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感染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8-12 18:41:08

感染管理论文

感染管理论文范文1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由院感专职人员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单凭院感专职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建立以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感染控制小组为主的三级管理网显得尤为重要。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职能部门、临床科室主任、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院感委员会成员;临床感染控制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住院总、护理骨干组成。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三级院感管理网的建立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专职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但应注意,制度不在于数量、文字的多少,必须根据国家或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才是最好的。制定好的制度不应长久不变,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1专职人员的培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院感专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定期接受市级、区级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督导临床。

3.2护士长的培训护士长是临床感染控制小组重要成员之一,是各科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者及执行者。护士长院感管理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医务人员各项规范的执行情况及院感控制效果。因此,院感科每季度针对院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及各科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环境监测等存在的问题对各科护士长进行专场培训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以提高各科护士长对院感管理的认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1~2次,除值班人员、进修人员、生产生病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参加。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3.4院感控制小组的培训各科感染控制小组每季度针对相关法规、规范、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高危因素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指导。院感科统一制定培训登记本,各科建立培训登记记录,医务人员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学时。

3.5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每年新上岗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院感科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由所在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3.6工勤人员的培训工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无法完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因此,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由院感专职人员完成,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每年培训1~2次。

4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4.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经历了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的过程。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主动深入临床,针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针刺伤、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等。监测结果每季度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院感委员会各成员。

4.2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院感科首先组织各科护士长或全院护士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等关键环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各科每月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监测结果由院感科统一制表并随同监测单下发各科保存。院感科每季度对重点科室的环境卫生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4.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建立器械液监测、更换登记记录本,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按要求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结果张贴于记录本上以备检查;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记录,灭菌内镜每月1次、消毒内镜每季度1次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所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灭菌物品每月随机采样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院感专职人员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管进行强度监测1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重新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以月总形式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

5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的目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院感科建立了适合本院的《万盛区人民医院感染管理考核细则》,交院感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院感专职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废物的管理进行督查;对手术室、供应室、ICU、内镜室、口腔科、产房、新生儿病的建筑布局、工作流程、必备设施、手卫生、职业防护进行重点检查。督查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并限期整改。督查结果、督查意见每月以月报方式反馈护士长,必要时以院感通讯的形式通报全院,以引起大家的重视。按照《考核细则》要求,院感科每月对各科督查存在的问题、监测不合格项目打分,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每季度评选三个院感管理优秀科室,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全院通报。

感染管理论文范文2

1.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制定标准规范:供应室消毒作为医院无菌医疗器械的供应中心,保障无菌物品质量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提高无菌物品质量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因此,需要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质量。另外,供应室建立感染监控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和具备较强责任心的护理人员组成,主要具备监督、感染管理以及指导等职能。细化并分组落实回收、洗涤、组装、消毒、灭菌、敷料制作、存储以及监测等工作,严格把关,各尽其责,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职能。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医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医疗器械设备不断更新的环境下,供应室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供应室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机械物品以及电工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注重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组织其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技术、消毒灭菌观念,并提高规范化操作自觉性;另外,还可通过举办相关专业知识讲座等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此外,定期考核护理人员,进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加强重复性使用器械质量监督:供应室必须对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灭菌工作做到彻底到位才能真正做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2.护理人员对重复性利用的器械要进行定期检查、抽查,一旦发现器械消毒质量不合格,立刻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另外,严格根据标准规范加强器械清洗到包装检查,严格监测消毒灭菌物品和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率。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由医院供应室管理人员和病区护士长组成消毒合格检查监督评价小组,检查记录供应室实施科学管理前、后的消毒物品消毒合格率以及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情况,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情况进行考核,每天统计消毒合格率,以原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作为评定标准,该项工作由供应室管理人员具体执行;护理人员业务知识考核内容依据供应室相关工作技术知识和技能考核评分,总分100分,≥90分为优秀,60~8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每个季度考核1次,由护理管理部负责执行。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感染管理论文范文3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外科、心脑血管科、重症监护室及内科护理人员共50名,年龄24~50岁,平均33.5岁;学历:本科28名,大专15名,中专7名。所有护士均参加了医院感染知识的系统化培训,使得护士人员的整体防范意识得到增强,并对护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严格执行,本研究以5个月为1个周期,对我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护理管理

