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2-12-26 14:10:54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新加坡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委员会(PQAC)是一家旨在对新加坡学前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以保证学前教师培训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专门机构。它制定的《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详细规定了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在学员准入资格、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与实践指导、教员素质、设备和资源等六个方面必须达到的标准。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86-05

一、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制定的背景

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及其所提供的课程颇具特色。新加坡没有专门培养学前教师的师范学校,学前教师的培养工作由教师培训机构承担,这些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学员的不同水平,将培训分为初级、中级、大专学历、学位教育(本科及以上)几个等级。一般来说,培训流程按等级依次进行,即初级进修“早期保育与教育证书”课程,中级进修“早期保育与教育教学文凭”课程,大专学历进修“早期保育与教育管理文凭”课程,学位教育进修“早期保育与教育专家文凭”课程。〔1〕已具有专科或本科学历并有志成为幼儿教师者,也可直接进修“早期保育与教育专家文凭”课程。〔2〕

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培训机构及其所提供的课程质量的优劣。为确保教师培训机构的培养质量,新加坡教育部与社会发展、青年和体育部联合成立了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委员会(Pre-school Qualification Accreditation Committee,简称PQAC),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新加坡教师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进行监管,以确保其提供课程的质量水平。新加坡政府要求,2013年所有学前教师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达到“早期保育与教育管理文凭”水平。事实上,早在2008年,PQAC就颁布了《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Accrediation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Training Courses,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教师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的认证架构、标准、流程作了详细规定,并指出,学前教师培训机构的课程质量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或超越《标准》的要求,得到PQAC的认证证书才算符合国家要求。〔3〕本文拟对《标准》的六大认证标准加以介绍。

二、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的内容

学前教师培训课程的认证标准共有六项:学员准入资格(Admission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s)、课程管理( Administration of Courses)、课程内容(Course Content)、教学评价与实践指导(Modes of Assessment and Supervised Teaching/ Leadership Practice)、教员素质(Quality of Faculty)、设备和资源(Facilities and Resources)。

(一)学员准入资格

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各层次课程对学员的准入资格要求请看下表。

此外,《标准》还根据实际情况,对外国申请者参加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机构课程学习的准入资格作了相应规定,如CEECE课程对外国申请者的最低要求是必须有至少10年从教经历,且在新加坡剑桥‘O’水准考试中有3门不同科目达到合格水平。

(二)课程管理

《标准》规定,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在开始一门课程的教学前,应把任课教师信息、参训学员水平、课程安排表等复印件上交给PQAC。其次,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应对学员的在学情况进行记录,如学术成果、语言水平、出勤率、日常表现、投诉意见、所获奖励等,以便为不同水平的学员提供适宜的培训课程,同时也为课程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培训机构应将领导更替、教员变动、机构搬迁、课程改革等对机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变动或变革内容及时告知PQAC。

(三)课程内容

应新加坡教育部和PQAC的要求,《标准》规定各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可根据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择开设早期保育与教育证书(Certificate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CECCE)、早期保育与教育教学文凭(Diploma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Teaching,简称DECCE-T)、早期保育与教育管理文凭(Diploma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Leadership,简称DECCE-L)、早期保育与教育专家文凭(Specialist Diploma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SDECCE )四大证书文凭课程。〔4-6〕虽然各课程具体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标准》规定所有课程内容的设定都必须体现以下几点:(1)关注儿童认知、语言、社会、情感等整体发展的教育观。(2)教授幼儿园课程所必备的核心知识和技能。(3)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4)专业的实践练习。同时,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要遵循六大原则:(1)掌握儿童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知识。(2)获得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3)计划和执行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4)有能力促进儿童有效学习。(5)为儿童的发展,能和各利益相关者交流、沟通。(6)承诺个人的不断成长和职业发展。

此外,《标准》将各课程的培训内容分为核心(Core-module)和次属(Sub-module)两大模块。〔7〕核心模块的培训内容是一般的、总括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如CECCE课程中,“早期保育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内容属于核心模块,是对保教领域专业知识的概述和纵览,旨在奠定学员的专业知识基础。次属模块是核心模块的细化和拓展,一个核心模块一般有多个次属模块,如核心模块“早期保育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应的次属模块包括“早期儿童保教哲学原理及目标”“新加坡早期保教历史概述”“早期儿童保教途径和方法”“早期保育与教育道德规范准则”等内容。〔8〕

(四)教学评价与实践指导

1.教学评价

《标准》规定,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应建立一套适宜的评价体系,通过收集学员的笔试成绩、课堂参与度、出勤率、教学实践等信息对其作出准确评价。为此,培训机构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评价标准要向所有学员公开;其次,包括测试在内的所有评价项目都应有一套评价方案;最后,除了等级或分数之外,应给学员一个详细的评价反馈,以使学员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需要提升的弱项。

2.实践指导

学前教育是一个实践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但许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距离。为保证学员的实践学习质量,《标准》对课程的实习环节作出了规定。首先,《标准》规定了各课程最少的实习时数,如CECCE课程总时数为800小时,其中实习时数最少需有240小时,占总课时的30%,以保证实习有足够的“量”。其次,《标准》规定培训机构应为实习学员配备实习导师,实习导师需对学员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并规定了两者现场交流的最少时数,如CECCE课程的最少交流时数为20小时,以保证实习有较高的“质”。再次,《标准》对实习导师的资格作出了严格规定,如CECCE课程实习导师须获得学士学位,且在学前教学领域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历。最后,《标准》规定,实习基地的环境、规模都要达到国家正规园所的相应标准,以便为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

(五)教员素质

为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标准》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所有学前教师培训机构须有一个全职学术领头人(Acdemic Head)、一个全职课程管理者(Course Admimister)、每门课程至少有一个全职核心教授者(Core Trainer)。〔9〕《标准》对学术领头人、课程管理者、核心教授者各自的责权利都作了具体规定。学术领头人的主要职责是任命各科教师和实习导师,监督课程进度,组织课程研讨等;课程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安排课程进度,考察教员和学员的出勤情况、管理课程资源等;核心教授者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课程内容,讲授课程知识,评价学员表现等。《标准》对各类人员的任职资格也作了相关规定,例如,学术领头人不仅要有培训机构所开课程的最高文凭证书,还须有相关课程的教授经验。例如,若培训机构提供的最高课程是DECCE-L,那么学术领头人必须已获得DECCE-L证书并有教授DECCE-L课程的相关经验。

