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图书馆社会科学集锦9篇

时间:2022-08-10 22:46:33

图书馆社会科学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1

今天,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郑成思等七位著名知识产权专家,诉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七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研究员郑成思、唐广良、周林、李顺德、李明德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特聘教授徐家力在互联网上发现,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在其“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上,未经授权使用了《知识产权法》、《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郑成思著),《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艺术法实用手册》(周林著),《期货交易法律理论与实务》、《律师实务》)(徐家力著),《商业秘密法》、《互联网上知识产权》(张玉瑞著),《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中国民事与社会权利现状》(李顺德著),《“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李明德著),《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唐广良著)等多部作品,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该公司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该七案是著名刑法专家陈兴良后再次诉数字图书馆侵犯著作权案。案件现正在审理当中。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2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图书馆 社会服务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09-02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首当其冲地受到社会信息化进程带来的冲击。信息化社会通过变革和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内容都发生巨大变化。在社会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对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变革和创新,增加其社会服务功能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研究范围内一个重要科研课题。

一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概述

“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这一理念,自17世纪德国图书馆学家G·诺德提出以后,已成为国际图书馆界的共识。图书馆社会化是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理论依据。而中国在图书馆社会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少有论述,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记载,近20年来中国在此方面的论文不过百余篇,针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论述,特别是具体应用的案例或横、纵向比较的课题更是少之又少。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着加强高校社会性、公益性的责任和义务,但主要为广大师生的科研和教学服务,供其借阅和应用,其社会化服务的程度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距离真正意义的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的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内,除北京、上海、武汉、广东的少数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有限开放”之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基本“封闭”。北京大学图书馆规定,“校外临时来馆查阅资料人员,办理当天临时阅览证,每证2元,只限当天使用,当天下班前按时交回。凡与本馆有业务联系的本市高校图书馆,可按规定办理馆际借书证,每证每年交纳服务费200元,押金1000元,每年验证一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与国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图书馆沉睡的藏书和无法浏览的电子文件如何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值得我们思考。

2009年底,在广州召开的中国高校图书馆界首次举办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上,高校图书馆如何服务社会已成为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在一些东欧和北美国家,包括日本,高校图书馆社会化进程已经相当普遍,高校图书馆和社会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差别不大。美国高校图书馆被公众称为大学里的公共图书馆,如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自带书包进图书馆看书、复印文献。从美国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教育服务活动纳入国家整体图书馆界行业评奖到具体的耶鲁大学帮助“纽黑文”打造“人人读书的城市”,应该说,美国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进程从理念到行动,完全贯穿到了人们的心里,高校图书馆俨然和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是一样的。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放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大学总馆、大学专业图书馆还是院系(研究中心、所)和学院图书馆,对校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一样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其他权利,包括免费上网等,甚至经常会看见学龄前儿童在家长陪同下来到剑桥大学图书馆阅览。日本、德国等许多大学图书馆也全方位向市民开放,与公共图书馆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完全打破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壁垒。

二 信息化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社会化联系

信息化社会要求为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条件和完善的政策法律环境,也对信息资源的提供者、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管理机构、社会文化的传播机构,担负着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管理、传播和开发利用这一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大众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责任。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是从专科院校独立或者经过中专、大专等性质的重组合并而成,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水平合格评估的重要支撑点,而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是重中之重。因此,很多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努力推动信息化的文献资源建设,上设备、上指标,努力按合格评估的水平促动图书馆信息化进程。努力囤积和培训信息化进程中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虽然,由于制度管理,经费缺口等原因,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但努力实现数字

图书馆,信息化图书馆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是国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结合国外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在倡导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应运而生,是水到渠成的社会诉求。国家教育部门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来促动其社会服务进程。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市委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第二十一条也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同样承载着“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的使命,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信息化进程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社会化服务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信息化水平的好坏对其社会信息化,社会服务有直接的影响。反之,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开展程度与实施水平是衡量其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标尺之一。

三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化问题分析

随着信息化进程下的社会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业已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和社会服务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趋势,虽然国家教育部相关政策还需要不断完善,但包括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如广西贺州学院、广西河池学院等多所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社会化应用和具体社会服务实践。诚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是否能开展社会化服务,如何开展等一系列问题还存在理论上的、政策上的、人力和物力、资金上的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1.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内部问题

第一,电子文献、架上图书资源储备相对不足,各院校资源储备水平参差不齐且对于应对社会服务缺乏科学规划。在信息资源建设总量上符合国家高校图书馆建设达标水平,但粗放型的管理及采购模式和应对社会服务的总体规划,在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服务人群和服务目标、确定受众图书定位等方面缺乏原始积累,对于总体规划缺乏思考。须知信息化进程要和服务地方的经济水平,社会人文水平相适应,与当地受众人群保持密切联系,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必须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否则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的优势与公共图书馆的差距就会被缩小,社会服务水平将大大降低。

第二,社会化服务目标不明确的事实客观存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图书馆是各地方高校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主阵地,相对于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区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来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整合、专业人才配备、信息化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对服务地方的社会效应已经达成共识。但许多高校图书馆对于社会化服务定位比较模糊,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在管理层面上,存在做好本职工作即可的思想,缺乏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激励,直接导致了信息服务社会化水平的停滞或效率低下,这种服务目标的迷失,甚至是管理的迷失客观存在。

第三,信息化传递和宣传以及具体的社会服务项目落实不够,直接导致公众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不了解,望而却步。很多学校片面强调自己所藏有多少万册的图书等资源,建筑面积多少、拥有先进的电子阅览设备、网络化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等技术指标和数字,而往往这些优势社会公众看不真切,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在社会化服务中忽视了对公众想看什么书籍、需要什么资料等方面的社会调查研究。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宣传不畅。

2.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外部问题

第一,市场化运作不灵活,机制不完善。在面向社会服务中,会出现不同的人群,老人、小孩、青年等社会各种知识水平和层次的服务对象,对信息化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会出现诸如岗位管理和调度、专业化人员的合理搭配、外部市场操作中部门之间权利、义务和职责的划分等问题。服务主体与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需要各种外部因素来促动,而市场的灵活机制是使社会化服务充满活力的重要环节。

第二,信息化进程与高校陈旧的图书馆管理体制不配套,信息化和社会服务难以发挥。高校是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物,习惯了统筹分配,虽然现在已经明显搞活,很多学校有了自,但原有计划体制陈旧的观念仍然客观存在,且深入人心。惯有的管理方式下,学校建立自己的图书数据系统,很多学校自成体系,哪怕只有一街之隔彼此之间也对接不上,使得校际资源很难实现共建共享,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校际之间缺乏协作,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资源重复建设,影响了公众对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便捷性使用。同时,体制决定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的对外宣传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社会效益归属和划分等客观存在的因素,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受到约束。

四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必备保障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真正实现为服务地方经济做贡献,更好的提供社会化服务,则必须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才能真正彻底实现其社会服务。首先,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实施社会服务,搞活市场机制,以调动图书馆的工作热情,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是做好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再次,网络技术,信息化的运用需要专门的人才,专业的技术做保障,才能提升社会服务的水平。最后,社会化服务的水平,需要广泛的市场运作,需要受众和高校图书馆通力配合,开创和谐的社会服务环境,人为因素也是其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文藻.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校图书馆宣言[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1(4)

[2]唐元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J].山东社会科学,2011(S1)

[3]张明、林彤、黄晓玲.百年清华图书馆文化精神之感怀[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1)

[4]田洪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升对策研究[J].兰台世界,2011(12)

[5]王永忠、牛淑红.浅谈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和保障[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3

1.1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学基本专业课的建设,规范其中的主干课程。在当前各高校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趋于更加灵活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图书馆学的特点,体现图书馆学的本质,有必要规范出图书馆学基本的专业主干课程。2003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娱暨图书馆学系主任联席会议基本形成了对大学本科图书馆学专业主干课的共识,确定了7门图书馆学核心课程,它们是: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信息描述、信息组织、信息存贮与检索、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其应用、目录学等。会议同时还决定,由高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国高校的图书馆学系(专业)参加,共同编写这7门课的教材。目前这7门课程的9种教材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显然,各高校的图书馆学专业应该把这7门课程作为图书馆学最起码的专业基础课,放在课程体系的突出位置开设好、建设好。

1.2在加强专业主干课等必修课程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其他具有较强应用特征的图书馆学课程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资量,注意新设一些我国图书馆事业需要、但过去又不太受重视的课程。如儿童图书馆学、社区图书馆学、阅读文化学、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等。

1.3结合目前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适当增加以认识和反映中国社会图书馆现象为主的课程。如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研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史等;也可以将这些材料融入到已有的一些课程之中,以强化这些课程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这样做,既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图书馆事业发展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立志为中国特色图书馆事业建设贡献力量。

