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3-13 07:20:56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岗位;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复合型人才;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9405截至2010年底,全国就有286所高校设有建筑学专业,每年毕业生高达9 000多人[1]。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城市建设速度放缓,海外建筑事务所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一些海归建筑师及时转战国内,加之近两年国内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建设降温,而毕业生数量不减反增,造成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自身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处于“建筑老八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夹层中的地方建筑类高校,只有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与老八校同质化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需要。本文结合南阳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开发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研究与实践”,对五年制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与分析

南阳理工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建筑学本科学生,截止到目前,共毕业5届学生,合计429人。毕业生就业去向汇总如表1。

由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设计单位工作,而且大量集中在d类小型的设计机构中。这一类的设计机构,不同于前三类的设计单位,通常不设置专门的方案所(室),而是由1~2位方案主创建筑师带领设计人员完成方案的创作及表达任务。毕业生进入这些设计机构后,跟随主创设计师加入设计团队,主要进行建模推敲形体、方案局部修改、平彩渲染、文本制作等工作;有的要参与动画漫游、实体模型制作、现场方案汇报工作;方案中标或批准后,部分人员还要继续完成施工图的设计、图纸交底与施工现场服务。可见,就业市场对地方建筑类高校毕业生,不要求具有太强的方案原创能力和理论素养,而是要求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表1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汇总表(2005届~2010届)行业考研设计单位行政主管部门房地产公司其他行业人数12abcd93174202合计:316人214337比例3%74%5%10%8%注:表中a类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设计500强设计院,b类设计单位为除a类外的综合甲级设计院,c类设计单位为员工人数为50~200人的中型设计机构,d类设计单位为员工人数为50人以下的小型设计机构。

二、设计单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自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课题组连续3年跟踪毕业生,调查就业单位意见、收集学生诉求,了解在校期间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所掌握的能力对工作的重要性。对在设计单位就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0份,问卷汇总分析如表2~表4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目前地方高校所开课程与毕业生工作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偏差,突出体现在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艺术、轻技术,反映出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构建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高校的教育模式趋同于重点名校,而毕业生就业去向却异化于重点名校,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特定的社会需求。一直以来,地方高校开办建筑学专业都是以“建筑老八校”为楷模,无论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与“建筑老八校”大同小异,甚至连课程设计题目也克隆或模仿。

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在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生源质量等方面都落后于建筑名校[2],毕业生在考研和就业上都无法与之竞争。重点名校的毕业生毕业后或通过考研、保送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进入中国建筑设计500强的大型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他们需要培养的是研究型或技术研究型的人才;而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则多集中在中小型的设计公司工作,需要培养的则是工程技术型或管理技术型人才,即“生产型”建筑师[3]。学生所在的单位规模和所扮演的工作角色不同,导致对教学要求也有所不同,学生在完成低年级所应具备的通识性理论知识和技能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所培养的能力也应有所差异。

三、 地方高校建筑设计高年级课程现状分析

民用建筑设计I~VI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科目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大跨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细部设计与建筑构造、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题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训练学生的方案创造能力、空间建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以及对人和场所、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的洞察能力[4],在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民用建筑设计V、VI是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也是毕业设计和就业前的先导课程,在建筑学专业第7和第8学期开设,教学对象为大四学生。这些学生在前6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储备了专业所需的建筑制图、建筑构成、建筑历史、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简单的绘图设计技能,能完成三级以下小型建筑的方案设计。但还需要通过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训练,弥补前6学期的知识缺漏,缩小教学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从而做好毕业设计前的综合能力训练,以满足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结合社会调研结果与企业反馈信息,不难发现当前地方高校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与实践工程训练脱节

在校期间课程设计多为“假题假做”,理想的设计条件和实际工程现状存在着较大差距;设计要求较为宽松,学生只需满足功能流线要求、掌握好形式构图、加强表现能力,即可完成一份良好的设计作业。设计中学生往往盲目追求方案的与众不同和表现手法的绚丽夺目,较少关心建筑形式和内容、建筑材料和结构、使用功能和经济投入等因素的必然联系。这种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催生出“奇奇怪怪”的创作构思,与实际工程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造成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严重脱节。

(二)缺乏对建筑技术的运用训练

课程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对学生建筑功能划分、形体造型组织、空间构成能力的培养,而对建筑构造技术缺乏关注。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建筑形式、立面色彩和空间造型方面,不会用学过的构造技术知识去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难以做到建筑造型、建筑细部构造与建筑结构的有机结合,更欠缺对方案的解说与模型建构能力。这种状况导致就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建筑市场所要求的文本、动画和模型、答辩于一体的综合能力要求。

(三)学业成绩评定形式单一

教师在评图时只针对方案设计能力和图面表现质量进行考察,较少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考核方式。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

任课教师中缺少具有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实践训练较少,无法将课堂学习向就业岗位有机延续。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也无法及时引导学生熟悉建筑设计市场现行的法规、政策与规范。

四、地方高校建筑设计高年级课程改革措施

(一)修订教学目标

修改过去“深化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既定的设计题目及过程训练,加强建筑技术与建筑法规方面内容的拓展深化,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分析环境,以及把分析结果转换成设计目标的能力、协调复杂关系的能力、建筑设计成果的实施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实践中表达和学习的能力,适应职业建筑师所需的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前延的需要[4]。

(二)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重构建筑学专业民用建筑设计课程V、VI的教学体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以项目为载体,以工程实际问题和岗位要求为主线来优化教学编排与设计,及时增加学科前沿新知识和现代建筑技术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应用型的课程体系。

重新编排课程设计任务书,立足实际工程,以当地规划局核定的规划设计要点为依据,增加对政策、环境、气候、经济方面的设计要求。将民用建筑设计V的题目设定为流线复杂的综合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包括门诊楼和病房楼)和兼顾文脉、结构、技术的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训练学生处理复杂流线和功能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建立建筑的文化特性和工程特性间的关联关系。将民用建筑设计VI整合为集居住、办公、商业、文化、交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筑方案及施工图设计,通过前期调研、过程草图、工具模型、概念设计到方案文本、施工图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建筑从前期策划到开工建设所需经历的复杂程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经济、技术等对建筑方案的制约因素,掌握工作岗位中常见的几种建筑类型的功能关系、空间组合、相关规范及设计原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为大多数学生积累就业所需的技术素养的同时,也照顾到少数考研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的“灌输式”传授知识方法,树立“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观,按照职业建筑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模块来安排教学。

1.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书发放后,引导学生查阅文献,组织学生参观已建成的典型建筑或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PPT讲述,教师启发、诱导、帮助,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述、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能力;结合方案成果的展示与演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让业主接受其设计理念的能力[5]。

2.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

改革过去各自为政的设计模式,参照设计院的项目组模式,组建设计团队。学生每8~10人为一组,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完成方案文本、表现、动画、模型、施工图、汇报和答辩工作。通过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便于每个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就业方向。