(六)设备和资源

完善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培训机构课程质量的有力保证。《标准》规定,各培训机构的设备和资源应达到以下要求:首先,要有灯光明亮、通风良好的独立工作室,便于组织小组讨论、谈话、讲座和其他活动;其次,要有多媒体设备,以供多媒体教学之用;再次,要有一个与培训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中心,以供学员随时查阅和学习;最后,培训机构还可设置其他与课程有关的配套设施。

三、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内容的特点

(一)规定了学员的准入资格

学员原有的受教育水平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标准》特别重视学员已有的专业基础和对新课程的准备程度。学员在申请具体课程时,不仅要满足该课程在语言、学位等方面的最低要求,而且要具备基于自身背景的课程准入资格,以确保课程学习质量。

(二)以学员为中心,注重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标准》强调以学员为中心,十分注重培训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从课程安排来看,为满足不同水平学员对培训时长的需求,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兼有全日制和半日制的安排。从课程设置来看,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员提供适宜的学习方案,培训机构不仅聘请课程核心教师,也配备相应的课程助教。从课程管理来看,培训机构注重对每一位学员个人资料、在学情况、所获奖项、投诉意见的收集和管理。从教学评估来看,培训机构采用的是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以全面、公正、准确地评价每一位学员。不难看出,这些措施均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培训课程的应用性、适宜性和灵活性。

(三)强调课程实践取向,增加课程实习环节

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书本理论知识的传递,还应是教学实践能力的养成,正如艾森纳指出的:“真正核心的是教师的实践本身,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10〕《标准》注重锻炼学员活动设计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且十分强调培训课程的实习环节,看重学员的“现场实践”及实习导师的“在场指导”。

(四)注重教学评估和反馈,重视评估体系的建设

《标准》十分重视教员的教学评估和反馈,并规定各培训机构要专门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学员的课堂表现和实习技能进行及时的评估。为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在评估时,教员应注意参考学员的个人信息资料、在学表现记录等。此外,为及时发现课程的领域优势和不足,《标准》还强调了培训机构的自我测评,以期使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更加完善、合理。

(五)内容详细全面,操作性强

一般情况下,标准往往较笼统,而《标准》不仅对学员准入资格、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与实践指导、教员素质、设备和资源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而且在各指标内容中附录了可直接应用于实践的案例、表格和量表等,以使《标准》的实施更为简便易行。

参考文献:

〔1〕〔3〕MOE.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training courses〔EB/OL〕.〔2013-10-18〕.moe.gov.sg.

〔2〕UNESCO.Inter-ministerial collabor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training in Singapore〔EB/OL〕.〔2013-10-16〕.unesdoc.unesco.org.

〔4〕MOE.Parliamentary replies-centralising preschool teacher training to standardise quality〔EB/OL〕.〔2013-10-16〕.moe.gov.sg.

〔5〕WSQ.Advanced certificate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EB/OL〕.〔2013-10-18〕. wda.gov.sg.

〔6〕NUS.Our decision,their lives:Adults’construc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lives in Singapore〔EB/OL〕.〔2013-10-18〕.scholarbank.nus.edu.sg.

〔7〕MOE.Listing of agencies conducting PQAC-accredited courses〔EB/OL〕.〔2013-10-20〕.moe.gov.sg.

〔8〕CAREER JET. Pre-school teacher jobs in Singapore〔EB/OL〕.〔2013-10-18〕.career.jet.sg.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中学新课程标准;存在问题;培训建议

我国于2001年实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当时对各课程的认识的局限性,再加上十年多的实践证明,当时的很多内容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需要。因此又形成了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作为新的课程标准,各地纷纷组织教师积极学习,以体会新课程理念并更好地把握新的课程标准,尽快地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往的组织学习虽然为教师更好地把握课改精神起到了推动和指明了道路,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结合本地中小学以往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及实施,提出在2011版新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建议,以使2011版新课程培训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培训为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正确利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集中培训的形式,受训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培训知识,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与理解停留在表面,达不到课标指导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也缺乏跟踪指导,从而使得新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影响了课程标准的实施。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培训前期准备,解决好“学”的问题。

(1)分层、分专业培训。

传统的培训模式对教师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首先建议在培训前期对辖区内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分专业组织培训一方面培训者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的新课程标准进行细致的分析、讨论。另一方面同专业教师在一起学习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享,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另外,所有教师的集中培训不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建议在培训中首先对各县区的代表进行培训,然后由各县区对县区的学校的各科目的教学骨干进行培训,再由骨干教师负责本学校本专业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样一来每次培训的人数下降,更有利于受训者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整体提高。

(2)带着问题培训。

在进行个人培训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带着问题学习、研修”。在培训前先让每位受训者研读新课标,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新旧课表的异同点,并根据理解在培训会议上进行发言,对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问题进行交流总结,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2.培训过程解决好“用”的问题。

新课标的实施要落实到每位教师的具体教学工作中,因此如何“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是培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培训工作。

(1)新课标针对知识技能都做了哪些调整。

教师通过新课程的培训,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用课标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如何使用课标、如何适应课标变化、抓住课标特点都是在培训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新旧课标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变化?课程标准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影响?如何适应课程标准的改变?都是我们在培训中需要解决的。在培训中通过受训者的积极发言、探讨,从而加深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宗旨,以指导我们的具体教学工作。

(2)如何利用课标取舍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目标。

新旧课标在内容上、要求上都做了相应的改变。这些改变怎么与我们的具体教学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方向?建议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受训者现场根据新课标进行教学设计,然后进行集中展示,大家对照新课标要求进行讨论分析,找出新旧课标在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旧课标的变化、抓住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所有教师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中如何利用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我们在培训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集思广益,根据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对一些自然学科,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充分体现自然学科的“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实现分层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够而存在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的做法。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基础教育、大众教育,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应该切实把握教学难度,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启蒙性,达到分层学习目标。

(5)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增强评价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要通过各类考试来检验。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式,使得对学生有一个更具体的、更准确的评价。通过培训解决教师的认识,可以采取学校、家庭、教师、同学、小组互评也可以采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方式进行中和评价。

3.做好培训后期的跟踪,随时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培训者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实时组织相应的研讨会,多开展一些现场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类型的活动,组织大家对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与困惑。

三、结语

新课程的培训最终要落实到受训者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切实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来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不是通过几天的培训就能使受训者熟练掌握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管是培训者还是受训者都要有长期学习与总结的意识,培训者更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过程,长期的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行跟踪,通过举行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等形式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从而帮助广大教师真正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并积极在教学中按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使得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到实处。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主体参与三方协作新教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42-03

