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堂教学有效性集锦9篇

时间:2023-02-13 05:45:58

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642.421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教会学生应该学会的知识,掌握了相应的方法,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了该学会的知识,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同时情感得到了熏陶,即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课堂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那么,要想使教学卓有成效,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呢?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章的整理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笔者将从备课、课堂导入、课堂提问、练习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确保备课的有效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充分备好课,编制出学习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写好教案。要保证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指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教学开始时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心理状态的了解,旨在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内部心理状态,以便更好的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吃透教材、钻研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清楚学生这一节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及其本节的重、难点。其次,钻研教材不是要求教师要“唯教材是从”,可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的内容不一定能满足和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客观的看待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有所选择、有所加工,对于教材没有说到的但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用的内容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补充,优化教学内容。

(3)明确教学目标

在对学生及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接下来要明确课时的教学目标。把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按照三维目标的标准,明确哪些目标是可以通过测试来检测的,哪些目标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

2、确保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设计新课的导入,首先要用学生生活中接触的主题来引导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还要考虑教材本身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内容。只有充分考虑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才能设计出妙趣横生并具有学科特点的新课导入,吸引其注意力,我总结一下几个比较适用的方法:

1温故知新法――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来引入新课的学习。

2故事引入法――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

3类比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放在一起,让学生相互比较,通过联系,经过推理得到正确的结果。

4设置悬念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5直观演示法――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及演示操作,让学生观察思考。

6设疑式法――通过设置问题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7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3、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了重、难点,也就抓准本节课的方向。所以,提问要有针对性。

(2)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提问不是盲目的,想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想什么时候提就什么时候提,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3)提出的问题要有度。“提出的问题要有度”说的是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打不上来,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

(4)提出的问题要有连续性。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下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

(5)提问既要针对个体,又要面向全体。提问有“一对一”式的提问,但提问更多的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4、确保练习的有效性

这里的练习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是学生当堂完成情况的反馈。课堂练习首先要立足文本,其次要及时,将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课堂练习的成效。课后练习是对课堂练习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这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确保课后练习的有效性要注意一下两点:1课后练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2课后练习的评讲要及时。对于共性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个性的问题可进行个别辅导。

三、总结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建议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要从多角度展开,从目前欠缺的地方入手,使我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2

课前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注重课前的准备,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渠道之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首先,教师要研究教学目标,研究一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有几个,孰重孰轻。其次,目标的设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方法。教师的准备必须以学生准备程度为基点,把“整体”的学生变为“个体”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准备程度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

比如,在课前,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习讨论,并根据学生预习讨论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大致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既不能让目标太高,学生踮起脚尖都够不着,也不能让目标太低,随便俯拾即是,目标的确定要注意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学生生命成长奠基”,这样,教学才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才会是有效的。

课堂的有效性

一堂课是否有效,检验的指标有很多。赵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课:某市、某校、某班,教育局领导陪英美专家听课,教师教态从容、语言精炼、板书清晰、情感丰富、提问精到,学生回答踊跃,课堂呈现出热烈的互动教学,教学过程流畅,目标达成理想。结果:教师高兴,学生高兴,领导高兴,老外却无话可说。在外国人看来,学生什么都知道了,还用老师再教吗?其实,老外这极有讽刺性的疑问,正好折射出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讲解了多少新知识?有多少知识是有用的?如果没用,那这堂课还有效吗?赵老师认为,一堂好课涉及到诸多关系:教学与教育,预设与生成,接受与探究,自主与合作,细节与整体。审视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可以从哲学视角、心理视角、美学视角、科学视角和技术视角等多方面来评价。在此,笔者从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式。当下,课堂提问仍然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一项技能与艺术,但许许多多的提问流于形式,随意性太大,导致课堂出现“启而难发”的局面,无法唤起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赵老师指出,课堂提问要注意提问的类型,比如:提问是关于事实、概念,关于逻辑、原理,关于过程、方法,还是关于情境迁移与假设反思……我曾经听过一堂《孔雀东南飞》的公开课,授课者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课堂上,这位老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焦仲卿和刘兰芝谁更爱谁多一点?问题一出,教室里炸开了锅。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不知授课老师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要求学生讨论的意义何在。此外,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不应只是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而取代这一方式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问、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等。赵老师还指出,课堂提问要注意策略,教师提问时动作、表情的“暗示”“调控”都应该是很讲究的。

