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化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8:58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测图 特点 方法 应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environment of GPS and total station popular,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nto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dustry has broken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apping methods, and gradually to the digital mapping aspects of development, greatly improve the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status.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has the mapping results, high precisio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norms and strong,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apping, and study some of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mapping; feature; method;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数字化测图概述

数字化测图技术又称为计算机成图技术,其方式主要有地面数字测图、地图数字化成图、航测数字测图计算机地图制图等。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种叫野外数字化测图。这种测图方式是按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主要指野外实地测量即地面数字测图。在测图过程中,还有时应用中要用到计算机的图形输出设备,例如如显示器、绘图仪等。测距仪取代了传统的钢尺量距,目前自动绘图仪正在取代大平板仪、经纬仪测图方法,带记录器的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取代了传统的光学水准仪、经纬仪等。在数字化测图过程中,采用常规测量的方式、摄影测量方式或数字化仪方式。数字测图法是以传统的白纸测图原理为基础,采集的数据用自动化成图软件以数字形式表示地图住处的测量工作。同时在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及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住处的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存储、处理、显示、编辑、修改和绘图,得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2 数字化测图的特点

2.1数字化测图的一般特点

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电子速测仪,这种电子速测仪基础原理是数字化测图,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硬件、软件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数字地图,使电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在测绘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广义上说,数字化测图又称为计算机成图。主要包括:地面数字测图、航测数字测图、地图数字化成图、计算机地图制图。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主要指野外实地测量即地面数字测图,也称野外数字化测图。目前我国测图行业常常使用的有三种,分别是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成图。就是将采集的各种有关的地物和地貌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数据接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一般来说分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的数据输出,最终打印图纸、提供软盘等。得到了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绘出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数字化测图的运行示意图数据采集点位信息、地物模型、绘草图数据处理、特征信息数据传输、地貌模型、屏幕编辑、绘图文件存盘地图,这还需要时由电子计算机的图形输出设备,例如如显示器、绘图仪等。

2.2 几种常见的数字化测图特点常见的数字化测图特点有点位精度高、改进了作业方式、便于图件的更新和加工利用、增加了地图的表现力、便于图件的更新、方便成果的深加工利用、可作为GIS的重要信息源等几种。数字化测图的工作过程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图形输出。数字化测图工作的特点还分为外工作特点和内工作特点。外工业作特点主要有自动化程度高、作业周期短、测站覆盖范围大、工作范围易于划分、对测点依赖性强、对记录要求高、测量精度高;数字化测图内业工作的特点主要有成图周期短、成图规范化、成图精度高、分幅和接边方便、易于修改和更新、对外业记录依赖性强、对绘图人员要求高等。数字化成图技术的运用,省去了手工制图中图廓整饰、展点、草绘等高线、形成铅绘图、审校、修改、清绘着墨形成初步成果、验收、修正、最终提交成果资料等十分复杂的工作流程,使这一切工作都在计算机中进行,在成果验收时发现问题也可在计算机中修正。

3 常用的数字化测图方法

数字化测图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成图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通常情况下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是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图形数据输出。根据数据采集的方式不同,数字化测图可分为航测数字成图、摄影测量技术和野外数据采集3种方法。

3.1航测数字成图

这种方法是充分利用航空摄影技术,在空中摄取地面的影像。在内业建立地面的模型,通过计算机用绘图软件在模型上量测,一些实力强的单位自行研发野外采集及数据转换软件。外业建立的一定密度的像控点和一些必要的外业调查进行判读,直接获得数字地形图。这种方法的特点它具有成图速度快、成本低、平面精度高而均匀、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特点,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比较符合现在人们的工作性质。但是该方法的初期投入设备较大,一般的单位难以承担。 3.2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是大面积的地形图测量为了降低成本、缩短成图时间的有效方法。通常采用摄影测量方法,计算机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数字摄影测量在数字化测图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一般分为两种类,主要是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是对解析立体测图仪作改装,达到以数字形式记录量测数据来实现地形图的数字化的效果。数字摄影测量是借助摄影测量全数字化测图系统将数字影像信息、像片灰度信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地形图的数字化。数字摄影测量的操作对象除像片外,解析摄影测量的操作对象只能是像片。地面数字测图,主要的是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该方法也称为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采用该方法得到的数字地图的特点是精度高,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3.3 野外数据采集技术

利用数字化测图软件对其形式主要是在输出数据格式上迅速向Microstation数据格式靠拢,这就是现在的数字测图模式。以Microstation为例,城市规划部门最终需要DGN文件格式数据文件两份,面向更多需要野外数据采集的用户。数据测图系统需要面对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全部地形要素按照数据库标准制作的数据文件(不是入库后的数据),另一方面是用以绘制标准地形图的数据文件,用于绘图。但不同城市规划部门所要求的DGN文件格式数据是不一样的。在电子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全站仪有了较大的转变,主要是向智能型发展,自身带有强大的记录存储器,可记录测站所有信息, 可与Microsta2tion、AutoCAD及其它成软件连接,还可外挂掌上型记录器,方便转换成多种数据格式,。