一 新教师培训模式研究的背景及其要求

新教师试用期是新教师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刚从院校毕业的新教师,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水平,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锻炼,但对中小学教育实践毕竟了解不多,缺乏教育实践经验。同时,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正处于社会角色的转换期,一方面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教师群体中出类拔萃的一员;另一方面又因为刚参加工作,从心理、思想到业务上都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他们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由教学理论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

加速实现两个转变、解决新教师成长中的主要矛盾是新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中指出:“要重视和加强新任教师试用期培训,使新任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为期一年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中,探索一种适合新教师成长的培训模式以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缩短他们的成长周期,这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所在的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十分重视新教师培训工作,并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形成了以新教师为主体,培训机构、市教研室和新教师任职学校三方协作的“主体参与”“三方协作”的新教师培训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是研究复杂事物以及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模式也是一项活动的基本特征。一个较为理想的培训模式,通常会涉及理论基础、培训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手段或策略)、培训评价和师生角色等因素。因此,好的培训模式具有五大优点:一是具有概括性,是一定教育理论或思想的浓缩和精华;二是具有针对性,往往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某一实际问题而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三是具有结构性,往往包含几个必不可少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培训要素;四是具有程序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培训的要求和成人教育的特点设定科学的培训环节和培训程序;五是具有优效性,它往往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往复循环中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才能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科学操作范式与科学思维方法。

二 新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内容

笔者正是根据模式的要求和五大优点来构建本模式的。下面介绍本模式的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原则、管理措施与考核评价。

1.培训目标:模式的行动指南

培训目标是培训的行动指南。因此,确定正确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培训效率的主要手段。新教师培训目标是根据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新教师队伍现状及发展可能性提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中对新教师培训目标界定为:“通过培训,使其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因而,新教师培训,首先要使新教师体验教育工作,认同教师职业要求,安心工作,树立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实现远大理想的抱负,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真实体验,理解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其次要使其能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内化和深化,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再次要使新教师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程序与要求,包括熟悉学校的工作环境、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学常规、带班当班主任等,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根据新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对新教师培训目标的具体定位是:通过为期一年的试用期培训,使新教师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具备合格的师德修养;熟悉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教学环境,初步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课堂教学常规,通过听课、评课、上课等实践活动,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班主任工作方法,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强化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以期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培训课程:模式的运行载体

培训课程是达成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新教师培训的课程是根据培训目标确定的,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教改信息动态、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班队工作等方面。具体内容有:一是专业思想教育方面,了解国情、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使新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立志做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二是政策法规教育方面,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学科课程标准等,使新教师加强教育教学法规意识,初步具备实施新课程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三是熟悉教育教学环境方面,了解乡情、地方教育发展状况、教改动态,并初步熟悉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使新教师尽快投入教师群体之中,转变角色;四是教育教学常规训练方面,运用已学过的教育理论了解和研究学生,制订班队计划、组织班队活动,做个别生的教育和家访工作,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试等教学常规,使新教师尽快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3.培训原则:模式的运作要求

笔者认为,一年的试用期是新教师从学员向教师转变的过程,是新教师把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内化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亲身实践,二是主体参与。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中小学新教师试用期培训的意见》中指出:“新教师试用期培训,要充分考虑到新教师的特点、地区特点和培训内容的特点。要坚持自培、自练和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笔者构建了“主体参与”“三方协作”的新教师培训模式(见下图)。运用本模式重在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集中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以集中培训为主。浙江省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新政规定,新教师在一年试用期内培训总学时不少于180学时。笔者主张集中培训(120学时)主要由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组织具体实施。通过专题培训、微格教学、个案分析、说课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指导、教学基本功训练、教改动态传递以及班队工作方法介绍等理论讲座,突出新教师培训的“理论指导”原则。校本教研(60课时)由市教研室、新教师任职学校组织与实施。主要开展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常规等理论学习以及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导师带教和业务学习等教学实践活动。

(2)导师带教与自学自练相结合――以自学自练为主。新教师任职学校是新教师培训的主阵地。任职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和新教师需求,为新教师选聘好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规范好的优秀教师作为带教导师。落实导师带教职责,对新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班级管理等进行具体的规范指导、检查反馈,同时要保证新教师的听课观摩、备课研讨、思考反馈的时间和空间,督促新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学、自悟、自得,突出新教师培训的“主体参与”原则。

(3)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教学实践为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学习教育理论,是为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新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与支撑,并通过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但是,理论知识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和“深化”。在培训过程中,要经常性地开展新教师岗位练兵活动,鼓励新教师模仿借鉴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管理模式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提高,突出新教师培训的“实践锻炼”原则。

此培训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以新教师的需求为动力,以新教师的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调动和发挥新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前提的培训架构,体现了“主体参与、实践锻炼、理论指导”的新教师培训原则,使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和新教师任职学校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帮助新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理论内化和不断深化,尽快适应教师工作岗位,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为他们本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4.管理措施:模式的运行机制

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建立管理制度。结合新教师培训班的实际,制订学员学习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阶段性考核和结业考核制度、组班教师和讲课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问卷制度,以及新教师指导教师帮带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组班教师管理班级有章可循,学员学习有规可依,保证了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2)细化培训目标。首先把总体目标分解为学期培训的子目标,然后再把子目标细化为每次集中培训的环节目标。具体为:第一学期以青年教师谈成才、教师职业道德、班队工作方法、课堂教学常规、学科单元教材分析等专题为主,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学观,使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尽快走上正轨;第二学期以学习教育政策法规、传递教改信息动态、撰写教学论文和进行听课、评课、说课活动以及对学员的教学实践能力逐个考核、学员汇报课展示等主题活动为主,检验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选聘名师授课。笔者所在学校选聘的讲课教师中,既有浙江省特级教师,也有杭州市和建德市的教研员、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他们的讲课形象、生动、有趣,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方法指导,能贴近教学实际,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体现新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同时,为帮助学员消化理解培训内容,督促他们学有所思,每次集中培训后均布置一些专题作业,如:“初为人师的感受”“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设计一则”“教学经验论文”等,要求及时上交组班教师,组班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并登记成绩。

(4)组织教学观摩。利用集中培训时间,组织、带领新教师到有关学校参加优秀教师观摩课活动,让他们走进教室,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需要强调的是组织观摩活动既要充分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更要做好活动后的研讨工作。每次观摩活动后,要求开课教师为学员说课,及时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评课、集体交流,力求人人参与,畅所欲言。这样,既能学到他人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又能提高新教师的听课评课能力。

(5)建设导师队伍。首先,由学校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各任职学校为每位新教师选聘好一名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指导教师,并填写好指导教师推荐表,报市教师进修学校批准备案。其次,召开指导教师座谈会,明确导师带教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新教师指导教师帮带职责和颁发指导教师聘书,建立良好的“一对一”的师徒帮带关系。最后,进修学校和市教研室要加强对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不定期地检查和指导工作,帮助新教师和指导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培训结束后,在肯定指导教师工作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5.考核评价:模式的检测手段

