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湿地文化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7:28

湿地文化

湿地文化范文1

本文以虎丘(三角咀)湿地公园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案例,通过对其设计理念、结构布局、及功能设置进行全面阐述,为城市湿地公园开发,实现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提升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0 缘起

近年我国不少原本属于乡村或郊野的自然湿地逐渐成为城市土地扩展的一部分,其用地性质和使用功能亦随之改变,除承载原有的生态功能外,还应满足一定的市民日常休闲活动之需,可以称之为城市湿地公园,系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其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1】2005年国家建设部城建司颁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界定为“在具有天然湿地资源的城区,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形成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湿地公园”。【2】

本文以虎丘(三角咀)湿地公园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竞赛方案为例,通过对设计理念的阐述,为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永续利用提供借鉴。

1、概况

虎丘湿地是苏州1996年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四角山水之一。到2012年底总共完成5.56平方公里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湿地特质的公园景观。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虎丘湿地公园周边的新区发展对公园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从而开启了第二个五年全面提升的新阶段。本次规划项目分为虎丘湿地公园未建区详细规划及已建区完善提升两个层次内容。未建区由东区、西区两部分组成,东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32.7公顷,西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37公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德国瓦伦汀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和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完成的方案在2013年度苏州国内投标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2、规划设计

2.1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基于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刻认识,在保护利用日益稀缺的湿地资源基础上,充分尊重基地环境的自然演进过程,与地域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滨水活动有机结合,让全社会都能共享湿地的乐趣和魅力。

2.2设计理念

本规划以城市到自然的“渐变”为核心理念,提炼基地本质的地貌语汇,如森林、湖泊、鱼塘的特色肌理,规划出具有地域特色元素主题公园。

2.3设计目标

(1)将“地方特色文化、园林湿地风光、生态娱乐休闲、城市主题商业”有机结合于一体,形成特色鲜明,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情、注重游客参与体验的国际性湿地主题公园。

(2)打造苏州西北部的生态绿肺和度假胜地。

(3)建设标志性空间,树立姑苏区与相城区的入口新形象。

(4)体现苏州历史文化与产业特色,为艺术文化旅游提供新型体验空间。

(5)开发体验活动,为周边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提升整体城区的品质和周边土地的价值。

(6)设计标志景观点与绿色廊道,在空间上与虎丘塔形成呼应,提升大虎丘区域内的景观品质。

2.4、总体结构

规划将虎丘湿地片区总体结构分为一心三区、公园十二景。设计强化形成了东西、南北两个渐变轴,以达到城市到自然的渐变、森林至湖泊的渐变从而形成自然与城市肌理的衍生,湿地公园与虎丘绿脉的相联。

图1 总平面图

图2 功能分区图

2.5 功能分区

(1)中央湿地景观区

公园入口位于基地东北角,采用引导性较强的轴线布局方式形成入口景观轴,增强礼仪感与阵列感,设置大型雕塑景观塔与空中景观走廊,强化公园标志性的同时,使游客在水、路、空等多种路线进行景区观赏;原有湖心景区植被较为完整,但交通串联不力,同时由于小岛过多,造成水流不畅,缺乏大面积亲水空间,规划设计并原有的“三湖”为一湖,在最少改动的原则下,方便水体流动,延伸景观视线,增加可用湖面面积,扩展亲水空间;湿地体验区整体风貌较好,加入部分休闲措施,如观鸟亭、景咖吧、湖边烧烤等,提升环境品质。

图3 主入口鸟瞰图

(2)文化商业区

园区东侧定位为文化商业区,分为三个主题街区。北部为新姑苏风情商业街区,与入口广场有机相连,采用传统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规划手法,打造一个符合苏州建筑与生活特色并与园区形成紧密的商业纽带;中部为文化体验街区,设有渔家文化体验区、吴文化展览中心、水稻之乡农家乐等项目。建筑风格上运用自由的形态,起到了衔接与过度的作用;南区紧邻沪宁高速,城北西路、虎丘公园景区等重要节点,区位优越,规划设计为高端综合商务区,在形态上与西侧森林疗养区的山地形成呼应,半周环抱湿地公园,三个片区形成不同机理组合,给整片东区商业带来了丰富与多层次的业态。

图4 文化商业区鸟瞰图

(3)森林疗养区

规划区域相对独立,设计定位为高档森林疗养区。贯通原有水系,同时将适度整合土方,结合密林围合,营造出国际级的生态别墅群。空间以一水两纵三环的交通路网进行地块划分,具有高档居住、疗养、休闲式度假酒店等多个功能,遵循“户户临水”的设计宗旨,更有江南水乡的民族文化特色。森林区域设迷你高尔夫、青年运动中心、拓展训练基地,森林氧吧等功能满足各类型业主需求。利用人行环道进行串联,方便人流到达各个景区。

2.6 交通组织

交通设计强调除通畅便捷的机动车交通外,考虑自行车和步行空间所构筑的慢行交通体系,贯穿滨水岸线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在可达性原则的基础上优化完善交通体系。规划范围共分成14米、8米、4米、2米等4个等级的道路,其中西塘河路在现状9米机动车道的基础上增设5米非机动车人行道,完善慢行交通体系。规划结合主要功能区出入口及组群建筑的地下空间设置旅游大巴停车场以及私家停车场。

规划自行车步行道路自成系统,串联起不同的景观节点。沿湿地的景观小路、步行桥、亲水平台、以及在周边分布的活动场地成为市民休憩交往运动的重要场所。

2.7 水体设计

针对虎丘现状提出水源保护、运行调度及人工湿地三项“正生态”技术对策,通过雨水收集等多种生态技术手段达到水源保护的要求、局部增压等方法实现水质循环与流动、人工湿地等生物措施实现水体净化和游赏的有机结合。对已建成的驳岸在不变动线型与不影响防渗要求的情况下,以软化装饰的方式,把水生湿生植物融进岸线,组合成多样化的景观水岸空间。

2.8 绿地系统设计

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停车绿地、滨水绿地、生态绿地、街头绿地、湿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地系统;“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上的植物,通过丛植、列植、群植等多种种植手法,运用丰富的造景技巧,如漏景、障景、对景等,营造丰富多样的绿化景观。

2.9游线组织

根据公园内部游览人群的行为规律推荐组织旅游线路,分为一日游线路即从公园主入口进入,途径渔歌广场、美食街、糖果沙滩、湿地观鸟区,到达湿地体验区;二日深度游游线:主入口开始,途径文化商业街,鱼米文化体验街、综合商业区,到达休闲湿地区,第二天高档疗养区出发途经湿地体验区、湖心景观区,到达文化商业区。

3、结语:

一个建设成功的湿地公园,首先要实现规划中所确立的目标核心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要具备生态完整性,能自我维持,实现低成本管理,避免成为“奢侈品”,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负担【3】。本规划希望在充分挖掘虎丘湿地公园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为实现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第二章。

湿地文化范文2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建设这一问题,是关乎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升生活品质的头等大事。城市建设,主要靠的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固有价值,保护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西溪之胜,集中体现在自然的山水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良好的生态文化之中,以其静、其幽、其野、其韵而别开生面,独特鲜明。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是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出发,在保护和建设中,严格按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六大原则。一是要尊重自然,充分展示湿地生态环境的自然风采,坚持“生态优先”。二是要充分尊重现存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和环境,优化质量,彰显特色,把握“最小干预”。三是要传承历史、延续文脉,最大限度地保持该地域历史人文的“遗传基因”,体现“修旧如旧”。四是要尊重、发掘并且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力求充分展示该地域的“人文神采”,突出“注重文化”。五是要坚持以保护为手段,实现为人类所享用的目的,凸显 “以人为本”。六是要将保护和利用导入良性的循环状态,持续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领域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是杭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智慧的长河,它使人明智。要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才能科学地发展历史文化。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一个成熟的城市不能割断历史,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今天,在经历了无数的教训和挫折之后,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文化保护所承载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地铁、立交桥、高架路,更要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极为珍贵的重要内容。