4、数字化测图的应用

4.1 用于地形图测量

目前我国用于地开图测量的数字化测图还属于发展阶段,这种测量方法大体可分为2种。第一其采用极坐标测量法,可利用软件中的方向交会,在实测得多数碎部点的坐标后,测量距离交会、十字尺测量法或量算定点等。在取得其余各点的坐标的情况下,再用软件中的拷贝、偏移、延伸等功能,最后成图。第二是电子平板数字测图,这种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测图,代替原先的测图平板的一种常见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它们的优、缺点,优点是一方面,实时成图,充分发挥了原来的平板测图优势。另一方面是在接生成地形图,真正达到了内外业一体化。而且有多种测量方法,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快捷,简单易学,独创的一步测量法,可以一边测图根,最后取得平均差,提高测量的精度。缺点也有两个方面,第一,大部分的测量工作都是在野外完成。另外,所用的便携机在外业,容易受到天气制约,影响了作业速度,而且雨天作业时便携机容易受潮损坏。

4.2碎部测量应用

在数字测图中,利用极坐标法是碎部测量的主要方法。在实测得多数碎部点的坐标后,在非电子平板数字测图中,绘制草图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特别是在建筑物多绘画时就量多加困难,加上专人画草图,是人力资源一种严重的浪费。在测量的运作中,很多单位所采用的方法为外业草图与室内交互编缉,以达到完成测图工作的目的。但这样一来,势必会降低外业的工作效率, 操作也比较繁琐。有时还用到计算机软件,转换入库数据格式。

5结束语

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已逐步成熟了,新技术普遍的应用,必然导致以往的平板图也逐渐退出其历史舞台。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仪器的不断更新,各种软件的出现定会把数字化测图技术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宋伟东,张永彬等.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杨德麟.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原理.方法.应用[M].北京清华大出版社,1998:88~100.

[3]高井祥.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字化技术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测图,野外数据采集,碎部测量

0 引言

数字化测图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地面测量仪器、数字化测图软件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新内容,广泛用于测绘生产、水利水电工程、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军事工程等部门。数字化测图作为一种全解析机助测图技术,与模拟测图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和发展前景,是测绘发展的技术前言。作为反映测绘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数字测图技术将逐步取代人工模拟测图,成为地形测图的主流,它将为信息时代地理信息的应用发展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一、数字化测图概述

数字化测图,就是指采用常规测量的方式、摄影测量方式或数字化仪方式,将采集的数据用自动化成图软件以数字形式表示地图住处的测量工作,它是以传统的白纸测图原理为基础,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及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住处的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存储、处理、显示、编辑、修改和绘图。

数字化测图目的就是将采集的各种有关的地物和地貌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数据接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需要时由电子计算机的图形输出设备(如显示器、绘图仪)绘出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

二、数字化测图系统的构成

数字化测图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硬件、软件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数字地图,需要时也可用数控绘图仪绘制所需的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

广义的数字化测图又称为计算机成图主要包括:地面数字测图、地图数字化成图、航测数字测图、计算机地图制图。在实际工作中,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主要指野外实地测量即地面数字测图,也称野外数字化测图。

三、数字化测图的基本思想

数字测图系统主要由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三部分组成。流程如下:地形图采集;数据处理与采集;成果与图形输出。基本思想:数字化测图就是将采集的各种有关的地物和地貌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数据接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需要时由电子计算机的图形输出设备(如显示器、绘图仪)绘出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

四、数字化测图的特点

(1)点位精度高

传统的经纬仪配合平板、量角器的图解测图方法,其地物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主要受展绘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和方向误差,地形图上地物点的刺点误差等影响。实际的图上误差可达±0.47.经纬仪视距法测定地形点高程时,即使在较平坦地区(0°―6°)视距为150米,地形点高程测定误差也达±0.06米而且随着倾斜角的增大高程测定误差会急剧增加。如在1:500的地籍测量中测绘房屋要用皮尺或钢尺量距用坐标法展点。普及了红外测距仪和电子速测仪,虽然测距和测角的精度大大提高,但是沿用白纸测图的方法绘制的地形图却体现不出仪器精度的提高,也就是说无论怎样提高测距和测角的精度,图解地形图的精度变化不大,浪费了应有的精度,这就是白纸测图致命的弱点。电子速测仪的测量数据作为电子信息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从而获得高精度(与仪器测量同精度)的测量成果。数字地形图最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也是最好地体现了仪器发展更新、精度提高的高科技进步的价值。

(2)改进了作业方式

传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外业人工记录、人工绘制地形图,并且在图上人工量算坐标、距离和面积等。数字测图则使野外测量达到自动记录、自动解算处理、自动成图,并且提供了方便使用的数字地图软盘。数字测图自动化的程度高,出错(读错、记错、展错)的概率小,能自动提取坐标、距离、方位和面积等。绘图的地形图精确、规范、美观。

(3)便于图件的更新

城镇的发展加速了城镇建筑物和结构的变化,采用地面数字测图能克服大比例尺白纸测图连续更新的困难。实地房屋的改建扩建、变更地籍或房产时,只须输入有关的信息,经过数据处理就能方便地做到更新和修改,始终保持图面整体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4)增加了地图的表现力

计算机与显示器、打印机联机,可以显示或打印各种资料信息;与绘图机联机时,可以绘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也可以分层输出各类专题地图,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5)方便成果的深加工利用

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分层存放,不受图面负载量的限制,从而便于成果的加工利用。比如EPSW软件定义11层(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定义新层),房屋、电力线、铁路、道路、水系地貌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打开或关闭不同的层得到所需的各类专题图,如管线图、水系图、道路图、房屋图等。

