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供应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0:00

供应管理论文

供应管理论文范文1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途径,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方法,达到人与知识的融合,进而创造集体的智慧并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响应能力。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管理。知识管理从实质上讲是一个对知识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企业运用集体智慧对企业内外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储存、传递和应用,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审视自己的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对不同属性的知识本身、知识的传播渠道、知识的创新和创造、企业文化的引导等的管理。在企业寻求知识传播和共享途经的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了不同知识主题之间相互转化,集体智慧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从而给企业带来了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管理就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和研究,一些著名的公司如通用、惠普等把知识管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管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与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从内容上来看有一定的差别。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知识的获取。从供应链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从供应链内的成员间与供应链外获取满足供应链整体需求的知识。第二,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大都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但事实上,企业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是有选择性的,只有一部分得到了共享和传播,因此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前提是知识识别,那些涉及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往往不会成为供应链中共享与传播的对象。第三,知识的运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特别强调成员企业之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成员企业的知识存储量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利用能力的协调,其最终目标是保证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得到知识上的保证,实现知识的优化和协调。第四,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主要包括战略性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成员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知识系统的管理、企业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提高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运用的效率,通过企业间业务互补提高知识的创新效率。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供应链上全体企业参与,通过对供应链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开发利用而开展的知识创造和创新、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最终达到改善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生产水平、创新能力,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二、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了解,本文构建了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特定的方法汇总供应链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该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管理层、方法工具层和知识网络层。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将供应链上获取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得知识获得创造和重新利用的机会,将显性知识与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融和起来。知识网络层是基础。供应链整体知识网络的构成包括供销商的知识网络、经销商的知识网络和制造商的知识网络,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的收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实施改进。方法工具层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方法工具,包括本体推理、模拟分析、专家系统和OLAP,通过这些软件技术的应用,最终形成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的共享,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知识管理层把收集到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挖掘,通过软件技术以数据挖掘、案例分析和专家知识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创造和创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最后这些知识资源都在管理人员这里得到系统的整合并最终把知识资源用于实践。供应链知识管理涉及广泛,结构复杂,需要将其系统化,建立一个动态管理模型有助于管理的系统化和清晰化。同时,这一管理过程还存在着网络安全、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对链上节点企业的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多加考虑。

三、结论

供应管理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经营和顾客需求多样化条件下,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仅靠整合内部资源是不够的。本文在探究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特点、模型以及与物流管理的关系,并认为供应链管理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管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集成化;物流管理;新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经营集团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物流的延伸。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作业直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包含于一体化物流,又超越了物流本身,它向着物流、商流、信息流、媒介流的方向同时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体系。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涉及实物资源在组织内部最优化的流动,而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组织内部的合作是不够的。 对于供应链的概念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观点,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供应链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执行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及成品生产、成品销售进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有几种常见的体系结构模型: 链状模型。链状模型是供应链体系结构的简单化模式,它研究以一个制造商为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的链状关系,链状模型是一维结构模型,能较为明了地表现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关系。 网状模型。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处于不同的几条供应链上,且其不至一个供应商或分销商,使供应链不再仅表现为一个简单的链状结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 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1、集成和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成是供应链从局部到整体自下而上资源、信息集中的过程,它强调供应链的整合性和一体化物流特征。分解是供应链从全局到局部、由上到下的过程,它强调在全局性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前提下,通过将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分解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具体实践供应链的目标。集成和分散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实现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精炼化原则。柔性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和优势所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满足供应链柔性的要求,就必须坚持精炼化原则,通过删除不能带来增值的环节,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分销商,设计适宜的供应链节点数,使供应链既功能完备又灵活高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集优化原则。供应链的形成是通过核心企业将非主营业务外包给专业化企业而形成的,基于业务外包基础上的供应链保证了各节点企业在所从事行业中都是最优秀的,从而实现了强强联合,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这些所谓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4、协作性原则。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协作性原则。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 5、动态性原则。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供应链必须设计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从而使供应链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工具。 6、创新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的设计同样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这也是供应链设计集成化、动态性的要求。这种创新性体现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敢于突破陈规、大胆质疑现有管理方法,采用新的更先进的管理技术,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创造性地创新设计。 7、战略性原则。供应链虽然是由不同企业合作形成的,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毁俱毁、一荣俱荣”的“双赢”关系,因此只有坚持战略性原则,才能实现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长远利益,保证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

供应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任;理论;实践

一、供应链信任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供应链信任关系的社会交换理论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交活动时的心理学规律的解释,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等,该理论认为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某人或某个群体是否可信。著名的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学家布劳认为,交换行为发生前需要信任他人,相信他人会做出预期的等价回报,人们在对付出与回报进行估算之后,才会进行公平交换,双方信任的感觉才会产生,否则交换活动就会终止。因此,从社会交换理论可导出社会交往行为的原则应当为公平交换原则,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时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时就停止的一种自愿。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关系来源于企业间对公平的感知,合作双方对交换的公平性的认可程度与信任的程度具有正相关的关联。公平性包括三种形式:收益性公平、程序性公平及互动性公平,其中收益性公平是对交易的结果预期所得的经济利益的公平性;程序性公平是指交易双方在履行交易程序的过程当中的行为上的公平性;互动性公平涉及交易一方对另一方所表示的态度看法等的行为方式,如同情、尊重、体谅等等。收益性公平度量的是行为的结果,而程序性公平和互动性公平度量的是行为的方式,交易者对于这三类公平的感知程度都与信任关系的构建息息相关,但互动性公平的主观性一般大于程序性公平和收益性公平。

(二)供应链信任关系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认为,任何不同经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所进行的谈判、讨价还价、搜集信息等活动都要发生费用,并称之为交易成本。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理论,并将交易费用进一步细分为事先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两种。前者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契约的成本,即与市场相联系的交易费用,如研究信息的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检验和履行成本。后者则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准则而引起争论的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的成本,如管理机构解决交易纠纷的成本: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如果存在一个有效的信任机制,交易的总成本(包括事先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是可以控制的,对于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新制度经济学派提出了正式的制度安排,然而,某些正式制度安排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机会主义等问题,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来建立信任机制,以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可用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来衡量。这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形式决定了交易成本的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在最初的交易过程当中通过信息的沟通交流及考察评估,双方可以逐步建立信任的关系,对于以后的交易则意味着超越合同上的灵活性,作进一步的信息交换等,由此可以降低不确定性。此外,信任机制的建立还可减少供应链企业对专用资产的投资,因此交易的总成本随着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的降低而下降。不可否认,信任的一方有可能被另一方所利用,所谓机会主义的产生,这同样需要通过采用有效的技巧来避免信任的被利用。