3.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

重视模型制作对培养学生建立多维空间的重要性, 强化成果模型的制作和表现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筑与建构的概念,将艺术型建筑教育体系改为技术应用型建筑教育体系,从传统的画建筑、描建筑向做建筑、造建筑转变,做到画、做、造的有机结合。

增加对BIM系列绘图软件操作能力的培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设计软件市场的更新换代。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变评定设计成绩时拍脑袋、凭感觉等缺乏准确性、科学性的做法,制定建筑设计课程质量标准,使教师在工作中“有法可依”。将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课堂讨论与课程设计过程草图的成绩评定共同作为课程的考核手段。

在课题结束时的评图环节,改变过去的“关门评图”为“开门评图”[6],指导教师不担任评审教师,评审团主要由建筑设计、技术方向的教师,校外的专家和外校的教师组成。每个学生通过讲述设计过程,解读模型,播放动画,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评审教师通过询问图纸细节,捕捉创作思路,从而领会设计者的创作动机。

(五)强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选择实际场地,真题真做,训练设计能力[7],逐渐积累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项目,充实到课程设计题目库中,加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建设,筹建项目库、案例库。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可安排他们在设计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积累工程经验,通过建筑设计实践为教学提供案例素材;同时筹建兼职教师库,外聘和引进职业建筑师与校内教师组成课程组,通过结合、带动,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经验。

五、 结语

目前,国内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在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备案的就有74所,通过建筑学评估的有35所[8]。在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形势下,就业问题更为严峻。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瞄准就业市场,针对岗位要求适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自2012年开始,学校着手对高年级民用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改革,通过近四年的探索,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使之逐渐适应就业岗位需要。2014年,在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学校建筑学专业仍然达到92%的初始就业率,说明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改革思路还会随之调整,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敬伟,韦宝畏.我国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4):78-81.

[2]刘瑞杰,高力强.地方高校建筑类教育差异性发展之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83-87.

[3]吴农,王浩哲.从普利兹克建筑奖看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中的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2015(1):5-8.

[4]赵敬辛,韩博,李勇.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5):21-25.

[5]刘勇.当前建高校筑学教育中的实践性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43-44.

[6]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24-26.

[7]张淑润,宋晓庆.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38-139.

[8]. 地方中低端高校建筑教育办学方向的思考[C].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9.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范文2

关键字:刚度理论;结构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高层建筑日益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高层建筑结构的建设越来越广泛,很多的高层建筑在整体结构上的布置越来越具有功能多样化的特点,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且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建筑结构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包含力的平衡、结构或构件的协调;内部结构则包含的影响因素“刚度”,刚度是对外部结构的体现,例如绝对刚度、线刚度等。总的来说,外部结构是通过内因从而引起结构的反应,工程结构的变形协调等不安全因素也是通过内部刚度来完成的,因此在工程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刚度理论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何将刚度理论合理地运用到结构设计中,调整结构的整体刚度,优化结构设计,文章将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进行探讨。

一、刚度理论在平面内分布的应用

中国近期一直发生地震,如汶川、玉树等,对于地震区的建筑结构来说,结构设计应该尽可能简稳一些,不要太突兀,即地震区要求的建筑就是平面内的刚度均匀。从专业的结构设计角度来说,就是要将“刚心”与“质心”离得相对近些,从而减少地震发生时的扭转效应,与此同时还要求结构的承受荷载的能力较强,必要情况下还要保证建筑结构的抗扭刚度。即在进行刚度理论的应用时,应该尽量使建筑结构对称、均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平面的刚度平衡,并且尽可能使承受荷载的动力方向相近,如果建筑物的结构比较复杂,很难调整,我们可以在中间设置防震缝,把单一较大的单元分成若干个晓得单元进行结构的设计。

一般情况下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都是由于建筑结构内部之间的扭转作用造成的,因此在进行刚度的调整与应用时,可以改变建筑结构的扭转性能和抗扭的能力,从而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扭转结构的破坏引起地震,刚度均匀可以减少这种破坏力。现在大多数的建筑都是剪力墙结构,但是由于其布置在一端不能有效防止地震的发生,因此要在此建筑上布置扭转度较大的大刚度的抗侧力单元,如果剪力墙是对称的,这样本身剪力墙的布置就会减小扭转,剪力墙周边布置也是也可以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从而减轻地震的伤害。除此之外,如果平面上的质量产生偏心,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扭转,这样也就要求刚度理论发挥其作用,增加结构的抗扭性能,增加抗震能力。

工程实例1

凤仪园24#楼工程,地上10层均为住宅,地下2层为储藏室,建筑面积5897.58平方米,剪力墙结构,建筑物高度为28.900m,室内外高差为1.2m。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主体结构使用年限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震作用按7度考虑,抗震措施按7度设计,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基础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结构形式为框架一剪力墙。

对于此工程的施工,有工作人员提议只要在建筑结构的中部电梯井处设置成抗震等级为二级的混凝土剪力墙就可以,考虑到抗扭之间的耦联,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如下:

15种振型的扭转系数表

从表中可知,剪力墙并没有设置在主体的中间,而是偏北一侧,这样就导致结构的刚度明显地减小,即这样设置剪力墙是不安全的,在遇到地震时,由于抗扭刚度的不足,将会导致两边结构围绕中轴进行扭转,给建筑的使用造成严重的威胁,从刚度理论的角度看,此方案明显不可取。

另有一部分总结方案一存在的缺陷,并汲取其中的优点,认为剪力墙可以布置在建筑物,方案一中的缺陷就是没有使建筑物的质心与刚心靠近,这是由于电梯设在偏北并没有设置在建筑物的中间,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应该在偏离电梯井处设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由于建筑方案及立面要求,剪力墙不能布置在外墙上,在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相对对称的轴上布置剪力墙(250mm厚),在两端楼梯间位置布置L形剪力墙,楼梯间的剪力墙和电梯间的剪力墙适当减薄,这样一来在两个主轴方向均有剪力墙,且分布比较均匀。

二、刚度理论在高层转换板式结构设计的应用

厚板式主要用于上下柱网轴线很多的情况下,单一的梁不能作为承受体时,就要把梁做成厚板,形成厚板式转换层。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刚度较大,结构布置方便,但自重大且耗材量大,受力和传力都不清楚,给钢筋的配置带来了麻烦,而且计算麻烦。

高层建筑的转换层在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在设计中要尽量减少竖向构件。贯穿落地的竖向构件越多,那么转换层设计就越来越少,而且这种结构可以很好的满足抗震的要求。

第二转换层的设计中要求有足够的刚度。保证内力合理的分配,要求梁的高度大于等于跨度1/6,转换梁具有很好的受力能力,可以在结构中起到很好的转换功能。

第三高层建筑的转换层的布置应该低一些。转换层布置较高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每层容易发生刚度和内力的变化,这个部位形成薄弱部位,不利于抗震的要求。实际工程中必须要采用高布置时,设计中要综合弯曲、剪切和轴向的整体刚度,这样可以减少内力突变。

