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供应链管理系统集锦9篇

时间:2022-12-06 16:14:32

供应链管理系统

供应链管理系统范文1

关键词:系统科学;系统;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及其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理论、方法和实施过程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学者利用供应链的某些思想研究了供应链,如东南大学白世贞(2006)对供应链管理复杂系统中Agent的行为进行了研究[1]。张光明等(2008)分析了供应链文化的系统特征,提出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供应链文化[2]。只有少数学者把系统科学思想应用到整个供应链的管理研究中,如北京大学的孙道银(2008)提出了利用系统科学思想管理供应链的策略: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结构、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以及供应链机制设计等[3]。常林朝等(2008)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四个角度论述了供应链管理成本策略[4]。利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利用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供应链系统的特性和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 供应链与系统科学的联系

1.1 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被广泛应用,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Stenens较早给出了供应链的定义[5]:“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包括通过前向物流和反向信息流连接在一起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工厂、配送服务和顾客”。

关于供应链的定义有很多。马士华[6]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1.2 系统的概念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是一门综合的、横断的新兴科学。系统科学以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系统的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钱学森指出,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客观世界所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就是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思想为研究复杂的事物提供了新的综合方法,大大拓宽了人类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系统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所谓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1.3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

从供应链的定义中可以看出:①供应链由多个企业组成;②企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③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能产生整体功能。所以,供应链是一个系统。Stenens的定义[5]就明确提出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在各种关于供应链的定义中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的含义:“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所以,供应链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行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具有系统的属性。

2 供应链的系统特性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供应链系统具有整体涌现性、目的性、动态演化性、开放性等特性。

2.1 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供应链系统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等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的企业都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自我目标。如果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独立地制定目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和效益,相互之间很少沟通与协作,进而产生信息的扭曲和时间的滞后,就会相应削弱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造成“1+12”的效果。这就是供应链的整体涌现性。

供应链的整体涌现性主要是由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按照供应链的结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激发出来的,是一种组分之间的相干效应,即结构效应、组织效应。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充分注意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协调和连接,产生涌现性,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功能和竞争力。

2.2 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

供应链系统有目的性,具有不同特点的供应链系统有着不同的目的,如:反应性供应链的目的是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有效性供应链的目的是协调物料流和服务流,使库存最小化,最终获得供应链上的制造和服务效率最大化。不同供应链系统的最终目的都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一方面,以顾客为中心,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提高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企业的优势,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提高利润和效益,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供应链管理中的目标管理,就是一种根据供应链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实体的分目标,通过反馈作用,调节和控制供应链,使供应链的发展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是供应链的主导,决定着供应链中各个实体的组成和结构,引导着供应链的行为,实现供应链的功能。

2.3 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演化性

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于市场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供应链处于不断重构的过程中,这就是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如:当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这种产品的供应链系统就会分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又组成了新的供应链;而在某种产品的生命周期期间,供应链节点企业种类或数量也会有增减,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有变化等。二是在供应链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信息、物料和资金的流动,如信息流的前馈及反馈、物料流的反馈等,都体现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

供应链演化的动力有来自供应链内部的,如供应链的各个实体之间的合作、竞争、矛盾等,导致供应链的规模改变,特别是各个实体之间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供应链功能及其他特性的改变。供应链演化的动力也有来自于供应链外部环境的,环境的变化及环境与供应链相互关联方式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供应链系统内部发生变化。所以,供应链是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推动下演化的。

2.4 供应链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实现的,系统能够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开放性,系统阻止自身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封闭性[7]。供应链系统是受环境的影响,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它不能独立于环境而存在。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宏观政策的变化等,供应链的组成模式、运行模式、内部结构即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固然有风险,但如果供应链系统具有良好的个体品质、结构形式与合作机制,就可以提高供应链系统的鲁棒性能,使系统在学习、校正中不断发展。

3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几个系统论原则

供应链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马士华教授给供应链管理下的定义为[6]: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从供应链定义中看出,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对传统的、自发运行的供应链进行人为的干预,使其能够按照企业(核心企业)的意愿,对相关合作伙伴的工作流程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运作绩效最佳的效果[6]。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应用系统科学思想提出指导供应链管理的几个原则:

3.1 还原论分析与整体论综合相结合

要了解某个供应链系统,首先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一要清楚供应链由哪些实体构成;二要确定供应链中实体与实体之间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相互关联起来的;三要对供应链的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供应链所处的环境和功能对象,供应链与外部环境相互如何影响,供应链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利用还原论把供应链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然后把供应链系统整体分解为部分,即各个实体,把高层次的还原为低层次的,对各部分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再利用整体性观点,从整体上把握观察各实体的品质、特性和功能,分析清楚供应链系统的结构,并提升各实体子系统的品质和性能。

其次,要对供应链进行综合,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以达到对系统的全面认识。如果不还原到各个实体,不了解供应链的结构,对供应链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直观的、笼统的;如果没有整体观点,对供应链的认识就是零碎的,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产生供应链的整体效果,难以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3.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侧重于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主要解决“是什么”、“是不是”等问题。而定量分析则是对事物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解决“是多大”、“有多少”等问题。定量分析必须以定性分析为指导,其研究结论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综合体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绩效、供应链节点企业、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做出的评价时,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与物流整合度、有效风险管理等方面;定量包括成本、顾客响应等方面。例如,如果要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要研究合作伙伴评价问题涉及的众多因素,其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所以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不过,定量指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定性指标要能恰当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3.3 正确界定供应链的外部环境

供应链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又在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供应链的结构、状态、属性、行为等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供应链环境中的不同事物之间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且根据与供应链的联系形成更大的系统。所以,也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供应链的环境。

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如:自然环境,是供应链系统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河流、海洋、生物、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这些因素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的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问题,供应链系统的自然环境与供应链系统联系又组成了更大的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界定和分析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可以清晰把握供应链系统的特性和功能,提高供应链系统管理的效能。

3.4 适当利用模型

给对象实体以必要的简化,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或规则把它的主要特征描绘出来,这样得到的模仿品称为模型[7]。模型有形象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模型等。模型具有代表性,它可以应用到许多类似的供应链系统问题,可以通过对参数的调整和仿真代替烦琐的实验和计算。

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模型,恰当地整理和组织观察数据、资料、信息,可以对供应链系统的行为特性和运行演化规律做出解释,使问题规范化,加深对供应链系统的理解。

例如,建立供应链管理流程结构模型,可以形象、简洁的表示出供应链的流程结构。用重心法或混合整数规划法对物流系统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遗传算法对其模型进行求解,可以找出运输总费用最少的配送中心的位置,从而使企业花费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好的服务。建立物流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可以在方案投入实际使用之前模拟该方案的应用情况,分析影响因素,预先发现问题,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物流系统中分拣环节是整个再用、循环和再加工过程中物流网络能否成功和是否有效的制约瓶颈,可以用Flexsim、AutoMod等仿真软件对分拣系统进行仿真及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影响因素,为分拣系统的建立提供科学的依据。