二、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的应用实践

(一)信任关系的形成阶段

信任一词是复杂的本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内容,从企业跨组织的结构关系来看,信任可划分为能力型的信任和特征型的信任,前者意指一方对于合作方或交易方的能力的信任,其中能力包括产能、质量、产品创新、服务等在内的客观上所获得的评价;而特征型的信任是基于一个组织的文化和哲学的,其表现形式大体有:不会给对方企业造成攻击性;保护对方企业的福利、利益;在主观上给予对方企业值得信赖的感知等等。在发展供应链关系之初,即信任关系的形成阶段,特征型的信任方式一般难以凭空产生,而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能力型的信任却是信任关系构筑中的一个必要条件,一方只有在相信另一方的能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步作出信任的举措。因此,企业在挑选供应链关系成员之初,应当制定一定的供应链成员能力的评估体系,全面系统地对供应链候选成员的能力进行考察,然后进行初步的筛选排除,其后对有能力的企业进行再评定,并将之视为进一步发展为具有特征型信任条件的候选企业。

由于双方企业都受到对方能力的吸引,合作双方憧憬在建立供应链关系后可获得一定的回报,即所谓的双赢,这是信任关系之初的激励作用。在这一时期,激励机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激励机制的前提是应当达成包括:共同的目标、双方组织的相容、角色的描述正确等在内的内容。若要构筑进一步的信任关系,企业在对供应链伙伴的选择上应当注重选择那些能够带来互补性的资产和相容的价值观的合作企业,当供应链合作双方的社会背景和公司文化的相容程度高,双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相容的可能性越大,后续的信任关系的抗干扰的能力越高。此外,相似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也可能使供应链成员间具有相似或相容的管理风格、工作方式等,使得不同企业人员的相容性高,一定的血缘关系、情缘关系和人缘关系纽带亦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发展,从而确保供应链成员间强大的凝聚力。在这一时期,企业除了考察供应链成员的能力、口碑之外,还应当考虑双方是否拥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是否相容;双方角色的定位等问题。

(二)信任关系的发展阶段

供应链中的信任关系是一个成员双方相互诱导的过程,而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过去的行为对现在及将来的行为存在着重要的影响,行为人以往所获得的经验是现在与将来的信任关系构筑的基础,因此只有一个长期持续、相互诱导的关系才能进一步转化为良性循环的信任关系。当合作关系至少为双方带来预期的利益时,相互信任的关系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得以强化。双方的政策制定者在战略上的一致固然重要,管理层经理在生产、计划、物流等职能上的相互磨合也奠定了信任关系的基础,如果企业能够使双方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关系发展为一定程度的私人关系,将可能大为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沟通能力,其结果必然会减少企业间的摩擦而提高相互信任的程度。

在信任关系的发展阶段,供应链关系的破灭最常发生,对企业的打击也是最致命的,有的企业甚至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资金后却遭遇了信任关系的陷阱。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应当考虑有效的约束机制,在供应链关系中建立一个机会主义的防范机制。这一防范机制的内容应当包括: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阐明各企业应当履行的责任义务;并提高当欺诈、逃逸、懈怠发生时的沉没成本,从法律上、信誉上稳定供应链关系。虽然要建立一个面面俱到的契约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未来的许多事件在签定合同时难以预料,而且判断信任与否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然而,在不断的学习累积过程当中企业对关系变化的预测准确性可得到提高,如果企业在关系发展的每一步都密切注视对方企业的动向,这将会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供应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旅游服务系统供应链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实施。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业,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制造业,自从有了企业那天起,质量、成本和时间就一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三个方面,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产品的方法(即生产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生产制造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制造技术、管理战略(理念)与手段,使得厂商有机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生产(JIT)、看板(Kanban)等,在企业界与管理学界非常流行。为实施与完善这些战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尽头。因为单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不能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协同动作,才能真正从整个供应链降低响应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他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与此同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广泛采用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1997年,美国的制造企业投入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活动中的费用达到8620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国集团,如DELL、P&G、HP、WAL-MART作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在企业界广为传诵,也引起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极大热情。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但对于什么是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比较常用的提法有,“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运商、仓库、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本身。而在每一个企业(如制造商)内部,供应链包括其所有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分销、资金与顾客服务”。

LeeandBillington(1992)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供应链是由若干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分别完成对物料的采购、零件或产品的加工、直到将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尽管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但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各个企业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形成更强的竞争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它以多品种、变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生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为满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娱、购、游方面的需求而引发了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别,由此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决定了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业内各企业之间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旅行社通过采购相关的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

旅游业内这种相关企业以旅行社为核心,联结成一个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系统。这种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虽然旅游服务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其运作机理和管理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

旅游服务业如何提供优质的、特色化的、全程的旅游服务,跟上国内其他成熟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步伐,接轨世界现代化旅游服务业的进程,是值得日后旅游服务供应链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外资旅行社可以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并可直接与交通和饭店经营者交易。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无论在规模、经验和管理理念方面同国际旅游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体系,形成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的垂直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顾客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其获取信息也越来越便捷,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所以顾客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去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系统的管理进行创新,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服务,成为旅游经营企业的主要职责。我国旅游企业目前总体来说,数量多但规模偏小、且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单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很难满足顾客的多样需求,旅游企业只有通过相互合作运用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模式才可能满足当今顾客易变、多样性的需求。

能使旅游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具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服务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如今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刺激公民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逐步放开旅游服务业,使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既面临机遇,同时又面临巨大挑战。我国旅游业运行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管理的力度,是实现旅游业顺利运营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相关协调政策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不顺,政策不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磨擦碰撞现象仍很多,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协调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见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机理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它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适应于旅游业各企业,特别是对一些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旅游企业显得尤其重要。像2006年国家旅游总局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目的就是要帮助革命老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如果没有一种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作指导,则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旅游资源并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旅游业起步较早,目前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市场发展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旅游服务基础研究,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部门来研究旅游服务的特点和作用;旅游服务感知研究,主要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他们对旅游服务的期望、满意程度等,并研究影响旅游服务的感知因素;旅游服务质量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去衡量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电子旅游服务研究和旅游电子商务,主要的研究是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上述这些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在游客的感知和满意度方面,研究方法也多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及地理学的角度而进行的。这些内容大多是从服务的角度谈服务的存在问题,其宏观性不足,较少地从服务的角度系统诊断旅游服务系统或旅游业的缺陷问题。而国外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也是比较罕见的。

但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的一些实际做法却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相符合。欧美国家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旅行社业内部进行了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的垂直分工,而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又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了水平分工,实现了专业化的经营。在澳大利亚,各种旅游产品先通过众多的零售商销售给客户,再集中起来批发给旅行社,这种先分散经营后集中的方式可充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西方发达国家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便游客对各种旅游产品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是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一致的。

国内研究现状

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可以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所以在对于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国内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企业服务人员对游客的心理、态度和技巧等方面。

