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青少年心理健康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9:25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1

摘 要:本文就针对二十一世纪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时代,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将成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把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01948)所定义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 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3.2.2情绪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通过问卷发现: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2.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3.2.4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

3.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3.1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3.3.2逆反心理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3.3不合群现象

主要原因是父母和祖辈的溺爱缺少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2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对策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担负着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国家和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心理健康就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智商高,情商低,心理不健康就偏离了初衷,降低了人才的质量。只有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才能担负起建设国家重任,而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2.影响社会和谐。青年不仅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青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势必牵涉父母、家人的精力、财力、人力,降低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的不健康不和谐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影响个人成长成才。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最大的青少年本身,它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困扰、痛苦,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的甚至会失去生命,也就谈不上成才成功。个人性格是否完善,价值观是否正确,知行意是否和谐统一,心理是否健康直接也影响着个人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实现。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广泛强烈的关注,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干预、治疗心理健康问题,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个人价值。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新时期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条件优越。多数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完善自我,但仍然存在部分青少年违背客观规律,扭曲价值观,形成各种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状

1.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好奇心强,心态逆反、心理自卑、追求功利,明辨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淡比较薄。当代青少年往往热衷于网络世界、关注明星,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比较多,而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礼仪规范等关注较少。青少年正值三观形成时期,过于考虑自身的发展和价值实现,极易出现心理失衡,发展不平衡,无力承担成年人的压力和认知,造成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

2.情感不当。主要表现在情绪调节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协调,情感处理方式不当,表达极端。青少年在处理与父母、亲人、朋友、同学、陌生人关系时,出现把握尺度不当、信任出现危机,疏远父母,与家人交流较少,与异性朋友感情把握不当出现情感危机,甚至出现伤害对方,强迫对方接受的现象,对于陌牛人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盲目交往,导致上当受骗,使自己心灵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抑郁、躁狂、神经衰弱等现象。

3.意志不坚。主要表现在拜金主义、虚荣心强,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模糊、三观不明确。当代青年不缺少爱国爱民族的情感意识,但部分处理盲目状态,贪图享乐,个人利益之上,迷恋网络世界,无法自拔。不能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视为一体,造成爱国不理性的情况。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缺少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精神世界匮乏,个人和集体利益无法正确出,不能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导致理性和感性的不协调统一,内心矛盾纠结,无法自我调节梳理。

4.行为失控。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强,思维早熟、追求独立,个性张扬,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在进入群体生活范畴后适应能力差,无法承受个人学业、就业、经济条件、生活消费、与他人关系紧张造成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失落,抑郁、躁动的情况,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会注定积极寻求帮助,缺少理性思考,不能正确面对和客观处理,甚至出现逃避现实,甚至出现抑郁、自杀、辍学等案例。有部分学牛不愿意选择面对心理咨询,怕受到他人的歧视,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高、速度快,形成了不健康思潮,如过度追求个人价值、享乐生活、沉浸网络世界,导致出现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使青少年封闭自我,情绪和行为控制不当,脱离群里,与他人沟通交流少,过分依赖新媒体,造成心理扭曲,价值观不正确,成为网络诈骗现象的受害者,处理不当,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2.学校教育。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很重视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但仍然存在重视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教育的现象,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措施,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甚至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以至于出现马加爵事件、林森浩投毒案等悲剧发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大多数以治疗为主要任务,片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效果不尽如人意。

3.家庭环境。受家长自身的素质、工作的环境和性质差异、家庭结构情况、经济条件及对孩子关注点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对孩子关注不到位,且对学业关注较多,对心理健康情况关注较少,很多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深入交流,导致孩子心理健康危机时,家长不能及时掌握情况,耽误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4.个人因素。青少年因自身性格、学业负担、就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会不良思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出现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性偏执、独立性强,不受约束等现象,尺度把握不当就会导致青少年心理不稳定、行为失调,严重的会出现心理疾病,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完成学业、提升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会影响到参与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的热情和能力,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对策探索

1.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学校。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学校除了引导青少年要努力学习,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还要教育他们做人,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健康成长。此外,社会宣传媒体、掌控舆论、网络舆论等相关部门也应该肃清一些不良信息,倡导健康向上的思潮,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应承担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责任,应引导师生客观的认识心理咨询,消除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设立独立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青年认识到心理咨询不仅是服务于心理疾病或障碍的青年,而是常规的倾诉现象,增强信任度和认同感,消除心理障碍者的担忧,能够采取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心理咨询,解决自身或他人的心理问题。

