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集锦9篇

时间:2023-07-02 09:42:45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1

【关键词】高中音乐;问题;有效性对策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标准》指出:音乐是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多元化的教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音乐教育改革进程而努力。诚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然而,在高中阶段,收到应试教育理念以及高考压力的影响,高中音乐的教学一直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仅仅是将音乐课程作为一门辅助性的课程,而在一些地域偏远的学校,音乐课程直接会被一些主要的课程所剥夺,音乐的开设形同虚设,难以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结合当前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对策。

一、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中音乐教学的情况来看,落后的教育机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

1.教师在教学中对音乐课程不够重视,音乐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多数学校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高考科目上,对于音乐这门非高考科目不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且教学目标也不明确。为了追求升学率和高考成绩,安排音乐课较少甚至根本不开音乐课,考试学科占据音乐课成为了普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导致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相互脱离,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通过音乐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了。

2.受到高考压力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音乐课不是高考科目,并且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把必修课作为学习的重点,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太多精力去学习,即使学习也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更谈不上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了。即便是音乐特长生,也不是因为喜欢音乐而学习,只不过是为了达到升学的目的而被动的学习,缺乏学习动力。

3.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音乐本质的认识,音乐教学效率低下

现今,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教学的本质,把肢体语言和舞蹈技能当成了教学重点,忽视了音乐这个教学工作的主角,因此虽然音乐课上得很热闹,学生也很有兴致,但是学生的音乐素养却没有得到提高。

4.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高中音乐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解的只是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很难满足教学要求,仅是一架钢琴和一套音响,因此音乐课上除了听几首歌外,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仍是教师讲授相关音乐知识,以致于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下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对策

针对高中音乐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教学工作,以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音乐课程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学校、教师和学生应给予其高度重视。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校不能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少开或不开音乐课,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正常开设音乐课程,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带来的美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不能因为音乐课不是高考科目而敷衍了事,而应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受益者,学生要像学习其他主科目一样来学习音乐,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的重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去感受音乐

为了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既可以利用视听设备播放学生都喜欢听的歌曲或旋律优美、动听悦耳的乐曲,又可以用经典的故事或各种表演形式等做铺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便能主动去感受音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提倡互动,加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设置交流环节,提供交流平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肯定和鼓励,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4.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教师就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从学生和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器具,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从而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此外,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音乐教学,这样就能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和富有意境,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音乐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主要课程,在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新时期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要求,提高其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学习、探索,寻求更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课程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促进高中音乐教学可持续发展。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索在新课改下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对策,供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师;角色

新课程的改革确立了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此改革给中小学音乐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要求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赶快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走出来,转变为适合时代需要的新型音乐教师。

(一)简析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特征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所要作出的改变

1.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特征。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单纯的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是音乐教学的支配者、音乐课堂的指挥者。这种传统的上课方式缺乏了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学习以及情感的交流,也达不到应有的音乐学习的效果。

2.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应作出的转变。在新课程的改革下,音乐老师,要面临着教学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情景、知识储备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只有不断的改变角色,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

(1)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现在的教育观念要更新为:音乐教师要通过给学生上这门课,使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兴趣,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能够把音乐跟生活结合在一起,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生活中寻找,享受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习惯。音乐教师要从以往以自己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把课堂的主动性转交给学生,尽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情景。新的课程结构要求教师积极拓展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把课堂变为广阔、开放式的,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使他们了解音乐与艺术的与生活的关系。新的课程环境要求,要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要多单方面的发展转向多方面的发展,要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的学习,要从被动反应转为主动的学习。

(4)要随时储备知识。教师必须随时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观念、经常温故知新,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发展。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从各个角度来转变成新型的教师

1.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作到以下几方面:

     (1)要热爱学生,跟学生保持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促进者,指导者,音乐表现的欣赏者。(2)音乐教师要跟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成为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者、参与者、合作者。在音乐教育上,教师应该真正深入地和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完全的感受音乐,大胆的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的表达创造音乐,从而获得的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创建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生活。