1 西溪文化保护的意义所在

恩格斯在评论托卜莱尔的《过去与现在》一书时申明:“我们根本没有想到怀疑和轻视历史的启蒙: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西溪保护与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西溪文化的表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既体现在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体现在物质实体具象和精神文化空间,体现在各种无机或者有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要素中,还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艺术、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中。西溪的历史文化是积淀而成的,同时也是演绎着的、发展着的,这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未来无疑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西溪的历史文化是需要人为有意识地保护的。美国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曼弗德提到:城市的作用和贡献在于它能保存、流传和发展社会历史文化。南宋皇城遗址、大运河、钱塘江、西湖、灵隐寺、西溪,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都应该保护。保护好历史文化基因,才会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失去了自己历史文化的城市,只会迷失发展方向。西溪文化资源也和其他的文化资源一样,因不可再生性、日益稀缺性,更显得难能可贵。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和近年来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一样,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为杭州、浙江、全国乃至世界留下一块有纪念性的,值得人民深思的近代史迹,留下一片有利于城市环境改良的游赏休憩地。这是人类进步的行为和可以永载史册的事业。而与之相反,如果在城市建设中,隆隆作响的推土机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消失殆尽,那么就会使整个城市不仅失去了功能结构上的平衡,也会使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无所皈依,且给予世人心目中的文化情结以重创。

西溪文化伴随着一个进化、优化的过程。保护人类创造和发现的优秀文化遗产、物质的和精神的文明结晶并传承保护好历史文化,这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结构形态优化和发展方向确立,因为,所谓“过时的东西”,相比之现在许多“时髦”的东西,除了某些材料不同外,无论是设计理念、基本原理和艺术手法都具有某种历史先进性。

在西溪文化的挖掘中,我们发现,西溪文化保护利用中的环境和文化景观具有“隐形科学”的特质。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使其文脉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使其历史文化的特质蕴含在山水、建筑、景观、文化活动中继续保持其生命力。办事“思想领先”,绘画“意在笔先”。诸多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中,影响力最大者,莫过于“思想”观念,尤其是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它会以一种强大的、无形的或有形的力量作用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建设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进程中,虽说从来也不乏“文化保护”观念,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高度重视。

翻开历史的书卷,后朝破坏前朝的城池宫殿,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恶习和极其有害的思想观念。但历史文化破坏与保护的矛盾运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按常规,乱世则破坏,盛世则建设。然而事物的表现并非绝对如此。有时乱世也有保护,盛世也有破坏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盛世的破坏现象更严重:规模大、来势狠、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且无可逆性,难于制止,连环境根基也破坏得十分彻底,社会组织系统化的破坏性甚于不可预计的天灾人祸。杭州在元朝、太平天国和清朝,古都的历史遗存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南宋皇城经元兵的一把大火,将九里皇城灰飞烟灭,世人只能从史记里捕捉到雪泥鸿爪。太平天国时期,也对西湖的山山水水进行了无可挽回的破坏。清代大兴旗营,使西湖受到了重创。解放以后,又经历了“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可谓杭州历史文化的大悲哀期。

我们说,西溪历史文化的保护运动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尤其是随着保护工程的推进,其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建筑、园林、环境等,同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十分密切,其时空跨度、其影响广度、其信息强度、其意象深度均不可小觑。如果说,杭州是一幅“清明上河图”,那么西溪就是其中最美的画卷之一。所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杭州的历史文化建设,何只“百年大计”!

2 西溪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的体现

西溪,历史上泛指东起古荡西至留下,南临老和山、北高峰、小和山上脊以北丘陵缓坡地带,北至余杭塘河两岸的水网平原。《西溪志》曰:“西溪,在石人岭至秦亭山一带岗峦以北,源出留下小和山,流经状元峰、灵峰山、将军山、秦亭山,绕古荡经松木场北折,汇入余杭塘河,全长15公里,溪流小而狭窄,而多深曲,颇富江南水乡田园风情”。据《南漳子》载:“当天目山下流积冲,潴为巨泽,蛟之所出没”。 这里水网交错,河渚重叠,芦荻茂密,水鸟栖息,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是罕见的城市次生湿地。

西溪已有1000多年历史。环境优美、古迹众多,人文资源丰富。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西溪探梅”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西湖与西溪,历来被称为“姐妹双姝”,著名的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把西溪看成是副西湖,历史上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千百年来,西溪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湿地生态过程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大水面、多鱼塘为主体的自然与人工湿地,有着较为独特的自然与人工湿地生态特征,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

正因为如此,西溪的保护工程首先是生态工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自2003年8月正式启动,历时一年零十个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对外开放,西溪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城市之肾”重新发挥出强劲的功能,众多鸟类又找回它们栖息的天堂,植物更加郁郁葱葱,西溪湿地美景重现世人面前。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的成功实施,形成了生态保护培育区,保护了现有的池塘、湖泊、林地、植被,创造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了各类生物的栖息地。

西溪的保护更是文脉工程。如果说生态环境的改善使西溪焕发出活力和青春,那么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则使西溪有了活的灵魂。西溪文化以其“梵、隐、俗、闲、野”而独具特色,西湖区委、区政府为保护西溪文脉传承,率先在重大工程采取“文化前置介入”的方法,组成专家组,成立文化调研和文化遗存挖掘两大工作机构,对西溪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丰富而翔实的调研材料,收集数以千计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桑渔耕实物。

经过艰苦而充分的调查考证,西溪有很多文化内涵被我们重新认知。西溪湿地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初期,衰落于抗战时期。西溪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必经之处。“古荡西溪天下闻”,这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所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为交芦庵题名,并为秋雪庵的弹指楼题“弹指楼开”匾额。康熙皇帝南巡驻跸“西溪山庄”,赐题“竹窗”两字。西溪历史上迦蓝林立,钟磬相闻,高僧云集,释学昌盛,精舍宏开,梵音不绝,据《西溪梵隐志卷二纪刹》载,有报先寺、永兴寺、古夕照庵、永乐庵、曲水庵、秋雪庵等大小寺、庙、庵、院等140余所。耕桑灌植,渔歌相闻,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著名的龙舟胜会、西溪拳船、蒋村武术、龙狮滚灯、东岳庙会、词人祭祀等都极具地方特色。竹荫梅栖,隐者幽居,自唐宋而下,多有名士游历和隐居西溪,有记载的如帝王将相、名士文豪、高僧名道就不下两百人。其中著名的有赵构、康熙、苏轼、赵孟頫、鲜于枢、董其昌、冯梦桢、厉鹗、杭世骏、古德法师等。

西溪如苎萝美人,未入吴宫,澹冶出娴,自然绝世。晚清翰林朱祖谋曾有“溪水何缘也姓西?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可见西溪的文化底蕴与西湖同等丰厚,而又有别于西湖。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西湖是杭州的文化宝库,那么,西溪则是杭州的文化沃土。

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总体规划》为依据,在西溪湿地一期保护工程中,重点凸显水景特色,在东起深潭港、西至长家滩、南起沿山河、北至朝天暮港及新开河的西溪综合保护工程核心区块内,西溪湿地特有的水域景观、地貌景观、植物景观,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得以恢复。其中,重点恢复了秋雪庵、西溪梅墅、梅竹山庄、西溪草堂、泊庵、西溪水阁、深潭口、百家溇、烟水渔庄、烟水庵等十大人文景点。这些历史、民俗文化景点的恢复,对于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和利用西溪的历史文化,发展西溪的旅游文化已凸显出其特有的价值。目前,西溪湿地公园已接待游客162.68万人次。西溪一期开园以来先后接待江泽民、李鹏、乔石、尉健行、李岚清、吴仪、曾培炎等中央领导29人次,国家有关部委领导88人次,省内外政府考察团、境外考察团47450人次。2006年7月,国际湿地公约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考察西溪湿地后指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在2007年的“世界湿地日”讲话中,布里奇华特特别提出:“我希望杭州的西溪湿地也能被命名为国际重要湿地,作为水产池塘类型的代表”。

