上部采用表土填充,并在表层土上设置绿化。对塌陷区内原来为耕地的,要进行回填造地,并在表层设置植被。

五.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存在较多的问题,对环境治理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进行环境治理时,既要改善又要预防,既要纠正又要控制。因地制宜,对造成环境破坏的因素经过分析评估后,结合实际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 刘慧芬; 危接文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期刊论文]《科技风》, 2010年15期

[2] 邸克强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期刊论文] 《西部资源》, 2012年06期

[3] 王永生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期刊论文] 《南方国土资源》, 2009年12期

[4] 尤孝才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与保护对策探讨 [期刊论文]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2年04期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 生态工程环境

1、水利生态工程应用原则

1.1 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在水利开发中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必须按照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从对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负责的高度来进行这种经济活动.从过去单纯的施工管理转变为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从过去单纯考虑工程效益转变为寻求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做到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并结合工程建设.寻求生态环境的后发效益。如向下游提供可靠优质的生态用水、发展水利旅游业等。

1.2 共生互补原则

所谓共生,是指一种合作共存、互利互惠的现象。工程在处理施工或运行与生态环境问题上采用多种手段共存的方法,对它们进行规划与协调,建立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平等的相互关系,以期达到效益的最优组合.这就是共生互补原则。工程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工程基础开挖的大量弃碴,需要占地堆放,工程运行的生产与生活场所,又需占地建设,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若结合考虑,形成共生土地利用系统.不仅可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还可节约劳力和资金。在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再生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运用循环再生的原则,处理施工垃圾,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经济效益。

1.3 时程需求与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主体空间利用原则是应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理论而提出的。我们知道生物种群分布主要有平面和垂直两种分布格局。根据生态工程对象和目的。合理地安排生物种群,将有助于实现工程的预定效益。主体空间利用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总体布置中施工区域的空间组织问题。同时统筹兼顾施工区域有关土地的合理利用、水流的有效控制、周围的最小干扰等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规划,科学安排。

2、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

2.1 水环境问题

蓄坝拦水势必会对下游的用水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工程施工也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由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直接导致一些动物不能洄游过冬和繁殖,一些植物因不适应这种改变,逐渐退化等现象。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定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给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的土质等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保护农业用田免遭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损坏,通过雨水径流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相互补充和调节,改善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中。上游夹杂着大量的泥沙等沉积物导致库区水位不断上升,导致周围地下水位的上升,再加上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升高,加大了水汽的蒸发,由于库区周围土壤中的含水量明显增加,就很容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

2.3 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噪音问题

实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有序施工,是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水利工程一般都是建在峡谷、山区等地方,经常需要对一些地段进行爆破、挖填等作业,这势必会对施工人员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爆破和机器操作产生的噪音会对施工人员和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4 对当地空气的污染

水泥、石灰等,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施工材料。但由于它易挥散、易传播,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粉尘污染,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呼吸到这些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内部器官造成一定伤害,使当地民众和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3、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措施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的一个旁系,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工程周边水域和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门工程学。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某些需求,但也对当地的气候、水域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工农业生产,也对人类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而生态水利工程是从长远出发,从全局着手,通过科学规划和指导、河流综合管理以及传统除污技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3.1 共生互补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建立起水利工程和区域生态环境和谐平等相互协调关系,以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3.2 循环再利用以及综合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要实现对施工材料、物品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争取将每一种原材料和物品都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以确保在施工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实现工程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3 主体空间利用

主体空间的利用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当地的生物物种的分布规则而提出来的。主体空间利用的目标就是在合理利用施工区域土地、有效控制水流、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工程建设区域的总体规划和布置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安排。

3.4 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已经竣工或者还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利工程,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工程进行监控管理,严把审核关,确保工区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正常运行,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化,同时要配置专业的监测设备,并将监测出来的数据和信息整理成报表。通过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做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工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德育教育

当今时代道德理性被提至重要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是极其丰富的,几乎在每个章节、课时里都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为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地理学科在加强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教育责无旁贷,下面仅谈谈我个人的体会和做法。

一、寓德于教材,让学生信服,适时增强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1、联系国情,加强爱国信念教育。比如,自然国情中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国情中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概况与特点等,都是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它所涉及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寓国情教育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来渗透国情教育,在由知识向情感、意识、观点的迁移中完成国情教育任务,实际就是进行自我国情教育的过程。所以,地理学科在国情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如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美国》时,其中阅读材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的最好内容。