在我国关于旅游服务系统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其中邹慧萍等(1996)探讨了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想;赵洁(2002)构建了基于Browser/Server的旅游服务系统TSS,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网络结构、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张文建(2001)则分别从旅游和服务两个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系统模式以及旅游服务传递系统等;杜文才(2003)分析了旅游业的信息特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旅游业经营环境变化,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过程重组;张英姿(2005)提出构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意义,但并未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起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是用于制造业,而旅游业是属于服务业。那么能否把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用于旅游业呢?下面本文就对其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旅游(或称旅游活动)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主体(旅游者)、中介体(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经营企业)和客体(景区或景点)之间,表现为客流(旅游者出行路线及安排)、信息流(旅游开发规划、市场营销)与物流(物质的供应与流通)的统一。而客流和信息流可以作为特殊的物流,因此可将现代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旅游的开发管理中。

其次,在客体——中介体——主体这条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质量、成本和时间同样是三个关键要素。质量要素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进一步决定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从而影响到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成本要素则决定旅游业的获利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间要素是决定响应旅游者需求的速度,与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有关,也与旅游企业的效率有关,从而又影响到质量和成本。所以,为质量、成本、时间三要素提供基本保证的旅游服务运作模式及其管理在旅游业的地位不容忽视。

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适应目前环境的最为先进的运作模式,而且作为一种协调参与者的相关活动的全面整合系统观,着重强调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和整体运作,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旅游服务分工协作的系统以及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作管理可以提供理念的启发、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参照。

借鉴供应链管理模式,旅游业就可以根据实际,围绕实现顾客需求的有效合作方法的研究,探索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模式。

旅游服务供应链进一步研究方向

根据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对旅游业的重要作用,要真正发挥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主要探讨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景区、景点三者之间应如何进行协调,才能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部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又使供应链各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旅游服务业是一种基于需求的行业,尤其是对信息的需求强度高,它们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而非有形产品,特别强调顾客服务与信息传递的关系。对服务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大量的专业与经验以信息流的方式对顾客进行传达或服务,从本质上与电子商务的精神是相通的。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效率、协同、敏捷、快速,不仅有助于服务业有效地提高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服务业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可以进行及时、丰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物流的瓶颈对服务业电子商务影响甚微,地域分散的资源非常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集聚和共享。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是旅游服务供应成败的关键。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旅游经营者

旅行社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组成部分,起着协调相关旅游服务企业的作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解决旅游社、交通、餐饮、住宿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如旅行社与航空公司之间关于定票的协调机制研究,作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航空公司希望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时多购票,而在旅游旺季时少购票,而作为旅行社的实际情况则正好是相反的,那应该如何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则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重点。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能协调一致、抱成一团迎接外来供应链的威胁与攻击,必须要有对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有利地巩固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下游结点之间的忠诚度、保证了风险及利益的共享,业务集成,有力地减少了企业的无效率的重复运作。

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集成问题主要是应该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集成,以达到快速、高质量、低成本去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如何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如何对其绩效进行管理的问题。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基础:旅游资源与环境

景区或景点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要发挥景区或景点吸引力,必须要做好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里的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旅游资源分为两种:有物质的、有形的,如山川、园林等;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民俗文化、旅游服务等。

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特色不受削弱,而且还涉及到其周边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保护问题。注重资源环境保护,防止破坏性开发,尤其要重视对自然保护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经济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如何开发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而关于景区、景点与旅行社的协调问题,主要是研究多委托人和多人的情况下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问题。因为一家旅行社会同时开辟若干条旅游线路,而一个景区、景点也会同时与若干家旅行社进行合作,对于应该如何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破坏当地的旅游生态资源,同时又不能使旅行社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是旅游服务供应链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英姿.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2(1)

供应管理论文范文5

相对于其他类型公司而言,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庞大,这对其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只有高水平地整合供应链,保证供应链的效率、柔性与可靠性达到较高水平,才能提高全球物流的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加快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特点和成功案例分析

1.1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跨国公司是全球性的,经营面向全球市场,物流遍布全球,在所经营的产品范围内,对全球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历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供应链根系庞大,供应链管理的任务重;(2)跨国公司在供应链中具有主导力量;(3)供应链整合的难度大、重要性高。(4)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进行深层变革的技术基础,又给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注入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信息化、柔性化、反应迅速化、整合程度提高后的管理一体化。

1.2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分析因为上述特点,跨国公司为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必须依据本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模式,不断对现有供应链进行重组与整合,最大限度地优化供应链。在企业竞争全球化并且日趋激烈的今天,主动的挑战者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创新迅速崛起,如戴尔;主动的持续改进者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或保持竞争优势,前者如海尔,后者如摩托罗拉。对这些跨国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可给经营者提供许多改进、重组与整合供应链,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思路和方法。

(1)戴尔模式。该模式是基于“直销模式”的供应链管理。在库存方面,因为与客户保持直接关系,用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和准时化(Just-in-time)的生产方式,装配车间不设任何仓储空间,配件由供应商直接送到装配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送给指定客户,原配件和成品均实行零库存。在信息处理方面,公司与客户直接发生销售和售后服务关系,缩短了客户信息反馈的时间,有效减少了信息的损耗;并且,通过与供应商共享客户信息,不仅巩固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而且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处理信息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在配送方面,该模式缩短了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时间,使公司有了极大的自和自由度,公司以合同方式与第三方物流建立伙伴关系,完成产品的配送任务。

(2)海尔模式。该模式是基于“一流三网”的管理模式。“一流”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配送资源网和信息网。具体做法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实现JIT过站式物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网,优化外部资源,建立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供应商由原来2200多家优化至721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同时实行并行工程,使一些国际化大公司以其高科技和新技术参与到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中;整合全球配送网络,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分拨物流体系,配送网络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国内到国外,从B2B到B2C,体系健全,配送效率和可靠性大幅提高;在信息网方面,海尔在内部实施了ERP,在外部搭建了CRM和BBP平台,并且采用信息集成程度最高的LES物流执行系统,建成了内外信息高速公路,为市场反应能力的增强和物流效率的提高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3)摩托罗拉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①建立数字化物流系统。基于该系统,实施全球化采购,本地化生产,进行上百个型号产品和几万种原材料的管理。②专设了一个从事物流管理的团队。该团队的主要成员由托罗拉各事业部的物流骨干人员及总公司的骨干人员组成。该团队主要负责摩托罗拉物流工作的协调和物流服务商的选择等管理工作。③通过加强物流服务商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首先,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物流服务商。选择物流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公司全球的物流总量,统一标准招标,最终按“5+2”方式确定物流商,即5家货运企业和2家快递服务商。在该模式下,一方面招标形成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物流服务商数量的精简与合理匹配可简化公司对物流服务商的日常管理,提高管理与物流效率。其次,实行全球运输管理百分考核制。通过成立的全球性物流资源公司对本公司的物流服务备选商和服务商实行全面、严格的考评,及时淘汰不合格者。最后,物流业务量分配遵循“80/20”原则。服务好的物流公司拿到80%的业务,稍次的物流公司拿到20%的业务,保证某些重要线路上有两家物流商同时服务,若一家因为一定原因不能提供服务时另一家可迅速接管整个业务,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风险。