3 以文化为龙头,倾力打造西溪特色文化

越是民族的文化,也越是世界的文化;越是有特色的文化,越有其强劲的时代性和生命力。2006年5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西溪湿地二期工程。西湖区委、区政府立足生态、文脉、民心三大工程,把“文化先行”一以贯之,进一步深化对西溪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同时,紧抓特色,从差异中体现西溪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

3.1 树立大西溪理念

作为大西溪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溪一、二期的保护工程,我们既注重与整体湿地生态和人文历史背景相符合,又从“人有我新”,“人无我有”的差异性要求,坚持“保存历史真实性,凸显风貌完整性,彰显人文自然融合性,体现生活延续性”的原则,捡起“历史的碎片”、“文明的碎片”,再现西溪胜景,延续西溪文脉。把历史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理念,融进园林景观的营造中,构筑充满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空间,从而成为杭州又一张金名片,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3.2 体现其总体差异性

我们在西溪文化的总体挖掘中注意到两类差异:一是地域距离差异,二是实质内容差异。前者是暂时的,后者却是永恒的。文化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越强,对求新、求奇、求知的旅游者来说,感召力和吸引力也就越大。所以,我们努力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以特色取胜,力避因雷同,从差异中体现内在价值。

3.3 体现其特色性

我们说,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而特色则是其生命线,没有特色,也就会失去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唯一、最佳的特色原则。

⑴它的地理位置处在“湿地”之中。它离不开水,正如鱼水关系一般。但它又不同于海边、江边、湖边。它身处港湾鱼塘内,在建筑布局中,我们更多地考虑“沿河而筑”,或是水中之景,以处理好水面与陆地的协调融汇,使建筑与环境情景交融。

⑵它有历史渊源。现在的“西溪”,是历史上“西溪”的延伸,其文脉是相通传承的。所以“西溪”必须有“古”的元素和遗存,不是一个完全新建的“假古董”,而是经过合理的保护利用使之文脉相承,生命相续。

⑶西溪湿地不是一个纯粹的游览观赏区,游览观赏只是其一个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亲身体验与感悟,所以要有“人间烟火”,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参与性,使游客能体验西溪生活、生产活动的场景,以便与游人交流、沟通。同时,我们更注重其科研、教育等综合性功能的运用。

⑷西溪以物质为载体,其深蕴的名人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渔耕文化等等,都要通过物质的、非物质的形态,各种文化的、节庆的活动充分展示出来,参与进去。它所开辟的是文化性极强的旅游活动,或是旅游性极强的文化活动。如:词人祭祀、龙舟胜会、赏梅节、开柿节等,使西溪文化在其独特的旅游文化中得以体现。

4 独具匠心,营造西溪文化“金名片”

经过深入挖掘西溪文化,我们对二期中要恢复的西溪文化景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构思,无论是营造环境、建筑风格、布景造园、筑山理水、文化陈设等,都以西溪文脉传承为主线,以西溪文化特色展现为要求,精心打造西溪文化“金名片”。

4.1 从总体恢复上

西溪二期综保工程绝不是营造一个主题公园,在建筑设计上,我们按“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总体须体现“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在细节上,如对入口、步行道、通道、围墙、门楼、穿堂、庭院、牌楼等节点的布设,要吻合西溪历史传统风貌,彰显“寓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

如:洪钟别业建筑针对洪氏家族的人文背景,吸取明代士人宅园元素及制度。高庄建筑汲取明末至清中期京城官宅的特点和清代文人宅园的元素,以及明清时期女子艺文活动的生活场景,主体建筑风格反映清盛期官宦宅园特点。“两庵”总体按照寺观园林风格营建,曲水庵风格力求简素,交芦庵力求体现文人园林特色。建筑组群之间主次分明,构成有节奏的变化,并通过曲折幽致的布局以丰富整体景观。蒋相公祠以民间祠堂形制,设戏台等。而河渚街以蒋村街市原有风貌为蓝本,突出体现其水乡集市的独特风情。

4.2 从施工要求上

4.2.1 组织严密精细的施工作业。西溪湿地的综合保护工程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施工要求高,专业多,施工交叉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工种间的密切配合方能完成。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有详尽的施工方案,这能避免施工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缺憾。各工种施工时,对景点建筑设计及外部景观环境设计的构思进行整体理解,避免从单一的工种层面理解,力求把设计的整体关系和构思通过各工种的相互衔接与默契的配合来实现设计意图,严格按图施工。

4.2.2 高超一流的施工队伍选择。西溪湿地文化景点的建设,既然作为传统古典园林建设项目,专业性强,工艺复杂,特殊要求高,是西溪工程能否引人入胜的点睛之笔。因此,我们选择国内从事过古典园林建设的施工企业。同时,在施工中,设计单位派驻专业人员,实施现场指导与监督,以确保质量。

4.2.3 注重严格规整的施工工艺要求。在施工中配备高水准的把作师傅,这是传统古典园林施工的关键。由于其大木作、小木作、雕刻、砖细、油饰、叠石、植物等专业工种多,因此要有从事传统建筑、古典园林施工多年,对传统工艺有足够造诣、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来精心把握。大木、小木、水作、砖细是建筑上的一个构件,木雕、泥塑、砖雕是建筑上的装饰品,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中国古建筑的精粹所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因为,工匠的个人修养与操作技艺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普通的建筑构件能否转换成一个艺术品,更是能否打造传世名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严把施工关,使设计与施工实现“无缝焊接”。

4.3 从园林意趣构造上

江南园林的理景特色在于运用中国传统的多种艺术手段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空间艺术,即运用叠山、理水、建筑、花木、陈设、家具、诗文、绘画、雕刻等要素,营造出一种意蕴深邃、内涵丰富的人文环境。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借景、掇山、理水、植物配置等综合要素的把握。

4.3.1 借景——园因景而灵

立足于西溪的郊野园林,既保持幽静特色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地形地貌,以确定园林布局和主景,巧妙运用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借景手法:例如高庄北临生态廊道,宜借景;东接东家漾梅道,可观景;西靠南漳溪,需障景;南则远借老和山一带诸峰之景。在空间的处理上使之多样又富于变化,为定观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更多的条件。总体来说利用水体、建筑、绿化、叠石等元素通过围合、遮挡和曲折、引入的手法使景观富于层次和深度,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4.3.2 掇山——园因山而隐

要按照计成《园冶》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文震亨《长物志》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等造园思想。大山用土小山用石,洪园构土成山岗,是为竹坞梅岭;峰石累叠成崩云,以显磅礴气势,宅院以堆叠山体为依托按轴线展开。郊野园林叠山,以少总多,寄情诗文,托意丹青,尽收山水之色。

4.3.3 理水——园因水而活

在筑山理水时,充分考虑湿地地势多为平缓低洼,少有起伏,难免单调。水面大则分,小则聚;分则潆洄,聚则浩渺。因此,随地形及景色之变化,借湖山为背景,采取分段聚集。如高庄、洪园、交芦庵在保留鱼鳞状肌理的水塘和茭白地的基础上,利用洲、岛、桥、堤、荡、滩、木栈道等手法将大水面划分为若干不同形状、有聚有散的水域,以建筑相邻环分水面,分聚结合,动静相间,使江南水乡湿地烟水迷离、亲切幽邃的气氛尽现,应合“一曲溪流一曲烟”和“西溪之胜,独在于水”的特点。池岸驳以植物、木桩,具朴实郊野特色;梅堤、画桥、芦汀天光云影,邀月引云,更添幽邃深隐。

4.3.4 植物:园因树而秀。高庄、洪园、交芦庵、曲水庵等文化景点在外观上既保持西溪特有的柿基、梅道、桑畦等特色景观,又结合诗格与画理营造传统园林景观意境,与建筑形成主题。