其次笔者认为楼板的边界条件取决于相邻板的刚度比,如果按照弹性理论介绍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第一是如果楼板临边仍是楼板,那么把其看做是固定端,如果临边没有楼板,则假定为简支边。笔者认为这样计算不太精确,应该严格按照刚度理论,把相邻构件的刚度比作为确定边界条件的依据,但是如果双向板为整间大楼板(即板厚度较大),而邻边为小跨度板( 即板厚度较小),由于两者的刚度相差过于悬殊,往往就不宜以固定端对待(对于小跨度板来说,当然是固定端)。

结语:刚度理论是研究结构设计的内部因素,呢哦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建筑物的承受荷载的能力。目前刚度理论的设计和原则还不完整,需要业内人士的不断研究取得更专业的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构件的复杂性和受力的多向性,使得对构件的支持系统要求很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对质量进行控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方案解决构件的空间问题、部件设计和连接问题,切实做好整个工程的质量监控,才能保证整个建筑主体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元坤、李盛勇,剐度理论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和体现,建筑结构,2003

【2】牛慈勉、尹小明,概念设计的意义和应用分析,建筑技术,2005(8)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范文3

关键词:安全度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

Abstract: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concept of the safety degree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 brief introduction structure design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degree, and finally briefl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tructure design safety analysis.

Key words: the safety degree structure design building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过于重视外观而忽视安全性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但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在责任感上的缺乏,同时对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不利影响,因此对建筑结构设计上的安全度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概念诠释

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统一标准》将建筑物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大部分的一般建筑物列入中间等级,重要的建筑物提高一级,次要的建筑物降低一级,而这其中大多数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均属二级。同一建筑物内的各种结构构件宜与整个结构采用相同的安全等级,但允许对部分结构构件根据其重要程度和综合经济效果进行适当调整。如提高某一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所需额外费用很少,又能减轻整个结构的破坏,从而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则可将该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比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提高一级;相反,如某一结构构件的破坏并不影响整个结构或其他结构构件,则可将其安全等级降低一级。

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赋予结构以适当的安全度,使结构在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所预期的各种功能要求。一般来说,建筑结构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是:1.保证在正常使用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另外,也要充分考虑意外情况的稳定应对,确保整体架构的完整性,保证人身财产安全;2.建筑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进其适用这一根本目的,保证其能物尽其用;3.除了上述提到的安全性、适用性这两点外,还要保证其耐久性这一要求,也就是结构的可靠性,即结构性能保证其完成其预定的功能。

二、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需要重视的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高低,是国家经济和资源状况、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以及设计施工技术水平与材料质量水准的综合反映。确定工程的安全度在一定程度上需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但更多的须依靠经验、工程判断及综合考虑。

与国际上一些通用标准相比,我国混凝土结构规范设定的安全度水平偏低,有的偏低较多。这体现在涉及结构安全度的各个环节中,如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用的荷载值比国外低,材料强度值比国外高,估计结构承载力所用计算公式的安全裕度低于国外甚至在个别情况下偏于不安全,对结构的构造规定又远比国外要求低。现行规范安全度与国际相比虽然偏低,但是可以接受,这是数十年来成功建成数百亿平方米建筑物的长期实践加以证实的。但考虑到客观形势变化,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和住宅制度改革现状,可以将现行设计可靠度水平适当提高一点,这样投入不大,却对长远利益有利。

三、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分析

(一)可考度理论的利用

可靠度理论是分析结构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已颁布统一标准,要求结构设计规范按可靠度理论设计。该理论用失效概率度量结构的可靠性,通过将抗力和作用效应相互独立,将随机过程化为随机变量并以经验为校准点,成功地将这一理论用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这是我国规范先进性的一种表现。但该理论在应用上还有其局限性,理论本身也有一些方面未能突破。因此,规范采用可靠度理论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能用的尽量用,尚不成熟的将来再用。

(二)尽可能的减少墙体改造

在房屋的后期装修上,禁止拆除承重墙和关键的结构部分,因为所有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已经在结构、设计方面进行了非常周密的,严谨的计算,已经在抗震技术标准达到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拆除了以后,可能直接会影响这栋楼所有的力学反映。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避免这种设计的拆除,尽量在结构改造方面,少做文章。而之所以出现很多墙体改造现象,还是跟前期的建筑设计有关,前期的建筑设计中户型设计是不是达到业主满意是前期结构设计中一个关键的标准,后期业主要改造装修,不仅是室内设计的问题,更是建筑设计的问题。

例如复式和错层的房子很多室内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拆除改动是最多的,由于空间比较大,要想达到合理的状态,可能业主家庭成员不同,文化底蕴不同,消费的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导致对空间的需求不同,就会出现空间调整。像这类的房子室内设计更应该在建筑设计时就介入,把建筑设计提前做好,尽量避免在后期室内设计过程中对结构调整。此类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楼梯,楼梯不合理,拆除,移位,包括墙体的改造,承重墙的改造,这方面还是建议室内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建筑结构的安全问题。另外在大面积的空间进行吊顶,吊顶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结构力学就是强度比较高的轻钢龙骨来做,现在用的德系轻钢龙骨,在装修里强度最高,承重非常高,即使出现晃动,也不会出现脱落的现象,和墙体连接是软连接,这样对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

(三)建筑结构调整中安全度把握

在结构方面尽量少做调整或者不做调整,即使有了调整以后,一定要做结构的加固,建议采用钢结构的措施来进行加固。在整个建筑空间里,钢结构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比简易墙结构安全度更高。钢结构和原来的墙体有一个连接的问题,就需要在设计方面,特别要注重。在设计过程中,钢结构和原始结构调整完以后,如何连接,这方面的技术要有待于加强。倡导一旦进行承重结构的空间调整,一定邀请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参与整体的设计,来满足空间结果的安全要求。

建筑结构安全与建筑物整体安全息相关,在设计或施工阶段施工质量不合格极容易导致建筑物倾斜、墙体开裂,甚至部分地方坍塌等严重事故。故此,结构设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针对具体工程和施工的特点,在需要时可以选用高于规范规定的最低要求,并能够考虑结构的耐久性要求,充分考虑业主以及自身信誉的长远影响。此外,还要从结构的体系、构造、材料选择设计以及施工和使用中的各个环节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充分保障建筑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范文4

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理论、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其学科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作为建筑设计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设计”部分,也应当对这一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而做出相应调整。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关键词

景观设计;建筑教育;教学探索;地域性;学科发展

1.背景与问题

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景观设计”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2013)》中,明确规定了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四方面知识构成,其中“景观设计”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设计”等并属于“建筑相关知识”这一环节,要求为“熟悉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设计中”。然而,随着城乡环境的发展变化,“景观设计”的定义、内涵及理论实践在近年来不断讨论、拓展与深化,出现了“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设计”等不同称谓,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原“景观设计”确定为“风景园林学”的正式名称,设立为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并列的一级学科[1]。在这一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如何定位、调整,才能为学生建立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领域的宏观视野?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热点频现、设计视角多元的情况下,如何立足当下,使学生掌握并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新方向?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内容拓展的前提下,如何选择并有所侧重,将这部分知识与建筑设计相衔接,最终纳入建筑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中?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建筑学教育需面对的迫切问题。