2.从课程的角度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是课程的创新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把课程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大胆的进行创新教学,开拓教学的新思路,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而又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风格。比如,我们在给中小学生上音乐课的时候,可以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理解,让学生主动的表现音乐,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创新音乐,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音乐的终身学习者。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跟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程,不断的充实自己,储备好知识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

4.从身心教育的角度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师"与"音乐治疗师"。教师要作学生的心理保健师,除了在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音乐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平常应该怎么用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舒缓压力,陶冶自己的情操,起到一个音乐治疗的作用。

5.从情感关系的角度看,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作学生的"良师",还要作学生的"益友"。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这样才能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也才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灵。

6.从社会对教师的评价角度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是学生灵魂塑造的引导者。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处于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教师要指导她们学会观察、选择和吸收进步积极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指导,教会学生分辨音乐的能力,指导学生欣赏积极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音乐。

2.7从学校与教师的关系角度来看,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组织者,表演者与创编者。随着教育改革,国家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现在的中小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每学期都有举办各种文艺比赛,培养同学们的艺术特长,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组织与编排这些活动、节目的任务自然就落实到艺术老师的肩上了。

结论

中小学音乐教师是要跟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知识,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完成好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一工作。教师要努力做到成为学生音乐学习中平等交流与合作的良师益友;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学生灵魂塑造的引领者;学生的心理保健师和音乐治疗师;音乐课程的创新者;音乐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与研究者;学校文艺活动的组织者、表演者与创编者等等。我们要充分了解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努力做好音乐教师这个工作,做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的、优秀的音乐教师,为我国的音乐教师事业

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3

论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文 章 来 源 自 3 e d u 教育网

摘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思想、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宏观系统地审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师范院校 音乐教育 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 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体系之外。”[1]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

,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论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文 章 来 源 自 3 e d u 教育网

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6]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6]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7]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4

[关键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 师范素质 适应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音乐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点,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由于高师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目的与要求,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不断调整高师音乐教育思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音乐教师,从而更好的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成为高师音乐专业院校的重中之重。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呼唤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音乐课程标准推广和实施以来,今天的基础音乐教育和以往相比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观念的革新、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等等,这些都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生机和活力。而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了相应改革,但它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数量不断上升,但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为了能走“捷径”而考上大学,临时改“专业”的学生大有人在,考上大学后因不是真正喜爱音乐也不是真正喜爱教育而荒废学业者比比皆是。这些学生,有些毕业时面临着又一次改“专业”,有些则进入学校担任音乐教学工作。试问?这些毕业生,如何能胜任教学工作?

另外,从近几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及反馈意见看,刚毕业的音乐专业大学生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的寥寥无几,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似乎无用武之地。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的大专一,所以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现在,高师类院校大部分仍沿用入学时就分好专业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方位发展,结果形成知识体系纵向发达、横向萎缩的状态。这是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所以,改革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优秀基础音乐教育人才迫在眉睫。

二、基础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贯彻实施,基础音乐教育快速发展,这不仅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它的培养质量影响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的最初建构。然而反思我国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方面并未体现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改革高师课程的结构、内容等,使高师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并指导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能够胜任快速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形势。

(一)建立有利于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为目的,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为准则。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是专业好、能力强、多面手型的教师。一位毕业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校组织合唱比赛,她负责给初二年级的学生排练合唱,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歌曲,还要担任指挥:当作品成形后,学生们要求往合唱中加上一些舞蹈动作,可见,在学生的眼中,音乐老师是全能的!所以,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应该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既要突出专业性,又要考虑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进行基础音乐教育所要掌握的最基本也是最终要的两门技能。可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两门最为基本的技能方面能力也是很差。会唱不会教、甚至连自己也不明白正确的声音概念:即兴伴奏能力差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偏科现象较为严重,自认为是声乐专业,对钢琴学习不重视。反之亦然。导致走进课堂手忙脚乱,更别提应付自如了。