在植物配置和叠山筑水中,涵盖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趣味影响浸润,从单纯写实向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过渡。树木配置蓊郁苍翠,花卉布局姹紫嫣红,既体现天然野趣,也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要处理好西溪“三雪”胜景,即梅花(意寓香雪)、桃花(意寓绛雪)、芦花(意寓飞雪)。

我们充分考虑杭州西溪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季相景观的要求出发,用银杏、无患子、枫香、乌桕、鸡爪槭、红枫、红叶小蘖、金叶女贞、水杉、青枫、山膀胱、红花檵木等树种;以观花、观果为重的景观多用梅、桃、西府海棠、樱花、梨、杜鹃、广玉兰、火棘、贴梗海棠、月季、合欢、紫藤、石榴、柿树、桅子花、茶花、金丝桃、紫荆、黄馨、迎春花、桂花、美国凌霄、木绣球、紫玉兰、白玉兰等;园内以高大乔木营造名园氛围,如香樟、白皮松、金钱松、黑松、柳杉、水杉、竹类、桂花、杜英、木兰科植物、合欢、喜树、乌桕、七叶树、无患子、樱花等,同时,配置一些低矮的乔灌木,如山茶、八角金盘、杜鹃、书带草、麦冬、十大功劳、水蜡、腊梅、火棘、常春藤、枸杞、六月雪等。

4.4 从室内外文化陈设布局上

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为原则,通过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发掘整理研究分析,明确人文资源的地域特征和“遗传基因”,通过历史文化碎片整理、乡土民俗风情片段修复整治,从“形”和“神”两个角度出发,在布点、布局、形态、时代、材料、展示手法、展示效果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示西溪二期的“人文神采”,传承和延续当地历史文脉。

木装修、家具、各种砖雕、木雕、漏窗、洞门、匾联、花街等配置上力求工艺精致,体现清李渔《闲情偶寄》“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胪列古玩,切忌排偶;幽静陈设,妙在日异月新”的意境。

精雕细镂的门罩和双角翘起的屋檐,蕴藏着无一雷同的室内装饰。屋面小瓦筒瓦,屋脊花色镂空,各种斗栱、飞檐翘角、门窗式样、雕刻装饰,油漆粉刷色彩简朴素雅,家具陈设严格按照时代特征进行布置,厅堂、偏殿、亭阁、楼榭等建筑人文布设,以功能需要为前提,做到端方、清雅、规整有度、雅俗相宜。

楹联、匾额、字画等,以“编新不如述旧,雕今不如刻古”为原则,我们通过向全国公开征集和专家定向征集的形式,围绕西溪文化特点,公开西溪文化调研资料,广泛征集楹联、匾额文稿,并在整理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评审、论证的形式把关、修改、确定,以确保楹联、匾额既体现西溪历史文化特质,又具备楹联匾额特有的文化艺术感染力。

在楹联、匾额配置上,通过建筑空间的细部处理,配合家具陈设与楹联诗词题咏,烘托出各文化景点的主题,以渲染西溪文化景点特有的平淡深远之气,深化人们对各文化景点诗情画意的理解。

至于碑文、石刻、砖雕、塑像等,我们也以各文化景点的特色性和差异性要求,力求形式多样,各呈特色而又整体兼容,体现其差异性,保证其完整性,确保文化陈设科学、合理、到位。

5 西溪文化景点的总体布局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作为杭州城市旅游发展举足轻重之人文景点,立足于西溪“梵、隐、俗、闲、野”的生态、人文、环境主基调,而其意境除萧散简静、疏朗雅致共性外,特别要强调其差异性,与西湖、西泠有所区分。

清钱詠《履园丛话园林》所录,“造园如作诗文,心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并以此得到“寄情赏、托灵性、娱休沐”的意境。因此,构筑名园的最高境界是美景胜迹如画卷、咫尺山林若天成,蹊径盘曲而绵延、峰峦奇秀显苍古,着重体现西溪田陌交联,沟渠相通,桃李茂密,桐竹成荫,河中多荷芡,池里富菱莲,还有孤峰丛莽的野趣横生,一派恬淡闲适的田园风光。而要达到上述效果,一在于建设者的深远立意,二在于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三在于施工者的巧夺天工。

我们立足西溪的保护和恢复,着力使西溪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已恢复或将要恢复的西溪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民俗文化景点中,我们前期通过向全国公开征集并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西溪“七景两堤”。

5.1 七景

秋芦飞雪(一期已恢复):体现西溪秋日芦花飞扬似白雪飘舞,寓西溪秋雪庵“芦花弥望,风景清绝”的如画景致。既点明秋雪庵,又体现西溪秋日观芦的特色和意境。

高庄宸迹(二期将恢复):一方面着重体现西溪曾接待清康熙皇帝的空前盛况。宸,意即皇帝。以重大旅游事件定景名,一目了然,主题明确,能吸引游客眼球。另一方面体现高士奇寓居西溪,其私家园林“华贵、繁复、绮丽、雍容”特色,填补了杭州久已湮没的私家园林的缺憾,亦为西溪二期的一大看点。

渔庄烟水(一期已部分恢复,二期将予完善):体现西溪“一曲溪流一曲烟”意境,以及西溪的民风民俗,如水上婚礼、捕鱼、养蚕、酿酒等,一派喜乐详和。

河渚听曲(一期深潭口已部分恢复,二期将予完善):西溪是越剧北派艺人首演地,现已成立西溪越剧团。今后在河渚街蒋相公庙古戏台演出,以增添戏曲文化趣味。

深潭会舟(一期已恢复):体现深潭口“龙舟胜会”盛况。会舟之时,龙腾人跃,鼓乐齐飞,人声鼎沸,民风淳和。

曲水寻梅(二期将恢复,一期已恢复梅竹山庄、西溪梅墅两大赏梅景观):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说,“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现在的西溪,已补种各种梅花一千多本,不日既可行步赏梅花,也可乘舟赏梅花,别有情趣。西溪原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之一(孤山、灵峰、西溪原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取此景名,体现西溪曲水环绕,舟行赏梅的旅游独特性和差异性。

柿林秋色(一、二期作整体恢复):西溪秋色最为称奇,尤是夕阳西下之时,彩霞满天,红柿满树,真是天上、水中、地下,天光云影,染霜林醉,令人流连忘返。

除“七景”以外,二期还将恢复洪钟别业、交芦庵及厉杭二公祠、曲水庵、河渚街(蒋相公祠堂、陈聚兴染坊)等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民俗文化景点。

5.2 两堤

福堤(二期将恢复):原花蒋路。意寓盛世修堤,造福百姓。沿线修建以“福”字命名的六座桥梁,为元福桥、永福桥、庆福桥、向福桥、广福桥、全福桥。

湿地文化范文3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湿地公园是指拥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根据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将湿地公园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两大类。城市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使城市本身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截止到2009年1月,我国已经建设和获得批准建设的部级湿地公园达到68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为38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30个。

城市湿地公园在特定的区域规划,就应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地的人文特色相呼应。对湿地公园的规划研究,首先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各个设计要素的设计要符合生态系统这个整体,从当地原有的环境中找到有地方特色的组成部分,再加以组合成型。其次就是与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城市特色。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湿地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既保证设计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又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中。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即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2湿地公园建设的总体布局

2.1湿地公园整体区域的规划

划定湿地公园的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和路线,制定科普、游览活动内容。将该湿地公园的南区划分为自然生态区、生活休闲区、服务管理区。自然生态区主要以生态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湿地景观和生态化植被作为具体的表现式形成生物多样性为特色的游憩区;生活休闲区主要为市区居民及游客提供较为集中的活动场地与空间,如观鸟、垂钓等活动的区域;服务管理区主要为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游客进行休憩、餐饮、娱乐等活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科普宣传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场所。