2.传统建筑教育中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与反思

2011年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在建筑学一级学科中仅仅作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相当于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层次[2],虽然2011年以来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地位大幅提高,学科内涵更为完整,但我国当前建筑教育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构成还是延续着2011年前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将景观设计定位为建筑设计的后续与附属阶段,未能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发展出更为整体与综合的设计策略;二是在教学评价中过于侧重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对竖向设计、雨水管理等与生态技术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强调不足;三是对于景观设计学科近年来发展的热点,如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课程内容的知识更新不够[3]。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其定位是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相关知识”,基于建筑学从业、研究人员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受限于课程总体安排,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全部知识加以教授。在这一前提下,如何选择知识重点、建立整体知识框架、突出学科热点,最终将其学科特有的设计知识综合、容纳到建筑设计能力培养中,是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思考的。

3.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层面的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3.1基于人居环境设计整体视野的教学框架

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通常是兼顾了概论、专题与设计的一门课,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确定一个景观设计的整体知识框架。从学科发展背景来看,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已成为人居环境设计的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因此,立足人居环境设计的整体视野设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一方面能强调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共同立足点,使学生能较快把握景观设计的本质及设计目标,另一方面,对后续景观设计的对象、设计方法的阐述,也能让学生摆脱单纯从美学角度进行景观设计评价。从“人居环境设计”这一立足点出发,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由分为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这部分主要从两条线索来讲授,第一条是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土地伦理学等理论影响下的生态规划的理论及设计体系,强调运用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方面的知识来规划人居环境;第二条是从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影响下的文化景观理论及设计评估体系,强调人地互动关系及景观文化现象的过程性,“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体现出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第二部分是“场地尺度的人居环境”相关的景观设计,从行为与空间互动、美学、新型生态技术等角度来讲授人居环境设计,是传统意义上小尺度景观设计的延续。

3.2突出地域性特征的系列化设计选题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往往只有一学期长度,还要包含理论讲述与初步的设计训练,因此,其设计选题不求综合与全面,而应突出问题、强调重点,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景观设计课程中的设计部分,其选题立足杭州地区风景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结合理论讲授,设定了“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修复”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实际上是围绕着杭州的地域性特征及地域性问题而设定的系列化设计,从而让学生对景观设计方法有具体化的了解及掌握。“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这一部分是对杭州公共风景场所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并加以优化设计。学生可以选择西湖周边风景场所进行人群行为、景观空间热点、景观视域等进行调研,做出评估及优化。从教学反馈来看,这部分的空间及景观优化设计控制在较小尺度,能延续、发挥学生已有的建筑设计经验,有助于让学生快速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部分,是选择一块位于遗产缓冲区的城市历史地段公共绿地进行景观设计。在场地、背景、问题均较明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景观设计课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来产生景观形式,从城市区域活力再生的视角开展设计。这部分设计是景观设计课程中的主要设计训练,要求从“综合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文化遗产、人群行为统一考虑,从问题出发拟定设计方向。从学生的设计最终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主动运用自然生态处理过程产生空间,以三维及动态的眼光审视场地,提高了处理场地、景观的设计能力,而这些能力也同样可以运用到下一步的建筑设计中。“风景园林遗产修复”部分,是学生可选的设计环节,主要内容为杭州传统风景园林遗产的景观场地及景观要素修复设计[4]。本部分设计与遗产园林管理部门合作,对风景园林遗产景观要素进行评估及必要的修复设计。景观遗产的监测、评估与保护,是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新内容,参与本部分设计教学的学生,能与管理部门直接合作,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对遗产保护、修复性设计均有了深入的了解[5]。

3.3针对模块化建筑课程的内容衔接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建筑师应具备的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具备基本景观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整体提升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或进一步深造学习。因此,景观设计课程应注重与建筑设计课程的互相衔接,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连续性的设计教育,将设计变成一种兼顾发现、研究与自我学习的综合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现行课程为模块化设置,有1年级的“形态与认知”;2年级的“建筑与环境”“空间与行为”;3年级的“技术与建筑”“建筑与文脉”;4年级的“建筑与城市”“城市与文化”七个模块。景观设计课程设置在三年级,考虑了与2年级“空间与行为”、3年级“建筑与文脉”两个设计教学模块的知识衔接。

4.结论

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教学,其理论教学应以“地域性”为核心,关注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启发性,并通过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将其纳入综合性设计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培养中。从2011年起,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基于以上认识进行了内容调整与设计选题,从几年来的学生反馈及设计成果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对景观设计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兴趣持续贯穿在以后的建筑设计学习中,也有多位同学在建筑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进一步开始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生学习。

作者:都铭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设计与景观园林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24(9):56-63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程测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1、引言

一般情况下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必须由测绘工程师测量绘制地形图,并提供其他信息资料,然后才能进行决策、规划和设计等工作,所以测绘工作非常重要。通常我们见到的地图、交通旅游图都是在测绘的基础上完成的。从事测绘工作经常进行野外作业,要有面对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在整个施工阶段中,从做准备工作开始,需要进行场地平整,将图纸建筑设计建筑物的位置测没到地面上;在施下期间,开挖基槽,砌筑基础和墙身等,需要标定轴线和标高。建筑物构件安装与机器设备安装,也要作轴线定位和安装高程测量;为了检查基础沉降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及建筑物使用期间,还要进行变形观测;为了便于建筑物使用过程巾的管理、维修、扩建等,建筑工程完工后或告一段落时要作竣工测量。由此可见,施工测量贯穿于建筑施工阶段的全过程。

2、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测绘概述

2.1常见的测绘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测绘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光电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引人测绘领域后,测鼍仪器已广泛趋向于电子化和自动化,产生了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等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仪器。利用这些仪器,可对野外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存储,并与计算机连接自动处理数据和绘图。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全天候和全天时对地观测,获得覆盖面积大,信息丰富的地面数据。遥感信息的应用分析也已从静态分析向动态监测过渡,从对资源与环境的定性调查向计算机辅助的定量

自动制图过渡,从对各种现象的表面描述向软件分析和计量探索过渡。20世纪90年代以来,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在空间定位技术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用GPS同时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将测绘定位技术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整个海洋和外层空间,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定位扩展到局部与广域差分,从事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准实时)定位与导航相对精度大大提高。绝对精度扩展到米级、厘米级乃至亚毫米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测量科学也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2 现代建筑工程测量方法

2.2.1.测量平差理论

对于现阶段的测量平差理论而言,最小二乘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对于富有限制条件的平差模型而言,又被称为概括平差模型,这也是现代平差模型的统一模型。在一个施工区域的控制网建立过程中,首级网点宜先采用GPS进行测量,然后使用统一等级的导线网进行全面加密。

2.2.2.控制网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对于施工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方法而言,分为解析法与模拟法两种。对于解析法而言,是以优化设立理论构造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为基础,对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进行求解,并将控制网的质量指标作为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在选择模拟法时,能得到一个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能够对所得到的观测值进行进一步的平差计算,对于一个精度要求较高的控制网而言,应对其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与精细计算。