1.2.1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组织医院全体护士参加系统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涉及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感染控制学、安全护理学、抗感染药物知识、法律法规、护理人员职责、常见感染病例分析等,每1名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培训结束后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试成绩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以增强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刚刚参加工作或者新到岗位的护士要进行岗前培训,接受控制感染的健康知识教育,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并将医院感染护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列入护理继续教育计划中。时刻提醒护理人员对控制感染引起足够重视,并自觉遵守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严格对待,认识到控制感染工作责任重大,从而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几率。

1.2.2规范护士的技术操作行为

护士在完成各项技术操作前必须进行无菌处理。例如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脊椎穿刺、抽血、输血、导尿、吸氧等操作前,要对手部彻底清洁消毒,佩戴口罩,必要时带手套,并认真检查用具的使用期限及是否处于无菌状态。特别是在完成导尿术、透析术、动静脉置管等很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操作环节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彻底消毒、灭菌,一旦有遗漏环节便可引发医院感染,无菌技术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内容,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并进行严格、规范化的管理。

1.2.3发挥护士在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作用

患者在服用抗感染类药物的时候应该听从医生要求,而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更为频繁,因此对于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环节中既是医嘱的执行者,同时也起到监督、配合、指导作用。护士首先要对抗感染药物的配置、禁忌、药理作用全面掌握,对于服药时间、剂量、次数对患者认真讲解,并监督、检查服用情况,对不合理的医嘱,可及时提出建议,进行更正,认真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做好各标本的取样、送检、留取工作。对患者进行药物健康知识讲解,介绍按时、按量、持续用药的重要作用,增强患者按医嘱用药意识,做到医患双方对抗感染药物高度重视,相互积极配合与监督,从而降低临床副作用的发生,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

1.2.4强调护士的自我防护行为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因其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频繁接触到各种医疗废物,例如污染后的注射用具、尿管、胃管等,以及很容易因患者体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这些都是各种细菌、病毒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重要传播途径。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护理人员对此类物品引起高度重视,工作中注意认真做好无菌操作,严格按照标准预防措施完成双向防护,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受到感染。对各种医疗废弃物妥善处理,分类存放,并贴警示标示,以免儿童及患者触及,受到感染。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实施护理管理后,疗区的卫生得到改善,无菌操作、各项消毒和防护措施得到落实,医院感染发生率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感染管理论文范文4

1.1方法

2013年1月起对MDRO实施精细化管理,实行多学科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完善管理监测流程,要求微生物室检测到MDRO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自行设计的“MDRO调查表”对目标性监测的病例进行病历调查和床旁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电子病历系统和医院感染管理系统,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分离病原体、是否开接触隔离医嘱、是否为医院感染、是否上报等情况。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连续两年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在医务人员不知情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设计的表格和观察方法,根据统一的要求和定义,观察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比较2012年和2013年(精细化管理前后)MDRO医院感染情况。

1.2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DRO医院感染情况

2013年共分离MDRO191株,其中医院感染70株,占36.65%,低于2012年的48.44%(6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MDRO医院感染报告率和接触隔离执行率

2013年医院感染报告率和接触隔离执行率分别为80.00%、70.16%,高于2012年的32.25%、28.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手卫生依从率

2013年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75.86%,高于2012年的4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感染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护士长 医院感染 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29-02

我院是一所综合型二级甲等医院,已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质控量化考核系统。笔者通过近几年对本院各科室进行量化考核,与护士长考核挂钩,得出以下结论: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分数直接反映了护士长的医院感染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现将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 组织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贯穿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是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首先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各项法规和本院下发的规章制度,指导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工作,制定符合本科室实际的消毒隔离制度。与科主任分工协作,护士长负责检查规章制度、无菌技术理论掌握和落实情况。由于科室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大部分在临床倒班,履行职责时容易出现空缺,需要护士长在院感管理中起查缺补漏作用。

