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集锦9篇

时间:2022-09-18 19:22:20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1

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整理,编制成学案,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2.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过程

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制成一份学案。

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它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3.学生在本次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几个步骤

3.1 课前独立学习:

(1)多渠道、多角度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通过注悟方式研究课文。

(3)完成三张自学卡片(信息汇编、质疑记录,课文批注)。

3.2 课堂上互动学习:

(1)交流信息,通过概括归纳的,提取有助于理解课文关键信息。(第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2)交流自学成果,从课前的注悟中感受华威先生的忙,从而熟悉文本。

(3)结合时代背景与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领悟“华威先生为什么忙?”(第二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4)生成新的领悟,整理成卡片④“华威先生的忙和为什么忙?”

(5)生成新问题,布置新的任务。

3.3 课后独立学习:

(1)独立完成新的任务卡片⑤“作者怎样写华威先生的忙?”

(2)整理归纳学习成果,网上学案。

3.4 教师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学习者,合作者,课前教师阅读学生收集的资料。向学生学案前期准备的内容学习,同时在批注学习的资料时,与他们共同商讨,合作,深入领悟文本。

(2)教师是指导者,在学生三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介入二次。

①课前对学生收集的信息与课文的注悟加以批阅整理,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与策略。

②引导学生处理信息:概括归纳,择其要点,并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加深领悟,使信息为学生所用。

4.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评价者,对网上发表的学案做评价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2

这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专家对教材的精彩解读和分析;有课堂实录;还有耐人寻味无穷的经验之谈。很荣幸能参加这次为期十三天的国培计划的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本次培训,让我们来自偏远山区的教师学员得以聆听众多专家、学者乃至国内的学术界权威人士的讲座,倾听他们对英语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英语教育方法等。十三天的培训虽然很短暂,但却带给了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给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本次培训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专家引领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阐述简要精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如陈林老师作的专题讲座《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实施》,让我走出以往口语交际教学的误区,让我也明白:口语交际教学不仅要Ji发学生交际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交际话题、营造交际的氛围,还要让学生“能”交际(也就是要创设交际情景和形成交际共体),创设交际情景需要做到模拟真实情景、提供典型案例、设计问题情景等。为我今后可以交际的教学指出了方向。

鲁子问老师的《门道与热闹》,指出我们新课改课堂教学的误区,要求我们明确“重点”,突出“意识”,处理“关系”,落实“环节”教给我们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我们以后走岐路……我深深感悟到:英语的课堂应是充满色彩、充满诗意、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同时又是有实效的课堂。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3

一、从多维角度解读文本,感悟文章之美

不少学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于对文本内涵的解读,重点是文章的文字。教师在文本细读法中可从宏观角度把握课文,如果教师想将学生培养为善于思考的人,那么注重细节是第一要务,因为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动人之处蕴含于鲜为人知的文本细节当中,要用心去挖掘,一旦发现就会深陷于文章细节的魅力当中,成功遨游于作者布置的情境中。

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文章最感染人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突然转换的临界点和故事情节,作者构思了超越常规的现实情境,即小弗郎士心理结构并不会因亡国而变化,这一点完全符合孩子的幼龄心境,更是作者写作高超之处。我国初中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被神秘化,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但学校和教师却仍然舍本逐末,教学效果不佳。文本细读教学法能从小地方切入,重点在于教学实践,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多维度解读文本。

又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以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反复揣摩。学生可以先从作者本人切入分析其敢于抨击英法联军的行为,或从巴特勒分析并运用近现代史知识谴责这位侵略者,再从圆明园解析着手分析这座园林当初的辉煌,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唤醒后人惋惜这座人类曾经文明的殿堂。可以说,从多维角度解读文本,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细细品读文本,学生也应跟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其他学生展开交流,紧抓文章精髓,感悟文章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从语言角度超越文本,感悟文章之实

语文教师除了具备宏观把控课堂能力,还要有化远为近,以“显微镜”的方式剖析文本,提高创造和发现能力。每个经典作品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有些文本的语言比较抽象,学生想有效理解必须基于一定的感悟文本。想象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而想象必须基于文本,教师可以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素材,从想象的角度帮助学生超越文本,感悟文章之实。