2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因为跨国公司具有经营和市场面向全球、业务量巨大等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之间的一些特有关系

2.1物流管理对供应链管理有极高的依存度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原本不可分割,对跨国公司而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高度依存。因为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庞大,供应链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物流管理的水平,供应链整合不好,物流的效率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

2.2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决定物流管理的战略思路跨国公司根据本公司基本情况选择相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此后,公司的所有物流策略只能在供应链管理模式框架内优化。

2.3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柱信息整合和物流整合是供应链整合的两个最重要目标,只有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跨国公司为整合供应链付出的巨大成本才会得到降低,市场反应速度也才能提高。因此,只有物流管理策略得当,水平提高,其整合供应链的作用和效率才会体现出来。

2.4跨国公司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资源

3跨国公司的物流策略分析根据以上分析,跨国公司要提高物流效率,必须选择适合公司特点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公司的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并分别从供应链的上下游和公司内部着手,选择合适的物流策略

3.1供应方物流策略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上游,是公司的供应商,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物流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发包策略。跨国公司专注于核心业务,利用自己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在与供应商共享客户信息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核心业务采用招标等竞争的方式发包给供应商,同时,将供应方物流也同时发包给了供应商,跨国公司在此基础上实施JIT采购和原材料配送,库存和运输的任务转嫁给供应商。②基于数字化系统的全球采购策略。在跨国公司建立了健全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后,利用快捷的海量信息,全球范围内低价JIT采购,同时实施JIT原材料配送,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③JIT策略。这种策略一般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④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策略。这种策略一般也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基于订单信息流的有效管理,接到订单后再采购原材料和生产,实现集约化物流,消灭呆滞库存。⑤战略伙伴策略。利用跨国公司的信息和客户资源,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上游供应链的集成物流,创造多赢的局面。超级秘书网

3.2销售方物流策略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下游,是公司的客户,跨国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物流策略一般有:①配送体系构建与整合策略。跨国公司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利用信息网略,构建并整合公司的全球配送体系,实现JIT成品分拨物流体系、备件配送体系和返回物流体系。②物流服务商选择策略。用“竞合”的思维,选择优秀的物流服务商,并且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维持柔性的竞争性的合同关系,保证成品配送的效率、可靠性和可持续性。③就地生产策略。全球采购,就地生产,减轻成品向下游配送的任务,将配送任务向供应方合理转嫁。

3.3公司内部物流策略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内部物流策略应根据外部物流策略的选择而选择,一般而言,内部物流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公司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库存最小化,消灭呆滞库存。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应该选择相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整个供应链,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物流策略,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乃至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尔林.戴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物流管理的启示[J].物流技术<2004<(3).

供应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策略

作为网络经济的必然产物,电子商务掀起了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面对电子商务大潮,众多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解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问题。

供应链是指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各个环节纵向一体化网络,是对整个供应链的各参与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使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最大化,并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网络上的各组织或部门具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基础上的管理,它将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

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的协调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供应链的协同管理面临挑战,关于在供应链内建立协调合作关系,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认为,供应链各方以各种正式合同来保证合作,一旦合同拟定下来,各方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以信任的方式开展合作;观点二认为,由于供应链各方存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关系,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上,积极的相互作用加强了对方合作的信任。

在实际情况中,上述两种观点各有偏颇,不可能设计出一种能够涵盖未来发生的所有偶然事件的合同。因此,彼此尚不信任的双方不得不靠建立信任关系,来解决合同内尚未涵盖的问题。在多数有效率的合作关系中,两种方案兼而有之。故应从两个方面来完善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一是从供应链的硬环境建设方面,一是从软约束方面,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运行。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硬环境协同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硬环境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供应链成员必须遵守的硬性合同、制度。由于这两方面都具有一旦建立就保持稳定或具有强制性、灵活性较差等特点,所以把两方面共同努力达到的供应链协调称之为供应链,即硬协同管理。硬协同是供应链最主要的协调管理工具,在供应链管理的初级阶段也是最有效工具,要想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为供应链协调提供技术支持,保证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和商流等畅通。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基础设施必须跟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能为供应链各阶段之间的同步行动创造条件。

电子商务要求的基础设施首先就是网络设施,供应链上必须完善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Intranet(企业内部网)和在企业之间建立外部网络(Extranet)。使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连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供应链上的信息才能同步传输,信息在出现的同时就能在供应链上得到共享。

供应链上的生产和物流设施必须满足电子商务的需要,电子商务时代的运输更多的是趋向于第三方物流,那么传统供应链企业包揽一切运输任务的状况就得改变,许多不必要的物流设施完全可以省去。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的设施不匹配会导致供应链不协调,必须进行优化。

另外,供应链上企业的管理系统必须能满足供应链协调运营的需要,管理系统要能有效的把企业各功能模块集成起来。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很多,应用范围各不相同,应用最广的主要是两种系统,一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系统),一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两种系统基本涵盖了供应链的整个管理范围,能够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ERP系统掌握了整个企业的原材料、订货、生产安排、成品库存及其他信息,跨越了企业职能之间的界限,涵盖财务、物流、生产、订单完成、人力资源和供应商管理等功能模块,这些模块相互关联,因而每一职能的使用者均能知道公司其他领域发生的情况。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不仅仅纪录整个系统状况,同时还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提高效率、减少失误。此外,ERP系统的杰出之处在于实时提供广阔视野。

CRM系统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具有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关系获得客户信息的功能,从而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客户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盈利能力。CRM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加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它一般由销售、市场营销、服务、电子商务和电话中心五个功能应用组件构成。

合同制度的建立

对供应链的协调起着关键作用的合同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信息共享机制供应链要通过联合预测与规划来实现协调,前提是必须要有共享信息,减少供应链上的波动,必须保证各阶段决策的基础数据如销售量、需求量和库存量等的一致性,制定一些合同与制度来要求各阶段都能把自己掌握的数据与其他阶段共享。许多企业认为,共享信息会泄漏自己的商业秘密,因而持消极态度,一旦信息共享的合同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这种行为就应该受到惩罚。

利益分配机制供应链的协调运营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盈利能力,但是各阶段从这种协调中得到的利益是不均衡的,这就限制了一部分企业采取协调措施的积极性,把协调运营所增加的盈利在各阶段之间进行再分配,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分配的比例只有通过强制的形式规定下来才能得到承认。由于很难区分各阶段在协调管理中所付成本的大小,因而比例的确定是一件困难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妥协。