1.4图书馆学教材的编写,应处理好国外图书馆学理论、观点与中国图书馆实际的关系。图书馆学教材要反映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但不能只是单纯地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观点,而应该尽可能地结合中国图书馆的实际,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有条件地将它们引进到我国的图书馆学教材中。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将多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本土化的研究成果纳入教材内容之中,以体现图书馆学教材对中国社会的图书馆现象和图书馆事业的关注,强化图书馆学教材的中国特色。1.5改革现行图书馆学课程教学环节中知识讲授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改变过去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将知识局限于课堂讲授,缺乏对现实图书馆工作了解的弊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者,而不仅仅是评论者或旁观者。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从事图书馆学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的能力,加强对图书馆学研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训练,从图书馆学教育的角度为提高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水平创造条件。

2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设计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服务;科研服务;学科馆员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决定了图书馆工作的成败,公共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馆藏文献资源结构不合理、馆员服务观念落后、科研服务水平低等,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是为当地的文化事业、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图书馆的科研服务就在于它拥有雄厚的知识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科研人员获取知识总量的70%来自于图书馆,在新兴学科的科研人员中,更是高达80%。图书馆要想提高读者服务水平、更好地开展各种服务,科研服务工作是重要因素之一。

1 图书馆在科研服务中的作用

教育部200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1]可见,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科研任务,那么作为大众信息资源库的公共图书馆,就更应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图书馆不仅要履行好社会教育提高大众文化素质的职能,更应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尤其是今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主的各种信息机构以其丰富的资源和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知识资源库的图书馆就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了“传道授业”和科学研究的强力后盾,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应如何转变服务观念,探索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以便能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1 图书信息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动力

科学研究讲求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发挥和提升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需要信息的支撑,没有合适的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无从谈起。因此,各类科研人员必须在知识和信息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库,才能创造出更新的科研成果。

1.2 图书信息是把握科研动态的主要支柱

科学研究最关键的就是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和了解国内外关于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思路及最新的科研情报信息,尤为重要。因此,图书信息是掌握最新科研动态、避免重复研究的关键因子[2]。

1.3 图书信息是科研交流的重要平台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不分国界,我们处在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搞科研是不行的,需要各方面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谁的开放力度大,谁的科研发展就快,很多的大型科学研究需要多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才可实现,这其中科研交流与合作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科研信息交流平台,而图书信息交流平台还可扩大科研交流的宽度和深度。

2 公共图书馆科研服务工作的现状

在传统的办馆模式中,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使广大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往往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根本职能,其实,图书馆还有社会教育和服务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服务科学研究作为图书馆重要的职能之一,是办馆质量和社会声望的重要因素,在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建设往往划分成文化建设项目,而常常忽视了图书馆的建设,比如图书采购中,学科类书籍是采购书目中的大头,学术专著、科研专著甚至是专业性的电子书籍都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这一块的经费。这就极大限制了图书馆对科研服务的学术支撑,科研人员搞科研,在这样的图书馆往往也找不到需要的学术资源,图书馆的科研服务也就成了无米之炊。其次,图书馆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很多图书馆还不能进行专利查新、成果鉴定等较高需求服务的意向和期望,一些科研项目的查新和鉴定需要到省一级的科研所或高校的辅助下才能完成。再次,一些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平,缺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馆员,这也影响了图书馆科研服务水平的提高。

图书馆虽然是社会教育和服务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但实际上地位是很低的。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都强调以服务性为主,将工作重心都放到了与读者服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需求等工作上,导致馆员重实践,轻研究,研究职能逐步弱化,人们也习惯认为图书馆就是为社会教育和服务科学研究服务的,因而图书馆的科研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图书馆的馆员素质参差不齐,受教育的水平也不相同,就是搞起科研也是游勇散兵,形不成团队精神,使得科研力量薄弱。三是馆员自身所学并不是图书馆专业,对图书馆学知之甚少,搞科研不知如何下手,导致其理论研究成果脱离实际,图书馆应提高馆员素质,开展情报培训,使继续教育长期化、固定化,不断更新知识,满足图书馆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馆员自身也应努力使自身站在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开阔视野,以适应图书馆人才向综合型、多学科交叉型发展的要求。图书馆也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能开阔馆员的视野,增长馆员的见识,还可使他们从中汲取研究的启蒙性养料,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应广泛开展馆内、馆外、学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图书馆学术风气的形成和整个图书馆工作的良性发展。

3 提高图书馆科研服务的新模式

目前形势下,要根据图书馆的馆藏实际情况,有重点的探索和发掘图书馆科研服务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渠道,在不断完善中提高图书馆的科研服务水平。

3.1 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图书馆可根据重点和优势学科设置学科馆员,跟踪对口学科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要对该学科最新的研究重点、热点、难点进行全面的把握和了解,并进行深入分析,及时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最新的科研信息。设置的学科馆员不仅要熟悉图书管理以及情报检索工作,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知识,所以,选拔学科馆员要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要挑选那些信息意识强、专业知识丰富、善于沟通和协调、勇于创新实践的优秀人才担任,学科馆员活动范围广、专业素质高、工作量大,与普通馆员相比,还应该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可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学科馆员必要的进修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2 推进馆员的科研项目服务

图书馆员,尤其是学科馆员,应主动与承担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接触,便于随时关注科研项目的更新和发展动态,图书馆是科研工作重要的信息和学术资源库,因此,要主动与科研项目承担者沟通,必要时可以直接参与到项目研究中,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为项目研究提供科研信息和学术支持。

项目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查新也可以在图书馆进行,这样可以客观公正的对项目成果进行定位,确定该成果的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以及它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社会效益等。现在由于图书馆这样的科研服务水平和质量欠缺,使得很多课题成果鉴定结项后,就束之高阁,而没有对它进行正确的定位,造成项目研究的低水平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后,还可以建立学校自己的学术成果数据库,并与全国的科技成果服务网和专利成果网等联接,可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3 争取科研经费保障

科研保障包括经费支持、时间保障等多方面,图书馆一方面应争取当地财政给予更多的支持,还可以与当地的大型厂矿、企业等单位开展有偿科研信息服务工作,以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时间上的保障,主要应以馆内支持为主,这是做好科研服务工作的前提,也是由图书馆本身的科研地位所决定的。

3.4 灵活多样地开展特色服务

图书馆可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重点选择几个方向深入开展面向社会各阶层、各单位的特色服务,以专业适用为基础定位特色,专业适用,就要考虑科研课题和科研工作者的需要,紧紧抓住各学科的研究方向收集相关资料,以体现学科发展的需求。还要立足“地方性”文献,建设特色馆藏,地方性文献是图书馆重要的馆藏特色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课题选项和专业设置上是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在科研上也会更多地涉及到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以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因此,图书馆收集“地方性”文献,不仅有助于为科研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而且有利于将图书馆建设成为专业性更强的文献信息中心地方文献[3]。

3.5 提高图书馆的数字化水平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图书资料文献的职能逐渐多样化、信息化,图书文献资料功能大大加强了,尤其是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后,馆际协作、馆际互借使图书文献资料共享,既扩大了信息量,有提高了利用率,这就急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数字化水平,随着近年来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子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成为图书馆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图书馆应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科研需要,积极调整馆藏结构,加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力度,以满足当前科研服务的需求。

4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科研服务

当前,许多地方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就在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是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耗能、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在这方面,图书馆也应开展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科研服务活动,如农业种植方面、养殖方面及工业发展方面等,用厚实的信息资源库作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科研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对事业的态度和认识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层面,可使人的理论素养、学术水平及思想智慧不断得到提高。图书馆只要深入开展好科研服务工作,就能提高读者的理论积累、专业素养、智慧,是读者成才成功、谋求更高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读者服务水平的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1]廉立军,刘志国.高校图书馆科研工作创新发展探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11.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5

受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的委托,我谨向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1、基本概况

第六届理事会产生于2001年9月,迄今已近4年。

过去的4年是我国“十五”计划的全面实施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社会信息化水平与日俱增,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作为文化与知识承传的重要社会载体,我国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在不断提高和扩大。

过去的4年是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百年纪念时期。20世纪初,公共图书馆在中国的兴起揭开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序幕;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变化之后,我国图书馆事业又翻开了新世纪的华章。历史的回顾、人物的纪念、学术的传承、事业的弘扬,洋溢着中国图书馆人的精神与梦想。

过去的4年是我国开始全面协调发展的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图书馆职业道德、图书馆权利已经成为社会和图书馆界共同关心的主题,图书馆已经成为缩小社会差距,均衡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因素。