2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护士长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医院感染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护士长要带头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利用科室晨会或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学习具有专科特点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重复巩固手卫生、标准预防、职业暴露处理、多重耐药菌监测及控制措施、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院感染诊断与上报制度等。尤其注重高年资护士、新上岗人员、清洁工的培训。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起的是带头示范作用,新上岗人员、清洁工理论掌握欠缺。需要反复循环、形式多样的培训,不定期抽查学习培训效果,避免学习流于形式。

感染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OREM护理理论;脑出血;预防院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33-02

脑出血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和长期卧床,极易发生医院内感染。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分级护理,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内容去完成护理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对部分患者缺乏针对性。使病人处于被动接受的地步,不能主动参与,造成院内感染的高发率。自理理论重视“自我”在护理与保健中的主导作用。自我护理可增强病人的主动参与意识,体现自我价值,可缩短住院时间或减少病人院内感染率

1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根据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86例,年龄45-80岁,住院天数4-83天。

1.2 诊断标准:所有院内感染患者均按照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病历中病程记录、医嘱单、检验单等病史记录来判定医院感染。

1.3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X2检验

2方法

2.1对照组应用分级护理方法

2.2观察组采用OREM护理,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其自理情况,分别实行完全补偿性护理,即当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完全没有自理能力,需要我们满足其所有需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意识,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各种基础护理。注意个人卫生,排泄,营养等;以及部分补偿性护理,即当患者意识清醒,需要护士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进行指导并协助实施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及家属尽早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还有支持与教育系统即在疾病的各个阶段,患者都有特定的不同程度的知识缺乏,护士必须经常地、反复地向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信息的知识及专业护理指导。

3 讨论

Orem认为自理是为了保持生命和健康,从疾病和损伤中得到恢复,以及对付所造成的影响而持续提供和安排的自我护理活动,根据病人的自理能力,护士通过3个护理系统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辅助教育系统以替代指导支持教育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治疗性自理需要,最终达到由病人自己满足自理需要。在完全补偿系统中护士随时观察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每15~30巡视1次。预防肺部感染:每日胸部体疗两次,每次15~20, , 雾化吸入每日2次,清理呼吸道防止呼吸道阻塞,必要时给予吸痰。保持皮肤完整性:每1~2小时翻身1次,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勤换衣服。每日更换尿袋,尿液及时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及鼻饲管道的护理。规范正确地对各种管道进行管理,如氧气管、胃管、尿管、气管插管等,保持各管道通畅,按照制度消毒灭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在部分补偿系统中护理重点在于饮食指导,进食前后注意口腔卫生,以促进食欲,同时拔除尿管训练自行排尿,鼓励自己翻身,经常变化,做深呼吸训练有效的咳嗽,以利分泌物排出在出血稳定期指导患者适当做床上活动,以利肺部扩张,依照患者能做自己去做的原则,鼓励和训练患者自己进行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而在支持与教育系统中护士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根据病人的年龄、文 化程度、职业等制定具体的方法,注重因人施教,如 各种导管的管理与指导、合理的饮食指导、有效的 咳嗽、排痰的指导、泌尿系感染的预防、皮肤完整性 护理指导、疾病不同时期的锻炼方法等。

由过去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显示出护理活动的独立性、专业性,有利于实现护理共同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自理理论为临床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方法。通过临床大量病例显示,开展OREM护理模式的脑出血患者逐渐形成了健康的自我行为习惯,主动规避感染风险,同时也增强病人的主动参与意识,体现自我价值,可减少院内感染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政司院内感染控制小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S].中华医院感染管理,1990,6(5):306.

[2] 许雯,盖书君.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3;10(10):766-767.

[3] 丁亚芬等.OREM自理理论在内科脑出血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5;2(11):103-104.

[4] 夏引芳.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脑梗塞病人的效果探讨[J].护理研究,2003;10(17):1142-1144.