2、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如在讲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的天气与人类关系时,可以引入唐朝贯休的诗句“日出而作兮日入归,如彼草木兮雨露肥。”作为导语,教师简单地解释:白天出门辛勤地工作,太阳落山了便回家去休息,这里风调雨顺,草木都肥料充足。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中“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时,可以注意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穿衣入手:多媒体投影有“100%澳毛”标签的羊毛衫图,教师讲解如果经常逛商店的话,也许你会发现,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标有“100%澳毛”的字样。学生通过看图,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教师采用这样的导语,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关系较为密切,使知识的学习更贴近生活,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的生活问题,既作为导语引出新课或新知识点,又激发起同学的好奇心,让同学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从而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寓德于活动,让学生亲近,适时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1.适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社区环境,社区不仅是学生校外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教育信息、教育效果向外辐射的接受区。这种联系决定了社区最有可能也是最愿意为学校提供服务和方便的社会环境。学校花费不多的精力、财力,就可以就近获得社区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根据汾湖高新区的区域特点,积极挖掘一切能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社区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适时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例如,学生在对耕地流失的考察中观察到了“过度开发房产”造成的危害,在对小论文中提出要“科学地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保持最根本的耕地”。在对城市环境的调查与监测活动中,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只有整个社会行动起来,才能维护环境”;“从前只恨旁边工厂排放毒物,认为迁走就好了,实际上如工厂排放的毒物不加净化,即使迁往别处,照样会污染别处环境,毒害别处人民,要重在治理、防治结合”;“通过环境分析,使我们从现在起就关心,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将来到了工作岗位上,也将为保护环境做出最大努力”。这都是学生在通过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后建立的比较正确的环境保护思想。这种效果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不易达到的。因此,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又深刻的思想教育的好课堂。

三、寓德于练习,让学生可敬,适时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他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补差,因为学生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地理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全面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作用。教师适时将地理德育与地理知识能力有机地渗透在一起,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德育素质,才能长久保持、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停留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知育层面上,还应提高到德层面上。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福建土楼;夯土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71-02

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材料,早在石器时代的人们就掌握了基本的生土建筑的营造技术,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中就有大量的以生土为材料的建筑。生土建筑由于材料来源较为便捷而且稳定性良好,直到现在仍然运用广泛。本文要讨论的福建土楼就是典型的夯土建筑,那个时候客家的先民为了躲避战乱居家南迁,并在当地就地取材建立起了自己的家,这就是福建土楼发展的基本历史成因。福建土楼的营造技艺在明清时期到了发展的巅峰,其主要的建筑特点是墙体称重量大、工期长,相对于水、竹、石头等建筑材料其土墙材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福建土楼夯土营造技艺综述

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从建筑技艺上讲,传统的土楼构筑技术主要是靠夯土版筑,即通过夯杵等工具将黄土进行夯实并且干燥后来构筑墙体。福建土楼的土楼外墙使用的土配方非常的复杂考究,不仅是建筑材料,其营造技术还特别注意夯筑的工序,除非土质非常好或者天气好,否则夯筑的过程必须坚持一天只行墙一周的原则,等到夯好的土楼质量达标才能进行第二圈的夯筑,每一圈行墙之间的连接处要一定要保证密闭性,必须使用泥刀、竹片进行修正。

从文化意义上讲,土楼围屋建筑的向心性、对称性特点及聚族而居的特征,可谓是儒家文化和宗族精神的缩影。所以说,土楼营造技艺的建造与延续,不单单是出于生存、防御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与渴望。钱程、尹培如(2014)提出,夯土技术在新时展过程中创新的思维和方向。根据保护的不同等级的要求,在原始复原、改良维护、保护探索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刘托(2012)指出,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二、福建土楼营造技艺保护现状

(一)保护现状

据一些建筑土楼的老师傅介绍:土楼的选址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参照标准:一是要选择向阳避风,靠近水路地方,从而有利于生活、生产和出行。二是要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传统风水文化,实际来看就是左侧有流水,右边有山坡,前方有开阔,后方坚实的外部环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势不但能避开凛冽的北风,同时能获得最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开阔的视野。三是要根据山势的高低、坡度的缓急来选择楼址,使土楼与山体,山势相呼应,配比适当,和谐统一。