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主要有评价与考核内容、评价与考核方法这两项。

(1)评价与考核内容。评价与考核内容设置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根据培训实际,笔者将四个方面的考核内容量化为可测的具体考核指标,以求全面、客观、公正地体现和评价新教师的培训成绩。具体量化标准为:教师职业道德(8分)、集中培训出勤纪律(8分)、培训作业(8分)、听课评课情况(8分)、业务学习(8分)、理论测试成绩(10分)、课堂教学实践能力(30分)、教育教学成绩(20分)、获奖附加分(根据学员获奖情况累积,最高不超过10分)。

(2)评价与考核方法。新教师培训的考核等级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首先,在开班之初,就把新教师培训学员个人考核量表下发给每位学员,使他们能随时对照,做到心中有数。平时,加强阶段性考核工作,对学员的学习态度、出勤纪律、培训作业、听课评课、业务学习等情况,定时检查、及时记录,作为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组班教师经常进行调研,对每一位新教师至少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实践考核活动。在调研过程中,要求做到“三个一”:听好一堂学员汇报课;会同新教师的指导教师评好一堂汇报课,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开好一个由基层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参加的座谈会,了解新教师的师德表现、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实绩,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位新教师在试用期培训中的成绩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次,在培训结束时,采用先由学员、指导教师、学员任职学校领导对新教师进行评价,然后由师训处对学员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考核等级。最后,在市教育局审核验收的基础上,为考核合格的新教师颁发试用期培训结业证书,作为新教师转正定级的依据。每期新教师培训结束时,笔者所在学校都要编印《新园丁》,刊有组班教师和学员的培训感悟文章,优秀学员、优秀指导教师、优秀任职学校校长名单等内容。

三 结束语

十几年来,身为学校培训处主任,笔者根据“主体参与、三方协作”这种模式培训新教师,提高了培训的实效,缩短了新教师适应过程,加速了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玮.分项落实培训目标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7)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拓展训练进入高校是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延续,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是对体育课程的开发,也是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通过理论分析、探究和逻辑推理得出:拓展训练课程开发是可行的;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必将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功能,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

一、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从1994年―1995年开始在中国内地酝酿引进,在北京开始辐射全国开展拓展训练,从字眼上去解释为船要离港招集船员的旗语,在后来被人们解释为:一艘小船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抛锚起航,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没有未来的挑战。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叫做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1970年,中国香港成立了香港外展训练学校。1994年,刘力创办了国内第一所专业体验式培训机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并命名为拓展训练。经过17年的发展,拓展训练逐渐被社会的院校和企业所接受。拓展训练从无到有,从暴利到微利时代;从高端体验式培训到现今的旅游拓展,从成人自我体验式的学习到纯娱乐性的游戏……太多的变化。拓展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整合团队,发掘每个人的最大潜力,这才是拓展培训的真正意义!

拓展训练关注的是向内开拓自我的潜能,向外发展团体的能力,在运用于学校方面,它通过有意将学生直接置身于“新奇的环境”中,使其直面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个人与团体学习如何能克服原先他们对自我能力认知的预设,并使其能够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达到规定的目标,在整个参与拓展训练活动的进程中学生个人和团队能够获取亲身的经验并且加以反思,从而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状态。

拓展目的: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通过特定的项目,锻炼队员在困难和压力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参加培训的队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特定任务。使队员充分认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大学拓展训练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开设拓展课程都属于尝试阶段,并不成熟,由于课程内容的不完善,拓展训练的内容面比较广泛,如何正确的抓住其重点,加入大学课堂,这些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正是由于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没有合理的理论指导,在加上现目前拓展培训教师都是公司化,没有专门学校教育一体化,培训公司开展的拓展训练本质上是一个短期培训,需要专门的场地器械和专业培训师,是一种具有商业性质的培训活动。如果一味地将培训界采用的拓展训练照搬到学校体育,开展课程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作为短期培训的拓展训练是无法列入体育课程进行系统教学的,体育教学具有学段、学年、学期、多学时的特征;培训公司的拓展项目在人数上的安排也不符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人数的要求;高成本的专业场地器械和专业培训师不符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所以,现在出现的情况就是学校有场地没有专门老师,想开设拓展训练就必须去公司请人进行短期的培训,成本变高,所实现的目的有所降低,并不能真正的实现拓展训练的价值。

其次,没有将拓展训练课程化,导致现阶段各地学校不足以应对拓展运动课程化进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只有将拓展运动课程化才能偏离拓展运动体育游戏的俗套,有益补充体育课程体系。只有将拓展运动课程化才能解决课时的分配、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的实施内容。只有将拓展运动课程化才能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条件进行拓展项目的筛选、引进和改造。

三、开展拓展训练对当今大学生的作用

(一)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等方面,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二)心理训练,拓展训练能够有效地拓展人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集体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

(三)自我认识,培训师只会在训练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大家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通过拓展训练,大家在以下方面将有显著的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自然。

(四)现实的社会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人际互动的社会,是一个团队英雄主义的时代。要实现团队的整体优势和优势互补。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困难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组织和个人更需要团队。拓展训练揉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学员从中在个人和团队的层面,都可透过危机感、领导、沟通、面对逆境和辅导的培训而得到提升。

所以,能够把拓展训练融入大学体育课程中去,实现国家教育部的计划,能够创新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为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输送更全面健康的人才。

四、拓展训练进入大学体育课的价值

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体育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包括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健康目标是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能够很好的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维护自己的情感目标,而社会适应目标是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而传统的体育课在理论和实践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开发新的体育课程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均为独生子女。是家庭生活中的中心和重心。由于中国的家长有为孩子包办一切的习惯,所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近些年,在中外青少年组成的友好夏令营活动中,中国的孩子在适应环境方面明显比国外的孩子差,而他们的探险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合作精神也是每况愈下。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这样的时代背景里,对人才要求与过去有所不同。探险精神、工作态度、合作能力以及承担风险和笑对挑战的勇气等都是未来人才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拓展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培养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挖掘人的内部潜能,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体育课程是通过一定的体育手段,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和发育,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等。它们的目的和手段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一定的身体和智力活动,获得一些社会需要的精神。所以,在大学体育课中融入拓展训练内容,既能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实现体育课的目标,而且还可以免去单独在拓展训练公司培训学生的一大笔费用,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降低了学校的开支,真可谓一举多得。因此,怎样将拓展训练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已成为体育工作者研究课题,通过拓展训练与体育课有机结合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五、结论