基础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要掌握声乐演唱、钢琴演奏等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舞蹈、其他器乐演奏、合唱指挥等技能。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组织更加完善、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歌唱能力、键盘演奏能力、课堂及课外活动组织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加强教学投入,使学生达到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音乐学校的课程改革应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核心课程。有创新的进行课程改革;合理调配音乐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比例;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中理论与技能的比例;强化教育类课程,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

依据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重视学生师范素质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同时具有专业性和师范性两个特点,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技术上的追求,更要有教书育人的能力。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因此,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教学素质甚至比专业素质更为重要。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学情况看,对学生更多的着眼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教学能力的培养,过分偏重技能训 练,没有突出师范特点。造成学生即兴伴奏能力差,教学组织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差,概括能力差等等。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视对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

“学”是知识的积累,“教”是知识的传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教的能力。所以,在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和如何传授知识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掌握怎样传授知识、技能。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课堂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视学生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教材的能力。

而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培养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要成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他必须热爱音乐,更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水平和一定的音乐理论修养,更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修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音乐教师,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

(三)建立更加规范的招生制度

首先,招生时应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一般而言,音乐师范类招生在专业考试时通常是以“声乐”或“钢琴”为主,加上“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两门音乐理论课的总成绩按比例确定最后的专业成绩。这种方式适应了对音乐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但是仍然不够全面,比如形体、朗诵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却没有考核。此外,还应该适当调整文化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更加重视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知识底蕴。

其次,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保证质量。近年来,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很多高师院校大幅度降低了“门槛”,导致学生质量下降。再加上因扩招造成的师生比例失调,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质量是生存的保障,所以,宁缺毋滥,保证招生质量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长期生存和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有力保障。

(四)建立更加合理的教育实习制度和模式

第一,加强实践环节管理,完善实习体制。

在我国许多师范类院校,对教育实习环节不是很重视,很多学校采用学生自主实习,而学生往往采取“欺上瞒下”的方式,蒙混过关,而学校也通常对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采取“睁一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就使学生错过锻炼自己的机会。其实,教育实习对音乐专业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实习是学生认识基础音乐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其次,教育实习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给同学们做示范、课件制作和使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课外活动的组织等等,只有专业技能过硬,综合能力强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再次,教育实习也是学生自身查漏补缺的过程。这一点,但凡认真参加实习的学生都深有体会。所以,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教育实习是一个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高师院校要加强实习管理,使得学生能够认真的参与实习的每一个环节。使实习成为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调整实践时间,完善实习模式。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音乐;主动性;教学路径

一、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初中音乐可谓是艺术的体现也是艺术的载体,是一项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学科。而在当下,初中音乐教学却被作为一门经常被忽视的科目存在。按理来说,音乐教学虽然不能同主要科目那样被重视,但也应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应当更加强调音乐在所有教学科目中的作用。从某种角度上去说,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日常修养,需要教师不再主动的去给学生灌输单一的音乐知识。学生应当在多种音乐教学手段的作用下,提高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音乐教学路径的探究

1.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去学习的欣赏音乐的基础,而不是被动的去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初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素养的基础之上,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上的进一步提高。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教学要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因此,初中音乐教学应当改变老旧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比如说,一些对音乐的爱好风格迥异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爱好,设置各种风格的音乐曲目来供学生学习和交流,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对于新课改背景下新的教学政策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就拿戏曲来说,很多学生对于戏曲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更别说喜欢了。但是在人教版的音乐教材中,是有戏曲教学的存在的,如八年级下册的《梨园撷英》。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其感兴趣。因而,老师就不应该主观的去决定,放弃这项课程的教学。

2.改变教学理念,实现创新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学的方式要以审美为中心,更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动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要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也要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的实施和实现,老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实现创新教学。

音乐是具有丰富感彩的学科,需要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懂得运用自己的一套方法。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一件简单的说说就能做到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音乐教学应当是富有激情的,为了实现音乐该有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去体验音乐的魅力,体会并感受音乐的情感和内涵。也就是说,创新并不是彻底的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如: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音乐的创造力。