再次,鼓励教师参与到心理咨询工作,使教师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增长心理咨询业务能力,扩大心理咨询队伍,形成不同层面和程度教育客体,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导向,逐步逐层解决青少年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压力和不良情况。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社会次之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助力和营造和谐生活环境。

2.丰富教育载体和途径。其一,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排查是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关注、引导和心理辅导,还要对这些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谈话和和干预,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对于社会上的青少年,也应由所在相关部门,如工作单位、社区民政、居委会等进行定期调查走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二,开展课外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化、体育、美育、科技活动,开展各类生命安全、价值观、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教育及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认知,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其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牛的素质和能力。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增长社会经验、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的自信心,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隐蔽性、时效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除了面对面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QQ、MSN、微信、人人网、微博等多种途径了解學生的心理状况,当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时,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通过网络,培养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的娱乐性和工具性,认识到网络为青少年所用,提高网络认知能力,让其为青少年成长服务;要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水平,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多元化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训活动。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时代背景,以社区街道、民政部门、社团等为单位,针对社会上不同青年群体,如农民工、无业青年、留守儿童等,分别以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个性发展、社会适应性、创新性发展,以及做人做事的方式等为基本内容开展多元化专题培训。引起青少年共鸣,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娜娜.95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J].健康教育,2013(8):317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春期 稳定剂 矫治途径

一、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祖国要强大,人类要进步,青少年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心里不成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对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能力做出良性的反应。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疏导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据我所了解部分学生考试前与考试中的紧张感和“晕场”,生活与学习中的“过度焦虑”,人际交往中的“恐惧症”和“闭锁症”,个别同学甚至发生了严重撒谎、早恋、离家出走、逃学等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究其原因,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离不开的场所,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原因。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易导致心理障碍。

3.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的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三、正确认识,确定心理健康的矫治途径

1.能正确认识现实,与社会环境保持积极平衡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创造条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青春期课程、讲座,还设立心里热线咨询电话;定期举行心里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学生能正确认识现实就是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认识现实,不偏激、不固执、不主观、不脱离现实,客观的认识自己,对遇到的问题、困难、遭受的挫折有正确的态度。用冷静理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指导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性格。

2.情绪乐观、稳定,避免焦虑、忧愁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逐渐从家庭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里很脆弱,需要细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对前途的信心,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准备技能上,用冷静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社会的选择和挑战。学生学习获得成功,老师应该给予鼓励,遇到挫折应该给予理解和安慰,不要打击学生的情绪,应该给学生有一定成长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3.热爱学习和工作,有脚踏实地的意识和作风

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但人的成才不完全取决于智力的优劣,它还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专心致志等。现在很多中学生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追求享受等,都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苦为乐,精神充沛的从事有益的事情,把精神价值的升华当作人生的最大追求。

4.乐于与人交往,待人有良好的心境

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以礼相处,同情人,帮助人,不歧视,不欺侮弱小,不盛气凌人,不无理取闹,则是衡量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又一标准。现在有许多中学生缺乏理智和谦让、宽容,我们要教育他们学会谦虚、诚实、守信、热情,能正确对待老师的严格管理,时时处处把帮助别人作为培养自己健康人格的最高准则。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平台建设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力

1.影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一个民族之所以有自强不息源远流长的生命力,就是源于一个明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核心思想力量作为支撑。扭曲的思想无法培养健康的个体,更不要说建设和谐向上的社会。近年来人们渐渐意识到心理疾病所带来的困扰与潜在危害远远大于身体健康。而每一个青少年,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未来,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神经,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否培养好这“一发”直接影响到“全身”的顺利建设与和谐发展。