在目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如果没有敢于拼搏、奋斗、冒险精神的话,是很难被环境所接受,也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学校与现实社会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怎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应该是学校培养人才时应当着重研究的课程。学校教育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拓展训练方法应用于学校体育中,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能力素质进行有效培养,为训练对象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具有切实可行的价值。体育课与拓展训练有机地结合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陶家伟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提到作文指导课的教法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 作文水平呢?应课内加强读写结合。首先 语文教学心理 研究表明 阅读和写作 两个不同 心理过程。前者 自外而内 心理吸收 后者 由外而内 思想表达 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 可以互相沟通 。就阅读过程 心理机制而言 存在这样两个心理“回合”:一 从感知语言文字入手 由句到段 由段到篇 逐步弄清 从而把握课文 中心思想 这 一个从语言到思想 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 心理过程;可以前,我会让学生多写几篇作文,多要他们练写作,当然 多花了时间 或许会有点收获 但这 事倍功半 做法 从根本上说 无补于提高学生 作文水平。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有许多改进之处,认识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老套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乐趣的过程。以往总是“通过老师讲述,学生默默记住”,这样很快学生就会忘记,在新课程设置中,则更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注重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掌握某个知识点,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而且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有帮助。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也不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到了很好作用。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加强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体现同学间交流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在以后教学中,不能仅仅追求完成教学任务,总担心自主探究耽误时间,干脆将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对培养学生能力只是空谈。

新课程理论。新课程提倡教学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让教材成为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真正使教材成为老师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把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敢于打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挖掘每一节课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能力,乐于观察,乐于探究学习知识,让学生感到课堂不是学习知识唯一的途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教师、教材、学生是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都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主体性与能动性表现在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教材),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让教师养成认真钻研教材的习惯,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主题思想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乐学、爱学、想学,进而达到自能学习。

真的感谢陶老师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能有幸自我提升,今后,我要多学习理论,平常及时记录、整理自己的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的学习,把这几天学到的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成为最大的获益者。

青年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暑期培训学习体会

中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2016优秀篇】

党员暑期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暑期培训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语文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音乐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2016年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2016暑期培训心得

小学班主任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大学青年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幼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专业建设;长春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19-04

2011年长春市教育局制定了《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确定了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职业教育教科研项目等17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示范专业建设项目是《行动计划》的核心项目。

一、示范专业内涵及其建设思路

示范专业指学校在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建设积累形成的,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在校企合作平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内涵、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能力等内涵建设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获得用人单位认同,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并能给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的专业,是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集中体现。

示范专业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着眼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以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坚持创新性、规范性与示范性的统一,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动全市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稳步提高。

二、示范专业建设坚持的基本原则

评建结合和重在建设原则。以评选示范专业为手段,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以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建设内容和要求为导向促进专业基本建设环节的改革和创新。

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原则。示范专业建设要建立在校企长期、稳定和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在专业与重点企业和企业群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及合作发展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和整体规划。

改革创新和示范引领原则。示范专业建设要突出改革创新,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要突出示范引领,要给其他专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体现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三、示范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是实现专业建设改革创新的前提和保障。从办学模式来看,职业教育不能闭门办学,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决定招生规模,安排教学内容,而产业和企业无时不在发展变化,需要职业教育始终与产业或企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从教学模式看,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核心的教育,这就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营造训练技能的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与设计,需要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因此,示范专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成立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为成员单位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计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规划、总体目标、合作内容和合作形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实现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

如某职业学校依托机械加工示范专业建设实行“引企入校”。学校为企业提供厂房、电、水和实训学生;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训设备,生产、实训指导技术人员和生产、实训项目。通过“引企入校”做到了“四个实现”:一是实现“三共”,即在基地建设上实行校企双方共建,在学生实训上实行校企双方共管,在利益分配上实行校企双方共享。二是实现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三是实现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实现“学做合一”。四是实现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即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

(二)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学校要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专题论证研究,深刻分析与专业建设相关的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区域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需求,进而与重点合作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在一定教育理念(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结合,表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示范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体现能力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二是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三是在培养方式上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培养主体上变学校单一培养为校企共同培养;在学习环境上变传统的教室上课为专业教室上课;在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变按学期进行教学计划设计为按专业对应的行业特点采取多学期授课制;在学习内容上变学科课程体系为按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根据以上要求,进行示范专业建设的职业学校要依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总的模式要求,结合学校和专业特点提炼出体现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如某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示范专业构建了“两环境、四阶段、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环境”即将学习环境分成两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在普通教室中完成,专业核心课(理实一体化课程)在“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基地)中完成,并将“专业教室”创设模拟成企业生产环境;“四阶段”即第一阶段是专业认识(入校新生在第一学期参观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本专业有最基本的认识),第二阶段是岗位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电工电子技能、装配钳工、机械拆装等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是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四、五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第四阶段是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到订单培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融合”即把职业资格鉴定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

(三)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及其顺序的排列,而且涉及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体系。课程开发过程包括两部分:一是在确定课程理念与课程模式之后,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也称为课程设计);二是课程的组织实施、评价和质量监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步骤: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

建设优质核心课程。优质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要针对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综合化优质核心课程,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标准,并着力把部分优质核心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

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根据新课程体系的要求,精心选择教材,编写特色校本教材、讲义、实习指导书、实训(实验)项目书和学材等教学资料;建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媒体素材、文献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任务书、工作单等。

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改革。在构建教学模式时要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包括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直观多元的教学方法、感性构建的教学环境、理实一体的教学内容等。探索采用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双方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过程控制与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如某职业学校护理示范专业构建了“三线并进、四能合一、五课递进”课程体系。“三线并进”即知识、能力、素质三线并进;“四能合一”即基本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职业能力四能合一;“五课递进”即文化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模块逐级递进。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四)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分类制定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教师队伍现状、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渠道、考核标准、保障措施等。重点是科学选择培训内容,根据各类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不足,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其次,要通过制定考核标准,明确通过三年建设各类教师应取得的主要建设成果。如专业带头人按期完成专业建设任务,通过项目领导小组的验收,并被评为优秀或良好等级,等等。通过考核标准,使各类教师更加明确各自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五)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内涵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内涵建设是关键。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和环境建设;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建设;实训项目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包括:精心选择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吻合度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制定校外实习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增强校外顶岗实习的效率。