3.让音乐与其它学科融合

让音乐与其它的学科融合起来,那么就能更好的唤起音乐教学中的人文因素。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之一,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通常来看,文化与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音乐、美术和文化等虽然在形式上不一样,但是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所起的作用,对于内心情感的表达都是相同的。

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当注重在保留音乐教学特色的情形下,融合多种学科。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自己音乐教学的内容,把音乐、美术和文化综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像学生在学习八年级的《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的时候,可以将曲目与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合起来。使得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古典诗词领略到曲目的意境和魅力,也能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体会到江南水乡的柔美之情,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建立多种形式的课外音乐教学

现如今,教学活动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要求灵活多变,以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因此,为了顺应新政策的要求,教师不能仅单一的讲授课本的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参与一些课外的音乐教学活动,在体验音乐乐趣的同时,掌握一些必需的知识。

例如,学校可以按照英语角的模式,设立一些音乐角,让学生能够互相去学习和交流,取众之长,补己之短。再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在班上让同学欣赏和评价,增加同学之间音乐爱好的范围。总的来说,音乐教学的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参与的热情和渴望,不仅可以挖掘学生音乐学习的潜能和创作力,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对于教师在音乐方面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许多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还要相应的去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总之,初中音乐教学不但要新课改的需要,还应当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现的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够增强自己的音乐学习兴趣,扩宽个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为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建旭.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师能力素质

随着音乐新课程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师传统的教学能力素质如唱歌、弹琴、舞蹈、视谱、创作、指挥等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音乐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下,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传统要求的能力素质外,还应具备哪些能力呢?

一、具备与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过去,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常是单兵作战,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解决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特长队训练中的所有问题,而音乐新课程注重学科整合、综合化的特征,就需要音乐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进行协调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协调、合作的能力。

1、与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

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领着,这就需要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很好的协调合作。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学习,又要以平等的合作伙伴身份参与其中;既要与学生互动,又要适时点拨、引导、激励;既要关注关注乐感较差的音乐学困生,又要面向全体,因此课堂活动是多维的,教师角色是多元的。新型的音乐课堂结构,对师生的协调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下大力气研究与学生协调合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在课堂活动中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构建师生互教互助的“学习共同体”

2、与教师的协调合作能力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毋庸讳言,在现实情况下,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也有合作关系。新时代的社会在竞争加剧的同时更加强调交流与合作,强调双赢和共赢。音乐新课程实施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共同解决,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学会与同学科教师,与不同学科教师打交道。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你需要了解音色与色彩之间的关系,讲课需要做课件,这就需要你与美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之间乃至师生之间的交流、协调、合作是教师灵感的重要来源,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3、与社会力量、家长的协调合作能力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课外音乐特长队的组织与训练,光靠学校音乐教师的力量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与社会力量、学生家长的协调合作,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如下能力。

在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及组织训练课外音乐特长队的过程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和理解,如文化馆、剧团和一些音乐艺术届的前辈和学生家长,教师要向他们解释音乐教育的新理念,音乐教育工作的新意图,和他们共商本地区音乐教育的问题,让谈们知道,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事业,取得社会力量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二、具备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音乐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小学音乐教师,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本功、必备的音乐素养,还应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如:绘画、书法、舞蹈、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等,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而现在的很多专职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的,这些教师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化知识相对贫乏,这种现状是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多思考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这次的音乐课程改革中,改革了过去的单一学科为主的设置,音乐课程中包含了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课程中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比如《金色的秋天》《过新年》《运动的旋律》等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对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创设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让孩子们在厅、看、唱、奏、玩、演、舞中感受音乐艺术。音乐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就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具备对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三、具备教学反思和对学生进行合理全面评价的能力

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课程要求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孔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那他就会陷入迷惘困惑。孟子亦云:“思则得也”。新课改要求教师经常思考和反思,面对各种新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学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不假思索地照搬到自己的音乐教学中,而应持怀疑的态度,对之进行认真的研究反思,检验其是否适合自己的音乐教学实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为自己的音乐教学服务。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合理的全面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致使每个人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各具特点,他们在音乐课和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尊重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音乐学习,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对音乐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孤立的言词、温和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控制评价过程,激起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学习,促使学生常常处于一种“愤”“悱”的积极状态。通过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音乐的信息和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推动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区;通过评价,融洽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情感,进行新与新的撞击,使学生“尊其师而善其道”