冲突解决机制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能够显著增强供应链的协调关系,任何供应链关系都难免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果冲突解决得不能令人满意,就会使合作伙伴关系恶化。为了促进交流,管理者及合作成员之间应该经常定期举行例会,在矛盾转化为冲突之前付诸讨论,即便未能采取基本对策,也为矛盾的深入解决提供了一个基础。详尽的合同是有效解决争端的有效工具,通过签署合同,鼓励供应链成员协商解决计划外偶然事件的发生,以此增加彼此的信任。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软约束协同

供应链的软协同就是要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各成员能够自觉地维护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这是精神、文化、理念上的融合,又称为“文化协同”。电子商务环境的虚拟性增加了供应链上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因为虚拟的供应链成员更容易做出短期的投机行为,从而破坏供应链的和谐关系。

供应管理论文范文7

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软件安装知识并不丰富,学习前软件已由专业人员或实验指导教师安装,学生只学习其应用程序,而忽略了安装过程。只有少部分学生在理论上知道该软件如何安装,尝试过安装过程,而安装成功的寥寥无几。用友ERP-U8(U8.72)安装对系统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均有较高要求,且在安装U8(U8.72)之前,应确保操作系统是“干净”的,即计算机没有安装过任何其他类似软件或者已经卸载干净。安装步骤有4个:IIS安装、数据库安装、ERP-U8(U8.72)安装和数据源配置。[2]以下对安装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一)IIS安装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ERP-U8(U8.72)系统的Web服务器必须运行在IIS基础上,所以在安装ERP-U8(U8.72)系统之前,必须先确认已经安装了该组件。下面通过介绍IIS组件的具体操作说明常见问题:(1)双击[控制面板]窗口中的[添加或删除程序]图标,打开其窗口;(2)单击[添加或删除Windows组件]按钮,打开[Windows组件向导]对话框,选中“[Internet信息服务(IIS)]复选框;(3)点击下一步,进行安装,安装过程要求放入系统安装盘,按要求做就可以安装完成,前两步一般较顺利,如果没有系统盘,第三步安装就无法继续进行,此时,可以在网上下载IIS5.1安装包(压缩包需先解压缩)进行安装,在“插入磁盘”对话框中点击“确定”按钮,系统会提示选择安装路径,选择下载的安装包,然后就可以开始了。在这个安装过程中,系统会提示选择安装所需的文件,这些文件系统均都可以在安装包里自动搜索,利用IIS5.1安装包也可以完成IIS组件的安装。[3]

(二)数据库安装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用友ERP-U8(U8.72)的运行需要有数据库的支持,有两种数据库可供选择:一种是占存储空间较小的简装版MSDE数据库,其安装非常简单,且安装过程不易出错,且该数据库安装结束后不需重启机器;另一种是MicrosoftSQLServer2000+SP4(或更高版本),这种方法的安装过程较为复杂,且需安装SQLSever2000SP4补丁程序,与SQLSever2000相比较,MSDE数据库在用户增多后其性能下降,并且没有管理工具,其他功能基本相同。用户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程序,如果对此方面要求不高的单机用户可安装MSDE。[3]

(三)数据源配置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用友ERP-U8(U8.72)安装成功并重新启动计算机后会有数据源的配置过程,并要求在“数据库”后的文本框输入数据服务器的计算机名,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欠缺的学生,该步骤也会成为安装的障碍。解决方法是:在计算机的桌面上,找到“我的电脑”,单击鼠标右键找到“属性”,在“系统属性”对话框中选择“计算机名”选项卡,在该界面中找到“完整的计算机名称”后的字符即为数据服务器的计算机名。[4]

二、用友ERP-U8供应链管理操作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系统管理方面1.建立账套时选错企业类型,导致某些业务不能启用。建账时易选错企业类型,导致某些功能模块无法启用,系统默认企业类型为“工业”,可以根据企业实际进行修改,当选择“工业”企业类型,供应链管理系统才能处理产成品入库、限额领料等业务;当选择“商业”企业类型,供应链管理系统才能处理受托代销业务。[5]另外,企业类型的选择也将决定系统预置科目的内容,所以必须选择正确。若设置错误,解决办法即是由账套主管在修改账套功能中进行修改,但是此功能只能将企业类型从“商业”改为“工业”,反之则不行。2.其他系统在运行时,系统提示正在执行某操作,当前功能不能执行。ERP软件的运行需要较高的运行环境,各功能模块往往不能在同一台电脑上同时运行。所以,当学生操作不当同时启用多个功能模块时,系统往往提示正在执行某操作,由于功能互斥,当前功能不能执行。针对此类问题,解决办法是关闭其他不需用的模块,只需鼠标指到不需用功能模块,然后右键弹出并点击“关闭”菜单即可。3.新建账套后,系统提示操作员非法。当设置操作员权限时,未赋予操作员拥有该账套的操作权限,系统不允许进入该账套进行操作。解决办法即是以Admin或账套主管的身份注册进入系统管理,对该操作员进行相应赋权。4.从教材附带光盘中备份数据不成功。当备份操作不规范时,备份后的数据往往不能正常使用。解决办法是,备份分3步进行:(1)将光盘中需要备份的压缩文件复制到硬盘上;(2)对该压缩文件进行解压缩;(3)将解压完后的文件删除其“只读”属性,然后按正常程序备份数据。

(二)基础设置方面1.输入存货档案时不能输入“代销”属性。输入存货档案中当“代销”属性显示为灰色时,说明未启用存货的受托代销业务。需进入库存管理系统进行选项设置,将“有无受托代销业务”选项选中,或者到采购系统进行选项设置,将“是否受托代销业务”选项选中。当采购管理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集成使用时,这两个功能是相通的。这时,再回到输入存货档案界面即可输入“代销”属性。2.费用项目无法设置。费用项目的设置必须先设费用类别,再在相应类别下设置具体的费用项目。即使无分类或者只有一个分类,也要先增设“无分类”或者某一个分类的费用项目分类,然后在“无分类”或者某分类的类别下进行费用项目设置。3.数据无法录入。输入客户档案时,“银行”按钮显示为灰色,即无法输入“银行”信息,[5]这时应该单击工具栏中的“修改”按钮,系统弹出“修改客户档案”窗口,“银行”按钮变为黑色,这样就可以输入“银行”信息。还有库存管理的期初结存数,当选中某个仓库时,要点击“修改”按钮,才能输入此仓库中的具体存货信息。4.收发类别设置错误。在“基础档案|业务”下设置收发类别时,没有看到下面的收发标志选项,误将“入库”设置为“发”,将“出库”设置为“收”,这将导致后面设置采购类型和销售类型时,找不到相应的出入库类别。这时需要重新返回修改收发类别,将“入库”设置为“收”,将“出库”设置为“发”。