2.2湿地公园驳岸的建设

驳岸的处理对于以水为主题的景观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岸线根据地形等高线自然形成,对其做出适当修整、美化处理,考虑其丰水、常水和枯水的变化,对驳岸显现的景观,充分考虑。因此,大部分水岸以自然斜坡为主,根据功能与景观的要求分为:木桩驳岸、块石驳岸、平台驳岸等等,而部分在岸边设计栈道,作为三个功能区衔接“桥梁”。在栈道内及观赏亭安置长条凳、湿地功能的宣传牌及扩音器,这样既可以达到提供游人休憩的场所,还可以宣传湿地公园的休闲、娱乐、观光之意。在木栈道一侧旁规划一条湿地文化长廊(湿地科学知识、湿地演替历程、湿地植物种类、湿地在城市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等等各方面的宣传牌及雕塑)。

2.3湿地公园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坚持少建设、多修复、少人工、多自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最小干预,维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设计的结构要顺应自然环境结构: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显得朴实、自然,园区的各种建筑与湿地的地形地貌相顺应。

湿地公园要充分利用湿地的自然与生物景观,结合人文景观,进行休闲体验的设计。在保护与恢复并举的同时,展示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营造绿色生态廊道。除了要继续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价值、保持其生态环境及水域景观的优美舒适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湿地的宣教功能,发挥其科普教育的价值。湿地公园在景观设计上应该有意识的结合科普教育功能,向游客传递湿地知识、生态知识。管理者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固定路线以及完善标识牌等解说系统建立完善的室内、室外体验系统,进一步挖掘景观的科普教育价值。比如室外可以建立湿地探索体验园、湿地宣教长廊、湿地文化长廊、湿地净化功能展示区;室内进一步完善湿地博物馆的设计,也可以借助声像、图片、实物等宣传资料。

除了要充分挖掘湿地景观的科普教育价值外,还应充分发挥景观的文化传承价值。城市湿地公园的体验开发要充分结合本地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地山水文化和良好地生态文化等,把文化传承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细微的设计上。湿地景观文化价值的挖掘要结合本地湿地特色以及游客心理和身体的感受,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的设计还要在体验上具有亲和性,让游客愿意参与其中,去感受文化的氛围。景观的设计还要让游客容易产生共鸣感,在情感上诱发共鸣、产生认同感,体验那种与旅游产品融为一体、天体合一的境界。

湿地文化范文4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保护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城市绿化、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对湿地公园进行合理的设计,并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促进城市健康、生态、文明的发展,所以本文就将对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与保护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原则

1系统保护的原则

(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暮Α

(2)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4)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利用的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协调建设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4未来发展原则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1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过程应该是通过最小的干预而达到“自然”效果的过程,即使用最少的人工改造手段,创造接近“自然”条件的湿地空间,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干预应该是细微并且有效的,最细微的干预能使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整达到更自然的平衡状态,有效性则意味着人类仅控制一切可控因素,尽可能让生态系统自然、健康生长,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应该是在尊重开发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发挥湿地的各种功能,创造一个具有高利用率、低维护要求、高能量输入的可以保护环境和公共健康的健康、可持续的城市湿地公园系统、自然生态循环系统。

2注重地域性设计。人类的亲水性决定了人类喜欢择水而居,古往今来,在历史长河漫长的岁月里,不同的地域积累了不同的地域性文化,而不同的地域性文化赋予场所不同的湿地文化,设计之初必须研究场所地域性特征,如现状地貌、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现状生态群落特征等,在设计中强调并延续传承,生成一种景观的独特性,湿地生态的持续性、文化的延续性。水系与植被等生态系统是湿地的血肉与骨架,地域性文化内涵则是其骨髓,要善于提炼湿地的地域性文化内涵,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湿地,才是一个湿地项目的点睛之笔,一个艰巨血肉、骨髓和内涵的湿地景观空间。

3景观建设应严格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建设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游憩活动主题化、建筑自然化生态化的湿地公园;严格限制湿地公园内游客的数量,防止游人过多超过湿地公园的承载负荷,对湿地公园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尊重该地区的生物种类,切忌胡乱引进其他物种。

三、 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恢复

1建立湿地保护圈。把未被破坏的湿地列为保护区,并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即“中心区-过渡区-试验区”,在中心区内禁止擅自开垦、围垦等改变湿地用途或者占用湿地;禁止在湿地周围建立厂房,排放污水,在保护区的过渡区和实验区对湿地采取有效地、生态的技术手段恢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2建湿地生态水网体系。连通城市内河水系。湿地所在城市片区规划有环形水系,毗邻场地,可将场地与规划水系联通,以此将湿地纳入城市绿地水系生态网;采取生态补水。根据湿地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补水方式,如蓄洪补水、湖泊连通等生态补水方式,以保障湿地内水量得到长期的、有效地供给,并且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完善内部生态水系统,增加湿地内部生物多样性,构建多条食物链,完善平衡内部水生动、植物群落系统;采取人工技术净化水质,完善湿地生态环境。

3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

(1)植物多样性营造。避免用单一的植物或引入外来侵略性的植物,植物多样化才能相互依存,从而构建植物群落,外来侵略性的植物会打破现有植物群落平衡,因此植物选择原则上宜选用多样性的乡土植物。

(2)动物多样性营造。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要科学的投放动物,丰富内部动物多样性,构成动物群落,从而和植物群落共同构建起丰富、完善的食物网系统。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与保护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希望对大家以后的工作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湿地文化范文5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21-05

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Liu Zhaowe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011,China)

Abstract:Wetland ecosystem is one important carbon stock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In this paper,there was a detailed summarization of influence on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s on those factors,such as the climate,hydrology,bi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human behaviors.Meanwhile,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an outlook of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 was also given here.

Key words:Wetland ecosystem;Carbon cycle;Research progress

引言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由湿地生态系统所吸收的碳量及所制造和排放的碳量,其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甲烷、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等方面。湿地生态拥有强大的碳库存储能力并且因此成为碳循环的重点研究对象。通常来说,湿地生态系统由于较低的有机质分解速率和较高的生产力成为了重要的碳汇。但是在对其进行大尺度评估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显著的不确定性。湿地生态系统当中的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可吸收外界二氧化碳变为自身能量,而通过调节气孔行为,植物可实现与大气环境的气体交换,从而影响周边环境的水分及碳循环。甲烷主要来源于湿地,不同研究报道中所的湿地生态系统中CH4的释放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就是在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湿地对于CH4的排放有着很大的影响。湿地甲烷的释放量主要取决于水体或是土壤的溶氧量,且环境含氧量越高,甲烷的释放量越少。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极大地影响了全球大气碳循环,同时巨大的有机碳汇量也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影响。此外,可溶性有机碳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气候变化、水文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有着什么影响?要研究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湿地碳循环的特点、湿地水文过程与碳的输入输出,湿地碳循环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湿地碳收支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 湿地碳循环

1.1 湿地类型 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湿地碳循环特征的描述很难统一[1-4]。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如图1,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5]。湿地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重要碳汇[6-7]。湿地面积虽然只占据全球陆地面积的4%~6%,但是其却包含着全球30%左右的碳[8],是全球最大的碳库[9]。泥炭地是湿地当中最常见的地型,也是当前研究较多的湿地类型。泥炭型湿地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其面积约为全球湿地的50%~70%,总面积超过4×106km2,其碳储备占全球土壤碳储备的33%左右。北半球泥炭型湿地的碳积累约为每年20g/m2,低于其他类型湿地。但因泥炭型湿地拥有巨大的碳储备,若气候条件发生改变,其可能会成为大气环境碳的主要来源[10]。按照国际上的《湿地公约》分类,湿地一般分为海岸/海洋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三大类,其碳循环情况如表1所示。

海岸/海洋湿地一般分布在海陆相交区域,在不同气候带,因温度、降水、蒸发、风等因素不同,风化作用的表现有所差异,进而影响到海岸你的发育演化,并使海岸发育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内陆湿地分布范围较广,像高山与平原,大陆与岛屿,湿润区与干旱区等,其因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淡水水体湿地是另一种重要湿地类型。通常来说,淡水水体湿地有湖泊、池塘、河流沿岸、水库等。据较早研究表明,湖泊属净碳汇,而据近些年研究发现,湖泊也属碳源。据相关研究表明,湖泊所贮存的有机碳大概为每年0.036Gt,全球湖泊所沉积的有机碳大概为0.051Gt,其中有0.035Gt源于大气二氧化碳[11];人工湿地分布范围也比较广,其气候温和,一般适宜人居和人工养殖等。