过去的4年是我国开始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时期。2005年,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新的繁荣发展图书馆学时期已经到来。

新世纪、新气象、新局面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和新发展。六届理事会在全面实施学会《“十五”期间工作规划》的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始终保持学会在领导和协调行业发展中的先进性;以社会的科学文化需求和广大会员利益为出发点,以深化改革和求新突破为动力,全面开展学会各项工作,努力使学会成为学术活动的主渠道,成为科普教育的主力军和行业对外交流的主代表,成为全国会员和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之家。4年来,在中国科协、 文化部以及挂靠单位国家图书馆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第六届理事会集思广益、勇于突破、大胆尝试,团结、动员和组织广大会员和图书馆工作者,积极开展学会各方面的工作,为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科发展,为推进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和普及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1 学术研究

学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学术研究促进事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相继举办了各类学术研讨会50次,其中包括3次大型的学术年会、两届青年学术论坛,以及其他由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40余次各类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在这些学术活动中有不少创新之举,例如首次举办的青年学术论坛,首次跨行业、跨学科与其他学会联合开办的研讨会等。这些学术研讨会丰富了学会学术活动的形式,扩大了学术交流的层次,拓展了学术交流的范围,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了学科发展。

1.2 编辑出版

学会鼓励和支持新思想、新成果的出版和推广,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和出版了一系列的图书馆学术精品,累计出版各类图书馆学著作61种,其中包括10部纪念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的学术著作,11部专门收录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信息管理文库著作,2部中国图书馆年鉴,15部专门为提高图书馆员业务水平而编写的图书馆岗位培训教材,此外还有《中国图书馆学报》、工作通讯、文献资源共享简报等其他出版物。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会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多年来注重刊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意义的文章,在专业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4年又连续第四次被评为国家核心期刊,且在17种被定为国家核心期刊的图书情报学刊物中,总评分居第1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学期刊的办刊质量,学会在举办专题研讨会交流图书馆学期刊经验,研究解决办刊业务问题的同时,专门组织和表彰了优秀图书馆学期刊和优秀编辑。通过以评促建,提高了图书馆学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

1.3 国际学术交流

学会充分发挥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中介作用,积极开辟新的国际交流渠道,较全面地推进了学会的国际学术交流。一年一度的国际图联年会是全球图书馆界的学术盛会与国际交流平台,为了广大会员更方便、更简捷的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学会每年专门组织会员和图书馆界同行参加国际图联年会。在参会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参选论文的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过去的三届年会中,中国图书馆学者共有12篇论文入选国际图联年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图书馆蔡筱青获得2004年度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求知新途奖并入选2005年“IFLA/OCLC青年研究基金项目”,这是该项目设立7年来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青年图书馆员。

在本届理事会期间,我国图书馆界共有20余人当选国际图联相关专业委员会委员。这既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肯定和认同,也扩大了我国在国际图联中的影响。继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蓓欣于1993~1999年担任国际图联执委、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于2001~2005年担任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之后,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晓林又当选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使得中国图书馆学会有10年保持着在国际图联最高决策管理层面的重要位置。

与此同时,学会继续保持着与韩国图书馆协会的友好互访,进一步加强了与德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图书馆学界的学术交流,邀请了一批外国图书馆专家来华访问,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开办学术研讨班,举办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此外,学会还圆满地完成了美国韦棣华基金会的“韦棣华奖学金”评审工作,4年间共有196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获得韦棣华奖学金,累计奖金数额共约34.4万人民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学术交流与互动,学会构建的国际图书馆学术交流平台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厚实。

1.4 科普活动

学会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承传的重要基地,始终扮演着科学文化普及工作的重要角色,发挥着科普工作生力军的作用。通过与有关政府部门、兄弟学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相互协作,学会举办了多样化的科普教育活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书香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初步统计,本届理事会共开展各种科普活动20余次。其中,学会首次独立承担的“全民读书月”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阅读风气,影响深入;“中国文化风”活动逐渐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形成品牌;“科技活动周”活动,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文化和科学观念,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打开信息之门”项目申报成功并出版系列成果,为普及图书馆知识,开展科普研究开辟了新的渠道,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5 教育培训

六届理事会期间,学会注重馆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共举办了27期专业研讨培训班,就业内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共3139人次参加了培训,对提高广大会员和图书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1.6 组织建设

六届理事会期间共召开了6次理事会、11次常务理事会、4次秘书长会议,部署和指导学会各项重要工作的开展,对重大事项和议题进行民主审议和表决。4年间,学会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条例,其中包括学会会员管理条例等32个相关条例和决议,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学会的组织运作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与此同时,学会不断加强队伍建设,4年来新发展个人会员4392人,现有个人会员9609名;新发展事业团体会员146个,使事业团体会员总数达到192家;新发展企业团体会员35家,使企业团体会员总数达到75家。在此期间,2002年,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成立,2004年,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成立,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壮大了队伍实力。2003年,建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个人会员数据库》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学科带头人及科技专家库》,完成了学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工作。此外,本届理事会还开展了一项新的工作,即撰写年度学科发展蓝皮书,以指导和推进学科研究的展开。

1.7 行业服务

中国图书馆学会充分发挥其服务性和社会性的职能,整合社会资源,为行业争取社会支持和援助。几年来,获得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光盘、期刊和上网期刊阅读卡,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上网检索阅读卡,北京天时图书音像有限公司、北京国都学术书店等捐赠的图书。此外,还接受了全国政协常委、香港《镜报》社社长徐四民先生以及乔羽、鞠萍等名人捐赠的图书以及《父母必读》杂志社捐赠的杂志,分别赠给全国各地的基层图书馆。据统计,近年获得捐赠总价值近500万元。

2、主要特色

本届理事会以学术研究为中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成了如下鲜明的工作特色:

2.1 学术年会,引领学术潮流

中国图书馆学会自1999年首次尝试举办学术年会以来,迄今已成功地举办了5届学术年会。如果说上届理事会举办学术年会的意义主要在于为我国图书馆事业成功地开创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对外交流窗口的话,那么本届理事会则成功地将学术年会发展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学术发展的指南针、推进器和主旋律。

在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密切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准确把握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紧密围绕时展的主题,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主旨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学术年会。从2001年的“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02年的“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向”和2003 年的“新世纪的图书馆员”; 从2004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到2005年的“以人为本、服务创新”,每一届学术年会的主题都把握着时展的脉搏,映射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反映着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诉求,引领着图书馆学研究的方向,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可以说,学术年会的主题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向的指南针和方向标。这种指南针和方向标的作用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26年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学会还通过学术年会和年会前后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掀起了围绕学术年会主题,一浪高过一浪的学术研究热潮,并由此构成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旋律。同样,这种以学术年会引领图书馆学术研究、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26年历史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2.2 百年回顾,弘扬事业精神

围绕着“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这个主题,学会通过多个层面、以多种形式,全面地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沧桑的历程,在全国掀起了一个研究和弘扬图书馆精神的热潮。

2004年年会主旨报告《百年沧桑,世纪华章——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回顾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历程,总结了“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百年图书馆精神,并提出了“人文精神”、“自由平等权利”、“图书馆职业道德”、“人性化服务”的图书馆发展路向。

在2004年学术年会的“百年图书馆精神”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各抒己见,阐述对百年图书馆精神内涵的理解,理性思考图书馆精神的缺失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阻碍,从现代意义、历史人物、实际工作出发理解和丰富图书馆精神的含义。在“新世纪图书馆员角色”论坛,来自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员从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融理论阐述和实践体验于一体,探讨了图书馆员在新世纪的角色与素养、职责与使命。

与此同时,学会还组织策划了《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等著作,系统地总结和回顾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历史。目前,《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已出版《百年大势》、《百年情怀》、《百年文萃》、《百年建筑》4个分册,从历史、人文、学术研究、建筑文化等多个视角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的历程进行完整而深入的回顾和展示,诠释百年来的中国图书馆精神。

转贴于

2.3 行业自律,重塑社会形象

行业风气不仅决定着行业的荣誉,而且决定着行业的命运。本届理事会从一开始就把行业自律作为学会建设的重点,在图书馆职业道德、知识产权保护、民众的图书馆权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及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

在文化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学会组织全国各系统图书馆界的代表和有关专家召开了多次研讨会与座谈会,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图书馆界和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反复论证和修改《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有关内容。

2002年11月2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六届四次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这是我国图书馆界制定的第一部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2003年3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下发《关于颁布和实行〈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的实施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和贯彻落实《准则》的高潮。

随着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化,维护民众的图书馆权利日益迫切,学会敏锐地洞察到这种新的变化,在2004年7 月苏州学术年会上就已经将“图书馆权利”列入了今年学术年会的分主题之中。