(6)可作为GIS的重要信息源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方便的信息查询功能、空间分析功能、以及辅助决策功能,在国民经济、办公自动化及人们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数字化测图作为GIS的信息源,能及时地提供各类基础数据更新GIS的数据库。五、数字化测图的作用

数字化测图的作用,并不是在它的外业测量到图形生成,而是在于它在图形管理、数据共享、图形修改以及图形使用中的作用。

(1)图形管理:在以往的白纸测图中,测量的成果就是图形而没有其它的形式。那么,这样一来,保存资料也就是保存所测得的图纸,图纸的体积大,不便于查阅,而且,容易破损与变形。由于只能有一份原始资料,当在意外丢失时不能恢复。还有,就是白纸测图在描图时都是用墨汁,因而,当在测区内部局部的部分发生变化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修改时,非常困难。而数字化图却恰恰有存贮空间大、查阅方便、能多份复制、修改容易的特点。

(2)数据共享:数据的共享可以说成是多类型图的重合。在白纸测图中,每一张图只能有一个侧重点,比如地形图,它的侧重就是地形图的等高线,不能很好地反应地类与地物,而如果是征地图,则不能很好地反应测区地形,这种缺点,当然主要表现为白纸测图至始至终只能是在一个层内操作,也就是我们实际用来画图的白纸。而数字化测图却不同,它能够分成多个层,这样就能形成数据的共享。比如,我们在测地物图时,将通信线路放在一个层里,那么,我们在测绘地图时就可以完全不测这些通信线路,只要打开地物层就可以。六、结束语

数字化测绘成图技术的应用研究同时解决了与之配套的相关设备、技术等问题,使之在诸多领域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广、越来越成熟。数字化成图技术使用了国际上最为先进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和全站仪进行控制和碎部测量,利用数字化地形成图软件和先进的绘图仪或打印机进行成图和绘制各种成果表格,使测图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成为目前和将来最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测图技术,因而它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它在公路和铁路设计、居民区和工业区的规划设计、采矿以及飞机场等方面勘测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所以在当今信息时代追求效率、讲求速度、节约经费开支的情况下,大力开展数字化测图技术将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德麟.大比例数字测图的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田雪冬.数字化测图系统的应用[M],人民长江,1998

数字化技术范文3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在全国展开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35-220kv变电站采用了微机保护及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班,甚至 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自动化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网智能化水平,实现了输配电和电网远程调度,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总造价以及建成后的运行成本。当然,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势必对已有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全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即将出现。

1 变电站数字化自动系统的特点

1.1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电磁式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换言之,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

1.2 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控制装置、远动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1/0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1.3 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2 变电站数字化自动系统的结构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电气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开关、光电式互感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的新阶段。在高压和超高压变电站中,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及其他自动装置的1/0单元,如A/D变换、光隔离器件、控制操作回路等将割列出来作为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一部分。反言之,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控制回路代替了常规继电保护装置、测近代等装置的1/0部分;而在中低压变电站则将保护、监控装置小型化、紧凑化,完整地安装在开关柜上,实现了变电站机电一体化设计。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在物理上可分为两类,即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在逻辑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据IEC6185A通信协议草案定义,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各层次内部及层次之间采用网络通信,三个层次的关系如下。

2.1 过程层

过程层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结合面,或者说过程层是指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部分过程层的主要功能分三类:(1)电力运行实时的电气量检测;(2)运行设备的状态参数检测;(3)操作控制执行与驱动。

2.1.1 电力运行的实时电气量检测。

与传统的功能一样,主要是电流、电压、相位以及谐振波分量的检测,其他电气量如有功、无功、电能量可通过间隔层的设备运算得出。与常方式相比所不同的是传统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被光电电流互感器、光电电压互感器取代;采集传统模拟量被直接采集数字量所取代,这样做的优点是抗干扰性能强,绝缘和抗饱和特性好,开关装置实现了小型化、紧凑化。

2.1.2 运行设备的状态参数在线检测与统计。

变电站需要进行状态参数检测的设备主要有变压器、断路器、刀闸、母线、电容器、电抗器以及直流电源系统。在线检测的内容主要有温度、压力、密度、绝缘、机械特性以及工作状态等数据。

2.1.3 操作控制执行与驱动。

操作控制的执行与驱动包括变压器分接头调节控制,电容、电抗器投切控制,断路器、刀闸合分控制,直流电源充放电控制。过程层的控制执行与驱动大部分是被动的,即按上层控制指令而动作,比如接到间隔层保护装置的跳闸指令、电压无功控制的投切命令、对断路器的遥控开合命令等。在执行控制命令时具有智能性,能判别命令的真伪及其合理性,还能对即将进行的动作精度进行控制,能使断路器定相合闸,选相分闸,在选定的相角下实现断路器的关合和开类,要求操作时间限制在规定的参数内。又例如对真空开关的同步操作要求能做到开关触头在零电压时关合,在零电流时分断等。

2.2 间隔层

间隔层设备的主要功能是:(1)汇总本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2)实施对一次设备保护控制功能;(3)实施本间隔操作闭锁功能;(4)实施操作同期及其他控制功能;(5)对数据采集、统计运算及控制命令的发出具有优先级别的控制;(6)承上启下的通信功能,即同时高速完成与过程层及站近代层的网络通信功能。必要时,上下网络接口具备双口全双工方式,以提高信息通道的冗余度,保证网络通信的可靠性。