四、具备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根据现代音乐教育的趋势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可能,明确提出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扩展音乐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音乐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每一过程中,网络信息都会给学习者提供必要和及时地帮助;《音乐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适应网络时代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要学会并帮助学生学会“数字化”生存。这一切都要求音乐教师要有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和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能力。

根据音乐课程发展和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音乐教师要勇于“触电(电脑)”、“触网(网络)”,了解电脑的基本操作、电脑多媒体、利用pt进行简单课件的制作、网络的相关知识等等,并根据自身情况和学校条件,有计划地对这些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并努力把这些知识在音乐课堂中加以整合运用。

五、具备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音乐课程是全国、最起码是全省(市)是统一的内容,教师由于过分依赖“教参”使独立思想和创造性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如今,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留给音乐教师的余地增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决定教学内容的增减,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音乐教师应该成为音乐新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编”书。就目前而言,可利用的音乐教育资源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校内的音乐课程资源,如图书室、音像资料室、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二是校外音乐课程资源,如本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歌、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三是网络上的丰富音乐资源。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创造性地开发、整合,“编”出自己学校的音乐教材,为音乐教学服务。

六、具备音乐教育科研能力

音乐教育科研是以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为对象,揭示音乐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对音乐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新思想、出现的新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从而揭示出新思想新问题的实质。因此音乐教育科研能力是新课程下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其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新思想、多新问题和新困难,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去了解、认识和解决;其二作为网络时代的音乐教师,我们正面临着e时代的冲击,如何把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到我们的日常音乐教学中去,已成为需要我们抓紧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三小学音乐教师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而言是天然的研究者,我们应该不断向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总而言之,要使音乐新课程能有效的实施,音乐教师就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惟其如此,音乐教师才能与新课程同步成长、与时俱进,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版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7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措施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困惑

1.思想认识滞后,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当前部分音乐教师对《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够,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理解狭隘,只是把音乐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成教学生唱唱歌、听听音乐的课堂,不懂得音乐教育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结构,一个劲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忽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传统教学的方法、手段短期内难以更新

《标准》要求音乐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自主、创造性地进行音乐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这正是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

《标准》增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的范围难以界定,研究的过程不断变化,研究的问题也不受音乐单科知识的局限。这种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但是,长期的传统教学,也使音乐教师各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针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弹、学生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模式已根深蒂固,要想消除它带来的弊端,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科研中,音乐教师完成科研课题、撰写论文,都需要阅读大量资料、检索相关信息,并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研究、探讨,寻找新的对策,开拓新的思路,引发新的信息,从而达到一个新的理性思考阶段。音乐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音乐教师没有能力进行科研课题研究,不会撰写论文,都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以上三点困惑,是从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谈及的。以下五点困惑,将从外部条件方面进行思考。

4.新课程、新教材与滞后的高师音乐教育体制的矛盾

实施新《标准》后,音乐教学中学科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了,音乐教师在备课、授课中也遇到了更多的难题。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诸多其它学科的内容融入音乐学科中。此外,新教材增设了课题研究,也牵涉到很多交叉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知识。但是,由于当前部分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模仿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模式,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较长的磨合期(通常需要两三年),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这就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改革远远滞后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已严重制约了《标准》实施的进程。

5.新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固定性之间的矛盾

《标准》强调探究式教学,而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教学时间弹性很大。新《标准》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表现、课堂教学气氛来组织教学。因而,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班级、不同班级以及不同课时的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偶然性都相对很大。有时,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非常热烈,学生讨论积极、情绪高涨,探究的问题不断呈现,这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样,机械的课堂固定时间与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凸显出来,并开始困扰新《标准》实施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6.教学评价改革的难度大

新《标准》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强调评价要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评价,不仅仅是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查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为此,新《标准》强调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提倡采取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如档案袋评价法、专题评价法、测试法、观察法、自我评价法等。