3、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测量技术的应用

3.1.施工控制点的布设与施测

在施工控制点的布设过程中,应对工程建筑的地形、走向、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与分析,控制点应均匀布设,并要求通视,确保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投测轴线时或后视时均在观测范围之内。

3.2.轴线与各控制线的放样

对于施工场地的控制测量而言,应坚持“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逐级控制原则,并结合工程结构特点与现场施工需要,以指定的点为高级控制点,并沿施工场地周围敷设一条闭合导线,作为首级导线控制网。在控制网建立之后,应对导线全长的相对中误差以及方位角的闭合差等参数进行检核,确保其各项指标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3.3.竖向标高控制

根据建筑等级以及测量设计要求,选择相对应的等级水准测量控制方法。对于±0.000以下的工程结构而言,因基坑较深,选择水准仪高程测量方式向基坑中传递,以获得基底的高程,在经过反复的检查以及闭合差调整后对其进行保护来作为标高基准桩,并将桩数控制在3个以上。对于±0.000以上的建筑结构而言,为了避免标高超限现象的发生,应对标高控制点进行联测,在进行检核后再进行上层建筑结构的标高传递,并在适当的位置布设标高控制点,将其精度控制在±3mm以内。

4、建筑测绘对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建筑测绘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工作,对建筑进行精确地形图测绘,保证建筑工程的选址、设计、规划与选线,进而做出详细、合理、经济的设计方案,线路的选入在建筑工程投资和建筑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影响,建筑项目中一米与一公里之差对整个建筑的影响不容忽视,如选定水库大坝坝址时,出现一米坝高的误差,会使整个水库的淹没面积发生改变,不仅严重的影响整个村镇的搬迁,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可想而知,工作人员在勘查时对这一米与一公里的疏忽很难被发现,但可以在建筑测绘中找到勘测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因此,建筑工程实施中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建筑测绘进行精准的检测,施工过程中,采取放样测量,将已经精准的设计准确的落实到地面上,这项施工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的关键,大型的建筑工程在使用阶段要进行定期的检测,以便可以及时的发现建筑物出现变形和移位的情况,防止发生重大的建筑事故。

5、结语

工程测绘在整个建筑工程中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环节,施工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工程测绘,将工程测绘运用到建筑项目中既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节省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建工时间,由于建筑工程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完备建筑工程的电子信息化设备和系统,及时的掌握工程的各项数据及变化,为各项决策和科学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洋.测绘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探究.《大观周刊》.2012年8期

[2]刘贵波.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年3期

[3]赵斌.高层建筑施工GPS测量技术分析.《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年3期

[4]汪斌.工程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建材与装饰》.2012年2期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范文6

关键字:建筑设计参数 分析模型 工程造价 估算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基于建筑设计参数分析模型的工程造价估算研究现状

为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性目标,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合理地估算及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影响工程造价估算的因素有很多,通过对各种影响工程造价因素地分析,可以对工程造价进行估算。在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中,工程设计属于最为重要的因素,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工程设计决定了工程造价。但由于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设计师不能及时而全面地掌握住工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造价信息及数据,这也就导致了工程设计参数与工程造价分析的断层,更是由于在建筑工程设计构思及优化过程中,不能全面准确的对工程造价进行估算,也就出现了建筑设计无法对建筑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现象,最终引起工程设计方案不符合工程经济性原则。为此,研究并分析出建筑设计参数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建筑设计参数分析模型的工程造价估算就显得十分重要。基于建筑设计参数分析模型的工程造价估算可以让工程项目在设计阶段,让设计师在进行工程设计时,保障建筑质量与品质的同时充分考虑工程造价,注重经济性原则,进行工程造价估算,为工程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在建筑设计参数与工程造价之间存在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如有学者通过对建筑设计过程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如建筑面积、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平面形状、建筑层高等进行分析,提出在建筑设计阶段,采取标准设计、限额设计等设计理念,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有学者通过分析住宅项目造价资料,将建筑平面形状、建筑期望寿命、建筑区域、建筑规模、电梯数、外墙与窗户之间的比例等作为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估算模型,提高工程项目预算准确度;当前,研究建筑设计参数与工程造价的估算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案例的比较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及多元回归分析法,有学者认为,基于案例的比较分析法,根据专家对拟建工程与曾建工程的相似度进行判断分析,可以快速估算出工程造价,随着工程造价数据越发完善,使用案例比较分析法可以有效提高工程造价估算的准确度;根据灰色系统理论,有学者将影响工程造价的特征参数分配一定的权重,进一步分析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但这种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多种建筑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本文中,以住宅建筑为例,提出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建筑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并根据建筑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影响的程度划分层级,深入研究建筑设计参数与工程造价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建筑设计参数分析模型——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

通过建立建筑设计参数分析模型,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建筑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估算地分析,本文中,主要通过分析解释结构模型、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与运算、解释结构模型分析结果讨论研究建筑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解释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指的是通过有相连接图的方式,描述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两两关系,并建立出一种要素集合体的系统模型。解释结构模型属于使用最为广泛的结构模型建立方法。解释结构模型的特点是将整个复杂系统进行分解,获取若干子系统,通过计算机或人为处理,构建出一种分层级多递阶的结构模型。一般来说,在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时,需要明确设定问题,选择出系统构成要素,并建立可达矩阵及邻接矩阵。可达矩阵表示系统中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间接与直接关系,邻接矩阵表示系统中构成元素中各元素两两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可达矩阵与邻接矩阵,制定出分层递阶有相连接图,形成结构模型,并根据结构模型建立出解释结构模型。

在分析建筑设计参数与工程造价的关系时,会发现各种建筑设计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地影响、制约作用,参数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不同的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影响程度有所区别。使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建筑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以将各种复杂的设计参数,依据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影响程度,将建筑设计参数与工程造价关系结构化,划分出不同层级,明确影响工程造价程度大小的建筑设计参数,从而深入研究工程造价在参数变化下地变化。在建筑项目初期造价估算时,可以将解释结构模型中影响工程造价最大的设计参数作为重要指标,应用神经网络或其他估算法,快速准确地进行工程造价估算。

(二)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与运算

实现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及运算,需要经过以下两个步骤:

1.明确研究系统,选择系统构成要素,并对系统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梳理。如以住宅建筑为例,将住宅建筑各种设计参数与工程项目最终造价为研究系统,选择出十七种建筑设计参数作为系统构成要素,并对各种设计参数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进行梳理,将十七种建筑设计参数分为C1到C17,通过调查分析,可以获取各种设计参数之间存的影响关系表,如下:

建筑设计参数之间存的影响关系表

2.通过建筑设计参数之间存在的影响、制约关系,绘制各种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网络图,在进行关系网络图绘制过程中,需要明确逻辑关系;

3.依据设计参数关系网络图,建立系统要素邻接矩阵,

4.根据邻接矩阵结果,计算出可达矩阵;