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也是目前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预设体现的是教师对文本、学生、课堂的宏观把握和调控,而生成则体现出语文教师的灵气和匠心,是变技术为艺术的智慧。预设演绎得再精致再完美终究是预设,真正能体现一节课价值的往往是那些出其不意的生成,但很多时候许多教师忽略了这样的生成,不顾学生实际,不管学生需求,硬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向自己事先预设好的方向拽。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最后,整个课堂变成教师的表演课,学生也就成了教师忠实的配角。这样的课堂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似乎也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教师的教学,更多地应关注课堂临时生成的每一个细节。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课后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3

一、 教学观念的转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要努力做到: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为此,还要建立以下几种教学观:1.整体观,即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2.重学观,就是要求教师重视学法指导,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3.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更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4.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明确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要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要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线段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情感态度方面要:激发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

教学手段的多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它合理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多种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基本训练的序列

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4

当今中学生年龄偏小,特别是七年级,只有十一二岁,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只忙于记笔记或者呆坐听讲。有的甚至只坐不听,上课更不得要领听不出门道。更别说参与了,讲过后 再问也重复不了 ,这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对此,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相反应则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所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的学习才是我们数学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的 有效性呢?

第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以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问题都能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者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数学课堂上应该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受益者,而应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过程中可以适时的给与启发,教 学生如何动脑、如何思考。但不是在教师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动脑在新旧知识的联法处想;在知识的 难处想;在思维的干构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指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法;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二要根据课堂需要组成小组,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组成小组学生就敢于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教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有学生自由充分讨论的问题 。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集中而发散,又有发散而集中。个人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帮助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成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的不足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的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第三,要适当使用多媒体。

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史料学习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情趣倍增;能令学科教师富有成就感,工作热情高涨,教学过程也变得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可见,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更重要地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科学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效,而教学的良好质效则是要靠长期的课堂教学积累来不断提升。

一、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直接了断地表达自己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课程标准则是对学习要点规定了基本的内容和应达到的结果。可见,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要依据课程标准来制定的。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针对课标的相关要求,再结合教科书分析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在教科书上是怎样表达的,再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哪些知识要素,需要学到什么程度等,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彩导入,激趣求知是有效教学的先导。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

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该课的主要内容产生悬念,从而产生探究学习的愿望,这将对课堂教学起着很大的影响。

何种导入可称为“精彩导入”呢?

于笔者看来,要符合以下条件:

1.紧扣教学主题。在服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导入,使学生自主并合作学习,提高思维能力。精彩的导入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充分调动感官及互动。如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这个课题,我们比较以下两种导入设计:

【设计一】在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时,因为大部分学生有这部分的知识积累,教师就直接设问引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哪四项重大发明?”要求学生回答。

【设计二】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片段,集音乐、舞蹈、解说为一体的激动人心场面。引导学生讨论并发表。

可见,【设计二】声情并茂,紧扣课标的教学效果远比【设计二】的教学精彩很多。

3.导入要控制时间。导入是“起承转合”中的“起”,起到“凤头”的作用即可,不可占用超过1/5的课堂用时。如:在导入世界史《工业文明的前奏》一课学习时,可先用图表(如下图表)展示课程内在逻辑线索和主要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课程脉络,全面掌握知识。

三、挖掘资源,引用史料,辅以典故,是有效教学的主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适当补充相关并且有效的历史资料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引用史料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青睐。因此,教师能选择一些相关的生动的历史故事片段,创设历史情景,既能加强学生的印象,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教材在编写“南宋与金对峙”,教科书上有一幅岳飞的相片,但编写文字只有一句:“其中著名的抗金将领有岳飞、韩世忠等人。”(小字部分)如果教师能在这个地方补充岳飞的一二则故事,使历史“重现”,这样可以让历史人物变得更生动,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也令学生为后来岳飞被以“无须有”罪名杀害更感痛惜。例如:

【材料一】南宋时,金兀术常败宋军。金兀术想出一绝招,他把战马裹上重甲,三马为联,相互牵引,号称“铁浮图”“拐子马”。由于刀枪不入,因此多次打败宋军。一次,金兀术以15000“拐子马”向岳家军冲来,岳飞命步兵用麻扎成长长的快刀匍匐入阵,专斩金骑兵马足,一马仆倒,其他二马则不能行。于是宋军奋击,大败金兵。

【材料二】撒星阵 是南宋名将岳飞破金兵“拐子马”的阵法。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通过以下两个问题,考察并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归纳能力:

1.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你描述当时的战争场景?