湿地文化范文6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湿地效益,湿地恢复,可持续发展

 

1.城市湿地恢复与重建的目的和意义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交接、相互作用形成的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具有强大的净化污水能力。湿地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它不但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更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20世纪开始,由于人口急剧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湿地的退化和丧失成为全球范围内湿地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我们暂且称城市湿地为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目前,城市湿地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建设,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及频繁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不断增大,使城市边缘的滩涂湿地遭到破坏,有的地块垦为农田、牧地,有的建起高楼,有的成为垃圾堆弃地。着手对退化湿地进行恢复与重建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因此,对城市湿地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城市湿地的效益形成及类型

2.1湿地效益的形成

湿地效益是湿地所提供的功能、用途和属性的总称。湿地的效益来源湿地内部生物、物理、化学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湿地规模大小、作用性质和该湿地所处的人类经济环境。当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湿地的功能、用途和属性)进入特定的社会环境,在湿地周过经济背景控制下,湿地的功能、用途和属性的经济价值最终将以当地市场价值体现出来。

2.2湿地效益的类型

湿地效益类型包括效益类型、用途类型和属性类型。效益类型包括均化洪水、补水、防止盐水入侵、调节气候、重要物种的栖息地、防止自然力侵蚀、移出和固定营养物、移出和固定有毒物质、移出和固定沉淀沉积物和维持现存自然系统和过程。用途效益包括供水、湿地动物和植物产品、能源生产、休闲和旅游、文化教育用地、水运和科学研究。属性效益包括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景观美学价值、存在价值和未来价值。

3.城市湿地的研究

在当前人口高度密集大城市,生态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水体与绿地的建设与保护。湿地与绿化都是城市之“肺”,是城市生命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目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总是日益突出,湿地被侵占、改造以至消亡,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城市湿地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近十多年被提出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世界上湿地研究较先进的国家,在城市湿地研究方面也是领先的。他们认为城市湿地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是人类高度集中的区域,要想在城市中建立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湿地是必不可少的规划基础内容之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乌干达、亚洲的印度等,也都意识到了城市湿地以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在城市湿地科学的研究中,研究历史较短。在1995年召开的中国湿地科学研讨会及随之出版的文献中,尚未有城市湿地的概念。但近几年我国城市湿地研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专业文献增多,涉及了城市湿地的主要领域。这些文献将城市湿地列为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十大战略之一,论述了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指出城市湿地和自然湿地在自然特征、功能特征、治理方式方面的区别,还特别强调了城市湿地是重要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具有众多的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如城市污染物净化作用,调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教育场所等。许多地区从实际上开展了城市湿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如松花江流域的长春、哈尔滨,海河流域的天津,黄河流域的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杭州和上海等城市都实施了城市湿地恢复的生态工程,有的城市还建立了城市湿地公园等等。

4.城市湿地恢复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1湿地恢复的含义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2湿地恢复的条件

湿地恢复由两个条件相互制约。一是湿地的受损程度,二是对湿地先前特性的了解程度。先前特性是指原始阶段的后序列状态,也是指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这些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恢复者的一个选择或偏好,或者说是这些状态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对先前特性的了解程度及理解决定了恢复只能是近于先前的状态,而近于先前或干扰前的程度时很难把握的,这还需要大量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分析共同决定。

4.3湿地恢复的主要模式

与其它生态系统过程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总是因此很难有统一的模式,但在一定区域内同一类型的湿地还是可以遵循一定的模式。我国目前湿地恢复的主要模式可归纳为下面几种:一是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恢复。二是恢复湿地与河流的连接,为湿地供水。三是利用水文技术加快恢复。四是停止从湿地抽水。五是控制污染物的流入。六是修复湿地的地形和景观;七是改良湿地土壤。八是根据不同湿地选择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九是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十是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等。

5.湿地资源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由于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人为地使城市湿地大面积减少。主要表现为滩涂湿地面积的丧失和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这不仅使使湿地面积减少,湿地价值降低,而且影响到城市整体景观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利于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于人类健康生活,所以说城市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W.J.Mitsch和J. G.Gosselink .湿地,1986

[2] 崔丽娟,中国湿地价值的研究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3] 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中国湿地社会经济指标评价体系:1997

[4] 朱颜明,黎劲松,杨爱玲等,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源非点源污染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3(4):1~4

湿地文化范文7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文化;生态旅游;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ecotourism is significant for wetland par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s of wetland park and ecotourism, and expatiat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etland park and summarizes five features of ecotourism in wetland park, which are protection, participation, profession, edu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besid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n general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wetland park.?

key words:wetland park; wetland culture; ecotourism; long?term benef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非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置于旅游开发的首要位置,强调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在湿地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湿地公园与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一)湿地与湿地公园?

“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1]这是一个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收的湿地定义。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定义还没有定论。在我国,有众多学者及相关行业部门对湿地公园的概念加以了界定。笔者综观各类湿地公园定义,认为湿地公园概念的界定应满足如下三个标准:?

(1)湿地景观在公园中发挥主体性生态作用。湿地公园最根本的属性在于它的湿地特征,不论这种湿地是天然形成或是人工形成的。湿地公园首先是自然的公园,其中的湿地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其湿地特征典型、自然风景优美、美学价值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益良好。?

(2)以湿地保护为前提。湿地资源的保存与保护是湿地公园设立的首要宗旨,其内容主要为通过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目的。?

(3)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旅游观光是湿地公园作为公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湿地公园的旅游更强调其生态旅游的特色。湿地公园也是作为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科普教育内容的重要基地,游人通过对湿地的了解,加深了保护自然的意识。另外,湿地公园也是科研人员研究湿地自然过程、探索湿地奥秘的重要场所。?

(二)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定义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其内涵界定依然模糊,众说纷纭。有的学者统计,国际上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概念有140多种,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2]卢小丽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笔者认为这8个标准规则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描述较为全面,它们是: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3]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对湿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观察、欣赏和学习的旅游活动,是具有强烈湿地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旅游活动不改变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且还可以促进湿地公园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社区民众受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宗旨是:在保护湿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提供给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并带动湿地公园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体现的是人类与湿地自然环境的伙伴关系,两者应协调发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既要寻求适宜的经济效益,更要在保护湿地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美学价值。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的,其目标是既要使当代生态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又要对湿地资源环境进行保护,使后代游客享有同等的旅游机会和权利。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特别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旅游经济收入并不是衡量其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从而能够较好地把生态旅游业的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沿着可持续性的轨道上发展。?

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特点

(1)保护性。以保护为前提是湿地公园建立的基本标准之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包括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湿地为主体的自然环境,这里指的自然环境有时并非一定指纯自然环境。实际上,完全未被侵扰的湿地纯自然环境可能很少存在,多数的湿地自然环境多多少少总会留有人工的痕迹,从而形成独特的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强调对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要求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保护自然、保护资源、保护文化。?

(2)参与性。参与性可以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从工业化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亲自参与到湿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中享受和体验湿地自然美与文化美;另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4]?

(3)专业性。和一般旅游相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首先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比如要求湿地公园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生态保护技术策略,以保护湿地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者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4)教育性。环境教育既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又是生态旅游概念的标准规则之一。生态旅游者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能获得对自然界生态和谐、万物相依相生的深刻体验,并进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提高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将丰富的湿地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与生动的观赏娱乐活动相结合,增强旅游者的环保道德责任感。?