2.影响个体成才培养。百年之前,学者梁启超通过《少年中国说》明确青少年的重要性,世纪之后,在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青少年对于一个民族的希望至关重要。高智商低情商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所淘汰,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主旋律。心理问题不仅仅会给受困者带来痛苦、消极、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正常的交际、生活、学习。严重的甚至威胁到其自身乃至周围人群的生命安全。如此一来,谈何发展?何以成才?新时期的健康定义早已经不是单纯的身体健全,而是身心的健康。近年来,由于青少年偏激事件频发,并且造成后果惨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广泛关注,但是关注的背后却总是缺少可行的高效解决方案,重视力度远远不够,并没有形成规范系统的干预与统筹科学的指导。青少年正处于思想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雏形期,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相关辅导,尽早的开展心理问题的发展,心理疾病的治愈工作,能够切实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人生方向,才能使其享受美好健康的生活。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1.过于自我。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这个问题是最常见最频繁的,总结发现对于这一类人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他人的批评与指责,不能良好的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面对责备常常以偏激的角度,恶劣蛮横的态度去对待,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滋生。问题分析:这一类问题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少年时期成长的原生家庭教育有关,少年时期父母的过分溺爱,无休止的纵容娇惯,是形成此心理的主要诱因所在。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从上世纪的大庆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已经转变为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一个人能否融入团队并且适应团队生活至关重要。拥有自我主见固然重要,但是过于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正确批评却万万不可。

2.思想偏激。当今社会不乏这样一群人,将每个人都看作自己的敌人,当作自己的利益威胁者,处处提防小心算计。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之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交能力以及集体牛活的体验。问题分析:个人恐惧论,他人威胁论不停的充斥在脑海之中。长期的思想偏激极易造成行为上的偏激。震惊全国的高校饮水机下毒事件,正是思想严重偏激的产物。这类问题最初不过是无关痛痒的行为思想罢了,可是却没有人及时发现积极疏导,导致问题扩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行为冲动。这一类行为主要表现为青春期思想早熟,个性追求独立。但头脑相对简单,解决问题方式相对单一且不正当。在集体生活中,难以适应。在个体生活中,处事蛮横。常常难以控制愤怒情绪,通常以小团体的形式对待同学,甚至对无辜群体大打出手。

问题分析:青春期是每个人必经时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常常与思想的成熟难以匹配,因此导致成年人的身体下是少年的思维。凡事不计后果,冲动,偏激。在此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任由其发展,导致部分青少年拉帮结派崇尚暴力,欺辱同学。

4.情感混乱。主要表现在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薄弱。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难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与父母的交流中出现分歧,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反而出现疏远父母,刻意回避沟通交流,甚至冷战等行为。对待异性,难以控制强烈的占有欲以及爱慕之心,出现影响双方正常生活的骚扰行为。对待陌生人,防范心理过差,轻信他人,盲目交往。严重者可对自身造成不可弥补的身心伤害。问题分析:青少年情感本末倒置,将最亲近的父母看作最危险的敌人,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看作对自己青春自由束缚的绳索。将未知的陌生人看作思想與心灵的沟通者。主要因为青少年情感空虚,渴望得到认可,虚荣心强,希望得到陌生人的理解与赞美。这一时期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因此面对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良好的家庭教育、正确的校方引导、真挚的友情陪伴,和谐的社会环境十分重要。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的疏导治疗更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三、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建设的目标

通过建设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并设立常驻心理辅导师,借助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合理可行的疏通手段,为青少年,为社会各界人士,广大民众群体提供一个方便快捷权威的心理辅导平台。为心灵有所空虚,被心理问题困扰的群体解开心头困惑,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并且设立暖心驿站,定期发表社会正能量文章,上传温馨小视频,制作精美图文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格品质,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更加游刃有余的面对未来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还会邀请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作为心理疏导人员,给他们相应的心理培训,让同龄的社会群体在这样一个沙龙中畅所欲言,解除心中烦恼,同时还会设置专门的小屋,提供沙包、橡皮人等道具,可以让青少年摔打,发泄心情,播放安抚音乐以舒缓情绪。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建设的目标致力培养身体健康,内心强大的社会储备性人才,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四、心理建康辅导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若干年前,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可如今小升初、初升高、高考、成人白考、公务员无一例外,全部是万人过独木桥的严峻形式,困扰着各行各业的人才以及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随之而来的还有学习、生活、情感等等问题。现如今我国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多达1600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23%。而我国从事这一行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当代人生活节奏匆忙,对待心理疾病有一定的误区,常常忽视或者刻意回避自身的心理问题,更是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心理咨询。若是能够早日发现心理问题的苗头,防患于未然,我国心理问题患者数目必定会大大减少。因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多媒体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QQ、MSN、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平台等等方式都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及时更加方便的传递各种信息。随时随地,打开手机登陆平台,便可以处理心中困惑,这是信息时代所带给我们的快捷生活方式,所以一个广泛的,作用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心理建康辅导平台的优点