2.你如何评价岳飞的军事智慧? 

四、设疑置问,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的重要方法。

     设疑置问环节最挑战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设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而学生提问,是反映教师教学品质的镜子。在一个个问题面前,合作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的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教学向纵深拓展的基本策略,合作探究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式可以多样化:分组讨论、小组分工制作、小组展示成果、合演小品等。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合作精神、批判精神、求证精神,培养勇于探索、追根究底的好奇心,长期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当时东西方已经有经商的通道,欧洲人为何还要开辟新航线?主要有哪些探险家?他们开辟了哪些航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可以把学生分为四大组,要求每组同学各负责课前查找其中一位航海家的探险路径和故事,课堂学习中互相补充并筛选有效资料,并分别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学生带进课堂的故事,如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麦哲伦参与冲突被杀的史实、印第安人的血泪故事等,教师引导学生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培养创新、开拓的时代精神。

五、点题结尾,延伸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创新思维。

科学的课堂结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学习重点,巩固知识。笔者所理解的“科学的课堂结尾”,包括回顾课程结构、概括并深化教学内容、延伸课程知识点、凝练课文精神与作者思想,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求知欲,拓展视野与思维。因此,精心设计结尾这一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除 了继续保持语言精练、情绪饱满外,还要操作灵活,才能使课堂升华,余味无穷。结尾可以通过板书总结、图表小结、歌曲或影视与课题呼应、问题探究、课后查找有关历史资料、政治时事、小品等形式表现。

例如:《冷战时代》的小结,可以用课后探究的方法结束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并说说:“美国的强权政治态度在当今世界上各有哪些具体表现?我们应持什么应对态度?”

这样的问题探究方法是可以延伸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结合现实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又如:前面提到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片段导入新课,最后则可以用主题歌《你和我》作为小结,前后呼应,师生齐唱可以让课堂保持热烈情景,又可以讴歌奥运精神,呼吁大家都来热爱地球,崇尚科学,爱好和平。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

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参与实践的能力,也能减轻学生的课余作业负担。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远比教授学生知识、提高应试能力更具深远意义。学生开阔的视野、独立的人格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历史使命,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让师生共同拥有一片快乐又广阔的知识天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6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新的思想,新的教法,新的学法都不同程度地走进课堂。课堂上如果说我们的老师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话,那就是课前都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课堂上有问有答,偶尔也有讨论和交流,至于提出的问题是否引发了思维、激发了兴趣、加深了体验、扩展了知识、丰富了想象,讨论交流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极少教师加以反思。大部分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单纯是为了点缀课堂,给课堂添点新课程的味道。如何让阅读教学充满情趣、富有活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悟

情感是学生阅读的灵魂,汇聚了作者生命情感的作品,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只有真情入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才能实现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笔者交心”。

如何使让学生情感在文本中流动,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感受到,要让情感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长。必须从兴趣入手。只有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钻研,才会使他们得到真知,获得真切的体验。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具体直观事物开始,新颖的、色彩艳丽的画面最能诱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达到“用兴趣激感”的目的:

1.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电教媒体能起到载体的作用,选用的媒体只要符合教学的科学性、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形象、直观的感受,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用动听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将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这种融音乐艺术和情感体验于一体的教学,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

3.利用课本插图,开掘情感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插图往往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就可以开掘出有利于提升学生情感的价值。如,《珍珠鸟》一文的插图,珍珠鸟依靠在作者的肩膀上入睡了,看后让人感到人与物竟也能如此和睦相处?那是什么创造出这种美好的境界呢?直奔课文主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很形象地感悟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看来充分利用好插图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等,可谓一举多得。