感染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感染因素;护理措施 

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通过静脉或是动脉置入导管检测中心静脉压, 并给以患者营养、输液和血液净化处理等, 但该种措施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 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感染症状,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危害, 延长患者ICU治疗时间, 增加患者治疗费用。本文为进一步了解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68例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 男15例, 女19例;年龄38~71岁, 平均年龄(54.57±5.06)岁;体重49~78 kg, 平均体重(63.58±5.27)kg;对照组34例, 男14例, 女20例;年龄39~72岁, 平均年龄(55.02±5.71)岁;体重50~79 kg, 平均体重(64.11±5.62)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在患者进入ICU病房中给以其对症、饮食、生活、环境和药物等护理措施。 

1. 2. 2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 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①合理使用导管, 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适应证, 选择合适的导管。选取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理想, 在输血、脂肪乳剂和血制品后24 h内或是停止输液后, 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在中心静脉置管后, 应常规用肝素盐水冲管, 避免管内形成血栓。同时护理人员应每日评估保留导管, 不需要时尽早拔除。缩短留置静脉导管时间。对于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 应及时将导管拔除, 显著降低死亡率。特别是紧急状态下置管, 若不能保障无菌操作, 应在48 h拔出导管, 并做相应护理, 避免感染。②加强管理和培训,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降低感染发生率。因此, 应对插管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其置管熟练程度,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定期实施考核, 确保标准统一规范。③严格无菌操作, 指引操作人员在置管前用速效手消毒剂搓擦双手15 s, 操作时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和手术衣等, 在穿刺部位铺无菌巾, 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避免再次接触穿刺点皮肤, 保障消毒有效性。尽可能使用透气性好和无菌透明的敷料覆盖穿刺点, 每周更换2次。对于出现出汗、高热和穿刺点渗血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每天更换1次。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 对两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状况、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密切观察。疗效判定:临床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全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显著减轻,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改善幅度>50%;无效:患者感染症状没有改善,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没有任何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 VS 67.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导致患者出现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导管、操作相关因素和感染菌株的流行动态等。①导管相关因素。导管的材料对促进血栓和微生物附着具有一定作用, 感染同血栓形成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导管材料根据形成血栓的上升顺序为硅胶、聚氨基甲酸乙酯和聚苯乙烯。应选取组织相容性良好和光滑柔韧的导管, 便于减少给患者血管内壁带来的损伤, 同时, 降低感染发生率。②操作相关因素。穿刺部位细菌密度为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成人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高, 究其原因主要为下肢静脉血流相对较为缓慢, 长时间卧床休息形成静脉血栓。股静脉靠近会阴部, 皮肤极易感染, 细菌较易侵入。颈部毛发覆盖, 细菌密度较高, 因此, 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理想。在对患者置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操作。③感染菌株的流行动态相关因素。目前, 平均留置3周的导管污染主要来源于接头和导管腔内, 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念珠菌, 少数为肠道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肠球菌和嗜麦芽黄单胞菌[2]。 

综上所述, 针对患者出现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护理人员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 综合护理措施可指引医护人员规范操作规范和监管, 选取正确的穿刺点进行处理和护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置管时间, 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临床可积极采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感染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留置导尿 尿路感染 原因分析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23-02

留置导尿是临床治疗和诊断的重要方法,也是临床常见的侵入性操作之一。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CAUTI)发生率在临床医院感染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1]。本文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通过临床实践,实施预防尿路感染的干预措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实践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通过对2010年1月~2012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留置尿管患者,共586例,尿路感染均符合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88例,女1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3例)与观察组(293例),观察其尿路感染情况。

1.2 方法。对照组293例未实行干预措施,观察组加强对导尿适应证的掌握,减少不必要的重插导尿,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延长更换尿管、尿袋的天数以及采用新的留取尿标本的方法保持泌尿系统的密闭性,减少不必要的膀胱冲洗等干预措施,并设立监测表进行登记。