在心理健康辅导平台的建设中,建设网络平台是其突出特点之一。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建设相比于传统的教育,能够有效弥补其短板。没有时间与地域的基本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入平台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或者心理辅导师的实时咨询。借助于网络传播的实时性、广泛性,传播并普及相关心理健康常识,提供基本的高效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心理健康常识在社会各界的普及率。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广泛听取各界建议,日益完善的将平台建设成为观之舒心,用之顺心的心理健康港湾。

1.在不断的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前提下,设立青少年自测题库,成年人白测题库。在白认为有心理健康危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科学试题的检验进一步深入了解。设立专业划分机制,将不同问题的受困群体进行系统划分,依据总体情况广泛疏导: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单独面对面交流。达到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的中心思想,帮助每一位受困人士解开心头疑惑。同一群体定期由心理导师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共同分享解惑妙招,携手奔向美好人生。

2.建立各年龄段专属心理测评机制,通过问卷作答,主观问题看法等方式,检测被测人实时心理健康水平。让受测人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并且通过作答学习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3.另外,心理健康辅导平台还将建设“心窝窝”小屋,无论你是何种身份,面临何种问题,所有牛活中的压力、困惑都可以在此以匿名形式进行诉说。可以自主选择收听人群,可以是专业心理辅导师,也可以是素未谋面的陌牛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舒缓内心压力,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我们这里可以进行面对面真实的交流,不同的人之间可以针对一个心理问题组织一次心灵对话沙龙,同时还会设置专门的小屋,提供沙包、橡皮人等道具,可以让青少年摔打,发泄心情,播放安抚音乐以舒缓情绪。

六、结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从最初的满足温饱,逐渐转变为享受高质量的人生。身心健康是所有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重视心理健康建设,尤其是作为祖国发展的后备力量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设就变得尤为迫切且重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設要在当今社会加大其重视程度,在各个年龄段,面对青少年本身所面临的成长问题要切实做到分析整理,寻求高效快捷的解决办法。要深入贯彻落实到牛活实践中去,家庭教育在重视成绩的同时更要注意美丽心灵的培养;学校教育在苦抓升学率的同时,要格外重视素质教育的德育培养;社会生活中在追求高物质的同时,要留意自身心理的微妙发展变化。只有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努力,才能真正的做到正其行,立其身,明其心。希望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平台的建立,能够帮助更多被心理亚健康所困扰的人,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受助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早日摆脱心里的梦魇,回归轻松幸福的牛活。

参考文献: 

[1]唐青.成教学生心理辅导平台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6(20):146-147.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6

关键词: 育人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即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情、生活方式、学校、家庭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来说,目前影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总括起来主要有:

(一)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里,学生一方面通过学习掌握知识、获取经验、发展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发展健全的人格。如果学校的环境不良,如噪音干扰;室内光照不适;校风不佳;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如嘲笑、挖苦学生,甚至打骂侮辱学生;学生存在过重的学习压力,如“题海战术”、过度的考试,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等,都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

(二)家庭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及父母的婚姻状况。不少父母在生活上、物质上、学习上百般关怀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中国家庭子女教育》中曾报道:某学校带学生去远足,有一位家长马上给老师请假,谎说孩子身体不舒服,后来孩子说了实话。没办法,家长只得让孩子去了,然后家长给孩子备足食品,还特意骑车远远跟在学生队伍后面。到了晚上,教师去查铺,发现这位孩子的爸爸躺在他孩子所睡的床底下,老师问其原因,这位爸爸说:“孩子没在外面睡过觉,怕他翻身掉下来,我在这等着接他呢。”若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将来怎么能独立生活?在学习上,部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迫切,把注意力放在能否考高分上,一旦成绩不佳,就连哄带逼、连损带骂,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的家长不注意言传身教,不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苦衷,因而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虽然在生活上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如同乞儿,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甚至与父母产生对立,加重他们的心理负荷。

父母的婚姻状况主要指父母离异分居或者不和等,它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家庭的温暖,过早承担起家庭沉重的负担,造成情绪、人格的失调。比如,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往往对婚姻和家庭感到漠然乃至恐惧。美国社会学家史德曼指出:“婚姻失败者的小孩,常遭到同伴讥笑,心怀自卑,此种心理发展的结果,可能造成行为失常或病态。”我国学者的许多调查研究证明,父母离异所造成的不稳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明显不良影响,如男孩具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和倔强攻击等个性特征,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而女孩则表现为更多的焦虑情绪,其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也受到明显的干扰。

(三)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社会成员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因此,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必备心理素质。青少年也不例外,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并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中许多低格调甚至腐朽的内容,不但会影响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还会导致青少年严重的心理疾病与问题行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年12月,唐山市某中学发生两起初一、初二学生乱事件。公安机关通过调查发现,涉及此案的男生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在网上看过黄色信息、图片等。我曾在一个“网吧”中听到一名女中学生在和网上结交的男朋友交谈,其内容几乎无一句与学习有关,反而更像夫妻之间的对话。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

鉴于以上诸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我认为优化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势在必行。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呢?