4.借助游戏、表演等形式,促进学生学习

借助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的辅助教学,可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淀语言,理解内容,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二、注重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语言的表面意思,又能很快地体会到言外之意。语感是左右听说读写质量的杠杆,语感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功夫。教学中应该摒弃烦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课内外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任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重视语言积累就得增加阅读量。教师应让我们的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课内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愉快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7

1 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问题情景

现代教育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造的前提,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情景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使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思维也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有趣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研究的问题情景。如在学习“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要求,做好课前实验探究,在课后时间分小组对裸地(操场)、草地、灌丛的湿度进行测量,做好数据记录,分析处理所得的数据,算出上述三个场所的空气湿度数值,以备上课时使用。最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在测量出平均值后,各组交流讨论,并在课堂上宣读数值和结论。真实的测量使学生产生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激起深入研究的兴趣,避免单纯听教师枯燥乏味的陈述。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的情境。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动力。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体现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实践性,引导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

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操作与制作活动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需要进行一定的操作与制作活动,一方面通过手与眼协同活动,动态、感知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手与脑密切沟通,使整个操作或制作变成“动作的思维”与“思维的动作”,这对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有较大的帮助。开展的操作与制作活动应顺应初中学生好奇喜动的特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识愉快地获得“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教师让学生参与制作鱼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在学习“对生物进行分类时”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对课文中列举的动、植物进行分类。教师开展操作与制作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趣味性。根据初中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操作与制作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 现实性。初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体会生物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乐趣。

(3) 开放性。创建开放的操作与制作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 自主性。在整个操作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探究者。

3 巧置“空白”,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上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留“空白”;提问题后留“空白”;当学生对知识认知模糊时留“空白”;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出现难题时留“空白”。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过程。

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呈现形式新颖丰富,内容切近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与生活背景有关的丰富素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受教材限制,才能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教师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前者强调对教材的态度,要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出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科学性,是教学很好的载体,不要轻易否定;“不唯是”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过程,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后者强调处理教材的行为,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情况而有所创新。

5 要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传统的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合作小组基本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都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与决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然后进行总汇,最后再进行集体研究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相比,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与权利。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研究性课题,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

探究性学习还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中,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6 布置长期专题作业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可以有短期作业和长期专题作业之分。短期作业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有效情感及个性的培养上却显得不足。教师在重视布置短期作业的同时,还应适时地布置一些以问题为中心的、能充分激发学生聪明才智的、需要花一番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长期作业,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有效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长期专题作业的类型有以下两种。

(1) 资料收集型。根据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生物学知识的小资料,例如学完“水中生活的动物”以后,让学生做一个小调查:还有哪些水中生物跟人类有较密切的关系。

(2) 知识应用型。将生物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例如在学完“分布广泛的细菌好真菌”后,让学生谈谈应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的感染等。或在一个知识阶段学习以后,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制成长期专题作业。

7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研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取得成就感,才能使学生保持足够的研究欲望,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8 对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探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教师不断去完善和提高。尤其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之前,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再根据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和爱好划分探究小组。其次在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对待,比如对于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实效性,而对于那些性格文静内向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点关爱和鼓励,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维评价的方式来监督各成员的活动实效性和提高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当然,不能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惟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被抛弃的。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8

关键词: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有效

Abstract: the 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generate knowledge the important mean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questioning where there are many unreasonable problems,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If some classroom questioning too many problems, some class, the teacher question difficulty is too big, some questions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not thinking of value, some questions only focus on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so on, causes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is low. This paper mainly thinking how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classroom questioning with law of thinking an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develops the student thought space,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strategy.