2.3 站控层

站控层的主要任务是:(1)通过两级网络汇总全部的实时数据信息,不断刷新实时数据库,按时登录历史数据库;(2)按既定规约将有关数据信息送向电力调度或控制中心;(3)接收调度或控制中心有关控制命令并转间隔层、过程层执行;(4)具有在线可编程的全站操作闭锁控制功能;(5)具有(或备有)站内当地监控,人机联系功能,如显示、操作、打印、报警,甚至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功能;(6)具有对间隔层、过程层诸设备的在线维护、在线组态,在线修改参数的功能;(7)具有(或备有)变电站故障自动分析和操作培训功能。

3 变电站数字化系统中的网络选型

网络系统是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命脉,它的可靠性与信息传输的快速性决定了系统的可用性。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单套保护装置的信息采集与保护算法的运行一般是在同一个CPU控制下进行的,使得同步采样、A/D转换运行、输出控制命令整个流程快速、简捷,而全数字化的系统中信息的采样、保护算法与控制命令的形成是由网络上多个CPU协同完成的,如何控制好采样的同步和保护命令的快速输出是一个复杂问题,其最基本的条件是网络的适应性,关键技术是网络通信速度的提高和合适的通信协议的制定。

4 变电站数字化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三个层次中,变电站数字化、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正在自下而上逐步发展。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过程层方面诸如智能化开关设备、光电互感器、状态检测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国内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关厂家都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进行开发研究,并且在实际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归纳起来,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研究开发过程中专业协作需要加强,比如智能化电器的研究至少存在机、电、光三个专业协同攻关;(2)材料器件方面的缺陷及改进;(3)试验设备、测试方法、检验标准,特别是EMC(电磁干扰与兼容)控制与试验还是薄弱环节。

数字化技术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测绘技术;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55-01

测绘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和基础性工作,在矿山测量、湿地测量、水利工程和精准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理信息,是国家经济信息和其他行业专业信息的三维空间信息载体。为了能够掌握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的地理信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对我国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测绘技术已经实现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可是为了符合我国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测绘技术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虽然,信息化测绘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但是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本文就依附于数字化诞生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之间联系做了详细的阐述,以证明信息化测绘技术并不是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重复,有特独特的优势。

一、我国测绘技术发展的历史

自测绘技术在我国诞生那日直至今天,以改革开放为分割点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市场体制的指导下,我国独立创立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传统测绘体系。改革开放后,为符合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全世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测绘事业开始由传统体系向现代测绘体系转变阶段。其中,在这段转变阶段,我国的测绘技术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改革浪潮。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二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始向信息化测绘技术新阶段过渡。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促进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形成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为目标。从而,使测绘工作能够为国家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理信息,做好各项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从数字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测绘生产过程中结果数字化的过程,是针对传统非数字化测绘技术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尽管目前我国对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定义没有明确的规定,可是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的它,除了拥有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外也具有其他特征优势。通过信息化的定义不难看出,信息化测绘体系,已经覆盖了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服务和应用的全过程,尤其注重对社会和经济的服务。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关系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联系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本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是,要使生产力不断地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数字化正是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因此,信息化测绘技术,才会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和发展起来,数字化测绘技术则是它发展的基础。

从技术层面来讲,其实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这与数字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一样。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实时有效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及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化,才出现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因此,两者在技术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区别

1、目标区别——从“生产”到“服务”

数字化测绘体系注重以测绘生产产品为主,将生产结果数字化;信息化测绘体系更加注重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实现地理信息实时服务于社会与经济。要求测绘体系中的数据采集获取、数据处理生产和数据应用服务三个特征面向信息化,使地理信息更加具有社会化和网络化等特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

2、信息“状态”区别——从“静态”到“动态”

数字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只是数字化的过程,不具有实时更新等流动性变化;信息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讲究的是实时监测动态变化,并进行不断的更新。因此,由此开始了测绘体系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并且,信息化测绘技术将地理信息的实时更新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3、操作运行环境的区别——从“局域”到“广域”

操作运行环境,即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的网络运行环境。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的运行网络以局域网为主;信息化测绘技术,由于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才能为社会和经济提供综合服务。因此其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依靠国际互联网,从而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网络化和社会化。

4、服务对象的区别——“专用”到“公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所形成的数据库系统,在一般的情况,只服务于本行业;信息化测绘技术获取的地理三维空间信息和数据,通过广域的互联网渠道将信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只要想知道就能够知道。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扩大了服务范围。

5、信息服务社会化——“封闭”到“开放”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广域的网络环境,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更新。改变了数字化测绘系统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的体系,逐渐向以社会服务为主的信息化测绘系统转变。同时,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也使得测绘系统由内部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完成了信息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四、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以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当前测绘事业最主要的发展目标。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构建,可依据其主要特征和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系统分支,再通过真正的工程项目来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尽管看起来简单,但是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五、总结

通过本文对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使人们了解到两者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在一些方面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需求,也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同时,积极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保军. 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