3.5 全面协调与集成,重视整体优化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系统观念,强调从供应链系统全局出发,对内部实体进行全面协调性的合作管理,不仅要考虑核心企业内部的管理,还要注重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之间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利用、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资源的配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少的成本达到供应链整体运作效果最优、利润最大。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最大,不代表供应链中各个实体的利润都最大,供应链中各个实体也可以采取措施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最大化,但个体最优不一定是整体最优,如果他们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各自为政或只是简单的业务衔接,相互之间缺少合作与协调,就会进入“囚徒困境”,使得供应链整体运作效果最差。如果供应链中各个实体能够友好的合作和协调,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例如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等,彼此信任,互相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为下游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就会使供应链系统效益最大化,取得“1+1>2”的效果,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每个实体获得最优的结果,达到双赢的目的。

用整体性观点管理供应链,强调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所有节点企业,以及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所有过程之间的一体化,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信任、合作、协调,可以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实现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使供应链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协调的前提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目标及合适的途径,如果目标选择错误,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4 结束语

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系统的许多属性。利用系统科学方法,既有助于认识供应链系统各企业成员的品质与性能,也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思考和分析供应链的管理,从而促使供应链达到整体运作绩效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世贞. 供应链管理复杂系统中Agent的行为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3):562-568.

[2] 张光明,李平,等. 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供应链文化[J]. 系统科学学报,2008(7):73-76.

[3] 孙道银,李东. 供应链管理中的系统科学思想[J]. 经济与管理,2008,22(1):77-82.

[4] 常林朝,吴晓宣,周荣户. 基于系统论的供应链管理成本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8(1):22-23.

[5] Stevens, G. C.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Materials management, 1989(19):104-106.

[6] 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7] 许国志,顾基发,车宏安. 系统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 Whang, S. Coordination in operations: A taxonom[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5(12):81-89.

[9] 力,王宏安,戴国忠. 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39-1442.

[10] 刘丽文. 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 管理科学学报,2003(4):81-88.

[11] 毕新华,刘彦. 供应链协调管理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战线,2008(9):231-233.

供应链管理系统范文2

[关键词] 旅游企业 供应链管理 系统 集成

美国著名的供应链专家克里斯多夫(M. Christopher,1992)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接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供应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则是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其价值在于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各自的优势资源的整合,支持供应链的协调运行,而各企业都只抓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对于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则谋求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的核心资源进行互补。

显然,在旅游市场需求由大众旅游时期的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的今天,原有的通过对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要素的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来保障供应的发展模式已陷入了困境,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旅游企业机构臃肿,信息传递滞后,难以迅速响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容易失去市场机会。因此,目前旅游企业的关键是要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在链上企业之间建立战略联盟,使链上节点企业达到同步协调运行,实现技术、信息、组织、决策的集成,达到既发挥资源外取的低成本和低风险效应,又满足顾客定制化与时效性要求的目的。

我国学者代葆屏(2002)、郭鲁芳(2002)、杨亮(2004)[4]等先后提出了旅游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发展趋势。本文在借鉴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企业应基于系统论思想,把供应链视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加以分析,重视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作用,力求全局优化。

一、旅游企业供应链的典型结构

从结构上看,旅游企业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销售商、零售商到终端顾客乃至一切后向的关系。以我国旅行社主营的包价旅游产品为例,其供应需以旅行社为核心,构建一条既包括食(餐饮企业)、宿(旅游饭店)、行(交通企业)、游(旅游景区)、购(旅游商店)、娱(康乐企业)各供应商及供应商的供应商(如食品原材料供应企业、饭店设备供应企业)乃至一切前向供应商,又包括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旅游者的一切后向用户的链条。在这个功能网链中,任何旅游企业都只是供应链的一个节点,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也是产品或服务的享受者或消费者。上游企业是下游企业的供应商和服务提供者,下游企业是上游企业生产的拉动力、信息的反馈源和实现利润的关键。

由于旅游产品是无形的,无法通过普通的经济交换实现空间上的和所有权的转移,也就是说,旅游产品不像其他产品那样能从一地运到另一地,有一个流通过程,因此通过旅游供应链传递给旅游者的除少数实体性的物质产品外(如食品、旅游纪念品),更大程度上表现为由旅游产品与服务所体现出的质量、创新和价值。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旅游产品提供价值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利润的实现速度,因此提高服务质量和为旅游者提供更高价值成为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共同追求。

二、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实施旅游企业供应链集成管理

集成是按照某种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整体和系统的功能。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旅游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供应链的竞争与增值功能,就必须运用系统的思想,对供应链中流转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跨越各企业的边界,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

结合旅游业的实际状况,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旅游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实施旅游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旅游供应链系统是一个由旅游企业内部价值链、旅游企业供应链和基于Internet的开放式的全球网络供应链三个层次构成的系统,这三个层次融为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根据系统研究的“升降机原理”,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前提是实施供应链上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上、下游企业的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整合是供应链集成管理的重要内在动力。C. K. Pranhalad和Gray Hamel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即核心能力是使一个企业能向顾客提供特殊利益的技能和技术,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不可交易性、难以替代性等特征。在旅游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具有全面的核心资源,也不可能单独地与其他所有竞争企业抗衡,每个企业都只能抓住创造核心价值、比竞争对手更具有竞争力的关键业务,对于非核心业务则通过供应链上的资源高效配置来快速响应需求,从而赢得市场先机。因此,旅游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本质是基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国内外许多成功的旅游企业,之所以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拥有长期稳定的供应系统,是因为它们首先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独特的能力与企业战略相互融合,与伙伴企业相互配合,并最终支撑企业的成长。例如,全球最大旅游服务商之一美国运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为金融服务与旅行业务的紧密结合――创建了“信用卡+旅行支票”天衣无缝的配合模式;美国大型跨国旅游公司罗森布鲁斯公司则以“合作式商务旅行管理”的产品经营模式而著称,其服务方式是对所服务的公司开设一个商务旅行服务账号,派专人在所服务的公司提供商务旅行计划管理,从而形成独具创造力的商务旅行服务链条。因此,在供应链集成管理模式下,旅游企业的首要目标是培育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供应链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旅游者、企业与供应链、供应链与供应链的有效资源,实现成本组合最小化,从而获得利润最大化。

同时,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旨在通过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包括进行相应的资源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实现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优化集成,使企业在赢利水平、生产效率、产品开发能力和速度,以及顾客满意度等关键指标上有巨大进步。事实表明,大多数企业产品生产、传递流程效率低下,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内部部门、小组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因此,要发挥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企业内部结构与流程的整体优化,即企业必须以旅游者需求及相应的任务为中心,协调横向职能部门之间、纵向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促进内部利益主体信息的有效传播,实现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形成一个扁平的、多个部门界限不明显的网状联合体,从而确保企业在维系与其他企业合作关系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重视旅游企业战略联盟,构建新型企业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观念就是企业间的整合,但在不同产业,供应链中各个成员彼此间的关系紧密程度也大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供应链关系强调物流,即在上、下游间,并未明显存在主导企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流动,在物流以外的信息流动则相当有限。第二种是以伙伴关系为导向,所有企业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实现充分的信息流动和完全的信息共享。第三种则强调以核心企业为主,通过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达到大规模定制与顾客导向的生产能力。在旅游产业中,由于各节点企业(如饭店、餐饮企业、旅行社、景区等)均生产服务型产品,都具有直接面对旅游者提品和服务的能力,因此旅游供应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二种――即合作伙伴关系。