历史的经验证明,做好土楼的保护规划,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留住原住民。只有留住原住民,方能保护好土楼,保护好土楼的历史文化。此外,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土楼的文化研究、强化对土楼和土楼群周边的环境保护,确定土楼保护的有效技术措施,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制定激发土楼原住民保护热情和资金投入的政策措施,编制土楼保护与新区建设的规划设计等。

(二)相关影响因素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更引起国内外众多游客的兴趣,土楼的旅游观光热潮正在兴起。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向公众进行展示的要求。因此,利用土楼开发旅游产业,也就成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土楼保护的有效途径。

1.地理因素。福建属多雨、潮湿、温热地区且多白蚁,土木结构的建筑由于缺乏妥善维修保护,会出现老化、腐烂,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维护已迫在眉睫。土楼没有垂直的排水系统,只在一层地面有排水沟槽,卫生、洗澡和厕所的问题无法解决。许多原汁原味的土楼客栈因为这个问题而失去了接待游客的竞争力。

2.旅游业发展因素。土楼旅游虽然吸引游客,由于景区交通及服务等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众多旅游者来去匆匆,尚未能做到留住来客和招揽回头客,因此也就尚未能发挥土楼应有的作用。为此,在土楼的旅游产业开发中,为避免粗放型的无序发展和超容量开发,应根据土楼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好开发富有创意性土楼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规划。

三、基于保护原则的福建土楼营造技术思考

(一)原始原貌恢复

我们上文探索了福建土楼详细的营造技艺,在核心保护区要完全地按照传统的方式对进行修旧如旧,严格地逐一进行标记。邀请当地善于传统建筑的工匠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对土楼的修复尽量使用传统技艺。

(二)改良研究传统的工艺

要求对原有的土墙进行保护,对于风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墙体要根据传统的方式进行修补。在缓冲地带的维护中没有必要严格的按照传统的营造技艺,可以对传统的营造技艺进行一定的改良,主要的目的是真实地还原建筑的风貌。主要的改良方向有以下几点:强化墙体的耐久性;适当使用现代机械,减少人力投入;适当增加土墙的渗水性避免脱落;在墙体外侧增加一定的色彩和质感变化,保持艺术性的前提下做到美观。

(三)保护性探索和研究

周边的环境协调区可以基于保护性原则进行适当的研究和改造,一般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不改变土质的原料,也就是说,在原材料不断的情况下对其加工的过程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利用泥土装袋化、统一配料、标准施工等多种方法提高土质的加工过程,将传统的土材料的加工变成现代化的加工运作方式,并且严格控制泥土生产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运用统一装配的方法来建造生土建筑,极大地提高了土墙建筑的效率。第二种思路是保持其外形的情况下,对泥土生产的过程进行改良。这个形是保持其风貌的关键所在,由于周边的环境协调区的保护原则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在保证其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对内部的材料和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考虑到保护区是不允许出现于原始建筑风格相差很大的建筑的,而且为了旅游以及文物展示的需要,必须要在其原始的外观下对建筑的内部进行创新。

华侨大学的研究生团队对福建省土楼建筑区中周边环境保护区新建建筑进行了研究,经过试验和调查发现这些可以量化生产的面砖能够在非常好地还原原始风貌的情况下保持建筑的坚固性和耐用性,而且其表面的土质纹理也非常的逼真,并且这种技术也在后来经过了加工和改良,这种探索的成果也逐渐转化成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将普通居民建筑或者店铺建筑的外部做成了非常好的土质感,并与保护区内部的土楼建筑形成视觉上的统一。

(四)传承的载体

有调查发现,目前拥有土楼营造技艺的能工巧匠屈指可数。土楼维修之以所工匠难寻,一是因为会修土楼的人少之又少;二是因为这个维修活危险系数大;三是因为报酬低。目前懂得土楼营造技艺,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人数少且年龄又大,最小的都已近60岁。老师傅曾带过的几十个年轻徒弟这几年也都转了行。如果个人无法承接工程,土楼营造技艺也就没了传承的载体。这些“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虽然历经百年风雨屹立不倒,但是如果没有日常维护保养,也易损易坏,这就需要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去维护它、修缮它。所以,还需要政府或企业牵头,集中老匠人,成立项目部。只要有工程,土楼营造技艺也就有了传承的载体,那么,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参与土楼维修也就有了报酬,这才有可持续发展性。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中存在着各种障碍,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技能鉴定、培训和专业建设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方法,立法保护、书面传承将是更进一步的探索。