数字化技术范文5

(1)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大众化

艺术创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繁缛的传统艺术设计所耗费的时间之长、训练过程之艰苦都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所难以接受的,以高技术代替大量传统技法训练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只需要很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艺术设计,大大缩短了艺术创作的过程,这对追求简易快捷的现代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在数字化环境中,各种绘图软件为创作多样化的设计效果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从各种预存的“素材库”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形象,进行色彩调配、重新组合表现新的感觉;而应用软件中画笔、数位板等数字绘画技法的设计为人们随心所欲的展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能性,这种便捷的表现形式不仅更贴近大众,为人们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设计提供了平台。美国学者在谈到数字化艺术设计作品时说到: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数字化技术不仅能证明计算机分析现存技术或规则的潜力,帮助艺术家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且还能证明普通人的创造能力,使人们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2)为设计师表达设计意图提供了新的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数码图形制作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适合处理高质量图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已成为艺术设计表现的主流。设计人员可以运用数字化绘图和数字化三维动态手段等辅助电脑设计的诸多软件将复杂的四维空间形象绘制在二维空间,反映空间状态、构造和装饰材料的质感,尤其是在艺术设计的后期制作中数字化绘图软件更是体现出明显的优势: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设计的表现手法,提升了设计的艺术效果、优化设计方案,而且还能较好地反映空间的视觉效果、写实地模拟真实的空间环境、装饰材料的光影等,从休闲到工作、从娱乐到学习、从欣赏到创造改变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习惯,为人们的预期判断提供了更加可信的依据;而数字化图形技术还可以对效果图进行造型、色彩、灯光等进行反复修改,有助于多角度展示设计的构思和表达。

(3)改变了视觉设计

以传统艺术设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技术设计摆脱了传统艺术环境单一化、表态化的视觉传达形式,实现了视觉传达的综合化、动态化和瞬间化,加强了艺术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感官和思想。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印章的设计不仅让全世界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字化技术对视觉艺术的影响不仅造成了人们对艺术品个性化创意的忽视,也非常容易将艺术设计带入发展的死胡同,这显然与技术发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数字化技术范文6

常规作业流程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拼版软件有海德堡Prinect Signa Station、柯达Preps、DynaStrip、方正文合、崭新印通等。这些软件的使用步骤基本相同,包括查分建入出折等几个环节。下面笔者将具体介绍各个步骤。

1.查

在制作大版前,需要了解客户要求、印刷厂设备等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成品信息:成品尺寸、总页码数;②纸张信息:纸张类型、定量、厚度;③印刷机参数:最大印刷幅面、进纸尺寸(最大、最小)、印刷方式(双面、单面,自翻、天地翻、正反版)等;④折页机参数:折页类型(垂直交叉折、平行折、混合折)、折页精度、折页面积(最大、最小);⑤裁切机:裁切精度、裁切面积(最大、最小);⑥装订方式:胶装、骑马订、精装。

2.分

为了使印刷和印后工序高效进行,需根据成品(包装盒、杂志、教科书等)用途确定拼版方式(折手拼或自由拼);根据成品信息,把成品分为封面和书芯,根据拼版单帖内的总页数把书芯分为整帖和散帖,建立散帖模板时应特别注意综合考虑纸张、版材、印刷机开机成本等信息。

3.建

根据上述信息新建模板。拼大版软件虽然多,但过程大致相同,即先确定大版的基本信息(名称、储存位置等),再确定单页文件的摆放布局,最后添加标记。其中确定单页文件的排列顺序是最复杂的,这是由折页机的折页方式、折页模块的排列顺序等决定的,制作前须认真了解折页机的各个折叠模块,制作模板时根据成品信息选用适当的折叠模块进行组合。当单页文件在大版页面中排列紧凑时,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出血、拖梢尺寸,甚至借用叼口位(但必须确保留足印刷机咬纸牙到纸边的距离,一般为13mm,不得小于10mm)。最后保存模板。

4.入

把经过认真校对、预飞检查的单页文件导入模板。预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图像有无链接、是否被压缩、是否被遮、裁或隐藏,图片格式、分辨率是否符合印刷要求,是否对图片做了旋转、缩放等复杂的后期效果,图片尺寸是否正常等;②字体是否与客户要求一致,文字是否转曲,是否有缺字、移位、出现乱码等现象;③颜色模式是否符合规范流程要求,渐变处理的颜色是否能达到印刷要求,专色是否转四色等。

5.出

导出经过模板拼合而成的大版文件,如数字化流程中的jt文件、pdf文件,或者驱动打印机打印蓝纸或打样稿。

6.折

将打印的蓝纸按一定顺序折叠,仔细校对文字,检查图片处理是否得当,拼版顺序是否正确,大版标记是否完整等。

轮转拼版和单张拼版的主要区别

由于商业轮转印刷的印刷机结构、印刷方式、折页方式等与单张纸印刷有一定的区别,导致其大版上各页面元素的布局与单张纸印刷机也有较大差异。此外,由于商业轮转印刷具有速度快、开机成本高等特点,而且目前商业轮转印刷机大多配有自动装版、自动套色、自动裁切纠编、密度在线测量等装置来提高自动化程度,因此,为了实现这些高自动化功能,在拼大版时就要对相应的元素进行合理的选材和布局。