旅游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供应链中的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作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内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基于共同的利益,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个体的独立自主性和整体的协调一致性在具有充分的信息交流、完全的信息共享、并行运作的网络中被统一起来。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在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通过同步化的协同运作来取得供应链系统总成本不断降低、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响应速度进一步加快、顾客满意度进一步改善的效果,从而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中共同受益,因此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企业间资源集成和优化利用的系统思想。

战略联盟是旅游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具体形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从全球范围来看,饭店、餐饮企业、旅行社、航空公司,及其与计算机和通讯公司,以及金融服务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这些战略联盟的建立出于不同目的:为了在饭店公司之间建立市场营销和预订系统,并在不同地理区域获得市场份额;为了获得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了餐饮企业和饭店之间分销产品和交叉营销;在银行和饭店公司之间通过使用联合品牌的信用卡进行分销和交叉营销;为了在旅行社、航空公司、饭店、娱乐企业和租车公司之间建立网络服务等。可见,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已广泛涉及旅游服务产品创新、共建信息平台、项目策划、营销组合、战略发展和联合进入等各个方面,它并不强调伙伴之间的全面相容性,更加重视相互之间某些经营资源与能力的共同运用。由于战略联盟的出发点是围绕市场,突出旅游者的需求和利益,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因此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方式。

当然,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策略,战略联盟和其他战略一样,也有失败的风险。这就要求旅游企业谨慎选择联盟伙伴,灵活应对各种变化,避免联盟与本企业目标之间的冲突,最终达到通过战略联盟改善市场环境,与合作伙伴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3.建立支持供应链管理的旅游信息系统

供应链集成管理将供应链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不断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着。这就要求供应链内的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必须对其合作伙伴保持合乎要求的透明度,为了整体的利益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信息的集成。

一般来说,旅游企业可通过构建Intranet和Extranet两个层次的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信息的集成管理:

(1)内部信息系统。旅游企业的Intranet是管理的有力工具,它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联接起来,以便于企业内各部门信息实现实时共享。对供应链的管理同样也离不开这一强大工具,与供应链相关的数据存储、事务处理、协作计算等都建立在企业的Intranet上,与外部交换信息也是以Intranet提供的信息为基础。

(2)外部信息系统。Extranet是扩展的Intranet,它将Intranet管理旅游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思想扩大到企业群,将企业群视为一个广义上的企业以实现广泛的信息共享。Intranet保证了企业的信息集成,而Extranet则提供了企业群集成信息的途径。Extranet使信息系统能够集成旅游企业间的信息,包括来自供应商的价格信息、客源信息,来自旅游批发商的市场信息,来自旅游零售商的服务反馈信息等等,进而优化形成企业群的整体行为,如缩短提前预订期、改进产品服务等,也使旅游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和计划水平达到纵观全局的高度。不仅如此,由于具有开放、灵活、方便和广泛等优点的Internet和Web在旅游企业Extranet中的应用,Extranet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旅游企业联合起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的优化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而局限在某一地区。地域限制的打破意味着供应链可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也意味着企业可以接受来自任何范围内的供应链的邀请。

近年来国际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旅游信息渠道的广度与速度提高,旅游交易方式的自助化、直接化增强,许多旅游企业随之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旅游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加强。各企业纷纷建立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DS)等内部信息平台。另一方面,旅游企业积极发展外部信息化,开展网上业务。国际航空公司的预订系统、饭店集团的中央预订系统、GDS组织的全球分销系统及国家或地区目的地信息系统等已先后成为旅游产品网络预订和营销的重要工具,许多旅游供应商还开始加强与网上旅游商如Travel locity和Expedia等的合作,通过他们来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可见,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信息在各旅游企业内外部的无缝链接,形成了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实现分布式并行工作,快速响应旅游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技术基础。

3.动态更新旅游供应链

旅游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其开放性、动态性要求旅游企业供应链管理者审时度势,适时对供应链进行更新。也就是说,在进行供应链集成管理时,必须强调对来自不同节点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动态组合,这种组合是对快速多变的市场做出的反应,整个供应链表现出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某节点企业不能满足自身或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利益,该企业就会主动离开而加盟到其他供应链系统中,或者供应链中其他企业中断与该企业的合作关系,吸纳新的供应链成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供应链类似于一个界限模糊的组织,必须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自我更新。

此外,供应链的动态更新还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内部自我变化和更新。供应链集成管理意味着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连接和合作,每个节点企业在加入供应链之后必须考虑自身在规模与能力、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管理和实践、生产、市场销售与分配、财务等方面与供应链系统的兼容性,并在一定范围内做出调整。

三、结语

供应链管理系统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 企业物流管理 问题 措施

一、供应链简介

(一)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这一概念始于美国,并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一个明确概念。就当前而言,对于供应链释义为一件产品的供需网络,而这个网络贯穿于生产到面向市场的始终。供应链是产品的信息链、物料链、资金链,而且在各个流通环节中产品都会增值。

(二)供应链系统的概念

供应链系统顾名思义,指企业所有业务流程和业务关系的集合。供应链体系中囊括内容比较广,最简单表现为:一件产品从原料供应商开始到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整个过程,直接服务于终端客户或者为其提供相关商品。

二、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发展迅猛,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物流运作效率低下,很多企业物流职能并未及时完善,因而物流纠纷事件时常发展,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还阻碍了企业自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能充分打破传统物流思想的限制,致使企业物流效率低下

就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来看,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供销一体化和仓储、运输一条龙的传统经营方式,物流活动多依靠于企业内部完成,并没有有效运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加上采购、仓储、配送等职能具有“重合性”和“真空地带”使得相关工作难以进行,上述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效用的发挥。再者,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上消费者购物形式多元化,基于此,消费者对企业物流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但是在实际中发现企业会将这一有限资源进行平均分配,无疑影响到物流服务水平和顾客满意度。还有部分企业物流服务,只是由物流部门单独完成,使得企业管理部门不能实时掌握物流信息,直接影响物流服务效果,种种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新形势下企业物流管理未能打破传统物流思想的限制。

(二)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企业物流设备整体呈现出:设备陈旧、信息化程度低、功能单一等特点,因而很难高层次满足现代物流发展需要。例如:缺乏标准规范、物流设备陈旧,直接导致的是物流在运输或者储备等环节中很难实现整体性流动,不仅人力成本加大,物流效率也将受到影响。当前我国物流领域内信息技术整体呈现出不平衡态势,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流、沟通匮乏,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加上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技术的重要性,因而企业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低下。从另一方面来说,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如若缺少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大量物流信息将分布于不同部门中,影响到不仅仅是一个节点企业物流运作效率而是整体,物流成本将直线增加,不利于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已不再是单纯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而是通过有效物流网络活动,缓解甚至于改变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与企业之间有效合作创造条件,以此增强市场反应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当将物流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