7.课程资源的开发缓慢

为了使新《标准》顺利实施,充分发掘新教材的教学资源,完成《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就必须加大、加快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与速度。对新课程要求的教具、学具、设施进行配套,例如:为音乐教室配置彩电、音响、多媒体设施以及投影仪、钢琴、学生专用乐器等,配备音乐教学专用的计算机房、MIDI制作室、录音实验室、小型音乐厅,并有良好的校外音乐活动场所等。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比较大差异,因此艺术教育经费特别是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还非常有限,大量的资金需要学校自行筹集。目前,学校在办学经费还很困难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音乐教学设施还很难实现。

8.考试制度的改革短期难以突破

“不可能把人的发展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教育所追求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矛与盾的关系。显然,《标准》与当前的考试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不给考试制度“松绑”,《标准》就难以得到真正实施。现行的高考、中考招生体制已成为推进新《标准》实施的瓶颈。学生的文化成绩不如人意,学校的高考、中考升学率上不去,教师就会受到社会、家长甚至学生的多重指责,社会各界只片面于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上。

二、改进措施

1.深化高师音乐院系的教育改革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教育主要有两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职前教育阶段主要由高师音乐院系(或音乐学院音教系)承担,他们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然而,当前高师音乐院系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远远滞后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已严重制约了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因此,高师音乐院系必须尽快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尽快从培养“音乐家”的观念转变到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观念上来;尽快加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推进新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积极提高高师学生的科研能力;加快推进高师音乐院系与综合性大学、专业音乐学院联合办学的步伐,以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

2.加强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实施音乐教师职后培训的指导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形式多样、注重质量和实效”。但在当前,我国部分省市在音乐教师职后培训方面还存在着较多弊端:(1)培训过程没有体现实效性与针对性,没有把培训当作提高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和改进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演练场。(2)培训方式多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法,仅仅局限于讲座式,使整个培训过程缺乏研究性特征。(3)培训周期短,大多数为二至三天。(4)培训结果大多没有进行考核或没有认真考核。(5)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受训的音乐教师回到原学校,教学理念和专业思想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因此,今后的音乐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应该考虑到把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培训中更多地运用讨论和研讨的方式,辅之以讲座、报告、讲授和阅读文献等方法,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3.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

《标准》的实施要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没有必要的音乐课程资源,就会严重阻碍《标准》的实施。在《标准》实施的初期,所需要的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和场地等课程资源,都应该加以规划,并能及时提供,这是《标准》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1)音乐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无法满足音乐课堂教学的需要;(2)音乐教师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与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当务之急是将课程资源的开发纳入到课程改革的计划中来。

4.及时评价,稳步推进《标准》的实施

新《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设置、课程管理、教学与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部分音乐教师对新课程还不太适应,认为课程内容过难。另外,部分音乐教师反映工作量年年有增无减,教学负担日益加重。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就能迅速解决。因此,应该为《标准》的实施提供足够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要针对现有的问题加强分析与指导。

5.调动多方力量,积极参与《标准》的实施

对《标准》实施的推进是一个团体努力的过程,每一个角色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人们往往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情,课程实施是地方和学校的事情。实际上,处于《标准》实施核心地位的音乐教师,他们更需要有课程设计者与管理者的指导,使其能较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标准》及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就近邀请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学者和研究《标准》的专家来学校指导、讲学,并同时发挥音乐教研员、音乐教师的作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要坚持多方人员参与、共同开展,从而促进《标准》的进一步实施。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陈华彬.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0-231.