1.开料尺寸

受裁切滚筒周长和门幅的限制,轮转机的开料尺寸有一定的局限性――开料的宽度是由印刷裁切滚筒的周长决定的,因此在轮转开料上可以进行变化的只有宽度方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卷筒纸的门幅,目前商轮常用的卷筒纸门幅有546mm、578mm、610mm等几种,使用的卷筒纸宽度小于或等于门幅都可。

相对而言,单张纸印刷机的开料就灵活得多,其不但可以选择对开、四开、八开等,在特殊情况,还可以进行大小开(也就是全开纸开成一大一小两种规格),而且当不同产品的用纸相同时,还可以灵活地选择搭版印刷,只要搭版在最大进纸尺寸与最小进纸尺寸之间即可。而这些灵活的变化都是轮转印刷比较难做到的。当然,轮转印刷的高速以及印刷与折页同步完成的优势也是单张纸印刷较难达到的。

2.自动套准标记

轮转印刷机的自动套准方式为定位检测系统扫描印张上的套准标记得到测量数据,将测量数据与标准样张的数据进行对比,利用差异值对相应的滚筒进行轴向、周向调节;而单张纸印刷机由前规和侧规完成纸张的定位,随后抽取样张、再在放大镜下观察套准标记、手动调节滚筒轴向与周向来确保套印的准确性。图1为轮转机的自动套准标记和单张纸印刷机的套准标记。

3.折手顺序

轮转机有连线自动折页功能,当轮转机裁切滚筒的扫描装置识别到自动裁切标记时,就会驱动裁切刀完成一次裁切,裁切滚筒的重复性工作便是将纸卷裁切成单张纸,单张纸经过连线折页装置后便完成了折页工作;而单张印刷的折页工作是印刷完成后、由折页机完成的。

轮转机折页单元与折页机不同,造成了轮转模板与单张模板折手顺序也不同。轮转机的折页单元一般由翻杠折、三角板折、滚折式折、冲撞式折组合构成(图2为ROTOMAN 55的折页单元示意图,由于视角不便、翻杠折未示出),工作时根据成品信息,选择适当的单元组合、完成折页工作。而单张纸折页机一般分为刀式折页机、栅栏式折页机、混合折页机(刀式和栅栏式共同组成)。

图3和图4分别为16开16页的轮转拼版模板和单张拼版模板。图3模板的折页工作先后由1个三角板折、1个滚折式折、1个冲撞式折配合完成,图4模板的折页工作一般由1个栅栏式、2个刀式配合完成。

4.印刷方式

轮转机的印刷滚筒多是按B-B型排列的,这就决定了其是双面同时印刷的,即建模板时需构建正反两套模板。而单张纸印刷机既有单面印刷机,也有双面印刷机。单面印刷机在实现双面印刷时,可采用天地翻或自翻版方式,它们是通过翻转滚筒完成正反面的先后印刷的,正反面共用一套模板,因此只需构建一套模板;而如果采用正反版方式实现双面印刷,则需构建正反两套模板。

5.其他

大版版面中除了上述元素外,还需加入文本信息,文本信息一般由印色、印刷机型、开料尺寸、产品名称、工号、帖数等构成,有利于后道加工时准确区分半成品信息;如果版面尺寸允许,还可加入COLORBAR以便印刷时能够通过密度测量来控制产品墨色,当然,还可以加入一些二次色和灰平衡色块来对印张进行量化的评判和控制;对于书刊类产品,还需加入帖标,以便配页时对错贴、漏帖、重帖进行检查;如果是骑马订产品,当用纸厚度超过一定量时,还需要在拼版时进行一定爬移量的设定。这些元素在轮转拼版模板和单张拼版模板中通用。

数字化技术范文7

关键词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IEC61850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157-01

0 引言

数字化变电站是以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为数字化对象,以高速网络通信平台为基础,将物理设备虚拟化,对数字化信息进行标准化,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满足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运行要求的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在物理上可分为两类即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在逻辑结构上可分为3个层次:“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各层次内部及层次之间采用高速网络通信。符合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智能化的一侧设备、网络化的二次设备、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是其最主要的技术特征。

1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换言之,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

智能化开关设备提供更完善的状态检测功能,节省了传统方案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的大量电缆,原来冗余控制回路如防跳、不一致、压力闭锁等回路得以简化和优化,取消了一次和二次之间的大量的端子排连接设计,简化了设计工作,一、二次界面清晰,联调与现场安装方便快捷,调试工作量减少人为出错率降低,投运时间缩短。

传统互感器测量大短路电流存在的问题是直流分量测不到、大电流易发生磁饱和,电压互感器有铁磁谐振;绝缘结构在高电压时体积大、成本高,安全系数降低;二次负载对精度有影响,输出没有数字化。随着IEC61850标准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的应用,作为过程层设备的互感器也逐步数字化。电子式互感器的优势有无油浸式电流互感器的爆炸危险,可提供保护和测量需要的大范围量程(动态范围从

2 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3 IEC 61850标准

IEC61850是关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新的变电站自动化的方法,一种影响工程、维护、运行和电力行业组织的新方法。它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面向未来通讯的可扩展架构,来实现“一个世界,一种技术,一个标准”的目标。

IEC61850具有如下突出的特点:

1)应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2)采用分层分布式的结构体系;

3)使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和特殊通信服务映射SCSM技术;

4)实现智能电子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5)提供自我描述的数据对象及其服务;