在上述中也提及到,企业要想更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除了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发展战略外,还需要企业将物流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供应链物流管理应当立足长远发展,而不是单纯注重眼前利益,在不久的将来企业之间除了人才竞争外,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此,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供应链物流管理,及时找出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并且同其它企业形成物流战略联盟,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能,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实时更新物流服务理念

实时更新物流服务理念首要任务便是物流服务内容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始终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服务内容,以此满足客户高层次需要,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例如:企业可由基本物流服务转变为物流增值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物流服务必须不断拓展服务类型,增加服务项目,树立优质服务理念,将专业化与个性化两者有效统一起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再有,企业可以由先前功能服务向物流管理服务方向的转变,当然物流管理服务并非表面上所理解的在特定条件下完成多个物流功能,而是主动参与到客户物流管理中,在这个基础之上明确各个物流功能并将其有效衔接起来,进而实现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开发新物流项目时,定要将创新物流管理服务内容放到首要位置,当然其包括多方面内容:优化物流系统、业务流程再造、库存管理等,进而针对客户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也促进企业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美银.浅谈供应链管理[J].集装箱化. 2011(06).

供应链管理系统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 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

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应面向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实现对产品设计质量、生产质量和使用质量的全面控制与管理,保证整个供应链上所有成员间的信息集成和过程的集成,从而实现企业间共同协作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该系统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核心企业负责系统的建立、维护管理,核心企业、各级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都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该系统,系统提供面向产品全部生产过程各个阶段和各层次的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支持,实现供应链所有成员的数据同步,达到真正的全员参与共同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的目标。为了实现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系统网络采用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互联网、企业内网和企业间互连网的合理信息共享,以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存储,通讯连接通过TCP/IP通讯协议,运用浏览器实现信息的录入与查询(如图1所示)。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依照前面的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图2所示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实现了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的核心功能,即: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协同产品设计质量管理、产品销售质量管理、供应商评价与选择、销售商评价与选择、客户反馈及评价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域。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实现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传递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后的产品信息的反馈,它包括:质量计划管理、不合格品管理和质量改进管理。

协同产品设计质量管理模块用于向整个供应链协同产品设计信息并选择确定协同设计参与的对象。它包括:协同设计计划和协同设计确认。

产品销售质量管理模块用于监控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服务质量,它包括:分销商服务质量管理和零售商服务质量管理。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模块用于对各级供应商进行评价,通过统计日常生产过程质量模块中不合格品的信息和协同设计质量模块的数据和信息实现真正科学的、公正的对供应商的评价,从而可以淘汰不符合核心企业发展要求的供应商,使整个供应链始终都能按照核心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要求发展。

销售商评价与选择模块通过对产品销售管理模块提供的数据的分析,实现对分销商和零售商服务质量的科学评价,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选择符合核心企业发展要求的分销商和零售商。

客户意见反馈模块作为与客户的接口,它主要负责客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和产品销售过程服务质量的反馈。

系统管理模块通过用户/角色/权限三级控制策略,实现了系统的权限的控制,将用户的权限控制细化到记录级别,为整个系统提供了安全保障。它由核心企业按照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的要求分配适当的权限,从而有利于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

应用系统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流程

(一)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处理流程

核心企业确定各级供应商产品质量标准,输入质量计划管理模块,各供应商通过该模块可以查阅本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其上游企业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当确定上游企业传递的产品质量的检验标准后,对其产品进行检验,通过检验把不合格的产品信息通过计算机输入到不合格品管理中,不合格品信息会自动共享到质量改进管理模块和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模块。各级供应商通过查阅质量改进模块可以确定传递到下游的产品中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信息,对其快速反应。

(二)协同设计过程的处理流程

供应链上各企业根据需求确定自己的协同设计需求后,输入协同设计信息计划中。有意向的成员企业,把自己的意向信息输入到协同设计公告中。当协同设计企业确定协同设计企业的名单后,输入协同设计确认中,各企业通过查询协同设计确认中的信息可以清楚的了解参与协同设计企业的名单。

(三)用户反馈过程

用户购买产品后登陆系统输入产品质量反馈和服务质量反馈同时服务质量信息会共享到零售商评价中,产品质量反馈可以使企业较快的了解客户的需求。

(四)供应商评价与选择过程

通过共享不合格品信息到各级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模块,实现对各级供应商的科学评价与考核,以满足供应链成员动态更新的要求,实现供应链整体的质量管理的要求。

(五)销售商评价与选择过程

零售商可以通过分销商评价对分销商进行评价,核心企业通过零售商对分销商的评价信息确定对零售商的考核,同时通过用户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反馈信息实现核心企业对零售商的考核与评价。

(六)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信息的处理过程

用户作为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对产品质量的反馈对于企业确定自己的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产品质量发展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核心企业通过对用户反馈的质量信息的分析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系统平台,使得异地分布的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能够快速、经济地部署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质量管理信息的协同、质量控制的协同和产品设计的协同,真正实现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系统范文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传统企业供应链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主要立足于RFID技术对现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首先对RFID技术进行简单介绍;其次对RFID在现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系统需求进行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在总体设计并对系统功能进行阐述。

关键词:

RFID技术;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设计;系统功能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目前随着众多跨国企业供应链管理运行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如何使用供应链管理思想重构国内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些研究之中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思想设计出科学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明确RFID技术特点和系统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实用的系统。

1RFID系统组成

RFID的全称是射频识别技术,目前RFID技术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电子标签;读写器;RFID中间件以及应用系统软件。(1)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的作用主要是对具体物品进行标识,并且其自身具备了存储机制,电子标签可以接收读写器的电磁场调制信号,并会对读写器回应信号的数据载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车号卡以及工卡都属于电子标签的一种。(2)读写器读写器的主要作用是向RFID写入和读出相关数据的设备。在RFID初始化时,读写器会向RFID标签发出“写”的命令;在进行自动识别时,读写器会向RFID标签发出“读”的命令。在读写器内部有很多天线,这些天线既可以是一体化的也是分体式的,一个分体式内部可以配置多个天线。(3)RFID中间件中间件构成了RFID的中枢神经,通过中间件可以将RFID的硬件、主导和控制数据采集、过滤与应用的软件连接起来。在系统中中间件位于RFID设备与后端的应用系统之间,在应用的过程中中间件可以与多个应用系统进行系统衔接。在整个系统之中RFID发挥着硬件管理、数据采集以及数据传输等功能。(4)应用系统软件由于RFID应用系统软件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并可以通过对阅读器的控制达到对电子标签信息的读写。除此之外,也可以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集中统计及预处理。因此,RFID的用户业务系统实际上要通过应用系统的终端计算机体现。