1.3 统计学处理。本文中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率的比较(详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率比较

组别时间

(d)例数

(n)感染例数

(n)感染率

(%)时段

比较P值对照组1-3145138.973-7741216.22P14331854.55合计2935117.4 注:对照组3~7d感染率与>14d比较,*P14d比较,P

2.2 男性与女性感染率比较(详见表2)。

表2 男性与女性感染率比较[n(%)]

组别男性女性例数

(n)感染例

(n)男性感染

率(%)例数

(n)感染例

(n)女性感染

率(%)P值对照组191199.951043230.77P

3 讨论

3.1 留置导尿后尿路感染原因分析。

3.1.1 导尿操作是尿路感染的直接原因。①操作不当:导尿术是一种机械刺激,尿道口存在细菌聚集,有报道感染致病菌对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2]。②导尿材料的选择:临床报道不同的导尿管对尿道的刺激及并发尿路感染的程度有所不同,硅化乳胶导尿管为现在大多数医院所使用,刺激性相对于PVC管小,硅橡胶导尿生物相容性较好,但是价格比较高,超导尿管富含有亲水材料,有较好的性,可以明显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③患者健康状态:在肿瘤、严重贫血等自身抵抗力较低的患者,行留置导尿后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3.1.2 导尿管留置时间留置导尿管持续时间与尿路感染有明显的关系。医院泌尿系感染与插尿管及尿管留置时间有直接关系,因此导尿管的留置时间是感染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其感染发生率明显上升。

3.1.3 集尿系统性能。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处,集尿袋下方开口处,经常因换集尿袋、倒尿、膀胱冲洗、采集标本而需要打开,破坏了导尿的密闭系统,使细菌有机会进入尿管管腔中,容易造成逆行感染。

3.1.4 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本次数据显示两组各时段与合计感染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P

3.2 护理干预措施。

3.2.1 改进引流系统,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避免膀胱冲洗。尽量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避免轻易分离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选择合适的更换集尿袋时间不仅减少了保留导尿患者菌尿及尿路感染的发生,还可节省资源和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3.2.2 女性由于生理解剖的特点比男性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女性尿道短而宽,尿道口内1~2cm处有少量细菌暂居。

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降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措施很多,这些措施一个或多个都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完全预防感染,尚有待于完善。尿管的护理仍是预防的重要一环。今后的研究趋向于尿管材料的选择及引流系统的改进。参考文献

感染管理论文范文9

医院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是现代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重大课题,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4年底确定了“病人安全世界联盟”行动计划,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减少对病人医疗安全的威胁[1]。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步虽较迟,但发展迅速,现综述如下:

1 起步发展过程

美国、欧洲及其他先进国家的医院感染管理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步入正轨,而我国医院感染管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1986年,卫生部医政司成立了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组建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开展了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1988年,颁发《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等相应医院感染管理政策。1989年,成立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标志着我国一、二、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全面启动。1991年,颁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1992年,颁布《消毒管理办法》,1994年公布我国的医院感染率为9.7%,颁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2000年,修订《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2001年,下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2年,修订《消毒管理办法》,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发展[3]。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在社会和医院暴发流行,暴露出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4]。卫生部进一步强调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提出新的要求,强化了对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管理,陆续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2004年,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6年,颁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成立“医院感染管理标准委员会”。2009年,颁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和《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等六个行业标准。2010-2011年,分别颁布了《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充分表明了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经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5-7],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日趋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多年来,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无论是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各级卫生医疗机构领导的支持力度还是广大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认知程度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8],一支具有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爱岗敬业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队伍已经形成[9-10],在管理组织和法规建设、医院感染监测、消毒隔离、生物安全、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2 存在的问题

2.1 有关管理规范与技术标准欠完善

近年来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规和规章日益健全,但仍有很多欠缺,如医院建筑(包括材料)方面的感染控制规范、医院诊疗流程的感控规范、医院感染专职人才的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建设要求等尚需建立。部分规范、标准的建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常出现政出多门、条款重叠、内容矛盾、概念模糊等情况,容易造成实施中的曲解与偏差,增加管理成本(如目前在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过度监管问题),浪费管理资源(如环境卫生方面的无效监测),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11]。