6)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的体系结构。

IEC6185O和以前使用的协议不同之处在于对象模型,它建模了大多数公共实际设备和设备组件。这些模型定义了公共数据格式、标识符、行为和控制,例如变电站和馈线设备。

4 自动化的运行管理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将“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5 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数字化变电站对继电保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简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的配置。由于面向变电站事件的通用对象(generic object oriented。substation event,GOOSE)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同一标准平台上的实时信息数据共享,从而简化了继电保护的配置[2];

2)简化二次接线设计:ECT和EVT实现了数字化输出,并借助光纤传输,不仅增强了抗干扰能力,也完全摒弃了传统互感器的二次交流回路,不再有二次回路开路及短路接地的传统概念,真正实现了一、二次系统之问的电气隔离。由于智能开关的应用,现场执行机构的控制与主控室的保护及测控设备之间已没有直接的电联系,现场的智能开关单元作为终端设备接受并执行控制命令,各单元之间界限分明,可减少现场继保工作人员误接线、误触碰等情况,同时也可简化断路器控制回路的二次接线设计,减少继电保护装置的I/O插件。

6 结论

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实现,推动了电网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变电站是智能变电站的初级阶段。从长远发展来看,面向数字化电网的需求,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还将涉及的内容有变电站之间、变电站与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交互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广域同步采样技术,实时动态监测技术,一、二次系统的技术融合,电能质量在线监测技术和实时分析技术。

参考文献

[1]朱大新.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电工技术[J],2001(4):20-22.

数字化技术范文8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 应用

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获取、处理、传输和使用的信息通常是以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这5种基本的形式出现的。数字化就是用由一连串的二进制数字“0”和“1”组成的代码来表示各种信息,并用数字电子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传输和存储等。信息一旦转换成数字形式,在某些方面是以往的模拟电子技术所望尘莫及的。

一、数字化技术的优点

第一,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信号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其质量不会改变,这样能在一个系统中获得高质量的声音和图像。

第二,数字信息传输速度高。这是由于线路阻塞小。

第三,数字信息能进行大幅度的压缩,这样在存储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可记录更多的高质量信息,也可以在传输容量不变的情况下传送出更多的内容。

第四,数字信息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这一点对于通信来说尤其重要。

第五,数字信息可进行随意的加工处理。例如磁光盘数字录音机可对节目素材无损伤地随意剪接、编辑。

第六,数字化是实现多媒体的关键。多媒体数字化后,大家才有了“共同语言”。数字化也是通信系统走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基础。

二、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

1.数字化是数字计算机的基础

若没有数字化技术,就没有当今的计算机,因为数字计算机的一切运算和功能都是用数字来完成的。

2.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

数字、文字、语音、图像,包括虚拟世界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实际上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因此,计算机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发出声音、打电话、发传真、放录像、看电影。用“0”和“1”还可以产生虚拟的房子,因此用数字媒体就可以代表各种媒体,就可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

3.数字化是软件技术、智能技术的基础

软件中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应用软 件等,信号处理技术中的数字滤波、编码、加密、解压缩等等都是基于数字化实现的。例如图像的数据量很大,数字化可以将数据压缩10到几百倍。

4.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

数字化技术还正在引发一场范围广泛的产品革命,各种家用电器设备、信息处理设备都将向数字化方向变化,通信网络也正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有人把信息社会的经济说成是数字经济,这足以证明数字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多么重大。

三、数字化技术的关键――数字压缩

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后数据量非常庞大。因此,数字化最关键的课题是数据压缩。音频信号或图像等原始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冗余度,这为大幅度压缩数据提供了可能。其次,在一个信息系统中,人是信息的主要接受者,人的视觉和听觉对某些信息不敏感,这样可以利用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等生理特征来实现高压缩比。

四、数字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数字化音像就相继上市。90年代CD唱机已风行于世,使用磁带的小型数字盒带录音机和使用磁光盘的小型光盘录音机形成数字音响的两大竞争阵营。CD-I(交互式光盘)是国际家用多媒体市场的主流产品。V-CD成为激光视盘的最新成员,数字化无胶卷相机已在一些国家的新闻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数字摄像机和录像机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能处理和显示运动图像的多媒体电脑亦是数字化科技应用的典型实例。

进入21世纪,在家庭娱乐方面,大屏幕的彩电和新型影碟机配合起来可在家中实现真正的影院效果。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走入中国消费者家庭,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2.在广播技术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开始大力发展常规数字电视广播。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该系统在欧共体各国投入商业运行。1994年12月,美国时代-沃钠公司将全数字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投入商业运营。

目前,数字音频广播(DAB)已在世界各地推广使用。

3.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整个通信网已过渡到数字化阶段。在有线网络中,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正在世界各国迅速普及。在无线系统中,第三代数字化的无绳电话系统已取代第二代无绳电话系统。通信网络正在朝个人化方向迈进。移动通信将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工具。

4.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实现全球数字连接。它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通过试音、数据、图像及视频的综合服务,实现全球社会“天衣无缝”式的连接。

数字化技术范文9

1 数字出版技术

1.1 数字出版内涵

数字出版的实质是指用二进制技术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操作,实现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复制、销售、阅读数字化。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流程大致相同,具体如下:严格审核预出版的作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编辑加工;针对作品提出意见,要求作者根据意见进行修改,确保符合出版要求;出版单位对原始作品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数字化版本;进行数字化校对,及时对发现的错误予以数字化标注并改正;在校对完成后,确认数字化版权,运用数字加密技术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在信息库中分类储存已完成的作品,并以付费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1.2 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