如在讲解《秋天》一课时,文章风格舒适安静,甚至可以透过文本听到秋天农家小户的呼吸声。由于文本比较抽象,不少学生可能无法感受其中的意蕴,如文章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这句话,如果将此句缩短就变成了“收起影子了吗?那渔人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的只有影子。而事实上课文第一小节写的是农家丰收之时的情境,课文第二节写的是渔人“游戏在渔船上”,有可能渔人早已打满鱼儿,此时撒网打鱼已变得不重要了,只满足打渔游戏的快乐,从而顺利连接下文的“游戏”一词。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紧抓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因为诗人在作诗过程中那句“网起大鳊鱼”是真实写照,但这句话没有一丝美感,网起乌柏叶更是平庸的,缺乏想象力,而诗人为了让诗歌增加美感就在写渔人打渔时写到了乌柏叶,唯独网起的影子是最富有诗意和最具有想象力的。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文章的风格,进而透过文本听到农家小户的呼吸声。

又如,教师在讲解《孔乙己》一课时,文章中有段情节记录了孔乙己在酒店粉板留下的欠19个铜板的内容。年关孔乙己没有再来,第二年端午也没有再来,人们就记得“孔乙己还欠19个铜钱呢?”过了中秋,又到年关仍然没有再来,而小说的最后一句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往往只有一个人死了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孔乙己就给人们留下欠19个铜板的债务印象了,还是写在水粉板上,轻轻一抹就会消失。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用意,使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讽刺。

三、从情感角度比较,感悟文章之精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相关研究表明,人类思维的基础之一为比较,运用比较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4

一、课前体察活动,充实知识

课前体察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提供保障。

1. 搜集资料,丰富感知。

课前让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查询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影视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的祖国多辽阔》这一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中国行政区域图”,查找34个省级行政单位和省级行政中心,对我们祖国辽阔的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热爱国土的情感。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网络、中国地图等多种方式搜集整理有关祖国各行政区域知识的资料,制作相关的手抄报或剪贴报,布置《我的祖国多辽阔》园地。这样,通过课前收集等途径,激发了学生的道德需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学生进入主题学习,进一步明白道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调查,获取体验。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观察),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领会有关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认识。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是谁》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到商店、公园、医院、超市等地调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每个人在每个场所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3.参观访问,发展能力。

2011年版课标指出:应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重视活动的过程,提高活动的质量。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教师有组织地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课文所讲内容,到社会中去观察、学习、访问,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导行为实践。例如,在执教《我们的学校》一课时,可带学生到学校各处室去参观、采访,让学生了解教师们工作的艰辛。通过实地参观,上课时,师生间交流沟通就顺畅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课中学习活动,感受生活

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以及情感、行为的发展。

1.讨论交流,分享经验。

在民主、真诚、平等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或者启发学生提出并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有关文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2.游戏娱乐,玩中受益。

游戏是在教学中所采取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也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表现儿童的内在心理,有利于儿童情感的舒展,活跃课堂气氛,使儿童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例如,教育儿童爱惜粮食不挑食,可让儿童戴上头饰扮演各种不同的食物,如:苹果、红萝卜、白菜、米饭等。他们激情投入,发挥丰富的想象,与各种食物进行对话。在有趣的游戏中,就连平时不喜欢的白菜、米饭也变成了孩子们眼中可口的美味。儿童在趣味十足的游戏中学习,兴致勃勃,其乐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道德认知,提高了合理饮食的自觉性。

3.情境体验,获取真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录音录像、现身说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情境实践、道德感悟的主体。如在教学《保护人类的家园》活动主题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录像片段,随即展示地球遭受各种污染的图片。源于自身生活空间的照片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积淀和生活体验,并与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联系,他们真切地感到地球环境正在日趋恶劣,并急于了解有关环保的知识。