2.2 重视不足,执行不力

部分医院领导出于医院感染管理是“揭医院疮疤”及“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认识,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视与支持不足[3],临床医务人员认为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增加了工作负担,也不乐意执行相应措施。

2.3 组织不健全,专职人员配备不足

部分100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尚未建立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易霞云[12]等的调查报告显示,97家300张床位以上医院有81.4%设有医院感染管理科, 但300-500张床位的医院设有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仅64.7%;125家医院的专职人员配备只有79.2%的医院达到《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尤其是800张床位以上大医院专职人员配备仅50.0%达到要求。

2.4 专职人员队伍不稳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李六亿等[13]调查发现专职人员工作年限< 5 年者占43.9 % ,反映了医院感染专业队伍不稳定,专职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由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牵涉面大、知识面广、难度高,而医院领导不重视、个人收入低、易得罪人、职称晋升困难,且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强人不来、来人不强”的尴尬局面,临床医生不愿意参加医院感染管理工作[14]。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专业队伍以护士为主体,且以初级人员为多[3]。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来源有限,人才队伍没有形成,难以持续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专职人员的政策水平、管理水平、基础知识等均需提高。

2.5 基础设施配备和经费支持缺乏

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经费支出中的地位仍较弱,相应清洗消毒基础设施和人员培训不足,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更为突出。

医院感染管理不规范、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不重视、医院感染控制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贯彻不力、相关预防用品投入不足以及搞形式主义应付检查等,是导致我国医院感染发病率居高不下、恶性事件频繁暴发和耐药菌泛滥的重要原因[14]。

3 近年主要变化

3.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2006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卫生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分别成立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许多省市成立了医院感染质控中心,负责辖区内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管理和培训工作,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等级医院评审和医疗机构执业校验工作强化了辖区内的医院感染监管。

3.2 各级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管理

大多数医疗机构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管理组织体系,在引导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工作,加强重点部门建设与重点环节管理。

3.3 改进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我国经过多年的医院感染全面综合性监测,基础消毒隔离工作得到了明显改进,基本掌握了医院感染本底发病率,目前我国医院感染发病率在6%左右。随着医院条件的改善,医院感染综合控制能力的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已从回顾性监测转为前瞻性监测,并从全面综合性监测逐渐转为目标性监测,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由原来每月定期监测逐步转向以流行暴发期监测为主[3]。对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处置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组织职责、报告时限和报告情形,强调了规范的调查、处置要求。

3.4 强化重点部门建设与重点环节管理

近年,卫生部对供应室、手术室、新生儿室、产房、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室、口腔科等重点部门的建筑布局、流程的设计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功能完善、分区合理、流程优化,并满足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对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提出了详细、具体的预防控制措施。

3.5 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管理工作

供应室三个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口腔、内镜、血透相关技术规范均对各种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工作制定了具体的标准操作流程,细化了清洗、消毒工作质量要求,有力保障了医疗器械使用安全。

3.6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

近年,各级医疗机构和各种学术团体加强了对手卫生意义和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手卫生工作逐步开展,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手卫生设施,尤其是在医院的改建、新建工作中,给予了手卫生设施应有的重视,包括增加洗手池数量、水龙头开关从手触式改为非手触式、提供洗手液和改进干手的方式等[15]。

3.7 医院感染学术活跃

目前,我国有2个全国医院感染学会,各省有相应分会和培训基地,每年均举办学术年会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参加会议和培训人数激增,一些全国性会议参会人员数甚至多达2000-3000人,并与欧美、亚太、港澳台等地区广泛交流,使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走向与国际接轨,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培训得到加强。每年医院感染学术论文数和专业书籍不断增加,提高了医院感染科研学术水平。