数字出版在技术运用方面不同于传统出版,其引入了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无线数据传输技术,最为常用的技术包括:

1.2.1媒体加工技术。编辑在数字出版中负责的主要工作是对内容媒体的组织与加工,具体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以及动画等等。为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编辑必须多各种媒体的格式、标识、转换、属性、剪辑等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如图片的格式转换、尺寸调整;视频的剪辑、压缩、合成。

1.2.2数字出版网站技术。该技术中涵盖了以下几个系统:CMS、SSO、电子商务、广告管理等等,同时,按照使用者的不同需要,还有一些特定的系统,较为常见的有题库系统、论坛系统以及博客系统等,上述系统的分工十分明确,并且各个系统均处于相互独立,彼此之间可以通过数据交换的形式协同运作。由于系统较多,所以编辑要了解系统的功能和数据的交换规则,以便提出需求,让系统开发人员在扩展性方面予以更加充分的考虑。

1.2.3 XML技术。多样性的数据格式是数字出版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XML的出现,使数据格式的统一成为可能,为数据交换提供了便利。XML除了可以使用文档类型对数据进行描述之外,还能存储数据,并且它的数据存储格式不受显示格式的限制,正因如此,使得XML数据能够跨平台、跨系统。由于XML所具备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数字出版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以XML对数据进行保存,现已成为数字出版的主流,鉴于此,编辑必须对该技术予以重视。

1.2.4数据库技术。SOL、MySQL、Server、Oracle是现阶段应用较广的集中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之所以获得广泛应用,与其自身所具备的多种功能、安全性和扩展性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数据库的选择是技术人员的工作,但作为编辑,也应当了解与数据库技术有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数据库的规划设计。

1.2.5检索技术。信息检索包括以下过程:分类、标引、检索、评价和反馈,较为常用的有关键词检索、数字检索等等。在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对出版物的内容进行管理时,需要面对大量的文稿数据,这就要求编辑应当在进行方案策划时理解并掌握检索技术,以便快速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资源知识关联体系。

1.2.6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是该技术的缩写,它具有双重特性,即有效保护与妨碍使用,为此,编辑必须了解DRM中各类保护技术的操作技巧及其保护强度,以便作出正确的评价及合理的选择。

数字出版技术为实现编辑出版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使编辑出版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大幅度提高审稿效率和编辑工作价值。为了保证编辑出版数字化的持续推进,建议采取以下发展策略。

2.1 加强出版物的版权保护

网络信息能够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并且数据的复制也不会产生成本,但盗版问题却随之出现,从而使得作者的著作权与出版商的版权无法获得有效保障,不但影响了作者创作作品的积极性,而且还对相关产业造成了消极影响。为此,必须加强数字出版物的版权保护。首先,建议加快有关方面的立法速度,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颁布数字版权法,借此来保护作者的创作,同时可对授权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则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侵权行为予以严惩。其次,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出版物加以保护,控制其传播范围,减少或杜绝信息的盗取行为。

2.2 制定数字出版物信息标准

形式多样性与传播途径灵活性是数字出版物最为突出的特点,由此使得市场上出现了种类非常繁多的信息载体,读者需要下载不同的浏览器对不同载体的出版物进行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读者的阅读成本,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共享性。不仅如此,不统一的格式标准也给产业链的整合增添了难度,制约了该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鉴于此,制定一套统一的数字出版物信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可将基础标准与关键标准作为立足点,逐步细化到各个流程当中,相关部门应当对市场急需的技术标准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将之当成首要问题来优先解决。在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行业协会参与之外,还要有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不断地优化改进和创新,确保标准的可用性,构建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竞争能够促进行业发展,但却并不是最佳途径,只有强强联合才能实现共赢。从国内目前的情况上看,传统的编辑出版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退出市场竞争,故此,应当积极推进其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一方面,要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以出版管理及其相关措施为立足点,逐步适应当前形式对出版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数字化的管理理念及方法的优势,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数字出版管理问题的反思,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M,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出版的融合与发展。除此之外,可在全面、系统地分析市场后,对两者的融合策略进行优化。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对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当不断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数字出版的需要。编辑应当全面了解当前受众的需求,从而明确自身的职责,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媒介受众的交流互动,借此来促进信息资源的传播,这就要求编辑必须能够对媒介产品的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估,借此来发挥出媒介产品的最大价值。同时,编辑要积极学习先进的传播理念,扩大信息资源的传播效果。编辑部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专题交流研讨会,为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相关媒体则应鼓励编辑提高媒介素养,并为他们提供平台,让编辑在平台上交流心得,提高创新能力。

3 结论

总而言之,编辑出版数字化是出版行业适应数字时展的必然选择。为此,编辑出版工作要合理应用数字出版技术,弥补传统编辑出版方式的不足,提高编辑出版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在数字化环境下,还要重视出版物版权保护,推行数字出版物信息标准化,培养一大批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编辑人员,为编辑出版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游祯武.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8):76-77.

[2]任岩,张暾.数字化编辑模式: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谈《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J].现代出版,2014(1):25-26.

[3]陈东华.基于资源重构的移动数字出版加工流程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