三、课后拓展,内化品格

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课后活动应与学校活动、社区实践活动及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品德教育的强磁场,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在理解和感悟中受教育,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格。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行不一。因此,只有和学校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好大一个家》主题目标的延伸活动中,我们与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有效链接,制作“锦绣中华收藏夹”,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等系列活动。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例如,教学《我的责任》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商量,给自己找找岗位(如扫地、收拾碗筷等)。教学《我能做好》一课后,引导学生在家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并填好“家庭联系卡”。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因此,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教学完《我生活的社区》一课后,让学生结合本地区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如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或写一封倡议书,或给当地干部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等。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5

摘要:中学课堂,往往只注重灌输只是,忽略培养学生语感。而培养语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跟学生说,你们要培养自己的语感就可以的。因为学生不懂得方法和它真正的意义,往往是没有效果,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语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语感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最基本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对言语直觉感知能力它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语感水平和儿童认知规律教学时在听说读写各都注重了语感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教学方法使学生语感在反复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一、自己感悟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课文内容自悟自得

儿童对于课文中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信息组块以后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凭借语感进行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目。

例如: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大概内容:农民春种秋收春种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粮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小猫最爱吃鱼它也想收到很多鱼于是就去种鱼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问题如有学生提出:小猫能收到鱼?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得到结论: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鱼儿离不开水鱼生活环境与庄稼不同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会做傻事从而让学生悟出小猫从农民种玉米、种花生收获很多而得出无论种都会有收获推理方法是错误。

二、导悟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美丽小兴安岭》一课时由于小兴安岭在祖国东北方几乎无一人到过那里因此学生对于小兴安岭美丽难于理解在教学时主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映象先让学生听配乐录音初步感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语句进行精读感悟例如:树木长出新枝绿叶写出小鹿可爱姿态拟人句原木像舰队在前进比喻句……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自然美和丰富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语气去诵读夏、秋、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用同样方法去感悟。

三、迁移表达

迁移表达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训练使学生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二年级教学时除了对学生进行一些说话、写话训练以外还设计了一些创设情境交谈、猜谜语、讲故事、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提高语言感知力。

在三年级教学时除了让学生间周一次作文以外还设计了一系列创设情境谈话、围绕主题演讲辩论、编演课本剧、答记者问、讲故事、演短剧等多种多样训练形式作文时要求学生能凭语感自行修改。

例如:在口语训练在教学二年级时针对班上一些学生迷恋电视节目而把学习抛在脑后实际情况有目有计划地设计了一次辩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辩论会中心议题是:“看电视会不会影响学习”正反方辩论最后得出结论。1-论文-网-欢迎您

正方:适当看电视对学生有益处如看一些有益“少儿节目”和“动物世界”等可以增长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活知识。

反方:长看电视耽误学习、浪费而且影响健康最后统一认识:适时适量看一些有益电视节目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可以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知识。1-论文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语文能力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01-02

新编中等职业语文教材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思想,提出了“感悟文本一生成能力一指向应用”的基本理念。立足学习主体,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形成,强调语文应用是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灵魂。在中职教学过程中,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一刀切”的局面、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语文能力是中职学校必须探研和解决的问题。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必然与语言表达有关。那么在实施教学及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呢?本文从以下方面对此进行探索。

一、感悟语言意蕴,积累语言能量

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语言的感悟与积累。而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人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学会感悟与积累就是关键。感悟与积累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对语言的储存。华罗庚曾说:

“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干积累”。

(一)在聆听中积累语言的能量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因此,要有效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在课堂上,我们一般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感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往往容易被忽视。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平时加强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听流行歌曲以及听别人争辩等,都能促进其边听边思考,并能从中有收获,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例如“贾”字,在央视播出的“开心辞典”栏目中有一期就有对这个字的不同的念法――“商贾”(gn),而有心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不念做咏a)?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趁机告诉学生同字不同音而意义也不同。方言中有的常见字与普通话的发音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西南方言中的体育与肉体、生活与和谐,这两组中的育与肉、活与和,在西南方言的读音是一致的,而在普通话的发音却是不同的,在我们听话的时候就应注意它们与普通话发音的区别,充分认识这种差异,使自己能够正确识读。所以我们要教导学生养成聆听身边的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信息平台。