2系统需求分析

就一般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总体业务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层面其分别是:生产制造环节;配送环节、运输环节、零售环节、查询以及反馈环节。在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新系统设计的过程中,生产制造中心使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生产制造中心一般有物料管理以及生产管理制造两个部分。在配送中心环节的设计中,使用RFID技术可以提高提高企业在配送过程中的配送效率,减少在仓库中寻找货物位置以及验货的时间,进而可以提高企业配送速度,有利于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运输环节之中使用RFID技术能够实现对运送货物的自动化处理,这样可以确保货物在装载时的准确性,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性,提高运输车辆的利用效率。通过嵌入在货物中商品信息标签可以对运输货物的状态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并且可以对商品的位置通过DPS定位,以确保客户能够按时接收自己的货物。在零售环节使用RFID技术,使管理人员可以对每一个商品进行管理,有利于商品进行促销、防止过期产品销售、防止商品被盗等。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系统中的货物信息及时补充货物。RFID电子标签在货物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大大的节省了资源,在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货物的全程控制。在查询与反馈环节中,由于RFID标签十分难以伪造,因此,顾客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对商品的各种信息进行查询,也可以对商品的销售地以及销售信息进行有效查询。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商品售后反馈系统,对消费者进行实际调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为公司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3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3.1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整体设计通过本文第二部分对系统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系统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一共包括了五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分别是生产制造中心子系统、配送中心子系统、运输子系统、零售中心子系统以及查询与反馈子系统。整个系统是由上五个子系统构成,不同的子系统虽然在物理组成上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却存在着逻辑上的相互依赖关系。

3.2子系统设计(1)生产制造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生产制造子系统构成了整个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生产制造环节不仅包括了生产原材料的采集也包括了生产产品的销售工作,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可以将生产制造系统划分为生产制造子系统以及生产资料管理子系统两个部分。其具体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在物料管理子系统中主要包括了订单管理、商品零部件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以及需求管理等五个有机组成部分。生产控制包括了物料需求管理、产品信息管理、在制品跟踪管理以及生产线产品跟踪四个方面的内容。(2)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配送中心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当于传统的分销商。在进行系统配送中心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在下游企业以及上游企业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数据交换接口。一般而言配送中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在装卸、仓储以及加工等方面。仓储以及配送构成了配送中心的最主要功能,因而又可以将配送中心分为仓储管理以及配送两个子系统。其中仓储管理系统有包括了货物入库管理、货物出库管理以及库存管理三个子部分。入库管理流程:在货物到达仓库后,工作人员首先组织卸货,在此之后要利用RFID技术对货物信息进行货物核对,确保货物与入库通知一致。如果入库货物与预计要入库货物存在差异,那么系统则需要按照相关异常对货物进行处理。将相关货物入库时必须要经过入库口,此时要再次对入库货物信息进行核对。货物入库之后,要及时对仓库货物信息进行调整和完善。货物出库管理流程:仓储管理部分在接到货物出库通知之后,要制定出库计划,并将该计划发送给出库部门,出库部门在接到出货通知后,首先应该进行货物划分,在进行拣货和取货时应该及时更新货物标签信息。拣货完毕后出货时,应该利用RFID技术对出库货物进行及时核对,将货物和对信息传递给RFID系统,RFID会根据反馈回系统的出货信息生成出库单,如果出现出库货物不一致的情况则系统会进行相关异常处理。库存管理流程:信息系统需要选出管理的库区、货位以及货物等因素,移动式的RFID阅读器要根据管理计划进行实地管理,并且要通过网络技术将管理数据传送至管理信息系统。货物的配送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制造中心的ERP系统发出出货指令,并会形成出货单,传达给配送中心RFID系统。②员工根据系统出货单对商品进行包装,并进行货物配送③配送中心检查货物与出货单是否一致④配送中心的RFID系统将货物配送信息传递到EPCIS服务器中,更新货物配送相关信息。⑤EPCIS数据向客户发送出货信息出示出货清单。⑥客户接收货物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RFID数据库系统。(3)零售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在零售管理信息系统之中。消费者可以根据商场中设置的RFID阅读器对商品的信息进行查询,顾客在经过装有RFID终端的POS机时,系统自动提示顾客所购商品的总额以利于顾客选择灵活的交易方式。除此之外,结算终端的销售记录可以及时将商品的销售情况反馈给商家,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对商品进行配货。零售中心的管理设计如下:①根据商品的入库通知将货物入库,在将所有商品入库之后进行拆箱作业。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商场内固定的RFID阅读器上进行商品查询,获得商品的生产地、生产实践以及商品的保质期等信息,并作出灵活的选择。③商场的货物一旦过期或将要过期,系统都会向管理人员发出提示,可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更新货架。④在商品销售的过程中,顾客为了方便,可以利用商城提供的POS机收银系统的RFID阅读器自行对商品标识进行扫描。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储存在数据库中的价格信息,对消费者的商品进行结算,并形成结算单据,最终将交易信息传递到服务器之中。

4结语

由于RFID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其由于条码诸多优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RFID技术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由于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RFID可以都对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监测,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响应速度,使得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透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助于优化系统管理,降低企业进行管理得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经过文中的分析,RFID技术必将有十分光明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爽,薛林燕,王虹.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及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谈慧.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21).

[3]吴亮,周宏,张兵.基于RFID技术的烟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烟草科技,2011(09).

[4]张志坚,张诚.RFID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及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12(02).

供应链管理系统范文6

实践者不多,但市场正在启动 

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建设了完整的SCM系统的企业并不多,只有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等少数企业已经建设或正在尝试。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选择了上海博科的SCM产品,雅戈尔集团则与中科院合作开发。 

但近60%的被采访企业如宛西制药、新华制药、长空机械、安徽叉车机械厂、广东美的、江苏春兰、上海烟草集团等都表示对SCM比较感兴趣或正在建设日程上。新华制药信息主管宾深竣的看法颇有代表性,他表示:“SCM系统是加强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提升竞争力的支持平台。随着企业ERP的实施,SCM将是企业信息化的下一个重要考虑。”除此之外,其他被采访企业则表示,由于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SCM需求。 

总之,SCM市场在国内仍处于启动期。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市场竞争趋势已由原来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的竞争,国内制造和流通企业迫切需要运用IT技术实现其生产、库存、日常交易的管理规范化、精确化,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所以,对成本控制和价值创造进行的研究已经推动企业,特别是制造商、运输公司,转向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以便取得盈利的结果并在竞争更加激烈的领域中巩固商业关系。SCM系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其中大中型企业成为市场需求主体。尤其是,随着不少企业尝试实施并应用了ERP系统,业务系统必将继续向上、下游扩展,因此SCM必将是企业信息化的下一个重点方向。 

注重整体解决方案 

用户在建设SCM系统中会遇到什么难题?40%的被采访者表示,如何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长空机械信息主管王军的解释是,由于企业内部一般没有足够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难以自行评断个别解决方案的利弊与适用性。 

他们选择SCM厂商的标准是什么?调查显示,目前被采访企业在选择SCM软件时更加务实,他们希望通过供应链管理适应复杂、变动的竞争环境,从而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决策信息,进而提升流程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能否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正是选择的首要标准。其中,SCM软件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模式的可延伸性(随企业业务或规模扩展, 是否可以继续支持)又是重中之重。对此,江苏春兰集团网络中心主任邵伯余表示:“事实上,信息技术应用的好坏,最大的难点在于管理和业务流程两方面。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最大的障碍有时并不是来自于IT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自身管理问题的理解和对先进管理思想的消化,来自于对业务流程规范化和数据标准化的认识。因此,建设SCM必须意识到这更是企业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 