(三)采购管理方面1.无法手工录入期初采购入库单。设置采购管理系统参数时,若设置了“普通业务必有订单”选项,则无法手工录入期初采购入库单,只能拷贝其他单据生成。这时,需将参数“普通业务必有订单”选项取消,即可手工录入期初采购入库单,录入完毕并审核后若需要可重新将参数“普通业务必有订单”选项选中。如果采购管理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集成使用,则采购入库单应在库存管理系统中录入。只有期初的采购入库单是在采购管理系统中录入,若录入的期初采购入库单缺少“期初”二字,是已经进行采购期初记账,记账后就不能在进行期初数据录入了。这时,可以打开“采购期初记账”,点击“恢复”按钮,返回未记账状态。2.凭证选择范围过大。在存货核算系统的业务核算模块中记账后,财务核算模块下生成凭证时,由于数据缓存量过大,可能会显示数据选择范围过大以至于无法生成凭证,请缩小数据范围。这时需要单击屏幕左上方“清理”按钮,进行数据清理后重新登录即可。3.输入采购请购单时数量输错。当主计量单位和从计量单位并存时,录入数量易出错。如2012年1月10日,本企业向上海永昌服装厂提出采购请求,请求采购永昌男衣50包,每包200件,报价280元/件(即56000元/包);女套装50包,每包200条,报价180元/条(36000元/包)。学生在录入请购单中采购商品数量时,往往不知所措。这时只需根据计量单位输入相应的单价即可,以男衣为例,若数量输入50,则表示计量单位为包,则单价为56000;若数量输入10000,则表示计量单位为件,则单价为280。4.现结与结算混淆。现结表示客户随即用现款结账,没有拖欠货款;而结算表示采购发票和采购入库单之间的核对一致,采购发票上面有货物单价,而采购入库单(可能不止一张)上面有最终的入库数量。采购商品时若现结,只需在采购发票界面单击“现结”按钮,输入相应结账信息后,发票左上角显示红色“已现付”字样,再点击发票界面的“结算”按钮即可。这相当于自动结算功能,完成后发票左上角显示红色“已结算”字样。若采购的商品没有及时付款,此时,需要通过采购管理模块下的采购结算功能实现采购发票和采购入库单的结算,过滤后要选择发票和与之相应的入库单。有些同学不注意匹配,造成无法结算。若无意中点击了发票界面的“结算”按钮,需要在结算单列表中找到该张结算单据,删除后重新结算即可。

(四)销售管理方面1.无法进行“坏账准备设置”。在设置与销售管理系统相对应的应收款管理系统的参数时,“坏账准备设置”项目不存在。这时,应在应收账款|设置|选项下降坏账处理方改为“应收余额百分比法”,在“坏账处理方式”设置好后退出ERP-U8系统,然后重新注册登录该系统,“坏账准备设置”项目即可进行设置了。若不重新登录,可能相关系统参数还保持原来的设置,没有刷新。2.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业务处理不正确。业务内容:2012年1月10日,广州东山贸易公司向本公司订购200套永昌男套装(采用先进先出法,需逐笔结转销售成本,假设单位成本为750元/套),本公司报1020元。经双方协商,以1000元成交,双方签订销售合同,合同约定分4次收款。25日,本公司给广州东山贸易公司发出男套装200套,27日本公司开具销售专用发票,并结转销售成本,同日,收到广州东山贸易公司的电汇,系支付第一期分期收款业务的款项。业务处理方法为:(1)在销售管理系统填制并审核销售订单、发货单,业务类型为“分期收款”;(2)在库存管理系统生成并审核销售出库单;(3)在存货核算系统选择业务类型为“分期收款”进行“发出商品记账”,然后生成凭证,借:发出商品150000,贷:库存商品150000;(4)在销售系统生成销售专用发票,并进行“现结”。这里要注意将发票数量修改成50套,因为分期收款销售的会计处理是按合同收款日期分期确认销售收入的,该操作学生普遍易出错;(5)在存货系统再进行一次“发出商品记账”,单据类型为“销售发票”,然后生成凭证,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成本37500,贷:发出商品37500,该步骤学生很容易遗漏;(6)在应收款系统执行应收单据审核(包含已现结发票),然后进行制单处理(现结制单),分录为:借:银行存款58500,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0,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6]

(五)库存管理、存货核算方面库存管理的期初结存数据需要分仓库进行录入,而且要分仓库分别审核,如果不审核,后面的销售处理业务会出现“库存不足”的问题。采购期初初记账后的入库单都是在库存管理系统中录入,但是如果在销售管理系统中选择“销售生成出库单”,则出库单会根据发货单自动生成,只需在库存管理系统中审核即可。对于盘点业务,要注意单据记账后才能进行盘点,若盘盈,需要另外录入单价再审核;若盘亏,可直接审核自动生成的其他出库单。对于存货核算系统的期初余额可以不用手工输入,直接从库存管理系统取数,所有仓库取数完毕后要记账。如果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或者移动平均法核算,每笔销售业务都要在存货核算系统中记账,以核算成本,采用其他方式核算的,月末一次性结转成本。这里要注意暂估入库业务的成本核算处理,是在“业务核算|结算成本处理”下进行,不同的暂估方式其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三、提升教学质量的相关建议

(一)引入ERP沙盘计划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学生组成合作团队,分工完成实验内容。用友ERPU8.72可以设置会计主管、账套主管、出纳等角色,并赋予与之相应的权限,还具有总账、应收款、应付款、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等模块。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教学需要几个月,而实验教学内容基本在一个月之内,这就需要同一个人用不同操作员账号重新登陆系统,这导致学生对不同角色的职权划分界限模糊,且无法清晰理解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例:采购管理系统中录入采购订单、入库单并收到发票后,应进行采购结算,如果没有结算,单据是不会传递到应付款系统中的,也就无法审核。如果采购、销售、应收、应付由不同操作员操作,则分工会比较清晰,不会出现忘记记账无法审核的情形。可以采用用友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4-5个同学负责一个公司帐套,每位同学各司其职,共同实现业务目标,然后各个公司可以评比业绩。之后开展下一轮实验,同学可以轮岗,熟练运用软件操作。

(二)改变账套建立日期并练习结账业务课堂教学中往往以一个月为模拟时间段,无法练习下个月及年度帐的结转业务,且建账日期基本都在年初。因此,可将账套建立日期改为年中,比如6月1日,这时期初余额的录入需要年初至6月1日的累计借贷方余额,6月30日结账后就要用下个月日期重新注册登录,如果恰逢年末,还要进行年度帐的结转。通过如此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实际,同时,增添学习兴趣。