(5)负责任性。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如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在对生态旅游定义时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的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一种对湿地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它有助于旅游区域湿地资源的保护。[5]

四、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一般性原则

(1)规模控制。湿地公园的游客数量不宜太大,旅行团队也应是小规模、较分散的。当游客数量过大而超过公园生态系统的忍耐程度,其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因此,要解决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正确评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并以此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确定旅游容量是阐述旅游者数量与环境之间适度的量的关系,控制旅游容量是确保湿地公园的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或降低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2)限制性开放。湿地公园应做到局部开放与管制。根据湿地公园不同地段生态保护状况的要求,结合人为活动的需求一般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地带三个区,主要的布局模式以同心圆形态居多。人类的活动强度和频率依地带、缓冲区、核心区而递减。大部分的旅游及其他开发活动都在生态较不敏感的地带开展;缓冲区作为地带和核心区的过渡,其人为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核心区一般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禁止游人进入。?

(3)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监测。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当重要,应在湿地公园各个水域结点处建立水质监测点并派专业人员定时监测公园水文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定期报告水质情况,以随时根据新发生的情况调整湿地的保护措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4)保护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早期的定义将生态旅游的对象界定为相对未被侵扰的自然区域,随着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入,生态旅游的定义当中也包含了文化的因素。湿地公园一般蕴涵了较高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活动既是一种湿地自然旅游,同时又是一种湿地文化旅游。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对旅游者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注重对这些人文资源进行维护,并在其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文化活动。?

(5)旅游行为及管理准则的制定。要特别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并应制定相应的旅游管理规则,明确对游客的活动行为进行规范,明白告知哪些活动是禁止的,哪些活动是准许的,让公园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都能了解公园生态环境所能接受的程度。?

(6)“双赢”策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同当地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与社区共建(管)的原则。如果得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并脱离当地社区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生态旅游,其持续发展的前景就十分有限。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同社区利益需求联系起来,其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必须和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相一致。要吸引社区群众参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服务等方面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务。生态旅游要顾及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其真正从旅游中受益。通过生态旅游来增加社区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使其成为开展生态旅游最有力的支持者,以最终实现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双赢。[6]?

(7)利益的长期性。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应为旅游资源、公园所在社区提供长期利益,短视且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商业性,其结果也和传统旅游没有什么两样了。[7]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手段,生态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自然旅游导向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巨大的进步,是当前人类重视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在旅游行业上的反映。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的湿地景观,符合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的对象标准。湿地生态保护是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首要目标,这个目标与生态旅游强调“对保护的贡献”这一标准是一致的。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符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湿地公园建设宗旨。[7]因此,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公园必然的、也是唯一正确的旅游开发方式。在湿地公园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握两者的平衡的关系,才能真正建设好湿地公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区与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禄康. 湿地与湿地公约[j]. 世界林业研究,2001(1):1-7.?

[2]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 旅游学刊,2007(1):67-71.?

[3] 卢小丽,武春友,holly donoho. 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 旅游学刊,2006(2):56-61.?

[4]汪辉.需求:设计的原动力:以泰安天平湖公园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95-99.?

[5] 卢云亭,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 方躬勇. 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初步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7] 张建萍.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湿地文化范文8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文化;生态旅游;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Ecotourism is significant for wetland par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s of wetland park and ecotourism, and expatiat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etland park and summarizes five features of ecotourism in wetland park, which are protection, participation, profession, edu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Besid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n general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wetland park.

    Key words:wetland park; wetland culture; ecotourism; longterm benef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非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置于旅游开发的首要位置,强调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在湿地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湿地公园与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一)湿地与湿地公园

    “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1]这是一个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收的湿地定义。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定义还没有定论。在我国,有众多学者及相关行业部门对湿地公园的概念加以了界定。笔者综观各类湿地公园定义,认为湿地公园概念的界定应满足如下三个标准:

    (1)湿地景观在公园中发挥主体性生态作用。湿地公园最根本的属性在于它的湿地特征,不论这种湿地是天然形成或是人工形成的。湿地公园首先是自然的公园,其中的湿地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其湿地特征典型、自然风景优美、美学价值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益良好。

    (2)以湿地保护为前提。湿地资源的保存与保护是湿地公园设立的首要宗旨,其内容主要为通过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目的。

    (3)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旅游观光是湿地公园作为公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湿地公园的旅游更强调其生态旅游的特色。湿地公园也是作为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科普教育内容的重要基地,游人通过对湿地的了解,加深了保护自然的意识。另外,湿地公园也是科研人员研究湿地自然过程、探索湿地奥秘的重要场所。

    (二)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定义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其内涵界定依然模糊,众说纷纭。有的学者统计,国际上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概念有140多种,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2]卢小丽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笔者认为这8个标准规则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描述较为全面,它们是: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3]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对湿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观察、欣赏和学习的旅游活动,是具有强烈湿地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旅游活动不改变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且还可以促进湿地公园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社区民众受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宗旨是:在保护湿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提供给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并带动湿地公园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体现的是人类与湿地自然环境的伙伴关系,两者应协调发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既要寻求适宜的经济效益,更要在保护湿地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美学价值。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的,其目标是既要使当代生态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又要对湿地资源环境进行保护,使后代游客享有同等的旅游机会和权利。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特别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旅游经济收入并不是衡量其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从而能够较好地把生态旅游业的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沿着可持续性的轨道上发展。

    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特点

    (1)保护性。以保护为前提是湿地公园建立的基本标准之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包括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湿地为主体的自然环境,这里指的自然环境有时并非一定指纯自然环境。实际上,完全未被侵扰的湿地纯自然环境可能很少存在,多数的湿地自然环境多多少少总会留有人工的痕迹,从而形成独特的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强调对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要求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保护自然、保护资源、保护文化。

    (2)参与性。参与性可以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从工业化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亲自参与到湿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中享受和体验湿地自然美与文化美;另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4]

    (3)专业性。和一般旅游相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首先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比如要求湿地公园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生态保护技术策略,以保护湿地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者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4)教育性。环境教育既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又是生态旅游概念的标准规则之一。生态旅游者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能获得对自然界生态和谐、万物相依相生的深刻体验,并进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提高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将丰富的湿地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与生动的观赏娱乐活动相结合,增强旅游者的环保道德责任感。

    (5)负责任性。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如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在对生态旅游定义时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的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一种对湿地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它有助于旅游区域湿地资源的保护。[5]

    四、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一般性原则

    (1)规模控制。湿地公园的游客数量不宜太大,旅行团队也应是小规模、较分散的。当游客数量过大而超过公园生态系统的忍耐程度,其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因此,要解决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正确评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并以此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确定旅游容量是阐述旅游者数量与环境之间适度的量的关系,控制旅游容量是确保湿地公园的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或降低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2)限制性开放。湿地公园应做到局部开放与管制。根据湿地公园不同地段生态保护状况的要求,结合人为活动的需求一般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地带三个区,主要的布局模式以同心圆形态居多。人类的活动强度和频率依地带、缓冲区、核心区而递减。大部分的旅游及其他开发活动都在生态较不敏感的地带开展;缓冲区作为地带和核心区的过渡,其人为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核心区一般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禁止游人进入。

    (3)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监测。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当重要,应在湿地公园各个水域结点处建立水质监测点并派专业人员定时监测公园水文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定期报告水质情况,以随时根据新发生的情况调整湿地的保护措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4)保护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早期的定义将生态旅游的对象界定为相对未被侵扰的自然区域,随着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入,生态旅游的定义当中也包含了文化的因素。湿地公园一般蕴涵了较高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活动既是一种湿地自然旅游,同时又是一种湿地文化旅游。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对旅游者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注重对这些人文资源进行维护,并在其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文化活动。

    (5)旅游行为及管理准则的制定。要特别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并应制定相应的旅游管理规则,明确对游客的活动行为进行规范,明白告知哪些活动是禁止的,哪些活动是准许的,让公园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都能了解公园生态环境所能接受的程度。

    (6)“双赢”策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同当地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与社区共建(管)的原则。如果得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并脱离当地社区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生态旅游,其持续发展的前景就十分有限。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同社区利益需求联系起来,其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必须和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相一致。要吸引社区群众参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服务等方面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务。生态旅游要顾及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其真正从旅游中受益。通过生态旅游来增加社区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使其成为开展生态旅游最有力的支持者,以最终实现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双赢。[6]

    (7)利益的长期性。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应为旅游资源、公园所在社区提供长期利益,短视且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商业性,其结果也和传统旅游没有什么两样了。[7]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手段,生态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自然旅游导向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巨大的进步,是当前人类重视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在旅游行业上的反映。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的湿地景观,符合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的对象标准。湿地生态保护是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首要目标,这个目标与生态旅游强调“对保护的贡献”这一标准是一致的。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符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湿地公园建设宗旨。[7]因此,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公园必然的、也是唯一正确的旅游开发方式。在湿地公园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握两者的平衡的关系,才能真正建设好湿地公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区与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禄康. 湿地与湿地公约[J]. 世界林业研究,2001(1):1-7.