2004年下半年,国内相继发生了一些与图书馆权利相关的事件,为此学会于2005年1月7—10日在哈尔滨召开了以“图书馆权利”、“著作权在图书馆的合理使用”等为主题的“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新年峰会”,集中讨论一些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形成了基本的共识。“新年峰会”之后,图书馆法与知识产权研究委员会在认同并支持国际图联在著作权保护方面的原则立场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这些文件将提交七届一次理事会审议。与此同时,“新年峰会”还提出以2005年年会为起点,开始深入研究和探讨民众图书馆权利的一系列问题,为将来制定有关图书馆权利的相关行业规范做理论上的准备。

从《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到《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征求意见稿)》,乃至有关图书馆权利的研讨,中国图书馆学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这表明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在从行业自为迈向行业自觉,从感性发展迈向理性发展。

2.4 青年论坛,培养一代新人

青年是新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希望。2002年,学会在郑州召开了以“向知识化、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迈进的中国图书馆”为主题的“第一届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在浙江绍兴举办以“新青年、新理念、新秩序——知识传播与图书馆变革”为主题的“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论坛的主旨报告,内容深刻,信息量大,理论与实践并重,很多问题均处于学术前沿,具有前瞻性;论坛自由、平等、活跃的学术气氛,使青年馆员和学者在思想的碰撞和争鸣中得到自我水平的展示和学术的成长。不论是中原绿城郑州,还是江南水乡绍兴,青年论坛会议的中心议题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紧扣时展脉搏的鲜明特色。年轻的面孔、跳跃的思维、精彩的发言,充分展现了图书馆界青年学者的学术风貌。

自2003年开始,学会专门策划、编辑、出版了《信息管理科学文库》。该《文库》专门收录经专家精选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一部名副其实地反映图书馆学的热点“博士文库”。该《文库》系列的出版,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发现新人、培养新人的作用,受到业内广泛的好评。

2.5 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

一个热爱读书的国度,一个有阅读习惯的民族,必然会极大地推动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公众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真正动力。受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和文化部社图司的委托,中国图书馆学会自2003年起开始独立承担每年举行的“全民读书月”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学会为激发全民阅读的热情,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的建设,精心策划、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充分发掘图书馆的特色作用,使“全民阅读”真正深入社会民众。

2003年,学会精心策划了主题为“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命质量”的“全民阅读月”活动。2004年初,正式启动与《中国文化报》社共同承办的“知识工程——中华民族读书书目推荐活动”,2005年初,举行了首届“知识工程推荐书目”活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8家出版单位的1450余册图书参与了申报,共评选出112家出版单位的273种图书为知识工程推荐书目,并获得知识工程专用标志。2004年,学会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主动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资源,以“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为活动主题,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同期,学会还举行了“全民阅读”徽标的征集活动,于2004年4月23日正式揭牌,使“全民阅读”更加深入人心,更具社会感召力。2005年4月23日,学会联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版权协会,以及湖南卫视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以“阅读丰富人生,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宣传活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社会阅读推广活动,学会有效地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指示精神,为推动书香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尽了责任,做了贡献。与此同时,学会还号召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举办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公众阅读创造条件,提供指导。各地图书馆积极响应号召,掀起了在全国范围的读书之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学会赢得了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和社会效益,强化了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重要阵地的主流作用,提高了图书馆行业整体的社会知名度、公信度和感召力,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2.6 中国文化风,打造科普教育品牌

作为我国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不断加强科普活动的推广,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中国文化风”从2001年的中国文化系列讲座,2002年的与时俱进热线报告,2003年的建筑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到2004年的建筑文化、外交官系列、儿童阅读和科学人文多主题讲座、展览,学会邀请社会各界文化精英,共同关注时事、关注文化、关注世界的发展。经过4年的发展, “中国文化风”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工作的品牌项目。

作为中国科协的重要会员机构,学会近年来不断加强与科协的联系与协作,积极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科普活动,申报中国科协科普项目。2002年,学会社区与乡镇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的“《打开信息之门》出版项目”首次获中国科协资助,为今后向社会普及图书馆知识,开展科普研究开辟了新渠道,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2003—2004年申请的“打开信息之门之二——科普网页”、“西部科普工程”和“打开信息之门(三)——汉字,甲骨文到计算机”获得批准。与此同时,学会还承办了科协组织的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之一“科学发展观宣传活动”。总之,3年累计获得中国科协资助16万元。

2.7 评估认证,建立新的行业制度

作为行业性指导机构,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不断强化自身的行业协调和指导职能,增强行业权威和影响力。通过开展图书馆评估,促进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通过开展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职业观念,引导职业行为;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和探讨,推进图书馆行业准入标准的实施;通过馆员业务培训工作,提高馆员专业素养,保持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学会积极加强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抓住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积极争取承担政府分离出来的相关行业工作。2003年,学会首次接受文化部的委托,参与第三次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协助文化部组织4个专家评估组,对省级图书馆和计划单列市图书馆进行评估。学会还承担了6个图书馆评估《细则》的编制工作,1993个地、市、县图书馆评估情况的汇总,以及咨询、培训等工作。

学会从2001年起就组织业内专家开展了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的研究工作,搜集了英、美、日、澳等国外同行的大量资料,从学术层面和实施层面进行研究论证。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期间,学会理事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要求学会争取承担起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工作。2004年2月,在国家图书馆的组织下,中国图书馆学会召集业内专家就《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这一课题,申报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准作为重点项目立项。

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受文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委托,协助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文化部完成了图书资料馆员、古籍馆员和文献修复师等三个文化行业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制订工作,并成立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编写小组,进行教材编写工作,在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和法制化建设领域迈出了非常可贵的一步,为推进今后图书馆行业规范工作,推动图书馆界的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的社会认知度,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2.8 荣誉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荣誉体系,使学会的权威性在社会和业内不断得到提升。为了纪念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25周年,学会于2003年11月—2004年5月,举办了“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评奖活动,共评出获奖著作41部,获奖论文188篇(含科研项目2项)。这项工作较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14年来的研究成果,得到全国图书馆界同仁的充分肯定。学会不仅对业内的学术成果、先进学会、优秀会员以及优秀学会工作者给予表彰和鼓励,在2004年学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中,还设立了“第二届全国书画摄影展”优秀作品奖和“我的图书馆情缘”优秀征文奖,业内外共305名作者获奖。同时,还在2004年全民阅读活动中,表彰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评选活动中获奖的13个出版社;2005年“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中,又表彰了健华图书馆联盟、邵逸夫基金会等10个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内外社会团体和个人,授予其“阅读推广贡献奖”。4年来,以中国图书馆学会名义进行鼓励和表彰的集体和个人共4326个。

3、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各分支机构、全国各地方学会和广大会员、图书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的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从事业发展角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1 学会的行业权威性

学会是我国图书馆界的行业代表,肩负着协调和指导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职责。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通过策划和组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政策,扩大了学会的行业影响力,提高了学会的行业权威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图书馆学会的行业影响力和权威性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政府职能转变、学会职能日益加强的今天,如何进一步转变学会的职能,提高学会的行业权威性,以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2 学会的国际影响力

学会是学术性团体,学术性是学会的重要属性。加强图书馆学术交流和研究,促进学科不断创新和繁荣是学会的重要职能。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以学术年会的形式引领和推动我国图书馆学术研究的发展,取得了普遍公认的实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虽然中国图书馆学会在IFLA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我国图书馆界同仁在国际图书馆学术舞台上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化图书馆学者为数很少,中国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在国际图书馆学界的影响力一直十分有限,如何将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如何提高我国图书馆学术界在国际图书馆学界的学术地位,在这些方面,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3.3 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本届理事会正值国家政府职能改革的时期,学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助政府开展多项科学文化普及活动,拓展学会的社会职能,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学会的信任与支持,扩大了学会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民众对学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仍然十分有限,学会的社会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如何在全社会树立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新形象,提高学会的社会影响力,争取行业权益,使学会真正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行业代表,在行业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些方面,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就学会自身而言,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应特别予以关注,因为这些问题若不采取相关措施,切实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学会的生存与发展。

(1)在学会组织运转机制方面存在不足:相当一部分理事、常务理事对学会事务关注不够,个别理事不参与学会事务;一些专业委员会组织活动不力,等等。

(2)学会的重要职能——连接图书馆与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一个能充分代表图书馆整体利益和意志的有效的决策应对和反馈机制,难以充分履行作为行业利益的代表者和代言人的职责。

(3)对中国图书馆行业的基本素材、数据掌控不力, 缺乏深入的宏观与专项调研,很难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调研报告以供业内乃至相关政府部门参考,进而从积极而有效的层面发挥学会的咨询服务功能,影响国家的图书馆政策、策略的调整与完善。