5.根据可达矩阵计算结构,进行设计参数分层级。在可达矩阵中,各元素列向中所包含的元素个数存在着差异,将含有某种元素最少的排在可达矩阵最右边,向左依次递增,含有某元素最多的则位于可达矩阵的最左边;

6.对系统中个元素的层级关系、制约关系、影响关系进行区分,获取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图,通过将抽象关系结构图转化为各种设计参数层级图,其结果如下:

解释结构模型设计参数层级示意图

(三)解释结构模型分析讨论

在众多的设计参数里面,某些设计参数地改变,会引起该设计参数所影响、制约或被影响、制约因素地改变,从而引起整体建筑设计参数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工程造价。在解释结构模型设计参数层级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层级越高的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影响越大,如建筑设计参数中的建筑规模,属于第一层级,在所有设计参数中,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最大。所以在众多的项目建立初期,往往以工程项目规模为依据,对工程造价快速估算,在建筑设计初期,可以获取更多的建筑设计参数,如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平面形状、建筑层高净高等要素,这些建筑设计参数,作为解释结构模型中前面四个层级要素,利用这些要素建立估算模型,并对设计参数进行量化处理,从而获取更为准确的估算结果。

三、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多元线性回归估算分析

通过社会实践证明,建立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多元线性回归估算分析方法,可以建立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模型,通常来说,投资估算的误差允许范围在20%—30%之间,而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多元线性回归估算分析方法的工程造价估算误差在5%以内,可见这种方法的准确度是较高的。为避免在结合解释结构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估算方法分析时出现较大误差,需要十分客观地对建筑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使用多元线性回归估算方法时,在自变量选择上,需要选择较多的建筑设计参数,收集较多的同类工程造价信息,最终获取更为准确有效的工程造价估算结果。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估算需要以各种自变量彼此独立为前提,然而在建筑设计时,无法做到各种自变量彼此独立,在基于解释结构模型中,研究影响工程造价程度的设计参数,选择对工程造价影响程度较大的建筑设计参数作为回归分析的自变量,这些设计参数之间多为间接影响与制约关系,缺少直接影响与制约关系,因此各种变量之中的相关性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多元线性回归估算的准确性,从而获取良好的工程造价估算效果,通过实践证明,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多元线性回归估算分析适用于工程建设活动。

四、结语

针对基于建筑设计参数分析模型的工程造价估算,本文提出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估算方法,通过实践,获得了良好效果。其中解释结构模型,是以建筑设计参数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系统,根据建筑设计参数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大小,将各种不同的建筑设计参数划分出不同层级,在层级划分中,层级越高,说明该建筑设计参数对项目工程造价影响的程度越大。本文以住宅建筑为例,选择建筑规模、建筑总高度、建筑平面形状、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层数等建筑设计参数为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并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将解释结构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合,选择出建筑设计参数中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工程造价估算模型,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证明了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多元线性回归估算分析可以有效而快速地实现工程造价估算,获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谷力.建筑设计参数分析模型的工程造价估算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44,46.

[2]陈小龙,王立光.基于建筑设计参数分析模型的工程造价估算[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8):1115-1121.

[3]张红琴.基于建筑设计参数分析模型的工程造价估算的探讨[J].建筑与文化(学术版),2013,(1):121.

[4]王立光.建筑设计参数与工程造价关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9.

[5]陈朝峰,周晓飞.建筑设计参数分析模型的工程造价估算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范文7

关键字:绿色建筑;施工方案;风险管理;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1]。由此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体系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推广,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引进和研究起步较晚,很多有关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的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而且绿色建筑一旦出了问题,则很难补救,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构建一个客观、普适的绿色建筑施工方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价模型。

1绿色建筑施工风险管理理论及方法综述

1972年,罗森布朗在其出版的《风险管理案例研究》中则提出,风险管理是处理纯粹风险和决定最佳管理技术的一种方法[2]。1983年通过的 “101条风险管理准则”成为了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这也标志着风险管理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3]。1984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制定的《PMBOOK》将项目风险管理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我国才接触到关风险管理方面的书籍[5]。郭仲伟教授《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标志着我国风险研究正式步入自主研究阶段[6]。

在实际项目的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目前在项目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访谈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绘制风险管理流程图法、现场考察法、参考统计记录法、外部咨询法等[7]。前期预测和识别是项目风险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风险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找出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找到方向。常用的分析分析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外推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2 绿色建筑施工方案中的风险和风险识别

由于传统施工模式的思维习惯影响, 以及缺乏绿色施工经验, 人们往往会忽略绿色这一主题,这种偏离“绿色”目标的不确定性便是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因此, 绿色建筑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可以定义为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8]。包含了三个基本特征: 客观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

本文把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因素划分为以下几方面: 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等[9]。

3 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评价模型

3.1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为了避免人们的主观臆断,本文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风险的判定,使风险评定工作数据化、程序化, 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10]。此评价指标体系分二级,其中一级指标要素与二级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一:绿色施工方案中的风险因素

3.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指某一单项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具有权衡比较不同评价指标间差异程度的作用。根据本文指标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

4 评价方法应用步骤

绿色建筑施工方案风险评价步骤:

①U={u1,u2,u3,u4,u5,u6}={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u1={u11,u12,u13,u14,u15}={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②建立权重集:根据每一层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通过采用专家打分法,分别给每一因素赋予相应的权数,就得到了各因素相应的权重集。如第一层次的权重集A=(a1,a2,a3,a4,a5,a6),第二层权重集:A1=(a11,a12,a13,a14,a15)

③确定评语集:不论评价指标有多少级,评语集只有1个。将风险程度设定为五级: 低风险V1; 较低风险V2,中等风险V3, 较高风险V4, 高风险V5。五个风险评定等级构成V={V1, V2, V3, V4, V5}。

④建立各因素的评分隶属度函数和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由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房地产行业的项目管理人员、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对施工方案中的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经统计即可得到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式子中的n为各子集中所含的二级指标数,rij表示指标因素i(i=1,2,...,n )对评价等级j(j=1~5)的隶属度。二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Bi=AiRi,其中Ai=(ai1,ai2,ai3,ai4,ai5),i=1~6。

⑤进行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模糊综合运算,B=AR, 其中A=(a1,a2,a3,a4,a5),R=[B1,B2,B3,B4,B5]T

⑥得出评价结论:由B中元素的大小,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绿色建筑施工方案风险的综合评价结论。项目策划人员在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要给于关注, 采取对应措施提高策划质量。

6结论

绿色建筑的施工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问题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各种措施的有效配合。企业的施工成本、社会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干扰程度都与绿色施工方案的优劣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绿色施工方案中存在风险,风险概念的引入, 可以使策划者的头脑中树立风险意识, 提高施工方案策划的科学性, 使项目更好的实现绿色目标, 进而具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引入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 从而能够更好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对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论坛组织.《绿色建筑评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杨建平,杜端甫.《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动态模型研究》[M].海洋出版社,1997

[3]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101 rules of risk management》,1983

[4]项目管理协会(卢有杰,王勇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郭捷.《项目风险管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7]霍娟.《项目风险管理中定量识别方法研究》.《科技风》,2008