Keywords: optimizati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mproved; Effec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课堂提问是优化师生教与学关系的重要手段。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勇于探索新知,学会学习方法,促进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但是,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却存在着种种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平时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问题过多。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提问的频率应恰当。过于频繁的提问会造成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使学生整节课疲于应付。过多的提问,学生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最后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2) 提问的问题太难太复杂.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学情,问题太难,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差距太大,造成学生对问题无法理解,思维闭塞,甚至发呆,无从答起。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反而会挫扮学生课堂发言的极积性,浇灭思维的火花。

3) 所提问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制造提问的气氛,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如不时地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造成满堂哄。既不能促进知识的生成,也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因此教师设计问题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所提问题要让学生有思考价值,对学生的思考有启发性,要做到由问而生思,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4) 所提问题带有偏向性,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只注重个别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往往把提问当成了一项任务。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表现犹为突出。一节课教师总是提问那几个学生。有难度的指名优秀生回落,简单问题总是叫那几个学困生回答。看起来问题有难有易,所问到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上来了,但是却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造成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课堂氛围之外,当课堂的看客。

5) 先点名后提问。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提问当成一种形式。有时候先点名,“请***同学来回答问题”,然后才提出问题。这样被提问的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不能很好的思考和回答。同时,其他学生觉得所问问题与自己无关,也不听不思考,造成提问流于形式。因此教师提问时必须要引领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应先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取老师的问题,人人参与思考,个个争着回答,才是我们提问所想要的结果。

2 优化提问,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联系学生学情实际,兼顾优差,注重全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所提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知识。

1) 课堂提问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思维闸门。课堂提问要切中要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促进其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一节,在开始先让学生自学,怎样量圆的周长,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绳测法和滚动法。这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大院活动广场中心有一个圆形花坛,我们该怎样测呢?这个具有趣味又有新意和启发性的问题,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2) 课堂提问应切合学生思维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的提问应由易及难,营造问题的坡度和难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思维逐步递进。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分数的定义是比较抽象的,,如果直接给学生灌输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可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实例过渡到抽象的分数的定义。利用实物,老师边提问边操作演示。(1)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怎么合理的分?平均分?每份是多少?(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板平均分成4等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3)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4)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进而引出单位“1”,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一说,加深理解。(5)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用分数怎样表示?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发学生思维不断递进,最终达到了形成抽象概念的目的。

3) 课堂提问注意适当拓展,引领学生培养思维创新,进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每个老师课堂教学职责所在。教学中老师适当的开展一些拓展性提问,引发学生展开拓展性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中,当学习了有关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老师可以适时的提出让拓展性的问题。那位同学还能告诉大家人民币的其他知识呢?问题给了孩子们加大的思维空间,孩子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发表自己对人民币各方面的认知。如有的会说里面有一个头像,没有头像的是假钱。有的会说,人民币上还有不同的文字,那是让少数民族的人们看的。有的会说,人民币上还有几个黑点,是供盲人看的。有的会说人民币上有一行字母和数字那是发行的代号。有的会说,人民币上有年份,那是表示发行的年份等等。这样虽然超出了数学课堂本身的知识范围,但是却让学生甚至老师了解了许多钱币面值以外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

4) 课堂提问要抓住疑难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要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就是要紧紧抓住学生常常易出错的地方设疑、设问,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暴露出问题,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发现错误原因,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9

一、创新课堂教学思路,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不行,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是不行的。在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的设计、组织、领导和实施等方面,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民主、平等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课堂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活动的个体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教学的目的。从教师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依赖并且喜爱老师,这对老师是一种鼓励与鞭策。老师为了继续在学生心目中保持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对教学就会更加负责,千方百计把学生教会。从学生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把老师看作是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他们懂得尊重老师就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所以他们总是积极配合,这又提高了学的效果。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数学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是搞好发展创新。教师要借助教材,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永远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大脑,开启思维之门。二是培养良好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材至关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长期坚持,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高效的。三是教给学习方法。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枯燥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这样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必然是高效的,也必将是有效的。

在讲授“生活中的图形”一节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有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自己设计画图,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思”在其中。他们在课后还津津有味地去探讨,效果很好。

四、科学安排教学环节,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俗话说的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充分,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学习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而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是增效的最大着力点。要以学生为本,聚焦课堂,扎扎实实地落实每一项工作,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充足有效的课前准备。

我认为备课时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备大纲。全面贯彻大纲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把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同时还要灵活使用大纲,一切有利于教育学生的教学行为都可算做正常的教学行为。二是备教材。教师吃透教材,掌握课文重点,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并且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去。三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知道学生该学什么,始终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顾及他们的阅读心理和学习水平,激发兴趣点设计适合可行的方案。

五、重视课堂学习评价,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