(二)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的意蕴

人所获得的知识60%来自视觉,就是所谓的阅读。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慢读、快读、跳读、猜读、倒读等阅读方法,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语文感悟能力是一切语文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隐性的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典范的言语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及言语中蕴涵的意义、形象、意境、情感等的直接感受和领悟的能力。语文感悟的核心是文本感悟。只有从品读文本切入,感悟文本中蕴涵的意义、形象、意境、情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范式,才能形成内部语言能力,进而根据需要“生成”“输出”得体的口头或书面表达。例如,赏析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时,强调学生的朗读,琅琅成韵地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感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美妙的语言境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了读诗(书)能够更深刻地感悟语言的意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书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思路开阔,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有远见卓识。

(三)在影视观赏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观赏中外著名的影视作品,从中感悟语言的魅力。电影中某些片段有非常精彩的对话,在观看之后可在课堂上开展模仿对白表演,比如《沙家浜》中茶馆一场的精彩对白等,使学生明白语言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学习语言的途径越多,吸收到的语言层次就越丰富。

二、创设职业情境。提高学习关注度

新大纲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中职生作为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毕业后就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必须使他们了解行业需求、职业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但是薄弱的语文基础和较低的语文能力会影响他们在与人交流时缺乏自信。他们不敢大声朗读课文,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向陌生人介绍自己、推荐自己,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

开口说话是需要勇气的,提笔行文是需要智慧的。当然这里所讲的说与写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说”,即侃侃而谈;“写”也并非下笔千言。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紧扣职业特点,结合职业需要作为切入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例如笔者在计算机2011级(春季生)讲授《我愿意是急流》一文时,依据新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结合该单元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诵读训练敏锐的语感,了解读诗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第二,能力目标:感悟诗中的意象,恰当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并能与同类题材进行比较,进而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第四,能力拓展延伸:运用现已掌握的软件PPT知识,在网上搜集与诗歌有关的图片,做一个小课件。要求:所选图片与诗歌的形象、意境一致;把图片与配乐诗朗诵结合起来用PPT把它们链接成一个完整课件。

通过教学,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

高,朗读技巧和开口说话的胆量得到提升,并能与自己的专业联系在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有明显提高,认识到语文并非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干,从而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不同年级在培养语文能力时也应有所不同。对于一年后就要走向社会就业的年级,应对学生进行的是面试、商务谈判等贴近职业实践活动的训练。例如,笔者在2010级计算机专业进行模拟面试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创设如下情境:(1)教学对象:在校2010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2)设定主题:我的岗位我做主(以教材为蓝本,但又不拘于教材)。A.扩大活动内容;B.拓展活动范围;c.降低活动难度。(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及听话说话的能力,培养“语文就在我身边”的语文运用意识。(4)活动程序: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提供岗位―准备应聘―模拟应聘一上岗竞聘―拓展延伸(课外完成)。(5)岗位设置:A.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要求略);B.网络维护与管理(要求略);c.办公室文秘(要求略)。(6)成功的求职应聘自我介绍所包含的要素。(7)求职面试注意事项。(8)面试参考问题。

本次活动对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任务,用任务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探究和展示的平台,组织并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总结得失、修改提升,因此整个活动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如发现问题可以请教老师、询问组长、观看大屏幕提示、参照手上的评分表解决问题,生命化的课堂教学由此产生。

同时,通过分组模拟、学生互评,取长补短,不仅掌握应聘技能,也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准备应聘、模拟招聘、上岗竞聘三个有梯度的环节,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以适应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在这里,听包括听代表展示、听学生点评、昕老师指导等;说包括自我介绍、回答问题、评价他人、提出见解等;读包括读文本、读要求、读问题等;写包括写求职面试自我介绍并修改等。拓展延伸阶段,让学生实战应聘,学以致用,充分感受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次活动的特色在于语文和专业的结合,岗位的设置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问题的设置靠近学生的工作内容,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有实战的机会。通过活动,学生对应聘流程及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提升了应聘的自信心和成功率。这充分体现了新大纲所强调的“语文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服务,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精神和中职“语文课程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课程特点。