(4)会员发展力度不够,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学会的队伍规模和业界影响力;为会员服务不够到位,直接影响了学会的凝聚力和会员及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对学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5)各分支机构、各级各类图书馆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合作有待加强,图书馆界内部的团结协作,相互帮衬,对提高凝聚力,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增强行业实力至关重要。这个团体中,应当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取长补短,联合联动,同心协力,共同发展。

各位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的使命即将完成,值此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向所有积极从事、参与和支持学会各项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即将离任的第六届理事会理事表示崇高的敬意!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6

【关键词】中国梦;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历程

一、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百年寻梦历程

研究中国图书馆学历史,就是研究中国历史在社会科学文化方面的缩影。研究图书馆人曲折的中国梦经历,也就是研究中国人百年圆梦历史。1、新文化运动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启蒙。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前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由于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西方文化开始侵入和渗透古老而陈旧的中国社会,这是中国苦难历程的开始,也是中国强国富民之梦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图书馆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中国图书馆事业追求中国梦的开始。从中国藏书楼到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人与中国所有志士仁人一样,经历百年,曲折沧桑,艰苦卓绝,追求中华复兴中的图书馆学研究,就是追求图书馆事业的中国梦。中国图书馆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孙毓修,其著作《图书馆》一书1909至1910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该书虽未结集出版,这一理论却伴随着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而发展,影响着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事业的发展。2、抗战时期,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动乱中的艰难发展。1920年至1936年的抗日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职业图书馆学家,沈祖荣是这一运动的旗帜,其后有杨昭悊、洪有丰、杜定邦、刘国钧、马宗荣等。他们的主要理论特点,是由“取法日本”转而“追逐美国”,这一运动,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7年芦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和平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有的图书馆被毁,刊物停刊,图书馆专业院校停办,图书馆的专家学者都加入到逃难的行列中或加入到抗战行列。直到1945年,抗战虽然胜利,随之而来的内战,和平的环境还只是梦想,这一时期文化科学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书馆学研究工作当然无法进展,即使在重庆召开的三次图书馆协会年会,也是理论研究的最萧条年代。新中国建立前,图书馆人与全国人民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除了战争就是破坏,没有和平环境和建设条件,图书馆事业只能处于停滞状态,图书馆学研究工作只能是图书馆人的奢望。3、新中国成立,和平环境下图书馆学有了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人又开始了新的研究阶段。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是协调图书馆为科学服务的第一个文件。同年,刘国钧发表《什么是图书馆学》,其中提出的“要素说”,引起图书馆学界的大讨论,图书馆学研究进入新阶段。1963年黄宗忠的《对图书馆学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则认为:“图书馆搜集、整理、保藏图书与读者共同使用图书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即“矛盾说”,在图书馆学界引起较大轰动。1966至1975年间,图书馆学研究由于动乱又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刘国钧发表《马尔克计划简介》,中科院成立计算机组,才结束了动乱的年代。可以认为,直到此时,中国图书馆人同国人才真正地走出迷茫,开始走向中国梦的。

二、图书馆学研究议题与中国梦的契合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做出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有着中国特定历史承载和现实涵义,是历史与时代性的贯联。中国梦又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具有世界精神,是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百年来,在追求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图书馆学研究者一直把图书馆学研究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联系在一起。1909年,清末宣统年间建立京师图书馆时,张之洞在《筹建京师图书馆折》中就认为,“图书馆为学术之渊薮,京师尤系天下所观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及精洋,庶足供多士之研求,昭同文之盛治。”认为图书馆就是学术的发源地,建立公共图书馆,既保国粹又能促进学术研究,能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这种思维,接近现代图书馆学研究者们的思维,有成就的图书馆学研究者,鲜有人认为图书馆学研究与中华民族复兴没有关系。此前,人们把这一问题几乎都归结到学术研究和讨论中,而上升到国家命运和决策层面是关于中国梦诠释之后的事。近年来,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中国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中国各地方、各领域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图书馆学界与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图书馆人,都在积极研讨中国梦与图书馆学的诸多议题,说明这一议题在图书馆学界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并正在开展系统而详尽的研究和讨论。最近,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图书馆学界关于中国梦与图书馆学研究,不断有研讨会和研究成果出现。如2013年5月10日,陕西省图书情报界在陕西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以《我们的图情中国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陕西省社科院纪检组长、省社科信息学会会长刘卫民出席并讲话。省社科信息学会、省图书馆学会、省高校图工委、省科技情报学会、西安图书馆学会,以及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等单位领导与专家学者20余人参会。河南理工大学举办了《“中国梦”和图书馆发展》的研讨会,副馆长何定东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梦想与社会理想;二是中国梦与梦想成真;三是梦想与发展愿景;四是图书馆人的梦与美梦成真。此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君礼发表了题为《当代图书馆学的“中国梦”》,对青年学者熊伟《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进行评价,认为这部专著所呈现的正是当代图书馆学的“中国梦”。北京、重庆图书馆界也都在近期开展了关于《文化名人的中国梦》、《读书与中国梦》等活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徐国良,发表题为《基于职业精神的图书馆人的中国梦》,对图书馆人中国梦的内涵,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以及图书馆人的中国梦进行了论述。

作者:李可欣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中国梦”凝聚奋进力量—学习贯彻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述评,新华社,2012.12.7.

[2]“我们的图情中国梦”研讨会在陕西社科院举行,中国社科网,2013.05.16.

[3]图书馆新闻.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2012.4.2.

[4]熊伟.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

[5]徐国良.基于职业精神的图书馆人的中国梦[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2.247.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社会信息化趋势的强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特征,面对社会发展对信息的迫切需求,迫使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必须延伸到社会化服务轨道上来,树立新型的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理念,强化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意识,作好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的信息服务工作。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市委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信息社会化服务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定义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打破高校围墙,对社会开放,采取有偿或无偿方式接纳社会读者和团体,允许他们查阅馆藏各种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

2 社会化服务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命运依赖于学校自身的兴衰,随着市场经济对学校的渗透,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必将引入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市场竞争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图书馆亦不能置身其外。在社会信息化,市场经济化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运行机制,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封闭型、内向型服务模式,把服务职能逐步延伸待社会,使之向开放型、外向型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举措。

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遵循的原则

3.1 特色先行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特色,结合本馆的馆藏资源优势,运用独特的服务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特色的知识信息服务。

3.2 适度开放

高校图书馆本身有自己的职能范围,首先要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科研需求的情况下,在馆藏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适度向社会开放。

3.3 以人为本

社会读者往往目的性较强,出于特定的目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既减轻了馆员的压力,又提高了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4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途径

4.1 更新观念,树立社会化服务意识

高校图书馆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应克服仅为学校读者服务的本位主义思想,树立社会化服务理念,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服务的条件下,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向社会传递科学信息、智力交流、参考咨询服务的开放系统。

4.2 建立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体制

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挂历模式还存在一些弊端,管理机制还不适应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如要实现社会化服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就必须进行改革,要破除自我封闭的管理方式,学习国内外图书馆的做法和经验,有选择的借鉴,并加以创新,创建出一套既弘扬传统图书馆思想精髓,又符合“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共识的社会读者管理体制,使高校图书馆成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动、积极地面向社会开发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即以崭新的服务方式,围绕公众的阅读需求、信息需求、文化需求、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满足社会公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

5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具体内容

5.1 开展对外服务向社会读者发放借阅证

高校图书馆根据本馆的馆藏资源特色,向社会公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部门或个人办理借阅证,提供最基本的借阅、复印等服务。另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及双休日,向社会全面开放,特别是对老年人和中小学的广大师生开放。

5.2 开展对外服务,设立馆外图书流通点

根据国家教育部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开放,发挥地区文献中心的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可以为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管理、技术、科研人员提供工作,学习和科研服务。此外高校图书馆由于地理位置所限,为扩大服务范围,可以在社会上设立馆外图书流通点,音箱试听室,图书阅览室、图书外借等相关服务,以满足区域内读者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5.3 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

社区是城市重要的文化、科技、知识、技术的信息源,建设社区图书馆,为广大居民提供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信息交流的场所,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在实施中。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用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的能力,拥有数量庞大的专业人员队伍,这些优势可以为社区服务,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及人力资源,与社会力量(如解到、物业、居委会)联办社区图书馆,可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服务于社会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5.4 基层图书馆的辅导工作