[8]周芳.《建筑项目施工的绿色风险管理》[J].《工程项目管理》,2009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运用 哲学 中“互补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就当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给出更加综合全面的方

法论指导原则。以“系统论与还原论”为基础,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观念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建立“复合层次性保护结构”的方法。

“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一刻也离不开方法”。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各种方法之后,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但是把这些方法论研究的成果摆在一起相互校正,我们常常发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难以避免地会提出内容或形式恰好相反(互斥)的方法论思想或体系。在逐渐认识到这一 规律 后,哲学界提出了“互补方法论”研究。其主要思想就是“在宏观和多重视角下,在原来相互排斥的方法论之间发现彼此观点上的互补性,通过比较和澄明使各种方法论之间保持恰当的,必要的张力,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完整的解决之道”。它的提出是人类社会 发展 到相当高度的产物,只有当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现实的能力比较发达时,才能产生对不同的方法,对它们的应用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的必要和可能。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提出某种方法论的问题,而是解决了我们对于各类看起来都“言之有理”的方法论的认识态度和认识方法的问题,它的思想使我们的研究工作避免了方法论上的“先天缺陷”,其运用将是广泛的。

“系统观和还原论”就是一对互补的方法论思想。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以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方式”交替出现。近代 科学 的进步,是依靠经验的和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达到的,分析还原论是主要手段。而 现代 科学的发展,却将系统观指导下的“以综合为主的整体”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互补方法论”原理,认为系统论和还原论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提出,“真正的系统观应该是与还原论互补的,它不排斥并且还借助谨严精细的分析手段,还原论是研究的基础。在充分利用还原论的基础上,促使系统观上升为主导思想。”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一些认识上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客观全面评价历史遗产的价值,协调绝对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认识矛盾。通过“互补方法论”的运用,可以获得认识与方法上的跃进。

1系统整体性与历史遗产“整体保护”观念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遗产概念在对一些重要环节和内容的理解上,由于价值认识的不完整,而出现了概念的脱节,使保护体系存在明显的缺失。最主要的就是对建筑遗产中“ 艺术 价值与历史信息真实性价值,社会主流历史价值与平民、大众历史价值”的理解。可以说,我国到目前为止,获得官方认同的仍然是“文物古迹的艺术、 教育 的价值以及精 英文 化价值”。这种认识基本忽略历史遗产中作为建筑物质实体而存在的特征,割裂了它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它们当做古董冷藏起来。这种人为的割裂和分解导致我们的保护观念滞后,进而造成保护方法和政策措施的片面。以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应该建立“整体保护”的意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的认识历史遗产综合价值。198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在第二章保护原则第二条价值中详细列出了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见表1)

2)从保护的硬件来看,参照国外历史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应该包含:有形遗产保护和无形遗产保护两大类。有形遗产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与 自然 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名城保以及它们中的精华“世界遗产”四大层次。建筑遗产包括: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

在我国就建筑遗产而言,除了《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保护内容(文物建筑)之外,还应该包括一般性历史遗存,即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概念。其实早在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已经通过《保护民间建筑的国际》明确了对一般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适时的将“文物古迹”保护概念拓展为“建筑遗产”保护概念,有助于完善遗产的系统。

3)从软件来看,由于许多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是与它的环境同时存在的。从文化信息来说,保护历史遗迹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历史信息。单体文物建筑所传承的历史信息是有限的,许多信息则承载于古迹周围的环境、区域的街区形态和结构,甚至包括在城市的景观风貌中。所以,我们必须以整体保护的观念看待历史环境保护。张松先生在《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谈到,“历史环境保护,是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与此有关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广场和历史街区,……历史环境保护不是要绝对地保护某些特定的建筑,而是要从整体上保护城镇特色”。

4)从保护脉络上看,保护遗产从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寺庙等建筑艺术精品,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祠庙、会馆、民居、作坊等;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建筑,到保护建筑物周围的历史环境,再发展到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直至保护完整的古城,这也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发展脉络。

2系统的层次性与保护结构的建设

富于生命力的系统都一必须建立“复合等级结构”的体系,因为组织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我国历史遗产的保护在层次化建设方面也有待加强。

1)在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上,“遗产保护学”已形成一门专门的综合性强,跨“文、理、工、管”的新兴交叉学科。早在1973年印尼著名的婆罗浮屠(千佛坛)维修工程中,在修复设计之前,进行筹备工作涉及的学科就包括:航摄照片分析,考古学,建筑学,化学,保护技术,工程地震学,基础工程学,工艺学,园林规划,微生物学,气象学,岩相学,物 理学 ,土壤力学,测量学,地球摄影测量学;而修复过程中还涉及到修复材料学、修复技术工艺学、修复 经济 学及修复施工管理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

21世纪,各国遗产保护学发展迅速,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学科交叉性进一步突出,向着跨学科综合性的模式发展;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以及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三大特点。

在基础理论层面,保护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一系列文化精神的再领悟成为可能。21世纪的修复活动进人哲学高度思维的阶段,特别是“建筑的地域性受到重视,使保护学与地域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科技条件等相关学科关联”。(摘自o.n普鲁金《21世纪文物建筑修复》)

在保护方法上,比如说:新的建筑修复方法将不断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完善;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方法研究已明显脱离了单纯的文物修复范畴,设计手法日趋多样化,丰富了当代建筑创作的语言,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分支。

在实用技术方面:拓展对文物建筑损坏机理、过程、产物、结构、缓蚀机理、作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专门理论体系。根据保护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拓展文物保护的材料、方法及技术。

在相关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从对纪念性建筑的关注开始,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挖掘历史建筑本身深层的与城市发展脉络相通的生活结构问题”,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理论双方面都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在遗产管理方面:从遗产保护中 法律 建设、管理机制的完善到以城市发展角度进行“城市策划以及城市特色区域开发更新”等城市课题都将深人遗产保护研究。

2)管理机制的“多层次,多途径”。既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体系化管

理;又有社会专家社团以及市民良好的公众参与途径;还要有宣传机构的舆论监督等。

在西方保护遗产已经从“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保护体系转变成一套由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体系组成的综合保护体系”。

在法国,当巴黎的民居面临毁灭的厄难时,巴黎人挺身而出,在报上写文章,办展览,成立街区的保护组织(如 历史 住宅协会、老房子协会等等),宣传他们的观点。巴黎人认为,正是这些老屋、老街,构成了”历史文化空间”。在城市修复古迹的活动中,年轻人的历史文化敏感度提高了,保护古迹的意识增强了。这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是公民 教育 的一环。

3)保护与再利用方式的分级化。就历史建筑本身,就包括多个层次(见表2)

3“还原论”方法论对历史建筑保护方法研究的指导

我们认识事物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还在于应用于社会的操作性研究,“前者致力于对社会活动及其产物的理解,探究其中的意义;后者着重为社会活动提供预测,评价和方案。”历史遗产保护具体到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就要借助于还原论方法。