正是抓住了以紧扣职业特点,结合职业需要作为培养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切入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收效。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教师)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极重要任务,是保护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之火,不使它熄灭”。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7

【关键词】 兴趣 体验 主体参与 历史教学

历史是已经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进行着的历史,历史教学则是回顾往昔,联系现实,展望未来的桥梁。历史应该是丰富、生动的,我们的历史课堂也应该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以丰富有趣的历史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历史现象的感知能力较强,容易对过去的生活发生兴趣。他们活泼好动,学习态度积极,较容易为老师所引导。但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形象记忆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更多地间接兴趣来维持动力,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历史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1.适当增加趣味性史料。

例如我在教学中国古代史“大禹治水”这个知识点时,就结合了禹州当地关于大禹的史料和禹王锁蛟井的传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了声、光、电、影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其直

观性、生动性更便于学生认知和理解。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5课)时,就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制作出多媒体课件,通过音乐、图片、地图、表格等形式展示“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让学生体会唐朝文明开放、兼收并蓄的阔襟。

3.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开辟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历史。比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设置历史园地、办历史墙报等。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智慧苑”,其中就有一个“历史”专题,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宣传历史知识,这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主动了解历史的意识。

二、启发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在学会参与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何体

现?一定有多种形式和方法。但重要的是要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状态。体验学习,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失误,是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学习,注重学习者全过程参与,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具体实施如下:

1.课前让学生学会获得和运用资料。

历史素质的培养来源于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理解、提炼与运用。但鉴于初中生的认知程度,可以先帮学生选定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向长辈了解或利用书籍、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体验。

2.创设情境,启发联想。

课堂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运用实物演示、

音乐作品、故事、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唤起学习的需要。然后,教师运用图文、游戏等手段,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表象联系起来,设想自己成为体验对象,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补充资料,交流心得也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

3.感悟内化,升华体验。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8

一、融入生活,随机搜集 

教材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更是学生认知感悟的体验归纳。融入生活,能使得学生在主动探寻英语学习规则和方法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利于他们在深入互动交流中强化整体理解感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可探究学习素材,便于学生在真切感受英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系中开阔眼界。 

融入生活,让教材更有动感,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Unit 7 It's raining教学中,我根据有关天气的询问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主动搜集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就“How's the weather?”“It's ……”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等相关的句型,引导学生就自己的认知积累和阅读发现主动梳理相应的学习体系,帮助他们开阔认知视野。通过这样的方式融入生活,能使得学生在紧扣课程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生成丰富感知,并能使之转化为自我实践运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多关注生活,从学生的实际体验中挖掘可学习探究的素材,更能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能使得语言认知积累更有深度和广度。多融入生活,带领学生有针对性深入探知,能帮助他们在不断丰富思维感悟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知识,生成敏锐的语言感知。 

二、开通微博,实时分享 

现代化资源运用,使得英语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开通微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及时沟通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交流,在分享感知体验中生成不一样认知;开通微博,能使得学生在有话可言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深度感知;开通微博,能使得学生在分享认知感悟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 

微博开通,让学生的交流畅通无阻,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教学中,我针对“The knowledge of the UFO”和“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the UFO?”鼓励学生利用各自的微博进行交流。有的学生结合科普知识,对飞碟的形状、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增強整体综合理解感知力;有的学生就教材中的相关设想,阐述了自己对飞碟的独特感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建议学生利用互联网和报刊杂志等资源,主动搜集与飞碟相关的科普知识,帮助他们从相关的介绍中找到更多的学习认知。很多学生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针对各自的理解感知,主动提出相关的方法,在主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感知。 

多鼓励学生结合各自的感悟,通过微博的形式,不仅能起到引起重视关注的作用,更能够给学生更多自我表达畅言的机会。微博形式的运用,让学生在主动分享各自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获得深度感知印象。多支持学生互动交流,让他们在主动互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合作,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三、话题讨论,挖掘点滴 