各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一般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或资料室,其管理人员很少受到过图书馆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手段非常落后。高校图书馆有众多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他们对图书馆的管理能力较强,对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高校图书馆可利用技术、设备人才等优势,有能力,也有义务为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图书馆或资料室的管理人员举办辅导班,具体可通过各种培训、专题讲座、媒体宣传、参观学习等,让他们掌握图书馆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实施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发挥其在基层图书馆或资料室的应有作用,最终推动全社会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5.5 提供文献检索和情报咨询服务

高校图书馆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和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这些资源,依靠本馆的信息检索系统,发挥情报信息专业和图书馆人员的特长,为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读者开展定题和定向跟踪服务和情报信息咨询服务。有能力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还可成立情报信息开发部门,主要承担社会读者的文献信息检索查询、资料翻译整理、视听资料的复制、情报信息的收集、加工等服务工作。这样不仅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能力得到发挥,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会大大提高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5.6 高校图书馆与企业进行合作

高校图书馆必须服务于社会,才能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发展,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高校图书馆应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对于科技开发和成果的情报需求,利用自身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提供信息服务,加快企业的科研进程,同时,将企业的需求信息,提供给情报部门或人员,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推广“待字闺中”的新技术,使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2,高校图书馆必须与企业紧密的合作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使本校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找到就业门路,跟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的水平、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等的关系非常大。高校要站稳脚跟以及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尽力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高校必须要面向社会,投身于市场经济,走产学研的道路,不断加速成果的转化能力。

高校图书馆只有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树立开放的意识,面对挑战,抓住时机,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也可满足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求,同时服务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必将大大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开展社会化服务,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炳新.试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2004.4.

[2]唐晓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之我见.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6.

[3]张化.浅谈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9.

[4]王森.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8.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8

关键词:社交网络 图书馆服务 分布式服务 嵌入式服务

1、引言

以Face 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不仅为互联网服务带来巨大的改变,同时也正在给图书馆服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用户行为正进入新一轮的改变,即由热衷检索转为频繁登陆和滞留社交网络。因此图书馆开始探索借助于社交网络,改革图书馆服务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类社交网络”图书馆分布式服务模式。

2、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社交网络使得互联网从研究部门、学校、政府、商业应用平台扩展成一个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现在网络社交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网络化的社交一直在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或者说是降低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成本。与此同时,网络社交一直在努力通过不断丰富的手段和工具,来替代传统社交来满足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的交流需求,并且正在按照从“增量性的娱乐”到“常量性的生活”这条轨迹不断接近基本需求。

网络可以满足人们5%的社交需求,那么今天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可以把这个数字至少提升了10倍,除了“接触型”的社交行为,或者说是“接触型”信息的收集和之外,网络社交已经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作用。实际上,“非接触型”的社交原本就占据了人类社交的80%以上,这意味着网络社交对传统世界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社交网络含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图书馆服务分布式服务模式实践研究

所谓分布式服务模式是针对于图书馆集中服务模式而言。传统图书馆集中服务的获得途径比较单一,用户要想获得图书馆服务,需要亲自到图书馆或者检索图书馆网页才能获得。目前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分布式服务模式下,用户不需要亲自到图书馆或者登录到图书馆主页,更不需要改变自己的使用喜好,只要登录到平时的社交网站或其他类似网站,就可以获得嵌入到该网页的图书馆服务。目前国内主要的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分布式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人人网上的图书馆学友会

该服务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在国内社交网站,如人人网上建立图书馆俱乐部,用来图书馆消息、构建图书馆相册、开发应用模块,方便用户在社交网站上体验图书馆服务。目前开展此类服务的图书馆有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在人人网建立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为例,其目前好友人数已经达到3000人。图书馆以俱乐部的形式在人人网建立一个虚拟的交流社区,通过资料、日志、讨论区等板块将图书馆的信息和服务出去。读者通过加好友的形式加入俱乐部,获得图书馆的最新消息和服务,查看其他人的评论和留言,同时还可以跟俱乐部内部的朋友或者其他人进行讨论,趣味性和实用性兼具。

3.2 新浪上的学科博客、微博

新浪网以其稳定性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同时其提供的博客和微博服务业越来越受欢迎。图书馆就是充分借助这一优势,在新浪网上注册学科博客和微博账号来开展图书馆的服务,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其建立的学科博客包括材料科学、机械与动力工程、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等共14个学科博客。又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新浪微博,通过服务公告、资源使用、培训讲座等信息,好书读感、分享好电影等吸引了近4000粉丝的关注。

3.3 Thulib cookies

目前开展此类服务的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具体的实施策略即将图书馆服务嵌入到豆瓣、卓越等网站,在访问豆瓣网、卓越、AMAZON、Google Books等网站时,就能看到该书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中的状态了,包括馆藏中是否有该资源,是否在馆以及在馆的馆藏地是哪里等。该服务的特点主要是:一个脚本能够实现在多个网站上看清华馆藏,并且针对馆藏信息的不同状况设置了不同的显示方案。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针对性强,一般读者检索的书都是当时最需要的,如果图书馆馆藏中有这样一本书,并且读者能够方便的获得,这样的服务是很有效的。

3.4 Lib Guides

LibGuides是一款由Springshare公司使用web2.0技术开发的一个广受图书馆员和用户欢迎的知识共享系统。目前世界上已有来自25个国家的1500多家图书馆正在使用此系统。LibGuides将带来从未有过的资源发现与获取体验,为用户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的、一站式信息环境。LibGuides是基于解决资源分散异构的问题,使得用户能够互动参与到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中去的一种知识服务。目前国内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旨在实现学科资源和服务的组织、揭示与,共享学科馆员间相通的工作成果,方便用户利用图书馆学科资源与服务。平台内容按院系(专业)划分,涵盖(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学科)馆藏资源指引、(学科)IC2创新支持/IC2人文拓展、(学科)学术热点追踪、(学科)资源荐购、学习社区等资源和服务内容。

3.5 豆瓣社区

豆瓣网主要就是以建立小组来提供服务的。相比于其他网站,豆瓣具有更加良好的开放机制和评分推荐机制。每次用户登录到豆瓣,豆瓣会根据你的地点为你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组,通过加入到小组中,你可以获取你所需的信息,并且参与到小组成员的讨论中。目前在豆瓣建立了讨论小组的图书馆有南京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以南京大学图书馆在豆瓣的讨论小组为例,用户登录到南京大学在豆瓣的讨论小组就可以查看有关南京大学图书馆的自我介绍、查看小组最近比较人们的讨论话题,也可以参与到小组热门话题的讨论当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另外还可以利用小组中大家上传的共享资源和服务等。

3.6 开心网“涂书寮”服务

国内率先开展此类服务的是上海师范大学,是图书馆员自发开展的服务。2009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几个馆员在开心网上注册了这样一个账号,作为图书馆分布式服务新的尝试。借助开心网提供的组件来和大家互动交流,包括照片和日志的分享、在线聊天、音视频的播放和休闲游戏等。其中比较有特色的读书服务和收藏服务,通过筛选,以评论的形式告知用户该书的馆藏情况,并且新书通告。通过查看留言板来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找书和信息。

4、总结、分析

以上几种方式都是图书馆引进社交网络开展分布式服务的有益尝试,可以为图书馆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起到更好的宣传和推广图书馆服务的目的。社交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是一种双赢的服务方式。图书馆开展基于社交网络的分布式服务,把信息服务融入到用户乐于参与的社交网站中,使得用户不仅可以结交朋友和娱乐,还可以获得所需知识和服务。图书馆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虚拟交流社区,能够使用户更好的认识图书馆和获得图书馆的服务,从而扩大了图书馆的用户群。

图书馆分布式服务模式最初的体现是图书馆网页嵌入Face book和YouTube等功能,如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随后,国内图书馆开始尝试主动的推送服务,即将图书馆服务嵌入到社交网站,推送图书馆服务,包括推介图书馆资源和咨询服务等服务。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和尝试,各图书馆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其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划性,特别是图书馆开展这一服务模式所带来潜在的社会效应。有学者认为社会网络服务模式不仅没有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反而使得越来越多读者偏离图书馆。因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是通过社交网络类网站来获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少关注图书馆实体和图书馆主页,再加之社交类网站的趣味性,长期以来容易形成对该类网站的依赖。

图书馆服务嵌入到用户的生活娱乐当中去,更加贴近用户的使用需要,从这一点上来看,是完全服务图书馆宗旨的。尤其是图书馆能够通过分布式的服务模式来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受众,从而提高全民的文化生活质量这才是最重要的。其社会作用也将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青睐。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都是要伴随着一定的困难的,相信图书馆也会在开展基于社交网络的分布式服务的过程当中,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社会服务当中去,提升自身形象,获得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 孙彩杰,庄小峰.图书馆融入社会网络的案例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0(11):58-60.

[2] 魏顺平.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应用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3):29-34.