某职业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做法。一是按照真实的口腔修复工艺工作任务扩建义齿加工中心1间,改建口腔综合实训室2间,新建烤瓷技术实训室、模型修整实训室、铸造技术实训室、热处理实训室、打磨喷砂实训室。在实训室建设中注重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实训基地的结构设计、环境布局上坚持仿真性原则。二是与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共同开发《口腔修复工艺实训教程》。《教程》中设计若干个支撑核心专业技能的实训项目。三是加强实训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实施细则》《实训基地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等。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能力建设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7

本文系统介绍了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将培训评估与绩效管理融合,构建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针对当前培训评估的主流实践及其不足,提出了将培训评估与员工绩效评估,以培训推动整体绩效提升的新思路。本文分享的思路、实践与经验,可以为其他企业提升培训绩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培训评估和员工绩效评估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而将两者联系起来的研究却难以见到。对于社会上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而言,它们往往更追逐业绩的提升,为实现利润而过分关注了客户的评价,千方百计满足客户的各种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培训本身的质量保证,更不会把培训评估与机构内部的员工绩效相联系。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企业缺乏对培训进行评估的能力,即便意识到了培训质量的重要性,也因为培训机构与自身之间只是平等的契约关系,而无法影响到培训机构的实际运营。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培训中心作为国家电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的下属行业培训单位。在完成各项培训任务的过程中,辽电大连培训中心深刻地意识到培训质量的好坏本质上是由培训中心的员工绩效所决定的。只有切实提高中心运营的整体绩效水平,才能为辽宁电网提供更高质量的培训。作为闭环管理的关键一步,通过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科学评估,必将很好地促进内部运营水平的整体提升。辽电大连培训中心与辽宁电网之间的隶属关系使得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成为可能。

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思路

国内外对培训评估的研究很多,特别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估,通常采取的方法是:首先根据培训内容和成果体现形式建立起评估指标体系,而后采集各项评估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培训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这些研究针对的是培训本身,而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则创新了研究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培训效果评估与员工绩效管理两大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如此,本中心将培训效果评估作为一条主线,很巧妙地把培训服务机构、学员所属单位客户、学员本人三者纳入到了同一个管理平台中,初步实现了“以点带面,用培训评估促动整体绩效”的目标。

辽电大连培训中心隶属于国家电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是集管理类、生产技术技能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技术咨询服务和会议接待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电力培训中心范围内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形成了比较完备且特色鲜明的培训体系。目前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辽宁省电力公司的委培项目和自主开展的培训项目两大类。多年来,中心通过采取集中培训、送培到企、远程培训等方式共为网省公司、电力行业累计完成了70余万人次的培训任务、承办4万余人次的会议及4万余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任务。

辽电大连培训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培训机构,更关注于其自身教学管理体系的效率和水平,提出本课题的目标也是期望通过进一步规范所承接的各种课程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为评价教学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本中心下属8个职能部门,培训评估工作主要由“培训管理部”和“综合培训部”共同负责,其他部门协助配合相关工作。其中,培训的组织管理主要由培训管理部负责。该部门主要承担着课程设置、质量管理、班主任班务管理、后勤保障、资源调度、教材管理、学员档案管理等系列综合教务服务工作,是培训中心的核心职能部门之一。培训管理部目前现有员工约38人,据统计,2013年接待培训学员约9500人,累计完成将近60门课程、700多天的培训综合服务。因此该部门人员的绩效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对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的整体绩效,对该部门的各项工作的绩效评估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中之重。

为了客观地评价培训组织管理工作,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将研究方向定位在了建立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上。通过培训最终的效果评定,直接客观地反映培训管理的绩效。为此,中心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设定了具体的研究目标,那就是通过研究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现承接的课程体系及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其现有的一、二级培训评估体系,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建立三级评估体系,搭建四级评估框架。通过改进培训评估工具和方法,使评估更为科学有效。而后将一、二、三级培训评估结果运用到对教学管理的评价上,最终形成一套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管理评价2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课题研究小组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编写了相关问卷进行调查,并实地走访了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的各个科室,历时一年,最终参照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完成了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四级评估体系的框架设计,并根据中心所承接的课程特点,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性地开发专业调考、新员工、干训班三大类课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具体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第一级:培训反应的评估。以前,辽电大连培训中心虽然针对培训课程均有课后的反馈问卷,但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本研究将现有一级评估的反馈表进一步细化,给出了常用问卷和针对某些只适用于一级评估的核心课程的专用问卷。常用问卷运用了开放式的指标权重设计,只罗列指标,根据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赋予各个指标不同的权重,使反馈问卷更具针对性。而专用问卷适用于较为关键和核心的课程,可对课程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和分析,为后续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第二级:培训学习的评估。以前,该层级评估最简单的方法是课后考试。本研究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加强了第二级评估的力度,科学设计不同的形式,通过建立对照组的方法,更客观地反应了培训的成果。以专业调考培训为例,此类培训课后需通过外部的全国或省级统一考试,因此考试成绩指标以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标准。本研究为专业调考培训设对照组,以当年度全国参加同一门类专业调考的学员平均通过率作为参照,通过对比来评价培训效果。因此,二级评估既包括考试成绩,也包括考试成绩差异。

第三级:培训行为的评估。本研究为该层级评估设计了硬性指标、能力和态度指标两个方面。以新员工培训为例,硬性指标是指参训学员的转正通过率。工作能力和态度指标是指学员接受培训后,在试用期满时,其上级主管、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对该学员的反馈评价。权重为硬性指标25%、能力和态度指标75%。转正通过率可直接调取数据,能力和态度指标可以向学员上级主管领导和学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征求反馈意见。

第四级 培训结果的评估。该层级的评估理论上是将对培训结果的评估上升到组织的高度,判断培训是否对组织具有具体而直接的贡献,其目标着眼于由培训项目引起的业务结果的变化情况,因此评估难度非常大。本研究尝试性地使用业内常用的投资回报率作为评估指标。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将培训成本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开发成本、一般管理费用和受训者成本五部分。而对经营成果的计算则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库,根据每位学员所分管的不同领域确定具体考察指标及相应标准,换算成收益。

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1 将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与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相结合。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的核心业务是组织实施培训项目,对培训管理工作如何科学实施绩效评价一直困扰着该中心领导班子。而通过本研究,先对“事”即培训本身进行评估,而后转化成对“人”即员工绩效进行评估,这个思路很好地化解了这个难题。本研究最终形成了《大连培训中心培训评估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个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在该办法中明确了培训评估结果最终将形成一个绩效得分,该得分将直接作用于参与培训组织管理工作的员工绩效评价上。