3.8 专业梯队日趋合理

1998年对97所医院386名专职人员统计,医生和检验人员及高级职称人员均有增加[3]。2003年李六亿等[10]对全国76所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以护理专业居多占47.7%;临床医学专业的占23.5%;预防医学专业的占13.2%;检验专业的占8.3%。朱士俊等[9]调查显示,16所医院中感染管理专职机构的人员学历层次仍相对较低,本科及大专学历占60%,但较为显著的是硕士、博士的比例已达到25%。从职称级别看,高级职称占到33%,与1998年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调查的23%相比有较大提高;初级职称的比例有明显下降,由30%下降到18%。从硕士及博士在调查医院中所占的1/4的比例看,基本反映了我国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水平的显著提高,专职人员团队的经验及梯队层次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4 未来展望

4.1 强调全面质量管理与多部门协作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C)强调一系列的组织管理中,重视质量形成的过程,各个环节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螺旋上升。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全程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及医务人员一切工作行为,只有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管理才能使医院感染管理不脱节、不留死角,有效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多部门协作和全员参与管理是搞好全程管理的基础和保障[16]。

4.2 推行科学的循证干预措施

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已经进入循证干预阶段。我国已逐渐放弃“形式化”医院感染控制模式,引入循证医学新理念,强调医院感染过程监控比结果监控更重要[17]。医院感染管理标准委员会将不断出台更多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系列医院感染管理技术指南,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将不断推动循证医学的理论在医院感染监测控制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促进规范化建设。

4.3 期待收取预防费和停止支付部分诊疗费政策出台

中国的医疗收费非常低,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医院感染预防的支出。近年来,感染预防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测算,一所中等规模的医院,按照相关要求每年在手卫生、消毒剂、个人防护用品方面的消耗达450万元。然而,这些投入是没有直接经济回报的,不少医院管理者不愿投入医院感染的预防项目。根据谁得益谁支付的原则,增加预防收费,促进医院在感染控制方面的人力、设施等投入,切实有效地减少因医院感染而额外增加医疗开支,是一项双赢的措施[14]。

4.4 组建高素质、多学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团队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缺乏管理权限和高素质人才,是导致目前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困难的重要原因。单纯由护士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团队已很难胜任越来越广泛而复杂的工作。要做好感染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解决队伍建设问题。医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对专业要求高的特点,彻底放弃人员凑数、应付检查的想法,想方设法组建高素质、多学科专业组成的合格团队[14]。

4.5 强化信息管理,加强国际交流与科研工作

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医院感染监测、预警的信息及反馈,对快速、全面、有效地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至关重要[18]。通过加强与WHO 、国际医院感染联合会及发达国家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联系与交流,及时掌握全球医院感染管理的新理论、新信息,宣传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新进展、新成果[8]。

参考文献

[1] WHO.http:I/www.who.int/patientsafety.2004.

[2] 王书会,吴守彩.我国医院感染现状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53-55.

[3] 徐秀华,殷大奎,于宗河,等.临床医院感染学(修订版)[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15.

[4] 朱士俊,韩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中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4:361-364.

[5] 胡必杰.我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20年工作回顾与展望[C].中国医院协会第13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9:32-34.

[6] 郭燕红.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起草说明[J].中国护理管理,2006,6(7):8-9.

[7] 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6.1-76.

[8] 朱士俊,郭燕红,李六亿,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院,2007,11 (1):6-9.

[9] 朱士俊,郭燕红,韩黎,等.对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2):819-822.

[10] 李六亿,郭燕红,赵艳春,等.全国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309-311.

[11] 武迎宏.医院感染管理的程序化管理[J].中国医院,2006,5(10):24-25.

[12] 易霞云,吴安华,李洁. 对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及专职人员配备状况调查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21(9):626-627.

[13] 李六亿,贾会学,朱其凤,等.综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设置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1386-1387.

[14]胡必杰.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要新思路.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1(5):257-260.

[15] 李六亿.我国手卫生的现状、问题与改进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8,8(1):17-19.

[16] 韩传平,周丽,刘慧,等. 全面质量管理用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5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