[3] 孙彩杰,庄小峰.社会网络与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2010(4):98-101.

[4] 袁莉,王慧.社会网络与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0(3):51-55.

[5] 顾立平.图书馆管理中社会网络关系的问题解决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13-17.

[6] 徐静,杨玉麟.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泛在图书馆分析[J].四川图书会馆学报,2010(2):13-17.

[7] 杨九龙,杨雪琴.论图书馆与社会网络的互动[J].情报杂志,2009(9):27-30.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9

怎样改革?图书馆学界有两种相反的建议:一主张改变图书馆的性质。一认为改变图书馆性质已不成其为图书馆,还谈什么改革。

图书馆改革是图书馆本身的事。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源地。至今文献信息仍是封闭式的,必须整理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也必须分类按主题序次。

整理牵涉到人才,图书分类法及其教材等等问题。没有才能的人是不能胜任整理工作的。目前图书分类法教材培养不出这种人才。一部错误百出如国家标准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用以分类是成问题的。

图书分类法,图书分类法教材要改革,基础知识课要增设,所有上述各项解决后,才是图书馆发展的进步。

***

一、图书馆改革与发展规律

近几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界普遍地感到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图书馆已是进入了“低谷的谷底”,这显然对图书馆发展规律缺乏认识。

图书馆是上层建筑,是随着经济基础发展而发展的,是与社会前进相适应的。我国图书馆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在封建时代,汉武帝平息匈奴之患后,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以至于繁荣。他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这时因发展典藏之书“书缺简脱”,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到成帝时“书积如丘山”,“外有太史等博士之藏,内则延阁、广内、秘府之室”。时书有散亡,成帝仍命刘向等校书天禄阁。刘向校书近二十年成《别录》卒,袁帝使向子歆卒父业而成《七略》。

向、歆父子校书天禄阁是皇家图书馆的开始。章学诚肯定向、歆父子整理皇家图书馆藏书是学术性的事业,说“古之著录,不徒为甲乙部次计,如徒为甲乙部次计,则一掌故令使足矣,何用父子世业阅年二纪,仅乃卒业乎?”图书馆整理图书工作,一开始就是学术性的。

东汉以下魏晋战争频繁以及五胡乱华生产力受到阻碍,生产遭到破坏,数百年间,一直停留于以布帛、谷物为交换的自然经济上。明代在中国经济史上是承前启后具有独特地位的。明代后期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这时货币地租逐渐代替了实物地租。农民为了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把自己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向商场出售。农业、手工业商品化,商品生产、商品交换随之而日益繁荣,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提供有利条件。

图书馆亦随之发展,建立了私家藏书楼,如:明丰坊的万卷楼,范钦的天一阁,清杨以增的海源阁,瞿绍的铁琴铜剑楼,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陆心源的bì@①宋楼等都是较著称的。到民国时代改称图书馆,图书馆从此具有社会性了。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图书馆仍停留在封闭型阶段,按照自己确认的模式运动着,“吃大锅饭”办好办坏一个样。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图书馆学界清醒的认识着图书馆必须改革,既是大势所趋,亦有图书馆本身及所牵涉的原因在。

二、市场经济对图书馆的冲击与启示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这场改革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历史的必然性,不可逆转的。

1987年以前,商品经济是否是社会主义经济?在经济学界有过争论,有的经济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而不能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互不相容的。有的则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不是对立互不相容的。再有的认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是辩证的统一,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计划经济指导市场经济。”有的则指出:“这是否认社会主义经济要实行和发展商品经济,是否定改革的。”

1978年中共十三大“正式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也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方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88年《社会科学战线》第三期发表了刘国光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若干理论与实际问题》,其中一段对中国图书馆的改革本人认为有所启发,现节录如下:

“经过将近十年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企业方面,……企业的地位在改变,逐渐有了程度不等的自,……开始逐渐转为面向市场。二是在市场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扩大……。三,……经济建设资金中来自国家财政预算渠道的比重下降,而来自银行信贷渠道的比重上升……。四是在内外经济联系方面,随着发展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过去的封闭型经济开始面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有的学者提问:“是不是有损我国,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呢?”答曰:“从政治上说,经济交流既不附带有损我国的事件,也始终保有自己的独立性,不会改变自己的性质。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在交织中,基本道理要搞清楚”。对外开放,就是对外经济交流,“不同外国经济交流,又怎能购买外国的新设备、新技术”,从而发挥我们的才智把它变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加速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图书馆产品商品化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确立,图书馆界改变了对图书馆传统的看法,提出了改革图书馆的建议和方案。

图书馆经费全部由国家拨给。由于通货膨涨,书刊价格不断上涨,图书馆在不能把握变数的新形势下,有的提出筹集资金以缓解经费之不足。

肖伟在所著《市场体系培育中图书馆改革思路》举武汉大学图书馆筹集资金为例:(1)争取世界银行贷款;(2)争取港、澳、台友好人士捐款,等。但都不是“改革思路”,不值得借鉴。

因此,有的对图书馆改革提出:“图书馆产品商品化,图书馆市场化。”所谓图书馆产品商品化,指的应是文献信息产品,意即文献信息商品化、产业化。

有的图书馆学者认为“图书馆信息产业化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图书馆产品已由管理型服务向智力型、技术型服务转化。产业化已成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再有的提出把图书馆从事业型转化为经营型成为“企业图书馆”,认为“文献信息是由零散无系统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加工而成为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商品,其间是以付出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代价的。”“无偿转让是不符合价值规律的。”他们认为:“文献信息商品化,不仅变传统的单一服务为多途径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变一馆之藏为社会公藏,也是图书馆走出困境、拮据的一条必由之路。”

有的学者提出:“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已被人所接受。”“生产商品化,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标志。”从而主张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动下,图书馆信息产品商品化是图书馆改革和发展根本希望所在。”“图书馆要正视文献信息服务的现实意义。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适应市场需求。”

周全明《文献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图书馆情报部门的出路》提出“有条件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可在馆内建立文献信息产品经营部,挂牌营业,常年批发和零售各类文献信息产品”的建议或设想。亦有如:《图书馆》1992年第6期,《中国图书馆学报》1993年第4期刊载主张变图书馆为租书馆的文章。这些对图书馆根本性质的改变,有些图书馆学者是不同意的、反对的。在下一问题再谈。

四、图书馆属于事业范畴,不能改成企业或租书馆

关于图书馆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有的图书馆学者认为“图书馆产品是知识形态的产品,和物质产品不同,不能标价,无法成为买卖的对象,因而不能用市场经济观点来看待知识形态的产品,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般商品。”这是说:图书馆属于事业范畴,由图书馆本质决定的,不能要求图书馆企业化那样创造财富,更不能把图书馆变成市场出售产品。

鲍林涛、徐光复在《论公共图书馆系统改革的宏观调控》一文中说:“国际图联1975年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概括为四条:(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资源。这是公认的图书馆在社会中存在、发展的基本依据。……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有时人们会对图书馆的职能产生片面的认识。图书馆强化信息职能是对的,但夸大这项职能认为图书馆可以成为信息产业就很值得商榷。”

丁道谦《图书馆改制的困惑及出路》反对“将图书馆从事业型改为经营型,甚至干脆将图书馆办成‘企业图书馆’。似乎这样一改才可以……实现有偿服务,从而改善图书馆的财政收支状况”等等。他认为一个事业要改成一企业,特别是图书馆这样具有特别使命的事业要办成‘企业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谈何容易。

王春生《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提出:“图书馆能办成租书馆吗?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理论界为解决图书馆目前所遇到的经费紧张等一系列困难所开出的良方之一,就是实行有偿服务。……甚至提出变图书馆为租书馆,就显得有点走极端了。”

高树榆《图书馆与租书馆》是针对《中国图书馆学报》1993年第4期发表的《变图书馆为租书馆》写的。《变图书馆为租书馆》的作者“要冲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怪圈”,“只要能‘杀开一条血路’,‘前景将无比美妙’。”高树榆认为“图书馆的职能和它的公益性就决定了它不是一个营利性的机构。”“变图书馆为租书馆的结果,是消灭图书馆,取消图书馆。这条“血路”是一条死路,它的前景并不‘美妙’,并不令人“欢欣鼓舞’。变图书馆为租书馆之日,即图书馆被埋葬之时。”

五、图书馆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当今,图书馆改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改革要力求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逆转的。

上层建筑之于经济基础是为基础服务的,加速基础的发展。从前面图书馆学界学者所提各种论点来看,图书馆还不能适应基础发展的需要,起不了这种积极作用。图书馆要改革,但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在图书馆学界存在一些意见。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源地,文献世界的一个缩影。图书馆改革,目前所提到几皆为文献信息的问题。如:有的图书馆学者提出“变‘死’文献为活的资源”。有的则提出“文献信息的运用没有处理好,造成使用盲目性、被动性。”有的认为“没有发挥文献信息运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妨碍图书馆的发展。再有的认为“没有发挥文献信息的很好作用,没有正确发挥文献信息潜在的能力。”还有的提出图书馆改革要从“以藏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用为主的新型模式,”充分运用各种文献资源为社会服务。

“变‘死’文献为活的资源”要从“以藏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用为主的新型模式”等等建议不是说说而是如何做到的问题。从而有的学者提出:“从大量的原始文献中发现、摘取、积累和比较、鉴别、编辑信息并使之变为便于利用的形态。”再有的提出“把零散的、无序的、不系统的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分析、选择成为有组织有系统”也都是如何做到的问题。再有的提出:“将散见于各出版物的同一主题内容的原始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集中”,值得重视。

“各种出版物”指图书、期刊、小册子、科学研究报告、试验设计工作报告、设计说明,学术会议论文集、会议录等等都是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文献。发明、创造、改进首先见于这类文献。从这类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汇集各门学科成千上万的主题,其工作的繁重性是可以理解的。所有文献信息按主题汇集,图书馆改革是否就能事毕矣?