2.2 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建立起培训组织者、学员和学员所属单位客户三者之间的联动机制。辽电大连培训中心不同于社会培训企业,它既是辽电的下属单位又是独立运作的培训机构,这一特殊的背景势必使得本中心与客户、学员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关注培训的效果是否能够在学员和客户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体现。本研究在设计培训评估指标时,正是基于这一特点考虑的。首先,一个培训成功与否,学员对培训的认可和投入度非常关键。以往组织管理者往往是被动地督促管理学员,很难有效地影响到学员的行为态度。而如果事先学员对培训评估指标有所了解,知道在学成之后培训组织者将会和自己的上级甚至是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沟通,将对其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正向的触动,引导学员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对于客户而言普遍对培训的投入产出是十分重视的,只是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本研究也期望同培训需求者一同逐渐建立起组织层面的评估体系,使客户对培训的投入有一个更为清醒地认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作为辽宁电网的下属单位,这也是大连培训中心对组织的一份绩效贡献。

2.3 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只是组织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通常并不是培训机构的核心管理体系。但此次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却创新思维,以建立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来“以点带面”,最终带动整个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在采集培训效果评估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的过程中,推动相关管理部门针对各个培训环节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和绩效标准,并将绩效标准分解到各个实施培训的岗位上,最终使得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行为标准化、规范化。行为势必会影响结果,在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推动下,首先是提升了培训的质量,这是最为直接的效果。而更深层次的成果是对本中心的整体管理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培训效果评估所推动的流程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客户服务体系的改善,将大大提升整个运营管理的水平。

3 结论与展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数据的能力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全面推行“电力行业职工教育培训评估四级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2013年,本中心通过研究搭建起了培训效果评估的框架体系,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对培训项目样本做实操检验,从中获得实证数据,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流程和工具。研究加实证的模式,将为全面推行“职工教育培训评估四级体系”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持和实际应用经验。在2014年的工作中,我们意图把此项研究纳入到中心的中长期管理战略中来,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之成为一整套适应企业发展需求、能够指导企业完善自身管理的科学方法与实用工具,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金波.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对我国干教培训评估工作的启示[J].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杨志和.拓宽干部教育培训的国际化视野――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的借鉴与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6月

[3]葛兵.美国Kirkpatrick培训评价模型与我国工商系统干部培训绩效评估[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4]王立伟.四级评估在企业培训项目中的运用[J].中国冶金教育. 2006年3月

[5]江彩云.建立合理的干部培训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年8月

【作者简介】

张琦:男,(1964.11)汉族,辽宁沈阳人,高级讲师,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有多年企业培训和管理咨询经验,多次参与电网公司软课题研究。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8

初中班主任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真正体现教育平等,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的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重视基础,狠抓培优,为培养的优秀合格人才、获取大面积丰收做出新的贡献,特制定本计划。

二、目标与任务

1、通过培优补差,使全组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人人争当素质教育领头雁,把培优补差当作自己的份内事,走在课改前列。

2、把培优补差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培优补差制度和激励措施,解决培优补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展开对培养尖子生、指导学困生研究和实验。体现出“尖子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学困生吃了。”

3、要求全盘考虑,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班级学生的实际,培文化课成绩相对好的群体、学生个体的优势方面;补文化课成绩相对差的群体、学生个体的劣势方面,力争在高一年级化学差生人数不能超过年级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使学校高一化学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方法措施

1、确立分层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根据每个班学生学习基础,确定每个班最多能达到的优秀数、及格数,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为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其次,为学生确立一个目标。每节课用很短的时间揭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任务,这个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层次性,即根据学生不同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体现由简单能力到综合能力;这个目标必须有可测性,针对目标要考虑到对应的检测题,便于课堂教学中随时进行反馈和矫正,以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目标,促进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2、实施分层教学,力争各得其所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分成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为一组,在教学时,注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课堂提问、安排课内练习、布置课外作业及组织其它信息反馈活动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交给学生的问题,应是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如学过某一概念或规律后,对于差生,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内容就可以了,练习也主要是模仿性的或稍加变化的;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较高层次上体验成功的愉悦。力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尤其是学习成绩在及格、优秀边缘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他们,使他们能确保达到及格、优秀。

3、设计分层练习,争取全面丰收

(1)分层训练,分步提高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训练的内容,布置不同难度的习题,体现层次性和代表性,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作业尽量当堂独立完成,避免抄袭。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加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且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使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2)训练变式,提高技巧

我们每天都和习题打交道,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把有关典型习题的已知和未知改变一下,就可构成许多新的习题。对A、B类学生要求他们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迁移。C类学生仅训练只需稍微努力就能答对的习题,下次练习时,适当改变数据后再加训练,保证他们考试时能得到基本分。通过变式训练,既加深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发展了能力。

初中班主任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教育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是班级各科教育、教学的协调者;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是学生美的心灵、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所以,拥有一支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又懂得科学育人的班主任队伍,是完成学校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为此,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为指导,结合我校班主任队伍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班主任培训,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

二、领导机构

三、培训目标

1、长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促进班主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爱心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班主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努力建设一支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高水平班主任队伍。

2、近期目标:努力创设有利于班主任成长、成才的机制和环境。完善班主任的激励机制,每学期举行一次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在此基础上每学年进行一次明星班主任的评选,

鼓励班主任争当先进,促使中青年优秀班主任教师脱颖而出。

四、培训对象

班主任培训采取学校指定和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对有志于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和在职班主任进行培训。

五、培训途径

采用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月集中听讲座和观看视频共两课时,其余时间采取自学的形式,完成学校布置的培训作业。每学年开展一次班主任工作交流,举行一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初中班主任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中学德育教育大纲要求及我校德育资源,开展班主任培训,以提高我校班主任综合素质和管理班级能力。

二.培训组织:

组长:z

副组长:z

组员:z

三.培训对象:

1.现任各班班主任。

2.全体青年教师。

四.培训方式:

1.由德育办组织围绕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每月培训时间为两课时。

2.由班主任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学,每月自学时间不少于5课时。

3.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并听取班主任合理建议,围绕主题开展活动。

五、培训主题:班级文化建设

六、培训时间及活动设计

1、9月,师徒结对活动;(德育办、教科室)

9月,班主任家访日记评比(德育办z)

2、10月,组织学习《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z(以自学为主)

3、11—12月,班级文化展示活动,12月中旬进行评比展示;

(各班班主任)

4、12月,根据各班文化建设的亮点,组织一个节目,在12月下旬艺术节汇演中展示。(德育办、团总支组织)

七、培训基本要求:

1.培训主讲者每次培训前要充分备课,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2.参加培训者在培训时须认真做好笔记,努力将培训内容学以致用,并积极实践于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中。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工程训练;以学生为中心;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37-04