通过对保护历史遗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分别思考,我认为如果将这些问题纳人一个大系统中间的子系统来看,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原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物建筑综合价值量化评估登录方法的探讨;保护资金多渠道方法的探讨;历史遗产保护 法律 法规建设;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以及建筑设计与技术层面的有关古建筑修复技术研究;新老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论研究等多个层面。这中间通过周密的调查,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多种更具适应性的方法。

比如,针对我国传统历史遗产保护理论中有关文物建筑保护分级管理原则在指导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的基本构想”。

该构想指出,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将“决定和影响历史性建筑综合价值的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因素层次化,条理化,并能够区分它们各自对评价目标影响的重要程度,并对评价的因素进行恰当的,方便的量化处理”,将得出我们在保护和再利用不同历史建筑的时候有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它不仅可以决定历史建筑的保护级别,还可以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开发经营模式。发挥社会上各种可利用的资金和人员力量让全社会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具体评估内容基本包括以下部分:

1)历史遗产内在价值评估,包括:按“历史价值,建筑美学, 艺术 价值, 科学 修复价值”的高低进行分档打分,归人一定的等级。对以上价值的认定通过固定的专家团评定。

2)历史遗产社会价值评估,包括:按本身所处地区,是“中心城市,一般乡镇,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或者 农村 ”等地理位置条件打分;按该文物在城市历史中所处对比历史价值,保存文物现状和多少打分;按文物在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是否纳人“重点历史保护规划区及建筑设计相关的历史城市规划因素”打分等。对以上价值的认定通过固定的专家团和市民代表共同评定。

3)再利用可行性价值评估,包括:区域地块土地 旅游 ,商业利用价值调查,建立评估体系。对原有结构可靠性和结构适应性进行评估;再利用设计方案效益比较评估(按建筑预设计效益评估方式操作,加强对比性);再利用建设成本对比性评估以及加改建部分与文物建筑的适应性评估等。

建筑工程中级论文范文9

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建筑产业的进步。我国进入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发展与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与此同时,对与有限能源的消耗、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确保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建筑项目工程中实现节能、环保,如何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如何优化建筑工程电气设计方案,以降低经济成本、节约生态资源。下文中,笔者将从绿色建筑电气工程节能设计的方案与技术要点出发,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为同行提供意见与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电气节能;设计要点;技术分析

1前言

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有效带动了城市建筑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加剧了对建筑原材料、各项能源的使用与消耗。从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角度出发,建筑工程电气设计方案中,应当明确体现出绿色节能、生态环保理念,设计单位与设计工作者应当秉持高度职业道德,提升专业能力,优化建筑工程的电气绿色节能设计方案,一方面保证建筑居住环境的安全与舒适,为居民使用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应当提升电气工程设计的节能效率,降低对电力资源的不当损耗。下文中,我们将从绿色建筑工程电气节能设计的要点与策略出发,讨论建筑工程电气绿色节能设计的现实意义与原则。

2建筑工程电气绿色节能设计概论

建筑工程项目的电气绿色节能设计方案,能够减少建筑项目对电力、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从而实现保护环境、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节约经济成本与支出,带动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市场经济良好增长。绿色节能建筑工程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依靠绿色节能、生态环保技术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性能,应用新型节能环保建筑原材料、选用绿色节能设计方案与电气安装技术。

2.1绿色节能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与项目实际情况相结合

为了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绿色节能性能,优化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单位与设计人员应当从建筑工程的类型、现场施工情况、经济成本等具体现实情况出发,一方面要全面考量建筑使用者的生活便利和用电安全,充分保障建筑项目的正常照明、电器使用、电梯运输供电量与供电系统稳定、无故障,同时要确保电气设计方案与建筑工程外观设计风格相统一,满足现代化、智能化、美观时尚等设计要求。另一方面,绿色节能建筑工程应当结合现实情况,在不增加建筑成本的前提条件下,提升各项能源使用的有效性,降低能源消耗量,提升建筑项目使用功能。

2.2绿色节能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应当遵循经济合理原则

所谓的经济合理原则是指,绿色节能建筑工程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从现实情况出发,考虑到建筑工程实际的资金投入与预期收益,在保证不超出经济预算的前提条件下,采用新型绿色节能原材料、选用节能环保新型技术,避免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或者设计方案超出预算。

2.3绿色节能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应当减少对能源的损耗

一方面,建筑工程项目应当尽可能提升对各类能源的效用率,降低、避免过度的资源和能源损耗。在建筑工程绿色节能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如何能够让各种电器消耗更少的能源,同时提升电气的运行效率。

3绿色节能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技术与要点分析

3.1绿色节能建筑工程电气配电系统的设计要点

电气配电系统的设计方案,是绿色节能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关键环节,因此有关单位与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特点,科学设计体现出节能特点的供配电系统。为了使建筑电气系统更加安全可靠,需要保证建筑的供配电系统配电级数不能太多,相同用户中的高压配电级数要控制在两级,低压的配电数需要少于三级,从而使电能的消耗得以减少。若供电系统是两路进线,应保证两路电源同时运行,使线路损耗降到最低。挑选合适的供电电压。通常而言,电压与损耗是成反比的,因此需要保证电压等级的科学合理,减少能耗。与此同时,还需要减少线路的损失,保证供电质量。

3.2绿色节能建筑工程照明电路的设计要点

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也需要提高照明的质量和效果,挑选合适的照明方法,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将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减少照明电路的消耗。同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光源,不同位置需要选择不同的光源,比如办公室等可以使用荧光灯,公共走廊灯可以使用细管的日光灯,楼梯可以使用吸顶灯,实现良好的节能效果。不同场所,光源也是不同的,为了实现照明节能的效果,需要选择合适的灯具控制方法,集中控制的方式可以应用到走廊、楼梯间等地方,结合建筑的采光以及使用条件,使用分区、分组的控制方法,卧室需要使用调光型的开关,声控和红外感应的开关可以应用到走廊等地方。

3.3绿色节能建筑工程电气设备的设计要点

建筑中的用电设备有电动机、电热用具以及照明灯具等。建筑中交流电动机的应用是比较多的,节能的潜力也比较大。空调是建筑中用电消耗量比较大的,特别是中央空调系统。电动机是动力源,建筑以及家用电器中,电动机的使用数量是比较多的,用电量也比较大,提高电动机的使用效率,减少电动机电能的消耗。结合建筑负载的情况,实现电动机无功功率的就地补偿,提高电动机的使用效率。结合负荷的变化,对相关设备进行科学的调节,使用科学的控制方法,实现电力设备系统的节能效果。

综上所述,电气设计方案是决定建筑工程项目是否具有绿色节能特色的评估指标和重要保证,有关设计单位与设计工作者应当从建筑工程的现实情况出发,从经济成本出发,在绿色节能、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学习并借鉴国内外关于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科学技术与经验,并与建筑工程实践情况相互结合,从保证建筑工程用电安全、电气系统稳定、智能化运行等方面,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水平,为建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李伟 单位:大连鼎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杰.对于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的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6(11).

[2]申晓波.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分析探讨[J].科技风,2016(16).

[3]张文才.绿色建筑电气照明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6(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