    [2]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 旅游学刊,2007(1):67-71.

    [3] 卢小丽,武春友,HOLLY DONOHO. 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 旅游学刊,2006(2):56-61.

    [4]汪辉.需求:设计的原动力:以泰安天平湖公园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95-99.

    [5] 卢云亭,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 方躬勇. 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初步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7] 张建萍.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湿地文化范文9

关键词:湿地旅游作用 保护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的出现,使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湿地公园在改善生态、涵养城市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开发建设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活密切相关,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可提高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并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及和谐发展。传统的湿地包括咸水湿地、淡水湿地、潮汐湿地等很多不同的类型。湿地生态旅游研究在中国资源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湿地在旅游的区域分配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全国不仅有以湿地为主题的湿地公园,还有数不清的以湿地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发挥好湿地在旅游产业中的优势,可以很大的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和革新。

研究区域简介

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是甘肃省第1个部级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城区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带,地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中游,具有丰富的河流、草本沼泽、湿地草甸等天然湿地资源。所具有的湿地包括人工湖、池塘、沟渠等人工湿地为主体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公园内湿地植被丰富,原生态特征园为旅游者提供基本食住,是目前中国与城市相连的规模最大、鸟类和动植最丰富的城市湿地。

从研究内容看,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策划以及湿地生态旅游大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且尤以河口滨海型和湖泊河流型富的旅游资源与独具区域特色的湿地旅游资源构成了湿地生态旅游地为重点,。针对目前对湿地公园建设方面理论方面且多种文化融合的城市,也是部级文化中心,具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入手,分析其发展有多彩的民间文艺和异趣的民间风情,源远流长的内外部环境,探索促进湿地公园建设以及生态旅游与现代化大都市的融合是香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享持续发展的对策。通过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充分利用地区各种优势品牌,使之无可替代的区域文化品牌,从而充分发挥湿地综合功能优势,聚集资源优势,实现湿地保护区内源。植被恢复与保护与水资源良性循环,促使自然资源与新能源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湿地的开发

2.1积极发挥地理优势

而那些生活在城市快节奏中的人们就是旅游的主体。由于上述原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的地点越来越接近大自然,他们会选择去乡村,去田野,去农场,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所以对于旅游地点的选择也趋于个性化。而拥有大片湿地的原生态旅游景点就成了人们必然的选择,国内像桂林,云南等自然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是人满为患,湿地是最原始的地球生态区域,同时也成了各大旅游景点吸引游客的一块金子招牌。

2.2、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

湿地系统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中国鱼产量和水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湿地提供的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自然资源。在旅游景点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产品,加上在旅游景点所产生的附加值,其经济价值可以预想是相当可观的。

2.2.1植物资源

水系的沿岸迎水面往往主要栽植护岸挡浪耐水湿的柳树、水杉、池杉和杞柳、紫穗槐等乔灌林木,包括大量农田,以沟渠路为框架,栽植杨树林网。湿地资源丰富,为多种水生植物繁衍提供优良生境条件。浮叶水生植物有芡实、野菱、荇菜等;浮水植物有浮萍、紫萍、满江红等;沉水植物有孤尾藻、黑藻、金鱼藻、茨草、金鱼藻等;挺水植物有芦苇菰、莲蒲等.,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芦苇达,莲藕,等等。

2.2.2鱼类、软体类、环节类

湖水生植物茂盛,鱼业资源丰富,在国内常见有鳊、草鱼、翘嘴红、白鱼、鲤、鲫、黄鳝、鲂、鳗等,银鱼,这些鱼种肉质鲜美,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乐此不倦。软体类有螺、蜗牛、河蚌等;环节类有蚯蚓、水蛭,有些还有药用价值。

2.2.3飞禽走兽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不仅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物种贮存库,包括各种飞禽走兽。而湿地系统则为这些生物提高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些飞禽走兽除了保持生物多样性之外,同时可以建立自然地动物园,来人们观看以此来获得经济效益。

2.2.4利用湿地水系发展交通

提供水运,缓解旅游交通带来的压力。湿地能够提供多种能源,水我国沿海多河口港湾,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从湿地中直接采挖泥炭用于燃烧,湿地中的林草作为薪材,是湿地周边农村中重要的能源来源。湿地有着重要的水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此。

2.2.5环保作用

湿地系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其中的水生物可以对大地的水系统进行净化,一些微生物也可以起到分解有机物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为湿地系统中的生物提供食物。

2.3、开发旅游价值

与以往的旅游目的不同,现在很多人旅游的目的变成了放松自己、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享受生活。游客多希望能在山水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与安详。因为在一段时间的繁忙工作后,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接近最本真的自然能让他们的身心得以放松,眼光得以开阔,见闻得以增长,人生得以丰富。在迷人的山水和朋友般的友情中去体会生命力、创造力的迸发,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善、美。这种体验,将造就健康、完美的人格。原生态的湿地区无疑成了最好的选择。

还起到了气候调节器的作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发挥着积极而且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旅游产业中湿地的上述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于社会民生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4、发掘自身的文化品牌

每个不同的地区都有自身不同的文化,中华长河五千年历史,可以说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以张掖市为例,张掖市是文化底蕴丰厚而且多种文化融合的城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多彩的民间文化和意趣的民间风情,源远流长的思路文化和黑河文化是其独具魅力的文化源泉。

旅游业本身而论也存在一个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业当然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违背自然、社会规律的片面发展,也会导致旅游业本身不可持续的问题,如旅游吸引物的破坏,文化古迹的大量开发破坏其原有的风貌,有些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是致命的、永久的,会为后代带来难以弥补的代价。

湿地的保护

湿地是一种极易被破坏的自然资源,而且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在恢复,或者要恢复就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财力,所以在开发湿地旅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对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旅游业本身而论也存在一个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业当然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违背自然、社会规律的片面发展,也会导致旅游业本身不可持续的问题,如旅游吸引物的破坏,文化古迹的大量开发破坏其原有的风貌,有些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是致命的、永久的,会为后代带来难以弥补的代价。

3.1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

大力提倡不乱丢垃圾,教育游客不要随便地将包装纸扔在地上,不要随意损坏相关的旅游景点的景物。严格禁止工厂背地里却把污水、废水偷偷地源源不断地排入湿地的水系,违者处以罚款。通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法律强制条文来保护湿地系统。

3.2修建防护措施

在国内很多旅游景点都有一些针对游客的防护设施,比如一些防护栅栏,玻璃防护墙,这样可以隔绝游客与一些需要特殊保护的文物的近距离接触,避免游客的破坏,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结语

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滨海的沙滩、海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壮观秀丽而吸引人们向往,辟为旅游和疗养圣地。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风景区,除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旅游是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很好的了解湿地在旅游产业中的优势作用,可以更好的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将旅游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产生更大更广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从人文角度还是从社会经济角度都是很重要的工作,文章用更全面的视角深刻剖析了这个问题。充分阐述了湿地的旅游经济,生态及诸多作用。

参考文献

[1]阴三军.湿地公约[N].大河报,1999―1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