(一)美化学校育人环境,开拓一片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美丽的校园,良好的校风,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按“学园、花园、乐园”三园式的要求,优化校园环境;按“文明、勤学、守纪、创优”的要求,形成优良校风;在班集体建设中,形成温暖和谐的人际环境,使青少年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真诚地接纳、理解、尊重学生;重视和引导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由“苦学”到“乐学”的快乐,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面向未来,面向社会。

(二)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交流和沟通,鼓励家长营造民主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环境,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家庭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摇篮,是塑造孩子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场所。每个孩子的心理都烙有家庭的印记,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家长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美满幸福、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再不要有父母勾心斗角、妻离子散、孩子离家出走悲剧的重演。家长要改变育人的不正确做法,在对孩子生活学习过分关心的同时,还应该认真地、客观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苦衷,关注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品德行为的培养。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忆母亲:“――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个生命的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有人曾经对90名超常儿童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过全面的调查,其因素主要受父母教育影响的居大多数。在一定意义上说,品德只有依靠品德去培养,性格只有依靠性格去锻炼,情感只有依靠情感去感染,行为只有依靠行为去指导。

(三)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各种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网络,各种社会活动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诸因素的正面作用,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优化心理环境,创造出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坚信,只要广大教师积极努力,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定能让青少年一代真正体会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家庭生活的美满温馨,社会生活的文明进步,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渊博的知识,在新的世纪施展才华,展现风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昌盛奉献青春和热血。

参考文献:

[1]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8-199.

[2]刘晓明,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29.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7

家庭教育的含义是家长以社会的要求为依据,以自身获得的经验及方式对子女在知识、身体及心理上进行教育和培养,这属于社会活动的范畴。家庭教育包含有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多种成员,然而父母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教育者,也是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指导者,父母的教育好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有重要的影响。

(一)对青少年灌输太多知识内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绝大多数父母最普遍的意识。因而,从小就对子女进行知识学习的干预,优秀的学校、各类学习与补习班层出不穷。只有通过大量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各类技能才能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大多数父母都秉持着这种理念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理念本身无可厚非,然而父母没有与子女进行正确交流,未能真正了解子女的性格、特长和爱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预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从而随市场的潮流胡乱报班,最终造成子女对父母的敌对心理,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使孩子做出一些问题行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极大的社会问题。

(二)实践总是少于说教说教是父母对子女最多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我国这种现象尤其严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子女以后的成长及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一部分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采用说教形式较多,给子女灌输许多空洞的道理与理论,但很少会将这些道理用于实践,或在生活中做出的行为与父母所讲给子女听的道理不一样。这样的现象,一方面会限制青少年的思考能力,或在青少年有一定思考能力时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厌烦父母的说教;另一方面,会给青少年树立不好的榜样,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模仿父母的行为,养成表里不一、没有诚信的坏习惯,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过于干涉子女的生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只是身体在发生变化,其心理也在产生带有其性格的变化,尤其是心理的成长尤为重要。这时候青少年有自己的心事、朋友圈以及想法,父母应予以开导、理解和交流。然而,许多家长会以自己的经验过多干涉子女的心理及生活,不愿意听取或没有真正了解子女的想法。如过多干涉子女所交的朋友类型等,这类现象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不信任感、敌对心理以及较低的抗压能力等心理现象,最后会演变成结交不良的社会朋友、抽烟喝酒甚至扰乱社会安定等问题行为。