工程作为实际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具有建造性、人文性、生态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等本质特征。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学术化、学科化倾向,担负起工程自己的教育使命,回归工程本身。或者说,高等工程教育要超越“科学范式”(强调工程科学与理论分析),确立“工程范式”(强调工程教育的实学性、集成性和创新性)。

为此,我国参照《华盛顿协议》,按“国际实质等效”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试点工科专业的国际认证,并于2013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6个协议中最权威、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该协议提出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通用标准对工科专业学生毕业时的能力要求,正是对工程本质特征的反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工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工程训练面临的问题

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实践性。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理论课程的实验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工程训练、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两大部分。然而,在我国本科工程教学体系中,存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2009年,中国工程院了一个调研报告,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批评:一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二是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使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三是教师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由于高校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企业难以容纳大批学生实习等问题,生产实多是走马观花,学生很少有动手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因此,工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虽然我们在不断进步,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滞,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

(一)功能定位单一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功能几乎是所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存在的核心要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

(二)训练目标不明确

训练目标与工科专业培养未来合格工程师的要求有差距,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加工工艺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要求比较模糊。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盲目,训练目标模糊,导致训练体系层次偏低,训练内容与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脱节。对学生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方案与思路创新等方面的训练不足。

(四)师资及硬件资源投入不足

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工程训练要求,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真正的工程师只有由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程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而我国工科教师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大部分教师热衷于申请课题、,对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造成上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核心理念未能深入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心中则是最主要的。由此,需要回答的问题有(但不限于):

1.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导向?

2.如何设计训练体系?

3.训练体系如何与专业培养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贯通?

4.如何建设工程训练所需的师资队伍?

二、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导向就是用期望全体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反推出所需的培养过程、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以及对应的持续改进机制。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语境下,培养目标可表达为学生毕业5年左右,成为所工作领域的合格工程师,即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而在“科学范式”教育模式下,通常是教师(强调工程科学与理论分析)根据自身的认识,主观设定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制订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实际上决定了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这会造成毕业生能力与培养目标脱节,更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指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即学生产出,实质上是学生毕业时“能有什么”的问题。本文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参考体系是《华盛顿协议》的通用标准,具体为: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能力;

3.具有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三)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

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是指:调研内外需求,由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然后,由培养目标决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把毕业生能力要求分解、落实到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包含工程训练),形成课程体系。这里的课程体系是广义的,即为各个教学环节。尤其要注意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改变讲课、实验、实习相分离的传统做法,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条件,实现讲课、实习、训练一体化。这样,在新生入校后,执行该培养计划,在质量保障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下,就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被授予学位时实现各能力培养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解决“能有什么”的问题;进而有效达成培养目标,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力达成、训练体系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三、训练模式的重构

重构训练模式与其他实践环节的贯通,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实现手段。在学生产出导向视角下,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必须摒弃“金工实习”的传统观念,树立“大工程观”。按国际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划分训练层次,即认知、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现代机械产品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产品,而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要开发以机械、电子、控制一体为核心,以工程性、综合性为特点的训练项目。

为满足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还要对机械类专业的训练进行特殊设计和创新训练,设置课外创新训练课程。创新训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初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基础知识、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电路板设计等基础性的专题培训,夯实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对中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原理方案创新设计、机械系统创新案例、DSP系统设计、传感器应用技术等提高型专题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高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大团队创新项目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这样,就纵向形成了“认知、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为主线的递进式、五层次训练体系。

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训练还覆盖能源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等工科专业,训练中心还要按专业模块划分训练环节,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横向形成多模块训练体系。

训练时间的安排要灵活,可实施分段训练。如,对安排4周工程训练(金工实习)的机类专业学生,可令其先进行一周的认知实习,再用2周时间与工程材料及热成型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结合,在完成图纸设计、教师审核后,分组、分批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最后一周则可与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结合,完成工程实战。

根据以上思路,训练资源必须重新配置。要淘汰老旧落后设备,大量增加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创新训练所需设备。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基本上属于研究导向型,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方面的培养,很难胜任“工程范式”下的教学模式。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必须完善工科教师的培养机制。一要大力推动对工程博士的培养;二是利用省部共建引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引导教师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应用研究,提高他们的工程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

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高校中是十分严重的。口里重视教学,实则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教师评价体系权重的最大指标,广大教师怎么会安心教学?所谓“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讲的是教学以科研为基础,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不为教学服务,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要以教师爱岗敬业、安心教学为前提,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与职称晋升机制,能很好地调节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工程训练中心需要教授、博士,更需要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现场操作技师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指导教师普遍存在职称、学历低,年龄老化,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事业编制的限制,大力实行人事制,从企业招聘全职工程师、技师;也需要从学校相关院系聘请机械、电子、材料、管理、自动化等专业的教授、博士,兼职帮助工程训练中心开展教学设计与建设工作。

五、典型训练环节的实例与推广

为探讨校外实习的部分环节在校内训练中心完成的可行性以及工程训练与理论教学贯通的可行性,2013年,我们对长沙理工大学机制专业2010级学生现代制造技术实习进行了改革试点。该级学生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实习(时间为2周)。数控技术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零件的编程,并通过数控仿真系统的虚拟制造考核(到工程训练中心)。实习环节在训练中心进行了1周,每个学生完成了3个零件的加工(线切割1件,数控机加工1件,快速成型1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剩下一周时间再到大型先进制造企业参观,整体实习效果好,解决了到企业不能动手的问题。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对机制专业安排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为期4周的实习进行了调整,实施过程及主要时间节点如下:

1.第一学年夏季学期机械工程导论与认知实习同时进行,时间1周。也为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工程材料及热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做准备。

2.第二学年夏季学期进行2周的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和先进制造技术训练。

3.第三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机械设计课程;随后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由课程任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完成正确的CAD图纸。在此过程中,数控技术任课教师介入,选择适合线切割、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加工的零部件重点指导。

4.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数控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零部件的编程,并通过数控仿真系统的虚拟制造考核(到训练中心),要求理论教师先期熟悉训练中心的虚拟制造系统;在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环节(2周)时到训练中心完成零件的加工,时间1周。以上分段完成了4周的训练。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的另一周时间要到大型先进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实习。

该实例的流程及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如图1所示。

对2015级学生,可全面实施图1所示的计划,学生将得到系统的工程实践经历。这使学生从2013年试点时只能完成3个零件的加工,发展到现在能完成机械部件乃至系统的设计制造,并得到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实施工程的能力训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认识专业责任和专业伦理。

[ 参 考 文 献 ]

[1] 袁广林.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基于工程本质属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9):18-21.

[2] 李晓强.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D].杭州:浙江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