我看仍有问题。按主题汇集文献要不要分类序次?不要,岂不是乱糟糟的?要,必是按图书分类法,如:国家标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但是《中图法》类目编制的错误岂止百出,据以分类序次很成问题。《中图法》要改革。再从现今已出版的图书分类法教科书来看能培养出胜任具有学术性繁难主题分类序次的工作吗?显然是不能的。图书分类法教科书要改革。图书馆情报学院系设有培养担任这项工作人才的课程吗?一直没有设立过,应增设一门基础知识课。这些改革都是与图书馆改革有牵联,与图书馆改革本身息息相关,不改革,图书馆改革就很成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六、第三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要改革

《中国法》类目编制在理论上、技术上、学术上的错误是惊人的。今各举一类为例如下:

(一)理论方面:

B0哲学理论

B0—0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

B01哲学基本问题

B013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B0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总论)

B016本体论

B017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入B023

唯心主义认识论入B081.2

B02辩证唯物主义

B03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般所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下级类目是正确的。哲学基本问题呢?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假使说:不是。为什么把它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的下级类目?假使说:是。那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总论),本体论,认识论(总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吗?假使说:B1哲学基本问题是B0哲学理论的下级类目,那么,B2辩证唯物主义,B3历史唯物主义就是B0哲学理论的下级类目,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的下级类目,是的吗?假使说:不是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的下级类目。那么,中间又为什么编出B01哲学基本问题?乱编吗?乱编对于类不是讽刺又是什么?图书分类法说得上是一门学问吗?

(二)技术方面:

F014.3商品生产与交换

论述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价格与交换、商品流

通与市场等的著作入此。”

F03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031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

F04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045商品生产与交换

F045.1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

F713商品流通与市场

F714商品价格与流通费用

F72中国国内贸易经济

F723市场

F724商品流通

F76商品学

商品的分类就是这样编制的吗?根据这样编制的分类,有关商品的各项信息能汇集在一起吗?(三)学术方面:

O43光学

O431光本性的理论

光的微粒论,光的波动说,光的电磁理论和量子理论(波

粒二象性,量子光学)入此;光子入O572.31,中

子光学入O571.56。

光学指的是可视光,X光或射线学。光学是牛顿于1704年建立的,1840年法拉第使光学成为经典光学。光学既为可视光,“光本性的理论”就应编入O413量子论。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说和蒲朗克的放射能论为量子论的基本组成部分。1924年得布诺格假设光的波、粒二象性得到了证实,成为量子论。O43光学所研究的应是:光性学,自然或物理光学,分光学,光谱学,辐射X射线,等等。

七、图书分类法教科书要改革

图书分类法教科书为什么要改革?现举国家教委选定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图书分类学》为例来说明。这本教材是经过专家教授如白国应、张琪玉等提出具体修订意见的,应该说用不着改革。但事实有不然者,兹列举几点如:

“建国后,我国所编制的几部影响较大的图书分类法,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都以恩格斯和关于科学知识分类的思想为依据编制的”(第41页)。

《人大法》基本部类是四分,《科图法》、《中图法》基本部类是五分。四分、五分是两个矛盾的命题,怎么“都是以恩格斯和关于科学知识分类的思想为依据编制的”呢?怎么,四分、五分两个矛盾的命题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图书分类学”?

恩格斯“创立了按照物质运动形式进行科学分类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科学分类思想,将科学知识概括划分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第40页)。“关于知识分类,曾指出,‘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这段话里,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将人类全部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门类。”(50页)。

这就不能不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怎样根据它“将人类全部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门类”?在第40页不是说“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科学分类思想,将科学知识概括划分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究应怎样?自己都弄不清楚。再问:“……将人类全部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门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一门类是刘国钧加上的,是知识还是不是?问题就出在这类。

说知识只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紧接就说:“此外还有什么知识呢?没有了。”《图书分类学》编者以及其他维护刘国钧错误的分类者竟明目张胆删割说的:“此外还有什么知识呢?没有了。”删割这句关键性的话,对的知识分类,对本人是什么样的行为都不引起重视,不能说不是我国图书馆学界的怪事。再加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一门类,就不能不问说的“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指的是什么哲学?置之不问,也是怪事。

长沙会议修订后,其特点可概括为:(1)/(10)(第144—5页)。编者说:“综上所述,《中国法》确实是一部较好的分类法。”《中图法》错误百出,编者一个错都指不出,全书一点学的气味都没有,但却以“学”作门面,何也?这样的教科书能培养出人才吗?不需要改革吗?

八、基础知识课要增设

文献是记录储存和传输人类社会各种知识与信息的载体,每年成千成万的出版,致使人类社会成为信息世界。如何“从大量的原始文献中发现、摘取、积累和比较、鉴别、编辑信息并使之变为便于利用的形态”是由人来实现的,人才是关键,没有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人才,是很难或不可能实现的。

当今图书馆界普遍存在着资料人员基础知识差,不能适应文献信息发展的需要。针对人才的缺乏,不能不采取培养人才的方法。因此,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是当今的急务。有的学者提出:“培养出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把‘专’‘博’统一起来。”但,如何培养?怎样统一?则没有提。有的提议“干部人员培训选出的全体人员无例外的都要接受一定科目的训练,采取循环培训制度。”

李景正在《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介绍圣·彼得堡文化学院教学内容,认为“只有采取通才教育和按专业方向侧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才有灵活的适应性。”

其“新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分为六个课群”:

1.社会经济类:近代史、哲学、经济理论、政治学、政治学说史、社会学、文化学(理论与历史)、伦理学、美学艺术学、宗教史。

2.人文科学类:教育学(成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成人心理学)、历史、文学(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外语(二门)情报学(含计算机技术)。

3.专业基础课:图书学(理论与历史)、图书馆学(理论、历史、事业组织藏书与目录)、书目学(理论、历史,方法)、公共关系学(社会交流学)。

1、2、3占总学时50%左右。

李景正提议:“在发展我国图书情报教育事业的同时,借鉴参考和了解国外同行业的现状或发展趋势,其中包括俄罗斯在内,是必不可少的。”

圣·彼得堡文化学院所开设的1、2各门课程是不是学期课?是否由外系教员讲授?是否针对整个文献信息知识之所必需提出的?科技类的课未涉及,其成效究为如何也未涉及,无从预测。

本人所提增设一门基础知识课是有一定意义的,但开设这门课也不无问题,如:以什么为教材,由谁讲授就是问题。开设这门课,在目前形势下,暂以百科全书为教材,由图书情报学系、院选定一名教师讲授,边教边学习,几年之后,教师就可自行编制教材。学生出学后再继续学习、研究,就能出现许多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才,他们对整理文献信息之能真正发挥作用,以及对图书分类法的修改、补充和对图书分类法教材的编制都是主要力量。

九、尾语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改变了人们对图书馆传统的看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图书馆开始正视自己的本质职能。为了实现其本质职能,大量的运用所藏各学科各专业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知识信息最重要的资料,对于人类征服自然,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图书馆改革需充分利用丰富馆藏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知识、信息向社会向企业等提供,物化为生产力,企业等获利后,必须转而资助图书馆,事业人士因图书馆工作卓有成效,亦必乐而捐助。

图书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图书馆改革应走自己的路,改革自己本身的职能及相关联各事项。不这样改革,图书馆终于成问题。改革是为了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只有图书馆各事项及相关联或牵涉事项改革了,才是图书馆发展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