(三)设置多种假设问题,让学生主动解决对于教材中没有提到的而实际运用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很少有同学会主动尝试练习。这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假设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配合度一般较高,而且对这些实际问题也保持较高的兴趣。如果某个凭证不慎录入有误需要删除或者修改,如果该凭证没有传递到总账且没有在应收或应付系统中审核制单,只需找到该凭证直接删除或者修改即可。假如有采购发票录入有误,且已经在应付系统中进行制单处理,这时需要通过应付系统的单据查询功能,找到已经生成的应付单据,删除之后,对该采购发票进行弃审。由于已经进行采购结算,还需在结算单列表中找到该结算单据并删除,然后才能对该录入有误的发票进行修改或者删除工作。可见系统中各功能模块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输入有误,会影响其他后续环节的输入数据。如果想修改或删除上游的单据,只有先把下游与之相关的单据删除之后,才能对该上游单据进行修改或删除操作。

(四)充分利用帮助功能如果学生在操作中碰到问题,并且来不及问老师,这时可以自己打开F1帮助键,或者单击屏幕上的“帮助”按钮,基本的问题一般都能在此处找到解决方法,如果有难度可以再进一步咨询老师。例如,薪资系统的工资项目设置中,要设置奖金的公式为“管理人员4000,行政人员3000,其他人员2000,需使用iff函数”。这时需要在薪资管理的设置选项下,先打开人员档案,然后按F1键调出帮助栏,即可查询设置选项下的各种功能。查询工资项目设置下的函数设置,知道iff函数的说明,它是一个条件取值函数,格式为iff(<逻辑表达式>,<算数表达式1>,<算数表达式2>),返回一个非真即假的数值,像本例中有3个条件供选择,需要在此函数中再嵌套一个相同函数,即iff(人员类别=“管理人员”,4000,“行政人员”,3000,2000),在帮助功能的基础上,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学生更易理解。

四、应建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ERP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任课老师不仅具备丰富的财务会计、供应链等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包括数据库安装等相关专业知识。而目前高职院校的ERP老师大部分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没有计算机专业背景,亦没有参与实施过ERP开发,许多技术或系统问题无法解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重视培养任课老师相关的专业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撰写与学情相适应的教材当前的ERP-U8供应链管理系统教材教少,面向高职院校学生的更少。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撰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使教材向实用方向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介绍,使教材内容能够满课堂足教学需求。在撰写教材过程中,教师可到企业中参观实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者邀请企业人士到学校共同探讨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样撰写的教材更能贴近现实应用,而且学生对切实有用的知识也会提高兴趣。

供应管理论文范文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青睐,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争夺生存和利润空间,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下需要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必然需要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来获得竞争优势,如何有效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一、供应链成本管理产生的必要性进入21世纪,竞争日益加剧,降价现象也许不是普遍趋势,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面临着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许多西方国家,商业街和购物城都在持续降价,不仅如此,包括上游的供货商,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也都在降价。全球竞争加剧已经使得价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形成目前这种市场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国外竞争者涌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他们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作为主要生产商中国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二,贸易壁垒的撤除,市场自由度的增加都使得新的竞争者更加易于进入市场,这一现象使得许多行业的企业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增加了降价的压力。第三,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使得价格信息的对比十分便捷。Internet技术同时使得拍卖和交易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进行,这也助长了降价的趋势。第四,顾客和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价值。曾经一度,品牌和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号召力,因为当时市场认为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为了缓解不断的降价压力,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必须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度过降价的危机。由于企业已经实施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所以想寻找到新的成本降低方法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最后的机会就存在于供应链而非企业自身的运作中。因此,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供应链总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其中Seuring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成本管理比一般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更加重视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优化,同时要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上,追求“精益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是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 它拓展了成本管理思想到整个供应链, 意味着成本管理方法跨越了组织边界,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更为复杂。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一)价值链理论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同时

供应管理论文范文9

摘要:物流实现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先进模式,物流网络以战略联里方式创造了规模效益,在供应健环境下的物流模型突出了专业化联合、信息共享和共同的集体目的等特点。本文运用综述的方法,以网络经济效应、双森策略、风险和信用为主题,运用经济学原理对这些特点进行概括分析。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网络模型

供应链,是指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围绕核心企业,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想取得良好的绩效,就必须找到有效的协调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或/和服务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根据参考文献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网络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心企业自营,也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如中储集团。现在,是企业间的合作纽带。从供应开始向需求移动,每一环很多人对第三方物流持看好态度,还断定第三方物流必节都存在供和需的对应关系,供应链也是从供应商的供将取代企业的自营物流。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物流链。供应链中的企业通过上游、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中,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供应下游的整和形成现代化的物流系统,供应链是物流系统信息)是逐级传递的,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掌握市的充分延伸,是产品和信息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场信息,因而对市场的信息反馈速度比较慢,从而导致增值服务,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实质是将物流与企需求信息的扭曲。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需求信息和业的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

核心企业可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在供应链以是产品制造业,也可以是大型零售企业(如沃尔玛),上信息共享,企业通过月贝月沙山翔以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专业化联合的各加盟企业构成节点,节点企业在需求信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环境息的驱动下,通过网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如制造、装下的物流系统有三种信息在系统中运行:需求信息、供配、分销、零售等),通过共享的过程控制(信息流、资应信息、共享信息。金流、物流或/和服务流)实现共同的集体目的—整个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供应链的不断增值。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可以是核信息共享,供应链上任何节点企业都能及时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许多企业有能力跟踪企业内部物流过程,但没有能力跟踪企业之外的物流过程,这是因为缺少信息共享机制,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由于提高了信息跟踪能力,使供应链物流过程更加透明化,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提供了条件。对物流网络规划能力的增强也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特点之一,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统、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和交货手段,降低了库存的压力和安全库存水平。

2.物流网络的经济学分析

对物流网络进行经济分析,引导出推动自利的当事人取得共同满意的帕累托效率的问题。此时,当对交易剩余进行再分配而使得每个当事人至少比过去更好时,效率是最大化的。信息共享可能利于当事人从事欺骗活动,但仍然假定他们随时都是为了增加他们自己的福利而理性地行动。在物流网络研究中,目前所强调的基本主题有:网络经济效应、双底策略、风险共担和信用机制。探索物流网络管理的基本经济学理论,有规模效益理论、博弈论和产权理论,以及拓展的如委托一理论、合约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效用理论、产品捆绑和价格歧视原理等。

下面就三个主题从理论角度探讨物流网络的经济学阐述。

2.1网络经济效应的规模效益理论

网络的基本特性是其成员相互依存,网络成员的相互依存性放大了网络中所有个体的效率和其存在的价值。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网络中许多企业相互联系与作用发挥的整体效能大于各个企业效能的简单相加。例如,中储集团所属64个仓库分布在全国各大经济圈中心和港口,形成了覆盖全国、紧密相连的庞大网络,客户选择中储,不仅取决于能提供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还取决于相互补充的企业,如电子化配送中心、物流中间加工、国际货运等业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率匹配。物流网络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一家企业的良好表现有助于其它企业的成功。对于以服务为主要产品输出的物流企业来说,只有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服务功能有机结合,才能使物流网络运转顺畅。物流网络构成了一个系统,而服务就是这一系统的产品。企业销售的实现要依赖诸辅助功能产品的支持,而辅助产品之间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赖性,一种服务性产品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其他服务的支持,这种需求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网络效应。物流网络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效应以实现互补、协同、扩散、制衡和杠杆作用。