创设与学习相关话题,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思维灵感,能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话题讨论运用,让学生的点滴感知得以展现,能使得学生的整体理解感悟更有深度。借助话题讨论,多给学生相应的语言信息摘要,能使得学生在不断强化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丰富感悟。 

话题讨论,让学生在自觉交流中找到更多的表达切入点,如,在九年级“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的教学中,我创设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围绕“How do you learn ……?”和“How are you going to learn English?”进行同桌交流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主动针对相应的话题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点。结合学生不同理解,让学生围绕“What did you get from the author?”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让他们能够根据课程学习内容主动梳理相应的认知体系,帮助他们在不断强化整体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深刻印象。我建议学生根据各自的阅读发现和理解,主动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让他们在彼此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思维灵感,满足他们的探究发展需要。 

组织话题讨论,能使得学生在不断强化整体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一定认知,能使得学生在不断筛选相应的话题信息中产生顿悟。多组织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让他们在主动针对重点进行深入沟通的过程中找到生成点,更能使得教学富有情境趣味。 

四、组织活动,学以致用 

组织活动,让学生在灵活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增强理解感知,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生机活力。运用活动形式,能使得学生在自我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知识点,能使得他们在不断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运用出发点和落脚点。 

借助活动深化英语教材,让文本内容更有动感,如,在九年级“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的教学中,我针对青春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时装秀展览的形式来表达各自的观点。我建议学生在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基础上,运用T台秀的形式展现各自的审美观点,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丰富感知。同时,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创设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结合活动形式,要求学生就各自在活动的发现主动梳理相应的认知,帮助他们从相关的表演中收获感知。多给形成评价,让他们从各自的展示活动中发现精彩点,让他们在备受关注的过程中增强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资源拓展,更多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认知发展需要,更多彰显了活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意义。突出开放化、多元化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和主动尝试,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围绕学生的不同认知学习发展需要,多给学生探索运用的机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形成更为丰富的感悟体验,促进知识技能不断内化生成。 

参考文献: 

[1]刘佳宁,陈爱梅.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J].英语教师,2016, 16(24):40-43.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课堂 情境 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18

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是师生、生生之间开展合作探究的重要渠道。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参与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催化作用,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改变传统灌输式的单向性知识传递;学生可以不再单纯学习文字知识,由死记硬背逐步往主动探索上过渡;由依托课本这种单一的信息获得渠道往运用信息工具自主获得并整合信息的方向发展。

一、增强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灵活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言能力,还强调注重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改变当前阅读教学“读死书”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学生所感知的材料不是单独存在的,很多内容都有着深层次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地设计,如果不能有一个契合内容的情境作基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将是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用声频、视频等直观性材料创设情境,用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以《江雪》为例,全诗只用20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尽管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读懂诗句的意思,但要入意境、悟诗情、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和郁闷的心情,却存在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实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一同上网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诗情,也促进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二、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

如今对人才的衡量有了多重的标准,已经不局限在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比信息和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承载着教育功能的语文课堂也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既为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也给出了一个新的出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他们学习时自由查阅,更重要的是向他们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不但有利于拓展课文的内容,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在教学《泉城》时,经过前期的辅导,笔者让学生利用网络找寻与泉城有关的知识,可以是说明性的,也可以是故事性的。由于学生都比较喜欢探索未知的东西,所以连那些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表现后,也有很大的触动,积极行动起来。最终的结果是课堂的信息容量变大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自己能够理解并掌握的知识。

三、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课堂,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和网络知识的丰富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作为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个体的学生可以通过自由收集信息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能依据兴趣点和所擅长的领域进行协作学习,或者是实现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结合。这样能够摆脱一直被诟病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模式。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式都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而学习本身也应该尊重这种独立性。尤其是在教学包含科技类信息和历史性故事的课文中,信息技术的参与将会给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也会因为信息技术而变得更加生动,其实现也将会更为快捷。因为语文课堂需要生成,不能简单地进行知识搬运,而是让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增加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同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讲给大家听,也可充分发表自己学习后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