[2]吴萌.课程改革的对策[J].人民教育,2002,6:31-34.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音乐;创新

新课改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应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由此,高中音乐教学创新,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6~19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与初中生相比,已经具备一定的思想和个性。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高中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对音乐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提高课堂的新鲜度和吸引力,并对学生的能力、心理以及课堂走向全局有着全面的把握。基于此,本文对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创新教学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一、构建和谐课堂,建立友好的师生相处模式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同样,课堂气氛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这就要求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育者和学习者都要认识到这一点,承认并且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友好的师生相处模式。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教学观念上了,教师和学生更应该成为音乐学习的伙伴,共同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好,探讨自身对音乐学习的看法,在平等的关系中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从而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放松心情;减轻学生高中学习的紧张情绪,提高音乐素养。例如在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分辨乐曲的风格,并表达对乐曲内涵的了解和看法,学生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适当的提醒和点拨,并和学生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然,和谐的相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在逐渐的磨合中善于改变自己的行为、说话方式和习惯,逐步适应对方,达到最好的磨合点,并将这种友好和谐的关系模式持续下去,这样才有利于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行生本教育

随着教育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发展已经在教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其灵活性、新颖性、方便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便捷的视频功能使繁杂的音乐理论知识直观化、简单化和具体化,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音乐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贯穿整个音乐课堂。例如,在欣赏高中音乐教材贝多芬的《欢乐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介绍其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然后一起欣赏《欢乐颂》,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说一说《欢乐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对世人的影响。以此摆脱传统音乐课堂的枯燥和沉闷,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审美能力,达到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

虽然多媒体功能强大、方便快捷,教师也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成为演绎多媒体的操作者,要分清课堂教学的主次关系。多媒体只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音乐的创新教学更多的还在于教师音乐情感的抒发以及精彩的课堂演绎,充分展示教师的素养及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对音乐的炽热情感。教师在课堂学习中作为一个掌控全局的引领者,应让学生多参与其中,而不是自顾自演绎课堂。

三、创新小组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传统的音乐课堂小组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只是随意地将邻近的学生分成一组,没有考虑分组的科学性,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真正作用,学习的效率也并不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教师应科学地分组,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穿插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两个性格外向和能力较强的学生,使每个小组的实力均衡。定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比如在进行戏曲知识教学的时候,可以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鉴赏,第一组可以鉴赏京剧,第二组可以鉴赏秦腔,第三组可以鉴赏越剧等,经过小组的共同鉴赏学习,总结各类戏剧的特点,了解其代表曲目,也可以推举小组成员为大家表演一段经典曲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单调的戏曲知识学习充满趣味,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改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音乐教师应不断研究传统教学的不足,全面搜集教学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创新音乐教学,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殷慧.浅谈如何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5):168-169.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9

一、吸纳优秀教学理念

现今在教学上的改革仍旧处于过渡阶段,所以当下高中有关音乐教学的教育理念较为模糊。新课改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倡教师在音乐授课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往音乐授课的核心是提高学生成绩以及音乐赏析能力,并且还有一些省市的高中教师只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从某方面来讲,以往音乐科目的教授的确不利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只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因此不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重点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经历课改后,一些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到改革,而且将创新作为重点。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代表可以将以往音乐课程教学所具有的优点全部摒除。高中音乐教师只有在拥有较为完善、系统的音乐知识的条件下,才可能具有创新的能力,不存在不依靠知识储备就能够进行的创新。所以,音乐教师进行教学时,必须重视知识的储备,重点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一些方式在课堂授课中让学生去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国家获得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开设高中音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授课教师必须将音乐资源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运用,然后指导学生赏析音乐作品,并且将音乐作品里的重要元素指出,利用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有利于学生构建更加健全的人格。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良好的教学气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最好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出能够使学生触摸美与创造美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达到音乐修养的提升。同时,在进行音乐赏析时,教师必须将音乐作品的产生环境以及赏析重点指出,然后利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与鉴赏,让学生能够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比如能够通过播放各种高水准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中发现艺术的美好;同时还能够通过利用乐器以及另外一些音乐资源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慢慢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三、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作为高中教学课程的核心原则,为了达成在高中音乐授课中因材施教的目的,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本身的需求,只有在掌握学生本身需求的情况下才可以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接收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上的调整,以相同的态度进行教学,不以成绩差异区别对待。并且在授课时,支持学生互帮互助,提升全部学生在音乐修养上的水平。并且,教师必须将学生在音乐上的想象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点,同时把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及想象力融合为一体,让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努力提高音乐实验效果