对于消费者来说,物流网络组织的柔性化使它提供了更多按消费者要求生产的商品。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的精益生产方法和管理思想使定制和产品差异进入细分市场,在这一市场上企业不必直接竞争,并且根据经济学中价格歧视原则能够与消费者充分要价。这样的价格和更高的边际收益使生产者或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同时,因为存在完全相同的需求组合的消费者,而减少了二手市场。产品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得他们可以利用范围经济搭售那些比单独销售更好的战略性互补品,捆绑战略性互补品使网络成员获得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2.2以双赢为策略的博弈论

随着全球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的出现,企业的组织形式变为以动态联盟为特征的新形式,最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网络,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外用为特征的集成企业网络。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物流联盟之间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需要学会如何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策略与技巧;同时,在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而加人某一物流联盟过程中,又需要竞争的优势与策略,这就是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结盟过程中的“合作—竞争”模式。这种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因此,供应链下的物流管理强调企业如何凝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去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每一个企业都集中精力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作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的、必须长期控制的、比竞争对手更搜长的关键业务,这就是供应链管理下物流联盟模式的“双衷策略”。

供应链下的物流网络依赖于优势互补,通过组合资源,合作者将会比独立地分别行动获得更多的收益。相互依赖造成了冲突的潜在危险,因为相互依赖通常会涉及在物流网络参与者的目标中进行替代的间题。对于这种冲突性战略的运行,物流网络成员面临着某种“囚徒困境”单期答案,即使共享利润最大化的策略是每个成员都同意采用的,谁违背诺言私下优先安排对谁而言同样有利,一个当事人进行欺骗会使其他当事人遭受损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协议会变成可履行的,因为其他当事人会惩罚机会主义行为。对于物流联盟来说,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解决这样的冲突:为了建立信用,每个物流网络参与者都应该分别地看,以避免成为该系统博弈的第一人;调换合作和竞争的位置;不要试图比合作者更精明。

博弈论应用于物流网络表明,“囚徒困境”的反复实施可以改善不合作的一次博弈结果。如果各方都相信博弈会进行下去,或者至少在短期内看不到停止的可能,那么各方在不断增长的利益的鼓舞下,会以比较合作的态度,可以暂时放弃眼前利益,比较耐心地等待未来更大的利益,但前提是当存在超额利益可分享时,如在市场持续增长期。不过,如果市场变糟,联合就会崩溃,增加共同收益的兴趣可能会变成主张缩小剩余资产组合的自利行为。如果这个物流网络仅有一次交易,那么囚徒困境的结局就会出现,物流网络就难以支撑。

2.3风险和信用的产权理论

风险厌恶是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原因之一,除了金融风险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商业风险、技术风险和战略风险。物流网络通过带来与某个问题有关的大量更为专业化的资源而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的程度,从而降低风险,并通过风险共担来减少可能的损失。但是,有一些风险是来自战略联盟本身。供应链下的企业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一关系。委托一过程中的风险最常见的是不完全信息下决策的风险、人的道德风险等。产生道德风险的原因之一在于人拥有私有信息。利用信息不对称,在签定合约之前误导合作者属于“逆向选择”。但多数情况是委托人与人签定合同时,双方都认为已掌握了对方了解的信息,信息的掌握是对称的,而建立委托一关系后,对于人的某些私有信息如努力程度方面的信息,委托人是无法观察到的,这种情况下,人可能会利用其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经济活动中相当普遍,而许多经济合同又都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执行的,这就难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在物流网络中,合作者必须是可信的和可靠的,或者他们必须拥有他们行动所产生的结果。

如果委托人是风险中性者,但人是风险逃避者,那么只有风险中性者承担全部的风险,才会促使人签约并有相当理想的利益刺激。如果合同的达成只取决于最后产出的结菜,一个固定价格的合约就等于剥夺他的动机,等于使他的报酬与他的努力彻底无关。因此,很清楚,要给人提供刺激,激发他的工作热情,必须使他的收益跟他的努力程度和收益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起钩来,但是,由于产出的结果受某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这就意味着人应该承担某些风脸。即使他的委托人是风险中性者,也应该给他的委托人提供一些“保险”,使委托人的收益少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只要人是风险逃避者,那么把努力程度的信息写进合同越多,双方的获利会越大,这样一方面会减少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另一方面也给人提供了刺激。

如果委托人和人都是风险中性者,那么关于人努力程度和不确定性因素的信息就没有什么价值。风险中性的人承担全部风险并向委托人支付一个固定不变的收益。由于委托人获得的利益是个与不确定性因素无关的不变的常量,而对人努力程度的监督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利益,因而无需对人进行监督,风险中性的假定会保证这种制度安排达到风险的最有效分布。

监督成本和风险共担的程度是度量物流网络组织的一个方式,上述两种假定的讨论都有一方当事人是被充分保险的,都不能成为网络合作。据研究表明,在日本网络企业关系的一个大型样本中,人分担了几乎30沁的风险。在物流网络合作关系中,如果由较少风险中性、更为富有的合作者分担较多的风险,那么相对而言就更为有效。

由于存在机会主义的可能性,物流网络成员需要当事人之间的高度信用或承诺,以使物流网络组织的参与者能够进行风险更大的投资,在出现纠纷时利用共同协商的谈判而不是损害赔偿的市场合约方式,从而节约了交易费用,并能友好、公平地转移未完成的商品或服务。“信用可以通过分享价值和忠诚的社会规范,或者通过频繁的交易以建立信誉而获得。”由于所有权和产权属于物流网络中的功能性企业,交易完成或产权转移可以让交易当事人定期检查中间产品和业绩,并且有助于实施激励。由于物流网络存在着信用基础,所以在出现不可预见纠纷时可共同协商,而市场则求助于法庭裁决。“只要市场交易的费用为零,无论产权属于何方,通过协商交易的途径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最佳效果。”(科斯定理)

3.小结

总的来说,人们对物流网络的前景有下面几种不同的认识:

(l)信息技术改善了物流网络的信息移动能力,达到信息共享水平,但信息共享给自利的当事人创造了投机的机会;

(2)协调成本减少,通过共同协商相对更便宜,并且使解决协调问题相对更容易;

(3)物流网络企业的资源互补性使用,要求人持有所有权进行有效的努力和投资,当合作收益超过治理成本时,选择合作

(4)物流网络是一个动态的战略联盟,新成员的加人使组织更热衷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