其次,被采访者表示厂商的专业技术能力、在相关行业的实施经验、队伍的规模(对项目支持的稳定性)等也是考察的重要标准。 

另外,随着用户对SCM认识的不断成熟,对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样。除了传统的支持、维护和实施之外,咨询服务也成为一个新的需求。因此,用户将会更加重视咨询服务在系统实施中的地位,希望通过制定个性化的信息化方案,帮助自己进行硬件、软件和网络方案的选型,信息化建议和项目实施计划以及项目实施和监理等,进而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期待成熟的SCM产品 

目前国内SCM市场大概分成两大阵营,高端大型企业被国外I2、SAP等厂商所占据;中低端企业则是国内SCM厂商的客户群。像联想、华为等大企业采用的都是I2的产品,海尔采用的是SAP的APOSCM产品;而四川华西德顿塑料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引入的是招商迪辰SCM管理系统,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则选择了上海博科的SCM产品。 

被采访者如何评价市场上的SCM产品?他们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调查显示,大多数被采访者一致表示,国外厂商SCM软件产品成熟、性能优越,但价格昂贵、实施难度大;国内SCM软件产品相对不太完善、功能不太齐全,但却小巧灵活、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便宜。 

另据赛迪顾问统计,我国SCM软件企业通过CMM认证的并不多,因而厂商的解决方案真正能使客户的管理流程得到优化的成功案例并不多。SCM软件产品及市场的发展需要继续完善。 

随着用户认识的深入,用户对SCM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是其涵盖的功能将日益丰富,包括管理供应商、原材料、库存、渠道、价格体系、市场渗透、品牌宣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次,要充分考虑与企业已有系统的集成整合。也就是,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将SCM与企业已经有的IT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要发挥已有系统的作用,还要使SCM系统顺利运转。 

2003年国内SCM(供应链管理)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2003年SCM市场概况 

赛迪顾问统计显示,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SCM软件市场的销售总量为0.75亿元,同比2002年第一季度增长11.3%,增幅一般。2003年第二季度中国SCM软件市场的销售总量为0.82亿元,相对2002年第二季度,同比跌幅达10.6%。其中,高端SCM软件受到“非典”因素影响,第二季度跌幅在20%以上;而低端的物流软件市场日趋成熟、饱和。 

总体说来,国内SCM软件的应用环境还不成熟。目前SCM软件的市场集中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政府及教育等行业没有市场。其行业用户主要集中在制造、流通、能源三个行业。SCM软件市场的主要拉动力是企业针对物流方面所采用的管理模块和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采用的管理软件。 

二、未来5年国内SCM软件市场趋势分析 

赛迪顾问预测,今后5年里,中国SCM软件市场将保持增长态势,市场规模逐年递增,到2007年将由现在的4.09亿元翻一番,增加到9.54亿元。但增长速度并不均匀,其中2003年增长最快,达到42.5%,从2004年起,市场发展逐渐成熟,增长速度也逐年放缓,2005年开始,增长下降到不足10%。 

大型企业仍将是市场的主体,但大企业市场份额将是先升后降。相反,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在今后五年中将迎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制造、流通、能源在未来几年里仍将是市场的主要部分,占据80%以上的份额。 

供应链管理系统范文7

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顾客价值链。文章介绍了网络技术和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并阐述了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运用中的联系及意义。

关键词:

网络技术;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

1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含义

1.1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

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顾客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即上游的价值链、企业价值链即企业的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即链下游价值链。因此可以认为汽车物流是集原料的配送、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产品、包装产品、产品流通和物流信息共享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这是现今的汽车物流概念及现行摸式。供应链是将所进行的项目活动或服务活动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的综合一体化可以使消费者接受到更加便利有效的服务。这些活动的本身就是上下游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方式过程。而汽车供应链管理就是指人们在了解并掌握了供应链之间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后所总结出的,其利用管理的目的筹划、组织、指挥、相互协调、控制和激励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协调流通过程中的所涉及到的物流、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和业务流之间的合理的调控来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合理的发展,用来达到最佳的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获得小成本所叠加的附加值来赚钱取最大的利益。

1.2网络技术在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电子商务也随之发展。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型在各个领域都有较大的发展如百货业、IT工业、船舶工业以及汽车制造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汽车制造业在科技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下网络技术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购买、运输、储存、调配、安装、整合以及到最后的售后服务,其复杂零散的部件、繁复的程序、复杂的结构,都需要合理有效的调配。那么供应链中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被高速运转的市场所淘汰。这种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迎合新兴的市场经济。网络科技的使用也可以帮助汽车厂家和提供商两者的长期持久高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更快更有效地分享设计思路,制定更有效的双方获利服务。网络技术的运用促进双边合作关系更进一步的发展。

2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特点

2.1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

在早期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的生产发展过程中,汽车行业供应链是由不同生产厂家以不同的车间流水线的方式构成,部分生产并安装成整车,是由局部到整体的生产方式,其包括售前、售时、售后服务维修全权负责。对于传统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一家厂商所负责的工程量巨大,与此同时所存在的系统漏洞也会有着较大的体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为了汽车市场供应链获得更高的利益,其供应链内部关系就必须有所调整。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业务流内部关系调整应该更加细化与复杂,明细的分工有利于生产的便利。业务流可分为多级供应商,当今市场大致分为四级供应商售时以及售后的服务商当然必不可少。那么它们的职能大致这样分配:一级供应商的职能是提供传动系统和内饰系统等整套的系统,二级供应商的职能是进行系统组装与市场供应,三级供应商的职能主要是为二级供应商提供零部件,四级供应商则是为三级供应商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和基本辅料的供应商,当然还有售卖商、售后服务商以及消费者等。

2.2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特点

首先,以汽车制造企业为供应链系统主要的核心。汽车制造业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大都为整车配置为调度,信息的交流共享,整车的产品设计、制造、装配等方面拥有着较大的前景,是协调产、售、售后的重要关系枢纽。汽车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汽车供应链的重点在于制定、协调打造优质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整合、调配,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随着时代的发展供应链系统的管理要不断的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供应商与分销商的相互协调与管理,促进生产、供应,销售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等;再次,供应链上各个产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十分密切并有所协调。汽车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共同开发产品的组织,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双边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持久的合作有利于设计思路,制作过程的发展。然后,物流配送功能的专业化,采购和生产的全球化。通过从订单计划环节到销售环节的集成管理,汽车生产与市场形成较为良好的关系,双方基本能保持一致。物流配送更加快捷专业;最后,汽车的零部件为汽车的主要成本,其采购的全球化有利于降低汽车成本,是汽车制造业的一大重大改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策划汽车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各种商务信息平台,促进各个商务链中的成员更加有效地了解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3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1Intranet/Intranet技术及Extranet技术