二、父母及家庭正确的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减轻青少年心理焦虑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许多青少年都患有一定的焦虑症状,会形成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一部分来自学校及交际圈,另一部分就是父母和家庭。父母采用不正确的干预方法去教育引导子女,间接造成其心理压力,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无法正确去排解这种心理压力,从而就演变成焦虑症状。然而父母采用温和的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并予以理解,不难发现青少年的焦虑症状明显缓解甚至不会出现。所以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采取鼓励和关怀的方式不仅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能减轻青少年的焦虑心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信自尊现今的父母教育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过于以子女为中心,没有原则性地满足子女需求的溺爱教育,这类教育最终使子女过于自我,没有责任感且不懂得尊重与感恩,社会适应能力差,最终形成自私且偏执的心理,很容易走入歧途;另一种是对子女的要求和干预都过于严苛,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这类教育使子女过于敏感和自卑,极度缺乏安全感,最终形成抑郁的心理很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第三种就是对子女陪伴的时间太少,彼此之间不交流只用金钱弥补,这类教育使子女过于冷漠不愿与别人交流,最终会导致偏激心理的形成,最易走上违法的道路。第四种是让子女与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尊重子女的隐私及想法,予以子女鼓励与支持,子女做错事后会先听取其原因及事件前后经过再给予教育和处理。这种教育方法是现今大力提倡的教育模式,不仅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拉近,还能培养孩子自信自尊和自爱、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压能力。

(三)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坏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俗话说,子女是父母爱的结晶,子女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坏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父母之间相处融洽且爱情和睦,有助于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如性格开朗外向、自信以及乐于助人等。若是父母之间感情破裂互相怀疑,甚至当面大打出手互相辱骂,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受其影响形成多疑、不相信他人以及自卑等心理。因此,父母建立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结束语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8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调研报告

1.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加剧的各种压力和环境变化,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困扰。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情绪问题都与学业紧张有关。学习压力不仅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种种应激源中稳居榜首,而且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心理健康诊断测试”,从八个内容量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在淄博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让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淄博市三个区县(张店、桓台、淄川)120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收回率为89.2%。其中男生51名,女生56名;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8.75岁;城镇34人,农村73人。

2.2研究方法

采用周步成等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调查工具,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每题选“是”计1分,“否”计0分。以各内容量表得分≥8分及总分≥65分界定为有心理健康问题。

2.3研究程序。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前往各地区发放。首先由主试介绍并发放问卷,讲解施测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由被试自行匿名测试,30分钟后收回问卷。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实验结果。

3.2分析与讨论

3.2.1结果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7%,各项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

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各项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与过敏倾向呈现显著正相关。

此外,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户口所在地的被调查者,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得分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3.2.2讨论

3.2.2.1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4.7%,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对象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父母期望、学业负担及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等。这与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为突出的结果相吻合,反映当前青少年学生面对的学业任务较为沉重,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确定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尚需作进一步探讨。

3.2.2.2女生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方面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主要是由男、女生的生理性别差异造成的,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又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就必然产生焦虑;并且女生开始注意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好坏,其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恐怖倾向是指客观上不需要恐惧,主观上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受到娇惯与过度保护的孩子,以及溺爱而又管教过严的孩子,容易变得胆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期望普遍较高和管教较严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在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及老师也开始加强了对她们的保护和管教,这可能是女生在恐怖倾向上显著高于男生的原因。

3.2.2.3城乡学生的得分没有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乡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乡镇学生进入城里学习的机会增加,所接触的事物与城市学生之间的不同越来越小。而乡镇父母的观念也日益改变,认为学习有用,加大了督促孩子学习的力度。

3.2.2.4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一次小型调查,本次调查的取样量和取样范围都比较受限制。而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从8岁到20岁,跨度太大,基于青少年的发展特征,这导致调查结果的说服力不够强。

4.建议

4.1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让学生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解决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各个中小学都应该在能力范围内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或严重化。

4.2改善家庭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独断专行,避免对孩子过分迁就,或放任不管;家长要加强孩子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这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的气氛上,而且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

4.3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如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模范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学生的经验,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学校教育要注意学生的个性锻炼,积极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努力培养乐观、恒定、宽容、坚毅等优良品质,力求使人际关系向和谐愉悦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谢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新时代出版社,2007.

[3]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9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他们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心理科学的繁荣,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趋势必将促进心理科学方法多样化和更趋科学化,从而为心理训练提供更多和更为实用、有效的先进方法。要善于依据青少年特点,综合选择那些具有先进性、互补性的训练方式,使青少年心理训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目前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以及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青少年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可见在青少年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青少年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青少年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为有效引导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需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要教育和指导青少年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要增强青少年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青少年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青少年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总之,青少年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