四、结语

2015的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旨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的实践,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其营造技术也体现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土楼建筑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集合居住、方位、生产生活等各种需要为一体,其营造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工作非常的重要。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传统的福建土楼营造工艺,并且以保护性为原则分析了营造技术的传承和改良思考,对此类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土楼建筑与文化[J].中外建筑,2006,(6).

[2] 李俊杰.永定土楼世遗地景观中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刘托.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4).

[4] 韩洁.谈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环境价值认知――以“福建南靖土楼”为例[J].中外建筑,2008,(5).

[5]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卢丽华.永定客家土圆楼“和谐”美学特征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培养 现代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祖国各地变化日新月异。作为自编的乡土地理教材向学生全面的介绍了本州各县市工农业、经济文化、旅游业等变化。这不仅对学生是一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本州地理环境意识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地理美学的教育。统观教材无不为之叹服,但在编辑上忽略了对学生现代环境变化意识的教育,树立环境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通过对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看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水土流失和耕地面积减少的严峻性,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污染的环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类都有极大的危害。

就拿我湘西自治州这片沃土来说,以前,崇山峻岭古木参天,各河流两岸山青水洁,恰似一方万物俱全的“天然公园”。而现在就大不一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县在1993年7月23日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整个县城被水淹没,损失惨重,接着95年5月31日县城又被洪水淹没。在这前后的几天中,我州相继被洪水淹没的有几个县,特别是泸溪县城被洪水围困三天之久。难道这种自然灾害是自然原因,而与人为原因没有密切地联系吗?94年以来各地的大小车辆也迅猛地增加,农村的剩余劳力大量涌向城市,道路窄,车辆堵塞现象经常发生,加上车辆排放的废气使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又如在现代生活中塑料袋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由于人们只注重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结果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由于改革开放,大办经济开发区,工程项目的增多,使各地的耕地面积日益缩小,加之山区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也愈来愈严重。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弄清人类对自然环境有哪些污染,造成哪些自然灾害,让学生提出见解,如何协调好自然与环境的关系。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问: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询问当地人们本地的环境有何变化,诸如:空气、河流、森林覆盖面积、河流的含沙量、土壤肥力等等。使学生对本地的环境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乡土教材的兴趣。例如:60—90年之间,我县城被洪水袭击的次数仅有2次。近十几年来,县城被洪水袭击的次数就达4次。并且每次河水的含沙量比往都有所增加,河水的水位比以往都有所升高。又如:我县水土流失面积1992年为216481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7.87%。每年通过河道输出地悬移质为129万吨,相当于冲走4056亩农田的耕作层。养分和表土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人口增长,继而又大量开荒,导致土地利用的恶性循环。

二、实地查看,弄清污染原因。

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查看,使学生弄清家乡的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诸如:河流、大气、植被、土壤等是否和访问时一致,弄清环境污染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还是自然因素所为。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这样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负起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使命。例如:我县每年排放污水总量7051000吨:万元产值排放污水3674吨:年排放废气(CO2)总量3118吨:万元产值排放废渣13.7吨。又如:县城内一段的猛洞河,河水污染严重,居民废气物的倾倒、粪便的排泄、以及各厂矿企业废水的排放,使河水污染十分严重。夏天下河洗澡,只能望而生畏。

三、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通过课堂学习和野外实地考察,要求学生自拟标题撰写地理小论文,提出如何治理各种污染,有何措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的工作能力。进而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更加升华,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例如:合理性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发利用:2、保护森林,严格控制采伐量:3、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特别是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4、新建厂矿要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5、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四、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建设: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兴趣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各种建设。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家乡的各项建设中去,从控制人口、珍惜耕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给当地的领导出主意、提建设,以便合理安排当地的各项基本建设,大搞植树造林,保护农田。把家乡建设成环境优美的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