企业内部网是Intranet/Intranet技术的别名,又叫内部网、内联网、内网。顾名思义,Intranet技术是企业运行的内联网站,它最核心科技则是基于Web的计算再次重新整合的科技。它通常建立于企业各成员或组织内部成员并为其成员提供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和文件传输平台,例如内部的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建立内部防火墙,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网络体系。在供应链中Intranet/Intranet技术可以保护供应链内部的文件使各成员更加放心的信息交流。Extranet——外联网其具体定义还在讨论中,但人们大都能接受的定义是:Extranet是一个使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使各企业成员与各企业成员的客户和其他企业相连来完成其共同目标的合作网络。如果说Intranet技术是内部联系网站,那么Extranet技术则是外部相互交流联系的网站。这种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和谐共赢加快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

3.2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应用

图1网络技术在汽车供应链上的应用(说明:⇅物流→信息流)在21世纪网络信息化快速变革的时代里,Internet/Intranet技术与Extranet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汽车供应链在一般情况下具有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供应商提供零部件的硬件设备和设计思路的软件设备。制造商是将提供商所提供的零部件按照既定的设计思路整合并保管运输至销售商。在整个汽车行业供应链中汽车制造商占领着核心地位,掌握着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为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即冲压、焊接、总装和涂装。在这整个的流程中Internet/Intranet技术则负责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即上游到下游之间的联系交流与资源信息共享。而Extranet技术则是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交流。通过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Extranet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各企业内部之间的交流合作具有更加稳固的持久性,各企业与外部之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交流互通的合作平台,如图1所示。

3.3“大数据”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及实例

“大数据”在对于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与“云计算”密不可分,应用“大数据”对在汽车行业供应链进行精准的评估与营销,分析链条中的故障,并及时地分析解决,为行业节约大量成本。如今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相结合,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一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而以上的技术正在使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大数据”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实例,例如采用了Z2EE技术手段和数据库技术手段,就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技术新型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对于过去较为单一的系统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市场。新型汽车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包括系统信息的管理、各会员的信息管理即各企业的信息管理、产品信息的管理、供应信息平台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共享与监控。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新型汽车产业供应链。如图2所示:

4结语

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促进汽车行业的系统化的发展,使汽车行业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化社会。网络技术有利于其成员内部的共同协作,同时也促进与外部成员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管理成本。该研究为汽车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柯航.精益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管理,2009,(7).

供应链管理系统范文8

关键词:条码跟踪系统、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

w公司是一家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在南中国区开设有100多家连锁店,由一个仓库(配送中心)向各连锁店配送货品。该配送中心平均每天收到的货品约为40万件(单品),配送给店铺的货品约30万件(单品)。目前,w公司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店铺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供应链对货品配送的准确度要求进一步提高。

过去,仓库使用传统的仓储管理模式,在商品进货、上架存储、根据订单拣货、打包、装车发货这一系列工序中,大部分都要依靠人工记忆,手工录入系统,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产生差错;店铺对货品的收货、退货管理也没有先进的系统支持,全凭人工清点。一旦发生货品数量误差,无法辨别是仓库、运输商还是店铺的失误。为此,公司专门设立了一个索赔部门,对收发的货品进行索赔判断,以期将货品差异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但由于形成货品差异的情况各异,有时仅凭索赔部门也无法判断出是属于哪一方的失误,因此给供应链管理造成很大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W公司的管理层决定对货品的配送实行系统层面的跟踪,实施条码跟踪系统(以下简称BTS系统)。条码跟踪系统在W公司的应用

BT5系统的原理是:基于无线条码扫描技术,对每件货品、出货单号、箱号及封条实行严格的条码管理,通过流程设置和条码扫描实现对货品出入库安全性、准确性的跟踪控制管理。BTS系统分为仓库管理、店铺管理、中央管理3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的业务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以下对从仓库到店铺的配送流程进行分析。

1 仓库收取供应商货品

BTS系统中的仓库管理模块主管仓库的进货和发货。当供应商送货至仓库,仓库员工从BTS仓库管理模块批量下载采购订单的信息到手持终端,然后卸货、拆箱,扫描订单号码、货品条码,清点货品数量。完成后。回传手持终端的收货数据至BT5仓库管理模块,完成收货环节。

2 仓库出货给店铺

货品从装箱、封箱、装车到出车的过程,都是利用条码扫描完成的。在实物货品出车前,仓库员工打印出货单,交给运输商进行核对,运输商要检查箱数是否正确、物流周转箱封箱条是否完整无缺。如有误差,运输商有权及时与仓库查明原因。出货完成后,BTS仓库管理模块将出货数据上传到BTS中央管理模块,并由该模块即时传送至BTS店铺管理模块。

3 店铺收仓库货品   运输商的车辆到达店铺后,店铺员工根据出货单检查箱数及封箱条。如果物流箱的封箱条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店铺将与运输商查对或拒收该箱货品。之后,员工从BTS店铺管理模块中查找到对应的仓库出货单据资料,并下载到手持终端,通过扫描箱条码、封条条码、货品条码记录收到的货品数量。最后,回传手持终端的收货数据至BTS店铺管理模块,产生收发差异报表。店铺可根据差异报表,对有差异的货品重新扫描检查。

BTS系统的④店铺退货、⑤收退货、⑥退货给供应商流程,是指从店铺退仓货,或退供应商货品,系统的基本应用方式与①、②、③大体一致。

条码跟踪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从BTS系统的应用流程可以看出,在BTS系统上线前,由人工控制货品的出入库记录,供应链无法准确追索到货品差异产生的原因;实施了BTS系统后,在条码扫描技术的支持下,每一笔交易都精确跟踪到货品级,实现了货品的实时跟踪和管理,最终提高了配送的安全性和准确率,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准确性。同时,在BTS系统的三个模块之问的数据实现了高度同步性和即时性,使得供应链管理部门能够即时得到仓库和店铺的货品库存信息。为其配送决策提供依据。

供应链管理系统范文9

摘要:在市场环境中,如何获得持久的竞争力是企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协同电子商务是现在和未来虚拟运营的模式,它的思想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文章首先对现有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应用感知与响应的管理模式基础上,提出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地介绍了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协同电子商务;协同信息中心;感知与响应

Abstract: In the market environment, how to gain long-lasting competiveness is the hot issue that companies have been concerning all the time. Collaborative E-commerce, whose theory happens to have the same view as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SCM, is the virtual operating mode in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CM information system firstly and then promotes the concept of SCM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E-commerce while using the management modes of sense and response. In the end, the building scheme of SCM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E-commerce completely is completelyintroduced.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E-commerce;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centre; sense and response

1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市场竞争形态已经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跨国集团与跨国集团之间的竞争,发展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现有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信息系统分散性、异构性大,供应链节点企业不能畅通交互

目前,供应链的各节点处于分散、自治地位,系统异构性极为突出。各单位使用的系统拥有不同的硬件平台和实现技术,甚至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同企业的系统进行交互的障碍较多。另外,由于开发时间的不同,系统对于相同功能的实现技术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新旧程度差异,这也为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不同单位系统间的交互设置了屏障。

1.2传统供应链的同盟关系灵活性差,企业不能降低运营风险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层次多样、功能庞杂、内外关联性强、功能要求差异大、信息化程度要求高等特点。在该系统中,传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在直接连接企业的基础上,减少了节点企业的数量,降低了成本,但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这种关系缺乏动态性,而且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考察积累。所以随着信息的增长,在这种传统关系下运作的信息系统必然会使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成本增加,各节点企业因与其他节点的密切联系而承担巨大的运营风险,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情况。

2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2.1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协同电子商务(Collaborative E-Commerce)是一种崭新的商务模式,其集成和协作的思想与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协同电子商务是在数据实时传输过程中,帮助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协调一致,用一项业务带动另一项业务的集成模式,也是企业跟供应商、企业跟消费者、企业跟合作伙伴、企业跟员工、企业跟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跟第四方物流企业之间协调工作的业务模式。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协同电子商务理论的指导之下,利用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依托,在满足核心企业本身的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将供应链内原来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各企业及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进行信息系统的横向一体化整合,组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紧密联系的新系统,建立快速感知与响应需求的柔性供应链,并实现彼此间的信息共享、工作协同、商务协作和即时生产供应的协同化的网络信息系统。

2.2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意义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是一种在协同电子商务理论的指导下,为了适应信息化变革、实现供应链管理集成化、信息化的手段。

从协同电子商务角度来看,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中外部协同的发展,是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的统一。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将核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另一方面,要将整个供应链协同、整合,统一计划和数据模式,形成动态联盟和协同。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合作伙伴纳入集成的、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行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的一系列链接。

从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协同思想下的供应链管理跨越了供应链上多个环节或功能来协调计划的机制,它改变了旧有的客户管理、采购、定价及衡量内部运作的模式,再造了供应链的整个业务流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集成传统商业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时帮助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把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出去。供应链中所有成员在统一计划的运作下,进行产品的协同开发、物料的协同采购、生产、分销和交付;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形成以定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促成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方向发展,加强了用户“Pull”机制,各个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整合,协同工作,及时地、同步地对相关事宜做出反应,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以及提供获利能力,从而最终实现供应链集成化管理和协同供应链网络管理的目的。

3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3.1系统建设思想及要求

当今市场环境及企业发展趋势要求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可重构性、异构性和敏捷性特点,使系统在遵循共有标准的硬件资源基础上,通过调整系统的结构、功能使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共享,从而具有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针对现有供应链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以及协同面临的问题,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是改造后的已有的高级信息系统,也可是从无到有的新系统。其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1应用感知与响应的管理模式

建立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战略思想,将各节点企业及消费者整合为一个整体,应用感知与响应的管理模式,实现柔性运作。商业虚拟网络组织的多功能化体现了组织结构的柔性,而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以及因特网实现信息共享、快速感知、需求跟踪、调整适应和决策修订则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柔性。在制定相应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及信任制度的基础上,跨组织协调外部关系,全方面信任战略伙伴,通过建立协同信息中心实现不同柔性层次协调适应的供应链网络,一方面,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能够实现自同步适应,通过集成化的业务、信息处理共同创造最优的联合价值;另一方面,不再追求供应链的最佳优化,而是实现具有高度灵活和柔性,并能够随时应对可能的变化的供应链。国外商业供应链管理成功经验表明,固定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将被跨组织联盟结构所取代,这种结构将具有模块化、可动态重组能力。

3.1.2从不同维度分析、提取并响应需求

在应用感知与响应管理模式的供应链中,需求不再主要依赖预测,转而依赖对需求变化的感知和响应能力,所以感知和响应的方式及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协同层次上来讲,可分为需求协同和供应协同。增加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和上下游成员之间的透明度,可以提高需求在供应链中的能见度和计划性,消除“牛鞭效应”。其核心是集成预报,减少存货和消除无价值的附加劳动。明确供应信息,提高了已购产品的在运透明度,便于供需双方掌握产品动态信息。

从协同范围上来讲,可分为横向和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内部协同,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层、计划调度层和生成控制层的协同以及预算、采购、生产、销售、考勤、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协同,从而有效地降低内部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并为企业与外部的协同做好基础;其二是外部协同,即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以及供应链外部社会部门的协同,将内部的Intranet与外部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联系起来,在Internet上实现网上的需求和库存信息共享、同步计划制定、业务流程协同、签约、交易和结算等活动,以实现降低外部成本、以需定产、实时控制等目的。

供应链的纵向协同是对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各业务环节的双向协同,实现产品从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储存、经销、使用、维护保养直到回收再用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3.2系统框架结构

协同的信息管理模式与以往的信息平台不同,它建立了一个协同信息中心,它可以是独立于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之外的新的功能节点,即运作中心,也可以整合到大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其根本目的是让数据在受权范围内区分权限、无障碍地流通,并在高层汇总融合,促进了公平竞争,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3.3系统运行控制机制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理念下的协同信息中心,按协同的思路,在互联网条件下,站在合作伙伴企业虚拟供应链的高度,把企业供应链集成的思想和业务模式固化在软件当中,对价值链的整体进行管理,把核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合作伙伴及社会其它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企业实现国际化、社会化管理。它整合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使供应链上成员针对生产安排、预测补充采取联合设计和执行计划,利用共享的信息进行具体生产运营措施,用互动的方法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管理和协同商务。

协同信息中心作为中立方,对进入协同信息中心的企业信息进行相关的审查及认证。对申请成为供应商的用户,进行生产能力、供货能力等与供应商能力相适应的审查。对申请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公司,进行物流运输能力等方面的审查。

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在协同信息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他们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CML11.0)进行数据的交换,不需要经过协同信息中心。当供应链的使命完成时,企业可以暂停、中断、终止这种关系,重新构造新的供应链,这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开放性。

公共对象请求结构(CORBA)的应用,跨越了同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无障碍地穿越供应链中各成员独立的防火墙。它解决了系统平台、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络通讯协议和应用程序版本的兼容性问题,最终实现对多种数据源和数据库、应用程序进行无缝连接。在这种结构下,供应链中的信息、技术及产品数据得到集成,使“用户”的需求贯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在协同信息中心中,除了满足供应链成员的业务数据共享需求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决策信息需求。数据仓库的建立,汇总了即时业务数据及外部数据。在此基础上,MOLAP根据供应链中成员的不同需求,以及相应的制度约束,生成具有差异性、个性化的决策支持信息。通过协同信息中心的数据展现服务器,不同的供应链成员就可以获取所需信息。

协同信息中心针对客户及供应链中各成员各自的标准制定动态指标,如客户的等候时间、需求满足率、产品可用性、抵达目的地速度、完成重新部署所需时间、企业的库存时间、退货处理情况、客户满意率,等等。对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利用不同指标进行评价,并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评估体系,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公正客观的依据。同时,CORBA提供的一些安全服务的API参数,一方面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量化手段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负责综合集成各客户企业的需求信息,并将产品进行协调分配;供应商的客户负责将实时的需求信息发送到协同信息中心,并根据协同信息中心的反馈信息调整需求及采购方案。另外,不同企业将对于服务及产品的反馈信息发送到协同信息中心,为评价供应商提供依据。在这种协同及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下,

各企业都是该系统的重要成员,它们实时“输入、输出”信息的功能极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